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上):多重人格难以捉摸(1) Microsoft Word 文档 (13)

合集下载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三国演义》由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末期开始描写,至西晋初期国家重归统一结束,以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形成演变,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内容摘要:《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乱世枭雄”曹操的形象,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雄才伟略、爱惜人才、慷慨豪迈。

曹操复杂的性格特征不是简单的“奸”与“雄”的相加,而是特定的历史条件造就了曹操的双重性格,而有时“奸”与“雄”甚至是相互融合的,性格的多个侧面互相渗透各显特征。

本文试图从《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中的“奸”——诡谲狡诈、玩弄权术、猜疑多变、心狠手毒与“雄”——机警多智、雄才伟略、爱才若渴的两个方面来分析曹操的复杂性格。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性格两面性有机统一对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典型,向来有所谓的“三绝”的说法,就是曹操奸绝,关羽义绝,孔明智绝。

《三国演义》中性格最复杂的人便是曹操,一方面,他求贤若渴,唯才是举;一方面他又嫉贤妒能,摧残人才。

一方面他慷慨豪迈,气势恢弘;一方面又小肚鸡肠,睚眦必报;一方面他开明公正,一方面又狡诈多疑。

作者罗贯中吸取以“拥刘贬曹”的影响和三国戏为素材创作的《三国演义》塑造的曹操这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奸”与“雄”的有机统一。

一、“乱世之奸雄”曹操的“奸”,表现在多个方面:诈伪,善作表面文章;残忍,心狠手辣,杀人如麻;多疑,猜忌之心重;善变,诡计多端等等。

(一)诡谲狡诈、玩弄权术《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回曹操一出场,首先介绍他的“劣行”: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

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状。

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

操故无恙。

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历史人物心理分析:曹操的自信与自卑

历史人物心理分析:曹操的自信与自卑

历史人物心理分析:曹操的自信与自卑曹操是多重人格者在三国人物中,曹操(公元155年~220年)无疑是对时局影响最大的人物,也是最受争议的人物。

据相关史料记载,曹操的为人处事也变化无常,难以捉摸。

这其实是他自信、自卑的双重人格的突出表现,那么曹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双重人格呢?什么是多重人格在心理学上,人格是个人特有的情感、思想及言行总和。

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

而当这些成分彼此失调的时候,人就会造成双重或多重人格。

其突出特征为:(1)、一个人可以具有两种或多种的人格模式,分别在不同时间里出现;(2)在某个特定情境或时间段内,个人会有一种突出的人格模式,称为主体人格;(3)、此时个人所有的情感、思想及言行都按其主体人格的方式活动,不会显出另一身份的痕迹;(4)个人在某种情绪或精神刺激的作用下,会改变为另一种人格模式,其一切情感、思想及言行都按照新的人格模式行事。

一般说来,人格多样化是自我完善的表现,但人格的极端化则是人格缺陷的表现。

曹操的自信与自卑表现回顾有关曹操的史料,他的为人时而宽容大度,时而严苛暴戾,时而乐观豁达,时而阴暗刻薄,时而率真坦诚,时而猜忌多疑。

如此极端化的行为表现,决定了曹操的双重人格,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在自信与自卑之间寻找平衡。

曹操的自卑首先来自于其不明不白的身世。

曹操的父亲是曹嵩,曹嵩是曹腾的养子。

曹腾虽贵为费亭侯,却自幼是一个宦官。

而在当时的社会,宦官是被人歧视的阶层,深受那些出身名门的官僚士大夫的轻视。

曹操的小名叫“阿瞒”,它可谓是曹操父祖对宦官出身之自卑情结的写照!它深深植根于曹操的潜意识。

曹操的自卑也来自于他的相貌。

东汉末年、魏晋时期的人都很重视个人的仪表风姿,曹操个子不高,相貌一无可取之处,这也给曹操带来了难以磨灭的自卑感。

《三国志》中对于同时代重要人物的相貌都给予了正面描写,特别在谈及刘备和孙权的长相时,都描述他们具有帝王之相,但对曹操的相貌却是只字未提,就是在《三国演义》中,也只有短短八个字“身长七尺,细眼长髯”。

详解六号警觉型代表人物-曹操

详解六号警觉型代表人物-曹操

详解六号警觉型代表人物-曹操以曹操为典型代表的反6号性格者大多比较冷漠或者冷酷,阴冷的眼神给别人的感觉就像是面着一头野狼。

把一切往最坏处想,然后全面规避风险,这是反6号的思维模式。

性格特征或其心态走向大概可以用以下五句话概括:①、多疑。

是佛教中的疑心者,能够看到漏洞,是解决麻烦问题的能手;②、喜欢问尖锐的问题。

想要消除疑虑,希望得到解释;③、权威靠不住。

我质疑权威;④、质疑他人的动机。

成功和好意看上去尤其值得怀疑;⑤、世界是危险的。

我必须学会自我保护。

反6典型代表人物-曹操说起曹操,我依然记得小时候听老人讲起曹操疑心别人毒害他,于是他自己就一点一点的吃砒霜,由此逐渐在身体内产生砒霜的抗体(免疫力)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是不得不说曹操确实是一个疑心特别重的人。

对于反6号来说,他们思维方式是必须得预先知道工作、环境或组织还有哪些潜在、未知的麻烦和风险。

他们的出发点就是想要预先知道所有信息,以便采取行动做好预先防范。

最能表现曹操这种“反恐惧型”性格的,莫过于曹操误杀吕伯奢家人事件,这也是曹操背负骂名上千年的最大“罪证”之一,我们今天用九型人格理论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关于这个案子,有三种不同的记载,详见附录这三个版本的记载:①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

