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合集下载

黄瓜叶片黄斑的区别(四种)以及防治办法。

黄瓜叶片黄斑的区别(四种)以及防治办法。

黄瓜叶片黄斑的区别(四种)以及防治办法。

黄瓜的棒孢叶斑病、细菌性角斑病、霜霉病、炭疽病这四种病害都会造成黄瓜叶片出现黄斑,但是这四种病害的发病症状是有区别的,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介绍一下黄瓜叶片上四种黄斑的区别。

一、黄瓜棒孢叶斑病发病症状: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症状主要分为小斑形和大斑形。

小斑形:发病初期呈黄褐色小点,病斑扩展后,叶片正面病斑略凹陷,病斑近圆形或稍不规则形,病健交界处明显,黄褐色,中部颜色稍浅,淡黄色,叶片背面病部稍隆起,黄白色。

大斑形:多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5厘米,灰白色,叶片正面病斑粗糙不平,隐约有轮纹,湿度大时,叶片正、背面均可产生大量灰白色毛絮状物,为病原菌菌丝体。

病原菌: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属丝孢目棒孢属真菌。

菌丝体分枝,无色到淡褐色,具隔膜。

分生孢子梗多由菌丝衍生而来,单立,较直立,细长,初淡色,成熟后褐色,光滑,不分枝,具隔膜,大小为100-650微米×3-8微米,分隔数1-8个;分生孢子顶生于梗端,倒棒形、圆筒形、线形或Y 形,单生或串生,直立或稍弯曲,基部膨大、较平,顶部钝圆,浅橄榄色到深褐色,假隔膜分隔,大小为50-350微米×9-17微米,分隔数2-27个。

厚垣孢子粗缩,壁厚,深褐色。

展开剩余84%黄瓜棒孢叶斑病防治办法,由于该病菌侵染成功率非常高,若超过3%的植株叶片发病后施药,无法取得满意效果,所以早期做好防护措施,及时施药是关键。

重点喷洒中、下部叶片,叶片正、背面都要喷彻底,连续喷药3-4次,注意交替用药。

国内对于防治该病的药剂尚无系统科学地研究,也无防治该病的农药登记。

根据近年来的试验结果,可以选择以下药剂进行防治。

喷施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如25%阿米西达(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正常用量下对黄瓜安全,叶色正常,无药害斑,无缩叶、落叶或植株萎蔫现象;黄瓜定植后10-l5天,可用25%凯润(吡唑醚菌酯)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喷雾。

黄瓜叶子长斑,打啥农药好使?

黄瓜叶子长斑,打啥农药好使?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黄瓜叶子长斑,打啥农药好使?
假如某一个地区常年种植黄瓜,并且发生小黄点,严峻时叶片干枯,
对产量影响很大,用农药防治往往效果不好,请问是不是有什么特药的
农药好使些?
这是黄瓜种植区历年发生的常见病害,黄瓜小黄点又叫多主棒孢霉叶
斑病,属于真菌性病害。

农药防治难度不大,但是治愈后往往复发。


要发生可以使用唑类农药和铜制剂喷雾,一般两次喷施农药就可治愈。

例如阿米妙收加铜高尚就是。

也可以使用多福加苯醚甲环唑加铜制剂喷
雾。

要想不得病,主要就是早期预防。

前期使用阿米多彩或百菌清加铜
制剂喷雾,做到没有病时就提前预防,效果比较好。

第1页共1页。

黄瓜小黄点怎么防治

黄瓜小黄点怎么防治

黄瓜棒孢叶斑病,又称黄瓜靶斑病、黄点子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

近年来发展成为黄瓜上最常见的、危害最严重病害之一,尤其是冬春季节黄瓜棚室栽培,棚内湿度比较大,黄瓜棒孢叶斑病极易发生,主要分为3种类型病斑:小圆点斑型、大斑型、多角形斑,其中发病较重的是小点斑型,黄瓜棒孢叶斑病是由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侵染引起的,主要危害黄瓜的叶片,严重时可扩散至叶柄、茎蔓,蔓延至果实。

小圆点斑型多角斑型病菌孢子一、为什么小黄点病这么难防治呢?1、危害大、传播快,主要危害中上部叶片,一旦发生就错过最佳用药时期,比较难防治。

2、重茬种植,廉价激素肥料过量使用,造成植株旺长早衰,抗病能力弱。

3、负载过重,营养消耗大。

过多留瓜,采收不及时,植株营养消耗过大,造成植株长势弱,抗病能力较差,容易造成黄瓜棒孢叶斑病的流行。

4、病害不好诊断:容易与细菌性角斑病、霜霉病、炭疽病混淆,甚至混合发生,导致不能对症用药,错过治疗最佳时期。

二、综合防治措施1、清棚清园:清理病株残体,集中烧毁,掌握阴雨天气不打药,阴雪天气不蘸花,阴雨天不整枝打杈的原则,保证无病苗入棚,进棚前用菌统清600-800倍对棚膜、水泥杆、地面、铁丝等进行彻底消毒。

2、增强植株抗病力:増施棉籽壳、稻壳、豆粕、根优乐、蘑菇料、征土等富含纤维素有机质的有机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3、合理留瓜、及时摘瓜在结瓜期,我们一定要根据植株长势,合理留瓜,及时采摘商品瓜,避免营养过多消耗,科学合理施肥,避免激素类肥料,追施蓓美优质水溶肥等,避免旺长造成的营养消耗,可以用优调进行优化调节植株生长。

4、喷施保护性药剂,提前预防实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提前喷施代森锰锌、恶唑菌酮、吡唑醚菌酯、嘧菌酯、百菌清等保护性的药剂,可以有效降低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

