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耕作半径分析的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_以安徽省埇桥区为例_乔伟峰

合集下载

乡村振兴视角下美丽乡村人居环境发展提升策略思考

乡村振兴视角下美丽乡村人居环境发展提升策略思考
意识薄弱
状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已经由有与无问题转化为如何
优化配置、 提高效率的问题ꎮ
4 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提升策略
国家法律和一系列行政规范性文件共同组成了我
4 1 抓住中原地域文化特色ꎬ 打造水文化坐标体系
度ꎬ 针对当前黄河流域美丽乡村建设中水文化存在问
角度分析ꎬ 美丽乡村建设以中原地域的水文化和水利
时ꎬ 很多村落的水景观、 水环境等物质形态也是美丽
和整合ꎬ 部分村庄水文化内涵挖掘不深ꎮ 水文化项目
乡村景观的主要内容ꎮ 水孕育了村庄的郁郁苍苍与繁
的技术含量不高ꎬ 缺乏参与性ꎮ 同时ꎬ 水文化产品也
荣生机ꎬ 没有水就没有诗意的乡村家园ꎮ 因此ꎬ 水文
缺乏创新性与多样性ꎮ 水文化在继承保护开发和应用
明与精神文明两个抓手ꎬ 要正确处理黄河、 人类、 自
然之间的关系ꎬ 形成和谐的良性生态 - 社会 - 文化系
统ꎮ 最终促使乡村成为真正拥有乡土气 息 的 快 乐 家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1 74 2023ꎬ Vol 43ꎬ No 14
的产生由于农耕的原因也大多近水ꎬ 近现代村庄的建
并生的完整体系ꎮ 黄河流域沿岸ꎬ 农村地区人、 水、
设中ꎬ 水文化也起到了重要的凝聚作用ꎮ 从古至今ꎬ
自然和谐共存是黄河流域自然人文生态系统繁荣的根
很多村落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人类治水与理水的历史ꎮ

[1]
ꎮ 黄河流域 内 的 水 文 化ꎬ 是 长 久 依 水 而 居 的 村
居环境持续发展和营造的策略ꎬ 推动美丽乡村高质量发展和提升ꎮ
关键词: 乡村振兴ꎻ 农村人居环境ꎻ 美丽乡村ꎻ 水文化
中图分类号: S-0 文献标识码: A

中部地区县域乡村性测度及空间关联类型划分——以安徽省为例

中部地区县域乡村性测度及空间关联类型划分——以安徽省为例

筹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 键词 : 乡村 性 ; 测度 ; 关联 类 型 ; 县域 ; 安徽 省
中图分 类 号 : F 2 9 1 . 1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1 —2 4 4 3 ( 2 0 1 4 ) 0 1 —0 0 6 3—0 4
乡村 是 一 个 空 间地 域 系统 , 主 要 以农 业 经济 活 动 为 基 本 内容 的聚 落 总 称 … 1. 当前 我 国 经 济 社会 发 展 正
1 研 究 方 法 与 数 据 来 源
1 . 1 研 究 方 法
1 . 1 . 1 乡村性 R I 理论公式 乡村性评价到 目 前为止尚没有统一的标准, 本文基于 区域城乡一体化视角来 探讨 乡村性水平 , 测度思路是通过 区域城市性来反演 区域乡村性 . 在一定区域范围之 内, 用城市标准来测度
展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 提出了乡村发展研究的理论框架 , 学者 C 1 o c k - 3 3、 J w∞d s 【 ] 对 乡村性 的基本内涵尝试性
地进行了定义 ; 张小林 5 从区域城乡一体的角度 构建乡村性 的理论计算公式 , 并对苏南 地 区的乡村性进行 了初步地分析 ; 刘彦随L 6、 6 _ 龙花楼[ ’ ] 分析了黄淮海地 区、 陕北样带 的乡村性及发展基本类 型, 张荣天[ 8 ] 对 江 苏省县域乡村性格局演化及机理进行 了实证探讨 . 乡村转型及重构的探讨是当前我 国乡村地理学研究的热 点问题 , 其 中探讨乡村性测度及空 间关联类型划分是研究 的重要视角L 9 ' l 0 1 . 中部地 区地处中国内陆中心 , 起着承东启西 的重要作用 , 日益成 为国家战略层面关注 的重点 区域 , 主要

乡村旅游驱动下村民生活空间变化及满意度研究

乡村旅游驱动下村民生活空间变化及满意度研究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10XIANGCUN KEJI2020年1月(上乡村旅游驱动下村民生活空间变化及满意度研究贾风平张若楠侯宇江(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山西晋中030600)[摘要]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农村社区空间格局和空间功能发生变化,村民原有生活空间也会发生改变。

本文以山西省临县碛口村为例,运用半结构访谈方法并借助SPSS20.0,探究旅游开发前后碛口村民居住空间、休闲交往空间和公共服务空间三方面的空间结构变化及村民对这些变化的满意度。

结果发现:①居住空间变化表现在房屋建筑风格、建材体量、形态的相似性被打破,居住功能从单一向多元转变;②休闲交往空间变化表现在休闲方式多样化、社交对象多元化、休闲交往场所从私密型向开放型转变;③公共服务空间变化表现在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增加。

碛口村民对生活空间变化满意度的排序为居住空间变化(3.45)<休闲交往空间变化(3.70)<公共服务空间变化(4.62)。

不同人群对生活空间变化满意度存在差异,这与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和是否参与旅游经营活动有关。

[关键词]乡村旅游;生活空间;满意度;碛口村[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20)01-10-5乡村是人类文明的根基所在,乡村的魅力在于其区别于城市的农耕美和原生态,游憩价值高。

