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小猴子下山》的内容,掌握故事情节。

–通过阅读能够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喜爱小动物的情感,热爱自然的意识。

3.学科素养–通过上述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情节。

–理解人物形象和情感。

2.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自主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故事教材。

–确保教学环境整洁有序,板书清晰。

2.学生准备–课前准备好课本和笔。

四、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或教具引导学生猜测故事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习–逐段教授故事内容,解释生词。

–让学生展开讨论,理解故事情节。

3.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让学生从自身经历中找到共鸣。

4.展示–学生分组展示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5.小结–整理故事内容,梳理重点。

五、课后作业1.回家复述《小猴子下山》故事。

2.绘制《小猴子下山》故事中的场景或人物形象。

六、教学反思1.教学反思–对故事的讲解是否深入浅出。

–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表达。

2.改进措施–可以加大学生思维拓展的空间,引导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故事。

以上是《小猴子下山》教案,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进行教学。

《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案】一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案】一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并描述出来;3.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小猴子的性格特点;4.掌握一些词语的发音和用法,如“沿着、跌倒、爬起、眼前、迷路”等。

教学重难点1.故事情节的描述和理解;2.小猴子的性格特点;3.词语的发音和用法。

教学准备1.课本;2.黑板笔、橡皮;3.彩色粘纸、剪刀、笔、扇子、毛笔、纸张等教学辅助材料。

教学步骤1. 热身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唱儿歌、口胡、做体操等活动热身。

2. 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并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看并说出图片中的内容,如山、树、小猴子等;2.让学生想想一个问题:小猴子为什么要下山?3. 新课呈现1.课前播放小猴子跳舞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小猴子的机智聪明;2.阅读课文,带领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强调词语的发音和用法;3.让学生跟读,模仿教师语音语调;4.完成课后练习。

4. 拓展1.辅导学生朗读课文;2.结合课文中小猴子的性格特点,让学生创作一篇寓言故事;3.分组活动,让小组以小猴子为主题制作手抄报;4.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到户外寻找自然景观,并以毛笔写字的方式记录景观,如“青山绿树、晴空明月”等。

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朗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询问问题并表达观点,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小猴子的性格特点,掌握一些词语的发音和用法,拓展视野,增长见识。

作业布置1.回家后再次阅读并朗读课文;2.结合小猴子的故事情节,发挥想象写一篇寓言故事;3.自行寻找自然景观并以毛笔写字的方式记录下来。

参考资料1.《小猴子下山》课本,一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2.网络教学资源。

2024年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

2024年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

2024年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第二课《小猴子下山》。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句子理解、课文感悟。

具体章节内容为:课文第16自然段,重点学习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以及它所看到的事物。

二、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本课生字,掌握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懂得做事要专心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句子理解、课文感悟。

难点:正确书写生字,理解课文寓意,运用词语造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文挂图、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小猴子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进而引入课题。

2. 课文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停顿等。

3. 生字词学习: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理解字义,学会正确书写。

4. 句子理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 课文感悟: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小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从中懂得做事要专心。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小猴子,下山时会看到哪些有趣的事物,激发想象力。

7.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词语造句。

8.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生字词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小猴子下山》2. 生字词:下山、摘、扔、追、跑、拿、空手而归3. 重点句子:小猴子下山,一会儿摘桃子,一会儿追兔子,一会儿捡玉米,空手而归。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用横线画出小猴子下山时所看到的事物。

(2)用本课生字词造句。

(3)谈谈你对小猴子为什么空手而归的理解。

2. 答案:(1)桃子、兔子、玉米、西瓜、茄子。

(2)示例:小猴子下山摘了一个大桃子。

(3)小猴子做事不专心,三心二意,所以空手而归。

【精选】部编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精选】部编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精选】部编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猴、结”等13个生字。

2、会写“块、非”等7个字。

(二)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情感目标:懂得做什么事情又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专一,有始有终,否则将一事无成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认字和写字,理解重点词语和练习朗读。

