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生态环境调研报告】关于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监测情况采访调研的报告
关于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监测情况采访调研的报告为进一步正确引导舆论,科学回应社会关切,树立三峡工程良好形象,全面展示三峡工程在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为三峡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2014年4月11日至16日,综合司、水库管理司及新华网、人民网有关单位同志组成调研组,先后赴湖北省、重庆市有关部门、单位就社会关注的热点敏感问题开展了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监测情况采访调研活动,这次采访调研行程1000多公里,深入水利部长江委长江科学院、国土资源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湖北省地震局地震监测中心、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三峡集团枢纽管理局、长江委水文局上游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重庆市万州区气象局等基层一线,分别就三峡水库诱发地震、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珍稀植物保护、干支流水文水质监测、局地气候、防洪控制及泥沙等监测情况进行采访调研。
在此期间,还参加了三峡集团举办的珍稀鱼类放流活动。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采访调研活动概况三峡工程建设及运行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关乎三峡工程的正常运行,还关系到国家淡水战略储备库的安全及流域几千万人的生存与发展,国家始终高度重视三峡工程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在三峡建委积极组织协调下,从1996年起,组建了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
该系统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地方的现有专业力量,围绕三峡工程建设和运行工作,对三峡工程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监测,及时预测预报。
(一)采访调研长江防洪模型情况。
4月11日下午,调研组赴水利部长江委,听取了长江科学院关于长江防洪模型情况介绍,观看了长江防洪模型3D宣传片,考察了长江防洪模型中央控制室和模型实验室。
长江防洪模型项目包括实体模型和数学模型,总体研究范围为长江中下游宜昌至大通河段,全长约1123km,是水利部江湖治理及防洪重点实验室。
其中实体模型模拟范围为长江干流枝城至螺山河段、荆江三口分流道和洞庭湖区及四水尾闾,数学模型模拟范围为长江干流宜昌至大通,包括其间主要支流、洞庭湖区、鄱阳湖区及分蓄洪区等。
长江生态保护工作总结报告
长江生态保护工作总结报告一、背景介绍长江是中国最长、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承载着中国近四分之一的人口。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水域污染和过度开发利用等原因,长江生态环境严重受损,急需进行全面的生态保护工作。
为了改善长江生态环境状况,中国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开展长江生态保护工作。
二、工作内容1. 污染治理针对长江水域的水污染问题,政府加大了水污染治理的力度。
淘汰了一批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鼓励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推广节能减排措施。
同时,加强了工业园区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废水处理效率,减少了入江排污量。
2. 生态补偿为了保护长江上下游的生态系统,政府出台了生态补偿政策。
采取经济手段,对上游地区森林、湿地、草地等生态资源进行保护,并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
这有助于增强上游地区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推动长江流域的整体生态环境改善。
3. 水资源管理长江流域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但由于过度开发利用,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一个严重问题。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水资源管理措施,包括加强水资源调度、限制非法采水、推广节水措施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保持长江流域的水资源平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4. 生态保护区建设政府加大了对长江流域的湿地、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力度。
修复退化湿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同时,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保护物种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
三、工作成效经过多年的努力,长江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 水质改善通过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水环境治理等措施,长江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
水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物质浓度得到了有效控制,水质恢复了一定的生态功能。
2. 生态系统恢复生态保护区建设、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促进了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恢复。
湿地、森林等生态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也有所增加。
3. 水资源使用效率提高通过水资源管理措施,长江流域的水资源使用效率得到了提高。
非法采水得到遏制,节水意识普及,水资源利用更加科学合理。
对三峡大坝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
对三峡大坝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三峡大坝曾被我国誉为20世纪的建筑奇迹之一,但现在这个横跨浩荡长江的大坝却成为一个威胁环境的灾难。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三峡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三峡大坝的建立使得人多地少、土地短缺矛盾突出,不合理的开发造成当地植被破坏,气候变化,对各种动植物产生影响生,使得态退化,水土流失加剧。
同时还影响了当地的地质基础的稳定。
有地质学家称,三峡大坝拦截水量的庞大重力已开始在好几个地点侵蚀长江陡峭边岸。
再加上水位波动频繁,因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滑坡灾害,也使得大坝附近的地区的地质结构被破坏。
大坝四周的侵蚀和山体滑坡现象极为严重。
07年7月14日,一条长江支流发生特大滑坡灾害,滑坡山体长、宽均在1公里左右,而厚度达18米。
13名农民被吞没在泥石流中。
滑坡体进入长江支流后激起两层楼高的大浪,摧毁了20余艘船舶,并导致11名渔民丧生。
虽然官方称此次灾害乃暴雨所致,但地质学家称,是江水水位突然变化导致河岸岩石松动引起的。
二、对水资源的影响在大坝初建时,江水淹没了许多有毒工厂。
大坝建成后,由于江水被大坝阻拦,农业残留物、生活及工业污染物无法顺流而下排入大海,而是倒灌回水库,使得库区水体的污染不断加重。
虽然政府部门说建了很多污水处理厂,但实际上许多污水处理厂并未与城市污水系统相连通。
三峡蓄水之后,水流变缓,河流的自净能力大减,三峡水库水质明显变坏,特别是过去水质好的支流河段,水质恶化问题更加严重。
部分出现“水华”现象,且发生范围、持续时间、发生频次明显增加。
部分支流居民饮水源堪忧,特别是香溪河、大宁河、梅溪河等情况突出。
今年丰度县因支流富营养化而发生5万人饮用水污染,小江浮萍、水葫芦疯长等问题。
三峡大坝对中国两大河流之一———长达3900英里、旱涝无常的长江的调节能力也遭到质疑。