近年来,乡村越来越受到城市旅游者的青睐。

乡村旅游不仅有助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而且有助于推动乡村社会文化的重构[1]。

旅游开发给目的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方面带来影响,旅游绅士化是一种典型现象[2]。

张娟等解释了乡村旅游绅士化给乡村带来的一系列变化[3]。

旅游空间生产理论、场域理论、空间重构理论等被用来解释旅游活动给目的地带来的空间变化。

从时间地理学的角度,通过分析农户的空间行为来揭示空间变化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4]。

目前,学者对旅游带来的空间变化和村民行为研究较多,但关注村民态度的研究较少。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村庄布局——以安徽省无为市为例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村庄布局——以安徽省无为市为例

4.8%
-2.6%
-6.9%
0.9%
-7.2%
崔晓强,胡玉银,吴欣之 . 超高层建筑钢结
构施工的关键技术和措施[J]. 建筑机械
化,2009,30(6):45-48,55.
[2]
吴宏磊,陈长嘉,丁洁民,等 . 黏滞阻尼器
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研究[J]. 建筑结
构学报,2016(S1):39-47.
元骨架曲线的总体极限承载能力均略大
增减挂钩,用于城镇建设。
3
无为市乡村现存问题
3.1乡村土地利用粗放
4
规划思路和工作方法
乡村振兴与城镇化绝非对立,而是
愿的前提下确定是否纳入撤并范围;村
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乡村振兴与新
庄 空 心 化 较 严 重 ,常 住 人 口 占 比 不 足
型城镇化均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
30%,居住人口多年来呈明显下降趋势,
据村庄的交通区位、社会经济、人口规
建村民住宅,退出的用地通过修复整治
农田建设为重点,形成“一心三区”的农
模、资源禀赋等,分类推进乡村振兴,营
未来可用地农业生产、发展乡村旅游或
业空间总体格局,重点引导乡村地区错
造更为舒适的人居环境[3]。据此,应该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位发展。
遵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布局原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359(2024)3-0030-03
DOI:10.16330/ki.1007-7359.2024.3.011
中部,襟江带湖,南与芜湖市区、铜陵市
无为市现农村常住人口为 40.07 万
隔江相望,属于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

基于格网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特征_省略_的地理要素识别_以环渤海地区为例_杨忍

基于格网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特征_省略_的地理要素识别_以环渤海地区为例_杨忍

地理研究GEOGRAPHICAL RESEARCH 第34卷第6期2015年6月V ol.34,No.6June,2015基于格网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特征及空间指向性的地理要素识别——以环渤海地区为例杨忍1,刘彦随2,3,龙花楼2,陈呈奕1(1.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510275;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3.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100875)摘要:科学辨识农村居民点演变特征及其空间指向性机理,将丰富乡村地理学及村庄规划学科的研究内容。

以农村居民点用地矢量数据为基础,集成格网统计、地理探测器和Logistic 回归等研究方法,定量识别环渤海地区农村居民点时空地域格局及空间指向性特征。

主要结论如下:①农村聚落密度和分散程度自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传统农区乡村聚落密度较高。

②黄淮海、鲁南等传统农区,大多农民处于“城乡双漂”的生计状态,助推农村聚落用地持续扩张,在5km×5km 网格单元内,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多数超过3km 2。

③中心地城市的持续外扩,外围农村居民点用地类型随之转变消失。

④农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一定的交通指向、中心地指向、耕地资源禀赋指向、环境宜居地域指向等指向性特征。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地理探测器;乡村空间重构;乡村地理学;环渤海地区DOI:10.11821/dlyj2015060071引言乡村是指非城市的广大区域,聚落是指居民的生产、生活的场所。

乡村聚落为乡村人口居住和生产生活的场所,是乡村地域空间的人口聚居点,农村居民与周围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现象与过程和结果[1-5],乡村聚落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是区域“三生”空间重要组成部分,乡村聚落的结构、形态、景观演变及用地变化等是历来都是乡村地理学研究对象[6],也是人地关系地域体系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乡村聚落承载传统农业生产与加工的地域功能,在农业社会,受到农业科学技术约束,农村聚落形态与规模直接和耕地资源禀赋和农村人口规模紧密相关,耕作半径的大小对乡村聚落形态产生直接影响[7]。

基于破碎度分析的耕地格局与空间分区研究——以安徽省灵璧县为例

基于破碎度分析的耕地格局与空间分区研究——以安徽省灵璧县为例

张晓瑞,周艳,邵薇,等.基于破碎度分析的耕地格局与空间分区研究——以安徽省灵璧县为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23,54(6):748-758.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23,54(6):748-758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ttp ://DOI:10.3969/j.issn.1000-1700.2023.06.012收稿日期:2023-07-1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1181);合肥工业大学科研项目(W2022JSFW0959)第一作者:张晓瑞(1976-),男,博士,教授,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E-mail:*************基于破碎度分析的耕地格局与空间分区研究——以安徽省灵璧县为例张晓瑞1a,b ,周艳1a ,邵薇1a ,王振波2(1.合肥工业大学a.建筑与艺术学院,b.数字人居环境研究实验室,合肥230601;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摘要:耕地是国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耕地用途、强化耕地管制、把握耕地格局是当前耕地保护不容或缺的部分。

基于县域尺度,选取Fragstats 共5个一级类景观指标,分析指标数值,权重计算各类指标得到耕地破碎度空间分异情况,再利用莫兰指数与冷热点分析空间自相关性剖析耕地破碎度格局。

