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具体内容:
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糖溶于水、铁生锈等,引发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思考。
2.基本概念: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比较它们的异同。
3.表示方法:教授分子和原子的化学符号表示方法,让学生动手练习。
4.性质与作用:通过实验和实例,讲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4.设计一些实际应用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关注化学与环境、健康等方面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如分子的扩散、原子的颜色等,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5.知识应用: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巩固所学内容。
6.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强调分子和原子的联系与区别,布置课后作业和拓展阅读。
7.课后反馈: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些现象的看法,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和想象。
3.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子和原子,并简要介绍它们在物质组成和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详细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介绍分子和原子的化学符号表示方法,并通过示例演示,让学生学会如何书写化学符号。
6.结合课后作业和拓展阅读,巩固所学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3.能够用简单的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二、教学重点1.分子的概念及其特点;2.原子的概念及其特点;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难点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2.如何用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你认为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2. 知识讲解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示意图,解释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特点。
2.1 分子的概念•介绍分子的定义: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的微粒。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特点:分子是物质最小的可独立存在和具有独特性质的基本单位。
2.2 原子的概念•介绍原子的定义: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化学元素的最小单位。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特点:原子具有质量和电荷,不可再分。
3. 实验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3.1 实验材料和装置准备材料:细砂、食盐、小石子、碘酒、水杯、玻璃杯。
装置:实验台、滤纸、滤液漏斗。
3.2 实验步骤1.将细砂、食盐、小石子分别放入三个玻璃杯中,并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观察物质的溶解现象,思考其中的原因。
2.将碘酒倒入水杯中,观察碘酒的颜色并注意其变化。
3.将细砂溶液通过滤纸和滤液漏斗过滤,观察滤液的颜色和透明度。
4.对食盐溶液和碘酒分别进行上述滤液实验。
5.总结实验结果,讨论分子和原子在实验中的作用。
4. 讲解总结根据实验结果,讲解分子和原子在实验中的作用,总结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5. 拓展练习布置相应的拓展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拓展题目1:什么是分子?分子有哪些特点?拓展题目2:什么是原子?原子有哪些特点?6. 课堂讨论根据学生回答的拓展练习题目,展开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
7. 总结和评价总结本节课的要点,评价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表现和参与度。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优秀教学案例
3.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设计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共同完成实验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分享心得,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性质以及原子内部的构成。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与归纳,使学生能够不断调整学习策略,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物质组成和化学反应本质的欲望。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勇于实践等。
4.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使学生明白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与他人分享成果。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探讨问题,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教学案例以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为导入,如水的沸腾、气体的扩散等,引发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兴趣。接着,通过多媒体展示分子和原子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它们的基本结构。在讲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时,设计一系列实验,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原子的化学反应等,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知识。此外,结合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分析原子内部的组成,进一步加深对原子概念的理解。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1课时)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二、学生认知分析学生通过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但是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真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并通过“生活经验——化学实验——科学技术”的途径帮助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
【问题2】请认真观察,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问题3】你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观察实验,交流讨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加入的品红,在水中慢慢的扩散。
品红可能是由更小的看不见的“品红粒子”构成的,这种粒子还在不停的运动。
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实验继续让学生感知“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师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证明了物质确实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构成的。
倾听通过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的分析,都只是一种推断。
只有通过更科学的手【展示图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
观看图片,并思考图片所表示的意义——宏观物质确实是微观粒子构成的。
段,才能得出更科学的结论。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的重要性。
环节二、探究分子的基本特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资料卡片】水分子自述: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 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问题4】根据对“水分子自述”的分析,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呢?阅读、分析所给材料,并经过讨论得出下列结论:(1)分子的体积很小;(2)分子的质量也很小。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了解他们的组成和性质。
–了解元素的概念,并能区分化合物和混合物。
–能够描述分子和原子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与组成2.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3.分子和原子的结构描述三、教学重点1.掌握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和组成。
2.能够区分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四、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括相关概念和实验操作步骤。
2.实验材料:小瓶子、红糖、砂糖、食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关于物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及他们了解到的物质的分类。
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导入。
2. 引入新知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通过PPT展示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解释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和组成。