今年春天,下游城市遭遇大旱,通常可停靠港口的船只无法航行,但三峡大坝未能发挥调水功能消除这一问题,本月湖北省大约40 万人缺水。
保护长江调研报告
保护长江调研报告保护长江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长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命脉和民生之江,也是全球第三大河流。
为了增强对长江保护工作的理解和认识,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目前长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二、调研方法和内容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等多种方法。
我们对长江流域内的不同城市和乡村进行了走访,观察了长江的水质和生态环境现状,并与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
调研结果显示,长江面临着以下主要环境问题:1. 水污染长江水体受到采石场、化工厂和污水处理不到位等因素的污染,水质严重下降。
特别是重金属和有机化合物的污染,对生态环境以及人民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2. 生态系统衰退长江生态系统遭受威胁,特别是江豚、香鱼等珍稀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
河道深度调整、河岸开发和非法捕捞等行为,破坏了长江的生态平衡。
3. 河岸堤防问题长江的河岸堤防存在不合理设计和长时间的忽视维护等问题。
对于长江洪水的防控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
这给长江流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风险。
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保护长江的建议:1. 提高水质治理能力加大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力度,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推动创新技术的应用,提高水质治理的效果。
2. 加强生态保护加强长江河道的巡护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保护江豚等珍稀物种。
同时,要开展河道深度调整和河岸开发的整治行动,建立健全长江流域的生态修复机制。
3. 健全长江防洪体系加大对长江河岸堤防的维护和改造力度,提高河岸堤防的抗洪能力,确保长江洪水的安全控制。
同时,加强长江流域的洪水预警体系建设,提高抗洪应急能力。
4. 推动跨区域合作加强长江流域各地区之间的合作,推动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形成合力保护长江的合力。
政府、企业和公众应共同参与长江保护,促进长江的可持续利用。
三、总结和展望保护长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只有加强水质治理、推动生态保护、改善防洪体系以及跨区域合作,才能有效地保护长江生态环境,保障广大人民的健康和安全。
保护长江调研报告
保护长江调研报告概述本报告旨在调研长江流域的保护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长江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工作。
背景长江,作为我国最大的河流之一,拥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文化意义。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和生态环境的恶化,长江的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为了保护好长江,有必要进行系统的调研和研究,以便制定出有效的保护策略。
调研结果1. 污染问题长江沿岸地区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是长江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经调研发现,一些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存在问题,处理效果不佳。
此外,一些工业企业的环保意识薄弱,对废水的排放没有严格要求和监管,导致长江水质恶化。
2. 河道整治由于长江流域的土地资源有限,河岸的开发和利用不合理,导致河道的水能力受损,容易产生暴涨暴落的现象,增加洪水灾害的风险。
此外,河道的乱倒垃圾和乱堆废弃物等问题也日益严重,影响了长江的景观和生态环境。
3. 生态保护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是长江流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生态环境变得不稳定。
水面上的船只和渔业捕捞对江豚等珍稀物种造成威胁,大量土地开垦导致湿地和森林的减少,生境的破坏使得保护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建议和措施1. 污染治理加强长江沿岸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处理效果,限制废水排放的标准和数量。
同时,加大对工业企业的执法力度,严厉惩处违法行为,提高违法成本。
2. 河道管理加强对长江河道的管理和整治工作,修复受损的岸线和堤岸,加强防洪工程建设,提高河道的水能力。
对于乱倒垃圾和乱堆废弃物的行为,加强监管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引导市民养成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
3. 生态保护加大对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工作投入,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红线,严格保护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
配套推进生态补偿机制,鼓励沿江地区开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4. 宣传教育加强对长江保护工作的宣传教育,培养公众保护长江的意识和责任感。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研究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研究三峡库区是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对于保护和建设其生态环境,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三峡库区是一个生态脆弱区域,保护生态环境十分重要。
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加强水质监测和治理,保证库区水质的安全和稳定;控制三峡工程对水土流失的影响,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土壤侵蚀和河流淤积;保护库区生物多样性,加强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和管理;加强库区湿地保护,维护湿地的生态功能;加强粮食作物生态种植,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加强河流管理,对于河流水质、水量、流速等进行合理调配和管理。
其次,应加强库区生态环境建设。
三峡库区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区,需要建设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增加绿化覆盖面积,建设库区绿色生态环境,提高空气质量;修复生态系统,恢复水域、湿地和山区的自然生态;建设绿色农业,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发展生态旅游业,保护和开发库区独特的生态资源;加强农村环境建设,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保护农田和水源。
此外,还需要加强库区生态环境管理。
三峡库区是一个复杂的区域,需要加强管理,保护和发展生态环境。
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管理机制,明确责任和权限;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库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加强环境执法,打击环境污染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度;加强科学研究,推动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技术进步。
