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伦理的变迁以及当代中国政治伦理的构建

合集下载

传统行政伦理在当代行政伦理建设中的转换

传统行政伦理在当代行政伦理建设中的转换

传统行政伦理在当代行政伦理建设中的转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行政伦理建设也在不断变革和转变。

传统行政伦理在当代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因此需要对传统行政伦理进行转换和更新。

本文将从传统行政伦理的特点、当代社会的需求和转换的路径等方面来探讨传统行政伦理在当代的转换。

一、传统行政伦理的特点传统行政伦理主要体现在行政官员的职业道德、行为准则以及对政府权力的限制和约束等方面。

在传统行政伦理中,行政官员的职业操守和廉政自律被看成是其行为的准则,而政府权力的行使则是受到一定的规则和程序的限制。

传统行政伦理主要包括忠诚、廉洁、公正、效率等特点,以及法治和官治的思想。

二、当代社会的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民对政府的期待也在不断增强。

传统行政伦理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当代社会对行政官员的要求不仅仅是廉洁和忠诚,还包括务实、创新、服务和责任等方面。

行政官员需要更多地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尊重和保护人权和公民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

当代社会需要更加公正、透明、负责任的政府,需要更加务实、高效、创新的行政管理。

为了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传统行政伦理需要进行转换和更新。

转换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增强行政伦理意识。

行政官员需要意识到行政伦理在行政管理中的重要性,需要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观念,注重道德修养和职业操守,自觉遵守行政伦理规范和准则。

2. 推动行政伦理建设。

政府需要积极推动行政伦理建设,建立健全的行政伦理管理制度,加强行政伦理培训和教育,促进行政官员的伦理素养提升和职业道德规范化。

3. 强化行政伦理监督。

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的行政伦理监督体系,加强对行政官员行为的监督和约束,规范行政权力的行使,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4. 倡导行政伦理文化。

政府需要倡导和弘扬行政伦理文化,营造良好的行政伦理氛围,引导行政官员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念和价值观,促进行政伦理的全面完善和提升。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政治伦理价值及其现代化转型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政治伦理价值及其现代化转型

108文学·艺术《名家名作》·研究李孟雨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政治伦理价值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历经殷商西周的萌芽、春秋战国的发展完善、明清的完全成熟,形成了规范的哲学思想体系,也蕴含着丰富的政治伦理价值。

(一)民本观突出了百姓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从西周开始,统治者们就注意到了百姓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历朝历代也非常重视保护民众利益。

周公就提出应该“敬德保民”①,认为君王善待百姓就是顺应天命,才能使王朝稳定。

孟子就曾经说过,桀纣之所以失掉了天下,就是因为不得民心。

他告诫统治者一定要“爱民如子,实施仁政”②。

唐朝名相魏徵向唐太宗进谏时就说过,民是天下之根本,倡导轻刑罚。

到了明朝,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就更为激进,认为君主和百姓之间并不存在尊卑伦理的关系,更多的是对于国家权力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从西周到明清,民本思想最核心的就是百姓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首先是百姓与君主之间的关系,从“民贵君轻”到“天下为主君为客”,各朝各代的思想家都把民放在君主之上,虽然在封建社会的国家权力体系之下并没有实现,但是这体现了他们都试图将民众的利益在朝政中凸显出来,不论是吸取前朝的经验还是主张限制君主权力,思想家们对于人民的重视总是一成不变的;其次就是在君主施政时强调为民这个出发点,他们在经济上提出要“富民”,对百姓要轻徭役、轻刑罚,同时也要重视百姓的农业生产,从文化教育上,中国选官制度的变迁,也体现了民众在国家公共权力中的参与程度的变化,私塾和科举制的形成和普及,使平民百姓也有阶级转化的机会。

(二)民本思想体现了对君主权力的约束诉求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从诞生开始,就体现了对君主权力限制的内涵。

周公认为君主不能只顾个人喜好滥用权力,而更应该考虑百姓的意愿和诉求。

荀子也认为,上天创造了百姓,并不是为了君主,而上天立的君主却是给百姓做事的,他把民众视为君主合法性的来源,因此君主必须谨慎地使用手中的权力。

到了明朝,主张限制君权的民本思想发展到了高峰,黄宗羲就认为君主和百姓只是“名异而实同”③,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后天的生活环境不同,对于公共权力的权利和义务也不相同而已,同时,他提出了要用“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要对公共权力进行限制。