5、对症下药,交替轮换用药①黄瓜棒孢叶斑病往往与炭疽病、黄瓜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等病害在混合发生,单一药剂很难防治住,在药剂方面可以选择嘧菌酯、苯甲·咪鲜胺、氟菌·肟菌酯、氟菌·戊唑醇、己唑醇、蓓力秀靶斑型、点吉靓等药剂轮换使用;②当混合发生细菌性角斑病时可以混合噻唑锌、喹啉铜、细无忧等细菌性药剂;③当与霜霉病混合发生时可选用霜脲氰、甲霜灵、烯酰吗啉、蓓力秀霜霉型、点吉靓等药剂防治。

黄瓜棒孢叶斑病田间识别及综合防治技术

黄瓜棒孢叶斑病田间识别及综合防治技术
4 . 2 化学防治
2 黄瓜棒孢叶斑病与 黄瓜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及 炭疽 病的区别
2 . 1 与霜霉病的 区别 黄瓜棒孢叶斑病叶片正 、 背 两面病 斑大小相同, 湿度大 时均 可 产生灰黑色霉层 , 病健 交界处 明显且病斑粗糙不平 。 而霜霉病 病斑叶片正面褪绿 、 发黄, 表面平整 , 受叶脉限制呈多 角形 , 病 健 交界处 比较模糊 , 湿度大时叶片背 面生有黑色霉层 。 2 . 2 与细菌性角斑 病的区别 黄瓜棒孢叶斑病在湿 度条件 下叶片正 、背两面病斑 上均产 生灰黑色霉状物 , 而细 菌性角斑病叶片两面均无霉层 生成 , 叶背 面产生 白色菌脓 , 干后形成白痕。 2 3 与炭疽病的区别 黄瓜棒孢 叶斑 病的大型病斑与炭疽病症状极 为相似 ,病斑
种植的蔬菜。
黄 瓜棒孢 叶斑 病 ,又称 褐斑病 ,靶 斑病 ,由 多主棒 孢霉 [ C o r y n e s p o r a c a s s i i c o l a ( B e r k &C u r t ) We l l 引起 【 1 】 , 由于在发 病初 期病斑 呈多角形 , 易与黄瓜霜霉病和 细菌性 角斑病 相混淆, 发病 后 期田间症状又与炭疽病有相 似之处 , 这给 广大菜 农和农技人 员正确识别带来 了一定难度 , 加之 该病 菌寄主范围广 、 传播途径
或其 他寄 主植 物越 冬 , 翌 年产生 分生孢 子 , 借 气 流或 雨水 飞溅 传播 进行初侵 染 ,初侵染 后 的病 斑产 生 的分生孢 子借 风 雨或 农事 操作 向周 围蔓延扩散 。一个 生长 季病 菌可进 行 多次再 侵 染, 病 害 日益 加重 。 3 . 2 田间发病条件 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 2 8 ℃,产孢最 适温度约为 3 0 ℃, 孢子萌发需要较 高湿度 , 相对湿度超过 9 0 % 才 能萌发 , 水滴 中萌发率最高。 因此 , 高温高湿利于该病蔓延 。 叶面 结露 、 光照不足 、 昼夜温差大也会加重病情 。此外 , 植株 衰弱 , 偏 施氮肥 , 硼元素缺乏时发病重。

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严重时蔓延至 叶柄 、 茎蔓 。叶片正 、 背面均可受害 , 叶片发病多在
盛瓜期 , 中、 下 部 叶 片先 发 病 , 再 向上 部 叶 片 发 展 。 初 期 病 斑 为 黄
褐色小点 , 直径约为 1 毫米 。当病斑直径扩 展至 1 . 5 - 2 . 0毫米时 ,
叶片正面病斑 略凹陷 , 病 斑 近 圆形 或 稍 不 规 则 , 外 围颜 色稍 深 , 黄
均有 利于发病 。通风透光 差时病 害发生严重 ; 多雨 、 凉 夏 时 发 病 多, 秋 季 延 后栽 培 时应 加 注意 。J t U, l - , 带 菌 的 种 子 也是 造 成 该 病 流
行 的重 要 原 因 。
1 0 ~ 1 5毫米 , 圆形或不规则形 , 对光观察 叶脉 色深 , 网状更加明显 ,
产生厚垣孢子及菌核 , 度 过 不 良环 境 。病 菌 在 残 株 中 可存 活 2 年, 成 为 黄 瓜 棒 孢 叶 斑 病 的 初侵 染 源 。也 可 在 种 皮 附 着 状 态 下 存 活 6
调查 ,田间黄瓜 叶片 的发 病率在 1 0 %一 2 5 %,严重 时可达 6 0 %一
病 斑 中央 有 一 眼 状 靶 心 , 严重时多个病斑连片 , 呈不规则状 。 发病 严重时 , 病斑面积可达叶片面积的 9 5 %以上 , 叶 片 干 枯 死 亡 。重病 植 株 中 下 部 叶 片 相 继枯 死 , 造成提早拉秧。
4 防治方法
4 . 1 农 业 防 治 :黄 瓜 棒 孢 叶斑 病 的 防 治 首先 从 农 业 措 施 人 手 , 选
该 病 防 效较 差 , 因此 黄 瓜棒 孢 叶 斑 病 已成 为生 产 上 突 出 问题 之 一 。
3 I 2 病 原菌 的传播方 式及侵染过程 : 田间发病后 , 在适宜 条件下

【黄瓜病虫害防治】黄瓜斑点病如何防治?

【黄瓜病虫害防治】黄瓜斑点病如何防治?

