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考试常考知识点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考点整理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考点整理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考点整理一、中医内科学概述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的疾病诊疗方法及相应的理论体系。

它与西医内科学相对应,但在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

二、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1. 中医内科的病因学中医内科学将疾病的发生归因于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多种因素,具体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七情(喜、怒、思、忧、悲、恐、惊)等。

2. 中医内科的病理学中医内科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常见的病理变化包括气滞、血瘀、痰湿、湿热、气虚、气郁、血虚、阴虚、阳虚等。

3. 中医内科的诊断学中医内科学注重病人的整体观察和望闻问切等四诊合参的综合诊断方法。

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

4. 中医内科的治疗学中医内科学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草药治疗、针灸治疗、按摩推拿、气功疗法等。

其中,草药治疗是中医内科的核心治疗方法,通过使用中草药制剂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三、常见的中医内科疾病1. 冠心病冠心病是中医内科学中的常见疾病,主要病因有气虚、血瘀、痰瘀等。

中医内科对冠心病的治疗通常采用以活血化瘀、调节气血为主要方法的草药治疗。

2. 高血压高血压是中医内科学中的常见疾病,主要病因有肝阳上亢、肾阳虚等。

中医内科对高血压的治疗通常采用以舒肝息风、滋阴平肝为主要方法的草药治疗。

3. 糖尿病糖尿病是中医内科学中的常见疾病,主要病因有脾虚、肾阴虚等。

中医内科对糖尿病的治疗通常采用以健脾益气、滋阴清热为主要方法的草药治疗。

4. 肝炎肝炎是中医内科学中的常见疾病,主要病因有湿热蕴结、肝郁气滞等。

中医内科对肝炎的治疗通常采用以清热解毒、理气活血为主要方法的草药治疗。

四、中医内科学的未来发展中医内科学在研究和临床实践中不断发展,尤其是结合现代医学的技术和理论,为中医内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随着中医内科学的发展,中医药的疗效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中医内科考试重点

中医内科考试重点

中医内科考试重点中医内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医诊断、中医治疗和中医药的运用。

在中医内科考试中,考生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以便能够准确诊断和治疗各类内科疾病。

以下是中医内科考试的重点内容。

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的研究是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基础之上的。

考生需要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此外,还需要熟悉中医的病因病机学说、辨证论治的方法和中医药的运用原则。

二、中医内科常见疾病中医内科考试中,常常会涉及到中医内科的常见疾病。

考生需要熟悉这些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论治等方面的知识。

常见疾病包括感冒、咳嗽、哮喘、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三、中医内科辨证论治中医内科的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核心内容。

考生需要掌握辨证的方法和技巧,能够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准确地辨证,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此外,考生还需要熟悉常用的中医内科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

四、中医内科常用方剂中医内科考试中,常常会涉及到中医内科的常用方剂。

考生需要掌握这些方剂的组成、功效、适应症、用法用量等方面的知识。

常用方剂包括小柴胡汤、四逆散、桂枝汤、加减汤、柴胡疏肝汤、理中丸等。

五、中医内科病案分析中医内科考试中,常常会出现病案分析的题目。

考生需要根据病案中的症状、体征、辨证情况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辨证论治意见。

通过病案分析,可以考察考生的临床思维和分析能力。

六、中医内科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中医内科考试中,还会涉及到中医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

考生需要了解中医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包括中医法、中医药管理法等。

此外,考生还需要了解中医内科临床实践中的伦理道德要求,包括医德、医术、医风、医德等。

以上是中医内科考试的重点内容。

考生在备考中应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临床实践的积累,提高辨证论治的能力,熟悉常用的中医内科方剂,掌握病案分析的方法,同时了解中医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要求。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1肺肾两虚:补肺益肾,固涩止喘-参附汤加减(参附)2肾虚喘:补肾固本,润肺止喘-参苓白术散参苓)3肺虚喘:补肺定喘,润肺止咳-养阴清肺汤(养阴)4脾虚喘:健脾固涩,补肺止喘-理中丸加减理中)一、肺气虚耗:对于肺气虚耗的治疗,我们可以采用补肺益气养阴的方法,具体药方为生脉散合补肺汤。

二、肾虚不纳:肾虚不纳的治疗方法是补肾纳气,我们可以采用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的药方。

三、正虚喘脱:正虚喘脱的治疗方法是扶阳固脱,镇摄肾气,我们可以采用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的药方。

