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1 大气环流(1)教案 中图版必修1.doc

合集下载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运动-图文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运动-图文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运动-图文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学习目标】1.会分析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会分析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能够绘出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图【学习内容】一、地质作用概念: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做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和、地壳运动1.岩浆活动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向上运动,或留在地层,或喷出地表,凝结形成的岩石称为;留在地层的又称为,喷出地表的又称为2.地壳运动(1)、地壳运动分类按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分类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对地壳表面形态的影响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常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使岩层表现为隆起或凹陷,从而引起地势的高地起伏和海陆变迁实例(2)地质构造、构造地貌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构造地貌: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构造地貌主要类型:褶皱和断层褶曲背斜岩层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地表形态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未侵蚀的背斜顶部有时成为山岭,,两翼岩层但不少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岩层向拱起向斜向斜中心部分岩层,两翼岩层岩层向弯曲未侵蚀的向斜槽部成为谷地,但不少向斜槽部部分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侵蚀,反而成为山岭地垒形态对地形的影响实例华山、庐山、泰山两个断层之间的岩块对,两边的岩块相对地堑两个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两边的岩块相对(3)地质构造的地理意义①岩层向上拱起的是______,是良好的储油构造;打隧道较好。

②________是适合地下水的含水层构造.此外______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③建筑、工程、隧道等选址应避开断层应避开______构造东非大裂谷、汾河谷地、渭河平原(4)、板块构造学说(图见课本P55)(1)全球岩石圈分为____大板块,即板块、板块、板块、板块、()板块、板块,在图中标注出来。

2020版高考地理湘教版_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3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气候类型的判读

2020版高考地理湘教版_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3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气候类型的判读

法显从耶婆提国乘船返回中国最适合的时间是( )
A.1月~5月
B.5月~9月
C.9月~12月 D.11月~次年3月
思路点拨:古代行船主要靠风力。根据图中的图例,从耶婆提国返回中国所经 海域5~9月盛行偏南风,顺风利于行船。 答案:B
考点探究
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1)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因为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2)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 ①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如下图):
(2)“偏转”——风带风向 在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 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 (3)“分布”——三圈环流位置
(4)“判断”——看图形特点 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近年来,高考常涉及局部图 和变式图的考查,但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
②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如下图):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项目 季节 风向 源地
成因
东亚季风
冬季
夏季
西北风
东南风
蒙古、 西伯利亚
太平洋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亚季风
冬季
夏季
东北风
西南风
蒙古、西伯 利亚(亚欧 大陆内部)
印度洋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 风带的
季节移动
性质 比较 分布
气候
③7、8月份:“副高”继续西伸北进,雨带移动到华北和东北地区,这时长江中 下游地区出现伏旱天气(6、7、8月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影响)。 ④9月份:夏季风南退,9月份,雨带开始南移。 ⑤10月份:雨季结束。 (3)夏季风与我国的旱涝灾害之间的关系 ①正常年份:雨季到来时间适中,降水量适中,风调雨顺。 ②异常年份:当夏季风势力偏强的年份,来得早,退得迟,雨带会迅速移动到华北 和东北地区,给我国南方带来干旱灾害,北方地区则出现洪涝灾害。 当夏季风势力偏弱的年份,来得迟,退得早,雨带长期滞留在南方地区,北方地区 降水不足,使得南方出现洪涝灾害,北方出现干旱灾害。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教案含解析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教案含解析

第2课时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学习目标
1.掌握热力环流的成因及常见的热力环流。

2.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

3.了解高空风和低空风的受力状况。

知识导引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1.形成原因
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
(1)冷热状况:M受热;N冷却。

(2)气压高低错误!
(3)错误!错误!
高压的数值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
高压、低压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状况而言的,因而在空间上高压的数值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

