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江隧道(含地铁)工程地质初勘.doc
(完整word版)3-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界垭隧道工程地质初步设计阶段勘察报告1、前言1.1 工程概况拟建的界垭隧道位于秭归县周坪界垭村,为秭归县周坪乡至聚集坊公路改建工程中路线穿越东西向山岭地带而建设。
隧道轴线呈直线型展布,隧道轴线走向方位角约152°,隧道进、出口与路基相接。
隧道按单线双向行车道设计,设计里程桩号为AK5+727~AK6+119,洞内纵坡1.9%,长度为392.0m。
隧道最大埋深约78.00m,属长隧道。
隧道进口端设计高程560.0m,出口端设计高程570.10m。
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
为了保证边仰坡的稳定,尽量恢复洞口自然境观,洞口均设置一段明洞。
洞内设计灯光照明,自然通风。
隧道工程按两车道二级公路标准设计,主要设计标准:⑴设计行车速度设计行车速度40km/h⑵隧道建筑限界主洞建筑限界(m)1.2本次工程地质勘察主要依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等技术规范、规定进行,主要满足以下技术要求:⑴初步查明隧址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地震动参数;⑵初步查明隧址区地质构造的类型、规模、形态特征,评价其对隧道工程的影响;⑶初步查明隧道围岩岩体的完整性、风化程度及围岩等级;⑷初步查明隧道进出口斜坡地带的地质结构、自然稳定状况、隧道施工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⑸初步查明隧道浅埋段覆盖层厚度、岩体的风化程度、含水状态及稳定性;⑹初步查明地震情况,明确隧道区的基本烈度,并结合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特征等因素,提出抗震设计烈度及处理意见;⑺初步查明隧道区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的类型、分布、性质,评价其对隧道工程的影响;⑻初步提供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指标、围岩级别等设计必需的岩土工程参数;⑼初步查明岩溶、断裂、地表水体发育地段产生突水、突泥及塌方冒顶的可能性;⑽初步查明洞门基底的地质条件、地基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承载力;⑾初步查明地下水的类型、分布、水质、涌水量。
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方案
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方案一、项目概述本隧道工程位于XX市,起始点位于XX地,终点位于XX地,全长XX公里。
本工程为XX 公路改建工程的一部分,是一条山区隧道,为了解决山区交通拥堵和通行问题,本隧道工程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隧道工程设计为双向四车道,设计速度为80km/h。
为保障隧道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性,地质勘察工作尤为重要。
二、地质环境概况1.地质构造本隧道穿越XX山脉,山脉为复杂的构造地质,主要由片岩、花岗岩和砂岩组成。
整个地区存在多条断裂带和褶皱带,构造活动较为频繁。
2.地质地貌隧道区域为典型的山地地貌,地势起伏较大,地形复杂。
具有山高坡陡、岩石裸露等特点。
3.地质灾害隧道区域存在自然灾害风险,如地质滑坡、泥石流、岩体崩塌等。
4.水文地质地下水丰富,隧道所在山区降雨量较大,需重点关注地下水对隧道施工和使用的影响。
三、勘察内容与方法1.地质勘察内容(1)地质构造与岩性分布调查(2)地质构造对隧道稳定性影响评价(3)地下水位和水文地质调查(4)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5)山体稳定性评价(6)地质条件对隧道设计和施工的影响分析2.地质勘察方法(1)地质构造与岩性分布调查: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钻孔取样分析等方法,确定地质构造和岩性分布规律。
(2)地质构造对隧道稳定性影响评价:采用地质工程学方法,结合地质构造特点,评价地质构造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
(3)地下水位和水文地质调查:通过地下水位观测点布设和地下水化验分析,了解地下水位分布和水文地质特点。
(4)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野外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和遥感影像解译相结合,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位置和规模。
(5)山体稳定性评价:采用地质勘察和工程地质勘察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山体稳定性状况。
(6)地质条件对隧道设计和施工的影响分析:通过地质勘察资料分析,评价地质条件对隧道设计和施工的影响。
四、勘察成果应用1.地质勘察报告地质勘察报告书包括地质构造、岩性分布、地下水位和水文地质、地质灾害隐患点位置和规模、山体稳定性评价、地质条件对隧道设计和施工的影响等内容。
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此次用大气降雨渗入法计算见表3。
里程桩号
表3
降水渗入法预测隧道涌水一览表
含水岩组
降雨入渗 长度 L 影响宽度 系数α (km) B(km)
单元 面积 (km²)
涌水
量Q (m3/ d)
2.5 水文地质条件
K0+232~K0+482
灰岩
0.2
0.250
0.23
0.0575 2047
2.5.1 地表水
(2)柯斯嘉科夫
178mm;A—隧道通过含水体的地下集水面积(km²);L—隧道通过含水体地段的长度(km);
表 2 岩体物理力学试验指标统计表
样品名 称
统计参数
标 修正 变异 标准 样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准 系数 系数 值 本
差
密 度 (g/cm 3)
2.75
2.70
2.72
12
中风化 饱和抗压强度MPa 45.80 33.20 39.93 5.03 0.91 0.13 35.78 12
伏基岩为石炭系中、上统黄龙、马平群(C2-3hn+mp)灰岩。 2.4.1 岩土构成
第1页共5页
综合地质调绘、钻探资料,场地岩土构成自上而下为:
(2)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
(1) 覆盖层
隧道区地下水靠大气降水补给,大气降雨时,雨水下渗后赋存于基岩风化裂隙及溶蚀孔
块石土(Qc):灰黄色、灰色,块石成分为灰岩,块径为 200~2000mm,含量 60%~
B2 崩塌堆积体:位于 K0+454~K0+507 中轴线及其左侧附近,长轴近北东向,长约 98m, 宽约 50m,崩积层物质成分为灰岩块石,结构松散,根据钻探及地调资料显示,其最大厚度 为 3m,目前该崩塌体处于自然稳定状态。对进口洞门及洞外引道有影响。
