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建论文之院落布局

合集下载

古建筑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分析

古建筑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分析

古建筑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分析古建筑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社会和历史时期的真实写照。

它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而古建筑的空间布局和功能是这些文化内涵的重要表达方式。

本文将深入探讨古建筑的空间布局与功能,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传统建筑之美。

首先,我们来了解古建筑的空间布局。

古建筑的空间布局通常包括庭院、厅堂、厢房等,以及与周围环境相连的门、门楼,呈现出一个开放而有序的空间序列。

庭院作为建筑的核心部分,常常被设计成一个开放的空间,以营造宁静和轻松的氛围。

庭院往往由门廊环绕,连接着各个房屋。

门廊的作用不仅是为了美观,更重要的是起到过渡空间的作用,使人从外界进入古建筑后,逐步适应室内环境的变化。

古建筑的庭院往往被划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

前院通常是一个开放的空间,面向大门,给予人们宽敞和欢迎的感觉。

中院是庭院的核心区域,常常有中央花坛或水池,以及一些重要的建筑物,如楼阁或正堂。

后院则是一个安静、私密的区域,常常用来安置主人和家人的起居场所。

其次,我们来探讨古建筑的功能分析。

古建筑的空间布局往往与其功能密切相关。

古人在设计古建筑的时候,注重功能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例如,厅堂作为会客和举办重要活动的场所,通常被设计得宽敞、高大,以展示主人的地位和财富。

厢房则是用来居住的,不同功能的厢房往往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布置。

比如,卧室需要安静、温暖的环境,而厨房则需要通风、明亮的空间。

古建筑的功能还体现在一些特殊的空间设计上。

例如,书房作为古人读书、写字的地方,往往被安置在安静、明亮的地方,有一定的私密性。

花园则是古人追求自然和人文的结合,以及欣赏四季美景的场所。

另外,古建筑常常有一些特殊的功能区域,如健身区、祭祀区等,这些区域常常分布在古建筑的不同区域,以满足不同需求。

总之,古建筑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分析是我们理解古建筑内涵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古建筑的空间布局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建筑院落布局设计的启示

中国古典建筑院落布局设计的启示

中国古典建筑院落布局设计的启示——以北京四合院为例摘要:传统民居是我国古代建筑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建筑类型。

其发展是与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的进步是分不开的。

民居不仅仅是一种居住场所,更是各地丰富民风、民情、民俗和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最能够体现个民族各地区特色的建筑。

本文以北京四合院为例来具体阐述中国古典建筑院落布局的设计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关键字:传统文化,院落布局,建筑形式。

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自汉唐以来,已逐步积累了不少的建造经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建筑艺术风格。

在建筑总体布局方面,中国古典建筑常以院落组群为基本布局原则,强调群体的轴线,建筑单体只是简单的长方形,而廊道与围墙则成为联系单体建筑之间的常用手法。

在建筑造型方面,中国古典建筑的屋面一般都做有明显的曲线,屋顶上部坡度较陡,下部较平缓,这样既便于雨水排泄,又有利于日照与通风。

在歇山顶与庑殿顶的建筑中,屋檐都有意做成微微的向两侧升高,特别是屋角部分做成明显的起翘,形成翼角如飞的意境。

四合院即是其典型的代表。

元大都城的规划产生了胡同于两胡同之间的四合院,经过明清两朝,这种住宅进一步得到发展,于是“北京四合院”成了北京住宅的代名词,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城和元明清三代首都,北京城有清晰的分区和成熟的城市布局结构,北京城在明代基本形成了现在的“品”字形的整体平面形式。

而北京城内则由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道路分隔成棋盘似的布局,北京的四合院也如同规划整齐的京城一样,是四四方方的。

北京四合院,是我国北方住宅建筑中一种传统的布局形式,又体现我国“前堂后寝”的礼制规格。

四合院历史很久,到汉代,四合院已经逐步形成,唐宋时已广泛使用,到明代已完整。

现在北京大量存在的都是清代建造的四合院。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

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布局与意义

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布局与意义

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布局与意义中国古代建筑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与西方建筑不同,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的不仅仅是外观的美感,更注重内部空间的布局与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布局与意义,以期深入了解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

首先,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的是传统的对称与平衡。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主要建筑往往沿中轴线对称布局。

这种对称布局不仅仅体现了建筑的美感,更代表了中国哲学中的阴阳平衡观念。

中国古代人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两种相反而又相互依存的力量构成,只有达到阴阳平衡,才能获得和谐与稳定。

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布局充分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内心平衡的价值观。

其次,中国古代建筑强调的是空间的层次感与流动性。

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布局通常包括前院、中院和后院等层次感明显的空间。

这种层次感不仅仅体现在建筑的整体结构上,更体现在不同空间之间的连接与过渡上。

中国古代建筑往往通过门、廊、院落等构筑起一个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空间,使人们在其中形成一种有序的流动感。

这种空间布局不仅有利于建筑内部的自然通风与采光,更给人一种舒适与宽敞的感觉。

另外,中国古代建筑还注重的是室内外的融合与自然环境的呼应。

中国古代人崇拜大自然,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因此,中国古代建筑非常注重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融合。

在布局上,建筑往往以自然景观为背景,巧妙地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例如,中国古代园林以造园池塘为中心,让建筑与水景相互辉映;山水画将山川景色融入到建筑的室内之中,使人们仿佛置身山水之中。

这种布局方式既增加了建筑的美感,更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

最后,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布局还反映了中国人的社会观念与文化传统。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非常重要,注重集体与个体的和谐发展。

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布局倾向于注重集体活动的场所,并且在布局上强调不同空间之间的联系与互动。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府邸常常会有一个大型的中厅,用来举办宴会和集会,以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和团结。

我国古代建筑之庭院布置

我国古代建筑之庭院布置

我国古代建筑之庭院布置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明,作为我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发展自然也积淀一系列的特色。

我国古代的庭院布置也是古代建筑自身的特色之一。

现在我们就共同去学习一些我国古代的庭院布置特色吧。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

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

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

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

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中国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与欧洲建筑相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是比较一目了然的。

而中国的古建筑,却象一幅中国画长卷,必须一段段地逐渐展看,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

走进一所中国古建筑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看完。

北京的故宫就是最杰出的一个范例,人们从天安门进去,每通过一道门,进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变换,给人以深切的感受。

