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实验二叉树
实验报告二叉树
递归遍历右子树输出根结点数data}void postOrder1 (struct btnode *bt){概念栈,结点参数p,prebt入栈While(栈或p是不是为空){提取栈顶元素值if判定p是不是为空或是pre的根结点输出根结点数data栈顶元素出栈栈顶元素p赋给pre记录else if右结点非空将右结点压栈if左结点将左结点压栈}}void main(){struct btnode *root=NULL;root=createbt(root);preOrder(root); midOrder(root); postOrder(root);preOrder1(root); midOrder1(root); postOrder1(root);
实验报告:二叉树
实验报告:二叉树第一篇:实验报告:二叉树实验报告二叉树一实验目的1、进一步掌握指针变量,动态变量的含义;2、掌握二叉树的结构特性以及各种存储结构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3、掌握用指针类型描述、访问和处理二叉树的运算。
4、熟悉各种存储结构的特征以及如何应用树结构解决具体问题。
二实验原理树形结构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和重要的非线性数据结构,是一种以分支关系定义的层次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每个数据元素至多只有一个前驱,但可以有多个后继;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是一对多的层次关系。
树形结构主要用于描述客观世界中具有层次结构的数据关系,它在客观世界中大量存在。
遍历二叉树的实质是将非线性结构转为线性结构。
三使用仪器,材料计算机 2 Wndows xp 3 VC6.0四实验步骤【问题描述】建立一个二叉树,请分别按前序,中序和后序遍历该二叉树。
【基本要求】从键盘接受输入(按前序顺序),以二叉链表作为存储结构,建立二叉树(以前序来建立),并采用递归算法对其进行前序,中序和后序遍历,将结果输出。
【实现提示】按前序次序输入二叉树中结点的值(一个整数),0表示空树,叶子结点的特征是其左右孩子指针为空。
五实验过程原始记录基本数据结构描述; 2 函数间的调用关系;用类C语言描述各个子函数的算法;附录:源程序。
六试验结果分析将实验结果分析、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关于本实验项目的心得体会,写在实验报告上。
第二篇:数据结构-二叉树的遍历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课程名:数据结构(C语言版)实验名:二叉树的遍历姓名:班级:学号:时间:2014.11.03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掌握二叉树的存储方法2.掌握二叉树的三种遍历方法3.实现二叉树的三种遍历方法中的一种二实验内容• 接受用户输入一株二叉树• 输出这株二叉树的前根, 中根, 后根遍历中任意一种的顺序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头文件#include #include //*********************************************************** //宏定义#define OK 1 #define ERROR 0 #define OVERFLOW 0//*********************************************************** typedef struct BiTNode { //二叉树二叉链表存储结构char data;struct BiTNode *lChild,*rChild;}BiTNode,*BiTree;//******************************** *************************** int CreateBiTree(BiTree &T){ //按先序次序输入二叉中树结点的值,空格表示空树//构造二叉链表表示的二叉树T char ch;fflush(stdin);scanf(“%c”,&ch);if(ch==' ')T=NULL;else{ if(!(T=(BiTNode *)malloc(sizeof(BiTNode))))return(OVERFLOW);T->data=ch;Creat eBiTree(T->lChild);CreateBiTree(T->rChild);} return(OK);} //********************************************************* void PreOrderTraverse(BiTree T){ //采用二叉链表存储结构,先序遍历二叉树的递归算法if(T){ printf(“%c”,T->data);PreOrderTraverse(T->lChild);PreOrd erTraverse(T->rChild);} } /***********************************************************/ void InOrderTraverse(BiTree T){ //采用二叉链表存储结构,中序遍历二叉树的递归算法if(T){ InOrderTraverse(T->lChild);printf(“%c”,T->data);InOrderT raverse(T->rChild);} }//*********************************************************** void PostOrderTraverse(BiTree T){ //采用二叉链表存储结构,后序遍历二叉树的递归算法if(T){ PostOrderTraverse(T->lChild);PostOrderTraverse(T->rChild) ;printf(“%c”,T->data);} }//*********************************************************** void main(){ //主函数分别实现建立并输出先、中、后序遍历二叉树printf(“please input your tree follow the PreOrder:n”);BiTNode *Tree;CreateBiTree(Tree);printf(“n先序遍历二叉树:”);PreOrderTraverse(Tree);printf(“n中序遍历二叉树:”);InOrderTraverse(Tree);printf(“n后序遍历二叉树:”);PostOrderTraverse(Tree);}图1:二叉树的遍历运行结果第三篇:数据结构二叉树操作验证实验报告班级:计算机11-2 学号:40 姓名:朱报龙成绩:_________实验七二叉树操作验证一、实验目的⑴ 掌握二叉树的逻辑结构;⑵ 掌握二叉树的二叉链表存储结构;⑶ 掌握基于二叉链表存储的二叉树的遍历操作的实现。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二二叉树实验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数据结构
第 1 页共4 页
五、实验总结(包括心得体会、问题回答及实验改进意见,可附页)
这次实验主要是建立二叉树,和二叉树的先序、中序、后续遍历算法。
通过这次实验,我巩固了二叉树这部分知识,从中体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在做实验之前,要充分的理解本次实验的理论依据,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在没有真正理解实验原理之盲目的开始实验,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
