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圈概述
大气圈
该层有如下特点: (1)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这是因为该层不能直接吸 收太阳的短波辐射,但能吸收地面反射的长波辐射而从下垫 面加热大气。因而靠近地面的空气受热多,远离地面的空气 受热少。每升高1km,气温约下降6.5度。 (2)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因为岩石圈与水圈的表面被太阳 晒热,而热辐射将下层空气烤热,冷热空气发生垂直对流, 又由于地面有海陆之分、昼夜之别以及纬度高低之差,因而 不同地区温度也有差别,这就形成了空气的水平运动。 (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大气与地表接触,水蒸气、尘埃、 微生物以及人类活动产生的有毒物质进入空气层,故该层中 除气流做垂直和水平运动外,化学过程十分活跃,并伴随气 团变冷或变热,水汽形成雨、雪、雹、霜、露、云、雾等一 系列天气现象。
大气圈的结构
大气: 大气是指包围在地球外部的空气层 大气圈: 由大气所形成的围绕的地球周围
的混合气体称为大气层
一、大气圈发展史
45亿年前,在地球 发育的早期阶段, 在太阳发射的热量、 可见光、紫外线和X 射线等作用下,C、 H、O与N等原子结 合成H3、NH4、 CH2与H2O等分子, 构成了原始大气的 主要成分。
3.中间层 平流层顶以上到大约 85km的一层大气叫作中间层。 在这一层中温度随高度增加而 下降。在中间层顶,气温达到 极低值,是大气中最冷的一层。 在中间层内,大气又可发生垂 直对流运动。该层水汽浓度很 低,但由于对流运动的发展, 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仍能出现夜 光云。在大约60km的高度上, 大气分子在白天开始电离。因 此,在60—80km之间是均质 层转向非均质层的过渡层。
4.暖层 在中间层顶之上的大气 层称为热成层,也称作增温层或 电离层。在热成层中大气温度随 高度增加而急剧上升。到大约 1000km,白天气温可达1250— 1750K。在热成层中由于太阳和 其它星球辐射各种射线的作用, 该层中大部分空气分子大都发生 电离,成为原子、离子和自由电 子,所以这一层也叫电离层。 在热成层中由于太阳辐射强度的 变化,而使各种成分离解过程表 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大气的化 学组成也随高度增加而有很大的 变化。这就是非均质层的由来
高二地理大气圈知识点
高二地理大气圈知识点地球的大气圈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上的气体层,由大气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气层和热层构成。
它对地球的生命和环境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对地球的大气圈的组成和功能进行介绍。
1. 大气层大气层是大气圈中最底层的一层,也是我们生活的“空气层”。
它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比例分别为78%和21%。
同时还含有其他气体如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布并不均匀,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压和温度逐渐降低。
2. 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圈中的第一层,从地球表面到海拔约16千米的高度,是大气圈中温度递减的地带。
在对流层中,空气受到地表热辐射的影响,产生了对流运动,形成了云、风等天气现象。
3. 平流层平流层位于对流层的上方,高度约16-50千米。
在平流层中,空气的运动主要是水平方向的平流运动,各种气象现象较少。
平流层的温度随高度逐渐上升,这是因为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吸收了紫外线辐射所致。
4. 臭氧层臭氧层是大气圈中的一部分,位于平流层上方的地区。
由于臭氧分子能够吸收大部分来自太阳的紫外线,在臭氧层中,紫外线会转变为热能,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危害。
5. 中间气层中间气层位于臭氧层上方,高度约50-80千米。
在这一层中,气体非常稀薄,几乎没有大气现象。
由于高能粒子激发产生的化学反应,在中间层的上部形成了发光的极光。
6. 热层热层是离地球表面最远的大气圈层,位于中间气层上方。
热层中的温度非常高,可以达到几千摄氏度。
这是因为这一层中的稀薄气体受到太阳强烈的热辐射。
大气圈的功能主要包括:1. 保护地球生命大气圈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阻止它们直接照射到地球表面,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同时,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地球表面的热辐射,起到调节地球温度的作用,维持了地球上适宜的气候条件。
2. 维持水循环大气圈中存在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通过蒸发、凝结和降水等过程,参与地球的水循环。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的重要来源,也是维持陆地植被生长和维持水生生物生态系统的重要条件。
地球科学概论6大气圈
二、大气的结构 1.大气的垂直分层
a.对流层 热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热层 (暖层)
e.散逸层 (外层)
高空对流层
极光:太阳带
电粒子
(太阳风)进
入地球
磁场,撞击地
球大气
形成
14
二、大气的结构 1.大气的垂直分层 (1)对流层 位于大气的最低层,密度大,集中了约75%的大
气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 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
物表面的蒸发或蒸腾作用。 低纬地区大于高纬地区,沿海地区大于内陆地区,
夏季大于冬季。 ✓ 大气中唯一能发生相态变化的成分; ✓ 能反射太阳辐射; ✓ 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5
一、大气的组成 3.气溶胶粒子(低层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悬浮于空气中的液体和固体粒子,包括水滴、冰
