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3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四章《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20张PPT)
《史记》记载
•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 社稷者,不可胜数。
礼崩乐坏的乱世
文本探究:为什么不可为?
• 文中的隐士有哪些? • 接舆、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荷篑者 • 他们的态度怎么样?
• B、而为之:沐浴而朝告哀公告三子。
背景补充:
• 《左传·哀公十四年》,孔子请哀公讨伐陈恒时, 曾为哀公分析,齐国人有一半反对陈恒弒君,以 鲁之众,加上齐国的一半人,可以取胜。
• 顾栋高《春秋大事年表》说,鲁国的兵权在三子, 三子的兵权却在家臣,例如冉有等人都在季氏家 中,如孔子奉鲁君之命,命家臣出兵,三子岂敢 抗命。加以樊迟有若,皆是勇锐之士,号召远近, 声罪致讨,四邻诸侯,必有闻风响应者。
译文:孔子到郑国去,和弟子走散了,孔子一个人站 在城东门外,郑国的人有的对孔子的弟子子贡说,东 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 像子产,然而从腰以下就不到禹的三寸,像一只走离 了家的狗。子贡把这些话如实说给了孔子,孔子高兴 地笑道:人的外形像什么那是次要的,然而说像无家 可归的狗,真是这样呀!真是这样呀!
•
——《续资治通鉴》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为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衣带赞》
• 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精卫填海
语文语文版浙江专用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专题一 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Word版含答案
话题链接——天下为己任位卑仍忧国1.教材赏悟“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儒家思想中的一种境界,明知做不到还是一定要做下去,朝着无法完成的目标,一直走下去。
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积极处世、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态度,也反映了他们与隐士在处世态度上的分歧。
通过隐士对孔子的讽刺和嘲笑,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的人们理解和接受的事实。
2.名句赏记◆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劝学》)◆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韩愈《进学解》◆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文天祥《千秋祭》◆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谭嗣同◆铁是愈锤炼愈坚韧的。
——闻一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俗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毛泽东◆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的工作,以全副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
——罗素◆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战胜不幸,因为人有着惊人的潜力,只要立志发挥它,就一定能渡过难关。
——卡耐基◆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
——泰戈尔◆蜗牛凭坚忍不拔精神到达方舟。
——查尔斯·海顿·斯帕根3.典例赏析坚忍不拔之志《晁错论》原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译文:古代的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但要有超出普(通世)人的才华,也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过去大禹治水,打通龙门,疏通大河,来使河流流进大海。
当他的功业尚未成就的时候,也有溃堤、渗露(“冲突”也是“溃堤、渗露”的意思)等等可怕灾祸,只有能够预先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事情来了(可以)不畏惧而且(能够)慢慢地为这件事情谋划,因此能够得到最终的成功。
语文版-语文-高二-《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解读
《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解读这是一种挑战“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知其不可为”只是凭经验作出的初步判断,不一定准确,也并非实际的“不可为”,到底可不可为,只有通过实践来验证,也就是要“为之”,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如果知其不可为就不为,就等于承认凡事无须坚持,遇到困难只管放弃,听天由命,随遇而安。
那么就不会有力挽狂澜、扭转乾坤、逢凶化吉、转危为安、如有神助等等情况的发生。
英语里有一句谚语:自助者天助,就是这个道理。
用姚明的话来说,就是:努力了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肯定不会成功。
这是一种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对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
显然,这个守城门的人并不是一个等闲之辈,而是一个修养很高却隐身于市朝的大隐士。
回到“明知不可而为之”这句话本身来看,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形象勾画。
一个人知道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是可望成功的,于是坚持干下去,最后果然取得成功他固然是一个成功的人,但说来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了不起。
而一个人明知自己所从事的事情,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可能取得成功,但他还是一丝不苟地坚持做下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献身,这就非常不易而难能可贵了。
就像愚公移山,又像西绪福斯把石头推上山坡,圣人何尝不知道“克己复礼”任重而道远,但却周游列国,“累累如丧家之犬”而精神不改,晚年退居讲学,仍然以礼乐文化为核心内容,为推行“仁道”而贡献力量。
