镰孢属马特组Section Martiella研究初报
七度患疟疾女博士研究抗疟疾新药
七度患疟疾女博士研究抗疟疾新药
*导读:印度一位曾经七度患有疟疾的女博士,现在致力于研究新型药物的开发。
如果找到是哪种蛋白质促使这些寄生虫分裂繁殖,能够用药物或者疫苗来抑制这些蛋白质,阻止疟疾的传播。
……
据英国《每日邮报》息,幼时居住在印度德里市的丽塔·特瓦里博士曾经七度患有疟疾,现致力于研究新型药物阻止该疾病的传播。
英国诺丁汉大学博士丽塔·特瓦里,致力于研究人体在被携带疟疾病毒的寄生虫侵入后,酶起到的作用,并且将这一研究比喻为“赫拉克勒斯”般的艰巨的研究。
现拥有自己的疟疾研究实验室的特瓦里博士说:“这项最新的研究确定了蛋白质类磷酸酶控制寄生虫活动的过程。
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对于柏格氏鼠疟原虫中全部30种磷酸酶的系统化功能化的分析。
”
疟疾仍然是世界上最致命的疾病之一,每年因患疟疾而死的人数达到一百万,因疟疾而引发其他疾病的人数达到3亿到5亿。
疟疾是由单细胞镰状疟原虫引起的,扰乱这种寄生虫的生命周期可以挽救上百万人的性命。
但人类并未完全掌控疟原虫的发展模式和如何控制它的生长。
特瓦里研究小组现正与伦敦医学研究理事会国家医学研究院,以及多所大学共同合作,研究这些寄生虫
的生物发展模式。
“如果我们能够找到是哪种蛋白质促使这些寄生虫分裂繁殖,或许我们能够用药物或者疫苗来抑制这些蛋白质。
发现新的疫苗和有效的药物来治疗疟疾并且抵制疟疾的传播已经变得越来越
重要。
”特瓦里博士补充道。
谷物及制品中真菌毒素前处理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LGN18C200026);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编号:21SBYB08)作者简介:牛灿杰,女,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师,硕士。
通信作者:叶素丹(1979—),女,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博士。
E mail:64999606@qq.com收稿日期:2022 11 22 改回日期:2023 04 10犇犗犐:10.13652/犼.狊狆犼狓.1003.5788.2022.81087[文章编号]1003 5788(2023)05 0203 08谷物及制品中真菌毒素前处理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Researchprogressindetectiontechnologiesofmycotoxinsincerealsandcereal basedproducts牛灿杰犖犐犝犆犪狀 犼犻犲 叶素丹犢犈犛狌 犱犪狀 胡玉霞犎犝犢狌 狓犻犪 周晓红犣犎犗犝犡犻犪狅 犺狅狀犵(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 310012)(犣犺犲犼犻犪狀犵犐狀狊狋犻狋狌狋犲狅犳犈犮狅狀狅犿犻犮犪狀犱犜狉犪犱犲,犎犪狀犵狕犺狅狌,犣犺犲犼犻犪狀犵310012,犆犺犻狀犪)摘要:谷物及其制品在生产、贮藏、运输的各个环节均易受到真菌毒素的污染,且真菌毒素种类多、浓度低、毒性强、性质差异大,防治困难。
文章综述了谷物及其制品中真菌毒素的前处理技术(液液萃取技术、固相萃取技术、QuEChERS技术、免疫亲和层析技术)和检测技术(免疫层析技术、光谱技术、液相色谱技术、液质联用技术),并对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谷物;谷物制品;真菌毒素;前处理技术;检测技术犃犫狊狋狉犪犮狋:Cerealsandcereal basedproductsareeasilypollutedbymycotoxinsinallaspectsofproduction,storageandtransportation,andmycotoxinsaredifficulttopreventduetotheirvariety,lowconcentration,strongtoxicityandlargedifferenceinnature.Thispapersummarizesthenewdevelopmentofthepretreatmenttechnologies(liquid liquidextraction,solid phaseextraction,QuEChERS,immunoaffinitychromatography)anddetectiontechnologies(immunochromatographytechnology,opticalspectrumtechnology,liquidchromatographyandliquidchromatography massspectrometry)ofmycotoxinsincerealsandproducts.Thedevelopmenttrendofmycotoxindetectiontechnologieswasalsoprospected.犓犲狔狑狅狉犱狊:cereals;cereal basedproducts;mycotoxins;pretreatmenttechnologies;detectiontechnologies真菌毒素为曲霉菌、镰刀霉菌、青霉菌、麦角菌、链格孢霉菌等真菌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有300多种[1],且大部分具有较强的生物毒性,可致癌、致畸、致突变[2]。
尖孢镰刀菌对秀丽隐杆线虫生物学特性及表达转录组的影响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24, 45(3): 381-389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308007易杏盈, 肖月, 张东华, 等. 尖孢镰刀菌对秀丽隐杆线虫生物学特性及表达转录组的影响[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45(3): 381-389.YI Xingying, XIAO Yue, ZHANG Donghua, et al. Effects of Fusarium oxysporum on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xpression transcriptome of Caenorhabditis elegans[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24, 45(3): 381-389.尖孢镰刀菌对秀丽隐杆线虫生物学特性及表达转录组的影响易杏盈1,肖 月1,张东华1,刘 丽1,闫晓慧1,伍建榕1,2(1 西南林业大学 生物多样性保护学院/云南省高校森林灾害预警控制重点实验室, 云南 昆明 650224;2 西南林业大学 林学院/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云南 昆明 650224)摘要: 【目的】探讨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vsporum对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生物学特征的影响,明确线虫响应尖孢镰刀菌侵染的关键通路。