【黄瓜病虫害防治】黄瓜斑点病如何防治?黄瓜斑点病有什么症状?黄瓜斑点病发生原因是什么?黄瓜斑点病用什么农药可以防治?以下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黄瓜斑点病症状及危害黄瓜斑点病主要危害叶片,多发生在生育后期下部叶片上。

叶片上病斑水浸状,渐变淡褐色,中部颜色较淡,病斑周围有水浸状淡绿色晕环,后期病斑中部呈薄纸状,淡黄色或灰白色,易破碎。

病斑上有少数不明显的小黑点。

二、黄瓜斑点病传播途径黄瓜斑点病的病原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

以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病原借雨水溅射传播蔓延。

三、黄瓜斑点病发病原因在温暖多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黄瓜斑点病发病。

四、黄瓜斑点病预防措施1、与非茄果类瓜类蔬菜轮作,最好进行水旱轮作。

2、加强瓜田中后期管理。

移栽前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深翻土地,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源和虫源。

五、黄瓜斑点病防治农药在发病时及时施药防治,发病初期可采用下列杀菌剂或配方进行防治:52.5%恶唑菌酮·霜脲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1 500~20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600~8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4 000~6 0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15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3 000~4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对水喷雾防治,视病情间隔7~10天1次。

如您有更好的防治方法,请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感谢您的支持。

【黄瓜病虫害防治】黄瓜叶斑病如何防治?

【黄瓜病虫害防治】黄瓜叶斑病如何防治?

【黄瓜病虫害防治】黄瓜叶斑病如何防治?黄瓜叶斑病有什么特征?黄瓜叶斑病有几种防治方法?防治黄瓜叶斑病有哪些特效药?以下耕种帮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黄瓜叶斑病症状及危害黄瓜叶斑病发病率高,主要发生夏、秋季节露地栽培的植株上。

叶斑病主要危害黄瓜叶片。

受害黄瓜叶片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差异较大,褐色至灰褐色,病斑边缘明显或不大明显。

湿度大时病斑表面有灰色霉层。

二、黄瓜叶斑病传播途径和发病原因1、黄瓜叶斑病的病原以菌丝块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及种子上越冬。

病原借气流及雨水传播,从气孔侵入,经7~10天发病后产生新的病原进行再侵染。

2、黄瓜叶斑病在湿度大时或多雨季节易发生和流行。

三、黄瓜叶斑病防治方法1、黄瓜种子在播种前用50~55℃的温水浸种10~15分钟,或用40%福尔马林150倍液浸种90分钟,或用800倍高锰酸钾溶液浸种15~20分钟。

2、黄瓜育苗温室和生产温室必须分开,以免苗期感染。

采用无菌沙土或沙壤土育苗,培育无病壮苗。

3、与南瓜进行嫁接换根栽培,增强抗病性。

苗期发现病株,要立即拔除。

合理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并采取叶面追肥,定期喷施用0.1%尿素和0.3%磷酸二氢钾的混合水溶液。

4、黄瓜采用地膜覆盖栽培。

苗期应尽量少浇水,以降低保护地内空气的湿度。

采用膜下沟灌,以降低棚内空气湿度。

选用透光率高、无滴效果好的塑料膜。

结瓜后及时打去底部老叶,增加田间通透性。

5、黄瓜保护地栽培,在采摘期要尽量少施药,采取控制温度和湿度来防止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棚内局部发病重,但瓜秧较健壮,可以在晴天上午浇水后将棚室封严,迅速使黄瓜生长点部位的温度升高到42~45℃,2小时后多点通风。

6、在黄瓜苗期和生长前期,当发现中心病株时要及时用药防治。

保护地栽培,应当尽量用烟剂熏蒸或粉尘法防治,每公顷用45%百菌清烟剂3750g,分别均匀放在垄沟内,然后将棚密闭,点燃烟熏。

7、在叶斑病出现中心病株及时喷洒药剂防治,药剂可用:72.2%普力克水剂650倍液、或72%代森锰锌·霜脲氰可湿性粉剂(克霉清)400倍液、或25%咪鲜胺乳油15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2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

黄瓜靶斑病、炭疽病、斑点病的防治方案

黄瓜靶斑病、炭疽病、斑点病的防治方案

黄瓜靶斑病防治方案
一、病害说明
黄瓜靶斑病是由黄瓜靶斑病菌——半知菌的棒孢菌引起的病害,温暖、高湿有利于发病。

近年以来在山东主要黄瓜产区如寿光、沂南、莘县、济阳等地区大面积发生,成为黄瓜主要病害之一。

其症状与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极易混淆,生产上误按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用药,防治效果较差,危害损失较重。

