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琼侨的社会地位变迁

合集下载

试论海南回族的形成

试论海南回族的形成

试论海南回族的形成廖大珂摘要:海南回族是波斯、阿拉伯移民的后裔,信奉伊斯兰教,长期保持着独特的文化和风俗。

它的形成既与伊斯兰教在占城的传播有关,也是古代海南海外交通发展的结果。

早在唐代,海南与阿拉伯之间就有了海上交通,波斯人开始移居海南。

宋元时期,由于海南与占城之间海上交通贸易的发展,侨居占城的阿拉伯人大量移居海南,形成外国穆斯林聚居地,宋元政府因而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番民所。

到了明代,中国政府将这些外国侨民编入中国户籍,标志着海南回族的最终形成。

关键词:海南,回族,形成,海外交通海南岛崖县三亚港的回族有悠久的历史,曾对东西方海上交通和文化交流做出突出贡献。

虽经历代战乱,海南回族的人数大为减少,但直至50年代,尚有人数1000多人。

1目前,回族人口已发展到近7000人,居住于回辉、回新两村寨,当地人称此两村为番村,其居民为番民,但番民却自称为回族人。

有证据表明:海南回族是外国移民的后裔。

他们聚族而居,并且“不食豕肉,不祀祖先,惟建清真寺。

白衣白帽,念经礼拜,信守宗教,至死不移。

吉凶疾病,亦必聚众念经。

有能亲至西天膜拜祖之塋归者,群艳为荣。

岁首每二年,必退一月”,2长期保持着独特的文化和风俗。

海南回族的形成既与伊斯兰教在占城的传播有关,也是古代海南海外交通发展的结果。

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一粗浅的探索。

一、海南在东西方海上交通中的地位海南岛位于中国最南隅,北与雷州半岛仅隔30公里宽的琼州海峡,西以北部湾与中南半岛隔海相望,“南对占城,西望真腊”,3地理上与东南亚各国最为接近,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然而,早期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路为主,南海航路未臻发达;海南岛海岸线弯曲较少,天然良港不多,不利于大舶停靠,加之当时经济未得到开发,尚处于“荒蛮之地”的状态,被人目为“瘴疠之地”,因此在对外交通中的地位并未凸显。

进入唐代以后,西亚兴起了强大的阿拉伯帝国,致力开拓对东方的海上贸易。

同时,公元751年唐王朝在怛罗斯战役中失利,失去对中亚的控制,经由陆路同西方各国的交往受阻,遂重视经营南海航路,以扩大与海外诸国的交流。

海南近、现代史

海南近、现代史

艰难历程自英国对我国发动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开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对海南进行了经济侵略和文化渗透。

为此,具有优良革命传统的海南人民展开了坚决的反抗斗争。

列强对海南的侵略海南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令列强垂涎欲滴。

1858年,清政府被迫同英法侵略者签订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增开琼州(今海口)等地为通商口岸,并允许英法等国在当地设立领事馆。

自此,列强的侵略不断深入。

1861年至1867年,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西班牙、丹麦和奥地利等国接踵而至,美国以“门户开放”“利益均沾”为借口,也把侵略魔爪伸进了海南岛。

秀英古炮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势力进入海南。

美、英、法、日、德、奥匈、比利时、意大利、挪威、葡萄牙等国领事先后进驻海南。

在这些国家中,英国领事派员最多,法国次之。

据统计,英国驻琼领事先后有22人次之多。

在琼设领事时间最长的是日本,历时66年之久,先后派6名领事驻琼。

由于有不平等条约作护身符,外国侵略者可以在中国为所欲为,海南人民备受欺凌。

据琼州海关的统计,仅1868年一年,输入的鸦片就有1916担①,价值白银149万余两,占全年进口总值的64%。

洋棉纱和洋油的输入也急剧增加:1878年洋棉纱输入仅39担,到1891年就增加到17184担,仅13年的时间就激增了400多倍;洋油的输入,1890年比1882年增加了69倍。

动脑筋资本主义列强进行的商品倾销给海南带来了什么影响?早在明末清初,一些外国传教士就陆续到海南进行活动。

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通商口岸传教的特权,来琼的传教士越来越多,活动更为频繁,范围也不断扩大。

动脑筋外国传教士到海南传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天地会起义1851年,洪秀全发动了广西金田起义,起义烽火遍及大半个中国。

为了响应太平天国的革命斗争,海南的天地会于1853年举起了反清的旗帜:文昌、琼山、澄迈、定安、会同、乐会(今琼海)地都在天地会的领导下发动了武装起义,并在澄迈等黎族笼送建立了据点。

海外侨民的历史

海外侨民的历史

海外侨民的历史海外侨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进行跨国迁徙和交流。

侨民作为特殊群体,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们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挑战,为世界各地的发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海上丝绸之路和早期侨民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得以便捷进行。

在这一过程中,许多第一批侨民开始渡海定居。

他们不仅将自己的习俗和文化带到了海外,还将外来的文化带回自己的国家。

这样的交流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

二、近代侨民与殖民主义在近代,西方列强的殖民主义扩张导致了大量的人口迁移和侨民形成。

许多国家的侨民被迫迁徙到西方殖民地,为殖民主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他们也遭受着殖民政权的剥削和歧视。

三、海外华人侨民的历史海外华人侨民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侨民群体之一。

自19世纪以来,大量的中国人移居海外,寻求更好的生活和经商机会。

他们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华人社区,维系着中华文化传统,并与当地文化融合。

同时,他们也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中外友谊的桥梁。

四、海外侨民的经济和文化贡献海外侨民在经济和文化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通过创业,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为就业机会和税收贡献做出了贡献。

同时,他们也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传承下来,丰富了世界的文化多样性。

五、海外侨民的困境和挑战尽管海外侨民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他们仍面临着各种困境和挑战。

移民法律和身份认同问题成为他们常常面对的挑战。

并且,一些海外侨民也受到社会歧视和种族主义的影响,导致他们的权益受到损害。

六、当前海外侨民的发展趋势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海外侨民的数量和影响力不断增加。

他们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维护自身权益,海外侨民组织和网络的建立变得尤为重要。

