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思政案例高校课程思政案例
课程思政典型案例遴选
课程思政典型案例遴选课程思政典型案例遴选是为了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
下面列举了10个典型案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思考。
1. 案例一:学生自发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某大学的学生发起了一项社会实践活动,自愿前往贫困山区进行帮扶,为当地居民提供医疗、教育等帮助。
这一行为体现了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担当精神,展现了大学生的爱心和奉献精神。
2. 案例二: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一位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了志愿者活动,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购买生活用品等。
这种行为展现了大学生的关爱他人的精神,提高了社会公益意识。
3. 案例三: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并取得突出成绩某大学的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中表现突出,获得了社团活动比赛的冠军,并在比赛中展现了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这种行为体现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4. 案例四: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积极参与讨论某大学的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环境污染、贫困问题等,并积极参与相关讨论和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展现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思维能力。
5. 案例五: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一位大学生参与了创新创业项目,并成功获得资金支持,最终实现了项目的落地。
这种行为展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敢于冒险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6. 案例六:学生参与学术研究并取得突出成果某大学的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外,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并取得了突出成果,发表了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这种行为体现了学生的学术追求和创新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
7. 案例七: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并写出感人的实践报告一位大学生参与了社会实践活动,并通过写实践报告展现了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这种行为展现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8. 案例八: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组织活动某大学的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并担任重要职务,如班长、团支书等。
这种行为体现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能力。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优秀4篇)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优秀4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篇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自然在反抗》解读一、课程教学目标1、树立生态环保的科学理念,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2、培养阅读科普作品的兴趣,学会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
二、思政育人目标1、引导学生树立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2、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尊重规律,和谐相处的人文情怀。
三、育人主题敬畏自然四、思政育人案例设计教学过程及内容设计意图一、课程导入新冠疫情横扫全国,全社会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同时,人类究竟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再次成为人们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寂静的春天》就早已敲响了人类将因为破坏环境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警示之钟。
开篇从新冠疫情导入课程,引出人与自然的关系,顺势切入敬畏自然的育人主题。
二、课程内容分析提问1:“大自然在反抗”体现在哪些方面?导致“大自然反抗”的原因是什么?提问2:怎么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问3:改造自然与顺应自然之间是什么关系?人类能够停止一切改造自然的行为吗?小组讨论:我们普通人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提问1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本内容,厘清三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提问2、3起到延伸拓展的作用,让学生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切入思政育人点: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体会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
小组讨论是为了让学生联系实际,从我做起,对大自然有正确的认知践行方式。
切入思政育人点:培养以人为本,尊重规律,和谐相处的人文情怀。
三、课程总结这次疫情,为人类再度敲响警钟,让我们敬畏自然、善待自然,承担起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责任,实现人的幸福安宁和自由全面发展。
课程总结呼应开头,进一步强化思政育人点: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
五、实施过程(一)课程导入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横扫全国,打破了春节的喜庆,经过专家们基因测序判定,病毒来源于野生动物并通过人畜共通传染给人类。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优秀案例一:《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该案例通过开设《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课程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等。
通过讲授和讨论,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优秀案例二:《科技与人文的交融:技术伦理与社会发展》该案例通过开设《科技与人文的交融:技术伦理与社会发展》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思考科技与人文的关系,了解技术伦理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程内容包括科技发展的历史背景、技术伦理的基本原则、新兴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等。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学生们能够理解科技与人文的相互作用关系,培养科技创新的社会责任感。
优秀案例三:《公民道德与社会责任》该案例通过开设《公民道德与社会责任》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内容包括公民道德的基本原则、公民权利与义务、社会责任的内涵等。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学生们能够理解公民道德与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社会参与能力。
优秀案例四:《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视野》该案例通过开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视野》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全球意识和国际交往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全球化的背景与挑战、跨文化交流与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
通过讲授和讨论,学生们能够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增强国际合作意识。