【方法】将尖孢镰刀菌活性孢子和灭活孢子分别与秀丽隐杆线虫共培养,测定C. elegans寿命、体长、运动能力、繁殖力以及咽泵运动速率等基本生物学特征;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通过GO和KEGG分析明确线虫响应尖孢镰刀菌侵染的关键通路和生物学功能。
【结果】尖孢镰刀菌活性分生孢子与线虫共培养可导致线虫寿命下降,虫体显著缩短,线虫繁殖力显著降低;但共培养并未对线虫的咽泵运动速率及运动能力产生明显影响。
层出镰孢拮抗菌的分离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
层出镰孢拮抗菌的分离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层出镰孢引起的玉米鞘腐病是我国近年来玉米生产中普遍发生的一种新病害,不仅影响玉米产量,病菌产生的伏马毒素还直接威胁人畜的健康。
基于目前尚未有效防治该病的措施,本文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从玉米田的土壤中分离筛选拮抗微生物来探讨该病的防治方法,经筛选共得到7株对层出镰孢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菌株,主要结果如下:1.从玉米田土壤中分离筛选到的7株拮抗菌株YM-6、YM-7、YM-8、YM-10、YM-13、YM-14和YM-15,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16S r DNA 序列分析,鉴定YM-6和YM-7菌株为莫哈韦芽孢杆菌(Bacillus mojavensis),YM-8、YM-10和YM-13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myloliquefaciens),YM-14为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YM-15为特基拉芽孢杆菌(B.tequilensis),即均为芽孢杆菌。
2.为了验证生产中拮抗菌对玉米鞘腐病和穗腐病的防治效果,本研究人工接种病原菌和拮抗菌,在玉米乳熟期调查病害发生程度,并测产。
结果表明,不同生防菌剂对鞘腐病和穗腐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可在一定程度上挽回病害损失,其中以菌株YM-8和YM-15组合为最好,田间防效达到84.21%。
3.选择拮抗效果较好的两株菌株YM-8和YM-15进行发酵条件优化,YM-8的最佳发酵条件为:蔗糖3.0%、胰蛋白胨3.0%、KH2PO4 0.01%、Ca Cl2 0.01%、培养基初始p H为9.0、装液量30 m L/250 m L、接种量2%,37℃、120 rpm摇床振荡培养。
YM-15的最佳发酵条件为:乳糖1.0%、酵母粉1.0%、Mg SO4 0.005%、培养基初始p H为7.0、装液量50 m L/250 m L、接种量2%、37℃、180 rpm摇床振荡培养。
经发酵条件优化后,两种菌株抗菌活性分别比优化前提高了81.17%和122.65%。
黑龙江省主要作物及其根际土壤中的镰孢菌分类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黑龙江省主要作物及其根际土壤中的镰孢菌分类研究姓名:邢安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植物病理学指导教师:文景芝20090620东北农业大学农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镰孢菌属(Fusarium Link ex Fr.)是真菌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在土壤和动植物有机体中普遍存在。
许多种类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可侵染多种作物,导致作物减产并引起重大损失。
很多植物病理学家在他们的研究工作中都会遇到镰孢菌的分类问题。
黑龙江省是中国的农业大省,对黑龙江省作物及其根际土壤中的镰孢菌进行鉴定和系统研究,有利于了解镰孢菌的发生和分布规律,明确黑龙江省镰孢菌种类,丰富中国镰孢菌种类资源,为镰孢菌病害的检疫和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2007年7月至2008年9月,从黑龙江省22个市、县、镇的主要作物产区采集不同植物的幼苗、穗部、根部、种子及根际土壤样品174份,采用组织分离培养法及土壤平板稀释分离法分离样品上的真菌,经单孢分离,共得到786株镰孢菌。
通过对菌落生长速度测定和菌落、分生孢子、产孢细胞及厚垣孢子等形态学特征的观察对比,鉴定出16种镰孢菌,它们分别是锐顶镰孢(F. acuminatum)、燕麦镰孢(F. avenaceum)、厚垣镰孢(F. chlamydosporum)、蓝色镰孢(F. coeruleum)、大刀镰孢(F. culmorum)、木贼镰孢(F. equiseti)、禾谷镰孢(F. graminearum)、砖红镰孢(F. lateritium)、尖镰孢(F. oxysporum)、层出镰孢(F. proliferum)、芬芳镰孢(F. redolens)、半裸镰孢(F. semitactum)、腐皮镰孢(F. solani)、胶孢镰孢(F. subglutinans)、潮湿镰孢(F. udum)及轮枝镰孢(F. verticillioides)。
本文对这16种镰孢菌作了形态描述,附有显微照片,并对每个种的主要形态特征进行了讨论。
《AM真菌Glomusintraradices对胡麻生长及抗尖孢镰刀菌的影响研究》范文
《AM真菌Glomus intraradices对胡麻生长及抗尖孢镰刀菌的影响研究》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农业生态系统的日益复杂化,土壤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丛枝菌根(AM)真菌,如Glomus intraradices,以其强大的生物肥力和促进植物生长的特性在农业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尤其是在抵御病原菌如尖孢镰刀菌的侵害方面,AM真菌的积极作用更是备受瞩目。
本研究以胡麻为研究对象,探讨了AM真菌Glomus intraradices对胡麻生长及抗尖孢镰刀菌的影响。
二、材料与方法2.1 实验材料实验选取了健康、生长状况良好的胡麻种子及土壤中的AM 真菌Glomus intraradices。
同时,本实验也使用到了尖孢镰刀菌作为病原菌模型。
2.2 实验方法(1)将AM真菌与胡麻种子共同培养,观察其生长情况;(2)将尖孢镰刀菌接种至培养体系中,模拟病害环境;(3)记录并比较在AM真菌影响下胡麻的生长状况、生物量变化;(4)测定并分析AM真菌对胡麻抗尖孢镰刀菌的影响;(5)使用统计分析法,如t检验等,进行数据的差异性分析。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3.1 生长情况及生物量变化实验结果显示,在AM真菌Glomus intraradices的影响下,胡麻的生长状况明显改善。
其根长、茎长、叶面积等生长指标均有所提高,生物量也有显著增加。
