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沭阳县四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2 古诗两首教案2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

沭阳县四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2 古诗两首教案2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
学生交流自己划出来的部分,并说明原因,大致应包括以下内容:
(1)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
“一愣”代表什么?“一亮”又说明什么?
(2)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命令道……
姑娘茫然的眼睛里透露的讯息是什么?“命令道”让你体会到什么?
(3)“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
在教学中我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地球家园的美好,对地球母亲的亲切,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少具有视觉震撼力的图片和触目惊心的数据统计,学生从中了解了我们面临的十分严重的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自然产生了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
课文中引用的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因为预设学生在理解“太可爱”与“太易碎”中会偏向于后者,所以在上课伊始,我就努力让学生体会地球母亲的“可爱”。从多媒体课件中丰富的自然资源图片,美得令人惊叹的自然风光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从文本,从生活实际,从课件图片去充分感受地球母亲的美丽可爱以及她的慷慨无私.正是有了这样的感情积淀,在后文的教学中通过理解“不加节制”“滥用”“随意破坏”等重点词语才更强烈地对比出,人类是多么地自私,多么地贪婪,让学生意识到,如果“不加节制"地“随意毁坏"资源,可爱的地球就可能走向“破碎”。
2.谁来读诗题?
认读“聿”字.
齐读诗题,读懂了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题目的?
3。提到陆游,大家应该不会陌生,他是()代著名的()诗人。之前,我们积累过他写的哪些诗?还记得吗?选一首背一背,好吗?希望你的背诵能传递出你对这首诗的理解,传递出陆游作这首诗的心情、愿望.(生背诵)
4。那么陆游想用《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告诉他的儿子什么呢?我们又能从中明白什么道理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诗。

22 古诗两首

  22   古诗两首

课题22 古诗两首课时 1教学目标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具准备课型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导入宋代诗人陆游一生渴望的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始终没有实现。

他只有用他的诗歌来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忧虑。

他一生辛勤创作,一共留下了九千多首诗。

在我国历代诗人中,他的创作是最丰富的。

公元1210年,这位八十六岁的爱国诗人病重。

临终的时候,他还念念不忘恢复中原。

他把儿孙们叫到床边,念了他最后一首感人肺腑的《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

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

无遗力:不遗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第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遗余力地下苦功夫。

5.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

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22课古诗两首《敕勒歌》课件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22课古诗两首《敕勒歌》课件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人生活的原野在阴山下。这里的天幕象帐 篷一样笼罩着辽阔的大地。苍天是浩渺无边,草原 一望无际,每当风儿吹来草儿低伏的时候,放牧的 牛羊就显示出来。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 勒 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天似( ), )
敕勒歌
北朝民歌
背景介绍
• 《敕勒歌》是我国在南北朝时流传在敕勒 族的歌。 • 敕勒族是北方一个少数民族,以游牧为主。 • 敕勒族居住在我国甘肃、内蒙古一带,那 里又称敕勒川。
敕 勒 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chì lè
敕 勒
qiónɡ lú 穹 庐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笼盖(
天(
)。
),野( ),
风吹草低(
)。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地理位置

草原天空的壮阔、苍茫
敕勒歌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壮阔无比、生机 勃勃的草原全景



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
下土地辽阔、牧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
原风光,反映了敕勒族人民的生活,表 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22课《古诗两首》第二课时|苏教版(共25张PPT)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22课《古诗两首》第二课时|苏教版(共25张PPT)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返回
————高尔基
看谁读得 最准确
熟读诗歌,理解诗意
半亩方塘一鉴开
方塘:方形的水塘。 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鉴,镜子;开,打开。 徘徊:原指人在一个地方 来回慢步地走,这里是来回 摇晃的意思。
天光云影共徘徊
徘徊:原指人在一个地方 来回慢步地走,这里是来回 摇晃的意思。
前两句意思: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 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1. 把故事补充完整。
闻鸡起舞
废寝忘食
2—3.. —读诗—了句、这-——首—孜少—诗—孜壮—,—不不—你—倦努—想—力—到—,—了—老———大等——徒关——伤于——悲勤——奋——读——书—和的、《成—劝语—学。—》—的—意
思一样,也是劝勉大家要趁早努力读书的。
4.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勤奋读书的名言或警句?写一句。
六年级语文·上 新课标[江苏]
古诗两首
导入 作者 自学 听读 理解 总结 板书 作业
新 课 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 里方是长进。

你知道这是谁说的吗?
朱熹
你对他了解多少呢? 返回
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南 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人。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 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古诗两首