晶、悬浮着的固定灰尘微粒、烟粒、微生物、植物的 孢子花粉以及各种凝结核和带电粒子等。 ✓ 水汽的凝结核,对云、雨、雾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 降低大气的透明度,削弱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 ✓ 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起保温作用。
18
二、大气的结构 1.大气的垂直分层
(2)平流层 在平流层的中上部,由于受阳光紫外线辐射,使 O2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O3而形成了臭氧层,臭氧层吸 收了阳光中对生物杀伤力极强的短波紫外线和宇宙射 线,从而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其害。 目前由于人类活动,使一些有机污染物进入平流 层,使臭氧层受到破坏,给地球上的生物造成危害, 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离层。 23
二、大气的结构 2.对流层中的水平非均一现象—气团和锋 (1)气团 大气的物理性质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都呈现非
均一现象。水平方向上物理属性(如温度、湿度、稳 定度等)比较均匀的巨大空气块称作气团。
大气圈的特点
大气圈的特点
大气圈:在地球引力作用下聚集在地球外部的气体包层,在环境科学中大气层称为大气圈,也称大气环境。
大气圈的特点:大气圈中的空气由多种气体组成。
在大气圈中的生物主要是能够飞翔的昆虫和鸟类,还有细菌等微小生物。
大气圈是由氧气和氮气为主要成分组成的。
氧气是维持生命的第一要素,科学实验证明,一个健康的人只供应他足够的饮水在不摄取其他食物的情况下,可以维持1周的生命;人如果断水,生命只能维持1~2天。
而一个健康的人如果不吸收氧气,也就是说不呼吸,就只能维持几分钟的生命了,由此可见氧气对生命的重要性。
大气中还有一种主要成分是氮气,氮气不仅是生物体各种蛋白质中氮的来源,它还负责对大气中的氧气进行稀释,使得氧气更适合我们生命的需要。
对于地球大气圈的成因主要有三种观点:
①地球脱气形成说:大气圈是地球内部的物质通过熔融、去气过程(如火山喷发)被地球俘获而保留下来;
②地球炙热星云凝聚形成说:吸积形成后的地球俘获了残留的太阳星云原始气体;
③地球外来气体说,如彗星撞击带入的挥发分。
目前地球脱气形成说得到多方面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组成证据支持。
环境地学大气圈
城市小气候
城市小气候是大气圈局部经受人类活动强烈影响之后, 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工气候。人类活动影响大气圈的 主要方式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 改变下垫面的物质组成及其形状 改变了区域大气化学组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人类热排放
在人类活动的长期影响下,形成了特殊的城市小气候。与城市外 围大气候相比较,城市小气候具有以下“五岛效应”: 热岛
影响大气污染的环境因素
一个区域大气污染程度取决于本区域污染源特征、环 境因素。污染源特征决定着区域污染物数量和组成、 排放方式和几何形状、相对位置和密集程度;环境因 素决定了大气对污染物稀释扩散速率和迁移途径。
风对大气污染的影响:风对大气污染的作用一是输送作用,二是冲淡 稀释作用。另外其他环境地学因素也是影响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这 些因素主要包括: 地形与地貌 山谷风 海陆风及局部地区的水陆风 植物群落类型 人工建筑群及城市热岛环流
浑浊岛
干湿岛 静风岛 劣质岛
酸雨
地表的硫以挥发性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又随降水而回到地 表。这本是全球硫循环中的一个普通子循环而已,但是由于 人类活动,造成排入大气中的硫含量迅速增加。在某些地区, 该循环显著加强,大量的硫随降水返回地面,导致了全球关 注的酸雨问题。由于人类大量燃烧含硫燃料和熔炼有色金属, 大量的二氧化硫进入大气。目前大气中所含的二氧化硫,有 2/3来源于自然界,另外1/3来自人类的活动。在某些工业地 区,这个比例还要高得多。在大气尘埃中的Fe、Mn等金属 的催化下,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硫,有一部分能转化为三氧 化硫并遇水气而生成硫酸。当降水发生时,大量酸性的雨、 雪落回地面,导致土壤突然酸化、植被死亡、水体环境受到 改变。更严重的是,当降水的pH值小于4.0时,地表的很多 生物将不能生存。这种危险大多出现在靠近工业中心或污染 严重的地方。我国的西南地区已经成为世界三大酸雨灾害区 之一
大气层简介
大气层(atmosphere)又叫大气圈,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
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和水蒸气。
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
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但没有明显的界限。
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再上面就是星际空间了。
目录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暖热层,外层大气层对流层在大气层的最低层,紧靠地球表面,其厚度大约为10至20千米。
对流层的大气受地球影响较大,云、雾、雨等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内,水蒸气也几乎都在这一层内存在。
这一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5~6℃。
动、植物的生存,人类的绝大部分活动,也在这一层内。
因为这一层的空气对流很明显,故称对流层。
对流层以上是平流层,大约距地球表面20至50千米。
平流层的空气比较稳定,大气是平稳流动的,故称为平流层。
在平流层内水蒸气和尘埃很少,并且在30千米以下是同温层,其温度在-55℃左右,温度基本不变,在30千米至50千米内温度随高度增加而略微升高。
平流层以上是中间层,大约距地球表面50至85千米,这里的空气已经很稀薄,突出的特征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空气的垂直对流强烈。
中间层以上是暖层,大约距地球表面100至800千米。
暖层最突出的特征是当太阳光照射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被该层中的氧原子大量吸收,因此温度升高,故称暖层。
散逸层在暖层之上,为带电粒子所组成。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特殊的层,即臭氧层和电离层。