结论海外侨民的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们经历了迁徙、困境和挑战,但也为世界的进步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于海南琼剧的保护

关于海南琼剧的保护

关于海南琼剧的保护一琼剧的起源琼剧很富有地方特色,是众多戏曲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引人注目的艺术之花,它深深地扎根在海南热土里,在海韵椰风的熏陶下,茁壮成长,鲜艳夺目,芬芳四溢,闻名遐迩。

琼剧又名海南戏,是海南省的地方剧种。

它出自海南琼州(州治在今之琼山县),故称琼剧,解放后群众又称之为海南戏。

琼剧是海南的主要剧各,它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源于江西戈阳腔,明中时经闽南、潮汕传入海南岛,后吸收当地民间小调而形成。

琼剧从产生、发展到今天已有360多年的历史,它经历了"闽南杂剧"逐渐地方化,交错使用海南乡音,吸收民间小调,歌舞八音、道坛乐曲的不断变化。

在明末清初,已流行用土语演戏了,这土戏就是琼剧的前身。

于后,它吸收闽南戏,广东潮州正音戏和海南民歌、道坛乐曲而逐步形成了琼剧,琼剧诞生后,主要流行于海南岛各县,清咸丰至光绪年间(1851-1908年),开始向海外和国内一些地区传播,雷州半岛也十分滚行,其后随华侨出洋流入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地。

现在南洋群岛还有一些班团在演出琼剧。

二琼剧的保护1 保护原因琼剧是我省唯一的大戏剧种,它采集了海南历史文化、民间歌谣、音乐、舞蹈、文学、说唱、戏剧的精粹,全面而生动地折射出海南多元文化交融的内涵与外延,深受我省城乡广大人民群众和海外琼侨的喜闻乐见,成为海南地方文化的主要代表和海南人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琼剧还以三百多年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积淀,记忆着海南岛这个移民社会许多重大的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人类迁徙活动的重要文本,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让琼剧薪火相传延绵不断,对于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变化,传统戏剧在当代社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30年前,我国戏剧剧种还有300多种,现在只剩下200多种,说明我国传统戏剧正在消融,有些已经出现断代。

黎相宜:我去美国做田野

黎相宜:我去美国做田野

黎相宜:我去美国做田野【个人简介】黎相宜,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2013年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其博士论文《移民跨国实践中的社会地位补偿——基于华南侨乡三个华人移民群体的比较研究》获得2014年余天休社会学优秀博士论文奖,曾在《社会学研究》、《民族研究》、《开放时代》、《学术研究》、《中山大学学报》、《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甲为什么选择移民研究?感谢石头君的邀请!我的博士论文是对华南侨乡的三个移民群体的跨国实践进行比较研究。

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不是社会学主流话题作为我博士论文的研究课题?这是我的学生以及师弟、师妹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

硕博连读的第一年,我随着当时的男友(后来成为我的先生)回他老家,先生的老家是一个著名侨乡,有大量华侨华人移居东南亚。

我们回去时并没有见到华侨华人,却看到许多华侨华人捐赠的学校、医院、道路以及赫然于上的芳名碑。

我们去拜访先生的远房亲戚时,还发现了他们消费着不少在海外才有的食物与用品。

这给当时苦于找不到合适选题的我提供了一条线索。

海南文昌移民办的海南华侨农庄,文昌现在回想起来,选择这个主题并不是当时因为对华侨华人与侨乡有多大的兴趣,我对华侨华人的感情和学术兴趣,是在以后做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我选它为题更多是出于“方便性原则”:首先,研究华侨华人,我可以充分利用我和先生的社会资本。

我们两个的老家均是侨乡,这意味着我可以通过“滚雪球”的方式建立起一长串的研究对象名单。

我还能够说流利的粤语与听懂海南话,容易赢得研究对象的信任和支持,为我在这两个地方(恰是华侨华人的家乡)进行田野调查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我很希望尽快完成博士论文。

我和先生当时准备建立自己的小家,而还在读博士的我不得不延后许多家庭计划(如要小孩),我想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和各种便利条件,按时毕业。

我从海南回来后,就与导师王宁老师提出,我想做一个有关华侨华人及其侨眷的捐赠与消费行为的研究议题。

海南华侨的历史故事

海南华侨的历史故事

海南华侨的历史故事
海南华侨的历史故事
一、华侨在海南的起源
海南是一个自然条件优越的海岛,自古以来就吸引了许多外国商人前来贸易,这也为海南华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西班牙华侨在海南
16世纪,西班牙曾经在菲律宾建立殖民地,而海南是西班牙航海的重要中转站,因此当时有不少西班牙华侨选择在海南落脚和做生意。

三、福建、广东华侨移居海南
19世纪,近代海南开始吸引大量福建、广东籍华侨移居,他们以经商为主,并逐渐形成了以海口、三亚为中心的华侨聚居点。

四、海南华侨的经济贡献
华侨在海南的经济贡献十分显著,其中以经商为主要形式。

他们经营范围广泛,从服装、食品到建筑、房地产,几乎覆盖了海南所有的经济领域。

同时,华侨们还在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等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五、华侨在海南的社会影响
华侨在海南的社会影响十分显著。

他们除了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外,还积极参与社会救助、文化教育、慈善公益等活动,并为当地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华侨在海南的文化交流
华侨作为海南与世界的桥梁,也在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通过传承中华精神、将海南美食文化等介绍给外国友人等形式,积极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互通。

七、海南华侨对祖国统一的贡献
在祖国统一的历史进程中,海南华侨也做出了积极贡献。

他们在同胞渴望祖国统一的时候,为中国的统一大业捐献了巨大的财力和物力,在心灵上也一直支持着祖国的统一事业。

总之,海南华侨的历史故事不仅记录了华侨在海南的发展历程,更见证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历史进程。

中国琼商研究现状与建议

中国琼商研究现状与建议

建议, 希 望 能 引起 学界 重 视 . 丰 富 中 国商
帮 文 化 相 关 理 论
特 征
华 侨 与海 南本 地 人 口 的比 率角 度 来说 。 在 相 当长 的 时 间 里 . 许 多琼籍 商 人 . 特 别
远 远 超 过 了 海 外 华 人 华 侨 与 全 国人 口 是东 部 沿海 地 区居 民都 选 择海 外发 展 .