总之,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绿色生态环境和加强管理,可以保护和发展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峡工程的生态与环境保护
3、航运 长江是水运交通的“黄金通道”,长江水系通航总 里程7万余公里,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70%,年运 量占内河运量80%,历来是沟通国内东、中、西部 三大地区的运输动脉。但长江航道,特别是宜昌至 重庆660公里的川江航道,属高山峡谷地段,落差 120m,水流湍急、滩险丛立、航深航宽不足,运输 成本高。
汛末10月份,水库蓄水,下泄流量有所减少,水 位逐步升高至175m,12月至次年4月,水电站按 电网调峰要求运行,水库尽量维持在较高水位。 4月末以前水位最低高程不低于155m,以保证 发电水头和上游航道必要的航深。 每年 5月开始进一步降低库水位。因此,在中水 年和丰水年枯水季下泄量比天然情况明显增加。
2、发电 三峡工程是中国能源规划和电力工业生产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调整能源布局、开展 “西电东送”、“全国电力统一调度”的重 要措施之一。
三峡水电站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26台×70万千 瓦/台),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再加上预留的地 下厂房6台机组,总装机容量可达2240万千瓦,占 1996年全国发电能力的十分之一。同时,三峡水电 站地处湖北省宜昌市,与全国主要电力负荷地区的 距离在1000公里左右,是未来国家大电网的中心主 导电站。因此,三峡工程是中国的能源规划和电力 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55m 145m
月份
库区:流速减少,水深增加,泥沙沉积,水体透明 度增加。成库后,库区局地气候、水质、水温、环 境地质等因子发生一定变化。 对坝下游来说,每年汛期水库在低水位145 M运行 时,下泄流量与天然情况相同。10月份水库蓄水时, 下泄流量减少。枯水季节1-5月份,根据发电和航 运要求,下泄流量增加1000-2000 M3/s。
长江三峡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
长江三峡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中国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万里长江。
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的文明,也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为了改善河道的航运状况和防洪能力,我国在1994年启动了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
然而,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除了对河道产生巨大的影响,也引起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担忧。
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对环境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首先,它改变了原有的河道形态,使得久经沧桑的长江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峡大坝的高度为185米,坝面宽度为185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建筑之一。
它可以调节长江的水位,提供可靠的水管理和抗洪能力。
此外,三峡枢纽的建设还有助于改善长江的航运状况,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这些改变为中国提供了战略支持,也进一步强化了长江作为交通大动脉的地位。
然而,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也给沿岸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挑战。
首当其冲的是水下捕鱼行业。
由于长江水位的改变,许多渔民失去了捕鱼的机会,使得他们的生计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此外,由于水下捕鱼是长江流域地区的重要经济活动,这也导致了当地生态系统的不平衡。
河道水位的变化会影响鱼类繁殖和迁徙,可能导致某些鱼种濒临灭绝。
这对于维持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除了水下捕鱼行业,长江三峡工程建设还对河段地质环境产生了潜在的影响。
巨大的水库压力和水位变化可能导致土壤和岩石的溶解和滑坡,增加了地质灾害的风险。
此外,水库蓄水会改变水质和温度,对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这些问题都需要长期的监测和管理才能有效地保护环境。
然而,尽管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对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我国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环境。
首先,为了减轻长江三峡工程对水下捕鱼行业的影响,政府投资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培训和转业。
通过培训渔民新的技能,帮助他们从事其他职业,保障了他们的生计。
此外,政府还实施了渔业资源保护政策,限制了捕捞量和鱼种的保护期。
这些措施有助于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
三峡库区绿色交通工程案例
总结词
三峡库区绿色交通工程案例展示了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 时,如何推进绿色重发挥库区地理优势 ,积极发展绿色交通。例如,建设了沿江高速公路、铁 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同时推广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等绿 色出行方式。这些措施有效地减少了交通对库区生态环 境的破坏和污染,促进了绿色交通的发展。
优化能源结构
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提高清洁能源在总能源消 费中的占比。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
推广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 消耗。
03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对 策
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
调整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促进产业集聚
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发挥规模效应,降低污染排 放。
推行清洁生产
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 染排放。
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
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
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分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绿色低 碳发展水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服务水平和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居 民生活质量。
强化城市管理
加强城市管理,规范建设行为,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气候条件优越
三峡库区气候属于亚热带 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有利于生物 多样性。
生态系统重要
三峡库区作为长江上游生 态屏障,对维护全国生态 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库区生态环境问题
水质污染
库区周边工业废水、农业 污水、生活污水等排放导 致水质严重污染,影响生 态系统健康。
植被破坏
库区建设过程中大量砍伐 森林、填埋湿地和破坏植 被,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
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影响研究
