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90后_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_温永慧

合集下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应用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应用研究

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应用研究摘要: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直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作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施教过程,往往忽视甚至摒弃学生的需求和接受性。

新时期下,大学生出现了新的特点,改进教育的理念和工作模式迫在眉睫。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的认同和接受,并自觉地将教育内容内化成为自身品格来指导实践活动。

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思想教育的时效性,就必须重视接受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关键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现状中央16号文件中指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和向上的。

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对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全面把握和准确评价”。

但是由于我国的快速发展,各种西方思潮不断涌进,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使大学生出现了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加之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腐败现象的滋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不同的接受态度。

据有关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产生认同,并将其内化成为自己的思想素质;也有部分大学生虽然口头上认同,但没有做到知行合一,更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内化成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这部分学生面临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冲突时,而更多只考虑个人利益;更有少部分的大学生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持抵触态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满足国家需求而设置,与自身利益关系不大,不能解决自己的学习、生活、就业等现实问题。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涵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是指在教育的施行过程中,作为高校及相关教育者为了实现教育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使大学生接受其传导的信息,并将信息内化成为其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及其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联方法。

其基本要素包括:教育主体、接受主体、接受客体、接受媒介和接受环境。

“90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探析——基于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调查分析

“90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探析——基于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调查分析
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 1 基本情况统计 为 了解我 院“0 ” 9 后 大学生 对当前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开展情 况 的看 法 , 针对 理工科 “O ” 9 后 大学生群 体展 开问卷调 查 。此 次
重要时期 , 其独特 的成长经历造就 了他们极 为鲜 明的个性特点 。 “ 0 大学 生绝大 多数都 是独生 子女 , 9 后” 父母 竭尽所 能给他
必须要 了解 当代大学生 的心理 , 摸准他们 的思想脉搏 , 才能对 症 下药 。近年来 , 在从 事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 的过程 中 , 笔者深深 地 感受 到现今 的“0 ” 9 后 大学生对 思想政治教育 表现出一定 的抵触 情绪, 存在 逆反 心理 , 而严重影 响 了思想政 治教育 的实效 性 。 进 因此 , 分析新一代 大学生对思 想政治教育产 生逆反心理 的原 因,
除此之 外 , 9 后 ” “ 0 大学 生对事 物的怀疑 意识和 重新检验 问 题 的积极性更 为强烈 , 具有非常 强烈的好奇心 。虽然 , 奇心可 好 以转化为学 习的动力 , 发学 习的兴 趣 , 动其探索有关 的事物 诱 推
着新 的问题和考验 。 众所 周知 , 想政治 教育 的实施 是一个 复杂 的双 向互动 过 思 程, 是受教 育者 的个 性差异反作 用于教育者施 教的结果 。因此 ,
随着 当前信 息网络 的飞速发展 ,9 后 ” “0 大学生获取信 息 、 知
识 的途 径得 到了很 大的拓展 , 其生 活状态 已经发生 了迅 速的变
了依 据 。 2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中 “ O ” 学 生 逆反 心 理 的 表 现 9后 大
现 自我 的过 分追求 , 往往使其仅从 自身 的需求 出发 , 而忽视其他 人的感 受 , 表现 出严重 的逆反行为 。

“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作者:汪秉政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2期汪秉政(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摘要:“90后”是当前大学生的主体,因成长环境的不同造成了其身上具有不同于70、80年代大学生的特性,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现实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根据“90后”的思想特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12-0198-02“90后”出生的时候,正是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均发展得最为迅速、取得成就最为巨大的时期,他们成长在人们的思想观念获得最大解放、价值观念也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年代,因此,他们的思想也深受影响,这表现在,整个“90后”身上展现出来的强烈的独立意识、积极的竞争意识、勇于追求平等的意识等,而同时,由于网络的发达、生存的压力、就业的困难又都使他们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带着这种具有时代烙印的思想特点的他们,如今已是各高校的主力军,这给高校现阶段的思想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所以,如何在理解“90后”心理的基础上,创新政治思想的工作方式,有效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已是目前高校政治思想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一、“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这些年轻的大学生生活在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都发生巨变的年代,新的观念、新的事物都不断产生,对他们的思想产生了可想而知的冲击,因而“90后”大学生们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视角。

