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彦谦生平述略及心态研究

合集下载

唐彦谦字茂业生平简介,唐朝官员、诗人

唐彦谦字茂业生平简介,唐朝官员、诗人

唐彦谦字茂业生平简介,唐朝官员、诗人本文导读:人物经历唐彦谦,字茂业,号鹿门先生。

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才高负气,以博学多艺闻名乡里。

能作诗,《旧唐书·唐彦谦传》说他“尤能七言诗,少时师温庭筠,故文格类之”,杨亿称其“为诗纂慕玉溪,得其清峭感怆”。

代表作有《采桑女》和《宿田家》。

咸通末年上京考试,结果十余年不中。

一说咸通二年(861)登第。

乾符末年,兵乱,避地汉南。

中和中期,王重荣镇守河中,聘为从事。

光启末造,因事贬汉中掾曹。

杨守亮镇守兴元(今陕西汉中市东)时,担任判官。

著有《鹿门集》3卷,附拾遗1卷,续补遗1卷,并由吏部侍郎薛庭圭作序。

个人荣誉彦谦博学多艺,文词壮丽,至於书、画、音乐、博饮之技,无不出于辈流。

《旧唐书·唐彦谦传》说他“尤能七言诗,少时师温庭筠,故文格类之”。

宋人杨亿称其“为诗纂慕玉溪,得其清峭感怆”。

但他的诗作中接近温庭筠、李商隐的主要是一部分近体诗。

而其古诗如《感物二首》、《和陶渊明贫士诗七首》、《早行遇雪》、《舟中望紫岩》等,抒情写景,峻切明畅,有魏晋遗风。

就是那些师法温、李的近体律绝,如《七夕》、《八月十六日夜月》、《无题十首》、《垂柳》,也比较清浅流转,不同于温诗的繁缛和李诗的深曲。

其诗“用事精巧,对偶亲切”(《石林诗话》述杨亿、刘筠语),象“烟横博望乘槎水,日上文王避雨陵”(《蒲津河亭》)。

这样的对仗,对北宋西昆体诗人颇有影响。

集中多为羁旅、赠别、怀古之作,亦有少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如《采桑女》、《宿田家》。

中和四年(884年)归仁泽撰唐王重荣德政碑,为其所书。

有《鹿门集》三卷传世。

《全唐诗》收诗二卷又十一首,《全唐诗续拾》补诗一首,并由吏部侍郎薛庭珪作序。

清代沈宗畸辑《晨风阁丛书》。

《唐诗百名家全集》中也曾收录,题作《鹿门诗集》。

事迹见《旧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论唐彦谦诗歌的用典_刘莹莹

论唐彦谦诗歌的用典_刘莹莹
唐彦谦在诗歌用典上可谓是集杜甫和李商隐之所 长。 《唐才子传·唐彦谦》云:“发言不苟,极能用事,如自己 出。 ……后变淳雅,尊崇工部。 ”《升庵诗话·唐彦谦诗》云: “唐彦谦绝句,用事隐僻,而讽谕悠远似李义山。 ”此二家评 论虽侧重点不一样,但正说明了唐彦谦在用典上,既学习 杜甫又学习李商隐,学前者之用事精切,醇厚而有韵味;又 慕后者之“遗神取貌”,隐僻含蓄。 用事精切使诗歌语言呈 现精工醇雅的特色,而遗神取貌则使诗歌语言典丽雅致。
10
对一代忠臣良将的遭遇的同情和感慨之情溢于言表。 ⑤上句典出《东观汉记》卷二三,隗嚣部将王元说嚣
曰:“元请以一泥丸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 ”下 句用汉建章宫代指唐室宫殿。 将“函谷关”和“建章宫”两个 地名对举,实指边疆战场和中原朝廷。 用“不见—俄惊”带 有强烈转折和对比意味的动词词组将二者贯穿起来,写出 了诗人目睹黄巢起义之迅速的震惊之感,对唐王朝将领之 无能的愤慨,以及对唐室江山毁于一旦的扼腕痛惜之情。
④上句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 逐之。 ”下句典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为长沙王太 傅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 楚人命鸮曰‘鵩’。 贾 生既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 为赋以自广。 ”“失秦鹿”乃失天下之意,诗人用以指武则天 以周代唐,用“贾生”喻褚遂良。 “秦帝鹿”和“贾生雕”本是 两个毫无关联的事物,但诗人用“既迷—难问”这对转折递 进词组将二者联系到一起,将褚遂良因忤逆武则天而被贬 荒远之地,致使大唐江山落入他人之手,而忠臣良将客死 他乡,无人问津这一连串的史实浓缩到十个字当中,作者
求,咏史诗也不例外,虽然它要受到更多的限制。 因此,在 基本内容一致的条件下, 诗人们便要寻找新的角度及表 现手法。 温庭筠的《四皓》诗是这样写的:“商於六里便成 功, 一寸沈机万古同。 但得戚姬甘定分, 不应真有紫芝 翁。 ”诗意与李商隐的“本为留侯慕赤松,汉庭方识紫芝 翁”同,然而细读后,便会觉得二诗焦点仍有不同。 温诗羡 慕四皓生逢其时,得以脱颖而出,言外有自叹自惜意,而 李诗特别是后两句:“萧何只解追韩信, 岂得虚当第一 功。 ”则不过是说用对人方可安天下。 此诗其实是有感而 发:晚唐的皇帝多为宦官拥立,由于各种原因,这些皇帝 在位时都没有立太子,即使立了太子也是时立时废,因为 这样的缘故,朝庭变乱不已,乃至于立储一事成为人们时 常议论的话题。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由于诗人各方面的条 件不同,只要善于挖掘,那么一个习见的题材仍可以写出 有新意的作品来。

唐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唐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绪论本编文学的历史起讫隋唐五代十国宋581 618 907 960一、唐代文学风貌(一)各种文体的全面发展。

1、诗歌。

《全唐诗》收录诗歌四万八千九百余首。

《全唐诗补编》收诗5000多首。

有唐一代,遗留下来的诗歌近五万首,不仅数量超出以前各代遗诗总和的两三倍以上,而且质量极高,有许多感人肺腑、脍炙人口的艺术精品。

唐诗的发展还存在着不同的段落,不同的段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贡献。

2、散文。

以韩愈、柳宗元为首的古文运动,开创了我国古典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全唐文》收作者3035人,骈散文共20025篇。

后来的《唐文拾遗》和《唐文续拾》,续收777位作者,文2871篇,两者合计,作者3516人,文22896篇。

现据西北大学《新编全唐五代文》新增未收文1100余篇。

3、小说:出现了不少优秀的“传奇”作品。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4、俗讲与变文:由于佛教在民间的广泛传播而出现。

5、词:由于燕乐的盛行,燕饮歌吹的需要而产生。

(二)作者众多而大师辈出。

《全唐诗》收录唐代诗人两千二百余家。

《全唐诗补编》收作者一千多人。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统计,唐代诗人有别集者共691家。

《诗薮·外编》(胡应麟):“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

”从总的风貌看,它更富于理想色彩,更抒情而不是更理性,更外向而不是更内敛。

二、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一)开放的文化环境的影响。

国力的强大,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华夷如一的思想,促进了中华文化交融2、人才选拔制度:开科取士及其他(如入地方节镇幕府)。

3、对不同文化的态度:兼容。

(二)唐代士人生活的影响。

1、漫游之风。

2、幕府生活。

3、读书山林之风4、贬谪生活。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阅读参考书目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阅读参考书目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参考阅读书目(一)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