传统行政伦理在当代行政伦理建设中的转换

传统行政伦理在当代行政伦理建设中的转换

传统行政伦理在当代行政伦理建设中的转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传统的行政伦理理念与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当代社会,行政伦理建设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而传统行政伦理在这个过程中也在发生着转换。

传统行政伦理注重的是官德和廉政,而在当代行政伦理建设中,更加强调法治和服务为民,这是传统行政伦理向当代行政伦理转换的重要标志。

传统行政伦理强调的是官德和廉政。

在古代中国,官吏需要遵守“八德”、“仁义”、“廉洁”等道德规范,而行政机构也需要建立起一套“官吏规范”,以确保官员的廉洁和忠诚。

传统行政伦理中,廉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既是一种道德要求,也是一种行政要求。

在古代,官员们的廉政行为备受推崇,而且廉政观念也深入人心,成为了一种社会和政治风气。

在当代社会,行政伦理的转换已经开始了。

当代行政伦理建设更加注重法治和服务为民。

法治是指以法律为依据,依法治理、服从法律的规则和精神。

而服务为民则意味着行政机构和官员们需要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人民服务,维护人民利益。

这种转变是由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法治和服务为民成为了保障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内容。

法治的强调在当代行政伦理建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一个法治社会里,行政机构和官员们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不得违法、不得滥用职权。

法治是对所有人都具有约束力的,它保障了公民的权益,也规范了行政行为。

传统的官德和廉政虽然重要,但在当代社会中,法治的约束和规范作用更加显著。

法治的强调更加注重制度和规则的约束作用,保障了官员的廉洁与公正。

它也为行政机构提供了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从而确保了行政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在进行传统行政伦理向当代行政伦理转换的过程中,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行政伦理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加强行政机构的自身建设和能力建设,确保行政伦理建设能够取得实效。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需要加强行政伦理建设,把法治和服务为民作为行政伦理建设的核心内容,不断完善行政伦理规范,推动传统行政伦理向当代行政伦理的转换。

中国传统政治伦理在当今政治中的价值转换的开题报告

中国传统政治伦理在当今政治中的价值转换的开题报告

中国传统政治伦理在当今政治中的价值转换的开题
报告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国传统政治伦理在当今政治中的价值转换成为了一个受关注的话题。

由于中国历史的悠久,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积淀丰厚,对于当前中国的政治发展和治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政治伦理在当今政治中的价值转换,了解其中的利弊以及对当今中国政治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探讨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概念和内涵。

通过对传统政治伦理进行理论解析,并结合实际案例对其内涵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在当今政治中的价值转换。

第二,分析中国传统政治伦理在当今政治中的价值转换。

从“仁政”、“家天下”、“天命观”等方面,阐述中国传统政治伦理在当今政治中的价值,通过对这些价值的解读和具体实践,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在当今中国政治中的意义。

第三,探讨中国传统政治伦理在当今政治中的应用和发展。

通过对中国传统政治伦理应用的案例分析和政策实践,探讨其在当今中国政治中的应用前景以及可能存在的挑战。

最后,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的探讨,总结出中国传统政治伦理在当今政治中的价值与意义,并探讨其在未来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

总之,本文将基于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研究和实践,探讨其在当今中国政治中的价值转换以及对未来的启示。

通过深入分析,可以为中国政治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我国转型时期行政伦理的重塑与构建