1.平等意识和参与意识强烈,要求尊重与理解。

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新生代的大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增大,获取的信息量陡然增加,因而思维也异常活跃,他们强烈要求平等,也有极强的参与意识,希望获得别人的信任、理解与尊重,在家里是这样,在学校他们也希望是这样,渴望能够平等参与班级、学校的管理,应该说,平等意识和参与意识是来自“90后”大学生心灵深处的需求。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思考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思考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思考作者:温金英来源:《今日湖北·中旬刊》2013年第07期摘要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思想问题及心理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本文根据笔者调查与现实情况,从三个方面浅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教育科学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抽象化和理想化,加上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的忽视,造成学校的努力并未产生如期的效果。

为遏制日益突出的大学生自杀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内容上实现突破。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融入生命智慧教育的精髓所谓生命智慧教育,就是依据生命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理解生命与生活的真正意义,注重其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关注其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造智慧的过程。

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教育片面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却忽视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生命教育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深刻地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

”可见,生命智慧教育理应成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我国,人们对生死问题相对忌讳,很多家长和老师宁愿与学生谈论理想、畅想未来,对生死问题常常避而不谈。

这种做法极易给青少年学生传递一种消极的信息,认为生死是神秘的、可怕的、恐惧的、需要逃避的。

没有正确的生死观,学生对生命的意义就不能正确理解,就很容易产生不珍惜生命的行为。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创造性地通过多种有效的途径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生命的由来、发展及终结,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情,懂得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体现成功教育的实质所谓成功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成功的环境,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建立一个支持学生成功的激励机制,一切从实际出发,采用多级评价标准,高频率、大面积地肯定学生,帮助学生在自身已有基础上经过努力不断取得成功,进而用成功的愉悦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培养一种成功的良好心理品质,从而不断扩展自己在各方面的优势,争取更多的成功。

如何对_90后_大学生进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_马翠英

如何对_90后_大学生进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_马翠英

创新教育Innovation Education如何对“90后”大学生进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马翠英 西安科技大学摘要:面对“90后”大学生,高校的管理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更为艰巨。

本文详细分析了“90后”大学生的特点,建立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努力培养学生责任感的以人为本的包括辅导员、学生干部、学生为主的三级管理与服务机制。

做好学生学习思想上的好导师、生活中的好朋友,努力促进“90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祖国的将来培养社会的栋梁。

关键词:“90后”大学生;以人为本;教育1.引言从2008年以后,90后大学生逐渐成为大学里新的主力军。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他们的新思想、新思维、新的生活方式与新的世界观、价值观所带来的一系列与老的思想观念的冲突。

在这种形势下辅导员如何做好管理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成了一个新的艰巨任务。

本文从“90后”大学生的特点入手,简单介绍了根据“90后“大学生特单特定制定的一系列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以人为本的管理与教育方法。

争取做到投其所好,发挥其所长,培养新一代综合素质较强的大学生。

2.“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2.1 娇惯跋扈,自私自利在“90后”大学生的眼里,自己是最重要的。

从小他们就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付出就可以得到的思想,他们懂享乐、懂索取,懂潮流,但是他们不知道怎么洗衣打扫,不知道怎么照顾自己,更不知道怎么去宽容别人、体谅别人。

所以他所以生活中、宿舍里、班级里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并不是他们本性的好与坏,是他们从小的家庭环境以及缺乏人生阅历造成的。

2.2 对新科技、网络依赖性强,自主思考性差“90后”大学生进入校门,大多都会有智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获取资讯并娱乐消遣。

这使得他们能够很快的接受新的事物并且扩大了知识面。

但是有的学生网络成瘾,难以自拔,有的学生遇到任何问题就会上网查找答案,学校的征文、老师布置的作业论文会出现一模一样的,有的学生甚至在考试的时候拿着手机查答案。

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探析_王艳丽

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探析_王艳丽

山西科技SHAN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4年第29卷第3期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发展,90后大学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质和禀赋。