郭豫衡主编《中国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魏晋文学史》徐公持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南北朝文学史》曹道衡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刘师培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版《中国中古诗歌史》王钟陵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中古文学史论集》王瑶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八代诗史》葛晓音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汉唐文学的嬗变》葛晓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中古文学系年》陆侃如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逯钦立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袁行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中国诗学研究》张伯伟著辽海出版社2000年《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张伯伟著中华书局2002年《中国美学史》李泽厚刘纲纪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王运熙、杨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中华书局2002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穆克宏中华书局1997年版《魏晋玄学论稿》汤用彤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罗宗强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钱志熙著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魏晋玄学与中国文学》卢盛江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诗化人生:魏晋风度的魅力》陈洪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刘跃进北京三联书店1996 年(二)《后汉书》范晔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三国志》陈寿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晋书》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宋书》沈约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南齐书》萧子显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梁书》姚思廉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陈书》姚思廉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南史》李延寿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北史》李延寿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魏书》魏收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北齐书》李百药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周书》令狐德芬等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严可均编中华书局1958年12月版《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人物志》刘劭撰四部丛刊本《世说新语》刘义庆撰四库全书本《文心雕龙》刘勰撰四库全书本《诗品》钟嵘撰四库全书本《文选》(1—6)萧统编、李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版(三)曹操集译注安徽亳县曹操集译注小组中华书局1979年版曹子建诗注黄节注叶菊生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曹植集校注赵幼文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阮步兵咏怀诗注黄节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阮籍集校注陈伯君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嵇康集校注戴明扬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陆机集金声涛点校中华书局1962年潘黄门集校注王增文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两晋诗风王澧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四)《陶渊明集》逯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陶渊明集校笺》龚斌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陶渊明集笺注》袁行霈撰中华书局2003年《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戴建业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陶渊明研究》袁行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诗品注》[梁]钟嵘著陈延杰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诗品集注》[梁]钟嵘著曹旭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逯钦立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汉唐文学的嬗变葛晓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六朝文学论稿[日]兴膳宏著岳麓书社1986年乐府诗集郭茂倩编撰中华书局1979年版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萧涤非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乐府诗集导读王运熙王国安巴蜀书社1999年版乐府诗述论王运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谢康乐诗注黄节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谢灵运集校注顾绍柏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鲍参军集注钱振伦注,黄节补注,钱仲联增补集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南北朝文学史曹道衡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谢宣城集校注曹融南校注集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明]张溥辑江苏古籍出版社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严可均辑中华书局1958年版南北朝文举要高步瀛选注中华书局1998年六朝文絜笺注许梿评选黎经浩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谢宣城集校注曹融南校注集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江文通集汇注[明]胡之骥中华书局1984年宫体诗研究胡大雷中华书局2006年庾子山集注倪璠著许逸民校点中华书局1980年版汉魏六朝辞赋曹道衡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六朝辞赋史王琳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赋——时代投影与体制演变陈庆元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中国骈文通史于景祥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中国骈文发展史张仁青著台湾中华书局1986年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钟涛著东方出版社1997年颜氏家训译注庄辉明、章义和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张伯伟著中华书局2002年版北朝文化特质与文学进程吴先宁著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五)1、《白话文学史》胡适 东方出版社 19962、《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3、《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4、《中国古代文学史》郭预衡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5、《中国文学史纲要》褚斌杰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6、《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罗宗强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7、《唐代文学史》乔象钟、陈铁民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 8、《唐代文学编年史》傅璇琮主编 辽海出版社 1998 9、《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10、《中国文学批评史》罗根泽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历年)11、《中国文学批评史》(三卷本)王运熙、顾易生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12、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3、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4、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15、殷璠《河岳英灵集》,四部丛刊本16、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7、清高步瀛《唐宋文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8、明胡震亨《唐音统签》,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中华书局,1981年20、《王无功文集》五卷本会校 [唐]王绩撰韩理洲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排印本21、《王子安集》十六卷 [唐]王勃撰《四部丛刊》本22、《卢照邻集》七卷《杨炯集》十卷 [唐]卢照邻杨炯撰徐明霞点校中华书局1980年排印本23、《骆临海集笺注》十卷 [唐]骆宾王撰 [清]陈熙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据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排印本修订重印24、《陈子昂集》[唐]陈子昂撰徐鹏点校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排印本(六)1、《王右丞集笺注》二十八卷[唐]王维撰[清]赵殿成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排印本2、《孟浩然集》三卷 [唐]孟浩然撰 [明]朱警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宋蜀刻本3、《高适诗集编年笺注》 [唐]高适撰刘开扬编注中华书局1981年排印本4、《高适集校注》 [唐]高适撰孙钦善校注中华书局1984年排印本5、《岑参集校注》[唐]岑参撰陈铁民、侯忠义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排印本6、《王昌龄诗注》[唐]王昌龄撰李云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排印本7、《王维新论》陈铁民北京师大出版社 19908、《纵横论王维》王志清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李白:1、《李太白全集》三十六卷[唐]李白撰[清]王琦辑注中华书局1979年排印本2、《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三十卷[唐]李白撰詹锳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排印本3、《李杜诗学》杨义北京出版社 20024、《李白诗歌艺术论》房日晰三秦出版社 19935、《李白大辞典》郁贤皓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7杜甫:1、《杜诗详注》二十五卷[唐]杜甫撰[清]仇兆鳌注中华书局1979年校点本2、《杜诗镜铨》二十卷[唐]杜甫撰[清]杨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据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版重印3、《杜臆》十卷[清]王嗣奭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据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排印本重印4、《钱注杜诗》二十卷 [唐]杜甫撰 [清]钱谦益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排印本5、《读杜心解》二十四卷 [清]浦起龙撰中华书局1977年排印本6、《杜甫〈秋兴八首〉集说·代序——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叶嘉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七)1、《元次山集》十卷《拾遗》一卷[唐]元结撰孙望校中华书局1960年据《四部丛刊》本校点排印2、《韦苏州集》十卷 [唐]韦应物撰《四部备要》本3、《刘随州文集》十一卷 [唐]刘长卿撰《畿辅丛书》本4、《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十二卷 [唐]韩愈撰钱仲联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排印本5、《韩昌黎文集校注》八卷.文外集二卷 [唐]韩愈撰马其昶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排印本6、《孟东野诗集》十卷[唐]孟郊撰华忱之校订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排印本7、《李贺诗歌集注》[唐]李贺撰蒋凡等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排印本8、《柳宗元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外集补遗一卷 [唐]柳宗元撰吴文治等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排印本9、《柳宗元集笺释》四卷附诸家评论辑要[唐]柳宗元撰王国安笺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排印本10、《刘禹锡集》四十卷 [唐]刘禹锡撰卞孝萱等点校中华书局1990年排印本11、《刘禹锡集笺证》三十卷外集十卷[唐]刘禹锡撰瞿蜕园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排印本12、《长江集新校》十卷[唐]贾岛撰李嘉言新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排印本13、《白居易集》七十一卷外集二卷[唐]白居易撰顾学颉点校中华书局1979年排印本14、《白居易集笺校》七十一卷外集三卷[唐]白居易撰朱金城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排印本15、《元稹集》 [唐]元稹撰冀勤点校中华书局1982年排印本16、《张籍诗集》八卷 [唐]张籍撰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排印本17、《王建诗集》十卷 [唐]王建撰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排印本18、《韩昌黎文集校注》八卷.文外集二卷[唐]韩愈撰马其昶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排印本19、《柳宗元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外集补遗一卷[唐]柳宗元撰吴文治等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排印本20、《中国小说史略》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21、《唐代小说史》 程毅中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2、《唐代小说嬗变研究》 程国赋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723、《唐人小说》 汪辟疆校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24、《唐宋传奇集》 鲁迅校录 齐鲁书社 200025、《唐宋传奇选》 张友鹤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八)1、《李商隐诗歌集解》五册 [唐]李商隐撰刘学锴、余恕诚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排印本2、《樊川文集》二十卷外集一卷别集一卷 [唐]杜牧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据《四部丛刊》校点排印本3、《樊川诗集注》四卷附别集一卷外集一卷补遗一卷 [唐]杜牧撰 [清]冯集梧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排印本4、《皮子文薮》十卷 [唐]皮日休撰萧涤非、郑笃庆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排印本5、《唐甫里先生文集》二十卷 [唐]陆龟蒙撰《四部丛刊》影印清黃丕烈校明抄本6、《司空表圣集》十三卷 [唐]司空图撰 1914年刊《嘉业堂丛书》本7、《韩内翰别集》一卷补遗一卷 [唐]韩僱撰明汲古阁刻《唐六名家诗》本8、《郑谷诗集笺注》 [唐]郑谷撰严寿澄、黄明、赵昌平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排印本9、《罗隐集》 [唐]罗隐撰雍文华校辑中华书局1983年排印本10、《韦庄集》十卷附补遗 [唐]韦庄撰向迪琮校订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排印本11、《花间集校》 [后蜀]赵崇祚编李一氓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排印本12、《阳春集》 [南唐]冯延巳撰《百家词》本13、《南唐二主词》 [宋]阙名辑王仲闻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排印本14、《全唐五代词》 王兆鹏主编 中华书局 2000年15、《敦煌歌辞总编》 任二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16、《唐宋词通论》 吴熊和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5年。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阅读参考书目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阅读参考书目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参考阅读书目(一)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