优秀案例五:《创新精神与创业实践》该案例通过开设《创新精神与创业实践》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管理的基本原则、创业过程与实践等。
通过案例分析和创业实践项目,学生们能够学习到创新与创业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
优秀案例六:《法治与社会公正》该案例通过开设《法治与社会公正》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社会公正意识。
课程内容包括法治的基本原则、法律体系与法治建设、社会公正的内涵与实践等。
《心理学》课程思政案例
《心理学》课程思政案例案例一:科技依赖与心理健康背景描述:现代科技发展迅速,人们越来越依赖电子产品和社交网络,引发了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
案例描述:小明是一位大学生,他每天花费很多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和上网社交。
然而,他渐渐发现自己对手机等电子产品越来越依赖,无法控制自己的使用行为。
他经常熬夜上网,导致学习效率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睡眠质量下降。
他还发现自己对他人的关注度下降,与家人和朋友的交流变少。
小明开始意识到自己可能有心理健康问题,在心理学课上寻求帮助和解决办法。
思政目标:通过该案例,引导学生认识科技依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提醒他们正确使用科技并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思政内容与方法:1.分析科技依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让学生了解电子产品和社交网络的使用过度可能导致的心理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睡眠质量下降、情感孤立等。
2.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科技使用习惯,评估是否存在过度依赖和心理问题。
3.介绍科技使用的正确方法和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如合理安排使用时间、定期断网休息、积极参与线下社交活动等。
4.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资源,帮助他们认识并解决个人心理问题。
案例二:互联网时代下的隐私保护背景描述: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获取和交换变得更加便利,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案例描述:小红是一位大学生,她平时经常使用社交网络,发布生活照片、个人动态以及地理位置信息。
然而,她并没有意识到这些信息可能会被他人滥用,直到有一天她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被陌生人盗用,给自己带来经济损失和心理困扰。
小红开始反思自己在互联网上的隐私保护意识,通过心理学课来寻找解决方法。
思政目标:通过该案例,引导学生认识互联网时代下个人隐私保护的重要性,提醒他们妥善保护个人信息并增强信息安全意识。
思政内容与方法:1.分析隐私泄露对个人心理健康的影响,让学生了解个人信息泄露可能导致的经济损失、心理困扰和社会关系问题。
课程思政案例
课程思政案例1. 引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作为高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任务。
为了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学校积极探索各种方式和方法,其中以案例教学在课程思政教育中的应用较为普遍。
本文将以一些优秀的案例来阐述案例教学在课程思政中的作用和意义,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2. 案例1: 信仰坚定的军人李明是一名身在部队的士兵,他深知信仰对于一个人的意义。
在面对艰苦的训练和严苛的工作环境时,李明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仰。
他相信只有通过努力和毅力,才能够在行动中体现出真正的价值。
在大家都认为他无法完成的任务中,他总是能够超出大家的期望,以实际行动展现出自己的坚定信念和责任担当。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信仰是一个人心中最坚实的支撑。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这个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信仰和人生理想,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追求,并且将信仰和思政理论相结合,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3. 案例2: 共享经济与社会公平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正在不断发展壮大。
然而,共享经济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社会公平的问题。
在某个城市,共享单车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城市道路与停车资源的紧张,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这个案例引发了人们对于如何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障社会公平的思考。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以这个案例为起点,引导学生讨论共享经济对社会公平的影响,以及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关系。
通过分析案例,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思政理论在现实问题中的应用,增强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案例3: 系统性思维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某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导致了水资源紧缺、空气污染等问题。
通过系统性思维,一位科研工作者提出了一种创新的环境治理方案,通过改善生态系统、节约资源等手段,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课程思政建设典型案例
课程思政建设典型案例课程思政建设典型案例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课程思政建设典型案例: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程思政元素:1.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实践能力。
2.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引导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培养社会责任感。
3.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强调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斗争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增强团结奋斗的精神。
4.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培养经济思维。
5.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强调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园,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课程思政实施方案:1. 结合课程内容,引入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实践能力。
3. 邀请专家学者开展讲座,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4. 开展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课程思政效果评价:通过学生参与度、学习成果等方面对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设计问卷调查表,收集学生对课程思政元素的认同度、收获感等方面的信息。
2. 对学生进行考核测试,检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3. 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课程思政的感受和看法。
4. 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在实践中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经典案例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经典案例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旨在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理论学习。