为了更好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宗旨,有必要结合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进行针对性改进,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1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1.1思想多元丰富且积极向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多元化价值观的涌入,90后的思想特点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趋势,他们对于事物认知的角度更加广泛,不拘一格,想法和观点更加特立独行。

同时,大部分90后大学生表现出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自己对社会的贡献作为自身价值实现的标准,以社会主义道德为社会评价的准则,有理想,有追求,90后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比较积极向上。

1.2个性独立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背景下,现代信息产业技术的广泛普及,使得90后大学生的信息获得途径和视野得到广泛扩展。

在家庭决策中,他们不仅会和父母处在一个平等的决策平台上,而且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这样的成长环境使得90后大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相较以往的同龄人更加独立。

他们拥有更多的知识和判断问题的能力,活跃的思维使得他们对事物的怀疑意识和重新检验问题的积极性较高,自我选择性和亲身体验性较强。

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对事物的摸索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喜欢教条式的灌输,具有挑战权威的精神。

1.3依赖性强当代90后大学生大多在“四二一”的家庭模式中成长,即四个老人和两个大人共同抚养一个孩子,他们从小作为家庭的中心,在老人和父母的包容与迁就中长大。

物质生活被尽量满足,很少遇有障碍。

同时,过分的关爱,使得他们生活自理能力不足,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关心理解他人少,对自己要求较少,对他人和社会要求多,并且合作意识不足。

较强的个性削弱了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进入五彩缤纷的大学生活后不会协调日常生活,虽然有良好的认知却常常无法落实在行动上,自律性和行动力较弱。

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教育引导策略研究(可编辑)

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教育引导策略研究(可编辑)

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教育引导策略研究潞⑧州?硕士学位论文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教育引导策略研究论文作者:曾兰指导教师:万美容教授学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年月乃甜/ .::一蛩坠.硕士学位论文’⑧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是解决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客观要求。

“后”大学生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体,其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影响着个体的成长,关系着国家的未来。

本文以实证调研为基础,从一般表现、总体特征、群体差异三个角度立体、多维地研究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分析了后大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状况及其特点,比较了不同年级、不同政治面貌后大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按照“把握特点,遵循规律,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的要求,结合已有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经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进行了新的探索。

自年开始,后进入大学校园成为在校学生主体,后大学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后大学生群体特点的总体概述,对后大学生某一方面特点、学习生活中热点问题或某一特殊群体特点的专题研究,以及后与后的比较研究。

这些研究,内容相当丰富,论题十分宽泛,但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简单,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研究成果的质量水平有待提升。

笔者以已有研究成果为基础,科学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对后大学生思想行为表现及其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

调查表明,后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政治立场坚定、国家观念明确,政治关注度较高。

同时,他们理想信念有淡化的倾向,入党动机的多元性与功利性凸显:他们有着较高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追求,但在社会现实的冲击下,道德观念容易发生动摇,在行为取舍中对现实利益有较多考量,道德践履程度较低;他们人生态度积极,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主意识,价值观念开放包容,且实用取向日趋明显。

此外,他们心理素质整体较好,但抗挫能力较差。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效果对策研究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效果对策研究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效果对策研究作者:邵慧来源:《大学教育》 2018年第9期[摘要]思想政治教理论接受效果是思想政治理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其中,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环境、教学方法等因素共同作用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接受效果,其对于大学生(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学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通过全面综合分析影响其思想政治课程接受效果的因素,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能最终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接受效果。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程接受;接受效果[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9-0159-03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研究重要方向之一。

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的研究是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部矛盾及其课程变化发展的客观认识,从整体上来讲十分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整体发展与完善,同时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从近几年来看,对思想政治接受理论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对其内涵界定、特征阐述、内部分类、发展机制与规律、整体过程和最终效果上。

本文试图从接受效果这一点入手,全面梳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并进行综合评析,从而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接受效果更进一步发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效果基本理论研究“接受”一词其原义是指心理上对事物包容,可以理解为对事物、观念的承受、采纳。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接受成为西方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开始受到我国学者的关注。