正如曾子所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正是这一方面的精神,突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特征,与知其不可而不为的道家大相径庭。
这是一种使命(晨门)知世之不可为,而以讥孔子,不知孔子之知其不可为而为,正是一种知命之学。
世不可为是天意,而我之不可不为则仍是天意。
道之行不行属命,而人之无行而不可不于道亦是命。
孔子下学上达,下学,即行道。
上达,斯知命矣。
然晨门一言而圣心一生若揭,封人一言(《论语·八佾二四》“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而天心千古不爽,斯其知皆不可及。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章节一: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背景和主题。
2. 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教学内容:1. 教师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方法:1.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法:教师对文章背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思考其含义。
2. 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3. 讲解文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和作用。
4. 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注意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章节二:词语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2. 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对重点词语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 练习法: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对词语的理解。
教学步骤:1. 教师指出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2. 讲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 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对词语的理解。
章节三:句子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文中重要的句子。
2. 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对重要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 分析法:学生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句子含义。
教学步骤:1. 教师指出文中重要的句子。
2. 讲解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3. 学生进行分析,理解句子含义。
章节四:内容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文章的主要内容。
2. 文章的层次结构。
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对文章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 分析法: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1.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
2. 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话题链接——天下为己任位卑仍忧国1.教材赏悟“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儒家思想中的一种境界,明知做不到还是一定要做下去,朝着无法完成的目标,一直走下去。
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积极处世、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态度,也反映了他们与隐士在处世态度上的分歧。
通过隐士对孔子的讽刺和嘲笑,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的人们理解和接受的事实。
2.名句赏记◆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劝学》)◆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韩愈《进学解》◆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文天祥《千秋祭》◆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谭嗣同◆铁是愈锤炼愈坚韧的。
——闻一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俗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毛泽东◆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的工作,以全副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
——罗素◆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战胜不幸,因为人有着惊人的潜力,只要立志发挥它,就一定能渡过难关。
——卡耐基◆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
——泰戈尔◆蜗牛凭坚忍不拔精神到达方舟。
——查尔斯·海顿·斯帕根3.典例赏析坚忍不拔之志《晁错论》原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译文:古代的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但要有超出普(通世)人的才华,也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过去大禹治水,打通龙门,疏通大河,来使河流流进大海。
当他的功业尚未成就的时候,也有溃堤、渗露(“冲突”也是“溃堤、渗露”的意思)等等可怕灾祸,只有能够预先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事情来了(可以)不畏惧而且(能够)慢慢地为这件事情谋划,因此能够得到最终的成功。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四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首先一层意思是“知”,“知”也就是明察世态、洞悉政局。
“知其不可”是孔子与当时的隐者、智者的共识。
