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生物学总结

合集下载

生物学的进化知识点总结

生物学的进化知识点总结

生物学的进化知识点总结进化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生物种群随时间的变化和适应环境的过程。

本文将总结生物学中关于进化的知识点,从遗传变异到自然选择,以及进化的证据和机制。

首先,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基础。

遗传变异是指个体之间存在的遗传差异,这些差异来自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基因流动等因素。

遗传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基础材料,使得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能够产生不同的表型。

其次,自然选择是进化的推动力。

自然选择是指适应性更强的个体在繁殖中更有优势,从而使其基因在种群中更频繁地出现。

自然选择分为三种形式:方向选择、稳定选择和离散选择。

方向选择是指环境选择某个极端表型,稳定选择是指环境选择中间表型,离散选择是指环境选择两个或多个极端表型。

进化的证据有多种形式。

化石记录显示了生物群体随时间的变化,揭示了物种的起源和灭绝。

比较解剖学研究了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揭示了共同祖先的存在。

生物地理学研究了物种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揭示了地理隔离对进化的影响。

分子生物学研究了物种之间的遗传关系,揭示了进化树的结构。

进化的机制包括突变、基因漂变、基因流动和基因重组。

突变是指DNA序列的改变,是遗传变异的起源。

基因漂变是指随机的基因频率变化,主要影响小种群。

基因流动是指基因在不同种群之间的传递,可以增加种群间的遗传变异。

基因重组是指染色体上的基因片段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基因组合。

总的来说,生物学的进化是一个复杂而精彩的过程。

遗传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基础材料,自然选择是进化的推动力。

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生物地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证据揭示了进化的存在和机制。

突变、基因漂变、基因流动和基因重组是进化的机制。

通过深入研究进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发展。

综上所述,生物学的进化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领域,它涉及了遗传变异、自然选择、进化的证据和机制等方面。

通过深入研究进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希望本文能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进化知识点总结。

古生物演化知识点总结

古生物演化知识点总结

古生物演化知识点总结古生物演化是古生物学和进化生物学的交叉领域,通过研究古代生物种群的化石和遗传物质,揭示了生物演化的历史和过程。

在这片文章中,我们将概括古生物演化的主要知识点,从古生物的起源到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特征。

起源和进化古生物学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生命起源的动态过程。

根据现代生物学的理论和化石记录,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理论,包括生命的起源可能发生在海洋中,也可能源自外星生命体。

通过分析早期生命形式的遗传物质和化石,科学家们试图探索生命是如何从简单的有机分子发展成复杂多样的生物系统的。

古代生物的化石记录显示了生物演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古生物学家通过对古代生物化石的分类、比较和研究,揭示了古代生物的形态、行为和生态环境。

古生物学家们研究的重点包括古代生物的起源、演化历史和遗传变异。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基因组演化、群体动态和生态环境的变迁。

生物演化的模式和机制涉及到基因组的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和种群演化。

地质时代和生物演化地质时代的演变对地球上的生物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自形成以来,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这些变化对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地质记录和化石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了解地球上生物的演化历史和地球环境的变迁。

地球的形成和地质时代的划分是古生物学研究的基础。

地球的形成和地质学变迁影响了地球生物的起源和演化。

通过对不同地质时代的化石记录和地层地质的研究,古生物学家们可以还原地球生物演化的历史和过程。

生命起源和演化的地质时代有很多重要事件,如生命的出现、陆地生物的起源、大规模灭绝事件和生物的爆发性演化。

这些事件对地球上的生物种群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生物的演化和多样化。

古代生物的形态和生态适应古生物学通过研究古代生物的形态和生态适应,揭示了生物演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古代生物的形态和功能适应反映了生物在演化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适应和适应性变异。

六年级科学进化知识点归纳

六年级科学进化知识点归纳

进化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指的是物种在长时间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发生变化,适应环境的过程。

下面是六年级科学进化知识点的归纳。

1.进化的起源进化起源于很久以前,最早的生命形式是简单的单细胞生物,经过数亿年的演化,逐渐进化出复杂的多细胞生物,包括植物和动物。

2.进化的证据进化的证据主要包括化石记录、同源结构、细胞遗传学和生物地理学。

化石记录表明物种在地球历史上的变化,同源结构则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具有相似的结构,细胞遗传学研究发现不同物种的基因组中有很多相似的基因序列,而生物地理学研究了解物种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

3.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指物种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更适应环境的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殖,而不适应环境的个体则较难生存下来。

这样,适应性更强的特征会在种群中逐渐增加,从而推动了物种的进化。

4.物种形成物种形成是进化的结果之一,在进化的过程中,当一些种群与其他种群隔离开来,不能再进行交配时,可能逐渐发展出不同的特征,从而形成新的物种。

5.突变与遗传变异突变是指基因组发生的突然、持久并具有遗传性的变化,它可以导致个体出现新的特征。

而遗传变异是指个体之间存在的遗传差异,这些差异可以传递给后代,从而影响物种的演化。

6.拓展进化理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是最早被广泛接受的,但后来科学家们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发现,提出了一些拓展进化理论,包括自然突变和随机漂变等。

7.人类的进化历程人类的进化历程可以追溯到大约600万年前的非洲。

人类起源于非洲的一种叫做直立人的物种,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最终演化出现代人类。

8.进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进化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物种的进化不断推动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演化。

不同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特征,从而构成了地球上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

通过以上的归纳,六年级学生可以初步了解进化的基本概念和过程,进一步了解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化石鉴定和比较、观察物种间的相似结构等实践活动,加深对进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选修三生物课后知识点总结

