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师说》学

合集下载

《师说》注释、翻译、简答题【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师说》注释、翻译、简答题【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师说》/韩愈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②【学者】求学的人。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所以,用来……的。

受,同“授”,传授。

④[生而知之]生卜来就知得知识和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⑤[其为惑也]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

⑥[闻]知道,为得。

⑦[从而师之]跟随他学习,即以他为老师。

®【吾师道也】我学习的是道。

师,翦。

⑨[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庸,表示反问语气。

⑩[无贵无贱]氐思是就从师问道来是,没有贵和来的区分。

⑪[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意思是谁懂得道,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⑫[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

⑬【出人】超出一般人。

®【犹且】尚且,还。

⑮【众人】一般人。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I加愚味。

益,更加、越发。

⑰【身】些。

⑱【耻师】以从师学习为耻。

⑲【惑】糊途。

⑳[童子】未成年的男子。

㉑[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教给他书本的文字,(帮助他)学习句读。

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

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

㉒[句读之不知]不明句读C卜文“惑之不解”结构同此。

㉓[或师焉,或不焉]有的向老师学习,看的不向老师学习。

前一个“或”指代“句读之不知”,后一个“或”指代“惑之不解二不,同“否、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宜职高者 馅媚奉承。

㉔[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㉕[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

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箸为业,也为人治病。

㉖[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

㉗[百工]泛指各种工匠。

㉘【不耻相师】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

㉙【族】类。

潍坊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师说》学案

潍坊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师说》学案

潍坊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师说》学案命制人:谭玲备课组长签名:李志使用日期:2008年9月22日——2008年9月24日一、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积累文言知识。

3、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二、检查预习1、走近作者:韩愈2、关于“说”的文体3、探寻背景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句读.()经传.( ) 或师焉,或否.()焉官盛则近谀.()师襄.()老聃.()蟠.()嘉.()贻.()三、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或师焉,或不焉(二)古今异义古之学者..必有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小学..而大遗句读.之不知今之众人..(三)一词多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吾师.道也吾从而师.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十年春,齐师.伐我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师道.也道.相似也师道.之不传也矣余嘉其能行古道.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四)词类活用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小.学而大.遗位卑则足羞.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五)重点虚词爱其.子而教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道之.不传可知矣句读之.不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蚓无爪牙之.利吾欲之.南海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余嘉其.能行古道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其.皆出于此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六)特殊句式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宾语前置,“之”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2、不拘于时,学于余。

被动句3、判断句: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介宾短语后置句:①而耻学于师。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4、省略句: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②(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④(士大夫)则群聚而笑之。

5、固定格式: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五、文本分析1、文本的结构思路全文共四段。

师说高中课文原文及教案

师说高中课文原文及教案

师说高中课文原文及教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高中课文教案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写法。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述。

3、了解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概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课时安排:3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辛勤的栽培。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

但在历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

【高一语文】《师说》知识点梳理

【高一语文】《师说》知识点梳理

【高一语文】《师说》知识点梳理一、重点字词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的凭借。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4.是故无贵无贱(是故:因此,所以。

无:无论。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的风尚)6.其皆出于此乎(大概)7.则耻师焉,惑矣(糊涂)8.士大夫之族(类)9.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有专门技艺的人。

)10.君子不齿(看不起)1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赶得上。

)12.其可怪也欤(多么)13.圣人无常师(固定的。

)14.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

)1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通:普遍。

)16.作《师说》以贻之(赠送)二、通假字1.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

)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

)三、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②……的原因(或缘由)。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不论。

今义:没有。

)4.小学而大遗:(古义: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句读之不知:(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

今义:许多的人。

)7.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即因此,就。

)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不一定。

今义:不需要。

)9.年十七,好古文(古义:秦汉的散文。

今义:“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四、词类活用1.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2.吾师道也(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4.而耻学于师(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师说》文言文翻译

《师说》文言文翻译

《师说》文言文翻译(附鉴赏+教学设计)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祖籍河北昌黎),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

又称“韩吏部”(晚年担任吏部侍郎)又称“韩文公”(谥号“文”)。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师说》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点击对应目录可以直接查阅哦!)▼目录▼【2】译文及注释【7】作品、作者简介【3】创作背景【8】教学设计【4】作品鉴赏【9】教学反思【5】写法总述【10】读后感《师说》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及注释译文古时候求学的人必定有好老师。

