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古代非洲与美洲
教材内容分析
中古时期,欧亚文明作为中古文明的核心区,交流相对频繁。
而非洲和美洲则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发展出独特的文明。
它们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创造了适应当时当地需要的国家管理制度和生产生活方式,为世界史及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各自独特的贡献。
本课共有两个子目:古代非洲文明与古代美洲文明。
两个子目呈现明显的地区性,要明确两洲文明历史时空框架。
子目间的逻辑关系是非洲和美洲作为两个独立的大陆,历史上较少受到外界的影响,相互之间也没有任何交往。
故而两个子目的内容按地理位置进行讲述。
本课的重点是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成就,难点是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特点。
虽然两种文明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但都创造了自己的文明,对自然进行改造,发展出独特的国家治理制度。
这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导入新课
非洲与美洲这两块大陆在我们的印象中颇为神秘。
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自此揭开了美洲大陆的神秘面纱。
而与亚欧毗邻的非洲,因为有撒哈拉沙漠的阻隔,人们对它的了解长期局限在北非地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直到工业革命之后才为世人所了解的。
今天,就让我们变身为大航海时代的探险者,去探索非洲、美洲这两块神秘大陆的奥秘。
精彩课堂
主题一古代非洲文明
(课件展示图片)
1958年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上“贵妇喂食黑人小女孩”的图片
小女孩是刚果人,直到二战后刚果地区的土著依然被关入栅栏,被当作动物一样供欧洲人参观甚至投喂。
三角贸易时期黑人被视为会说话的动物,作为奴隶被大量贩卖至美洲。
长期以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被视为是落后的。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否存在文明?这曾是学界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请大家阅读以下材料,指出学界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认为促进其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什么?
(课件展示材料)
材料一:非洲本土“不是一个历史的大陆,它既没有显示出变化,也没有显示出发展”,非洲黑人“既不能进步,也不能教育,正像我们所看到的,他们从来就是这样”“处在野蛮的、未开化的状态中”。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历史哲学》
教师黑格尔关于非洲历史的命题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被西方学者奉为金科玉律。
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
材料二:《全球通史》中关于非洲文明观点的变化。
(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999年版)
历史上,非洲与欧亚大陆隔绝的程度十分严重。
这一与世隔绝至今仍是非洲大陆发展中的一个首要而又持久的因素。
(2)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005年版)
与通常的看法相反,在欧洲扩张之前的时期中,非洲绝不是与世隔绝的,自7世纪以来,外部联系和内部关系开始增多。
学生研读材料,小组合作探究。
根据材料可以得出,随着对非洲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界的观点也在发生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非洲大陆文明的存在。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促进非洲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联系。
在1999年版中,他认为非洲文明是封闭、与世隔绝的。
而在2005年版中,他认识到非洲文明不封闭、内部与外界是有联系的。
由图可知,中古时期,阿拉伯商人穿越浩瀚的撒哈拉沙漠,连通北非和西非的贸易往来,而东非则处于环印度洋贸易圈之中,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设计意图
通过观点的争鸣,学生理解到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掌握历史资料的增多,学界的历史观点会发展变化。
认识文化交流对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师非洲大陆,历史悠久,但社会发展极不平衡。
北部非洲,由于接近亚欧大陆,文明开化较早,公元前数千纪就跨入了文明社会。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文明程度由北向南大致呈现出由高向低递减的趋势。
多数地区尚未脱离原始状态,有的甚至还处于原始社会的早期阶段,其文明发展进程与班图人的大迁徒有密切关系,班图人的迁徙创造了许多文明成果。
分类贡献
农业
畜牧业
冶铁业
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1)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
(2)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
(3)掌握了冶铁技术
教师班图人战胜大陆上其他种族的法宝是铁器的使用。
此外,他们在农业与畜牧业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东非、西非、南非都留下了自己的文化遗存。
赫梯。
8引申关联中国进入铁器时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世界上最早使用铁器的民族(一)非洲主要文明中心-东非
1.阿克苏姆王国
教师讲述:东非的阿克苏姆王国是现在埃塞俄比亚的前身。
埃塞俄比亚在近代两次打退了意大利殖民者,捍卫了民族独立,而这个民族的历史也相当灿烂。
请大家结合教材归纳阿克苏姆文明的概况。
学生(1)时间:公元前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
4世纪,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
(2)交通:位于连接地中海与印度洋水路的交通要冲,靠近埃及。
(3)文明成就:阿克苏姆方尖碑,其中的一个碑高达33米,是有史以来人类竖起来的最高
石碑。
公元356年,成为以基督教为国教的国家,比罗马帝国还早。
后又接受了伊斯兰教。
教师点拨:阿克苏姆文明是一种在多种文明因素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混合型文明,与阿克苏姆王国的兴衰相始终。
2.东非沿海地区城市国家(10-15世纪):摩加迪沙(今索马里首都)、蒙巴萨、桑给巴尔。
请大家根据课本内容,梳理归纳东非沿岸城市国家文明产生的条件和发展的经济状况。
学生①文明产生的条件:农业的进步;伊斯兰教的传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
②经济状况:使用奴隶;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
教师这些国家文明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对外贸易,在这里出土了不少中国的瓷器。
(课件展示图片)
教师请大家联系之前所学,思考中国瓷器何以漂洋过海来到东非呢?
