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太空一日(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设计者】矿山中学韩守斌【内容出处】本课出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132—139页。
【课标要求】1.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目标】1.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故事情节。
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航天员的高大形象。
3.学习航天员敢于探索,严谨勇敢,热爱祖国,勇于奉献的精神。
【学习过程】——资源与建议《太空一日》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节选自航天员杨利伟撰写的个人传记《天地九重》。
对于初一学生来说,传记文学还很陌生,学生通过读文简单了解传记文学特点即可。
本课语言文字比较好理解,适合进行浏览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养成不分心不走神的良好阅读习惯。
1. 采用快速浏览课文和默读课文的方式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
2. 有选择的阅读重点情节和段落,体会人物的心理、情感以及优秀品质、伟大精神。
3.资料链接:杨利伟:1965年出生,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
2003年10月15日,38岁的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在太空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完成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想,使得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2017年10月27日,杨利伟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空间科学奖章”。
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太空一日教案新人教版
22太空一日1.运用阅读的方法迅速认识文章主要内容,掌握文本的构造特色。
2.品尝文章语言,领会作者谨慎、科学的态度,感觉字里行间包含的感情。
3.认识我国宇航员的优异素质,学习他们的崇敬精神。
一、导入新课2003 年 10 月 15 日上午 9 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记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队列。
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 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 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
这天,多少祖国子女翘首以盼!大家可曾知道,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惊险的太空之旅,下边就让我们随航天英豪杨利伟一道重温那令人既兴奋又紧张的太空一日。
二、教课新课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章记述了作者太空一日之旅,主要经历了哪三步?2.读了“我认为自己要牺牲了”这一部分,你知道作者这类想法的原由吗?( 用文中语句回答)明确: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难过的感觉愈来愈激烈,五脏六腑仿佛都要碎了。
我几乎没法蒙受,感觉自己快不可以了。
3.在“我看到了什么”这一部分,“我”看到了什么?“我”没有看到长城,却为什么要写它?明确: (1) 看到的地球不过一段弧; (2) 能够正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向; (3) 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多数看到了; (4) 还看到近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
由于“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独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
我和大家的心情同样,很想考证这个说法”,经过本次察看,说明那个说法其实不科学,进而表现出作者谨慎的科学精神。
4.“神奇的敲击声”这一部分其实写了在太空中哪两个“突发的、原由不明的、没有方案”的现象?明确: (1) 都会产生一种“舍本逐末”的错觉;(2) 时时时会出现神奇的敲击声。
5.“归程这样惊心动魄”这一部分中,令“我”“惊心动魄”的事情是什么?明确:返回舱的舷窗出现裂纹,“外边但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研究怀疑1.联合课文,领会下边句子包含的感情。
七年级语文下册《太空一日》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太空一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关于太空旅行的知识,了解中国的航天事业。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章,培养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太空旅行的相关知识,了解中国的航天事业。
2. 难点:理解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太空环境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阅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圈点出重要的信息点。
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结构分析,把握文章脉络。
3. 深入研读: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通过小组讨论、比较阅读、情境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太空环境的特点和对人体的影响。
学生可提出自己的问题,通过交流讨论,共同探究答案。
4. 拓展延伸:教师可引导学生拓展相关知识,如介绍中国的航天事业、国际太空探索的进展等,拓宽学生的视野。
同时,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维拓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5. 总结全文:总结课文内容,归纳文章主旨及写作特点。
同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2.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展示太空环境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可以借助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3. 通过朗读、默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设计有关文章内容的练习题,如填空题、选择题等,及时反馈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六单元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太空一日》教学设计瑞昌早期教育学校罗秀兰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选取探险和科幻方面的文章,《太空一日》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航天员杨利伟的亲身经历。
语言亲切真实,能极大的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兴趣。
学情分析:现在的初中生,习惯于接受,而缺少亲身探索的精神。