选修三生物课后知识点总结

选修三生物课后知识点总结一、生物进化与发展1. 进化的基本原理(1)达尔文的进化论:达尔文提出了物种的进化是由于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原理,即适应环境的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殖,从而使得具有有利性状的基因在种群中逐渐增多,进而导致种群的进化。

(2)孟德尔遗传学原理: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性状的遗传是由离散的基因控制的,呈现出显性和隐性的遗传规律。

这为后来的遗传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2. 生物的起源与演化(1)生命的起源:生命起源于地球上某个早期阶段的化学过程,而后经过数十亿年的演化,逐渐形成了现今各种生物种类。

生物的起源是一个跨学科性的问题,涉及化学、地质学和生物学等多个学科。

(2)古生物与化石记录:古生物学通过对地层化石的发现和研究,揭示了地球上生物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3. 生物进化的机制(1)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重要机制之一,它能够引起生物个体的遗传变异,进而形成新的遗传类型。

基因突变还是繁殖隔离和自然选择等进化过程中的原始材料。

(2)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指适应环境的生物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殖,从而使得有利性状的基因在种群中逐渐增多,进而导致种群的进化。

(3)随机漂变:随机漂变是指由于环境因素和遗传漂变等原因导致基因频率发生随机性变化的过程。

随机漂变在小种群中更为明显。

二、生物多样性与保护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特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生态服务等。

(2)生物多样性的特点: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整个生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包括食物、药材和工艺品等。

(2)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保障了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服务:生物多样性为生态系统提供了各种生态服务功能,如水源涵养、气候调节、土壤保持等。

八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八年级生物主要包括植物和动物的结构与功能、生物进化、生物遗传与变异、生态系统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植物和动物的结构与功能1. 植物组织:根、茎、叶的结构与功能。

2. 植物细胞: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叶绿体、线粒体、核等的结构与功能。

3. 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发生地点、方程式、条件和产物。

4. 气孔:气孔的结构和作用。

5. 冠层:植物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适应性结构。

6. 动物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7. 动物细胞:细胞膜、细胞质、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细胞核等的结构与功能。

8. 消化系统: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9. 呼吸系统: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0. 循环系统: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1. 排泄系统:排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2. 感觉器官:眼、耳、皮肤等感觉器官的结构和作用。

二、生物进化1. 进化的意义:进化的概念、理论和意义。

2. 进化的证据:生物化石、生物地理学、生物胚胎学等证据。

3. 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和物竞天择的原理。

4. 进化分类学:进化分类的原则和方法。

5. 进化速度:进化速度的快慢和影响因素。

三、生物遗传与变异1. 遗传基因:基因的概念和结构。

2. 遗传规律: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分离规律、纯合和杂合、自由组合规律)。

3. 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染色体的结构和性别决定机制。

4. 遗传变异: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基因重组等遗传变异形式。

5. 变异的鉴定:变异的鉴定方法和意义。

四、生态系统1.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物栖息地等组成要素。

2. 生物种类与数量:中生物种类和数量分布的规律。

3. 能量流转:食物链、食物网、能量转化与损失。

4. 物质循环:水、氮、碳等物质的循环过程和规律。

5. 生态平衡:生物稳定性、生态平衡的破坏与恢复。

6. 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进化生物学专业知识总结

进化生物学专业知识总结

第一章绪论一、广义进化:是指事物的变化发展,它包含了宇宙的演化即天体的消长,生物的进化,以及人类的出现和社会的发展。

二、生物进化:生物在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其遗传系统随时间而发生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并导致相应的表型改变,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改变导致生物总体对其生存环境的相对适应。

第二章生命及其在地球上的起源一、生命的本质:作为生命实际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的能力,以及多方向发生突变并可复制自身的多分子体系。

可见,生命就其本质而言也是物质的,它是物质存在和运动的一种形式。

二、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1、自我更新:生物体的自我更新是一个具有同化与异化两种作用的新陈代谢过程。

2、自我复制:生物体内生物大分子的自我复制是生命活动的另一个基本特征。

3、自我调控:生命是一个复杂的自我调控的开放体系。

4、自我突变:突变常常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并引起一定的表型变化。

三、熵:所谓熵就是用来表示某个体系混乱程度的物理量。

四、生命起源的过程:1、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

2、从有机小分子发展成生物大分子。

3、由生物大分子组成多分子体系。

4、由多分子体系发展成原始生命。

第三章细胞的起源与进化一、超循环组织模式:所谓超循环组织就是指由自催化或自我复制的单元组织起来的超级循环系统。

二、阶梯式过渡模式:在上述超循环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一个综合的由非细胞到细胞演化的过渡理论。

由原始的化学结构过渡到原始的细胞学说需六个步骤。

1、由不同的小分子聚合为杂聚化合物,这些杂聚化合物是进一步形成生物大分子的材料。

2、从无序的杂聚合物到多核苷酸,分子之间的选择作用有助于渡过复杂性危机。

3、多核苷酸进一步自组合成为一种较为复杂的分子系统,这时的多核苷酸还没有成为遗传载体。

4、蛋白质合成被纳入多核苷酸自我复制系统中。

5、分割结构的形成,是细胞演化的关键一步。

6、最后一步是原核细胞生命(微生物)的形成。

三、真核细胞的起源途径:四、真核细胞起源的意义:1、为生物性分化和有性生殖打下基础。

博士生物学进化生物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博士生物学进化生物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博士生物学进化生物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生物学中的进化生物学是一个重要且广泛的领域,研究生物种群如何随时间逐渐发生变化和适应环境。

本文旨在对博士生物学进化生物学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进化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