强调分子是物质的最小微粒之一,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基本单位。
–举例说明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如H2O表示水分子,O表示氧原子等。
3. 实验展示•实验操作步骤:1.准备实验材料:小瓶子、红糖、砂糖、食盐。
2.将红糖、砂糖和食盐分别放入三个小瓶子中,添加适量的水,摇匀。
3.让学生观察三个溶液。
4.分析实验结果,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展示实验后,带领学生总结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发现红糖和砂糖在溶液中都是透明的,而食盐溶液变成了透明的咸水。
通过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区分化合物和混合物。
4. 深化学习•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通过PPT展示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定义和区别,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强调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一. 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九年级上册化学的第三单元课题1,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分子的概念、性质以及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粒子,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初步了解了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一些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的概念、性质及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2.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2.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现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
2.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动画、视频等。
3.准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用于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水的沸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水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引出分子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分子和原子的模型,介绍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如分子的大小、分子之间的间隔、分子的运动等。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如分子运动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分子运动的现象,加深对分子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气体的膨胀等。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如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等,加深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关系。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教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1.学会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来获取信息,学会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重点难点:重点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难点 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准备:烧杯(大小各5只)、试管、酒精灯、品红、浓氨水、酚酞溶液、酒精、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投影四幅Flash动画画面1.小明站在阳台上想:湿衣服晒干,水跑到什么地方去了?2.路过花店时,小丸子对小英子说:我闻到了花香,你闻到了吗?3.冲糖水时,小刚感到迷惑,把白砂糖放入开水中,为什么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有了甜味?4.小强指着马路问爸爸:马路为什么要隔成许多小泥块,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和夏天为何不一样宽?以上四种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我相信我们一起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以后,你一定会解释以上现象。
二、推进新课(一)物质有微观粒子构成结论实存在的。
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发生变化水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没变,水的化学性质没变。
水分子发生改变,变化。
除了化学性质外,还包括物理性质,如色、味、态、熔点、沸点等。
[讨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这些分子是否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呢?水由水分子构成,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水和酒精的化学性质相同吗?氧气、液氧、固态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吗?[结论]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
编号11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首次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小结】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1、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是否正确?
(1)流动的液体中分子是运动的,静止的液体中分子是静止的。
(2)分子可以分成原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2.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
(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快,主要是为了美观吗?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与观察、思考与讨论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当学生形成分子微粒特征的认识后,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不仅使学生对这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得出分子、原子的定义。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
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教材分析与
教法设想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分子的概念,如分子的体积小、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隔等基本性质。
2.通过动画演示,讲解原子的构成,如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分布,以及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3.举例说明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如水的沸腾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铁的生锈是原子结构发生变化等。
3.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分析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4.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物质构成的热情。
2.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养成认真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鼓励学生积极进取,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评价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滴水的微观世界,引导学生思考水分子的构成和性质。
2.提问:“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是由哪些微观粒子构成的?”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2.设计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共同完成实验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分子和原子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3.掌握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人教版上册九年级化学第3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
人教版上册九年级化学第3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课题1分子和原子【知识与技艺】(1)看法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看法分子是坚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能运用微粒的观念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罕见现象。
【进程与方法】(1)经过对先生熟习的日常现象提出效果,引发先生思索,来探求微观世界,看法分子和原子。
(2)经过对微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求引向深化,引导先生用分子、原子的观念剖析比拟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看法分子与原子的特征,构成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先生对微观世界的猎奇心和探求欲,激起先生学习化学的兴味。