臭氧层距地面20至30千米,实际介于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
这一层主要是由于氧分子受太阳光的紫外线的光化作用造成的,使氧分子变成了臭氧。
电离层很厚,大约距地球表面80千米以上。
电离层是高空中的气体,被太阳光的紫外线照射,电离层由带电荷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及部分自由电子形成的。
高二地理大气圈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大气圈知识点总结大气圈是指地球上被气体包围的范围,在地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由多层不同性质和功能的气体组成,包括对地球的气压和天气产生重要影响的平流层、成层层、臭氧层和对生命保护作用巨大的大气外壳层。
本文将对高二地理大气圈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对于对该领域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能提供一定的帮助。
1. 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大气圈主要由氮气、氧气和其他微量气体(如二氧化碳、氢气等)组成。
根据温度变化和气流状况,可以将大气圈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对地球气压、天气产生影响的平流层;- 大气温度逐渐下降,高空气流垂直运动明显的成层层;- 在成层层之上的臭氧层,起到了屏蔽紫外线的作用;- 最外层的大气外壳层,对地球生物起到保护作用。
2. 大气圈的功能和作用- 平流层:平流层位于海拔10-50千米,是大气圈中最高的一层,气温逐渐上升。
平流层主要具有平流流动的特点,这种流动使得平流层能够影响天气变化。
此外,平流层还包含了飞机和卫星的飞行高度。
- 成层层:成层层是大气圈中最厚的一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跨流层。
其中,对流层是最低的一层,与地球表面直接接触,天气变化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平流层是气流平行移动的一层,气温逐渐下降;跨流层则是气流稍微垂直移动的一层。
成层层中的气流运动对气候、大气层的稳定都有重要影响。
- 臭氧层:臭氧层位于成层层之上,是大气圈中最薄的一层,其主要成分是臭氧。
臭氧层具有保护地球免受太阳紫外线辐射的作用,起到了屏蔽紫外线的作用。
它对人类健康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非常重要。
- 大气外壳层:大气外壳层是大气圈的最外层,与宇宙空间相接。
它主要起到了吸附和保护作用,使得一些小型天体在进入地球大气以前燃烧,保护地球表面免受撞击。
3. 大气圈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大气圈的稳定与保护对人类活动至关重要。
然而,人类的活动却对大气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工业化和能源消耗的增加,导致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和臭氧层的破坏。
地概A-5大气圈
氮,75.51% 氧,23.15% 氩,1.28% 其他,0.06%
4、成分的分类及其特点
21
(1)、恒定组分:氮、氧、氩
(2)、可变组分:二氧化碳、臭氧、 水蒸汽
(3)、不等组分:粉尘、硫氧化物、 氮氧化物
注意:我们现在讲的都是现阶段的大气组成,而 且是低层大气的组分(70km以下)。高层 大气以氮、氧、氢等的原子、离子为主。 地质历史时期的大气组分与现今也是不一 样的。
28
29
Protective Atmosphere
30
31
32
Antarctic Ozone Hole
Figure FS 3.1.1
33
ClO and O3
Figure FS 3.1.2
34
(3)中间层
高度:从平流层顶到80-90km。 气温:从下向上是降温的,到中间
层的顶温度降到-800C。 大气运动:对流运动。 存在电离层(D),反射无线电波
6
7
8
2、白云
如果形成散射的粒子的形状是 球形的,而且并不比阳光的波长小, 所有的波长都是平均地被散射的, 这种散射称迈耶散射。因此,云是 白色的。
9
10
3、风
有风就说明有物质的存在, 因为风是由于大气不同部位的压 力差别造成的。如果在真空中就 不会有风了。
11
4、流星
流星就是陨石穿过大气层时,由 于其速度太快,与大气摩擦产生热 使陨石燃烧起来。
18
达.芬奇:已有了空气和真空的概念。
伽里略:证明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有 质量。
拉瓦锡(1743-1794):指出空气是 氮和氧的混合物。
19
1、大气圈的总质量: 51018kg(5万万亿吨)
高二地理大气圈知识点归纳
高二地理大气圈知识点归纳大气圈是指包围地球的气体层,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大气层。
它由多个气体组成,包括氧气、氮气、水蒸气等。
大气圈在地球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和维持气候系统的平衡。
本文将对高二地理中与大气圈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
一、大气层的结构大气圈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对流层、平流层、跳转层和外层控制圈。
1.对流层对流层位于地球表面上空约20公里的范围内,其中包括大部分的气候现象。
这个层次的特点是温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气压逐渐减小。
2.平流层平流层位于对流层的上方,高度约20-50公里。
在这个层次中,温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上升,气压逐渐减小。
3.跳转层跳转层位于平流层与外层控制圈之间的过渡层。
在这个层次中,温度停止上升,甚至有时会开始下降。
4.外层控制圈外层控制圈是最外层的大气层,距离地球表面最远。
在这个层次中,温度开始随着海拔的增加而上升。
二、大气圈的组成大气圈主要由氧气、氮气和其他微量气体组成,其中包括水蒸气、二氧化碳和氩气等。
这些气体在大气圈中起着重要的物理和化学作用。
1.氧气氧气是大气圈中占比最多的气体,约占总量的21%。
它是维持地球上生命的重要气体,用于呼吸过程和燃烧过程。
2.氮气氮气是大气圈中的第二大成分,占比约为78%。
它在气候和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3.水蒸气水蒸气是大气圈中的另一种重要气体。
它是水从地表蒸发到大气中的形式,参与云的形成和降水过程。
4.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大气圈中微量气体之一,但对于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
