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评水浒之人物形象塑造理论——从“澄怀格物”谈起
《金圣叹评水浒传》
《金圣叹评水浒传》作者:文哲的博客【原夫书契之作,昔者圣人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其端肇于结绳,而其盛崤而为六经。
其秉简载笔者,则皆在圣人之位而又有其德者也。
在圣人之位,则有其权;有圣人之德,则知其故。
有其权而知其故,则得作而作,亦不得不作而作也。
是故《易》者,导之使为善也;《礼》者,坊之不为恶也;《书》者,纵以尽天运之变;《诗》者,衡以会人情之通也。
故《易》之为书,行也;《礼》之为书,止也;《书》之为书,可畏;《诗》之为书,可乐也。
故曰《易》圆而《礼》方,《书》久而《诗》大。
又曰《易》不赏而民劝,《礼》不怒而民避,《书》为庙外之几筵,《诗》为未朝之明堂也。
序二【观物者审名,论人者辨志。
施耐庵传宋江,而题其书曰《水浒》,恶之至,迸之至,不与同中国也。
而后世不知何等好乱之徒,乃谬加以“忠义”之目。
呜呼!忠义而在《水浒》乎哉?忠者,事上之盛节也;义者,使下之大经也。
忠以事其上,义以使其下,斯宰相之材也。
忠者,与人之大道也;义者,处己之善物也。
忠以与乎人,义以处乎己,则圣贤之徒也。
若夫耐庵所云“水浒”也者,王土之演则有水,又在水外则曰浒,远之也。
远之也者,天下之凶物,天下之所共击也;天下之恶物,天下之所共弃也。
若使忠义而在水浒,忠义为天下之凶物、恶物乎哉!且水浒有忠义,国家无忠义耶?夫君则犹是君也,臣则犹是臣也,夫何至于国而无忠义?此虽恶其臣之辞,而已难乎为吾之君解也。
父则犹是父也,子则犹是子也,夫何至于家而无忠义?此虽恶其子之辞,而已难乎为吾之父解也。
故夫以忠义予《水浒》者,斯人必有怼其君父之心,不可以不察也。
且亦不思宋江等一百八人,则何为而至于水浒者乎?其幼,皆豺狼虎豹之姿也;其壮,皆杀人夺货之行也;其后,皆敲朴劓刖之余也;其卒,皆揭竿斩木之贼也。
有王者作,比而诛之,则千人亦快,万人亦快者也。
如之何而终亦幸免于宋朝之斧锧?彼一百八人而得幸免于宋朝者,恶知不将有若干百千万人,思得复试于后世者乎?耐庵有忧之,于是奋笔作传,题曰《水浒》,意若以为之一百八人,即得逃于及身之诛戮,而必不得逃于身后之放逐者,君子之志也。
金圣叹的小说理论
论文题目:金圣叹的小说理论对中学语文小说教学的启示姓名:陈芬芬专业:学科教学(语文)学号:12021404004金圣叹的小说理论对中学语文小说教学的启示内容摘要:金圣叹是明清之际的著名文学家、文学批评家。
金批《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登峰造极之作,在继承与发扬前人的小说理论的基础上,较为具体地总结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理论,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金圣叹根据小说创作的特点,主要探讨了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故事的叙述等理论,这些理论对我们中学语文小说教学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从金圣叹的人物塑造和叙事方面的小说理论出发,把金圣叹的小说理论与中学语文小说教学方法联系在一起,来谈谈他这些丰富的小说理论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金圣叹;小说理论;小说教学;中学语文正文:在中学语文教材内容中,小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中学语文教材编选了相当分量的小说篇目,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些经典小说的学习,不仅可以增长社会、历史、生活等方面的知识,还能获得巨大的教育意义。
那么,教师在小说教学中应该具备一定的方法,如何在教学中既使学生对小说内容兴趣浓厚,又能正确深刻地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这是十分重要的。
无疑,金圣叹的小说理论无论是在人物塑造方面还是叙事等方面都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为我们更好的开展小说教学提供了方法,这对于学生提高小说的写作能力和欣赏能力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我们常说一篇理想的小说,关键是看它如何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因此塑造人物是小说创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小说创作的命脉。
“小说的艺术可以说是刻画人物的艺术,失去了对人物及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描写,就无法反映具体、生动的社会图画。
”其实,一篇小说就是在讲一个故事,而一个故事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人物。
金圣叹很重视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他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形象与作家刻画人物形象方法的分析来阐述自己的人物性格美学理论。
而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中所要学习的小说篇,都是经过重重筛选出来的经典小说或者段落,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每一篇都体现在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这些经典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性格,这也是我们在小说教学中要重点强调的。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水浒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它主要讲述了108位英雄豪杰为了反抗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的残暴统治,组成了一个大军火并天下的故事。
其中,金圣叹作为小说中一名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其形象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从角色形象、性格等角度评点金圣叹在水浒传中的表现。
首先,从金圣叹的角色形象来看,他是一位身材瘦削、相貌清瘦的老者。
尤其是他那一双老迈而有神的眼睛显得异常突出,让读者对他的形象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在小说中,金圣叹一直被人们所仰慕,他在江湖中颇有威望,一些有志之士也对他十分尊重。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金圣叹在小说中的威望和作用。
其次,金圣叹的性格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小说中,他是一个非常聪明、善良而又很有魄力的人。
他常常在关键时刻给出一些明智的建议和决策。
他也是一个注重友情的人,与他的身边的好友们建立的关系也很深厚。
在小说中,他并没有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而去背叛朋友,而是保护他们、支持他们。
此外,金圣叹还是一个有爱心的人。
在一些紧急关头下,他总是自愿冒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帮助别人。
他行善的品质一直被称赞,他关心贫苦人们,为他们的生计谋划,尽力帮助他们改善生活。
这样一个有爱心、有爱国情感的金圣叹不仅受到了小说中一些主要人物的尊重,也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最后,金圣叹还是一个有趣的人。
他通常以幽默风趣、诙谐有趣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让人们无法不感到他的热情和兴趣。
有趣的金圣叹让人对这个故事充满了期待和兴趣,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个故事的热爱。
总体来说,金圣叹在小说《水浒传》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他的形象、性格、为人等方面都是非常突出的。
他既是一名非常聪明、高尚、善良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充满幽默感的、有趣有爱心的人。
他在小说中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这个经典故事中非常重要的角色之一。
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节录)
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节录)
金圣叹在〈第五才子书法〉中评水浒传云:「天下之文章,无有出〈水浒〉之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无有出施奈庵先生之右者。
学者诚能澄怀格物,发皇文章,岂不一代文物之林,然但能读〈水浒〉,而已为其人绰绰有余也。