综合指数平均值为0.47,标准差为0.19,破碎化最小值为0.16,最大值为0.77,耕地破碎化呈现出“分层分布”的空间格局特征;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指数为0.322,且通过置信度检验,由局部空间自相关得到冷热点分析。

最终基于综合指数划分出高中低破碎度分区,及基于冷热点分析划分出的集聚与离散分区。

灵璧县空间分异格局差异性明显,整体表现为“北部高、中部低、南部低”的破碎度格局;在耕地现状上,破碎程度反映了耕地减少或调整的间接原因;在耕地保护层面,应当落实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实行小田变大田,整合闲置耕地,优化连片耕地;在耕地发展规划层面,利用破碎分区发展多价值的耕地景观,提升耕地利用效益,带动乡村整体耕地格局发展。

县域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乡融合的时空耦合及障碍因子——以皖北地区为例

县域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乡融合的时空耦合及障碍因子——以皖北地区为例

引文格式:周灿, 肖铁桥. 县域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乡融合的时空耦合及障碍因子——以皖北地区为例[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4, 18(3): 14−23. DOI: 10.12371/j.ynau(s).202402056县域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乡融合的时空耦合及障碍因子——以皖北地区为例周 灿, 肖铁桥 *(安徽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1)摘要: 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能有效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建设。

以皖北地区18个县(县级市)为例,通过熵权TOPSIS 法、耦合协调模型,评价和分析各县域2001—2021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并通过障碍度模型诊断影响其发展的障碍因子。

结果表明:(1)皖北地区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乡融合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各县域展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和特点。

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城乡融合水平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2)耦合协调度随时间呈上升趋势,但在空间上存在阶段性和差异性。

早期以初步协调为主,末期较高协调度的县域呈“十”字分布。

耦合协调度标准椭圆呈“东北—西南”向分布,重心向“西南”移动,西南部县域发展占优。

(3)皖北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乡融合协调发展主要障碍因素在于农业生态、城乡社会及城乡生态融合。

最后,基于研究结论和诊断结果,进一步提出优化皖北地区县域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县域;耦合协调;时空特征;障碍因子中图分类号: F 30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4–390X (2024) 03−0014−10The Spatiotemporal Coupling and Hindering Factors of County-level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and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 Case Study of Northern AnhuiZHOU Can ,XIAO Tieqiao(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Hefei 230031, China)Abstract: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ounties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style modernisation and common wealth. Taking 18 counties and county-level cities in northern Anhui as examples, this paper evaluated and analyse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and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each county from 2001 to 2021 through the entropy-weighted TOPSIS method and the coupled coordination model, and diagnosed the obstacle factors affecting their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obstacle degree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Northern Anhui region had made re-markable progress in both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sation and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the收稿日期:2024-03-05 修回日期:2024-04-01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国土空间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双导向下县域乡村发展路径和策略研究——合肥市庐江县为例”(SK2020ZD25)。

乡村振兴视域下宿州市埇桥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探讨

乡村振兴视域下宿州市埇桥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探讨

乡村振兴视域下宿州市埇桥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探讨作者:李红波来源:《南方农业·上》2024年第04期摘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对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查阅文献及实地调研,介绍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的概况和其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采取的主要举措,对埇桥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针对问题从政策、人才、机制、动力等方面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建议,为各地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和指导。

关键词乡村振兴;集体经济;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ki.1673-890x.2024.07.028村级集体经济是我国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正是从这一思路出发,笔者以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为例,基于该区298个建制村的集体经济收入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当前埇桥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采取的主要举措与成效,进而探索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埇桥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全国其他类似条件地区提供决策依据。

1 国内研究现状及述评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村级集体经济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不少研究成果。

张洪振等通过调研数据,实证检验了村“两委”“一肩挑”治理模式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着正向影响[1]。

肖红波、陈萌萌通过调研发现,我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仍处于攻坚阶段,总体发展向好,但存在不少问题[2]。

李明基于成都市6个村的集体经济调研,分析了村级集体经济与资本下乡应对策略的关系,发现村级集体经济对资本下乡的策略有影响[3]。

周振研究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逻辑,发现社区开放、产权改革能够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增长[4]。

楼宇杰等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研究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影响因素,发现党员人数和财政补贴对村级集体经济影响比较显著[5]。

肖龙和马超峰研究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异质性特征,发现不同地区的村级集体经济面临的内外限制条件不一样[6]。

地价模型在农用地基准地价评估中的应用——以宿州市埇桥区为例

地价模型在农用地基准地价评估中的应用——以宿州市埇桥区为例
2 地价模 型的构 建
级与估价工作 。在 此之后 , 国其它省份陆续开展 了 全
农用地的分等定级估价工作 。现在 , 农用地分等定级
的技术思路和方法已经成熟 , 但是农用地价格构成及 农用地基准地价 的评估仍 然有较大 的争议【 。由于
我国的农用地市场不发育 , 农用地的交易资料很少 , 因 此进行样点地价评估出的农用地价格容易失真 而 2,
Ap l a in o rc o es i t m rc p as lo rc l r lL n p i t fP i M d l n Da u P i eAp r i fAg iu t a a d c o e a u
。。。。。。。。。。— —
A a e S u y o n q a s rc n S z o t C s td f Yo g io Dit i i u h u Ci t y
Z l0 a ,H NG S a ln , O H —p g S i u 卜 A J n Z A ho i g H U u i ,HI —j i a n L n
(col f n i n n c neadS a a Ifr ts U S ho o v omet i c n pt l nomai MT, uh u 2 0 8 E r Se i cC X zo 10 ) 2
Ke rs p c d esa rc l rl a d d tm r e ywod : r emo l;g iut a n ; au p c i u l i
l 引言
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18 年 , 9 9 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在全 国 6 个试点县进 行了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 。2 0 年 3 , 国 9 01 月 全 个省
赵 健, 张绍 良, 候湖平 , 史丽君