故宫的艺术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了。

庭深意远——论中国传统住宅建筑院落的空间美

庭深意远——论中国传统住宅建筑院落的空间美
103
万方数据
弘淮端蝗2013.6
一个封闭且规限的空间.“取诸大壮”意指构造坚 固;汉代董仲舒日:“足以避寒暑而不高大也,夫 高近阳,广室多阴,君子弗为也,故室适形而止。” 也就是说,建筑的尺度、大小能够满足生活需要 就可以了,不必追求形体的高大和空间的深邃. 其核心思想就是建立一种与人的尺度相配的建 筑理念,顺应自然规律,符合人性需要。所以中国 建筑从群体到单体非常注重尺度、体量的合理搭 配,讲究空间的巧妙组合,营建出一种和谐通融 之美,尤其被围合的庭院空间,既可以在尺度上 缩小到极狭窄的不到1平方米的小天井,也可以 放大到极宽敞的超过3万平方米的巨大庭院.是 种处于建筑内部的、可大可小的室外空间。 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中国传统住宅建筑空 间注重水平的组合变化而不是向高空发展.很少 出现像西方建筑那样超高尺度。英国李约瑟曾 说:中国建筑的一个基本特征通常是可以任意加 建若干根据认可的高度和比例来设计的重复单 元——房屋中柱间或架间的间隔(“间”)以及庭 院中的空间。……在水平方向上把相对说来比较 小的空间加以扩展,在许多方面比企图架成愈来 愈大和愈来愈高的空间更加令人满意.后者只会 使居住的人们显得矮小。Elll中国传统住宅建筑气 势是通过小尺度的“院”不断规律衍生出来的.不 管建筑群多么宏大,人在其中活动感受的是与人 亲和的尺度,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实用理性思 想居于统治地位的特点。 堂建筑是庭院的视觉中心,在庭院构成中起 着主控作用,庭院则是主建筑作用的放大、强化 和补充。堂威严则院空间宏大端庄:堂轻巧活泼. 院空间也应随之灵活多变。院庭空间大小与围合 界面的尺度比,是制约内化程度的重要因素。庭 院空间越大,围合界面高度越低,围合分量越低, 则内化的隶属度越低,北京四合院、山西大院等 都是尽量扩大庭院空间。反之,庭院空间越小,围 合界面高度越高,围合分量越重.则内化的隶属 度越高,南方的云南“一颗印”、徽州天井式等住 宅都是如此。徽州天井式住宅普遍采用开敞式堂 屋,天井尺度也不大,使得天井与厅堂连成一片, 边角部位还穿插一些小尺度的天井。加强了天井 的内化品格;浙江地区的天井四合院.其庭院尺 度介于北方四合院和徽州天井式住宅之间.房屋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王 府 大 门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广 亮 大 门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金 柱 大 门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蛮 子 门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 普通老百姓居住的小四合院的大门不用独 立的房屋而只在住宅墙上开门,门上有简 单的门罩称为随墙门。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四、佛寺建筑的院落化布局
• 佛教建筑主要有两种:佛教石窟、佛教寺 庙
• 石窟是开凿在山崖壁上的石洞,是早期佛 教建筑的一种形式。印度早期佛寺多用这 种形式,有学者研究其原因是因为印度炎 热的夏季很长,崖窟地处偏僻,不但窟内 冬暖夏凉,而且环境幽静,适宜修行,同 时修建石窟节约费用,又坚固耐用。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 五种颜色中,东青(青龙)、西白(白 虎)、南朱(朱雀)、北黑(玄武)、中 央为黄色,黄色是土地之色,土为万物之 本,尤其在农业社会,土地更有特殊的地 位。在紫禁城,几乎所有的宫殿屋顶都用 黄色琉璃瓦就不奇怪了。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 南门(午门)也称五凤楼,也是朱雀门, 北门自然称玄武门(神武门)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 在中国,占主要地位的佛教建筑还不是石窟而是 大量的佛教寺庙。
• 相传在东汉永平七年(64),汉明帝遣吏赴西 域求法,但他们陪同天竺高僧驮着佛经、佛像回 到洛阳时,先是住在当时专门接待外国来客的鸿 胪寺,第二年才另建住所。因高僧为西方来客, 所以仍以寺相称,因负佛经、佛像来中国的是白 马,因而定名为“白马寺”,这应该是中国第一座 佛寺建筑,从此之后,原来作为中国官署的名称 “寺”,逐渐成为佛教建筑的专称了。

庭院设计:传统建筑的布局和形象特征

庭院设计:传统建筑的布局和形象特征

庭院设计:传统建筑的布局和形象特征都受到这个观念的影响,注重群体组合的中国建筑,以庭院的模式进行组合,庭院的这种模式呈现出空间丰富的变化,深远不尽,层层展开,前后相应,虚实相济。

建筑以内收的曲线,横向展开,体现着中国美学中很重要的一个字“远”。

种宏大不是物理上的大,而是中国人审美的意向,是在有限的空间中营造出无限延伸的感觉,它带有一种包容世界的感受,表达与自然相适应,和谐的建筑观念。

庭院对于中国人而言,不仅是一个生存的物质空间,更是一个精神空间,是整个建筑群体中的精华所在。

“天覆地载”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意象的表达,屋宇象征着“天覆”,台基则象征“地载”,一屋一室己是乾坤了。

在人类不断完善居住环境的过程中,对于建筑的要求不仅是满足遮风挡雨、生活起居这些基本的生存要求,更注重满足居住的心理、道德社会伦理和审美等诸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庭院正是将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融为一体的理想空间。

中国建筑中的庭院元素,如房屋建筑单体、山石、花草、亭榭等,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庭院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关系,都体现着中国传统建筑观念,从来都不是建筑配上景观的关系。

中国传统建筑观念乐山乐水,并趋向与自然达到某种共存关系,这是中国传统建筑观念的基本的价值取向。

2. 1. 2庭院建筑的范围和类型庭院建筑的适应性非常广泛,以房屋建筑空间为主体,再由房屋向心而筑,围合成庭院,庭院规模可大可小。

以庭院为基本“空间原型’,又可以进行纵向或横向的不断拓展组合,最大的如北京故宫,普通的如各个不同地域的合院民居,其范围十分之广。

本论文讨论研究的中国传统庭院空间不是具体的指向具体类型的建筑庭院或是合院民居,而是指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群体组织核心的庭院空间原型,分析的主要对象则侧重于居住类型的庭院空间。