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魏晋世语:太祖过伯奢。

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

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孙盛杂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

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魏书》讲吕伯奢是曹操的老朋友,曹操从董卓逃亡时和几个人骑马去找吕伯奢,刚好吕伯奢不在,结果吕伯奢的儿子和宾客共谋抢劫曹操一行人,结果曹操反击杀了数人。

这算正当防卫,没什么不仁可言。

不过魏书毕竟是魏人王沈所写,是不大可能写曹操的坏话的。

《魏晋世语》则说吕伯奢虽然外出,但是五个儿子都很客气,以宾主之礼对待,但是吕家对曹操太好了,反而使得曹操起了疑心,毕竟自己是通缉犯,疑其要图己,拿他报官领赏,于是拿剑在当天晚上杀了八人后离开。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雄形象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雄形象

读·闻·观63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雄形象蔡彬畦前言:三国演义是一部在文学史上流传已久的英雄演义,具有难以复制的文化魅力和文学色彩,之所以能吸引众多读者,原因之一就是其塑造了众多丰满的、具有人格魅力的人物形象。

不仅如此,这些人物还深入人心,人人都知道刘备的仁义、关羽的忠义勇猛、诸葛亮的睿智,但是小说中还有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形象,他的性格虽然多疑残忍、自私狡诈,但是以他的谋略、才华又能称盖世英豪。

他就是被称为“乱世之奸雄”的曹操。

一、曹操奸雄形象中“奸”的体现1.生性多疑残忍--视人命如草芥曹操只身刺杀董卓失败后,被迫逃亡。

在逃亡的过程中被陈宫的手下抓到,但是却被陈宫救下,陈宫不惜抛家舍业要跟曹操一起闯出一番事业。

在逃亡的过程中路过了其父的故交吕伯奢的家,被吕伯奢收留。

吕伯奢要杀猪宰羊以礼相待,并且自己去沽酒。

但是曹操生性多疑,听见了磨刀的声音误以为他们要抓自己去邀功,便将吕家一众人都杀了,错杀以后看到四肢被绑着待宰的猪,才知道自己杀错了人,只能继续逃亡,却遇见了买酒回来的吕伯奢,并且一剑刺死了他。

在杀死了吕氏家人以后不仅毫无愧疚之意,还将错就错杀害吕伯奢,这也是曹操最为后人所诟病的一件事。

曹操在晚年一直有头疼的病症,一次华佗去给他诊治,提出了要讲将头颅剖开治疗的方法,但曹操生性多疑,认为华佗治病是假,想谋害他是真,所以下令将华佗赐死了。

这也与曹操的名言所契合:宁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2.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奸臣董卓死后,曹操实行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策,但在世人看来,曹操的行为与董卓毫无二致,曹操也因此背上了奸臣的骂名。

事实上曹操也确实利用了汉献帝,以君命为借口发布了很多对自己有利的政策,虽然曹操没有将刘协取而代之,但也确实有不臣之心。

二、曹操奸雄形象中“雄”的体现1.珍惜人才曹操不仅自己有勇有谋,更具有识人之明,能够任人唯才,在他的麾下有诸多谋士及武将,更重要的是他不仅识才,更加惜才。

曹操对职场人的启示

曹操对职场人的启示

曹操对职场人的启示曹操是多重人格者在三国人物中,曹操(公元155年~220年)无疑是对时局影响最大的人物,也是最受争议的人物。

据相关史料记载,曹操的为人处事也变化无常,难以捉摸。

这其实是他自信、自卑的双重人格的突出表现,那么曹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双重人格呢?什么是多重人格在心理学上,人格是个人特有的情感、思想及言行总和。

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

而当这些成分彼此失调的时候,人就会造成双重或多重人格。

其突出特征为:(1)、一个人可以具有两种或多种的人格模式,分别在不同时间里出现;(2)在某个特定情境或时间段内,个人会有一种突出的人格模式,称为主体人格;(3)、此时个人所有的情感、思想及言行都按其主体人格的方式活动,不会显出另一身份的痕迹;(4)个人在某种情绪或精神刺激的作用下,会改变为另一种人格模式,其一切情感、思想及言行都按照新的人格模式行事。

一般说来,人格多样化是自我完善的表现,但人格的极端化则是人格缺陷的表现。

曹操的自信与自卑表现回顾有关曹操的史料,他的为人时而宽容大度,时而严苛暴戾,时而乐观豁达,时而阴暗刻薄,时而率真坦诚,时而猜忌多疑。

如此极端化的行为表现,决定了曹操的双重人格,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在自信与自卑之间寻找平衡。

曹操的自卑首先来自于其不明不白的身世。

曹操的父亲是曹嵩,曹嵩是曹腾的养子。

曹腾虽贵为费亭侯,却自幼是一个宦官。

而在当时的社会,宦官是被人歧视的阶层,深受那些出身名门的官僚士大夫的轻视。

曹操的小名叫“阿瞒”,它可谓是曹操父祖对宦官出身之自卑情结的写照!它深深植根于曹操的潜意识。

曹操的自卑也来自于他的相貌。

东汉末年、魏晋时期的人都很重视个人的仪表风姿,曹操个子不高,相貌一无可取之处,这也给曹操带来了难以磨灭的自卑感。

《三国志》中对于同时代重要人物的相貌都给予了正面描写,特别在谈及刘备和孙权的长相时,都描述他们具有帝王之相,但对曹操的相貌却是只字未提,就是在《三国演义》中,也只有短短八个字“身长七尺,细眼长髯”。