5.其他微量气体大气圈中还包含氩气、氦气、甲烷等微量气体,它们虽然比例较小,但在大气化学和环境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三、大气圈的功能大气圈在地球上起着多种重要功能,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功能点:1.保护作用大气圈能过滤掉部分太阳辐射,减少地球表面的紫外线辐射,并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有害辐射的侵害。
2.温室效应大气圈中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水蒸气等,能够阻碍地球表面辐射的逃逸,从而使得地球表面保持一定的温暖。
大气圈定义
大气圈定义地球大气的外层,即从地面至1000千米高空的大气。
它包括从地面至1000千米高空的整个空气柱,其组成物质主要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气体和微量的固体杂质。
由于地球大气存在着上下厚薄不匀,冷热不均和垂直方向上的明显差异等复杂的地理、气象和物理特征,使它成为研究大气的基本对象。
如果说星体表面因太阳辐射而呈现出的高温就是“红外线”,那么大气便可看作是地球红外线的“盖头”。
太阳辐射强烈的地区,地面呈现强烈的温室效应,地面气温升高,云雨增多,湿度增大,同时吸收水分;太阳辐射弱的地区,大气失去能量补偿,温度降低,温室效应减弱,降水量也减少。
此外,还受云、雾、霜、冰晶、霰粒和雪花等的影响。
一般地说,云愈厚,温度愈低,但相反方向的云层则形成较高的温室效应。
科学家把大气圈定义为“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的一个闭合气层”。
它通常是指地面至30千米这个高度以内的大气。
根据空气的热含量,可将大气分为三层:对流层、平流层和中间层。
1对流层位于大气层底部,顶部和下部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逐渐降低,中部介于两者之间。
其主要特点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并且分布不均匀,白天最高,夜晚最低,夏季最高,冬季最低。
因此,形成了一个逆温层。
一般把20千米以下称为对流层, 20千米~50千米称为平流层, 50千米以上称为中间层。
2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随高度的增加温度略有升高,最高温度比对流层约高5 ℃。
3中间层介于对流层与平流层之间。
随高度增加,温度略有上升。
在对流层顶附近,大气对流运动非常旺盛,上升运动发展,空气对流性很强,导致大气混乱,多形成雨、雪、雹等。
4空气中氧分子的平均含量为21%,氧分子多集中在离地面10千米以下的低层大气。
这些氧分子处于带电状态,并以自由移动的气泡形式存在。
氧分子的存在对于空气中其他组分来说是一种“障碍”,它们极易与氧分子结合,从而削弱了其他组分的正常运动。
当这些组分中的某些分子获得足够能量后,它们就会冲破障碍与氧分子结合。
大气圈介绍
理论计算表明,如果温度在整个高度上处处相同,那么,高 度每增加公里,空气压强就将减小为原来的1/10。换句话 说,在19公里的高空,空气所能支持的汞柱高度将从760 毫米降低为76毫米;在38公里的高空,将降低为7.6毫米; 而在57公里的高空,将降低为0.76毫米,等等。在170公 里的高空,空气压强就会仅仅相当于0.000000076毫米汞 柱。
大气圈介绍
内容
第一节 地球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第二节 大气圈的能量与物质运动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大气圈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 第四节 区域大气环境与空气资源保护
第一节 地球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一、如何确定大气圈的
存在 大气圈:是指因地球的
引力而聚集在地表周围 的气体圈层。 大气圈存在的主要证据 或现象: 1、蓝色的天空
3、风
有风就说明有物质的存在, 因为风是由于大气不同部位 的压力差别造成的。如果在 真空中就不会有风了
4、流星
流星就是陨石穿过大气 层时,由于其速度太快, 与大气摩擦产生热使陨 石燃烧起来。
二、大气的物质组成
(一)古人的认识
列子:天是气的集聚体,天不会塌下,即杞人忧天。 宋应星:盈天地皆气也,两气相轧而成声者,风是也。物 之充气者,如其激水然,气与水,同一易动之物。 达.芬奇:已有了空气和真空的概念。 伽里略:证明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有质量。 拉瓦锡(1743-1794):指出空气是氮和氧的混合物
由于空气受压时会收缩,所以在海平面上空气一定最稠密, 而沿着指向大气层顶部的方向,随着高层空气重量的减小, 空气变得愈来愈稀薄,法国数学家巴斯卡(Blaise Pascal) 第一个证实了这个情况,1648年,他让他的姻兄弟帕瑞 (Florin Perier)带着一个气压计登上一座高约1.5公里的 山,并请他在登高时随时注意气压计中汞柱高度下降的情 况
高一地理大气圈所有知识点
高一地理大气圈所有知识点地球的大气圈是指地球表面围绕地球的气体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间歇层、热层和外热层等。
它承载着生命存在的基础,起到调节和保护的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高一地理中与大气圈相关的知识点。
一、大气圈的组成大气圈主要由氮气(约78%)、氧气(约21%)、氩气和其他稀有气体组成。
另外,还含有水蒸气、二氧化碳和氧气等其他气体。
二、大气圈的结构1. 对流层:从地球表面延伸到10-15公里的高度,是人类活动和天气现象发生的主要层次。
温度随海拔下降。
2.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上方,达到50公里左右的高度。
温度保持稳定,平流层中的风是从地球的赤道向两极吹向地表的。
3. 间歇层:介于平流层与热层之间,高度约80-85公里。
这一层中温度开始上升。
4. 热层:包括电离层和臭氧层。
其中电离层在85-500公里高度,主要发生电离和辐射现象。
臭氧层位于同样高度范围内,起到吸收紫外线的作用。
5. 外热层:继续向上延伸,温度逐渐升高。
在这一层中,存在磁层和无线电通讯的层次。
三、大气圈的功能1. 保护功能:大气圈能阻挡宇宙射线和绝大部分太阳紫外线,降低紫外线及其它有害物质对地表的伤害,起到保护生物的作用。
2. 气候调节:大气圈能通过各种物理和化学过程调节气候,使地表温度适宜人类和生物的生存。
3. 供氧功能:大气圈中的氧气是人类和绝大部分动植物呼吸的基础。
4. 降水过程:大气圈中含有水蒸气,通过水循环,将水蒸气转化为降水,维持地球表面的水资源。