在同一水平面上,高压的数值大于低压;在同一地点,近地面低压的数值大于高空高压的数值。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1.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2.不同受力及风向(以北半球为例)。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 境的影响。
8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及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注意,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对应着“运用示意图 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这条标准与本节标题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内涵完全一致。 由此,关于矿物和岩石,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关系不大 的细节知识不必过多涉及。 但是,必要的矿物、岩石知识是学习、理解地壳内部物 质循环的基础。这些内容是铺垫性质的,学生不必死记, 只要了解。 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体现人地关系主线,要适当 介绍人类对矿物、岩石的利用。
9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了解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
三类岩石的名称肯定要记住,不但要记住名称,而且要 了解其成因。
关于每一类岩石的成因,会涉及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一 定要把握好尺度,不能涉及过深。
每一类岩石的具体例子不必死记,但从成因的角度应知 道某些岩石属于哪个类别。
岩浆岩——喷出岩(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本章将从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角度讲述 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涉及的空间范围上至对流层(甚至更远、 更广),下至岩石圈以下的软流层,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
2
对本章内容的基本分析
自然地理环境涉及的空间范围上至对流层(甚至更远、 更广),下至岩石圈以下的软流层,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 从学科体系讲,将包含气象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生 物、土壤等学科内容。 新课程地理学科削减了自然地理部分内容。 如何选择自然地理部分的教学内容? ——从人地关系 这条主线看,学习自然地理是为了认识地理环境,因此, 没有必要按自然地理各部门系统地学习,而应从整体上把 握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单元内容解读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单元内容解读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单元内容解读作者:杨伟滋程菊来源:《地理教育》2010年第09期一、课程标准要求1课程标准解读★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岩石,要求的重点落在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目的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

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这样的示意图不仅要绘出三大类岩石及岩浆,还应反映它们之间的转化过程。

本条“标准”对地壳、岩石、地质作用等内容未作明确要求,因此,对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所不必要的知识最好不涉及。

但是,从人地关系主线出发,介绍岩石的形成和转化时,应联系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和利用。

岩石由矿物组成,人类大规模利用的矿产资源都来源于矿物,因此,可根据条件适当介绍矿物、矿产等内容。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

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高山、盆地等),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

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学时没有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而应举例(即“标准”要求的“结合实例”)加以分析。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本条以及后两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大气。

本条“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奠定理论基础。

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要求的内容较多。

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章末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章末总结
检验学生对能量在自然环境中的转换(如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与传递方式(如辐 射、传导、对流等)的掌握情况。
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考察学生对自然环境各要素(如大气、水、土壤、生物等)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认知。
解题技巧总结与分享
图表分析法
教授学生如何利用图表(如流程图、示意图、等值线图等)来分析 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问题。
能的利用等。
难点解析与答疑
难点一
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的关系。解析: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 形成和演化的动力来源,地质构造则是地壳运动的记录和 表现。
难点三
水循环与水资源利用的关系。解析:水循环是水资源形成 和再生的自然过程,水资源利用则需要遵循水循环的自然 规律,实现可持续利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难点二
气候类型与气象灾害的关系。解析:气候类型是气象灾害 发生和分布的背景条件,气象灾害则是气候异常的极端表 现。
剧。
为减缓大气环境变化,需采取节 能减排、绿色出行、植树造林等
措施,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04
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及应用
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
水文
河流、湖泊等水体与气候、地形、土 壤等要素相互影响,共同构成自然环 境的整体。
气候
气候类型、特征和变化对自然环境中 其他要素产生深远影响,如温度、降 水等。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组成
介绍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 圈等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 之间的相互作用。
自然环境中的能量交换
介绍了太阳辐射、地球内能、潮汐能 等自然环境中的能量来源,以及它们 在地理环境中的传递和转换。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
阐述了地壳运动、大气运动、水循环 等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形式,以及 这些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新课标)必修一文档: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新课标)必修一文档: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

课时3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学习目标1.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1.大气运动的原因: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并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

2.热力环流的形成(如图)(1)垂直运动⎩⎪⎨⎪⎧A地受热,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其高空形成高气压B、C两地遇冷,空气冷却下降,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在高空形成低气压(2)水平运动⎩⎪⎨⎪⎧高空:空气从A地向B、C两地扩散近地面:空气由B、C两地流向A地3.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1)海陆风。

(2)山谷风。

(3)城市风。

思考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请简述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答案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是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探究点热力环流和谐社会深入人心,“创建和谐城市”是每个城市追求的目标。

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就“城市热岛”现象展开了研究。

1.试分析导致市区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的原因。

答案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交通工具大量消耗矿物燃料,释放大量的人为热量。

城市建筑高且密集,不易通风散热。

2.近地面市区和郊区间的气流是如何运动的?答案市区由于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郊区由于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因此近地面气流(即风)由郊区流向市区。

3.若在图中甲地建设卫星城镇或建设排放大量大气污染物的工厂,是否合理?为什么?答案不合理。

卫星城镇或工厂排出的大气污染物受热力环流影响会从近地面流向市区,加剧市区环境污染程度和相互污染。

4.在下图中画出近地面与高空的等压面。

答案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高空在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热力环流。