郭豫衡主编《中国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魏晋文学史》徐公持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南北朝文学史》曹道衡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刘师培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版《中国中古诗歌史》王钟陵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中古文学史论集》王瑶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八代诗史》葛晓音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汉唐文学的嬗变》葛晓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中古文学系年》陆侃如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逯钦立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袁行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中国诗学研究》张伯伟著辽海出版社2000年《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张伯伟著中华书局2002年《中国美学史》李泽厚刘纲纪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王运熙、杨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中华书局2002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穆克宏中华书局1997年版《魏晋玄学论稿》汤用彤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罗宗强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钱志熙著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魏晋玄学与中国文学》卢盛江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诗化人生:魏晋风度的魅力》陈洪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刘跃进北京三联书店1996 年(二)《后汉书》范晔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三国志》陈寿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晋书》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宋书》沈约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南齐书》萧子显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梁书》姚思廉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陈书》姚思廉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南史》李延寿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北史》李延寿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魏书》魏收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北齐书》李百药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周书》令狐德芬等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严可均编中华书局1958年12月版《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人物志》刘劭撰四部丛刊本《世说新语》刘义庆撰四库全书本《文心雕龙》刘勰撰四库全书本《诗品》钟嵘撰四库全书本《文选》(1—6)萧统编、李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版(三)曹操集译注安徽亳县曹操集译注小组中华书局1979年版曹子建诗注黄节注叶菊生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曹植集校注赵幼文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阮步兵咏怀诗注黄节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阮籍集校注陈伯君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嵇康集校注戴明扬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陆机集金声涛点校中华书局1962年潘黄门集校注王增文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两晋诗风王澧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四)《陶渊明集》逯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陶渊明集校笺》龚斌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陶渊明集笺注》袁行霈撰中华书局2003年《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戴建业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陶渊明研究》袁行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诗品注》[梁]钟嵘著陈延杰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诗品集注》[梁]钟嵘著曹旭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逯钦立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汉唐文学的嬗变葛晓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六朝文学论稿[日]兴膳宏著岳麓书社1986年乐府诗集郭茂倩编撰中华书局1979年版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萧涤非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乐府诗集导读王运熙王国安巴蜀书社1999年版乐府诗述论王运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谢康乐诗注黄节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谢灵运集校注顾绍柏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鲍参军集注钱振伦注,黄节补注,钱仲联增补集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南北朝文学史曹道衡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谢宣城集校注曹融南校注集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明]张溥辑江苏古籍出版社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严可均辑中华书局1958年版南北朝文举要高步瀛选注中华书局1998年六朝文絜笺注许梿评选黎经浩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谢宣城集校注曹融南校注集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江文通集汇注[明]胡之骥中华书局1984年宫体诗研究胡大雷中华书局2006年庾子山集注倪璠著许逸民校点中华书局1980年版汉魏六朝辞赋曹道衡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六朝辞赋史王琳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赋——时代投影与体制演变陈庆元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中国骈文通史于景祥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中国骈文发展史张仁青著台湾中华书局1986年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钟涛著东方出版社1997年颜氏家训译注庄辉明、章义和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张伯伟著中华书局2002年版北朝文化特质与文学进程吴先宁著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五)1、《白话文学史》胡适 东方出版社 19962、《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3、《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4、《中国古代文学史》郭预衡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5、《中国文学史纲要》褚斌杰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6、《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罗宗强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7、《唐代文学史》乔象钟、陈铁民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 8、《唐代文学编年史》傅璇琮主编 辽海出版社 1998 9、《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10、《中国文学批评史》罗根泽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历年)11、《中国文学批评史》(三卷本)王运熙、顾易生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12、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3、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4、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15、殷璠《河岳英灵集》,四部丛刊本16、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7、清高步瀛《唐宋文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8、明胡震亨《唐音统签》,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中华书局,1981年20、《王无功文集》五卷本会校 [唐]王绩撰韩理洲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排印本21、《王子安集》十六卷 [唐]王勃撰《四部丛刊》本22、《卢照邻集》七卷《杨炯集》十卷 [唐]卢照邻杨炯撰徐明霞点校中华书局1980年排印本23、《骆临海集笺注》十卷 [唐]骆宾王撰 [清]陈熙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据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排印本修订重印24、《陈子昂集》[唐]陈子昂撰徐鹏点校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排印本(六)1、《王右丞集笺注》二十八卷[唐]王维撰[清]赵殿成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排印本2、《孟浩然集》三卷 [唐]孟浩然撰 [明]朱警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宋蜀刻本3、《高适诗集编年笺注》 [唐]高适撰刘开扬编注中华书局1981年排印本4、《高适集校注》 [唐]高适撰孙钦善校注中华书局1984年排印本5、《岑参集校注》[唐]岑参撰陈铁民、侯忠义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排印本6、《王昌龄诗注》[唐]王昌龄撰李云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排印本7、《王维新论》陈铁民北京师大出版社 19908、《纵横论王维》王志清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李白:1、《李太白全集》三十六卷[唐]李白撰[清]王琦辑注中华书局1979年排印本2、《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三十卷[唐]李白撰詹锳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排印本3、《李杜诗学》杨义北京出版社 20024、《李白诗歌艺术论》房日晰三秦出版社 19935、《李白大辞典》郁贤皓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7杜甫:1、《杜诗详注》二十五卷[唐]杜甫撰[清]仇兆鳌注中华书局1979年校点本2、《杜诗镜铨》二十卷[唐]杜甫撰[清]杨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据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版重印3、《杜臆》十卷[清]王嗣奭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据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排印本重印4、《钱注杜诗》二十卷 [唐]杜甫撰 [清]钱谦益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排印本5、《读杜心解》二十四卷 [清]浦起龙撰中华书局1977年排印本6、《杜甫〈秋兴八首〉集说·代序——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叶嘉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七)1、《元次山集》十卷《拾遗》一卷[唐]元结撰孙望校中华书局1960年据《四部丛刊》本校点排印2、《韦苏州集》十卷 [唐]韦应物撰《四部备要》本3、《刘随州文集》十一卷 [唐]刘长卿撰《畿辅丛书》本4、《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十二卷 [唐]韩愈撰钱仲联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排印本5、《韩昌黎文集校注》八卷.文外集二卷 [唐]韩愈撰马其昶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排印本6、《孟东野诗集》十卷[唐]孟郊撰华忱之校订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排印本7、《李贺诗歌集注》[唐]李贺撰蒋凡等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排印本8、《柳宗元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外集补遗一卷 [唐]柳宗元撰吴文治等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排印本9、《柳宗元集笺释》四卷附诸家评论辑要[唐]柳宗元撰王国安笺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排印本10、《刘禹锡集》四十卷 [唐]刘禹锡撰卞孝萱等点校中华书局1990年排印本11、《刘禹锡集笺证》三十卷外集十卷[唐]刘禹锡撰瞿蜕园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排印本12、《长江集新校》十卷[唐]贾岛撰李嘉言新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排印本13、《白居易集》七十一卷外集二卷[唐]白居易撰顾学颉点校中华书局1979年排印本14、《白居易集笺校》七十一卷外集三卷[唐]白居易撰朱金城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排印本15、《元稹集》 [唐]元稹撰冀勤点校中华书局1982年排印本16、《张籍诗集》八卷 [唐]张籍撰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排印本17、《王建诗集》十卷 [唐]王建撰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排印本18、《韩昌黎文集校注》八卷.文外集二卷[唐]韩愈撰马其昶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排印本19、《柳宗元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外集补遗一卷[唐]柳宗元撰吴文治等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排印本20、《中国小说史略》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21、《唐代小说史》 程毅中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2、《唐代小说嬗变研究》 程国赋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723、《唐人小说》 汪辟疆校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24、《唐宋传奇集》 鲁迅校录 齐鲁书社 200025、《唐宋传奇选》 张友鹤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八)1、《李商隐诗歌集解》五册 [唐]李商隐撰刘学锴、余恕诚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排印本2、《樊川文集》二十卷外集一卷别集一卷 [唐]杜牧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据《四部丛刊》校点排印本3、《樊川诗集注》四卷附别集一卷外集一卷补遗一卷 [唐]杜牧撰 [清]冯集梧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排印本4、《皮子文薮》十卷 [唐]皮日休撰萧涤非、郑笃庆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排印本5、《唐甫里先生文集》二十卷 [唐]陆龟蒙撰《四部丛刊》影印清黃丕烈校明抄本6、《司空表圣集》十三卷 [唐]司空图撰 1914年刊《嘉业堂丛书》本7、《韩内翰别集》一卷补遗一卷 [唐]韩僱撰明汲古阁刻《唐六名家诗》本8、《郑谷诗集笺注》 [唐]郑谷撰严寿澄、黄明、赵昌平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排印本9、《罗隐集》 [唐]罗隐撰雍文华校辑中华书局1983年排印本10、《韦庄集》十卷附补遗 [唐]韦庄撰向迪琮校订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排印本11、《花间集校》 [后蜀]赵崇祚编李一氓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排印本12、《阳春集》 [南唐]冯延巳撰《百家词》本13、《南唐二主词》 [宋]阙名辑王仲闻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排印本14、《全唐五代词》 王兆鹏主编 中华书局 2000年15、《敦煌歌辞总编》 任二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16、《唐宋词通论》 吴熊和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5年。