1. 进化生物学的基本概念进化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包括自然选择、遗传变异、遗传漂变和基因流。

自然选择是指环境中适应性较高的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殖的现象。

遗传变异是指个体间存在的遗传差异,这些差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遗传漂变是指种群中遗传频率的随机变化,通常发生在较小的种群中。

基因流指的是基因在不同种群之间的交换。

2. 进化的证据进化的证据包括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分布、比较解剖学和分子遗传学。

化石记录显示了生命在地球上的演化历程。

生物地理分布研究了不同地理区域的物种分布模式,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比较解剖学通过研究不同物种的解剖结构,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祖先。

分子遗传学利用DNA和蛋白质序列比较,揭示了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

3. 进化的驱动力进化的驱动力包括自然选择、遗传漂变、基因流和突变。

自然选择是进化中最重要的驱动力,它会改变物种的适应性。

遗传漂变和基因流在较小的种群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改变遗传频率。

突变是进化的原始来源,通过引入新的遗传变异。

4. 形态进化形态进化研究物种的形态结构如何随时间发生变化。

形态进化的重要概念包括类似性和类群,类似性是指不同种群或物种之间的形态相似性,类群是指具有共同祖先和共同特征的物种的组合。

5. 分子进化分子进化研究基因和蛋白质的进化,通过比较DNA和蛋白质序列的差异来推断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

分子钟理论可以估计物种分化的时间。

6. 进化机制进化机制包括突变、性选择、性别选择、遗传漂变、基因流和群体选择。

突变是生成新遗传变异的原因。

性选择指的是在配偶选择中表现出的选择性。

性别选择是指与繁殖成功相关的特征选择。

群体选择是指整个种群的特征会影响适应性。

高一生物《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总结

高一生物《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总结

高一生物《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总结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 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是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

2.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2)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而来的;(3)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是错误的)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主要内容:过度繁殖(自然选择的基础)、生存斗争(自然选择的手段)、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的内因)、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结果)。

2.先进性:论证了生物是不断进化而来的,并对生物进化的原因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3.局限性: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对生物的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强调物种的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三、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1.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

2.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可以相互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3.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4.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

5.基因型频率:某种特定的基因型的个体占种群内全部个体的比例。

6.遗传平衡(哈代温伯格定律)满足的五个条件:(1)种群非常大;(2)种群中所有雌雄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3)没有迁入和迁出;(没有新基因加入)(4)没有自然选择。

满足这五个条件,群体经过一次随机交配后,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均保持不变。

四、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1.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2. 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

3.基因突变产生等位基因,,通过有性生殖中的基因重组,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从而是种群出现大量的可遗传变异。

生物进化的理论与证据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生物进化的理论与证据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生物进化的理论与证据例题和知识点总结生物进化是生命科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解释了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发展。

在学习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理解相关的理论和证据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例题来加深对生物进化理论和证据的理解,并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这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动力。

例题 1:在一个岛上,生活着一群昆虫,其中一部分昆虫的翅膀发达,另一部分昆虫的翅膀退化。

岛上经常刮大风,哪种昆虫更有可能生存下来?答案:翅膀退化的昆虫更有可能生存下来。

因为在大风的环境中,翅膀发达的昆虫容易被风吹到海里淹死,而翅膀退化的昆虫行动较为迟缓,反而不容易被风吹走,从而能够生存下来。

知识点总结:1、过度繁殖: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产生的后代数量远远超过环境所能容纳的数量。

2、生存斗争:生物个体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生存斗争。

3、遗传和变异: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变异是不定向的。

4、适者生存: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生存下来,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二、现代综合进化论现代综合进化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结合了遗传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发展而来的。

例题 2:某种植物中,控制花色的基因有 A 和 a 两种,其中 AA 表现为红花,Aa 表现为粉花,aa 表现为白花。

在一个种群中,AA 个体占 20%,Aa 个体占 50%,aa 个体占 30%。

如果该种群处于理想状态,经过一代自由交配后,后代中 AA、Aa、aa 的比例分别是多少?答案:在理想状态下,A 的基因频率为 20% + 1/2 × 50% = 45%,a 的基因频率为 1 45% = 55%。

经过一代自由交配后,AA 的比例为45% × 45% = 2025%,Aa 的比例为 2 × 45% × 55% = 495%,aa 的比例为 55% × 55% = 3025%。

生物进化的历程知识点总结4篇

生物进化的历程知识点总结4篇

生物进化的历程知识点总结生物进化的历程知识点总结精选4篇(一)生物进化是指生物个体和种群在适应环境条件变化的过程中,逐渐发生的不可逆转的遗传改变。

以下是生物进化的一些主要知识点总结:1.适者生存: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个体有不同的适应性特征,某些特征使得个体在特定环境中更有生存和繁殖的机会。

因此,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那些更适应环境的个体更有可能生存下来。

2.遗传变异:生物的基因组具有一定的变异性,这种变异可以是突然的、偶然的或者是遗传的。

这些变异对于生物的进化起到了关键作用。

关键是变异如果对环境更有利,那么这些变异的个体很可能更有生存和繁殖的机会。

3.随机漂移:遗传漂变指的是在种群中,包括适应性特征的频率随时间的演化而在种群之间随机变化的现象。

这种变异可能是由于机会事件(如天灾、灭绝等)导致的。

4.物种的分化:当一个种群被隔离到不同的环境中,它可能会适应新的环境条件,从而导致物种的分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物种之间的差异会逐渐累积,最终形成新的物种。

5.共同祖先:生物界中的所有物种都可以追溯到共同的祖先。

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不同物种的共同祖先通过生物地理过程、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逐渐发展和分化。

