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

合集下载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物的多样性》:第一节生物的多样性,第二节生物的分类与进化。

2. 第二章《环境与保护》:第一节环境问题,第二节环境保护。

3. 第三章《光与能量》:第一节光的传播,第二节光的反射,第三节太阳能。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的多样性,认识到生物分类与进化的意义。

2. 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 掌握光的传播、反射原理,了解太阳能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与进化、环境问题的解决、光的反射。

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环保意识的培养、光的传播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实验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引言: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多样性。

2. 新课导入:讲解生物分类与进化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生物分类的游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 例题讲解:讲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影响及解决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6. 实验演示:光的传播、反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光学原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多样性:分类、进化。

2. 环境问题:产生、影响、解决方法。

3. 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反射。

4. 太阳能:应用、优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生物分类方法,并说明其特点。

(2)简述光的反射原理。

(3)谈谈你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2. 答案:(1)生物分类方法:形态分类、遗传分类、生态分类。

特点:分别从生物的外部形态、遗传基因、生态环境角度进行分类。

(2)光的反射原理: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物体表面,会发生反射现象,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成相同角度。

(3)环境保护的认识:环境保护是人人有责的事情,要从日常生活中做起,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例题讲解、实验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生物多样性、环境问题和光学原理等知识点。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

具体涉及到的章节有:第一章《探索与发现》,第二章《物质与能量》,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第四章《人与环境》。

以第一章《探索与发现》为例,具体内容包括:1.1《物体的运动》,1.2《力和运动》,1.3《生活中的机械》,1.4《气候与季节》。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2.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机械现象。

3. 学生能够观察气候和季节的变化,了解其对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力和运动关系的理解,以及气候和季节变化的原因。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师准备PPT、实验器材(如滑轮组、小车等)、教学挂图等。

2. 学具:学生准备笔记本、笔、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滑轮组的使用,引起学生对于力和运动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新课导入:教师通过PPT展示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力和运动的关系。

3.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讲解力和运动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4. 随堂练习:教师通过PPT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

5. 生活应用: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机械现象。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气候和季节的变化原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种机械现象,并写一篇短文进行描述。

2. 作业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如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力和运动关系的理解,以及气候和季节变化的原因。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多样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概念及其组成生态系统的类型与特点2. 生物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与遗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3. 环境与生物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4. 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及特点,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价值及保护措施,培养环保意识。

3. 掌握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概念、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报告、观察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关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及特点,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措施。

4. 例题讲解:讲解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5. 随堂练习: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2. 板书内容:生态系统概念、类型及特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2)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措施。

(3)举例说明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2. 答案:(1)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形成的统一整体。

类型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世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2.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繁殖方式3. 人体的奥秘人体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人体健康与生活习惯4. 地球宇宙与空间探索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宇宙的奥秘及人类探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培养环保意识。

2. 使学生掌握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激发对植物学的兴趣。

3. 让学生了解人体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培养健康生活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人体器官的功能。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掌握植物生长与繁殖的基本知识,关注人体健康。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模型、挂图等。

2. 学具:实验器材、观察工具、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播放地球生态系统的短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各章节知识点。

3. 例题讲解:针对重难点,设计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答。

4. 随堂练习:设计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2. 板书内容:各章节关键词、重难点、典型例题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2)简述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

(3)介绍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及其功能。

2. 答案:(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法制保护、开展生物多样性教育等。

(2)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种子发芽、植株生长、开花结果等。

(3)如:心脏,功能为输送血液,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各章节内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六年级第二学期科学教案

六年级第二学期科学教案

六年级第二学期科学教案目标本学科教案的目标是为六年级学生提供全面的科学知识和实践探索的机会,使他们能够理解自然界的现象和科学原理,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

教案内容单元1:植物生长与繁殖1. 研究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2. 了解不同种类植物的生长环境和繁殖方式;3. 进行观察和实验,探索植物生长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单元2:物质与能量的变化1. 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2. 研究热能和化学能的产生和转化;3. 进行实验,观察和验证物质和能量转化的规律。

单元3:地球与环境保护1. 理解地球的结构和地壳变动;2. 了解大气层和水资源的重要性;3. 研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4. 进行环境观察和实验,探索环境保护的策略。

单元4:人体与健康1. 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器官功能;2. 研究保护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方法;3. 进行实验和调查,探索健康与生活惯的关系。

教学方法1. 利用多媒体教具讲解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兴趣;2. 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3. 设计实验和观察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4. 提供案例分析和问题导向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5. 教学结束时进行学生的小结和反思,巩固所学知识。

评估方式1. 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和观察成果的报告来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2. 设计知识和应用题目来评估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考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互动中表现出的思维和合作能力。

