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问题
泥鳅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处理方案及案例分享
泥鳅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处理方案及案例分享一、如何提高“泥鳅苗”成活率?1、多观察。
因为泥鳅比较灵活、游动快,单单提起饲料台观察是很难发现发病状况的,所以建议最好把泥鳅倒在白色盆里细心观察,或放在纸巾或毛巾上比较容易观察,观察体表是否发红(红点、出血、烂身、肛门红肿等),以便尽早采取有效措施。
2、常镜检。
定期带苗拿水做显微镜检查,检查鳃部、皮肤粘液、鳍部是否有寄生虫(车轮虫、指环虫、孢子虫、纤毛虫等),检查水体藻种是否单一,化验指标(苗期主要是PH值)是否波动大;3、保持水体稳定性;天气好时经常补充有益菌(乳酸菌、EM菌),调成黄浊色水较好。
4、常内服。
经常拌喂泥鳅肠胃套餐,预防其他各种疾病。
二、泥鳅“红嘴、红点”处理方案分析原因:1、水质变化大,发黑、水浓、青绿色且PH值波动大的塘比较多见;2、天气变化大,导致返底,水变;3、患过气泡病后继发感染细菌;建议处理方案及思路:1、水质太差的塘建议适当换水,PH高务必降低;2、镜检鱼体是否有虫,有针对性杀虫;3、坚持七天用“万能底净”改底一次4、出现大量死亡的塘、或加水后的塘立即用“病毒灵+出血止+止血烂鳃康”控制,根据情况连用。
三、成功处理“泥鳅红点烂身”一例江门新会区大鳌镇三村梁老板第一次养泥鳅,搭棚养殖10亩地,平均水深1.2米,2015年2月5日放22万苗,平时不知道怎么预防,也很少用药,只是听朋友说泥鳅很好养,平时换换水就可以了,结果3月17日出现大量死亡(如图),最高每天死亡超20斤(3000尾左右),主要表现为红点、烂身、烂尾,3月20日在微信上联系汇海水产药店,3月21日去塘头检测水质指标正常,水体发黑、发臭,刚刚赶上天气不好(阴雨天),所以建议先拌喂“肝胆优乐舒+恩诺沙星+VK3粉”,天气好时(3月25日)外泼“5瓶特效病毒灵+6包腐皮烂鳃出血止”,第二天死亡明显减少(5斤左右),隔一天(3月27日)再用一次,继续减少(100多条),直到4月4日每天死亡10来条,此后长期拌喂“金维他+消食促长酶”恢复体质。
泥鳅饲养方法
泥鳅饲养方法
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由于其肉质鲜美,受到了很多养殖户的青睐。
泥鳅的饲养方法对于养殖的效益和泥鳅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泥鳅的饲养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泥鳅的养殖池塘选择非常重要。
泥鳅适合生长的水温在15-25摄氏度之间,因此选择合适的池塘进行养殖是至关重要的。
池塘的水质应该清澈、无污染,水深应该适中,水流要保持适当的流动,这样可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其次,泥鳅的饲料也是影响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
泥鳅是杂食性鱼类,它们可以吃植物性饲料、动物性饲料以及人工饲料。
在养殖泥鳅时,我们可以选择适量的麦麸、豆粕等植物性饲料,也可以选择一些小虾、蚯蚓等动物性饲料,以及专门的泥鳅饲料。
在投喂饲料时,要注意控制投喂量,避免过度投喂导致水质污染和浪费。
另外,泥鳅的养殖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清理池塘,保持水质清洁。
定期检查泥鳅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另外,要注意防治疾病,定期投放预防性药物,
保证泥鳅的健康成长。
最后,泥鳅的养殖环境也需要注意。
泥鳅是一种群居鱼类,因
此在养殖时要注意避免过度密集,保证泥鳅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游动。
另外,要注意保持水质的稳定,避免水温、PH值等因素的剧烈波动,这样可以提高泥鳅的存活率和生长速度。
总的来说,泥鳅的饲养方法需要综合考虑池塘选择、饲料选择、养殖管理以及养殖环境等多个因素。
只有做到这些方面的全面考虑
和合理安排,才能够保证泥鳅的健康生长和养殖效益的提高。
希望
以上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泥鳅怎么养殖
泥鳅怎么养殖1、池塘选择:要选择与水源之间的距离应该比较近的养殖场地,能够方便取水。
2、池塘消毒与饵料培育:泥鳅放养前2周需要对池塘进行消毒。
3、防止天敌:需要围网以防止泥鳅天敌进入池塘内,围网可以在放苗前15天进行。