四、肺痈:对于肺痈的治疗,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药方。

初期可以使用银翘散,成痈期可以使用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溃脓期可以使用加味桔梗汤,恢复期可以使用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五、肺痨:肺痨的治疗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药方。

对于肺阴亏损,我们可以采用滋阴润肺的月华丸。

对于虚火灼肺,我们可以使用滋阴降火的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对于气阴耗伤,我们可以采用益气养阴的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对于阴阳两虚,我们可以采用滋阴补阳的补天大造丸。

六、肺胀:对于痰浊壅肺证,我们可以采用化痰降气,健脾益肺的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对于痰热郁肺证,我们可以使用清肺化痰,降逆平喘的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对于阳虚水泛证,我们可以采用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的真武汤合五苓散。

对于肺肾气虚证,我们可以采用补肺纳肾,降气平喘的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七、肺痿:肺痿的治疗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药方。

对于虚热证,我们可以采用滋阴清热,润肺生津的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

对于虚寒证,我们可以使用温肺益气的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加减。

对于上热下寒证,我们可以采用寒热平调,清温并用的麻黄升麻汤加减。

对于肾虚血瘀证,我们可以采用纳气定喘,活血化瘀的七味都气丸合柴胡疏肝散加减。

以下是格式正确、无明显问题的文章:十二、不寐失眠多梦,心神不宁,是为不寐。

最全面的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

最全面的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

一、考研及面试需记的知识点,比较全面的中医内科精华部分,重点知识点记忆二、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三、中医内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内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一)...萌芽阶段(殷周时期)(二)...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三)...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四)...成形阶段(明清时期)明代,薛己的《内科摘要》是首先用“内科”命名的著作,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指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

明清时期,杂病和外感病的理论有很大的发展。

杂病方面,《景岳全书,杂证谟》主张“人体虚多实少”,慎用寒凉攻伐;赵献可强调命门之火;叶天土有“久病人络”之论。

这一时期的专病论著明显增多,如《慎柔五书》《理虚元鉴》《疟论疏》《血证论》《中风论》等,对中医内科学的形成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尤其温病学家的成就,如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首创卫气营血辨证,成为后世诊治温病的准绳;薛生白的《湿热病篇》对湿热病证的发挥,充实了温病学说的内容;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完善了内科热病学术体系,为中医传承做了大贡献.三、中医内科学疾病学要点疾病的发生形式、轻重缓急、病证属性、演变转归等,往往也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或制约。

(一)体质因素(二)病邪因素(三)情志因素(四)行为因素(五)时间因素:大多疾病一般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规律。

(六)地域因素:《诸病源候论〃瘿候》说:“诸山《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指出瘿病的发生与水土有关咳痰色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咳痰黄而稠者属热;咳痰白而粘者属阴虚、属燥;咳痰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属气虚、属寒;咳嗽喉痒,痰为泡沫状者,属风痰咳嗽;咳痰粉红呈泡沫样者属阳虚血瘀络伤;咳吐铁锈色痰或痰中带血或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络伤;咯吐脓血腥臭痰,则为热壅血瘀之肺痈.又如腹痛部位不固定,多为气滞腹痛;腹痛固定,痛如锥刺,多为瘀血腹痛。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必考知识点)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必考知识点)

1、感冒的基本病因——风邪。

2、“风者百病之始也”——出自《素问·骨空论》3、‘感冒’一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4、‘辛温’与‘辛凉’的立论——出自《丹溪心法》5、感冒与风温的鉴别特征——前者少传变、热度低。

后者传变、热度高、汗后热复。

6、感冒与咳嗽的病机鉴别——感冒:肺气失宣、卫表不和。

咳嗽:肺气上逆。

7、感冒与咳嗽的小病历鉴别特征——有表证则属于感冒。

8、‘咳嗽’一词——出自《内经》。

9、“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出自《素问·咳论》。

10、“咳嗽之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出自《景岳全书》。

(此立论首先提出者——明·张介宾)11、咳嗽——是中医内科的单一病种,也包括西医多种疾病的症状。

12、内伤咳嗽的基本病理因素(病理产物性病因)——痰;火。

(注意与脏腑失调病因相区别。

)13、明确‘哮’与‘喘’的鉴别——始于《医学正传》明·虞抟。

提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的鉴别特点。

14、“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出自《金匮要略》。

——是论述‘哮病’的内容(干扰答案常见‘咳嗽’、‘咳喘’、‘哮喘’)15、‘哮喘’——始见于《丹溪心法》。

提出“哮喘专主于痰”。

16、哮病的病机特征——宿痰伏肺(夙根学说),外邪引动。

17、哮与喘的关系——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18、哮与喘的鉴别:(哮多兼喘;喘未必哮)(哮分寒热;喘分虚实。

