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_史记_太史公曰_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史记》研究浅综述

《史记》研究浅综述

《史记》研究浅综述从古至今,《史记》在中国的学术界中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史记》研究大家张大可先生就高度赞扬《史记》为一部融史学、文学、哲学于一体的旷世大典。

就是这么一部文史著作,自古及今,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大批学者投身于对《史记》的研究中。

其研究著作之多,研究范围之广是其他古籍根本无法比拟的。

因为我能力有限,这次我就对《史记》的研究做一个简单的综述。

一、从古至今对《史记》的研究概况汉代,对《史记》的主要研究者有杨雄和班固,他们都肯定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杨雄在《法言》中论述道:“太史迁,曰实录。

”他是点出司马迁实录精神的第一人,这一“实录”观点也被历代名家所认同,直至现在。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出:“故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

其言秦、汉,详矣。

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

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

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而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

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虽然班固肯定了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但是他又指出“史公三失”。

第一班固认为将黄老之学放在六经之前是不当的。

第二,班固批评司马迁抛弃了真正的英雄而去讲奸雄的故事。

第三,班固认为司马迁的货殖列传宣传重利轻义的思想。

这也引起了后人对这三失的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没有统一的王朝,都是众国分裂,互相混战割据,所以国家对私人著史的控制放宽,《史记》逐渐传播广泛。

在《晋书·刘殷传》就记载:“有子七人,五子各授一经,一子授《太史公》,一子授《汉书》,一门之内,七业俱兴。

”这从中就反映出,《史记》在当时受到了推崇,地位较高。

这一时期研究《史记》的名家有徐广和裴骃。

《史记-管晏列传太史公曰》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管晏列传太史公曰》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管晏列传太史公曰》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史记-管晏列传太史公曰》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1],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

【课外阅读】《史记》百年文学研究述评 (2)

【课外阅读】《史记》百年文学研究述评 (2)

【课外阅读】《史记》百年文学研究述评自汉至清,《史记》的研究专著达101部,单篇论文1435篇,囊括了名物典章、地理沿革、文字校勘、音韵训诂、版本源流以及疏解、读法、评注等领域,方法是抄摄材料,排比引证,基本是微观的甲说乙说的“文献”研究。

从文学研究来看,因时代文化环境与研究者知识场域的局限,近代以前的学者多侧重于感性的直观式评点的单篇读感,缺少具有综合性、逻辑性的宏观义理阐释和文、史兼顾的文学本体论分析。

20世纪以来,司马迁与《史记》的学术研究队伍日益壮大,学者除了对司马迁生年、生平、家世和《史记》的名称、断限、体制、取材、篇章残缺与补窜、义例等具体问题的考证之外,更加扩展了《史记》的综合集成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进化论影响了一个世纪的学者,他们以文献为本,汲取本土考古学成果,结合西方史学学理与方法,考证精严,论断谨慎,逻辑分析严密,极大地推动了大陆《史记》从“史料学”到“《史记》学”的进展,突破性成果较多。

例如王国维首用甲骨文、金文证明《史记》记载的三代历史为可信,从王国维与郭沫若同用汉简考证司马迁的生年到陈直的《史记新证》,都可看出考古文献得到了极大利用。

而这一百年的考据研究主要集中于司马迁的行年、《史记》疑案、马班异同考论、《史记》与公羊学、《史记》三家注等领域。

学者借鉴西方心理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的学理,又带动了司马迁人格与社会、民族、民俗思想的更进一层研究,而《史记》的文学研究仍是百年来的重头戏。

一、五六十年代的报纸展开过“《史记》的文学成就的评价”和“《史记》艺术力量的根源”问题的讨论。

80年代以后,《史记文学成就论稿》等著作直论《史记》的文学价值,可见《史记》的文学性一直为学者所看重。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司马迁)发愤著书,意旨自激……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故能如茅坤所言:‘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传鲁仲连传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也’。

“太史公曰”

“太史公曰”

“太史公曰”刍议摘要:《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是由先秦诸子、《左传》、《国语》、《战国策》中的“君子曰”发展而来的,然而又与其不同,其内容是极其丰富与全面的,已成为一种比较完善的史评形式,为后世正史评议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史记》太史公曰史评一“太史公曰”是由先秦诸子、《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中的“君子曰”发展而来的。

然而司马迁并不是完全因袭,只是借其形式而将其发展扩充为一种极为完善的史评形式,为其《史记》的写作发挥重要的作用。

《史记》百三十篇,其中有“太史公曰”的百二十五篇,凡百三十七次。

其中《太史公自序》凡四见,不计入讨论范围。

纵观这百三十三次,其出现形式是极其灵活多样的。

余嘉锡先生在《太史公书亡篇考》中云:“太史公以篇为卷,每卷自为起讫,即是一篇文字。

其间或分或合,或叙事,或议论,本无一定之例,遇其意有感而发,更端别起,则称‘太史公曰’,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本无所谓序与赞也。

”①据笔者统计“太史公曰”出现在篇首的有十三篇,六篇在表中,一篇在世家中,余六篇在列传中;在篇中的有四篇,分别为《梁孝王世家》、《三王世家》、《田单列传》、《田叔列传》;既在篇首又在篇中的仅有一篇为《滑稽列传》;既在篇首又在篇尾的有六篇,分别为《礼书》、《乐书》、《律书》、《循吏列传》、《酷吏列传》、《游侠列传》;既在篇中又在篇尾的有两篇为《管蔡世家》与《张丞相列传》。

只在篇尾的有九十八篇主要分布在本纪和列传中;其余所缺的五篇为《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惠景间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表》与《陈涉世家》。