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游戏法问答法五、教学媒体: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课件六、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

找一找游戏:我在那里?规则1、老师叫学生闭上眼。

2、老师把本课生字图片贴在黑板上。

3、老师说汉字,叫学生睁开眼去找。

二、朗读课文,初悟课文(一)老师示范朗读课文,看图片或者课件出示短文插图。

(二)学生自己朗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找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三、分析课文,深悟课文1、让学生说一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5个自然段)2、你是怎样确定的?(这篇课文有5个段落开头空两格处)3、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1)请同学说一说第一自然段有几句话?(2句话)(2)你是怎么确定的?(这个自然段只有2个句号。

)(3)小猴子干什么了?(下山来)(4)他走到哪里?(玉米地里)(5)小猴子看见什么了?(看见玉米又大又多,非常高兴)(6)然后小猴子又干什么了?(掰了一个玉米,扛着往前走)(7)第一自然段写小猴子下山经过玉米地,就掰了一个玉米,扛着往前走。

4、请女生一起读第二自然段,男生听着,听她们读得对不对。

(1)请同学说一说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2句话)(2)你是怎么确定的?(这个自然段只有2个句号。

)(3)小猴子扛着玉米干什么了?(往前走)(4)他走到哪里?(走到一棵桃树下)(5)小猴子看见什么了?(看见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6)然后小猴子又干什么了?(扔了玉米,去摘桃子)(7)第二自然段写小猴子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5、请男生一起读第三自然段,女生听着,听他们读得对不对。

18《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案)

18《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案)

写作练习:让学生以“小猴子 下山”为题写一篇短文,培养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力
回顾故事内容
归纳小结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与现实生活的联 系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总结故事寓意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的目的和内容 作业的形式和要求 作业的评估和反馈 作业的改进和提升
汇报人:
拓展延伸
故事寓意:引导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道理和意义 角色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角色特点和行为 语言运用:引导学生学习故事中的语言表达和运用技巧 想象与创造: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故事进行改编或创作
重点
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小猴子下山空手而归的原因。 掌握故事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有始有终”的道理。
汇报人:
目录
知识与技能
认识“猴、结”等 12个生字,会写 “空、他”等6个 汉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理解课 文内容,知道小猴子 下山空着手回家的原 因。
懂得做事要有明确的 目的,要有始有终, 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 槌,将一事无成。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故事情节,引 导学生理解“小猴 子下山”的故事寓 意。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讲解、讨论、角色 扮演等,帮助学生深 入理解故事内容。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互动,提高他 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 的问题,培养他们的 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 之情
引导学生懂得做事要有恒 心和毅力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 观,珍惜劳动成果
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们在一起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18、《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8、《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8.小猴子下山霍山县白莲岩中心学校朱长红教学内容: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18课《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巩固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看图片及做动作来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动词,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培养学生读书圈画的习惯,感受文章的构段方式。

4、通过学习课文,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学情分析:本课图文并茂,前四个自然段构段方式一样,孩子们只要读懂了第二自然段,后面三个自然段很容易读懂,这几个自然段的内容好读易懂,孩子们非常喜欢,而且这几个自然段中用了很多的动词,这些动词的细微差别孩子们可能不太懂,所以课堂上老师应尽量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片和动作演示帮助孩子们理解从而积累运用。

对于本课所揭示的道理(即做事要有目标,有始有终)应是本课的重点,可以引导学生充分朗读、入境体验得出。

由于学生的年龄小,语言概括能力有限,因此让学生自己总结明白的道理有一定的难度,老师应该适当引导。

教学重点:了解本课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会运用;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教学难点:总结故事揭示的道理。

教学准备:小猴子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贴小猴子图片,师板书:18小猴子下山,生跟着书空,并齐读课题两遍。

2、回忆:你们还记得小猴子下山到了哪些地方吗?生答师板书: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3、出示课件:填量词。

一()玉米地一()桃树一()瓜地里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课件出示玉米地图片)师:小猴子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什么?指生答,适时板书:玉米又大又多,提醒学生注意“结”的读音,必要时师教读。