(一)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接受效果的内涵从接受论和认识论角度出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有阶级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它围绕人的思想观念、政治看法、道德素养和心理素质对大学生进行综合教育,从而帮助人们完善人的全面发展。

最早的思想政治理论接受的概念最早是由邱柏生提出的,他认为,“接受主体是指受教育者,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在当前教育控制下,选择思想政治信息互相传递一种能动活动”。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思考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思考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思考作者:任朋辉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14期任朋辉(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北石家庄050000)摘要: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的新挑战,因此,要想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得更加富有针对性、创造性和时效性,要做到四个创新:观念要创新,突出前瞻性;内容要创新,提高针对性;方法要创新,突出实效性;机制要创新,确保可操作性。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050-02当代大学生成长在经济飞速发展、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背景下,好的外部环境使他们极便捷地接触到各种不同的知识、文化、思想。

学校作为教育人的最基本的阵地,如何把握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紧迫性和重要性,努力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得更加富有针对性、创造性和时效性,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经济全球化直观地从经济领域表现出来,但它渗透到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影响并改变人们的思想、认识等等。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广泛普及,各种文化、思想以极快的速度进行传播。

这种状况必然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全新的挑战。

(一)旧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新的教学形势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价值取向多元、开放的环境中,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大学生受到多方位、多渠道的影响。

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传统的单一“说教式”灌输模式的教学已经不合时宜。

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教育混同起来,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新时期大学生面临诸多现实压力,忽视思想政治的学习我国处在社会变革及矛盾凸显期,也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一系列现实问题,如就业问题、住房问题、情感问题、人际关系等等。

其中的任何一项都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着深刻影响。

近年来,由以上因素导致大学生出现的非理性行为事件层出不穷,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强烈反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满意度探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满意度探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满意度探究【摘要】本文旨在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满意度的情况及影响因素。

首先介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定义和内容,分析了国内外的特点。

然后通过调查结果展示了学生们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满意度情况。

接着对影响学生满意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措施。

结论部分给出了提高学生满意度的建议,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改进提供参考,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满意度、国内外比较、调查结果、影响因素、改进措施、建议、研究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渐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塑造大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被广泛认可和重视。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教育方式的灵活性和创新性等方面的不足。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评估学生对这一工作的满意度,进一步完善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开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满意度的探究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和分析,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学生的实际影响,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满意度的探究,深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探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进而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研究旨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和措施,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探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探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探讨作者:李慧王章硕范瑞刚来源:《大学·思政教研》2022年第08期摘要:在大学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大学生良好人格和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渠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是当前教育工作创新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从教育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依然存在人文关怀缺失现象。

对此,文章介绍了人文关怀的重要含义,结合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具体表现,提出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人文关怀;主体地位;个体差异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4-0164-04加强人文关怀既是一种全新的德育手段,也是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两项内容就是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只有将人文关怀融入教书育人和服务育人等方面,才能够从根本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性化,顺利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并且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来看,其最终目标也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与健康发展。

大学生若失去了应有的人文关怀,将难以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长此以往将会限制学生的良好发展。

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人文关怀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文关怀的基本内涵人文关怀主要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同时也是对人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权利的尊重以及对人类发展前景的思考。

人文关怀重点提倡的就是人的发展,不断培植和发展人们内心的价值需求,并在生活各个方面努力实践所需求的人文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对发展期间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关注和解答[1]。

另外,人文关怀所呈现出的是一种人文精神,也是一种十分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其意义就是要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和关爱他人。

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人文关怀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通常都是在遵循以人为本理念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引导他们朝良好的个性化方向发展,人文关怀应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要点。

“90”后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90”后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90”后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快速变迁,作为“90”后一代的高校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他们代表着新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需求。

对“90”后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在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传统的教育方法难以完全适应“90”后学生的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有必要深入研究“90”后高校辅导员的特点,探索新的教育方法与策略,以更好地引导和教育这一代年轻人。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90”后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满足“90”后学生的需求,提高教育效果,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这对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青年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意义作为“90”后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年轻一代“90”后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