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夫以一手而画数面,则将兄弟之形;一口而吹数声,斯不面再夬也。
施耐庵以一心所运,而一百八人各自入妙者,无他,十年格物而一朝格物,斯以一笔而写百千万人,固不以为难也。
」(水浒传序三)
《水浒传》的人物塑造非常成功,金圣叹对此极为赞赏,他说:“《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说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了两个也是一样”,“盖耐庵当时之才,吾直无知其所际也。
其忽然写一豪杰,即居然豪杰也;其忽然写一奸雄,即又居然奸难也;甚至忽然写一淫妇,即居然淫妇;今此篇写一偷儿,即又居然偷儿也。
”(第五十回总评)。
金圣叹评《水浒传》中的人物塑造
其次 , 金圣叹将性格是否鲜明作为评 价 刻 阐 明小 说 艺 术 功 能 是 通 过 一 系 列 具 有 认 美学 、 教育意义的人物性格来实现的。 贾宝玉等人物形象被刻 画得栩栩如生 , 具有 明清小说人物的标准 。 读第五才子书法》 识 、 在《
武松 、 潘金莲 、 门庆 、 西 关羽 、 曹操 、 林黛 玉 、
优 秀小 说 作 品 不断 涌 现 , 《 如 水浒 传 》 《 国 的 , 作 者要 做 的最 重 要 的事 。 这 方 面 , 、三 是 在 老 人 出力 。孔 子 云 : ‘ 可 以兴 ’吾 于 诗 , 舍 在距 金 圣 叹 的 时代 30年 后 讲 得 更 明 白 : 0
演义》 《 、红楼梦》 《 、金瓶 梅》 等。这些 小说不
小 说 在 我 国有 着 悠 久 的 历 史 ,早 在 先 造出独特鲜明的人物性格 , 小说 中人物 的恩
口
景 建军
秦、 两汉 时期 , 古代小说 理论就开始孕育 和 怨 情仇 、 欢悲喜忧才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深 萌芽。然而 , 人物形象塑造一直没有引起 中 刻的思想 内容。所以, 写出性格 、 写活人物 , 令 人读 之深愧 虚 国古 代 小 说 理论 家 的重 视 。 明清 年 间 , 大量 不但 是 小 说 创 作 的起 点 , 也是 小 说 创 作 的 目 生 世上 ,不 曾为
”《 第二回回评 )阮小 “ 但 以 鸿 篇 巨 制 描 绘 了精 彩 纷 呈 的 社 会 人 生 “ 空 给世 界 增 加 了 几 个 不朽 的人 物 ,如 武 稗官亦云矣 。 (水浒传》 凭 七是上上人 , ……心快 口快 , 使人对之 , 龌龊 画 卷 , 述 了动 人 曲 折 的 故 事 情 节 , 现 了 松 、 玉等 , 叫做创造 。因此 , 讲 再 黛 才 小说的成败
金圣叹的小说理论
论文题目:金圣叹的小说理论对中学语文小说教学的启示姓名:陈芬芬专业:学科教学(语文)学号:12021404004金圣叹的小说理论对中学语文小说教学的启示内容摘要:金圣叹是明清之际的著名文学家、文学批评家。
金批《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登峰造极之作,在继承与发扬前人的小说理论的基础上,较为具体地总结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理论,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金圣叹根据小说创作的特点,主要探讨了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故事的叙述等理论,这些理论对我们中学语文小说教学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从金圣叹的人物塑造和叙事方面的小说理论出发,把金圣叹的小说理论与中学语文小说教学方法联系在一起,来谈谈他这些丰富的小说理论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金圣叹;小说理论;小说教学;中学语文正文:在中学语文教材内容中,小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中学语文教材编选了相当分量的小说篇目,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些经典小说的学习,不仅可以增长社会、历史、生活等方面的知识,还能获得巨大的教育意义。
那么,教师在小说教学中应该具备一定的方法,如何在教学中既使学生对小说内容兴趣浓厚,又能正确深刻地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这是十分重要的。
无疑,金圣叹的小说理论无论是在人物塑造方面还是叙事等方面都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为我们更好的开展小说教学提供了方法,这对于学生提高小说的写作能力和欣赏能力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我们常说一篇理想的小说,关键是看它如何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因此塑造人物是小说创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小说创作的命脉。
“小说的艺术可以说是刻画人物的艺术,失去了对人物及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描写,就无法反映具体、生动的社会图画。
”其实,一篇小说就是在讲一个故事,而一个故事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人物。
金圣叹很重视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他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形象与作家刻画人物形象方法的分析来阐述自己的人物性格美学理论。
而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中所要学习的小说篇,都是经过重重筛选出来的经典小说或者段落,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每一篇都体现在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这些经典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性格,这也是我们在小说教学中要重点强调的。
金圣叹《水浒》评点的理论价值
金圣叹《水浒》评点的理论价值2006年第9期(总第188期)学术论坛A(EMICF0RUMN0.9.2006(CumulativelyNO.188)金圣叹《水浒》评点的理论价值冯仲平[摘要]文章抓住《水浒传》评点所使用的基本概念,以宏观视角梳理金圣叹的小说理论,从文本虚幻特性的深层奠基,创作根本规律的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理论的深入聚焦三个方面探讨其价值和意义.[关键词】金圣叹;《水浒》评点;理论价值[作者简介】冯仲平,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广西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06)09—0138—04 文学不但需要批评引导阅读,仰仗批评深入地揭示其艺术价值,同时还需要通过批评进行理论建构,以新的理论成果指导创作实践.金圣叹《水浒》评点(以下简称"金批")即在作品批评和理论创造两个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在当时成为我国小说理论发展的里程碑,而且当前仍然具有阐发的理论空间和现实意义.本文即着重探讨金批的主要理论建树及其宝贵价值.一,因文生事——文本虚幻特性的深层奠基"金批"表面上虽然缺乏严整的文本样式和系统的逻辑结构,但其思想光芒却并不因此逊色.金圣叹独具慧眼,将《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相比较,认为《水浒传》已从史传的樊笼里脱颖而出,不再依托历史(史事和史传)而成为完全独立的存在.金圣叹敏锐地发现并准确地抓住了小说的虚幻文本特陛.(一)史书"以文运事".从时间流程来看,必须先有曾经发生过的真人真事,然后才有专门记述史实的着作;从内容联系来看,则后者是对前者的记录与摹写,并以前者为绝对参照.因此,评判史书的标准是"真实",它要求"史记"必须与曾经发生过的人,事,情,景如合符契,不能随意虚构,即史书之"文"仅能充当史实之"事"的工具.如司马迁《史记》所写之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都应当被视为"实有",即曾经真确地发生过.因此,《三国演义》以史书为基本依托,在历史的基础上丰富与拓展,一方面作为优秀的艺术作品产生着巨大的审美效应,另一方面也使历史从庙堂走向了民间,使庄重的历史通俗化成为其重要功能之一.虽然小说中或有虚构的成分,但作者和读者并未自觉地意识到其中的虚妄,如左慈,于吉,管辂138等带有神秘色彩和超凡能力的人物,这些本属于非人间的虚幻形式,则仍被视为真实的存在,故《三国》有所谓"七实三虚"之说."据史演义",强调的是故事本身,是对史迹(史记)进行的丰富,润色与重构,以写出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但也正因如此,小说不可避免地由史书之记事转向了写人这个重心.金圣叹指出史书"以文运事",运用比较的方法从反面确立了小说艺术的本质特征.(二)《水浒》"因文生事".这是金圣叹从正面确立小说本质的一个重要命题.金圣叹认为,小说与史书有根本区别,它的基本方式"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皆由我".