小猴子看到玉米后是怎么做的?相机板书:掰、扛(出示小猴子掰玉米、扛玉米的图片),指名一位同学上台做一做掰饼干的动作。

其余同学在位子上做一做掰和扛的动作。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第八章第18节《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针对本课,课标对第一学段的要求如下: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中行为动词是用,学习内容是朗读课文,学习水平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前提条件是用普通话。

2、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其中行为动词是了解,学习内容是积累词语和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学习水平是了解,前提条件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

二、教材分析《小猴子下山》是在学习《荷叶圆圆》、《动物王国开大会》等图文结合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在本次教学中,借助文中的五幅插图,通过动词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小猴子下山的所有经历。

通过朗读、质疑、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课是一篇引导学生看图学文的基础性课文,它为今后学生自主学习此类课文提供了依据,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

三、学情分析优势:一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口语表达能力,具有初步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学习图文结合类课文的基本方法。

劣势:我们班的学生比较好动,他们的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学习效率才会提高。

四、教学重、难点依据课标要求,我制定了如下重难点:重点: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会区别使用。

难点: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五、教学目标依据教学重、难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会写“非、瓜”两个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了解并积累“又A又B”形式的词语。

情感目标: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引题,引入新课1、(示图)小朋友快看,这是谁啊?喊喊它的名字吧。

2、上学期我们也学过有关小猴子的故事,谁能看图记起这个故事的名字?3、今天的这个小猴子很淘气,他说了:你们要想知道我的故事,得先闯关才行!第一关词语:领读+开火车+节奏齐读,强调轻声。

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第2课时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第2课时教案
4、能够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到什么,做了什么”这个句式,说说故事情节。
5、能够通过观察生字,正确书写4个“会写的字”:常、空、瓜、进。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巩固生字的过程中,通过“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比一比、音节、偏旁”等方式巩固生字,获得学习汉字的方法。
2、能够知道观察“会写的字”的方法:一看结构,二看位置,三看关键笔画。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
18小猴子下山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P94-96)
课题
18小猴子下山
第二课时
单元
第七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一年级
学习
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通过动作演示的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追”等词,并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3、能够了解并积累“又A又B”式的词语。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听读课文,回顾课文
教师播放课件,呈现课文《小猴子下山》的动画视频,点击播放视频,要求学生看视频,听读课文,回顾课文内容。
学生看视频,听读课文,回顾课文内容。
观看课文动画视频,回顾课文内容。
朗读词语,巩固生字
教师播放课件,呈现本课“会认的字”的组词,要求学生看课件,朗读词语,巩固生字。
学生看课件,朗读词语,巩固生字。
复习本课的“会认的字”。
朗读笔顺,巩固生字
教师播放课件,呈现本课的“会写的字”的拼音、笔顺和词语,要求学生看课件,朗读课件内容,复习本课的“会写的字”。
学生看课件,朗读课件内容,复习本课的“会写的字”。
复习本课的“会写的字”。
学习课文,互动探究

17 小猴子下山 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17 小猴子下山 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17 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积累并运用“又--又--”,AABB式词语。

3、能理解“掰、摘、抱”等动词,感受动词使用的准确性。

4、知道小猴子下山交给的道理:做什么事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不能三心二意,见异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体会小猴子最终一无所获的原因,知道小猴子下山交给的道理:做什么事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不能三心二意,见异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教学方法教法:引导法(创设情境、点拨思维、激发参与、图文结合)学法:朗读领悟、抓住重点句子理解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复习感知1、PPT出示谜语,让学生猜一猜导入课题。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呀出个谜语让你们猜猜看看谁最聪明,请看屏幕“一物像人又像狗,爬杆上树是能手,爱吃香蕉爱吃桃,家里没有山里有。

”(2)引出课题,板书课题:猴子下山2、复习生字,ppt出示,摘苹果读生字词。

3、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二、围绕“所见”,积累词语1.自由读课文,找出“又~又~”式词语。