乡村地域系统视角下农村土地利用问题解析与优化路径

乡村地域系统视角下农村土地利用问题解析与优化路径

乡村地域系统视角下农村土地利用问题解析与优化路径目录一、内容概要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研究目的和方法 (3)3. 国内外研究现状 (5)二、乡村地域系统概述 (6)1. 乡村地域系统的概念 (7)2. 乡村地域系统的特点 (8)3. 乡村地域系统的结构 (9)三、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0)1. 土地利用类型和数量 (11)2. 土地利用方式和效益 (13)3. 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 (14)四、农村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解析 (15)1.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16)2. 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 (17)3. 土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18)4. 土地利用中的产权问题 (19)五、土地利用问题的成因分析 (21)1. 政策法规因素 (22)2. 经济因素 (23)3. 社会文化因素 (24)4. 自然环境因素 (25)六、农村土地利用优化路径 (26)1.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8)2.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29)一、内容概要本文旨在从乡村地域系统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农村土地利用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

文章首先概述了乡村地域系统的构成及其功能,强调了土地利用在乡村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当前农村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资源浪费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从空间规划、土地整治、产权制度、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策略。

以典型案例为基础,对优化路径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和总结。

本文的研究对于促进乡村地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地域系统视角下的农村土地利用问题日益凸显。

农村土地资源丰富,为农业、林业、畜牧业等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另一方面,农村土地利用不合理、低效的问题也日益严重,导致土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

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乡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

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乡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
ln s a e p t n i an a ou t ,Sh n on o ic a d c p at n Gu gr o c ny er a d g Pr vn e.See t d p t h d n i a g tp t h id x lce a c e st y,lr es ac n e ,
文 献 标 志码 :A
文 章编 号 :10 — 39 2 L) 10 4 — 5 0 5 9 6 (O O l -0 2 0
Re e r h o p i ia in o u a e t me tl n s a e p t r / uS n’ s a c n o t z t fr r l t e m o s l n a d c p a t nu o g2 e ・ ,
S a g a 2 0 9 , hn h n h i 0 0 2 C ia)
Ab t a t a e n R n S s wela r g t t , hs p p ra ay e u a s te ns s r c :B s d o S a d GI ,a l s F a s as t i a e n l d r r l et me t z l
1n s a e p t r n v lt n o a g a o n y m o e dr cl.An h o gh a lzn h r ig a d c p at n a d e ou i f Gu n r o c u t e o r i t e y d t r u nay ig te d i n v f co s a d c p te n ide y tm d t e it r a a o u al e t m e t l nn ,a n w t o a t r ,ln s a e pat r n x s se an h n e n llw fr r tl s e ns pan ig e me h d f r u orn e iin m a igwa e p. 0 pp t g d cso — kn ss t s i u

安徽宿州埇桥区2021—2022_年度小麦生产概况及特点

安徽宿州埇桥区2021—2022_年度小麦生产概况及特点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23年6月刊112综 合 研 究DOI:10.16815/ki.11-5436/s.2023.16.069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对减缓冻害、促进小麦生长、苗情转化升级有积极作用。

大力宣传报道各乡镇涌现出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模式,营造良好秋种社会舆论氛围。

3、技术指导(1)常规技术监测和应急调度监测及时撰写监测报告,为上级农业生产决策提供依据。

常规监测内容包括小麦播种、出苗基本情况、主要品种播种面积调查、关键生育期记载、个体与群体农艺性状调查、灌浆速率测定、小麦生产成本与效益调查等,覆盖小麦全生育期。

应急调度监测集中在越冬期和返青拔节期,主要调查内容是冻害、冷害危害情况,并在灌浆期进行倒伏情况、产量三要素调查。

全生育期共监测30余次,其中应急调度5次,撰写监测报告17篇,内容涵盖小麦生长各阶段及倒伏、冻害、冷害等灾害调查。

(2)统筹开展病虫草害防治沚桥区分别在2021年11月、2022年2月印发小麦田间管理意见,要求因苗施策、加强肥水管理和病虫草害防治。

同时开展春季田管活动月,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运用手机微信等现代通讯手段推广小麦田间管理技术。

(3)重点防治小麦赤霉病沚桥区早谋划、早部署,成立小麦赤霉病防控领导小组,以分管副区长为组长,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为副组长,下发《宿州市埇桥区2022年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文件,要求各地迅速开展防控工作,对已齐穗、扬花的麦田普防1遍,应防尽防。

中央、省、市区共安排补助资金3011万元,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等,一喷三防面积达到32.4万公顷次。

同时加强网格化管理,责任到人,确保1户1张明白纸、1户1个明白人。

小麦赤霉病总体发病较轻,小麦籽粒品质好,病瘪粒少。

四、收益及秸秆利用情况根据调查全区20个农户(包括小户和新型主体),亩均纯收益1070元,较上年增加370元。

小麦收获后秸秆收储较及时,打捆离田较多,综合利用程度越来越高[3]。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域尺度国土空间规划:认知、职能与构建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域尺度国土空间规划:认知、职能与构建

第33卷 第8期2019年8月Vol.33 No.8Aug.,2019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1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侧重城市的发展战略,致使乡村各类资源要素不断流向城市,城市化推进的同时产生了日趋严重的乡村衰退问题[1],城乡差异随之扩大。