《唐宋诗醇》的选评宗旨及诗学思想新探

《唐宋诗醇》的选评宗旨及诗学思想新探

《唐宋诗醇》的选评宗旨及诗学思想新探《唐宋诗醇》是清代乾隆年间出现的一部大型唐宋诗歌选集,它虽然题署为乾隆帝“御选”,但事实上正如乾隆在序言中所坦承的:“兹《诗醇》之选,则以二代风华,此六家为最。

时于几暇,偶一涉猎。

而去取评品,皆出于梁诗正等数儒臣之手。

”也就是说,此书只有所选六位诗人的名单是乾隆帝“御定”的,其他的编选评注工作皆出于卷首题名为“校对”的梁诗正、钱陈群与题名为“校刊”的陆宗楷、陈浩、孙人龙、张馨、徐堂等人之手,是一部乾隆朝馆阁文臣的集体著作。

《唐宋诗醇》因充溢着由“御选”而产生的浓厚的封建说教气味从而长期不受学界注意,但是此书实是一部相当有特点的通代诗选,其编选宗旨和评注也颇见手眼,本文拟对之选评宗旨及诗学思想试作新探。

一、《唐宋诗醇》虽然是唐宋两代的诗选,却体现出较强的崇唐抑宋的观念。

乾隆帝在《御选唐宋诗醇序》中就毫不掩饰地说:“文有唐宋大家之目,而诗无称焉者,宋之文足可匹唐,而诗则实不足以匹唐也。

既不足以匹,而必为是选者,则以《唐宋文醇》之例,有文醇不可无诗醇,且以见二代盛衰之大凡,示千秋风雅之正则也。

”原来在乾隆帝眼中,本书仅仅是为了配合《唐宋文醇》而勉强编撰的!无怪乎在《唐宋文醇》中入选的唐代古文家有韩愈、柳宗元、李翱、孙樵四家,而宋代则有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六家,乾隆帝且在序言中申明是对相沿已久的“唐宋八大家”的名单感到不满,故添入李、孙两位唐代作家,这明显表示出要在两代之间谋求平衡的想法。

而在《唐宋诗醇》中则不管平衡与否,在唐代诗人中入选了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四家,而在宋代诗人中却只选了苏轼、陆游两家。

崇唐抑宋的观念在此书的评注中也时时表现出来,例如卷二四白居易《喜张十八博士除水部员外郎》,评曰:“一气呵成,句句转,笔笔灵。

……宋人如杨廷秀辈有意摹仿此种,徒成油腔滑调耳。

”其实此诗并不如所评之佳,而杨万里也并无摹仿此类诗而陷于油滑的情况。

再如卷四四陆游《五云门晚归》,评曰:“以高韵胜,置唐人集中,不复可辨。

晚唐诗人唐彦谦生平的几点考述

晚唐诗人唐彦谦生平的几点考述

年彦谦在河中所任官 , 阆州 司马则龙纪元 年在汉 而 中所 官 。 ”
按《 补笺》 的说法 , 唐彦谦 中和元 年 (8 ) 8 1 至光 启三年 (8 ) 8 7 所任官职贝 依次为 : Ⅱ 河中副史 、 晋州刺
史、 绛州刺史 、 中掌书记、 河 绛州刺史 。其 中河 中掌 书记 一 职 乃 中和 四 年所 任 。然 《 唐 书 ・李 巨 川 旧 传》 : 载
收稿 日期 :0 0 3 l 2 1 —0一 0 作者简介 : 刘莹莹 (9 2 ) 女 , 1 8一 , 江苏沭 阳人。硕士 , 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中文教研室 。 助教, 研究方 向: 古代文学专业唐宋 。
3 9
及 , 原本屡经传 写 , 但“ 讹脱 颇多” 。所 以《 宝刻类
编》 所载唐彦谦中和四年为河中节度使掌书记有可 能是讹传。又北宋欧阳修《 集古录》 卷九载 : 《 张将军鲁新庙记》 龙纪元年李 巨川撰 , , 唐彦
李 巨川撰 , 纪元 年 立 , 元 。 知 掌 书 记 乃 中 和 四 龙 兴 ’
笺》 和吴在庆《 唐五代文史丛考》 对唐彦谦 的家世、 其生卒年、 是否中举 、 所任官职情况及交游有详细考 述, 有些证据确凿 , 考证精当 , 但仍有几个问题需仔 细 推敲 。
鉴 于 以上 研究 的不 足 , 笔者 根据 史 料 及今 人 的
朝。在晚唐诗人 中, 唐彦谦属于 比较独 特的一位 。 他诗学温庭筠和李商隐 , 但又不为两家所束缚 , 能融 会贯 通形成 自己 的独 特 风 格 , 唐末 独 树 一 帜。 但 在
关于其 生 平 , 料 提及 甚 少 。傅 璇 琮 《 才 子 传 校 史 唐
所任官职依次为河中从事、 河中副史、 晋州刺史和绛 州刺 史 。然 陈 尚君 《 才 子 传 校 笺 ・ 彦 谦 》 笺 唐 唐 补 根据《 宝刻类编》 订正了《 校笺》 此种说法。《 补笺》 云: 《 “ 宝刻类编》 卷六 : 唐彦谦 : 中节度使 掌书 ‘ 河 记、 阆州 司 马 ’ 其所 书二碑 , 为 ‘ 王重 荣 德政 碑 》 一 《 , 归仁撰 , 中和四年 , 河中 ’一为 ‘ 张将军新庙记》 , 《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完善语言和超越语言言意之间的矛盾应该如何来解决呢?中西双方由于立足点不同,在取径上亦产生了分歧。