6.证据支持:古生物学家通过化石记录、尸体化石和地层记录等不同的证据来支持生物进化。

这些证据包括过渡化石、同源器官、生物地理分布和分子证据等。

7.进化速率:不同物种的进化速率是不同的。

一些物种可能在数千年或数百万年内发生较大的变化,而其他物种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发生显著的变化。

总的来说,生物进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遗传变异、适应性选择、变异遗传漂移等多个因素。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推动着生物种群在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发生遗传改变。

生物进化的历程知识点总结精选4篇(二)生物选修三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知识点:1. 遗传与进化:包括基因的结构与功能、遗传变异、遗传规律、进化理论等。

重点掌握DNA、RNA的结构和功能,遗传密码的破译过程,基因突变的类型和效应,自然选择、突变和遗传漂变的作用等。

生物进化知识点总结

生物进化知识点总结

生物进化知识点总结生物进化是指物种在遗传性状上随时间逐渐改变的过程。

进化是生物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解释了为什么生物多样性如此丰富,以及为什么现代生物具有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

本文将对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

1. 进化的基本原理进化的基本原理包括遗传变异、适应性和遗传传递。

遗传变异指的是个体之间存在的遗传差异,它是进化的基础。

适应性是指某些遗传特征对环境的适应程度,适应性较强的特征将被更多地传递给后代。

遗传传递是指遗传特征通过基因传递给后代的过程。

2. 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机制之一,它通过环境中的选择压力来影响物种的进化方向。

自然选择包括适应性选择、性选择和群体选择。

适应性选择是指个体适应环境的遗传特征相对较强地传递给后代。

性选择是指由于个体在交配中获得更多机会而产生的选择。

群体选择是指由于整个群体的适应程度而导致某些遗传特征被选择。

3. 突变和基因漂变突变是指DNA序列中的突发变化,它是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

突变可以是有害的、中性的或者有益的。

有害的突变通常会被自然选择淘汰,中性的突变对适应性没有明显影响,而有益的突变可能会增加个体的适应性。

基因漂变是指基因频率在群体中随机变化的过程,它主要发生在小群体中,对遗传多样性的维持起到了重要作用。

4. 生物分类与系统发生学生物分类是对生物多样性进行整理和分类的过程,它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有序的生命形式的层次结构。

系统发生学是研究生物进化关系的学科,通过比较特征相似性来判断物种的亲缘关系。

生物分类和系统发生学通过遗传学、形态学和生态学等方法来进行研究。

5. 进化证据进化证据包括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地理学等。

化石记录显示了生物演化的历史和过程。

比较解剖学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形态结构来揭示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分子生物学通过比较DNA或蛋白质序列来判断物种的演化关系。

生物地理学通过比较物种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来研究物种的起源和扩散。

6. 人类进化人类进化是进化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生物学中的进化曲线及相关知识点总结

生物学中的进化曲线及相关知识点总结

生物学中的进化曲线及相关知识点总结进化曲线是描述物种进化过程中变化的图形表达方式。

通过观察进化曲线,我们可以了解物种在适应环境变化和进化过程中的趋势和模式。

以下是一些生物学中常见的进化曲线及其相关知识点总结。

1. 线性进化曲线(Linear Evolutionary Curve):- 线性进化曲线是指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呈现出线性的变化趋势。

这种进化曲线常见于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在环境稳定的情况下,物种的形态和功能逐渐稳定和定型。

2. 分支进化曲线(Branching Evolutionary Curve):- 分支进化曲线是指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呈现出分支的变化趋势。

这种进化曲线常见于复杂的多细胞生物,在环境变化或适应新生态位的情况下,物种会出现分化和多样化。

3. 放射进化曲线(Radiation Evolutionary Curve):- 放射进化曲线是指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呈现出放射状扩散的变化趋势。

这种进化曲线常见于快速适应新生态位或遭遇大规模灭绝事件后的物种,它们会快速分化并填补空缺的生态位。

4. 平行进化曲线(Parallel Evolutionary Curve):- 平行进化曲线是指不同物种在独立的进化过程中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

这种进化曲线常见于生活在相似环境中的物种,它们面临相似的选择压力,导致类似的进化结果。

5. 逆行进化曲线(Reverse Evolutionary Curve):- 逆行进化曲线是指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呈现出倒退或恢复到原始状态的变化趋势。

这种进化曲线常见于某些特定环境条件下,物种对变异因素的适应性减弱,导致向原始状态回归。

总结:进化曲线是了解生物进化过程中各种趋势和模式的重要工具。

线性进化曲线反映了环境稳定下的物种定型,分支进化曲线揭示了物种多样性的形成,放射进化曲线显示了快速适应和扩散的过程,平行进化曲线说明了相似环境中的进化趋势,逆行进化曲线则反映了环境变化对物种的影响。

生物学中的进化论知识点总结

生物学中的进化论知识点总结

生物学中的进化论知识点总结进化论是生物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描述了生物种群在长时间内发生变化的过程。

下面是对生物学中的进化论知识点进行的详细总结。

1. 演化定义:进化是指物种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改变和适应环境的过程。

这种变化可能是物种遗传信息的积累与突变的结果。

2.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查尔斯·达尔文提出了进化的自然选择理论。

他认为,物种之间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是通过遗传传递给后代的。

个体之间的竞争会导致适应性更好的个体更有可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

3. 突变与基因变异:突变是引起遗传变化的重要机制之一,它是基因序列的突发性改变。

突变可以导致个体出现新的物理特征或生理特征。

基因变异是指种群中个体遗传信息的可变性。

4. 遗传漂变与基因流动:遗传漂变是指由于偶然事件(如天灾人祸)造成的随机变异和基因频率的改变。

基因流动则是指由于个体之间的迁移,导致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

5. 繁殖隔离:繁殖隔离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繁殖交流被阻断,从而导致基因的隔离和分化。