轨道交通勘察初勘报告
武汉市轨道交通11号线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1前言1.1 工程概况根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武汉市编制了新一轮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提出了由12条线路组成、全长540公里的轨道交通线网。
武汉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目标任务:2012年前建成1号线、2号线和4号线一期,总长72公里,形成沟通长江两岸的“工”字型线网;2009~2020年前在延伸在建轨道交通1、2、4号线基础上,新建轨道交通3、5、6、7、8号线,2020年前轨道交通建设规模达到231.7公里,形成覆盖三镇中心城区并与主要交通枢纽衔接的轨道交通网络;2040年前建成12条线,总长540公里,形成完善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
同时为适应城市新的发展要求,市委、市政府围绕创新驱动、跨越发展,增强中心城市功能,提出统筹城乡,由主城向外沿阳逻、豹澥、纸坊、常福、吴家山、盘龙等六大方向构筑城市空间发展轴,构建“1+6”城市新格局,启动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基本建成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新城区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方案由8条线路构成,线路总长157km。
至2017年主城轨道交通线网为215km,全市轨道线网规模(含机场线)达到约390km。
根据武汉市线网规划,11号线为市域快线,西起于柏林东至左岭,连接了蔡甸、四新城市副中心、武昌火车站、鲁巷城市副中心,实现汉阳中心区与武昌中心区的快速直达联系,并沟通了西部和东南两大城市组群,是引导城市东西新城组群发展、支撑城市副中心建设的都市发展区轨道交通主题线路。
根据建设规划,11号线东段为武昌站~左岭段,其中一期工程光谷火车站~左岭新城已先期开工建设。
二期工程为江安路站~光谷火车站。
本次工可勘察范围为武昌火车站至光谷火车站。
11号线二期工程线路起于武昌白沙洲江安路,后线路向北前行,穿多处地块后,在复兴路西侧地块设复兴路站与5号线换乘,出站后线路向东偏转,穿紫阳湖,再沿张之洞路东行,过中山路后线路下穿武昌火车站站场,在武昌火车站东侧,线路沿北安街东行,在北安街与静安路路口设武昌火车站与12号线换乘;出站后线路向南偏转,穿晒湖,再下穿莲溪寺社区地块后线路沿瑞景路东行,在瑞景路与宝通寺路路口设宝通寺路站。
XXX隧道地质勘察报告
目录一、工程概况 (1)二、勘察概况及工作方法 (1)三、完成的勘探工作量 (1)四、自然地理概况 (1)(一) 地理位置 (1)(二) 地形地貌 (2)(三) 气象特征 (2)(四) 土壤最大冻结深度 (2)(五) 地震动参数 (2)五、工程地质特征 (2)(一) 地层岩性 (2)(二) 地质构造 (4)(三) 水文地质特征 (4)六、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4)七、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4)(一) 岩土施工工程分级及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4)(二) 隧道围岩分级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4)(三) 隧道进出口工程地质条件 (5)八、设计与施工注意事项 (5)附件:一、 XXXXX隧道工程地质平面图(1:2000)二、 XXXXX隧道进口工程地质平面图三、 XXXXX隧道出口工程地质平面图四、 XXXXX隧道洞身工程地质纵断面五、 XXXXX隧道进出口放大工程地质纵断面六、 XXXXX隧道进口工程地质横断面七、 XXXXX隧道出口工程地质横断面八、 XXXXX隧道进口弃渣场工程地质断面图九、 XXXXX隧道出口弃渣场工程地质断面图十、地质柱状图十一、XXXXX隧道土工试验报告十二、XXXXX隧道岩石试验报告一、工程概况新建XX铁路工程XXXXX隧道位于XXXXX镇XXXXX,XXXXX隧道起讫里程DIIK4+120~DIIK5+730,全长1610m,洞深最大埋深约48m。
二、勘察概况及工作方法该隧道定测阶段的调查工作始于XX,外业钻探日期为XXX,水、土、岩的试验工作为XXX,资料整理工作于XX结束。
本次定测针对该隧道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技术要求,采用地面大范围的地质调查及工程地质测绘(1:2000)、钻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资料综合分析(含区域地质资料、初测资料的分析)等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工作过程中,地质分界线的填绘主要利用手持GPS定点,钻孔的定位采用中线桩及全站仪,对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采用室内试验进行。
(整理)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说明
**Ⅳ号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概况**Ⅲ号隧道位于**省**县杨家庄乡**火车站西侧,为连拱隧道。
进口桩号K47+056,出口桩号K47+230;隧道长174m。
属短隧道。
隧道勘察采用工程地质调绘,钻探,物探等手段,查明了隧道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完成的勘察工作量见表1。
表1勘察工作量汇总表二、自然地理概况(一)交通隧道东侧坡脚,约100m外为铁路及108国道,以东100m余为**火车站。
交通十分方便。
(二)气象隧道所处区域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区,但由于山地的影响,湿度有所增高。
据地方县志统计资料,**县城多年平均气温为7.4o C,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9.1o C,极端最低气温-30.6o C(1966.2.22),最热7月份平均气温16o C,极端最高气温38.3 o C(1961.6.20)。
地面温度,年平均9.8o C,一月最低,平均温度-9.4o C,6-7月份最高,平均温度26.1o C。
据杨家川站资料(1958年~1982年),多年平均降水量636.3毫米,春季67.9mm,占全年11%,夏季457.1mm,占全年72%,秋季97.4mm,占全年15%,冬季13.9mm,占全年2%,因此,夏季多发生暴雨造成灾害,特别在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是暴雨集中期,施工时应注意防洪。
三、隧道工程地质条件(一)地形、地貌隧址区位于**山中山区,山脉走向为北东向,山体陡峭,隧道进出口端地形坡度为30°~45°,基岩裸露。