4、苗种投放:泥鳅的苗种应当选择个体强壮、规格均匀的。
5、投喂管理:泥鳅的天然饵料可以为浮游微生物。
一、池塘选择养殖场应该离水源近,方便取水。
养殖泥鳅时的池深约为80cm-150cm,水深为50cm-120cm,池底有15cm-20cm的淤泥为最佳,进出水口比较方便。
为了便于鱼塘管理,池塘规格适合为2-10亩。
二、池塘消毒及饵料培育泥鳅放养前2周,池塘的消毒非常重要。
池塘消毒能够把池塘内杂鱼、青蛙、蛇虫鼠蚁清除干净,让泥鳅有安全的生长空间。
3天后可以将干燥无霉的玉米秸、稻草等秸秆,应用10号铁丝捆扎成直径为40cm-50cm的秸草捆,并放入池塘浸泡10天左右,以使鱼塘中产生藻相。
同时需要施有机肥,以使鱼塘中出现大量浮游微生物。
三、防止天敌泥鳅的天敌属于影响泥鳅成活率的主因。
泥鳅的主要天敌包含塘内凶猛性鱼类,比如罗非、生鱼等。
如果青蛙进塘产子,蝌蚪就会与泥鳅争饲料,对泥鳅生长速度造成影响。
蛇虫鼠蚁会吃泥鳅,蜻蜓也会吃泥鳅幼苗等。
围网能够防止泥鳅天敌进入池塘内,这样能够将泥鳅的成活率提高。
围网需要在放苗前15天进行,池塘周围需要用高约1m的网围起来,避免蛇、鼠、青蛙等天敌。
并且水面应该种植一定量的水浮莲,应用鱼菜共生的原理,使泥鳅的生长发育有保障。
四、苗种投放泥鳅苗种要求个体强壮、规格均匀,泥鳅规格适合在4cm-6cm。
苗种过大时运输损耗会加大,苗种过小时会影响泥鳅成活率。
等到鱼苗到达养殖现场后,可以使泥鳅适应水温后再将苗种放入池塘内。
按照各大养殖现场的实际情况,杂交泥鳅苗投放密度为每亩8-20万尾,台湾泥鳅苗为每亩6-8万尾。
并且有条件的鱼塘可以在塘中放大头鱼、扁鱼、鲫鱼等混养,将养殖效益提高。
泥鳅人工繁育和养殖中的问题及对策
泥鳅人工繁育和养殖中的问题及对策泥鳅是一种体型小的淡水鱼类,在我国淡水湖泊较为常见,被广大渔民作为食用和养殖的重要物种。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加,泥鳅野生资源不断减少,保护和利用野生资源受到限制,这就导致泥鳅养殖不断增加,但是泥鳅人工繁育和养殖中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泥鳅在繁育、养殖过程中比较容易病变。
因为它们不但有脆弱的体质,还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比如温度和水位的变化,特别是在养殖的池塘中容易引起病变。
其次,泥鳅以小型鱼类为食,但由于泥鳅的生态状况不易满足,在养殖过程中往往难以完全满足它们的营养需求。
再者,泥鳅生长缓慢,育苗期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这也是限制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针对以上问题,有几种可行的对策可以考虑。
首先,繁殖和养殖要在完善的管理系统中进行,泥鳅养殖池塘中的温度、溶解氧和水位等环境指标应严格控制,确保泥鳅的养殖健康。
此外,池塘中在育苗期添加适当的营养餐,保证营养供给充足,有效增加成活率。
此外,在泥鳅养殖过程中应该有规范的流程,确保养殖的质量。
以上问题以及对策只是泥鳅人工繁育和养殖中可考虑的一部分,还有其他方面需要改进,比如泥鳅养殖场的环境控制,池塘的清洁度等措施,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来解决泥鳅养殖过程中的质量问题,提高泥鳅的产蛋率。
此外,要充分发挥政府、科研机构和养殖企业的作用,建立泥鳅种质资源的繁育、养殖技术管理考核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泥鳅养殖存在的问题,持续改善泥鳅养殖行业的发展环境和水平。
综上,泥鳅人工繁育和养殖中存在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比如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促进泥鳅育苗的健康,营造良好的环境,满足泥鳅的营养需求,提高泥鳅的产蛋率,实施科学合理的养殖方式,及时发现并解决养殖存在的问题,从总体上持续改善泥鳅养殖行业的发展环境和水平。
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够充分发挥泥鳅的经济价值,实现泥鳅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养殖鱼类,由于其肉质鲜美,养殖泥鳅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
活动。
泥鳅养殖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病害,对泥鳅的生长和养殖效果造成很大的影响。