然而,在别人“知其不可”明哲保身的时候,孔子挺身而出,急流勇进。
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也要做疾风中挺立的劲草,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这是孔子的独特之处,故而不同凡响。
“知其不可而为之”,固然是对孔子政治实践的评说,但又毋宁说是对孔子忠于理想的精神的描述;因为孔子的全部政治实践都渗透了忠于理想、坚持理想的执著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给予孔子的政治实践以独特的光彩。
孔子当了两千年的“至圣先师”,不能算是他的成功;一生追求理想而始终四处碰壁,也不能算是他的失败。
因为孔子一生实践着自己的理想,他坚信自己的理想是正确的。
正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感动着当时的人们,也激励着后人。
孔子在现实的政治斗争中失败了,却在对理想的追求中取得了莫大的成功。
1.字音字形(1)殆.(dài) (2)桀溺.(nì) (3)接舆.(yú) (4)怃.然(wǔ) (5)耰.而不辍.(yōu chuò) (6)黍.(shǔ)(7)击磬.(qìn ɡ) (8)荷 2.重要词语(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谏,匡正,挽回;追,及 (2)趋.而辟之:快步走(3)使子路问津.焉:渡口 (4)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改变,改革 (5)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扛,担 (6)不仕无义.:宜,指应该遵守的礼法和道德规范等 (7)果哉!末.之难.矣:末,没有,不;难,辩驳 (8)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完了,结束 (9)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而,语气词“吧”;殆,危险3.通假字(1)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通“避”,逃避 (2)植其杖而芸.:通“耘”,除草4.“与”字的用法(1)是鲁孔丘与.:语气助词,表疑问,通“欤” (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介词,和、跟 (3)不得与.之言:介词,和、跟 (4)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介词,和、跟 (5)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语气助词,表疑问,通“欤”5.词类活用(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使动用法:止,使……停下来,留;食,让……吃;见,让……拜见(2)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使动用法,洁,使……洁6.特殊句式(1)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介词宾语前置(2)晨门曰:“奚自?”:介词宾语前置(3)有心哉,击磬乎:主谓倒装(4)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宾语前置7.成语积累(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以往的已无法改变,未来的还来得及挽回。
语文版 高中语文 论语选读 知其不可而为之
做事不要太固执,要通达权变,洁身自好。
▪ 《渔父》:“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 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 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儒道互补:“仕”与“隐”的论争
▪ 这段文字其实正体现了儒道互补这一文化, 是太极文化的标本。
▪ 孔子和屈原作为儒家代表,有一种知其不可 而为之的担当情怀和执著精神,代表太极文 化中的阳极,积极入世;
【18•6】长沮(jū )、桀溺耦ǒu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
孔丘与(欤)?”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
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 之?且而与其从辟(避)人之士也,岂若从辟(避)世之士哉?” 耰(yōu )而不辍。
第一场景:路问丈人
▪ 从(之)而后 落在后面,名词作动词 ▪ 丈人 老人,古今异义 ▪ 荷 扛、挑 ▪ 五谷 一般指稻、黍、稷、麦、菽 ▪孰 谁 ▪ 植其杖而芸 植:立
芸:通“耘”,除草
第二场景:款待子路
▪ 止 使……止,留下 ▪ 食 使……吃,给……吃 ▪ 见 同“现”,使……现
第三场景:寻访丈人
儒道互补:“仕”与“隐”的论争
【背景介绍】:
这是孔子自楚返蔡,叫子路去问路,却遭到 一顿奚落,长沮、桀溺甚至想瓦解孔子的队 伍,叫子路跟他们去避世。而师徒却始终恭 敬有加,双方态度很不平等。
1、儒家守礼,隐居避世者则在礼法之外,不 妨傲慢放肆些。
2、长沮、桀溺乃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 帝力何有”之辈,自食其力于天地之间,他 们对不自食其力而辩口舌的文化人,天生有 种拒斥感。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知其不可而为之 Word版含解析
所谓“知其不行而为之”,首先一层意思是“知”,“知”也就是明察世态、洞悉政局。
“知其不行”是孔子与当时的隐者、智者的共识。
然而,在别人“知其不行”明哲保身的时候,孔子挺身而出,急流勇进。
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也要做疾风中直立的劲草,坚决不移地坚持自己的抱负。
这是孔子的独特之处,故而不同凡响。
“知其不行而为之”,当然是对孔子政治实践的评说,但又毋宁说是对孔子忠于抱负的精神的描述;由于孔子的全部政治实践都渗透了忠于抱负、坚持抱负的执著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赐予孔子的政治实践以独特的光荣。
孔子当了两千年的“至圣先师”,不能算是他的成功;一生追求抱负而始终四处碰壁,也不能算是他的失败。
由于孔子一生实践着自己的抱负,他坚信自己的抱负是正确的。
正是这种“知其不行而为之”的精神感动着当时的人们,也激励着后人。
孔子在现实的政治斗争中失败了,却在对抱负的追求中取得了莫大的成功。