我国转型时期行政伦理的重塑与构建


转型 时期行 政伦理 失范 的成 因
( ) 一 行政 人 员角 色和 利益 冲突是行 政伦理 失 范的客观 原 因 市场 经济 的发 展 ,不仅使 人 民的生 活水平 发生 了巨大 的变 化, 也使 人们 的思想 发生 了深刻 的变化 。传 统的行 政伦理 理念 ,
诸如集体主 义 、 个人 利益 服从集 体和 国家利 益 , 这样 的观念 已经 企不分 , 政府对 微观经济干 预过多 ,国进 民退 ” “ 的势 头 日益 凸显, 受 到市场经 济 中“ 济人 ” 念追求 个人 利益最 大化 的侵蚀 。行 这有违 了市 场经 济 自由竞争 的特 点:政府 机 构改革 的主 动性欠 经 理
张性和 谋利性 , 力可 以异化 , 权 成为 自己谋 取私利 的工 具。我 国 副 局长 : “ 因 黑砖 窑事件 ” 撤职 的临 汾市洪 洞县原 副县 长王振 被 是一个缺 少法 治传统 的 国度 。 中 国成 立后 , 新 尽管 我 国的法制 建 俊 , 已复 出并担任 该县县 长助理 一职 。人们 纷纷提 出疑 问 : 问责
政人 员既是 公权力 的受托 人 , 又是 社会 的公 民, 在现 实生活 中形 缺,多是事 到临头 , 不得 不 改, 改革 的结果 却总是 陷入 “ 而 精简 成 了行 政人 员的角 色冲突 。 行政 人 员作为权 力 的行使者 , 掌握 着 —— 膨胀— — 再精 简— —再 膨胀” 的怪 圈, 机构 臃肿 , 人浮 于事 。
资源分 配的权 力 , 在为 公众服 务实 现公共 利益 的同 时, 也存在 着 这种 体制上 的欠缺给行 政人员伦 理失 范提 供 了温床 与土 壤, 使其 为个人 谋利 的空 间与可 能 。这 又就 形成 了公共 利 益和个 人利 益 有机 可乘 , 钻体 制的空 子谋取私 利 。 一个 又一个 高官 落马 以及近 的冲突 。当然 , 正当 合理 的个人 利益是 应该 给予肯 定和尊 重 的, 些年 呈现 出的腐 败 “ 落势化 ” 象是 行政人 员伦 理失 范的极 好例 现

政治伦理的现代建构

政治伦理的现代建构

一、阐述了政治正当性的基本理论在现代政治学和法理学的意义上,执政正当性与政治正当性在内涵上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正当性就是执政正当性。

政治正当性是指政府基于被民众认可的原则基础上实施政治统治的正统性或正当性。

全书对政治正当性的理论进行了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系统分析和学术建构。

从历时性看,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积累和深化,政治的正当性问题逐渐成为人类社会政治的关键性问题,成为人们拷问人类为什么要有政治、什么样的政治才是合理的政治、政治的本质和目的到底是什么、人们为什么要接受现实的政治等基本问题的核心问题。

在古代,政治的正当性首先被置于字宙秩序中,人们借助于原始神话、自然和超自然的力量来证明政治的正当性;在当代,政治正当性应该具备三个条件:要有一套明确一致的政治体系的运作规则,要有一套统治者与民众都拥护的价值共识,民众深信既定的运作程序能够实现社会价值共识的理念追求。

尤尔根・哈贝马斯将政治正当性理论分为经验主义和规范主义两类。

所谓经验主义正当性,是依据被统治者是否相信、是否赞同某种统治来确立政治的正当性,凡是被大众所相信或赞同的、能保持大众对它忠诚和支持的,就具有正当性;所谓规范主义正当性,是把某种永恒的美德、正义作为政治正当性的基础,认为一种政治统治是否正当,不依赖于大众对它是否相信、赞同或忠诚,只要它符合永恒的美德和正义,即使得不到大众的赞同和支持,也具有正当性。

从共时性看,政治正当性与人民的“赞同”、政治规范、法律、规则、有效性以及意识形态等要素密切相关。

政治正当性的前提,是“统治权利”获得人民的“赞同”和承认;政治规范是政治权力、政治统治获得正当性、获得“统治权利”的核心内容;法律是政治规范制度化最主要的形式,政治规范通过赞同——制度化——法律的过程,获得统治权利,制度化的法律最终成为政治正当性和“统治权利”的象征;任何一种政治正当性,都以政治统治的有效性为前提和基础;在近现代民主政治中,政治权力的产生及运作,被置于既定规则的严格控制和监督之下,政治正当性主要建立在政治权力对规则即宪法和法律的遵从基础上;为促进社会成员对其政治正当性的信仰,除了提高政治绩效、提升政治有效性等物质方面的努力外,还必须为统治系统构建意识形态等精神方面的努力。