二“太史公曰”虽由“君子曰”发展而来,却与其不同。

传统的“君子曰”以《左传》为例,或就事而论事,或因人而发议,所引文献无非《诗》、《书》。

而《史记》中的“太史公曰”其内容则是极其丰富的,先秦经书、诸子、寓言、俚语、俗语等无不作为其征引的材料来为其所论说或所叙史服务。

其体例也基本完善,《左传》中“君子曰”多见于篇中或篇末,据有人统计在《左传》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中,其评论共有一百三十四条,而明言“君子曰”、“君子谓”、“君子以为”的有八十四条②。

从《史记》“太史公曰”看司马迁寓情于史

从《史记》“太史公曰”看司马迁寓情于史
封禅 , 劳 民 伤 财 的 不“ 仁” 举动 。 《 律 书第 三》 中“ 太史 公 日” : “ 文帝 时 , 会天 下新 去 汤火 , 人 民 乐业 , 因其欲 然 , 能不 扰乱 , 故 百 姓 遂 安 。 自年 六 七 十 翁 亦 未 尝 至 井市 , 游 敖 嬉 戏 如 小 儿 状 。孔 子 所 称 有 德 君 子 者 邪 !” [ 7 1 在 律 书 当 中 司 马迁 亦 称 赞 文 帝 时期 人 民安 居 乐 业 ,并称 赞文帝 为孔子之 所称 的“ 有德 君子者 ” 。然 而 司 马 迁 所 处 的汉武帝 时代却 并非如此 。汉 武 帝 时 期 对 内 大 兴 祭 祀 封 禅 之 道。 对 外 大 举 出兵 边 塞 。 百 姓 生 活 困苦 。从 律书前文 司马迁对 秦二 世 的描述 “ 秦 二世 宿 军 无 用 之 地 , 连 兵 于 边 陲 ,力 非 弱 也 ;结 怨 匈 奴, 祸於 越 , 势 非 寡 也 。及 其 威 尽 势极 , 间巷 之 人 为 敌 国 。咎 生 穷 武 之不足。 甘得之心不息也。 ” [ 8 1 可 见 这是 司马迁对 汉武帝 的讽刺 。司 马 迁把 汉武 帝 和秦 二世 做 类 比 , 把汉 武 帝 和汉 文 帝做 对 比 , 表 达 了 司马迁 对 汉武 帝穷 兵 黩武 , 对 外 扩 张 而 造 成 的 百 姓 困 苦 的 局 面 的t t l : N!

《 史 记》 “ 太史公 日” 之 中司马迁所 抒 发 的情 感 而 言 ,其 感 情 基 调 主 要 源 自一 件 事 —— 李 陵 之 祸 。汉 武帝天汉 二年 ( 公 元前9 9 年) , 汉 朝将领李 陵奉命 出击匈奴 ,初 战 告捷后不 幸被匈奴 单于所 率领 的 主 力 部 队 包 围 。 李 陵 虽 拼 死 奋 战 却仍 因寡 不敌众 而最终被 俘 。李 陵 的 被 俘 本 与 司 马 迁 并 无 太 大 的 关系 ,但 在朝 堂之上 司马迁却 因 为 李 陵 申辩 而 触 怒 汉 武 帝 ,最 终 被施 以腐刑 。对于 司马迁来说 , 这 是 人 生 当 中最 沉 重 的打 击 ! 二. 司马迁寓政治理想 和现实 批 判 之 情 于 史 因 为李 陵 之 祸 , 司 马 迁 痛 恨 汉 武 帝 的冷 酷 无 情 ,痛 恨 当 时 的 酷 吏 政 治 和 连 年 不 断 的 对 外 作 战。司马迁 将这种 愤怒写 入 《 史 记》 “ 太史公 日” , 司马迁讽刺 汉武 帝的 “ 多欲 政治 ” 和“ 穷兵 黩武 ” ; 批 判 当时 法 律 的 严 苛 和 人 民 生 活 的 困苦 ; 感 叹对 于 “ 仁德 之 政” 的 司 马迁 之 生 平 向 往 和 对 于 国家 安 定 ,百 姓 乐 业 想要 理 解 司马 迁 在 《 史 记》 的希望。 “ 太史 公 日” 当中情 感表 达 , 就先 《 文帝 本纪第 十》 “ 太史公 日” 要 对 司 马 迁 的 个 人 经 历 有 所 了 说到 “ 孔子 言 “ 必世 然后 仁 , 善人 解 。公 元 前 1 4 5 年, 时 当西 汉 景 帝 之 治 国百 年 , 亦 可 以胜 残 去 杀 ” 诚 中 元 五 年 丙 申 ,司 马 迁 降 生 在 夏 哉 是 言 !汉 兴 ,至 孝 文 四 十 有 馀 阳县高门里司马谈之家『 引 。司 马谈 载 , 德至盛也 , 廪 廪 乡改 正服封禅 时为汉 朝之太 史令 。受 到父亲 的 矣 。谦让未成 于今 。呜呼 , 岂不仁 熏 陶和教育 , 司马迁 “ 年 十 岁 则 诵 哉 。 ” 1 6 ] 司马迁在本篇 “ 太史公 日” 古 文” ,二 十 岁 时 就 开 始 到 处 游 中赞 扬 了 孝 文 帝 谦 让 于 今 而 未 封 历 。这 种 游 历 不 仅 使 他 获 得 了广 禅 的 “ 仁” 行 。一 方 面 反 映 出 司 马 博 的社 会 知 识 , 搜求 了遗文古 事 , 迁 本人 对 于封禅 这 种浪 费人 财 、 而 且 开 阔 了视 野 , 扩 展 了胸 怀 , 增 声 势 浩 大 之 事 的 不 赞 同 。另 一 方 长 了他 的见 识 和 才 干 。_ 5 _ 司 马 迁 在 面我 们 也 可 以看 出来 司 马 迁 明 写 “ 太史公 日” 之 中能 够有着如 此豪 汉 文 帝 之 “ 谦 让 于今 未 成 ” , 实 则 壮 的 情 感 抒 发 ,也 和 他 年 少 时 的 讽刺 汉武帝 不够封禅 的资格 却要 壮 游 经 历 有 着 很 大 的 关 系 。 对 于 大行封禅 之道 ,暗含反对 汉武帝