教学资源1. 教科书:《六年级科学教材》;2. 多媒体教具:电子课件、实验视频等;3. 实验器材和材料:玻璃器皿、电子秤、温度计等;4. 网络资源:科学实验说明和视频。

参考文献1. 《六年级科学教材》;2. 《科学实验手册》;3. 互联网科学教育资源。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2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2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生物的多样性》:了解生物的分类和多样性,研究不同生物的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方式。

2. 第2章《生态系统》:探究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 第3章《物质的变化》: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4. 第4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研究能量的来源、转化和守恒原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生物分类、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物质的变化和能量转化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环保意识和珍惜资源的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物质的变化和能量转化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生物的分类、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能量的守恒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显微镜、实验材料、记录本、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参观植物园、动物园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多样性。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生物分类、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物质的变化和能量转化的例题。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 实验探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和能量的转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以提纲形式展示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

2. 板书布局:左侧展示教学目标,中间展示教学内容,右侧展示教学难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原则。

(2)分析一个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举例说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4)解释能量守恒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提供详细的答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科学优质教案

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科学优质教案

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科学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第三章“电与磁”内容。

具体包括:电磁感应现象,电流磁效应,以及简单电路组成和功能。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理解电磁之间相互关系,并掌握简单电路搭建。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电磁感应现象,掌握电流磁效应,解简单电路组成和功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电磁感应现象理解,简单电路搭建。

教学重点:电流磁效应,电磁之间相互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磁感应实验装置,电流表,磁铁,导线,电池,灯泡等。

学具:每组一套电磁感应实验装置,导线,电池,灯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磁铁吸引铁钉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磁铁与电之间是否存在联系。

2.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电磁感应现象,使学生理解电流磁效应。

同时,通过简单电路实物展示,使学生解电路组成和功能。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电磁感应实验,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

然后,尝试搭建简单电路,使灯泡发光。

4. 知识拓展(10分钟)介绍电磁铁应用,如电磁起重机、电磁继电器等。

六、板书设计1. 电磁感应现象2. 电流磁效应3. 简单电路组成和功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电磁感应现象。

(2)电流磁效应有哪些应用?(3)尝试画出简单电路示意图。

2. 答案:(1)电磁感应现象:闭合电路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会产生电流。

(2)电流磁效应应用:电磁铁、电磁起重机、电磁继电器等。

(3)示意图见教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对电磁感应现象和简单电路有更深刻理解。

课后,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电磁现象,如电动机、发电机等,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同时,布置一道拓展性作业:设计一个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小发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活中的科学第1节生活中的简单机械第2节力与运动2. 第二章生态系统第1节生态系统的组成第2节生态平衡第3节人与自然3. 第三章光与能量第1节光的传播第2节镜子与透镜第3节光与能量转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科学思维。

2. 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力与运动、生态系统、光与能量等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与运动的关系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光与能量的转换原理2. 教学重点:掌握简单机械的应用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及作用掌握光的传播和反射、折射现象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简单机械模型(如杠杆、滑轮等)力的作用演示器生态系统图示镜子、透镜等光学器材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如绳子、滑轮、小车等)学生个人笔记本、画图工具等五、教学过程1. 引言(5分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简单机械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简单机械?它们有什么作用?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第一章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力与运动的内容。

结合实例,讲解第二章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平衡等概念。

通过实验演示,讲解第三章光与能量的传播、转换原理。

3.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力的作用效果、生态系统的作用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每个章节选取12个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

及时讲解答案,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活动(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如制作杠杆、观察光的传播等。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六、板书设计1. 第一章生活中的科学简单机械、力与运动2. 第二章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平衡、人与自然3. 第三章光与能量光的传播、镜子与透镜、光与能量转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第一章: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案设计: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活中的科学物质的变化力的作用温度与热量2. 第二章:地球与宇宙地球的结构地球的运动天空中的现象3. 第三章:植物与动物植物的生长植物与动物的关系动物的适应能力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变化、力的作用、温度与热量的关系。

2. 学生能够掌握地球的结构、地球的运动、天空中的现象。

3. 学生能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与动物的关系以及动物的适应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变化、地球的运动、植物与动物的关系。

2. 教学重点:物质的分类、力的作用、温度与热量的关系、地球的结构、天空中的现象、植物的生长、动物的适应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投影片、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使用投影片、模型等教具,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4. 练习:学生回答问题,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第一章:生活中的科学物质的变化力的作用温度与热量2. 第二章:地球与宇宙地球的结构地球的运动天空中的现象3. 第三章:植物与动物植物的生长植物与动物的关系动物的适应能力七、作业设计1. 第一章:物质的变化题目:铁放在空气中生锈是什么变化?答案:化学变化。