(2)培育先生的笼统思想的才干、想象力和剖析、推理才干。
【重点】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掌握分子的性质。
【难点】树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微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络。
知识点一物质的微粒性、分子的性质【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48~49页,并分组停止实验活动,然后完成以下填空:1.物质都是由庞大的粒子——__分子__、__原子__等构成的。
2.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__小__。
3.填写〝探求〞实验报告:结论:分子总是在__不时地运动__,且温度越__高__,分子运动越__猛烈__。
4.分子之间存在__距离__。
同一物质在固态、液态、气态时的分子距离是不同的,普通状况下,__气体__分子间的距离>__液体__分子间的距离>__固体__分子间的距离。
【教员点拨】1.温度改动,物质的体积改动,是由于分子间的距离改动,但分子自身的大小不变。
如热胀冷缩现象、瘪的乒乓球置于热水中鼓起等。
2.分子的性质能用来解释微观现象,不能用来解释微观现象。
【跟进训练】1.以下各项中不能证明分子之间有距离的是(C)A.红墨水滴入水中,过一会水全部变成白色B.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时体积会增大C.1体积黄豆和1体积小米掺在一同后,总量少于2体积D.100 mL酒精和100 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 mL2.以下观念你以为不正确的选项是(AD)A.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B.微观上看运动形状的物质从微观上看那么是永久运动的C.分子虽小但也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D.夏天雨后天晴,路面上的水渍很快变干,这时水就不存在了3.用分子的观念解释以下现象,不合理的是(B)A.水受热蒸发——水分子自身不发作变化B .汽油挥发——分子大小发作了变化C .热胀冷缩——分子间距离改动D .花香四溢——分子做分散运动知识点二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50~51页,完成以下填空:(1)分子的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坚持其__化学性质__的最小粒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请同学们按时完成作业,并认真对待每一次的学习任务。作业完成后,可互相交流讨论,提高对分子和原子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此外,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如有疑问,可通过课后辅导、线上讨论等方式向老师请教,老师会竭诚为大家解答。期待大家在下一次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共同进步!
1.针对学生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理解差异,教师应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微观观念。
2.学生在化学符号的书写和运用方面存在一定困难,教师应加强指导,让学生熟练掌握化学式的书写规则。
3.考虑到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上的不足,教师应设计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看完视频,我们知道了分子和原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那么,分子和原子到底是什么呢?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二)讲授新知
首先,我们来认识分子。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形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我们可以将分子比作一个家庭,原子就是家庭中的成员。而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现在,我们来学习如何表示分子和原子。分子用化学式表示,如H2O表示水分子,其中H代表氢原子,O代表氧原子。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如H表示氢原子,O表示氧原子。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如何表示分子和原子?
3.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请同学们积极讨论,并将讨论结果记录在小组的讨论本上。
4.学会使用化学符号表示分子和原子,并能正确书写化学式。
5.掌握实验基本操作,如观察显微镜、使用实验仪器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一)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二)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2、过程与方法(一)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二)通过宏观和微观知识的转化使学生增强知识的迁移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一)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继续保持和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二)建立“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辩证唯物主义观.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教学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三. 学情分析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分子和原子的体积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因此,本课题的引入并不困难,但涉及的一些微观概念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能熟悉掌握的是物理学上常提到的一些变化,如蒸发、扩散、物质的三态及热胀冷缩.四.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尝试教学法,“一二一”教学法,观察分析法,借助多媒体电子白板辅助教学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小组合作能力,整个授课过程以追求学生的智慧发展为指向,以强调师生情智交流为本体,以关注学生智慧发展为重点,从而不仅体现了新课标理念更加体现智慧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五. 教学仪器铁丝、烧杯、无水乙醇、酚酞溶液、氨水、蒸馏水、品红、沙子、石子、棉花等.六.教学流程图八.板书设计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二分子的特征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3.分子之间有间隔九.教学反思以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小组合作能力,授课过程努力追求学生的智慧发展为指向,强调师生情智交流,关注学生智慧发展点,体现了新课标理念及体现智慧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课程教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⑴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⑵知道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⑶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和方法】⑴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⑵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激发对物质微粒探究欲,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⑵感受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重点⑴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⑵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教具准备烧杯、胶头滴管、试管、分子间隔实验器、品红、浓氨水、酚酞、酒精、水、多媒体教学课件。
第一课时分子和原子(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问题情景】1、当人漫步在花园里,为什么能闻到沁人肺腑的花香?2、湿衣服经太阳晾晒会变干,水“跑”哪里去了?3、在加油站能嗅到什么气味?学生思考、讨论以上几种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我相信学完本节课以后,你一定会解释以上现象。
推进新课【演示实验】向盛有热水和冷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少量的品红静置观察现象现象:在静置的水中,品红会扩散,并且在热水中扩散速率更快。
【提问】为什么品红在静止的水中能不断扩散?【回答】品红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这些粒子不断运动,从而扩散到整杯水中。
【过渡】科学家研究发现,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粒子构成,并把这些微粒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分子、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图片展示】【学生感知】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设疑启思】分子有哪些性质呢?二、分子的基本性质【学生阅读】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1滴水(1 mL水约为20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全国人一起来数的话,大约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阅读小资料,让学生大胆想象,感受分子很小的概念。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3、通过与别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展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考虑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开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考虑、严谨务实、勇于创新和理论的科学精神。
水蒸发与水电解是否一样?为什么?
