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八年级上 电荷(教案)2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等基本物理概念和原理。
(2)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了解物理在科技发展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2)运用数学工具,进行物理计算和推理。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环保意识。
(3)养成勤奋学习、严谨治学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力学(1)力的概念和作用(2)牛顿运动定律(3)压强和浮力(4)简单机械2.第二单元:热学(1)温度和热量(2)热力学第一定律(3)热力学第二定律(4)物态变化3.第三单元:光学(1)光的基本性质(2)光的传播和反射(3)光的折射和散射(4)光的色散和光谱4.第四单元:电磁学(1)电荷和电场(2)电路和电流(3)磁场和磁感应(4)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力学中的牛顿运动定律、压强和浮力。
(2)热学中的温度和热量、热力学定律。
(3)光学中的光的传播、折射和色散。
(4)电磁学中的电荷、电流和电磁波。
2.难点:(1)力学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2)热学中的热力学定律的推导。
(3)光学中的光的折射和色散的计算。
(4)电磁学中的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
四、教学策略1.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物理知识的实用性。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物理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注重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物理知识。
5.结合考试大纲,进行针对性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五、教学过程1.第一单元:力学(1)导入:通过讲解生活中的力学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力的概念和作用:讲解力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效果。
(3)牛顿运动定律:讲解牛顿运动定律的三个定律及其应用。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精品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4.知道原子及其结构,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
5.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感受和领悟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推理方法。
2.通过实验,利用电荷的定向移动来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产生利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是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部分内容组成的,从微观的角度对电现象的本质有初步的认识,是后面的电学的基础。
电荷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只能通过电荷对外的作用来认识它的存在,摩擦起电可以知道物体是由更小的带电粒子构成,通过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所以本节教学重点就是对两种电荷的认识,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原子是由原子核及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正电荷的数量与电子所带负电荷数量相等,所以物体对外不显电性,摩擦起电就是使电子发生转移。
电荷可以发生定向转移,不同的物质传导电荷的能力不同,容易传导电荷的叫导体;反之就是绝缘体。
电荷及电荷的定向移动也较难理解,所以对电荷及电荷定向移动的认识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重点: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对电荷及电荷定向移动的认识。
三、教学策略摩擦起电现象学生并不陌生,在小学中已经学过,所以可以直接利用摩擦起电实验来引入两种电荷。
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实验,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一种是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所带电荷相同的正电荷,另一种是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的负电荷。
《电荷及电荷守恒定律》高中物理教案
《电荷及电荷守恒定律》高中物理教案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重点:电荷守恒定律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预习导学→引导点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典型例题分析→巩固知识→达标提升1.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即电荷和电荷.2.原子核的正电荷数量与核外电子的负电荷的数量一样多,所以整个原子对表现为电中性.3.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不同,核外电子的多少和运动情况也不同。
在金属中离原子核最远的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活动,这种电子叫做自由电子。
失去这种电子的原子便成为带正电的离子,离子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上振动而不移动,只有自由电子穿梭其中。