民居的居住庭院由于地理、气候、历史、习俗等等的原因可分为北方的“四合院” 和南方的“天井院”两种院落建筑样式。

它们都是以房屋围合院子的空间组织形式,是庭院的不同表现形式。

中古建论文之院落布局

中古建论文之院落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院落空间布局——传统设计手法解读及其现代设计中的运用一、平面的精髓:院落布局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先生在《清式营造则例》绪论中曾如此评论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建筑在平面上是离散的,若干座独立的建筑物,分配在院宇各方。

”这就带来了两个结果:首先“若是以一座单独的结构,与欧洲任何全座负盛名的石造建筑物比较起来,显然小而简单,似有逊色”,同时这一点也无形中影响了人们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偏见和不理解,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是世界建筑体系中发展简陋的旁枝末节。

然而,我们同时因此而意识到,离散的独立建筑物组合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和最鲜明的特色,我们在评判中国建筑时“便不应以单座建筑作为单位,与欧美全座石造繁重的建筑物作任何比较”。

但是,若论整体,那么大概至今所有的外国建筑和中国古代大明宫、紫禁城的磅礴气势相比,都不免相形见绌。

因此,我以为中国古建筑的核心在于平面布局,也正是我这次想要深入研究的选题。

而平面布局中,最吸引人的特色无疑在于中国古建筑中强调的“院落式布局”,用离散的建筑单体围合中庭,达到外闭内敞的空间效果。

中国传统居住空间的典型是低层的院落形式。

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传统建筑木构框架体系所能承担的体量和跨度有限,一方面受中国大家庭结构、尤其是贵族群体对于多样化的空间、功能组合的需求,逐渐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建筑空间的院落式布局形态和审美。

1可以说,建筑组群的院落空间才是中国居住空间的精髓。

院落式布局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特色、等级礼制的体现,也对于内外空间的过渡交融有着重要影响,对于现代建筑的发展也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

外国古代建筑中强调单体的华丽张扬,其中鲜明的例子比如古希腊帕提农神庙近乎完美的比例和精致的柱式;古罗马万神庙开天辟地的大穹顶和顶部天窗带来的动人的神圣天光;再至哥特式建筑夸张的高度和向上的冲劲。

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常常坐落于高山之上,或者空旷的平地中央,以一己之力统领周围区域;与此同时,建筑时而为了强调宗教的神秘感和神圣感而故意创作完全脱离了人体尺度的内部空间,哥特建筑和其他教堂建筑等尤甚。

传统古建-宅院的布局

传统古建-宅院的布局

传统古建-宅院的布局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伴随着人类的成长、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

从原始人的穴居、巢居至发展到今天,建筑发展的每一步都是当时自然环境、社会科技、社会组织、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综合作用的结果。

庭院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它的发展过程同样体现了文化诸要素的作用。

宅院是带有院落的宅子,能够反映当时的建筑特色。

古老的深宅大院,给人一种震撼之感。

一砖一瓦无不渗透着当年各地风情、文化和历史;宏伟而又精巧的老宅架构与院落布局,饱含着工匠的勤劳和智慧;错落有致的古老院落,或许深藏着其主人与家族的尘封往事、曾经的辉煌与兴衰更迭。

四合院四合院在建筑上有一套固定的规格:北面是正房,东西是厢房,南面是倒座,东西南北四面都是房子,中间是天井,整体由廊子贯通。

坐北朝南,北边的就是正房,南边是南厢房,东边的房子叫东厢房,西边的叫西厢房。

还有人说,从阳光照射的角度来区分:早上光线先照到的是西厢房。

老式中国家庭居住在四合院时,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间为大客厅(中堂间),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佣人住倒座房,女儿住后院,互不影响。

大四合院的正房是前廊后厦,后有罩房。

东西厢房南边的花墙子中间有一座垂花门,门内是四扇木屏风,东西厢房都有抄手游廊,与垂花门相通。

正房与厢房之间有圆月亮门儿可以穿行。

外院,东西各有一道花墙,中间是月亮门儿,四扇绿油漆的木屏风,红斗方字,东边的是“动壁图书”,西边的是“西园翰墨”。

可以从这个门儿到跨院去,南房有穿山游廊。

如此布局,形成了东西南北互相连通的几个院落。

中四合院一般是正房五间或七间,屋里有木隔断或落地罩,也有的正房和厢房带廊子。

五间的是三间正房两间耳房,耳房单开门。

七间的,在正房和耳房之间,有两个与正房相通的套间儿。

东西厢房各三间,厢房和耳房之间,有过道儿,可通后院。

东西厢房的南边,有一道院墙,把院子隔成里外院。

院墙的正中间有月亮门儿,月亮门儿的后边,立一个影壁。

外院,东西各有鹿顶一间或两间。

中国传统建筑的院落与庭院布局

中国传统建筑的院落与庭院布局

中国传统建筑的院落与庭院布局中国传统建筑的院落与庭院布局,是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一种设计风格。

院落与庭院布局通过精心的设计,将自然环境与建筑物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和谐、平衡与自然的追求。

本文将从院落与庭院的概念、历史背景以及布局特点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概念传统中国建筑中的院落与庭院,是指在建筑物内部形成的一种别具特色的开敞空间。

院落也称为四合院,是由四周围墙所围合而成的正方形或矩形中庭。

而庭院通常是指围绕主建筑物的开放式花园或院落。

这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核心部分。

二、历史背景院落与庭院的布局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早的院落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1世纪至17世纪的商朝和西周时期。

此后的历代,特别是唐宋元明清时期,这种建筑布局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完善。

传统中国建筑的院落与庭院布局,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和儒家文化的影响。

院落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一个家族的象征,是家族传承和家族活动的场所。

庭院则被视为一个家庭的核心,代表着家族的尊严和荣誉。

三、布局特点院落与庭院的布局有着独特的特点和设计原则。

首先,院落与庭院的布局都以对称和平衡为基本原则。

建筑物、花园、水池等元素都被布置在院落或庭院的中心轴线上,形成了前后呼应的布局。

其次,院落与庭院的布局注重空间的开放性与私密性的结合。

院落作为家族的集体空间,通常面向内部,对外封闭。

而庭院则作为家庭的私密空间,常常面向外部,与周围的环境相连。

这种设计既能保护家族的安全和隐私,又能与外界交流和互动。

此外,院落与庭院的布局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传统中国建筑崇尚与自然的和谐,注重利用自然元素来装饰和美化院落与庭院。

