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下肢丹毒20例临床分析
金黄散外敷+四妙散内服治疗下肢丹毒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分析
金黄散外敷 +四妙散内服治疗下肢丹毒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分析摘要:目的:对下肢丹毒患者使用金黄散外敷+四妙散内服治疗,观察其效果。
方法:将我院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下肢丹毒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外科换药方式,研究组采用金黄散外敷+四妙散内服治疗,各33例患者。
结果:(1)研究组有效率为31(例)93.93%,对照组有效率为24(例)72.72%。
(P<0.05),两组有差异。
(2)研究组治疗后周径、疼痛、肿胀皮损积分为0.89±0.57、0.91±0.25、0.83±0.22、0.95±0.22,对照组治疗后周径、疼痛、肿胀皮损积分为1.38±0.53、1.95±0.53、1.57±0.38、1.38±0.44。
(P<0.05),两组有差异。
(3)研究组治疗后CPR、WBC、N检查指标为10.44±2.83、6.13±1.54、46.27±6.84,对照组治疗后CPR、WBC、N检查指标为14.58±3.67、9.25±1.66、57.68±2.46。
(P<0.05),两组有差异。
结论:对下肢丹毒患者使用金黄散外敷+四妙散内服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检查指标,该方法值得推荐使用。
关键词:金黄散;四妙散;小指单独;治疗效果下肢丹毒是一种临床多发的急性炎症,患者大多会患有下肢静脉功能不全、脚癣、皮肤炎症等等一些基础类疾病,该病症具有复发性高、治愈难度大的特点。
在临床治疗中,使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本组研究中心采用金黄散外敷+四妙散内服的治疗办法,观察其治疗效果和可行性。
1.一般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之间,收治的下肢丹毒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外科换药方式,随机编入33例患者,平均年龄56.48±6.57岁,平均体重52.17±6.79千克,平均身高1.59±0.42米,男17例,女16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丹毒31例临床观察-论文
【 1 ] 吴在德 , 吴肇汉. 外科学 【 M ] . 7版. 北京 : 人 民卫 生出版社 ,
2 0 0 8: 1 5 3 .
展成象皮肿 。由于 乙型溶 血性链 球菌 是一种 感染 力很 强 的细菌 , 治疗应使用抗生素 , 其 中青霉 素为首选 , 对青霉 素 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 、 头孢菌素等 , 疗效 可靠 , 但在早期症 状改善方面效果不佳 J 。 下肢丹毒属 中医学流火范 畴 , 多因皮肤外伤或血分 内 热, 火邪侵犯血分 , 导致火热之毒 留恋郁结肌肤 ; 或年老体 弱, 体表卫外失固 , 火 热湿毒 邪趁 隙而人 , 湿 热搏结 , 下 注 于下肢 , 形成红 、 肿、 热、 痛之症 。《 圣济 总录》 指 出: “ 热 毒 之气 , 暴发于皮肤问不得外泄 , 则蓄热为丹毒。 ” 因此 , 在治
1 . 3 . 2 治疗 组 在对 照组 治疗基 础上 加 中医 内服外 敷 。
2 0 1 1—1 0 , 我们采用 中西 医结 合疗 法治疗 下肢丹 毒 3 1 例, 并与单纯抗生 素治疗 2 8例对照观察 , 结果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1 . 1 一般 资料
全部 5 9例均为 我院外二科住 院患者 , 随
( P> 0 . 0 5 ) , 具有 可比性 。
中药 E l 服处方: 茯苓 1 6 g , 车前 子 1 5 g , 菊花 1 0 g , 牛 膝 l 6 g , 金银 花 1 5 g , 紫花 地丁 2 0 g , 革解 1 5 g , 薏苡 仁 、 滑石 各1 8 g , 牡 丹皮 、 泽泻 、 通草 、 黄柏各 1 2 g 。下肢 肿胀严 重 ,
2 0 0 9—0 l —2 0 l 1 —0 5 , 我 们对 3 0例 肛裂 患者在 术后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急性下肢丹毒23例临床研究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急性下肢丹毒23例临床研究潘超;马朝群【摘要】目的:观察在中药内服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四黄苦地汤冷湿敷治疗下肢丹毒的临床疗效。
方法:45例下肢丹毒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22例予中药五神汤加减内服,以50%硫酸镁湿敷;治疗组23例在内服中药五神汤加减的基础上,以四黄苦地汤冷湿敷。
2组均治疗7d后观察并比较临床疗效和临床评价指标及局部症状体征的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18%(P<0.05)。
2组治疗后白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幅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
2组患者治疗后局部症状体征(患肢肤色、肿胀程度、肤温、自觉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幅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常规服用中药的同时加用四黄苦地汤冷湿敷治疗下肢丹毒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理化指标。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年(卷),期】2016(048)006【总页数】3页(P43-45)【关键词】下肢丹毒;五神汤;外敷;投药和剂量【作者】潘超;马朝群【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3;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3.505丹毒是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突然起病,局部皮肤变赤,色如涂丹,焮热肿胀,肤温升高,同时伴有恶寒发热、周身乏力等全身症状。
丹毒发于下肢,病机多以湿热为患,治疗需利湿清热,在内服中药的同时应结合外敷、熏洗、砭镰等外治法[1]。
近年来,我们在内服中药五神汤加减的基础上,加用自拟四黄苦地汤冷湿敷治疗下肢丹毒,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有关临床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所有纳入研究的下肢丹毒患者均来自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江苏省中医院普通外科门诊,共4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探讨丹毒的诊治方法与临床分析