曹操的多重性格及其表现

曹操的多重性格及其表现

曹操的多重性格及其表现谈到《三国演义》,不能不说曹操。

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历史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

曹操的文学形象与民间形象不甚伟岸,“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流传千载。

然而还原历史形象,曹操真是毫无瑕疵的纯粹的军事家、诗人、政治家吗?易中天先生在品评三国时有一段话非常中肯:曹操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一个人。

他这个人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

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概,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下面,就分别论述一下曹操的各种性格以及这些性格在作品中的体现。

一、世人都称曹操为奸雄,京剧脸谱中也将曹操画成白脸,那么首先就来看看曹操性格的负面。

1、狡猾奸诈。

这一性格在青少年时期就有明显的体现。

曹操的叔父见曹操游荡无度,就向曹操的爸爸曹嵩进言,想让曹嵩严加管教。

于是“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

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

操故无恙。

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这样一来,曹嵩再也不相信弟弟的话了。

这应该是曹操的奸计第一次得逞吧。

官渡之战中,曹操处于劣势,故人兼谋略家许攸来降。

曹操“不及穿履,跣足出迎”,足见其求贤若渴。

可是,当许攸问及军中还有多少粮食时,曹操的回答从一年、半年、三月到只此一月,共变了四次,而且最后也没说实话,其狡猾奸诈可见一斑。

还有与刘备争夺汉中时,曹操怕人行刺,先放风说自己好梦中杀人,然后等待机会。

终于有一次,“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

操跃起拔剑斩之”,然后“复上床睡;半晌而起”。

这样一来,曹操再也不怕别人在他熟睡时行刺他了。

当然,这一伎俩瞒不过杨修,杨修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2、生性多疑。

“多疑”最明显的体现当然在于误杀吕伯奢一家了。

曹操刺杀董卓未果,在逃亡过程中,与陈宫借住于曹嵩的老朋友吕伯奢家。

浅析曹操的多面形象

浅析曹操的多面形象

浅析曹操的多面形象摘要《三国演义》以错落有致的曲调笔锋,塑造了曹操这一有血有肉而又个性鲜明的多面人物形象。

首先,他被塑造为作品中最典型的反面形象:是一个集奸诈多疑、凶暴残忍、假仁假义于一身的封建统治者,许邵曾称其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其次,还表现在他能从风云际会的政治局势中崭露头角,能在敌众我寡的军事斗争中大获全胜,能把三国鼎立的军阀割据合而为一;再者,他雍容大度,积极乐观,重视对人才的选用并能充分发掘其积极主动性;最后,拥有卓越的政治远见力,且非常懂得收买人心的重要性.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多面形象奸雄政治远见大度乐观Abstract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with strewn at random have send to the tune of pen shaped the Cao Cao is the flesh and blood and many facets of the personality is distinct characters. First of all, he was cast as the opposite of the typical image of:is a collection of treacherous paranoid,cruel,and hypocrisy of the feudal rulers,Xu Shao had called it a “can of Zhen Guan,gone with the biography。

” Second, but also in the race he can learn from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in,can heavily out numbered in a military victory in the struggle, can put the three tripartite confrontation of warlordism one;Furthermore, he magnanimous,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pay attention to the selection of talents and fully tap its positive initiative; Finally, with outstanding political vision,and very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outfits。

第1章 曹操(上):多重人格难以捉摸(3) Microsoft Word 文档 (15)

第1章 曹操(上):多重人格难以捉摸(3) Microsoft Word 文档 (15)

第1章曹操(上):多重人格难以捉摸(3)选择字号:大中小键盘左右键(← →)可以上下翻页全屏阅读er)认为,自卑感是推动个人追求卓越的动力。

曹操因为自己不大光彩的身世和不够英武的形貌曾饱受歧视,为了对抗这种自卑,曹操采用了多种防御机制,以获得自信的补偿,这一方面表现为曹操具有极强的升华能力,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他极端的自恋。

对于自我的升华,曹操在乱世中积极追求个人抱负的实现,不断自我超越,以最终获得完全的“优越感”。

由此,曹操一生以“安民定天下”为己任,以齐桓公、晋文公为榜样,追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短歌行》)的境界。

对于自我的掩饰,曹操由于对自我有着许许多多的自卑和不安全感,所以信奉“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三国志·武帝纪》注引孙盛《杂记》)。

这使得他变得极为猜疑和残忍,行为复杂多变,令人难以捉摸。

换言之,人格状态不协调是曹操的悲剧。

刘备让徐州作为三国争霸的竞争者,对比曹操变化无端、阴晴不定,刘备则显得有仁有义,光明磊落,因而在当时名声颇好。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公元194年,由于曹操的父亲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使者在徐州谋财害命,曹操借口为父报仇而再度攻打徐州,陶谦不能抵挡,向刘备求救。

刘备带着自己的兵去接应,陶谦让刘备作豫州刺史,屯兵小沛。

当时陶谦得了重病,临终之时对别驾麋竺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州啊!” 陶谦既死,糜竺即率领同僚们前往小沛迎接刘备。