例如进行二叉树的遍历的时候,要先理解各种遍历的特点。
先序遍历是先遍历根节点,再依次先序遍历左右子树。
中序遍历是先中序遍历左子树,再访问根节点,最后中序遍历右子树。
而后序遍历则是先依次后续遍历左右子树,再访问根节点。
掌握了这些,在实验中我们就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其次要根据不光要懂得代码的原理,还要对题目有深刻的了解,要明白二叉树的画法,在纸上先进行自我演练,对照代码验证自己写的正确性。
第 3 页共4 页
第 4 页共4 页。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二叉树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二叉树《数据结构与算法》实验报告专业班级姓名学号实验项目实验三二叉树。
实验目的1、掌握用递归方法实现二叉树的遍历。
2、加深对二叉树的理解,逐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编程能力。
题目:(1)编写二叉树的遍历操作函数。
①先序遍历,递归方法re_preOrder(TREE *tree)②中序遍历,递归方法re_midOrder(TREE *tree)③后序遍历,递归方法re_postOrder(TREE *tree)(2)调用上述函数实现先序、中序和后序遍历二叉树操作。
算法设计分析(一)数据结构的定义要求用c语言编写一个演示程序,首先建立一个二叉树,让用户输入一个二叉树,实现该二叉树的便利操作。
二叉树型存储结构定义为:typedef struct TNode{ char data;//字符型数据struct TNode *lchild,*rchild;//左右孩子指针}TNode,* Tree;(二)总体设计程序由主函数、二叉树建立函数、先序遍历函数、中序遍历函数、后序遍历函数五个函数组成。
其功能描述如下:(1)主函数:统筹调用各个函数以实现相应功能。
int main()(2)二叉树建立函数:根据用户意愿运用先序遍历建立一个二叉树。
int CreateBiTree(Tree &T)(3)先序遍历函数:将所建立的二叉树先序遍历输出。
void PreOrder(Tree T)(4)中序遍历函数:将所建立的二叉树中序遍历输出。
void InOrder(Tree T)(5)后序遍历函数:将所建立的二叉树后序遍历输出。
void PostOrder(Tree T)(三)各函数的详细设计:(1)建立一个二叉树,按先序次序输入二叉树中结点的值(一个字符),‘#’表示空树。
对T动态分配存储空间,生成根节点,构造左、右子树(2)编写先序遍历函数,依次访问根节点、左子结点、右子节点(3)编写中序遍历函数,依次访问左子结点、根节点、右子节点(4)编写后序遍历函数,依次访问左子结点、右子节点、根节点(5)编写主函数,调用各个函数,以实现二叉树遍历的基本操作。
数据结构之二叉树(BinaryTree)
数据结构之⼆叉树(BinaryTree)⽬录导读 ⼆叉树是⼀种很常见的数据结构,但要注意的是,⼆叉树并不是树的特殊情况,⼆叉树与树是两种不⼀样的数据结构。
⽬录 ⼀、⼆叉树的定义 ⼆、⼆叉树为何不是特殊的树 三、⼆叉树的五种基本形态 四、⼆叉树相关术语 五、⼆叉树的主要性质(6个) 六、⼆叉树的存储结构(2种) 七、⼆叉树的遍历算法(4种) ⼋、⼆叉树的基本应⽤:⼆叉排序树、平衡⼆叉树、赫夫曼树及赫夫曼编码⼀、⼆叉树的定义 如果你知道树的定义(有限个结点组成的具有层次关系的集合),那么就很好理解⼆叉树了。
定义:⼆叉树是n(n≥0)个结点的有限集,⼆叉树是每个结点最多有两个⼦树的树结构,它由⼀个根结点及左⼦树和右⼦树组成。
(这⾥的左⼦树和右⼦树也是⼆叉树)。
值得注意的是,⼆叉树和“度⾄多为2的有序树”⼏乎⼀样,但,⼆叉树不是树的特殊情形。
具体分析如下⼆、⼆叉树为何不是特殊的树 1、⼆叉树与⽆序树不同 ⼆叉树的⼦树有左右之分,不能颠倒。
⽆序树的⼦树⽆左右之分。
2、⼆叉树与有序树也不同(关键) 当有序树有两个⼦树时,确实可以看做⼀颗⼆叉树,但当只有⼀个⼦树时,就没有了左右之分,如图所⽰:三、⼆叉树的五种基本状态四、⼆叉树相关术语是满⼆叉树;⽽国际定义为,不存在度为1的结点,即结点的度要么为2要么为0,这样的⼆叉树就称为满⼆叉树。
这两种概念完全不同,既然在国内,我们就默认第⼀种定义就好)。
完全⼆叉树:如果将⼀颗深度为K的⼆叉树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进⾏编号,如果各结点的编号与深度为K的满⼆叉树相同位置的编号完全对应,那么这就是⼀颗完全⼆叉树。
如图所⽰:五、⼆叉树的主要性质 ⼆叉树的性质是基于它的结构⽽得来的,这些性质不必死记,使⽤到再查询或者⾃⼰根据⼆叉树结构进⾏推理即可。
性质1:⾮空⼆叉树的叶⼦结点数等于双分⽀结点数加1。
证明:设⼆叉树的叶⼦结点数为X,单分⽀结点数为Y,双分⽀结点数为Z。
数据结构二叉树的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二叉树的实验报告数据结构二叉树的实验报告一、引言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它研究如何组织和存储数据以便高效地访问和操作。
二叉树是数据结构中常见且重要的一种,它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高效性,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了解二叉树的特性和应用。
二、实验目的1. 理解二叉树的基本概念和特性;2. 掌握二叉树的创建、遍历和查找等基本操作;3. 通过实验验证二叉树的性能和效果。
三、实验过程1. 二叉树的创建在实验中,我们首先需要创建一个二叉树。
通过输入一系列数据,我们可以按照特定的规则构建一棵二叉树。
例如,可以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将数据插入到二叉树中,以保证树的有序性。
2. 二叉树的遍历二叉树的遍历是指按照一定的次序访问二叉树中的所有节点。
常见的遍历方式有前序遍历、中序遍历和后序遍历。
前序遍历是先访问根节点,然后再依次遍历左子树和右子树;中序遍历是先遍历左子树,然后访问根节点,最后再遍历右子树;后序遍历是先遍历左子树,然后遍历右子树,最后访问根节点。
3. 二叉树的查找二叉树的查找是指在二叉树中寻找指定的节点。
常见的查找方式有深度优先搜索和广度优先搜索。
深度优先搜索是从根节点开始,沿着左子树一直向下搜索,直到找到目标节点或者到达叶子节点;广度优先搜索是从根节点开始,逐层遍历二叉树,直到找到目标节点或者遍历完所有节点。
四、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二叉树的特性和性能。
在创建二叉树时,如果按照有序的方式插入数据,可以得到一棵平衡二叉树,其查找效率较高。
而如果按照无序的方式插入数据,可能得到一棵不平衡的二叉树,其查找效率较低。
在遍历二叉树时,不同的遍历方式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前序遍历可以用于复制一棵二叉树,中序遍历可以用于对二叉树进行排序,后序遍历可以用于释放二叉树的内存。
在查找二叉树时,深度优先搜索和广度优先搜索各有优劣。
深度优先搜索在空间复杂度上较低,但可能会陷入死循环;广度优先搜索在时间复杂度上较低,但需要较大的空间开销。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二叉树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二叉树数据结构实验报告—二叉树引言二叉树是一种常用的数据结构,它由节点和边构成,每个节点最多有两个子节点。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对二叉树的基本结构和基本操作进行实现和测试,并深入了解它的特性和应用。