探讨丹毒的诊治方法与临床分析丹毒(erysipelas)是皮肤科的常见病,一般的抗菌消炎治疗短期内不易治愈,且治后复发率高。
,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
好发于下肢和面部。
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局部出现界限清楚之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褪色。
皮肤表面紧张炽热,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烧灼样痛。
伴高热畏寒及头痛等。
丹毒虽以“毒”命名,却并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真皮炎症。
其病原菌是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多由皮肤或粘膜破伤而侵入,但亦可由血行感染。
为解决治疗难题,根据该病的发病部位与解剖特点,我科在原有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创立了梅花针针刺配合拔火罐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择门诊病人10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6例,对照组38例,男48例,女56例;年龄15~72岁;病程3天~6年;急性丹毒36例,亚急性23例,慢性丹毒急性发作45例;发于下肢67例,上肢14例,头颈部6例,躯干17例。
两组病人局部均有红肿热痛,均进行体温、血白细胞计数检测。
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症状等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病因分析:丹毒的病原菌为a族b型溶血性链球菌,偶有c 型或c型链球菌所致。
多由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处而侵入,也可由血行感染,故鼻部炎症、抠鼻、掏耳、足癣等因素常成为丹毒的诱因,病原茵可潜伏于淋巴管内引起复发。
其他如营养不良、过分酗酒、丙种球蛋白缺陷及肾性水肿等皆可为丹毒的促发因素。
1.3 治疗方法:1.3.1 全身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并及时对症治疗,抗生素以青霉素疗效最好,一般用药2~3天后,体温常能恢复正常,但需持续用药2周左右,磺胺类药亦能取得良好的疗效,根据病情必要时可与青霉素同时应用。
对青霉素过敏者可使用四环素、红霉素等。
如果患者为复发性慢性丹毒,应检查足趾等处有无足癣,检查鼻前庭及外耳道等处有无感染病灶,并给予相应的处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丹毒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丹毒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究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丹毒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在2016年1月—2018年1月间收治的60例下肢丹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参与情况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西药以及静脉滴注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药+外涂金黄散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情况。
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96.67%显著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569;P<0.05);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67%明显优于对照组23.33%,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2145;P<0.05)。
结论: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发现应用中药与西药联合实施内外治疗的总体效果良好,能提高总体的疗效效果。
在临床中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下肢丹毒;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75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1-0158-02下肢丹毒在临床中是皮肤病的一种,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皮肤肤色发红,伴随皮肤表面发热紧张,并且迅速向四周延展,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形成的急性感染的疾病[1];主要发病的区域在患者的下肢和面部位置。
该病经过治疗后大多均会痊愈,但是容易反复发作,患者患病时间久后病情严重,会导致其有慢性淋巴水肿的情况发生[2];在西医治疗中主要以抗生素类或其他西药进行治疗,虽然能够痊愈,但是治疗的不够彻底很容易导致复发情况的发生,而下肢丹毒在中医中认为是由于患者血分多热或者多夹湿热而导致;主要应对其进行清热解毒和除湿;因此为了进一步探究实施应用中药+外敷以及西药联合治疗下肢丹毒的临床应用效果;本次研究中选取本院在2016年1月—2018年1月接收的下肢丹毒患者共60例作为研究观察对象,观察分析患者在经过中西医药物联合治疗后的总体效果。
现报告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本院进行治疗的下肢丹毒患者共60例作为研究分析对象;其中排除具有其他感染性疾病的患者,排除具有重大外伤的患者,排除具有其他严重肾脏疾病患者,全部患者均符合下肢丹毒的诊断标准;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30例,对全部60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案例分析-丹毒
(2) 主诉
发现左下肢红肿伴发热2天。
3
02
体格检查
T38.3℃,P87次/分,R20次/分,Bp 135/70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及黏膜无 黄染,左侧腹股沟淋巴结可见肿大,质韧,伴触痛,其他位置未见浅表 淋巴结肿大。两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87次/分,律齐, 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肝右肋缘下4cm,脾脏未触及,未触及