刘备觉得自己无法担当,就推荐了袁术,他认为袁术“四世五公,海内所归”,但陈登却回答说:“袁术其人,自高自大,自私自利,行为放肆而不检点,不是治乱之主。

”更义正词严地说明迎立刘备为宗主的理由,是为了让老百姓有所依归,并且警防奸雄曹操乘虚而入。

又经过糜竺、陈登和北海相孔融等人再三劝说,刘备“遂领徐州”。

陈寿评价此事为“其得人心如此”。

此外,《三国志·先主传》注引王沈《魏书》记载,刘备外御贼寇,内则屯粮分发给百姓,士以下的人,都可与他同席而坐,同簋而食,不会有所拣择,可以想见刘备的磊落仁义。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多重人格的复杂矛盾综合——试分析《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内部结构摘要:《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综合体。

他积极入世,力图扭转乾坤,统一中国,拯救人民,但又滥杀无辜,野心勃勃,一心想篡汉夺权;他机警聪明,博学多才,但又奸诈狡猾,阴险狠毒;他用人唯贤,积极乐观,执法如山,但又猜忌多疑,嫉贤妒能,奸诈狡猾。

这些基本呈二元对立性的多重人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矛盾综合,构成了一个鲜明生动,栩栩如生地曹操形象。

关键词:多重人格对立统一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但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在“拥刘反曹”的封建正统思想指导下,对曹操形象作了多方面的艺术加工,把曹操塑造成了一个具有多重人格的复杂矛盾综合体。

长期以来,人们把曹操形象简单地概括为“奸雄”二字。

其实,曹操形象有着十分广阔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远非“奸雄”二字就能准确、完整地覆盖其形象的全部实质与内涵。

笔者将不恃浅陋,试对曹操形象丰富而复杂的内部结构作一番初步分析和商榷,旨在使我们进一步准确、深入、全面地了解和把握曹操形象。

一曹操是一位具有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和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的有识之士。

曹操生活在社会政治黑暗、军阀混战的东汉末年,面对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残酷社会现实,他没有选择消极的归隐逃避,而是积极地面对挑战。

他欲图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雄才大略来结束混乱,统一天下,建功立业,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如曹操回乡招募义兵与当地世富卫弘的一段话,足以表明其远大的政治抱负。

这段话是:“今汉室无主,董卓弄权,欺君害民,天下切齿。

操欲力扶社稷,恨力不足……”。

1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具有一定的忧天下、忧汉室、忧人民的思想,并企望有所作为。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历史大潮的激流中,曹操是一位兀立涛头的弄潮儿。

纵观曹操的一生,为了实现中国统一,他总是卷集在各种斗争最激烈的漩涡之中,并在激烈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铸起了坚不可摧的历史丰碑。

历史上的多面曹操

历史上的多面曹操

历史上的多面曹操曹操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一个胸襟广阔,求贤若渴的英雄人物。

但曹操却以反面人物形象走完他的戎马一生,乱世奸雄、乱臣贼子、阴险狡诈、残暴无情,曹操被套上诸多“罪名”,被天下人广为传播。

历史上的曹操真的如此不堪吗?历史上的曹操并非只有一面,来看看曹操的多面人生。

年少顽劣,文武双全曹操的出身不好,也没受过好的家庭教育,曹操自己都说,“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

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

”意思是,没有受到母亲和父亲的谆谆教导。

曹操年少时非常顽劣,四处游荡,游手好闲,和一群纨绔子弟搅在一起胡作非为。

虽然顽劣,经常闯祸,但曹操酷爱读书,尤其爱读兵书,即使行军打仗也是书不离手。

曹操极有才华,擅长作诗,文章写得也不错。

而且,曹操的武功不错,曾只身行刺张让,虽未成功,但全身而退,可谓文武双全。

奖惩分明,治军有方曹操自幼好读兵书,成年后带兵打仗治军严格。

曹操多次下达和颁布各种命令,以明军纪。

而且曹操还以身作则,一次,他骑的马受惊践踏了老百姓的麦田,为明军纪,曹操挥剑割下自己的一缕头发,表示割发代首:“使人以发传示三军曰:"丞相践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

"于是三军悚然,无不懔遵军令。

”有罪必罚,有功必赏,赏罚分明,曹操不但践行了这一用人原则,而且有时候有罪也赏,这对留住人才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当初,曹操令夏侯惇为都督,于禁、李典、夏侯兰、韩浩为副将,领兵十万,直奔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征讨刘备。

火烧博望坡之后,夏侯惇大败回许昌,自缚见曹操,伏地请死。

操释之。

之后还重赏了败军之将李典、于禁,原因是他们提醒过夏侯惇。

求贤若渴,心胸开阔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

公元214年和217年,曹操又接连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曹操人物形象分析2篇

曹操人物形象分析2篇

曹操人物形象分析2篇(一)曹操,又称魏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在刘备、孙权等对手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统一北方,建立了三国魏的政权,并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充满智慧的治国理政,精湛的军事才能,文学造诣深厚,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道靓丽风景。

曹操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从一些方面来说,他是一个枭雄,他精明利落,手段毒辣,不拘小节,不畏强权,敢于冒险。

然而,从另外一些方面来说,他是一个伟大的统帅和国家建设者,他把统治当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坚定自己的信仰,保持清醒的头脑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成为历史上备受敬仰和追捧的人物。

曹操有许多坚强的品格和崇高的追求。

例如,他一生致力于创造一个统一的国家,他的国家政治取向和目标非常远大,他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军事家,还是一个有远大理想和纲领的国家建设者。

他在治国理政中遵循昏君弑君的古代原则,以勤政为根本,以法度为准绳,着重培养干部,制定法令,改善民生,巩固边防。

他尊崇文化,重视教育,开创了以士人为官的先河。

他还以身作则,力行仁政,减轻百姓税赋压力,落实平等的土地政策,号召百姓讲学识字,提倡教育和智慧,并开展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广泛推广农业技术和手工艺术。