在国际上,乡村衰落同样是焦点问题[2],欧美发达国家在经历过城市化与逆城市化阶段后,提出了 乡村发展的解决方案[3-4]。

国内随着农村空心化现象的不断加剧[5]和“三农”问题日益突出[6],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农业、农村发展,依据对新时期社会矛盾的新认知,在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对乡村发展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

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现城乡融合的村镇建设新格局,并提出解决乡村衰落难题的中国方案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空间规划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空间规划体系”,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8年初,doi: 10.11994/zgtdkx.20190725.163549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域尺度国土空间规划:认知、职能与构建贾铠阳1,2,乔伟峰1,2,3,王亚华1,2,3,戈大专1,2,3,黄璐莹1,2(1.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南京师范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23;3.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江苏 南京 210023)摘要:研究目的: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为契机,科学认知村域尺度国土空间规划内涵,明确其基本职能,并提出构建路径。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法。

研究结果:当前乡村面临转型,而村域规划存在理论认知不深入、技术支撑不足、实施管理困难等问题,新时期村域国土空间规划应依据外部社会背景及村庄内在条件,在全面认知乡村价值前提下,通过空间资源要素配置与用途管制来干预乡村空间重构并服务于乡村治理。

安徽省乡村地域功能空间格局与形成机制

安徽省乡村地域功能空间格局与形成机制

安徽省乡村地域功能空间格局与形成机制作者:洪苏琴李俊峰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1年第04期摘要运用熵值法构建乡村地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用于评价安徽省乡村地域功能水平,对其乡村地域类型进行识别,进而分析乡村地域功能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

经过数据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安徽省的乡村地域空间呈现集聚性较强、分异性明显的特点,皖南和皖北地区的乡村地域功能指数较低,发展较慢,皖中地区各项功能指数均发展较好;安徽省的乡村地域功能类型主要分为单一型、交叉型和综合型,单一型和综合型居多,其中弱综合型最多;影响乡村地域功能空间分异主导因素为经济基础和国家政策,基础建设、产业结构、区位条件和自然因素等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乡村地域功能产生影响。

关键词乡村地域功能;空间分异;类型;评价;安徽省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04-0216-06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04.058The Spatial Patter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Rural Area Function in Anhui ProvinceHONG Su-qin,LI Jun-feng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Anhui 241002)Abstract The entropy method is used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ural regional function,which is used to evaluate the level of rural regional function in Anhui Province,identify its rural regional types,and then analyze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rural regional function.Through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data,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The rural regional space of Anhui Province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agglomeration and obvious differentiation.The rural regional function index 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Anhui is low and develops slowly,while all the functional indexes in central Anhui develop well.The functional types of rural areas in Anhui Province are mainly divided into single type,cross type and comprehensive type,and most of them are single type and comprehensive type,of which the weak comprehensive type is the most.The domin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rural regional function are economic basis and national policy.But infrastructure,industrial structure,location conditions and natural factors also affect rural regional function to a certain extent.Key words Rural area function;Spatial differentiation;Type;Evaluation;Anhui Province基金項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1164)。

基于空间句法的徽州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与优化策略

基于空间句法的徽州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与优化策略

基于空间句法的徽州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与优化策略
王铁锋;朱一诺;苏继会
【期刊名称】《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2(30)1
【摘要】徽州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之一,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受自然与人文双重影响所形成的宝贵财富,其空间形态独具一格。

本文以安徽省绩溪县龙川村为例,运用空间句法,选取整合度、选择度、协同度、可理解度四个主要变量,分析村落空间形态特征与公共空间位置、水系分布等物质空间环境存在的内在关联性,并根据分析结果从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村落空间形态优化策略,以期为徽州传统村落空间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研究提供新思路。

【总页数】7页(P27-33)
【作者】王铁锋;朱一诺;苏继会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2
【相关文献】
1.基于空间句法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与优化研究——以张谷英村为例
2.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优化研究——以大理白族自治州古生村为例
3.基于空间句法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以桂林漓江流域传统村落为例
4.基于空间句法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形态研究--以江永县古调村为例
5.基于空间句法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形态研究--以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霄南村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县域乡村地区义务教育设施空间分布及可达性分析——以安徽省寿县为例

县域乡村地区义务教育设施空间分布及可达性分析——以安徽省寿县为例

县域乡村地区义务教育设施空间分布及可达性分析——以安
徽省寿县为例
杨新刚;夏斌;王子帅
【期刊名称】《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24(45)3
【摘要】县域乡村地区义务教育设施的空间分布及可达性对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安徽寿县为例,利用2020年县域乡村义务教育设施数据,运用平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趋势面分析以及改进的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模型等方法,对义务教育设施的空间分布以及行政村尺度可达性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1)寿县乡村地区义务教育设施空间分布总体呈分散状态,设施在局部以乡镇政府驻地为中心集聚,乡村义务教育设施空间集聚与人口密度相一致;(2)小学核密度在空间分布上呈北低南高的现象,初中则呈现中部高、南北低的状况,东西向分布差异不明显;(3)小学空间可达性总体上呈“中部、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分布态势。

【总页数】9页(P283-291)
【作者】杨新刚;夏斌;王子帅
【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建筑大学安徽省城镇化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2;K901
【相关文献】
1.中部地区县域乡村性测度及空间关联类型划分——以安徽省为例
2.乡村贫困地区教育设施的空间可达性与优化研究——以延川县为例
3.县域乡村地区历史空间意境设计方法研究--以安徽省固镇县"两带"为例
4.皖中地区乡村自建住宅空间布局设计的演变——以安徽省寿县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目标差异化的双层级村庄分类与布局优化