他们具有独特的成长背景和思维方式,对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

深入研究“90”后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对于更好地了解和满足“90”后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面对“90”后学生时往往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

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容易导致学生的抵触情绪和反感,无法激发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探讨“90”后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可以改善传统教育方法的弊端,提升教育效果。

本研究将有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培养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持续进步和发展。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90”后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分析“90”后高校辅导员的特点,了解他们在教育工作中面临的挑战和困惑;二是探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找出不适应“90”后群体的因素;三是基于“90”后特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索,提出可行性方案和方法;四是通过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总结,总结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实践经验;五是探讨“90”后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前景,展望未来发展方向,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全面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讨

“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讨

“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讨作者:海拉提·艾尼瓦尔来源:《求知导刊》2016年第24期摘要: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国内社会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网络的普及更进一步提高了不良信息传播速度和加大了传播范围,大量不良信息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使得“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思想方式、行为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核心力量,影响着祖国的发展方向,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并不理想,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存在着诸多问题,不能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想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质量,应针对“90后”大学生思想特征,改革教育方法、教育模式。

本文将针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展开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3-29一、“90后”学生思想行为特征分析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的转变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着巨大影响,“90后”大学生思维更具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确定性。

随着近些年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的普及,网络融入了大学生生活,网络对“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

网络虽然给学习带来了便利,但网络上的大量不良信息也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行为习惯产生着负面影响,危害着“90后”大学生身心健康。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也出现了整体下滑现象。

笔者通过对“90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以及思想行为表现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普遍呈现出个性张扬、价值观多元、个体本位突出、崇尚自我、依赖网络、道德观念缺乏、媒介素养欠缺、理想信念淡化、金钱至上、追求外貌等特点,“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比如,前不久网络中曝光了某“90后”女大学生欲借两百万尽孝的新闻:一名女大学想要不劳而获通过“卖掉”自己的后半生来获得两百万。

“90后”大学生思想变化对诚信教育的冲击研究

“90后”大学生思想变化对诚信教育的冲击研究

①本文系四川大学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CUH04)和四川大学青年教室科研启动基金(思政教师专项)阶段性成果,受到“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项目(项目编号:sksz201611)资助。

作者简介:马丹(1983—),女,四川绵阳人,就职于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李欢,女,硕士研究生,讲师,就职于四川大学吴玉章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任成瑶,女,硕士研究生,讲师,就职于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90后”大学生思想变化对诚信教育的冲击研究①马丹1,李欢2,任成瑶1(1.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四川成都610065;2.四川大学吴玉章学院,四川成都610065)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及改革的日益深化,东西方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接触,人们的思想观念、心理状态、行为表现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90后”的大学生成长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他们的思想深受各种思潮的影响,价值选择和评价标准上表现出多元性和双重性,在诚信问题上表现不尽如人意,部分大学生在诚信问题上有着严重的缺失。

一、“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诚信现状(一)“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熊容伍认为,“‘90后’大学生群体思想状况的主题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是可以被期待的,但在一些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价值选择和评价标准上表现出多元性和双重性,对一些深层次理论问题的认识还较为模糊,集体意识较为淡薄,艰苦奋斗精神有所淡化等。

”李春燕认为“新时期的大学生道德观念滑坡、部分学生政治素质不高;自私自利,个人主义倾向比较严重;政治观、价值观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和实用性。

”刘丽萍认为“‘90后’大学生有较强的政治立场、消费观念在发生变化、人际交往能力成为重中之重、对知识追求的渴望表露无遗。

”“90后”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着生存环境的重大变化,网络的普及使大学生获取知识更加便利,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让更多大学生更加理智地看待东西方文化的优劣,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汶川地震全国救援、奥运圣火在中国点燃、世博盛典都让“90后”大学生对国家制度、文化建设更加自信,对未来更加充满期望。