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古诗两首
2、板书
欣赏
通过欣赏歌曲走进新课。
二、朗读课文
导语:诗歌重在朗读和品味,有的同学已迫不及待,下面同淡们的自由朗读,扫清诗中的文字障碍。
1、学生自由读
2、字词检测
敕勒川 ( )
天似 ( )
穹庐( )
笼盖 ( )
见牛羊( )
3、学生再读
4、找两名学生读
每名学生读完之后,由学生点评,说出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并由点评的学生再读。
四、指导书写
野、茫
野:提示横撇后是一笔点。
茫:上下结构,下半部分又由两部分组成,千万别写成左右结构。
示范写。
观看示范
书写字头
板书设计
敕勒歌
阴山下
天 野
吹 低 见
教学反思
第一首故事引导学生去感知诗人大胆而夸张的想象,第二首古诗通过比喻感受草原的一望无际,无比广阔的景象。两首古诗均配有插图,鼓励学生反复的观察插图,借助插图去理解“危楼”“似穹庐”等比较抽象的词语,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
④小结:一伸手就能摘到天上的星辰,这是一种不可能实 现的幻想,却形象地表现出了楼之高。多么奇特的想象啊!
(二)学习第三、四句。
1.教师引导:“站在这么美妙的地方,李白本该高声吟 诵一番,可是他却…..…”教师出示第三、四句,学习生字 “恐”“惊”,读准后鼻音,理解字义后说说诗句的意思。
2.指导朗读。李白是个很浪漫的诗人,他相信九天之上 就是天宫,天宫中住着许多神仙,所以他“不敢高声语,恐惊 天上人”。怎么读才不会惊扰到他们呢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 的高远辽阔。
教学重点
朗读和背诵古诗,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22课古诗两首《夜宿山寺》课件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22课古诗两首《夜宿山寺》课件

Hale Waihona Puke 宿山寺危楼高百尺,高:高度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高:声音大小 恐惊天上人。
夜宿山寺
( 危 )( 楼 )高百尺,
星)(辰 手可(摘)( )。
( 不 )( 敢 )高声语, ( 恐 )( 惊 )天上人。
chǐ

chén

作业:
1、抄写生字各3个 2、把这首古诗背给家长听。 3、选做:搜集李白的诗, 读一读,背一背。
李 白 唐 代 伟 大 的 诗 人
姓名由来:
那是李白七岁时,父亲要给儿子起个正式的 名字。李白的父母亲酷爱读书,他们要培养儿子 做个高雅脱俗的人。父亲平时喜欢教孩子看书作 诗,在酝酿起名之时,同母亲商量好了,就在庭 院散步时考考儿子作诗的能力。
父亲看着春日院落中葱翠树木,似锦繁花,开口吟诗道: “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母亲接着道: “火烧叶林红霞落”。李白知道父母吟了诗句的前三句, 故意留下最后一句,希望自己接续下去。他走到正在盛 开的李树花前,稍稍想了一下说:“李花怒放一树白”。 “白”——不正说出了李花的圣洁高雅吗?父亲灵 机一动,决定把妙句的头尾“李”“白”二字选作孩子 的名字,便为七岁的儿子取名为“李白”。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shī 古 诗
shī

古诗
山寺
wēi 危楼
chǐ 百尺
危楼高百尺,
zhāi chén 摘 星 辰
手可摘星辰。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kǒng 恐 恐惊天上人。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六年级语文上册22古诗两首教案苏教版(new)

六年级语文上册22古诗两首教案苏教版(new)

22 古诗两首教学要求1。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

能解释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3.感受古诗的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明白从读书中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1.能解释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2。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意境的优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明白从读书中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课时两课时1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2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①读了这两句,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你想到了谁?]诗意: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而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有所成就.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3[②读了这两句,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你想到了哪些名言?]4诗意: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1知识点详解2①书籍资料浩如烟海,做学问必须日积月累,在年轻时就要肯下工夫,不能妄想一蹴而就,轻易成功。

这两句可以让我们想到凿壁借光的匡衡、牛角挂书的李密、悬梁刺股的苏秦、孙敬……3②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深刻地阐述了知与行的关系,启示我们,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陶行知4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

——费尔巴哈理论是军官,实践是士兵。

——达·芬奇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5[③这两句只是在写方塘吗?]诗意:半亩方方的池塘像一面镜子似的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④观书有感,诗人有何感想?]诗意: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是因为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1。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

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4。

感受古诗的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一诵读古诗,导入课文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积累了哪些?请同学们先来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5③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六年级语文上册22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课件