5. 土壤形成:大气圈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氧气等气体,与地表的岩石反应,促使土壤形成,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四、大气圈与环境问题1. 温室效应:大气圈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地球表面的热辐射,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引发全球变暖,对人类生活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2. 酸雨:大气圈中含有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与大气中的水蒸气、氧气等反应生成酸性物质,降下的酸雨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给生态系统带来损害。
大气圈名词解释
大气圈名词解释大气圈又叫大气层,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
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氢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氦气、氖气、氪气、氙气和水蒸气。
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
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但没有明显的界限。
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再上面就是星际空间了。
对流层在大气层的最低层,紧靠地球表面,其厚度大约为10至20千米。
对流层的大气受地球影响较大,云、雾、雨等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内,水蒸气也几乎都在这一层内存在。
这一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5~6℃。
动、植物的生存,人类的绝大部分活动,也在这一层内。
因为这一层的空气对流很明显,故称对流层。
对流层以上是平流层,大约距地球表面20至50千米。
平流层的空气比较稳定,大气是平稳流动的,故称为平流层。
在平流层内水蒸气和尘埃很少,并且在30千米以下是同温层,其温度在-55℃左右。
平流层以上是中间层,大约距地球表面50至85千米,这里的空气已经很稀薄,突出的特征是气温防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空气的垂直对流强烈。
中间层以上是暖层,大约距地球表面100至800千米。
暖层最突出的特征是当太阳光照射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被该层中的氧原子大量吸收,因此温度升高,故称暖层。
散逸层在暖层之上,为带电粒子所组成。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特殊的层,即臭氧层和电离层。
臭氧层距地面20至30千米,实际介于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
这一层主要是由于氧分子受太阳光的紫外线的光化作用造成的,使氧分子变成了臭氧。
电离层很厚,大约距地球表面80千米以上。
电离层是高空中的气体,被太阳光的紫外线照射,电离成带电荷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及部分自由电子形成的。
电离层对电磁波影响很大,我们可以利用电磁短波能被电离层反射回地面的特点,来实现电磁波的远距离通讯。
大气圈
一、大气圈:是指因地球的引力而聚集在地表周围的气体圈层。
1.大气圈是地球最外部的圈层,也是地球所有各圈层中最活泼的圈层之一2.大气圈是在地球长期演化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它的发育和演变又受到地球其他圈层发育和演变的影响。
3.大气圈是生命赖以存在的基础之一二、大气成分大气主要成分:约78%的氮气、21%的氧气,因为大气中存在的空气对流运动、湍流运动和分子扩散运动,所以这个比例在0~80(100)公里的大气层几乎不变。
*常量成分-大于1%微量成分-0.01~1%:CO2, H2O, CH4, He, Ne, Kr痕量成分-小于0.01% H2, O3, N2O, N02, C0, NO, NH3, SO2三、大气垂直分层大气99%的质量集中在30公里以下按照大气各组成成分的混合状况:分为均匀层和非均匀层。
按大气电离状况:分为电离层和非电离层。
按大气的光化学反应:分出臭氧层。
按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分布,从下往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
对流层:0-11(9)公里,温度随高度减小原因:阳光加热地面,而地面又加热它上面的空气。
包含了地球上我们熟悉的所有天气现象平流层(温度分布抑制对流):11-50公里,气温随高度不变,(再增大称逆温)原因:臭氧吸收紫外太阳能加热了平流层,吸收的太阳辐射在50公里处加热很少的分子,即可达较高的温度。
加热贡献的大部分太阳能在平流层上层就被吸收。
另外,由于密度低,能量从上层到下层平流层的速度非常慢。
平流层水汽含量极少,本层气流运动相当平稳,并以水平运动为主,现代民用航空飞机可在平流层内飞行。
中层:50-85公里,气温随高度下降原因:几乎没有臭氧吸收太阳辐射暖层:从中间层顶到800km,从下向上迅速升温外(散)逸层大气的下界是地面,上界则说法不一。
四、辐射与辐射收支平衡天文辐射: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1、天文辐射的特点:空间上:热量分布不均匀,赤道多,极地少;→气温随纬度而异→气候带;时间上:冬小夏大→四季气候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吸收、散射和反射;*太阳辐射(短波):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
08,2,干洁空气
3,中间层 平流层顶 平流层顶— 85km (1)气温迅速下 气温迅速下 降,几乎无臭氧 (2)强烈的对流 强烈的对流 运动(上对流层) 运动(上对流层) (3)白天有一电 白天有一4,热层/热成层/暖层:密度极小 热层/热成层/暖层: (1)气温迅速升高 气温迅速升高 (2)电离层:E,F(F1,F2) 电离层: , ( 电离层 电离层具有反射无线 电波的能力 (3)极光 极光 顶部:不明显 顶部:
(三)湿度
表示大气中水汽量多少的物理量. 表示大气中水汽量多少的物理量. 大气中的水分在空间分布不均,含 大气中的水分在空间分布不均, 水汽多,则湿度大;含水汽少, 水汽多,则湿度大;含水汽少,则 湿度小. 湿度小. 大气的湿度状况是决定云,雾,降 大气的湿度状况是决定云, 水等天气现象的重要因素. 水等天气现象的重要因素.