)哮:病名;声响;阵发;呼吸有声;R↑;突然、反复发作喘:症状;气息;持久;呼吸困难;R↑↑;陈旧、持续发作(急、慢性、迁延性)19、哮病的治疗原则——发时治标(祛痰理气);缓时治本(扶正祛邪)。

20、哮病——多责之于肺、脾、肾。

喘病—多责于肺、肾。

21、喘病的虚实鉴别:实证:邪气壅肺;痰浊阻滞。

肺气上逆。

气急声高、有力、深长;呼出为快;虚证:肺肾不足;气失摄纳。

肺气上逆。

气怯声低、无力、短促;深吸为快;22、喘病——始见于《内经》。

(完整word版)中医内科学重点(问答题、论述题)

(完整word版)中医内科学重点(问答题、论述题)

中医内科学1.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区别2.感冒的辨证分型3.论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4.咳嗽的治疗原则5.喘与哮的鉴别6.肺痈的辨证分型7.肺痈与肺痨、肺痿的区别8.肺胀的成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9.心悸的辨证要点、辨证分型10.惊悸与怔忡的鉴别11.心悸与奔豚鉴别12.胸痹的辨证分型13.胸痹与真心痛鉴别14.不寐的辨证要点15.论述“胃不和则卧不安”16.癫与狂的鉴别17.厥证定义、辨证分型、治疗原则18.厥证与痫病、中风鉴别19.胃痛的辨证分型20.胃痛与腹痛的鉴别21.胃痛与痞满的鉴别22.呕吐与噎嗝的鉴别23.腹痛的辨证分型24.泄泻的成因及分型论治25.论述“治泄九法”26.泄泻与痢疾的鉴别27.胁痛的辨证分型28.胁痛与悬饮的区别29.黄疸的成因、辨证分型30.论述“黄家所得,从湿治之”31.阳黄与阴黄、萎黄的鉴别32.积聚的区别33.鼓胀的成因34.鼓胀与积聚的鉴别35.头痛的辨证分型36.中风的辨证分型与治疗原则37.水肿的治疗原则38.淋证与癃闭的区别39.郁证的定义及辨证分型40.血证的治疗原则41.痰饮定义,广义痰饮与狭义痰饮的区别42.论述“病痰饮当以温药和之”43.消渴的辨证分型44.自汗与盗汗的区别45.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区别46.虚劳的治疗原则47.虚劳与肺痨的鉴别48.痹证的定义、成因、辨证分型49.痹证与痿证鉴别50.论述“治痿独取阳明”51.痉证与颤证鉴别52.腰痛辨证分型与治疗原则。

中医内科学考点精华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点精华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点精华总结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涉及到中医治疗内科疾病的理论和实践。

以下是中医内科学的考点精华总结:
1. 基本理论: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

阴阳学说指出了阴阳的相互关系,而五行学说则强调了五种基本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气血津液理论则涉及到体内液体和气的运行与调节。

2. 疾病分类:中医内科学将疾病分为内伤、外感和杂病三类。

内伤是由于内部
因素引起的疾病,外感是由于外界因素引起的疾病,而杂病则是其他不易归类的疾病。

3. 诊断方法:中医内科学主要依赖望、闻、问、切四诊进行诊断。

望诊是通过
观察患者的外表和精神状态来获取信息,闻诊是通过闻患者的气息、呼吸和声音来获取信息,问诊则是询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切诊则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获取信息。

4. 防治原则:中医内科学的治疗原则包括扶正祛邪、辨证施治、因势利导等。

扶正祛邪指的是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环境来抵抗病毒和恢复健康,辨证施治则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因势利导则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进展来调整治疗方案。

5. 常见病症:中医内科学常见的病症包括感冒、咳嗽、胃痛、高血压、糖尿病等。

针对这些病症,中医内科学提供了丰富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总的来说,中医内科学涉及到中医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方面的知识。

熟练掌握这些知识对于中医内科学的学习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内科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试知识点总结一、医学基础知识1.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内脏器的功能、病理变化及其治疗。

它通过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结合中医理论,辨证论治,运用针灸、中药等治疗手段,以达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恢复脏腑功能的目的。