由 于 绝 大 部 分 省 级 商 帮 文化 研 究 均 以 王 ” 通 郑有英 , “ 人造花大王” 欧宗清 . “ 酒 形 式 琼 商 往 往 是 在 海 外 发 展 壮 大 后 .
省 的简称 来代 指( 如浙商、 晋商 、 粤商、 闵 店 大 王 ” 吕先 芙 等 . 都 是 泰 国 著 名 的 琼 过 捐 款 、回 乡 再 投 资 的 方 式 进 行 经 济 活 商等 ) . 为便 于理 解 , 本 研 究 也 遵 从 这 一 习 籍 实 业 家 而 琼 籍 后 裔 云 茂 保 和 云逢 松 动 . 琼 商 的成 长 轨 迹 跟 海 南 经 济 发 展 没 有 惯。
流平 台的 商业平 台。 明清 时期 。 我国逐渐 然 而 . 目前 关 于 琼 商 的 研 究 还 比 较 实 际上 . 琼 商 已 经 成 为 东 南 亚 华 商
所 谓商 帮 . 是指 以 乡土亲缘 为 纽带 .
形成 了十 大商帮 , 包括 山西商 帮 ( 晋商 ) 、 少. 有 影响力 的研 究成果还 不 多 , 归 纳 起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包 括 琼 商 在 内 的 东 南 陕 西商 帮 、 山东 商 帮 、 福建商帮、 徽 州 商 来 . 主 要 有 以 下 几 点 原 因 帮( 徽商 ) 、 洞 庭商 帮 、 广东 商 帮 ( 分 为 广

·

·
兰台纪事
广 东
档案
� � � � � � � � 的 "侨 批 " 情结
吴晓琼
从 2007 年广东省人大常 委会十届五次 会议 代表 � 关于 "潮汕侨批 " 申请世界记忆遗产的建 议 � 的提案至今已经 5 年了,这标志着我省启动 " 广东侨批 ( 以下简称侨批 )"文献遗产的申报工 作从民间到政府主导的一个历史转变 .这 5 年我 一直在祈盼 "侨批 " � 世界记忆名录 � 成功申报 的消息 . 这 5 年对 "侨批 " 的历史来说也只是瞬 间,而对我却是漫漫长路 . "侨批 "申遗工程的 启动,激起了我对 "侨批 " 抢救的满腔热情和崇 高责任感 . 正是这种热情和责任感,让国内外亲 朋好友都知道我对 "侨批 " 抢救的执着. 一封封 饱含 真情的 " 侨 批 " ,唤 醒了我对 童年的 回忆 . 这种尘封的记忆,又让我踏上了既艰辛又奇特的 寻亲之旅. 一 ,寻亲 第一次看到 " 侨批 " 藏品我 便觉着很眼熟, 这些似曾相识的 " 侨批 " 不禁勾起了我对童年的 回忆:我小时候和阿婆一起生活,那时每年都会 收到两批阿公 ( 我母亲的父亲,他的子女我称谓 叔叔 , 姑姑 ) 从印度 尼西亚的 三宝龙 市托 " 水 客 " 带回的 物品,每 一批的物 品都有 实物及 现 金 .我的阿公在上个世纪初不满二十岁便放弃了 以刻印章为生的手艺,从广东梅县出发经过七天 七夜漂洋过海,到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垄开始艰辛 创业 . 虽 然我与他从未 谋面,他也已 去世了 20 多年 ,但我 对他的思 念却与日 俱增 . 特别是 自 " 侨批 " 申遗以来,看到一封封饱含游 子情怀的 " 侨批 " 时,我总会想起阿公对我们大 家庭的牵 挂和 帮助 . 我和兄弟 姐妹之 所以能受 到高 等教 育,离不开阿公一直以来的谆谆教导和经济上的 大力支持 . 是他让我们都过上了快乐的生活 . 每 次说到阿公,也会想起改革开放之初,朋友们鼓 动我经商的事情 . 当时,经商成为了一种社会流 行,我便去信和阿公商量投资事宜 . 接信后,阿 公爽快答应了我的请求,并要我尽快做好实施计 划 . 而我思 前想后却 又放弃了 设想 . 原因 很简 单,我没有经济头脑,对数字很淡薄 .我不能让 阿公的资本有所损失,毕竟他已为我们付出了很 多,我们应该感激他老人家,而不是让他继续为 我们操心 . 事后,弟, 妹也曾抱怨我,当大姐的 不和他们商量而轻易放弃大好商机 . 时过境迁几 十年过去了,我至今仍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面对 " 侨批" ,我下决心一定要去寻找阿公的足迹,亲 自到墓前拜祭. 阿公在印尼有一个女儿和两个儿子,自从他 去世后,大叔叔已经告诉我们他不会写中文,每 次给我们回信都是求人代笔 .久而久之我们便失 去了联系. 自从 "侨批 " 再次进入我的视野,拜 祭阿公的愿望油然而生. 我把想法告诉弟弟妹妹, 他们不反对我的做法,但都很漠然 . 我理解他们 的 感受, 那时他们 年龄 小,而 我是长 女,又 与 " 侨批 "结缘了半个世纪,这种感情不是所有人都 会有的 .回忆过去的吃穿用,哪一样不是阿公通 过 " 水客" 带回的呢?记得有一次,阿婆和叔婆 ( 阿公的弟媳妇 ) 要去" 水客 "家挑物品,我想跟 着去看个究竟,但因年龄小,姑姑 ( 阿婆的养女 ) 抱住我不让去,情急之下我还把她的手咬了一口. 50 年过去了,一想起这件事我还感到愧疚 .因为 阿公的资助,即便是 " 三年困难时期 " 我也过着 衣食无忧的日子 .尽管往事如烟,但阿公的恩情 我岂敢忘记?于是我按照过去的地址去信,信却 被屡次退了回来 .我曾求助于省侨办 , 印尼驻广 州总领事馆等部门和机构,试图找回在印尼 20 多 年没有联系的姑姑和叔叔,圆我拜祭阿公的心愿. 虽然我做了很多努力,但一直没有结果 . 也许我的执着感动了上苍 . 一次偶然,我认 识了 � 千岛日报 � 广州联络办的老报人 .他们在 � 千岛日报 � 帮我免费刊登寻人广告,之后又在清 明时节刊登了 � 我与阿公对话 �及 � 珍藏大衣的 故事 � .去年 � 千岛日报 � 张明开社长邀请广州老 报人参加 � 千岛日报� 十周年庆典,而我非常荣 幸被邀请. 在印尼三宝垄客家基金会萧茂章副主 席 , 印尼三宝垄客家工会章双娇妇女部主席和游 宏威先生的接力帮助下,终于我和姑姑通上了电 话 .并在 2010 年的 10 月 10 日,在这十全十美的 日子里,我终于实现了在阿公墓前烧一炷香的愿 望. 二 ,认亲 到印尼的第二天,我便开始打听去三宝垄的 方法,因语言交流障碍的原因,张社长夫人成了 我的" 代言人和监护人" ,全程她一直在为我提供 莫大的支持与帮助. 开始与姑姑有语言交流的困