高中地理必修1_第二章_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高中地理必修1_第二章_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其次章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地壳物质的组成及循环1、地壳物质组成:元素:含量由多到少依次是氧、硅、铝、铁……。

元素结合成矿物;有用的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和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岩石:一种或多种固态矿物按肯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岩石。

按成因,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①岩浆岩:包括侵入岩和喷出岩。

侵入岩的代表是花岗岩,喷出岩的代表是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②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

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和砾岩。

③变质岩:大理岩(由石灰岩变质形成)、板岩(页岩变质形成)、片麻岩(花岗岩变质而来)、石英岩(砂岩变质而来)。

2、地壳物质的循环包括岩浆和岩石之间的转化和三大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

推断方法:“三进一出”的是岩浆,岩浆只能指向岩浆岩。

2.2地球表面形态 地质作用是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改变的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表现为:地震、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一、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地壳运动及地表形态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用板块运动来说明地壳运动)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全为大洋(课本37页图2-10)A :冷却凝固B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C :变质作用D :重熔再生在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对地表影响也较大。

2、地壳运动在地表留下的痕迹——地质构造推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方法一:岩层弯曲特点:背斜上拱,向斜下弯方法二:岩层新老关系:背斜:中间老,两翼新;向斜:中间新,两翼老3、岩浆活动和地震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简洁,不用太关注)三、人类活动及地表形态(参照P42)2.3 大气环境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43页图)层而递减运动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留意记实例)汲取: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浮尘汲取红外线,臭氧汲取紫外线反射: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越强散射:具有肯定的选择性:波长越短,越易被散射。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变质 岩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考点: 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 ②运用板块运动原理解释世界主要地形的成因 ③地质构造的类型 ④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3、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②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4、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喷出型
高温高压变质 沉积岩
侵入型
变质岩
重熔、再生 岩浆
技巧: 1、生成岩浆岩必定是岩浆(只有一个箭头指向它) 岩浆 2、→沉积岩是外力作用 岩 →变质岩是变质作用 风化 变 重 冷 →岩浆岩是冷凝作用 侵蚀 质 熔 凝 →岩浆是重熔作用
搬运

堆积 重 熔
岩浆
变质作用

熔 重
沉积 岩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考点: 1、地壳的物质组成 ①地壳的物质组成 ②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③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①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②地壳的物质循环及图示
一、地壳物质组成
1.化学元素 地壳内有90多种 化学元素,其中含量 较多的为: 氧、硅、铝、铁、 钙、钠、钾、镁 (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收 地面增温
(4)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b) 1.纬度因素 2.下垫面因素 3.气象因素
纬度因素
纬度低—太阳高度 大—经过的大气路 大 程短—大气削弱少 气 上 界 纬度高—太阳高度 小—经过的大气路程 长—大气削弱多

赤 道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1)热力环流原理及图示(c)
1.水平气压 梯度力
(百帕) 1000 1005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是由岩石组成,岩石是由矿物组成。

组成地壳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

岩石圈:岩石组成了固体地球的坚硬外壳,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一 地壳物质组成(二)矿物1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主要的化学元素有: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2矿物:具有确定的化学成、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存在的基本单元。

它是组成地壳物质的最基本单元。

如盐、石墨、石英、铁矿石等。

矿产:在各类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就是矿产。

它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 矿物形态: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固态。

最多的是:石英。

4 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

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

常见的非金属矿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

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 (二)岩石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石: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按照一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岩石。

A 岩浆岩在压力作用下 喷出地表 喷出型岩浆岩(火成岩) 如:玄武岩岩浆 沿地壳薄弱地带 侵入地壳上部 侵入型岩浆岩 如:花岗岩 B 沉积岩1、形成过程: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地表岩石 碎屑物质(砾石、沙子、泥土) 沉积岩2、沉积岩按沉积物分: 颗粒由大到小分有 —— 砾岩、砂岩、页岩等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是石灰岩。

3、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性、含有化石)岩层和化石 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①可确定地层顺序和时代 ②还可重塑古地理环境C 变质岩例如:石灰岩 大理岩 、页岩 板岩、 花岗岩 →片麻岩、 砂岩→石英岩二、物质循环(一)地质循环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重点考点】(浙江专版)2019-2020-最新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3.1 对流层

【重点考点】(浙江专版)2019-2020-最新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3.1 对流层