3.简述本例病人的治疗原则
(1) 治疗时注意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局部可用50%硫酸镁液湿敷或采用中药外敷。 (2) 全身应用抗菌药物,如静脉滴注β-内酰胺类抗生素。 (3) 积极治疗与丹毒相关的足癣,避免复发。
9
5
04
思考题
(1) 分析本例病人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 (2) 简述本例病人的诊断及诊断依据,鉴别诊断要点。 (3) 简述本例病人的治疗原则。
6
05
解题思路
1.分析本例病人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
(1) 病史分析:病人主因“发现左下肢红疹伴发热2天”就诊,该病例病史比较简单,病人存在左下肢的红、 肿、热、痛,考虑存在左下肢炎症,需要行进一步的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进一步检查主要是针对下肢的感染 性疾病,需要考虑到下肢坏疽引起的感染、外伤所致的深肌层的感染以及表浅组织的感染。同时应考虑到病人 的糖尿病病史及脚癣病史。本病例特点为:①全身症状有发热寒战;②左下肢皮肤龙骑行红疹。 (2) 体格检查分析:体格检查阳性体征多集中于左下患肢,包括皮肤红肿,触痛,烧灼感等,但无明显的肢 体活动及感觉障碍,肿胀仅限于皮肤,未见明显的肢体肿胀。提示是一个左下肢的浅表组织感染。 (3) 辅助检查分析:本例病人实验室检查中主要是血常规有血象升高的表现,提示存在感染性疾病,同时尿 糖升高,符合了病人糖尿病的病史。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丹毒临床观察
自2 0 1 0 ~ 2 0 1 2年 ,笔者采用 中西 医结合方法 治疗下肢丹 发 率明显高于治疗组 。 毒4 4 例, 疗效满意 , 现总结如下。 3讨 论 1临床 资料 丹毒 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侵袭 破损 的皮肤或黏膜 ,导致 1 . 1 一般 资料 : 观察 病例共 8 3例 , 均为 门诊患者 , 随机分 为 2 淋巴管网分布区域的皮肤出现炎症反应 ,因其发病 时皮 肤突 组。 治疗组 4 4例 ,男 2 9例 , 女1 5 例 ;年龄 1 0 ~ 5 9岁。 对照组 然发红 , 色如丹涂脂染 , 故名丹毒 。西药治疗一般首选青 霉素 3 9例 , 男2 9例 , 女l 0例 ; 年龄 l 0 5 9岁。 两组在性别 、 年龄 、 病 注射液或者头孢类抗生素静脉滴注 ,大剂量足疗程治疗 对初 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 理 , 差 异无显著性意义 ( P > 0 . 0 5 ) , 具有 可 发丹毒急性期患者效果较好 , 疗 效确切。但研 究表 明, 单 纯西 比性。病例人选标准 : 均为 门急诊患者 , 符合《 中医病证诊断疗 药治疗 复发率高 , 且长期 使用抗生 素易导致耐药 , 影 响免疫 效标准》 l l l 有关丹毒诊 断标准 。 球蛋 白的合成 , 降低机体抵抗力 。 1 . 2治疗方法 : 对照组( 西医组 ) : 仅用 常规 的西药治疗 , 予 以青 中医学称 下肢丹毒 为“ 流火” , 多为血热 内郁 , 外 感毒邪 , 霉素 8 0 0万 u静脉滴注 ( 过敏者给予头孢呋辛 4 . 0 g 或者克林 侵犯 肌肤 , 或 因肌肤破损 , 感 染毒 邪 , 毒邪乘隙而入 , 郁蒸血分 霉素 1 . 2 g静脉滴注 ) , 并用 5 0 %硫 酸镁湿敷患处 , 每 日一次 。 嘱 所致 。急性期属热 毒炽盛证 , 恢复期属湿热蕴结证 , 多夹有瘀 患者休息 , 并抬高患肢。患足癣者 同时治疗足癣。 血 阻络 , 所 以治疗 当清热解毒 , 利 湿化瘀 。我们 采用 以清热解 治疗 组( 中西组 ) : 中西组 在上述 西药组 治疗方法 的基础 毒利 湿为主的加味凉血利湿汤加减联合西医常规方法 ,取得 上加用 中药 内服与外敷。 内服 : 口服加 味凉血利湿汤 。 处方 : 金 良 好 的疗效 。方中金银 花清气血 热毒 , 加紫花地 丁 、 野菊 花配 银花、 紫花地丁各 1 5 g , 连翘 、 大青 叶 、 野菊 花各 3 0 g , 黄芩 、 黄 伍 能清热解毒凉血 、 消散疔毒 之力尤强 ; 连翘清热 解毒 , 散结 柏各 1 2 g , 栀子 、 牡丹皮 、 赤芍各 9 g , 伴高热者加生石膏 3 0 g , 牛 消肿 ; 牡丹 皮 、 赤芍 、 大黄凉血散瘀通络 , 大黄 配伍 黄柏 、 金银 膝、 革薜各 1 2 g , 苍术 、 薏 苡仁 、 车前草各 1 0 g , 生玳瑁 9 g 。 每天 1 花、 紫花地 丁加 强泻火解 毒作用 ; 黄柏苦寒燥 湿清热 , 直 达下 剂, 水煎 , 分早 晚 2次温服。 外敷: 取如意金黄散( 北京 同仁堂股 焦 ; 薏苡仁甘淡渗湿除痹 , 兼能清热 ; 苍术苦温燥湿健脾 , 用除 份有 限公 司同仁堂制药厂 , 国药准字 Z 1 1 0 2 0 9 0 6 ) 适量 , 用 白醋 生湿之源 ; 牛膝重在引湿下泄 , 导热下行 。诸药合用内服 , 共奏 调成糊状外敷 患处 , 覆 盖无菌纱布 , 每 日2次 。 清热解毒 、 利湿化瘀之功。 在 口服汤药 同时兼 以外用药如意金 2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黄膏 l 3 l , 原方 出 自明代陈实 功《 外科 正宗》 的如 意金黄散 , 由大 观察 指标 : 皮肤 红斑 、 局部 皮温 、 白细胞计 数 、 附近淋 巴 黄 、 黄柏 、 姜黄 等 1 0味药 经麻油煎 炸而成 。清热解 毒 、 消肿 结、 体温 。 止痛 , 用 于痈疽 、 发背 、 疔疖及 乳痈 、 流火 、 丹毒等一 切阳性疮 2 . 1 参照《 中医病证诊 断疗效标 准》 丹毒疗效判 定标准拟 定如 疡症 。 下: ① 治愈 : 经1 0 d 治 疗后体 温 、 血 白细 胞计 数 正常 , 红 肿热 中药 的清热解毒 药理作用 主要 体现 为抗 病原 微生物 、 抗 痛 消失 , 皮损 消退 , 出现皮 皱 , 附 近淋 巴结明显 缩小 或消退 。 毒素 、 解热 、 抗炎、 对免疫功能 的影 响、 抗氧化 、 清 除 自由基等 , ②有 效 : 体 温逐渐下 降或接近 正常 , 患处红肿 减轻 , 患肢肿胀 具有 清热 凉血解毒利湿功效 的中药能抗菌 、 抗病毒 、 改善 血液 仍 在。 局部温度稍高 , 附近淋 巴结压 痛减 轻 。 血 白细胞 明显下 循环 、 提高机体免疫功 能。金银花 目前已被列入重要的 中药抗 降。 ③无效 : 经1 0 d 治疗后体 温及血 白细胞计数变化 不明显 , 菌药物 ,其有效成分银花皂素对溶血性链球菌分泌 的毒 素有 患肢红肿热痛 , 患处及附近淋 巴结 肿痛如前 。 ④ 复发 : 随访一 较强的抑制作 用 , 还具有提高人体免疫 的功 能 ; 野菊 花所含黄 年 内出现临 床症状 者⑤ 总有效 率 : 治愈 率 , 有 效率 之和 为总 酮苷可扩张周 围血管 , 促 进局 部血 液循 环 、 改善微循 环的血液 有效率 。 瘀滞状态 , 促进 炎症消退 ; 黄芩 可清 除氧 自由基 , 抑制炎 症反 2 . 2 统计学方法 : 采用 S P S S 1 5 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 计 应 。外用金黄散调敷 , 缓解患者局部 灼热肿痛 的感觉 。