学生和海上丝绸之路有关。
它位于阿拉伯人环印度洋贸易圈范围之内,阿拉伯人转运而来。
另一种则非转运,由中国人直接运来,即郑和下西洋,最远就曾到达非洲东海岸。
由此可见,东非和亚欧核心文化圈是相联系的。
设计意图
中外互联,激发学生调动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关注中国史与世界史之间的横向联系,同时进一步论证古代非洲文明并非封闭的文明。
(二)西非(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家相继兴起)
埃塞俄比亚古代统治者虽然从阿克苏姆时代起就给自己冠以“万王之王”的美号,但他们所君临的实在只能称作一个较大的王国。
在古代非洲,只有西苏丹地区的马里和桑海国家,具备了成为古代帝国的雏形。
(课件展示材料)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及以上材料,归纳总结国家文明发展的表现。
学生对外贸易发达,主要交易黄金、马匹、食盐。
奴隶从事生产,也可以作为商品被交易。
信奉伊斯兰教,文化发达、建立了大学。
教师西非三个国家之中,加纳是最早兴起的。
而马里的黄金最为著名,被称为“金色马里”,曼萨·穆萨更有“黄金之王”的美称。
桑海国家行政管理先进,实行中央集权制。
教师点拨:西非和北非之间跨越撒哈拉沙漠的金、盐贸易推动了西非文明的发展。
西非有丰富的奢侈品资源,殖民时代这些地区的海岸被称为象牙海岸、黄金海岸。
在黄金产地,溪流里的砂金经过淘洗就能淘出黄金。
而在象牙产地,野生大象不可计数,象牙极多,不仅从猎人那里很容易买到,甚至在森林中行走时常能随手捡来。
但西非却缺少重要的食用品是盐,而盐则从北非来。
北方对奢侈品的需求,西非对盐的需求,促使阿拉伯商人克服重重困难,穿越浩瀚的撒哈拉沙漠,进行北非和西非之间的商业贸易。
位于撒哈拉沙漠南端的廷巴克图是商队的必经之地,此地也在日后发展为经济和文化中心。
西非文明兴盛的原因
(1)伊斯兰教等外来文明的影响。
(2)繁荣的商业贸易的促进。
(3)积极的扩张政策。
(4)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交易。
(5)重视文化教育。
(6)三大帝国文明先后传承的影响。
(三)占代非洲主要文明中心-南非
教师讲述:津巴布韦,为1868年欧洲人追赶野兽时发现。
津巴布韦在班图语中意为“石头城”,境内已发现200多处“石头城”遗迹,是一个地域广大的王国,其中王国首都的“大津巴布韦”
遗址最为著名。
学生结合课本,归纳南非文明的发展概况。
(1)11世纪末,班图人建立。
(2)14-15世纪,达到鼎盛。
(3)16世纪,逐渐衰落。
教师点拨:大津巴布韦遗址位于津巴布韦南部,是一个占地约40公顷的复合体,包括防御工事、王宫、锥形塔和排水系统。
大津巴布韦的建筑风格丝毫没有古代欧洲任何时期的痕迹,因此它只能是出自非洲原住民之手。
主题二古代美洲文明
如果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半封闭的,尚且与西亚、北非有商贸往来的话,那么美洲文明则孤悬海外,是独立发展起来的神秘文明。
美洲的主人是印第安人。
因哥伦布坚持认为他到达的是亚洲,见到的人是印度人,故名。
美洲文明以中美洲尤卡坦半岛的玛雅文明产生最早,是一些小城邦的总称,类似于希腊,在殖民者到来之前就趋于衰落。
墨西哥地区的阿兹特克文明和南美洲的印加文明产生时间都比较晚,大致在中国元、明之际产生。
考古资料显示,这些文明有共同存在的时期,但彼此之间基本没有交流。
三个文明都在16世纪受到毁灭性打击,被殖民者同化,文明消亡。
如今在美洲的印第安人,他们大多讲拉丁语系的西班牙语,有些还讲玛雅语、阿兹特克和印加帝国的语言,但只是一种口耳相传的方言,没有文字留存。
美洲唯一留下文字记录的民族是玛雅人,然而也被西班牙人毁灭殆尽。
印第安人的不幸开始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随后就是不断西来的探险家和传教士。
教师那么,在殖民者来到美洲之时,双方曾展开怎样的较量呢?他们眼中的印第安人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材料,思考得出结论。
(课件展示材料)
学生美洲文明和西方殖民者之间进行过直接战争,但实力相差悬殊,美洲文明还未进入铁器时代。
教师的确如此。
当西班牙骑士骑着战马,驾着战车征战时,印第安人视之为庞然大物,因为他们没有大牲畜,只有小小的羊驼和骆马,驮运轻的物品。
他们没有发明轮子,日常出行基本靠步行。
当然军事征服只是一部分,80%的印第安人死于欧洲人带来的天花。
这样,印第安人硬是从美洲大陆的主人,变成了美洲的少数民族。
为什么美洲会被这样对待呢?