下面
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泥鳅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一、白点病
白点病是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症状是鱼体表面出现小白点,严重时可能
导致鱼体溃烂、损失食欲等。
白点病的发生与鱼缸水质不佳、水温波动大有关。
防治方法:
1. 注意鱼缸水质的调理,保持水质清洁、稳定,避免过度投喂和污染水质。
2. 加强饲料的营养,增强泥鳅的抵抗力。
3. 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如海洋石灰、过氧化苯甲酰等。
二、孔雀石绿病
孔雀石绿病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症状是鱼体出现石绿色斑点或块状
病变。
该病主要由于环境污染引起。
三、头孢菌病
头孢菌病是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症状是鱼体表面呈现红色肿胀,严重时
可能导致皮疹、出血等。
该病主要由于细菌的感染引起。
四、寄生虫感染
寄生虫感染是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症状是泥鳅体表出现寄生虫,如鳃蚤、虱子等,严重时可能导致活动力下降、食欲减退等。
总结:
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有白点病、孔雀石绿病、头孢菌病和寄生虫感染等。
预防病害
的关键是保持水质清洁、稳定,注意饲料的营养,加强泥鳅的免疫力,并在必要时使用药
物进行治疗。
只有做好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才能保证泥鳅养殖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养殖鱼类,由于其味道鲜美,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泥鳅的
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病害问题。
下面将介绍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方
法。
1. 白点病:白点病是泥鳅养殖中常见的寄生虫病害,病鱼体表出现白点,鱼体活动
不正常,摇头晃尾。
防治方法:可采用药物浸泡法,将患病的泥鳅浸泡在药物溶液中,一
般治疗5到7天,病情会得到改善。
2. 鳃虫病:鳃虫是一种寄生虫,常在泥鳅的鳃部寄生,导致泥鳅鳃部红肿、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可采用药物浴,用医用碘酒或其他药物将泥鳅的鳃部进行浸泡,同时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
3. 腹水病:腹水病是泥鳅的一种常见疾病,病鱼腹部膨胀,活动力下降,食欲减退。
防治方法:及时发现病鱼,进行隔离并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更换水质,并添加鱼类营养剂,增强泥鳅的抵抗力。
4. 丝虫病:丝虫寄生在泥鳅的皮肤和鱼鳃中,导致皮肤破损、溃烂,鳃部出血,呼
吸困难。
防治方法:可采用药物浸泡法,用药物溶液对患病泥鳅进行浸泡,同时注意增强
饲料营养,提高泥鳅的免疫力。
5. 眼睛病:泥鳅的眼睛易受外界刺激而发生病变,如眼球变白、眼睑肿胀等。
防治
方法:应尽量避免泥鳅眼睛受到外界刺激,如水质过脏、饲料过硬等,同时可用药物滴眼
液对患病泥鳅进行治疗。
在泥鳅的养殖过程中,要定期观察泥鳅的健康情况,及时发现病害问题,并采取相应
的防治方法。
要保持养殖水体的清洁,定期更换水质,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加强饲养管理,为泥鳅提供良好的环境,提高其免疫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泥鳅养殖常见误区及应对措施
泥鳅养殖常见误区及应对措施近年来,养殖泥鳅的人越来越多起来,但是泥鳅养殖要面对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掌握,养殖风险就会增加。
下面一起简单了解下泥鳅养殖常见误区及解决方法。
1.便宜的泥鳅苗永远不要想以一个小自行车的价格来买一辆小汽车,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真正的物美价廉的商品,东西的品质肯定还是根据价格来决定。