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影响研究三峡工程全称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1992年4月3日,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正式开工。
-工期三峡工程分三期,总工期17年。
一期工程5年(1993――1997年),除准备工程外,主要进行一期围堰填筑,导流明渠开挖等。
二期工程6年(1997―――2003年),工程主要任务是修筑二期围堰,左岸大坝的电站设施建设及机组安装等。
导流明渠截流是二期工程转向三期工程建设的重要标志。
三期工程6年(2003―――2009年),本期进行的右岸大坝和电站的施工,并继续完成全部机组安装。
届时,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巨大效益三峡工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
它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
防洪兴建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是防洪,可有效地控制长江上游洪水。
经三峡水库调蓄,可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现在的约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发电三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846.8亿千瓦时。
它将对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减少环境污染起到重大的作用。
航运三峡水库将显著改善宜昌至重庆660公里的长江航道,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港。
航道单向年通过能力可由现在的约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运输成本可降低35-37%。
-枢纽布置枢纽主要建筑物由大坝、水电站、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
大坝位于河床中部,即原主河槽部位,两侧为电站坝段和非溢流坝段。
水电站厂房位于两侧电站坝段之后。
永久通航建筑物均布置于左岸。
大坝大坝即拦河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轴线全长2309.47米,坝顶高程185米,最大坝高181米。
设有23个泄洪深孔,底高程90米,深孔尺寸为7×9米,其主要作用是泄洪。
电站坝段位于大坝两侧,设有电站进水口。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调查
小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调查四年级一、调查内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二、调查方式参考途径:新闻网、三峡网、长江科学院文献。
方式:查阅网上资料及文献三、调查过程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区经过多年的环境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由于环境保护基础比较薄弱,环保投入有限,目前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仍存在以下严峻问题:1.水土流失严重。
据有关文献,三峡库区侵蚀区面积占总幅员面积的88%,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幅员面积的82.9%,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年土壤侵蚀量1.37亿吨,平均土壤侵蚀模数4484吨/平方公里,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79.8%。
每年入江河泥沙总量达0.9亿吨,对三峡工程的安全运行构成严重威胁。
每年随泥沙带入16万吨氮、磷、钾物质,对库区水质富营养化构成隐患。
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地,库区约65%的土壤侵蚀量来自坡耕地。
2.生态环境退化现象普遍。
由于乱砍滥伐森林和毁林开荒,森林覆盖率下降,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呈明显下降趋势,保土拦沙能力下降。
多年来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河流年径流量减少。
此外,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陡坡垦植十分普遍,库区现有耕地面积1934万亩,其中坡耕地115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9.95%,其中25度以上坡耕地322万亩,不合理的农业开发造成大量的面源污染进入江河,加剧了水环境污染。
3.水体污染趋势加重。
目前,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质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由于三峡库区废水达标率低,污染处理设施严重不足,水体污染趋势加重,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三峡库区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水中,近三分之一未达标排放;库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低,沿江城镇大量的废污水及含粪便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库区江中,使库区水体污染严重,根据对库区水体主要断面的水质监测分析表明:水体中悬浮物、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磷等等10项指标超标。
长江水质以Ⅲ、Ⅳ类为主,主要城市江段超过Ⅲ类水质。
库区次级河流严重污染,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
长江调研报告范文
长江调研报告范文1. 引言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流,也是世界第三大河流,水域面积广阔,沿线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较为活跃。
为了更好地了解长江的现状和挑战,我们进行了一次长江调研。
本报告旨在总结调研结果,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和决策支持。
2.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包括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数据收集与分析等。
我们选择了长江沿线的若干重点城市进行调研,包括重庆、武汉、上海等,以便全面了解长江流域的情况。
3. 调研结果3.1 生态环境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一些挑战。
经过我们的实地走访和数据分析,发现水污染、河岸垃圾、湿地退化等问题比较突出。
许多城市的排污处理设施滞后,导致水质下降。
同时,人们的环保意识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3.2 经济发展长江流域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活跃。
调研显示,长江沿线的城市经济主要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其中航运、旅游、水产业等产业发展较好。
随着乡村振兴和产业升级的推进,长江流域的经济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3.3 城市规划与交通长江沿线的城市规划和交通发展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调研显示,不同城市的规划和交通布局存在着差异,一些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仍然不足,导致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
3.4 教育和文化发展长江流域地区的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较好,在教育资源和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
但同时也发现,一些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不足,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4. 问题与建议4.1 生态环境问题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建议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完善排污处理设施。