陈序经

陈序经
对于疍民职业的分析,陈序经还注意到内部分化 的影响。过去一说到疍民,就说他们是以“捕鱼为业,卖 淫为生”。“卖淫为生”是一种偏见,而“捕鱼为业”也只 能概括过去。随着疍民内部的分化,他们所从事的行业 也越来越多。陈序经还提到了海南的疍民。按照旧籍记 载,疍民不事农产。但《图书集成》卷一千三百八十《琼 州府部汇考风俗记》记载,陵水疍民“间有种山园,置田 产,养牛耕种”,可见他们当中也有人从事农业。有的疍 民富裕起来后,还置地买屋,改变了原来的水上生活方 式。
陈序经的《疍民的研究》一共十章。包括:疍民的起 源、疍民在地理上的分布、疍民的人口、疍民与政府、疍 民的职业、疍民的教育、疍民的家庭与婚姻、疍民的宗 教与迷信、疍民的生活、疍民的歌谣。

客观的分析、平等的眼光与同情的态度,是研究弱 势群体必须具备的条件。陈序经正是具备了这样的条 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是很难得出公允的结论的。须 知,疍民在历史上是被歧视的。
最早注意到疍民的恐怕还是教会组织。教会人士 为了传教的需要,特意在疍民中提供教育及医疗卫生 服务。教会学校或与教会关系密切的学校也随之跟进。 陈序经在书中就提到岭南大学的研究机构或社团的一 些做法。例如,广州岭南大学社会研究所对疍民教育也 极力提倡,对疍民的研究也特别注意。其目的一方面是 为开发疍民的知识并促进他们的教育,一方面是借教 育以得到研究疍民的社会文化的机会。所以,该机构在 广州的沙南和三水的河口的疍民住区,除了尽力帮助 原有的教育机关外,在沙南增加夜学与暑期学校,并开 办各种校外教育。正是通过这样的做法,该机构获得了 大量的材料。1934 年,该所整理出 《沙南疍民调查报 告》,这为陈序经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材料。
一 疍民是生活于南方海边或河边的水上居民,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和海南,其中广东最 多。但是,疍民却没有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他们居住的地方大多是通都大邑,或是人口稠密、交 通便利的河流海口。他们与其他人群的接触也很密切。但史书对他们的记载却很少,殊为憾事。 不过,疍民对陈序经来说并不陌生。出生在海边的陈序经,少年时在文昌清澜港就常常见到 疍民,到他稍长大些还是如此。在清澜港,每年的春夏两季,好多疍家渔艇,大多从万宁、陵水一带 随着南风飘来,他们依傍在清澜海边,有些插木为柱,以茅为瓦,有些仍住在艇上。到了秋冬两季, 他们又随北风,返回万宁、陵水。他们像春去秋来的燕子一样,一年要住两个地方。这种四处漂泊、 居无定所的生活,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新奇的,用海南话来说,就像看到“西洋景”一样。 长大以后,陈序经与疍民的近距离接触增多了。他曾自称, “在我所生活过的文化的环境中, 不只在种类上有了很多不同,在程度上也有很多的差异。我住过穷乡僻壤,我也住过最大都市,我 住过人们所谓不太开化的南洋,我也住过日新月异的欧美。一叶扁舟的疍艇,我过了不少时日。寂 然无声的青山,我也耗了不少的时间。”①如果说少年时期的认知还是带着感性的好奇的话,那么, 长大之后作为一个青年学者,并且在广州生活数年,他必然会滋生探寻的热望。在岭南大学的码 头边,停泊着很多小艇,陈序经进城时常常乘坐这些小艇。小艇在水波上起伏,艇妇一边摇着桨, 一边与陈序经攀谈起来。陈序经也借机了解了他们的生活习俗,专门的研究也常常进行。据友人

浅析琼侨的社会地位变迁

浅析琼侨的社会地位变迁
然后资助那些求学 的琼侨学生。经过几代琼侨 的努 到海 南后 , 导致海 南 自己的纺纱厂倒 闭 , 致使大量 人 口不得 不 筹集资金 , 力 , 他们取 得骄人 的成 绩, 涌现 出一批政 治名流 、 商界 巨子、 科 出洋谋生 。 “ 就是因为贫穷, 穷 的没有办法 , 不能在家等死 , 总得 外 出找条活路。’ , 文 昌县的 白延区走 出海 南时, 身上“ 一张草席 ,
理论枧野
浅析琼侨 的社会 地位 变迁
陈期 凡 史 振卿
( 海南师范 大学文学院, 海南 海口 5 7 1 1 5 8 )
【 摘
要】 大部分琼侨 是 因为生活 贫困而离开家 乡, 到居住地 , 主要从事 “ 五把刀” ( 钩 刀、 胶 刀、 剃 刀、 剪刀 、 菜刀 ) 的工作 , 到后
面7 0公里) 对面有 一处称 为海南村 , 住 着几 百户 海南华人 , 清