浅谈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伦理性构建

浅谈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伦理性构建

浅谈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伦理性构建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国家治理现代化已经成为各国普遍追求的目标之一。

其中,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伦理性构建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伦理学的角度,浅谈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伦理性构建。

首先,要构建一个伦理性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必须强调公对私的伦理意识。

公对私的伦理意识意味着个人应当将公共利益置于个人私利之上。

在社会治理中,政府应该以公共利益为导向,为所有公民提供公正、公平、公开的服务和保障。

而作为公民,每个人也应该追求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协调统一,通过自律和自我约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治理做出积极贡献。

其次,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伦理性构建还需要强调尊重和关爱他人的伦理意识。

尊重和关爱他人是构建和谐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基石。

在社会治理中,各个群体和个体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互相帮助。

政府应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和关爱,使每个公民都能够平等享受社会资源和公共服务。

而在个人层面,每个人也应该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权益和利益,遵守社会公德和个人道德准则。

另外,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伦理性构建还需要强调诚信与责任的伦理意识。

诚信是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前提。

政府应当以诚信为准则,实现公平公正的行政管理和决策,确保权力运行的透明和公开。

而作为公民,每个人也应该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坚守自己的诺言和承诺,增强社会信任度和和谐稳定。

此外,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伦理性构建还需要关注社会公正与社会正义。

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伦理性应当体现在对于社会公正和社会正义的追求上。

政府应当制定和执行合理的政策和法律,保障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促进社会的公正和正义。

而个人应当关注社会不平等和社会不公的问题,通过合法途径争取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在自己有能力的范围内,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和利益。

最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伦理性构建还需要关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政治伦理及其中国建构

政治伦理及其中国建构

政治伦理及其中国建构
李建群;李武装
【期刊名称】《理论探讨》
【年(卷),期】2011(0)5
【摘要】"政治伦理"问题无论从中西政治思想资源还是社会实践处着眼,都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应有新意。

政治伦理问题的实质就是基于人类自我关切的政治权力的正当性反思。

至为关键的是,哪一种政治权力真正基于中国目前社会发展的特殊阶段、时代背景和社会基本结构的深层转型,作出了合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责任承诺和社会道义担当。

中国政治伦理的当代建构可以从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两个维度说开去。

优良政治伦理的真谛,一定是优良制度理性、优雅道德理性和优秀观念理性的三位一体及其长效自我修复机制的不断完善。

【总页数】6页(P47-52)
【关键词】政治伦理;问题;实质;中国政治伦理;当代建构
【作者】李建群;李武装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2-05
【相关文献】
1.当代中国体育伦理教育建构研究——评《当代中国体育伦理建构研究》 [J], 戴素果
2.政治伦理的底线与底线政治伦理的理论建构 [J], 王浩斌;王飞南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角下的中国现代政治伦理建构研究 [J], 李璐;胡旭阳
4.伦理建构的过程特点简析--兼评当代中国伦理建构的现状 [J], 程海霞
5.中国传统尚贤政治与现代中国政治伦理建构 [J], 吴玉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代中国政治伦理取向浅析