同时,应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
4.2 经济发展问题为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我们建议加大对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支持力度,鼓励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同时,加强和改善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4.3 城市规划与交通问题为改善城市规划和交通问题,我们建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提升交通网络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促进城市内外的协调发展。
长江生态调研报告
长江生态调研报告尊敬的读者:感谢您阅读长江生态调研报告。
本报告旨在全面了解长江流域的生态状况,并提出保护与恢复生态的相关策略和建议。
以下为报告内容概述。
一、调研概述本次调研共分为六个部分:背景介绍、调研目的与方法、调研范围与对象、调研时间与地点、数据收集与分析、调研结论。
二、长江流域生态状况报告首先介绍了长江流域的地理与气候特征,并对流域内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估,包括水质、水生态、陆地生态等方面。
调研结果显示,长江流域的水生态系统受到污染与过度开发的影响较大,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三、引起生态问题的因素分析本部分分析了导致长江流域生态问题的主要因素,包括水污染、水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破坏等。
调研结果表明,长期以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导致生态问题加剧的主要原因。
四、保护与恢复生态的对策与建议为了解决长江流域生态问题,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对策与建议,涵盖了政府管理、环境法规、科学研究、公众参与等方面。
这些对策和建议旨在全面保护和恢复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促进可持续发展。
五、调研过程中的发现与问题报告还记录了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如政府管理不力、企业责任缺失等。
这些问题需要得到关注和解决,以确保长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六、结论与展望报告总结了整个调研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并对未来的生态保护工作提出了展望。
报告强调,长江流域的生态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形成全社会共识,共同构建生态文明。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本报告能够为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与恢复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此致敬礼[您的名字]。
长江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长江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电国家之一,电力供应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电力的产生也常常伴随着环境破坏。
为了平衡发电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中国政府在建设三峡工程时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问题。
在长江三峡库区的工程建设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一直是一项重要任务。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政策和措施,保护三峡库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首先,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
通过种植大量的树木和草地,恢复了植被覆盖面积,减少了水土流失。
此外,政府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
这些措施有助于维护库区的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其次,长江三峡库区的水质保护也是重中之重。
政府加强了水资源的管理,建立了严格的污水排放和水质监测体系。
有关部门对库区周边产业企业的水处理设施进行严格的审核和监督,确保其符合国家环保标准。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水域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对水质造成污染的问题。
这些措施有效地保护了三峡库区的水质,维护了长江的生态健康。
另外,三峡库区还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减轻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政府加强了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限制了基建项目的规模和数量。
同时,政府鼓励和支持库区周边的农业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此外,政府还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了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长江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任务依然严峻。
尽管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在库区的生态恢复和保护方面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工业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库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因此,政府需要继续加强环境管理和监督,加强对重点区域和关键领域的保护。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科研力量,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高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能力。
总之,长江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一项重要任务。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毕业论文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 -毕业论文【标题】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作者】罗沙沙【关键词】生态环境现状治理对策水土流失【指导老师】曹团武【专业】化学【正文】1前言三峡工程规模宏大,举世瞩目,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是开发治理长江的骨干工程。
三峡工程建设将对生态与环境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长江中下游,总库容393亿m3,防洪库容221.5亿m3,能有效地控制上游洪水,削减中游地区洪峰流量,提高防洪能力,防止荆江两岸发生毁灭性灾害,降低中下游平原地区7500万人口和600万hm2耕地及大中城镇的洪水淹没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装机26台,总装机容量1820万KW ,年发电量847亿KW?h ,能参与西电东送,提供清洁能源。
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将淹没耕地27820hm2 ,动迁人口1.3万,会加剧库区本来就已十分突出的人地矛盾;部分文物古迹和三峡自然景观将被淹没;将对库区生态与环境带来影响[1]。
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