2.中医内科的诊断方法中医内科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其中望为观察患者面色、舌象、脉象等外部表现;闻为听取患者自述的症状和病史;问为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询问;切为对患者的脉象、舌像进行切诊,以获得患者的体内病情信息。

3.中医内科疾病分类中医内科疾病按病因可分为外感病、内伤病和其他病等;按疾病的发病特点可分为急性病和慢性病等;按脏腑病位可分为肝病、心病、脾病等。

4.中医内科治疗方法中医内科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灸疗法、中药疗法、按摩疗法、饮食疗法、气功疗法等。

其中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达到治病目的;中药疗法通过草药配伍,调理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5.中医内科与西医内科的区别中医内科主要通过辨证施治,调理全身,强调治未病,西医内科主要通过医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药物治疗,强调治病救人。

二、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高血压病高血压是指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持续两次及以上。

诊断时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包括动态血压监测、心电图、心脏彩超等。

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改善、中药治疗和西药治疗。

2.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诊断时需要进行空腹血糖检测、餐后血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等。

治疗主要包括饮食疗法、运动疗法、中药治疗和胰岛素治疗等。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一种心脏疾病。

诊断时需要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谱检测、冠脉造影等。

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4.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指胃或十二指肠黏膜发生的溃疡。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整理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整理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整理
一、中医内科学概述
1、辨病论治的基本原则:以阴阳调和为主,运用辩证思维和方剂治疗。

2、内科学的治疗原则:托和养法,温补调理,固本培元。

3、内热与外热的界定:内热主要指肝脾阳明气血的病变,包括血热,
气热,湿热等;外热主要指病变的肌皮肤,表现为热毒、湿毒等。

二、气机学
1、气机学概述:气机学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人体有气
津液入脏络,进而构成中、外气机的关系。

2、气机分类:三焦、经络、腠理、筋骨、络脉等。

3、气机的作用:三焦气机主要调整内脏的活动,生理功能和免疫功能;经络气机主要调节内脏的活动,维持两脏相应的健康;腠理气机主要调节
体内的气机循环;筋骨气机主要调节肌肉的活动,维持关节的正常运动;
络脉气机主要调节脉血活动,保持血液循环畅通。

三、内分泌学
1、内分泌的概念:内分泌是由腺体发出的有组织的分泌物,在血液中
传递至身体的其它器官,直接影响身体各机能的体内调节系统。

2、内分泌器官:主要是脑下垂体、垂体、胰腺、性腺、肾上腺、甲状
旁腺等。

中医内科学知识及常用考点总结,值得收藏!

中医内科学知识及常用考点总结,值得收藏!

中医内科学知识及常⽤考点总结,值得收藏!中医内科学第⼀单元肺系病证考点1★★感冒的病因病机外因为六淫、时⾏病毒侵⼊⼈体,以风邪为主,可兼寒热暑湿等。

感冒的病位在肺卫。

基本病机为六淫⼊侵,卫表不和,肺⽓失宣,尤以卫表不和为主。

考点2★★感冒与时⾏感冒的鉴别普通感冒病情较轻,全⾝症状不重,少有传变。

在⽓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但⽆明显流⾏特点。

若感冒⼀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见加重,应考虑感冒继发他病,传变⼊⾥。

时⾏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症状显著,可以发⽣传变,化热⼊⾥,继发或合并他病,具有⼴泛的传染、流⾏性(两者的主要区别)。

考点3★★★感冒的辨证论治辨证分型治法代表⽅剂风寒束表证⾟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风热犯表证⾟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薷饮加减续表辨证分型治法代表⽅剂⽓虚感冒益⽓解表参苏饮加减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化裁考点4★★咳嗽的病机咳嗽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基本病机为邪犯于肺,肺⽓上逆。

内伤咳嗽,属邪实与正虚并见,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

考点5★★★咳嗽的辨证论治辨证分型治法代表⽅剂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咳三拗汤合⽌嗽散加减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咳桑菊饮加减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咳桑杏汤加减_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咳⼆陈平胃散合三⼦养亲汤加减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咳清⾦化痰汤加减肝⽕犯肺证清肺泄肝,顺⽓降⽕黛蛤散合加减泻⽩散加减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化痰⽌咳沙参麦冬汤加减考点6★★★哮病的病因病机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

基本病机为痰阻⽓道,肺失宣降。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如痰伏藏于肺,则成为发病的潜在“夙根”,因各种诱因(如⽓候、饮⾷、情志、劳累等)诱发,这些诱因每多错杂相关,其中尤以⽓候变化为主。