作的韩经准 ,任美 国驻联合 国原子能委 员会委 员的蔡镇 华等 。
这表 明琼侨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
色 的海南 高脚屋 。 这个 村的起源 是这样 的: 1 9 1 3年有 3 O多名
海 南人 来此谋 生, 捕鱼虾捉蟹。至 1 9 3 3年, 该村增加到 5 0 0人 , 渔船增 到 6 O多艘 。 日本侵 华时 ,又有上千名海 南人逃 难到这 里。 至1 9 5 0年 , 此村原籍海南 的人达到 2 0 0 0多 这 是海南华侨 出去谋生 的缩影 。据海 关统计 , l 9 0 2至 1 9 1 1年 , 1 9 1 8至 2 9 2 7 参

技专家和文化精英 , 他们 的社会地位不断上升 。许多人依靠 自
通过不断积累, 成为商界精英。 个小包袱 , 外加身上穿的单衣服 。” 当然 , 也有政治原因 , 移 居 有资金创业 , 琼侨著名 的实业家有纺织大王吴乾基 ,洋行大 王郑 有英 , 南洋者 , 有些是因为本地经济落 后, 而 出去谋 生; 一些是不堪 当 饮料大王许士标, 塑料大 王欧宗清 , 等。此外, 时统治者的屠杀、 压榨 、 逃 难出去的。从 明朝开始这种情况就 较 钟表大王吴多副, 最多的酒店、 最大 的纺织厂 等等。 多 了, 一些 商人为了方便生意 , 长期居住南洋 , 并招收故 乡人 同 琼侨在泰 国拥有最大 的洋行 、

文昌华侨

文昌华侨

文昌华侨一、华侨定义1、何为华侨文化?国内华侨问题问题研究专家普遍认为,华侨文化是由于华侨出国、侨居异地,将中国文化与侨居国文化交流、结合的产物,是海外华侨在长期的艰苦奋斗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是海外华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理想人格、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因素的集中表现。

二、文化的渊源1、侨文化在海外,但它的根在中国。

2 社会群体,虽然生活在国外,但故土又在祖国大陆,一方面他们保留原有语言、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有着深厚的本跟文化基因;另一方面有深受侨居地文化侵染,接受、吸收当地异质文化,并使之成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

华侨文化具有明显的跨文化、跨地域性质和特点,处于内外两种或多种地域文化边缘,是一个特殊文化系统。

3、我国第二大海岛,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烟波浩淼海面。

充沛的阳光和丰富的雨水赋予它一片旖旎的热带、亚热带风光。

这个海岛上最早的居民——黎族,首先以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让海南岛拥有了地域文化底色;其次是历代汉民族的开疆辟土、行政建置、戍边屯田,使其文化在海南岛传播扩散,一移民和感染凡方式为主,先西后东、县沿海后内陆、先平地后山地地扩散与整合,使海南岛呈现出了多元文化色彩;第三是历代王朝贬嫡朝臣的进入,又给海南岛带来了可以概括为“矢志不移的爱国之情、始终不忘国家百姓的儒学精神、超越地域歧视和民族歧视的平等思想、冰雪之操与旷达之怀”的贬嫡文化与精神,使儒、佛、道等中华文化在海南岛得到了进一步延续和升华;第四是海南华侨文化的作用、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和殖民文化的渗透、使中华文化、海南文化得到了更广范围的交流与结合。

正因为多种文化先后以不同的传播类型、传播方式长期在海南岛开拓与影响,并经过相互间的碰撞融合与推陈出新,才在这块热土上整合生成了一种具有质朴、诚信、包容性和多元性以及海岛性等独特个性的地域文化——海南文化,它是海南华侨文化的主要母体之一。

三、海南华侨文化形成1、海南是中国著名侨乡,目前在海外有300多万华侨和港澳台同胞。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对印尼归侨的安置研究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对印尼归侨的安置研究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对印尼归侨的安置研究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印尼归侨的安置研究的关键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许多印尼华人被迫离开印尼,寻求在其他国家的安置。

对于这些印尼归侨来说,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安置情况都受到了国家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对印尼归侨的安置研究进行探讨。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印尼华人被迫离开印尼,主要是因为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

在1965年的政变和1967年的驱逐行动中,许多印尼华人受到了迫害,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

这些印尼归侨在离开印尼后,面临着失去家园、财产和社会地位的困境。

在这个时期,国家对印尼归侨的安置成为了一个紧迫的问题。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对印尼归侨的安置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进行:一是向其他国家寻求安置,二是在国内进行安置。

在寻求向其他国家安置的过程中,国家主要是通过外交渠道和国际组织来协助印尼归侨的安置。

许多印尼归侨被安置到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

这些国家在接收印尼归侨时,提供了生活和工作的机会,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生活环境和发展空间。

在国内进行安置方面,国家主要是通过公共政策和社会援助来帮助印尼归侨的安置。

国家提供了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援助,为印尼归侨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障。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对印尼归侨的安置研究还需要关注社会环境对印尼归侨安置的影响。

在国外安置的过程中,印尼归侨需要面对新的文化和社会环境,这对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国家需要在安置过程中,提供跨文化适应和社会融合的帮助和支持。

在国内安置的过程中,国家需要关注社会环境对印尼归侨的影响,防止他们受到歧视和排斥。

国家还需要关注印尼归侨的社会融合和发展的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对印尼归侨的安置研究,需要关注国家政策和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研究国家对印尼归侨的安置政策和措施的有效性,可以帮助国家更好地改进安置政策和措施,为印尼归侨提供更好的安置和发展环境。

关于儋州华侨文化资源西联百年胶园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关于儋州华侨文化资源西联百年胶园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关于儋州华侨文化资源西联百年胶园保护与利用的建议关于儋州华侨文化资源西联百年胶园保护与利用的建议1. 前言儋州华侨文化资源西联百年胶园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地方,值得我们共同保护和利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综合评估,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对该园的保护与利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背景介绍和历史价值2.1 西联百年胶园的地理位置和规模儋州西联百年胶园位于儋州市西联镇,占地面积广阔,包含多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和植被,是当地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2.2 西联百年胶园的历史渊源西联百年胶园历史久远,始建于清代,是由当地华侨投资兴建,并于20世纪初达到鼎盛时期。