这种改革不仅需要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还需要采取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措施,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下面是一些关于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经典案例,对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案例一:开展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某高校思政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感受社会的现实问题。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社会公益组织,让他们了解社会公益活动的意义和方式;组织学生到农村开展调研活动,关注农村发展问题。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们深入了解社会,提高了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案例二:开设创新思维训练课程某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程中加入了创新思维训练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们学习如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如何发现问题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法。
通过培养创新思维,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案例三:采用案例教学法来进行思政课教学某高校思政课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来进行思政课教学。
他们选择一些实际、生动的案例,以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思考问题,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采用案例教学法还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设创新思维训练课程和采用案例教学法等方式,可以实现思政课教育的目标,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
大思政课优秀工作案例
大思政课优秀工作案例一、案例简介大思政课是一门重要的学科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实践中,有许多优秀的工作案例,展现出了各地学校在大思政课教学方面的丰硕成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下面将介绍几例大思政课优秀工作案例,以期在教学实践中带给更多的启发和借鉴。
二、案例一:校园文化节大思政课主题活动某高校在举办校园文化节时,将大思政课教学与主题活动结合起来,进行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拓展课程。
通过主题展示、演讲比赛、文艺表演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国家发展、社会热点和自身成长,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在这次活动中,学校还邀请了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和成功人士来校交流,开展主题讲座,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视野和新鲜的思想碰撞。
三、案例二:思政课综合实践项目一所中学在思政课教学中推行了综合实践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思政课知识的实用性。
组织学生到社区服务,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参与扶贫帮困工作等。
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学到了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校还将学生们的实践成果进行汇报展示,形成了一种集体共建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
四、案例三:思政课跨学科融合一所综合性大学在大思政课教学中进行了跨学科融合的尝试。
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中,不仅涉及到环境科学的知识,还结合了法律法规、经济学理论等多个学科的内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认识视野。
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更加全面的问题背后的本质和影响,增强了他们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和理解。
五、案例四:校园文化沙龙讲座某高校开设了校园文化沙龙课程,每月定期邀请社会名人、专家学者和精英学生开展各类思政课主题讲座。
这些讲座内容广泛涵盖国家发展现状、社会热点问题、人文历史、科学技术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阔思想、交流分享的平台。
通过这种形式,学校创造了一个多元、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英语教学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以下是一些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优秀案例。
案例一:文化交流
某大学英语教师在教授英语听力时,将部分课程内容设置为对中国文化的介绍。
通过讲解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以及礼仪惯等方面,增加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听力水平。
案例二:社会责任
某大学英语教师将课程设置为关于环保的主题,鼓励学生参与到校园环保活动中。
通过教授相关英语词汇和文献,增强学生对环保的意识,同时也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案例三:职业规划
某大学英语教师在教授英语读写课程时,将部分课程内容设置为职业规划的介绍。
通过讲解英语语言在不同职业领域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职场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这些案例都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将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希望能够为其他大学英语教师提供借鉴和启示。
课程思政课程案例
课程思政课程案例1. 案例一:《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课程中,教师通过选取与思政教育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例如,讨论全球化对国家文化传统的冲击,引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保护的思考。
教师还可以通过引用相关文献和案例,让学生了解国际关系、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等与英语学习有关的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2. 案例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科技对社会的影响。
例如,讲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引发学生对于人工智能伦理和隐私保护的思考。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计算机科技对职业选择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 案例三:《经济学原理》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在经济学原理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例如,讲解贫富差距的形成和影响,引发学生对于社会公平和贫困问题的思考。
教师还可以通过引用相关文献和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经济制度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4. 案例四:《法律基础》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在法律基础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法律的基本原理和法治国家的建设,引导学生思考法律与社会的关系。
例如,讲解法律的平等原则和公正原则,引发学生对于社会正义和法治精神的思考。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辩论,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适用和司法实践,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
5. 案例五:《文化人类学》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在文化人类学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文化冲突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多样性和相互理解的重要性。
例如,讲解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引发学生对于文化认同和文化传统的思考。
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访谈,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群体的生活和习俗,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包容心态。
课程思政优秀典型案例集