常见的自然元素包括花木、假山、水池等,通过精心的摆放和搭配,使院落与庭院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建筑的院落与庭院布局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代表了对和谐、平衡与自然追求的体现。

它既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又体现了中国人对家族和家庭的重视。

浅谈中国古代宅院布局结构(aaa)

浅谈中国古代宅院布局结构(aaa)

浅谈中国古代宅院布局结构(aaa)摘要:本文将谈一下足不出户,大门不迈,宅居院落之中,是如何消遣时间,大发岁月的,且听余近期在古代院落之中所留心的东西,来说起古代宅院布局结构,虽尚浅薄些,但也迁就一阅,偶得借用之。

俗有“足不出户,晓知天下”之说,来形容一个人见闻广褒,学识渊博。

而余在此将谈一下足不出户,大门不迈,宅居院落之中,是如何消遣时间,大发岁月的,且听余近期在古代院落之中所留心的东西,来说起古代宅院布局结构,虽尚浅薄些,但也迁就一阅,偶得借用之。

在当前经济的发展浪潮之中,古代的住宅院落,大都被冲刷得一干二净,仅存的落院,也是凤毛麟角,散落在中华大地。

更朝换代的阵痛,战争峰火的洗理,以及自然岁月的考验,使得许多院落,代代新出,各领风骚多百年而已。

道观和寺庙也属宅院之属,其保存下来的可能最大,熟不知嵩山少林,以及武当、峨眉等地的庙宇,虽经风雨侵袭,偶尔动乱之损,但也经朝历代中有过增其旧制,扩建宏模,方得如今辉皇气象。

余在阅读小说之时,常遇宅府大院的描绘,甚感不解。

古时豪门旺族、富贵之家,一般德高望重,年岁已高,养尊处优者,所居寝之所,皆为坐北之上,其会客礼待之处,皆在堂屋,也就是正房。

有的作者在描写之时,有“迎门便见一尊容老者”之意,竟把屏风给落下了,这也是极为可笑的地方,虽无足轻重,也却也失了些礼数。

但房舍布局构建描写得过于细化,若非专业评考之书,显得多有累赘,画蛇填足罢啊。

况且今人见古代屋舍者甚少,若过多讲述,言语难达其意,只怕困贬人眼,影响阅读快感。

比如《红楼梦》中,虽然对屋舍布局未尽详其陈地描绘,由于对古代房屋认知不足,也觉得难懂,只知道何人进了哪个房间,其大抵位置在哪里罢了,其实这也足了,要说房屋如何构建,那是专家学者们的事儿,或者是影视行业的事儿,于我们读者便无甚大关系,只是若有通明其景象,岂不更好懂一些吗。

但于作者来说,写一些宅院房舍布局,也不失为补了学术天窗啊。

俗话说侯门深似海,一初所讲之意,也是府坻的夸张形容,后来便另有其深义了。

中国传统院落空间组合

中国传统院落空间组合

中国传统院落空间组合摘要:本文主要以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组合——院落为中心,举例阐述传统民居院落的组合方式,以及以院落为单位的院落建筑群的传统布局形式,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民居院落的组合艺术。

关键词:传统院落组合方式院落群组合一、中国传统建筑组合单位——院落中国城市或乡村肌理的最小细胞是合院或天井这一组织结构,它是建筑与自然融合的极好形式,合院可自然通风、采光、冷暖聚气,天井可夏日遮阳、冬日进光,在院中栽植花木,使人接近自然,它还能起到交通枢纽的作用,综合起来其优点很多,非常适合人们的生活与活动。

这一院落建筑布局是中国建筑的一大特色,无论北方、南方、西部地区,无论住宅、公共建筑,大都采用这种布局形式,从挖掘实物来看,已有3000多年延续的历史。

在今后的城市设计中,我们要继承并根据新的需求发展它。

中国院落式布局的特点是,强调中轴线,沿中轴线布置许多院落,再大的规模,平行中轴线在两侧辅轴线上建一连串合院,中间有通道连接。

其中四合院的布局,院的四角并无拐角房间,四角以廊围合,以利用通风采光。

典型的、最大的、类型最多的实例就是北京故宫紫禁城。

我们应重视院落组织结构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在现在建筑设计中加以灵活应用。

二、中国传统院落的组合方式1.房房相离式一般来说,北方平原地区民居基本上都是房房相离式的,房屋的净高都不是很大,而院落都比较宽敞。

这是因为北方气候寒冷,较矮的房屋有利于保暖,而宽敞的院落有利于采光。

在小型的北京四合院中常可看到这种做法,方法是在正房两边设立较小的耳房,厢房和正房分开。

这样角部的过度就由一个可以保证采光的耳房完成。

小型北京四合院平遥民居的正房室内多按“一明两暗”布局,正房两侧的“暗”空间——也就是角部房间,分别为父母、长子的卧室。

关中窄院式民居和山西民居基本上可以归作同一类型,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宅基地面宽较小,进深较大,冬天避风,夏季遮阳,居住环境较好。

这种院落狭长、正房和厢房分离成院的形式,由于临街面窄,适合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地区。

初识中国传统建筑的院落式布局

初识中国传统建筑的院落式布局

初识中国传统建筑的院落式布局——浅析与继承几乎翻开任何一本有关中国古代建筑史的书籍,作者无不竭力感叹中国古代建筑体系是延续时间最长,从未中断,特征明显而稳定,传播范围甚广,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的建筑体系。

确实,通过浅显的建筑是的学习,可以发现,多数建筑,经过漫长的历史,难免不掺杂外来的影响,从而在结构,布置等诸多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终至在某一时期脱离原型。

