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热点】澳欧亚严寒成因是北极涛动与拉尼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澳欧亚严寒成因是北极涛动与拉尼娜近期的严寒给欧亚许多国家带来了影响:克罗地亚一瀑布变成了冰幕,浮冰致多瑙河四国河段航运暂停,而我国黄河下游山东段淌凌加剧,且长度达260公里。
专家认为,欧亚寒潮的成因是北极涛动与拉尼娜。
日机构认为拉尼娜现象等综合原因致日本严寒
据新华社电对于目前侵袭日本的寒潮成因,日本气象厅认为,这里既有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也有拉尼娜现象的干扰。
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认为,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地区海冰减少,也间接导致了严寒。
日本气象厅日前指出,日本及其附近从去年12月后半期开始,就受到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持续处于冬季型气压支配下。
此外,拉尼娜现象也加剧了寒潮的严重程度。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
日本气象厅说,受拉尼娜现象影响,菲律宾周边海域的水温反而上升,大气变暖,大气对流活动增强,从西向东的偏西风“副热带急流”被向北挤压,缓慢行进。
同时,本来应该位于高纬度的另一股偏西风“极锋急流”大幅向南行进。
在日本附近上空,两股偏西风合流,吸引北极周边的寒潮南下,从北方和西方覆盖日本。
自1月23日起,日本一直受其强烈影响。
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的报告则揭示了另一个强烈制冷的原因。
该机构指出,气候变暖使北极圈内巴伦支海的海冰减少,造成低气压北移,西伯利亚高压范围扩大,形成强冷空气扫过日本,使日本进入严冬。
研究人员说,巴伦支海位于挪威与俄罗斯北方,是北冰洋的陆缘海之一。
当巴伦支海的海冰面积减少时,其上空的低气压会改变行进路线,从以往向西伯利亚沿海行进转而向北推进至北冰洋沿岸。
其结果是低气压携带的暖空气无法进入西伯利亚地区,这也使西伯利亚更容易寒冷,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扩大,受其影响的地区因此出现严寒。
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的数据显示,巴伦支海的冬季海冰面积通常达到整个海域的60%至70%。
美研究认为全球流感大流行或与拉尼娜现象有关新华社电世界范围内的流
感大流行曾在1918年、1957年、1968
年以及2009年造成大量伤亡。
美国研
究人员日前在美《国家科学院学报》
网络版上撰文指出,流感大流行可能
与拉尼娜现象有关。
为研究气候模式和流感大流
行之间的关联,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
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4次流感大流
行出现前一年赤道太平洋地区秋冬两
季的海洋温度记录。
他们发现,这些
年份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海水表面温度
均低于正常年份。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
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
异常变冷的现象。
研究人员表示,拉尼娜现象可以改变人类流感病毒的主要宿主候鸟的迁徙模式,影响它们在迁徙途中的健康和种群混合,进而影响到彼此间的基因交换,导致某些更危险的流感新毒株出现。
此外,拉尼娜现象还会导致候鸟与猪等家畜接触,2009年流感大流行一大原因即为禽流感病毒与猪流感病毒发生了基因交换,形成更危险的毒株。
(世界气象组织说拉尼娜现象难撼今年热度
新华网北京11月29日电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世界气象组织29日在南非德班气候大会和该组织位于瑞士日内瓦的总部同时发布2011年全球气候报告。
这份报告显示,尽管今年发生使重要海区变冷的拉尼娜现象,但与其他“拉尼娜年份”相比,今年很可能最热。
拉尼娜现象指赤道太平洋(601099,股吧)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
的现象,同时伴随着全球性气候异常。
今年8月以来,赤道太平洋海域出现拉尼娜现象,预计将持续到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