真空 A面
设h,ρ,s , , 水银柱重量w=mg=vρg 水银柱重量 =hs ρg P=w/s=hs ρg/s=h ρg ρ和g可看作常数,h是变量,所以气压单位 可看作常数, 是变量 是变量, 和 可看作常数 表示. 可用h表示 可用 表示.
气压的单位
1,毫米水银(汞)柱高度(mmHg) 柱高度( ,毫米水银( ) 2,毫巴(mb): 1mmHg=1.33mb=4/3 mb ,毫巴( ) 1mb=3/4 mmHg 3,百帕(hpa): 1hpa=1mb ,百帕( ) 4,一个大气压:温度为 oC,纬度为 o的海平 ,一个大气压:温度为0 ,纬度为45 面气压, 面气压, 760mmHg=1013.25mb=1013.25hpa 现通用百帕,其余三个为应淘汰的非法定计量单位. 现通用百帕,其余三个为应淘汰的非法定计量单位. 地面气压分布:一般 地面气压分布:一般940~1014hpa;台风中可能低于 ; 900hpa;在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可能高于 ;在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可能高于1080hpa. .
气象学与气候学-周淑贞--考试重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重点大气圈概述:➢大气的组成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气体及浮在其中的液态和固态杂志组成(干洁空气定义:大气中,除了水汽和液体、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组成:氮、氧、氩、二氧化碳等,此外还有少量的氢、氖、氪、氙、臭氧等稀有气体;氧气、臭氧、氮气的来源及作用:大气中的氧是一切生命所必须的,这是因为动物和植物都要进行呼吸,都要在氧化作用中得到热能以维持生命;大气中的氮气能够冲淡氧气,使氧气不至太浓,氧化作用不过于激烈,大量的氮气可以通过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固定到土壤中,成为植物体内不可缺少的养料;大气中的臭氧主要是由于在太阳的短波辐射下,通过光化学作用,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后再和另外的氧分子结合而成的,另外有机物的氧化和雷电的作用也能形成臭氧,臭氧可以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使臭氧层增暖,影响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从而对地球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气的结构1.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垂直对流运动;气象要素水品分布不均匀2.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5Km左右为平流层。
在平流层内,随着温度的增高,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者微有上升,大约到30km以上,气温随着温度增加而显著提高,在55km高度可达-3摄氏度。
平流层的这种气温分布特征是它受地面温度影响很小,特别是存在大量的臭氧能够直接吸收太阳辐射有关。
虽然30km以上臭氧额的含量已逐渐减少,但这里的紫外线辐射很强烈,故温度随高度增加迅速增加,造成显著的暖层。
平流层内气流比较平稳,空气的垂直混合作用显著减弱3.中间层;热层;散逸层有关大气的物理性状:主要气象要素➢气温;气压➢湿度水汽压和饱和水汽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强称为水汽压,在温度一定的情况下,单位体积空气的水汽量有一定的限度,如果水汽含量达到此限度,空气就呈饱和状态这是的空气称为饱和空气,其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相对湿度;饱和差;比湿;水汽混合比;露点➢降水;风;云量;能见度空气状态方程大气的热能和温度:太阳辐射➢辐射的基本知识物体通过电磁波的方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能量传播方式称为辐射。
大气圈定义
大气圈定义大气圈定义:在地球及其卫星和宇宙空间中围绕地球旋转的空气薄层。
大气圈是地球及其卫星和宇宙空间中最重要的物理场所,人们往往忽略了它对地球的影响,事实上大气圈也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首先,大气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环境,它的平均温度受到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是维持人体基本热量需求的源泉;第二,人类赖以呼吸的空气中含有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气体,如氧、氮、稀有气体、水蒸汽等;第三,人体能够直接吸收大气中的氧气,当然也可以通过食物获得必要的氧气;第四,大气还提供了保持和调节地球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条件。
大气圈形成的过程是比较复杂的。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大气圈。
大气圈是随着地球表面温度的降低而形成的。
21世纪以来全球变暖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因为这个问题将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命运,不仅如此,这个问题对气候学研究、环境保护、科学探索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3。
2。
4。
不管怎样,当前的全球变暖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扭转,自1800年至1990年近百年间,地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
9 ℃,其中有3个暖期和1个冷期。
在1700-1850年问发生了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干旱,从1880年起,世界气温才开始逐渐回升。