西方人的观念一般是肯定语言与思维在本质上的相通,所以多从语言入手来调协二者之间的纠纷,早期的倚重修辞学、逻辑学之类正显示着这一取向。

现代西方理念转成语言本位,虽看到了语言对思想的局限,却更加注重从语言自身的发展与改进上来解决问题,典型形态有二:其一是语义分析,即通过词语、概念的辨析,尽可能地促使语言的表述走向精确化与严密化,以此来消除思想和逻辑上的歧义。

这种做法对科学认知会有好处,却并不利于语言表达中的人文内涵的发扬,因为人文内涵本身就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尤其是带有“形上”色彩的生命体验与体悟,更无法用精确的概念来作表述,所以语义分析的结果必然是将一大批哲学、美学的思想成果拒斥于学术殿堂之外,其利弊得失自难相抵。

另一种做法乃是在承认语词文本多义性(即能指与所指的差异性)的基础上,尽量拓展其表意的功能,具体代表又有现代阐释学和解构主义之别。

现代阐释学是将读者引进语言意义的重构活动之中,通过不同读者的反复解读,使文本意义不断得到新的生发,从而打破原有作者与既定文本对意义的限制,让语言意义的多重性得以充分显露出来。

解构主义更是致力于无限地拆解文本能指与所指之间的既有联系,尽量在文本结构(即语言系统)中发现破缺,进而导致中心意义的颠覆乃至消解,这样一来,语言本位终于通向了语言对思想的放逐,而语言活动也就演化成为一场“语言符号的游戏”。

现代阐释学与解构主义在处理言意关系的策略上各有千秋,但都采取了从文本结构与语言符号入手的路向(前者用重构的方式来重建意义,后者则以解构的手段来消解意义),其就语言自身来解决言意矛盾的思路如出一辙,于此亦可见出言意一体观在西方的强大势力。

与之相比照,中国传统的思想方法迥然有别。

我们的先辈既然认定“形上”之意与语词概念之间存在着质性上的差异,其解决的办法就只能是超越语言,庄子所谓“得意忘言”正是超越语言的鲜明告白,亦是“言不尽意”所要导致的必然结果。

唐彦谦兰这首诗的意思

唐彦谦兰这首诗的意思

唐彦谦兰这首诗的意思引言唐彦谦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在当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影响力。

其中,他的一首名为《谦兰》的诗作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探究。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谦兰》这首诗的意思。

背景介绍在探讨《谦兰》这首诗的意思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唐彦谦的创作背景和文化环境。

唐彦谦是唐代中期的诗人,他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和繁荣的时代,诗歌创作也呈现出了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点。

唐彦谦本人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的诗作涵盖了宫廷政治、社会风俗、人物描写等各个方面。

诗歌分析诗歌结构《谦兰》是一首五言绝句,共有四句,每句五个字。

这种结构简练而富有力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诗歌运用了直接的描写手法,让读者很容易理解和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诗意探究从字面意思上看,《谦兰》这首诗似乎在讲述一种草原上的景象,但实际上,它隐喻了更深层次的哲理和情感。

以下是诗中每句的详细分析:1.青松一半列陇云,此畦卧门活地红。

•通过描写青松、陇云和红土,诗人营造了一幅静谧而富有生机的画面。

这句诗意味深长,寓意着生命的坚韧和对美好的追求。

2.杂花麦食不浮泪,好事头欢喜相逢。

•诗人以花麦为喻,表达了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和坚韧的心态。

这句诗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鼓舞人心。

3.丝管关塞复明灯,贤者园田亦贵宗。

•这句诗表达了对智慧和艺术的崇尚,诗人将丝管、关塞和明灯作为象征,传达了对文化传统和知识的重视。

4.清风纸老汉朝东,木鱼笛磟擅胸翁。

•这句诗描绘了一位老人朝东的情景,表达了对岁月流转和生命的感慨。

同时,诗人以木鱼和笛磟作为象征,表达了对传统音乐和精神寄托的赞美。

诗人的创作理念传统与创新唐彦谦在创作诗歌时,既注重传统的韵律和意境,又具有独创性和创新性。

他以描述日常生活的方式探究人性和社会,注重通过个人情感和感悟来表达对世界的认识。

对美的追求诗人在创作《谦兰》这首诗时,通过独特的语言和形象,追求对美的探索和表达。

诗中的景物和情感都充满了美感,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唐师曾生活

唐师曾生活

唐师曾生活
唐师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唐师曾生活的故事,不仅令人感慨万千,更是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唐师曾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聪慧过人,深得父母的喜爱。

他在家乡读书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学识,深得师长和同学们的敬重。

后来,他到京城学习,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讨文学、哲学等各种知识,渐渐地成为了一名知名的学者。

唐师曾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开办了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

他不仅注重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

他常常对学生们说,“学识可以丰富人的头脑,但只有品德才能让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

”这种教育理念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尊敬。

除了教育事业,唐师曾还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他曾多次为国家出谋划策,为人民谋福祉。

他深知政治的重要性,也深知政治的腐败和黑暗,因此他一直努力改革政治体制,希望能为国家和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

然而,唐师曾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曾多次遭受排挤和打压,甚至被贬谪到偏远的地方。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继续为教育和政治事业奋斗。

唐师曾的生活,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传奇。

他用自己的言行和事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他的一生,充满了奉献和坚持,他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唐师曾的生活,是一部永恒的传奇。

传统“和谐”精神的认识与反思——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生导师杜道明教授访谈

传统“和谐”精神的认识与反思——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生导师杜道明教授访谈

■名家语丝 WORDS FROM THE CELEBRITY博学,慎思,不做无根之学问。

传统“和谐”精神的认识与反思一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生导师杜道明教授访谈杜道明,唐彦临摘要:“和谐”是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根本精神,这不仅表现在古往今来的各种艺 术形式中,更表现在社会文化思想方面儒道释三家的美学追求对和谐精神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最终形成中华民族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与情理和谐的根本精神,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与西方的和谐意识相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追求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伦理的、心理的、内容的以及审美关系的和谐和谐精神内在矛盾的二重性,必然带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二重性,它既使中华民族产生了强大的内聚力和向心力,也造成了民族性格当中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一面关键词:中华文化;根本精神;“和谐”;价值观念中图分类号:(;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0)12-0003-05杜道明(1954-),山东省郓城县人,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文化 研究》主编,从事文艺美学、古典文学和中国文化方面的研究:主要著作包括:《道家与解脱》(作家—中国古代的和谐文化与和谐美学》(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 出版社1997年版),《通向和谐之路——隋唐五代审美风尚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韩国新星出版社2003年版),《盛世风韵—年版),《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考论》(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历代明君的用人之道》(纺织出版社2005年版):.合作撰写《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讲》、《中外散文诗鉴赏大观》(古代卷)、《姜夔诗词赏析集》、《中国儒学文化大观》等收稿日期:2020-03-3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左宗棠重定新疆时期文学1?写国家认同、文化认同研究”(项目号18BZW丨05)作者简介:杜道明(I954-),山东郓城人,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唐彦临(1969-),女,山东临淸人,文学博士,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通讯作者)。