创作小说之目的,重点不在讲述故事,而是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金批第三十三回评:"(作者)胸中自有一篇绝妙文字……特无所附丽,则不能以空中抒写,故不得已旁托古人生死离合之事,借题作文.彼其意期于后人见吾之文而止,初不取古人之事得吾文而见也."[1](踟'明确指出, 小说重点在文,事为文料,而且先有文,后有事.与史书相较,4说中文与事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即文为主,事为宾,不是文表现事,而是事展示文.金圣叹之"因文生事",强调的是小说本体的虚幻特性.就人物而言,从《水浒》开头所言梁山英雄乃天罡地煞下界之虚幻预设与夫《三国演义》之历史分合规律引出{--国志平话》以"因果报应"解释显示着本质的区别.从不管佛教,道教还是历史循环论的观念而言,虽然三者都属于对人物命运的超验解释,但有一点需特别注意,即《三国演义》《三国志平话》都是先有史事后有解释,而《水浒》与金批则异于此,它是先预设而后发生,在深层体现着"幻由心生"的观念.金圣叹立足《水浒》实际,把原来带有"反映"色彩的文本态势扭向了"表现"的理论方向.那么,《水浒传》的创作虽有史的因由,即实事真人的依托,但更重要的是凭空杜撰.长篇巨制未必即是对已逝去的真人实事的追踪摹写,而是一种意识(即语言)的运作与展开.(三)小说胜似《史记》.明代李贽认为《水浒传》与《史记》的价值同样重要,清代的张竹坡认为应该把《金瓶梅》当作史记来读,甚至称其本身就是一部"史记".从中可以发现史学传统对艺术理论的深层影响,可以看到由李贽到金圣叹再到张竹坡的发展轨迹,其间既有贯穿始终的史学传统,更有对史学传统的摆脱与超越.金批言小说胜似"史记",道理何在?从史学传统看,小说继承了史传的"春秋笔法",将作者对社会人生以及人物性格的理解和评价寄托在字里行间,寓道德褒贬和是非判断于具体形象的叙述描写,使读者不仅可以增加社会知识和人生经验,而且可以获得道德提升和心灵净化.从小说与史书的区别看,则史书只能叙述人和事件的基本轮廓及主要梗概,而小说可以表现更复杂的层面和更丰富的内容,特别是人物的面貌,事件的细节,事物的神理和生活的趣味等等.金批指出,施耐庵不仅写出了人物的基本性格与精神风貌,而且写出了人的性情,气质,形状,声口,栩栩如生,活脱灵现.《水浒传》不仅写出了人物性格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历史发展,而且写出了人物关系的深层内蕴,写出了细致入微的人情世态,读来令人趣味盎然,美感无限,这是史书难以企及的.(四)小说是心造的虚幻意象.金批关于小说"因文生事","胜似史记"等观点,多从与史书的比较中侧面提出,而对小说虚幻本质的界定则是从正面直接阐述的.金批第五回评:"耐庵说一座瓦官寺,读者亦便是一座瓦官寺;耐庵说烧了瓦官寺,读者亦便是无了瓦官寺.大雄先生之言日:'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法人不造.'圣叹为之续日:'心如大火聚,坏种种五阴,一切过去者,无法而不坏.'今耐庵此篇之意,则又双用其意,若日:'文如工画师,亦如大火聚,随手而成造,亦复随手坏.如文心亦尔,观文当观心.见文不见心,莫读我此传.'吾读瓦官一篇,不胜浩然而叹.呜呼!世界之事,亦犹是矣.……一部《水浒传》悉依此批读."[1](P120) 佛之"心造诸法","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现象世界的生与灭都是主观精神的表现. 金圣叹借此说明《水浒传》文本的基本特性,小说意象的发生犹"如工画师,随手而成造".在小说中,瓦官寺的出现是施耐庵主观意识的产物,它的消失也是施耐庵巧妙构思的结果,它(法)的存与灭都是人的主观精神(心)活动的结果.小说中的人物,情节(一切叙述和描写),都属于凭空杜撰,不必以真实发生过的事件和客观存在过的人物做参照,因为小说的本质即是虚幻.金批贯华堂古本《水浒传自序》就认为小说是作家"经营于心,久而成习,不必伸纸执笔,然后发挥"的产物.从这一角度来审视《水浒传》,当然可以说"一部书皆从才子文心捏造而出",因而具有虚幻的特性.二,因缘生法——创作根本规律的深刻揭示金批的理论价值还突出地表现在对小说创作规律的揭示.金圣叹自以为把捉到了施耐庵的创作秘诀,自以为窥见了《水浒》获得巨大成功的深层奥妙,他要把"金针"度与世人,认为如此方不负作者的惨淡经营和良苦用心.他在总结《水浒传》的创作经验时,提出了一个核心论点,即以"因缘生法"为《水浒传》"文字总持"."因缘生法"是《水浒传》的创作纲领,读者只有理解和掌握了这一点,才能真正领悟《水浒传》的艺术价值和思想精华,他进而认为,这一"总持"具有广泛的普适性,把握了《水浒传》的"文字总持",就能掌握读通天下之书的不二法门. (一)"因缘生法".金批强调,创作必须做到"深达因缘",即把握"因缘生法"的根本原理.金批第五十五回评:"经日:因缘和合,无法不有.自古淫妇无印板偷汉法,偷儿无印板做贼法,才子亦无印板做文字法也.因缘生法,一切具足.……而耐庵作《水浒》一传,直以因缘生法为其文字总持,是深达因缘也.夫深达因缘之人……写豪杰,奸雄之时,其文亦随因缘而起,则是耐庵固无与也."[](v898)宇宙万物的生灭,都是内外相因彼此作用的结果,离开了一定的内因外缘,事物便失去了存在的依据.世间的人与事体现了"因缘生法",小说中的人与事同样符合"因缘生法"的道理.作家的"亲动心"与"设身处地",就是以己之心体会人事的"因缘",从而使人物情节符合自身的逻辑关联,从而传神地展现出一个本质虚幻却给人以真实效果的艺术世界.所以金批认为,小说中的人和事似乎都有自己的行动逻辑,而与作家施耐庵没有任何关系.金圣叹用"因缘生法"分析了宋江杀惜的情节:"宋江之杀,从婆惜叫中来;婆惜之叫,从鸾刀中来.作者真已深达十二因缘法也."[1](P34)"十二因缘"指一系列因果关系形成的逻辑环节,金批借此分析小说情节发生,发展,结果之间的关联:宋江起初本】39不想杀阎婆惜,是婆惜的喊叫让他产生_r杀人的念头,而婆惜喊叫又是因为看到宋江的鸾刀.小说之"文"随着事件的内在规律,一环紧扣一环地铺陈开来,形成了一个连续运动,关联紧密的情节序列.这一分析强调了事物发展的深层规律和自身逻辑, 把批评的目光凝聚于小说文本,借"法"的假有性揭示了小说的虚构特征,削弱了作品与现实联系的纽带,将文本作为一个自足圆成的对象来观照,显然有利于发掘小说艺术的审美价值.(二)"格物"与"忠恕".金批认为,作家要使"其文亦随因缘而起",必须"深达因缘",要想"深达因缘",就必须"格物致知",便又涉及具体的方法和途径,即"格物之法,以忠恕为门"."格物"讲的是修齐治平之宏观程序的重要一环,是由内到外之逻辑序列的原初起点,"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㈣).金圣叹在这一儒学的命题中注入了佛学的内容,他说:"然则耐庵何如人也?日:才子也.何以谓之才子也?日:彼固宿讲于龙树之学也.讲于龙树之学,则菩萨也.菩萨也者,真能格物致知者也."[1](㈣认为施耐扁拘创作得益于龙树之学,即"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的缘起陛空论.格物的前鼹是掌握"因缘生法",格之于心就能获得良知,经过长朗的艰苦努力,逐渐由"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但金批之"格物",既非通常理解的考察客观事物,也不是主张文学源于社会生活,而是"为圣人身通六艺,非物物而格之,只是识得矩字",把"格"理解为"格式之格",指作家内心对于情理的揣度功夫,即对情理的开悟."忠"是指事物的具体性与特殊陛,"恕"则是指认同以及认识这种具体性与特殊性的根本途径,即"以物种的尺度来建造".佛典《中论》认为万事万物皆属假有,说它"有",是肯定其现实存在;说它"假",是从深层揭示其本质为虚无.金批的"忠恕"思想,深入地揭示了艺术作品与客观存在的辩证关系.金圣叹说:"施耐庵以一心所运,而一百八人各自人妙者,无他,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火亦忠,眼亦忠,故吾之见忠;钟忠,耳忠,故闻无不忠.吾既忠,则人亦忠,盗贼亦忠,犬鼠亦忠.盗贼犬鼠无不忠者,所谓恕也.……忠恕,量万物之斗斛也.因缘生法,裁世界之刀尺也.施耐庵左手握如是斗斛,右手持如是刀尺,而仅乃叙一百八人之性情,气质,形状,声口者,是犹小试其端也."[](一.他认为"忠"是反思自我的方法,先确证"吾忠",进一步14f】设身处地,于是延伸为"恕","忠恕"是前后相承的两个阶段.从"因缘生法"的角度看,事物都由因缘和合而成,认识自我个性须考虑相关因缘,推及他人也要分析相关因缘.致知在格物,格物在忠恕,而忠恕又须掌握因缘生法这一格物与忠恕的前提. 作家进行艺术构思,必须充分考虑人物生存的条件以及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己之心推及他人, "心"临其境,使笔下的人物能"尽人之性","任其喜怒哀乐",从而达到"各自人妙",于是就涉及另一个相关命题——"亲动心".(三)"亲动心".在揭示作家创作成功的奥秘时,金圣叹提出了"亲动心而为"这一着名论断."动心"一语,既有深远的儒学渊源(如孟子"动心忍性"之说),同时亦注入了佛学的内容(如六祖慧能关于风吹幡动的公案),当然还有明代心学的思想, 如"吾心即是宇宙"之论等.金圣叹综合多种思想,把它改造成了小说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金圣叹说:"其忽然写一豪杰,即居然豪杰;其忽然写一奸雄,即又居然奸雄也;甚至忽然写一淫妇,即居然淫妇;今此篇写一偷儿,即又居然偷儿也.……若夫既动心而为淫妇,既动心而为偷儿,则岂惟淫妇,偷儿而已.惟耐庵于三寸之笔,一幅之纸之间,实亲动心而为淫妇,亲动心而为偷儿.既已动心,则均矣,又安辩,?此笔点墨之非人马通奸, 溉笔点墨之非飞檐走壁耶?"[1](P898)萨特说,当演员登上舞台进入剧中的角色之后,他就被艺术文本的虚幻性非现实化了.演员如此,作家亦然.施耐庵自然不具淫妇,偷儿之性,但他能够灵魂出窍,在意识中化为淫妇,偷儿,将自己融人笔下的人物形象之中,在精神上进人忘我境界,幻化为描写对象,揣摩,体验其"性情","气质","形状","声口",塑造出逼真传神的人物形象.