植被覆盖较差,多为杂草及零星灌木。
隧道中间发育浅冲沟,堆积3~6m碎石土。
地面海拔高程界于766~810m之间,相对高差近54m。
隧道最大埋深37.1m。
(二)地层岩性根据物探揭露及工程地质测绘,隧址区除洞顶冲沟及出口坡脚堆积碎石土(Q4dl+c),及进出口沟谷堆积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Q4dl+pl)外,其余均基岩裸露,岩性单一,地质结构简单。
基岩为燕山期花岗闪长岩(γδ53),岩性为浅肉红色,浅灰~深灰色,中粗粒~中细粒不等粒花岗结构,局部为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武汉过江隧道地震响应因素影响分析
言
并不 大. 董 必 昌等L 7 ] 利 用 动力 分 析 法对 武 汉 长 江 隧道 衬砌结 构进 行 了双 向地 震 有 限元 分 析 , 但 它
近年来 , 为缓 解城 市交通 日益拥 堵 的状况 , 武 汉市 大力 推行地 铁 隧 道交 通 和 轨 道交 通 建设 . 然 而, 与上 述 现象 不 适应 的是 , 对 于长 江 隧道 , 以及 武汉 地铁 隧 道 的理 论 研 究 却 远 远 落 后 于 工 程 实 际, 尤其 是 在这 些 隧道 结 构 的抗 震方 面 . 周健、 孔
考虑 E I - c e n t r o双 向 地 震 作 用 , 得出如下结论 : ( 1 )随着 地 基 土压 缩 模 量 增 大 , 衬 砌 同一 节 点 竖 向 位
移 和应 力 最 大 值 逐 渐 减 小 ; 在 同一 时刻 , 最 大 节 点 位移 分 布 在 衬 砌 顶 部 , 最 小 节 点 位 移 分 布在 衬 砌 底部 ; 最 大 节 点 应 力 主 要 分 布 在衬 砌左 右侧 壁 位 置 , 最 小节 点应 力 则 分 布 在 左 上 侧 壁 位 置 区域 . 当 土 压缩 模 量 大 于 2 0 MP a 后, 无论是位移还是应力 , 其 变 化 幅度 减 小 ; ( 2 )衬 砌 模 量 越 大 , 其 节 点 位 移减小 , 而节点应力增大 ; 外径越大 , 其节点 位移较小 , 而 节 点 应 力 除拱 顶 、 拱 底外逐渐 增大 , 拱 顶
律, 但是 由于地 基 土的空 间变异 性 和不确定 性 , 武
汉 长江 隧道段 地基 土工程 地质 特征 明显不 同于其 他 江段 地基 土工 程 地 质特 征 _ 6 ] , 因此 可 借 鉴 意 义
收 稿 日期 : 2 0 1 3元模 型 中 , 土体 、 隧道 衬砌 材料采 用
隧道工程地质ppt课件
2.2 堆积岩
• 水的溶蚀性:
• 水对碳酸盐类岩石的溶解才干,主要取决 于水中侵蚀性CO2的含量。 水中侵蚀性 CO2的含量越多,水的溶蚀才干也越强。
• 水的流动性 :
• 水的流动性反映了水在可溶岩层中的循环 交替程度。 只需水循环交替条件好,水的 流动速度快,才干将溶解物质带走,同时 又促使含有大量CO2的水,源源不断地得 到补充,那么岩溶发育速度就快反之,岩
遭到高温、高压及化学成分参与的影响, 发生一系列变化,构成新的岩石,这一过 程称蜕变作用,由蜕变作用构成的岩石叫 蜕变岩。 • ④ 地震 • 地震是地壳快速振动的景象,是地壳运 动的一种剧烈表现。
〔2〕外力地质作用
• ①.风化作用
• 常温常压下,在温度变 化、气体、水和生物等要 素影响下,地壳表层的岩 石在原地发生破碎、分解 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 叫风化作用。
隧道工程地质
➢ 地质根底知识 ➢ 隧道围岩分级 ➢ 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告
• 地质根底知识
一、工程地质概论
• 1、 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 • 地质学是一门研讨地球的科学,工程地
质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把地质 学原理运用于工程实践的一门学问。 • 减灾、防灾是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义务。
一、工程地质概论
•
风化、剥蚀产物在外力作用下分开母岩区,
经过长间隔搬运,到达堆积区的过程,叫搬运作
用。
• ④.堆积作用
• 被搬运的物质,经过一定间隔后,由于搬运介 质的动能减弱、搬运介质的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
化,或在生物的作用下,被搬运的物质从搬运介 质中分别出来,构成堆积物的过程,叫堆积作用。
〔2〕外力地质作用
• ⑤.成岩作用 • 使松散堆积物转变为堆积岩的过程,称为
武汉长江沿岸岩土勘察报告
武汉长江沿岸岩土勘察报告
层号
层名
层底埋深
厚度
空间分布
岩土特征
工程特性
①
素填土
0.30米
0.3米
普遍分布
黄褐色,松散,以碎石,卵砾石夹砂为主,加少量粘性土,砖渣等
力学性质均匀性差
②粉质粘土4.源自米3.7米普遍分布
褐黄色,可塑-软塑,很湿,含有铁锰氧化物及少量云母片等。
中等偏高
③
粉砂夹粉土
9.0
5.0
普遍分布
青灰色,粉砂、粉土呈饱和、稍密,含大量云母片。粉质粘土呈褐色、可塑、湿,含有铁锰氧化物。
中等压缩性土
④
粉砂
18
9.0
普遍分布
青灰色、饱和中密,含大量云母片。
中等偏低,压缩性土
⑤
细沙
未钻穿
大于12.8
普遍分布
青灰色、饱和、中密-密实,含大量云母片,夹有少许粗粒砂,偶见少许螺壳。
低压缩性土
本地区地下水位在地表下1.3米,场地地下水位赋存于1素填土层中的上层水和下部砂性土中的承压水,二者之间通过不透水的粘性土层相隔。上层水主要由地表水源、大气降水和生活用水补给。承压水位与长江水力相联系,受长江水位影响,含水量大。第2层为隔水层,第3层夹有粉土,局部粉土含量较大,具有透水性,第4、5层为承压含水层。上层水对基础施工具有一定影响。
武汉地铁越江隧道工程环境影响分析
武汉地铁越江隧道工程环境影响分析武汉地铁越江隧道工程环境影响分析武汉地铁越江隧道工程是武汉轨道交通四号线的重要部分,也是武汉市城市交通建设中的重要项目之一。
该工程将通过建设一条横跨长江的隧道,连接武汉市的两个重要的城市节点,旨在缓解武汉市交通压力,提高城市交通效率。
然而,隧道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也需要进行合理的评估和预测。
本文将详细分析武汉地铁越江隧道工程的环境影响。
一、隧道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地铁越江隧道工程是一项横跨江心的工程,其施工过程将会对江水和周边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具体来说,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影响包括:1.影响长江水质施工工作可能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其中可能含有很多有害物质和高浓度污染物,导致长江水质恶化。
2.影响渔业资源武汉长江是主要的渔业资源区域之一,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对渔业资源产生一定影响,导致渔业资源的减少。
3.影响周边城市水质稳定施工过程中大量的土石方开挖、排水等行为可能导致周边城市泥沙和污水增加,直接影响周边城市水质稳定。