所以金属导电时只有在移动.4.物体的带电方式:(1)摩擦起电: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失去电子的带电,获得电子的带电.(2)感应起电:导体接近(不接触)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一端带上与带电体相的电荷,而另一端带上与带电体相的电荷.5.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也不会,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量的总量保持不变.6.电子和质子带有等量的异种电荷,电荷量e= C.实验指出,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电荷量e的.所以,电荷量e称为.电荷量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测得的。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摩擦起电是创造电荷的过程B.带等量异种电荷的两个导体接触后电荷会消失,这种现象叫电荷的湮没C.接触起电是电荷转移的过程D.玻璃棒无论和什么物体摩擦都会带正电8.关于元电荷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元电荷就是电子 B.元电荷是表示跟电子所带电量数值相等的电量C.元电荷就是质子 D.物体所带的电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1、初中学过自然界有几种电荷,两种电荷是怎样定义的?它们间的相互作用如何?电荷的多少用什么表示?2、电荷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呢?1.电荷的种类:自然界中有种电荷①.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叫电荷;②.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叫电荷。
高中物理电荷试讲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电荷试讲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电荷的基本性质及单位,了解电荷守恒定律和库仑定律的内容。
2. 能力目标:能够应用电荷守恒定律和库仑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电荷的基本性质,电荷守恒定律和库仑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电荷守恒定律和库仑定律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与电荷相关的现象,并引出电荷的基
本概念。
2. 讲授(20分钟):介绍电荷的基本性质,包括正负电荷的定义、单位、电荷守恒定律
和库仑定律的内容。
通过实际例子讲解电荷间的作用力计算方法。
3. 实验(15分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摩擦产生静电的过程,验证电荷
的正负特性。
4. 讨论(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电荷守恒定律和库仑定律在生活中的
应用。
5. 练习(10分钟):布置几道与电荷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相互交流。
6. 总结(5分钟):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电荷对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四、作业
1.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复习电荷的基本性质。
2. 完成课堂练习题,进一步巩固电荷守恒定律和库仑定律的应用。
五、课后反思
本次教学中,我在导入部分引出电荷的方式较为单一,可以尝试多种引导方式;实验设计
方面可以进一步创新,增加趣味性。
今后还需不断丰富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主动探究能力。
《电荷及电荷守恒定律》高中物理教案
《电荷及电荷守恒定律》高中物理教案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重点:电荷守恒定律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预习导学→引导点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典型例题分析→巩固知识→达标提升1.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即电荷和电荷.2.原子核的正电荷数量与核外电子的负电荷的数量一样多,所以整个原子对表现为电中性.3.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不同,核外电子的多少和运动情况也不同。
在金属中离原子核最远的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活动,这种电子叫做自由电子。
失去这种电子的原子便成为带正电的离子,离子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上振动而不移动,只有自由电子穿梭其中。
所以金属导电时只有在移动.4.物体的带电方式:(1)摩擦起电: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失去电子的带电,获得电子的带电.(2)感应起电:导体接近(不接触)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一端带上与带电体相的电荷,而另一端带上与带电体相的电荷.5.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也不会,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量的总量保持不变.6.电子和质子带有等量的异种电荷,电荷量e= C.实验指出,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电荷量e的.所以,电荷量e称为.电荷量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测得的。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摩擦起电是创造电荷的过程B.带等量异种电荷的两个导体接触后电荷会消失,这种现象叫电荷的湮没C.接触起电是电荷转移的过程D.玻璃棒无论和什么物体摩擦都会带正电8.关于元电荷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元电荷就是电子 B.元电荷是表示跟电子所带电量数值相等的电量C.元电荷就是质子 D.物体所带的电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1、初中学过自然界有几种电荷,两种电荷是怎样定义的?它们间的相互作用如何?电荷的多少用什么表示?2、电荷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呢?1.电荷的种类:自然界中有种电荷①.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叫电荷;②.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叫电荷。
初中物理电荷的教案
初中物理电荷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摩擦起电的现象及其原因。
2. 掌握电荷的种类、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
4. 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重点:1. 摩擦起电现象及其原因。
2. 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3. 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
4. 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及生活中常见的实例。
教学难点:1. 摩擦起电的原因。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玻璃棒、橡胶棒、丝绸、毛皮、轻小物体(如纸片、碎纸屑等)。
2. 验电器。