中西 医 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 组 间比较采用 x z 检 验。P < 0 . 0 5 为差异 结合疗 法 标本兼治 , 较单 纯西 医抗感 染治疗优 势明显 , 值得 有统计学 意义 。 临床推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 中医药治疗丹毒的方式虽多种 2 . 3 治疗结果 多样 , 但是结合笔者经验 以及其他 的文献报道来看 , 多着 眼于 两组疗效 比较 疗效 的比较与评价 , 其机理 阐述较少 , 缺乏更深层次 的规范化 研究 , 如对有效药物 的药效学研究 , 消肿止痛消炎作用机制 的 更深层次 的规 范化研究 ,从 而取 得中医药治疗丹毒 的循证 医 学 的证据 。希望在将来 随着中医药药效学等多学科 的参 与能 使本病 的研究更进一步 。 治疗组病例数 4 4例 , 治愈 3 8 例, 占8 6 . 3 6 %, 有效 6例 , 总 参考文献 有效率 1 0 0 %。对照组病例数 3 9例 , 治愈 2 8例 , 占7 1 . 7 9 %, 有 【 1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 医病证诊 断疗效标准【 M 】 . 南京: 南京 大 效7 例, 总有效 8 9 . 7 4 %。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 , 差异 有 学 出版社 , 1 9 9 4 . 显著性 ( 氏O . 0 5 ) 。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同时可 以看出治疗 【 2 ] ' g I L  ̄ A . 斌. 分型辨治抗生素药后证 8 0例 [ J 1 . 长春 中医药大学学 组复发 2 例, 占4 . 5 4 %对照组复发 4例 , 占1 2 . 8 2 %。对照组复 报 . 2 0 1 0 , 2 6 ( 4 ) : 5 3 1 1 卷第 1 期
病案——5——丹毒(下肢)
答案: 1、中医诊断:流火;血分热毒,挟湿热郁于肌肤; 西医诊断:下肢丹毒 2、中医治疗: 内治法: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选方:萆薢渗湿汤合五神汤加减: 萆薢10g 、 苡仁10g 、 黄柏10g 、 茯苓10g 泽泻10g 、 丹皮10g 、 滑石(包)10g 、银花10g 川牛膝10g 、车前子(包)10g 、 地丁10g 外治法:箍围消肿 金黄散或玉露散冷开水调敷;或用气。一日忽感恶 寒、发热、 骨节酸楚,溲赤、便秘,休息一晚,次日 清晨发现右下小腿鲜红 色一片红斑,边界清楚,按压 时红色消退,放手立即恢复,略高 于皮肤,红肿处有 多个大小不等水泡,伴壮热,舌红,苔薄 黄,脉滑数。 请回答: 1、中、西医双重诊断(证型、分期) 2、中医治法、方药 3、西医治疗原则 4、预防及护理
法:局部消毒后用 三棱针叩刺患部皮肤,放血泄毒。 皮炎洗剂(或三黄洗剂)外洗(脚部) 3、西医治疗: 5%GNS500ml+青霉素800万u/vigtt qd×5~7d (青霉素皮试(—));达克宁(或霉克) 1支 外用
4、忌食辛辣刺激之品,保持局部清洁,忌搔抓,抬高患肢。
病案分析
2、患者,男,54岁,夏季蚊虫叮咬面部后,出 现恶寒、发热, 继而面部皮肤出现小片红斑,迅速蔓 延成红色一片,散在水泡,边界清楚,焮热肿胀,红 色中央较淡,四周较深,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请回答: 1、中、西医双重诊断(证型、分期) 2、中医治法、方药 3、西医治疗原则 4、预防及护理
答案: 1、中医诊断:抱头火丹;血分热毒,挟有风热郁于肌 肤;2、中医治疗: 内治法:疏风清热、凉血解毒 选方:普济消毒饮加减: 牛蒡子10g 、 黄芩10g、 黄连4g、 玄参10g 连翘10g 、 板蓝根10g 、马勃10g 、僵蚕10g 升麻10g 、 桔梗10g 、 陈皮10g 、柴胡10g 丹皮10g、 甘草10g 。 外治法:箍围消肿 金黄散或玉露散冷开水调敷; 3、西医治疗: 5%GNS500ml+青霉素800万u/vigtt qd×5~7d (青霉素皮试(—)); 4、忌食辛辣刺激之品,保持局部清洁,忌搔抓。
下肢丹毒实施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及有效率评价
下肢丹毒实施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及有效率评价摘要】:目的:观察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对下肢丹毒患者的应用效果。
方法:用“双色球抽取法”将我院50例下肢丹毒患者均匀分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临床护理路径,观察组实施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疾病复发率和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疾病复发率比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下肢丹毒患者应用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可缩短其治疗时间,减少疾病复发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下肢丹毒;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应用效果前言:丹毒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其发病区域大多在面部及下肢。
丹毒虽然有“毒”字为名,但却与病毒感染无关,主要是由β型溶血性链球菌等细菌侵染受损皮肤或粘膜而引发的化脓性炎症,具有发病急骤、病症典型、易反复发作的特点[1]。
作为中国的一种历史渊远的医学类型,中医学内含多种绿色、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如耳穴埋豆、中药湿敷、穴位敷贴、针灸等,其操作可辨证进行调整,但需患者长期坚持方可见疗效,这就需要对患者实施全面优质的护理干预,以保障其治疗的有序性、规范性与延续性,进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改善预后[2]。
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新型的具备计划性、科学性与执行性的护理模式,既能保障患者整体治疗流程的规范、有序开展,又能依据患者具体病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因而整体护理质量较高,有助于减少医学资源的浪费,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
本次研究的重点为观察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对下肢丹毒患者的应用效果和价值,现将具体研究内容展开如下,请读者自行翻阅。