生产力低,文明发展落后。
事实上,此时的美洲文明依然处于新石器时代,不会使用铁器。
但落后就是被打的理由吗?文明落后就该被侵略、被消灭吗?请大家看下面这则现代大洋洲小哥体验石器时代原始生活的视频。
(课件展示视频资料)
学生石器时代,人们发挥聪明才智解决生存问题,他们的创造能力并不比我们今天差。
文明落后不是侵略者侵略其他文明的理由。
教师补充:印第安文明的创造者印第安人有着和我们一样的黄皮肤,或许衣着比较奇怪,但源于他们对自然的崇拜。
最具特色的就是鹰羽冠,其中格查尔鸟高贵、美丽,被视为“羽蛇神”,它的尾羽只有王者才能佩戴。
美洲豹被视为夜神,世界最高神是太阳神。
他们为世界带来了近一半的农作物,如果没有他们的贡献,世界上会少很多的人口。
哥伦布在他的《航海日记》和写给西班牙国王和王后的报告中都有对印第安人正直谦和、勤劳质朴的描述。
④易错警示印第安人是所有美洲土著的统称,并非单指某一个民族或种族。
印第安人分布于南美洲和北美洲各国。
(一)玛雅文明
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印第安人创造的文明成果。
与古代非洲文明受到外来影响不同,古代美洲文明完全是印第安人在没有受到任何外来影响的情况下,独立发明农业,在手工业和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中古美洲文明以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为代表。
请同学们根据课本明确玛雅文明的时空定位,归纳玛雅文明的主要成就。
(1)地区: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是世界唯一诞生在热带雨林地区的文明。
(2)兴衰:大约公元前10世纪诞生,公元3-9世纪鼎盛,15世纪中期衰落。
(3)成就:
①文字:发明独特的表意文字,是美洲唯一留下文字记录的民族。
②天文:用复杂的历法纪年,测算的地球年为365.2420天,现代测算为365.2422天,误差仅0.0002天,就是说5000年误差仅一天。
③数学:采用20进制,知道零的概念。
教师玛雅文明的辉煌正是建立在较高的农业发展水平上的,然而,印第安人创造的农业奇迹竟依赖极其简陋和落后的生产工具,其农业生产成就与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存在着巨大反差。
印第安人在天文、历法和建筑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但社会形态进化过程却十分地缓慢。
教师1597年,最后一个玛雅城邦在西班牙人炮火中灰飞烟灭,之后被遗忘。
玛雅文明的重新发现是在1830年,美国人约翰·斯蒂芬斯在洪都拉斯的热带丛林中首次发现玛雅古文明遗址,自此开始玛雅文明的现代考古学研究。
玛雅文明被称为美洲的希腊,文化光辉灿烂。
(二)阿兹特克文明
教师讲述:14世纪,阿兹特克人兴起于今墨西哥地区。
16世纪初,阿兹特克人国家进入鼎盛时期,控制了整个墨西哥谷地及其周边部落,人口有600余万。
1521年被西班牙人毁灭。
特点:①上层阶级垄断官职,部落自治。
以擅长军事武功著称,是结构松散的王国。
被征服者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需向阿兹特克人纳贡。
②统治核心区特诺奇蒂特兰。
特诺奇蒂特兰和墨西哥的国旗有关,传说中他是神选之地。
早年阿兹特克人蛔起于强敌包围之时,无处安身。
祭司梦到神示,去找一只鹰站在仙人掌上啄食一条蛇的地方,那就是他们定居的家园。
特诺奇蒂特兰被称为墨西哥人的威尼斯,建在特斯科科湖的小岛上。
岛上修建了3条堤道与陆地相连,以沟通帝国中心与其他地区的交通,并有引水果供应全城淡水。
现在,这座城市就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的地下,经过几百年的沧海桑田,特斯科科湖已经消失了。
③浮动园地。
印第安人从特斯科科湖中捞起淤泥,堆积在固定于水中的木排上,形成浮动园圃。
淤泥非常肥沃,耕种者甚至每年可以从他们的田园中获得七次收成,是有史以来最密集,最多产的生态系统之一,直到现在仍被沿用。
④金字塔。
不同于作为法老陵墓的埃及金字塔,美洲金字塔是神的庙宇,用于祭祀,建有逐级的台阶,祭司踏着台阶靠近神灵,神灵沿着台阶下到人间。
古代只有祭司和俘虏才能登临金字塔,印第安人认为血是能量的来源,他们用俘虏的鲜血和心脏来献祭神灵。
(三)印加文明(12-16世纪)
教师印加帝国在地理上有紧紧连成一个整体的完整的道路系统,其中有几百公里道路至今仍可通行。
思考点:请大家结合所学及材料,分析并回答,印加人怎样统治他们的庞大帝国?