实验目的1. 掌握二叉树的基本概念和特性2. 熟练掌握二叉树的基本操作,包括创建、遍历和查找等3. 了解二叉树在实际应用中的使用场景实验内容1. 二叉树的定义和存储结构:我们将首先学习二叉树的定义,并实现二叉树的存储结构,包括节点的定义和节点指针的表示方法。
2. 二叉树的创建和初始化:我们将实现二叉树的创建和初始化操作,以便后续操作和测试使用。
3. 二叉树的遍历:我们将实现二叉树的前序、中序和后序遍历算法,并测试其正确性和效率。
4. 二叉树的查找:我们将实现二叉树的查找操作,包括查找节点和查找最大值、最小值等。
5. 二叉树的应用:我们将探讨二叉树在实际应用中的使用场景,如哈夫曼编码、二叉搜索树等。
二叉树的定义和存储结构二叉树是一种特殊的树形结构,它的每个节点最多有两个子节点。
节点被表示为一个由数据和指向其左右子节点的指针组成的结构。
二叉树可以分为三类:满二叉树、完全二叉树和非完全二叉树。
二叉树可以用链式存储结构或顺序存储结构表示。
- 链式存储结构:采用节点定义和指针表示法,通过将节点起来形成一个树状结构来表示二叉树。
- 顺序存储结构:采用数组存储节点信息,通过计算节点在数组中的位置来进行访问和操作。
二叉树的创建和初始化二叉树的创建和初始化是二叉树操作中的基础部分。
我们可以通过手动输入或读取外部文件中的数据来创建二叉树。
对于链式存储结构,我们需要自定义节点和指针,并通过节点的方式来构建二叉树。
对于顺序存储结构,我们需要定义数组和索引,通过索引计算来定位节点的位置。
一般来说,初始化一个二叉树可以使用以下步骤:1. 创建树根节点,并赋初值。
2. 创建子节点,并到父节点。
3. 重复步骤2,直到创建完整个二叉树。
数据结构二叉树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二叉树实验报告二叉树是一种常用的数据结构,它在计算机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二叉树的定义、基本操作以及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
一、二叉树的定义和基本操作二叉树是一种特殊的树形结构,它的每个节点最多有两个子节点。
一个节点的左子节点称为左子树,右子节点称为右子树。
二叉树的示意图如下:```A/ \B C/ \D E```在二叉树中,每个节点可以有零个、一个或两个子节点。
如果一个节点没有子节点,我们称之为叶子节点。
在上面的示例中,节点 D 和 E 是叶子节点。
二叉树的基本操作包括插入节点、删除节点、查找节点和遍历节点。
插入节点操作可以将一个新节点插入到二叉树中的合适位置。
删除节点操作可以将一个指定的节点从二叉树中删除。
查找节点操作可以在二叉树中查找指定的节点。
遍历节点操作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遍历二叉树中的所有节点。
二、二叉树的应用场景二叉树在计算机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
1. 二叉搜索树二叉搜索树是一种特殊的二叉树,它的每个节点的值都大于其左子树中的节点的值,小于其右子树中的节点的值。
二叉搜索树可以用来实现快速的查找、插入和删除操作。
它在数据库索引、字典等场景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2. 堆堆是一种特殊的二叉树,它的每个节点的值都大于或小于其子节点的值。
堆可以用来实现优先队列,它在任务调度、操作系统中的内存管理等场景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3. 表达式树表达式树是一种用来表示数学表达式的二叉树。
在表达式树中,每个节点可以是操作符或操作数。
表达式树可以用来实现数学表达式的计算,它在编译器、计算器等场景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4. 平衡二叉树平衡二叉树是一种特殊的二叉树,它的左子树和右子树的高度差不超过1。
平衡二叉树可以用来实现高效的查找、插入和删除操作。
它在数据库索引、自平衡搜索树等场景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三、总结二叉树是一种常用的数据结构,它在计算机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介绍了二叉树的定义、基本操作以及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
数据结构实验二叉树
实验六:二叉树及其应用一、实验目的树是数据结构中应用极为广泛的非线性结构,本单元的实验达到熟悉二叉树的存储结构的特性,以及如何应用树结构解决具体问题。
二、问题描述首先,掌握二叉树的各种存储结构和熟悉对二叉树的基本操作。
其次,以二叉树表示算术表达式的基础上,设计一个十进制的四则运算的计算器。
如算术表达式:a+b*(c-d)-e/f三、实验要求如果利用完全二叉树的性质和二叉链表结构建立一棵二叉树,分别计算统计叶子结点的个数。
求二叉树的深度。
十进制的四则运算的计算器可以接收用户来自键盘的输入。
由输入的表达式字符串动态生成算术表达式所对应的二叉树。
自动完成求值运算和输出结果。
四、实验环境PC微机DOS操作系统或Windows 操作系统Turbo C 程序集成环境或Visual C++ 程序集成环境五、实验步骤1、根据二叉树的各种存储结构建立二叉树;2、设计求叶子结点个数算法和树的深度算法;3、根据表达式建立相应的二叉树,生成表达式树的模块;4、根据表达式树,求出表达式值,生成求值模块;5、程序运行效果,测试数据分析算法。
六、测试数据1、输入数据:2.2*(3.1+1.20)-7.5/3正确结果:6.962、输入数据:(1+2)*3+(5+6*7);正确输出:56七、表达式求值由于表达式求值算法较为复杂,所以单独列出来加以分析:1、主要思路:由于操作数是任意的实数,所以必须将原始的中缀表达式中的操作数、操作符以及括号分解出来,并以字符串的形式保存;然后再将其转换为后缀表达式的顺序,后缀表达式可以很容易地利用堆栈计算出表达式的值。
例如有如下的中缀表达式:a+b-c转换成后缀表达式为:ab+c-然后分别按从左到右放入栈中,如果碰到操作符就从栈中弹出两个操作数进行运算,最后再将运算结果放入栈中,依次进行直到表达式结束。
如上述的后缀表达式先将a 和b 放入栈中,然后碰到操作符“+”,则从栈中弹出a 和b 进行a+b 的运算,并将其结果d(假设为d)放入栈中,然后再将c 放入栈中,最后是操作符“-”,所以再弹出d和c 进行d-c 运算,并将其结果再次放入栈中,此时表达式结束,则栈中的元素值就是该表达式最后的运算结果。
数据结构二叉树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二叉树实验报告1. 引言二叉树是一种常见的数据结构,由节点(Node)和链接(Link)构成。
每个节点最多有两个子节点,分别称为左子节点和右子节点。
二叉树在计算机科学中被广泛应用,例如在搜索算法中,二叉树可以用来快速查找和插入数据。
本实验旨在通过编写二叉树的基本操作来深入理解二叉树的特性和实现方式。
2. 实验内容2.1 二叉树的定义二叉树可以用以下方式定义:class TreeNode:def__init__(self, val):self.val = valself.left =Noneself.right =None每个节点包含一个值和两个指针,分别指向左子节点和右子节点。
根据需求,可以为节点添加其他属性。
2.2 二叉树的基本操作本实验主要涉及以下二叉树的基本操作:•创建二叉树:根据给定的节点值构建二叉树。
•遍历二叉树:将二叉树的节点按照特定顺序访问。
•查找节点:在二叉树中查找特定值的节点。
•插入节点:向二叉树中插入新节点。
•删除节点:从二叉树中删除特定值的节点。
以上操作将在下面章节详细讨论。
3. 实验步骤3.1 创建二叉树二叉树可以通过递归的方式构建。