而中国的传统建筑经历了长久的时间,影响了广大的区域,虽然在艺术工程方面无可置疑的进化大极高的程度,但是却始终不脱离其原始面目。

尤其再联想到我们并不简单的民族历史,各种宗教上,思想上,政治组织上的变化,以及诸如印度佛教传入等与强盛的外族在思想上的接触。

如此源远流长的建筑体系确实值得大书特书。

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由于中国古代的建筑以木构为主,采用院落式布局的特征已基本成熟稳定,并与礼制和风俗相结合,使得外来建筑体系或风格已不能动摇这个传统。

由上古至明、清建筑的发展在系统学习建筑史之前,粗略的将中国的建筑与外国“石头的史诗”相比较不难发现它以木构为主这一特征,但是至于院落式布局倒是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细心观察,确实如此,我们的传统建筑多是被层层叠叠的院落包围着。

上至皇室贵族的宫廷紧苑,下至平民百姓的普通住宅,严肃如供佛祭神的庙宇塔寺,清逸如游赏赋性的山水园林等等,无不是安安稳稳被放置在一个有厚厚围墙院子里,甚至需要繁华喧闹的商业建筑也会采取院落式布局,例如杭州的胡庆余堂中药店就是豪华型院落式商店的典型。

而国外的建筑,即使是宫廷与外界,也只有一道薄薄的精美铁门相隔。

相当多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建筑直接暴露在广场,街道等环境下。

即使有一道小小的栅栏,感觉还是室内和室外被完全剥离,并不似中国的院落,户外变成了屋内的一部分。

最初的宫室模样,出现于三千年前的商代,便是由廊庑围合城的庭院。

同时也出现了堂和室的布局。

到了周代,合院式的布局已经完全成熟。

从此以后的三千年,从帝王的宫室到民间的四合院都沿用着这一格局。

中国传统建筑的庭院与院落规划

中国传统建筑的庭院与院落规划

中国传统建筑的庭院与院落规划中国传统建筑一直以来都以庭院与院落规划而著名,这种规划方式在设计中融合了自然环境与人文特色,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审美价值。

庭院与院落的规划不仅影响着建筑的整体布局和空间组织,更是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建筑庭院与院落规划的特点以及其文化意义。

一、庭院与院落规划的特点中国传统建筑的庭院与院落规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重视空间序列:庭院与院落规划强调空间的层次感和序列性。

通常,建筑物的主入口连接着外部的大门,之后是连续的院落与庭院,呈现出由外到内的递进感。

每个院落之间通过门、廊、厅等空间元素进行连接,形成了连续而有序的空间序列。

2. 注重景观的设置:庭院与院落规划充分考虑环境和景观的因素。

建筑围合的庭院通常布置着花草树木、假山水池等自然元素,营造出宜人的氛围。

同时,透过庭院与院落的开窗与门洞,可以将外部的美景融入到室内,使得整个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

3. 遵循人类尺度:庭院与院落规划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庭院与院落的尺度通常适合人类活动和休憩,营造舒适的空间氛围。

此外,科学合理地设置庭院与院落,能够增加自然光线的引入,改善通风环境,提供良好的居住体验。

二、院落规划的文化意义庭院与院落规划不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文化的体现,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审美情趣。

1.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庭院与院落规划体现了中国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

在院落规划中,人的活动和需求被极大地尊重和重视,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得到平衡,使得人们在庭院与院落中得到身心的放松与愉悦。

2. 集聚亲情、友情的空间:庭院与院落规划提供了一个亲情、友情集聚的场所。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庭院与院落往往是家庭成员和亲朋好友共聚的地方,是交流互动的场所。

人们可以在院落中品茶谈笑,共度时光,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3. 体现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庭院与院落规划体现了中国古代审美观念中的“隐逸”和“退藏”。

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分析

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分析

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分析1 自由有序,情趣自然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历代文人雅士和造园者,把各自的人文思想、审美情趣,融注到园林的建构中。

园林中的一花一木、山水林泉、亭台楼阁,都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维,形成意境深远、超凡脱俗的园林艺术特色。

2 疏密有致,黑白分明在园林规划布局中,景物过密,就会使人感到窒息,过疏则又松弛无力,因此要处理好疏密关系。

园林建筑布局同样如此,才能取得完美的境界。

以网师园为例,其不均匀的建筑布局,使疏密变化极其强烈地达到了黑白分明的效果。

其两侧小山从桂轩和琴室一带,空间紧凑,建筑排列有序,分布集中,使人置身于建筑围合成的天井空间之中,加上景素众多,令人目不暇接;岁廊而入,过濯缨水阁到中部,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大水面四周:或桥、或廊、或亭、或假山,建筑密度顿时减少,使人视线大开,心理放松;至“月到风来亭”时感到周身一丝凉意,心旷神怡;而北部“看松读画轩”与“读画楼”一带建筑又一次相对集中。

网师园中园林建筑正是在这种由密到疏、由疏到密中,或旷、或奥,奏响了一首节奏强烈的乐章。

3 巧于因借,内外结合“因”是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内外结合意思是说,园虽有内外之别,但景色并无远近之分,如遇晴山耸立的秀色,古寺凌空的胜景,凡是目力所及的,庸俗的给予遮蔽,美好的应该汲取过来。

例如在园林空间开阔的情况下,建筑物作为构景要素,其作用主要在于点景和观景,正因为点景的建筑占据着山水的“开面”部位,他们往往也是观景的特定场所,能够看得远看得尽。

4 以围为主,高低错落中国园林不论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是在一定范围内先围合,然后在此块内进行一番精心的营造,园林建筑布局紧密地配合着这种封闭的造园方式。

初识中国传统建筑的院落式布局

初识中国传统建筑的院落式布局

初识中国传统建筑的院落式布局——浅析与继承几乎翻开任何一本有关中国古代建筑史的书籍,作者无不竭力感叹中国古代建筑体系是延续时间最长,从未中断,特征明显而稳定,传播范围甚广,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的建筑体系。

确实,通过浅显的建筑是的学习,可以发现,多数建筑,经过漫长的历史,难免不掺杂外来的影响,从而在结构,布置等诸多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终至在某一时期脱离原型。

而中国的传统建筑经历了长久的时间,影响了广大的区域,虽然在艺术工程方面无可置疑的进化大极高的程度,但是却始终不脱离其原始面目。

尤其再联想到我们并不简单的民族历史,各种宗教上,思想上,政治组织上的变化,以及诸如印度佛教传入等与强盛的外族在思想上的接触。

如此源远流长的建筑体系确实值得大书特书。

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由于中国古代的建筑以木构为主,采用院落式布局的特征已基本成熟稳定,并与礼制和风俗相结合,使得外来建筑体系或风格已不能动摇这个传统。