尽管如此,世界气象组织报告说,今年1月至10月的全球地表平均气温为14.4摄氏度,据测算这一数值高于185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长期温度平均值,今年很可能是迄今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年份中最热的一年。
在有记录以来的年份热度排行榜上,今年名列第十。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米歇尔·雅罗在日内瓦对媒体说:“有充分证据表明全球正在变暖,这种变暖由人类活动造成。
”
这份报告还表明,2011年全球多数地区的地表气温都高于长期平均值。
在俄罗斯北部,2011年1月至10月的气温比长期平均值高4摄氏度。
中美洲地区经历了140
年以来最热的年度。
今年北极海冰面积大大低于正常水平。
截至9月9日,北极海冰面积为433万平方公里,比1979年至2000年的同期平均值低35%,仅比2007年的历史最低纪录稍高。
北极海冰的体积下降到4200立方千米,比2010年少380立方千米。
世界气象组织强调,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2011年全球多处地方发生了极端气候导致的灾害,其中主要包括欧洲春季大旱,非洲东部“旱涝急转”,东南亚、南亚和中南美洲洪涝灾害,巴西出现洪水和泥石流灾害。
在全球最热年份榜单上,前13位都出现在过去15年中。
世界气象组织:“拉尼娜”现象再现
国际在线报道:据联合国网站17日消息,世界气象组织表示,2010年9月开始的“拉尼娜”现象在今年5月进入中性状态后,在8月份强度又再次加大。
预计将会持续到年底至明年年初,很有可能会逐渐加强,从弱变为中等强度。
然而,它将比去年9月至今年5月在世界各地造成洪水和干旱的中强度“拉尼娜”要弱许多。
“拉尼娜”现象指的是热带海洋温度异常和持续变冷。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热带海洋温度异常和持续变暖,两者都会对全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包括使美国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变得异常干燥,并使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出现异常多的降水,以及使非洲西岸及东南岸、日本和朝鲜半岛等东北亚地区气候变得异常寒冷。
2010年夏天,罕见的高温袭击北半球,从美东、欧洲到亚洲,都经历了有气象记录130年来最热的夏天,入冬后欧洲又遭遇了严重的低温,中国等亚洲地区也受到影响。
专家认为,这种异常气候与“拉尼娜”现象有关。
中国大部地区普遍降雨专家称受拉尼娜影响
中新社北京11月4日电(刘辰瑶)中国大部地区4日多阴雨天气,其中河北、内蒙古
在经历多日大雾影响后,迎来入冬后的第一场大范围降水。
据中央气象台消息,3日5时至4日5时,内蒙古中部、山东中部、陕西南部、四川东部、贵州中部部分地区、云南西南部部分地区、海南中部及浙江、福建东北部沿海降雨10-40毫米,四川东北部部分地区降雨50-85毫米。
截止到4日北京时间8时14分,四川东北部、重庆北部及山东半岛东部、江苏中部、浙江西部和福建东北部的部分地区降雨10-35毫米,江苏、福建局地降水50-64毫米。
国家气候中心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受到拉尼娜(即赤道太平洋(601099,股吧)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影响,10月份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平均降水量较常年略偏多。
中央气象台预测,11月4日至5日,中国东部大部地区、西北地东南部、西南地区东北部、湖北西部、江南东部及海南东部等地部分地区有中雨,过程雨量一般有10-25毫米,浙江东部局地雨量可达30-60毫米。
西北地区东南部到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6日起将有一次较明显降雨过程。
11月6日至7日,青海东南部、西藏东北部、川西高原西北部等地局部有中到大雪(2.5-6毫米),西北地区东部、黄淮西部、江汉、西南地区东部、海南等地有中雨,陕西南部、四川东部、贵州北部、重庆西部、海南东部等地局部有大雨(25-45毫米);内蒙古、东北等地4~5级风;台湾海峡、南海将有6~7级风
北极涛动
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两个大气环状活动带之间大气质量变化的一种全球尺度“跷跷板”结构。
35°N和65°N上的标准化纬向平均海平面气压差可作为度量北极涛动变化的指数。
北极涛动The Arctic oscillation(AO)指数是关于北纬20度以北海平面气压的非季节性变化的主导状况。