第1课时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考试标准】一、大气的垂直分层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①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分为②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③选择性吸收、散射和④反射。

臭氧层中的臭氧和高层大气吸收波长较短的⑤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⑥红外线;散射主要改变太阳光线的方向;云层或尘埃能反射太阳光线,云层越厚,对太阳辐射反射⑦越强。

2.地面辐射:从波长看,地面辐射属于⑧长波辐射,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⑨直接能量来源。

3.大气辐射:大气吸收⑩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即为大气辐射,它属于长波辐射。

4.大气逆辐射:射向⑪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⑫保温作用;云量越大,大气逆辐射越⑬强。

5.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⑭纬度因素、下垫面因素和其他因素。

其中⑮纬度因素是太阳辐射强度由低纬向两极递减的重要原因。

同样性质的地表,纬度越低,太阳辐射强度越⑯大,所产生的地面辐射越⑰强。

地面反射率越强,获得的太阳辐射越⑱少,地面辐射越⑲弱。

其他因素以⑳气象因素的影响最大。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必考a) [方法技巧] 图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学以致用]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据图回答(1)~(3)题。

(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2)对短波通讯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A.Ⅰ层顶部B.Ⅱ层底部C.Ⅱ层中部D.Ⅲ层解析第(1)题,①曲线所示对流层的气温变化过于剧烈,最低温过低;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排除④;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增高,排除③;高层大气的底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上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增高,②曲线正确。

第(2)题,Ⅲ层为高层大气,在该层中有电离层(在80~500千米高空),其带电粒子会反射无线电短波。

答案(1)B (2)D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必考b)为何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夜间多云,气温却比晴天高?提示:白天多云,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时,被削弱得多(吸收、反射多),故气温不会太高;夜晚多云,特别是有浓密的低云,空气中湿度比较大,大气逆辐射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不会太低。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03
CHAPTER
能量交换
太阳辐射与地球表面能量平衡
太阳辐射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为地球表面 带来光和热。
地球表面能量平衡
地球表面通过吸收、反射和重新辐射太阳辐射, 维持一定的温度和气候状态。
影响因子
大气成分、地表覆盖、地形等影响太阳辐射的吸 收和再辐射。
风化和风力作用
01
02
03
风化作用
岩石在物理、化学和生物 因素作用下逐渐分解的过 程。
风力作用
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 物质搬运的作用。
影响因子
气候、地形、土壤等对风 化和风力作用有重要影响。
温度和湿度的地域变化
温度变化
不同地区由于纬度、地形 等因素,温度存在差异。
湿度变化
不同地区由于气候、水文 等因素,湿度存在差异。
影响因子
气候带、季风、洋流等对 温度和湿度地域变化有重 要影响。
针对受损的自然地理环境,采取生态修复和重建措施,恢复生态功能, 提高环境承载能力。
THANKS
谢谢
休闲与文化价值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休闲、旅游和文化体验的场所,丰富人们的生 活质量。
05
CHAPTER
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展望
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资源消耗与环境压力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持续增加,对自 然地理环境造成巨大影响。
气候变化与生态平衡
气候变化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 量交换产生深远影响。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总结词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地球表面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
详细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新课标)必修一文档: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新课标)必修一文档: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

课时4 大气的水平运动1.作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是使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大小与距离地面的高 度成反比,高空可忽略不计例:(北半球近地面)2.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判断1.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随着海拔的升高,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越来越小。

(√)3.高空的风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4.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

(×)探究点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力发电是把风的动能转化为电能,风电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从理论上讲,高空风电项目效益要显著高于低空风电项目。

美国环境和气候科学家在报告中指出:来自高空急流的风所生成的能量是全球所需能量的100多倍。

从风的形成过程来看,空气质点主要受三个力的影响,请按以下三种情况,描述风向的特点并以北半球为例画出示意图。

1.受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2.高空大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风向平行于等压线3.近地面大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风向与等压线斜交1.风的形成2.风力的判读(1)同一幅图,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

(2)不同图幅,两条相邻等压线差值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差值越小,风力越小。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1 大气环流(1)教案中图版必修1
一、教学内容与说明
1.教学内容
全球气压带的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全球风带的风向特点及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及原因。

2.地位与作用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及季节移动的教学,是本专题的核心内容,也是下一节教学内容“行星风系与气候”的知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找出全球气压带的分布规律,了解全球气压带的形成原因;辨别各风带的风向特点,说出风向的分布规律;能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原因。