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析

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析

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析
李美荣
【期刊名称】《池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18)005
【摘要】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贯穿于高校各项学生工作中的一才艮红线,同时也是办好高校的生命线.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学生数量明显增加,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较之以前,要更多、-更新、更复杂等.为了确保高校稳定发展,办出特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尤显重要.如何使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笔者拟从四个方面对此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求同行商榷.
【总页数】3页(P89-91)
【作者】李美荣
【作者单位】池州师专旅游系,安徽,池州,24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析 [J], 黄玉新;姚美琪
2.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析 [J], 赵新龙
3.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析 [J], 陈雪玲
4.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探析 [J], 王存象
5.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探析 [J], 黄镜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浅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浅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马永国
【期刊名称】《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20)005
【摘要】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意义,是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状况出现了新的特点,这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只有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才能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总页数】3页(P102-104)
【作者】马永国
【作者单位】永城职业学院,经济贸易系,河南,永城,476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1
【相关文献】
1.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浅论 [J], 黄柳媚
2.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如何提高先进典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J], 刘丽楠;罗永全;史丹娆;
3.新媒体环境下提高蒙古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研究——以集宁师范学院为例 [J], 张妙珠;
4.新媒体环境下提高蒙古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研究——以集宁师范学院为例 [J], 张妙珠
5.强化顶层设计创新工作平台--湖南省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探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探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探析
温切木·热加夫;依里合木·牙生
【期刊名称】《求实》
【年(卷),期】2010(000)00z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灵魂。

是凝聚人心、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方法。

如何根据形势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优势,是高校政工干部所面对的常新课题。

为此,我们要不断适应新形势、研究新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途径,在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应对当前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生活多样化、思想文化多元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总页数】2页(P172-173)
【作者】温切木·热加夫;依里合木·牙生
【作者单位】新疆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新疆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
【正文语种】中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形势下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

新形势下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

新形势下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
姜海燕
【期刊名称】《时代人物》
【年(卷),期】2007(000)012
【摘要】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越来越突出。

作为以人才培养
为中心的高等学校必须大力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认真研究其变化规律,从
传统思想教育方法中找出在新形势下仍行之有效的为当代青年学生所欢迎的新方法。

【总页数】3页(P61-62,135)
【作者】姜海燕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学工部(处)、团委;山东青岛2661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新形势下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从千份问卷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 [J], 温树田;刘彦香;陈忠康;齐阴隆;李桂风;李恩武
2.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 [J], 杨磊;刘东军
3.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 [J], 杨磊;刘东军
4.如何做好新形势下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J], 闫葳;李超;刘翠娟
5.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 [J], 王瑞婷;沈浩;白江涛;王海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研究摘要: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不断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和机制,而改进与创新的基本路径之一就是要更加重视大学生群体的接受情态及他们对教育的可接受性。

本文以“人本”发展观为视角,在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运用接受理论的理论框架,探讨了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以期使这项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可接受性方法创新一、国内外接受理论研究接受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之一。

接受问题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传播学和接受美学,而西方学术界对“接受”问题的关注始于古希腊的解释学。

其代表人物之一德国的哲学家狄尔泰认为,解释和理解应当被看作是一个心灵与另一个心灵的移情交流到同一的过程,至于它们的差异,只有克服解释者的主体因素才能消除。

作为对解释学的发展有重要建树的代表人物海德格尔认为,被理解者总是与理解者相互关联的,理解总是受到解释者的“前有”、“前见”和“前悟”或理解的“前结构”所制约和引导。

所谓“前有”即“预先有的文化习惯”,“前见”指“预先有的概念系统”,“前悟”是对对象“预先己有的假定”,而“前结构”则是这三者所组成的结构。

接受问题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日益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以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接受美学,大众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等都从一定角度研究了接受问题。

了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传播者—受众相互影响、作用的“交易”、“商谈”等新的模式,可以称之为交互主体性模式。

这种模式认为,受众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传播是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的互动行为。

对接受问题的研究,除了解释学、传播学、接受美学之外,还有一些比较成熟的理论成果,例如教育心理学(以加涅为代表)、发生认识论(以皮亚杰为代表)、儿童道德发展理论(以柯尔伯格为代表)、社会学习理论(以班杜拉为代表)等。