一种分子是如何变成新分子的?
多媒体课件演示水的电解并讲解,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板书]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考虑分析:
第一种情形:物质没变,分子本身没变。第二种情形:物质变了,分子本身也变了。
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互相比照的角度深化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重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认识微观粒子的特征。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想、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才能。
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教学方法
实验启发式与课内外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仪器、药品
仪器: 烧杯、药匙、胶头滴管、量筒、研钵、棉花、铁丝
药品:品红、高锰酸钾、无色酚酞溶液、氨水、水、酒精、
[总结归纳]
[练习题稳固]
[布置作业]
考虑、讨论交流。听讲。源自总结本课知识要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构造。
[板书设计]
分子和原子
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根本微粒有分子、原子。
分子等粒子总在不断地运动着。
分子等粒子间有间隔。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
安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白璧镇二中王秀丽
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第二课题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物质的变化和混合物、纯净物等宏观概念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
从本节课开始将会接触到分子、原子等微观概念,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认识。
这为以后学习质构成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在整个初三化学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通过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学习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
而且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些探究方法和实验技能,加之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了很多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经验。
这都为本课题的学习提供了知识支持。
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粒子,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
所以如何让学生能比较轻松愉快地接受微观知识,降低对后续学习的负面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第1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理论解释日常现象;
(2)学习运用分析、归纳和模型化等方法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 )渗透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课题是学生初次接触微观世界,从微观角度学习化学,认识世界的开端。
所以对物质粒子性的认识决定着后面学习的成败。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情况,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1)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2)能用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难点: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利用多媒体技术、探究活动和评价反馈等方式对重、难点进行突破。
★教法建议及教具准备
浓氨水、酚酞试液、胶头滴管、大小烧杯、试管、注射器、2个量杯、大小石头等等。
★教学组织流程图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2、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分子的基本性质
【问题思考】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
【投影】经测定: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
3*10 26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 21个水分子。
【板书结论】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引入)从课堂开始的品红消失和闻到的氨水味以及动画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
【实验3-8】(上册课本P50页)(1)在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观察。
(2)取上述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
【问题思考】观察到什么现象?
(3)取上述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少量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 C两个小烧杯。
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
【问题思考】氨水并没有与烧杯A里的酚酞接触,酚酞变红原因是什么?烧杯B里的酚酞没有变红是什么原因?有什么作用?
以上实验得出什么结论呢?
【板书结论】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播放ppt ,解释:原来花中有香味物质的颗粒扩散到空气中飘进我们鼻孔。
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现象,科学家们已利用科学技术证明了物质
【问题思考】湿衣服为什么可以晾干?放在那里干得更快?
【板书】3、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小游戏:用一支注
射器分别吸20ml的空
气和水,手指堵住出虫口再推压活塞,对却土网水\ 比难易程度。
TL H|j
【问题思考】为什么1
空气能压缩?为什么空气易压缩而水难压缩?
【问题思考】在数学中1+1—2是正确的,但在化学中这个式子还同样正确吗?