《项羽本纪》“太史公曰”评论

《项羽本纪》“太史公曰”评论

《项羽本纪》“太史公曰”评论《史记》中的“太史公曰”,习惯上称它为“序赞”或是“论赞”,是作者司马迁用来表明创作主旨、追溯典制源流或褒贬历史人物的一种评议性文字。

从“太史公曰”中可见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所成的“一家之言”。

本文选取《项羽本纪》,对其中的“太史公曰”部分进行分析。

标签:史记;项羽本纪;太史公曰;评论1.解释了项羽入纪的原因初读者对于《史记》中的《项羽本纪》,会有以下疑问:项羽一生都没有当过帝王,他凭什么也进入到本纪中?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的“太史公曰”可以看成是他的解释。

他说:“羽非有尺寸乘孰,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总结起来主要的原因是首先项羽不和从前的帝王一样,由继承而来,而是个人从平民奋斗最终得到,从而更加应该得到嘉奖,其次,他亲率诸侯参与直接战斗颠覆了暴秦,而且他主持分裂天下,所有的政事都由其定夺,称号为“霸王”,这是千古未有的奇事奇人。

从这里我们也不难看出司马迁对项羽的思想倾向,他不以成败论英雄,把项羽的贡献放在秦末人民反暴秦的生死斗争转折关头来评价,充分肯定了项羽的历史地位,把其作为一个悲剧英雄来讴歌,给予他至高无上的地位。

2.不同角度解释了项羽失败原因《项羽本纪》篇末的分析,把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结于他一次次决策的“失误”,归结于他胆大心粗、刚愎自用的个性。

从此处便可知“太史公曰”排除思想和感情的诸多干扰,从个体作为出发,结合特定历史时期及特定人物的性格,以磊落的胸怀考量个体作为,做出真实合理的睿智评价。

2.1从特定的历史背景考察人物处在特定历史时段中,其个体作为必要被涵盖在其中,司马迁准确地把握了这一点并本着“忠”,凭借“智”做出广而深、真而妙的独特论断。

《项羽本纪》之“太史公曰”:项羽于“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急”的历史时代下,“乘抛起陇亩之中”三年建立霸业,是“近古以来未尝有也”的奇迹。

《史记》“太史公曰”文化渊源考论

《史记》“太史公曰”文化渊源考论

基金项 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作 者简 介 : 侯文华 (9 1 ) 女 , 18一 , 山东潍坊人 , 北京语言大学 中文系讲师 , 文学博士 , 主要从事先秦 两汉文学研究 。
百三 十篇 《 记》 除 《 史 , 汉兴 以来 将相名 臣年 表》 , 外 其他各篇都以“ 太史公 日” 论赞。“ 太史公 日” 是作者交待 材料来 源、 取舍原则 , 明创作 旨 表 趣 , 溯 典制 源流 , 否 人 物 的一种 论 断 形式 。在 追 臧
传统中 ,日” “ 的各种言说形式都是具有足够话 语权 的权 威话语 。《 史记》 太史公 日” 日” “ 以“ 字作为论 赞 的提 示语 , 实是对 这 一传 统的 自觉承继 。受“ 君子 日” 启发 ,史记》 太史公 ” 《 以“ 作为论 赞主体 , 司马迁在 史官传统 极其微 弱的大一 统时代 是
司 马迁 生活 的西 汉 时 期 , 示 言说 的词 已有很 多 : 表 日 、 、 、 、 、 等 , 进行 史 评论 赞 时 为 何 独 言 云 谓 道 语 在 用 “ 字 而 不 用 其 他 ? 乃 至 后 世 史 书论 赞 也 用 日” “ 日” “ 日” “ 日” “ 日 ” “ 日” “ 赞 、序 、论 、诠 、评 、 议
21 0 2年 5月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J un lo en nNomf ie t o ra f ia r l Unv  ̄i W y
M a 01 v2 2
第2 7卷 第 5期
V 1 2 No 5 o.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司马迁与《 史记》 研究】
《 史记》 太史公 日" “ 文化渊源考论
免先 且 日吹… …雀子 日壹。壹 弟 日启 ……

从“太史公日”浅析《史记》中蕴含的爱民思想

从“太史公日”浅析《史记》中蕴含的爱民思想

2013.08学教育18文学评论从“太史公曰”浅析《史记》中蕴含的爱民思想覃英志(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5)[摘要]《史记》中蕴含的“爱民”思想是通过”太史公曰”对于统治者施暴政、滥用民力的批评和对统治者行仁政、爱惜民力的赞赏体现出来。

[关键词]太史公曰;《史记》;爱民一、前言1、关于作者及作品的介绍。

“司马迁(前145—?),字子长,生于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

《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是西汉散文由前期向后期转变时出现的,其风格兼有前期的气势磅礴、感情激切和后期深广宏富、醇厚典雅的特点;其内容既有前期历史反思的余绪,又有后期沟通天地人的尝试。