曹操在国家治理方面的许多举措,都显示出他作为政治家和国家建设者的睿智才干和远见卓识。

曹操把军事打造成了自己的赖以生存的工具。

他精通兵法,懂得激励士气和调动部队的能力。

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一支不堪的北军改造成为一支精锐的战胜全国的军队,获得了广泛的信任和尊敬。

他认真研究敌人的特点,善于利用敌人的弱点,采取奇袭战术,取得了许多著名的战役胜利,例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等。

他南征北战,打出了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北方国家的雏形,并在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三国时期的奠基人之一。

曹操在文学等方面的成就也十分值得推崇。

他在诗歌、音乐、书法、书信等方面都有过不俗的表现,尤其是在诗歌方面,他以豪放、慷慨、开阔的风格独树一帜,他的《观刈春》、《龟虽寿》、《短歌行》等都是头等的佳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从《三国演义》看曹操性格的复杂性

从《三国演义》看曹操性格的复杂性

从《三国演义》看曹操性格的复杂性2019-08-04《三国演义》是明代著名作家罗贯中的代表作品,是我国章回⼩说的开⼭之作,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说。

它集中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种种⽃争,并通过这些错综复杂、惊⼼动魄的⽃争塑造了⼀系列各具特⾊、鲜明⽣动的⼈物形象,使之构成了⼀幅绚丽多彩的⼈物画卷。

在《三国演义》众多的成功⼈物形象中,⽆论是宽仁爱民、知⼈善任、信义待⼈的开明君主刘备,还是荒淫愚莽、灭国弑君的董卓;⽆论是智慧奇绝、为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后已”的诸葛亮,还是武功盖世却⼼胸狭窄的周瑜;⽆论是忠不顾死、义不负⼼、神威勇武的关⽻,还是武艺超群却卑鄙龌的“三性家奴”吕布……这些形形⾊⾊、性格各异的⼈物的成功塑造,都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学史上的⼈物画廊。

然⽽,在《三国演义》中最为脍炙⼈⼝、影响深远的却是曹操这个具有复杂性格的⼈物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个“带着⾃⼰⼼理的整个复杂性的⼈”。

[1]曹操的形象不是⼀个简单的漫画了的⽩脸,⼀个“奸邪诈伪阴险凶残”的概念的化⾝,⽽是⼀个⾮常复杂却⼜丰满的不朽艺术典型。

曹操在三国时代瞬息万变的政治风云中,表现了⼀个封建政治家多⽅⾯的品质和性格特点,概括了⼴泛的社会内容,使其⾃⾝的性格富有极其深刻⽽典型的社会意义,并通过它揭露了某些封建统治者的恶劣品质。

因此,曹操的形象在《三国演义》中并不是孤⽴存在的,他的性格之所以显得特别突出耀眼,引⼈注⽬,是因为作品透过他集中⽽尖锐的表现了那个时代政治⽃争的全貌。

在中国⽂学史上,很难找到第⼆个像曹操这样深刻、这样充分、这样成功的封建政治家的典型。

他既是⼀个具有雄才⼤略、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军事家,⼜是⼀个善于玩弄权术、阴险狡诈、残暴凶狠的⼤阴谋家、⼤野⼼家;他有着⽆穷的贪欲和权势欲,但⼜有着⾮常杰出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他的铁腕统治和⽃争策略,极其深刻地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政治⽃争的艺术。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浅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浅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浅析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家很熟悉的人物,大家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毁誉掺半。

在我看来,曹操有“雄”的一面,他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曹操也有“奸”的一面,他是一位奸邪诡诈、善于玩弄权术的奸诈之徒。

本文从曹操的正反两个方面入手,对其人物形在我国众多历史小说中,《三国演义》绝对称得上是一部出类拔萃的长篇巨著。

小说中,曹操是一位有胆有谋的政治家和才能卓越的军事家,他统帅千军万马南征北战,结束了北方诸侯割据的局面。

同时另一方面,曹操身上有着无穷无尽的贪欲和权势欲,是一个权谋机诈、无比凶残的人物,常常用假仁假义、小恩小惠去笼络人心、收罗人才,为自己所用。

一、曹操生平简介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生于公元155年,死于公元220年。

年幼时,曹操“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当时即流露出非凡的才能。

公元174年,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开始了仕途,当年他才刚满二十岁。

后来,曹操当上了洛阳北部尉,暗地收编农民起义军,不断壮大自己的队伍,而后加入了反董大军,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将北方牢牢控制,力图统一天下。

公元210年,曹操大宴铜雀台,一大批贤才志士皆投奔于他,随后实施恰当的农业政策,安定了民生,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公元219年,曹操与孙权联合打败了关羽。

公元220年,曹操回到洛阳,病死于此,终年六十六岁。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二、曹操正面形象——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深谋远虑的政治家1.抱负远大,胆识过人生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战乱时期,曹操揭竿而起,力争实现“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伟大理想。

董卓作乱,大家都束手无策,全都抱头痛哭,只有曹操勇敢地站出来,决定刺杀董卓,并且亲自前往。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多疑性格解析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多疑性格解析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多疑性格解析[摘要]《三国演义》是一部描述东汉末年到晋朝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数个政治集团为夺取政权而进行激烈、你死我活的争斗的长篇历史小说。

电视剧《三国演义》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曹操是剧中备受瞩目、最为关键、最具争议的角色。

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魏国头面人物,多疑、诡诈的性格极其突出并伴随其一生,纵有文韬武略,最终也还是难成千古一帝。