好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

苏教版-语文-高一-语文必修一苏教版第二专题《师说》教案

苏教版-语文-高一-语文必修一苏教版第二专题《师说》教案

《师说》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正确读准句子停顿,熟练朗读课文。

2.把握古代论说文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4.掌握实词“师、道、惑、知”和虚词“者、乎、于、之”等的用法和意义。

【学习重点】1.了解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和择师的标准。

2.分析特殊文言句式和几个的实词、虚词的用法。

【学习难点】1.第一段论点的推出过程。

2.特殊文言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作者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此事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高一语文文言文师说翻译

高一语文文言文师说翻译

高一语文文言文师说翻译1.原文篇一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翻译篇二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没有长和幼的区分,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2专题教案:师说 Word版含答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2专题教案:师说 Word版含答案

师说●教学目标1. 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 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 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重点、难点重点:1. 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 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难点:学习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设计思想《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正确、优美的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也是深刻品味作者感情的重要途径。

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文章不长,按照学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讲课进程,利用两个课时完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资源1.资料辑录。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韩愈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是他35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的。

高一语文师说课文翻译及原文

高一语文师说课文翻译及原文

高一语文师说课文翻译及原文1.原文篇一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翻译篇二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高一语文师说课文全文及注释

高一语文师说课文全文及注释

高一语文师说课文全文及注释(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案大全、书信范文、述职报告、合同范本、工作总结、演讲稿、心得体会、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lesson plans, letter templates, job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reflections, essay summaries, work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一语文师说课文全文及注释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师说》是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篇目,课文中哪些知识点需要学生学习呢?1.原文篇一古之学者必有师。

高中课文《师说》

高中课文《师说》

原文《师说》韩愈〔唐代〕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儒家经典著作、解释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以他为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没有地位高低贵贱,没有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的传统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太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普通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高中语文必修《师说》课件

高中语文必修《师说》课件

高中语文必修《师说》课件《师说》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篇辩论性文章。

这篇文章虽然为杜甫口吻所写,但实则传达了他和唐代社会各界对“教育”的看法和态度。

杜甫在文章中以樵夫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为背景展示了他对教育的理解,同时也对当时的教育制度进行了评价。

杜甫在文章开篇便提到:“我本楚狂人”,这是一种自我标榜的口吻。

他接着说:“凤歌笑孔丘,手把杨花杖”。

这就是说他拥有一根杨木花杖,扛着它出门走路。

这种简单的用具恰恰能够体现出杜甫对于教育的看法。

在唐代社会中,老师就像现代意义上的“家庭教师”,适合富贵人家,一般的平民百姓没有机会获得教育。

而杨木花杖这种物品,却是几乎所有人都可以获得的。

这说明了杜甫对于“教育机会均等”的追求。

当樵夫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开始时,樵夫就问:“子不语,怪力乱神,小大由之,有容乃大,百川东至,何时复西?”樵夫的问题很深奥,但这也是他对于教育的一种见解。

他认为,子不语,就会走火入魔,降低自己的智慧,如果有人能指导,教育他,那么他就会变得更加出色。

他还谈到“小大由之”的问题,这意味着不管你再小,也有可能变得非常有才能和能力。

只有看到人的潜力,才能发掘出他们的价值。

后来,学生告诉樵夫,“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这说明了师傅的职责和重要性。

师傅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而且也是对于学生的榜样和规范。

师傅是为了启迪学生智慧,教授学科知识,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走向真正的道路。

这些都是师傅必须具备的职能。

在这篇文章中,杜甫通过樵夫与学生的对话展示了对于教育的重视,并呼吁社会的各个层面要关注教育问题。

教育机会均等、重视师傅的职责、注重引导学生成长,这些都是当时的教育宗旨,也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价值观。

语文必修一第2专题《师说》

语文必修一第2专题《师说》

1、那些小孩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和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2、不懂得句读,不能解释疑难问题,有的请教老师,有的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反而丢弃,我看不出他们的明智。 3、他和他年纪差不多,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实在令人羞耻,以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4、巫医、音乐师和工匠,是君子们看不起的,现在他们的明智却反而不及这些人,难道值得奇怪吗?
放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表示宾语前置
表示定语后置
指代人或事物;指代自己
音节助词 不译
古之学者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句读之不知
顷之 烟炎张天
蚓无爪牙之利
辍耕之垄上
一、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①人为什么要从师? ②作者认为要以什么。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他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原因是什么?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古今异义词
古之学者必有师: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①小的方面要学习; 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许多的人。
古今异义词
小学而大遗:
今之众人: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师道也 吾从而师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
解题
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高一语文《师说》知识点归纳

