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活中的品德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生活中的品德教育

生活中的品德教育是指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各部分贴近社会实际,更加生活实在化。《品德与生活》的基本理念认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品德教育生活化时代的品德教育更加贴近于生活,使得教育进一步起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更加明确地指出教育的生活指导性。品德教育的生活化过程中有许多方面都是对传统品德教育的一次新的较量,这使得品德教育的开展有了新的改变,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年多的低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使我深切感受到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一定要以活动为纽带,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对于品德教育生活化的理解与体会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学起点生活化

教师与学生是一种沟通关系,教师除了改变课堂是“电视剧”,老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的旧观念;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以外,更应让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真正“生活”起来,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真正的需要。因为生活内容是书本内容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对社会生活也缺乏经验。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少量经验,结合他们的现实生活,分析实

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他们的生活经验。教师在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原有认知、情感、行为习惯作为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骑自行车要遵守交通规则》时,让学生畅所欲言。当有学生提出了为什么一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没有得到处罚时,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结合学校下发的《安全伴我成长》手册,把教学重点放在“今天我指挥交通”上,结合游戏“红灯、绿灯、小白灯”,让学生用安全主题班队会上刚学到的交通规则进行指挥,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之时也增长了见识。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结合自身经验去解决生活问题,体验不同角色的感受,这样的活动使教学起点生活化。

二、教育资源生活化

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本身只是一种生活的过程。教师绝不能将品德从孩子的实际生活中剥离开来,要以儿童的实际生活为教学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在学生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让学生过更有意义的生活。

一位教师在上示范课——《我们一起做》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环节:请小朋友们四人小组合作拼图,比一比哪组拼得又快又好。学生们便开始动手拼图。在拼的过程中发现,这个拼图并非普通的拼图,那是源自孩子们自身的照片呀。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学生当然拼得乐此不疲。教学进行得十分顺利,大家体验着“一起做”的愉悦。

又如,在教学《我爱学习》时,整合语文课资源,让学生读课文,并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同时,让学生结合自身、回顾自身的经验,在课堂上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结合自然科学知识,让学生说说在西瓜球身上学到了什么知识?在生活中学会了什么?谈自己身边的事,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学生兴趣盎然。再通过区分“生、熟鸡蛋”的小实验,让学生动手做做,最后通过打鸡蛋检验,达到上课的高潮。这样,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品德课堂还原生活,同时课堂资源又是源于生活,通过实践,又高于生活,最终发展生活。

“教材给予我们的只是一个话题”是新课标下的一个新概念。这个话题需要教师对其创造、加工,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生活,在感受中提高、发展。

三、抽象道理生活化

《教育理论》指出:学生的思想品德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又是在活动和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因而,教师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性,而且让学生真正地用心去感受生活。通过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珍惜童年生活的价值,去改善、促进他们正在进行的生活,进而得到各种美的、精神的满足和快乐,从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向英雄学习》一课时,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一查书籍、网络、报刊、杂志等,收集爱国小英雄的照片和故事,或调查访问当地一些老前辈的英雄事迹。从中体验到我们要向爱国英雄学习,从小热爱祖国,学好本领,长大了为建设祖国,保卫祖

国出力的爱国情感。

我在教学《做事不拖拉》一课时,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救人、救火、耕作等场面,抛出问题:假如谁拖拉了……将会发生什么后果?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假如医生拖拉了,病人就会面临死亡。”有的说,“假如农民拖拉了,农作物就会错过生长的最好时机,不能春种秋收,我们就吃不到香喷喷的米饭了。”有的说,“假如农民拖拉了,田里的青菜就会被虫子吃掉,农民就没有好收成了。”面对火灾,孩子们说得更加激烈,“假如消防队员拖拉了,房子就烧毁了,可能性命都没有了。”“假如消防队员拖拉了,火势还会蔓延开来,把房子上面的电线也烧着了,我们国家就损失惨重了。”“假如消防队员拖拉了,那么加油站的火会越烧越旺,然后爆炸。”让学生通过假想,进行一次体验和撞击,从而认识到抓紧时间的重要性。接着,让学生读读各行各业的人和古人对时间的认识——医生说:时间就是生命。农民说:时间就是丰收。工人说:时间就是产品。消防队员说:时间就是胜利。我们说——时间就是一切。引导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来认识时间的重要性。最后,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讲故事的形式,讲述《寒号鸟》,让孩子们在“寒号鸟”的冻死中,得到感悟,切身体会到抓紧时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这样,就把书本中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使学生易学、易懂。抓住教育契机,把抽象道理生活化,实施无痕教育。

四、重在实践,走向生活

“纸上得来总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教师的千言万语的说教

抵不上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得的点滴感受。为此,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就应该从生活中选择专题,让学生在延伸的环节中亲历感悟,通过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发现和感受生活的美。“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品德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犹如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源远流长。品德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整合教育资源,密切结合学校实际、学生思想实际和教学内容,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向着生活化、个性化、人文化的方向开拓创新。因此,我们应尽量引导学生放眼周围的生活世界,发现生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

我在教学《春天在哪里》一课时,安排学生在课前去寻找春天。上课一开始,就播放语文课《找春天》的录音,让学生沉浸在春的芬芳中。紧接着,我问学生:你发现春天了吗?怎么发现的?一层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他们都迫不及待地说出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触到的春天。有的说,“我看见小草探出脑袋了。”“我发现柳枝头上吐新芽了。”“我看见小麻雀飞来了,它是春天的使者”等等,孩子们的感受多么真切啊!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交流体验到春天,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结合《我和春天一起玩》一课,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学生在心灵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在一次《主动做家务》的教学中,执教老师摆脱了空洞的理论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