1.字音字形(1)殆.(dài)(2)桀溺.(nì)(3)接舆.(yú)(4)怃.然(wǔ) (5)耰.而不辍.(yōu chuò) (6)黍.(shǔ)(7)击磬.(qìnɡ) (8)荷(diào)2.重要词语(1)往者不行谏.,来者犹可追.:谏,匡正,挽回;追,及(2)趋.而辟之:快步走(3)使子路问津.焉:渡口(4)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转变,改革(5)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扛,担(6)不仕无义.:宜,指应当遵守的礼法和道德规范等(7)果哉!末.之难.矣:末,没有,不;难,辩驳(8)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完了,结束(9)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而,语气词“吧”;殆,危急3.通假字(1)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通“避”,躲避(2)植其杖而芸.:通“耘”,除草4.“与”字的用法(1)是鲁孔丘与.:语气助词,表疑问,通“欤”(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介词,和、跟(3)不得与.之言:介词,和、跟(4)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介词,和、跟(5)是知其不行而为之者与.:语气助词,表疑问,通“欤”5.词类活用(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使动用法:止,使……停下来,留;食,让……吃;见,让……拜见(2)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使动用法,洁,使……洁6.特殊句式(1)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介词宾语前置(2)晨门曰:“奚自?”:介词宾语前置(3)有心哉,击磬乎:主谓倒装(4)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宾语前置7.成语积累(1)往者不行谏,来者犹可追:以往的已无法转变,将来的还来得及挽回。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知其不可而为之
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
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
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色彩,指颜色;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
2019年,我们隆重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欢庆共和国70华诞。
作为在这个特殊年份参加高考的学生,你会赋予2019年哪一种色彩,来形象地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请以“2019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试题来源】2019年高考真题——语文(北京卷)Word版含解析【答案解析】文明的韧性——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最先说的是孔子。
虽说他说过“有道则现,无道则隐”,但他面对繁杂的浊世却没有退隐,他内心的责任感告诉他要知其不可而为之。
正是孔子的坚韧不拔,才使得后人对他的敬畏倍深。
他创立的儒家文化,对中华文明影响至深,他的坚韧品格,引领一代又一代以天下为己任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华民族的不断向前奋斗不息。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生命的一种境界,体现了一种义无返顾的殉道精神。
它昭示了生命的不屈与坚韧,显示了生命的蓬勃与无惧。
拥有这种精神的人会勇敢面对困难不屈服,创造生命的华丽篇章。
面对国民党的麻木与沉睡,似乎希望已不存在了,但鲁迅展现他的韧性战斗,将笔杆化做一支支锋利的箭,插入反动腐朽的集中营,一声声呐喊响彻云霄,一根根硬骨头顶天立地。
正是这不屈的脊梁,才铸成造了傲然挺立的骨气;正是这声声呐喊,才谱就了不朽的生命乐章;正是这铮铮铁骨,才托起了压顶的泰山;正是这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才演绎了中国革命的神话。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试题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试题2019.091,贤者识其大者,。
2, ,,仁在其中矣。
3,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董颖①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②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①南宋诗人,一生穷困潦倒,漂泊异乡。
②摩挲:用手抚摩。
(1)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答:(2)“待汝成阴系钓舟”这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子夜吴歌李白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冷针,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1)、从《秋歌》前四句看,诗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诗人又是如何营造这种意境的(2)两首诗主题相同,但写法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加以阐释。
6,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黄机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
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
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
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
注:①仪真:今江苏仪征市,处长江北岸,是南宋御金的前线。
②黄机:南宋爱国词人。
(1)上片描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这样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下片的“泪”仅仅是诗人个人功名无成的伤感之泪吗?请说说“泪”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7,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曹组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
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
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1)这首宋词是咏空谷幽兰之词,作者为什么要写“松竹梅”这三个意象?(2)请简要分析“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蕴含的丰富情感。