课程思政优秀典型案例集课程思政是指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科课程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思想品德的培养。
课程思政优秀典型案例集就是挖掘出一些在课程教学中,积极有效地实施了课程思政的先进事迹,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和启示。
下面将介绍一些优秀案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示和帮助。
案例一:《计算机算法设计》课程思政实践某高校计算机学院在《计算机算法设计》课程中,开展了一系列课程思政实践。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强调了算法设计需要的是创新意识和方法,而不是机械的技术操作。
同时,教师引用了相关的历史事件,让学生认识到算法设计的重要性,同时也引导学生了解课程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通过专题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个人报告等多种方式,在课程中引导了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责任感,提升了学生对计算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案例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思政实践某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开展了一系列课程思政实践。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强调了学生要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基本规律,认识到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引用大量的经典文献和实际案例,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和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同时,学院还开展了一系列专题讲座和讨论活动,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考和看法,提高了学生思想的独立性和逻辑性。
案例三:数学课程思政实践在数学课程中,教师强调了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将数学的概念、原理和应用与实际的社会问题结合起来,例如防疫问题如何通过数学模型进行有效预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数学与社会联系的角度,这种语言的说服力能够给学生带来深刻印象与启迪。
结语课程思政实践是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水平。
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案例
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案例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这门课程是中国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之一,被列为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该课程通过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入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意识。
2. 《中国近代史纲要》
这门课程以中国近代史为核心内容,通过介绍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事件、社会变革以及思想观念的演变,使学生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和进程,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观念。
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这门课程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为主题,通过讲解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伦理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这门课程是为了深入学习和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设计的。
通过系统介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的理论体系和重要观点,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和党员意识。
这些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思想修养,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这些课程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核心课程,是培养国家栋梁之才的重要途径。
《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案例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个案例是关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课程中。
该课程的主题是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旨在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意识,以及掌握相关专业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了一系列有趣而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
首先,教师引入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实际案例,如全球变暖、自然灾害和污染问题。
通过讨论这些案例,学生们不仅了解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更能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作用。
其次,教师设计了一些小组项目,目的是鼓励学生合作并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
每个小组被分配一个特定的环境问题,要求他们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
学生们需要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进行团队讨论,以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此外,课程还包括了实地考察和参观活动。
学生们有机会参观环境保护组织,亲眼目睹环境保护的现状和挑战。
这样的活动不仅帮助学生们加深了对环境问题的了解,还让他们更加珍惜和保护环境。
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学生们不仅提高了在大学英语研究中的语言能力,更增强了他们的思政教育意识。
他们意识到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个专业问题,更是一个社会责任。
案例二:《公民权利与责任》这个案例是关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课程主题是公民权利与责任,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并探讨公民在社会中的作用。
教师使用了互动式讲授和讨论的方式来教授这门课程。
他们通过介绍国家宪法和法律,引导学生了解自己作为公民的权利和责任。
学生们被鼓励参与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验。
此外,教师还安排了一些小组项目,例如模拟法庭辩论和社区服务活动。
这些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到公民的角色和责任,并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这个课程中,学生们不仅研究到了英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公民意识。
通过讨论和参与各种活动,他们意识到作为公民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同时也要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总结《大学英语教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案例是可以多样化的。
高校教师工作 课程思政案例
高校教师工作课程思政案例
课程思政案例:高校教师工作
一、案例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教师的工作职责已经不再局限于传授专业知识,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许多高校教师开始尝试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案例描述
某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在讲授编程语言课程时,不仅注重学生对编程技巧的掌握,还引导学生思考代码背后的伦理和社会责任。
例如,在讲解如何编写一个搜索引擎时,教师会让学生思考搜索结果中的信息对用户的影响,以及如何避免出现不实信息。
同时,教师还会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对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技术发展中保护个人权益。
三、案例分析