1 基础资料及护理方法1.1基础资料本次研究总共从我院血管外科收治的下肢丹毒住院患者中选择50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从2016年3月~2020年2月。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丹毒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丹毒疗效观察摘要】目的:对下肢丹毒临床治疗中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随机抽取60例因下肢丹毒而于2010年06月至2015年06月期间入院治疗的患者,依据其就诊时间的不同,对60例患者进行分组,其中治疗组30例实施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而对照组30例则实施西医方案治疗,并于治疗后比较其临床效果以及治愈时间等。
结果:两组患者实施两种治疗方案后,治疗组30例治愈率76.7%(23/30),而对照组30例是53.3%(16/30),两组治愈率比较结果有差异,(P<0.01)。
此外,治疗组患者在治愈时间方面仍然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临床上对下肢丹毒患者进行治疗时,选择中西医结合方案进行,除了能够提升患者临床治愈率外,同时还能缩短其治愈时间,所以应用效果十分突出,值得推广。
【关键词】青霉素;下肢丹毒;西医方案;中西医结合方案;治愈时间【中图分类号】R75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5-0214-02笔者自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采用清热解毒、利湿化瘀法配合西药治疗下肢丹毒30例,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纳入下肢丹毒患者60例,均符合下肢丹毒诊断标准,将其等分位两组,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4~78岁;合并脚湿气24例。
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2580岁;合并脚湿气23例。
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P>0.05,可用于临床比较。
1.2 治疗方法1.2.1对照组:实施常规西医治疗,饮食清淡,忌辛辣发物之品。
抬高患肢,将800万U青霉素加入到250ml生理盐水中,给予患者静脉滴注,每日一次;青霉素皮试过敏者改用头孢类抗生素静脉滴注,每日两次,7天为一疗程;有足癣者外涂达克宁霜。
1.2.2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内服,药物组成:蒲公英 30g、紫花地丁 30g、当归 24g、赤芍 12g、丹皮 10g、赤茯苓 12g、猪茯苓 12g、泽泻 12g、天花粉 12g、车前子包 12g、拳参 10g、六一散包 12g、桃仁 10g、川牛膝 10g。
2021中药贴敷治疗下肢丹毒患者60例范文
2021中药贴敷治疗下肢丹毒患者60例范文 丹毒是由于鞘膜内网状淋巴管或皮肤内网状淋巴管被溶血性链球菌侵入而造成的急性感染。
患者发病时通常会出现皮肤发红的症状,色如丹涂脂染,多发于下肢、躯干及头面部,尤其易发于下肢[1]。
下肢丹毒临床症状主要包括:患肢皮肤稍微隆起,存在着疼痛、灼热、肿胀、发红等现象,一旦发病,病变范围会快速扩展,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恶寒、水疤等全身症状。
如下肢丹毒患者不能彻底治疗,病情易复发[2]。
本文采用中药贴敷治疗下肢丹毒患者60例,疗效较佳,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120例下肢丹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0例,女50例,患者年龄为20~80岁,平均年龄(48.35±5.53)岁,病程为2天至2个月;单侧患病者100例,双侧患病者20例。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60例。
两组患者的文化程度、职业、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血中性粒细胞、白细胞总数增高,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相关标准。
排除标准:丹毒患处不宜敷药、皮肤黏膜破损患者;肿瘤晚期患者;糖尿病患者;病情反复发作,且已形成慢性皮损者[3]。
1.3方法 两组患者就诊即保持绝对的卧床休息,患肢抬高30~40°,以便促进血液回流及血液循环。
1.3.1对照组给予患者青霉素(国药准字H13020655,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静脉滴注,每日2次,每次480000U;对于青霉素皮试阳性者,改为左氧氟沙星(国药准字H20044291,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脉滴注治疗,每日1次,每次0.4g;合并有足癣者外搽达克宁霜(国药准字H61020001,西安扬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1.3.2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贴敷治疗,中药组成为:黄柏15g、丹皮15g、马齿苋30g、紫花地丁30g、金银花30g、紫草30g、连翘30g、大青叶30g、蒲公英30g;患肢冷而色暗者,加红花15g、当归15g、附子15g、桂枝9g;水疱较多者加土茯苓30g、藿香30g。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丹毒23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丹毒23例发表时间:2014-07-30T16:09:36.14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1期供稿作者:罗卫国[导读] 综上所述治疗下肢丹毒在静脉应用青霉素同时加用中药如意金黄散外敷,其疗效显著,价格便宜,使用简便,值得推广。
罗卫国(东台市新街镇卫生院江苏东台 224234)【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1-0239-02 丹毒在基层医院较常见,其病变好发于颜面及腿足,尤以下肢较多见。
主要致病菌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beta hemolytic Streptococcus),笔者于2008年3月~2011年6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丹毒23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8 年3月至2011 年6月以来,我院收治下肢丹毒病例共44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21~72岁,左下肢13例,右下肢10例,首发19例,反复2次以上4例,合并足癣者13例;对照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20~70岁。
左下肢13例,右下肢8例,首发18例,反复2次以上3例,合并足癣者12例。