它的特点是北极的指数和北纬37至45度的指数大致相反的态势。
这个指数由David Thompson 和Jone Michael Wallace在2001年提出。
简介
北大西洋涛动和北极涛动二者有相似之处。
于是有争论关于哪一个更符合空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Ambaum et al.称北大西洋涛动应该用更好的物理学的理论加以定义。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北极涛动指数在正值和负值之间转换。
1970年开始,指数开始趋向正值,北极气压低于平均气压,引起欧亚北部和美国大部分地区的相对高温。
2010年伊始,北半球经历了似乎比往年冷许多的冬季,科学家认为是北极涛动引起的。
北极的气压高于平均气压,将更多的冷空气挤向中纬度地区。
北极涛动-影响
2010年1月2日,瑞士天气严寒,寒潮给欧洲大部带来强降温通常北极极地中心为低气压控制,有着极冷的空气,并被周围的高气压包围着。
这种“南高北低”的态势称为北极涛动正位相。
在这种情况下,冷空气都被限制在极地范围,因此人们会感觉冬天也不那么冷。
但是从21世纪初开始,北极涛动正位相逐步减弱,开始向负位相发展,也就意味着,“南高北低”逐渐转为“南低北高”,北极极地中心逐渐被高气压控制,之前一直限制在极地范围的冷空气就被排挤南下,导致寒流出现,从而影响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气温。
2009/2010年正是这种情况,而被排挤出来的三股冷空气就正好影响了东亚、欧洲及北美三个地方,造成极端冷事件。
北极涛动-专家解读
2009冬严寒
2009年冬季,包括亚洲北部、美国东部、欧洲等北半球各地遭遇罕见严寒,其原因是由北极约30年一次的释放寒冷空气这一异常现象引起的。
日本气象厅表示,已经确认北极圈的寒冷气体存在蓄积和释放反复循环的“北极涛动”现象,这种现象对北半球的气候造成了巨大影响。
今冬北极释放出的
寒冷空气指数,通过可信的数据计算,是自1979年以来的最大值。
其结果导致中
纬度地区气温较平常年份降低,北极周围地区气温较平常年份升高。
2009年冬季,南美秘鲁海面的表面温度异常上升,产生了“厄尔尼诺”
现象,赤道附近较平常年份气温有所升高。
日本虽然也受到“北极涛动”的影响,但今冬季节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较强,因此尽管温差较大,但平均气温高。
[1] “涛动”导致“冷冬”
袁子鹏介绍,北极涛动的最大影响,就是带来北方的冷空气。
一般北极是
北半球的冷空气源地,这里该最冷。
但是今年有了异常变化,北极圈外的西伯利亚
是最冷的。
而中国北方的寒冷主要与西伯利亚的寒流有关,这使得冷空气长驱直入
辽宁,导致“冷冬”的出现。
气象部门统计显示,2009年10月19日,辽宁进入了冬天,比常年提前1天。
虽然入冬仅提前一天,但是随后的寒冷却让人印象深刻:寒潮天气频出,截至
现在大范围的降雪次数已达16次,成为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大范围降雪次数第
二多的年份,仅次于1965年。
北极涛动是气候异常现象,按年度变化有相应的准周期,但因为大气环流
的变化,让其运动的规律并不确定。
而资料显示,“涛动”在季节内有40-60天的
周期,还有2年、11年周期。
在辽宁,北极涛动也曾出现过,只因它所作用的位置不同,所以产生的情
况也不尽相同。
如在2008年出现了北极涛动,它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北方干旱
少雨,而南方却出现雨雪冰冻。
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冷空气长驱南下,影响到
长江流域一带,作用的位置不同,影响就不一样。
全球变暖难抑制
2009年冬天的严寒气候,能否阻挡全球变暖的趋势呢?袁子鹏告诉记者,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不会改变。
他表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在某一年出现北极涛动异常,造成冷空气比
较活跃,这种现象十分反常,是一种极端天气气候发生的表现。
今年北方频繁的雨
雪天气以及南方五省出现的干旱都是对应的,这些也都是极端的天气气候。
这些极
端天气事件的频发,证明着全球变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全球气候变暖,不仅仅使全球平均温度升高,而且使得高温、干旱、寒潮、暴雪、暴雨等极端天气发生的概率增加。
2010年寒潮
2010年1月,寒流和暴风雪强烈袭击北半球,致使亚洲、欧洲、北美洲
众多国家交通瘫痪,民众正常生活被打乱,并造成百余人丧生。
韩国:大部分地区1月4日遭遇大雪,至下午2时许,首都首尔地区积雪
累计超过28厘米,是自1937年有记录以来积雪最厚的一次大规模降雪。
美国:一