学习《太空一日》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航天事业,还可以启发学生在生活和学习去探索,追求真知。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相关情况及作者杨利伟的事迹;阅读文本,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如“无虞”“炽热”“耐人寻味”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熟读课文,理清顺序,勾画文中关于“我”的心理描写的语句,领会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航天勇士尊重科学,坚韧严谨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用于追求理想的奋斗精神。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熟读课文,理清顺序,勾画文中关于“我”的心理描写的语句,领会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航天勇士尊重科学,坚韧严谨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用于追求理想的奋斗精神。
教学准备1.教师:参考资料,准备教学设计,制作ppt课件2.学生:了解关于中国航天和杨利伟的信息,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语3.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1.教法:情境熏陶法问题引导法2.学法:阅读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上课!同学们好!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个短片。
(师播放《神舟五号发射升空》视频)师:谁来简要介绍这个短片的内容?生:略师:是的,飞天啊,一直是人类的终极梦想之一。
这种梦幻般的渴望积压着,直到2003年10月15日9点,“轰”的一声巨响,炽热的焰火从地平面冲出,中国人第一次将自己的身影留在了神秘的太空!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道重温那令人既兴奋又紧张的《太空一日》!(师板书课题《太空一日》杨利伟)二、作者简介: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新人教版
22......太空一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语,积累成语,体会杨利伟太空一日的惊险经.............................历.。
.过程与方法.....了解小标题的作用,.....。
.....体会其作用.........学习..细节..描写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航天事业的巨大成就,体会航天员为国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并学习..描写方法。
.....细节教学..................难.点.:.体会航天员为国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法学法:.....................,.读写结合法。
.....复述法,语言揣摩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猜猜他是谁.....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播放....—.杨利伟......国.2003..感动中..视频二、介绍杨利伟.......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男...............................,.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他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太空一日教案新人教版
第22课太空一日【教学目标】1.借助小标题,了解我国宇航员杨利伟首次太空飞行的一些经历。
2.学习运用小标题的写法,理解其层次清晰的作用。
3.感悟航天员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严谨科学的态度。
【情境导入】杨利伟,“中国首飞航天员”,当代中国与民族精神的标志性英雄人物。
对于进入太空的经历、所见、所感,杨利伟不遗余力地作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和详尽的描述。
我们可以读到,他乘坐太空飞船时奇妙的身体感受,他在太空飞行14圈,经历了地球上14个昼夜看见了怎样的太空奇景,他在太空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危险与痛苦,经历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时刻。
他作为中国太空第一人以负责和揭秘的态度亲自描写了中国人的太空之旅,所有读者将跟随他的经历感受到真实的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
今天,我们学习杨利伟的《太空一日》。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扫清字词障碍。
(1)读准加点字的读音模拟.(nǐ)炽.热(chì)俯瞰.(kàn)严谨.(jǐn)逃逸.(yì)稠.密(chóu)遨.游(áo)瞬.间(shùn)烧灼.(zhuó)(2)解释词语。
遨游:漫游;游历。
烧灼:指高温炙烫。
瞬间:一眨眼之间。
形容极短的时间。
严谨:严密谨慎;严密细致。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
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出生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他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2)背景简介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内蒙古大草原上。
七年级语文下册《太空一日》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太空一日》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重要课文,通过杨利伟的亲身经历,向学生展示了太空的神奇与壮美。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帮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课文背景,掌握航天员杨利伟的事迹,理解载人航天的重要性。
2.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把握文章的主题、结构、修辞手法等。
5.跨学科整合,拓宽知识面:
结合地理、科学等学科知识,让学生了解太空探索的相关知识,拓宽知识面。
邀请航天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近距离了解航天事业,增强国家自豪感。
6.课后实践,巩固所学:
布置与课文相关的课后实践任务,如查阅航天员杨利伟的资料、采访家人朋友对航天事业的看法等,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3.读写结合,提高表达能力:
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进行仿写、创写,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指导,帮助他们找到提高的方向。
4.情感体验,培养价值观: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航天员太空生活,体验航天员的勇敢与坚定。
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航天员品质对自己的启示,培养探索精神和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特布置以下作业:
1.深度阅读: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太空一日》,思考并总结航天员杨利伟在太空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撰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2.探索实践: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设计一项太空探索活动,可以是科学实验、太空旅游等,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出来,要求创意新颖,具有可行性。
4.揭示课题,板书《太空一日》。
湖北省武汉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太空一日第1课时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默读课文进行独立思考
议
学生分小组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小组活动:
朗读展示
思考的题目
展
针对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进行分小组展示