因此,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控制和治理,最大限度减少水环境受到的影响。
二、隧道工程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在隧道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需要对大量土方进行开挖和处理,这将会对周边土壤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具体来说,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影响包括:1.影响土地利用施工过程中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对周边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和规划产生一定影响。
2.土壤污染风险施工过程中可能会使用大量的化学品,如泥浆、生化药剂等,这些化学品可能会对土壤产生污染。
3.土地塌陷风险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地质扰动,土壤的结构和性质可能发生变化,进而使得地面出现塌陷风险。
因此,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对土壤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和治理。
三、隧道工程对空气环境的影响除了对水环境和土壤环境产生影响外,隧道工程施工过程还可能对空气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具体来说,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影响包括:1.影响大气环境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废气等物质可能会导致空气质量的下降,给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潜在的危害。
武汉长江隧道含地铁工程地质初勘
武汉长江隧道含地铁工程地质初勘武汉长江隧道含地铁工程地质初勘的探究近年来,武汉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延伸,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武汉长江隧道含地铁工程。
该项目是连接武汉市江岸区和江汉区的重要工程。
在开始工程前,在地质勘探和詹昆明工程地质勘察研究院的协助下进行了地质勘测。
文中将采用真实数据分析这项工程中发现的最常见地质问题,并就最优的建造方式提出建议。
一般来说,在一项工程开始前,必须根据地质情况进行勘测。
武汉长江隧道含地铁工程勘测的结果表明,整个隧道的地质构造和特点与扬子地块的一般特点相似,地层相对稳定。
然而,勘测结果却发现隧道地质上存在的几个问题。
首先,勘测报告指出,该区域的地质构造复杂,地下水较多,地下岩石层中绝大多数都是杂石层,并且脆性大,振动强度较大时,损坏的风险极大。
同时,该地区还存在少量的活动断层。
这些地质特点对于隧道施工的安全性以及后续的隧道维护将带来挑战。
对于这些地质问题,勘察团队提出建议,可以采用SHIELD TBM(盾构机)等机械化施工方式,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另外,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加固和防水。
在对断层和杂石处理中,勘测团队也提出采用人工开挖,局部用盾构机进行辅助的方式,以减少可能出现的隐患。
此外,在施工时还应根据地下水特征,采取相应的防渗、排水、泵水等措施。
其次,勘测报告还发现,区域内存在较多的地形剖面,高程落差明显,地层的倾斜和扭曲比较严重。
然而,作为地铁线路,隧道的平直与倾斜程度可能较大。
这一特点将导致瞬间力的变化更大,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也将更为复杂。
针对上述问题,勘测团队开展了模拟计算,确定了全线隧道的坡度与曲率。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隧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建议开采隧道时,应尽可能地减少与原地层的角度。
另外,勘测团队还建议,可以在隧道内部安装变径和洞眼,以降低隧道裂缝时的应力和变形的风险。
总的来说,在武汉长江隧道含地铁工程的勘测过程中,勘测团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地质问题。
武汉地铁二号线越江隧道盾构始发技术
武汉地铁二号线越江隧道盾构始发技术摘要:武汉地铁二号线越江隧道工程采用气垫式泥水平衡盾构施工,盾构直径6520mm,盾构双线均已始发成功,文章主要介绍盾构始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始发;泥水盾构;地铁1 引言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的兴建,盾构法隧道施工越来越普遍的被使用,也越来越多地被国内地铁届所接受。
武汉地铁二号线越江隧道工程是穿越长江的第一条地铁隧道,该工程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地铁二号线的顺利通车。
盾构发施工已有许多成功的工程实例,但是此方法也有较大的风险。
管控好各个施工阶段的施工技术将是工程成功的关键,本文主要介绍泥水盾构始发技术。
由于始发边界条件不同于盾构正常掘进,盾构始发通过开挖面平衡条件差,对开挖面稳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盾构处于试掘进状态,盾构故障多,盾构操作人员不熟练等,容易发生地表变形过大,甚至坍塌、地表冒浆等事故,因此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地下水、盾构类型、覆土厚度、洞门密封等条件选择合适的始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工程概况武汉市轨道交通二号线越江隧道工程为武汉市重点工程,是武汉市重要的过江通道,位于武汉长江一、二桥之间。
隧道江北起点为江汉路站,江南终点为积玉桥站。
施工内容主要包括:盾构区间隧道、明挖风井、联络通道及江中泵房等。
隧道右线长约3085米,左线长约3098米。
线路纵坡大致为U形,线路最大下坡为2.7%,最大上坡为2.56%。
盾构区间采用两台直径6520mm的泥水盾构施工,盾构隧道采用管片拼装式单层衬砌,管片外径6200mm,内径5500mm,环宽1.5m。
衬砌环由一个封顶块(K)、两个邻接块(B1、B2)和三个标准块(A1、A2、A3)组成,管片为双面楔形通用管片,楔形量为40mm,管片采用错缝拼装方式,管片环纵缝均设置凹凸榫槽,环缝和纵缝均采用弯螺栓连接。
盾构始发内容主要包括洞口端头地层加固、洞门环及洞门密封装置的安设、盾构始发基座的设计加工及定位安装、盾构机组装调试、泥水处理系统的组装调试、反力架的设计加工及安装就位、洞门地下连续墙围护结构钢筋混凝土凿除、负环管片拼装、两侧支撑系统安装、盾构始发推进、以及其他保证措施的准备等。