金圣叹的"设身处地"说,描述了小说创作过程中主客融合,忘我幻化的特殊状态.他分析施耐庵描写火并王伦时的林冲:"此节若便立起,却起的没声势;若便踢倒桌子立起,又踢得没节次;故特地写个坐在交椅上骂,直等骂到分际兴发,然后一脚踢开桌子,抢起身来,刀亦就势掣出,有节次,有声势.作者实有设身处地之劳也."[13(P313他还引用赵松雪画马的典故:"传闻赵松雪好画马,晚更人妙,每欲构思,便于密室解衣踞地,先学为马,然后命笔.一日管夫人来,见赵宛然马也."[](m70)说明景阳冈武松打虎的情节都是作者动心揣摩的结果:"今耐庵为此文,想亦复解衣踞地,作一扑,一掀,一剪势耶?"l](P370)此论的确揭示了想象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所达到的艺术效果.金圣叹凭借佛学,fi,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因缘生法"揭示了艺术创作的根本规律与审美特性,并用"格物","忠恕","亲动fl,"等命题阐述了艺术创作的独特fl,理和运作方式,建构了一个严密的小说创作理论体系.三,一心所运——人物性格理论的深入聚焦金圣叹的小说观念亦是人物性格理论的基础.它融合并代表了明代fl,学,佛学的思想意识,强调主观,精神的巨大作用,强调艺术创作的根本特性——虚构,虚幻,而又含有真实——情理,关系之真实,认为这是产生小说(人物,情节,价值)的根本依据. 金批丰富而深刻的人物理论,大致可以下方面把握.(一)人物性格是小说艺术价值的重要构成.中国小说受史传文学与古代神话的影响,"传奇"遂成为一个鲜明的特色,作家的追求和读者的关注集中于故事的出人意表和情节的曲折离奇,小说文本的基本构成不是人物而是故事.与此相联系,在理论建设与批评实践中,一方面过多关注作品对史传的补遗功能,另一方面特别强调小说的道德教化作用,人物性格处于次要位置甚至被忽视.李贽的《水浒传》评点注意到了这个问题,金圣叹则进一步把目光瞄准了人物性格的塑造.金批高度赞赏《水浒传》的艺术成就,并指出它令人百看不厌的主要原因."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P19又说:"《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直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P19)金圣叹首先使用"性格"一词,并赋以具体的理论内涵(个性化),抓住了小说艺术魅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奠定了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在作品中的核心地位. (二)人物的个性化是性格元素的合理配置.金批认为,施耐庵之所以能将一百八人刻画得"各自入妙",就在于通过长期的"格物"功夫掌握了人情事理的基本规律."施耐庵以一心所运,而一百八人各自入妙者,无他,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斯以一笔而写百千万人,固不以为难也."…)个性化不但要求人物的外在形貌能给读者以鲜明印象, 还要能够把握人物性格的深层结构与精神特质.对此,金批中有许多精彩论述,如他对带有同种性格元素的几个人物的剖析:"《水浒传》只是写人粗卤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气,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绊,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P2o)"粗卤"是抽象的相同点,而"粗卤"的深刻成因与具体表现却各式各样.因此,个性化的描写必须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的微妙差异,要做到各种性格元素合理配置,才能塑造出独特的"这一个"来.作品无论写多少个人物,都必须服从个性化的需要,做到一人一样,绝不雷同或相似,这是成功作品的根本标志.(三)人物个性化需要使用多种表现方法."因缘生法"是人物性格的宏观成因和深层机制,因缘巨网的笼罩使人物形象带有宿命的色彩,但每个人物又因具体因缘而各具独特性.因此,必须在深入体察普遍的人情事理和准确掌握人物基本性格的前提下,借助多种艺术方法将其外貌,语言,fl,理,行为等具体地叙写出来.金批第二十五回总评鲁达,林冲,杨志等英雄好汉,说他们"各自有其胸襟, 各自有其fl,地,各自有其形状,各自有其装束",呈现出不同的情态面貌.如《水浒传》第二十三回写西门庆见了潘金莲,像狗见了肉却吃不到口那样急得乱蹿,对此小说有一系列行动描写,金圣叹评道: "写西门庆接连数番踅转,妙于叠,妙于换,妙于热, 妙于冷,妙于宽,妙于紧……妙于忽迎,妙于忽闪,妙于有波揉,妙于无意思,真是一篇花团锦凑文字."[l(P376'在揭示人物深层fi,理状态方面,金批说:"通篇写西门庆爱奸,却又处处插入虔婆爱钞, 描写小人共为一事,而各为其私,真乃可丑可笑."[](P377揭露了西门庆与王婆狼狈为奸,谋划干同一件坏事但又各怀鬼胎的丑恶嘴脸,揭示了作品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的重要作用.金批还总结了小说通过语言描写展示人物个性的高超技巧,他说:"《水浒传》并无之乎者也等字,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真是绝奇本事."_1I(P19)人物语言必须符合其身份,职业,性格特点,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此外,金批对水浒人物进行了等级划分,如说鲁达和武松等是"上上人物",卢俊义,柴进等是"上中人物",并简要地提示其性格特点,概括了突出人物性格的具体方法,如"夹叙法","绵针泥刺法","背面敷粉法"等,对于小说理论的丰富和阅读实践的指导也不乏积极意义.[参考文献][1]金圣叹评点,文生子校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2]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7.[责任编辑:戴庆碹]141。
浅析金圣叹小说人物艺术理论【论文、开题、综述】
BI YE LUN WEN 论文题目浅析金圣叹小说人物艺术理论学生姓名学号所在院系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导师姓名职称完成日期目录摘要 (2)Abstract (2)关键词 (2)Key Words (2)一、人物性格论 (3)(一)“任凭提起一个,都似旧时熟识” (3)(二)“三十六个人,三十六样性格” (5)(三)“今昔正是一副事” (7)(四)“写极骇人之事,却尽用极近人之笔” (8)二、人物技法论 (11)(一)“黑凛凛三字,不惟画出李逵形状”——肖像描写 (11)(二)“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语言描写 (11)(三)“写鲁达阔绰,打人亦打得阔绰”——动作描写 (12)(四)“别借一人眼中画出”——侧面描写 (13)(五)“正衬法”“反衬法”——对比描写 (14)(六)“写得雪天精神,便令索超精神”——环境衬染 (16)三、金圣叹小说人物论的价值意义 (17)注释 (18)参考文献 (17)致谢 (19)浅析金圣叹小说人物艺术理论[摘要]金圣叹是我国明清之际的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
他通过评点《水浒传》,总结出一套关于小说人物创造的理论,而人物性格论是金圣叹小说理论体系中的最富盛誉、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金圣叹首次提出“性格”这一概念,探究出小说人物性格的多方面特征,总结了塑造人物性格的许多技法。
金圣叹的小说人物论在我国古典小说理论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Abstract]:Jin Shengtan was one of the famous literary critics in the turn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in ancient China. Through commenting on the Shui Hu Zhuan, he summed up a theory about how to create the characters which was the most famous and important part in his novel theory system. Jin Shengtan was the first one who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about the character. In addition, he explored the characters about their various features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 of the methods theory. The character theory had importan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in our classic novel theory criticism history.[关键词] 金圣叹;《水浒传》;人物性格论;人物技法论;人物论价值[Key Words]:Jin Shengtan; Shui Hu Zhuan; Character theory; Methods Theory; Value金圣叹,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明末清初人。