3. 导体和绝缘体的实物样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随梳子飘起,衣服上容易沾有灰尘等,让学生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现象。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摩擦起电的奥秘。
二、新课(20分钟)1. 摩擦起电现象(10分钟)a. 教师演示摩擦起电实验,用玻璃棒和橡胶棒分别与丝绸和毛皮摩擦,观察到的现象。
b.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摩擦起电现象,并观察带电体的性质。
c. 讨论:为什么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2. 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5分钟)a. 提问:自然界中电荷有几种?分别是什么?b. 讲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c.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 验电器的作用(5分钟)a. 介绍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b. 演示验电器使用方法,并让学生亲身体验。
c. 讨论:验电器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带电?三、巩固提高(15分钟)1. 导体和绝缘体(5分钟)a. 讲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b. 学生观察实物样品,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c. 讨论: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电荷量(5分钟)a. 讲解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b. 学生进行实验,测量电荷量。
c. 讨论:电荷量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八年级物理教案)《电荷》教学设计
《电荷》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一〉教材分析《电荷》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导体和绝缘体等。
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摩擦起电现象第二部分:两种电荷规定方法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第三部分: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第四部分:电荷量及其单位第五部分:元电荷及原子结构、电荷的定向移动、导体和绝缘体〈三〉重、难点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电荷的定向移动是教学重点,而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对象分析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所以必须把这些比较简单的知识讲得丰富些,挖掘深度,不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课本图5.1-3所示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验电器带电的多少与验电器箔片张开的角度大小相对应,从而引出电荷量的概念。
电荷与电流物理教案
电荷与电流物理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电荷与电流物理教案电荷与电流物理教案5篇在电磁学里,电荷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
八年级物理第二课初步了解电流与电路优秀教案范本
八年级物理第二课初步了解电流与电路优秀教案范本一、引言本教案旨在为八年级学生开展物理第二课——初步了解电流与电路的教学提供一个优秀的范本。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初步了解电流以及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电路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电流的概念,并能通过示意图、模型等形式表示电流;- 掌握电路的基本构成元素:电源、导线和电器设备的作用;- 了解并能解释闭合电路和断开电路的相应变化。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示例引入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探索电流与电路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与展示等形式促进学生的互动与合作。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电流的概念和电路的基本构成元素。
2. 难点:电流与电路的概念的初步认识以及电流的运动规律。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1. 引入教学话题:老师拿出一个灯泡,问学生灯泡能亮起来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学生回答,引导出电流与电路的概念。
2. 让学生观察模型图并对电流和电路做出初步解释。
第二步:探究电流1. 学生分组进行互动讨论,思考电流的概念和电流的特点。
2. 学生通过实验,用导线连接电池和电灯泡,观察电灯泡是否亮起来并解释原因。
3.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并记录观察结果,讨论电流的形成和传播。
第三步:电路的构成元素1. 学生观察并探究一个简单电路模型的构成元素:电源、导线和电器设备。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电路的模型,并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第四步:闭合电路与断开电路1. 学生观察老师演示闭合电路的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尝试制作一个能让电灯泡灭掉的电路模型,并记录实验结果。
第五步:总结与展示1.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总结电流与电路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电路模型并解释其中的原理和规律。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例、实验观察和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电流与电路的关系。
2024年度-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学生应学会 观察、测量、分析和归纳物理现象, 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认识物理学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 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和价值观。