以创建一个简单的二叉树为例:def create_binary_tree():root = TreeNode(1)root.left = TreeNode(2)root.right = TreeNode(3)root.left.left = TreeNode(4)root.left.right = TreeNode(5)return root以上代码创建了一个二叉树,根节点的值为1,左子节点值为2,右子节点值为3,左子节点的左子节点值为4,左子节点的右子节点值为5。
3.2 遍历二叉树二叉树的遍历方式有多种,包括前序遍历、中序遍历和后序遍历。
以下是三种遍历方式的代码实现:•前序遍历:def preorder_traversal(root):if root:print(root.val)preorder_traversal(root.left)preorder_traversal(root.right)•中序遍历:def inorder_traversal(root):if root:inorder_traversal(root.left)print(root.val)inorder_traversal(root.right)•后序遍历:def postorder_traversal(root):if root:postorder_traversal(root.left)postorder_traversal(root.right)print(root.val)3.3 查找节点在二叉树中查找特定值的节点可以使用递归的方式实现。
二叉树实验报告
二叉树实验报告1. 引言二叉树是一种常用的数据结构,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二叉树的理解和实现,加深对数据结构与算法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本报告将介绍二叉树的定义、基本操作以及实验过程中的设计和实现。
2. 二叉树的定义二叉树是一个有序树,其每个节点最多有两个子节点。
树的左子节点和右子节点被称为二叉树的左子树和右子树。
3. 二叉树的基本操作3.1 二叉树的创建在实验中,我们通过定义一个二叉树的节点结构来创建一个二叉树。
节点结构包含一个数据域和左右指针,用于指向左右子节点。
创建二叉树的过程可以通过递归或者迭代的方式来完成。
3.2 二叉树的插入和删除二叉树的插入操作是将新节点插入到树中的合适位置。
插入时需要考虑保持二叉树的有序性。
删除操作是将指定节点从树中删除,并保持二叉树的有序性。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使用递归或者循环的方式实现这些操作。
3.3 二叉树的遍历二叉树的遍历是指按照某种次序访问二叉树的所有节点。
常见的遍历方式包括前序遍历、中序遍历和后序遍历。
前序遍历先访问根节点,然后按照左孩子-右孩子的顺序递归遍历左右子树。
中序遍历按照左孩子-根节点-右孩子的顺序递归遍历左右子树。
后序遍历按照左孩子-右孩子-根节点的顺序递归遍历左右子树。
3.4 二叉树的查找查找操作是指在二叉树中查找指定的值。
可以通过递归或者循环的方式实现二叉树的查找操作。
基本思路是从根节点开始,通过比较节点的值和目标值的大小关系,逐步向左子树或者右子树进行查找,直到找到目标节点或者遍历到叶子节点。
4. 实验设计和实现在本实验中,我们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Python语言的二叉树类。
具体实现包括二叉树的创建、插入、删除、遍历和查找操作。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运用了递归和迭代的方法实现了这些操作,并进行了测试和验证。
4.1 二叉树类的设计我们将二叉树的节点设计为一个类,其中包括数据域和左右子节点的指针。
另外,我们设计了一个二叉树类,包含了二叉树的基本操作方法。
数据结构二叉树实验报告总结
数据结构二叉树实验报告总结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二叉树的学习和实践,掌握二叉树的基本概念、性质和遍历方式,加深对数据结构中树形结构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1. 二叉树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首先学习了二叉树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其中,二叉树是由节点组成的有限集合,并且每个节点最多有两个子节点。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二叉树的高度、深度、层数等概念。
2. 二叉树的遍历方式在了解了二叉树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之后,我们开始学习如何遍历一个二叉树。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主要学习了三种遍历方式:前序遍历、中序遍历和后序遍历。
其中,前序遍历指先访问节点自身再访问左右子节点;中序遍历指先访问左子节点再访问自身和右子节点;后序遍历指先访问左右子节点再访问自身。
3. 二叉搜索树除了以上内容之外,在本次实验中我们还学习了一种特殊的二叉树——二叉搜索树。
二叉搜索树是一种特殊的二叉树,它的每个节点都满足左子节点小于该节点,右子节点大于该节点的性质。
由于这个性质,二叉搜索树可以被用来进行快速查找、排序等操作。
三、实验过程1. 实现二叉树的遍历方式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二叉树的遍历方式,我们首先在编程环境中实现了前序遍历、中序遍历和后序遍历。
在代码编写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如何递归地访问每个节点,并且需要注意访问顺序。
2. 实现二叉搜索树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二叉搜索树的特性和操作,我们在编程环境中实现了一个简单的二叉搜索树。
在代码编写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如何插入新节点、删除指定节点以及查找目标节点等操作。
3.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对代码运行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个遍历方式所得到的结果以及对应的顺序。
同时,在对二叉搜索树进行操作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同操作所产生的不同结果。
四、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二叉树的理解和掌握,学习了二叉树的遍历方式以及二叉搜索树的特性和操作。
同时,在编程实践中,我们也进一步熟悉了代码编写和调试的过程。
二叉树的基本操作与实现实验报告
二叉树的基本操作与实现实验报告二叉树是一种重要的数据结构,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本实验将介绍二叉树的基本操作与实现,并给出相应的实验报告。
一、引言二叉树是一种特殊的树状结构,每个节点至多有两个子节点。
二叉树有许多重要的特性,如平衡二叉树、二叉树等,应用广泛。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介绍二叉树的基本操作和实现。
二、实验目的1.掌握二叉树的基本概念和特性;2.熟悉二叉树的基本操作,包括创建、插入、删除、遍历等;3.学会使用编程语言实现二叉树的基本操作。