论金圣叹对《水浒》的创造性接受——金圣叹的个性与他的《水浒》点评
至 把科 场 前程 之 大事 也视 为儿 戏 。 王应 奎 的《 柳 南 随笔》 中
记载: “ 少年 以诸生为 游戏具 , 得 而旋弃 , 弃 而旋得 。 ” “ 每遇岁 试, 或 以俚辞 人时文 , 或于卷尾作 小诗 , 讥 刺试 官 。 辄 被黜 , 复
游刃 于本文 与读者之 间 , 激情之余 , 又表 现 了一 种发 掘作 品 潜在 意义的冷静 。本文 拟从接受美 学的角度 , 从作为 《 水浒 》
的 阅读 接 受 者 的 主体— —金 圣 叹 的才 子 个 性 方 面 对金 批
更名入 泮 , 如 是者数矣 。” [ 4 1 顾公燮 的《 丹午笔记 》 中记载 : “ 金 圣叹岁试 , 作《 以杖叩其胫 》 , 《 阙党童子将命》 题 。… …以此考
之间、 主体 之 间的人 文 活动 , 是 主体 与 客体 之 间 , 主 体之 间
抚孤 松 图》 中道 : “ 爱君我欲 同君住 , 一样疏 狂两个身 。 ” 在《 杜
诗解 》 中又道 : “ 愁闷之来 , 如何可遣 ? 要 唯有 放言 自负 , 白眼看 人, 庶 可聊慰 。” “ 我辈一开 口, 便疑谤 自兴 。” 狂放 之人 定有 狂
甫 有杜 甫之才 。 降而至 于施 耐庵有 施耐庵 之才 , 董 解元有 董
解 元之才 。” [ 3 3 言下之意 。 这六 人都是惊 世之才 , 然 而我金 圣 叹却在 挥手之 间就把他们 的 大作评 完了 ,也 难怪 他要说 自 己是“ 目古 至今 . 止我 一人是 大材 ” 了, 对其 才情得 意之情 . 溢 于 言表 , 一派 狂傲 , 毫 不掩饰 , 可谓是 真性情 者 。 金 圣叹不但 自负 , 而且 狂放 。他在 《 沉 吟楼诗 选题 渊明
金圣叹《水浒传》人物论的心学解读
金圣叹《水浒传》人物论的心学解读作者:刘浩来源:《求是学刊》2016年第05期摘要:金圣叹的《水浒传》人物论包含着深刻的心学寓意。
金圣叹的心性论源于浙中派的王畿和泰州派的王艮。
他非常推崇自性呈露的大自在境界,但同时不废礼法,以礼法作为良知天则的补充。
金圣叹认为人生而孝弟,故其人物论特别注重对人物孝弟心性的阐发,能否至诚地展现孝弟天性是金圣叹品评人物高下的重要尺度。
朝廷奸佞的迫害使梁山好汉心中积聚了“怨毒”,遂迷失了本性,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金圣叹通过对《水浒传》人物群像的批改,展现了“人性堕落”的过程。
这一主题反映了金圣叹思想保守落后的性质。
关键词:金圣叹;心性论;孝弟;怨毒作者简介:刘浩,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教师,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从事明清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6)05-0124-07“独恶宋江”出自金圣叹之批语:“《水浒传》独恶宋江,亦是‘歼厥渠魁’之意,其余便饶恕了。
”[1](3册,P29)金圣叹“独恶宋江”也就成了学界热衷讨论的话题。
而实际上,金圣叹对梁山好汉的态度要复杂得多。
他由衷地赞赏武松、李逵的为人,誉之为“天人”[1](3册,P515)和“先天之民”[1](4册,P681),但同时又称他们是犬彘不食的“恶物”[1](3册,P17);他厌恶宋江的虚伪,称之“全劣无好”[1](4册,P643),但又欣赏其权术,感慨“真好宋江,令人心死”[1](3册,P414),“何物小吏,使人变化气质”[1](3册,P415)。
金圣叹《水浒传》人物论这种自相矛盾的表述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心理动机?他在著述中反复强调他批诗、批小说、批戏曲用的是“一副手眼”[1](2册,P855),可见其文学思想是一贯的,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看似矛盾的表述归结为他率性而作造成的疏漏。
以往研究常将焦点引向对金圣叹政治立场的讨论上。
有学者认为金圣叹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梦想着有个嵇叔夜横空出世杀尽梁山好汉,这反映了他维护封建伦理的险恶用心[2](《论金圣叹》,P542);有学者认为金圣叹同情底层革命,他保留了原著中最具革命性的部分,“独恶宋江”只是一种必要的政治伪装[3]。
金圣叹传神写照的人物性格理论
金圣叹传神写照的人物性格理论看了金圣叹的快乐法则,让人顿有一种飘逸洒脱的感觉,一种超凡于世俗的幽默感,这就是大家的心境,与世无争,执着于自己的生活之中。
快乐就存在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只要有心,快乐何止这三十三不亦快哉。
金圣叹思想解放、言谈怪诞,常发骇世之言;个性张扬、离经叛道,时为狂妄举止。
他的个人情怀虽"惊才绝艳",但却与时代水火难容;他的"面目异类",自然成为封建社会的眼中钉,这也正是他的悲剧所在。
金圣叹是清代小说批评家中最负盛名的一个。
他评点了十多种文学作品,尤以评点《水浒传》、《西厢记》最有影响。
金批《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登峰造极之作,在继承与发扬前人的小说理论的基础上,较为具体地总结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理论。
现从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来谈谈他的小说理论。
金圣叹根据小说创作的特点,主要探讨了这样两方面的问题: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的刻画与故事的叙述,即性格理论与叙事理论。
在这里我主要谈一下他的性格理论。
首先是他认为小说重在塑造人物形象。
金圣叹认为《水浒传》最大的看点就在于它刻画了一系列性格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
”他还说:“《水浒传》写一百八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
”着在其他作品中是很难看到的。
但与此同时,《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又有一定的类型化特征,使你一看到其中的某一人便想到与此相似的某一类人的特点。
大凡一部优秀的小说都是如此,小说中的人物都有着各自的性格特征,与其他人物相异,这样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水浒传》中李逵的直爽、林冲的隐忍、武松的刚毅,使人一看便能与其他一百零七好汉区别开来。
而与此同时,我们又能从小说中人物身上找到现实生活中这类人的共性,例如西门庆的骄奢淫逸,例如高球的小人得志等等。
一部好的小说,正是追求这种共性与个性的高度统一。
金圣叹的人物性格理论从心理内涵上规定“性格”,强调性格的生动性和个性,强调一种心理的真实感,这便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形、神关系论相通了。
金圣叹读批水浒传
前言金圣叹(1608—1661年)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
名采,字若采,明以后改名人瑞,字圣叹。
一说本姓张,吴县(今属江苏)人,明诸生,入清后以哭庙案被杀。
少有才名,喜批书,他所批《水浒传》成书于崇祯末年,把七十一回以后关于受招安、打方腊等内容删掉,增入卢俊义梦见梁山头领全部被捕杀的情节以结束全书。
只因这一腰斩,加上他评点此书所持奇谈怪论,金圣叹遂成一时风流,声满天下。
是怪杰,还是人杰?是始作俑者,抑或是敢为天下先?是非功过自有评说。
《传世名著百部》在此将《金圣叹评点<水浒传>》全文送呈广大读者,并稍加解读,希图抛砖引玉,引出无数个敢发奇谈怪论的金圣叹。
《水浒传》不愧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大奇书,因而“水浒”问世本身就是中国文坛的一大盛事。
但尽管它是奇书,却又不是名正言顺的奇书,因为中国的奇书天经地义地被认为是儒家“四书”、“五经”,程朱理学,再就是充满道学气、儒家气的以“载道”、“传道”为宗旨的诗文词赋,小说不过是“出于稗官,街谈巷议、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乃引车卖浆之徒之所操”。
然而小说毕竟是小说,它既然有存在的理由,也必然会去争取发展的权利。
《水浒传》亦是这样,它既然敢于问世,就敢于让世人去接受他。
从李卓吾拍案高呼“水浒”乃发愤之作,到叶昼的不同凡响的评点,再到金圣叹颇具真人气息的奇谈怪论,《水浒》这部野语村言真是越来越奇,越来越怪,怪到须由政府封杀,列为禁毁一类,且倡言“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毫无疑问,金圣叹读批《水浒》是中国文学史最具特色的评点之一,由此而招致的赞誉、诋毁也可谓铺天盖地,对于其是非功过的争论丝毫不亚于高鹗续《红楼梦》。
金圣叹读批《水浒》在以下几点令人赞叹不已。
首先是批文中表现出来的那种惊世骇俗的思想见解。
这些思想见解具有鲜明的近代甚至现代意义和特色,因而在暮气十足的晚明清初,不愧开风气之先,说他超越时代也毫不过分。
金圣叹一生大半在晚明,这时是中国反理学的异端思潮泛滥时期,李卓吾、叶昼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金圣叹批评水浒传读后感
金圣叹批评水浒传读后感首先,金圣叹的《水浒传》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
小说中塑造了108位梁山好汉的形象,每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使人难以忘怀。