5
课程安排和时间表
课程安排
本课程共36学时,每学时40分钟。其中,讲授新课28学时,复 习和考试8学时。
牛顿第一定律与牛顿第 二、第三定律的关系。
17
二力平衡条件及应用
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判断方法。 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分析。
二力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与联系。
18
05 电学基础知识
19
电荷与电场概念引入
电荷概念
介绍正电荷和负电荷,阐述电荷 守恒定律,通过实验演示电荷的
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 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
12
物态变化及特点
熔化
固态→液态(吸热)。
凝固
液态→固态(放热)。
汽化
液态→气态(吸热)。
液化
气态→液态(放热)。
固态→气态(吸热)。
升华
气态→固态(放热)。
凝华
13
深入理解光学知识
通过多做练习题和实验,加深对光学知识的理解 和掌握。
拓展阅读相关文献
阅读有关光学的科普读物或教材,拓宽知识面和 视野。
关注光学前沿科技
了解光学领域的最新科技进展和应用,激发学习 兴趣和动力。
30
THANKS
感谢观看
31
02
03
04
第一节《电荷》教案(人教版初二)
第一节《电荷》教案(人教版初二)教学目标1、明白摩擦起电的现象.2、明白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3、明白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单位.4、培养学生在观看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分析、概括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中和现象.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是教学重点,而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觉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明白得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明白得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专门重要的地位.教法建议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过,初中时期应在那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进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必须把这些比较简单的知识讲得丰富些,挖掘深度,不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爱好.通过课本图4-3所示的演示实验,使学生明白验电器带电的多少与验电器箔片张开的角度大小相对应,从而引出电荷量的概念.电荷量的单位是直截了当告诉学生的,为了使学生对电荷量的单位库仑有个大致的了解,应举例讲明: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荷量,大约有几十库仑.由于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过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这节课的教学也能够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有关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的资料〔要紧是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通过课堂上学生阅读课文、交换资料、相互交流讨论,自己归纳总结出结论.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过程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做好实验,可采纳演示实验为主的方法,突出物理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关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采纳演示和学生探干脆实验相结合并以学生实验为主的方法,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二是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三是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制造性素养.1.新课的引入用演示实验引入新课,实验现象要新奇有味,器材简易,同时用本节课的知识能够讲明,如此能够做到教学上的首尾呼应,选择两片吹塑纸进行实验,一片吹塑纸固定,另一片吹塑纸摩擦后靠近固定的吹塑纸,两片吹塑纸相互靠近.实验简单易做,成效明显,起到了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习爱好的目的.2.认识摩擦起电现象的实验例如塑料尺跟头发摩擦,塑料笔杆跟衣服摩擦等,但用绸子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胶棒,要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由于静电实验容易受绝缘及潮湿等因素的阻碍,为此教师要做比较详细的介绍并进行示范.关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示范后再让学生自己实验,以保证实验的成效.如此既能使学生认识到摩擦起电现象,又可为后面学生探干脆实验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3.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能够参考教材做好演示实验.关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还能够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干脆的边学边实验,并将实验分为两步:〔1〕通过学生实验认识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不同.那个实验教材上是用细线吊起玻璃棒或橡胶棒,容易晃动,不便操作,也白费时刻,为了方便省时,能够用废旧墨水瓶内灌注水泥沙浆,并直立插入一支削好的铅笔〔削端朝上〕,将软木塞中心挖孔,塞入一专门小的试管,固定好,将试管套在铅笔的项端,在软木的另一端中间挖一条凹槽,放置玻璃棒或橡胶棒,以免滚动.通过实验发觉,这种支座由于摩擦小,稳固性好,成效良好,学生也容易操作.为了便于记录和分析,能够预先设计表格.对表格中记录的现象进行分析和比较,注重渗透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是不同的.在此过程中,差不多包含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的作用规律.〔2〕提出自然界有没有第三种电荷的咨询题,讲解人类发觉采纳任何方式使物体所带的电荷或者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吸引、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排斥,或者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吸引,因此自然界有且只有两种电荷存在.