三峡工程建设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条例,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移民安置、水质保护、物种保护、环境地质保护及施工区环境保护。
真正做到兴水利、除水害、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环境,造福人民,促进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
三峡工程对人类尽管有如此多的贡献,但不可避免的是在它对人类造福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诸多困扰,比如关于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环境、水环境、地质危害等方面的问题,都是人类迫在眉睫且必须解决的问题。
1.1选题背景及意义三峡水利工程举世瞩目,效益巨大,意义深远。
不仅可以消除长江中下游洪患,提供大量电力,还可增加长江上游航运能力,加快西部经济发展。
但是三峡库区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落后、土地过垦的丘陵山区。
三峡库区范围划分是以三峡工程“180m”方案为标准,东起湖北宜昌,西迄重庆市江津市,包括湖北4县,重庆16区、市、县,共20个县、市,面积为5.57万km2;到2003年底人口约为1800万;人均幅员面积0.34 hm2,人均耕地0.06hm2[2]。
长江三峡建设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长江三峡建设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第一章绪论长江三峡工程是中国近代建设史上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项重大工程,其建设不仅提升了中国的水利和能源发展水平,也对于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在长江三峡建设的过程中,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对长江三峡建设的影响进行详细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第二章环境保护2.1 水生态环境保护长江三峡建设对流域内的水生态环境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
工程完成后,三峡水库的大规模蓄水和泄洪调度,对于长江的流量和水质造成了巨大的改变。
长时间的蓄水不仅改变了有机物及无机物的输移路径,还改变了长江的流速和水生态系统。
同时,水库的氧化还原电位的改变对水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长江三峡建设的环保领域的研究也应当致力于探究如何更好地保护水生态环境,从而保障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2 大气环境保护长江三峡水工程建设中,除了涉及水生态环境保护外,还涉及到了空气环境的保护。
特别是在大型施工现场,装载运输和使用的大量生产性机动车辆以及工地机器设备导致生产废气、尘、噪声等的排放,对于空气环境的质量造成了威胁。
因此,在长江三峡建设阶段,环保研究往往会关注于如何减少工程建设对空气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第三章可持续发展3.1 能源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一大目标就是为中国的水电发展做出贡献,因此,该工程的建设大大满足了中国给足能源的需求。
相信,在接下来的存活期中,长江三峡工程将继续扮演着各种重要的角色,为卫星发射、军事工程等多个领域提供有力支撑。
3.2 生态保护与建设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另一大目标就是保护生态环境。
三峡工程建设前的长江流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态保护问题。
例如污染源排放越来越多严重的掣肘了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为该流域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该工程的建设不仅有利于优化生态环境,同样也有利于加快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报告2023
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报告20231. 引言长江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湖南省岳阳市和重庆市奉节县之间,是长江上游地区的一个重要节点。
该工程的建设和运营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长江三峡工程的生态与环境状况,进行有效的监测和管理,特进行了本次报告。
2. 监测方法与数据收集2.1 监测方法本次监测报告采用了综合的监测方法,包括遥感观测、现场调查、数据采集等多种手段。
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我们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长江三峡工程的生态和环境状况。
2.2 数据收集数据收集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遥感图像获取: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获取长江三峡工程周边地区的红外图像、植被指数等数据。
•现场调查:派出专业的调查团队,对长江三峡工程的下游河道、植被、水质等进行实地调查和采样。
•实验室分析:将在实验室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分析,包括水质分析、土壤质量分析等。
3. 生态监测结果与分析3.1 水环境质量监测根据我们的监测数据分析,长江三峡工程周边地区的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水质监测显示,大部分监测点的水质达到国家标准,未发现明显的污染物存在。
然而,部分区域存在水质轻微下降的情况,这可能与周围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水排放有关。
建议加强对周边水质的监测与管理,预防水环境的污染。
3.2 生物多样性监测通过遥感图像和现场调查数据,我们观察到长江三峡工程周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
调查发现,该地区栖息着多种珍稀濒危的动植物物种,包括国家保护级物种。
3.3 植被监测植被覆盖是生态系统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
我们通过遥感图像分析得出长江三峡工程周边地区的植被覆盖率较高,植被的恢复能力较强。
这得益于长江三峡工程的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和生态补偿的有效性。
4. 环境问题与建议4.1 水污染控制针对部分水质轻微下降的情况,建议加强对周边水质的监测与管理,建立更加严格的监测体系,控制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保护长江三峡工程周边水环境。
长江三峡环境保护与治理
长江三峡环境保护与治理长江三峡是指长江流域的三峡,呈现出“巫山夜雨浓于油,石城秋月古于铜”的别样风光。
它不但是中国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的代表,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然而,如今的三峡已经遭受着严重的环境问题,为了保护它的环境,三峡的治理必须进一步得到重视。
一、三峡的污染情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长江流域的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悬浮物、氮、磷等营养盐、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质的排放,对三峡地区的水环境、土壤和大气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具体来说,长江三峡区域的大气污染不仅来自于本地的排放,还来自于长江下游城市的工业和交通活动。
此外,大量的发电、航运和采矿活动在水中排放有害物质,进一步污染了三峡的生态环境。
这些问题,给三峡山草木花鸟以及周边人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了极大威胁。
二、四举措治理三峡面对长江三峡的环境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在未来的环保措施中,可采取以下几点:(一)限制工业和农业等非生态的经济活动。
由于三峡区域的自然环境非常脆弱,因此人类的工业和农业影响极其深远。
政府可以在区域内建立环保保护区域,给出相应的奖励制度,鼓励区域内的生态农业和生态建设,并加强对污染物质的监管。