这里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历史建筑,还承载了丰富的华侨文化。

2.3 西联百年胶园的历史、文化与旅游价值西联百年胶园作为一处具有悠久历史的华侨文化景点,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

它不仅是研究华侨历史的重要见证,也是向游客展示华侨文化的窗口。

3. 文化保护与利用的必要性3.1 胶园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和稀缺性西联百年胶园作为一处具有独特性和稀缺性的文化资源,需要得到恰当的保护和利用,以防止其潜在的破坏和浪费。

3.2 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结合文化保护与利用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动力。

通过保护和利用胶园的文化资源,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从而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4. 关于胶园保护与利用的建议4.1 加强文化保护措施为了保护西联百年胶园的文化资源,应该建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加强对胶园建筑和植被的保护。

禁止破坏文物,严禁私自采伐树木,对建筑和文物进行定期修缮。

4.2 提升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为了更好地利用西联百年胶园的旅游资源,需要提升相关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

建设更加舒适和完善的公共设施,培训专业的旅游工作人员,提供符合游客需求的导览服务。

4.3 开展文化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教育活动,可以增加对西联百年胶园的认知和理解。

组织专题讲座、文化节庆等活动,向公众传播胶园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对印尼归侨的安置研究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对印尼归侨的安置研究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对印尼归侨的安置研究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印尼局势动荡,许多华人被迫离开印尼回到他们的祖国中国。

这些回国的华人被称为归侨。

虽然他们回国了,但是许多归侨在中国面临着安置和融入的问题。

国家对印尼归侨的安置问题进行了研究。

国家重视印尼归侨的安置问题。

中国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处理归侨的安置工作。

这些机构致力于提供住所、医疗、教育和就业等服务,以帮助归侨在中国重新安定下来。

国家还制定了相关政策,为归侨提供各种优惠和便利,鼓励他们积极融入中国社会。

国家注重归侨的职业培训和就业问题。

许多归侨在印尼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工作和生活来源,在中国需要重新寻找就业机会。

国家通过职业培训和就业安排,帮助归侨学习新的技能并实现再就业。

为了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国家还鼓励跨境贸易和经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为归侨提供更好的工作机会。

国家还重视归侨的文化传承问题。

许多归侨在印尼生活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

为了保护和传承归侨的文化遗产,国家鼓励他们继续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风俗和习惯,同时也提供了相应的支持和资源。

国家还组织了各种文化交流和活动,让归侨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文化和经验,促进中印尼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交往。

国家还注重归侨的社会融入问题。

归侨回到中国后,需要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

国家通过组织各种培训、教育和文化活动,提供语言学习和文化适应的支持,帮助归侨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

在社区和邻里层面,国家也鼓励归侨与当地居民建立联系和友谊,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对印尼归侨的安置研究主要集中在住房、医疗、教育、就业、文化传承和社会融入等方面。

通过建立专门机构、制定相关政策和提供各种支持和资源,国家努力帮助归侨在中国重新安定下来,并积极促进他们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融入。

孤岛抗战中的琼侨回乡服务团

孤岛抗战中的琼侨回乡服务团

孤岛抗战中的琼侨回乡服务团
罗民介
【期刊名称】《新东方》
【年(卷),期】2008(000)002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琼崖大地上留下了不少海外琼籍华侨、香港琼籍同胞报效祖国和家乡的事迹。

琼崖抗战之所以那样波澜壮阔、光彩照人,是因为它饱含着琼侨回乡服务团炽烈的民族感情,寄托着海外侨胞的热切希望。

【总页数】3页(P32-34)
【作者】罗民介
【作者单位】海南省行政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5.9
【相关文献】
1.孤岛抗战中的东南亚琼侨回乡服务团 [J], 罗民介
2.上海"孤岛"抗战文艺的先导r——全面抗战前期上海《孤岛》周刊研究 [J], 李文平;蔺玉娇
3.上海“孤岛”抗战文艺的先导——全面抗战前期上海《孤岛》周刊研究 [J], 李文平;蔺玉娇;
4.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侨务工作探微
——以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为例的分析 [J], 赵峥
5.“孤岛”视野中的战时风云人物——抗战时期上海《孤岛》周刊人物通讯研究[J], 李文平;蔺玉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印尼老侨和新侨的关系

浅谈印尼老侨和新侨的关系

浅谈印尼老侨和新侨的关系不久前在印尼雅加达参加了一个当地华社组织召开的侨务座谈会,主办方要求我发个言,盛情难却,简单谈了一下个人看法,今天就把会上的发言稿润色打扮一番,放出来试试水。

收到邀请后忽然意识到,俺也是名符其实的华侨了啊!在我多年的意识中,华侨就应该像当年电影《红色娘子军》里的洪常青那样,骑着高头大马,一身白西服白皮鞋,风流倜傥衣锦还乡的样子,就我这背心裤衩坐着廉价航空经济舱还被安排到后排的老盲流,也配得上华侨的称号啦。

而且还不是大乔,也不是小乔,而是。

老侨。

座谈会的议题是关于一带一路如何发挥当地华商的作用,介个话题有点大,所以只能点到而已。

先澄清一个概念,官方说法,“华人”是指已经入籍了的华裔,中国只是他们的“祖籍国”了,今天我们就不较真还统称为老侨吧;“华侨”是指像我这样的还持有中国护照的大陆中国人,基本上是指近年来印尼创业的“新侨”。

所谓华商,应该就指的上述两类人的总和吧。

历史上写印尼华人(老侨)的文章可是不少了,比如俺公众号发表过的文章印尼华人近代史(一)以及六个续集,大家可以找来看看,很感人。

新来华侨的创业事迹各个自媒体上也有不少文字了,比如这篇华人与华侨。

大多是正面的宣传。

可是我发现写老侨和新侨之间关系的文章着实不多。

为什么呢?估计是因为不好写,写浅了无关痛痒,写深了就有不利于团结的嫌疑。

所以今天文章标题也只能是“浅谈”,不能深谈,深谈就麻烦了。

一、当地华商对一带一路项目重要作用此节是命题作文。

本世纪以来,特别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来到印尼开展经贸合作。

目前在印尼与当地华商合作的大型项目案例有:青山园区,魏桥氧化铝,新华联,振石集团,新兴铸管,罕王集团等,都是与当地华人矿主在合作,另外听说还有三一重工,京东等其它类型大中型企业也都有华人合作伙伴。