比如梁山大哥宋江,他聪明机智、风度翩翩,颇有一番舍我其谁的霸气;又比如孙立、卢俊义、吴用等人,各有各的优点和特长,共同组成了一幅个性鲜明、气质各异的人物画卷。
金圣叹通过对这些角色的刻画,展现了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价值观念,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梁山干将的世界之中。
其次,金圣叹的《水浒传》在描绘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面时,呈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小说中描绘了宋朝末年的社会现实,表现了社会阶级的对立和人民的疾苦。
在封建统治下,官逼民反、世风日下、民不聊生,贫富悬殊,社会道德沦丧,种种社会现象映衬出封建社会的黑暗面。
通过对这些现实问题的揭露和探讨,金圣叹激励人们觉醒自我,勇敢面对社会的黑暗面,追求真理和正义,为民族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另外,金圣叹的《水浒传》在揭示封建礼教的虚伪性和人性的普遍性方面表现突出。
小说中描绘了许多官宦人家的生活现实,展现了他们的虚伪、贪婪和欺诈。
比如宋江的表兄林冲,他表面上忠心耿耿、口若悬河,实际上却心怀鬼胎、勾心斗角;又如当年曾经为邓太阿谋事的高俅,他表面上对主公忠心耿耿、言听计从,实际上却暗藏杀机,图谋篡权。
金圣叹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绘,揭示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肮脏面目,使读者对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最后,金圣叹的《水浒传》在歌颂英雄豪杰的气概和唯士论的思想时,传达了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说中塑造了众多仁义、忠勇、仗义疏财的英雄豪杰形象,他们不畏强权,不屈于权势,不惧恶势,义薄云天,大公无私,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民族气节和民族英雄风采。
金圣叹通过对这些英雄形象的刻画,表达了他对正义、仁爱、忠诚和真理的追求,唤起了广大读者的赞美和敬仰,提升了国民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
总之,金圣叹的《水浒传》是一部堪称经典的中国古典小说,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宋朝年间的梁山好汉群像,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虚伪和人性的普遍性,歌颂了正义、仁爱、忠勇和智慧,传达了崇尚英雄豪杰、唯士论的思想。
金圣叹点评水浒传好句
金圣叹点评水浒传好句大家好,我是宋立岩,今天和大家聊一聊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要求准确地刻画人物。
金圣叹在评点中还表明了这样一个思想:《水浒传》小说语言的准确美,更多地表现在人物语言的性格化上。
他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指出.“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
”人物语官高度性格化了,对读者的吸引力就更大。
他称赞说。
“《水浒传》并无之乎者也等字,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真是绝奇本事。
”确实,《水浒传》塑造了众多的典型人物,从对他们的不同声目的描绘中,即可以看出他们不同的性格、气质、形状等特色,这需要杰出的修辞才能方行。
即使具有同一特点的人,性格不同,表现就不一。
金氏说:“《水浒传》只是写人粗卤处,便有许多写法。
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气,李遗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构,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
”以写鲁达的爽直性格为例。
鲁达在桃花庄将桃花山来抢亲的二大王打走之后,刘太公道:“师父休要走了去,却要救护我们一家儿使得。
”智深道:“凭么闲话,俺死也不走。
”(第四回)金氏批道;“鲁达语。
”这话只有重义气甚于性命的各智深才说得出来。
桃花山的大大王李忠与价达见面之后,智深道:“既然兄弟在此,刘太公这头亲事再也休题。
”(同上)金氏批道:“香达语,何等爽直!”第五十七回除写了鲁达的爽直、性急之外,还描写了他对朋友的义气、感情的真挚。
鲁达与武松来到少华山寻史进时,“朱武道:‘既是二位到此,且请到山寨中,容小可备细告诉。
’鲁智深道.‘有话便说,史家兄弟又不见,谁鸟耐烦到你山上去!’(金评:不推爽直,兼写贞烈。
)武松道:‘师兄是个急性人,有话便说甚好。
’“朱武将史进被贺太守抓进牢监之事诉说之后,“普智深听了道.‘这撮鸟敢如此无礼,倒您么利害!洒家便去结果了那厮!’”(金评:直爽是大师天性)朱武等将鲁智深请到山寨,杀牛宰马管待。
”鲁智深道:‘史家兄弟不在这里,酒是一滴不吃!要便睡一夜,明日却去州里打死那厮罢!’”(金评:句句使人洒出热泪,字使人增长义气,非鲁达定说不出此语,非此语定写不出鲁达,绝妙绝。
浅谈金圣叹人物性格理论
浅谈金圣叹人物性格理论摘要:金圣叹在小说理论上建树卓著,尤其重视人物性格塑造。
本文试从金圣叹人物性格理论内容特征、产生渊源以及塑造人物性格的规律方法三方面来进行论述。
关键词:金圣叹;人物;性格金圣叹《第五才子书》言:“或问施耐庵寻题目写出自家锦心绣口,题目尽有,何苦定要写此一事?答曰:只是贪他三十六个人,便有三十六样出身,三十六样面孔,三十六样性格。
”1可见他认为小说创作的首要任务是写人,以及刻画人物迥异的性格。
金圣叹人物性格理论的构建离不开传统画论的影响和对前人小说批评的继承,他通过对《水浒传》人物的评点,探寻塑造人物形象的规律方法。
1.人物性格理论内容特征南唐李中《献张拾遗》“官资清贵近丹墀,性格孤高世所稀”一句较早提到“性格”一词,而率先将“性格”用于文学批评则是金圣叹。
他曾云:“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
”2指出《水浒传》令人百读不厌是源于对人物性格的成功塑造。
而其笔下“性格”内涵可从《序三》中窥得一斑:“《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3即性格指人内在的脾气秉性、气度风采与外在的形貌体态、言语行动。
在金圣叹《水浒传》评点中,可见其人物性格理论的内容特征。
首先,人物性格具有稳定性,人物会随情节发展而变化,但其内在“神理”不变。
如评鲁智深:“自第七回写鲁达后,遥遥直指四十九回而复写鲁达。
乃吾读其文,不惟声情鲁达也,盖其神理悉鲁达也。
”4可见性情气质等复杂因素构成了一个人的性格,但无论行为习惯怎么变化,内在都始终如一。
体现在小说创作中,就是其性格有着稳定性和连贯性,无论经历过怎样的变化成长,其语言行动都会符合人物内心潜在的行为动机,不给人以割裂之感。
其次,人物性格具有典型性。
一方面体现在人物的共性上。
金圣叹有评:“其忽然写一豪杰,即居然豪杰也;其忽然写一奸雄,即又居然奸雄也;甚至忽然写一淫妇,即居然淫妇;今此篇写一偷儿,即又居然偷儿也。
吴新雷:读《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研究》
吴新雷:读《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研究》苏州人金圣叹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批评大家,是文苑中评点派的怪杰。
他在明崇祯十四年(1641)批改《水浒传》为“第五才子书”,又在清顺治十三年(1656)批改《西厢记》为“第六才子书”。
这两种读本在民间流传甚广,金氏也就因此而名声大振。
众所周知,金圣叹“腰斩”《水浒传》,把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浒全传》砍成了七十回本,使它成了“断尾巴蜻蜓”。
这桩文坛公案在学术界长期聚讼,对于金圣叹的功过是非争论不休,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而李金松同志新著(《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研究》),正好是针对金批《水浒传》作出了最新解析,立论公允,富有创见。
我觉得这本书的最大特色是有理论深度,极具学术理论的穿透力。
作者学贯中西,能运用新的美学原理对金批《水浒》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思路清晰,新见迭出。
本书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角度着眼,全面地系统地对金批《水浒》作了深入细致的考论,内容包括金氏的生平、思想、著述、文学观,评点本的版刻和文体特征,批评体系及其影响等各个方面,既有宏观的论述,又有微观的辨析。
书中将金圣叹的小说理论与具体作品中的评点事例结合起来研讨,论域宽广,论据充分。
对于金圣叹“腰斩”《水浒传》的原由,本书作者挖掘了金圣叹的思想根源,多方位多层面地进行了探讨。
除了从政治思想上揭示金圣叹“独恶宋江”的封建思想作怪以外,书中还进一步从文艺思想上来观照,指出金圣叹的审美观念受“易学”的影响。
金氏从《周易》六十四卦动态和谐的结构理念出发,认为《西厢记》杂剧应在第四本“草桥惊梦”结束,第五本是多余的“恶札”;《水浒传》应在“梁山泊英雄排座次”结束,七十一回以后是“狗尾续貂”。