当代中国政治伦理取向浅析

1 我国政治建构过程 中的伦理 问题

利益诉求通道的不畅使社会 矛盾不断激化 。 改革开放以来
我 国社会 主义建设 取得 巨大成就 , 人 民价值 日趋多元化 , 人 民 生活 日益 丰富多彩 , 百姓 的利益诉求不 断增加 。这原本是社会
2 我 国 政 治 建 构 过 程 中伦 理 问题 的理 论 溯 源
( 1 ) ” 性善论 ” 渊 源
我国 自古建构 的个体伦理政治是基于人性 善的假设 。以人
性善 为价值前提 ,强调人所 以为人的根本在于人具有德行 , 从
社会的各种运动对法治的冲击 ,导致我 国的法 治化早年 营养不 良, 缺乏必要的法治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 的开展和深入 , 我 国经 济取得 了举世瞩 目的成就 , 但法律的配套设施却远远落后 , 主要 表现为立法不完善 、 执法不严 、 司法不独立 、 公 民守法和护法观
动态的意义上来看则是人具有 向善性 , 美德成为一切人 自然而 然必 将追求的个体生命原则 , 通过完善人的善性来促进社会的
发展 。人性善的论断从来 只是文 人的美好 愿望 、 价值追求和价 值判 断 , 并非是社会的整体价值 体现。 古往今来的实践证明 , 性
念 薄弱等 , 法治不完善导致法治缺乏相应规范性机 制。 ( 3 ) 腐败 的问题滋生 腐 败的问题滋生挑 战政府公信 力。改革开放 以来 , 我 国逐 步 告别计划经 济时代 , 快速 步人市场 经济时代 , 我国政治体 制 改革也 提上议事 日程 ,改变计划经 济体制下的高度集权模式 ,
政 治制度 的缺失导致社会道德的缺失 。 自从新 中国成立 以
来, 我国的政治制度的建构之路异常坎坷 , 经历一波三折 。在经
历过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巨大动荡 ,政治制度建构始终没 有达到制度化 、 法治化 , 充斥着浓厚的人治化色彩。随着改革开

传统行政伦理在当代行政伦理建设中的转换

传统行政伦理在当代行政伦理建设中的转换

传统行政伦理在当代行政伦理建设中的转换在当代社会中,行政伦理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行政伦理面临着挑战和改变,需要进行转换和更新。

传统行政伦理强调的是以规范为基础的行政管理模式,重在官本位的权威和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

当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行政伦理理念和要求已经随之而来。

本文将从传统行政伦理的内涵、当代社会的改变以及传统行政伦理向当代行政伦理的转换等方面进行探讨。

我们需要了解传统行政伦理的内涵是什么。

传统行政伦理是指在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遵循法规,管理和服务人民的一种行政行为准则。

传统行政伦理强调官本位的观念,对于官员的要求是“忠诚、进取、果断、服从”,对官员的权力要求则是“担当和守纪律”。

传统行政伦理的核心理念是纪律和规范。

在传统行政伦理中,法规是最基本的行政规范,通过法律来规范和约束行政行为,从而保证政府和公务员的公正、廉洁和效率。

传统行政伦理强调的是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管理方式,以及对法律的绝对服从。

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传统行政伦理已经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要求。

当代社会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传统的行政伦理在这些变革中显得有些僵化和过时。

当代社会的信息化和全球化程度大大提高,社会结构和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民众的期望和诉求也在持续变化。

这就要求行政伦理也要与时俱进,不能僵化地停留在传统的模式和理念之中。

当代社会的政治改革和法治建设不断深化,也对传统行政伦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行政伦理需要在法治的轨道上行驶,不能再停留在官本位的旧观念之中。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当代社会对行政伦理的要求也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

传统行政伦理无法适应这些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传统行政伦理必须进行转换和更新,以适应当代社会的要求和需求。

传统行政伦理在当代社会中需要进行转换和更新。

我们需要打破官本位的旧观念,向以人民为中心的新观念转变,注重公平、公正、公开和廉洁。

论中国改革过程中行政伦理的价值与构建

论中国改革过程中行政伦理的价值与构建

论中国改革过程中行政伦理的价值与构建王秋莉(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管学院,江西南昌330013)【摘要】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和过渡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改革转型过程中,探讨行政伦理的价值和如何构建行政伦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行政伦理;价值;服务型政府一、中国改革过程中行政伦理价值取向要素其一,公平正义取向。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就社会主义的本质而言是解放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这当中就体现了公平正义的原则,因此公平正义是中国改革过程中行政伦理价值取向的首要因素。

其二,公共利益取向。

当前中国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过程中,更加注重“人民大众”,党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其三,公共效率取向。

目前中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阶段,建设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政府是服务型政府的首要目标,因此对于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但我国公共管理实践中却存在许多行政伦理缺失现象,严重制约了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行政伦理的制度不完善。

当前我国正处于政治体制转型和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相配套的行政规章、制度还有待完善,传统的公共服务的价值观念等都可能对行政伦理的制度的构建形成诸多障碍。