”[1]2、关于本文的介绍。

本文将立足《史记》原文,通过列举有关秦始皇、秦二世、项羽、刘邦、汉文帝、汉武帝的评论,来证明本文的论点。

由于掌握的素材及能力有限,行文不当之处,恳请老师批评指正。

二、“太史公曰”对于统治者施暴政和滥用民力的批评、反对1、秦始皇和秦二世施暴政、滥用民力的表现及作者的评价。

“太史公曰:善哉乎贾生推言之也!”[2]在此,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司马迁是赞成贾谊对于秦始皇父子的批评的,也就是说,贾谊的这一观点我们也能看成是司马迁本人的观点。

1.“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使”[3]作者对秦始皇的批评来源于:“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仁义,然后合五德之数。

于是急法,久者不赦。

”[4]“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

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设五丈旗……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

发北山石,乃写蜀、荆地材皆至。

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

”[5]“案问莫服。

当时是,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

”[6]“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太史公曰心得

太史公曰心得

太史公曰心得太史公曰心得篇1《太史公曰》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篇重要历史文献,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评论和总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宝贵视角。

在阅读这篇文献时,我深深感受到了司马迁对于历史的深刻见解和高超的表述能力。

首先,太史公曰让我认识到历史是由各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等。

司马迁通过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使我深刻理解了这些因素对于历史发展的影响。

同时,他也强调了人的作用,认为人物性格、行为和思想对于历史事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其次,太史公曰中提到了历史发展中的周期性规律,即历史的不断循环。

司马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总结和分析,揭示了历史发展中的一些规律性现象,如治乱兴衰、盛极而衰等等。

这些规律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描述,更是对于历史发展的深刻揭示。

通过这些规律的总结,我对于历史的演进和变化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最后,太史公曰中还强调了文化对于历史发展的重要性。

司马迁认为,文化是历史的灵魂,是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的比较和分析,我深刻认识到了文化对于历史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总之,《太史公曰》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同时也让我对于历史、文化和社会的演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阅读这篇文献时,我不仅获得了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对于历史的演进和变化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这对于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太史公曰心得篇2《太史公曰》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史书,全书以丰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为基础,以独特的视角和笔法,展现了历史的真实面貌和深刻内涵。

阅读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对于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了更深入的层次。

在《太史公曰》中,司马迁以史实为基础,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使得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更加生动和真实。

他对于历史事件的描述,不仅客观公正,更注重对于历史背景和历史人物的深入剖析,使得读者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论《史记》的“太史公曰”和“互见法”

论《史记》的“太史公曰”和“互见法”
收稿 日期 :0 6— 4—1 20 0 6
由此可知,太史公 日” “ 除了总体上的评论外 , 还交代 撰述过程 、 佐证撰述事 实 、 发表撰述感言等 , 体现出 十分 明显 的“ 撰述 者” 意识 。可 以说 “ 史公 日” 太 的文
基金项 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3 z 2 ) 0 B w0 0
过 常 宝
( 北京师范 大学 文 学院 , 北京 10 7 ) 0 8 5 摘 要 :《 史记》 中颇有一些 “ 太史公 日” 离了传记 的主 旨, 偏 显得言不 由衷 。“ 史公 日” 君子 日” 太 承“ 而来 , 本应
发挥裁决史实 的责任 , 汉代史官丧失 了神权 , 司马迁从个 体命运 出发 的史著也脱 离 了史官传统 。这些 冠冕堂 但 而
关键词 : 史记 》太 史公 日 ; 《 ; 互见法 中图分类号 :I0 2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 —0 0 (0 60 —0 0 —0 0 1 3 0 2 0 )5 0 1 7
《 史记》 是一部史著 , 因此 , 也就必然在多方面承 继着前代史著的叙事笔法 , 尤其对《 左传 》 等多有借 鉴 , 《 记》 事 又有着 多 方面 的发展 , 但 史 叙 显示 了时代 因素和个 性气 质 的影 响 。在 前人 总结 的林林 总总 的
传之外摭轶事 以补其漏, 皆有深义远神, 诚
为 千 古绝笔 。
承了《 左传》 君子 日” 的“ 的评论形式 , 并对此后 的史 传 著述模 式产 生影 响 。如刘 知几 《 史通 ・ 论赞 》 : 云
《 秋 左氏 传》 有 发 论 , 君 子 以称 春 每 假 之 。二 传 云公 羊子 、 梁 子 ,史记》 毂 《 云太 史
为论 , 位于篇末的称为赞 。据张大可统计 ,史记》 《 中