他性格的形成,是由三方面的原因所致:深入骨髓的儒家思想;遭人鄙夷的童年;令人胆战心惊的战争环境。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多疑性格的体现;多疑性格的根源罗贯中的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得到了世人的高度评价,他伟大的文学创作成就,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的宝贵财富。

这部小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并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三国演义》,演绎了自东汉灵帝年间至晋朝百年以来诸多政治集团之间,为争权夺利展开的龙虎争斗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军事冲突。

英雄出于乱世,乱世成就英雄。

从群雄逐鹿,雄豪并起,至曹操、刘备、孙权魏蜀吴三国成鼎立之势,再到天下一统,剧情跌宕起伏,动人心魄。

一、曹操多疑性格的体现电视剧伊始,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曹操,是一位奸雄的形象。

曹操志存高远、气吞山河。

然而,在光鲜的外表下,却带着另一副面具:屡次猜忌,过分敏感、神经质、狡诈多端,绝非常人可比。

曹操杀董卓败漏后仓皇逃跑,反被追杀。

途经中牟县被擒,县令陈宫连夜提审,曹操如实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愿望。

陈宫感念其正义的事业而释放了曹操,自己也弃官不做,收拾盘缠,并决定跟随他。

两人行驶三天到成皋,投奔曹操父亲结义兄弟吕伯奢家借宿。

吕伯奢深明大义,欲与曹、陈把酒言欢,却苦于家中无好酒,便去西村买,很久未归。

曹操认为吕伯奢只是父亲老友而非至亲,怀疑他出去的动机不是买酒。

吕伯奢临行前命下人杀猪款待二人,下人便在庄后磨刀。

曹操听见磨刀声想看个究竟,偏巧听见下人说:绑起来杀了如何。

曹操误以为自己和陈宫要被杀,他决定先下手为强,在杀了吕家八口之后,才看见绑在树上将被杀掉的猪,方知误杀了人。

浅谈曹操的复杂性格及其成因

浅谈曹操的复杂性格及其成因

浅谈曹操的复杂性格谈起那个战火纷飞、尔虞我诈、阴谋与阳谋共存,英雄与枭雄并起的三国乱世,多少豪杰浮于眼前,这些人物形象丰满而个性鲜明:智诸葛、猛张飞、义关羽、憨鲁肃、帅吕布、狡司马……其中,有个人不得不提,这个人物是英雄?枭雄?还是奸雄?历史上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说法,在我看来,曹操,不是一个简单地大坏蛋,也不是一个恶德恶性的容器,也不像上面提过的人那样性格鲜明,而是一个活的有着复杂性格而以奸为性格主导的人物。

他给我的感受就是:他是一个多面体的十分矛盾的人,很难让人理解透,但是不得不承认他这个人又是那么的真实。

《三国演义》写了曹操的一生, 从孩提之时直到死亡。

他一生都在活动着, 斗争着。

封建时代的英雄的事业心、权势欲, 政治上的阴谋野心, 旺盛的精力, 卓越的政治和军事的才能, 圆熟的政治斗争的手段, 使他先后战胜了许多的敌手, 成为了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臣。

皇帝在他手里只不过是一个可怜的傀儡;皇帝的宝座随时随地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拉到自己的屁股下面来。

人人都说“乱世出英雄”,纵观曹操一生,确实是曹操怀着一颗奸雄的心,也确实做出了不少枭雄想做却做不到的英雄事迹,他收黄巾,讨董卓,败袁术,战张绣,破陶谦,平张邈,灭袁绍,定乌桓,降刘棕,走赤壁,克马超,战孙权,收张鲁,封魏王。

下面我们来看看曹操的复杂性格究竟表现在哪里?(一)、惨无人道但又悲天悯人在看《三国演义》时,大多数人不喜欢曹操,是因为曹操太残忍,太凶狠,杀人如麻,不像刘备那样的仁君,也做不出像为救助百姓而拖垮军队进程,在曹操的世界观里,只要能活命,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比如说为了保住自己小命,不惜恩将仇报,残忍杀害吕伯奢一家,毫无人味,这是他“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人生哲学的体现;另外,曹操的惨无人道还体现在他的极强的报复心,在得知自己的父亲被陶谦杀了后,曹操兵伐徐州,传令三军,旦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大军所到之处杀戮百姓,挖掘坟墓,失去理智的曹操几乎疯狂,滥杀无辜,显得特别残暴不仁。

《三国演义》曹操、刘备、诸葛亮形象

《三国演义》曹操、刘备、诸葛亮形象
曹操的一再诈瞒,而且那么坚决和自然,那 么从容又坦然,可见他的狡诈。
2、玩弄权术,残暴嗜杀
管粮官任峻部下仓官王垕人禀操曰:"兵多粮
少,当如之何?"操曰:"可将小解散之,权且救 一时之急。"垕曰:"兵士倘怨,如何?"操曰:" 吾自有策。····操乃密召王垕入曰:"吾欲问 汝借一物,以压众心,汝必勿吝。"垕曰:"丞相 欲用何物?"操曰:"欲借汝头以示众耳。"垕大惊 曰:"某实无罪!"操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 汝,军必变矣。····出榜晓示曰:"王垕故行 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于是众怨始解。
1、奸佞狡诈,生性多疑而残忍
曹操的多疑与残忍表现在他的滥杀无辜,错杀好人。
例: 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
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 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 “缚而杀之,何如?” 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 获。” 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 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 矣!” ······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宫 大惊曰:“适才误耳,今何为也?” 操曰:“伯奢到家,见杀 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 宫曰:“知 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 我。”陈宫默然。
曹操明知错杀吕伯奢却不悔过,可见其假仁义与多 疑残忍的一面。
攸曰:“公今军粮尚有几何?” 操曰:“可支 一年。” 攸笑曰:“恐未必。” 操曰:“有半 年耳。” 攸拂袖而起,趋步出帐曰:“吾以诚 相投,而公见欺如是,岂吾所望哉!” 操挽留 曰:“子远勿嗔,尚容实诉:军中粮实可支三月 耳。” 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 也。” 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 遂附 耳低言曰:“军中止有此月之粮。” 攸大声曰: “休瞒我!粮已尽矣!”