第二,行政伦理的“组织文化”氛围不浓厚。

当前行政伦理的“组织文化”氛围不浓厚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公共服务主体对行政伦理建设的财政资源和物质资源投入不足;部分公共服务主体对行政伦理的现状和趋势认识不充分,导致公职人员伦理责任的缺失;缺少一种有效的奖励和惩罚机制以及合理的行政伦理评估系统,以致无法保障行政伦理的效力等。

第三,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虽然当前我国行政监督机制不少,但真正能发挥效力的却不多。

而且公众监督的力度也不大,主要体现在公民的政治意识和参与意识不强,表达政治意愿的途径不多,行政主体对公众的监督与制约重视程度不够,公众监督与制约行为的后续效果无法体现,从而导致了公众对行政监督机构信心的缺失。

论中国政治伦理及其现代转型

论中国政治伦理及其现代转型
基 本 的 问题 域 ” ¨ 。对 政 治 伦 理 概 念 的 界 定 , 应
、Leabharlann 政 治 伦 理 的基 本 问题 和 理 论 结构
概 念是一 个研 究 主题 的基石 。由于政 治伦 理
是 由政 治和伦 理 两个概 念组 成 的 , 以 , 政治 伦 所 对
理概 念 的厘定 , 般具 有两 种不 同 的致 思 取 向 : 一 其
为寻找 伦理 支撑 或 者 为其 作 伦 理 论 证 , 者 是 在 后

定 的伦理 精神 和伦理 原则 指导 下进 行政 治设 计 和制度 安排 。上 述两种 致思 取 向蕴涵 着一 个共 同 的前提 预设 : 治与伦 理是 相互 通融 的 , 政 即政治 与
正 处在 社会 转 型期 的 中 国而 言 , 推动 社 会 主 义 要
的 工具正 当性 和价值 合 理性 问题 的探 究 ; 从政 治 伦理 的理论 结 构看 , 它应 该 包含政 治伦理 价值
理念 、 治制度 伦理 、 治组 织伦理 和政 治主体 伦理 等 内容 ; 中国传 统政 治伦 理 的理 论 特征 政 政 从 和影 响看 , 实现传 统 向现代 的转 型 , 当代 中国社 会 政 治转 型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 政 治伦 理 的 是 从
J 1 ,2 0 u. 0 6
Vo . No 4 18 .
论 中 国政 治 伦 理及 其 现代 转 型
江作 军 刘 坤 ,
( . 州 大 学 社会 学 院 ; . 州 大 学 政 治 与公 共 管 理 学 院 ,江 苏 苏 州 2 5 2 ) 1苏 2苏 10 1
[ 摘
要 ]从 政 治与伦 理之 间 内在 的价 值 关 系看 , 治伦 理 的基本 问题 一般表 现 为对政 治伦 理 政

中国行政伦理观的历史演进及当代启示

中国行政伦理观的历史演进及当代启示

2111385 陈舒一、行政伦理观历史演进的阶段性划分1、“为政以德”的古代行政伦理观2、“天下为公”的近代行政伦理观3、“勤政廉政”的当代行政伦理观二、行政伦理观的价值观念转变1、权利观念转变2、责任观念转变3、利益观念转变三、当代行政伦理观构建的启示1、深化行政权力的道德约束2、强化以民为本的利益观念3、完善责任行政的公仆理念在公共行政领域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即集中体现为行政伦理观。

行政伦理观在根本价值层面上影响或指导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

一、行政伦理观历史演进的阶段性划分1、“为政以德”的古代行政伦理观在传统的行政伦理思想中伦理道德是国之根本,只有用道德教化才能唤起人性的善,才能从内在唤起人们的羞耻之心。

认为只有依靠道德才能治理国家,统治者要以德服人,以德性教化百姓,用道德、礼数来引导和感化百姓,从而使百姓莫敢不敬、莫敢不服做到真正的民心所向,人心归服。

为政者如果重视礼节,百姓也会对其尊敬且注重礼节,为政者品行端正、为人诚恳,百姓也会对其诚恳也会端正自身的品行,所以为政者要重视自身的修养,只有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行德治,才能行德政。