二、推荐产品
速净:中药制剂,主治叶斑病、炭疽病、黑星病、白粉病等;50倍以上使用无药害,有杀菌、复壮的作用;无抗药性,能连续使用,累积效果显著。

大蒜油:高仿类硫醚化合物,真细菌通杀,内吸强(与中药杀菌剂等复配能提高其药效),其气味对空气中病菌孢子有直接杀灭作用,对粉虱、蛾类等害虫有驱避作用。

沃丰素:营养全面,内含氨基酸、腐植酸、多糖、微量元素锌、硼等,补充作物营养,提高光合速率,增加产量,提高品质,增强株体免疫力。

中药制剂特点:标本兼治,药肥双效(能防病治病,能营养复壮株体),无抗药性,可连续使用,无毒无残留,不影响绿色有机标准,任何时期均可使用,安全性高。

三、预防方案
速净30—50ml+沃丰素25ml+大蒜油15ml+有机硅兑水30斤,定期喷雾。

备注:大蒜油苗期使用减半,5-7ml。

四、治疗方案
速净70-100ml+大蒜油15ml+吡唑醚菌酯+有机硅兑水30斤连喷2-3次,3
天喷施1次,控制后改为预防。

备注:大蒜油苗期使用减半,5-7ml。

五、注意事项
1.速净与大蒜油复配时,须先加水后依次稀释。

2.公司产品与其他药物混配时,应先稀释本公司产品作为母液,再加入其它产品。

黄瓜棒孢叶斑病(靶斑病)的显微识别与综合防治

黄瓜棒孢叶斑病(靶斑病)的显微识别与综合防治
温度约为 3 O ℃, 孢 子 萌 发 需 要 较 高 的湿 度 ,相 对 湿度 9 0 以上才 能萌 发 , 水滴 中萌发 率最 高 。 因此 ,
针 头大的浅黄色小 点 ( 眼状靶 心),背面似水浸 状 , 湿 度 大时 ,病斑 的正、背 面 生 出稀 疏 的淡 灰褐 色 霉
状 物 。严重 时 ,病斑 融合 ,病 斑面 积 可达 叶 片面 积
下观察 叶 脉色 深 ,网状 明显 ,病斑 中央有 一 明显 的
传 播途 径和 发病 条件
病 原 菌主要 以菌丝体 、厚垣孢 子 或分 生孢 子 随
病残体 、 杂 草在 土 壤 中或随 其他 寄主 植物越 冬 存活 。 此外 ,病 菌还 可产 生厚 垣孢 子及 菌核 ,度 过 不 良环 境 。病 原菌在 残株 中可 存 活 2年 ,成为黄 瓜 棒孢 叶 斑病 的初 侵染 源 。 田间发病 后 ,在 适宜 条件 下病 部 产生 大 量分生 孢 子 ,分 生孢 子借 风 、 雨和农 事操 作 传播 ,也可通 过 种表 附着 病菌 或种 皮 内潜 伏 休眠 菌 丝进 行 种子传 播 。 病 原 菌菌 丝生 长最 适温度 为 2 8 ℃ ,产孢 的 最适
形 ,外 围颜 色稍 深 ,黄褐 色 ,中部 颜色 稍浅 ,淡 黄 色 ,病 健界 限 明显 ,周 围有浅 绿色 晕 圈 。叶背病 部
稍 凹陷 , 中央黄 白色 ,边 缘为 颜色 较深 的绿 色环 ,
似 膏药 状 。手持 叶 片对光 观察 ,叶片上 的黄 点变 得 清 晰 ,病斑 中部 颜色 稍深 ,黄 褐色 ,外。 发病后期 ,病斑直径可 达 1 0~ 1 5 毫米 ,在 阳光
的9 5 %以上,叶片枯死 。坏死 的叶肉组 织会穿孔 。

般 高温 高 湿 、植株 长 势旺 盛 时多产 生 大 型病

防治黄瓜叶斑病的妙招

防治黄瓜叶斑病的妙招

防治黄瓜叶斑病的妙招
黄瓜叶斑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严重影响黄瓜的生长和产量。

以下是防治黄瓜叶斑病的妙招:
1. 种植健康的种苗。

选用无病虫害的黄瓜种子,或者进行消毒处理,可以减少病害发生。

2. 确保足够的通风和阳光。

黄瓜需要充足的阳光和空气流通,这可以减少叶面湿度,防止病害的滋生。

3. 避免叶面湿润。

黄瓜的叶子容易湿润,从而滋生病菌。

在浇水时,要注意避开叶子,防止叶面湿润。

4. 使用有机肥料。

使用有机肥料可以增加土壤的健康状况,提高植物的免疫力,减少病害发生。

5. 及时发现和处理病害。

一旦发现黄瓜叶斑病,要及时处理,可以采用化学农药、生物农药或者其他控制方法。

通过以上几点,就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黄瓜叶斑病,保证黄瓜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 1 -。

黄瓜褐斑病的防治方法

黄瓜褐斑病的防治方法

黄瓜褐斑病的防治方法黄瓜棒孢霉叶斑病又叫褐斑病、靶斑病,俗称“小黄点”。

黄瓜靶斑病是由黄瓜褐斑病菌引发,该致病菌为多主棒孢霉,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暗色菌科、棒孢属。

黄瓜褐斑病菌喜温好湿,寄主高达60种以上,可为害葫芦科、茄科、十字花科和豆科蔬菜,还可为害木薯、烟草、葡萄和桉树等,其中对黄瓜和番茄为害较大。

黄瓜褐斑病多在黄瓜生长中后期发生,以为害叶片为主,下部叶片先发病,再向上部叶片发展,起初为黄色水浸状小圆斑点,略凹陷;发病中期病斑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易穿孔,中后期多个相邻病斑常连成片,变灰褐色,干裂、坏死。

湿度大时病斑上可生有稀疏灰褐色霉状物,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黄瓜褐斑病属于气传病害,分生孢子通过气流和雨水飞溅传播,进行初侵染。

一个生长季节,病菌可多次再侵染。

黄瓜褐斑病菌分生孢子可在种子表皮附着状态下存活达6个月以上,分生孢子在保护地内能安全越夏,成为下茬黄瓜的初侵染源。

黄瓜褐斑病发展速度快。

如果发病条件适宜,仅7~10d,其发病率就可高达80%以上。

该病为害严重,损失大,大发生时黄瓜仅剩上部4~5片叶,严重影响光合作用,造成化瓜、弯瓜,使黄瓜大幅减产。

一、症状表现1、黄瓜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中部叶片最先发病,之后向下发展,形成圆形或不规整圆形斑点。

2、黄瓜褐斑病不仅侵染黄瓜,同时还能侵染西红柿、茄子等瓜果蔬菜,最终造成叶片斑点,落花落果现象,严重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

二、发病原因1、黄瓜褐斑病菌在土壤残枝败叶中越冬,在合适条件下会大量繁殖,种子可以带毒传播。

2、黄瓜褐斑病菌可通过作物气孔等途径进行侵染。

3、大棚温度在10-28度时发病最快,相对湿度在85%以上进入发病有利时期。

4、大棚中高温高湿、光照时间短、施用氮肥过多,作物缺硼等,都会造成黄瓜褐斑病发生严重。

三、防治措施1、适时轮作黄瓜褐斑病菌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可在病残体上存活,在越冬茬黄瓜苗床上也可发生褐斑病,因此,应与其他非寄主作物轮作,减少初侵染源。