【实验连线】在生活中将一杯大黄豆倒入一杯小绿豆中摇几下混合后能装满两杯吗?
【问题思考】混合后的体积是两者之和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板书】4、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问题思考】将两支量筒中各量50毫升的水和50毫升的酒精,然后都倒入100量筒中观分子是客观存在的
学生观看苯分子图像和世界上最小的汉
字一中国
思考
思考、想象、分析
观察后回答:水不使酚酞变色,氨水使
酚酞变成了红色,填写学案。
学生讨论、交流
分子不断动
有太阳的地方
分子间有间隔
分子间间隔不同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回答
通过学生观看图片让学生感知
到微观粒子的真实存在,培养
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
力。
通过具体数据让学生理解“分
子很小”。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
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
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使学生
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
成功的喜悦。
把牛活中的化学知识生动形象
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进一步
明确分子的运动,培养学生分
析问题的能力。
及时反馈练习,培养学生应用
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
问题。
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
维的能力。
通过对实验观察,调动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
★设计思路
1、利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方法,使难于理解的知识简单化。
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从具体
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有些理论性的知识,由于学生缺乏与之有关的感性认识,造成理解上的 困难。
恰当地利用图象、模型,制作多媒体动画模拟,学生代表做小游戏演示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把抽 象的东西形象法,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难于理解的知识。
笔者在这节课的设计中,利用 了苯分子和硅原子的图片,乒乓球和地球图片,几种分子模型的图片来说明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并 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 利用气体、液体和固体分子间的间隔图片,
米粒和黄豆的图片,
运用形象的比喻来使学生感知微观世界的样子;利用多媒体制作水分解的动画模拟,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微 观世界分子发生的变化,从而更好的理解什么是分子。
2、激发好奇心和兴趣,攻破重难点。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让每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学 习生动有趣的,与人类生
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的奥秘,形成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爱好化 学的自信心。
要培养学生超强的学习能力,一定要培养学生对于世界的好奇心,让他们仔细观察生活,用 兴趣来作为他们学习的老师。
新课程目标是要通过本课题帮助学生用粒子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 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 微观世界,再
察是否是100毫升呢?
【教师讲解】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 容易被压 缩,而液体、固体分子间间隔较小,不易被 压缩。
【巩固练习】
1、 水的三态变化可用分子的哪些知识解释?
2、 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3、 打气筒能将气打入车胎或蓝球中的原因。
★固态酒精、液态酒精、气态酒精都能燃烧, 而水不能燃烧,这一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板书】4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不
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教师讲解】前面我们学习过氧气,知道氧气 具有氧化性,空气中也有氧气,空气中的氧气 有氧化性吗?有,那么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 性质是否相同。
【投影]图几种分子的模型 【板书】5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课堂练 习】用分子 原子的观点 反思小结、总结交流:
你学完本章知识后,有哪些收获或感受?请说 出来。
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及练习册的相关练习。
观察,思考
初步形成分子间有间隔的想象 表象。
观察现象 思考问题
分析、归纳出分子间有间隔
思考、讨论、回答
在教师引导下分析,
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模型, 并填写学案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 种分子构成,混合物含有两种或 两种以上的分子。
讨论将本节知识整理出来 课下完成作业。
及时反馈练习,培养学生 应用
所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给 予学生直观的印象。
让学 生“看见”分子再分就不 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了, 物 质性质
突破教学的又一个难点。
加深对分子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 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激 情
巩固本节知识
本分子
魚井子
軌分子
解释混合物
原子构成。
反过来用微观世界的知识去解决宏观世界中的诸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但由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刚刚开始,所以对于分子的基本性质,特别是分子的抽象概念,学生会很难理解,令学生望而生畏。
3、精选习题,巩固提升。
认识问题解决以后, 应用是关键,否则是纸上谈兵。
围绕中心, 布点选题,精心挑选设计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突破重难点的重要保证。
学生通过练习,才能将知识巩固和升华,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
因此要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让学生有效的掌握好知识,精选习题是必不可少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