《史记》“太史公曰”的文学特征刍议

《史记》“太史公曰”的文学特征刍议

本文不揣谫陋 , 示 出 史记 》太史公 日” 揭 《 “ 文学特 征的三个方面 , 即抒情方 式的多样化 、 富多彩 的论 断语 言和 富于 丰
杂文气息 。
关键词 : 太史公 日; 抒情性 ; 断语 言; 文气 论 杂
中图分类号 :10 . 262 文献标识码 : A
却有 意拓开 一笔 , 自己与壶 遂定律历 的事情 。其意 旨何 在 叙
客观事实, 对同一历史人物既褒又贬 , 其隐含的情感是复杂 的, 体现了史家的实录精神。如《 项羽本纪赞》抒 发了作者 ,
对项羽可道 、 、 可鄙 可悲 、 可悯 的复杂情 感 , 在笔 调上 表现得 抑扬顿挫 , 曳多姿。此外 , 摇 如司马迁论李斯 、 吴起 、 周勃 、 袁 盎, 张耳 陈余 , 论游侠 、 酷吏等 , 都如 此。 大体 太史公有时采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 让个人情 志在论 赞文字 中得 以充分的展现 , 有时则 采用委婉隐 曲的 间接抒 情 方式 , 或寄情于事 , 或寓情于景 , 者情感的洪流波 动在 历 让作
谓太史公“ 笔补造化” “ ,代为传神” 。
《 史记 》 传赞 中的 另一种情 感抒 发 形式 , 是寓 情于 理。 便 作者通过恩辩 , 自己 的情感 附之 于事 理的评 议 中 。 理性 把 让 思维来深化情感的表 现 , 做到情理交 融 , 意韵丰 美 。例如《 扁 鹊仓公列传赞 》针对 扁鹊 、 , 仓公 的 遭遇 , 在该 传 的论赞 中先 引邹 阳的话 , 女无 美 恶 , 宫 见妒 ; 无贤 不 肖, 朝见 以“ 居 士 入 疑” 的生 动比喻立 论 , 然后推 及“ 鹊 以其 伎见殃 , 扁 仓公 乃 匿 迹 白隐而 当刑” 的悲惨 遭遇 。最后 以老 子的话“ 好者 不祥 美 之器” 的富有 哲理 性 的话作 结 。再 如十 表、 书序 说历 史兴 八 衰之道 ,楚元王世家 赞 》《 奴列 传赞 》 用人 之道 ,田单 《 、匈 论 《 列传赞 》 论用兵之道 ,外戚 世家序 》 婚 姻之道 ,司 马相 如 《 谈 《 列传赞 》 秋义 法等 。在这些 篇 目的 赞语 中 , 感 的抒发 说春 情 附于理性 的阐述之 中 , 杂糅 , 情理 如水乳 相济 , 因而情感的 表 鳝 显得格外 地蕴藉 、 、 醇厚 丰美 。

《史记》“太史公曰”形成刍议

《史记》“太史公曰”形成刍议

不 书 ” 、 “ 书 ” 以 及 “ 字 褒 贬 ” 的话 语 模 式 , 希望 达 多 一 些 。表 现 有 二 :其 一 , 《 记 》 部 分 传 文 如 《 本 讳 一 史 秦 到 “ 嫌 疑 , 明 是 非 ,定 犹 豫 , 善 善 恶 恶 , 贤 贤 贱 不 肖 ” 别 纪 》 、 《 世 家 》 直 接 采 用 了 “ 子 日 ”的 论 断 形 式 , 甚 晋 君
昧 。春 秋 时期 , 以史佐 政 、 以史教 化 的意 识 更加 彰显 ,
‘ 处 父 子 之 间 矣 ’ ” 、 “ 子 日 : ‘ 微 ’ ”等 , 史 家 善 君 知
此 时 的 史 论 呈 现 出 两 种 形 态 : 其 一 以孔 子 《 秋 》 史 论 为 往 往 点 到 为 止 。 观 《 传 》 、 《 春 左 国语 》 与 《 记 》 的 史 家 史 左 代 表 ,其 中 没 有 叙 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的 直 接 褒 贬 评 价 , 而 是 采 用 “ 事 抒 议 , 我 们 不 难 发 现 司 马 迁 从 《 传 》 史 评 得 到 的 启 示 更 常
历 史 反 思 , 是 人 类 社 会 意 识 自觉 精 神 不 断 发 展 的 产 可 见 , 司 马 迁 希 望 后 世 读 者 能 理 解 他 的 史 心 。所 以在 借 鉴
物 。我 国 史 论 古 而 有 之 ,其 源 可 上 溯 到 周 初 统 治 者 对 政 权
《 春秋 》寓褒贬 于其 中、含臧 否于其 内的含蓄蕴藉之 笔法
家之 言 ” 的 追求 。 关 键 词 : 太 史公 日 史论 形 成
“ 史 公 日 ” 是 《 记 》 史 论 形 式 。 张 大 可 对 “ 史 公 孙 固 、 韩 非 之 徒 , 各 往 往 捃 摭 春 秋 之 文 以著 书 ” , 而 汉 太 史 太 董 儒 公 日 ” 评 价 颇 高 , 他 认 为 “ 国 传 统 史 学 , 由 于 司 马 迁 创 又 有 “ 仲 舒 推 春 秋 义 , 颇 著 文 焉 ” 。 这 种 “ 者 断 其 中 造 了史 论 体系 ,才 使 得 历 史编 纂 成 为 真 正 的 史 学 论 著 。 ”Ⅲ 义 , 驰 说 者 骋 其 辞 ,不 务 综 其 终 始 ” 局 面 的 形 成 , 缘 于 “ 史 公 日 ”为 后 世 史 论 提 供 了 标 准 范 式 , 对 史 论 发 展 贡 太 献 很 大 。 “ 史 公 日” 的形 成 并 非 一蹴 而 就 。 太

三个角度:品读“太史公曰”

三个角度:品读“太史公曰”


客观深邃 的品评
太史公 日: 《 传》 日“ 其 身正 , 不令 而行 ; 其

论 赞 中说李 广 “ 悛悛如鄙人, 口不 能道
辞” 。大家 回顾前文 , 想 到了什 么?
身不正 , 虽令 不从” 。其 李将 军之谓 也?余 睹
教育研究与评论 ・ 中学教育教 赞 中 , 司 马 迁说 桓 公 是 贤君 , 而管 仲不 劝勉 他 实行 王 道 , 却 辅佐 他 称 霸 。
这其 实 体 现 了司 马 迁 对 “ 为 人 臣” 的认识 : 人 臣不 能 仅 仅 辅 佐 君 王使 国 家 强 大 , 还 要