三、实验内容本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二叉树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二叉树的基本操作,包括创建、插入、删除、遍历等;3.使用编程语言实现二叉树的基本操作;4.测试和验证二叉树的基本操作的正确性。
四、实验步骤1.二叉树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二叉树是一种树状结构,每个节点至多有两个子节点。
二叉树的每个节点包含一个数据项和指向左子树和右子树的指针。
二叉树的特性有很多,如完全二叉树、平衡二叉树、二叉树等。
2.二叉树的基本操作(1)创建二叉树:可以通过手动输入节点数据来创建二叉树,也可以通过读取文件中的数据来创建二叉树。
(2)插入节点:在指定位置插入一个新节点。
(3)删除节点:删除指定位置的节点。
(4)遍历二叉树:有前序遍历、中序遍历和后序遍历三种遍历方式。
3.使用编程语言实现二叉树的基本操作实现二叉树的基本操作可以使用编程语言来完成。
我们可以定义一个二叉树的结构体,包含节点数据和指向左右子树的指针。
然后根据具体的需求,实现相应的操作函数。
4.测试和验证二叉树的基本操作的正确性在完成二叉树的基本操作后,我们可以编写测试代码来验证操作的正确性。
通过创建二叉树,并进行插入、删除和遍历操作,观察输出结果是否符合预期。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完成二叉树的基本操作后,我们可以进行测试和验证。
通过输出二叉树的遍历结果,比对预期结果来判断操作是否正确。
同时,我们还可以观察二叉树的结构和特性,如是否满足平衡二叉树或二叉树的条件。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树(二叉树)
实验5:树(二叉树)(采用二叉链表存储)一、实验项目名称二叉树及其应用二、实验目的熟悉二叉树的存储结构的特性以及二叉树的基本操作。
三、实验基本原理之前我们都是学习的线性结构,这次我们就开始学习非线性结构——树。
线性结构中结点间具有唯一前驱、唯一后继关系,而非线性结构中结点的前驱、后继的关系并不具有唯一性。
在树结构中,节点间关系是前驱唯一而后继不唯一,即结点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
直观地看,树结构是具有分支关系的结构(其分叉、分层的特征类似于自然界中的树)。
四、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Window 11、Dev-C++5.11五、实验步骤1.导入库和预定义2.创建二叉树3.前序遍历4.中序遍历5.后序遍历6.总结点数7.叶子节点数8.树的深度9.树根到叶子的最长路径10.交换所有节点的左右子女11.顺序存储12.显示顺序存储13.测试函数和主函数对二叉树的每一个操作写测试函数,然后在主函数用while+switch-case的方式实现一个带菜单的简易测试程序,代码见“实验完整代码”。
实验完整代码:#include <bits/stdc++.h>using namespace std;#define MAX_TREE_SIZE 100typedef char ElemType;ElemType SqBiTree[MAX_TREE_SIZE];struct BiTNode{ElemType data;BiTNode *l,*r;}*T;void createBiTree(BiTNode *&T){ElemType e;e = getchar();if(e == '\n')return;else if(e == ' ')T = NULL;else{if(!(T = (BiTNode *)malloc(sizeof (BiTNode)))){cout << "内存分配错误!" << endl;exit(0);}T->data = e;createBiTree(T->l);createBiTree(T->r);}}void createBiTree2(BiTNode *T,int u) {if(T){SqBiTree[u] = T->data;createBiTree2(T->l,2 * u + 1);createBiTree2(T->r,2 * u + 2); }}void outputBiTree2(int n){int cnt = 0;for(int i = 0;cnt <= n;i++){cout << SqBiTree[i];if(SqBiTree[i] != ' ')cnt ++;}cout << endl;}void preOrderTraverse(BiTNode *T) {if(T){cout << T->data;preOrderTraverse(T->l);preOrderTraverse(T->r);}}void inOrderTraverse(BiTNode *T) {if(T){inOrderTraverse(T->l);cout << T->data;inOrderTraverse(T->r);}}void beOrderTraverse(BiTNode *T){if(T){beOrderTraverse(T->l);beOrderTraverse(T->r);cout << T->data;}}int sumOfVer(BiTNode *T){if(!T)return 0;return sumOfVer(T->l) + sumOfVer(T->r) + 1;}int sumOfLeaf(BiTNode *T){if(!T)return 0;if(T->l == NULL && T->r == NULL)return 1;return sumOfLeaf(T->l) + sumOfLeaf(T->r);}int depth(BiTNode *T){if(!T)return 0;return max(depth(T->l),depth(T->r)) + 1;}bool LongestPath(int dist,int dist2,vector<ElemType> &ne,BiTNode *T) {if(!T)return false;if(dist2 == dist)return true;if(LongestPath(dist,dist2 + 1,ne,T->l)){ne.push_back(T->l->data);return true;}else if(LongestPath(dist,dist2 + 1,ne,T->r)){ne.push_back(T->r->data);return true;}return false;}void swapVer(BiTNode *&T){if(T){swapVer(T->l);swapVer(T->r);BiTNode *tmp = T->l;T->l = T->r;T->r = tmp;}}//以下是测试程序void test1(){getchar();cout << "请以先序次序输入二叉树结点的值,空结点用空格表示:" << endl; createBiTree(T);cout << "二叉树创建成功!" << endl;}void test2(){cout << "二叉树的前序遍历为:" << endl;preOrderTraverse(T);cout << endl;}void test3(){cout << "二叉树的中序遍历为:" << endl;inOrderTraverse(T);cout << endl;}void test4(){cout << "二叉树的后序遍历为:" << endl;beOrderTraverse(T);cout << endl;}void test5(){cout << "二叉树的总结点数为:" << sumOfVer(T) << endl;}void test6(){cout << "二叉树的叶子结点数为:" << sumOfLeaf(T) << endl; }void test7(){cout << "二叉树的深度为:" << depth(T) << endl;}void test8(){int dist = depth(T);vector<ElemType> ne;cout << "树根到叶子的最长路径:" << endl;LongestPath(dist,1,ne,T);ne.push_back(T->data);reverse(ne.begin(),ne.end());cout << ne[0];for(int i = 1;i < ne.size();i++)cout << "->" << ne[i];cout << endl;}void test9(){swapVer(T);cout << "操作成功!" << endl;}void test10(){memset(SqBiTree,' ',sizeof SqBiTree);createBiTree2(T,0);cout << "操作成功!" << endl;}void test11(){int n = sumOfVer(T);outputBiTree2(n);}int main(){int op = 0;while(op != 12){cout << "-----------------menu--------------------" << endl;cout << "--------------1:创建二叉树--------------" << endl;cout << "--------------2:前序遍历----------------" << endl;cout << "--------------3:中序遍历----------------" << endl;cout << "--------------4:后序遍历----------------" << endl;cout << "--------------5:总结点数----------------" << endl;cout << "--------------6:叶子节点数--------------" << endl;cout << "--------------7:树的深度----------------" << endl;cout << "--------------8:树根到叶子的最长路径----" << endl;cout << "--------------9:交换所有节点左右子女----" << endl;cout << "--------------10:顺序存储---------------" << endl;cout << "--------------11:显示顺序存储-----------" << endl;cout << "--------------12:退出测试程序-----------" << endl;cout << "请输入指令编号:" << endl;if(!(cin >> op)){cin.clear();cin.ignore(INT_MAX,'\n');cout << "请输入整数!" << endl;continue;}switch(op){case 1:test1();break;case 2:test2();break;case 3:test3();break;case 4:test4();break;case 5:test5();break;case 6:test6();break;case 7:test7();break;case 8:test8();break;case 9:test9();break;case 10:test10();break;case 11:test11();break;case 12:cout << "测试结束!" << endl;break;default:cout << "请输入正确的指令编号!" << endl;}}return 0;}六、实验数据及处理结果测试用例:1.创建二叉树(二叉链表形式)2.前序遍历3.中序遍历4.后序遍历5.总结点数6.叶子结点数7.树的深度8.树根到叶子的最长路径9.交换所有左右子女10.顺序存储七、思考讨论题或体会或对改进实验的建议通过这次实验,我掌握了二叉树的顺序存储和链式存储,体会了二叉树的存储结构的特性,掌握了二叉树的树上相关操作。
数据结构二叉树实验报告
(1)输出二叉树b;
(2)输出H节点的左、右孩子节点值;
(3)输出二叉树b的深度;
(4)输出二叉树b的宽度;
(5)输出二叉树b的节点个数;
(6)输出二叉树b的叶子节点个数。
实验7.2设计一个程序exp7-2.cpp,实现二叉树的先序遍历、中序遍历和后序遍历和非递归算法,以及层次变量里的算法。并对图7-123所示的二叉树b给出求解结果。
(6)重点掌握二叉树ຫໍສະໝຸດ 基本运算和各种遍历算法的实现。(7)掌握线索二叉树的概念和相关算法的实现。
(8)掌握哈夫曼树的定义、哈夫曼树的构造过程和哈夫曼编码的产生方法。
(9)掌握并查集的相关概念和算法。
(10)灵活运用二叉树这种数据结构解决一些综合应用问题。
二、实验容
注:二叉树b为如图7-123所示的一棵二叉树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树的相关概念,包括树、节点的度、树的度、分支节点、叶子节点、孩子节点、双亲节点、树的深度、森林等定义。
(2)掌握树的表示,包括树形表示法、文氏图表示法、凹入表示法和括号表示法等。
(3)掌握二叉树的概念,包括二叉树、满二叉树和完全二叉树的定义。
(4)掌握二叉树的性质。
(5)重点掌握二叉树的存储结构,包括二叉树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
实验7.3对如图7-123所示的二叉树,设计一个程序exp7-3.cpp,完成如下功能:
(1)输出所有的叶子节点;
(2)输出所有从叶子节点到根节点的路径;
(3)输出(2)中的第一条最长的路径。
三、实验过程描述
实现二叉树的各种的基础程序algo7-1.cpp如下:
数据结构与算法(3):二叉树
1.3.3 性质三
包含n个结点的二二叉树的高高度至至少为log2(n + 1);
证明:根据"性质2"可知,高高度为h的二二叉树最多有2{h}–1个结点。反之,对于包含n个节点的二二
叉树的高高度至至少为log2(n + 1)。
1.3.4 性质四
对任何一一颗二二叉树T,如果其终端结点数为n0 ,度为2的结点数为n2 ,则n0 = n2 + 1 证明:因为二二叉树中所有结点的度数均不不大大于2,所以结点总数(记为n)="0度结点数(n0)" + "1度 结点数(n1)" + "2度结点数(n2)"。由此,得到等式一一。(等式一一) n = n0 + n1 + n2
}
还有一一种方方式就是利利用用栈模拟递归过程实现循环先序遍历二二叉树。这种方方式具备扩展性,它模拟 了了递归的过程,将左子子树不不断的压入入栈,直到null,然后处理理栈顶节点的右子子树。
java
public void preOrder(Node root){ if(root==null)return;
2. 叶子子数为2h 3. 第k层的结点数是:2k−1; 4. 总结点数是2k − 1,且总节点数一一定是奇数。
1.4.2 完全二二叉树
定义:一一颗二二叉树中,只有最小小面面两层结点的度可以小小于2,并且最下一一层的叶结点集中在靠左 的若干干位置上。这样现在最下层和次下层,且最小小层的叶子子结点集中在树的左部。显然,一一颗 满二二叉树必定是一一颗完全二二叉树,而而完全二二叉树未必是满二二叉树。
} root = s.pop(); root = root.right;//如果是null,出栈并处理理右子子树 } }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二叉树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二叉树二叉树是一种重要的数据结构,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科学和算法设计中。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通过实际编程实践,深入理解了二叉树的基本概念、性质和操作。
一、二叉树的定义和基本性质二叉树是一种特殊的树结构,每个节点最多有两个子节点。
它具有以下基本性质:1. 根节点:二叉树的顶部节点称为根节点,它没有父节点。
2. 子节点:每个节点最多有两个子节点,分别称为左子节点和右子节点。