(1)教师引学: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

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PPT 出示)(2)你也能用“又~又~”式的词语来说一说吗?(玉米又大又多、桃子又大又红、西瓜又大又圆。

)(3)进行说话训练。

太阳____________、苹果____________。

(提供主语)独立用“又~又~”式词语说话。

2、拓展: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板画:眼睛),就那么吸引小猴子了!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板画:嘴巴),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又~”式词语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如: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

17《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17《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17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7 小猴子下山【课前解析】关注课文结构:《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的经历和结果,课文的四个自然段都是按“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构段,比较有特色,在讲课是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形式来理解课文。

关注字词学习:本课的会认字以合体字为主,其中8个表示动作的词“掰、扛、扔、摘、捧、抱、蹦、追”中5个是提手旁。

本课要书写8个生字,其中“瓜”是独体字,书写时注意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书写位置。

“非”字注意笔画顺序,先写左竖与三横,再写右竖与三横。

“瓜”字注意与“爪”字区分。

文中“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这种“又……又……”形式的词语较多,要引导学生在读课文时积累并运用。

关注课文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较多,在理解时可以引导学生在表演中理解。

另外,可联系课后第二题,进一步落实“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简单推断”这项能力训练。

【教学目标】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会写“块、非”等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__又__”形式的词语。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4.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教学难点】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猴、结”等12个字,会写“块、非、往、常、空”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认识并能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语。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组织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

2.指导读好这些名词: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带“子”的轻声。

二、整体读文,明确路线
1.接读全文。

师:小猴子下山来(板画路线图:山),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
2.排列图片。

3.练说量词。

4.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来到玉米地里,小猴子是怎样的表情?
5.学生贴表情词语卡片(非常高兴)随机学习:掰、扛。

6.齐读第一自然段。

7.自由读,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8.回馈。

教师故意打乱顺序贴动词。

9.学生评价,并谈理解。

10.师述:正是所有的东西都被扔了,兔子又没追上,小猴子才会两手空空回家去。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所有的好东西都被扔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

看着小猴子两手空空、垂头丧气的样子,我想他心里一定装满了后悔和难过。

其实啊,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犯些错,做些傻事。

我们千万不能像小猴子这样做事三心二意,应该一心一意才能把事情做好。

2.课件出示配乐动画:今天,太阳下山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可太阳下山还会升起,瞧,新的一天又来了!今天的小猴子下山,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编一编吧!(课件出示: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及反思(2课时)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及反思(2课时)

《小猴子下山》教案设计教材分析这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课文,共有五幅画,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后又看见桃子、西瓜、小兔,见一个爱个,扔下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的故事。

告诉了学生如果做事没有明确的目标,三心二意,将一事无成的道理。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体系来看,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口语表达能力,学习了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初步学习了结合词句的理解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些方法,具有初步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此时的学生大多是七岁,还处于好动的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不了多久,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间民主、协作、自主活动的实践激起其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学习效率才高。

教学建议1.教学本文时,教师先要求学生从文中圈出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再要求学生各自做做这些动作,重点分析扛、捧、抱的不同之处。

然后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另一位学生用上“桃子、玉米、西瓜”等学具上台表演课文内容,最后在正确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再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如由“摘挑子”一词让学生联系实际说出“摘茄子”“摘苹果”等词语。

2.教学时必须处理好形象的图和抽象的文字之间的关系,因为只有图文紧密结合了,才能使学生了解小猴子活动的顺序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

3.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1.会认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重点难点重点:会认会写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难点: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有始有终。

17《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17《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17《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小猴子下山》是一篇寓意丰富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只小猴子在下山的过程中,不断看到新奇的事物,因而放下手中已有的东西去追求新的目标,最终却一无所获的故事。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故事内容,认识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新词汇,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从小猴子的经历中吸取教训,明白做事情要有始有终,不能见异思迁。

教学难点1. 理解寓意:帮助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寓意,认识到专注和坚持的重要性。