三国演义 中的曹操既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奸邪诡诈、善于玩弄权术的奸诈之徒。本文正

三国演义   中的曹操既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奸邪诡诈、善于玩弄权术的奸诈之徒。本文正

《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分析【摘要】:《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既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奸邪诡诈、善于玩弄权术的奸诈之徒。

本文正是从曹操的“奸”与“雄”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其艺术形象。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政治家、军事家;奸雄、英雄。

一提起《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们首先想到他是一个大奸臣,狡诈、多疑、假仁假义、十分奸险;但他的宽宏世无其俦,他的诚挚更能令人叹息弥襟。

他在分裂混乱的三国时期,对统一我国北方,起过相当大的作用。

因此,下面本人就《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与“雄”的形象进行进行分析研究,以抛砖引玉、求教于名家指点。

一、曹操之“奸”《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主要体现在狡诈、多疑、假仁假义上。

(一)狡诈曹操是一个阴险狡诈的人,作品开始就写他用权术。

曹操年少时比较贪玩,“游荡无度”,他的叔父经常向他父亲反映,曹操很头疼。

一天,操在路上偶遇叔父,立刻做出面目扭曲的样子,叔父向他父亲汇报,于是曹嵩找到儿子询问病情,不料操安然无恙,答道:“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1]曹嵩就此起了疑心,再也不相信弟弟的小报告了,曹操从此之后就更加的放肆了。

第十七回,曹操攻打袁术时,军粮短缺,操命管粮官王垕:“可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

”[2]士兵皆言丞相欺众。

操欲借垕人头示众。

垕大惊曰:“某实无罪!”[3]操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

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

”[4]垕再欲言时,操早已呼刀斧手杀之,悬头高竿,出榜晓示曰:“王垕故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

”[5]于是众怨始解。

为了平息士兵对自己的怨恨,稳定军心,曹操竟然去杀死一个没有任何过失的人,他的奸诈狠毒教人心寒。

曹操此人性格复杂多变,这在表情、脾性的多变上得到体现。

当俘虏张辽后,张辽不但不肯投降,还破口大骂,曹操被惹火了,亲自拔剑想杀张辽,被刘备与关羽劝阻后,他立刻掷剑大笑:“我亦知文忠义,故戏之耳。

曹操的主要事迹简介

曹操的主要事迹简介

曹操的主要事迹简介
曹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物。

他似乎永远充斥着阴险狡诈,充满心机,总是不相信别人,因为他生性多疑。

曹操的人物性格分析
1.猜忌。

曹操的猜忌性格反映在他的名言:“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2.奸诈。

奸诈当中有真诚,恰恰是曹操性格的一个特征。

曹操这个人是奸诈的,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他也有坦诚的一面,甚至有可爱的一面。

3.狠毒。

曹操是特别狠毒的,可以说是内脸就不认识人。

4.报复心强。

但是曹操又是一个报复心极强的人,但凡是得罪了曹操的人,几乎没有不报复的。

曹操的事迹
1.曹操献刀——为了除掉祸国殃民的董卓,王允和曹操定下刺董之计,曹操手持七星刀刺杀董卓,不料却被发现,曹操随机应变,以献刀为名瞒了过去。

随后,便匆匆忙忙逃出董相府,因此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2.割发代袍——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一只鸟儿,惊吓了他的马。

他的马一下子蹿入田地,踏坏了一片麦田。

他要执法官为自己定罪,被执法官拒绝。

曹操要举刀自杀,被众人劝住。

于是,他就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说:“那么,我就割掉头发代替我的头吧。


3.官渡之战——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今河南封丘西)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床头捉刀文言文翻译

床头捉刀文言文翻译

床头捉刀文言文翻译床头捉刀文言文翻译文言文阅读需要在顺利翻译的基础上理解全文内容,体味古人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下面我们来看看床头捉刀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借鉴。

床头捉刀魏武将见匈奴使①,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②,使崔季珪代③,帝自捉刀立床头④。

既毕⑤,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⑥?”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⑦,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导读:匈奴使者并不知座中的曹操是假的,但慧眼识英雄,决非平凡之才。

曹操当机立断派人追杀他,也是防患于未然。

注释:①魏武将见匈奴使:曹操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臣。

魏武,即魏武帝曹操。

匈奴,古代北方一少数民族。

②雄远国:威震远国。

③使崔季珪代:(他)让崔季珪代替他(接见匈奴使臣)。

崔季珪,名琰,字季珪,据说长得非常有威仪。

④帝自捉刀立床头:魏武帝自己握着刀在床边侍立。

捉刀,握刀。

床,古时一种坐具,不是卧具。

⑤既毕:指接见完毕。

⑥魏王何如:(你看)魏王这人怎样?⑦雅望非常:高雅的风采非常不一般。

床头捉刀人翻译:曹操将要接见匈奴使臣,认为自己的相貌丑陋,不足以威震远国,便让崔季珪代替,自己握着刀在床边侍立。

接见完毕,派间谍问使臣:“魏王这人怎样?”匈奴使臣回答说:“魏王高雅的.风采非常不一般,但是床头握刀的人,这才是一个英雄。

”魏武帝听到这些,派人追杀了这位使臣。

【拓展内容】相关习题1、曹操为什么不亲自召见匈奴使者?2、魏王打听到消息后,派人把匈奴的使者杀掉的原因是什么?3、床头捉刀人这篇文言文运用了什么写法来刻画曹操的________? 结合文意谈谈。