两组资料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损面积等通过统计学比较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排除标准 (1)诊断标准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要求,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2)排除标准:反复发作已形成慢性皮损者;糖尿病患者及肿瘤晚期患者;丹毒患处皮肤黏膜破损,不宜敷药者。
1.3 治疗方法两组病例患者均予以卧床休息,患肢抬高30-40度,目的是有利于血液循环,促进血液回流。
治疗组:首选青霉素480万u 静滴,一日2次。
青霉素皮试阳性者改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4g静脉滴注,每日1次。
丹毒创面使用袋包装的如意金黄散。
金黄散使用方法:将金黄散先加用食用白醋调成糊状,患处用碘伏消毒后再将调成的金黄散敷于患处,厚度约0.6cm,面积大小稍大于病灶。
赵永昌治疗下肢丹毒经验
丹毒 的辨治颇具特点 。兹介绍如下。
1 病 因病 机 中 医学 对 丹 毒 早 有 认 识 。《 素问 ・ 至真 要 大 论 篇 》云 :“ 少 阳 司天 , 客胜则丹胗外发, 及 为丹 煤 疮 疡 。 ”后 世 将 发 于 头 部 丹
丸, 可加龙胆泻肝丸清下焦湿热 。 用药上, 赵老最强调大黄与牛
清楚而稍突起。急性期红疹中间可发生水疱, 局 部 水 肿 很 快 向
通经脉, 用量为 9 g以下 , 意在走经络而使丹 毒局 部气血得 以畅 通, 多则入心 肾温阳, 对局部经络不佳 。 3 典型病例 案例 l :患者, 男, 6 5岁, 2 0 0 0年 8月上 句初诊 。5 d前,
至晚期, 瘀血不去, 血化为水, 不归水道, 泛 溢 肌肤 , 可 见 局 部 水 肿。
本期证属脾虚湿盛, 兼脾 阳不足 。下肢丹毒发病 以湿热为 主要病邪, 但气血不畅 、经络不通也是导致邪气在肌表蕴结不 去的重要原因。 初期治疗若过用苦寒之 剂, 伤及脾 胃中焦, 既不 利于局部气血经络疏通, 也会阻遏脾胃之 健运 , 聚湿生痰 。 故治 宜健脾渗湿为主, 兼 以清热化湿 ( 痰) 。方 以四妙 丸为基础辨证
的一 种 , 突 出 表 现 为 游走 性 。 赵老认为, 丹 毒 不 仅 由热 毒 邪 气 瘀
加清热凉血之品, 如牡丹皮、赤芍清除血分毒热 ;以及发散风 热之品, 如薄荷、菊花、葛根疏 散风 热。
2 . 2 缓 解 期
滞 于经络皮肤之 间, 并有湿热阻滞, 壅聚 经络 , 尤其还 因气血不 畅, 营气郁滞, 邪 毒入 血而成重症, 见高热 、皮肤坏死等 。而下 肢 丹毒主要 是湿 热毒邪相合 , 湿 性重浊下行蕴 结肌 肤, 加之血 被热劫 , 气血瘀滞不通, 故局部壅肿 疼痛 ;若反复发作不愈, 致 余邪 留恋血 分不去, 久则热盛 肉腐, 故渐 变紫黑, 甚则破溃 ;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丹毒23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丹毒23例临床观察李聪【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丹毒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符合标准的丹毒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给予青霉素钠静脉滴注,硫酸镁外敷治疗;观察组在抗感染的基础上口服三妙散,外敷金黄散,10 d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和治愈时间.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87%和治愈时间(7±3.02)d优于对照组的治愈率60.9%和治愈时间(9±3.5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丹毒疗效明显、病程短,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期刊名称】《贵州医药》【年(卷),期】2017(041)012【总页数】2页(P1284-1285)【关键词】金黄散;中西医结合治疗;丹毒【作者】李聪【作者单位】昆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 ,江苏昆山 215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1丹毒(erysipelas)如治疗不当,可反复发作,引起下肢淋巴管阻塞,增生而形成难治性橡皮腿[1],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临床常规治疗手段为抗生素治疗,但单纯抗生素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且易产生耐药性[2]。
笔者采用口服三妙散联合金黄散外敷配合抗感染药物治疗下肢丹毒23例,与抗感染并外敷硫酸镁治疗23例作对照观察。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3]。
收集我科2013年6月至2015 年6月确诊下肢丹毒患者46例,排除患处皮肤黏膜破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反复发作形成慢性皮损,糖尿病及心、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
所有入选病例青霉素皮试均为阴性并无对金黄散、硫酸镁过敏者。
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
观察组男15 例,女8 例,年龄38~76岁,平均(49.2±8.62)岁,病程2~15 d,平均(5.2±2.4) d,患病部位:左下肢12例,右下肢8例,双下肢3例。
经络辨证治疗急性下肢丹毒临床疗效探析
世界中医药2015年12月第10卷·939·1.4 治疗方法1.4.1 治疗组采用自拟克银方。
主要组成:土茯苓30 g,紫草15 g,水牛角粉15 g,生地20 g,赤芍15 g,红藤15 g,蜈蚣2条,全蝎9 g,红花10 g,当归15 g,黄芩15 g,山豆根20 g,威灵仙10 g。
水煎取药汁400 ml,早晚2次分服,每日1剂。
联合德国沃曼NB-UVB治疗仪照射,照射波长310-315 nm,峰值311 nm。
初始剂量为0.4 J/cm2,递增量为前一次剂量的10%~20%,皮损控制好转后不加量,维持治疗,最大剂量不超过2.3J/cm2。
照射时戴好防护镜,面及外阴部遮盖好,避免损伤。
隔日1次。
共12次,紫外线照射的部位早晚均匀外涂保湿剂。
1.4.2 对照组单纯采用德国沃曼NB-UVB治疗仪照射,UVB辐射强度、剂量调节同治疗组。
2组均治疗12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治疗期间停止一切其他治疗。
1.5 疗效观察治愈:红斑消退,鳞屑、瘙痒症状消失,遗留色素沉着或色素消失;有效:红斑消失,皮肤厚度及浸润明显减轻;无效:红斑浸润无明显改变,鳞屑减少不明显,瘙痒程度及其持续时间无变化[1]。
治疗后半年电话随访一次,了解皮疹复发情况。