2. 第二章:地球的运动题目: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答案:自西向东。

3. 第三章:植物的生长题目: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哪些条件?答案:光、水、二氧化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学生进行小研究,深入探究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科学中的基础概念,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状态或形态的改变,如固体变成液体、液体变成气体等,没有新物质。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基于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材,教学内容涵盖全册章节,主要包括: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技术世界。

详细内容包括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生物的分类与特征、人体的奥秘;物质的基本性质、化学反应、能量的转化;地球的结构、自然灾害、环境保护;以及简单机械、电与磁、信息的传递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命科学中生物的分类与特征、物质科学中能量的转化、地球与宇宙科学中地球的结构与自然灾害、技术科学中电与磁的应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践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模型、挂图等。

学具:实验器材、学习卡片、作业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重点、难点知识。

4. 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习效果。

5.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或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难点,采用图示、表格、流程图等形式,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的分类及特征。

(2)简述能量转化的过程。

(3)分析地球的结构及自然灾害的原因。

(4)探讨电与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科学书籍、网站、实践活动等,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随堂练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5. 板书设计的简洁明了;6. 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和系统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2. 天气与气候3.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4.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5. 光与色彩6. 电与磁7. 人体与健康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探索生命起源与进化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3. 让学生掌握光与色彩、电与磁的基本原理,关注人体健康。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生态系统的平衡、生命起源与进化、光与色彩、电与磁等概念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天气符号卡片、生态系统模型、光与色彩实验器材、电与磁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天气预报等,引发学生对地球运动、天气、生态系统等问题的思考。

2. 例题讲解:(1)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时差等现象,以及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等现象。

(2)天气与气候: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分析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

(3)生态系统: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4)光与色彩:讲解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以及色彩的形成。

(5)电与磁:讲解电流、电压、电阻等基本概念,以及电磁感应现象。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地球仪上的昼夜变化、天气符号的识别、生态系统的构建、光的折射现象等。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用图示表示地球自转、公转,标注昼夜更替、四季更替等现象。

2. 天气与气候:用图表展示天气符号、气候类型。

3. 生态系统:绘制生态系统的结构图,标注生态平衡。

4. 光与色彩:用图示表示光的传播、反射、折射,以及色彩的形成。

5. 电与磁:用图示表示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以及电磁感应现象。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物的多样性第一节:生物的分类第二节:生物的进化第三节: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2. 第二章:生态系统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类型与功能第三节:生态平衡3. 第三章:环境与生活第一节:环境问题第二节:节能减排第三节:低碳生活4. 第四章:地球与宇宙第一节:地球的运动第二节:太阳系第三节:探索宇宙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物分类、进化、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等基本概念,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进化与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与功能环境问题与节能减排2. 教学重点:生物的分类、进化、多样性及其保护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与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与低碳生活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分类图、进化树、生态系统的图片和模型环境问题、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相关资料2. 学具:生物分类、进化、生态系统等学习资料探究活动所需的实验器材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实践情景,展示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等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生物的多样性讲解生物分类、进化等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2)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通过讲解、举例、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类型与功能。

(3)环境与生活分析环境问题,介绍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意义和措施。

3.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设计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和解答。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多样性分类、进化、保护2.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组成、类型、功能、生态平衡3. 环境与生活环境问题、节能减排、低碳生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生物分类、进化的相关知识填空题(2)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与功能的选择题(3)环境问题与低碳生活的简答题2. 答案:(1)填空题答案(2)选择题答案(3)简答题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方法、效果等方面进行反思,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教科版 (12)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教科版 (12)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六年级的
板书设计: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化学变化)
小苏打+ 白醋—— > 二氧化碳+ 白色物质+ 液体白色细小晶体无色透明无色??无气味酸味不支持燃烧沉淀
比空气重白色粉末
习题:
1、下列选项,属于小苏打的特点的是( C )。

A、白色大颗粒
B、都是立方体颗粒
C、粉末状颗粒
2、下列选项,属于白醋的特点的是( AC )。

A、具有酸味
B、白色液体
C、无色液体
3、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 B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氢气
4、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留在杯中的液体( C )。

A、全部是白醋
B、全部是水
C、是含有新物质的液体
5、把点燃的细竹条伸进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杯中,火焰会( B )。

A、继续燃烧
B、马上熄灭
C、燃烧半分钟后熄灭
6、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生成的气体倒向蜡烛的火焰,火焰( A )。

A、会立即熄灭
B、不会熄灭
C、半分钟后熄灭
附:实验记录单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实验记录单
第组记录员: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有什么特点,记录在下面的表格里。

二、小苏打和白醋在玻璃杯中进行混合,会发生什么变化?
三、探究实验
四、观察玻璃杯里的液体,小苏打还在吗?留下的液体还是白醋吗?
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7课《探索宇宙》教案2(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7课《探索宇宙》教案2(2022新版)