2.通过阅读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等示意图或演示FLASH,学会观察,思考并总结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提高读图识图和表述能力。

3、培养积极思考、仔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名称及分布规律,移动规律。

2.难点:全球气压带的成因;风带的风向特点及形成原因;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流程示意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教师利用PPT展示新华网网页,2006年10月18日上海要闻,标题为“上海今夏以来天气连破多项历史记录”。

设计情境问题:上海今年夏天天气如何,你还有印象吗?猜猜看,破了哪些历史记录?
【设计思想】利用新闻网页的标题来导入课题,以吸引学生注意。

通过对生活现象的提问,引导学生要关注生活。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补充,整理上海2006年夏季气温的几项记录,如夏季气温偏高、夏季时间拉长、入秋推迟等,然后继续提问:上海今年的夏天为什么会那么热、那么长?
【设计思想】“上海今年夏天为什么那么热、那么长?”。

这样的问题很大,连专家都很难回答,我们把它看作是探究性问题,去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去关注周围的气候环境的变化。

学生可能会提到有关全球气候变暖,副热带高气压影响,太阳活动等,通过问题去了解学生的知识面。

教师则可以通过总结语过渡到新课教学:
“有关天气和气候现象,都发生在地球的大气圈,我们必须对大气圈有所了解,特别是对流层的大气运动状况,才能更好的研究和分析我们所碰到的这些问题。


(二)新课教学
出示课题“行星风系(大气环流)”,教师简要解释行星风系的概念(行星风系是指任何有大气圈包围的行星所具有的环流现象),指导学生对照阅读课本的“北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和图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

1.全球气压带分布规律
教师利用PPT展示全球气压带分布图,设计问题:
(1)你能说出全球气压带的名称吗?
(2)全球气压带分布有什么规律?
(3)气压带内的气流运动有何特点?有何规律?
【设计思想】引导学生观察得出结论:气压带内气流为垂直运动,其规律是高气压带内为下沉气流,低气压带内为上升气流。

2.探究气压带成因
通过学生对气压带分布的学习,教师设问:“地球上的气压带是如何形成的?”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再请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教师继续提问:“根据你对课本内容的阅读与理解,在全球的7个气压带中,你能具体说出某个气压带的形成原因吗?”
【设计思想】课本内容所介绍的气压带形成原因,让学生要完全读懂是很困难的,但对于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形成原因,还是能说清楚的。

因为,前面一课中学过有关气温和气压的关系,学生是有一定基础的。

当然,教师在设问时,需要降低问题难度。

关于另两个气压带的成因,预计学生回答困难。

教师可利用PPT演示三圈环流的形成,在演示过程中,设置疑问:
“如果赤道上空流向两极的气流直接到达极地,我们可以画出一个比较熟悉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但是事实是这样吗?”
“除了热量因素,还有什么因素影响到了全球气压带的形成呢?”
【设计思想】引导学生认识到气压带的形成主要受地表气温的温度分布不均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预计能说出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教师可以板图形式对低纬上空的风向偏转和30°上空的下沉气流成因作简要解释,并总结影响气压高低的主要因素。

3.全球风带分布特点
教师利用PPT出示风带名称,演示风向箭头,设问:你能正确说出风带的名称和各风带的风向吗?你能说出决定风向的因素吗?
4.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规律
教学过渡:10月份,上海地区迟迟难以入秋。

专家称,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势力较强影响,北方冷空气难以南下,上海地区仍持续较高气温。

而最近气温骤降,那么副热带高气压消失了吗?
教师演示气压带风带移动FLASH示意,结合阅读课本插图,由学生找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原因,归纳移动方向规律。

【设计思想】引导学生观察FLASH演示,得出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在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的规律。

5.学习反馈
读全球各纬度地带行星风系分布示意图,回答:
◆A、B两处的气压带名称?
◆A、B两处的气流运动规律?
◆C、D两处分别是什么风带?想象一下C、D两处盛行什么风向?”
六、专家评析
对于该节的教学,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都能以图为主,并对地图充分利用和灵活处理,这虽然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但对学生来说却是学得轻松自然,而且充分利用地图教学还能把无声的知识生动形象化,使理解知识更加有效,有利于更加牢固、持久地掌握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适时点拨,非常重要。

针对学生探究问题时出现的不同情况,建议教师要灵活处理课堂。

对自主探究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帮助他们树立探究的信心。

对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表现突出的同学要及时给予表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