4、魏武追杀匈奴使的真正原因是()A、认为匈奴使把“捉刀人”看成英雄是有意贬低自己。

B、认为匈奴使已识破自己的“调包计”,因此恼羞成怒。

C、杀鸡给猴看,借此警告手下人不要随便议论自己。

D、认为匈奴使节眼光锐利,非等闲之辈,放回去恐于己不利。

阅读答案1、自以为形陋,不足雄远国2、认为这个匈奴使节眼光锐利,非等闲之辈,放回去恐于国于己皆不利。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曹操(上):多重人格难以捉摸(1)
选择字号:大中小键盘左右键(← →)可以上下翻页全屏阅读
颜子曰:“不能治身,焉能治国。

”是故,为君主统帅者,必先能自律,并不断追求自我人格的完善。

可惜,在三国的君主统帅人中,大部分人都有其突出的人格缺陷,有些甚至到了人格障碍的地步,并由此难成大业,丢了江山。

在本篇中,将对他们当中的突出人物做深入的心理剖析,并列举出其反面的事例来加以说明。

曹操(155 220)
魏武帝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二十岁举孝廉而入仕途,建安二十一年进封魏王。

曹魏建立后,曹操被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在政治军事方面,数十年间,曹操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集团,征服乌恒,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其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政领袖,还是一位慷慨的诗人和忧患的哲人,其诗均古题乐府,气韵沉雄,慷慨悲凉。

其文亦清峻通脱。

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
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在三国人物中,曹操无疑是对时局影响最大的人物,也是最受争议的人物。

据相关史料记载,曹操的为人处世也变化无常,难以捉摸。

这其实是他自信、自卑的双重人格的突出表现,那么曹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双重人格呢?
多重人格是情感、思想及言行不协调
在心理学上,人格是个人特有的情感、思想及言行的总和。

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

而当这些成分彼此失调的时候,人就会形成双重或多重人格。

多重人格的突出特征为:(1)一个人可以具有两种或多种的人格模式,分别在不同时间里出现;(2)在某个特定情境或时间段内,个人会有一种突出的人格模式,称为主体人格;(3)此时个人所有的情感、思想及言行都按其主体人格的方式活动,不会显出另一人格的痕迹;(4)个人在某种情绪或精神刺激的作用下,会改变为另一种人格模式,其一切情感、思想及言行都按照新的人格模式行事。

一般说来,人格多样化是自我完善的表现,但人格的极端化则是人格缺陷的表
现。

曹操待人宽容而严苛,乐观而刻薄,率真而猜忌
回顾《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史料,他的为人时而宽容大度,时而严苛暴戾;时而乐观豁达,时而阴暗刻薄;时而率真坦诚,时而猜忌多疑。

如此极端化的行为表现,决定了曹操的双重人格,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在自信与自卑之间寻找
平衡。

曹操的自卑首先来自于其不明不白的身世。

曹操的父亲是曹嵩,曹嵩是曹腾的养子。

曹腾虽贵为费亭侯,却自幼是一个宦官。

而在当时的社会,宦官是被人歧视的阶层,深受那些出身名门的官僚士大夫的轻视。

曹操的小名叫“阿瞒”,它可谓是曹操父祖对宦官出身之自卑情结的写照!它深深植根于曹操的潜意识中。

曹操的自卑也来自于他的相貌。

东汉末年、魏晋时期的人都很重视个人的仪表风姿,曹操个子不高,相貌一无可取之处,这也给曹操带来了难以磨灭的自卑感。

《三国志》中对于同时代重要人物的相貌都给予了正面描写,特别在谈及刘备和孙权的长相时,都描述他们具有帝王之相,但对曹操的相貌却是只字未提,就是在《三国演义》中,也只有短短八个字“身长七尺,细眼长髯”。

难怪匈奴使者来朝拜他时,他会自卑到让相貌出众的崔琰崔琰(163 216),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

东汉末年曹操部下。

顶替他,自己充当卫士站立一旁,由此留下了“捉刀”的典故。

曹操的自卑还来自于他极度的猜疑。

最能反映曹操多疑性格的事件是他逃亡途中杀吕伯奢一家。

吕伯奢是曹操的老朋友,曹操逃亡至此,伯奢一家欲备食款待。

曹操听到磨刀的声音,以为伯奢要杀他,就在晚上把伯奢一家给杀光了。

此外,
太尉杨彪
第一章返回目录页下一章
发送到手机继续看发送到微博
∙顶[0]
∙回复
∙复制
网易山东青岛网友ip:60.209.*.*:2010-12-16 13:44:13 发表
尹夫人原为吕布属下秦禄之妻,携子秦朗改嫁曹操,后生曹矩。

秦朗与曹操之孙曹睿年纪相仿,在曹睿执政时授以内官,升为骠骑将军。

杜夫人原为大将军何进的儿媳,携子何晏改嫁曹操,又生子曹林和曹衮.尹夫人是何晏的娘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