〔3〕通过探干脆实验研究自然界只有如此两种电荷.上一点的分析是我们设计实验的基础.实验时能够分不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起来〔或支在支架上〕,选择各种不同的其他材料相互摩擦,然后分不靠近上述的玻璃棒和橡胶棒,观看到总是跟其中一个相吸引而跟另一个相排斥,从而人们认识到,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4.验电器及电荷量的概念用不带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箔不张开.用带电物体接触金属球以及引入电量概念的实验均由学生自己完成.如此做,一是可使学生亲自动手使用验电器,二是便于学生观看实验现象,增加感性认识.正负电荷的中和由教师演示,接着引出电荷量的概念及单位.为了使学生对电荷量的单位库仑有个大致的了解,应举例讲明: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荷量,大约有几十库仑.探究活动取一个铝盒罐盖(其它金属盒盖均可),在火焰上平稳地给它加热,放一段蜡烛在铝盖的中心,直到它部分熔化并粘牢以做把手.取一略大于铝盖的塑料或碟〔唱片盘〕,把那个盘或碟放在桌子上用一块毛皮或法兰绒快速地擦盘面十几下,然后,一手持铝盖把手,将铝盖平放在塑料盘面上,另一手指接触铝盖后赶忙离开,提起铝盖,铝盖就带电了.手持氖管接触铝盖,氖管就发光.假如手指靠近铝盖,会看到火花产生,还会有些击痛感.如此反复起电,可做数十次,再用毛皮擦盘面,又可做数十次,而且电量比一样摩擦起电要大.这种起电叫感应起电,这种装置叫起电盘.。
第一节《电荷》教案(人教版初二) (5)
课题
第一节 摩擦起电 两种电荷
执教
教学
目标பைடு நூலகம்
1.明白摩擦起电,并能讲明有关现象。
2.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得出正负电荷及相互间的作用。
3.明白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定物理是否带电。
4.电荷量的定义及单位,中和定义。
重点
两种电荷规定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验电器
(1)结构
(2)原理:依照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性质制成。
用途: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可判定带电体的电性〔作讲明〕。
4.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Q〕。
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
5.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中和。
6.分层练习评析。
7.小结。
讲明:由于南方天气较潮湿,因此实验前必须把器材烘干,可能电吹风即时吹即时做才能见到成效,否那么摩擦起电将做不了。
观看实验
1.摩擦起电的定义及讲明有关现象。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
实验现象:玻璃棒〔绸子〕靠近玻璃棒〔绸子〕会排斥。
橡胶棒〔皮毛〕靠近橡胶棒〔皮毛〕会排斥。
橡胶棒〔皮毛〕靠近玻璃棒〔绸子〕会吸引。
分析推理得出:
(1)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并规定为正电荷、负电荷。
(2)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难点
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
教具
演示
橡胶棒、玻璃棒、绸子、皮毛、纸屑、验电器。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咨询。
二.演示实验,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用绸子毛皮在玻璃棒、橡胶棒上摩擦几下,然后反棒靠近纸屑,头发等轻小物体。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了解摩擦起电的现象和电荷的种类。
2. 让学生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够区分正电荷和负电荷。
3. 让学生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以及电荷量的单位和符号。
4. 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摩擦起电的现象,电荷的种类,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难点: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电荷量的单位和符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现象,如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引发学生对摩擦起电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摩擦起电的定义,即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的现象。
提问:你们认为摩擦起电时会生成什么?3.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摩擦起电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带电体的性质。
4. 知识讲解:介绍电荷的种类,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讲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 验电器介绍:讲解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让学生动手操作验电器,验证物体是否带电。
6. 电荷量介绍:讲解电荷量的单位(库仑,符号C),让学生了解电荷量的概念。
7.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8.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摩擦起电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理论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摩擦起电的现象和电荷的种类,掌握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两种电荷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上册《电荷》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一〉教材分析《电荷》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导体和绝缘体等。