场暴风雪给东北部佛蒙特州带来83厘米降雪,打破了1969年创下的76厘米的降
雪纪录。
纽约州一些地区积雪厚度已超过1米。
有近10人因寒冷天气死亡。
英国:英国正在经历自1981年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寒潮。
降雪迫使英国
关闭了包括第二大机场盖特威克机场在内的众多机场,而伦敦卢顿机场等一些机场的许多航班也被延误。
2012年寒潮
自1月23日以来,受频频袭来的冷空气影响,中国黑龙江漠河、内蒙古呼伦贝尔等地出现-40℃低温天气,其中一些地区低温天气已持续十多天。
1月30—31日,呼伦贝尔市海拉尔站(-42.9℃)、满洲里站(-42.2℃)、陈巴尔虎旗站(-45.5℃)、新巴尔虎右旗站(-38.6℃),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站(-35.8℃)日最低气温达到或超过极端低温阈值,出现极端低温天气事件。
意大利:部分地区被冰天雪地覆盖。
意大利北部和中部交通因降雪出现混乱,有600多名旅客不得不滞留在火车上过夜。
严寒造成一个婴儿、一名76岁老人和一名流浪汉死亡。
当地气象台表示,这是意大利27年来最冷的一个冬天。
法国:近半地区发出严寒警告。
军队在巴黎建立600个庇护中心收留无家可归者。
德国:柏林降雪也在持续,气温降至-10℃。
比利时:布鲁塞尔著名的旅游景点小尿童雕塑因低温导致结冰而“罢工”。
波兰:气温骤降到-32℃。
警方表示,2日再有9人被冻死,使自上周降温以来波兰被冻死的人数增加到29人。
乌克兰:是在这一场寒流当中受影响比较大的国家。
据乌克兰卫生部2
日发布的统计数据,过去一周,国内总共有101人被冻死,其中64人在街头被活活冻死,还有一些人被送到医院后不治。
首都基辅2日的气温降至-27℃,喀尔巴阡山脉地区气温跌穿-30℃。
数以万计的民众躲到2000多个临时庇护中心避寒。
(王希怡)
日本:全国各地区近期普降大到暴雪,部分地区积雪甚至超过5米。
截至2日,日本北部持续数周的暴雪引发了雪崩并导致交通网络中断,已导致至少56
人丧生。
日本的北海道和本州岛北部已被厚雪覆盖。
日本青森2日气温降至-9.2℃,积雪深达4.29米。
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等欧洲国家:共计有至少30人因寒冷天气死亡,其中罗马尼亚22人死亡。
在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有地方媒体报道称提款机里的钱被冻住,导致提款机出现故障。
严寒还致使多瑙河部分河段结冰。
为保护船只,保加利亚当局不得不把一些船转移至其他港口。
塞尔维亚有至少10000
人因交通中断被困在偏僻的村庄里。
波斯尼亚一些村庄也只能靠军方直升机空投食物和其他必需品。
在拉脱维亚,单首都里加就有10人被冻死,其他地区死亡人数还有待统计。
在爱沙尼亚,由于气温降至-30℃以下,主办方不得不停止举办滑雪比赛。
“北极涛动”引发南寒北暖北冰洋气温升至零上
中新网2月9日电据新加坡《联合早报》9日报道,世界气象组织在日内瓦发布的消息说,近期欧亚大陆部分中纬度地区出现的寒冷天气,与北极地区大气环流现象“北极涛动”的变化密切相关。
通常,北极地区冬季受低气压系统支配,而中纬度地区受高气压支配。
此时,北极涛动处于正位相,限制了极地冷空气向南扩展。
但世界气象组织表示,近一段时间以来,北极涛动处于负位相,导致冷空气南侵至欧亚大陆中纬度地区,而暖空气则北上北极地区,出现“南寒北暖”局面。
受此影响,欧洲地区近期持续低温。
拉脱维亚、白俄罗斯、波兰、乌克兰等国出现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俄罗斯北部部分地区气温一度降至零下37摄氏度。
德国东部不少地区气温降至零下20摄氏度以下,西欧一些地区则出现零下10至15摄氏度的低温。
此外,东亚北部和中亚大部分地区气温也较常年偏低。
与之相反的是,北大西洋、冰岛至北极地区气温偏高。
位于北冰洋的斯瓦尔巴群岛近期连续出现零上5摄氏度的气温,高于地中海沿岸的米兰和伊斯坦布尔等地。
北美地区气温也较常年偏高。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类似现象在过去10年中曾数次发生,欧洲在2009年至2010年的冬季就经历了类似的寒潮天气。
自11天前开始侵袭欧洲的这股寒流,至今已夺走数百条人命。
气象预测指出,严酷的寒流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世界气象组织:欧亚寒潮源于北极涛动变化
组织提供的信息,近期欧亚大陆部分中纬度地区出现的寒冷天气与北极地区大气环流现象——“北极涛动”的变化密切相关。
通常,北极地区冬季受低气压系统支配,而中纬度地区受高气压支配。
此时,北极涛动处于正位相,限制了极地冷空气向南扩展。
但世界气象组织表示,近一段时间以来,北极涛动处于负位相,导致冷空气南侵至欧亚大陆中纬度地区,而暖空气则北上北极地区,出现“南寒北暖”局面。
受此影响,欧洲地区近期持续低温。