2 结果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治愈 有效 无效 复发 总有效治疗组 36 13(36.1*)19(52.8)4(11.1) 2(5.6)32(88.9△)对照组 36 5(13.9) 17(47.2)14(38.9)8(22.2)22(61.1) 注:*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有3例患者照射部位出现明显的红斑、瘙痒或灼痛,减少剂量后反应逐渐缓解消退。
3 讨论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白疕”范畴,“白疕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疕”。
主要由营卫失和,外邪内侵;七情内伤,气血瘀滞;饮食不节,脾胃失和;邪气蕴结,气血瘀阻;血虚风燥,肌肤失养等因素所致内外合邪,气血不畅阻于肌表而生。
委中穴刺络放血治疗下肢丹毒24例
症 状 消 失 ,复 查 血 常 规 提 示 正 常 。 无 效 :经 2 个 疗 程 后 , 临床症状未见明显减轻。
【关 键 词 】 下 肢 丹 毒 ;委 中 穴 ;刺 络 放 血
中医学认为丹毒 是 由 于 素 体 血 分 有 热,外 受 火 毒, 热毒搏结,或 者 由 于 皮 肤 破 损 部 位 有 湿 热 之 邪 乘 隙 侵 入,郁于肌肤而出现皮 肤 突 然 发 红 成 片、色 如 涂 丹 的 急 性 感 染 性 疾 病 。 本 病 发 无 定 处 ,但 多 发 于 头 面 部 及 小 腿 足部。下肢丹毒多因湿热蕴结所致。西医主要应用抗 感 染 药 物 治 疗 ,起 效 快 ,但 需 长 期 使 用 抗 生 素 ,易 引 起 耐 药 ,并 易 复 发 。 中 医 刺 络 放 血 疗 法 副 作 用 小 ,经 济 适 用 。 笔者于2015年对24例 下 肢 丹 毒 患 者 采 用 委 中 穴 刺 络 放 血 治 疗 ,疗 效 满 意 。 现 报 道 如 下 。
一般资料 24例患者均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 三 附 属 医 院 针 灸 科门诊收 治 患 者,其 中 男 10 例,女 14 例,年 龄 24~65 岁 ,病 程 1~2 周 。 患 者 均 为 下 肢 丹 毒 ,主 症 均 为 局 部 红 赤肿胀、灼热疼痛,或 见 水 疱、紫 斑,甚 至 结 毒 化 脓 或 皮 肤坏死,偶有发热恶寒,其 血 常 规 提 示 白 细 胞 总 数 及 中 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 有 关 诊断标准拟定。 治疗方法 取 穴 :患 侧 委 中 穴 。 操 作 方 法 :患 者 采 取 站 立 位 ,不 能 耐 受 者 ,可 采 取 侧 卧 位病 侧 腘 窝 部 位 ,先 用 带 子 或 橡 皮 管 结 扎 在 患 侧 委
清热解毒合剂治疗下肢丹毒临床观察
清热解毒合剂治疗下肢丹毒临床观察目的:观察与研究清热解毒合剂治疗下肢丹毒的临床疗效。
方法:入组2012年3月至201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2例下肢丹毒患者。
根据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
给予对照组青霉素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清热解毒合剂进行治疗。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
结果: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56%,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更好,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的平均治疗时间为(10.32±2.56)天,对照组平均治疗时间为(14.27±2.43)天,观察组的平均治疗时间明显更短,两组对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清热解毒合剂治疗下肢丹毒能够缩短治疗时间,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使用。
标签:清热解毒合剂;下肢丹毒;疗效下肢丹毒是由于皮肤破损诱发的急性组织感染性疾病[1]。
丹毒的主要临床症状为皮肤成片泛红,并且局部有发热、疼痛等,易反复发作。
本次研究选择72例下肢丹毒患者,应用清热解毒合剂进行临床治疗,取得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入组72例下肢丹毒患者,均为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6月的住院或门诊患者。
排除:①存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者造血系统障碍者;②病情反复并有慢性皮损者;③临床资料不全者;④对本次研究药物过敏者。
根据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应用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为36例。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过我国中医病症的相关诊断标准确诊。
其中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18至75岁,平均为(54.3±2.8)岁;病程(5.3±1.2)天;12例因毒虫叮咬引发,9例因足癣引发,13例因足部外伤引发,2例原因不明;10例为右下肢,16例为左下肢,10例为双下肢。
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龄17至77岁,平均为(53.8±2.5)岁;病程(5.2±1.4)天;10例因毒虫叮咬引发,11例因足癣引发,12例因足部外伤引发,3例原因不明;12例为右下肢,9例为左下肢,15例为双下肢。
中西医治疗下肢丹毒20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治疗下肢丹毒20例临床观察
武勇江
【期刊名称】《实用医技杂志》
【年(卷),期】2001(8)8
【摘要】@@ 下肢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粘膜微小损伤处侵犯皮内网状淋巴管所引起炎症.丹毒蔓延快,不化脓,有时可造成橡皮肿,临床上常规用抗菌素治疗,病程长,易复发.本人自98年9月-99年9月收住院用中西医治疗该病20例,取得满意疗效.
【总页数】2页(P628-629)
【作者】武勇江
【作者单位】霍州电厂医院,0314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6
【相关文献】
1.中西医治疗下肢丹毒67例对照分析 [J], 孙书全;徐士兴
2.金黄散外敷联合威伐光治疗下肢丹毒的临床观察 [J], 於丙寅
3.中药内服外敷联合红光治疗下肢丹毒30例临床观察 [J], 杨星; 李大勇
4.头孢硫脒联合萆薢胜湿汤治疗急性下肢丹毒临床观察 [J], 吴羽丰
5.金黄膏外敷联合中药内服治疗下肢丹毒临床观察 [J], 魏纹瑶;马立人;王亚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治 疗 方 法
4 讨 论
2 1 一 般 治 疗 :嘱 患 者 卧 床 休 息 ,多 饮 水 ,忌 食 油 炸 、 辛 .