该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的实践非常成功。
首先,他能够结合专业课程内容,将思政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教学中。
这种融入方式避免了生硬地灌输和说教,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
其次,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实际案例,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思政教育的内涵。
最后,教师还能够及时跟进学生的反馈和表现,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四、案例总结
该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的实践表明,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是可行的,并且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为了更好地推广这一做法,高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鼓励他们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有效方式和方法。
同时,教师自身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政素质和教育能力,以便更好地承担起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使命。
优秀课程思政项目案例
优秀课程思政项目案例以下是一个可能的优秀课程思政项目案例: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项目目标: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项目内容:1. 课程介绍: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文学作品赏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通过文本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3. 文化现象解读: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化现象,如科举制度、文人文化、民间信仰等,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4. 跨文化交流:将中国古代文学与世界文学进行比较,分析中外文学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
5.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朗诵、表演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项目实施:1. 教师引导:教师需要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和讨论,同时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意识。
2. 学生参与:学生需要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3. 资源利用: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图书馆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参考资源。
4. 评估反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践成果进行评估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
项目成果: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培养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提高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同时,本项目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上海市高校思政课程优秀案例
上海市高校思政课程优秀案例
上海市高校思政课程优秀案例有很多,以下列举几个典型的案例:1. 上海交通大学:该校思政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思政讲座、讨论班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问题,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2. 同济大学:该校思政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思政实践活动,如社会调研、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思维。
3. 上海财经大学:该校思政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经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开设一系列的思政讲座和研讨班,引导学生了解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社会责任的意义,培养他们的经济分析和决策能力。
4. 上海戏剧学院:该校思政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思政讲座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艺术创作和社会意识。
这些案例都是上海市高校思政课程的典型代表,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社会意识。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优秀案例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优秀案例近年来,随着“立德树人”工作的推进,高校思政课程建设也日益受到重视。
优秀的思政课程不仅要具备学科内涵和教学方法的优势,更要注重思政教育的特殊性和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1.《中医文化与思想政治课程融合教学》该课程结合中医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医学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经典阅读、案例分析、课外参观、实践操作等,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中医文化的魅力,同时感受到中医文化对社会发展和健康生活的重要作用。
该课程获得了广大学生的好评和认可,成为学校思政课程的示范案例。
2.《青年创业与思想政治教育》该课程以青年创业为切入点,结合创业思维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教师采用案例分析、讨论互动、创新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深刻理解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同时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综合素质。
该课程成为学校思政教育的亮点和优势。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思想政治课程融合教学》该课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课堂讲解、互动问答、小组讨论、论文写作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辨能力。
该课程获得了学生和教师的一致好评,成为学校思政课程建设的典范案例。
这些优秀的思政课程示范案例,不仅体现了学科内涵和教学效果的优势,更注重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性和特殊性,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023年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2023年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案例背景随着21世纪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
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教育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的课程思政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如何设计出一套适合未来社会的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方案,成为了摆在当今高校教育走向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2023年对高校的课程思政教育进行调查和研究,并选出了一些优秀的案例,供人们参考和借鉴。
案例介绍案例一:南京理工大学《科技创新与社会责任》课程这门课程主打“科技创新与社会责任”,旨在培养学生在科技创新中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意识和行动能力。
为此,这门课程设置了“科技创新中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创业与社会责任”等多个板块,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和掌握科技创新中的社会责任。
除了理论学习,这门课还要求学生完成一项论文作业,以探索创新和社会责任的关系。
并且在课程的后期,学生还要进行一个小组项目,为生态环境、社会公益等问题提供科技创新方案,并分析其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