这表明AM真菌对胡麻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2 AM真菌对胡麻抗尖孢镰刀菌的影响当将尖孢镰刀菌接种至含有AM真菌的培养体系中时,胡麻的病害发生率明显降低,病情指数也显著下降。
这表明AM真菌可以增强胡麻对尖孢镰刀菌的抗性。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结果,我们对不同处理下的胡麻根部进行了显微镜检查。
结果显示,在AM真菌的作用下,胡麻根部的病原菌数量明显减少,且根部组织的损伤程度也显著降低。
这进一步证实了AM真菌对胡麻抗尖孢镰刀菌的积极作用。
3.3 统计分析通过t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我们发现实验数据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镰孢属形态特征
镰孢属形态特征镰孢属(Claviceps)是真菌界Ascomycota阿斯克米曲霉门的一属,该属真菌有许多分布广的种类,产生的多采多姿的生殖器官,称作镰孢子。
镰孢属特指多种特定种类的真菌,这些种类属于Ascomycota类中的暗色曲霉科(Sordariomycetes),是多种植物的病原体,主要发生在禾谷科(Poaceae)和玉米(Zea mays),它们的生长及滋养,主要依赖于植物器官的细胞,通过分泌腐败性毒素引起病害,对植物的特殊组织有着独特的损害能力,例如籽实,叶和花,还可引起大麦(Hordeum vulgare),小麦(Triticum aestivum)等禾谷科植物的许多养分流失,如果发生在其他植物上就会造成病害,影响质量和产量。
二、形态特征1、分生孢子:镰孢子是镰孢属真菌的分生器官,有2种形态:腔肿镰孢子和袋肿镰孢子。
腔肿镰孢子由真菌细胞组成,呈多孔球形,是真菌的孢子,袋肿镰孢子由一个浅色膜质袋细胞围绕,其间夹杂着真菌细胞,具有丰富的污垢物质,表面有多个小孔,真菌细胞在袋膜内孕育,形成袋肿镰孢子。
2、真菌体:真菌体多呈球形或卵形,主要由菌丝细胞和菌丝构成,菌丝细胞又可称为生殖细胞,其中包含许多小球粒,这些小球粒可以形成重要的生殖器官,即分生孢子,菌丝由菌丝环(Cellular halo)、菌丝壁(Cell wall)和菌丝囊(Cellular sheath)三部分组成,菌丝环绕在菌丝壁外,负责传递营养物质。
3、菌核:镰孢属真菌体内含有许多菌核,形态大小不等,多呈卵形或椭圆形,有的内积管或菌芽,表面有许多菌丝细胞,有的却没有。
4、气孔:气孔是镰孢属真菌体的一个结构,由多个针刺状的气孔小环组成,其形态像一双望远镜,表面有许多小孔,一般在镰孢子的腔肿和袋肿之间,形成一条细长的气孔管,用于换气和传输营养物质。
玉米拟轮枝镰孢菌穗腐病抗性基因的挖掘
作物学报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20, 46(9): 1303 1311 / ISSN 0496-3490; CN 11-1809/S; CODEN TSHPA9E-mail: zwxb301@DOI: 10.3724/SP.J.1006.2020.03004玉米拟轮枝镰孢菌穗腐病抗性基因的挖掘闻竞1沈彦岐1韩四平1邢跃先2张叶1王梓钰1李世界1杨小红3郝东云1张艳1,*1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吉林长春 130033;2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吉林公主岭 136100;3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北京 100193摘要: 玉米穗腐病是一种严重危害玉米生产的真菌性病害, 而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玉米育种上应用的大多数自交系缺少对穗腐病的抗性。
玉米穗腐病抗性位点的挖掘和抗病基因的克隆, 对玉米穗腐病的遗传改良至关重要。
本研究旨在通过转录组测序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方法进行玉米拟轮枝镰孢菌穗腐病抗性位点的挖掘并初步确定候选基因。
抗病自交系法A和感病自交系掖81162的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 人工接种拟轮枝镰孢菌后7 d两个自交系的差异表达基因有10,761个。
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5个与穗腐病抗性显著相关的SNP, 这些SNP分布在1号和9号染色体上。
通过比对B73 RefGen_v3并注释, 发现SNP位点附近涉及的基因包括酰基激活酶1过氧化物酶体、蛋白磷酸酶2C 48、镁转运蛋白、受体蛋白激酶CRINKLY4和锌指CCCH域蛋白19。
将在转录组测序中获得差异表达基因和全基因组选择中关联到的基因进行比对, 发现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中关联到的锌指CCCH域蛋白19同时也是转录组测序中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 表明锌指CCCH域蛋白19可能与玉米拟轮枝镰孢菌穗腐病的抗性相关。
本研究结果不仅能为抗病基因的克隆和玉米的抗病分子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重要的遗传资源, 而且能为玉米和病原菌的相互作用机理的解析奠定基础。
镰孢菌毒素对野燕麦根尖组织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 1 青海省农林科学 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青海西宁 80 1 ; . 10 6 2 教育部青藏高原生物技术 重点实验室 , 青海西宁 80 1 ) 10 6
摘要 : 研究 了 3个镰孢菌 ( uaim sp ) 素对 野燕 麦根尖组织 防御 酶活性 的影响 。结果表 明 : 孢菌毒 素能 F sr p . 毒 u 镰
镰孢菌 G 2 G 5 X 7菌株 由笔者所在实验室分 D一 、 D一 、 N一
均设 置 3次生 物 重 复 。 12 3 酶 活 性 测 定 .. 参 考 薛 应 龙 的 方 法 略 有 改 动 , 定 测
作物减产甚至绝产。镰 刀菌毒素是镰刀菌产生的一类对其寄
主植物具有一定生理活性和非专化 性作用位 点的代谢 产物 ,
属 于 非 寄 主 选 择 性 毒 素 , 以破 坏 植 物 细 胞 膜 及 超 微 结 构 。 可
获粗毒素膏状物 。 12 2 材料处理 .. 参 照房保 海等 的方法 略有 改动 , 取生
长均匀一致 、 健康的野燕麦 , 流水轻轻冲洗 5mi, n 用双蒸水 冲
洗 3次 , 以无菌滤纸吸干水分 , 别浸入盛有 10mL蒸馏水 分 0 和 5m / L粗毒素液( gm 毒素先用 3 %二 甲基亚砜助溶 , 然后用 蒸馏水定 容至 10mL 的小杯 中,5℃下 光照放 置 , 0 ) 2 分别 于 2 、8 7 、6 10 14 h后取出 , 44 、2 9 、2 、4 用双蒸水洗净 , 吸干 , 每株剪 取 0 5g . m长根尖 , . 5c 0 进行酶液提取及活性测定 , 各项指标
江苏农业科学 2 1 02年第 4 0卷第 7 期