金氏先从《水浒传》开刀,并补写卢俊义“惊噩梦”一段作结,然后再准备“腰斩”《西厢记》,完全是出于同一机杼,这是金氏前后一贯的悲剧论的实践。
从艺术效果上来评价,金氏对《水浒》、《西厢》的悲剧处理是值得肯定的,但其政治思想是封建落后的。
金圣叹评水浒人物
⾦圣叹评⽔浒⼈物“⼤凡读书,先要晓得作书之⼈是何⼼胸。
如《史记》须是太史公⼀肚⽪宿怨发挥出来,所以他于《海侠》、《货殖传》特地着精神。
乃⾄其余诸记传中,凡遇挥⾦杀⼈之事,他便啧啧赏叹不置。
⼀部《史记》,只是‘缓急⼈所时有’六个字,是他⼀⽣著书旨意。
《⽔浒传》却不然。
施耐庵本⽆⼀肚⽪宿怨要发挥出来,只是饱暖⽆事,⼜值⼼闲,不免伸纸弄笔,寻个题⽬,写出⾃家许多锦⼼绣⼝,故其是⾮皆不谬于圣⼈。
后来⼈不知,却是《⽔浒》上加‘忠义’字,遂并⽐于史分发愤著书⼀例,正是使不得。
”下⾯摘⾃⾦圣叹《读第五才⼦书法》:⼀百⼋⼈中,定考武松上上。
时迁、宋江是⼀流⼈,定考下下。
鲁达⾃然是上上⼈物,写得⼼地厚实,体格阔⼤。
论粗卤处,他也有些粗卤;论精细处,他亦甚是精细。
然不知何故,看来便有不及武松处。
想鲁达已是⼈中绝顶,若武松直是天神,有⼤段及不得处。
《⽔浒传》只是写⼈粗卤处,便有许多写法。
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靮,阮⼩七粗卤是悲愤⽆说处,焦挺粗卤是⽓质不好。
李逵是上上⼈物,写得真是⼀⽚天真烂漫到底。
看他意思,便是⼭泊中⼀百七⼈,⽆⼀个⼊得他眼。
《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他好批语。
只如写李逵,岂不段段都是妙绝⽂字,却不知正为段段都在宋江事后,故便妙不可⾔。
盖作者只是痛恨宋江奸诈,故处处紧接出⼀段李逵朴诚来,做个形击。
其意思⾃在显宋江之恶,却不料反成李逵之妙也。
此譬如刺枪,本要杀⼈,反使出⼀⾝家数。
近世不知何⼈,不晓此意,却节出李逵事来,另作⼀册,题⽈"寿张⽂集",可谓咬⼈屎撅,不是好狗。
写李逵⾊⾊绝倒,真是化⼯肖物之笔。
他都不必具论;只如逵还有兄李达,便定然排⾏第⼆也,他却偏要⼀⽣⾃叫李⼤,直等急切中移名换姓时,反称作李⼆,谓之乖觉。
试想他肚⾥,是何等没分晓。
任是真正⼤豪杰好汉⼦,也还有时将银⼦买得他⼼肯。
浅析《水浒传》人物塑造特色
浅析《水浒传》人物塑造特色《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一般简称《水浒》,作于元末明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奇书之一。
作为经典著作的水浒,含蓄地概括了中国各个朝代的变迁和演变,客观地揭露了顽固的中国伦理道德,以及那些伦理道德对国人的愚弄和危害。
在这里除了该书在思想上的成就之外,文学写作方面的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尤其是在人物刻画方面的成就。
在人物的塑造上,如善于组织生动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通过矛盾冲突,以人物自己的言行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能够抓住并突出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注意写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复杂性《水浒传》主要表现在写正面人物却敢于写他们的缺点和弱点,但仍然不妨碍写出让人尊敬和崇拜的一面;在具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上,渲染、烘托、对比等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更突现了不同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
《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所表现的独特的艺术成就和特色。
《水“浒》人物描写的又一特点便是关于一切人物的一切都是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作者绝不下按语”金圣叹评《水浒传》的基本美学原则是“三境”说。
他在《贯华堂批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序一》中说:心之所至,手亦至焉者,文章之圣境也。
心之所不至,手亦至焉者,文章之神境也。
心之所不至,手亦不至焉者,文章之化境也。
中国的山水画有一个类别就是写意的,在《水浒传》也运用了中国这一传统的文艺美学原则来描写人物,重形似而不拘于形似,达到了神似。
“以形写神”,所以能使人物“传神”、“逼真”,达到“化境”。
在第九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金圣叹评施耐庵对雪景的描写是“龙眠白描,庶凡有此”,“龙眠”指北宋画家李公麟。
白描是绘画中一种朴素自然的艺术表现方法,不作繁琐的渲染,只用简单的数笔描绘出对象的形象文章中只有写出人物性格中的“同中之异”,才能使人物形象逼真传神。
金圣叹之前,容与堂本评《水浒传》曾提出“同而不同处有辨”,认为人物性格的特殊性是在对比中显示出来的,既要写出相同之处,又要写出不同之处。
金圣叹所谓心胸垒块,天地文章内涵
金圣叹所谓心胸垒块,天地文章内涵金圣叹非常重视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在《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的序言、批语以及《读第五才子书法》中,他多次肯定该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性格,并对该书的人物描写艺术作了精当的概括,他指出这一艺术成就的取得必须归功于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长期体察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创造性才能。
他说:“施耐庵以一心所运,而一百八人各自入妙者,无他,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斯以一笔而写百千万人,固不为难也。
”[[2]]“格物”一语出于《礼记·大学》,该书将其设定为“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长串个人伦理实践和群体政治实践的起点,使之带有浓厚的伦理政治色彩。
金圣叹在《水浒传》批评中也常常将“格物”与“修、齐、治、平”联系起来,但是在总结《水浒传》的人物描写艺术时,他又按照自己的理解给予这一概念以新的阐释:格物之法,以忠恕为门。
何谓忠?天下因缘生法,故忠不必学而至于忠,天下自然,无法不忠。
火亦忠,眼亦忠,故吾之见忠;钟忠,耳忠,故闻无不忠。
吾既忠,则人亦忠,盗贼亦忠,犬鼠亦忠。
盗贼犬鼠无不忠者,所谓恕也。
夫然后物格,夫然后能尽人之性,而可以赞化育,参天地。
这就是说,“格物”的途径在于“忠恕”二字,只有能忠能恕,才能达到“物格”的境界。
金圣叹认为,所谓“忠”就是“因缘生法”。
“因缘生法”为佛学命题,“因缘”是指事物赖以存在和活动的原因和条件,而世界万物,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现象的和本体的,佛学统称为“法”。
“因缘生法”,就是说世界万物都因其所依据的原因和条件而存在而活动。
正如《俱舍论》卷6曰:“因缘合,诸法即生。
”《维摩诘经·佛国品》僧肇注:“诸法要因缘相假,然后成立。
”在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忠”有两层含义:其一,世界万物随其所依据的原因和条件而表现出来的本性就是“忠”,它不是靠学习仿效所致,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其二,世界万物随其因缘而各有本性,作者亦随其因缘而有其本性,作者必须以天然纯朴之心去感应世界万物的本性,才能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对于事物本性的审察达到入木三分、洞若观火的程度,只有达到这种以忠见忠、以忠闻忠的境界,才能创造出化工肖物的上乘之作,所以金氏特别强调“澄怀格物,发皇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
金圣叹评水浒之人物形象塑造理论
——从“澄怀格物”谈起
王青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明清之际文学批评大家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中提出了“澄怀格物”的人物塑造方法,并由此生发出“忠恕”、“因缘生法”等一系列人物创作理论,据此最终方能创作出性格各异、栩栩如生的一百八人物。
这些创作理论显示出金圣叹儒释道三家融合的思想底蕴。
关键词:金圣叹;人物形象;澄怀格物;忠恕;因缘生法
金圣叹的《水浒》评点对小说的艺术特征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总结出一系列小说创作的方法,涉及叙事方法、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方面面。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金圣叹说《水浒传》人物塑造能做到鲜明生动,令读者读之酣畅淋漓,是因为施耐庵着重刻画人物的精气神,将其作为刻画人物的核心。
而通过不同人物形象的对比烘托、类似人物形象提炼同中之异,就更能将人物写的立体多面生动。
同时,人物的语言行为又都能达到合乎情理,与人物之“神”一脉相承。