六年级语文上册22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课件

绝知⑧此事要躬行。⑨
⑧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⑨躬行:亲自实践。
示:指示、训示。 子聿:陆游的幼子。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古人做学问总是 竭尽全力的,青 壮年时肯下工夫 到老才能有所成 就。
• 由“古人学问无遗力”我想到的成语有: 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 ________\_________ ,由 “少壮工夫老始成”想到了这些人:翻山 越岭,访名医、尝草药,经过30多年的努 李时珍 力,终于在晚年写成《本草纲目》的 _______。博览群书,终日奔波,用了整 整20年,进行6次修改,53岁写成了《国 谈迁 確》的 ________。
──朱熹
*活到老,学到老。
──朱熹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 ——朱熹 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 而不学。 —— 朱熹 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朱熹
观 书 有 感
[宋 ]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号
晦庵,别称紫阳。祖籍宋徽州婺源(今属
④少壮工夫⑤老始⑥成。
绝知⑧此事要躬行。⑨
①示:指示、训示的意思。
②子聿:陆游的幼子。
③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④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⑤工夫:时间。
冬夜读书示①子聿②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③无遗力,
纸上得来终⑦觉浅, ⑥始:才。 ⑦终:到底、毕竟。
④少壮工夫⑤老始⑥成。
•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告诉我们: 光读书是不够的, 我们还要把读书与实践结合起来。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由此我想到成语故事《 纸上谈兵 》中的赵 括,我想对赵括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仅仅熟读兵书是不够的,还要有实践经验, 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2《古诗两首》详解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2《古诗两首》详解

这样才能真正有学问。
B: 看插图想象:作为一位年长的父亲,陆游心里可能想到了什 么才对子聿说这番话的?他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对子聿说呢?
C:结合对诗句的理解,你们小组准备为大家介绍哪位古人做学 问的故事呢?
读书学习。 诗中指做学 问的意思。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1.丢失; 2.漏掉 ; 3.余,留 ; 4.死人留下的 ;
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2. 我会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
3.我从前一句体会到学习要做到
,从
后一句体会到学习还要做到
,这
样才能有所成就。
1.我能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终

绝知

绝知此事要躬行。 2.我会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
3.我从前一句体会到光有
还不行,
从后一句体会到学习还得注重
课外链接
纸上谈兵
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熟读兵书,议论军事,头头
是道,滔滔不绝,连他的父亲也难不住他。当时不少人都夸 奖他,可是赵奢却不以为然。他告诫儿子要多务实际,可是 赵括并没放在心上。
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派老将廉颇去长平抵挡。廉颇 采取修筑工事坚持防守的方法,使秦军得不到作战的机会。
这时秦国使用了反奸计,派人到赵国散布谣言,挑拨赵
诺贝尔的一生是不知疲倦、勇于奉献、努
力学习和工作的一生,更是光荣而伟大的一生。 他共获得200多项技术发明专利。在五大洲的20 多个国家建立了100多个公司和工厂。以他名字 命名的和平、经济学、文学、物理学、化学、 以及生理学及医学这6个奖项是世界上最高的科 学奖。
有关实践的名句: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朱熹 2、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2.古诗两首》课件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2.古诗两首》课件

1.从陆游的诗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2.《观书有感》写的是池塘里的水,可是却用了“观
书有感”作题目,这是为什么?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冬夜读书示①子聿②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③无遗力, 纸上得来终⑦觉浅,
④少壮工夫⑤老始⑥成。
绝知⑧此事要躬行。⑨
①示:指示、训示的意思。
②子聿:陆游的幼子。
③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④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⑤工夫:时间。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课文理解品析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这两句诗语重心长,以慈父严师的口吻举古人
做学问之例,指出他们做学问都是不遗余力、全心
全意的。其言外之意是教导儿子抓紧时间读书求知,
坚持不懈,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 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冬夜读书示①子聿②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③无遗力,
纸上得来终⑦觉浅, ⑥始:才。 ⑦终:到底、毕竟。
④少壮工夫⑤老始成。
绝知⑧此事要躬行。⑨
⑧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⑨躬行:亲自实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译文】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而青少年时代花的工
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得到的 知识终归还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其中的道理, 必须亲自去实践才行。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课文理解品析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起句写半亩大的一块方形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 次句写倒映在池塘中的天光、云影一起晃动闪烁,愈 发显出“方塘”的水色清澈澄净。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通用13篇)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通用13篇)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通用13篇)2022-12-15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通用13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篇1《冬夜读书示子聿》是苏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

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

这两首都是哲理诗。

我决定教这两首诗都采用“三读”的方法。

三读,即“会读”、“读懂”、“读通”。

1、会读。

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读懂。

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感知诗意,然后小组交流,提出不懂的问题,统一在班级里交流。