程 亮, 朱海霞 , 郭青云. 镰孢菌毒素对野燕麦根尖组织防御酶活性的影 响[ ] J .江苏农业科学 , 1 ,0 7 :0 — 0 2 24 ( ) 1 0 7 19
青枯菌诱导的马铃薯StAL1基因的表达特征分析
青枯菌诱导的马铃薯StAL1基因的表达特征分析中文摘要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是继水稻(Oryza sativa)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之后世界上第三大粮食安全作物,对人们生活至关重要。
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species complex,RSSC)严重威胁着马铃薯的种植和生产,它是一个具有进化非常快特点的复合种,同时包括了多种基因型。
马铃薯是青枯菌(RSSC)的主要宿主之一,青枯菌是青枯病的致病因子。
它通过土壤进行传播,这种植物病原体细菌产生无症状的潜伏感染,促进其全球传播,阻碍疾病控制。
马铃薯青枯病(Bacterial Wilt)对马铃薯的产业化影响非常大。
所以要加强对马铃薯抗青枯病的育种研究,特别是深入研究调控马铃薯青枯病抗性的分子机制,对于提高粮食的产量以及提高抗病性植株面对逆境时的能力有很大的作用,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实施抗病育种。
所以,研究植物的致病机制,将为探寻植物抗病、抗逆途径提供了新的见解。
Auxilin是一种含有J结构域的重要调节因子,在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CME)中发挥作用。
在果蝇、秀丽隐杆线虫和酵母菌等大多数生物中也有报道。
植物中,在拟南芥、水稻中也发现了Auxilin类似功能的基因。
作为一类J-蛋白,Auxilin和Auxilin-like(类Auxilin)蛋白参与信号转导、抑菌防御、抵抗胁迫等多种生物学途径。
Auxilin基因是具有神经细胞特异性调节功能的网格蛋白,在热休克蛋白家族中,是Hsc70(热休克蛋白同源物70)的辅助因子。
Auxilin和类Auxilin蛋白(ALP)主要参与网格蛋白介导的细胞内吞作用(CME)。
另外,该蛋白还参与细胞死亡调控、囊泡介导转运、蛋白质运输等途径。
更为重要的是Auxilin作为免疫受体结合蛋白参与植物免疫应答和抗病性。
然而据我们所知,目前对植物中Auxilin基因的功能研究甚少,在马铃薯中更是几乎无报道。
一种新的党参根腐病害镰孢菌鉴定
甘肃科技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37卷第1期2021年1月Vol.37 N 。
」10). 2021一种新的党参根腐病害镰0菌鉴定漆永红!,李敏权!,曹素芳",龚成文米永伟3,武伟国3,李雪萍!,陈爱昌$,孙新荣%,李继平!(1.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70; 2.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林果花卉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70;3.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与啤酒原料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70;4.定西市植保植检站,甘肃 定西743000;5.渭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定西748200)摘要:为了明确一种新的党参根腐病害的发病症状、病原、致病性和优势病原种类,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了病原菌分离,并根据其培养性状、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进行鉴定。
结果表明,该病害的病原为尖抱镰抱菌(Fusariumoxysporum'^n 病镰抱菌(Fusarium sonali '、二线镰抱菌(Fusarium tricinctum '和锐顶镰抱菌(Fusarium acuminatum ),其中尖抱镰抱菌为优势种。
室内致病性测试结果表明,4种镰抱菌均可引起党参根腐病害,其中尖抱镰抱菌的致病性最强。
本研究为党参根腐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党参;根腐病害;镰抱菌;病原鉴定;致病性测定中图分类号:S432党参(Codonops is pilosula )为桔梗科党参属, 植物,分 方山地林边和 、中,海拔高度为1560~3100m 。
党参作为传统的补益 药,具有补中益气和 的功效>一。
根据党参的 和产地,可以分为西党、潞党、东党和条党等%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 的“党参 ”,产白条党参。
随着甘肃省党参人工,和土壤病原菌数量不断积累,党参根腐病害已成为制约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 之一,对当地党参产业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
党参根腐病害国内一些学者有研究,王艳等>4@报道了甘肃省渭源县和陇西县党参根腐病病原菌为尖抱镰抱菌(Fusarium oxysporiums ) o 刘春叶 等冋发现,洛党参根腐病在田间4月中下旬发生,8月份达 峰。
浙江省甜瓜根、叶部镰孢菌种类的分离与鉴定
浙江省甜瓜根、叶部镰孢菌种类的分离与鉴定作者:郝芳敏严蕾艳臧全宇马二磊丁伟红黄芸萍王毓洪来源:《中国瓜菜》2020年第11期摘要:从宁波和台州的不同地区采集了具有发病症状的甜瓜根部和叶部样品,采用常规的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纯化,共获得32株镰孢菌,经过分子鉴定,利用ITS和TEF-1α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分别包含11个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11个腐皮镰孢菌(F. solani)、4个厚垣镰孢菌(F. chlamydosporum)、4个共享镰孢菌(F. commune)和1个层生镰孢菌(F. proliferatum),其中尖孢镰孢菌占镰孢菌总量的34.38%,对其中1株尖孢镰孢菌菌株TG5进行致病力测定,认为其可以造成甜瓜的枯萎症状,该结果为明确浙江省的镰孢菌种类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甜瓜;镰孢菌;分离纯化;分子鉴定中图分类号:S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871(2020)11-013-05Abstract: To identify the Fusarium species of Cucumis melo L. crops in Zhejiang province,symptomatic roots and leaves of th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areas in