武汉地铁勘察标准规范参考目录-20160513
1.《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2012);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50021-2001);3.湖北省地方标准《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规程》(DB42/169-2003);4.湖北省地方标准《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42/159-2012);5.湖北省地方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42/242-2014);6.《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7.《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50909-2014);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10.《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BJ94-2008);1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1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1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14.《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15.《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16.《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10001-2005);17.《铁路特殊路基设计规范》(TB10035-2006);18.《铁路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TB10106-2010);19.《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TB10002.5-2005);20.《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2010);21.《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07);22.《铁路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范》(TB10049–2014);23.《铁路工程不良地质勘察规程》(TB10027-2012);24.《铁路工程特殊岩土勘察规程》(TB10038-2012);25.《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范》(TB10013-2010);26.《铁路工程地质原位测试规程》(TB10018-2003);27.《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28.《变电站岩土工程勘测技术规程》(DL/T5170-2015);29.《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50112-2013);30.《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83-2011);31.《岩土工程勘察安全规范》(GB50585-2010);32.《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87-2012);33.《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34.《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2013);35.《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2014);36.《铁路工程岩土化学分析规程》(TB10103-2008);37.《铁路工程水质分析规程》(TB10104-2003);38.《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的通知》(武震办〔2007〕4号);39.《武汉市深厚软土区域市政与建筑工程地面沉降防控技术导则》(武城建〔2015〕2号);40.《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年版)》(建质〔2010〕215号);41.《铁路工程地质勘察监理规程》(TB/T10403-2004);42.其他有关规程、规范和规定。
武汉地铁8号线越江隧道工程概述
武汉地铁8号线越江隧道工程概述武汉地铁8号线越江隧道工程概述文/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游龙飞姚捷武汉地铁8号线越江隧道工程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单洞双线”地铁盾构隧道,首次采用复合二衬设计,在国内的泥水盾构施工中,首次采用高压水环境下“滚刀+齿刀”的常压互换技术,创造了隧道领域内的多个第一。
1 工程概况武汉地铁8号线越江隧道位于武昌与汉口之间长江二桥上游约450m处,全长3186m,穿越江面宽度约1500m,按速度80km/h 设计(见图1)。
隧道内部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径12.1m,内径11.1m,隧道最大埋深59.3m,从江底11~21m深处穿越。
2016年5月从武昌徐家棚盾构始发后,已成功掘进1240m,预计2017年5月从汉口黄浦路“上岸”(见图2)。
越江隧道计划于2017年12月通车运营,工程土建总投资6.8亿元。
图1 武汉地铁8号线越江隧道图2 工程断面2 工程重点和难点1)人文环境 8号线隧道穿越的徐家棚地区,多为20世纪60、70年代棚户区,且多为私搭乱建民房。
盾构机连续在房区下穿越长达600m,涉及700多座居民房,沉降控制要求高,盾构穿越施工存在巨大风险。
2)设计特点此前武汉地铁越江隧道均采用“双洞单线”,每条线路分为左右两个隧道,中间以联络通道相连,而8号线首次采用“单洞双线”的模式越江。
这样设计是因为穿越长江风险大,此处江面较宽,减少一条隧道的挖掘,满足运营期隧道通风要求,并可降低风险。
“单洞双线”不仅自带换气通道,也避免了两条隧道之间连通道的施工风险,同时节省了施工成本。
3)技术难点工程具有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压高、长距离越江等特点,工程建设面临超大直径、地层渗透性强、地层磨蚀性高、掘进距离长、覆土超薄、地形陡变等技术挑战。
3 施工设备及工艺隧道采用盾构法施工,盾构段长3186m,外径12.1m,最大水压力0.62MPa。