目标差异化的双层级村庄分类与布局优化

目标差异化的双层级村庄分类与布局优化耿艺伟;陈伟强;张金鑫;杨一鸣;马月红【期刊名称】《农业工程学报》【年(卷),期】2022(38)4【摘要】村庄分类与空间布局优化是精准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和县域村庄规划的基础和关键。

立足于新的发展阶段,为稳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践,该研究以“发展”与“精明收缩”为不同目标导向,在行政村与自然村层级分别借助布尔迪厄的资本理论与韧性理论形成双层级的乡村空间布局优化方案。

以商丘市睢阳区为例,在行政村层级,以“发展”为目标导向,基于布尔迪厄的资本理论构建村庄发展资本评价和Pajek复杂社会网络形成行政村类型。

在自然村层级,以“精明收缩”为目标导向,基于韧性理论的村庄优化韧性指数对自然村内部进行优化,并提出相应振兴策略。

结果表明:1)在行政村层级,以“发展”为目标导向,将村庄划分为城郊融合型24个、集聚提升型84个、整治改善型195个与特色保护型8个。

2)在自然村层级,以“精明收缩”为目标导向,在每个行政村内部形成一个重点村,并引导拆迁撤并型村组向其精明收缩,其中,重点村303个,拆迁撤并村582个。

3)依据目标差异化导向,在行政村层级,对城郊融合型、集聚提升型、整治改善型和特色保护型四类村庄类型分别提出以“发展”为导向的针对性振兴策略。

在自然村层级,对每个行政村内部的自然村提出以“精明收缩”为导向的渐进式优化方向。

研究可为村镇布局优化重构、乡村振兴战略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等提供借鉴与参考。

【总页数】9页(P278-286)【作者】耿艺伟;陈伟强;张金鑫;杨一鸣;马月红【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河南省土地整治与生态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相关文献】1.基于双空间金字塔匹配核的图像目标分类2.双课堂教学方法支撑高等教育差异化学习目标分析——以实操类课程教学设计为例3.基于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的"双创"课程形成性评价研究4.区域差异化“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5."双碳"目标下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调整建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宿州市埇桥区粮食增产潜力分析(一)

宿州市埇桥区粮食增产潜力分析(一)

宿州市埇桥区粮食增产潜力分析(一)摘要总结了埇桥区耕地地力评价与等级分布,分析了该区粮食增产存在的问题,并从改善耕地地力及进行土地流转等方面探讨了该区的粮食增产潜力,指出了埇桥区的粮食增产还有很大空间。

关键词耕地地力;粮食增产潜力;问题;增产措施;安徽宿州;埇桥区20世纪80年代初,埇桥区开展第二次土壤普查,全面总结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较详细地分析了埇桥区的各种土壤类型,对当时的土地平整、化肥的施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配方施肥、提高粮食产量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二次土壤普查之后,埇桥区非常重视耕地地力调查,结合农业综合开发,进行土壤养分普查,根据土壤养分普查成果,埇桥区土肥站在全区范围内先后开展了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研究,配方施肥、优化配方施肥、平衡配套施肥、秸秆还田等技术推广工作,为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作出了贡献。

1埇桥区耕地地力评价与等级分布2009年,埇桥区开展了耕地地力评价工作,充分应用了第二次土壤普查的成果资料、土地利用详查资料、测土配方施肥资料等,调查了旱地、水浇地等耕地的立地条件和生产管理情况,采集了土样、植株样,分析了土壤养分、土壤物理状况等,对耕地的地力、肥力进行了评价。

根据全国耕地地力等级与综合指数法,全区地力可以分为5级1]。

全区土地总面积2868km2。

其中耕地面积约为143915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0.18%。

其中将耕地农作物年平均产量在13500kg/hm2以上的归为1级地,面积16207.1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1.4%;将耕地农作物年单产在12000~13500kg/hm2的归为2级地,面积33932.2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3.9%;将耕地农作物年平均产量在10500~12000kg/hm2的归为3级地,面积43432.4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0.6%;将耕地农作物年平均产量在9000~10500kg/hm2的归为4级地,面积17693.3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2.5%;将耕地农作物年平均产量在9000kg/hm2以下的归为5级地,面积30817.1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1.7%。

基于宏观视角的村庄布局效益评价

基于宏观视角的村庄布局效益评价

基于宏观视角的村庄布局效益评价
张磊
【期刊名称】《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1(026)003
【摘要】村庄布局优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本工作,是新农村建设和调整区域空间结构的重要环节。

文章从宏观角度研究农村村庄布局优化评价问题,提出农村村庄布局的改善可以显著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和提高农民纯收入。

%The optimization ofvillage planning is a basic work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rural communities andan important link of new rural-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d the adjustment of 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Thus, the article from the macroscopic per
【总页数】5页(P152-156)
【作者】张磊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基于灰色关联度的镇域村庄布局影响因素分析——以甘肃省达板镇为例 [J], 王昱之;赵大伟
2.基于宏观视角的村庄布局效益评价 [J], 张磊
3.基于宏观视角的村庄布局效益评价 [J], 张磊
4.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江苏村庄布局优化策略——基于典型地域的村庄调研[J], 佴玲莉;王小丽;金志丰
5.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江苏村庄布局优化策略——基于典型地域的村庄调研[J], 佴玲莉;王小丽;金志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乡规划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路径解析 乔卫峰

城乡规划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路径解析 乔卫峰

城乡规划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路径解析乔卫峰发表时间:2020-11-30T15:37:56.007Z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3期作者:乔卫峰[导读] 摘要:城乡规划主要以促进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全方位协调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任务、促进土地合理使用为基础、促进人文和居住环境改善为主要目的,其主要包含城乡居民空间布局的主要规划。