哮病发作的病因病机关键是外邪侵袭,触动伏痰。

考点7★★哮病与喘证的鉴别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

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自己整理)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考试时间:1月9日15:00~17:00,考试地点:2309)一、名解1、肺脏P112: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

2、心悸P126: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3、鼓胀P280: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故名鼓胀。

4、痹证P463: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5、水肿P329: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6、喘证P88: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喘即气喘、喘息。

7、胸痹P135: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能卧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8、腹痛P227: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9、淋证P339:是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便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

二、单选三、多选1. 咳嗽症状P73-74:以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

外感咳嗽常伴恶寒、发热、头痛等肺卫表证。

2. 哮病病因P80: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体虚病后、肺脾肾亏虚、过敏)3. 肺痈不同表现阶段的病理症状变化P100-1014. 肺痨的致病因素和症候P104-105、P107-109:感染“痨虫”,正气虚弱(禀赋不足、酒色劳倦、病后失调、营养不良)。

肺阴亏损证、虚火灼肺证、气阴耗伤证证、阴阳虚损证。

5. 胸痹的病机P137:心脉痹阻,总属于本虚标实,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

6. 胃痛的治则、病因P190、P187: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审证求因,辩证施治。

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导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重点知识.doc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重点知识.doc

第一章肺系疾病第一节感冒一、定义: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

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二、源流: 1、《内经》提出病因和主证。

2、《伤寒论》认识到风寒感冒有轻重之别。

3、《诸病源候论》倡导时行致病。

4、《仁斋直指方》首提感冒一名。

5、《丹溪心法》认为病位在肺,提出治疗大法。

6、《类证治裁》提出时行感冒之名。

7、从温病学说兴起之后,把风热感冒纳入温病的卫分证,创立了银翘散、桑菊饮等著名方剂。

三、病因病机:(一)发病学特点:卫外功能减弱,外邪乘袭致病。

(二)病理关键:邪袭肺卫,以卫表失和为主。

(三)病理性质有寒热两类:(四)预后良好,少有传变。

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寒热虚实、辨不同兼夹、辨虚实(二)、治疗原则:解表达邪(三)、分型论治:1、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加减4、气虚感冒:参苏饮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五、感冒与温病早期的鉴别诊断、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六、预防及预后第二节咳嗽一、定义:由于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脏腑功能失调伤及于肺)各种因素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出现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时,谓之咳嗽病。

二、源流: 1、《内经》论述咳嗽的病因病理。

2、《景岳全书》明确分为外感内伤两类。

提出了治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治内伤咳嗽甘平养阴为宜的著名观点。

3、《医学正传》强调调畅气机。

4、《医门法律》论述燥的病机和治法,提出温润、凉润两大方法。

5、《医宗必读》谈治疗咳嗽的动静原则。

6、《临证指南医案》进一步谈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的治疗。

7、解放以后:三、病因病机:1、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肾有关。

2、病理特点是邪干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3、病理演变:外感咳嗽的四条演变、内伤咳嗽的四条演变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外感内伤(二)、治疗原则:外感咳嗽:祛邪利肺;内伤咳嗽:调理脏腑、祛邪止咳(三)、分型论治:(1)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凉燥用杏苏散(2)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平稳后可用六君子汤2、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3、肝火犯肺证: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4、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五、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的鉴别、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的鉴别六、感冒与咳嗽的疾病转化、外感内伤咳嗽的转化第三节哮证一、定义: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其特征是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缓解后一如常人,重证反复发作者在缓解期亦常有气短。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知识点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知识点

感冒:首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

病位在肺卫,主要在卫表。

解表达邪为治则。

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葱豉汤加味或荆防败毒散散加减(寒包火用麻杏石甘汤,表里皆实可用防风通圣散加减);风热感冒-辛凉解表清肺透邪-银翘散加减;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体虚感冒: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加减;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化裁。

咳嗽:明代<< 景岳全书>>首次将咳嗽归为外感内伤两类。

清代喻嘉言<< 医门法律>>论述了燥伤及肺致咳嗽,创立温润和凉润治咳之法。

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

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肾密切。

外感咳嗽: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若寒饮伏肺用小青龙汤加减;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加减;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加减(杏苏散);内伤咳嗽: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痰热蕴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加减;肝火犯肺-清肺泻肝化痰止咳-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肺阴亏耗-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