由上古至明、清建筑的发展在系统学习建筑史之前,粗略的将中国的建筑与外国“石头的史诗”相比较不难发现它以木构为主这一特征,但是至于院落式布局倒是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细心观察,确实如此,我们的传统建筑多是被层层叠叠的院落包围着。

上至皇室贵族的宫廷紧苑,下至平民百姓的普通住宅,严肃如供佛祭神的庙宇塔寺,清逸如游赏赋性的山水园林等等,无不是安安稳稳被放置在一个有厚厚围墙院子里,甚至需要繁华喧闹的商业建筑也会采取院落式布局,例如杭州的胡庆余堂中药店就是豪华型院落式商店的典型。

而国外的建筑,即使是宫廷与外界,也只有一道薄薄的精美铁门相隔。

相当多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建筑直接暴露在广场,街道等环境下。

即使有一道小小的栅栏,感觉还是室内和室外被完全剥离,并不似中国的院落,户外变成了屋内的一部分。

最初的宫室模样,出现于三千年前的商代,便是由廊庑围合城的庭院。

同时也出现了堂和室的布局。

到了周代,合院式的布局已经完全成熟。

从此以后的三千年,从帝王的宫室到民间的四合院都沿用着这一格局。

中式庭院景观设计中的建筑布局—以拙政园为例

中式庭院景观设计中的建筑布局—以拙政园为例

中式庭院景观设计中的建筑布局—以拙政园为例摘要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方式是和建筑本身密不可分的,中国(传统)建筑往往是以建筑群的形式出现,很少有独一栋的形式,所以建筑的式样(即屋顶的造型)、建筑的形式和其构造方式都是主要的研究其在整个布局中的重要方向和方式。

拙政园众多苏州园林中最具有代表性,国内的多数学者都对其空间结构、造园手法做了细致的研究和探索。

与此同时,笔者在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拙政园的的空间结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就其存在的特征详细进行剖析和探索,从而找出其在设计时存在的空间规律,以此来为现代园林空间设计提供相应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拙政园;总体布局;空间类型;中式庭院Architectural layout in Chinese courtyard landscape design -- tak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as anexampleABSTRACTThe layou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architecture itsel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often appears in the form of buildings, and rarely in the form of a single building, so the style of the building (that is, the shape of the roof) , the form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way of its construction are the main research direction and way in the whole layout. 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among the numerous Suzhou Gardens. Most domestic scholars have made careful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n its space structure and gardening techniques. At the same time, on the basis of reading a great deal of literature, the author makes a concrete analysis of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ts spatial structure, and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and exploration of its existing characteristics, thus find out its space law in the design,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corresponding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modern garden space design.Key words: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General Layout; Space Type; Chinese courtyard目录引言 (1)第一部分课题分析 (2)一、国内外设计现状 (3)二、设计方向 (3)三、设计思路 (4)四、设计意图 (5)第二部分调研分析 (7)一、趋势调查 (8)二、案例市场调查 (9)第三部分方案绘制与设计提案 (10)一、设计定位 (12)二、设计系列草图 (13)三、方案效果图 (14)四、最终成果展示 (16)第四部分延展性课题分析 (17)一、创作经验分析 (18)二、未解决的问题 (19)三、展望 (20)结论 (21)参考文献 (22)致谢 (23)引言古典园林在中国已经具有千年的历史,不论是在设计上还是在观赏上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中国古建筑文化之围合式院落

中国古建筑文化之围合式院落

中国古建筑文化之围合式院落中国古建筑源远流长,其中衍生出了许多种经典的元素,其中今天要讲的围合式院落便是一种。

曾经,庭院生活是人们最普遍的生活形态;而现在快节奏的城里人只剩下了对庭院生活的深深渴望。

庭院是千百年来中国建筑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以房屋围合的形制中,装载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这种内向封闭而又温馨舒适的院落空间,曾经滋养培育了一代代中国人的性情和性格,以致成为最为普遍的传统生活方式。

合院,是中国古建筑发展最成熟的精髓,围合式院落布局,让空间回归生活的本源,回到人与自然、人与人相处的最好尺度。

所谓合院,是秉制3000年前古人卓越智慧发明的四合院;是从东方流转西方,荣耀世界建筑身影的白金汉宫;是皇家大作抑或是地标建筑礼遇生活的最高姿态;更是当代都市人的别墅、庭院生活理想。

围合,不仅仅指的是物理的保护,而是建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东西,围合形成独立完整的局部空间而感受到安全感与归宿感。

围合也必然形成大间距,既保证了居民私密空间的距离,同时又扫除了因安全而附加的封闭感觉,促成空气流通,营造了良好的局部气候条件。

围合力弱的空间,人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几乎感觉不到凝聚力和存在感。

相较于传统联排,合院别墅私密性更好,领域感更强,所有房间与公共空间都朝向私属院落布置,让院落的景观实现最大化效用,室内景观均好性提升;且合院别墅开间大,进深小,采光面充足,户型布局灵活度更高。

“如果春夏秋冬有故乡,那一定是在国人的园院里。

”中国人的居住精神,独一无二的体现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其中很大源于庭院。

在这个四四方方的天地里,围合出家国春秋的梦想。

庭院的意义不再停留于生活方式的展现,更多的是作为文化载体的存在。

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说过:有了一个自己的院落,精神才算真正有了着落。

因此无庭不成居,是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的情结。

一方院落,围合代代传承的家族温情,是精神和心灵的交融之所,也是国人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具象体现。

浅谈中国古建筑寺庙的布局

浅谈中国古建筑寺庙的布局

浅谈中国古建筑寺庙的布局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

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

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

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间那座大门盖成殿堂式,叫“山门殿”。

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形貌雄伟,怒目相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