黄瓜疤斑病的防治方法

黄瓜疤斑病的防治方法

黄瓜疤斑病又称棒孢叶斑病、褐斑病。

近年来,该病不断加重,已成为棚室黄瓜的主要病害之一。

黄瓜疤斑病主要为害叶片。

症状呈多样化,可分为小型斑、大型斑、角状斑3种。

3种症状均可不断蔓延发展,后期病斑在叶面上大量散生或连成片,造成叶片枯死、脱落。

高温、高湿条件下,病菌可侵染瓜条,造成果实开裂,并溢出黄色黏状物,显微镜下可见大量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

黄瓜靶斑病的防治方法严格实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及时用药,做到早防早治,降低空气湿度,细致喷药保护,重点喷洒中、下部叶片,叶片的正、背面都要喷洒均匀、彻底。

选择药剂如下:①1500~2000倍液的25%阿米西达(嘧菌酯)悬浮剂+600倍液的天达2116+600倍液的2.5%诺氟杀星混合液。

②3000倍液的25%凯润(吡唑醚菌酯)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的天达2116+3000倍液的有机硅+600倍液的2.5%诺氟杀星混合液。

以上药剂交替喷洒,每隔7天一次,连续喷洒3~4次,效果良好。

同时尽量保证棚室内干燥,可以通过合理的放风、整枝打杈、引流棚膜水滴等措施,尽一切可能降低棚室内湿度,否则即使用药效果也不佳。

劲牛云商,是国内专业的第三方农资批发电商平台。

平台凭借商家入驻、平台担保、不赚差价、交易安全等优势已将全国优秀的农资渠道商和零售商纳入云商系统。

渠道商可以在云商平台进行渠道管理、商品信息及价格发布、收款审核和发货确认;零售商可通过云商平台进行海量农资商品浏览、线上付款和一键订货。

“海量农资,一件起批”,目前已有数万家农资零售商已经选择劲牛云商采购了。

欢迎广大农资零售商和专业合作社【点击使用劲牛云商】吧!。

非耕地日光温室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非耕地日光温室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8 0 %以上 。
时 清除前 茬作物残体 , 使用过的农具及 时消毒 处理 ;黄瓜棒孢 叶斑病发 生后 , 应及 时剪 除发病叶片 , 并带 出温室进行 深埋 , 减少病源 。 3 . 1 . 3 科学施肥 增施有机肥 和生 物 菌肥 , 避免偏施氮肥 , 合理增施磷钾肥 , 适量使用硼镁锌微肥 , 增强作物抗逆性。 3 . 1 . 4降低湿度 采用滴管进行膜下 灌溉 , 严禁大水漫灌 , 浇水后及时通风排 湿, 降低空气湿度 , 减少 叶片结露机会 。
2 病原 及发 病规 律
黄瓜棒 孢叶斑病又称 靶斑病 , 由多 主棒孢霉 [ C o r y n e s p o r a c a s s i i c o l a ] 引起 , 属 于无性菌类棒孢属 , 是一种广 泛分 布 的多寄 主真菌 ,为 高温 高湿 型气传 病 害, 孢 子 随病残体 、 杂 草在 土壤 中或 随 其他 寄主植物越冬存 活 , 病原 菌在残株 中可存 活 2年 , 成 为黄瓜棒孢 叶斑病 的 初侵染 源 , 也可在 种皮表面 附着 状态下 存活 6个月 以上 , 翌年产生分生 孢子成 为 田间初 侵染菌源 , 病斑产生 的分生孢 子 借风 、 灌 水 和农 事操 作传 播 , 病 菌从 气孔 、 伤 口或直 接穿透 表皮 侵染 , 病 菌 在植株体 内潜伏 5 — 7天 , 一个 生长季病 菌 可进行 多次 再侵染 ,使病 害 日益加 重, 该病菌可侵染 葫芦科 、 茄科 、 十字花 科、 豆科等作物 。 病菌在 1 0 — 3 5 ℃均能生长 ,最适温 度为 2 8 — 3 0 ℃, 高温 、 高湿有利于该病 的 流行和蔓 延 , 叶面结 露 、 光 照不足 、 昼夜 温差大 、偏 施氮肥将加重 发病程度 , 种 子带菌也是 造成该病 流行 的重要原 因。

黄瓜靶斑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控技术

黄瓜靶斑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控技术

文/ 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浩任
黄瓜靶斑病
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控技术
第12月 上半月刊
近圆形或稍不规则形,病健交界处明显,黄褐色,中部颜色稍浅,淡
天。

致病菌侵染后产生果胶酶、纤维素霉,分解植物细胞壁,质膜通透性增加,引起细胞死亡。

(2)田间发病条件。

多主棒孢菌具有喜温好湿的特点。

发病适温20~30℃,相对湿度90%以上,水滴中孢子萌发率最高。

叶面结露、光照不足、昼夜温差大都会加重发病程度。

浸种30分钟,并不断搅拌,然后让水温降30℃,再浸泡3~4小时,能有效杀灭种子携带的病原菌。

2.加强栽培管理:黄瓜靶斑病属喜温好湿病害,因此注意调控设施内的温湿度。

适时通风换气,排
45
香菇的生产多在低温季节,人们说冬季杂菌少,实则不然,根据我们的多次病菌基数测试,结果不容乐观。

尽管天气寒冷,病菌基数所以,即使在冬季,对杂菌病害的预防和杀灭措施依然应当有序进行,而不可忽视。

香菇主要杂菌防治技术文/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曹德宾。

实用贴——解密“黄瓜棒孢叶斑病”

实用贴——解密“黄瓜棒孢叶斑病”

实用贴——解密“黄瓜棒孢叶斑病”今天,市民王女士给我们发来了下面这两张图片,咨询这黄瓜叶子是怎么了?经过我们专家的鉴定,这个叶子上有细菌性角斑病、霜霉病和棒孢叶斑病3种黄瓜病害,细菌性角斑病和霜霉病我们以前曾讲过,今天就主要来写一写黄瓜棒孢叶斑病。