唐彦谦诗歌创作研究

唐彦谦诗歌创作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唐彦谦诗歌创作研究姓名:邱雯慧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雷恩海2009-05 内容摘要唐彦谦是晚唐时期一位很有特色的诗人。

其诗歌既有不同于晚唐诗风的独特之处,同时也渗透了浓重的时代感伤情绪;既有对前人诗歌特色的继承和学习,又有自出机杼的变革和创新。

但他不是大家,历来对他的评价和关注极少。

探索他的人生轨迹以及诗歌创作,结合晚唐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诗人群体来研究唐彦谦其人其诗,在同与不同的对比中,在承上启下的沿革中,对他的诗歌成就进行准确的定位和评价,凸现他在晚唐时期与众不同的诗歌特色,还原他在诗歌史上应有的地位和价值。

、第一章为唐彦谦生平考述。

唐彦谦之生平事迹,两《唐书》《唐才子传》均有记载,然极简略。

本章在参考罗敏中《唐彦谦年谱》及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有关内容的基础上,并据唐彦谦诗作内容,力图对其生平行止仕历作一详确考论。

通过考察其生平、家世以及交游,为后面透析其所持的行为准则、处世态度以及思想轨迹作铺垫。

第二章为唐彦谦心态论析。

结合晚唐社会文化背景来探讨唐彦谦的心态。

他处在晚唐时局倾颓、大量文人由失意转向隐逸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其心态从前期追寻一己之理想抱负,到中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直至后期理想随国亡而覆灭,有一个发展转变的过程。

对其心态进行准确的把握,才能进一步对其诗作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

第三章为唐彦谦诗歌创作研究。

将唐彦谦的诗歌创作置于晚唐诗歌创作的大环境之中,通过平行的比较与分析,展示时代背景对诗人创作的影响,凸显其在晚唐与众不同的思想情志与与艺术特点。

另外,由于其与李商隐之诗风既有相似之点,又有不同之处,通过对比与分析,明确其诗歌创作所达到的成就及独具的艺术魅力。

第四章为唐彦谦诗歌创作在文学史上的意义.第三章是从横向的角度论证其诗作在晚唐的独特之处,第四章则是从纵向的角度,将其诗作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对其进一步定位与评价,分析其历史成就与不足以及原因.关键词:唐彦谦心态晚唐思想情志艺术特点意义II Abstract Tang Yan Qian is a very unique Poet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Period,Hispoetry is different from the Late Tang Dynasty established the unique style,as wellas infiltration of a heavy mood of the times sentimental;His poetry is not only inheritand lear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vious poems,but also from the shuttle of aloom machine for change and innovation But he is not famous expert,and for a langperiod of time he has been on his evaluation and attention to little. To explore hislife and poetry,combined with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as well as the late TangDynasty poet at that time to study groups,TANG Yan-Qian and his poetry.from theDifferent in comparison with,connecting the history,achievements of his poetry to in thebe accurate positing and evaluating,highlighting his unique poetry in the late TangDynasty period,feature of his poetry to restore its rightful place in the history andvalue of.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xamination about Tang Yan Qians life of Dynasty.Which,the two ltTang Dynastygt,ltTang Talent Biographiesgt are documented,butvery briefly. In this chapter refer to Luo Ming Zhongs ltChronicle of TANG YanQiangt and Fu Xuan Congslt Correction and Notes of Tang Talent Biographiesgt onthe basis of content,and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s of his poetry,We will strivefor his life、behavior、official calendar for detailed and accurate appraisal of the test.Through the study of his life,family and Friends,To pave the way for thefollowingdialysis of his code of conduct,honest,as well as the ideological trajectory. Chapter Ⅱis for the Analysis of Tang Yan Qians mind. combined with socialand cultural background in Late Tang Dynasty to explore the mentality of Tang YanQian. He was under the Overturning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in the late TangDynasty in which times a large number of scholars turned from frustrated to recluse,His attitude from the pre-search for the ideal of personal ambition ,to themedium-term personal ideals and the destiny of the country combined with the idealsof the country until the late death and destruction,there is a change in the process ofdevelopment. To have an accurate grasp of his mind,that we can give a furtherin-depth and thorough analysis on his poems. Chapter Ⅲis for the study of poetry writed by Tang Yan Qian. Whose poetryto be placed in the large environment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poetry writing,through the parallel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show the impact of the background ofthe times on the poet,highlights the difference from his idea of emotional and artisticcharacteristics to others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and In addition,because that hispoetry and Li Shang Yins have both the similarities,and differences,Through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poetry by its achievements and unique artistic charm. the fourth chapter is for the significance of Tang Yan Qians poetry in theliterary history. Chapter III is a demonstration on the unique of his poetry from theperspective of its cross-cutting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The fourth chapter is fromthe angle of vertical,to evaluate and site his poetry further at the long river of IIIhistory,analysis of its historical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s well as thereasons.Keywords: Tang Yan Qian Mentality Late Tang Emotional thinkingArt features Significance IV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唐彦谦诗校笺

唐彦谦诗校笺

唐彦谦诗校笺袁津琥【摘要】本文主要对《全唐诗》中所收录的唐彦谦诗歌中的部分异文及疑难词义进行考辨.【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6)006【总页数】4页(P74-77)【关键词】唐彦谦;诗歌;校笺【作者】袁津琥【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学院,四川绵阳6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6唐彦谦是晚唐一位在诗歌创作中取得相当成就的诗人。

宋计有功称其“为诗纂慕玉溪,得其清峭感怆,尽其一体也”[1]811。

元辛文房称其“极能用事,如自己出。

初师温庭筠,风调逼似,故多纤丽之词;后变淳雅,尊崇工部。

唐人效甫者,惟彦谦一人而已”[2]50。

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叶少蕴《石林诗话》云:杨大年、刘子仪皆喜唐彦谦诗,以其用事精巧,对偶亲切。

黄鲁直诗体虽不类,然不以杨刘为过。

如彦谦题《高庙》云:‘耳闻明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坏。

’每称赏不已,多示学诗者,以为模式。

”[3]25评价之高,同时罕有伦比。

惜唐彦谦诗迄今仍无人进行董理,有鉴于此,笔者近年来着手从事唐彦谦诗的笺注工作,今谨从中选取平时肄习唐彦谦诗过程中的若干条札记,就正于读者,以期进一步推动学界对唐彦谦诗歌的深入研究。

唐彦谦现存诗一百九十余首,其中重要的、有代表性的版本有清康熙四十七年东山席启寓琴川书屋仿宋本《唐诗百名家全集》、康熙四十五年曹寅扬州诗局《全唐诗》本及宣统元年沈宗畸刊刻的《晨风阁丛书》本。

诸本中,因《全唐诗》经“诸词臣合《唐音统籖》诸编参互校勘,搜补缺遗”①,故较善。

故本文所引唐诗,均以《全唐诗》本为据,不过现存唐彦谦诗歌中,掺入了将近五十余首元明人——尤其是元人许谦、戴表元等的诗作。

对此,王兆鹏[4]242、陶敏[5]447、刘莹莹诸先生已有论述②,因此这部分诗作,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1.《梅》:玉人下瑶台,香风动轻素。