这可能是由于地理隔离、生态隔离或行为隔离等因素所致。

6. 适应与驯化:在进化过程中,物种通过适应环境来提高其生存能力。

人类通过人工选择和驯化来加速物种的进化过程,培育出具有特定性状的品种。

7. 生态位与资源竞争: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其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职责。

不同物种之间的资源竞争是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8. 共同祖先:进化理论认为,不同物种的共同祖先通过遗传变异和适应环境而分化成了不同的物种。

这种分化过程可以通过物种的分类学和系统发育树来探索。

9. 栖息地选择:栖息地选择是指物种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

环境的变化可以引起物种在行为、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化。

10. 序列比对与分子演化: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基因组序列,可以推断它们之间的进化关系。

序列比对和分子演化分析在进化生物学研究中起着关键作用。

总结:进化论是生物学的核心理论,揭示了生物种群在长时间内的适应和变化过程。

高三生物重要知识点总结范文

高三生物重要知识点总结范文

高三生物重要知识点总结范文
生物学是高中重要的一门学科,它涵盖了很多有关生命起源、生命活动和生命发展的知识。

作为高三生物学的学生,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关键的知识点,以备考试和未来的学习。

下面将对高三生物学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1. 生物的组成和结构
生物由细胞组成,包括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

细胞有许多不同的功能,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分裂等。

2. 遗传学
遗传学是研究遗传和基因组成的学科。

我们需要了解基因是如何通过DNA分子来传递的,以及基因突变和遗传病的原因。

3. 生物进化
生物进化是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通过自然选择和适应性进化,物种可以改变和适应环境。

生物进化的证据包括化石记录和比较解剖学等。

4. 生物分类
生物分类是为了方便对生物进行研究和探索而做出的分类体系。

生物可以根据其共同的特征分为不同的类群,从物种到界等。

了解生物分类的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5. 生物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
生物体需要维持一种稳定的内部环境,被称为稳态。

稳态调节包括体温调节、水分平衡和物质代谢等,以确保生物体的正常生活活动。

6. 生态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我们需要了解生态链、食物网和生物圈等概念,以及环境污染和保护等问题。

以上是高三生物学的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对生物学的整体理解和应用。

同时,我们还需要通过实验和实践来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希望这份总结对你在高三生物学的学习中有所帮助!。

进化生物学总结

进化生物学总结

进化生物学总结进化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进化过程和机制的学科,它试图解释生命在地球上如何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的发展历程。

这门学科对于我们理解生命的本质、物种的起源和多样性,以及人类自身的起源和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进化的基础是遗传变异。

遗传物质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等方式都能够导致遗传物质的变化。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复制过程中发生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它是产生新基因的主要途径。

基因重组则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通过亲本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基因型。

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这也会带来遗传信息的改变。

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驱动力。

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具有更适应环境特征的个体更有可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将其有利的基因传递下去;而那些不适应环境的个体则更容易死亡,其基因在种群中的比例逐渐减少。

例如,在一个寒冷的环境中,毛发更浓密、保暖性能更好的动物可能更容易生存和繁衍,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这个种群中具有浓密毛发特征的个体比例就会增加。

除了自然选择,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会影响生物的进化。

比如,遗传漂变。

在小种群中,由于偶然的因素,某些基因可能会突然增加或减少其频率,从而影响种群的基因库。

基因流则是指不同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如果两个种群之间能够自由交配,那么它们之间的基因差异就会逐渐减小。

物种形成是进化的重要结果。

物种形成的方式主要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地理隔离是指由于地理障碍,如山脉、河流、海洋等,使得一个物种的不同种群无法进行基因交流。

长期的地理隔离会导致不同种群在遗传、形态和生理等方面产生差异。

当这些差异积累到一定程度,即使地理障碍消除,两个种群之间也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这就形成了生殖隔离,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进化的模式多种多样。

渐变式进化是一种常见的模式,生物的特征逐渐发生改变。

例如,马的进化就是一个典型的渐变式进化的例子,从始祖马到现代马,体型逐渐增大,四肢变长,牙齿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上海市考研生物学专业进化生物学重点知识总结

上海市考研生物学专业进化生物学重点知识总结

上海市考研生物学专业进化生物学重点知识总结进化生物学是生物学中的重要分支学科,研究生物种群和物种的变化和进化规律。

在上海市考研生物学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掌握进化生物学的核心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上海市考研生物学专业进化生物学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和梳理。

一、进化的基本概念进化是指生物个体、种群和物种在时间上的变化和演化过程。

进化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也是生命起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进化的基本概念包括自然选择、遗传变异、适应度和遗传漂变等。

自然选择是指适应环境的个体能够生存和繁殖下一代的自然过程;遗传变异是个体间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差异;适应度是个体或基因在种群中繁殖成功的几率;遗传漂变是由于随机事件引起的个体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二、进化的证据为了证明进化的存在和进化的假说,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研究和调查累积了许多进化的证据。

其中包括地层学、遗传学、形态学和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的证据。

地层学证据主要通过对不同地层中化石的比较来揭示物种的演化历程;遗传学证据主要通过遗传物质DNA的比较研究来推测物种的亲缘关系;形态学证据主要通过对物种形态结构的比较来推断其演化关系;生态学证据主要通过对物种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适应性变化来揭示进化的过程。