该工程所采用的复合式泥水平衡盾构机,是国内直径最大的单洞双线地铁盾构机,这台名为“楚天号”的盾构机,最大开挖直径12.55m,相当于4层楼高(见图3)。
武汉三阳路公铁合建长江隧道总体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武汉三阳路公铁合建长江隧道总体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肖明清;凌汉东;孙文昊
【期刊名称】《现代隧道技术》
【年(卷),期】2014(051)004
【摘要】武汉三阳路长江隧道是世界上首座城市道路与地铁合建的盾构隧道,具有超大直径、高水压、小间距、地质条件复杂、建设条件困难等特点,总体设计难度大.文章针对三阳路长江隧道公铁合建的工程实践,结合其工程建设环境条件、隧道施工安全与风险、两种不同交通方式本身的技术要求及在运营防灾救援方面的相互影响等因素,对隧道平面、纵断面、横断面、疏散救援等部分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确定了合理的工程总体设计方案,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总页数】7页(P161-167)
【作者】肖明清;凌汉东;孙文昊
【作者单位】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武汉430063;湖北省水下隧道技术工程实验室,武汉430063;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武汉430063;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武汉430063;湖北省水下隧道技术工程实验室,武汉43006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52.2+5
【相关文献】
1.武汉三阳路公铁合建越江隧道通风设计 [J], 胡清华
2.武汉三阳路公铁合建越江隧道地铁层排水系统设计 [J], 刘健
3.武汉三阳路公铁合建长江隧道平纵断面及两岸疏解设计 [J], 李威
4.武汉三阳路公铁合建超大直径盾构隧道设计方案研究 [J], 陈馈;冯欢欢
5.世界首条公铁合建盾构隧道——武汉地铁7号线隧道穿过长江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XXX线初勘技术要求(地质)-轨道交通
XXX城际轨道交通R3线初测技术要求(地质专业)一、工作依据1、《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2012);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3、《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07)4、关于发布《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07)局部修订条文的通知(铁建设[2010]138号)5、《铁路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文件编制办法》(TB10504-2007)6、《岩土工程勘察安全规范》(GB50585-201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2);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9、《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10、《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TB10077-2001)11、关于发布《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和《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两项标准局部修订条文的通知(铁建设[2004]148号)12、《铁路工程地质遥感技术规程》(TB10041-2003.J262-2003)13、《铁路工程不良地质勘察规程》(TB10027-2012)14、《铁路工程特殊岩土勘察规程》(TB10038-2012)15、《铁路工程地质钻探规程》(TB10014-2012)16、《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2009版)17、《铁路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程》(TB10049-2004)18、《铁路工程地质原位测试规程》(TB10018-2003)19、《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范》(TB10013-2010)20、《铁路工程土工试验规程》(TB10102-2004)21、《铁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TB10115-1998)22、《铁路工程水质分析规程》(TB10104-2003)23、《铁路瓦斯隧道技术规范》(TB10120-2002)24、《铁路混凝土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2010)25、《铁路工程制图标准》(TB/T10058-1998)26、《铁路工程制图图形符号标准》(TB/T10059-1998)27、《铁路天然建筑材料工程地质勘察规程》(TB10084-2007);28、《铁路桥涵地基基础设计规范》(TB10002.5-2005);29、《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50476-2008);30、《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隧道工程概论(四)
2013-3-13
13
隧道施工的量测技术
四、根据支护构件变异的设定方法 喷混凝土、锚杆的变异可以反映当时的荷载、 位移等情况,因此可以决定喷混凝土的破坏应变 和锚杆破断的位移作为大致基准。 五、采用上述各种方法组合的综合方法。
2013-3-13
14
隧道施工的量测技术
量测管理 量测得到的结果,应迅速地反馈到设计施工中去, 力求提高施工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把量测结果反映到设计施工中的目的,首先是确 认施工的安全性,其次是提高工程的经济性。 前面提到的量测管理基准值,在实际施工中,应 通过一定的管理体制予以管理。如图1的设定例所 示,根据不同阶段的管理水平进行管理。 予设计阶段设定的基准值,可作为施工初期的管 理基准,随着施工的进展,应适当修正管理基准值。
2013-3-13
5
隧道工程地质预测预报技术
掌子面超前预报可采用地震波反射法(含TSP、 VSP高频地震法)、声波法(HSP、CT)、地质 雷达、红外探水、水平钻孔及成像、洞探(含平 行导坑、正洞先行导坑)等方法,根据具体情况 选择使用。 综合地质超前预报的模式可以根据隧道的规模、 隧道所经地区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和不良 地质控制因素等合理选用地面预报和洞内预报相 结合的模式。对长隧道以洞内预报为重点,短隧 道以地面预报为主