画角弄江城,鸣珰月中堕。

笺:“素”“堕”失韵,疑唐彦谦此处或用方言,今四川崇州方言中,二字同音。

论唐彦谦诗歌对李商隐的师承

论唐彦谦诗歌对李商隐的师承

论唐彦谦诗歌对李商隐的师承
李商隐是晚唐的用典大家,诗歌用典经过他的手中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其诗不仅用典数量多,在典故的选取上亦有独特之处。

李商隐用典最多也最成功的体裁是他的七律诗,他的七律用典的数量超过三百,从典故的出处来看,可谓是人间天上,三教九流无所不包。

其中也有图貌摹态之作,如《微雨》、《落花》、《牡丹》等;也不乏讽刺之作,如《赋得鸡》、《乱石》等,诗人借咏物抒发因仕途抑塞、挫折频仍而产生的凄切悲伤之感,表现出低徊深婉、摇荡人心的悲剧美。

唐彦谦的部分咏物诗直接继承了李商隐这种悲美的风格。

这些咏物诗托物寓怀,对于所咏之物较少作精切工细的描绘,而是着重写其生存状况,揭示其心理活动和内在精神,亦即“略貌取神或离形入神”。

诗人都着重刻画它们生存环境的冷寂和它们受人冷落的无限凄凉的心绪感受。

表面在咏物,但似乎更像是诗人的自伤,它们和寂寞枯槁的诗人形象融为一体,成了诗人的化身,诗人精神的载体。

李商隐的一生可谓不幸,生父早亡,自小漂泊,家境艰难。

因婚姻之事开罪牛党。

形之于诗歌,就多回环迂折、深情缅邈之作。

陈时弊的咏史诗还是借物抒怀的咏物诗还是朦胧难解的爱情诗,浸透着诗人的社会人生之感,形成一种迂回缠绵、深沉悲怆的感情基调。

唐彦谦身处末世,遭遇乱离,又兼仕途坎坷,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一样岌岌可危,风雨飘摇。

在他的诗歌中,同样可以感受到和李商隐相似的家国人生之感。

唐彦谦及其《鹿门集》考论的开题报告

唐彦谦及其《鹿门集》考论的开题报告

唐彦谦及其《鹿门集》考论的开题报告
题目:唐彦谦及其《鹿门集》考论
背景和意义:
唐彦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学者,他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对新月派的发展和文学理论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鹿门集》是唐彦谦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的里程碑”,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唐彦谦及其《鹿门集》的文学思想特点和意义,以及它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唐彦谦及其《鹿门集》进行考察:
1. 唐彦谦的生平和文学背景。

回顾唐彦谦的生平和学术生涯,探讨其文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分析《鹿门集》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 《鹿门集》的主要内容和风格特点。

对《鹿门集》的诗歌内容、风格、艺术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其文学价值和影响。

3. 唐彦谦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通过对唐彦谦的文学思想和诗歌成就的全面研究,探讨唐彦谦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本文将采用文献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对唐彦谦及其作品进行深入的考察和研究。

预期成果和意义:
本文的预期成果包括:
1. 对唐彦谦及其《鹿门集》进行深入的考察和研究,探讨其文学思想特点和意义,进一步挖掘中国现代诗歌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2. 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文化史的研究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3. 对于理解和传承中国现代文学的优秀传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走进唐长孺

走进唐长孺

走进唐长孺唐长孺先生去世后,周一良、田余庆二位先生曾合写一挽联悼念他。

上联是:“论魏晋隋唐,义宁而后,我公当仁称祭酒”,下联是:“想音容笑貌,珞珈在远,吾侪抆泪痛伤神。

”上联的意思是说,治魏晋隋唐史,陈寅恪先生之后当首推唐长孺先生。

周、田两位先生与唐先生一样,也都是治魏晋南北朝史的第一流学者。

他们对唐长孺先生学术地位的评价既符合事实,也体现出了真正学者的胸怀。

此联精彩,所以广为流传。

唐长孺先生的主要论著有《魏晋南北朝史论丛》、《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书兵志笺正》、《三至六世纪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山居存稿》等。

唐先生的史学研究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

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还是各种制度、民族问题、学术、中西交通等等,各个方面几乎均有重要论述。

而单就魏晋南北朝史而论,他的贡献应该说是在陈寅恪先生之上的。

两年多前,我的研究生初入学时,我曾要求他第一学期重点读唐先生的论著。

他问我:“唐先生的哪篇文章最好?”我没有回答,一来“哪篇最好”,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好说,二来我是怕他偷懒,怕他只去读我称赞过的文章。

我们知道,优中选优是很困难的。

如果一定要我选择的话,我最喜欢的唐先生的文章或许有如下几篇:一,《晋书赵至传中所见的曹魏士家制度》。

二,《清谈与清议》。

三,《读<抱朴子>推论南北学风的异同》。

四,《南朝寒人的兴起》。

五,《范长生与巴氐据蜀的关系》。

六,《东汉末期的大姓名士》。

须要说明的是,我并不认为这几篇文章就一定是他所有文章中最重要的,只是觉得这几篇文章比较能反映出唐先生的敏锐与机智。

赵至这个人物在西晋历史上一点也不重要,一般人看到他的传是不会太留意的。

但唐先生读书却非常仔细,《赵至传》中的各种异常之事,他都注意到了,并且给予了合理的、可靠的解释。

唐先生这篇短文大概也就三千多字,但文中所展现出作者目光的锐利确实令人叹服。

《范长生与巴氐据蜀的关系》一文也有类似的特点。

唐彦谦诗歌辨伪

唐彦谦诗歌辨伪

唐彦谦诗歌辨伪摘要: 《全唐诗》所收的唐彦谦诗歌混入许多他人之作,本文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全唐诗》所收之诗继续研究,考证出几首赝诗,同时对其中的互见诗也进行梳理考证。

关键词: 《全唐诗》唐彦谦赝诗互见诗唐彦谦诗之篡伪情况令人吃惊,在古人诗集中比较罕见,《全唐诗》收其诗两卷,拾遗十一首,共一百九十六首。

今人王兆鹏先生在《唐彦谦四十首赝诗辨伪》?一文中考证出上卷有四十首为宋末元初之人戴表元的作品,另陶敏先生考证出其中《自咏》一首乃元许谦之诗,疑《金陵九日》为明人伪诗。

出现篡伪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诗集在各个时期都有各种不同的版本,现今见到的诗集都为后人所辑。

我在各位前辈研究的基础上,以《全唐诗》为底本,对其六百七十一和六百七十二卷所收唐彦谦之诗更作广泛考索,竟续有所获,其诗歌辨伪情况如下。

一、《全唐诗》上卷?诗作辨伪据计王兆鹏和陶敏两位先生所考,《全唐诗》上卷所收唐彦谦诗中确定非唐作者已有四十一首,今我更考订属某人之作窜入唐集者三首,可断其非唐彦谦诗但未详谁属者一首。

其篡伪情况大致如下。

(一)窜入明人作品。

此类发现有一家:石存礼。

(1)《秋日感怀》诗云:溪上芙蓉映醉颜,悲秋宋玉鬓毛斑。

无情最恨东流水,暗逐芳年去不还。

?此诗见《海岱会集》卷十二《七言绝句诗三十八首》石存礼《秋怀三首》,其中第三首。

?石存礼,字敬夫,号来山,易都人,弘治庚戍进士,官至知府。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八十九:“《海岱会集》十二卷,明石存礼、蓝田冯裕、刘澄甫、陈经、黄卿、刘渊甫、杨应奎八人唱和之诗也。