(二)加强污染源治理。
长江三峡流域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于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三个方面。
政府可以加强对工业和农业污染源的监管,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进行处罚;同时,还可以通过科研机构,加强对区域内包括空气、水质、土壤等的监测和管控。
(三)建设环保产业,开发新能源。
在长江三峡流域,人口极为密集,发展环保产业能够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同时还可以减少当地的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四)开展教育和宣传。
长江三峡的环境治理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参与,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在学校、公众场所和社区等地开展教育和宣传活动,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三、结语中国的长江是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它贯穿了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并且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研究
中国农工民主党重庆市委员会2007-08-07 23:03:10摘要:三峡库区是生态敏感区,生态系统脆弱。
由于三峡水库截流,引起沿江两岸淹没区生态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将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及生产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质量不仅关系到三峡工程的运行及其效益的发挥,还将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市乃至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库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报告从三峡库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的分析入手,简要回顾了近年来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进展情况,根据大量的资料和调查,对生态环境(包括水环境、土壤侵蚀、石漠化、土壤污染、植被等)现状作出了总体评价和具体分析。
认为当前三峡库区主要环境问题是库区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区域环境形势严峻、地质灾害的防治形势紧迫、船舶污染治理亟待加强、三四期库底清理任务繁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安全问题日益凸现等,报告对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作出了估算,并对2020年前三峡库区环境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
由此,报告着重从经济和社会方面(认识、管理、设施和机制、人口、三峡工程和开发建设项目、产业和能源结构、资金和技术等),系统探讨了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因素。
本报告提出了如下对策建议:1、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库区环保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正确处理环境安全与粮食安全、当地居民利益与环境效益、工程措施与遵循自然规律等关系;3、打破部门分割管理的格局,科学规划全面实施;4、加强工程建设项目监督管理,完善环保实绩考核评估制度;5、加强环保能力建设,建立应急预警体系;6、制定优惠政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
前言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国最大的水电工程,也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工程。
三峡库区是生态敏感区,生态系统脆弱。
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大规模移民安置及移民城镇建设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
三峡工程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非常复杂,涉及的环境要素和影响因子较多,移民安置、水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泥沙淤积等一系列问题是世纪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概述依据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将三峡库区分为库区、三峡库区影响区(简称影响区)、三峡库区上游地区(简称上游区)。
长江三峡库区重庆部分的库区区县(市)有江津市、渝北区、巴南区、长寿区、涪陵区、武隆县、丰都县、石柱县、忠县、万州区、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等15个区县(市)和主城区(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等7区)。
影响区有合川、永川、璧山、铜梁、潼南、大足、荣昌、綦江、万盛、南川、梁平、垫江、彭水、双桥、黔江等15个区县。
上游区有酉阳、秀山、城口3个县。
本报告研究的三峡库区范围包含重庆市辖区内的库区、影响区、上游区。
(一)自然地理概况1、地质地貌三峡地区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的东缘,自北至南由大巴山—荆山、巫山、大娄山、武陵山等山脉组成。
总体地势西高东低,三峡隆起与江汉坳陷高差悬殊,对照鲜明。
库区最高峰云盘岭为2796.8米,向东南降到1000~800米,中部平行岭谷区1200~200米,形成以中低山为主的山丘地貌。
受岩性的影响,库区有较大面积的发育在紫色土和石灰岩上的各类石灰土(钙质土)。
库区内河谷平坝约占总面积的4.3%,丘陵占21.7%,山地占74%。
三峡库区海拔1200米以下丘陵表层多为侏罗纪、白垩纪紫色砂岩、页岩和泥岩。
红色砂页岩面积约占52%,其它为花岗岩或石灰岩,是容易风化易受侵蚀的类型。
2、气候三峡地区的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水热条件良好。
河谷低海拔地区年平均气温18℃左右,山区高海拔地区约17℃,无霜期220~340天;年降水量在东部、中部沿长江两岸广大地区为1000~1200mm,东南部、东北部为1200~1500mm;平均日照时数980~1580小时,是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之一。
3、水资源三峡库区重庆段流域水资源丰富,境内各类水资源总计4624.4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水水资源量511.44亿立方米,地下水水资源131.66亿立方米,入境水资源量3981.32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1682立方米,亩均水资源量2048立方米,为全国平均值的63.9%。
区域内江河纵横,水系发达,均属长江水系。
除任河注入汉江、酉水注入北河汇入沅江(入洞庭湖)、濑溪河和大清流河注入沱江外,其余均在市境内汇入长江。
总计有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河流约374条。
其中流域面积50~100平方公里的河流约167条,流域面积100~500平方公里的河流152条,流域面积500~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9条,流域面积1000~3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8条,流域面积大于3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8条。
4、土壤三峡库区土壤共有7个土类16个亚类。
主要土壤类型有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草甸土、紫色土、石灰土、潮土和水稻土。
在土壤类型中,紫色土占土地面积47.8%,富含磷、钾元素,松软易耕,适宜多种作物,目前是库区重要柑橘产区;石灰土占34.1%,低山丘陵有大面积分布;黄壤、黄棕壤占16.3%,是库区基本水平地带性土壤,分布于高程600米以下的河谷盆地和丘陵地区,土壤自然肥力较高。
耕地多分布在长江干支流两岸,大部分是坡耕地和梯田。