2013-3-13 9
围岩种类和量测项目的重要度
量测项目 必测项目 洞 内 观 察 围岩种类 硬岩 ◎ ○ ○ 净 空 位 移 拱 顶 下 沉 增补项目 洞地 外表 地面 中下 位沉 移 △ 洞 内 地 中 位 移 * △ * △ ◎ 锚 杆 轴 力 衬 砌 应 力 钢 支 撑 应 力 △ 锚 杆 拉 拔 试 验 △ 围 岩 试 件 试 验 △ 洞 内 弹 性 波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1、前言 (1)1.1工程概况 (1)1.2岩土工程勘察分级 (1)1.3勘察工作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勘察目的及勘察方法 (1)1.3.1勘察工作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 (1)1.3.2 勘察目的及任务 (2)1.3.3勘察方法及工作量布置 (2)1.4完成的勘察工作量 (3)1.5勘察采用高程系统及高程引测依据 (3)1.6工作质量评述 (4)2、工程地质特征 (4)2.1地形地貌及气象条件 (4)2.2区域地质概况 (4)2.3地基土的构成与特征 (4)2.4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 (6)2.4.1地基土物理力学性指标及离散性性评价 (6)2.4.2热物理性质试验(TPPT) (6)2.4.3 标准贯入试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SPT&DPT) (6)2.4.4扁铲侧胀试验(DMT) (7)2.4.5 十字剪切强度试验(VST) (8)2.5场地电阻率测试 (8)2.6水文地质特征 (8)2.7场地地震效应 (9)2.7.1场地土类型与场地类别 (9)2.7.1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及特征周期 (9)2.7.3饱和粉(砂)土地震液化判定 (9)2.8不良地质作用 (10)2.8.1地下障碍物 (10)2.8.2 地层液化 (10)2.8.3 软土震陷 (10)2.8.4 有害气体 (11)2.9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11)3、岩土工程地质分析与评价 (11)3.1岩土施工工程分级 (11)3.2地基土工程特性的分析与评价 (11)3.3场地工程地质分区及评价 (11)4、基坑工程评价 (12)4.1基坑工程安等级 (12)4.2基坑开挖围护及降水方案 (12)4.3深基坑开挖围护设计及施工应注意的问题 (12)4.4深基坑围护设计、施工参数 (13)5、桩基 (13)5.1桩型选择 (14)5.1.1围护桩 (14)5.1.2抗浮桩 (14)5.2桩基持力层选择 (14)5.2.1围护桩 (14)5.2.1抗浮桩 (14)5.3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估算 (15)5.4桩基设计与施工应注意的问题 (16)6、结论与建议 (16)附件序号附件名编号页数1 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设计参数一览表2 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3 土工试验成果表4 地层统计表5 图例6 湘湖站勘探点平面布置和工程地质分区图7 ○152层强风化粉砂岩顶板高等值线图8 ○153中等风化粉砂岩顶板高等值线图9 工程地质剖面图10 钻孔柱状图11 双桥静力触探曲线图12 十字板剪切试验成果图13 固结试验成果图表14 河断面15 井中电阻率测试报告16 钻孔单孔波速测试报告17 水质分析报告18 热物理指标检测报告杭州地铁1号线Ⅰ标段湘湖站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杭州地铁1号线湘湖站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1、前言1.1工程概况本站属于杭州地铁1号线的起点。
位于萧山湘湖杭州乐园二期北侧,风情大道、湘西路相交路口东侧,地处城乡结合部,紧贴湘湖旅游度假区和萧山城区。
湘湖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K0+299.09米,车站起点里程K0+103.29米,车站终点里程K0+495.29米,有效站台宽度12.0m。
拟建物主要包括湘湖站起点至终点里程之间的主体部分及附属设施(出入口和风亭等)。
主体及围护结构特征一览表表1.1.11.2岩土工程勘察分级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根据工程的规模和特征,确定本工程的重要性等级为一级;根据场地复杂程度,本工程场地等级为二级;根据地基复杂程度,本工程地基等级为二级。
根据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及地基复杂程度等级,确定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
1.3勘察工作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勘察目的及勘察方法1.3.1勘察工作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1、国家标准:1) 《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307-1999);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4)《建筑抗震设计规程》(GB 50011-2001);5)《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6)《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7)《构筑物抗震设计规程》(GB 50191-93);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94);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10)《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J111-2006);1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J27-88)。
杭州地铁1号线Ⅰ标段湘湖站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12)《铁路工程地质原位测试规程》(TB10018-2003)13)《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01)2、地方标准1)《浙江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33/1001-2003)2)《浙江省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标准》(DBJ10-5-98)3、其它支持性标准1)《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