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摩擦起电现象第二部分:两种电荷规定方法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第三部分: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第四部分:电荷量及其单位第五部分:元电荷及原子结构、电荷的定向移动、导体和绝缘体〈三〉重、难点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电荷的定向移动是教学重点,而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对象分析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所以必须把这些比较简单的知识讲得丰富些,挖掘深度,不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课本图5.1-3所示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验电器带电的多少与验电器箔片张开的角度大小相对应,从而引出电荷量的概念。
八年级物理电荷教案
第一节电荷【课标指南】1.知识与技能:了解摩擦起电,认识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原子结构和元电荷,了解导体和绝缘体.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培养观察、实验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电荷的认识,体会物理世界的美妙,感受科学家对人类的贡献.4.重点与难点:重点:摩擦起电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难点:元电荷的认识及导体和绝缘体.【典例剖析】例1:一个物体接触带负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先合拢,后又缓慢张开一定的角度,由此可以判断该物体()A.不带电B.带正电C.带负电D.可能带电,也可能不带电思路导航:验电器本身带负电,当把一个物体接触接触球时,金属箔片先合拢有两种可能:(1)该物体带正电;(2)该物体不带电.后又慢慢张开一定的角度就说明该物体带正电.如果该物体不带电,电荷发生转移,由验电器转移到该物体,只能是金属箔片张角变小但不可能合拢,所以该物体带正电.答案:B学法指津:若发现验电器的箔片变小,该物体又如何呢?(请同学们自己试一试)练习:1.有一个验电器,其金属箔片已经张开一定的角度,现在拿一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发现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增大了,则说明()A.验电器原来带正电B.验电器原来带负电C.验电器原来不带电D.验电器荷的带电情况无法确定例2:为什么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拿在手中的玻璃棒和橡胶棒带电,却不能使拿在手中的金属棒带电?怎样才能使拿在手中的金属棒带电?思路导航:本题考查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摩擦起电及其原因,解题关键是明确用摩擦的方法可使不同物体带上等量异种电荷.拿在手中的玻璃棒和橡胶棒经摩擦后都可能带电,原因是它们都是好的绝缘体,经摩擦产生的电荷不易传导走,所以带电,而金属和手都是好的导体,摩擦后产生的电荷很容易经金属棒和手传走,所以无法带上电.答案:略学法指津:本题主要考查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两者的区别和摩擦起电的原因.练习:2.用手直接拿一根铜棒与毛皮摩擦,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铜棒一定带正电B.铜棒一定带负电C.铜棒一定不带电D.铜棒可能带正电,也可能带负电例3: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由细线吊着的轻质小球时,产生了互相吸引的现象,则该小球()A.一定带正电B.一定带负电C.可能带正电,也可能不带电甘落后D.可能带负正电,也可能不带电思路导航:带电物体与带电物体(或不带电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多种可能性,“带电物体吸引轻小物体”现象中的轻小物体可能带异种电荷,也可能不带电,它是不确定的.答案:D学法指津:如果把本题中的“产生了互相吸引的现象”改为“产生了互相排斥的现象”答案又将怎样?练习:3.有三个小球两两靠近时互相吸引,则这三个小球()A.都带正电学B.都带负电C.都不带电D.两个带异种电荷,一个不带电【知识回顾】【物理趣谈】电子在导体中能跑多快导体内有大量自由电子,它的居住十分拥挤。
初中物理-八年级电荷教学设计教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电荷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电荷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了解电荷的量的单位和电量守恒定律。
3.掌握电荷的产生方法和运动规律。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观察、分析及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电荷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电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难点1.电量的量的单位。
2.电荷的运动规律。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电荷的基本概念、性质、单位、守恒定律等知识。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电荷的产生方法和电荷的运动规律。
3.课堂讨论法:让全班学生一起讨论、分析、解决问题。
五、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第一课时:电荷的基本概念和性质1.引入:介绍电荷的基本概念。
2.课堂讨论:讨论电荷的性质及分类。
3.讲解电荷的性质:荷象、引力与斥力、超载、本质、量子化。
4.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电荷的运动规律。
5.总结:总结电荷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时间:1课时第二课时:电量和电量守恒定律1.引入:介绍电量的基本概念。
2.课堂讨论:讨论电量的单位和电量的守恒定律。
3.讲解电量的单位:库仑(C)。
4.讲解电量的守恒定律:闭合电路中,入口电荷数量等于出口电荷数量。
5.举例说明电量守恒定律。
6.总结:总结电量和电量守恒定律。
时间:1课时第三课时:电荷的运动规律1.引入:介绍电场的基本概念。
2.课堂讨论:讨论电荷在电场中的运动规律。
3.讲解:质点在电场中的受力、加速度和速度的变化。
4.讲解电势能和电势差。
5.实验: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电荷在电场中的运动规律。
6.总结:总结电荷在电场中的运动规律。
时间:1课时六、教学评估1.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2.通过实验考试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及解释能力。
3.通过作业的形式,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视频、图片、幻灯片等多媒体资源。
2.实验器材:放电球、杆状导体等。
3.教科书和课外读物等参考资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精品示范教案:电荷
那么它们所带的电荷相同吗?