不 希 望 。这 样 很 可爱 。不 然 就 不 是 李
三个 角度 : 品读 “ 太史公 日”
王 涛
( 江 苏省 南京 市第五 高级 中学 , 2 1 0 0 0 4 )

要: 苏教版高 中语 文选修教材 《 ( 史记 ) 选读》 中, 有八 篇人
物传记选录 了“ 太史公 日” 。在教学 中, 可从 客观深 邃的 品评 、 见 贤 思齐 的崇敬 、 悲切 痛惜的哀 叹这三个 角度 , 探寻 司马迁 叠加 在传记
在评价 时 , 司马迁不讳 言李广 的“ 悛悛 如
鄙人 , 口不 能道 辞 ” , 一 如 在正 文 中他实 录 了 李广 的“ 斩 杀 霸 陵尉 ” 一 事 。这 符 合 司 马迁
进行 品读 。

“ 不虚美 , 不隐恶” 的史家传统。但 在课堂的
讨论环节 , 这一句评论却促 发了学 生的思 考 :
论赞, 即“ 太史公 日” 。这些 论赞 , 无 论是从 论 述 角度还是语 言艺 术 来看 , 均 透露 出 司马 迁 的匠心独 运 。如 能以此为 抓手 , 抽 丝剥茧 , 上

《史记》对中国历史的叙述方式与价值评析

《史记》对中国历史的叙述方式与价值评析

《史记》对中国历史的叙述方式与价值评析引言《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历史学的巅峰之作。

这部由司马迁撰写的史书,全名为《太史公书》。

司马迁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入的研究,为后世留下了一部珍贵的古代历史著作。

本文将对《史记》对中国历史的叙述方式和价值进行评析,探讨其在历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1. 叙述方式的独特性H1. 逐年编年的叙事结构《史记》以逐年编年的方式叙述中国历史,从夏、商、周到秦、汉、三国、两晋等各个历史时期,详细描绘了每一时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

这种编年叙事的方式,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H2. 丰富的历史资料和严密的校勘《史记》收录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包括典籍、铭记、家谱等,形成了一部完整的历史档案。

司马迁本人也广泛搜集了各种史书和文献资料,进行了严格的校勘和比较,力求准确地记录历史事实。

通过《史记》,读者可以窥见那些已经失传或被遗忘的历史细节,对古代社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H3. 生动的叙述风格和形象描绘作为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具有很高的文学才华。

他以生动的叙述风格和形象描绘,将历史人物、事件和背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历史时代的氛围和人物的心情,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2. 价值评析H1. 科学性与客观性《史记》以其科学性和客观性而受到广泛赞誉。

司马迁注重事实真相,尽力避免主观色彩的介入。

他根据各种史料的记载和考证,力求还原历史本来的面貌。

由于他的深入调查和广泛研究,《史记》成为了后世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H2. 增强国家认同感《史记》对中国的国家认同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为一部关于中国历史的集大成之作,它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自豪感。

通过《史记》的阅读,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从而增强对自己国家的认同感。

二十世纪的_史记_研究与文献价值_一_张大可

二十世纪的_史记_研究与文献价值_一_张大可

时代
部数/ %
字数( 万) / % 作者数 / % 人均部数
备 注
古代
101/ 35. 5
3 000/ 32
95/ 42. 5
1. 06 有 5 人各有论著两部
近代
31/ 10. 5
800/ 8
30/ 13
1
有一人论著两部
现代 当代
30/ 10 131/ 45
合计
293 部
表三、论著分类统计
800/ 8 5 000/ 52 9 600 万字
在 60 年代运用唯物史 观与丰富史料相结 合的方法, 平允、准确地 全面评价司马迁的 思想, 并取 得显著成 绩的, 是前辈学者白寿彝先生。他的《司马迁与班固》和《史记新论》, 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传统的观点是马 班并提。1963 年白先生在北师大学报发表《司马迁与班固》一文, 洋洋三万言, 分了十个专题, 从两汉广阔的时 代背景上用纵横的比较方法评介马班史 学, 提出了新观点。众所周知, 唐人刘知几的《史通》是扬班抑马, 而宋 人郑樵 的翻案又太偏颇, 明清人的传统 观点是马班并提。白先 生研究了两汉历史及 史学的发展, 正确地指出 了司马迁的《史记》是“答复历史是怎样变化发展”的, 拿出的是“自己 独到的见解”, 具有进步的异端思想, 即人 民 性的成分; 而班固的《汉书》却是 “答复如何 维持目前局面”的, 只是 把两汉的历史写出来 , “用五经的道理将 上下 二百年的历史妥贴 讲通”, 维护汉室的正宗 思想。所以无论从体裁的 创造上, 还 是历史的识见上, 班固都 不能与司马迁并提。《史记新论》是与《司马迁与班固》蝉联完成的姊妹篇, 写成于 1963 年, 1981 年求实出版社 出 版。这 两篇论文上溯西周 共和以来七百余年 的历史发展, 探索《史记》的写作背景 , 第一次将 司马迁自己揭 示的《史记》要旨三题, 即对“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作了贯通的评述。这一时期还对《史记》的 阶级属性, 司马迁的道德思想, 关于游侠问题等展 开了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3-11-28作者简介:刘猛,男,1974年生,湖南浏阳人。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20世纪《史记》“太史公曰”研究述评刘 猛(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摘 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本世纪初,《史记》“太史公曰”的研究已经有了二十年的历史了,它是《史记》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在广泛搜集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20年来“太史公曰”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作了初步的分析与评估,并指出这个领域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为学人的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太史公曰 体例 文学性 学术思想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853(2004)01-115-04一、《史记》“太史公曰”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史记》中的”太史公曰”,习惯上称它为“序赞”或是“论赞”,是作者用来表明创作主旨、追溯典制源流或褒贬历史人物的一种评议性文字。