评
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并点评学生发言
检
堂测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评价任务
解决文章生字词,学会作者的记叙方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导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及问题预设
导
出示中国载人航天项目图片,,引出作者杨利伟和首次载人航天项1、结合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快速浏览全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检查结果及修改意见:合格[ ] 不合格[ ]
组长(签字): 检查日期: 年 月 日
学习目标
1.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快速筛选、区分、提取的能力,以及对重要信息进行确认提炼及重组的能力。
重点
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难点
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快速筛选、区分、提取的能力,以及对重要信息进行确认提炼及重组的能力。
考试大纲描述
1.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2.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材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强、文学味浓的传记,语言丰富、情感丰厚、思想丰蕴,可读性强,是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复述课文、梳理情节、概括感悟内容、把握主旨等能力的好材料。
学情分析
《太空一日》是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强、情节精彩的传记,语言丰富、情感丰厚、思想丰蕴,可读性强,是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复述课文、梳理情节、概括感悟内容、把握主旨等能力的好材料。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22课 《太空一日》
22《太空一日》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朗读,理解、积累重点词语,并理解文章内容。
2.品读文字,跟随杨利伟的经历感受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
3.学习杨利伟英勇无畏、勇于攻坚、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严谨求实、敢于探索的科学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概括内容要点,感受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
2.品读描绘太空生活的精彩语句,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三、课前准备: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扫清阅读障碍,增加词汇积累。
2.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及中国航天事业相关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州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
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
这一天,多少炎黄子孙翘首以盼!大家可曾知道,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惊险的太空之旅,下面就让我们随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道重温那令人既兴奋又紧张的天空一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走近作者杨利伟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他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
2014年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二)写作背景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三)检查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炽.热()轮廓.()模拟.()遨.游()稠.密()烧灼.()俯瞰.()无虞.()千钧.重负()2.解释下面的词语。
⑴俯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无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太空一日》
太空一日【教学目标】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2003年10月15日9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杨利伟送入了太空,那么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让我们一起跟随杨利伟"遨游"太空!二、整体感知(一)阅读课文,梳理结构。
1.引导学生分析各个部分的小标题,重视对标题的解读。
标题是内容的眼睛,包含了很多信息,比如交代写作对象、奠定感情基调等。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出现了意外。
第二部分:《我看到了什么》﹣所见所闻。
第三部分:《神秘的敲击声》﹣发生了异常。
第四部分:《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返回途中遇到的惊险事件。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安排这四个部分的内容的?【明确】时间顺序。
火箭起飞进入太空飞行一返回地球。
(二)赏析句子,把握感悟。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
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填写表格。
(投影出示表格)【明确】2.通过杨利伟在遇到危险时候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优秀品质?【明确】我们可以看出杨利伟沉着、稳重、坚忍,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具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3.杨利伟在遇到危险时的表现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明确】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我们应该有这种为国家、民族的利益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勇气与决心。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杨利伟"太空一日"的基本情况,感受到了他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的伟大。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太空一日》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太空⼀⽇》是⼈教版七年级下册语⽂书(2017年春季修订版)新选⼊的课⽂,这篇课⽂选⾃杨利伟的《天地九重》,讲述了作者对于进⼊太空的所经、所历、所见、所感,杨利伟不遗余⼒地作了迄今为⽌最为全⾯和详尽的描述。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22课《太空⼀⽇》课⽂原⽂ 我以为⾃⼰要牺牲了 9时整,⽕箭尾部发出巨⼤的轰鸣声,数百吨⾼能燃料开始燃烧,⼋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焰,⾼温⾼速的⽓体,⼏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化为蒸⽓。
⽕箭起飞了。
我全⾝⽤⼒,肌⾁紧张,整个⼈收缩得像⼀块铁。
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常平稳,甚⾄⽐电梯还平稳。