那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创作方法,写活人物呢?金圣叹提出了“澄怀格物”、“忠恕”以及“因缘生法”的创作理论。
金圣叹在三十五回夹批中说“一部书皆从才子文心捏造而出。
”金圣叹认为文学创造活动是人精神世界外化的表现,而上述的这些人物塑造理论就主要是从创作主体作家自身修养的内在角度提出来的。
依金圣叹所见,《水浒传》的各色人物之所以栩栩如生、如在目前,就是因为作者深入生活,切身体会生活,以自己的生活经历走进笔下人物的内心,长期积淀酝酿,最终写活人物。
一、“澄怀格物”
其中“澄怀格物”一词,体现出金圣叹所受道家思想和宋明理学的影响。
“澄怀”,就是说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排除杂念,心灵虚空,内心的宁静和澄明,进入了道家所言的“虚静”状态,心无旁骛地打磨人物,不受外在世界的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创造的人物内心世界中,先让人物在自己的心中、想象中活起来,进而形诸于笔尖纸上,让读者阅读到一个鲜活的角色。
“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首先说明了“格物”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经历长期的积淀才能有朝一日顿悟其中真味,而不可能一蹴而就。
其次,“格物”一
词,源于理学家所推崇的认识事物的方法,通常,“格物”总是与“致知”相连。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最早见于先秦经典《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格物致知”是修齐治平的基础和前提,是“大学之道”的基石。
而金圣叹将“格物”一词运用到小说人物形象塑造上,就是说作家必须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走进自己笔下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地分析角色应该具有的性格特征,探求人物形成的原理,以及不同人物形象之间的区别,进而做到抓住人物之核心精气神所在,写出成功的人物形象。
那如何才能做到“格物”呢?金圣叹在《水浒传序三》中提炼说“格物之法以忠恕为
门。
”[1]
就是说“忠恕”是做到“格物”的方法。
二、“忠恕”
“忠恕”也是儒家重要的伦理范畴之一,《论语·里仁》篇十五则: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恕”指的是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儒家核心思想“仁”的具体运用: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
“忠恕”,就是用对待自己原则对待别人。
“恕”,孔子自己定义说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忠”则是“恕”的积极一面,用孔子的话,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金圣叹将此应用于人物创造,就是忠实于人物品质,将自己幻想成他。
金圣叹在《序三》中说:“何谓忠,天下因缘生法,故忠不必学而至于忠,天下自然,无法不忠。
火亦忠,眼亦忠,故吾之见忠;钟忠,耳忠,故闻无不忠。
吾既忠,则人亦忠,犬鼠亦忠。
盗贼犬鼠无不忠者,所谓恕也。
”在四十二回的首批中他又写到:“夫中心之谓忠也,如心之谓恕也。
见其父而知爱之谓孝,见其君而知爱之谓敬。
夫孝敬由于中心,油油然不自知其达于
外也。
”[2]又说“盖忠之为言中心之谓也。
喜怒哀乐之未
发,谓之中;发而为喜怒哀乐之中节,谓之心;率我之喜怒哀乐无不自然诚于中,形于外,谓之恕。
”[3]以上几处说明,作家只有将自己化为所写人物,推己及人才能将人物写活。
正因为万事万物都遵循着天道规律,因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作家在创作时就应该想象着自己作为书中角色在故事中的情况下喜怒哀乐的变化和具体的处置
古代文学
方法,人物将如何说、如何做,最终加工润色,则人物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方自然流露,不着痕迹。
作家以这种推己及人、亲身体验的方式描绘人物,就能把人物写的真实,贴近生活实际,合情合理,将人物塑造的更加立体多面,而不是扁平没有生气,或者只是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揣度本应有灵魂的人物的内心,而使得人物缺少了内在贯穿的精神轨迹,成为一个失败的人物形象。
三、“因缘生法”
那如何才能做到“忠恕”呢?按金圣叹的说法,就要掌握“因缘生法”。
“因缘生法”本乃是佛教术语,“因缘”指的是原因和条件,“法”,是一切物质和精神现象的概括。
按佛教说法,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依据一定的原因及条件方才呈现出来,亦即“生法”。
因缘之网网罗万事万物而非凭空产生。
应用到人物创作,就是在秉“忠恕”之法推己及人,深入角色内心时,要切实体会人物言行产生的条件和原因,这样才能精准把握人物特点,创造出传神逼真的人物形象。
但金圣叹所说的“因缘生法”并不等同于说每个人物的生命轨迹都由一个高于世人的神秘力量所操控的“宿命论”,而是需要通过人们的努力、作家的修炼以认识到的影响事物发展的必然因素。
也正是据此,才使人物的个性发展有迹可循,真实可信。
作家懂得了“因缘生法”,在创作时进而做到“动心而均”。
金圣叹在第五十五回的总评中说施耐庵兼有奸雄与豪杰之气,也正因如此耐庵在创造这类人物的时候便能感同身受,将自己化身为人物,进而创造出有血有肉的形象。
可是当刻画淫妇、偷儿这类角色时,耐庵是断断没有这种气质的,那该怎么办呢?他说:“惟耐庵于三寸之笔,一幅之纸之间,实亲动心而为淫妇,亲动心而为偷儿。
既已动心则均矣……”[4]这就是说,不论创造的人物是正面还是反面、高尚还是卑鄙,自己是否有着亲身经历,与自己本身的个性禀赋是否相似,作家都能进入人物内心,“心”临其境,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经由“动心”而物化为所写的人物,创作出有生命的、有人情味的角色。
施耐庵在创造人物时,将自己幻化为人物本身,进入人物所处的世界,而具备了所写人物的心性品质,所以能将人物写的饱满立体,呼之欲出。
“动心而均”,正如德国美学家利普斯在其作《空间美学》中详细阐述的“移情说”,我们将自己内心的感觉、情感、意志投射到外物上去,就使得外物也具有了我们的感觉、情感、意志,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变得有了生机。
这既是我们进行审美活动的方式,也是进行艺术创作尤其是人物塑造时应遵循的法则。
《水浒传序三》中写:“忠恕,量万物之斗斛也。
因缘生法,裁世界之刀尺也。
施耐庵左手握如是斗斛,右手持
如是刀尺,而仅乃叙一百八人之性情、气质、形状、声口者,是尤小试其端也。
”施耐庵秉承着“忠恕”和“因缘生法”的创作准则,创作出了活灵活现的一百八人物。
另一方面,总的来说,以上所言的几个概念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层级顺序:“因缘生法”为“忠恕”前提,做到“因缘生法”,明白事件、人物发展的原因情境后,方知何为“忠”明何为“恕”,如此一来便能做到“澄怀格物”,塑造出成功的人物形象。
金圣叹总结的这一过程不单适用于人物形象的描绘,也贯穿于金圣叹所梳理出的总体的小说创造思维流程,发展出波澜起伏的情节推进。
金圣叹从创作主体出发,说明了在塑造人物时主观方面的要求和作用。
在金评本第二十八回首批中有云:“若夫文人之事,固当不止叙事而已,必且心以为经,手以为纬,踌躇变化,务撰而成绝世奇文焉。
”第四十七回首批中也写到:“以墨为兵,以笔为马,以纸为疆场,以心为将令。
”“以心为经”、“以心为将令”都说明了文学创造是一种由心而始、思绪驰骋的精神创造活动,这些说法突出了作家主观方面的作用,同时也与其“因文生事”的总体小说创造观相契合。
而在以上所说的人物创造理论中,“因缘生法”一说,在一定程度上也强调了塑造人物不能离开客观的外部环境制约,说明了客观方面的作用。
人物塑造要做到主客两个方面的统一——由心出发,但不忽视客观环境的制约限制作用,最终达到一种主客合二为一的物化境界,进入到了金圣叹所言的艺术创作的最高“化境”境界。
金圣叹评点《水浒》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发现总结了小说的一系列创作方法理论,虽然这种评点的方法显得零散不成系统,但就人物形象塑造这个层面来说,金圣叹的理论融儒、释、道三家于一体,通过“澄怀格物”、“忠恕”、“因缘生法”等一系列命题从较为深刻的角度阐释了小说人物创作规律和文学的属性,对于提高他所处时代通俗文学的地位和后代小说创作及其评点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金圣叹.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上)(下)[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2]张法.中国美学史上的体系性著作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18-222.
[3]邹苏芹.“因缘生法”辨——金圣叹小说理论探索[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6:2-10.
[4]李继伟.从“因缘生法”到“因文生事”——金圣叹创作过程论浅析[J].社科纵横,2008,23:164-165.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