新疆昊辰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831100摘要:城乡规划主要以促进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全方位协调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任务、促进土地合理使用为基础、促进人文和居住环境改善为主要目的,其主要包含城乡居民空间布局的主要规划。

是各级政府对城市与乡村的交通、居住、消防、绿化等方面的统筹安排,以及生活生产环境的建设,发展布局空间的一项工作,并且合理节约利用自然资源,体现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认识到进行城乡规划不仅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更是体现了其具有的公共政策属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想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政府部门深入研究当地的实际发展状况,要结合其实际状况制定合理的发展方案,结合我国的总体方针及有关政策发展的优化方案,这样才能达到合理进行乡村布局的目标。

关键词:城乡规划视角下;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路径1导言在我国工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发展速度非常快,而同区域的乡村发展却相对滞后。

为了兼顾公平,为了平衡区域发展,就必须积极推动农村发展。

各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根据当地乡村特点进行科学设置,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助力,同时还应通过公共设施建设、教育与卫生设施优化为乡村精神文明振兴提供基础条件。

2城乡规划视角下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首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补齐了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的短板。

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当前“三农”问题是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主要问题之一,在进行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解决“三农”问题是国家的重要工作之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进行城乡规划,保证人民生活安定有序、物质需要和精神文明需要得到充分满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 2卷第1 2期 年 2 0 1 3 1 2月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R e s o u r c e s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i n t h e Y a n t z e B a s i n g
V o l . 2 2N o . 1 2 D e c .2 0 1 3
2 , 镇、 总面积2 9个 乡, 9 0 6k m 2 0 0 7年末总人口为
。 在 中 小 尺 度 上, 区域自然环境
因此农村居民点布局主要受 和社会文化环境相 近 , 到生产环境的影 响 。 当 前 , 在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
7, 8] 、 方 面, 通 过 对 农 村 居 民 点 等 级 体 系[ 地理位 9, 1 0] 1 1] 1 1] 、 、 、 置[ 风 俗 习 惯[ 社 会 人 文 环 境[ 农民习
基于耕作半径分析的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
— — — 以安徽省埇桥区为例
乔伟峰 ,吴江国 ,张小林 ,冀亚哲 ,李红波 ,王亚华
( )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 江苏 南京 2 1 0 0 2 3 摘 要 :分析了安徽省埇桥区农村居民点与耕地的空间邻接特征和数 量 结 构 关 系 , 通过“ 均等” 和“ 耕聚比” 的方法 分别求算耕作半径并构造缓冲区 , 得出两种耕作压力 系 数 的 分 布 , 对其进行比较并提出了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策 耕地是皖北平原地区影响农村居民点布 局 的 主 要 因 子 , 基于各乡( 镇) 统计的耕地与农村居民点面 略 。 结果表明 : 积存在较好的线性相关 ; 基于 “ 耕聚比 ” 的计算模型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居民点规模因素对耕作半径计算造成的影 响; 基于 “ 耕聚比 ” 的方法计算的耕作压力分布在评价 耕 地 与 农 村 居 民 点 的 分 布 合 理 性 上 更 为 实 用 ; 耕作压力系数 布局调整中应将压力系数高的地 区 的 拆 旧 和 压 力 系 数 低 的 地 区 分布对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的建新相挂钩 。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布局 ;耕作半径 ;耕作压力 ;埇桥区 ( ) 中图分类号 :K 9 0 1. 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 0 0 4 8 2 2 7 2 0 1 3 1 2 1 5 5 7 0 7 - - -
图 1 研究区农村居民点与耕地空间布局 F i . 1 S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t h e R u r a l S e t t l e m e n t s g p F a r m l a n d i n S t u d Z o n e a n d y
; 收稿日期 : 修回日期 : 2 0 1 2 1 2 2 4 2 0 1 3 0 3 2 4 - - - -
)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 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 4 0 4 7 1 0 3 7 1 1 Y J C 8 4 0 0 5 1 助项目 , : 作者简介 : 乔伟峰 ( 男, 江苏省徐州人 , 讲师 , 博士 , 主要从事土地遥感和 G 1 9 7 5~ ) I S 应用研究 . E-m a i l w f 6 3. n e t @2 q