左边的力士怒目张口,右边的力士怒颜闭唇。

在后期的某些中国佛寺内,金刚力士又换成了“哼哈二将”,闭嘴巴的是“哼”将,张嘴巴的是“哈”将。

进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相对。

左(东)为钟楼,右(西)为鼓楼。

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

较大的佛寺都有天王殿。

进山门之后,两旁的钟楼、鼓楼和中间的天王殿构成寺庙的第一重院落。

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就是正殿,也有称为大殿的。

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

大雄宝殿中供奉释迦牟尼佛的佛像。

“大雄”是佛的德号。

“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

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

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

一般殿堂为三开间,大雄宝殿则为九五开间,象征如同帝王的“九五之尊”。

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像,有一、三、五、七尊不同。

规模较大的佛寺在大雄宝殿两旁还有东西配殿。

东为伽蓝殿,西为祖师殿。

此外,还有四堂、四台、罗汉堂、禅房、监院、方丈院、大斋堂、藏经楼、碑楼、碑亭、亭台、廊院、群房、放生池、经幢等。

有名的寺院大都建有藏经阁,位置在佛寺最后一个院落,常为一座两、三层的阁楼,作为储藏佛经之用。

中国佛教寺院随着历史的推移,其布局也在不断的变化着。

寺庙,是佛教传入中土后发展的一个产物。

佛教在西汉的时候传入中国,历经起落。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兴建寺庙成风。

中国古人在建筑格局上有很深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而这样的艺术格局使中国寺院既典雅庄重的,又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建筑院落空间布局——传统设计手法解读及其现代设计中的运用一、平面的精髓:院落布局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先生在《清式营造则例》绪论中曾如此评论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建筑在平面上是离散的,若干座独立的建筑物,分配在院宇各方。

”这就带来了两个结果:首先“若是以一座单独的结构,与欧洲任何全座负盛名的石造建筑物比较起来,显然小而简单,似有逊色”,同时这一点也无形中影响了人们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偏见和不理解,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是世界建筑体系中发展简陋的旁枝末节。

然而,我们同时因此而意识到,离散的独立建筑物组合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和最鲜明的特色,我们在评判中国建筑时“便不应以单座建筑作为单位,与欧美全座石造繁重的建筑物作任何比较”。

但是,若论整体,那么大概至今所有的外国建筑和中国古代大明宫、紫禁城的磅礴气势相比,都不免相形见绌。

因此,我以为中国古建筑的核心在于平面布局,也正是我这次想要深入研究的选题。

而平面布局中,最吸引人的特色无疑在于中国古建筑中强调的“院落式布局”,用离散的建筑单体围合中庭,达到外闭内敞的空间效果。

中国传统居住空间的典型是低层的院落形式。

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传统建筑木构框架体系所能承担的体量和跨度有限,一方面受中国大家庭结构、尤其是贵族群体对于多样化的空间、功能组合的需求,逐渐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建筑空间的院落式布局形态和审美。

1可以说,建筑组群的院落空间才是中国居住空间的精髓。

院落式布局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特色、等级礼制的体现,也对于内外空间的过渡交融有着重要影响,对于现代建筑的发展也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

外国古代建筑中强调单体的华丽张扬,其中鲜明的例子比如古希腊帕提农神庙近乎完美的比例和精致的柱式;古罗马万神庙开天辟地的大穹顶和顶部天窗带来的动人的神圣天光;再至哥特式建筑夸张的高度和向上的冲劲。

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常常坐落于高山之上,或者空旷的平地中央,以一己之力统领周围区域;与此同时,建筑时而为了强调宗教的神秘感和神圣感而故意创作完全脱离了人体尺度的内部空间,哥特建筑和其他教堂建筑等尤甚。

这都充分体现了西方建筑强调单体夸张的引人注目的造型。

然而对于中国古代建筑来说,正如同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注重群体;而西方文化突出个人,突出独立一般,中国古代建筑也正反映了这种文化传统,个体并不张扬凸显,但却强调院落布局或温馨自然或崇高威严,群体的组合拥有独特的力量感与美学韵味。

二、院落布局在传统建筑中的运用本文将从院落式布局对于住宅、乡土民居和宫殿、园林建筑群等不同类型建筑的影响入手,沿其发展轨迹和演变脉络,分析院落式平面在其中的体现与作用,探究其形成原因,并发现、理解它的现实意义。

院落布局的特点在大江南北的中国乡土建筑都有体现。

其中,本文将选取北方四合院、江南民居和徽派建筑作为典型分析。

1.四合院1四合院的历史悠久,据考证早在西周时期即有陕西凤雏村的四合院遗址。

四合院的基本平面形制为矩形,中轴线位置从南到北分别为门道、前堂、后室,院两侧为前后相贯的厢房,围合成前后两组院落。

这种平面布置划分出明确的功能分区,并根据左右前后的不同顺序满足了森严的宗法制度下强烈的等级观念需求。

位置最显赫的正房供年长的主人居住,两侧按照左为上的原则安排居住,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都呈现明显的空间区别。

2中国文化的精髓在于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体系,体现在空间需求上,则需要聚族而居的聚落空间。

其次,由于早期市政建设的不成熟,城市空间不强调公共生活,街坊中少有城市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人们的关注核心便落在了自家宅院的建设上。

而四合院的布局由于较大较完整的院落而使得在对外闭塞的建筑内部有着丰富的交流和活动空间,既符合自我封闭对外防备的文化心理需求,又加强了内部的沟通。

也正是因为这种空间形态很好的适应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家族观念,因此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3又加之成熟的建筑、结构形态历来伴随着顶端优势带来的惰性,因而尽管历朝历代不断发展进步,但是四合院院落平面的核心几乎没有发生本质改变。

尽管如此,四合院的模式在朝代更替中并非一成不变。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之后,对元大都进行了系统的都城规划,城市道路呈棋盘布置,分大街、小街、胡同三级。

