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变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新课标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变化【摘要】“学起于思,思缘于疑”,疑是思的先导,思则是疑的创造性延伸. 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并解除疑
问的过程.通过对课堂行为的变化和教学知识层次的整体认知、整合、应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数学;新课标;课堂教学;行为变化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发生变化,教师的课堂角色更应该发生变化.
1. 正确认知教学方式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并不是不要接受性学习. 对教师而言,传统的教学技能不但不能抛弃,而且还要使这些技能在新的教学理念浸润下,更加鲜活与生动”. 新课堂,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 教学的过程,成了师生沟通和交往的过程,更加注重师生互动.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育发展观,要致力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与发展,致力于创造宽松愉悦的“教与学互动”的氛围,致力于发挥每一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和创新精神. 教师要把握教材层次结构,帮助、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 强化教书育人意识
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被视为知识的传递者、能力的培养
者、思想品德的教育者,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以讲解法为主. 现在的素质教育,要求树立创新的教师观、教学观,让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明确一是要因“学”而“教”,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接受能力出发去施教;二是教师必须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和业务素质;三是以“学”论“教”,评价教师“教”得如何,必须依据学生“学”得如何来评价;四是“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应当互相学习,实现“共生”. “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以“导”促学,在研究教法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学法,重视教学效果,更要重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相长.
3. 凸显教学主体地位
教育的功能是育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关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 在教学设计中,要着重设计由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 要关爱学生,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探究,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探究的目的、方向,提供探索的线索和材料,和学生一起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要把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转化为
学生自觉的行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到“喜欢学”,逐渐使学生依据现有课本知识和课堂教学去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堂教学行为变化由组织教学,教学情境导入,教学互动,认知和掌握新知,巩固训练、拓展思维、教学反思等方面构成. 必须注重这种教学行为的变化,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运用能
力. 首先教师要信任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大胆的猜测,发展学生们的思维,积极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把教学的讲台变成双边的教学活动的平台,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采用以设疑、小组合作学习、启发引导、整理思路、归纳破题(释疑)等方式,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即让学生动眼看教师的板书和演示;动耳听教师的讲授和同学的回答;动脑思考课堂上的问题;动口回答教师的提问;动手演算例题、习题和作图. 只有让“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才能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最终实现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思维.
例如:《方差》的教学. 设计时应着眼于公式的发现、发生、发展过程. 新课导入:学校有两个很不错的射击选手,现在要选出一位选手去参赛,如何定夺?学生1:看哪位选手更优秀.教师:什么叫做更优秀?学生1:看哪个打的环数多.教师:环数多少如何计算?众生:总环数!学生2:不行,万一射击次数不一样,那样就不公平.学生(部分):那就用平均数.(其他学生基本赞同)此时教师出示实际数据:下面是甲乙两位选手各打10靶的环数:甲:10,4,9,5,10,3,9,5,8,7;乙:9,5,7,8,7,6,8,6,7,7. 让学生当裁判,通过计算来评判哪位选手更佳.计算后学生很容易发现,两人平均成绩一样.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平均数并不能真实反映两位选手的真正水平,该怎么办呢?通过多位学生的
回答有以下几种观点:(1)再赛一局.(教师追问:若再赛一局结果还一样呢?再赛?永无止境?).(2)选甲,因为甲的成绩中超过平均环数的次数多且有两次打了10环.(学生(反驳):但是他的低环数也多.教师(引导):这说明了什么?(不稳定)).(3)选乙,因为乙成绩均衡,比较平均.学生发现乙的成绩比甲的成绩稳定.为了更直观地反映两人的水平差异,将两人的成绩用表格形式反映出来,让学生观察两人成绩对应点的分布特征:甲比较分散,乙比较集中.即相对于某个折中的位置分散或集中,也就是说乙的点距离平均环数较近,而甲则较远.即甲的波动大,乙的波动小.那么用什么来体现这个波动呢?如何量化(以甲为例)?学生深思熟虑后归纳:学生3:用每个数据减去平均环数再相加.教师:若减后是负数呢?学生3:平方. 教师:用(x1 - x)2 + (x2 - x)2 + …+ (xn - x)2计算.通过计算得:甲、乙分别为22、20. 教师:我们可以做更深入的思考,若单求差的平方和容易因数据个数的不同而导致出现错误的判断,只有求得这些平方的平均数才能真实描述数据的波动特征.所以,公式还得完善成■[(x1 - x)2 + (x2 - x)2 + … + (xn - x)2]. 经过师生的不懈努力,终于完善了数据波动的判断方法.这个判断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公式就叫做方差.即用■[(x1 - x)2 + (x2 - x)2 + … + (xn - x)2]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记作s2. 一组数据方差越大,说明这组数据波动越大.回归主题:应该让哪位选手参赛?这个问题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作用
于实践,不仅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课后拓展:若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都相同,又运用什么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呢?此问旨在拓展学生
的思维,让学生不拘泥于书本的学习,数学世界还有很辽阔的边疆等待我们去开发.通过自身劳动和思维的百转千回得到的结论学生会倍加珍惜,更能熟记并灵活运用.
总之,通过对课堂行为变化和教学知识层次的整体认知、整合、应用,体现了课堂行为变化中教学互动的有机结合,满足课堂双边教学的“双边”交流的需要,达到了课堂教学互动的目的,也是中学数学教学新课程标准中课堂行为变化的关键和最终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