高一语文《师说》知识点归纳

高一语文《师说》知识点归纳高中语文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一语文《师说》知识点归纳的相关资料,供您阅读。

高一语文《师说》知识点归纳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不。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古义:①用来……办法,表方式、工具、依据等;②……的原因(或缘由)。

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吾从而师之。

从而,古义:跟随而且;今义:合成一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是故无贵无贱。

无,古义:无论,不论;今义:没有。

句读之不知。

句读,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今之众人。

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的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所以,古义:①用来……办法,表方式、工具、依据等;②……的原因(或缘由)。

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小学而大遗。

小学,古:①小的方面学习;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圣人无常师。

常,古义:没有固定;今义:变化不定;鬼名。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余嘉其能行古道。

古道,古义:古人从师的风尚;今义:旧路,厚道。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而耻学于师。

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不耻相师。

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可耻;名词作动词,学习。

孔子师郯子。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位卑则足羞。

高一语文必修一师说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一师说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一师说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一《师说》是一篇关于教育的文章,通过对教育的思考和探讨,揭示了教育的目的和方法。

本文将从知识点的角度出发,对《师说》中涉及的重要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教师的品质和修养《师说》中提到了教师必备的品质和修养。

教师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对教育事业富有热爱和奉献精神。

同时,教师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和卓越的专业能力,以便更好地传授知识和引导学生。

这些品质和修养对于一名合格的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育的目的和方法《师说》中明确了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同时,教师还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积极参与中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学科的特点和教学方法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教学方法,《师说》中也提到了一些学科的具体要求。

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文学素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而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文化意识。

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理解和应用学科的核心内容。

四、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师说》中也提到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合格公民和人才的关键环节。

教育应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教师也应具备对社会时事的了解和反思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五、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师说》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被强调为“亲如母子”,要求教师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教师应积极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困惑,给予他们耐心的指导和鼓励。

同时,教师还应用自己正确的言行榜样引导学生,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高一必修一语文师说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语文师说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语文师说知识点作为高中阶段的学生,语文是我们重要的学科之一。

在高一的语文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到许多必修一的知识点。

今天,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些知识点,以便更好地掌握语文这门学科。

首先,我们将从小说与散文开始。

小说是一种较为完整的文学形式,它以人物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生活。

而散文则是一种言说的方式,注重于真实与自然的表达。

在学习小说与散文时,需要我们注意区分它们的特点和写作风格。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欣赏和分析其中的文学形象、意象、修辞手法等。

接下来,我们将学习诗歌与韵文。

诗歌是一种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高度压缩而富有韵味的文学形式。

与之相似的是韵文,它包含有规律的韵律,通过押韵和节奏加强表达效果。

在学习诗歌与韵文时,我们需要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意象、押韵等要素,认真品味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我们将会接触到古文和白话文。

古文是指古代的文学作品,它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文明相比有所差异,需要我们掌握古代汉语的词汇和句法结构。

而白话文则是相对现代化、通俗化的文言文表达方式,我们在阅读时要注重理解其内涵和文化背景,同时欣赏其中的文学美。

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运用修辞手法。

修辞是指运用特定的表达方式,达到修饰和强调的效果。

例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都可以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在写作时,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除了文学作品的分析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我们也需要掌握汉字的基本知识。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学习汉字时,我们不仅要掌握其基本的构造、读音和意义,还要学会运用词义辨析、词语搭配等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最后,我们还需要学会阅读和理解文章的技巧。

阅读技巧包括预读、略读和精读等,通过这些技巧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阅读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和名人的言论,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和思维能力。

2021年高一语文古诗文《师说》

2021年高一语文古诗文《师说》

2021年高一语文古诗文《师说》一、作家、作品简介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像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车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俪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因此二人影响巨大,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

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

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三、重点字词(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同“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同“否”。

(二)词类活用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作动,低于。

2.吾未见其明也:形作名,高明的地方。

3.吾从而师之: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4.而耻学于师:形容词意动,以……为耻。