1.3.2 勘察目的及任务本次勘察的目的是为拟建杭州地铁1号线湘湖站地下站室施工图阶段的基础设计与施工提供工程地质依据,根据拟建建筑物的工程特征、地基土的工程地质条件,对场地地基土的利用、整治、改造提出方案,并对其进行技术、经济方面的分析和论证。
具体任务如下:1、查明场地内工程影响范围内地基土的地层结构、岩土类别、埋藏条件、分布规律及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并评价其工程特性。
查明基岩浅埋区覆盖层厚度及基岩风化层厚度、破碎程度。
2、查明拟建场地内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及其特性,并对地下水对混凝土和的腐蚀性作出评价。
3、查明场地有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现象(暗浜、暗塘、地下障碍物、甲烷等) 及分布范围,分析其对工程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整治建议。
4、对基坑开挖的支护方法和降水措施提出建议,对开挖可能导致的岩土问题(如流砂、突涌等)进行预估,提供深基坑围护设计、施工所需的各种参数。
5、结合场地各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提出合理、经济的基础方案,并提供相应的设计参数。
提供可供选择的桩基持力层以及相关的桩基设计参数。
6、对主体结构的抗浮措施就岩土方面进行评价,提供基础抗拔桩的方案建议。
7、评价场地与地基的地震效应,提供场地土类型、场地类别、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特征周期,对拟建场地20.0m深度范围饱和土液化和软土震陷进行评价。
对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进行评价。
8、评价成桩可行性,分析评价施工对环境影响,并提出防治措施1.3.3勘察方法及工作量布置本次勘察除采用常规的钻孔取土、静力触探、标准贯入、重型动力触探并配以室内土工试验外,还布置了十字板剪切试验、电测井测试、扁铲侧胀试验等多项特殊原位试验。
野外钻探作业取得的岩芯均用数码相机拍摄相片保存,代表性岩芯长期保存。
资料整理以野外钻探取芯观察、现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编录、现场原位测试及室内样品测试的成果为依据,充分利用初勘成果和区域地质资料,进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分析,综合初勘各项成果,深入进行资料整理,按规范相关规定进行数理统计,并完成报告文、图、表的编制。
本次勘察的各项操作包括工程测量、钻探施工和原位测试、室内土工试验及报告编制均严格按照现行的相关规范和标准执行。
杭州地铁1号线Ⅰ标段湘湖站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本次详勘共布设46个勘探孔,其中钻孔36个,双桥静力触探孔10个,扁铲侧胀(DMT)试验孔2个,十字板剪切试验(VST)孔3个,剪切波速测试孔2个。
主要按建筑物轮廓线及围护结构外侧2~3m位置布设,勘探孔间距距离一般为25~40m。
1.4完成的勘察工作量本次勘察施工外业工作自2007年1月16日~2007年2月21日进行,室内土工试验于2007年1月17日~2007年2月28日结束。
具体完成勘探工作量详见下表1.4。
勘察完成工作量一览表表1.4.1.5 勘察采用高程系统及高程引测依据各勘探点坐标及高程一览表表1.5本次勘探孔孔口标高是根据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测绘队提供的水准点GE12(位于风情大道与湘西路,靠近风情大道东面路面花坛头)引测,其高程为6.168m,系1985年国家杭州地铁1号线Ⅰ标段湘湖站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高程基准。
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测绘队测试的E级控制测量点依据为杭州市勘测设计院2003年~2006年施测的首级(D级)GPS控制点、二等水准点。
平面坐标系统采用杭州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复测),测量成果详见表1.5.11.6工作质量评述本次勘察为保证勘察质量,在充分研究初步勘察地质资料和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资料,严格执行相关规范及相关行业和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进行,钻探取芯率满足相关规程;土样采取、存放、搬运及测试过程均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程执行,测试数据可靠。
各种原位测试按照相关的操作规程进行,测试数据可靠。
通过采用多种测试手段相互验证,取得了较完整的工程地质资料,并且在工作中积极开展QC小组质量管理活动,确保了勘察质量。
2、工程地质特征2.1地形地貌及气象条件杭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交替明显,雨量充沛,据杭州市气象台资料,常年平均气温16. 0C,极端最高气温42.10C(1930年8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20.20C(1967年1月16日)。
年平均降雨量1464.2mm,每年有两个雨季,4~6月份为梅雨季节,7~9月份为台风雨季节。
拟建场地位于杭州市钱塘江南岸的萧绍冲积平原,地势较为平坦,地面标高(85年国家高程基准),一般在5.25~6.35m之间。
地貌形态单一,属钱塘江河口冲海积地貌。
拟建车站东侧为建设河,西侧为钱塘春晓住宅小区,建筑物主要为小高层,道路下尚有较多市政管线(包括上、下水、污水、雨水、煤气、电力、电信等)穿过。
2.2区域地质概况依据区域地质、地震资料,存在于本区的球川~萧山深断裂、昌化~普陀大断裂和孝丰~三门大断裂,均为形成历史悠久、延续时间长、反复活动多次,在近代地质历史上有过活动的微弱活动性断裂。
球川~萧山深断裂由江西弋阳经本省普陀大断裂横跨浙江北部,西起浙皖边界,东至杭州湾外,宽20km,长150km,形成于震旦纪中后期;孝丰~三门大断裂,由孝丰向东,经杭州南到宁海入三门湾,长480km。
三条断裂相交于本区萧山西兴~闻堰间。
上述微弱活动性断裂的新构造运动,表现在浙北平原第三纪、第四纪堆积厚度(下沉)的差异,以及有感地震两个方面。
根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杭州曾发生过4级以上地震三次,如发生于公元929年的西兴地震为5级,震中烈度Ⅳ度,震中区房屋有损坏。
但未曾有有关地面水平位移、错位以及地裂记载。
根据我省地震部门资料,上述断裂最新活动年代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全新世(Q4)无构造错动,地震总的活动特点是强度低,震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