3、读通。

细细品味古诗,能读懂没一个词,每一句话。

然后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为读通全文做好一切准备。

“三读”的方法,由自由到统一,再到自由,最后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这种学习方式,即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上,我们尊重学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学会变为主动地会学,效果不错。

下面,我摘录课堂精彩片段。

一、《观书有感》师:我们理解了这首古诗的意思,你能说出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呢?生:诗中描写了一方有源源不断活水注入的清澈见底的池塘的景象。

师:诗中描写了一方有源源不断活水注入的清澈见底的池塘的景象,而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

课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是朱熹读书的感受是什么?这样看来古诗写的内容与题目不相符呀!其实不然,朱熹这样的描写就是他的读书感受,只是借这样的景象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22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22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看一看:方塘美景图 想一想: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说一说: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美吗?谁能说说整 首诗描绘的景色。 (半亩大的一方水塘,就像一面被打开镜袱的 镜子,池水清澈明净,蓝天和白云倒映在水 中,随着细波荡来荡去,风和日丽,阳光照 耀在水面上,波光粼粼。这池水为什么会这 般清澈呢?哦,原来有一股清泉正源源不断 地注入池中。) 4. 读一读:好美的景致呀!真让人喜欢。读好 这首诗?
学以致用:朱熹大师这首诗也叫说理诗,我国 古代还有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填上吗?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 诗中所写:( ) ,( )。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 正如诗中所说:( ),( )。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 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是 ( ),( )。
议一议: 这方塘美景与读书有什么关系呢?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 。 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 __________。 记得刚才介绍作者时有这样一段话: 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 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中心】 整首诗运用了暗喻的手法。 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 读书体会,说明正像源源不断的活 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 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 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Biblioteka 朱熹(1130-1200)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字元晦,婺源人。 博极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 乐律等有较大贡献。 在哲学上,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 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 朱熹死后,宋嘉定二年诏谥“文公” ,有《 朱文公文集》。
观书有感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引言《古诗两首》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第22课,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欣赏两首历史悠久、优美动人的古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

本文将对《古诗两首》片断进行赏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两首诗。

诗一:《静夜思》诗歌赏析作者: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中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短诗。

这首诗以简洁的词句,表达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只有4个短句,每句都是五言绝句。

首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生动地描绘了月亮明亮的光芒,给人以霜冻的感觉。

第二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反复出现的明月两个字,呼应了诗题,也强调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歌意境《静夜思》以短小精悍的字句表达了诗人在夜晚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月光照在床前,使诗人忍不住抬头望着明亮的月亮,这时他又不由自主地低下头,怀念起远方的家乡。

整首诗凝结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美好回忆的回味,给人一种寂静而又温馨的感觉。

这首诗所营造出的诗情画意,给人以宁静、安逸的感觉。

读者在享受静夜的美好的同时,也被唤起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二:《登鹳雀楼》诗歌赏析作者: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壮丽的景色,并以此为引子,表达了人们追求进步、不断超越的精神追求。

诗中的第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把读者带到了壮丽的山水之间,给人以广阔和开阔之感。

第二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表达了人们追求进取、向上的精神。

诗中的“千里目”象征着远大的目标,而“更上一层楼”则表示追求不断超越、不断进步的愿望。

诗歌意境《登鹳雀楼》通过描绘壮丽的山水景色,表达了人们追求进展、不断超越的精神追求。

诗中的画面使人感到壮丽与广袤,给人一种豁达和激励的感觉。

这首诗鼓舞人心,勉励人们要永不满足于现状,要不断超越自己,追求更高的目标。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22课 古诗两首《夜宿山寺》课件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22课 古诗两首《夜宿山寺》课件
你会背吗?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你会背吗?
• • • •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号青 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有 “诗仙”之称。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 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 《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恐惊天上人
• 天上人:神仙。 • 害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
想一想
• 李白为什么“恐惊天上人”而不是担心惊 动“地上人”呢?
• 《夜宿山寺》这首诗描写了山寺最大的特 点是什么呢?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 试着背一背
• 百尺, • 手可 。 • 不敢 , • 天上人。
夜宿山寺
• 危楼高百尺, • 手可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 2、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yè sù shān sì 夜 宿 山 寺
时间:夜 晚 地点:山 寺
李白夜晚住在山上 的寺庙中。
读一读
•夜宿 •百尺 •恐怕 山寺 星辰 惊动 危楼 不敢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危楼高百尺
• 危:1.危险 2.损害 3.高 • 危楼:高楼。 在本诗中指的是 很高的寺庙。 • 这座寺庙很高,好像有一百尺 那么高啊!
想一想 • • • • • 桃花潭水深千尺 桃花潭的水真的有千尺那么深吗? 危楼高百尺 山上的寺庙真的有百尺那么高吗? 诗人用了夸张 的手法
•手可摘星辰
星辰
星辰
星辰
手可摘星辰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