2. 词汇掌握:学生对课文中的新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插图: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2. 词汇卡片:用于辅助学生学习和记忆新词汇。

3. 角色扮演道具:用于角色扮演活动,增加课堂趣味性。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授:通过朗读、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新词汇。

3. 巩固: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4. 拓展:引导学生讨论故事的寓意,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专注和坚持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 故事《小猴子下山》2. 关键词汇:山、水果、选择、后悔3. 故事结构:引入、发展、高潮、结局4. 寓意总结:做事情要有始有终,不能见异思迁作业设计1. 朗读课文:家长监督孩子朗读课文,提高朗读流利度和理解力。

2. 词汇练习: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对课文新词汇的掌握。

3. 思维导图:绘制故事思维导图,梳理故事结构和主要情节。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学生的学习反馈和参与程度,评估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统编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 《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统编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 《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18 小猴子下山《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

课文通过讲述小猴子下山来,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扔西瓜,追兔子到最后一无所获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情应该一心一意,有始有终。

从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体系来看,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口语表达能力,学习了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和结合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些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由于学生年龄偏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师生间共同协作、自主活动的实践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

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会写“块、非”等7 个生字。

3.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

4.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重点:识字,写字;理解表示动作的词,并学会运用。

难点: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学生:预习课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

学习并积累词语,同时能够正确区别“掰、扛、扔、摘、捧、抱”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3.学会看图根据句式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

一、进行巩固词语的练习。

1.进行各种形式的读词比赛,目的:看准字形。

2.猜字游戏:我做你猜。

3.把生字卡片摆在黑板上,教师说出一个字后学生立即找出这个字。

目的:记准字形。

二、自读课文,说明要求。

1.学生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遇到难读的地方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互相读。

边读边想: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用“——”画出来,小猴子看见了什么?用“——”画出来。

3.(课件出示课文)指名分段读课文,读得好的进行表扬,读得不够好的进行指导。

三、学习课文。

1.课文的主角就是猴子,(出示玉米、桃子、西瓜、兔子)这些就是猴子下山看到的好东西。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学期精品教案-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学期精品教案-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黑板出示词语。
一块玉米地 又大又多 掰 扛
一棵桃树 又大又红 摘 捧
一片西瓜地 又大又圆 摘 抱
一只小兔子 蹦蹦跳跳 追
2.看看板书,讲讲故事,再演演动作。
3.结果怎么样了?
二、揭示主题
1.出示图。原先,小猴子的手里有这么多好吃的,可是现在却两手空空,看看小猴子的动作,猜猜小猴子心里会想些什么?
5.指导写“进”、“空”。
提示书写顺序:先里后外,先上后下。
6.师范写,生练写,师生评议。
板书
小猴子下山
掰 摘 摘 追
玉米 桃子 西瓜 小兔子
扛 捧 抱
教学资源
(课件、教具)
ppt
教 学 设 计
课 题
18 小猴子下山
年级
一年级
课 时
第2课时
备课人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
课文以“小猴子下山”为线索,描写了一只小猴子下山后得到了许多好吃的,最后却一无所获的故事。课文通过简明的故事,让一年级的小朋友懂得要一心一意,珍惜眼前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复习上节课生字,继续学习剩下的4个生字并书写。
3.师生共评。
四、复习生字,指导写字
1.小猴子带来一些生字,你会读吗?出示生字,开火车快速读正确。
2.出示“块”“往”“进”“空”,指名读。
3.指导书写“块”“往”。
指导观察:一看结构,二看宽窄,三看高低。
师范写:
块:提土靠上,撇捺舒展。
往:左窄右宽,左右等高,三横等距,下横最长。
4.学生练写,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评价。
2.揭示文章主题,创设情景,练习讲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完整、流利地说出故事。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7小猴子下山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7小猴子下山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7小猴子下山第2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猴子下山》是一篇富有童趣的寓言故事,通过小猴子下山过程中的一系列经历,展现了贪心和不专一的后果。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复习已学的生字词,深入学习课文,理解故事寓意,以及进行相关的语文活动。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识别并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专注于目标、不贪心的品质,并能够从故事中汲取教训。