(课件展示材料)
印加帝国在地理上有紧紧连成一个整体的完整的道路系统,其中有几百公里道路至今仍可通行。
当时的通讯靠由驿站和信差组成的综合系统维持。
复杂的朝廷仪式和基于太阳崇拜的国教,进一步促进了帝国的统一。
帝国的其他统治方法还包括将土地、矿产和牲畜收归国家所
有;编制详细的人口普查表,以增加税收和扩充军队。
毫不奇怪,印加帝国被认为是有史以来世界上最成功的集权主义国家之一。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教师点拨:同学们可结合波斯帝国、罗马帝国和中国秦朝的统治措施进行分析。
古代的交通和通信条件对统治庞大帝国提出严峻挑战:信息传递慢,军队调动更慢,国王的权威不能及时到达帝国的边远地区。
印加帝国又是一个征服型帝国,被统治者可能反抗和争取独立。
(1)印加帝国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建立官僚体系,地方长官由君主直接任命。
(2)户籍制,对臣民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但没有文字,使用结绳记事,来记录帝国的人口和各家土地,据说非常精确。
(3)道路系统,帝国在地理上由完整的道路系统紧紧地连接成一体;这一道路系统包括用芦荟藤编织的索桥和用有浮力的芦苇制成的浮桥,其中有几英里道路至今仍可通行。
当时的通讯靠由驿站和信差组成的综合系统维持;信差迅速地将信件送往全国各地。
(4)人口迁移,政府将征服地区的部分或全部居民迁移到新地区,以防止他们反抗。
探究与拓展:
教师根据材料,结合非洲与美洲文明的所学知识,请大家合作探究,西方殖民者对非洲和美洲的侵略进程缘何存在如此大的差异?试从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
(课件展示材料)
欧洲人侵入非洲较其侵入美洲,在时间选择上何以存在着反常的差别······在美洲被开发、被殖民化以后的几个世纪中,非洲仍是一块“黑暗的大陆”。
······甚至到1900年,大约还有四分之一大陆未被开发。
欧洲人能迅速占领南北美洲;而这时在非洲,欧洲人仅在沿海地区占有几个不稳定的小立足点。
原因如下:
(1)在地理环境上,南北美洲锯齿形海岸线,良港众多,便于入侵。
非洲海岸线平直,撒哈拉沙漠的阻隔等使非洲不易接近。
不利于尚未掌握先进技术的欧洲人深入非洲内陆。
(2)从社会发展上,美洲历史上长期隔绝于世,经济停留在新石器时代,政治和社会组织发展水平也较低,当地人难以进行有效的抵抗。
非洲历史上和亚欧文明有一定联系,政治、经济有一定发展,列强控制成本相对较高。
教师因此,美洲早在16-17世纪已经基本殖民化,而非洲直到欧洲人完成工业革命,在武力和技术上都拥有更大优势,而且足以克服自然造成的阻碍时,才最终被基本瓜分完毕。
设计意图
通过非洲与美洲文明的横向对比,理解两大文明的各自特征。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区域文化交流对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师总结:当然,与亚欧文明核心区相比,非洲与美洲文明都与之有较大的差距。
这也是这些文明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
美洲文明也只是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早在公元前2500年便已达到的文明阶段。
非洲尽管已进入铁器时代,但西方与非洲之间的差距比西方与欧亚大陆其他地区如中国、印度、奥斯曼帝国之间的差距要大得多。
在物质文明上,长期停滞在锄耕农业,甚至没有犁耕农业;在精神文明上,非洲文明没有留下众多思辨性的哲学和文论著作。
这也是非洲和美洲文明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
核心总结
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虽然远离亚欧大陆核心文明区,但在解决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的过程中,也创造了诸多文明成果。
非洲文明尽管相对封闭,但通过海外贸易和跨撒哈拉沙漠贸易
和亚欧文明保持着联系,在西非、东非和南非留下了诸多文明遗迹。
美洲印第安人则独立发明了农业,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阿兹特克人、印加人建立了强大的帝国,成功维持了较为稳定的统治。
我们要引导学生尊重文明的多样性,肯定各文明对人类历史进步发展的贡献,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