3. 叶节点:没有子节点的节点称为叶节点。
4. 深度:从根节点到某个节点的路径长度称为该节点的深度。
5. 高度:从某个节点到其叶节点的最长路径长度称为该节点的高度。
6. 层次遍历: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遍历二叉树的节点。
二、二叉树的实现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C++语言实现了二叉树的基本操作,包括创建二叉树、插入节点、删除节点、查找节点等。
通过这些操作,我们可以方便地对二叉树进行增删改查。
三、二叉树的遍历二叉树的遍历是指按照某种顺序访问二叉树的所有节点。
常用的遍历方式有三种:前序遍历、中序遍历和后序遍历。
1. 前序遍历:先访问根节点,然后依次递归遍历左子树和右子树。
2. 中序遍历:先递归遍历左子树,然后访问根节点,最后递归遍历右子树。
3. 后序遍历:先递归遍历左子树,然后递归遍历右子树,最后访问根节点。
四、二叉树的应用二叉树在计算机科学和算法设计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1. 二叉搜索树:二叉搜索树是一种特殊的二叉树,它的左子树的值都小于根节点的值,右子树的值都大于根节点的值。
它可以高效地支持插入、删除和查找操作,常用于有序数据的存储和检索。
2. 堆:堆是一种特殊的二叉树,它的每个节点的值都大于(或小于)其子节点的值。
堆常用于实现优先队列等数据结构。
3. 表达式树:表达式树是一种用二叉树表示数学表达式的方法。
通过对表达式树的遍历,可以实现对数学表达式的计算。
4. 平衡树:平衡树是一种特殊的二叉树,它的左右子树的高度差不超过1。
数据结构二叉树实验报告(附代码)
一、【实验构思(Conceive)】(10%)(本部分应包括:描述实验实现的基本思路,包括所用到的离散数学、工程数学、程序设计、算法等相关知识)首先构造二叉树的存储结构,用data存储当前节点的值,分别用*lchild,*rchild 表示该节点的左右孩子。
然后应用BiTree Create函数,根据用户的输入构造二叉树,当输入#时表示没有孩子。
采用递归的思想构造Preorder,Inorder,Postorder函数,分别实现二叉树的先序,中序,和后序的遍历。
然后编写了Sumleaf,Depth函数,来求叶子节点的数目和二叉树的深度。
二、【实验设计(Design)】(20%)(本部分应包括:抽象数据类型的功能规格说明、主程序模块、各子程序模块的伪码说明,主程序模块与各子程序模块间的调用关系)二叉树的存储结构:typedef struct BiTNode{char data;struct BiTNode *lchild,*rchild;}BiTNode,*BiTree;子程序模块:BiTree Create(BiTree T){char ch;ch=getchar();if(ch=='#')T=NULL;else{if(!(T=(BiTNode *)malloc(sizeof(BiTNode))))printf("Error!");T->data=ch;T->lchild=Create(T->lchild);T->rchild=Create(T->rchild);}return T;}void Preorder(BiTree T){if(T){printf("%c",T->data);Preorder(T->lchild);Preorder(T->rchild);}}int Sumleaf(BiTree T){int sum=0,m,n;if(T){if((!T->lchild)&&(!T->rchild)) sum++;m=Sumleaf(T->lchild);sum+=m;n=Sumleaf(T->rchild);sum+=n;}return sum;}void Inorder(BiTree T) {if(T){Inorder(T->lchild); printf("%c",T->data); Inorder(T->rchild); }}void Postorder(BiTree T) {if(T){Postorder(T->lchild); Postorder(T->rchild); printf("%c",T->data); }}int Depth(BiTree T){int dep=0,depl,depr;if(!T)dep=0;else{depl=Depth(T->lchild);depr=Depth(T->rchild);dep=1+(depl>depr?depl:depr);}return dep;}主程序模块:int main(){BiTree T = 0;int sum,dep;printf("请输入你需要建立的二叉树\n");printf("例如输入序列ABC##DE#G##F###(其中的#表示空)\n并且输入过程中不要加回车\n输入完之后可以按回车退出\n");T=Create(T);printf("先序遍历的结果是:\n");Preorder(T);printf("\n");printf("中序遍历的结果是:\n");Inorder(T);printf("\n");printf("后序遍历的结果是:\n");Postorder(T);printf("\n");printf("统计的叶子数:\n");sum=Sumleaf(T);printf("%d",sum);printf("\n统计树的深度:\n");dep=Depth(T);printf("\n%d\n",dep);}三、【实现描述(Implement)】(30%)(本部分应包括:抽象数据类型具体实现的函数原型说明、关键操作实现的伪码算法、函数设计、函数间的调用关系,关键的程序流程图等,给出关键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六:二叉树及其应用一、实验目的树是数据结构中应用极为广泛的非线性结构,本单元的实验达到熟悉二叉树的存储结构的特性,以及如何应用树结构解决具体问题。
二、问题描述首先,掌握二叉树的各种存储结构和熟悉对二叉树的基本操作。
其次,以二叉树表示算术表达式的基础上,设计一个十进制的四则运算的计算器。
如算术表达式:a+b*(c-d)-e/f三、实验要求如果利用完全二叉树的性质和二叉链表结构建立一棵二叉树,分别计算统计叶子结点的个数。
求二叉树的深度。
十进制的四则运算的计算器可以接收用户来自键盘的输入。
由输入的表达式字符串动态生成算术表达式所对应的二叉树。
自动完成求值运算和输出结果。
四、实验环境PC微机DOS操作系统或Windows 操作系统Turbo C 程序集成环境或Visual C++ 程序集成环境五、实验步骤1、根据二叉树的各种存储结构建立二叉树;2、设计求叶子结点个数算法和树的深度算法;3、根据表达式建立相应的二叉树,生成表达式树的模块;4、根据表达式树,求出表达式值,生成求值模块;5、程序运行效果,测试数据分析算法。
六、测试数据1、输入数据:2.2*(3.1+1.20)-7.5/3正确结果:6.962、输入数据:(1+2)*3+(5+6*7);正确输出:56七、表达式求值由于表达式求值算法较为复杂,所以单独列出来加以分析:1、主要思路:由于操作数是任意的实数,所以必须将原始的中缀表达式中的操作数、操作符以及括号分解出来,并以字符串的形式保存;然后再将其转换为后缀表达式的顺序,后缀表达式可以很容易地利用堆栈计算出表达式的值。
例如有如下的中缀表达式:a+b-c转换成后缀表达式为:ab+c-然后分别按从左到右放入栈中,如果碰到操作符就从栈中弹出两个操作数进行运算,最后再将运算结果放入栈中,依次进行直到表达式结束。
如上述的后缀表达式先将a 和b 放入栈中,然后碰到操作符“+”,则从栈中弹出a 和b 进行a+b 的运算,并将其结果d(假设为d)放入栈中,然后再将c 放入栈中,最后是操作符“-”,所以再弹出d和c 进行d-c 运算,并将其结果再次放入栈中,此时表达式结束,则栈中的元素值就是该表达式最后的运算结果。
当然将原始的中缀表达式转换为后缀表达式比较关键,要同时考虑操作符的优先级以及对有括号的情况下的处理,相关内容会在算法具体实现中详细讨论。