展开剩余74%黄瓜棒孢叶斑病多发生在黄瓜生长中、后期,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蔓延至叶柄、茎蔓。

叶片正、背面均可受害,中、下部叶片先发病,而幼龄叶片发病较轻。

病斑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叶片正面病斑略凹陷,黄褐色,中间颜色稍浅。

病斑大小差异很大,可分为大型斑、小型斑和角状斑3种类型;高温高湿、植株长势旺盛时多产生大型病斑,病斑处着生黑色霉层,低温低湿时发病初期的黄瓜新叶上多表现为小型病斑。

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为多主棒孢霉,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目棒孢属真菌。

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杂草在土壤种或其它寄主植物上越冬,且该病原菌还可以产生厚垣孢子及菌核,以度过不良环境。

初侵染后的病斑生成的分生孢子可以借风雨传播,故而在夏季雨水多时,该病害发生严重。

多主棒孢菌喜温好湿,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8℃,产孢最适温度为30℃,当湿度达到90%时,孢子才可以萌发,所以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的流行和蔓延。

看到这里有人会问了,孢子萌发需要这么高的湿度,但很明显,黄瓜地里很难达到这么高的湿度啊,为什么这个病还会发生呢?其实,这里说的湿度,是指病原菌所处的小环境,比如:叶面结露。

叶面结露会使病原菌所处的小环境湿度迅速达到孢子可以萌发的条件,只要温度适合,1-2h内孢子便可完成萌发侵染的过程。

因此,不管是种植什么植物,当通风透光性差时,植物所处的小环境湿度会升高,也就利于各种病害的发生。

那应该怎么来防治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发生呢?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收获后及时彻底清除残枝落叶,减少来年的初侵染源;也可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减轻病害的发生;还可以覆盖薄膜,通过摸下滴灌等技术来减少叶面结露的机会,抑制孢子的萌发。

黄瓜靶斑病发生与绿色防控技术

黄瓜靶斑病发生与绿色防控技术

黄瓜靶斑病发生与绿色防控技术作者:李敏马青雷虹王阳来源:《西北园艺·蔬菜》2020年第03期近年来,设施黄瓜种植广泛,棚内易形成高温高湿的环境,导致黄瓜靶斑病大发生,对黄瓜生产造成严重的危害。

黄瓜靶斑病俗称黄点病,又名黄瓜褐斑病、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为多主棒孢霉。

该病原菌寄主范围很广,危害黄瓜、番茄和茄子等上百种蔬菜,其中以黄瓜的危害最重,田間发病率可达60%~70%,严重时整株死亡,导致绝产。

1 症状表现黄瓜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柄,多以中部叶片最先发病,后逐渐向下扩展。

通常情况下产生两种类型的病斑:低温低湿时叶片产生小斑。

高温高湿时产生大斑。

发病初期叶片可见黄色小斑点,为圆形或稍不规则型,有的病斑中部出现水浸状,直径可见1~2 mm,病斑处略凹陷,病健交界处明显。

随着发病症状加重,斑点扩大,病斑出现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状,直径扩大为3~10 mm的大斑,水浸状面积扩大,连接成片,发病后期叶片脱落。

湿度大、昼夜温差明显时,病斑蔓延速度加快,7天可致叶片干枯。

2 发病规律黄瓜靶斑病由多主棒孢霉侵染引起,病菌潜育期一般为7天左右。

多主棒孢霉具有喜温好湿的特点,高温高湿,昼夜温差大、阴雨天较多或叶面结露等条件下都易导致黄瓜靶斑病发生。

黄瓜苗期生长较弱,缺素或偏施氮肥,易发病。

连茬种植,易积累病原菌,造成靶斑病大范围暴发。

黄瓜靶斑病病原菌在残株中可存活多年,该病主要通过气传、种传和土传。

病原分生孢子借助风雨进行传播。

病菌在种皮内外附着,未经消毒播种,易远距离传播。

病原菌在病残体、土壤中越冬存活,翌年进行侵染。

防治时应尽可能切断所有的传播途径。

3 综合防治措施1)种子消毒。

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可使用温汤浸种,用55 ℃温水浸泡15~20分钟,或用药剂消毒,可选用30%苯甲吡唑酯1 000倍液浸种1小时,清洗后播种,能有效杀灭种子内外的病原菌。

2)高温闷棚和化学药剂消毒。

每年7—8月可利用太阳能进行高温闷棚,此时棚内温度可达50~70 ℃,能有效地杀死空气中和土壤中的病菌。

当心,黄瓜“小黄点”进入高发期.doc

当心,黄瓜“小黄点”进入高发期.doc

当心,黄瓜“小黄点”进入高发期
黄瓜小黄点即靶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发病初为黄色水浸状斑点,直径约1毫米左右。

目前正是黄瓜靶斑病的高发期,提醒菜农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1、调控好环境:中午前后温度高时,及时覆盖遮阳网进行遮阳降温;每次浇水后尽量加大通风口并延长通风时间来排湿,并在操作行铺设稻壳或秸秆等有机物进行吸湿,创造不利于靶斑病发病的棚室环境。

2、培育壮棵:植株下部的老叶、黄叶以及染病的叶片及时摘除,减少不必要的养分消耗,同时合理留瓜不贪多,冲施并叶面喷施氨基酸类、海藻酸类、甲壳素类动能性肥料,注重根叶的养护,以达到培育壮棵,提高抗病性的目的。

3、合理用药:发病前每隔7~10天喷一次药预防,可选择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百菌清、福美双等药剂,提前控制病害的发生。

由于靶斑病病菌发病初期可选用戊唑醇、腈菌唑、或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严重时可选用硅唑·咪鲜胺、苯醚甲环唑+百菌清、或嘧菌酯·苯醚甲环唑+百菌清+琥胶肥酸铜,注意交替轮换使用。