5、植被与生物多样性三峡库区森林植被类型丰富,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自然植被具有垂直分带的特点。
海拔1300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林带,1300—米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2200米以上为亚高山针叶林带,灌丛分布于淹没区至2200米之间的地带。
目前,在库区已找不到能代表该区域的完整植被类型,生物多样性丰富度极高。
三峡库区的国家保护植物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宝贵的历史遗产。
通过陆生植物本底调查,三峡库区的维管束植物有6088种,约占全国植物总数的20%;其中种子植物占全国种子植物总数的22%;三峡库区分布的中国特有属共有66属。
目前,三峡库区列入国家保护植物名录的物种有150种,珍稀濒危植物有51种,其中濒危种8种,稀有种19种,渐危种24种,占全国总数(388种)的13.1%,这一区域是珍稀濒危植物的一个多度中心。
三峡库区范围内有哺乳类动物102种,国家ⅱ级保护物种5种(金丝猴、云豹、豹、虎、金猫),国家ⅱ级保护物种有猕猴、藏酋猴、秃鹫、虎纹蛙、穿山甲、黑熊、豺、黄喉貂等42种,省级保护物种20种。
在水位淹没线附近地区受水库蓄水影响的物种有:鸳鸯、猕猴、水獭、鬣羚(苏门羚)、红腹锦鸡(局部)共计5种,均属于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虎、金钱豹、云豹、金猫在库区可以认为已经处于野外灭绝或接近野外灭绝的境地。
(二)经济社会概况重庆市总人口3130.1万人,其中库区1922.48万人,影响区1049.49万人,上游区157.80万人。
重庆市全年实现gdp2250.56亿元,一、二、三产业之比为15.0:43.4:41.6。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9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15元。
12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和8个市定贫困县主要分布于库区和影响区的大巴山区、武陵山区,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元;其中,特困村有2800多个,绝对贫困人口有82万人,相对贫困人口211万,特别是位于海拔1000米以上居民的生存条件相当困难。
到底,库区共搬迁安置移民691034人,其中城镇居民447868人,农民移民243166人,其中省外安置93621人。
二、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进展情况近年来,国家和库区各级政府大力推进三峡库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大移民外迁安置力度。
自起,我市外迁12.16万农村移民,继续外迁2.34万人。
外迁移民已占三峡库区全部农村移民的41%,减轻了库区的土地负荷和人口压力,有利于防止乱垦滥伐和水土流失。
二是结合移民搬迁安置治理水土流失。
国发[1998]36号文件下发后,三峡库区停止了开垦荒地,对已开垦改造的25度以上的荒地和低产地,已逐步推行退耕还林还草。
~,全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1076万亩。
直辖以来,三峡库区先后实施了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和国债水土保持项目,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17km2。
积极推进农村能源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天然林草原恢复和生态建设工程。
引导就地后靠的移民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结合退耕还林,发展柑橘种植和草食畜牧业。
,三峡库区已累计建设农村沼气池6.9万户、节柴灶3.6万户,减轻了居民生产生活对于植被破坏的压力。
三是加大了工业污染的防治力度。
结合企业搬迁调整,取缔、关闭和淘汰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及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
位于175米水位线以下的1397家工矿企业中,关闭了802家,通过结构调整、组合搬迁等方式迁建389家。
近两年,投入近20亿元资金对工业污染进行治理,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明显提高。
纳入《规划》的65个重点工业污染治理项目中,已有28个完成了治理或关停并转任务,其余37个项目将于全面实现治理达标排放。
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否决了一批对库区水环境有影响的项目。
加强对工业污染源的规范化管理,全面推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和申报登记及许可证制度。
四是结合移民搬迁加快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重庆库区纳入地质灾害二期治理规划的崩滑体129处,已完成治理119处,正在治理8处;库岸防护52段,已完成35段,正在防护15段;完成20多个滑坡治理的前期工作,已经或正在治理的高切坡工程1265处。
截止4月底,重庆市已完成二期地质灾害治理项目155个。
三峡库区建立了地质灾害监测系统,设立了108处专业监测点和962个群防群测点。
切实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预警抢险工作,制定落实防灾预案,建立汛期地灾排查、险情巡查制度、灾情速报制度以及应急处置机制。
五是加快了以水污染防治为重点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解决三峡库区城市生活污染问题。
“十五”期间,三峡库区重庆部分规划建设67座污水处理厂、55座垃圾处理场、4座危险废弃物处理场,建设规模为日处理生活污水221万吨、生活垃圾8640吨、危险废弃物1480吨,规划总投资94.81亿元。
目前,我市已有17座污水处理厂和13座垃圾处理场建成投入运行,其处理能力分别为现有污水产生量的60%和现有垃圾产生量的80%左右。
13个区县正在抓紧建设未建成的污水管网和垃圾收运系统。
底,可基本建成污水管网,污水收集处理率可达到实际产生量的80%以上;垃圾收运系统全部完工后,垃圾收集处理率可达到实际产生量的95%以上。
六是结合移民搬迁安置完成库底清理任务和清漂工作。
对139米蓄水位淹没的库底区域进行了全面清理,共清理固体废物411万吨,清理一般污染源8.8万多处、传染性源1200余处、坟墓2.5万座,成片林4.5万亩,零星林木260余万株,建构筑物1270万平方米;配套建设了危险废物中转场6座,垃圾填埋处理场8座,一般工业废物填埋场3个。
对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地的饮用水源水质、大气、环境质量和声环境质量等进行了监测,完成了相关的移民环保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三峡工程蓄水期间,加强了对水体江面漂浮物打捞和水质监测工作,共清捞漂浮物6万多吨。
七是积极推动次级河流和船舶污染治理。
我市有21条次级河流列入整治规划,“十五”期间,对7条次级河流污染进行了综合治理,其余次级河流综合整治工程进入前期准备工作阶段。
,我市完成了船舶污染分散治理示范工程。
目前,已完成船舶废弃物接收工程和化学危险品船舶洗舱基地工程的项目可研报告和船舶单船一体化治理方案。
八是加强了库区及影响区、上游区的生态环境建设。
启动实施“山水园林城市”和“青山绿水”两大战略工程。
,全市森林资源管护3677万亩,完成造林531万亩,封山育林66万亩。
全市森林覆盖率为27%,较直辖前提高7个百分点。
高度重视三峡水库周边绿化带建设,开展造林绿化和基本农田建设。
建设范围涉及22个区县182个乡镇,总面积269.4万亩,工程区总人口152.9万人。
造林绿化总规模为70.2万亩,基本农田建设面积62.2万亩。
工程规划建设期为~,工程总投资为7.69亿元。
继续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和保护。
截止,全市自然保护区达到48个,总面积8290km2,占幅员面积10.07%。
通过各种措施保护有典型意义的森林、草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生物、自然遗迹等,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加大,一批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得到了保证。
已完成库区珍稀植物30种、主要优势植物73种的迁地保存,初步建成重庆市及三峡库区珍稀濒危动植物抢救、繁育及迁地保护中心。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主要包括水质、水文、泥沙、污染源、局地气候、农业生态、河口生态、土壤环境、陆生动植物、人群健康、鱼类与水生生物、山地灾害等11个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