哮病:痰。

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

发作期: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若表寒里饮寒象重用小青龙汤;病久发作频繁,上实下虚用苏子降气汤;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病久痰热伤阴用麦门冬汤加减;浊哮-化浊除痰降气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风哮-疏风宣肺化痰平喘-华盖散;缓解期:肺虚-补肺固卫-玉屏风散;脾虚-健脾化痰-六君子汤;肾虚-补肾摄纳-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喘证:首见<<内经>.肺肾+肝脾心。

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

实喘:风寒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表寒里热-形寒身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痰热遏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痰浊阻肺-化痰降逆-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肝气乘肺-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水凌心肺-面目肢体浮肿,舌淡胖或有瘀斑-温阳利水泻壅平喘-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虚喘:肺气虚-补肺益气-补肺汤合玉屏风散;肾气虚-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加减。

《中医内科学》考试常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试常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课程考试常考知识点第一篇肺系病证感冒的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咳嗽痰湿蕴肺证的治法和主方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肝火犯肺证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哮证和喘证的鉴别要点同: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异: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不同:鼓胀的主症是单腹胀大,面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肿反见瘦削,后期可见轻度肢体浮肿。

水肿则是头面或下肢先肿,继至全身,面色恍白,腹壁亦无青筋暴露。

鼓胀的病位:在肝脾,久则及肾基本病机: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鼓胀证治的证型和主方关于逐水法应用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头痛引经药的应用太阳头痛: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痛: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吴茱萸藁本头痛辨证要点:辨外感与内伤;辨头痛的部位:(——)②脾胃为后天之本,肺之津液来源于脾胃,肝肾的精血亦赖脾胃的生化,所以胃津不足者,宜养阴益胃,脾胃虚弱者,应益气健脾。

只有脾胃健运,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转旺,有利于痿病恢复。

③所谓“独取”,乃重视之意,非“唯独”之法,故临床重视脾胃,但亦不能拘泥于此,仍需辨证论治。

痿证的基本病机:实证——虚证——痿证脾胃虚弱证肝肾亏虚证的治法和主方寒湿腰痛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第八篇常考名词解释夙根:指旧有的病根,以哮证为例,伏痰为其夙根。

上实下虚:一般指邪盛于上,正虚于下的症候。

真心痛:是胸痹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病证,其特点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伴心悸,水肿,肢冷,喘促,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薄厥:由暴怒使人气血上逆使人昏厥。

梅核气:自觉咽中有物梗阻,其梗阻多与情志有关,多见于青中年女性脏躁:精神恍惚,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不发时如常人。

多见于青中年女性。

羊癫风:即癫痫,发作时有类似羊的吼叫声。

中医内科学 知识点考点整理

中医内科学 知识点考点整理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考点整理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核心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人体内部的脏腑经络及其相互关系、生理病理变化与诊疗原则、药物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以下是中医内科学的知识点与考点整理:一、脏腑经络理论1.五脏:心、肝、脾、肺、肾。

五脏与五行对应:心火、肝木、脾土、肺金、肾水。

2.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六腑是指没有腔隙、主要为储藏及排泄物质的器官,与五脏相互协作,配合生理活动的进行。

3.经络:经脉是人体脏腑之间,脏腑与皮肤肌肉之间相互联络的通道,人体的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通过经脉在全身循环,具有传递能量、营养、信息和调节机体功能等重要作用。

二、病理变化1.病因: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病因包括外感、内伤、五志、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

2.病机:病机是指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病理变化,如气滞、血瘀、水湿、湿热、燥热等。

3.证候:中医根据病变的特点,将临床表现分为中医病证,如风热、风寒、湿热、气虚等。

三、诊断1.望诊:包括面色、舌象、目色、肢体、呼吸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患者的气血状况和脏腑功能。

2.闻诊:主要是针对气味的变化,如口臭症、津液味道异常等,可以反映出脾胃、肝胆等脏腑的功能状态。

3.问诊:主要是询问病史、症状、生活习惯等综合信息,从而得出病因、病机及证候的诊断结果。

四、治疗方法1.针灸疗法: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如:祛风、散寒、条经、止痛等。

2.草药疗法:草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止咳平喘、调理气血等多种功效。

如:黄芪、当归、人参、川芎等。

以上就是中医内科学的知识点与考点整理,相信对于学习和掌握中医内科学知识的人们能够有所帮助。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总结(精)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总结(精)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总结一、、感冒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治则:解表达邪忌用补敛之品1. 风寒证:辛温解表, 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或葱豉汤加味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玉屏风散(表虚自汗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二、咳嗽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