8,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山雨何绍基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①。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①离坡:散乱的样子.(1)诗人是以一个山雨的亲身体验者的身份写山雨的,诗人在雨前、雨中和雨后的情感有何变化?(2)请对诗中的“任”和“放”字进行赏析。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篇文章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及写作背景。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论语》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简介本文的作者孔子及其思想。
3. 阐述本文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及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开场提问:同学们对《论语》有哪些印象?孔子给你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形象?2. 简介孔子及其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体系被称为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引入本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是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这是孔子的一种精神品质。
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孔子是如何体现这种精神的。
第二章:作者背景及写作背景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及写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教学内容:1. 简介本文的作者背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2. 阐述本文的写作背景: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
孔子主张恢复周礼,推行仁政,但四处碰壁,不被当时诸侯国君所接受。
教学步骤:1. 讲解作者背景: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2. 分析写作背景:春秋时期,社会动荡,诸侯割据,孔子主张恢复周礼,推行仁政,但遭遇困难。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孔子在明知困难的情况下还要坚持自己的主张?这与本文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有何关系?第三章:文本解读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内容:1. 解读文章关键词:“知其不可而为之”。
2. 分析文章中孔子的行为和思想。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知其不可而为之”,探讨其含义。
2. 让学生分段阅读文章,概括每段主要内容。
3. 分析孔子在文章中的行为和思想,如明知不可为却仍要推行仁政、教育学生等。
第四章:拓展延伸教学目标:1. 激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四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首先,对于一些古文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可能存在障碍,需要通过注释和翻译来辅助理解。其次,对于《论语》中的一些深层次的思想和理念,学生可能难以完全领会其内涵。此外,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可能需要一定的思考和启发。
5.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探讨如何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1.文本解读能力:通过深入解读《论语》中关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章节,培养学生准确理解经典语句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水平。
2.思维品质:通过对比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3.利用现代教学资源:我充分利用了PPT、视频和在线讨论平台等现代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和便捷的交流平台,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存在主要问题
1.部分学生对《论语》的古文语言理解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论语》中的古文语言和句式理解存在困难,影响了他们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深入理解。
-项目导向学习:学生分组进行项目研究,选择一个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展示。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孔子和其弟子,通过对话和互动,重现《论语》中的场景,增强学生对经典语句的理解和记忆。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
解释红颜色字
14.21
弑:杀 夫三子:那 以:因为 之三子告:到,往 可:同意
孔子循礼卫道,不敢不告。
背景:
春秋末期,由于公室式微而私室强大,在权 力的斗争中弑君的行为时有发生,这其中有公室 成员篡位而弑君,卿大夫与国君争权而弑君,公 室成员、卿大夫或国君近侍等与国君有仇而弑君 。弑君活动最频繁的国家当属晋、齐,而齐国的 弑君事件则相对集中于齐桓公诸子争立时期和陈 氏最后夺权的时期。这些弑君事件反映了当时社 会转型期矛盾冲突的不可调和,也是社会转型产 生的阵痛之下的牺牲。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殷 周以来的神权政治价值观的崩解。
• 孔子派子路去问过河的渡口,子路得到的却是人生渡口 的指 点,所谓“指点迷津”。至于过河的渡口在哪里, 长沮、桀溺根本 就没有说,反倒是长沮讽刺说,既然 是鲁国的孔丘,那他应该知 道渡口在哪里啊! 这段记载读起来很有点寓言的味道。
• 到底是谁来指点谁的迷津? 按照桀溺的看法,天下大乱,整个世界都像滔滔洪水泛 滥一 样,谁能档得住呢?谁又能治理好这种泛滥,像 传说之中的大禹 王一样,使天下重归太平呢?没有! 所以,孔子和子路等人的奔 走救世是徒劳无益的。这 是第一层意思。
• 第二层意思是,既然不 能救世,那我们怎么办呢?要 么就随波逐流,大家一起混日子,得过且过。这是长沮、 桀溺们反对的,其实也是孔子们反对的。
• 要 么就避开那些坏人而寻求治理天下、拯救世道的好 人。这是孔子 的观点,所以他带领学生离开鲁国而奔 走天下,即便是“累累职 丧家之犬,,也绝不后悔, 甚至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但这也是长 沮、桀溺们 所反对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举世皆浊,你在哪里 去寻找净土呢?世人皆醉,你在哪里去寻求清醒的人呢? 所以,与 其避人,不如避世,连整个浊世都避开了, 隐居于山林之中去与 鸟兽同群,管它世道变成什么样 子,这就是长沮、桀溺们的观点, 说到底是隐士的哲 学。