Ningbo and Taizhou. The Fusarium strains were isolated and purificated by the conventional tissue method. The total 32 isolate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roots and leaves of the samples. Based on the sequences of ITS and TEF-1α, two phylogenetic trees were established, which were identified as 5 species of Fusarium, 11 isolates of Fusarium oxysporum, 11 isolates of F. solani, 4 isolates of F. chlamydosporum, 4 isolates of F. commune, 1 isolates of F. proliferatum, respectively. Thespecies of F. oxysporum accounting for 34.38%. The pathogenicity of one strain TG5 of F. oxysporum was determined, which could cause the wilt symptoms of melon.Key words:Cucumis melo L.; Fusarium; Isolation and purificated;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甜瓜(Cucumis melo L.)是葫芦科一年生蔓生草本植物,又名哈密瓜、甘瓜、香瓜等,食用价值高,广受消费者喜爱,是世界十大水果之一[1-2]。
党参茎基腐病镰孢菌鉴定及其对杀菌剂的敏感性研究
党参茎基腐病镰孢菌鉴定及其对杀菌剂的敏感性研究作者:漆永红李敏权曹素芳蒋晶晶李雪萍李青青徐美蓉李继平来源:《农学学报》2021年第02期摘要:为明确党参茎基腐病害的病原、致病性和优势病原种类及其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并根据其培养性状、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进行鉴定,同时采用平皿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不同药剂的敏感性。
结果表明,该病害的病原为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茄病镰孢菌(F. sonali)和木贼镰孢菌(F. equiseti),其中尖孢镰孢菌为优势种。
室内致病性测试结果表明,3种镰孢菌均可引起党参茎基腐病,其中尖孢镰孢菌的致病性最强,显著高于其他2种菌。
供试药剂对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苯醚甲环唑对3种镰孢菌具有很强的抑制活性,同时3种镰孢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较高。
关键词:党参;茎基腐病;镰孢菌;病原鉴定;杀菌剂;敏感性测定中图分类号:S436.429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cjas2020-0052Identification of Codonopsis pilosula Crown Rot Disease and Its Sensitivity to FungicidesQi Yonghong1, Li Minquan2, Cao Sufang2, Jiang Jingjing1, Li Xueping1, Li Qingqing1, Xu Meirong3, Li Jiping1(1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anzhou 730070, Gansu, China;2Institute of Fruit and Floriculture Research,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Lanzhou 730070, Gansu, China; 3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Quality Standards and Testing Technology,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anzhou 730070, Gansu, China)Abstract: To clarify the pathogen, pathogenicity and dominant pathogen species of Codonopsis pilosula crown rot disease and their sensitivity to different fungicides, the pathogen was isolated by tissue isolation method and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its culture traits, morph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anwhile, the sensitivity of different fungicides was determined by mycelium growth inhibi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sease pathogens were identified as Fusarium oxysporum, F. sonali and F. equiseti. The dominant species was F. oxysporum. Pathogenicity testing showed that the three species could cause C. pilosula crown rot disease, F. oxysporum had the strongest pathogenicity, and its disease rate and disease index ha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rom those of the other two. Laboratory toxicity test of different fungicides to the mycelia growth of the three species showed that difenoconazole fungicide had the strongest inhibition activity, and the three Fusarium species had the highest sensitivity to pyraclostrobin fungicide.Keywords: Codonopsis pilosula; Crown Rot Disease; Fusarium spp.; Pathogen Identification; Fungicides; Sensitivity Testing0引言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为桔梗科党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产自中国北方海拔1560~3100 m的山地林边及灌丛中。