学了这首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第一、二行概括写出了读书学习应 从小做起,持之以恒。以慈父严师 的口吻举古人之例,指出他们做学 问都是不遗余力、全心全意的,只 有年少立志并发奋学习,到年老时 才能有所成。
第三、四行深刻地阐述了“知” 与“行”的关系。 从书本上学到 的知识,一定要通过亲自实践, 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爱国激情昂扬的战斗气息,在思想上、艺术上 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
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
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
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朱熹
5.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
而不学。
——朱熹
6.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朱熹
朱熹 南宋著名的理学
家、教育家、哲学家,是 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 又一位大思想家。他的一
生中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 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的诗用鲜明的形 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
学问:读书学习,有作学问的意思。 遗:保留。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儿也不 保留。(竭尽全力)
古人作学问总是竭尽全力的, 青壮年时肯下工夫到老才能有 所成就。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亲自。 躬行:亲自实践。
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是肤浅的, 要想彻底了解一些事物,就要亲自 实践。
22.古古诗诗两两首首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 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 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
理解古诗大意
• 半亩方方的池塘里像一面镜子似的 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 动;要问为什么池塘会这般清澈, 是因为有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
理解第三、四两句的意思
• (1) 有哪些故事能够证明“纸上得来终 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 ? • 纸上谈兵 • 诗人在这首诗里想告诉小儿子的做学问的 道理是什么呢?你明白了吗? • 一要勤奋,二要实践。
• 合理想象一下,陆游为什么要在冬夜告诉 小儿子这个读书感受呢?子聿听了以后又 会说些什么呢?
《观书有感》学习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观书有感》。 • 2、能理解诗中的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 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观书有 感》所描绘的景象。 • 3、读了这首诗你明白什么道理。 • 4、拓展:自学第二首《观书有感》。
朱熹(1130-1200)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 字元晦(huì ) ,号晦庵。 博极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等有较大贡献。 在哲学上,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 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 朱熹死后,宋嘉定二年诏谥“文公” ,有 《朱文公文集》。
古诗两首
《冬夜读书示子聿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 诵《冬夜读书示子聿》。 (2)能理解诗中的词语,并能够用自己 的语言合理优美表达出整首诗的意思。 (3)读了这首诗你明白什么道理。 (4)拓展:合理想象,合作表演再现 陆游教育儿子子聿的情境。
理解部分词语意思
• • • • •
诗 旨: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 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 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 要不断吸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讨论:这首诗题目是《观书有感》, 是不是写成《观塘有感》才对呢?
1、这是诗人写诗的高明之处,把深刻的读 书哲理巧妙地藏在写景诗里。表面上是写 “观塘有感”,而实际上是用暗喻的方法 写“观书有感”。 2、诗人把方塘比作人的心智,把源源不断的 活水比作新鲜的知识,只有源源不断的活 水才能使方塘如此的清澈;同样,也只有 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才能 使人的心智更聪明。
《观书有感》(其二) • 【南宋】 朱熹 •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 【注释】(1)艨艟:古代战船。也作“蒙 冲”。(2)一毛轻:轻如一根羽毛。 • (3)向来:从前。指春水未涨之时。 • (4)中流:水流的中央。
• 读书多了,知识丰富了,原来 遇到的无法解决的困难一下子 就迎刃而解了。
理解古诗大意
•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 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 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 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 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 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联系生活、联系已知理解第一、二 两句的意思。
• (1)有哪些故事能够证明“古人学问无遗 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的 ? • “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 光” • (2)有哪些古诗写“古人学问无遗力,少 壮工夫老始成”的 ? • 颜真卿的《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 方悔读书迟。”
观 书 有 感
[ 宋]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理解部分词语意思
• (1)鉴 :镜子。 • (2)一鉴开:古代的铜镜有镜袱盖着,用时 打开。 • (3)徘徊:来回移动。 • (4)为:相当于“它”,这里指方塘。 • (5)清如许:这样的清澈。 • (6)渠:因为。
• • • • •
1、示:指示,训示,告诉 2、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3、学问:指读书学习,即做学问。 4、躬行:时间(指占用的时间)。 5、无遗力:遗,保留,无遗力就是精力毫无保留,即 竭尽全力。 6、纸:书本。 7、终:到底,毕竟。 8、觉浅:浅,肤浅,浅薄;觉浅就是感到肤浅,不够 完善。 9、绝知:彻底弄清楚。 10、工夫:亲自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