我感到压⼒远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稍觉释然,全⾝绷紧的肌⾁也渐渐放松下来。
“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
⽕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在渐渐增强。
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变化幅度甚⾄⽐训练时还⼩些,所以我的⾝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
但就在⽕箭上升到三四⼗公⾥的⾼度时,⽕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了共振。
这让我感到⾮常痛苦。
⼈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常敏感,它会让⼈的内脏产⽣共振。
⽽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是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约6G的⼀个负荷上。
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过这种训练。
意外出现了。
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乎难以承受,觉得⾃⼰快不⾏了。
当时,我的脑⼦⾮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
其实,起飞阶段发⽣的共振并⾮正常现象。
共振持续26秒后,慢慢减轻。
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重负,如同⼀次重⽣,我甚⾄觉得这个过程很耐⼈寻味。
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刹那,我真的以为⾃⼰要牺牲了。
飞⾏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
经过分析研究,⼯作⼈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箭的振动。
七年级新人教版语文下册:第6单元22太空一日教学案新人教版
22 太空一日【导学目标】1.学习人物心理、动作描写方法。
2.领悟杨利伟严谨、科学的态度。
3.激发爱国热情,探索宇宙奥秘的求知欲望。
【学习重点】1.品味文中富有诗意和饱含激情的语言。
2.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精神和敢说敢做、表里如一的人格,做一个高尚的人。
【课时计划】2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
它于2003年10月15日9时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
这个飞船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炽.热(chì)轮廓.(kuò)模拟..(mó nǐ)遨.游(áo)严谨.(jǐn) 稠.密(chóu) 瞬.间(shùn) 概率.(lǜ)(2)词义概率:又称或然率、机会率、机率(几率)或可能性,它是概率论的基本概念。
烧灼:是指高温炙烫。
瞬间:形容刹那间、须臾、一眨眼的工夫。
稠密:又多又密;数量多密度大。
严谨:形容态度谨慎、细致、周全、完善,追求完美。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
5.通过分析课文,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优美语句的鉴赏能力,通过分析《太空一日》的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尽量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但从成果分享来看,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我想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多给他们提供一些口头表达和展示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最后,我深感教学之路漫漫,需要不断探索和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他们的成长助力。
举例解释:
-在深度理解课文方面,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从字面意义深入到作者的情感表达,例如分析“太空一日”背后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在词汇的准确运用方面,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区分并正确使用近义词,如“遨游”与“漫游”的区别,以及这些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
-在航天知识的理解方面,难点在于如何将复杂的科学原理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讲解给学生,如通过生动的视频资料或实物模型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宇航员在太空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熟读课文,理解作者杨利伟对我国航天事业的热爱和宇航员太空生活的描述。
2.分析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主题、结构、修辞手法及说明方法。
3.学习课文中涉及的生字、生词,如:“遨游”、“神秘”、“璀璨”等,并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太空一日》《伟大的悲剧》《带上她的眼睛》《河中石兽》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伟大的悲剧》《太空一日》《带上她的眼睛》《河中石兽》21伟大的悲剧学习目标:1、学习浏览的阅读方式,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
2、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伟大的悲剧”的含义。
3、理解课文所表现的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以及人类探求未知的科学精神。
学习重难点:重点:1、学习浏览的阅读方式,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
2、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伟大的悲剧”的含义。
难点: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伟大的悲剧”的含义。
学法指导:1、学生在问题引导下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毎分钟争取不少于400字。
2、有选择地阅读一些重要段落,品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把握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伟大”“悲剧”的含义。
第1课时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自主解决文章生字生词。
2、学习浏览的阅读方式,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理清行文思路。
一、导入新课这是南极(播放南极视频),曾是一块神秘的大陆,吸引着众多的探险者来到这里。
1910年6月1日,英国人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
1911年11月,他们在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征服南极点……请同学们设想一下,他们此行结果如何?学生可能的回答:成功、失败。
要求学生简单陈述理由。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美好的祝愿或担心,随斯科特他们一起踏上南极探险的旅程。
二、自主学习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自主解决文章生字生词。
1、作者、作品简介。
2、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多媒体展示PPT)A、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无垠.()遗孀(..()()..)毛骨悚.()然凛冽zhuài()出来diān()狂步lǚ()鲁mǎng()忧心chōng chōng()()B、解释下列词语。
