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长沙 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

教案

一教学目标:1、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3、培养学生读诗,品诗的能力,进而能对诗词作出正确评价。

二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通过品味意象,进一步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从意象的角度了解《沁园春·长沙》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深刻领会“浪遇飞舟”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朗读法

四:学生学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理念:教学理念: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主动走进文本,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实现教师、学生、作者三人的心理平等对话。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大家以前学习过他的《沁园春雪》,那现在先请大家来集体背诵一遍,好不好?

2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呢,是他的另一篇以沁园春为词牌的诗,现在请同学来回答这首诗的诗名是什么?(引出对词的基本知识的简介: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3整体感知:(1)朗读指导:整体朗读;教师指导;示范朗读;再整体朗读(初步通过读通过指导来感受诗的风格、韵律,在脑中形成一定得想象)

(2) 请同学讲通过刚才的读,发表一下对本诗有什么看法,(自由发言,)

4学生讨论,自主探究:(1)、思考: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讨论、明确:

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2 )找出诗中诗人的几个表动作的词?(立、看、怅、问,忆)《从这几个动词出发,分析文本,学习分析意象,感受诗歌写作手法的巧妙<对比>,分析这几个动词的逻辑关系。重点分析“看”字所引领的湘江秋景图和后面表现诗人壮志的中流击水图。(分为六个组,五个组分析五个词,第六组来总结)

@立:关于“独立”的意境。可以得到些什么信息?(时间地点人物,心境)

明确“独立”不仅表明是诗人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中流砥柱的气概。联系当时的背景,毛泽东正收到军阀通缉,诗人身处险境却依然能“独立寒秋”,坦荡从容。对比唐朝柳宗元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所作《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意境相似,表露了诗人与恶势

力决不妥协的心志。(读一遍)

@看:《1》教师范读:体现“看”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是哲理性的概括,要有彻悟、慨叹之意。

A;独立橘子洲头,作者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呢?(明确:山、林、江、船、鹰、鱼)

B:请大家看一下,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明确:用群、层、漫、百来修饰,雄鹰、游鱼。色彩:火红、翠绿、灰白、湛蓝。状态:动静结合<前面静,船百舸争流静中有动、后两句是动>)题外设问:

(把击“字”改为“飞”,把“翔”改为“游”好不好?)

C:作者的写作视角是怎样转换的: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放眼望去(远眺);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收回(近观);鹰击长空——仰视(高景);鱼翔浅底——俯察(低景)

D: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明确:色彩绚丽、场面壮阔、生机盎然)

E:请同学们有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这幅图?(参考: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火焰。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特写镜头”(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F:作者给我们展现的这幅图,同学们说了,它色彩绚丽、场面壮阔、生机盎然,此种那句话是总体概括地呢?(万类霜天竞自由)俗话说“我手写我心“,作者是他手写他心,那这样一幅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乐观豁达,)

G现在大家把上阕再朗读一遍,读的时候,把你自己当做独立寒秋的诗人,去看那幅美丽的湘江秋景,体会那种豁达与激情。

@怅、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怅”表达一种怎样的心境?是真问苍茫大地,还是问的对象是其他?(明确:是感叹,震撼。问的其实是自己)

明确上阙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抓住全诗的“诗眼”(生齐读上阙)

过渡:以“谁主沉浮”为引,分析下阕,

@“忆”找出下阙领字“忆”,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这些青年才华、有能力主宰国家命运。分析这些人的形象(明确:这些人满腹才华和抱负,自信乐观)

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抒发作者的大气魄、鸿鹄之志与革命气概,抒发“慷慨激昂”的感情。(分析问号的作用,联系写作背景,具体化:一种必

胜的信心,战胜恶浪,主宰天地)

6:请第六组同学谈谈这些动词是什么关系,作者的感情又是怎样变换的呢?

6 教师总结:(一),结构:作品的结构特点: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描绘了

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二)借景抒情的特点:上阕即景抒情自然引出问题,下阕由忆巧妙作答,思路清晰。

表现为四幅图:《沁园春雪》上阙描绘北国风光,下阙评古论今抒发壮志豪情。

这首词上阙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有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阙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住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三)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