语文版-语文-高二-1.4《知其不可而为之》素材 文中的隐士及特点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知其不可而为之》中的隐士及特点
接舆、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荷蒉者
……
都是一些非同寻常、不等闲的人,或者说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他们都是忧国忧民,担忧这个时代,对社会有深刻的理解,知道无法改变社会,所以选择避世,他们理解孔子,同情孔子,同时也为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表达了深深的遗憾、惋惜。
接舆: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接舆把孔子比作凤,表达了自己的孔子的理解和肯定;又“何德之衰”“已而已而”,表达了对孔子做法的批评和遗憾,写出了接舆对当时社会的极端失望。
长沮、桀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避世之士哉?他们对社会形势有精辟独到的见解,同时委婉地劝告孔子放弃无谓的努力。
丈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表明了丈人对孔子不干实事,尽做那些无法做到的事而厌恶,同时也含蓄地劝戒孔子停止自己无谓的奔走。
晨门、荷蒉者都一样。
文章把这些隐士和孔子放在一起,并不是要否定谁或者肯定谁,其实无论是孔子还是隐士,他们都是社会的精英,他们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做法两样。
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衬托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精心校对版本。
高二语文《论语》之《知其不可而为之》说课稿之二 苏教版
《知其不可而为之》说课稿教材分析:《论语选读》是“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修课的一种,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具体学习目标中的第三点,提高个人的精神品格。
所以根据这一目标,编排了这一课。
本课所选内容就是反映了儒家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哲学。
孔子对待陈恒弑君一事的态度、隐士对孔子的评价、孔子对待隐士的态度和孔子的喟叹,都可以反映出孔子这种大无畏的崇高精神。
教学本文,首先应指导学生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探讨孔子的精神。
课堂教学以问答法、文化延伸拓展法为主,创设浓郁的教学氛围,体会孔子精神,增加感性认识。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常见文言词语。
2、能力目标:通过改写的方式,扩充文本中的留白处,提高学生的对文本的感悟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树立坚毅品质。
本章选择的几段语录,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
人是需要一种信仰、一种理想、一种精神的,孔子一生坚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不管多少艰难险阻,甚至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是尽自己力量坚持到底。
本课中,有接舆、长沮、桀溺、丈人、晨门等隐士,他们身处乱世独善其身的做法自然无可非议,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体现了儒家追求理想的执着和奉献精神。
孔子的一生,躬身践行着这种追求,始终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无视于苦难与死亡的威胁,处处碰壁而不改理想,不改为人处事的准则。
这是一种深切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的担当精神。
这种精神照耀了中华民族史,影响深远。
教学重点: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
在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之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品读本课几个选段,分析人物的行为细节和语言神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想象孔子的处境和心境,并通过与隐者的对比,感悟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分析孔子孤独、寂寞于乱世,却锲而不舍地追求道的品德。
备考2010知其不可而为之复习课件PPT语文版
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 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评析】 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四 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等。这恐怕是理解 上和思想方法上的问题。对此,我们不想多作评论,因为当时不是 科学研究,而是政治需要。其实,本章的要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后 面子路所作的总结。即认为,隐居山林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 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
提问: 1、荷蓧丈人为何说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2、荷蓧丈人为何要留下子路,其用意是什么? 3、子路是如何评价荷蓧丈人的? 4、从荷蓧丈人的言谈来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
子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成语: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形容脱离劳动,脱离劳动人民。
14·38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 “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提问: 1、“辟人之士”、“辟世之士”分别指谁? 2、长沮、桀溺对孔子的态度有何不同?(《五年高
考》P193) 3、孔子为何“怃然”?反映了孔子怎样的精神?
成语: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过问,受到冷落。也比喻无人探
索、尝试。