(果志华)
(作者:果志华)。

黄瓜棒孢叶斑病,这样防治简单又高效!【蔬菜卫士报2471】

黄瓜棒孢叶斑病,这样防治简单又高效!【蔬菜卫士报2471】

黄瓜棒孢叶斑病,这样防治简单又高效!【蔬菜卫士报2471】黄瓜棒孢叶斑病属于高温高湿型病害,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黄瓜高产离不开大量浇水,人为的增加了棚内的湿度,也为黄瓜靶斑病的大爆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轻松解决黄瓜靶斑病呢?一、黄瓜棒孢叶斑病防治难,危害大黄瓜棒孢叶斑病是一种难以防治的气传病害,发病严重时,病斑面积可达叶片面积的95%以上,叶片干枯死亡。

二、使用弥粉法轻松防治黄瓜棒孢叶斑病单独预防真菌或细菌很难取得很好效果。

黄瓜棒孢叶斑病对目前一般真菌性药剂产生了很强抗药性,加之连续阴雨天棚室不能及时放风,湿度大,普通喷雾器兑水施药操作费时费力,还增加了棚室湿度,给防治黄瓜棒孢叶斑病带来了更大的难题,弥粉法施药采用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开发的手持式精量电动弥粉机,解决了这一难题。

弥粉法施药技术配合“中蔬微粉101”不仅可以杀灭植株上病原菌,还可以杀灭空气中病原菌,更加有效防治黄瓜棒孢叶斑病。

防治黄瓜棒孢叶斑病时,药剂可选用中蔬微粉101、102,用量180克/亩。

喷药时操作者不需要走入植株行间,只需采用对空喷撒,对施药者安全,且施药亩用时3-5分钟,省时又省力。

三、弥粉法防治黄瓜棒孢叶斑病田间防效验证1施药前后空气中孢子变化为了验证“中蔬微粉101”的防效,我们采用孢子捕捉仪收集棚室空气中的孢子,比较施药前后空气中孢子的数量变化。

试验结果表明,施药后棚室空气中孢子数量明显减少,证实“中蔬微粉101”用于防治黄瓜棒孢叶斑病效果良好。

施药前后在棚室空气中收集到的致病菌. (A)施药前;(B)施药后2施药后作物防效对比选择两个同时发生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黄瓜棚完成防治试验,对其中一个拱棚进行中蔬微粉101喷粉防治,另一个拱棚不进行施药处理。

未防治处理的黄瓜叶片病斑大量增多,病情加重;进行中蔬微粉101喷粉防治的黄瓜叶片未有新的病斑产生,发病情况得到了良好的控制。

未防治处理(第一排)与中蔬微粉101(第二排)喷粉防治处理15天内叶片变化情况未防治拱棚(左)与中蔬微粉101(右)喷粉防治处理拱棚对比最后发现,未防治处理的拱棚内黄瓜靶斑病进一步加重;完成中蔬微粉101喷粉防治的黄瓜棚内,黄瓜棒孢叶斑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

黄瓜叶斑病怎么防治

黄瓜叶斑病怎么防治

黄瓜叶斑病怎么防治在黄瓜的种植中,有一种让不少菜农头痛不已的病害——叶斑病(全名叫棒孢叶斑病),了解到,曾经有菜农的园子遭遇了叶斑病,结果导致产量较往年减少了3成,收益大大下降。

接下来识别方法、发病规律、防治方法等方面给大家介绍黄瓜叶斑病。

黄瓜叶斑病怎么识别黄瓜叶斑病主要危害黄瓜的叶片,严重时病菌会向黄瓜的叶柄和茎蔓延。

黄瓜叶片感染叶斑病初期,正反两面都可能会出现黄褐色的小点,随着病情的加深,病斑逐渐扩大并呈现出不规则的形状,叶片正面的病斑凹凸不平,病斑中心为灰白色,外围为深褐色,叶片背面会出现黑色的霉菌层。

需要注意的是,不少菜农会把炭疽病认作叶斑病,但是黄瓜炭疽病病斑上会逐渐出现黑色的小点,这是区别二者最重要的症状。

黄瓜叶斑病为什么多发黄瓜叶斑病属于真菌性病害,病菌在气温较低时会潜伏在园内杂草、土壤、植物残体中,等待环境适宜变随风雨进行传播,从病菌侵染到发病只需要5天时间。

黄瓜叶斑病多发的果园一般都有以下缺点:白天温度在28-30摄氏度左右,且昼夜温差大;相对湿度在90%以上;种植密度大,通风透气差;多年连作,导致土壤病害较多;施肥不合理,日常管理中偏施氮肥;黄瓜叶斑病怎么用药黄瓜叶柄的发病比较迅速,所以用药一定要及时,在有3%叶片染病前用药有较好的治愈成功率,一般常用的药剂有: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40%腈菌唑乳油3000倍;41%乙蒜素乳油2000倍;用药一定要彻底,连续喷药3-4次,每次间隔一周左右,可以有效压制住黄瓜叶斑病;如果是大棚种植,可以考虑使用百菌清烟熏剂熏棚杀菌。

黄瓜叶斑病的预防方法由于黄瓜叶斑病发病速度快,一旦未及时用药防住,危害很严重,所以一定要做好预防措施:1、选择抗病品种,或者自行留种时一定要选择生长健壮无病害的植株进行,播种前最好使用杀菌剂浸种消毒;2、科学施肥,黄瓜种植前结合翻耕松土,增施腐熟有机肥,改良土壤,使用化肥,也要尽量控制氮肥的施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作者:姜桂霞
来源:《吉林蔬菜》2015年第03期
黄瓜棒孢叶斑病又称褐斑病、疤斑病,俗称黄点子病。