1990年以后,世界气温开始迅速升高,而且正以每10年左右增加1 ℃的速度继续攀升。
到本世纪末,世界气温将上升1-3 ℃。
全球平均温度上升会导致冰川融化,洪水泛滥,使河流湖泊的水位上升,导致各地区的水循环、水文状况发生改变,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危害。
全球平均气温上升还会引起很多自然灾害,使人类面临更加严重的考验。
比如说,随着全球变暖,全球各地海平面将普遍上升,导致沿海低地被淹没,土地减少,甚至可能引发海啸,并导致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城市遭受毁灭性打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在气候系统的五个子系统中,大气圈是主体部分,也是最可变的部分,这里将首先予以论述。
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气体及浮悬其中的液态和固态杂质所组成。
其中氮(N2)氧(O2)和氩(Ar)三者合占大气总体积的99.96%,其它气体含量甚微。
除水汽外,这些气体在自然界的温度和压力下总呈气体状态。
由于大气中存在着空气的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湍流运动和分子扩散,使不同高度、不同地区的空气得以进行交换和混合,因而从地面开始,向上直到90km 处,空气主要成分(除水汽臭氧和若干污染气体外)的比例基本上是不变的。
因此,在90km 以下可以把干洁空气当成分子量为28.97①的“单一成分”来处理。
在90km 以上,大气的主要成分仍然是氮和氧,但平均约从80km 开始由于紫外线的照射,氧和氮已有不同程度的离解,在100km 以上,氧分子已几乎全部离解为氧原子,到250km 以上,氮也基本上都解离为氮原子。
中得到热能以维持生命。
氧还决定着有机物质的燃烧、腐败及分解过程。
植物的光合作用又向大气放出氧并吸收二氧化碳。
大气中的氮能够冲淡氧,使氧不致太浓,氧化作用不过于激烈。
大量的氮可以通过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固定到土壤中,成为植物体内不可缺少的养料。
气的垂直交换向上输送。
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有明显的时空变化,一般情况是夏季多于冬季。
低纬度暖水洋面和森林地区的低空水汽含量最大,按体积来说可占大气的4%,而在高纬度寒冷干燥的陆面上,其含量则极少,可低于 0.01%。
从垂直方向而言,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大气中水汽含量虽不多,但它是天气变化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在大气温度变化的范围内,它可以凝结或凝华为水滴或冰晶,成云致雨,落雪降雹,成为淡水的主要来源。
水的相变和水分循环不仅把大气圈、海洋、陆地和生物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对大气运动的能量转换和变化,以及对地面和大气温度都有重要的影响。
再和另外的氧分子结合而形成的。
另外有机物的氧化和雷雨闪电的作用也能形成臭氧。
大气中的臭氧分布是随高度、纬度等的不同而变化的。
在近地面层臭氧含量很少,从10km 高度开始逐渐增加,在12—15km以上含量增加得特别显著,在20—30km 高度处达最大值,再往上则逐渐减少,到55km高度上就极少了。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在大气的上层中,太阳短波的强度很大,使得氧分子解离增多,因此氧原子和氧分子相遇的机会很少,即使臭氧在此处形成,由于它吸收一定波长的紫外线,又引起自身的分解,因此在大气上层臭氧的含量不多。
在20—30km 高度这一层中,既有足够的氧分子,又有足够的氧原子,这就造成了臭氧形成的最适宜条件,故这一层又称臭氧层。
在低于这一层的空气中,太阳短波紫外线大大减少,氧分子的分解也就大为减弱,所以氧原子数量减少,以致臭氧形成减少。
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使臭氧层增暖,影响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从而对地球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还形成一个“臭氧保护层”,使得到达地表的对生物有杀伤力的短波辐射(波长小于0.3μm)大大降低了强度。
从而保护着地表生物和人类。
近年来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有减少的现象,尤以南极为最。
据研究这与在制冷工业中人为排放氟氯烃的破坏作用有关。
却能强烈地吸收地面辐射,同时又向周围空气和地面放射长波辐射。
因此它们都有使空气和地面增温的效应。
近数十年来这些温室气体的含量都有与年俱增的趋势,这与人类活动关系十分密切。
由于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在废气不加以回收利用的情况下,空气中增加了许多污染气体。
一氧化碳、氨、二氧化硫、硫化氢等都是污染气体,它们的含量虽微,但对人类,对气候环境都带来一定的危害。
来源于自然界,如火山喷发的烟尘,被风吹起的土壤微粒,海水飞溅扬入大气后而被蒸发的盐粒,细菌、微生物、植物的孢子花粉,流星燃烧所产生的细小微粒和宇宙尘埃等;有的是由于人类活动,如燃烧物质排放至空气中的大量烟粒等。
它们多集中于大气的底层。
这多种多样的固体杂质,有许多可以成为水汽凝结的核心,对云、雾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同时固体微粒能散射、漫射和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也能减少地面长波辐射的外逸,对地面和空气温度有一定影响,并会使大气的能见度变坏。
液体微粒是指悬浮于大气中的水滴和冰晶等水汽凝结物。
它们常聚集在一起,以云、雾形式出现,不仅使能见度变坏,还能减弱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对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大气圈与星际空间之间很难用一个“分界面”把它们截然分开。
目前我们只能通过物理分析,确定一个最大高度来说明大气圈的垂直范围。
这一最大高度的划定,由于着眼点不同,所得的结论也不同。
通常有两种划法:一是着眼于大气中出现的某些物理现象。