医学心语论病理。

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外感咳嗽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4.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内伤咳嗽5.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三、肺痈金匮要略首提病名;备急千金要方之苇茎汤清热排脓1. 初期:疏散风热、清肺散邪-银翘散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若热毒瘀结,咯浓浊痰,腥臭味重,合犀黄丸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若形证俱实,胀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滑数, 可加桔梗白散,峻驱浓痰4. 恢复期:养阴益气清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四、哮证朱丹溪首创病名; 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 1. 发作期1 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紫金丹、苏子降气汤 2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麦门冬汤、三子养亲汤、控涎丹 2. 缓解期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气阴两虚者用生脉散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肾虚不能纳气者用参蛤散五、喘证1. 实喘1 风寒闭肺: 宣肺散寒- 麻黄汤若汗出而喘不平,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寒饮内伏,复感外寒引发者用小青龙汤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4痰浊蕴肺:化痰降逆-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闭: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2. 虚喘1肺气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补中益气汤2肾气虚: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参蛤散如兼标实、上实下虚,用苏子降气汤3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六、肺痨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元代葛可久《十药神书》收载十方,治疗肺痨第一部专著朱丹溪滋阴降火;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提出“杀虫“补虚”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七、肺胀内经首载病名丹溪心法》:痰挟瘀血碍气而病; 《证治汇补》分虚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考试常考知识点
第一篇肺系病证
感冒的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
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咳嗽痰湿蕴肺证的治法和主方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肝火犯肺证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哮证和喘证的鉴别要点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
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
哮病的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朱丹溪)即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证的治法和主方
喘证病位:在肺和肾涉及肝脾
喘证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
上实下虚喘证的概念治法和主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喘证表寒肺热痰浊阻肺肾虚不纳证的治法和主方
肺痈的基本病机:邪热蕴肺,热雍血瘀成痈,血败肉腐为脓
肺痈四期的治疗原则和主方
肺痨的临床特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
肺痨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肺痨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
肺痨肺阴亏耗证气阴耗伤证的治法和主方
《十药神书》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肺胀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于心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
肺胀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第二篇心系病证
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
心悸基本病机:虚证:气血阴阳亏耗心失所养实证:痰饮气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
惊悸和怔忡的鉴别
心悸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治法和主方
胸痹的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基本病机:心脉痹阻(阳微阴弦)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气虚阴伤阳衰及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标实:瘀血寒凝痰浊气滞痹阻胸阳阻滞心脉)
胸痹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主治和主方
不寐的基本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安神定志
不寐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痴呆和癫证的鉴别
癫狂的基本病机
痫证的临床表现基本病机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
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标实——)
第三篇脾胃系病证
胃痛的病位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胃痛的辨证要点: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
胃痛寒邪客胃证肝气犯胃证胃阴不足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
肝失疏泄犯胃乘脾可导致胃痛呕吐泄泻,其病机治法和主方有何异同
呕吐病位病因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原则:和胃降逆止呕
呕吐治疗的证型治法和主方
口壹膈的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标实——)辨证论治证型主方