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学习:本课中的生字词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2. 故事寓意的理解: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理解寓言故事的深层含义可能存在困难。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PPT课件、故事插图、生字卡片。

-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利用PPT展示上节课学过的生字词,进行快速复习。

2. 新课导入: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然后分角色朗读。

3. 内容解析: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分析小猴子的行为及其后果。

4. 活动参与:学生分组讨论故事寓意,每组选代表分享。

5. 知识巩固:通过PPT展示本课的生字词,进行认读和书写练习。

6.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的主要教训,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反思。

板书设计板书将围绕故事的情节发展、生字词的学习以及故事寓意进行设计。

使用彩色粉笔突出重点,图文并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作业设计1. 朗读作业: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复述故事,并尝试独立朗读课文。

2. 书写作业:抄写本课的生字词,每个字写五遍。

3. 思考作业: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小猴子为什么最后什么都没得到,并在下一堂课上分享自己的看法。

课后反思本节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特别是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和故事寓意的理解程度。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课文18《小猴子下山》第2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

课文18《小猴子下山》第2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

18 小猴子下山【教学目标】1.会认: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追。

2.会写:块、非、常、往、瓜、进、空。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1.会认: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追。

2.会写:非、常、进、空。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识字认字。

1、询问属相,猜老师属什么,要有依据。

2、引出课题。

板书“猴”,齐读。

平时常说公园里有一只——猴子。

板书“子”,标拼音,读。

3、板书课题,指导朗读,两个词语,中间略停顿。

4、听老师讲故事。

(边讲边出示,一个字一个字出示)5、猜猜故事结果?板书:结果。

6、出示故事的结果。

7、读生字。

8、小猴子一边走一边忙,看图看看小猴子做了哪些事。

(掰玉米讲解:掰。

你扛过什么?你摘过什么?做个动作:捧着书。

还可以追什么?做“蹦”动作。

9、齐读这些要会认的字。

10、这些字和什么有关?老师做动作,你猜是什么字?这些字和什么有关?认读多音字:结果。

二、朗读课文。

1、自由读文。

2、这篇文章有几幅图?有几段话?3、请五个同学读。

三、学讲故事,拓展练习。

和老师一起讲故事。

老师出示上句,你讲下句。

四、讲故事1.讲清楚小猴子分别来到了哪些地方。

(1)先看着插图说一说:小猴子分别来到了哪几个地方?玉米地里桃树下西瓜地里往回走的路上回家的路上(2)带上数量词读一读上面的词语。

一块玉米地一棵桃树下一片西瓜地里。

2.用课文中的词语说一说:这些地方,有什么,是什么吸引了小猴子。

(1)用上课文中词语说一说。

(2)跟着老师读:玉米结得又大又多、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

2.讲清楚小猴在这些地方分别干了什么。

(1)结合插图说一说。

(2)教师导,学生读。

导:在玉米地,小猴子……读:掰玉米扛着玉米往前走在桃树下,小猴子……读:扔玉米摘桃子在西瓜地里,小猴子……读:扔桃子摘西瓜在往回走的路上,小猴子……读:抱着西瓜往回走扔西瓜追小兔3.借助插图,按照“地点——看到什么——做了什么”这样的顺序,结合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将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组织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

2.指导读好这些名词: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带“子”的轻声。

二、整体读文,明确路线
1.接读全文。

师:小猴子下山来(板画路线图:山),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
2.排列图片。

3.练说量词。

4.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来到玉米地里,小猴子是怎样的表情?
5.学生贴表情词语卡片(非常高兴)随机学习:掰、扛。

6.齐读第一自然段。

7.自由读,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8.回馈。

教师故意打乱顺序贴动词。

9.学生评价,并谈理解。

10.师述:正是所有的东西都被扔了,兔子又没追上,小猴子才会两手空空回家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