耀武扬威:吞噬:疲惫不堪:语无伦次:海市蜃楼:3、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行文思路。
目标导学二:学习浏览的阅读方式,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理清行文思路。
2024年七年级下语文册《太空一日》说课稿
2024年七年级下语文册《太空一日》说课稿《太空一日》是2024年七年级下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
本课文通过描写太空旅行员一天的经历,向学生展示了太空的神秘与奇妙。
下面是《太空一日》的说课稿,全文共计约____字。
一、教材分析我们身处21世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探索太空的梦想已经不再是幻想。
《太空一日》讲述了太空旅行员一天的经历,灵活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太空中的奇妙景象。
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学生可以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增加对太空的好奇心和向往,激发对科学事业的兴趣。
本文适合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技竞争力。
同时,本文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学语文专业的学科性质与独特魅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太空的神秘与奇妙,拓宽知识面。
(2) 通过朗读、理解、感受、解读太空奇观,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学习运用夸张的手法,理解夸张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修辞方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 学会运用五步阅读法深入理解文章,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和个别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乐于探索的态度。
(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科技发展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 通过理解太空奇观,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学习运用夸张的手法,理解夸张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修辞方式。
2. 教学难点:(1) 学会运用五步阅读法深入理解文章,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2) 如何通过小组合作和个别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导入新知,朗读与欣赏太空一日,初步理解太空奇观。
(15分钟)第二课时:运用五步阅读法深入理解太空一日,分析太空旅行员的一天。
《太空一日》名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太空一日》名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语,积累成语,体会杨利伟太空一日的惊险经历。
【过程与方法】1.学习文章采用小标题的形式写作的方法。
(重点)2.学习本文内容的科学性与语言的通俗化相结合的特点。
(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航天事业的巨大成就,体会航天员为国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方法1.知识链接教学法。
孩子们对于航天知识总是充满了无限的好奇,通过对航天科普知识的阅读,增长了知识,更增添了对祖国航天探索的自豪。
2.默读教学法。
默读是对“长文”最为有效的阅读方式,能快速高效,能在最短的时段内筛选、提取最主要的信息。
3.讨论点拨法。
课前准备教师: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准备有关杨利伟“飞天”视频。
学生:搜集有关杨利伟及“神舟五号”的资料(含视频),体会伟大的航天精神。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州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
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
这一天,多少中华儿女翘首以盼!大家可曾知道,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惊险的太空之旅,下面就让我们随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道重温那令人既兴奋又紧张的天空一日。
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炽热(chì)赫兹(hè)舷窗(xián)模拟(nǐ)遨游(áo)稠密(chóu)烧蚀(shí)轮廓(kuò)烧灼(zhuó)无虞(yú)确凿(záo)俯瞰(kàn)(2)理解词义2.作者简介杨利伟,1965年生,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2003年10月,38岁的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绕地球14圈,历时21小时23分,完成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了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想,使得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导学生总结思考,以读促写,得到一些写作方面的启示。
巩固积累
引导学生搜集资料,激发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太空一日》
年级
七
科目
语文
任课教师
授课时间
课题
《太空一日》(第一课时)
授课类型
新授
课标依据
1.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 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欣 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了解学生的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作者简介:
(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注意借助各部分的 小标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交流信息后用简洁 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思考:你认为文章使用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使用小标题的作用:
(1)使用小标题,便于分门别类地组织材料,从多个角度展示材料、表达主题,使行文条理清楚;
2、抓住主要信息梳理内容要点,明确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
难点
抓住主要信息梳理内容要点,明确文章主
一、导入新课
Ppt出示感动中国2003年杨利伟的颁奖词,抽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猜猜他是谁?
二、检查预习
1、生字生词积累
(老师请部分学生读生字词、其它学生评价纠正)
激发兴趣,大致了解本文 的作者 。
(2)能吸引读者;
( 3)让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4)在阅读过程中更快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并了解写作意图;
(5)在阅读全文后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四、课堂检测
完成绩优学案P104第5题
五、作业布置
1、必做:抄写、解释生字词。
完成绩 优学案P104 1——4题
2、选作:搜集中国探月工程资料。
3.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教学目标
1、学习借助小标题来浏览的阅读方 式,培养快速速度与有效阅读的能力。
2、抓住主要信息梳理内容要点,明确文章主要内容。
3、激发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
重点
1、学习借助小标题来浏览的阅读方式,培养快速速度与有效 阅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