”《海岱会集序》云: 友人冯用韫一日以海岱集自远寄至。

读一遍,而对其对景言情、既事属词、辞质而芭、逸而典、清新而畅、不矫不艳,异乎今君子诗矣……其社约中有不许将诗词传播远者,有罚一条。

盖山间林下,自适性情,不复以文坛名誉为事。

故不随风气为转移……?由以上材料可知,《海岱会集》作者石存礼、冯裕等八人应不会将他人之诗视为己作而收入酬唱诗集中,且石存礼的《秋怀三首》为一整体,冯裕、刘澄甫、黄卿和陈经与之都有唱和诗《秋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
二 、归隐 山林 ( 干符七年一 中和元年)
作 为 一 个 还将 “ 修 、齐 、 治 、平 ”为核 心 的儒 道 传 统作 为 自己 安身 立 命 的精 神 依 托 , 以 “ 致 君尧 舜 ” 、“ 舍 生取 义 ”为 人 生理 想 的 文人 , 却处 于 一个 毫 无希 望 可 言 的乱世 ,唐彦谦 可谓 生不逢 时 ,又兼仕 途不 顺 ,感 到报 国 无 门的 同 时更 感深 沉 的悲凉 , 极度 失 望之 余 , 心 中常 有 抛 弃万般 杂念 遁入 空门 的念 头 。他 在诗 中写道 : 何缘春 恨贮 离忧 ?欲入 空 门万 事休 。 水月 定 中何所 谓 ,也颦眉 黛托腮 愁 《 题 虔僧 室》 槐柳 萧疏溽暑 收 ,金商频 伏火 西流 。 尘衣 岁晚缘 身贱 ,雨簟更 深满 背秋 。 前世 悲凉何足 道 ?远书慵 懒未 能休 。 惟思待 月高梧 下 ,更就东 林访 惠休 。 《 秋霁 夜吟 寄友人 》 仕 途 的坎 坷 ,世 事 的 悲 凉 ,足 以让 一 个 热 血 沸 腾 、 心系家 国的士人 心 灰意 冷 ,此 时 虽 “ 欲 入 空 门” 已不得 , 那 么 隐居 山林似 乎 就 成 了最 好 的 心灵 慰藉 。于 是 唐 彦 谦 最 终 于唐 僖 宗干 符末 ( 8 8 0年 ) ,黄 巢 起义 ,攻 陷两 都 之 时,携 家 避 地汉 南 ,隐 居 于 襄州 襄 阳县 内鹿 门 山, 以著 述 为仕 。

唐 彦谦 生平述 略及心态研 究
刘莹莹 南京 政 治 学 院
摘 要 :唐彦谦一生有三个重要的转折点,即早年应举、中年隐居以及晚年入仕。唐彦谦的一生及其心态在晚唐
士人 中很有代 表 性。 关键词 :唐彦 谦 ;生平述 略 ;心 态研 究 唐彦 谦 ,字 茂 业 , 自号 鹿 门 先生 , 北海 ( 今 山东青 州一 带 )人 ,生卒 年不 可考 ,历 唐懿 宗 、僖宗 、 昭宗朝 。 祖唐 次 ,宪宗 时 中书 舍人 。父 持, 元和 十五 年 ( 8 2 0 )进 士 ,官 至检 校 户 部 尚书 、昭 义节 度 使 。唐 彦 谦咸 通 末应 进 士, 十余 年 不第 。后黄 巢 起 义 ,两 都 陷没 ,携 家 避地 汉南 , 隐居 于 襄4 , 、 1 f 襄阳 , 以著 述为 仕 。 中和 中 ,河 中节 度 使王 重 荣辟 之 为 从 事 , 累奏 至 河 中节 度 副 使 ,历 晋 、 绛 二州 刺 史 。 中和 七年 ( 8 8 7 ) 因王 重 荣被 杀 事 贬汉 中, 兴元 节度 使杨 守亮 属之 为判 官 ,累奏 至 阆、壁 二州 刺史 , 卒 于汉 中。有 《 鹿 门集 》 ,现 已失传 。《 全 唐 诗 》 编 其诗 两卷 ,附 《 拾 遗 》一卷 。 唐彦 谦在 晚唐 中小 诗 人 中, 属 于 比较 独 特 的一 位 。 他 诗 学 温庭 筠 和 李 商隐 ,但 又 不为 两 家所 束 缚 ,能 融会 贯通 形 成 自己独 特 的风 格 ,在 唐末 独 树 一帜 。此 外 , 由 于唐 彦 谦 诗学 李 商 隐, 因而 他 的诗 歌 亦成 为宋 初 西 昆体 尤其 是 杨 亿 的效 仿对 象 。所 以对 于 唐 彦谦 ,无 论 其 人还 是其 诗 都有 一 定 的研 究 价值 。 由于 资料 有 限及 笔 者 能力 有 限,唐 彦 谦 的生 平 己无 法 详 细考 证 ,本 文现 根 据 史料 的一 些 零星 记 载和 其 诗歌 的 内容对 其 一生 作 一个 较 为笼 统 的概 述 ,并 以早 年应 举 和 中年 隐 居 以及 晚年 入 仕 这三 个 转 折 点 为纲 来探 讨 唐彦 谦 复 杂矛 盾 的 心态 ,并 以此一 窥晚唐 士人共 同 的心 理特征 。 早年应举 ( 咸 通 元 年一 咸通 十 五 年 ) 关于 唐 彦 谦 何 时应 试 及 是 否 及 第 ,历 来 众 说 纷 纭 , 概 括起来 ,主 要有 以下两种 观点 。 ( 一 )进 士及 第 “ 君 讳 彦 谦 ,咸 通 二 年 进 士 。 以文 章 入 仕 ,操 官 履 洁 ,如其 为文 。 ” ( 唐郑 贻 《 鹿 门诗 集序 》 ) “ 右唐 唐彦 谦 ,茂 业 也 , 并 州 人 ,咸 通 末 举 进 士 及 第。 ” ( 宋 晁公武 《 郡斋 读书 志》 ) “ 唐 彦谦 字茂 业, 并州人 也 。咸 通末 进士及 第 ” ( 元辛 文房 《 唐 才子传 》 ) “ 唐 彦谦 ,茂业 也 ,并州人 ,咸 通末举关于彦 谦何 年应举 姑存 疑 。 虽然 唐 彦 谦 何年 应举 无 从 考 索 ,但是 有 一 点可 以肯 定 的是 ,诗 人 在 科举 这 条道 路 上 艰难 跋 涉 了数 十 年 。诗 人有 诗 《 试 夜题省 廊柱 》云 : 麻 衣 穿穴两 京尘 ,十见东 堂绿桂 春 。 今 日竞 飞杨 叶箭 ,魏 舒休 作画筹 人 。 诗人 己 “ 十 见东堂绿桂春 ” ,可 见 入 仕 之 艰 难 ,亦 可见 诗 人 之执 着 ,然 可 惜 的是 ,诗人 纵 有 “ 养 由基 ”和 “ 魏 舒 ”之 才 ,也 免 不 了被 排 斥 于科 举 门外 的命 运 。“ 丹 桂影 空 蟾 有 露, 绿槐 阴在 鹊无 枝 ” ( 《 八月 十 六 日夜 月 》 ) 的落 寞之情 总是萦 绕在心 头 ,让诗人 久久不 能释怀 。 唐 彦 谦早 年应 举 的这段 时期 ,生 活应 是 比较艰 难 的 。 虽然 诗 人祖 上 都 是世 代 为 官 ,但 是到 唐 彦 谦这 一代 ,家 道应 是 慢慢 中落 了, 从彦 谦 的许 多诗 中可 以看 出他 早 年 的 生 活 是 比 较 清 贫 的 ,如 “ 麻衣穿穴 ” ,“ 异时穷巷客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