三、进化机制进化机制是指推动和维持物种进化的基本驱动力。

常见的进化机制包括自然选择、基因流动、突变和遗传漂变等。

自然选择通过选择有利于生存和繁殖的个体和基因型来推动进化;基因流动是指各个种群间基因交流的过程,能够增加物种的遗传变异;突变是指遗传物质发生突变导致基因型和表现型发生变化的过程;遗传漂变是由于随机事件引起的个体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四、物种形成和物种间关系物种形成是进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指一群个体在遗传上形成完全绝缘的群体。

物种形成的机制包括隔离机制和适应性分化。

隔离机制包括地理隔离、生态隔离和生殖隔离等,使得物种间基因交流减少,进而推动物种的分化和形成;适应性分化是指物种在不同生态环境中适应性差异的积累,导致形成不同的亚种和物种。

生物学课程学习总结了解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生物学课程学习总结了解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生物学课程学习总结了解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生物学课程学习总结:了解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生物学,作为一门关于生命的科学,为我们揭示了生命的起源、进化和多样性。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通过学习细胞、遗传学、进化论等内容,深入了解了生命的奥秘和演化的过程。

在本文中,我将总结我在生物学课程中的所学所思,并反思生命的起源与进化对人类的重要性。

一、细胞理论:生命的基本单位生物学课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细胞理论。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它构成了所有生物体。

通过学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我深刻认识到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石。

细胞内的各种器官、细胞壁、细胞膜等结构与功能密不可分,共同维持了生命的正常运行。

细胞理论的确立,为我们研究生命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遗传学:基因传递的奥秘遗传学是生物学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了生物体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化。

在遗传学的学习中,我了解到基因是决定个体性状的基本单位。

通过遗传的方式,个体将自己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决定了后代的遗传特征。

遗传学的研究不仅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个体的遗传机制,还有助于人类解决遗传病等问题。

三、进化论:生命多样性的起源与发展进化论是生物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解释了生物种群的多样性及其演化过程。

通过学习进化论,我明白了生物种群是在一系列变异、选择和适应的作用下发展而来的。

通过自然选择和适应机制,物种能够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发展出多样的形态和特征。

进化的过程既是物种生存与繁衍的结果,也是生命多样性的源泉。

四、生命的起源:探索未知的领域生命的起源一直是科学界的热门话题之一。

尽管科学家已经做出了许多努力,但至今仍没有确切的答案。

通过生物学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生命起源的研究涉及到生物化学、地球化学、天文学等多个领域。

研究人员提出了很多假设和模型,如原生生物细胞假说、RNA世界假说等,试图解释生命是如何从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从非生物发展到生命的现象。

生命的起源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但对于我们来说,了解和探索生命的奥秘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乐趣。

初中地理【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总结

初中地理【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总结

初中地理【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总结1.生物进化的有力证据——动植物化石。

在地层中保留下来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都称为化石。

2.生物进化的顺序和意义。

越是古老的地层(深层)里化石生物越简单、越原始,越是晚近的地层(浅层)里化石生物越复杂、越高级。

进化顺序: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植物:藻类→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人: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现代人。

意义:化石在地层按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是生物进化最可靠最直接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说明了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它反映了生物进化的顺序(生物演化)是: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

更先进更科学的推断生物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是通过分析比较DNA和蛋白质的差异。

3.进化论的演变。

最早较为系统地阐明生物如何进化的是法国博物学家布丰,他认为物种是可变的,现在活着的种类是从今天已经不存在的种类演变而来的。

1809年,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观点,认为现存的生物,包括人类都是由其他物种变化而来的,现在存活的生物都有各自的祖先,物种进化的原因是自身存在着一种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力量。

对神创论造成致命打击的是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的《物种起源》,其中解释物种进化原因的自然选择理论被人们普遍接受。

主要观点:①地球上的一切适于都起源共同的原始祖先,生物之间存在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②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核心: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内因是不定向的遗传和变异,外因是环境的选择,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③变异对生物个体来说分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遗传的作用是积累微小变异,遗传和变异是不定向的。

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要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生物难题知识点总结

生物难题知识点总结

生物难题知识点总结一、生物进化1. 生物的来源和起源生物的起源是生物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

在地球成为生命的栖息地之前,地球上现存的各种生物体都是从何而来?是通过化学反应而成的,还是从外太空飘落到地球的? 这个问题依然是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科学家们对于生物的起源仍然是众说纷纭,尚未得出统一的结论。

2.进化的机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提出了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理论,但是生物的进化机制不仅仅是这一种。

生物的进化机制包括突变、基因流、隔离和物种形成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生物的演化。

生物学家还在探索生物进化的更多机制和原理。

3.基因组的进化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发展,人们对基因组的进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基因组结构的演化、基因组大小的变化、基因组的重组和重复等问题,都是生物学研究的难点,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答对于理解生物的进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生物多样性和分类1.物种的定义和分类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涉及到物种的定义和分类、生物的分类学体系、生物分类原则等问题。

生物学家不仅要了解已知物种的分类,还要对新发现的物种进行分类、描述和命名,这是生物分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2.物种形成的机制物种形成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物种是生物演化过程中的产物,如何界定物种,如何理解物种形成的机制,这些都是生物学研究的难题。

3. 濒危物种的保护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

许多物种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濒危物种的保护成为了当务之急。

如何保护濒危物种,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三、生物生态1.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它包括生物群落、生态圈和生态位等组成部分,以及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态平衡等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生态系统的退化、破坏、恢复等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化生物学名词解释1.进化生物学:研究生物进化的科学,不仅研究研究进化的过程、原因、机制、速度和方向,还研究物种的形成和绝灭、系统发生以及适应性的起源的一门学科。