马特组镰刀菌
马特组镰刀菌21株马特组镰刀菌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李新凤1张光明1畅引东1王建明1**李蕊倩2李亚立1(1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山西太谷030801;2山西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山西太谷030801)摘要为明确马特组镰刀菌种间和种内的遗传差异与亲缘关系,本文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21个马特组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
利用筛选出的15条引物对3种供试菌株进行扩增,共扩增出239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30条,多态性位点比例为96.2%,平均每条引物产生条带数为15.3条。
聚类分析和遗传相似系数分析结果表明,21个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494~0.933,平均为0.640。
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593时,供试的21株马特组镰刀菌可明显分成2个ISSR类群(IG),IG-Ⅰ包括1~17号菌株,为Fusarium solani和F. solani var. coeruleum;IG-Ⅱ包括18~21号菌株,全部为F.ventricosum;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933时,供试的21个菌株可被全部区分开。
ISSR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镰刀菌基因组在SSR区域具有丰富的多态性;ISSR类群划分与菌种分类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但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没有相关性;而同一类群中,不同菌株之间的遗传相似性与菌株的地理来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同一地区同种寄主的相同菌种,其菌株间也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
关键词马特组镰刀菌分子标记ISSR-PCR遗传多样性中图分类号S43ISSR analysis of genetic diversity of 21 Fusarium strains in Section Martiella. LI Xin-feng1, ZHANG Guang-ming1, CHANG Yin-dong1, WANG Jian-ming1, LI Rui-qian2, LI Ya-li1 (1College of Agriculture,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gu 030801, Shanxi, China;2College of Adult Education,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gu 030801, Shanxi, China)Abstract: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21 Fusarium strains inSection Martiella were examined by 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s (ISSR) to investigate genetic difference and phylogeny relationship within and among species. A total of 239 bands were amplified with 15 selected ISSR primers, 230 (96.2%) of which were polymorphic, with average of 15.3 polymorphic bands per primer. The cluster analysis based on the ISSR data showed that the genetic similarity ranged from 0.494 to 0.933, with the average of 0.640. All the strains tested were clustered into two groups at 0.593 genetic similarity. Strains 1 to 17 were grouped into IG-I, which were Fusarium solani and F. solani var. coeruleum, while the other 4 strains were grouped into IG-II and all of them were F. ventricosum. All the strains could be distinguished at 0.933.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SR loci in Fusarium genomes were rich in polymorphism. ISSR groups showed a partial correlation with morphological species, and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geographic origin of the strains, while there was some correlation between genetic similarity and geographic origin of strains in the same ISSR groups. Some genetic diversity was observed among the strains of the same species, even they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same region and their host plants were of the same species.Keywords: Fusarium strains; Section Martiella; molecular marker; ISSR-PCR; genetic diversity.镰刀菌属(Fusarium Link)是一类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真菌,该属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数量多、变异快,因而其分类较复杂[1]。