拉脱维亚、白俄罗斯、波兰、乌克兰等国出现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俄罗斯北部部分地区气温一度降至零下37摄氏度。
德国东部不少地区气温降至零下20摄氏度以下,西欧一些地区则出现零下10至15摄氏度的低温。
此外,东亚北部和中亚大部分地区气温也较常年偏低。
与之相反的是,北大西洋、冰岛至北极地区气温偏高。
位于北冰洋的斯瓦尔巴群岛近期连续出现零上5摄氏度的气温,高于地中海沿岸的米兰和伊斯坦布尔等地。
北美地区气温也较常年偏高。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类似现象在过去10年中曾数次发生,欧洲在2009年至2010年的冬季就经历了类似的寒潮天气。
寒流席卷欧亚数百人致死专家称与“北极涛动”有关
中广网北京2月4日消息(记者高潇潇)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今年的冷空气格外猖獗,在中国部分地区制造了“史上最寒冷”春节。
与此同时,欧洲和日韩等地也正在经历少见的低温和强降雪天气。
极寒致死亡人数不断刷新的同时,北美洲东部却又创下5年来最温暖纪录,美国华盛顿的樱花甚至已经开放。
全球气候究竟怎么了?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欧亚地区极寒天气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除了乌克兰、波兰及保加利亚等东欧国家情况严峻外,意大利、法国亦相继受冷锋侵袭。
过去一周,欧洲地区因寒流死亡的人数已超过223人。
此外,日本雪灾迄今已夺去至少63人的生命。
而在韩国,最低气温更是创下55年来最低纪录。
低温给这些地区的人们造成了极大影响。
据统计,入冬以来,中国平均气温为近27年来同期次低值,全国共42站出现极端低温事件,而日本也正遭遇近年来最寒冷的冬季。
北部持续数周的暴雪引发了雪崩,并导致交通网络中断,造成数十人丧生。
北海道和本州岛北部已被厚雪覆盖,使众多列车晚点、飞机航班取消。
在欧洲东部,公路、航空、铁路交通因大雪受阻,多座村庄、数以千计民众受困。
法国101个省中,41个省因大雪或严寒宣布进入警戒状态。
在首都巴黎,军方已腾空大约600处军事建筑,用于收留严寒中的无家可归者。
英国卫生部高官称,寒流将在本周末抵达英国,届时英国可能比南极更冷。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近来如此极寒的天气,国家气候中心副总工程师张培群分析表示说,这样的天气实际上跟1月中下旬以后北半球地区大气环流调整有直接关联。
张培群:在这段时间里面,大气环流由原来的北向行转向了东向行,专业上的名字叫做“北极涛动”的环流运动,这种运动在1月中下旬之后由原来的正位向转向了负位向,所以直接造成了极地的冷空气从极区扩散,南下影响欧洲和亚洲东部地区。
与欧亚遭遇的严寒相比,这个冬天,美国东北部地区却迎来了难得的温暖天气。
当地时间1月7日,纽约市气温上升到15℃,在费城,街上随处可见慢跑者和骑车锻炼的人群。
美国气象部门称,东北部地区去年(2011年)12月份的气温是5年来最温暖的。
极寒?还是极暖?成为一个难解的谜题。
一些国际权威气候专家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停止,并开始冷化,近来北半球的酷寒只是全球天气变冷的开端,这样的冷天可能会持续20年至30年。
英国《每日邮报》甚至宣称,今年寒冬宣告了小冰河期的来临。
而根据科罗拉多州美国国家冰雪资料中心的资料,自2007年以来,北极夏天的海冰增加了近26%,即便是大力倡议防止全球变暖的人士也未反驳这一点。
难道小冰河期真已悄然而至?张培群认为,这种判断并不科学。
张培群:从目前我们全球的监测来看,应该还是处在一个变暖的状态之下。
世界气象组织前一段时间也发布了一个公告,这些公告代表2011年的情况,全球的平均气温也是偏高的,大概是10度。
小冰期时间尺度和我们现在讲的天气变化是完全不同的,小冰期的时间尺度更长,仅凭着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的气温骤降来判断我们进入了小冰期,还不是太科学。
面对如此不规律的极端天气,似乎能隐隐感觉到,地球在向我们说“不”,我们又该做些什么,来保护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杨富强表示,要继续坚持节能减排。
杨富强:中国正在采取节能的目标,还有减少二氧化碳强度的目标,千万不能松懈,不能看到今年冬天在某些国家或者在中国的北部地区有严寒冬天出现,就认为气候变暖就不存在了,因为气候变暖是对我们全人类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挑战。
在这几个措施的同时,应对其他方面如环保、资源节约、公众身体健康这几个挑战可以同时进行,协同效应达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