18·7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 夫子?”植其杖而芸。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 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 谁的观点?
(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标点: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东 郭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 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 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 末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
/ 淘宝优惠券
qsz62nts
弟弟出来接待客人,自己帮着妹妹做饭去了。饭店门外,李老乡解开骡子的缰绳,高高兴兴地赶着骡车往西溜达着找客栈去了。 耿英见哥哥一声不响地做着饭,似乎有一些心不在焉的样子,就问他:“那李老乡都和你谈了些什么?你说,我们这小饭店开 得好好儿的,这真要改行和他去杭州做丝绸生意,我还真有些拿不准呢!再说,那人看起来倒还不像是个不靠谱的人,但咱也 不敢完全相信他呀!”耿正说:“是哩,我也正为这事儿犯愁呢!这位李老乡看起来真挺靠谱的,但毕竟是萍水相逢啊!可要 是拒绝他吧,又感觉有些个可惜呢!他的那个联手做丝绸生意的想法确实很诱人的!而且,他还希望咱们能早点儿做出决定, 说是他今儿个和‘正大百货铺’掌柜的说好了,下月初还要给他们送来一车丝绸。如果咱们愿意改行去杭州,到时候他就让咱 们一起乘坐他的骡车去!他是个急性子,还说这次回去以后,就在好一些的地段儿上看看有没有人转让适合的店面,还说要做 一些其他的准备,也不知道是还有什么准备。”耿英说:“哎呀我说哥,这还不明摆着的事情嘛,他得给咱们提前租房子啊!” 耿正恍然大悟,说:“肯定是这个事儿!这个李老乡,还真像是个当叔叔的人呢!不行,我得去‘正大百货铺’一趟!去晚了 可就关门了呢!”说着就解围裙洗手,准备走了。耿英明白哥哥的意思,说“干吗这么着急,明儿个再去嘛!”耿正说:“必 须现在去,我已经答应李老乡明天上午就给他确定的答复了!”着急外出的耿正一脚门里一脚门外回头对妹妹说:“这晚饭你 能做多少做多少吧!”耿英冲着哥哥的背影说:“这你放心。路上慢点儿走,天儿还早着呢,那个铺子关不了门儿的!”吃晚 饭的客人们散了有一会儿了,耿正才慢吞吞地回来。“南北小饭庄”挂牌以来,兄妹仨对门户安全一直很注意。每天傍晚,耿 英都会早早地关了院门儿。晚上客人散了后,耿直就马上从里边关上店门。然后,兄妹仨就在里面和后面的厨房里一直忙到深 夜:耿英每天晚上都得准备好次日一天用的各种饺子陷儿,耿正和耿直得准备好次日早饭的各色小菜、得泡上熬粥的米、和好 做烙饼的面团„„因此,耿正回来后直接来推门面店的门。发现已经从里边关了,耿正轻轻敲两下,低声说:“开门,是哥!” 正在里面择菜的耿直赶快站起来打开门,耿正闪身进来后,回身又将门关上,说:“哎呀,渴死我了!”耿直赶快从柜台上拿 水壶和杯子过来,给哥哥倒了一杯温热的开水。耿正端起水杯一饮而进,然后把空杯子递给弟弟,转身去厨房舀水洗脸。正在 剁馅儿的耿英问:“怎么走了这么长时间啊?打听得如何?”耿正一边用干毛巾擦脸一边说:“我先去了‘正大百货铺’,看 了他们的丝绸,花色挺多的。问他们从哪里进货,他们说是杭
18.5
歌:唱歌 兮:语气助词 何:多么 已:停止 殆:危险 得:能够
说说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 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不知 退隐,而非要去周游求仕呢,真是德行 衰微啊! 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 子怎样的内心? 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 另一方面也可以体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 的无奈与悲凉。
18.6
桀:jié 耦:ǒu,两人并耕 然:对 谁以:与 易:改变 从:跟随 与其……岂若:与其……哪里比得上 辍:停止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第一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该 很熟悉道路情况。 第二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现在世道动乱,政治黑暗,是不会有 所作为的,你不应该再追随孔子,而应该 追随“吗” 做:为
14.39
既而:不一会儿 莫己知:莫知己 斯己:守己,指洁身自好。 而已:罢了 果:坚决 末:无 荷蒉者的处世主张是什么? 做事不要太固执,要通达权变,洁身自好。
9.9
已:完毕
面对世人的反应,孔子内心会是怎样的感受? 失意,无奈,悲凉。
辨析: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同? 同:忧国忧民 异: 孔子济世 (用世) 隐士避世 孔子的周游用世, 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 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 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 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 烈自信,是道德勇气, 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 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 识分子的楷模。
18.7
从而后:而,连词,表承接。 为黍:为,做;黍,shǔ,一种粮食。 见:使……见(xiàn) 明日:第二天 使:叫 反:返 如之何其废之:语中语气词,表反问。 洁:使……清洁
如何理解“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为 夫子”这句话? 是对孔子一味周游求仕,不事生产的讽刺。 子路是如何评价这位丈人的行为的? 对他重视长幼之节表示肯定,但又对其 废弃君臣大义,独善其身的作为表示反对, 认为应该从政济世,知其不可而为之。
绍兴柯桥中学濮国良
链接:高耀洁的道德勇气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道行不通却还要去做
14.21
弑:杀 夫三子:那 以:因为 之三子告:到 可:同意
孔子循礼卫道,不敢不告。
探究:孔子去报告时为何要“沐浴而朝”? 表明孔子对此事的重视。
探究:为何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一方面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 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 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 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明 知其不可而为之。反复申说,反映了孔 子无可奈何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