中国土壤中小镰孢属的两个新种
中国土壤中小镰孢属的两个新种刘会梅;张天宇【期刊名称】《菌物学报》【年(卷),期】2006(25)4【摘要】报道分离自土壤中的小镰孢属Fusariella 二新种:棘柄小镰孢Fusariella echinulata和中华小镰孢Fusariella sinensis.棘柄小镰孢与坎斯小镰孢F. kansensis、间型小镰孢F. intermedia和侧弯小镰孢F. obstipa形态近似,它们的如下区分:新种的分生孢子明显要比F. intermedia的宽,比F. kansensis的小,其产孢瓶体具棘刺与F. obstipa光滑的产孢瓶体可以区分.中华小镰孢与F. obstipa近似,但其产孢瓶体色泽较暗且明显粗糙,而后者的产孢瓶体无色,光滑,另外,新种的分生孢子较后者的要小,二者容易区分.二新种的模式标本(干制培养物)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Two new species of Fusariella isolated from soil, F. echinulata and F. sinensis are described. Holotype specimens (dried cultures) of the new taxa are deposited in Herbarium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lant Pathology (HSAUP).【总页数】3页(P513-515)【作者】刘会梅;张天宇【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泰安,271018;黄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青岛,266555;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泰安,271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9.5【相关文献】1.中国南方镰孢属的研究——I.胶孢镰孢及其分类地位 [J], 叶琪明;陈鸿远;王拱辰2.分离自土壤的小镰孢属两中国新记录种 [J], 刘会梅;张天宇3.内脐蠕孢属一新种和两个中国新记录种 [J], 孙炳达;张天宇4.中国长蠕孢属的分类研究Ⅱ.四川省的两个新种 [J], 张猛;张天宇;吴文平5.中国枝孢属的分类研究XXⅡ.桔梗枝孢新种和两个新记录种 [J], 张中义;张宏;李天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尖孢镰刀菌的应用研究进展
尖孢镰刀菌的应用研究进展
张欣;刘畅;宋居易;陈惠
【期刊名称】《现代农业科技》
【年(卷),期】2024()3
【摘要】尖孢镰刀菌是一种重要的真菌资源,对其在农业、工业生产、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农业方面,尖孢镰刀菌主要用于生
物防控植物病害和杂草、农药研发及植物促生长等研究;在工业方面,尖孢镰刀菌主
要用于生产有机酸、酶及其他代谢产物,还可用于工业污染处理及食品安全等研究。
近年来针对尖孢镰刀菌应用的研究日益增多,本文综述了尖孢镰刀菌在多领域的应
用研究进展,为促进之后实际生产中尖孢镰刀菌的应用提供思路。
【总页数】5页(P175-179)
【作者】张欣;刘畅;宋居易;陈惠
【作者单位】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76
【相关文献】
1.矿质元素对西瓜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产孢的影响
2.新疆大豆根腐尖孢镰刀菌与茄病镰刀菌室内药剂筛选
3.萃取浓缩沼液对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孢菌抑制效果
的影响研究4.植物病原真菌尖孢镰刀菌检测与定量研究进展5.镰刀菌酸在尖孢镰
刀菌侵染过程中的产生规律及运输过程探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辣椒种生镰刀菌及其病理学意义的研究
辣椒种生镰刀菌及其病理学意义的研究梁力哲【期刊名称】《植物病理学报》【年(卷),期】1990(20)2【摘要】采用吸水纸检验法,对北京地区22份辣椒(Capsicum annuum)种子样品的分析结果是: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串珠镰刀菌(F. moniliforme)、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半裸镰刀菌(F. semitectum)和茄病镰刀菌(F. solani)是5种常见的辣椒种生镰刀菌,其平均带菌率分别为1.0%,2.6%,0.1%,0.8%和0.2%。
经发芽试验观察,在自然带菌的情况下,木贼镰刀菌,串珠镰刀菌、尖孢镰刀菌、半裸镰刀菌和茄病镰刀菌能分别使种子发芽率降低98.6%,39.8%、62.1%、2.7%和52.1%。
经土壤接种法进行致病性测定,除半裸镰刀菌对植株无明显致病性反应外,其它4种镰刀菌均能不同程度地引起植株枯萎和其它病理症状。
【总页数】5页(P117-121)【关键词】辣椒;种子;镰刀菌;病理学;病害【作者】梁力哲【作者单位】北京蔬菜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6.413.1【相关文献】1.山西虫生真菌资源的研究Ⅲ--虫生镰刀菌的研究 [J], 李文英;张纯;张仙红;吕增芳;李志岗;贺运春2.6种植物中内生镰刀菌的分离和鉴定 [J], 孙勇;缪倩;孙颖;陈凤美3.木霉生防菌尖孢镰刀菌和青枯假单胞菌在辣椒根际的互作 [J], 吴石平;燕嗣皇;陈小均;陆德清4.马唐生防菌厚垣孢镰刀菌 ZC201301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J], 李健;李岩;高兴祥;房锋;李美5.尖孢镰刀菌毒素致大骨节病实验病理学研究(摘要) [J], 杨建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基因组挖掘策略的链霉菌活性天然产物发现
基于基因组挖掘策略的链霉菌活性天然产物发现韩昕;贺海燕【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年(卷),期】2024(19)3【摘要】目的利用基因组挖掘策略在链霉菌中发现活性天然产物。
方法首先,全测序获得马来西亚链霉菌(Streptomyces malaysiensis DSM 41697)全基因组序列。
利用antiSMASH等在线工具对马来西亚链霉菌编码的潜在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进行初步预测。
利用Blast、2ndFind等网站,确认基因簇中各基因的边界并对其功能进行注释,寻找目标基因簇。