注意吸收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特别是接受理论的基本观点,对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青少年研究·2014年第5期“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温永慧(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招生就业处,山东济南250103)【摘要】“90后”大学生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力量备受关注。

他们在思想上所呈现出的新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对“90后”大学生所呈现出的思想特征以及行为方式给予必要的尊重,在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上积极探索与创新,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当前,“90后”已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力量,他们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受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自身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思想道德追求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这些因素决定了高校如果采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将无法适应“90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针对新的教育对象,从实际出发,不断完善、积极探索真正适合“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子,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90后”大学生的社会环境和成长背景(一)社会环境开放,现实问题复杂“90后”大学生的出生环境较为复杂。

国际上,正值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政治格局混乱,全球化形势不断加强;国内,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经济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

此外,西方的价值观不断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导致这一时期我国社会开放程度空前提高,在思维体系与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在这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90后”大学生有着更为广阔的视野,在知识储备方面也十分丰富,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在价值观方面更加务实化,能够深入认知个人今后的生存问题与发展前景。

与此同时,因为“90后”大学生的父母大多为“60后”,其在教育观念上相对开明一些,但是,由于日常工作压力较大,加之他们对事业的追求和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往往会把时间与精力都集中在事业方面。

当然,在努力打拼的同时,他们也在尽可能地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较为宽松舒适的空间,希望在物质方面给予孩子极大的满足,但却往往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忽略了孩子精神世界的需求。

一些出身于农村的“90后”大学生,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往往迫于生计,只能选择夫妻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由单方、长辈和他人抚养、教育他们。

这种由不同原因收稿日期:2014-06-25作者简介:温永慧,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讲师,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75造成的“留守儿童”在“90后”大学生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以山东某高校为例,2008年入学的大学新生共3404人,其中有1157人来自农村,在这部分农村学生中,当年身为“留守儿童”的就有556人,占农村学生总人数的48%,在全部入学的新生人数中占16%[1]。

这种“留守”经历很有可能对“90后”这批学生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不仅影响他们当下的心理和行为,同时也使他们对收入差距悬殊、社会公平、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有着十分直观并且深刻的感受,因此,他们内心的矛盾与困惑也会日积月累。

(二)国民物质生活条件相对富足中国的国民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了高速发展。

这一时期国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而“90后”则成长于这个物质生活条件相对富足的时代。

文教卫生、快递物流、餐饮旅游等各项事业日渐发达,大幅提升了生活水平,再加之电脑网络与智能手机的普及,社会文化生活得到极大地丰富。

然而,对大多数“90后”大学生而言,良好的物质生活仅是一种由父母提供的习惯性条件,而不是他们真正想要追求与憧憬的目标,对于他们来说,笔记本电脑、手机、数码相机和MP4等已经成为最基本的配置。

(三)信息化时代,网络成为生活必需“90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之前的大学生有着较大的不同,原因在于他们适逢信息时代发展浪潮,网络文化与全球保持同步。

当今的大学校园里,几乎每个大学生人手一部新手机和电脑。

当前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与开放性对“90后”大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上网”在当今大学生中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必需,它正以其高效、便捷、独特的交流方式满足大学生交流、沟通和学习等方面的需求。

然而,网络有其高度的复杂性与隐秘性,其中的信息资源也是泥沙俱下,再加上“90后”大学生所具备的是非辨别能力及判断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样就很有可能会导致思想混乱与信仰迷失,甚至会扭曲其人生观与价值观,显然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

除此以外,因为“90后”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与控制能力都相对较弱,导致其道德底线有所降低,不能承担社会责任,甚至个别“90后”大学生做出违反常规的事情,走上歧途[2]。

二、“90后”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及特点(一)思想意识呈现多样化“90后”大学生生活在我国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深刻感受到了国家的强大和繁荣给他们在精神和物质生活方面所带来的满足,但由于受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和影响,部分“90后”大学生在思想意识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出现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错位等现象。

他们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未来的人生缺乏合理的规划,找不到奋斗的目标和方向,加之自身没有形成系统的价值观,又处在社会思潮相互影响、相互碰撞的大环境下,一部分大学生把金钱视为人生追逐的重要目标,而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贡献力量则成了一句空话。