辣 、刺 激 性 食 物 ,适 当抬 高 患 肢 。 2 2 对 照 组 :用 头 孢 硫 咪 2g 生 理盐 水 1 0ml 脉 滴 注 , . 加 0 静
的病 原 菌 为 8溶 血 性 链 球 菌 , 常从 皮 肤 、黏 膜 的 细小 伤 口处 一 侵 入皮 肤 组 织 ,患 者 鼻 、 口腔 等 处 的感 染 病 灶 常 诱 发 面部 丹 毒 ;足癣 、小 腿 溃 疡 或 外 伤 等 常 诱 发 下 肢 丹 毒 ,其 他 如 过 度 疲 劳 、 营养 不 良等 均 可 为 本 病 的 诱 发 因素 。本 病 中 医亦 称 丹
染 性疾 病 。 笔者 于 2 0 0 6年 ~ 2 0 0 9年 采 用 中西 医 结 合 治 疗 下 肢丹毒 2 O例 ,取 得 良好 疗 效 ,现 报 告 如 下 。
1 临 床 资 料
表 2 两 组 治 愈 时 间 比较 ( =2 ,例 ) n 0
1 1 一 般 资 料 :本 组 4 . 0例 均 为 本 院 门诊 收 治 患 者 , 随机 分
份 ,研粉 以适 量蜂 蜜水 调 成 糊 状 ,外 敷并 超 出 炎 症 范 围 ,外
毒 ,消 肿 散 结 ;黄 芩 、六 一 散 清 热 利 湿 ,茯 苓 、泽 泻 、生 苡
仁 健 脾 利 湿 ,丹 皮 、赤 芍 凉 血 清 热 ,忍 冬 藤 凉 血 活 血 通 络 , 丹 参 活 血 化 瘀 ,川 牛 膝 活 血化 瘀 ,引 药 下 行 。二 妙 丸 健 脾 燥 湿 ,增 强 患 者 抗 病 能 力 ,防止 其 复 发 。 全方 合 用 共 奏 利 湿 清 热 、凉 血 通 络 解 毒 之 功 。 双 柏 散 中 大 黄 外 用 破 血 淤 、清 血 热 、消 肿 毒 ;侧 柏 叶 清 热 凉 血 ;黄 柏 清 热 燥 湿 、解 毒 疗 疮 、 祛 淤 散 积 ;泽 兰 活 血 化 淤 、行 水 消肿 ;薄荷 清 风 热 、消 肿 止 痛 ,诸 药 合 用 共 奏 活 血 化 淤 、 清热 解 毒 、 消 肿 止 痛 之 功 ,药
。 . 学M 第 版 北:民生 版' 纛 产 1 -京人卫 出社 科
4 马 玉燕 ,高 凌 雪 ,李 桦 . 新 式 剖 宫 产 术 中 娩 头 困 难 的 处 理 技 巧 [] 中 国实 用 妇 科 与 产 科 杂 志 ,2 0 ,2 ( 0 :74 J. 08 4 t) 3.
为 两 组 ,治 疗组 2 O例 ,其 中 男 1 2例 ,女 8例 ;年 龄 1 ~ 6 8 6
岁 。对 照组 2 O例 ,其 中 男 1 4例 ,女 6例 ;年 龄 1 ~7 岁 。 8 0
12 诊 断 标 准 :参 照 国 家 中 医 药 管 理 局 《 医 病 证 诊 断 疗 . 中
2 凌 萝 达 ,顾 美礼 . 难 产 [ ] 重 庆 :重 庆 出版 社 ,2 0 :1 . M . 01 1 8
、
治疗下肢丹毒 2 0例 临床 分 析
福 建 中医 药 大 学 附 属 第 二人 民 医 院 ( 福州 3 0 0 ) 林 晶 洪 5 0 3
【 键 词 】 下肢 丹 毒 ; 自拟 清 热利 湿 方 ;双 柏 散 ; 七 叶 皂 苷 钠 关
【中 图分 类 号】 R6 4 7 5 . 【 献 标 识 码】 B 【 章 编 号 】 1 0 —6 0 2 1 ) 6 0 7 — 2 文 文 0 2 2 0 ( 0 0 0 — 0 80
敏
丹 毒 是 临床 常见 的 以皮 肤 突然 发 红 、色 如涂 丹 的 急 性 感
3 2 治 疗 结 果 :两 组 治 愈 率 、治 愈 时 间 比较 ,差 异 有 统 计 . 学意义 ( <O0 ) P . 1 ,见 表 1 、表 2 。
日 2次 ;生 理 盐 水 20ml 5 +七 叶皂 苷 钠 2 静 脉滴 注 , 日 0mg
1次 ,局 部 5 硫 酸 镁 湿 敷 ,7d为 1 疗 程 。 O 个 2 3 治疗 组 :头 孢 硫 咪 2 g加 生 理 盐 水 1 0 ml 脉 滴 注 , . 0 静 每 日 2次 ;生 理 盐 水 2 0ml 5 +七 叶 皂 苷 钠 2 0 mg静 脉 滴 注 ,
7 8
福建医药杂志 2 1 0 0年 1 第 3 2月 2卷 第 6期
F j n Me ,D cmb r 0 0 ui dJ ee e 1 ,Vo 3 ,No 6 a 2 l2 .
参文 考献
l 曹 泽 毅. 中 华 妇 产 科 学 2 0 2 . 0 0 9 6 1 [ ] 北 京 :人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 M .
丹 毒 是 皮 肤 及 其 网状 淋 巴管 的 急性 炎症 ,临 床特 点是 局 限 性 水 肿 性 红 斑 ,境 界 明 显 ,发 展 迅 速 ,好 发 于 颜 面 及 下
肢 ,常 易 复 发 。发 生 在 下 肢 部 位 的丹 毒 ,如 治疗 不 当 ,反 复
发 作 ,可 引起 下 肢 淋 巴管 阻 塞 ,演 变 成 难 治 的象 皮 腿 。本 病
泻 9g ,二 秒 丸 9 g ,六 一 散 1 ,川 牛 膝 t ,丹 参 1 , 0g I 0g 0 g 热 重 加 知 母 1 、石 膏 1 。外 敷 用 双 柏 散 外 敷 ,药 物 组 0g 0g
成 :大 黄 2 ,侧 柏 叶 2 ,黄 柏 1 ,泽 兰 1份 ,薄 荷 1 份 份 份
每 日 1 。 配 合 中 药 内 服 及 外 敷 ,内 服 方 采 用 我 院 自拟 清 热 次
利 湿 方 ,方 药 :金 银 花 1 ,紫 花 地 丁 l ,丹 皮 9g 5g 5g ,赤
毒 ,发 生 于 下肢 的 又 称 为 流 火 ,本 病 的 基 本 病 因为 火 热 毒 邪
外 侵 ,其 基 本 病 机 则 由 于 火 毒 炽 盛 、气 血 堕 滞 。多 因机 体 斑 分 有 热 ,肌 肤 不 固 ,外 受 火 热 毒 邪 ,相 互 搏 结 所 引 起 日 。 治 ]
疗 当 以清 热 利 湿 、解 毒 化 淤 。 方 中 金 银 花 、紫 花 地 丁 清 热 解
芍 1 , 芩 1 ,忍 冬 藤 9g 0g 黄 0g ,茯 苓 1 ,生 苡 仁 1 ,泽 0g 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