2.生物重演律:生物在个体发育中迅速重演其祖先的主要演化阶段。

即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3.生物表型的进化:相对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而提出的,包括形态、行为、生理功能三个方面的进化。

表型进化是以分子进化为基础的,其本质还是基因频率的变异。

4.进化稳定对策(ESS):是基于最适理论提出的,用于解释动物的各种行为对策的一种理论。

是一种混合对策,是经过长期进化检验的、最稳定的、而且最少受到其他可选对策的干扰。

5.内共生起源学说: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和质粒来源于共生的真细菌,运动器来自于共生的螺旋体类真细菌,它们最早被原始真核细胞吞噬进细胞内,与宿主进行长期共生,进而演化为重要的细胞器。

6.平衡性选择:又称保留不同等位基因的选择。

是指能使两个或几个不同质量性状在群体若干世代中的比例保持平衡的现象。

这种选择常导致群体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个体,从而维持遗传学多样性。

7.遗传漂变:指的是由于种群太小引起的基因频率随机增减甚至丢失的现象.又称为赖特效应,是生物进化的一种重要机制。

8.正态化选择:即把趋于极端的变异淘汰掉而保留那些中间类型的个体,使生物类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称稳定性选择。

9.前进性选择:自然选择最基本的一种类型,包括单向性选择和分歧性选择。

前者使生物类型通过淘汰一种极端而保留另一极端的变异,后者把一个群体中极端变异按不同方向保留下来而减少中间常态性。

10.量子种:骤变式物种形成方式,种群内部分个体由于遗传因素(基因突变、遗传漂变)相对快速地获得生殖隔离,并形成的新物种。

11.渐变种:以缓慢的方式形成新的物种,同时具备较完整的中间过程。

达尔文认为这是物种形成的主要方式。

12.中性突变:不影响蛋白质功能的突变,既无利也无害的突变,如同工突变和同义突变。

13.分子进化树:通过比较同一同源分子在不同生物间的差异及其他相关信息,来推测生物大分子的进化史,以此建立的系统树,称为分子进化树。

14.同义替代:沉默替代,DNA序列突变后产生的密码子仍编码同一种氨基酸。

15.非同义替代:DNA序列突变后产生的密码子编码的氨基酸发生了改变。

16.直系同源:不同物种之间的某一部分具有的同源性,不是整个物种之间的对比,只是其中的某些基因序列,例如:蛋白质的同源性、DNA的同源性。

17.旁系同源:一些物种中来源于基因复制的蛋白,可能进化出新的与原来相关的功能。

用来描述在同一物种内由于基因复制而分离的同源基因,旁系同源常见于同一物种,但也不是绝对如此。

18.生态位:也称生态龛位、生态位置、生态灶等。

物种所要求的生活环境和它的生活习性、行为特征以及跟外界的关系等几个方面的综合境况称为生态位。

19.协同进化:也叫共同进化,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在进化过程中的某种依存关系。

简答题1 生命起源的主要阶段1)由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2)由有机小分子生成生物大分子3)有生物大分子组成多分子体系4)由多分子体系发展成原的生命2 通信讯号的起源以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通信信号的起源:动物信号起源于某些偶然的动作或者反应,如果这些动物或反应碰巧对其他动物起到了信号传递作用,则经过长期的适应、固定成为通讯信号。

(信号虽然起源于偶然的动作或者反应,但在其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的作用加以改进,以提高信号传递信息的效率。

)2)通讯信号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已经成功地利用通讯系统进行害虫的诱杀。

Eg.在果园中设置糖醋盆来诱杀桃小食虫、苹果小食虫;在棉田用杨树枝把,利用杨树枝萎焉时放出的气味诱杀棉铃虫;在稻田设置荧光灯诱杀飞蛾。

3 内共生起源的合理性及其不足合理性:1、在膜形态结构上,线粒体和细菌相似,叶绿体和蓝藻相似。

在化学组成上,内外膜不一致,线粒体外膜与真核细胞的质膜相似,而线粒体的内膜与原核细胞的质膜相似。

2、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它们像细菌一样,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这些特征具有曾是独立生存的生物性质。

它们所含的 DNA 均为裸露的环状分子。

3、线粒体、叶绿体的核糖体在大小和对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剂反应性质上与原核生物相似。

4、现今的生物中,有些真核细胞中存在有共生现象。

5、分子进化方面的证据,根据 16SrRNA 序列比较分析,红藻的叶绿体毫无疑问是从蓝藻来的。

6、同工酶与代谢途径研究的证据也支持内共生学说。

不足:1、只重视形态学方面而忽视细胞生理和生化特征。

2、不能很好的解释细胞核的起源。

4 生物微观进化在生物进化中的意义1、它是通过基因频率的变化积累产生的,累积的结果导致种内分化,是渐进式进化的基础。

经过长期的选择,微小变异的积累,导致形成新的种或亚种。

2、微观进化是生物体保持其连续性所必须的, 生物体必须通过微观进化来适应多变的环境。

3、微观进化使物种的基因库更加丰富。

5 宏观进化与微观进化的区别与联系区别:进化层次不同:微观进化只能在物种范围内进行,对于整个生命史来说,具有决定意义是宏观进化。

微观进化指小进化,即种内的个体和种群层次上的进化,宏观进化指大进化,即种和种以上分类群的进化。

联系:1、微观进化是宏观进化现象的基础,微观进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宏观现象,不存在两者无关的、独立的进化过程;2、微观进化可以通过选择、隔离分化而导致高速率的进化,在一定条件下雨宏观进化相统一;3、微观进化的低层次积累通过自然选择改变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和速度,在宏观上表现出来。