2.演示实验
做好课本图5.1-2的实验(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分别靠近带电的另一根玻璃棒和橡胶棒)
教师点评归纳: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1)正电荷和负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7.下列各组物质中,都属于导体的是()
A.人、大地、塑料B.铅笔芯、油、橡胶
C.矿泉水瓶、油、陶瓷D.大地、铜丝、盐水
板
书
设
计
5.1电荷
得电子带负电
同种电荷相互吸引
1.摩擦起电
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失电子带正电
2.电荷量的多少叫电荷量符号Q,单位是库仑符号C
元电荷:最小的电荷
3.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导体:金属、酸碱盐水溶液、人体
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
教
学
反
思
(2)上述实验说明了什么?
教师点评,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引导学生,最后说出是电荷在金属杆上的定向移动。电荷可以在金属杆中移动,金属是导电的。有的物体善于导电叫做导体。
说出日常生活中的导体有哪些?绝缘体有哪些?
教师强调:描述导体和绝缘体用“善于”和“不善于”,不能说“能”和“不能”。
课堂小结:
(1)用自己的话描述摩擦起电的过程(丝绸和玻璃棒摩擦)
A.木材、橡皮B.石墨、金属
C.木材、金属D.石墨、橡皮
5.电脑显示屏表面比它下面的电脑桌表面有更多的灰尖是因为
A、显示屏是用具有吸附灰尘能力软强的材料制成的
B、房间里灰尘的自然堆积
C、显示屏工作时.显示屏表面温度较高
八年级上册物理 《电荷》教学设计
《电荷》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摩擦起电现象,初步认识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认识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及电荷的定向移动。
学习流程:一:摩擦起电电荷⑴哪位同学愿意帮老师把气球“挂”在墙壁上?思考:这是什么现象?⑵利用桌面上所给物品、器材,你还能做哪些摩擦起电小实验、小活动。
并记录下来⑶升级练兵: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活动感受,合作完成以下题目.1. 在以上⑴⑵两步所做各个活动、实验中分别是谁带了电(或电荷)?答:2. 叫摩擦起电。
3.在以上各活动中,你是否感受到排斥现象?你是否感受到带电量大小问题?调查:感受到排斥现象人数人,感受到带电量大小问题人数人。
二: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1):做一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碎纸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碎纸屑。
提出问题:他们所带电荷相同吗?(2):探究:1.将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另一根也是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
2.将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另一根也是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3.将带电的玻璃棒靠近带电的橡胶棒。
答:三:验电器电荷量(1).思考:在各次活动中,许多物品带了电(或电荷),你是否感受到他们带电量有所不同?(2).观察演示实验:用带电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用力摩擦玻璃棒,再将它们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讨论:1.为什么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会张开?2.张开的角度大小说明什么问题?3. 叫电荷量,它的单位是,符号。
例如:一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量约。
一片雷雨云电荷量大约。
四:摩擦过的物体为什么会带电?提示:这个问题有点难度,有信心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先来学习“原子结构元电荷”这部分内容阅读课本p99页内容,独立完成以下问题:1. 物质是由组成的。
(注:原子,在古希腊语中是不可分割的意思。
原子太小了,以至于直到19世纪,人们都认为他不可分割,不能再分。
后来科学家发现,它依然可分。
)2.原子是由什么组成的?答:3.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电子怎样呢?答:据此,你能想象出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吗?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边画边告诉同学你脑中的原子结构图吧。
推荐八年级物理上册5、1电荷教案新人教版(2)
电荷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知道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原子结构及元电荷e=1.6×10-19C。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
3、知道导体和绝缘体概念和区别,能判别一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4、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过程与方法】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为什么只存在两种电荷及摩擦起电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皮、丝绸、橡胶棒、玻璃棒、验电器。
教学方法:实验启发式教学过程:【导入课程】实验演示,朔料笔杆在头皮上摩擦后能够吸引小纸屑的实验,引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实验现象及结论引入课题——电荷【新课讲解】第一课时一、电荷利用演示实验朔料笔杆在头皮上摩擦后能够吸引小纸屑,归纳得出:1.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例1.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为什么会随着梳子飘起?2.带电体:带了电的物体3.带电体的性质:具有吸引轻小物体,可以用来判断物体是否带了电。