“太史公曰”贯穿于史记全书中而自成一体,但是历来对它的研究有限。

晚清以前,对“太史公曰”的研究多是只鳞片爪的考证、释评,而且附属于传文释评文字之后,本身不成篇章。

如牛运震的《史记评注》,对《史记》百三十篇中出现的赞语一一作了短评,其重点为赞语风格的抽象性描述,对赞语的体例作了一些阐发。

牛氏说:“太史公论赞,或隐括全篇,或偏举一事,或考诸涉历所亲见,或征诸典记所参合,或于类传之中摘一人以例其余,或于正传之外摭轶事以补其漏,皆有深义远神,诚为千古绝笔”(牛运震《史记评注》卷一)。

近人鲁实先对论赞体例的阐发导源于此。

李景星著有《四史评议》,其中《史记评议》的赞语点评不出《史记评注》范围。

金圣叹对《史记》赞语青眼有加,《才子古文》保存了他评选的九十余篇《史记》序赞(有几篇只抄了原文,未加评语)。

此外,零星的赞语点评性文字还见于凌稚隆《史记评林》、姚荣田《史记菁华录》、邵晋涵《史记缉评》等书中。

1982年,俞樟华在《浙江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上发表《试论〈史记〉中的“太史公曰”》一文,阐述了“太史公曰”思想内容的七个方面及其艺术手法,对“太史公曰”,综合起来加以评论并提挈出纲领,本文应属第一篇。

这之后相关的论文相继涌现,张大可的《简评史记论赞》一文发表于《青海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肖黎的《关于“太史公曰”的几个问题》发表于《学习与探索》1984年第1期,这两篇文章主要是对“太史公曰”的体例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比较了“太史公曰”与“君子曰”的异同。

1985年白静生的《灵活多采的“太史公2004年3月第1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Journal of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Nanjing N ormal University Mar.,2004N o.1曰”》,发表在《河北师院学报》第1期上,就“太史公曰”的论断形式和语体风格作了分析。

俞樟华的《简评明清学者对〈史记〉论赞的研究》一文,发表在1986年《浙江师大学报》第1期上,此文具有资料索引的性质。

1988年唐贤全的《论“太史公曰”的春秋笔法》,刊于上海社科院《学术季刊》1988年第2期,它指出“太史公曰”强烈的主体性以及用典和褒贬笔法,是对“太史公曰”的文学性的阐发,但语焉不详。

由此可见,80年代是“太史公曰”研究的开始,随后是高峰期。

之后到本世纪初对“太史公曰”研究进一步深化,1994年田启霖发表于《哈尔滨师专学报》第1期上的《司马迁与论赞体》一文,指出论赞体的某些文体特征,比如“义兼美刺”等,对于研究“太史公曰”这种文体很有启发。

1996年邱伯桃的《再从“太史公曰”看司马迁的人才观》一文,发表在《益阳师专学报》第3期上,阐述了司马迁关于成才、用才、爱才的基本观点,讨论了司马迁史学思想的一个方面。

这个时期还有两篇文章值得一提,一是1997年杨旭升发表于《绵阳师专学报》第3期上的《创构・称谓・作用与影响———论〈史记〉‘太史公曰’》一文,这篇文章对《史记》“太史公曰”作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如作者谈及“创构”一节时认为,“‘太史公曰’是司马迁综合子、史、屈骚作者主体性话语的创造性转化”。

它从体例上驳斥了那种认为“太史公曰”源于“君子曰”的片面的观点。

再如“特色”一节,用极简练的笔法指出“太史公曰”的文学特征的四个方面:体史而义诗,言志而抒情;恢诡其言,语意南北;画龙点睛,提挈精神;爱奇志异,涉笔成趣。

另一篇是崔积宝的《谈〈史记〉论赞中的情感》一文,发表在《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上,用近万字的篇幅阐述了《史记》论赞鲜明的情感特征。

这两篇文章共同的特点是注重对《史记》“太史公曰”的文学性的探讨,这标志着“太史公曰”文学性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关于“太史公曰”研究的的学术专著是张大可先生于1987年出版的《史记论赞缉释》一书,它的“序论”部分就是在论文《简评史记论赞》的基础上写成的,对史记论赞作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它主要阐述了以下几个问题:一、序赞论为太史公首创的史论形式;二、论史记取材义例;三、论史记书法义例;四、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五、褒贬历史人物,自成一家之言。

另外,这本书对史记的序赞一一作了简短的注、释、评工作,体例仿古;“序论”的缺点是将“太史公曰”附于《史记》五体之中进行讨论,而不是作为一个个体进行研究,给人“移花接木”的感觉,释评又失之于琐碎。

此外,《史记研究资料和论文索引》中著名的明治三岛毅的《史记论赞段解》和黑本植的《史记序赞评译》,对《史记》“太史公曰”也有精彩的论述。

《史记》“太史公曰”研究方向二、以上说明,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到本世纪初二十年的时间里,《史记》“太史公曰”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为《史记》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也存在问题,一是专著少,张大可先生的《缉释》不仅是这个领域的开山之作,也是国内独无仅有的作品,专著后继乏人。