这一时期大量元朝统治阶级和贵族迁入北京城内,座座院落布局的四合院沿着街巷展开,连成一片。

元代四合院的形态以北京北城后英房胡同为例,大致呈工字形平面,由主院和东西跨院构成,主院由正房和东西厢房围成。

明清时期的四合院进一步发展,取消了工字形的平面,而改成四周由正房、东西厢房、抄手游廊围合的四合式平面,也是我们今天见到的最普遍典型的四合院形制。

空间院落布局上也更合理,减小前院面积,增大后院面积,突出后院作为四合院中心的功能,主次更明显。

四合院的形态变化十分丰富,根据大小规模不同、等级不同分为一进、二进、三进、四进,空间功能也根据不同布局产生一定变化。

而当规模进一步扩大时,成为复合型院落时,内部空间内容又大大深化,脱离简单的居住空间划分,而是加入了私家庭院的性质。

这种四合院常常就不再是民居,而是带有执行行政功能的王府建筑等。

大规模的四合院不再仅仅向着进深方向发展,而是横向发展,带有跨院或者多个院落并列。

2《北京四合院六讲》赵倩等编著2012 页码:133图1 陕西凤雏村四合院遗址平面图图2典型四合院平面图3 恭王府平面示意图4其中目前保存较完好的有北京的恭王府等,室内庭院布置可谓经典,山石围廊等的设置,多重院落的组合让其在封闭的大空间内也能实现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效果,既保证了私密性,又有众多的公共活动空间。

在恭王府中行走,前部和后部有着十分迥异的空间体验。

前部的宫殿院宇的轴线异常明确,格式不断重复,行走动线即是沿着中线不断向两边再回到中央。

虽然两边的厢房和前后房也围合出院落式的中庭,但与后部的轻松谐趣大有不同,空间体验仍然是严肃压抑的,有着明显的等级差异,让人不敢久留。

而在北部则是大面积的人工园林,行走中有着丰富的趣味性。

从很大意义上来说,故宫就是这种建筑形态的集大成者,或“巅峰之作”。

故宫继承了北方四合院中轴对称、向心凝聚的重要特色,通过大量院落的封闭组合,划分了外朝内朝,根据“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原则布置,附会“三朝五门”的周礼古制,都通过大量方正、规矩的四合院落聚集组合而实现,可以说,故宫就是一个巨大的四合院。

而四合院院落布局的手法,不仅可以满足小型家居之用,也可以加入中轴线对称等手法,通过大量四合院的叠加达到“非壮丽无以重威”的皇城气概。

2、江南民居有趣的是,院落式的布局的设计手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不同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下,演变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平面模式。

由于受到人口密度高的条件限制需要尽量少的占用农田的地理环境条件影响,江南民居虽然平面布局方式与四合院大致相同,但布置一般较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

民居院落占地较小,往往以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形式围合的中庭退化成天井。

天井的作用主要是有利于采光和排水,屋顶内侧坡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也称“四水归堂”,也象征财富向中聚集,后有了富贵的寓意。

与北方,尤其是北京长期作为天子脚下的皇城而形成的规整、严谨、对称、秩序的都市规划不同,江南民居往往巧借地形,依山傍水,因此平面显得灵活自由,蜿蜒曲折;其次,水的引入也是江南民居平面不同于北方建筑的特色,庭院布置更为自然谐趣。

这种变通又给院落布局注入新的活力。

“依山建4图5 安徽省休宁县上溪村183号房平面图图4 故宫平面示意图屋,傍水结村”的聚落形式使平淡的单体汇成气氛强烈的群体效果,形成与北方相似而不同的院落文化。

53、徽派建筑同属南方建筑系统的徽派建筑,也因地制宜地发展出了拥有自己特色的院落平面组织架构。

关于徽派建筑特征流传有一句俗语“白墙灰瓦马头墙,天井厢房夹正堂”。

徽派建筑的平面特色就是天井、厢房、正堂三要素。

以上溪村传统建筑种常见的平面形制举例,建筑设三开间,沿进深方向分成两段。

中间为高而深的天井,前段两边为过间,后段中间为正堂,两边为厢房,组成了平面的六个部分。

天井在平面上是徽派建筑院落布局的核心,起着沟通内外空间,联系自然的重要作用,在功能上也有通风采光方面的优势。

同时,由于中国传统建筑具有对外封闭的防御性特征,天井的存在也仿佛是内外空间之间的沟通桥梁,起着灰空间的过渡作用。

不过,也许徽派建筑中平面布局最有趣的最值得探究的地方并不在于天井本身,而是其在自然条件限制下,由院落式平面布局发展衍生出的空间结构的奇妙演变。

围绕着天井这一轴心,在保持院落布局的前提下,单体建筑不能够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因此典型徽派建筑不同于北方建筑向平面拓展的一般趋势,而是选择了向上发展,建筑单体组合叠加,发展出二层甚至三层的形制,丰富了其形态,增强了其趣味性。

江南民居和徽州民居的院落布局虽大体相似,都突出天井的作用,仍有着一定的不同。

从总平面图布局来看,江南民居平面布局灵活,里面多向外开敞,民居以独立的,不封闭的为多。

住房一般三间,宅前有空场,稍大的住宅有曲尺形,或三合院。

与江南民居平面布局的灵活与不拘一格不同,徽州民居平面布局讲究规整,立面多内向封闭,徽州古民居多为三间、四合等格局,平面有口、凹、H 、日等几种类型。

两层多进,各进皆开天井。

6三、院落布局对于现代建筑的启发1、灰空间的意义与探索院落空间之所以具有丰富的研究意义,因为它触及的是建筑乃至中国文化中最核心的虚实关系的对比互补。

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空间曾作过如下评论:“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牅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自从人类早期离开穴居生活模式,建筑得以发展以来,就一直面临内部与外部空间的辩证关系。

如何让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封闭的大盒子,而使他与外部产生积极的联系是历来建筑师和居住者不断探究的难题。

而院落式布局与中庭的设计可谓提供了一种思路。

中庭处于内部空间的5黄山市城市建筑勘察设计院网站:《浅谈徽派民居和江南民居》吴叔明 20106图7 宏村徽派建筑速写图6 徽派建筑天井核心,却又产生了外部空间的效果,将外部空间很自然地引入室内。

同时,院落布局的可变余地非常之大,能够根据场所空间的大小,自然环境的不同进行组合、变换、叠加,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空间。

对于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而言,院落式布局也对于内外空间的过渡转换、灰空间的探索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这一点与许多日本当代建筑师安藤忠雄、隈研吾等强调的“暧昧空间”、“弱建筑”等理论不谋而合,可以互为增益。

但是,现代设计尤其是学生作业中,我发现大家都常常将灰空间和院落式布局理解地过于刻板、简化,不深入理解引入自然的方法和意义,而是照猫画虎、生搬硬套的在建筑的中央放置大面积的中庭,也不管实际空间是否有能力安排如此大的灰空间,这可谓是对于院落布局和灰空间的一种曲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