呃逆的基本病机: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
呃逆治疗原则:理气和胃,降逆止呃
泄泻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与肝肾密切相关
泄泻基本病机其病理因素离不开湿
泄泻治疗原则:健脾化湿暴泻:湿盛为主重用化湿;久泻:脾虚为主当以健脾
泄泻湿热伤中证肝气乘脾证脾胃虚弱证肾阳虚衰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
痢疾的临床特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粘冻
痢疾的基本病机:邪蕴肠腑,气血雍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
辨证要点:辨虚实;辨气血
湿热痢疫毒痢阴虚痢休息痢的治法和主方
刘和间提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便秘病位:在大肠,与肺脾胃肝肾有关
便秘肠胃积热证阴寒积滞证阳虚寒凝证的治法和主方
第四篇肝胆系病证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
胁痛的病位:在肝胆,与脾胃及肾有关基本病机:肝气郁滞,络脉失和
胁痛的病理性质:有虚有实,实多虚少(实证——虚证——)
胁痛辨证要点:辨在气在血,辨属虚属实治疗原则:疏肝和络止痛
胁痛肝气郁结证肝络失养证的治法和主方
黄疸的临床特征病位:脾胃肝胆基本病机:湿邪困遏,脾胃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肌肤病理性质:阳黄:湿热阴黄:寒湿辨证以阴阳为纲
阳黄热重于湿湿重于热疫毒炽盛证的主方阴黄寒湿阻遏证的主方
阳黄阴黄急黄的鉴别
积聚的病位:肝脾基本病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
积证的治疗原则:初期消散中期消补兼施后期养正除积
鼓胀与水肿的鉴别
鼓胀的病位:在肝脾,久则及肾基本病机: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鼓胀证治的证型和主方
关于逐水法应用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头痛引经药的应用太阳头痛: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痛: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吴茱萸藁本
头痛辨证要点:辨外感与内伤;辨头痛的部位:
头痛风寒证风热证风湿证肝阳证瘀血证痰浊证的主方
眩晕病理性质:虚实夹杂,以虚者居多眩晕痰浊中阻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
《素问》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瘈,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胕肿,痛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
《丹溪心法》强调"无痰则不作眩" 《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能作眩"
中风的病位及基本病机
中脏腑中经络的鉴别
补阳还五汤牵正散的适应症
中风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
瘿病的病位:在肝脾,与心有关基本病机:气滞痰凝血瘀雍结颈前
瘿病的病理演变:初期气郁痰阻为主;日久引起血瘀,并可出现化火伤阴等病机转化,由实证转化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治疗原则:理气化痰消瘿散结
瘿病气郁痰阻证心肝阴虚证的治法和主方
第五篇肾系病证
水肿病位:在肺脾肾,关键在肾基本病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水肿辨证首辨阴阳治疗原则:发汗利小便泻下逐水(治水三法)
水肿证治的证型和主方
《内经》分为"风水""石水""涌水"
淋证的病位基本病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
淋证治疗原则:实则清利虚则补益
热淋石淋血淋气淋膏淋劳淋的治法和主方
如何理解淋证治法,古有忌汗忌补之说
癃闭的病位基本病机:膀胱气化功能失调
癃闭膀胱湿热证浊瘀阻塞证脾气不升证肾阳衰惫证的治法和主方
阳痿的病位:肝肾心脾基本病机:虚证——实证——治疗原则
遗精的病位基本病机治疗原则:实则清泄虚则补涩
遗精常用治法:上则——中则——下则——
遗精证治的证型和主方
第六篇气血津液病证
《丹溪心法》提出"六郁"之说(越鞠丸)
郁证痰气郁结证和心神失养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
梅核气脏躁的临床表现
血证的治疗原则:治火治气治血
血证的主要证侯:热盛迫血证阴虚火旺证气虚不摄证血证各证型的主方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吐血"三要法"(行血补肝降气)
《景岳全书》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概括为"火盛"和"气虚"两个方面
《血证论》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
《金匮》四饮的诊断依据
痰饮的病位:在三焦、肺、脾、肾,其中脾运失司首当其冲
痰饮的基本病机:三焦失通失宣,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蒸化,阳虚水液不运,水饮停积为患治疗原则:温阳化饮("用温药和之")
寒饮伏肺证的的治法和主方
消渴的病位: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基本病机:阴虚燥热
消渴的本证(三多一少)与并发症(肺痨、白内障、雀目、耳聋、疮疖痈疽、中风偏瘫、水肿)治疗原则: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消渴证治的证型和主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自汗盗汗的辨证要点:辨阴阳虚实虚证:自汗气虚不固;盗汗阴虚内热实证: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
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
气虚发热证阳虚发热证的治法和主方
厥证的病位基本病机:气机逆乱、升降乖戾,阴阳不相顺接
厥证、中风、痫证、眩晕的鉴别
虚劳辨证要点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目
肥胖的基本病机:阳气虚衰痰湿偏盛治疗原则:补虚泄实
脑癌、肺癌、大肠癌、肾膀胱癌的病理性质:本虚——标实——
第七篇肢体经络病证
痹证的基本病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肌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
《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
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的鉴别痰——瘀——
痹证的治疗原则:初痹祛邪通络(祛风、散寒、胜湿、清热、祛痰、化瘀);久痹补肝肾、益气血
风寒湿痹证(行痹痛痹着痹)、风湿热痹、痰瘀痹阻证、肝肾两虚证的治法和主方
如何理解"治痿独取阳明"?
痿证的基本病机:实证——虚证——
痿证脾胃虚弱证肝肾亏虚证的治法和主方
寒湿腰痛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
第八篇常考名词解释
夙根上实下虚真心痛薄厥梅核气脏躁羊癫风濡泻飧泻溏泻鹜泻滞下大瘕泻肠辟逆流挽舟休息痢噤口痢脾约蛊胀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_ 提壶揭盖肾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