5.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6.小学而大遗:形作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三)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今义:不需要。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4.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5.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许多人。

6.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潍坊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师说》学案
命制人:谭玲备课组长签名:李志
使用日期:2008年9月22日——2008年9月24日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积累文言知识。

3、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二、检查预习
1、走近作者:韩愈
2、关于“说”的文体
3、探寻背景
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句读.()经传.( ) 或师焉,或否.()焉
官盛则近谀.()师襄.()老聃.()蟠.()嘉.()贻.()
三、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或师焉,或不焉
(二)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
..必有师
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
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
小学
..而大遗
句读.之不知
今之众人
..
(三)一词多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师.道也
吾从而师.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师道.也
道.相似也
师道.之不传也矣
余嘉其能行古道.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四)词类活用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小.学而大.遗
位卑则足羞.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五)重点虚词
爱其.子而教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师道之.不传可知矣
句读之.不知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蚓无爪牙之.利
吾欲之.南海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余嘉其.能行古道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皆出于此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六)特殊句式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宾语前置,“之”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2、不拘于时,学于余。

被动句
3、判断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介宾短语后置句:
①而耻学于师。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4、省略句: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②(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士大夫)则群聚而笑之。

5、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五、文本分析
1、文本的结构思路
全文共四段。

第一段开头提出观点,“”。

“”,概括而又明确的点出了师的性
质、作用。

接下来阐明择师的原则:以“道”的有无为标准,而不应有贵贱、长幼之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二段以第一段立论为基础,以事实为论据,从反面展开批驳。

连用三个对比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进行针砭。

一是把“”的“”与“”的“耻学于师”作对比,指出造成圣愚的原因是从师与否。

二是把为子择师与自己不从师对比,讽刺了士大夫在从师问题上学小遗大。

三是把“”的“”与“”的耻于从师对比,进一步讥讽了士大夫之流虚荣自误、迂腐可笑的思想行为。

这样层层对比,深刻揭露了当时耻于学师的社会陋习,并具有强烈的说服力。

第三段以圣人孔子为例,从正面论证自己立论的正确。

第四赞扬李蟠“能行古道”,点明作《师说》的原因。

2、论证方法:完成课后问题探讨第三题
六、作业:背诵全文
七、学习小结
《师说》学案答案
二、检查预习
1、走近作者:韩愈
2、关于“说”的文体参看:《教参》第55页
3、探寻背景
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句读.(dòu )经传.( zhuàn ) 或师焉,或否.(fǒu )焉
官盛则近谀.(yú)师襄.(xiāng )老聃.(dān )
蟠.(pán )嘉.(jiā)贻.(yí)
三、文言知识归纳
(一)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
..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小学
..而大遗古:学习小的方面,指学习句读。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句读.之不知古: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家,许多的人。

(二)一词多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道理
吾师道.也道理
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师道.之不传也矣风尚
余嘉其能行古道.风尚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三)词类活用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四)重点虚词
爱其.子而教之代词,他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些
师道之.不传可知矣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的标志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的标志
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作主语。

他们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复指,作主语,代词,他们
余嘉其.能行古道代词,作兼语,他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作定语,他的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
(五)特殊句式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宾语前置,“之”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2、不拘于时,学于余。

被动句式
3、判断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介宾短语后置句:
①而耻学于师。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4、省略句: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②(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

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五、文本分析
1、文本的结构思路
全文共四段。

第一段开头提出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概括而又明确的点出了师的性质、作用。

接下来阐明择师的原则:以“道”的有无为标准,而不应有贵贱、长幼之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二段以第一段立论为基础,以事实为论据,从反面展开批驳。

连用三个对比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进行针砭。

一是把“古之圣人”的“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的“耻学于师”作对比,指出造成圣愚的原因是从师与否。

二是把为子择师与自己不从师对比,讽刺了士大夫在从师问题上学小遗大。

三是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的耻于从师对比,进一步讥讽了士大夫之流虚荣自误、迂腐可笑的思想行为。

这样层层对比,深刻揭露了当时耻于学师的社会陋习,并具有强烈的说服力。

第三段以圣人孔子为例,从正面论证自己立论的正确。

第四赞扬李蟠“能行古道”,点明作《师说》的原因。

2、论证方法:完成课后问题探讨第三题参看:《教参》第54至5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