微观进化和宏观进化共同完成生物圈的进化历程。

6 物种形成的主要环节1.可遗传的变异是物种形成的原材料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等遗传物质改变所造成的可遗传的变异为物种的形成提供原材料。

突变是随机发生的,这种随机突变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在群体内非随机地积累与储存,从而使群体发生分化。

2.选择影响物种形成的方向环境条件会使某些基因型体现出优势,从而发生方向性选择3.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才能导致遗传物质交流中断,防止因基因交流而将彼此间的差异淹没,保证群体向各自方向发展,使歧化不断加深,直至新种形成。

隔离(主要是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重要标志。

7 渐变型式与间断平衡式的异同点相同点:都是以时间和表型改变量来描述物种进化的宏观进化型式。

不同点:(1)在线系上,渐变型认为新种主要是通过线系进化产生,而间断平衡型式认为新种主要通过线系分支产生,古生物学中的“时间种”是不存在的。

(2)渐变型认为新种的产生是一个缓慢、渐变、匀速的过程,而间断平衡型式认为新种的产生是跳跃式、快速地形成。

(3)渐变型强调进化的连续性和缓慢性,而间断平衡式认为进化是跳跃与停滞相间作用。

(4)渐变型认为适应进化是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的线系进化,而间断平衡型式认为适应进化只能发生在种形成过程中。

(5)渐进式演化量小且不明显,间断平衡式大且呈折线形式。

8 什么是假基因,及其产生途径?假基因:指基因组中与某一功能基因的序列高度同源,但没有功能的DNA片段。

产生的途径:A、基因重复B、已存在的假基因重复,产生更多的假基因C、反转录转座:功能基因通过先转录成RNA片段再反转录成DNA片段,后插入到基因组中,产生基因拷贝,但会由于结构突变或丢失调控元件而失去功能而成为假基因。

9 什么是基因家族,它的进化机制和特点1)基因家族:来源相同、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基因组成为单一的基因簇或称基因家族。

2)机制:基因家族中一个基因家族的成员通过遗传上的相互作用,使得所有成员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一起进化。

主要有不等交换和基因转换:①不等交换可以在种系细胞有丝分裂中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或在减数分裂中的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结果使得其中一条染色体(或染色单体)发生重复而另一条发生缺失。

②基因转换时两序列通过相互作用,其中一序列被另一序列转变,即在复制的过程中,除了以自身作为模板外,还以另一序列的部分区域作为模板进行复制。

3)特点:在基因家族的致同进化中,基因转换比不等交换更具优越性:基因转换不改变基因家族中基因数目基因转换适于串联重复和散布式的基因基因转换在方向上更有利于作为一个整体一起进化10 系统发育树构建方法(括号中为所用软件)1.最大简约法(PAUP、MEGA、PHYLIP)根据信息位点提供的各序列间的替换情况,在所有可能的树中筛选含最小替换数的树的方法。

2.距离法(之邻接法(PAUP、MEGA、PHYLIP软件)首先通过各个物种之间的比较,根据一定的假设推导得出分类群之间的进化距离,构建一个进化距离矩阵。

再分别依次将序列合并聚类,构建进化树。

由进化距离构建进化树的方法常见有:FM法、邻接法、邻居关系法等。

3.最大似然性(PAML、PAUP、PHYLIP)选取一个特定的替代模型来分析给定的一组序列数据,使得获得的每一个拓扑结构的似然率都为最大值,然后再挑出其中似然率最大的拓扑结构作为最优树;在最大似然法的分析中,所考虑的参数并不是拓扑结构而是每个拓扑结构的枝长,并对似然率求最大值来估计枝长;4.贝叶斯推断(BAMBE、MrBayes)11 现代人类起源的两种学说1)多祖论与系统说:认为并不存在单一的发源地,现代人种是土生土长的,是由当地的直立人亚种逐渐演化而成,即现代人的起源是多中心的。

依据是许多不同地区的现代人种群具有不同的解剖特征,而他们和该地区化石人类有明显的遗传联系。

2)单祖论与迁徙说认为现代人类起源于距今2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地区的女性。

其后代中有一部分在大约13万年前走出非洲,迁移到亚洲和欧洲。

这些新移民后来完全取代了当地土著人种,并发展成现代人种。

依据是根据对不同族裔妇女胎盘线粒体DNA的类型建立起一个人类谱系模型,研究结果从分子遗传学角度对单祖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单祖论:各人种均属同一物种,共同起源,来自一种古猿。

迁徙说:各人种由一个在非洲进化为具有现代人形态的人群向外迁徙,代替各地原有人群形成。

12 生态系统进化的动力是什么?(1)环境的变迁(灾变)①元古代中期氧化大气圈的出现: 由原核细胞向真核细胞的进化过渡。

②元古代晚期大气圈进一步氧化、全球性降温和海平面变化: 原核生物衰落和多细胞动植物出现。

③二叠纪末、三叠纪末和白垩纪末的环境与生物的巨变: 带来面貌截然不同的新生态系统的建立。

(2)新物种的出现(替代)a.新物种的形成,会引起包括生态位、竞争关系、食物链、网等一系列生态关系的变化,进而引起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b.总结:环境变迁和新物种的出现打破原有生态系统的稳定,且不再恢复到原来状态。

环境变迁和生物物种的大规模替代往往是相伴发生的,其结果是生态系统的大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