根据观测资料,在大气中极光是出现高度最高的现象,它可以出现在1200km 的高度上,因此可以把大气的上界定为1200km。
这种根据在大气中才有,而在星际空间没有的物理现象确定的大气上界,称为大气的物理上界。
另一种是着眼于大气密度,用接近于星际的气体密度的高度来估计大气的上界。
按照人造卫星探测资料推算,这个上界大约在2000—3000km 高度上。
观测证明,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是有显著差异的。
根据温度、成分、电荷等物理性质,同时考虑到大气的垂直运动等情况,可将大气分为五层。
1.对流层对流层是地球大气中最低的一层。
云、雾、雨雪等主要大气现象都出现在此层。
对流层是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最大的一个层次,也是气象学、气候学研究的重点层次。
对流层有三个主要特征:(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由于对流层主要是从地面得到热量,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高山常年积雪,高空的云多为冰晶组成,就是这一特征的明显表现。
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量值,因所在地区、所在高度和季节等因素而异。
平均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则下降约0.65℃,这称为气温直减率,也叫气温垂直梯度。
(2)垂直对流运动明显:由于地表面的不均匀加热,产生垂直对流运动。
对流运动的强度主要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而不同。
一般情况是:低纬较强,高纬较弱;夏季较强,冬季较弱。
因此对流层的厚度从赤道向两极减小。
在低纬度地区平均为17—18km,在中纬度地区为10—12km,在高纬度地区为8—9km。
在同一纬度,尤其是中纬度,对流层厚度夏季较大,冬季较小。
同大气的总厚度比较起来,对流层是非常薄的,不及整个大气层厚度的1%。
但是,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这一层却集中了整个大气3/4 的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
空气通过对流和湍流运动,高、低层的空气进行交换,使近地面的热量、水汽、杂质等易于向上输送,对成云致雨有重要的作用,从而导致一系列天气现象的发生。
(3)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由于对流层与地面相接,受地表的影响最大。
而地表面有海陆分异、地形起伏等差异,因此在对流层中,温度、湿度等的水平分布是不均匀的,于是产生一系列物理过程和复杂的天气现象,对人类和环境影响很大。
2.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5km 左右为平流层。
在平流层内,随着高度的增高,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有上升。
大约到30km 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著升高,在55km 高度上可达-3℃。
平流层这种气温分布特征是它受地面温度影响很小,特别是存在着大量臭氧能够直接吸收太阳辐射有关。
虽然30km 以上臭氧的含量已逐渐减少,但这里紫外线辐射很强烈,故温度随高度增加得以迅速增高,造成显著的暖层。
平流层内气流比较平稳,空气的垂直混合作用显著减弱,是飞机飞行的理想高度。
平流层中水汽含量极少,大多数时间天空是晴朗的。
有时对流层中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也可伸展到平流层下部。
在高纬度20km 以上高度,有时在早、晚可观测到贝母云(又称珍珠云)(此种云的成因目前尚不清楚。
)平流层中的微尘远较对流层中少,但是当火山猛烈爆发时,火山尘可到达平流层,影响能见度和气温。
3.中间层自平流层顶到85km 左右为中间层。
该层的特点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并有相当强烈的垂直运动。
在这一层顶部气温降到-113℃—-83℃,其原因是由于这一层中几乎没有臭氧,而氮和氧等气体所能直接吸收的那些波长更短的太阳辐射又大部分被上层大气吸收掉了。
中间层内水汽含量更极少,几乎没有云层出现,仅在高纬地区的75—90km 高度,有时能看到一种薄而带银白色的夜光云,但其出现机会很少。
这种夜光云,有人认为是由极细微的尘埃所组成。
在中间层的60—90km 高度上,有一个只有白天才出现的电离层,叫做D 层。
4.热层热层又称热成层或暖层,它位于中间层顶以上。
该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增高。
这是由于波长小于0.175μm 的太阳紫外辐射都被该层中的大气物质(主要是原子氧)所吸收的缘故。
其增温程度与太阳活动有关,当太阳活动加强时,温度随高度增加很快升高,这时500km 处的气温可增至2000K;当太阳活动减弱时,温度随高度的增加增温较慢,500km 处的温度也只有500K。
热层没有明显的顶部。
通常认为在垂直方向上,气温从向上增温至转为等温时,为其上限。
在热层中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其电离的程度是不均匀的。
其中最强的有两区,即E 层(约位于90—130km)和F 层(约位于160—350km)。
F 层在白天还分为F1 和F2 两区。
据研究高层大气(在60km 以上)由于受到强太阳辐射,迫使气体原子电离,产生带电离子和自由电子,使高层大气中能够产生电流和磁场,并可反射无线电波,从这一特征来说,这种高层大气又可称为电离层,正是由于高层大气电离层的存在,人们才可以收听到很远地方的无线电台的广播。
此外,在高纬度地区的晴夜,在热层中可以出现彩色的极光。
这可能是由于太阳发出的高速带电粒子使高层稀薄的空气分子或原子激发后发出的光。
这些高速带电粒子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向南北两极移动,所以极光常出现在高纬度地区上空。
5.散逸层这是大气的最高层,又称外层。
这一层中气温随高度增加很少变化。
由于温度高,空气粒子运动速度很大,又因距地心较远,地心引力较小,所以这一层的主要特点是大气粒子经常散逸至星际空间,本层是大气圈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