优秀的官德品行的形成在于内心的启发,不论是在位的君王或臣子还是普通的百姓,都要更好的修身养性,只有更好的修身养性才能处理好君臣之间、君臣与百姓之间的关系。

2、“天下为公”的近代行政伦理观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的社会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帝国主义控制着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命脉,控制了中国的军事力量进而控制了中国的国家主权。

为了能更好的抵御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利,为了平等和自由这一目标而为之奋斗终身,孙中山就是其中最伟大的先行者。

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革命政党,同盟会的纲领主要就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即民主、民权、民生,民族主义就是要推翻满族统治的国家,建立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国家,民权主义就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的国家,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土地增值部分归国民共享。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伟大的文化,它含有许多深刻的政治伦理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影响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对今天的中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仁政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政治伦理思想之一就是仁政思想。

在古代中国,仁政一直被看作是一个好的统治方式。

仁政的核心是“仁”,也就是仁爱,关心人民。

仁政不是以权力为中心,而是以人民为中心,它的目标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统治。

在仁政的思想中,儒家思想对它的建立有着重要的贡献。

儒家思想认为,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首先具备仁德的品质,这些品质包括人爱、善良、公正等。

只有通过这些品质,才能建立一个真正的仁政。

孟子就曾经说过:“仁者爱人,治国者安人,天下为公,爱国为民。

”二、君子治国思想另一个重要的政治伦理思想是君子治国思想。

君子是指有高尚品质和道德观念的人。

在中国古代,君子被认为是一个好的统治者。

在君子治国思想中,君子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他们必须以身作则,坚守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为人民做榜样,激发人民为善,并引导人民向善。

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发动的运动,覆灭了许多人的家庭,掀起了中国的社会动荡。

尽管毛泽东宣称他是“为人民服务的”,但事实上,他的行为并不符合君子治国思想,没有体现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三、公义思想公义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

公义是指公正,公道,无私等。

在公义思想中,统治者必须公正无私,管理国家事务,并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在中国古代,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曹操和庄周,都以公正和公道的形象在人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人物被认为是坚守公义的代表,他们坚持秉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无论面对何种局面,都不会动摇。

四、中庸思想中庸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又一重要思想。

中庸指的是保持平衡和稳定的态度。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中庸思想被视为一个好的治理方式,它帮助统治者保持冷静和客观的态度,并平衡不同的利益,以保证国家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政治伦理化与伦理政治化比较启示

政治伦理化与伦理政治化比较启示

政治伦理化与伦理政治化比较启示【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政治伦理化与伦理政治化的概念、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

通过分析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的定义和特点,探讨它们在政治领域中的具体表现。

比较政治伦理化与伦理政治化的差异,分析它们对政治体系和社会的影响。

政治伦理化对政治体系的影响在于提升政治行为的道德水平,而伦理政治化则会促使社会更加注重伦理价值观念。

从政治伦理化与伦理政治化的异同、重要性以及未来发展进行启示,探讨其对政治和社会的深远影响。

通过对这两种伦理化现象的比较研究,可以为政治伦理化与伦理政治化的发展提供重要启示,促进政治和社会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政治体系、社会影响、异同、重要性、发展、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政治伦理化与伦理政治化是当今社会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发展和变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的认识和探讨也越发深入。

政治伦理化是指将道德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引入政治领域,使政治实践更加符合道德规范的一种现象。

而伦理政治化则是将政治观念和权力运作置于道德伦理框架中进行思考和行使的一种形式。

两者在理论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和特点,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相互关系。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对政治体系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探讨其特点和作用,有助于引导政治工作更加符合道德规范,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中的这些内容为政治伦理化与伦理政治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也为本次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政治伦理化与伦理政治化这两种不同的现象在政治和社会中的作用与影响,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揭示其对政治体系和社会的具体影响,从而深入思考在当今社会背景下,政治伦理化与伦理政治化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通过对这两种现象的比较研究,可以为政治伦理化与伦理政治化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为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进一步促进政治伦理价值观在政治生活中的传播和落实,推动政治伦理与伦理价值观在社会中的深化融合,为构建和谐稳定、公正公平的社会环境做出贡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伦理精神流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伦理精神流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伦理精神流变潘 坤 王智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各种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方案历经重大变迁。