这样的设计使得这门课程既能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又能引导学生从创新和实践中进一步认识社会责任,以此加强并完善学生的思政教育。
案例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这门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倡导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社会的相互融合。
在教学上,这门课程分别开设了“书法篆刻”、“诗词鉴赏”、“传统戏曲欣赏”等专题,让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中国传统艺术。
另外,这门课程还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寻找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的小组项目,要求学生从现代文化创新的角度出发,设计出一种能将传统文化巧妙融入现代生活的具体方法。
并且,在项目的最后,学生还需要进行演讲,为自己的项目进行宣传,并接受老师和同学的点评。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能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深层次的认识,又能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进一步加深并完善对学生的思政教育。
马原课程思政案例
马原课程思政案例马原课程是指中国大学中的一门思政课程,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
下面是一个关于马原课程的思政案例:案例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实践背景:某大学的马原课程中,老师要求学生围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进行研究并展开讨论。
案例描述:学生小明在进行材料收集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实践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差异。
他发现有些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在政治制度和民主发展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而有些国家则在政治制度和民主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但经济建设相对滞后。
思考问题:小明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实践与国家的实际情况之间的矛盾、如何评价不同国家在经济建设和政治制度方面的不同表现等。
解决思路:小明可以通过对不同国家的实践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进一步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他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一些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案例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探索背景:某大学的马原课程中,老师要求学生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进行实践探索。
案例描述:学生小红在进行实践探索的过程中,选择了一个社区作为研究对象。
她发现社区内存在着不同居民之间的隔阂和冲突,导致社区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小红意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
思考问题:小红在实践探索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如何在社区内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如何解决不同居民之间的隔阂和冲突等。
解决思路:小红可以通过开展社区活动和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她还可以组织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从而解决隔阂和冲突问题。
同时,小红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案例和经验,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社区发展提供更好的建议和方向。
这些案例都是具体的马原课程思政案例,旨在通过实践和思考,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称
教授
联系电话
学 位
博士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专业任选课,在课程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 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 标是培养T型人才,这要求学生必须具有知识的广度,对与新闻相关的知识领域有 必要的认知和把握,这些领域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和哲学等, 因此传播与政治的关系是新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对重要关系,传播与政治的
数的课程思政中,是将其他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衔接,以便将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这类贯穿课程思政做法的一个缺陷是容易造成 专业内容与课程思政内容的脱节。而鉴于《政治与传播》这一课程的特殊性,它属 于典型的具有强烈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的课程。在这一课程中,将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恰如其分,这样可以的课程设计既具有强烈的针对性, 又有必要的现实关照,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
课程思政案例
(20
课程名称
政治与传播
课程性质
□通识教育必修□通识教育选修□专业必修
R专业选修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学时
32
学分
2
授课对象
专业班级
授课人数
思政案例名称
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政治与传播》课堂教学
案例所属教学大纲
中的章节及知识点
第五章 传播与政治思想、政治主体的素养
任课教师情况
主讲教师
关系统领着其他各对关系。因此本课程在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 地位。由于本课程具有意识形态性、 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批判性, 可以很好地担负课 程思政的功能,用党和政府的主流观点观察当代传播问题。
本课程的目标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政治洞察力与政治敏感性, 为培养学生的
党性提供基础,从而为从事新闻行业打下良好的政治素养。
第二,将科研、教学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在一起。如前所述,本案例是结合授 课者本人承担的省部级课题和已经出版的着作设计完成的,将科研成果直接反哺于
课堂教学的突出体现。
第三,将课堂教学、批判思考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在本次课堂设计中,会有 批判性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思考如何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最后, 所给出的传播策略可以直接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宣传部门。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课程讲授,让学生系统了解政治与传播的关系,知晓政治 对传播的统领作用,掌握国家政治与传播、社会政治与传播、传媒研究与政治、传 媒与意识形态等内容。具体分析传播与政治、国家赋权、政党国际形象塑造、政治 思想传播的张力、政治主体的素养的关系;分析传播与社会赋权、新闻传播生态、 另类传播、社会结构、新闻传播教育变革、大数据等的关系;分析政务微博的政治
性、政治社会化功能、特性、传播内容的发布标准等
思政案例简介
本课程思政的案例是依托课程讲授人所主持的社科基金青年课题^0 0 0 0 0 0^和
个人科研着作《。0 0 0 0 0 0》而设计完成。本案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传播 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上解析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的难点问题。本案
例从理论上提出了 “政治思想传播的三对张力”这一学术命题,并从新媒体传播的 感性特征与政治思想传播的理性特征、 新媒体传播的大众性特征与政治思想传播的 层次性特征、新媒体传播的技术性特征与政治思想传播的意识形态性特征三个方面 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
因此,本课程思政的突出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系统性的政治观念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在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