4.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例2.冬天,晚上脱化纤衣物时,会看到点点火花,这是为什么?二、两种电荷1.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负电荷2.正、负电荷的规定: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3. 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的原因:各种各样的带电体,凡是与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吸引的就必与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排斥,凡与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排斥的就必与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吸引.这些事实说明,不存在第三种电荷.因此说明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4.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两种电荷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利用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也可以判断物体是否带电,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只有相互排斥,才能确定二者都带上了同种电荷,而相互吸引则有两种可能:一是二者带上了异种电荷,二是其中一个物体带电,而另一个物体不带电。
八年级物理上册 《5.1电荷》教学案例 人教新课标版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通过认真反思,认为有以下三处亮点:
1、本节课采用了“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教师引导与演示”的方式进行师生双边活动,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学生对问题有了独立的思考,抓住学生的求知欲,适时的进行小组交流(兵教兵)、实验探究、教师引导等活动,促使学生投入紧张的学习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2、本节课抓住了物理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活动。
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要求。
课堂的设计及操作,充分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等新课标理念。
课堂的设计侧重于学生自我获取知识、自己动手探究。
撇弃了教师的“灌”“输”的填鸭式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学生兴趣浓厚、热情高涨的状态下,大容量、快节
奏、高效率的特点凸显出来。
3、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课前导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课堂组织活动流畅,师生有条不紊,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课应用了介休市推广的“自学、合作、解疑、演练”八字四环节的教学模式。
同时课堂上使用了“学案“进行导学,应用小组合作机制、竞争机制进行活动,学生在开放、快乐、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习。
教师有效的追问、点拨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度入分析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教师及时的激励性评价,对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课堂上学生争问抢答,生龙活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上脱毛衣时,经常会产生火花并发出响声猜想一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二、新授:
(一)电荷
1、用摩擦过的塑料尺子,圆珠笔等,靠近碎纸片,观察现象。完成下列问题:
经过的物体能够,我们就说物体带上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就是摩擦起点现象。
2、认真观察5、1-2和5、1-3两个实验,并完成有关问题:
电荷
课题
电荷
课型
新授
单位
主备人
学习目标
1、了解摩擦起点现象,知道两种电荷的规定及其相互作用。知道验电器的结构原理和作用。知道电荷及其单位。
2、了解原子的结构,知道e=1、6×10-19C。
3、了解金属导电的原因。
学习关键
1、知道电荷间相互作用。
2、了解原子的结构。
学习过程
教师个人修订
(学生学习心得)
(二)元电荷:
认真阅读元电荷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①英国科学家揭开了原子具有结构的秘密
②原子由和组成,位于原子的中心,带正电,带负电。
③人们把最小的电荷叫做,常用符号表示e=。
④在通电情况下,原子对外不显电性的原因是。
(三)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认真观察实验5、1-5分析实验,思考下列问题:
①验电器A金属箔片张角,验电器B金属箔片张角
B、一定带负电
C、可能带正电,也可能不带电
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五、课下活动
1、动手做一做:手拿摩擦过的金属棒去靠近轻小物体,轻小物体能否被吸引?为什么?
2、小组讨论:
摩擦起点的原因是什么?
①经摩擦过的玻璃棒、橡胶棒(能或不能)吸引轻小物体。
②自然界只有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
③同种电荷,异种电荷。
3、观察实验5、1-3,完成问题:
①验电器是用来的仪器,它是根据的原理制成的,根据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
②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是,简称,符号。
说明金属棒杆上有了电荷的。
②叫导体,例如。
叫绝缘体,例如。
③金属导电靠的就是。
三、课堂小结
四、达标检测:
1、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是因为。
2、氧原子核所带的电荷量是。
3、原子由和组成,其中带正电,带负电。
4、用带负电的物体靠近一个轻小球,小球被吸引过来,则这个小球()
A、一定带正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