其中大部分合作还算取得了成功,少数闹得有些不太愉快。

鉴于都是各家的商业秘密,就不展开说了。

成功的企业是幸运的,失败的企业各有各的不幸。

发展侨文化调研报告

发展侨文化调研报告

发展侨文化调研报告侨文化是指海外华人或华裔群体在外国积极拥抱当地文化,并与华夏文化相结合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

侨文化的发展对于促进海外华人的自我认同和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调研报告旨在探讨侨文化的发展现状和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侨文化的发展现状1. 侨文化的发展历程:侨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近代中国移民大量涌入东南亚、美洲等地的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外华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其中包括语言、饮食、宗教信仰等方面。

2. 侨文化的内容特征:侨文化的内容特征主要体现在语言、宗教信仰、传统节日、习俗礼仪等方面。

海外华人往往在外国语言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独特的华人方言,如马来西亚的“华语”和美国的“华文”。

同时,海外华人在宗教信仰方面也保持了一定的传统,如佛教、道教等。

3. 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侨文化在传承中既保留了华夏文化的传统元素,又进行了一定的创新。

在语言方面,海外华人会加入当地文字和口音,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

在饮食方面,海外华人与当地的食材和烹饪方法相结合,形成了华人特色的烹饪风格。

二、侨文化的问题与挑战1. 文化衰败和文化断层:由于长期生活在外国环境中,部分海外华人对华夏文化的了解和传承出现了断层。

他们可能无法流利地使用汉语或不了解传统文化的底蕴。

这对于海外华人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构成了挑战。

2. 新一代海外华人的身份认同:在外国长大的新一代海外华人往往面临着身份认同的困惑。

他们可能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与传统华夏文化的联系较弱,存在文化认同的困难。

三、促进侨文化发展的建议1. 弘扬华夏文化的优秀传统:通过推广华夏文化的优秀传统,增强海外华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使海外华人在当地文化中得到更好的融入。

2. 加强汉语教育:加强对海外华人和新一代海外华人的汉语教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华夏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开展文化交流和活动:通过举办文化交流和活动,增进海外华人之间的联系和团结,促进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对印尼归侨的安置研究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对印尼归侨的安置研究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对印尼归侨的安置研究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印尼历史上重要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归侨历史上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和印尼都经历了重大的政治和经济变革,对归侨的安置问题也成为了两国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安置情况和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对印尼归侨的安置情况。

一、历史背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印尼历史上经济和政治变革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印尼国家爆发了反殖民统一运动,推翻了荷兰的殖民统治,宣布独立建国。

接下来的政治运动和内战使印尼社会陷入混乱,经济也出现了大规模的动荡。

中国也在这个时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和“对外援助”等政策的实施,对归侨问题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政策变化。

在这个背景下,大量的印尼华人选择回到中国,寻求自己的发展机会。

二、安置情况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对印尼归侨进行安置。

中国政府在政策上提出了欢迎华侨回国的口号,提供了一系列的便利措施,如简化手续,提供工作机会等。

中国还建立了一批归侨安置点,为归侨提供住房、医疗、教育等基本生活保障。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还积极开展了对归侨的就业培训和文化教育,为他们提供了适应中国社会的机会和条件。

在印尼方面,尽管政治和经济动荡使得归侨面临着生存压力和出国难题,但印尼政府还是采取了一定的政策,帮助那些愿意离开的华人,提供一定的离境资助和人道主义援助,以帮助他们重新安置和融入其他国家的社会生活。

三、影响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家对印尼归侨的安置政策,不仅影响了当时归侨的生活和发展,也对两国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归侨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带来了一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中国的对外开放和经济改革提供了一定的资源和人才支持。

这些归侨也保留了印尼的文化和传统,充实了中国的多元文化,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和合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家对印尼归侨的安置研究,涉及到两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领域的研究,对于归侨史、印尼史和中印关系的深入了解和探讨都有一定的重要性和价值。

余秋雨《天涯故事》原文及读后感赏析

余秋雨《天涯故事》原文及读后感赏析

余秋雨《天涯故事》原文及读后感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余秋雨《天涯故事》原文及读后感赏析【导语】:《天涯故事》是余秋雨写的一篇散文,出自于余秋雨的散文集《山居笔记》,关于《天涯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一直受到关注,来了解一下吧。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对印尼归侨的安置研究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对印尼归侨的安置研究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对印尼归侨的安置研究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印尼历史上极为动荡的时期,国内政治局势不稳定,经济落后,社会动荡。

由于这些原因,许多印尼华人选择离开印尼,前往其他国家。

这些离开印尼的华人被称为归侨。

为了解决归侨问题,各国亦展开了一系列的对印尼归侨的安置研究。

归侨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印尼社会中的族群矛盾和政治动荡所导致的。

在六七十年代,印尼发生了一系列的种族冲突和仇恨事件,华人成为了印尼社会的受害者。

在这个时期,印尼华人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遭受到了严重的歧视。

作为先进的国家,对待印尼华人的保护和解决方案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问题。

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归侨的安置。

鉴于印尼局势的不稳定,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归侨是需要保护和提供帮助的。

一个重要的思路是将归侨安置到其他国家。

尽管归侨可能在印尼生活多年,但由于政治和社会动荡的原因,他们已经失去了在印尼生活和工作的条件。

国家安置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个新的家园,使归侨能够重建自己的生活。

安置政策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提供住所、工作和教育机会,以及经济援助等。

政府会提供住所,为归侨提供基本的住房条件。

政府会提供工作机会,通过创造就业机会来帮助归侨重新建立生活。

政府还会提供教育机会,帮助归侨的子女获得教育。

经济援助也是安置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提供资金援助来帮助归侨在新的国家开始新的生活。