另外,部分“90后”大学生陷入“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的功利性追求中,自我价值观错位,人生偏离发展的轨道。

(二)信仰虽然存在,但价值取向带有明显的功利性“90后”大学生虽然没有感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付出的努力,他们所接受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也是通过书本、课堂来传递的,但他们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利益的接受、选择、认同普遍是积极正确的,在大是大非85面前依然能够表现出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

但与此同时,有的“90后”大学生把自我利益的获得作为自己选择做或者不做的主要标准。

有的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把人际关系看得很淡,对待遇到困难和挫折的同学视若无睹,认为和自己没有关系,却极度在乎自己的利益得失;有的大学生把进入社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担任学生干部作为自己通往入党之路的跳板和找工作的筹码,缺乏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价值取向带有明显的功利性[3]。

(三)独立意识强,但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性是“90后”大学生普遍具有的特征。

他们具有思想开放、活泼开朗、动手能力强、领悟能力强等特点,有60%的大学生希望成年后能够独立生活,减少对家庭的依赖,他们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通常能够自己做出判断和选择;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希望通过大学期间的各种实践,培养自己的挣钱能力,增强自己的独立性;同时,“90后”大学生身上也体现出个性张扬、任性、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他人等特点。

(四)个性张扬,但集体观念淡薄“90后”大学生有着较为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所处社会环境更加开放,所接受的信息非常之多,导致他们的个性更加自信张扬。

他们的创新意识较强,在社会竞争领域渴望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他们特立独行、有自己的想法,不人云亦云,并且对于他人过多的干涉和打扰表现出较强烈的反感;他们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获取他人、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展示自己独特的风采。

然而,不少大学生也会本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井水不犯河水”的处事原则,在与宿舍、班级同学日常的生活、学习交往中表现出沟通和团结协作能力差、集体观念淡薄等弱点。

(五)心理单纯而脆弱,容易冲动和走极端现代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各种新生事物不断涌现,这些都给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压力。

“90后”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是一切关系的核心,受到父母和长辈的庇护、溺爱,导致他们随心所欲、容易冲动的性格。

部分性格脆弱的“90后”学生来到大学后,环境的变化和人际关系发生改变,学习和生活的压力迎面而来,再加上就业的压力,导致他们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经不起来自各方面的刺激,如果在一段时间内不能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和平衡,寻求不到合适的途径倾诉或寻求不到帮助,就很容易产生消极心理甚至一蹶不振,走向极端,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三、“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索由于“90后”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特殊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难以奏效,无法引起“90后”大学生的共鸣。

一些“90后”大学生感觉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鸡肋而已,不仅内容枯燥无味,而且还过于形式化,再加之管理途径单一,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做到“以生为本”,不能满足“90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立足于“90后”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征,并具体结合他们的群体特征,采取多种方式逐渐改变他们在政治思想观念、价值观方面存在的一些错误或偏激的认识,逐步减轻心理压力,在给他们以良好的引导和激励的同时,还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积极开拓新的途径,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当前社会正处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90后”大学生极易受到多元化思潮的冲击。

因95此,高校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结合当前“中国梦”宣传,通过开展“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我的中国梦”等主题教育活动,强化“9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引导他们逐步转变思想认识,结合专业逐渐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把仰望未来与脚踏实地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升华个人的理想信念,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进一步提升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而刻苦学习、奋发成才。

(二)强化价值观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元化网络信息的蜂拥而至,加之社会上充斥的不良文化思潮都给大学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冲击了一部分“90后”大学生,他们的价值观开始动摇,甚至发生了扭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后得到了社会及广大大学生的认可,会激发其更大的力量,鼓励鞭策着大学生们去探求科学真理,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在高校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榜样的力量来传递正能量,用生动且极富感染力的语言讲解故事,让大学生们在活动中接受心灵的洗礼,价值观产生新的转变,为自我追求梦想、实现人生美好的愿望获得实实在在的引导,有效发挥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对于“90后”大学生来讲,因为部分人在青少年阶段缺乏父母关爱,在人格培养方面存在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