, 内耕地和林地 二 级 地 类 在 缓 冲 区 内 的 面 积 ( 图 3) 结果显示 , 耕地和林地是农村居民点周边的主要地 类, 比例基本维持在8 在二级类的层次上 , 旱 3 % 以上 ;
作为 基 本 空 间 计 算 单 元 ×1k m)
[ 1 9]
, 空间计算单元
覆盖整个县域 。 通 过 S Q L 查询从研究区的土地利
能避免土地利用分类的不确定性 , 保障图斑空间 源, 从而提高景观格局分析的准 位置以及面积的精 度 ,
1 8] 。本文研究的数据选自宿州市埇 确度及有 效 性 [
桥区土地利 用 总 体 规 划 ( 所使用的 2 0 0 6~2 0 2 0 年) 即2 土地利用现状图 , 0 0 9 年度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 成果 , 比例尺精度为 1 ∶ 1 0 0 0 0。 2 0 0 9年 度 全 国 第 二 次 土 地 调 查 数 据 采 用 了 第二次 全 国 土 地 调 查 技 2 0 0 7 年国土资源部颁布的 《 ( / ) , 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 术规程 》 T D T 1 0 1 4-2 0 0 7 了分类 , 其中一级类1 二级类5 涉及农村 2 个, 7 个, 二级类3 本文主要采 土地调查的一级类 8 个 , 9 个, 用二级类 。 2. 2 技术路线 利用 A r c G I S 9. 3 平台构建 1k m 的网格 ( 1k m
乡村聚落研究 一 直 是 乡 村 地 理 学 研 究 的 核 心 , 1] 。农 也是人地关系地域体系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 是农村人 村居民点作为农村 人 地 关 系 的 表 现 核 心 , 口生产和生活等综 合 功 能 的 承 载 体 , 也是土地利用 的重要组成部分
[ 2]
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 耕作半径仍是影响农村居民点布 局的最重要因素 。 本文通过揭示农村居民点与耕地 构建评价单元 , 以耕作 在数量和空间上的分布关联 , 半径为立足点 , 评定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合理性 , 以期 农村居民点规划 、 为优化区域农村居民点空间体系 、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及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提供参考 。
;<& =.# >5# 8,9: MNKO KL9: DEF# IJ"& GH9: ?@& 6C& AB& DPQ
RS& UV W%XYZ 0 5 10 20km
?T& 4&#
; 分布状态 , 即“ 耕者有其田 ” 则该 评 价 单 元 内 I 1, i> 耕作压力大 , 区域内 耕 地 在 多 个 农 村 居 民 点 的 耕 作 半径内 , 重叠面积为评价单元面积的I 则 I 1, i 倍; i< 该评价单元内耕作 压 力 小 , 部分耕地在农村居民点 耕作半径外 。
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土地利用图被地理学者看作反映人地关系的一
1 6] , 地理学者通过对土地利 用 空 间 格 局 的 分 面镜子 [
3 农村居民点与耕地的空间分布特征
3. 1 农村居民点的空间邻接特征 景观生态学认为 , 空间邻接紧密的景观类型 , 它
2 0] 。由图2可 们在结构和 功 能 上 也 必 然 密 切 联 系 [
的耕作半径的计算方法 , 进而
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进行的研究尚不多见 。 埇桥 区 属 皖 北 欠 发 达 地 区 , 目前虽然一些相对 但对 发达 地 区 已 开 始 出 现 大 面 积 集 中 耕 作 的 现 象 , 于以农业为主的欠发达地区来说 , 受经济条件制约 , 农业生产水平在短期内难有大的提高 , 集中耕作将是
1 5 5 8
N $%& !"#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第2 2卷
用现状数据中提取 耕 地 与 空 间 评 价 单 元 层 叠 置 , 统 计各计算单元内的耕地面积 ; 构建基于 “ 均等 ” 和“ 耕 , 聚比 ” 的农村居民点缓冲区 ( 重叠区域不融合 ) 依次 统计各评价单元的缓冲区 与评价单元层进行 叠 置 , 面积 。 利用评价单元层的 属 性 唯 一 的 字 段 名 ( F I D) 链接评价单元层与 耕 地 面 积 、 两种方法下的缓冲区
45 40 35 ’()*+,-.# ’()*称 “ 耕聚比 ” 即图 4 中斜率 ) 是基本一致 , 说明耕 作环境类似地区 “ 耕聚比” 大 致 相 同。 一 般 来 说, 人 多地少地区 , 耕 作 精 细, 土地需要经常受到管理操 因而耕作半径小 , 往往形成规模小而密度大的密 作, 集型村落 。 人少地 多 地 区 则 相 反 , 农村居民点之间 , 距离大 ( 即耕作半 径 大 ) 农村居民点规模较大而密
等: 基于耕作半径分析的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 2 期 乔伟峰 , 第1 地和有林地则占据明显的比重 ; 有 林 地 在 0~1 3 0m 范围内逐渐减少 , 旱地则在这个区间内增加 , 反映了 皖北平原地区农村 居 民 点 的 另 一 个 特 征 , 即农村居 且防护林的宽度约在 民点周边主要有四 旁 防 护 林 , 旱 地 较 有 林 地 而 言, 与农村居民 0~1 3 0m 范围 内 ; 点关联更为密切 , 即在皖北平原地区 , 耕地是影响农 村居民点分布的最主要特征 。
解 释 人 与 自 然 的 关 系, 甚至人与人的社会关 析,
1 7] 。 直接采 用 土 地 利 用 现 状 数 据 ( 系[ 库) 作为数据
见, 农村居民点斑块 与 旱 地 的 空 间 邻 接 长 度 和 数 目 占3 位列第一 、 二位 , 而农村居民 8 . 4 8% 和 2 4 . 7 7% , 点与有 林 地 的 空 间 邻 接 长 度 和 数 目 占 1 9 . 9 9% 和 位列第二 、 一 位, 说 明 该 研 究 区 旱 地、 有林 2 4 . 8 0% , 地与农村居民地间 存 在 密 切 的 结 构 与 功 能 联 系 , 是 另外 , 农村居民点 影响农村居民点分布的主要类型 ; 说明除旱地和有林 与坑塘水面的邻接 比 例 也 较 高 , 地外 , 坑塘水面与农村居民点关联性较大 ; 部分农村 居民点与公路用地 空 间 邻 接 程 度 比 较 高 , 说明交通 水田在皖北 也是影响农村居民点的 重 要 原 因 之 一 ; 平原地区 的 分 布 范 围 比 较 有 限, 因而农村居民点 体现出皖北地区的旱作农 与它的邻 接 比 例 最 低, 业特征。 如前 所 述 , 旱地和有林地与农村居民点的空间 邻接程度最高 , 以1 农村居民点边 界 为 0 m 为步长 、 统 计 0~1 起点作缓冲 区 , 6 0m 范围内的各缓冲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