这些安置政策的实施既面临着挑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是社会融入的问题。

由于归侨来自不同的民族和文化背景,他们在新的国家社会中面临着适应和融合问题。

政府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其次是经济问题。

归侨可能在离开印尼后经济条件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他们需要获得经济上的帮助和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创业支持和金融援助等方式来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起经济基础。

安置政策还需要考虑到文化保护的问题。

归侨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可能面临着文化传统逐渐失去和融入新文化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琼侨的社会地位变迁
【摘要】大部分琼侨是因为生活贫困而离开家乡,到居住地,主要从事“五把刀”(钩刀、胶刀、剃刀、剪刀、菜刀)的工作,到后来,尤其是第二、三代后,重视教育和资金积累及投资,他们的社会地位得到明显提升,成为“六师”(教师、医师、律师、工程师、会计师、经济师)。

【关键词】琼侨;“五把刀”;“六师”
海南是重要的华侨之乡,目前约有华侨华人近200万人,分布在世界5大洲中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明代《正德琼台志》记载,宋乾道八年(1172),占城人掠去一批海南的民众和财物,而被掠走的民众,就是海南早期的华侨。

从此以后,海南人离开琼州到东南亚各国谋生,谱写出一部琼侨的历史。

大部分琼侨是因为生活贫困而离开家乡,到居住地,主要从事“五把刀”(钩刀、胶刀、剃刀、剪刀、菜刀)的工作,到后来,尤其是第二、三代后,重视教育和资金积累及投资,他们的社会地位得到明显提升,成为“六师”(教师、医师、律师、工程师、会计师、经济师)。

第一,“五把刀”时代。

由于家乡生活贫困,为了生存,他们只好出洋谋生。

由于《天津条约》的签订,允许在海口设置通商口岸,设置琼海关,这样大量的外国产品运到海南,如大量棉纱到海南后,导致海南自己的纺纱厂倒闭,致使大量人口不得不出洋谋生。

“就是因为贫穷,穷的没有办法,不能在家等死,总得外出找条活路。

”文昌县的白延区走出海南时,身上“一张草席,一个小包袱,外加
身上穿的单衣服。

”当然,也有政治原因,移居南洋者,有些是因为本地经济落后,而出去谋生;一些是不堪当时统治者的屠杀、压榨、逃难出去的。

从明朝开始这种情况就较多了,一些商人为了方便生意,长期居住南洋,并招收故乡人同往,这种因裙带关系去的人为数不少。

海南人大批远离家乡前往南洋谋生,是在清朝。

清政府,尤其是在乾隆年间,对帝国主义者、殖民主义者屠杀华侨的行径置之不理,甚至声明华侨是清帝国的“弃民”,华侨得不到自己祖国的保护,有不少人不堪国内统治者的压迫离乡背井,移居南洋。

加上在泰国华侨一般尚可安居乐业,因而海南人去泰国的人也较多。

到了民国以后,去南洋的人渐渐就多了。

马来西亚的巴生港(离首都吉隆坡西面70公里)对面有一处称为海南村,住着几百户海南华人,清一色的海南高脚屋。

这个村的起源是这样的:1913年有30多名海南人来此谋生,捕鱼虾捉蟹。

至1933年,该村增加到500人,渔船增到60多艘。

日本侵华时,又有上千名海南人逃难到这里。

至1950年,此村原籍海南的人达到2000多。

这是海南华侨出去谋生的缩影。

据海关统计,1902至1911年,1918至2927年,1935至1939年,这三个时期,由海口海关往东南亚各国的人数计有61.2万多人。

到东南亚国家的海南人,绝大多数是没有文化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到所载国家后,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在种植园作苦工。

琼侨刚开始地时候大都从事手工业和零售业,绝大多数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在郊区是种植业、捕捞业和采矿业,在城镇大都是沿街叫
卖的小商小贩。

在马来半岛,琼侨在很多偏僻的荒山野岭上开采荒地种植橡胶林、胡椒园和果蔬园等。

赴泰国谋生的琼侨,绝大多数是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许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只能靠出卖劳动力谋生,从事种植蔬菜、甘蔗、棉花和开采锡矿等。

新加坡的琼侨主要是从事贸易运输和饮食业,其中卖鸡蛋的最多,他们刚到时候,就是提着篮子,走街串巷叫卖。

有的有个铺面也是很简陋的摆几张桌子和椅子。

第二,“六师”时代。

老一代琼侨倍受没有文化之苦,所以他们有了一定经济基础后,尤为重视对后代的教育。

琼侨乡团经常利用琼剧团巡回演出、购买产业生息、推行奖贷学金等方式筹集资金,然后资助那些求学的琼侨学生。

经过几代琼侨的努力,他们取得骄人的成绩,涌现出一批政治名流、商界巨子、科技专家和文化精英,他们的社会地位不断上升。

许多人依靠自有资金创业,通过不断积累,成为商界精英。

琼侨著名的实业家有纺织大王吴乾基,洋行大王郑有英,钟表大王吴多副,饮料大王许士标,塑料大王欧宗清,等。

此外,琼侨在泰国拥有最大的洋行、最多的酒店、最大的纺织厂等等。

在政治上,他们积极参与居住国的政治活动,如在泰国国会上下两院的300多名议员中,琼侨多达80余人,有的担任泰国政府的高级官员职位:有副总理、国务院副院长、外交部长等。

在新加坡,琼侨曾担任过国防部次长、教育部长、律政部顾问、内政部次长等。

在马来西亚,有担任过外交部次长、文化部次长等,在老挝的琼侨凌绪光
先后担任过老挝的总理府部长等职务。

在科学界,有参与法国等国家建造的国际通讯卫星设计工作的韩经准,任美国驻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委员的蔡镇华等。

这表明琼侨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符和积主编.海南文史资料第六辑[m].南海出版公司.1993:139,144
[2]冯子平.走向世界的海南人[m].中国华侨出版社,1992:96
[3]苏云峰.东南亚琼侨移民史[d].海南历史论文集.海南出版社,2002:194~196
[4]邓水正.略述越、泰、新、马的海南人[j].侨史学报.198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