2、求值过程一、将原始的中缀表达式中的操作数、操作符以及括号按顺序分解出来,并以字符串的形式保存。
二、将分解的中缀表达式转换为后缀表达式的形式,即调整各项字符串的顺序,并将括号处理掉。
三、计算后缀表达式的值。
3、中缀表达式分解DivideExpressionToItem()函数。
分解出原始中缀表达式中的操作数、操作符以及括号,保存在队列中,以本实验中的数据为例,分解完成后队列中的保存顺序如下图所示:队首队尾其算法思想是:从左往右按一个字节依次扫描原始中缀表达式m_string,碰到连续的数字或小数点就加到string 变量str 中;如果碰到括号或操作符就将原先的str 推入队列,然后将括号或操作符赋予str,再将str 推入队列,并将str 赋予空值,依次循环进行直到扫描m_string 完成。
4、转化为后缀表达式ChangeToSuffix()函数。
将保存在队列中的中缀表达式转换为后缀表达式,并保存在栈中。
这个函数也是整个表达式算法的关键,这里需要两个栈stack_A 和stack_B,分别在转换过程中临时存放后缀表达式的操作数与操作符。
依次从中缀表达式队列que 中出列一个元素,并保存在一个string 变量str 中,然后按以下几方面进行处理:①如果str 是“(”,则将str 推入栈stack_B。
②如果str 是“)”,则要考虑stack_B 的栈顶是不是“(”,是的话就将“(”出栈stack_B;如果不是,则将stack_B 出栈一个元素(操作符),然后将其推入栈stack_A。
③如果str 是“+”或“-”,则要考虑有括号和优先级的情况,如果栈stack_B 为空或者栈顶为“(”,则将str 推入栈stack_B;因为操作符“+”和“-”优先级相同(谁先出现就先处理谁进栈stack_A),并且低于“*”和“/”,所以当栈stack_B 不为空并且栈顶不为“(”,则依次循环取出stack_B 的栈顶元素并依次推入栈stack_A,循环结束后再将str 推入栈stack_B。
④如果str 是“*”或“/”,因为它们的优先级相同并且高于“+”和“-”,所以如果栈stack_B 为空或者栈顶为“+”、“-”或“(”就直接将str 推入栈stack_B;否则就将stack_B 弹出一个元素并将其推入栈stack_A 中,然后再将str 推入栈stack_B 中。
⑤除了上述情况外就只剩下操作数了,操作数就可以直接推入栈stack_A 中。
注意整个过程中栈stack_B 中的元素只能是如下几种:“(”、“+”、“-”、“*”、“/”,而最终栈stack_A 保存的是后缀表达式。
只有操作数和操作符,如下图所示:表达式二叉树栈底栈顶栈示意图注意到最后返回的是stack_B 而不是stack_A,因为考虑到为了后面的计算方便,所以将其倒序保存在stack_B 中(最后一个while循环)。
5、后缀表达式求值Calculate()函数。
剩下的计算后缀表达式就显得非常简单了,依次将倒序的后缀表达式stack_B 弹出一个元素推入保存结果的double 类型的栈stack 中,如果遇到操作符就从栈stack 中弹出两元素进行该操作符的运算并将其结果推入到栈stack 中,依次循环进行直到栈stack_B 为空,最后栈stack 只有一个元素即为表达式的结果。
八、实验报告要求实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设计算术表达式树的存储结构;实验中采用的是二叉树的的链接存储。
结点格式如下:其严格类的定义如下:template <typename T>class Binarynode //二叉树的结点类{public:Binarynode():left(NULL),right(NULL){} //默认构造函数Binarynode(const T& item,Binarynode<T> *lptr=NULL,Binarynode<T> *rptr=NULL):data(item),left(lptr),right(rptr){} //初始化T data; //结点数据Binarynode<T> *&Left() {return left;} //取leftBinarynode<T> *&Right() {return right;} //取rightprotected:Binarynode<T> *left,*right;};2、给出二叉树中叶子结点个数算法和树的深度算法描述;叶子结点个数算法:template<typename T>void Leafcount(Binarynode<T>*t,int *c) //计算树叶子的个数{ //t为构建的树,c用来返回叶子节点个数if (t) //树不为空{if (t->Left()==NULL&&t->Right()==NULL)//若该结点左右均为空,为叶子结点{*c=*c+1;}Leafcount(t->Left(),c); //左子树递归求叶子结点Leafcount(t->Right(),c); //右子树递归求叶子结点}}树的深度算法:int Depth(Binarynode<T>*t) //计算树的深度{int lh,rh; //定义左右子树的深度if (!t) return 0; //树为空返回0else{lh=Depth(t->Left()); //递归调用,求左子树深度rh=Depth(t->Right()); //递归调用,求右子树深度if (lh>rh) //判断左右子树哪个更大,更大的深度加1返回其值return lh+1;elsereturn rh+1;}return 1;}3、相应的程序要给出足够的注释部分;参见九、附录,由于在报告中分析的算法,在附录源程序中省略部分注释,以免繁杂。
4、给出程序的测试结果验证各项程序功能如下:(1)进入模块选择进入模块一:进入模块二:(2)四种遍历以先序序列为A B D E C F ,中序序列D B E A F C为例:(3)求树的叶子结点数和树的深度(4)求表达式的值1、输入数据:2.2*(3.1+1.20)-7.5/3正确结果:6.962、输入数据:(1+2)*3+(5+6*7);正确输出:56九、思考题与实验总结1、分析利用完全二叉树的性质和二叉链表存储有什么不同?分析其优缺点。
其实利用完全二叉树的性质的存储本质上是顺序存储,但是又区别于一般的顺序存储,由于树无法在顺序表直接进行存储,所以在描述二叉树的时候规定树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存储树结点,不存在的结点也要存储,其以0表示,对于完全二叉树来讲,只要知道结点在树中的编号,就能迅速定位该结点,但是由于要存储0来表示空结点,在结点数庞大的时候会有可能浪费空间。
最后,它若要增加结点,若新增结点已超出范围,则必须要重新申请空间。
而二叉链表存储则是典型链表存储,它要利用指针来指向其左右孩子。
如果要查找某一结点,必须从根出发,但是不会像利用完全二叉树的性质存储那样浪费不必要的空间。
在增加结点时更容易。
综上分析,其优缺点:完全二叉树性质存储:优点,查找结点速度快,易于理解,在结点数少的情况下,存储方便。
缺点,存储大量结点可能会浪费大量空间,增加结点复杂。
二叉链表存储:优点,增加结点容易,易于存储结点数比较大的树。
而且指针灵活的应用,更易与在树上进行复杂的操作。
缺点,查找结点必须从根出发,依次遍历。
2、增加输入表达式进行语法判错的功能。
IsWellForm()函数。
判断原始中缀表达式的括号是否匹配,可以利用栈简单实现,即遇到“(”进栈,遇到“)”就从栈中弹出一个元素,直到表达式结束。
如果栈为空则表示括号匹配,否则不匹配。
其具体实现见附录。
下面是程序的试验:3.实验总结实验终于完成了,相对来说难度很大,不过由于这个是数据结构的重中之重,所以花了蛮多的心思的,树的确有很多优点,使得它如此举足轻重,它可以勾勒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关系,特别在当今社会数据关系如此复杂的情况下,它独享风光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由于它结构复杂多变,所以存储起来就颇为费劲了,这造成了我在实验中吃苦头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