二是论文质量有待提高。

八十年代张大可、俞樟华诸人在这个领域的论述是很有分量的,而九十年代后发表的论文,没有新的突破。

仅有杨旭升和崔积保的文章,在“太史公曰”文学性的探讨上有所超越。

三是这个领域的某些问题尚有待解决或者进一步深化。

“太史公曰”的研究不是已经穷尽了,而是远远不够。

应该在这个领域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来。

那么,“太史公曰“的研究何去何从呢?以下表述个人的意见,仅作参考。

1、就研究对象而言,历来对《史记》篇目的统计总有出入。

据三国张晏的说法,《孝武本纪》等十篇缺,有目无辞,则这十篇的赞语显然有伪造之嫌,或者是先有残篇,后人再增饰补窜而成。

张大可《缉释》一书,本着吕祖先、王鸣盛和近人李长之等人的观点,认为《史记》有零星的补缀,却无整篇的散亡,主张将十篇序赞列于总体讨论中(由于《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无序,所以实际上只有九篇)。

另一种看法是韩国人朴宰雨在《<史记〉)<汉书>比较研究》一书中提出,《史记》序赞的研究不应该包括上述十篇文章。

主张将这亡佚的十篇序赞文字存而不论,或者另作专节研究。

这种分歧值得我们考虑,因为这是“太史公曰”研究的一个大的前提,必须认真探讨。

2、就体例而言,应当对“太史公曰”这种文体作一个全面的清理,包括溯源、辨异、义例等。

学人对“太史公曰”文体研究有一个误区。

《史记》中的“太史公曰”可以分为三块:序论、赞论和传论。

序论即是序体,源于《书序》和《毛诗序》,有两层意思:一是序作者之意,阐明创作主旨;二是随事以序(叙)其实,“总括书之大纲”[1](P144)。

赞论严格地说,不是赞而是论,它源于“君子曰”和《楚辞》的“乱曰”,“乃史臣于传末作论议,以断其人之善恶”[2](P43)。

而传论说白了就是通篇夹叙夹议的文字,篇中“太史公曰”与传文完美地融合,不能机械地加以割裂。

换句话说,序论主要是论史的,如十表,篇幅较长;赞论主要是论人的,篇幅较短;传论可以说是一种变体,叙事传人相杂糅,或者陈说义理,或者演绎典章制度的变迁,篇幅最长。

应当从文体的角度而不是从“太史公曰”所处篇中位置的前后对它们进行重组、归类,如《孟子荀卿《循吏列传》和《滑稽列传》中的“太史公曰”位置在前,性质却是赞,其中《循吏》、《滑稽》二传前后列传》、“太史公曰”合观分别构成一篇完整的赞论。

《天官书》“太史公曰”位置在后,性质却是序。

若十篇佚文不计,加上《陈涉世家》一篇无“太史公曰”之外,《史记》全书中出现“太史公曰”的篇目共计119篇,其中《天官书》、《儒林列传》共计13篇,还有传论4篇,它们《外戚世家》、《历书》、赞论102篇,序论包括9表、《游侠列传》和《太史公自序》。

《游侠列传》之所以跻升于传论之列,是由于《货殖列传》、是《伯夷列传》、它的体式与《伯夷列传》如出一辙。

《游侠列传》虽是类传,但全文又可当作一篇《郭解列传》来读,其他游侠人物只是一笔带过。

篇中既传人,又议论风发,因而归于传论之属。

义例又称书法,不能简单地认为它就是指“太史公曰”的思想内容或它在《史记》全书中起到的作用,它实是呈现于这种文体中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范式,既是内容的,也是形式的。

近人鲁实先提炼出四点,虽然简要,却不全面。

大致有以下几种:1、补佚事之例,2、记经历之例,3、言去取之例,4、述褒贬之例,5、明作旨之例,6、摘一以例其余之例,7、约叙传文之例,8、附叙之例,9、抒感慨之例,10、发议论之例。

《史记》“太史公曰”文学性的研究方兴未艾,是今后“太史公曰”研究的一个重头戏。

学人对“太史3、公曰”的研究或者完全忽略了它的文学性,或者只是点滴而不成体系的分析。

有关这个话题的论文除了上面已经介绍的几篇外,数量也较少。

“太史公曰”文学性的研究总体上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1)、主题的呈现:或赞语直接呈现主题,如《魏公子列传》;或赞语与本文相互补充,呈现完整的主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或运用“互见法”统一主题,如褒贬互见、名实互见等,如《范雎蔡泽列传》。

“太史公曰”主题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除了以上三种外,还可以归纳出其他种种。

(2)、二段式结构:“太史公曰”赞论的结构大体可以视作前后两段,其形式律则表现为上升式、减轻式、对称式、对照式、转折式和因果式,等等。

关于“太史公曰”的结构问题,目前还没有专文论及,可以就这个问题展开更深入的探讨,以填补这个空白。

(3)、强烈的主体色彩:“太史公曰”强烈的主体性与《楚辞》的“乱曰”显然有着承继关系。

如果说《离骚》是屈原的自传体诗歌,“太史公曰”则是司马迁的自述体散文。

在“太史公曰”中处处隐现出司马迁复杂的作史心态,计有三种:良史心态;儒士心态;宦官心态。

良史心态体现的是一种实录的精神,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责任感;儒士心态是指司马迁秉承原始儒家的余绪,以一名儒者的身份来观照历史、书写历史;宦官心态就是一种被侮辱和被伤害者的悲剧心态和文化批判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