中国始终在坚持以全世界人民为中心的整体性发展的政治伦理精神主线上,紧扣时代主题变化和不同时期的国际国内矛盾演变,在制度伦理精神、交往伦理精神与生态伦理精神等各个维度不断流变,不断寻求最为合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方案。

70年的历史发展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而是经由代代接力完善发展而成的,对全新的人类政治伦理文明累积贡献出的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伦理;整体性发展;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691(2019)04—0026—0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党和国家的历代领导人审时度势,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这一主题,怀着忧患全人类共同命运前景的政治担当与情怀,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初的“三个世界”划分,到改革开放初力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从21世纪的新安全观,再到致力于构建“和谐世界”,最终在十八大之后逐步丰富完善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方案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格局。

作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透射出耀眼而全新的政治伦理精神光芒。

而从政治伦理维度上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却绝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本文力图通过系统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各个时期的事实上的各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版本,厘清70年间的流变特征,并提炼贯穿其中的政治伦理精神主线,这既关乎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追逐“世界梦”的精神引导,又涉及新型政治伦理文明的总体发展趋势,更有利于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优化去增进世界人民的共同福祉。

一、“三个世界”划分下的亚非拉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1974年2月,毛泽东主席以综合国力为标准,创造性提出了“三个世界”的划分理论,并明确指出中国是属于第三世界序列。

中国政治伦理的历史变迁与现代性塑造

中国政治伦理的历史变迁与现代性塑造

作者: 王中汝
作者机构: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
出版物刊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页码: 69-73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5期
主题词: 政治伦理;政治权力;公民权利;社会自主性;政治建设
摘要:政治伦理是政治制度的灵魂,是政治权力行使者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

在中国传统社会,甚至是20世纪的社会变革进程中.政治与经济、公域与私域等分化都不够,社会自主性弱而政治权力独大,政治伦理化与伦理政治化,致使家长制、公私不分等政治现象经久不衰。

以公民权利为基础,以政府责任为核心,塑造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的新型政治伦理,规范政治权力行使者的行为,推动政治体制与机制的合理化,是当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任务。

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研究

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研究

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研究文章从传统政治伦理演变历程作为切入点,分析了传统政治伦理的内容和建构方法、路径,最后对传统政治伦理特点做了分析和总结。

文章认为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是以儒家政治伦理为核心和主线的:春秋之前的历史阶段是传统政治伦理奠基期;春秋战国是传统政治伦理检验期;汉是儒家政治伦理的确立期、定型期;魏晋隋唐是儒家政治伦理检验期、传统政治伦理巩固期;宋明是传统政治伦理成熟期;明中叶至近代是传统政治伦理解构期。

文章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视角对传统政治伦理内容进行了全面分析。

就纵向视角而言,传统政治伦理可分为君道、臣道、民道三个方面。

君道包括君主治国、治吏、治民三个层面;臣道包括身为人臣者的修己之道和忠君之道;民道是指作为百姓所拥有的顺民意识和义务观念。

就横向视角而言,传统政治伦理可分为核心伦理、支持伦理、辅助伦理三个递进结构。

核心伦理是指三纲而言;支持伦理包括忠、谏、廉等德目在内;辅助伦理包括五常、孝亲、气节等德目。

传统政治伦理的建构既有方法论层面的指导,又有现实路径的有效推进。

在方法上,传统政治伦理采用政学结合、官民结合的方式。

在政学结合上,主要是政治与儒学结合;在官民结合上,主要是官员向下为民取向与为民者向上顺从意识的结合。

在具体路径上,传统政治伦理从官员和民众两个层面进行建设。

对于官员,主要在选拔和任用过程中来进行政治伦理规范;对于民众,训诫、读法等方式是政治伦理的养成路径,民风、民俗等方式是规范路径。

中国传统政治伦理与西方对比而言,在内容上具有专政与民主、伦理与法治、整体与个体等诸多差异,在建构方面具有稳固与多变、性善与性恶等差别。

就中国传统政治伦理自身而言,在内容上具有儒家主体性和政治伦理的多元参与等特点,在建构方面具有王权对政治的主导和政治与伦理的契合等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