近年来,该病有不断加重的趋势,已成为棚室黄瓜的主要病害之一。

据调查,田间黄瓜叶片的发病率在10%~25%,严重时可达60%~70%,甚至造成毁棚。

由于该病易于黄瓜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和炭疽病混淆,往往造成防治不及时、不对症,另外很多化学农药对该病防效较差,因此黄瓜棒孢叶斑病已成为生产上突出问题之一。

1 黄瓜棒孢叶斑病的识别与症状
黄瓜棒孢叶斑病多发生在黄瓜生长中、后期,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蔓延至叶柄、茎蔓。

叶片正、背面均可受害,叶片发病多在盛瓜期,中、下部叶片先发病,再向上部叶片发展。

初期病斑为黄褐色小点,直径约为1毫米。

当病斑直径扩展至1.5~2.0毫米时,叶片正面病斑略凹陷,病斑近圆形或稍不规则,外围颜色稍深,黄褐色,中间颜色稍浅。

当病斑扩展到3~4毫米时,多为圆形,少数多角形或不规则,叶片正面病斑粗糙不平,隐约有轮纹,病斑整体褐色,中央灰白色、半透明,叶片背面病部着生大量黑色霉层,正面霉层较少,对光检查,病部叶脉呈黄褐色网状。

条件适宜时,病斑扩展迅速,边缘水渍状,失水后呈青灰色。

后期病斑直径可达10~15毫米,圆形或不规则形,对光观察叶脉色深,网状更加明显,病斑中央有一眼状靶心,严重时多个病斑连片,呈不规则状。

发病严重时,病斑面积可达叶片面积的95%以上,叶片干枯死亡。

重病植株中下部叶片相继枯死,造成提早拉秧。

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典型症状与细菌性角斑病重要区别是:黄瓜棒孢叶斑病叶片两面色泽相近,湿度大时会生有灰黑色霉状物;而细菌性角斑病叶片背面有白色菌脓形成的白痕,清晰可辨,两面均无霉层。

与霜霉病的区别是:黄瓜棒孢叶斑病斑枯死,病健交界处明显,并且病斑粗糙不平;而霜霉病病斑叶片正面褪绿、发黄,病健交界处不清晰,病斑多交集成片,病斑很平,受叶脉限制为多角形,湿度大时叶片背面有灰色霉层。

2 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及寄主范围
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为多主棒孢霉,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目棒孢属真菌。

该病原菌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多寄主真菌,可为害葫芦科、茄科、十字花科、豆科蔬菜,还能为害木薯、葡萄、桉树以及一些观赏植物,使寄主叶片产生病斑或叶缘坏死,但难以侵染芹菜、水萝卜、苦瓜等,目前报道较多的为该病菌对大豆、黄瓜、番茄的侵染。

因此,多主棒孢霉不仅是保护地两大重要作物番茄和黄瓜的致病菌,该菌也是多种蔬菜潜在的致病菌,随着蔬菜设施栽培的发展,要严密监测该菌的传播蔓延。

3 病原菌侵染循环与发病条件
3.1 病原菌的侵染来源: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杂草在土壤中或随其他寄主植物越冬存活,此外病菌还可以产生厚垣孢子及菌核,度过不良环境。

病菌在残株中可存活2年,成为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初侵染源。

也可在种皮附着状态下存活6个月以上,翌年产生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菌源。

初侵染后的病斑生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向周围蔓延,一个生长季病菌可多次再侵染,使病害日益加重。

3.2 病原菌的传播方式及侵染过程:田间发病后,在适宜条件下病部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雨和农事操作传播,也可通过种皮附着病菌或种皮内潜伏休眠菌丝进行种子传播。

病原菌在侵染过程中,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气孔、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潜育期5~7天。

3.3 病害田间发病条件: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8℃,产孢的最适温度约为30℃,孢子萌发需要较高的湿度,相对湿度90%以上才能萌发,水滴中萌发率最高。

因此,多主棒孢菌具有喜温好湿的特点,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的流行和蔓延。

叶面结露、光照不足、昼夜温差大都会加重病害程度,昼夜温差越大病菌繁殖越快。

另外,施用过量氮肥,造成植株徒长或多年连作,均有利于发病。

通风透光差时病害发生严重;多雨、凉夏时发病多,秋季延后栽培时应加注意。

此外,带菌的种子也是造成该病流行的重要原因。

4 防治方法
4.1 农业防治: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首先从农业措施入手,选用抗病品种;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3年以上轮作;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性。

在上茬黄瓜拉秧后,及时清除病残体,或利用硫磺熏蒸消毒,以减少下茬黄瓜初侵染源;对种子进行热消毒处理消灭种皮所带病菌,播种前将种子浸入常温中浸种15分钟后转入55°C热水中再浸种10~15分钟,并不断搅拌,水温降至30°C再浸种3~4个小时,捞起沥干后置于25~28°C中催芽,有利于消灭种传病菌,减轻病害的发生;也可根据该病原菌喜温好湿的特性,通过降低保护地空气湿度如膜下滴灌、减少结露机会等生态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菌扩展的温、湿度条件,达到抑制病原菌侵染和传播的目的,可有效控制该病的危害。

4.2 药剂防治:由于该病菌侵染成功率非常高,若超过3%的植株叶片发病后施药,无法取得满意效果,所以早期做好防护措施,及时施药是关键。

重点喷洒中、下部叶片,叶片正、背面都要喷彻底,连续喷药3~4次,注意交替用药。

根据近年来实践,可以选择以下药剂进行防治。

喷施25%阿米西达(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正常用量下对黄瓜安全,叶色正常,无药害斑,无缩叶、落叶或植株萎蔫现象;黄瓜定植后10~l5天,可用25%凯润(吡唑醚菌酯)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喷雾。

喷施25%施保克(咪鲜胺)乳油1500倍液,或40%施佳乐(嘧霉胺)悬浮剂500倍液,或40%腈菌唑乳油3000倍液,隔7天喷1次,连喷3次,效果较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