其次,尝试不同的发酵条件,并通过HPLC、LC-MS初步确定目标化合物是否产生。
最后,分离和纯化目标化合物,并鉴定其结构。
结果来自马来西亚链霉菌基因组的两个基因簇分别被命名为帕达酰胺生物合成基因簇和苯扎他汀生物合成基因簇。
结合Blast和2ndFind软件分析,对基因簇进行边界确定和功能注释。
通过尝试多种发酵条件,分离纯化获得了3种帕达酰胺类化合物和1种苯扎他汀类化合物。
它们分别被鉴定为帕达酰胺A、帕达酰胺B、帕达酰胺A'和马来霉素。
结论以基因组挖掘策略为指导,从微生物基因组中发现可能的天然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并通过多种发酵条件确定目标基因簇对应的产物是可行的。
该策略为解决各类天然产物的来源及发现新结构天然产物提供了新思路,为活性化合物的寻找及其合成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总页数】9页(P197-205)【作者】韩昕;贺海燕【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卫健委微生物药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相关文献】1.利用基因组发掘技术指导链霉菌SH-62中活性天然产物的分离及鉴定2.基于微生物基因组的新型天然产物发现策略3.利用"移树养苗"策略挖掘粤蓝链霉菌隐性活性次级代谢产物4.基于基因组挖掘的农抗120活性成分制霉菌素和丰加霉素的发现和鉴定5.基于基因组挖掘的一个新的吡嗪酮类天然产物的发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粘孢 团 中 . 锤 形 、 形 , 或 近披 针 形 , 壁 , 端 细 胞 及 基 端 细 胞 均 短 而 圆钝 。厚 垣 孢 子 球 形 、 形 . 光 滑 或 纺 柱 弯 厚 顶 卵 壁 粗 糙 , l及 生 . 顶牛 单生 或 成对 , 申 或 结 节状 。 短 】8 年 来 . 97 作者 对 中 国镰 孢 属 马 特 组 进 行 rr 泛 的 蒯 查 和 分 类 研 究 . B oh (9 1 分 类 系 境 为 基 础 . 以 o l 17 j 并 参 考 Jf (9 4 6 of 】 7 .1 8 e 9 和 Gelc r h& N rn eg 1 8 ) 等 分 娄 系 统 . 定 出 3种 2 种 . 们 分 别 是 : 1 a i h r (9 2 e 鉴 变 它 ()
为 C.miu ns
3 病 原 茁 接 种 1 ̄ 4年 j, 7 H用 自然 发 病 的带 有 病 菌子 宴 体 的 钳 叶 接 种 苗 木 . 后 按 常 规 培 育 . 年 1 9 ]2 而 同 0月韧 接 种 的 苗
术 症状 初 显 . 部分 针 叶 提 前 脱 落 , 改年 5 中旬 在 枯 死 的 针 叶 上 形 成 与 针 叶 组 织 l 的 小 突起 , 逐 渐 成 熟 , 月 司色 并 经 榆 查与 自然 状 态下 发 病 的 症 状 _病 原 苗 形 志 摹 本 致 。 从枯 黄 的病 叶 巾 叉能 够 分 离 出 谖 病 原 菌 . 菌 落 形 态 及 驶 其 颜 色 自然 感 痈 的苗 落 完 全 一 : 致
维普资讯
1期
~
琪 明 : 孢 届 马 特 组 S cin Ma el 镰 e t mi  ̄研 究初 报 o I
3 2 ̄r 2分 隔 . 端 具 胶 质 帽 f 树 抖 中不 明 显 J 束 见分 生 抱 子 器 = 据 病原 菌 的 形 态 和 寄 主 种类 . 是 一 种 *t r. 两 干 根 这
文 章 编 号 : 0 1 呻 1 (0 2 0 0 1 0 42 2 0 ) 10 9 4
镰 孢 属 马 特 组 S cin Ma t l e t ri l o e a研 究 初 报
叶琪 明
浙 江 省农 业 科 学 院 植 物 保 护 研 究 所 .杭 : 0 1 ,n Z : 1 0 M a te l ECTl N F TH E EN US Fu a i m r ila S o o G s ru
茄 病 镰 孢 原 变 种 f ̄aim sln a.sln . 主 有 马 镑 薯 、 合 、 豆 、 、 豆 等 ( ) 病 镰 孢 真 马 特 变 种 g u oa i t o i寄 z  ̄ s v a 百 蚕 桑 豌 2茄 F sr ua i 。 n & P li r “ a V t ( .W C r. ic i aP 】Woln , 主 有 马 锌 薯 、 薯 、 椒 、 l w. 寄 e 甘 辣 白术 、 昆虫 等 ( 汀 农 业 大 浙 … f ( o r . Q.M Y o n V , 主 冉 H K od ) ecmb O 寄
Miir的子 囊 果 、 生 孢 子 器 及 分 生 孢 子较 小 . ne 分 寄生 性 较 强 。 国 内 的研 究 者及 本试 验 均 未 观察 到 无 性 态 . 试 但 奉 验 材 料 的 子 囊 果 大小 变 化非 常 大 . 范 围殛 盖 了 C 其 miu 和 . i'm, 寄 生 性 较 强 . 此 我 们 暂 时 将 其 定 寮 ns nt u 但 a 崮
组 (et n S c o i
} 川 ) 并 为 个 种 即茄 病 镰 孢 F oJiMat S c R io 1 船 ) 出 1基 本 种 。 台 .sAn ( r ac J al l9 提 、 ] J f f9 4 对 马 特 组 进 行 r 订 . j 2种 !变 种 of 1 7 ) e 修 认 I Gelc r h巷 N rn eg a i b e r
D c s ee o me ) 真 菌 D c s i moP rd E o Mi r 的 io mo“ . 1 8 匣 子 囊 孢 子 具 (9 1丰 据
斑痣盘菌科环绵盘菌属( v cf
胶 质 帽 . 子 2 隔 以及 覆 盖 子 座 和 开 口 式 同 . 丝 环 盘 苗 届 ( m.y lsF c ) 的 2个 种 移 出 . 孢 分 : 将 Na . c u k 中 c u 并 ^ - _ mi r ̄ t 为模 式 种 建 立 了 新 属 C ca e s a n o ui n y ln r m 。设 属 的 2种 非 常 相 似 . miu B d ) i s ee o e , C n s( u n D c mo P r d t o
P ̄t l7 提 小 4种 1变 种 xoh c0 I J
( 2 认 可 6种 受 若 干变 种 。 18 ) 9 。
马 特 组 的 主 要 特 征 足 : S 上 ( 下 束提 及 培 养 基 的 均 为 P A 马 钟 薯 蔗 糖 琼 脂 培 养 基 J 养 物 白 色 、 白 PA S 培 乳 色、 橙 蓝 色 至褐 色 小 型分 孢 子 很 多 . 卵形 或 长椭 圆形 . 色 。大 型 分 生 孢 子 生 于气 生 菌 筵 、 牛 孢 子 梗 座 或 无 分
YE Qi nn ig r
Zk l n d m y『 rc _ lS in e ei g Ac e a IAg iul r ce c s f ua
马特 组 ( et n A } m ) 真 菌镰 孢 属 F s r m 的 个 重要 组 . Woln e e 9 3 首 先 建 立 . 得 S c i r o 屉 Ma i u 由 l w br 1 1 ) e c 并 到 J大 多 数 镰 玎菌 分娄 专家 的认 可 该 组 的 分 类 1前 仍 租 混 乱 。 n d r Ha s n 1 4 ) 把 所 有 马特 组 和 腹 状 4 S ye ne 1 r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