7.探索宇宙【教材分析】自古以来,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止过。

宇宙是庞大而神秘的。

教材通过呈现有关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和我国在太空探索方面的成就展示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以及人类对未知世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肉眼观察、借助望远镜等工具观测和进入太空观察,每一阶段方法的改进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我国在太空探索中也取得不少成就,这是我们应该了解,应该为之自豪的事情。

本课作为《宇宙》单元的最后一课。

不仅对人类探索宇宙历程进行梳理和总结,也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关注天文信息,关注我国及世界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

【学情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知太阳系的基本信息、宇宙中有无数星系,银河系只是其中的一个。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可能知道部分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但对于人类探索宇宙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的认识较为模糊,也没有对我国的一些重大太空探索工程有较为完整的认识。

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分析和提取信息的能力,能够梳理和提炼所给材料的信息。

他们对浩瀚的宇宙很感兴趣,但认为宇宙离我们很遥远,是科学家的事情,难以亲身观察和认识。

因此在本课最后,展示出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可以参与的天文类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对宇宙的认识,让学生能够继续探索宇宙,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人类通过改进技术和工具,不断地认识和探索宇宙。

2.我国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

[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梳理和提炼。

[科学态度目标]1.对探索宇宙有一定的兴趣。

2.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形成集体的认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不断深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及我国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的成就[难点]使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梳理和提炼【材料准备】[教师]教学ppt、资料卡、板贴[每组]每人一份资料卡、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介绍:自从仰望星空的那一刻起,人类就对我们身处的宇宙充满了好奇和浓厚的兴趣。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大纲概述本课程是六年级学生的必修科目,旨在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课程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包含四大主题: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

具体内容包括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植物与动物的生长与发育、地球的运动与地质变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

教学内容将以生活为基础,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

本课程采用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独立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知识。

利用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教学评估将通过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活动和期末考试等方式进行。

通过定期评估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案。

强调诚信和创新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念。

二、教学目标理解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包括提出问题的能力、实验设计的能力等。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

1. 知识与理解:使学生掌握六年级下册科学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与知识。

在第一节课程中,我们需要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包括科学的基本概念,如实验、观察、推理、假设等。

我们需要让学生明白,科学是一种系统性的知识和方法的集合,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自然世界的规律。

我们将按照教材的内容,逐步引入各个单元的主要概念。

这些概念可能包括物质的状态和变化、生物的多样性和分类、遗传与进化、力的作用等。

每个概念都将是学生学习和理解的重点。

对于每个主要概念,我们需要提供详细的解释,并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介绍物质的状态和变化时,我们可以通过水、冰和蒸汽之间的转换来讲解物质的三态变化。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

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敢,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我所任教的这个班中,大多数同学认真,好奇心强,且思维活跃,科学的探究欲强,但其中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强,倾听习惯有待培养。

总体上课堂纪律好,但思维有些局限,发言不如一班积极,表现欲望差,两极分化比较明显。

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二、教材内容分析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

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

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

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1、通过系列化的探究活动,较全面地收集证据。

在本册,学生除了通过观察、实验方式外,还将学会用统计、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来收集证据。

比如对垃圾问题、水资源问题的研究。

2、对各种证据进行处理,尤其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如根据资料对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据八大行星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等。

3、学习对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获得概念性理解。

本册将让学生学习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如画出通过显微镜观察出的结果,画日食成因图,建立环形山模型,形成垃圾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4、加深对探究的理解。

如在“物质的变化”单元中,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认识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等。

5、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1、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

(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五、补差意见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对复习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学困生,师生都要特别关爱。

抽时间与他们谈心,端正学习态度,确定学习目标。

2、对平时缺课未做实验的学生要调查摸底,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实验率100%。

3、课前检查前节课的作业,有问题及时纠正;课后交流,课堂复习的要点消化的怎样,进行抽题检查;平时提醒,碰到该生及时了解复习情况和作业完成的情况,及时提醒不要忘记作业。

选择“小老师”,让他们在集体的合作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4、给困难生以更多的展示机会,以呵护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平时一些简单的题目,请他回答,让他找回自信。

积极采取激励措施,只要待转学生有点滴进步,就要予以鼓励,使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去争取下一次的进步。

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

(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放大镜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用途:……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教学过程】一、奇特的身体构造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

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

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

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1)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

(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

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

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1)师:(待学生观察得差不多不再有兴致时,发给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

如果每个学生自备的,可事先让材料员收起来,等观察时再发给大家)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

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

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2、课外观察实践: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为使学生能坚持观察,可在科学活动室内布置一个“昆虫世界”,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的观察发现和课外阅读的摘抄进行展示,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而且小组间的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