想要品质好就必须要大量资金和精力的投入,这样高资金高精力的投入,怎么可能会低点的价格卖出去呢?一般新手在选择泥鳅苗的时候就比较容易被低价格吸引,而忽略了高品质和品种这两种因素。
那不用想以后养殖出来的蚯蚓质量肯定是不会高的,就会面临着亏本的风险。
在选择泥鳅苗的时候一定不要贪图便宜选择那些劣质的。
要记住好东西是永远不会以低价来出售的。
2.养殖技术管理不完善养殖泥鳅的时候有一大部分是要靠后期的管理,小部分才会根据前期的技术,管理泥鳅是养殖泥鳅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想养殖泥鳅的人,大部分是感觉养殖泥鳅可能会比较容易一些,因为泥鳅的抗病能力还是比普通的鱼要好一些,而且不会因为缺氧而导致很大批量的死亡。
虽然话是这样说,但是低氧的环境也是会影响泥鳅的生长而导致生长期延长。
泥鳅长得慢肯定就会影响以后的出售了,而直接影响到赚钱。
3.注意泥鳅天敌虽然泥鳅是生活在水里边的,但是对泥鳅来说水里面的危险也是很多的。
泥鳅在小的时候需要注意蜻蜓的幼虫还有水蜈蚣,这些东西都会吃掉小泥鳅的。
尤其是在天气比较炎热的6月份,这个时期一些鸟和老鼠也会跑来偷吃泥鳅或者是咬伤泥鳅。
在养成的过程中,如果经常出现这些情况的话,那肯定会损失很多,严重的话肯定会导致亏本的。
所以在决定养殖泥鳅之前,首先要把养殖的风险先掌握得差不多。
才能够尽可能的减少养殖中出现的亏损情况,从而赚取大量的财富。
养殖泥鳅的正确喂养方法
养殖泥鳅的正确喂养方法养殖泥鳅是一项常见且盛行的水产养殖业。
泥鳅属于淡水鱼类,适应性强,繁殖能力高,生长速度快,养殖简单。
以下是养殖泥鳅的正确喂养方法。
1.选择合适的养殖池塘:泥鳅适合在淡水、碱性较小的池塘中养殖。
拥有深度适中、水质稳定、泥沙较多的池塘更有利于泥鳅的生长。
2.配置合适的养殖水质:养殖泥鳅时,水质的pH值应在6.5-7.5之间,温度保持在15-25摄氏度。
在水中加入适量的细菌制剂,可以促进泥鳅的生长和健康。
3.提供合适的饵料:泥鳅是杂食性鱼类,可以食用浮游生物、底栖生物以及植物性饵料。
在养殖过程中,可以使用鱼饵、精粉饲料、蚯蚓、水蛭等作为泥鳅的主要饵料。
同时,合理添加适量的植物性饲料,如蔬菜叶、水草等,以补充泥鳅所需的营养物质。
4.喂养频率和时间:泥鳅的饵料要分次、分量多、均匀地喂养。
一般而言,每天喂养2次,早晚各一次。
喂食时间尽量在早晨和傍晚,避免饵料在高温时长时间暴露在水中。
5.控制饵料量:泥鳅的饵料要根据其生长期和饥饿程度来控制适当的投喂量。
初期喂养量以泥鳅能够在30分钟内吃完为宜,中后期则可以根据泥鳅数量和饵料消耗情况灵活调整,以避免过度喂养和水质污染。
6.观察泥鳅的饥饿程度:合理观察泥鳅的饥饿程度,调整饵料量和品种。
泥鳅如果在一天内较长时间不进食或者食欲不振,可能是水质问题或饵料不适宜引起的,此时应对水质进行检测调整或更换饵料。
7.注意饵料的质量:养殖泥鳅时,要选择新鲜、健康、富含营养的饵料。
避免使用过期、发霉或变质的饵料,以免影响泥鳅的生长和健康。
8.定期清洁池塘:养殖泥鳅时,定期清理池塘是非常重要的。
清除杂质和废物,保持水质清洁,有助于泥鳅的生长和养殖效果。
9.对池塘做好环境调控:为了提高养殖泥鳅的效果,可以在池塘中添加合适的气泵、过滤设备和杀菌剂等,以保持池塘水质清洁和稳定。
10.定期检查和管理:定期观察和检查泥鳅的生长情况、饵料利用率和水质状况,合理管理和调整养殖措施,以确保泥鳅的生长和养殖效果。
泥鳅养殖注意事项及养殖技术
泥鳅养殖注意事项及养殖技术泥鳅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容易繁殖和饲养,发展泥鳅养殖受到不少人的青睐,但是懂得其真正养殖技术的人并不多。
许多人都按照养殖其它鱼类进行养殖,获得的效益很小,许多进行泥鳅养殖的养殖户都不能获得很好的回报,甚至是亏本,导致有些人失去信心。
因此,不少人注重开始学习泥鳅养殖技术,作为一名新手养殖泥鳅应注意哪些问题呢?河北星塔从一些客户交流中总结出了一些养殖经历,为新手提供如下建议。
一、选好种苗,合理选择优良品种。
不同泥鳅种群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生长速度、养殖效益是不同的。
新手应根据自己的种养殖实际进行选择,泥鳅一般分池塘、水泥池、稻田和网箱四种种养。
二、选好场地,养殖泥鳅要选择通风、向阳、水源好且排水方面安静地带建造。
三、饲料在放养初期只在鱼溜内注满水,待鳅苗习惯以后,在灌水入池至计划深度,使鳅苗分布全池,开始投喂熟蛋黄、鱼粉等饵料,几天后用煮熟的糠粉、玉米粉、麦粉等植物饵料拌和蚯蚓、蝇蛆、螺蚌肉动物性饵料进行投喂。
四、疾病预防,泥鳅患病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水质恶化,二是外伤。
因此,保持良好的空间环境,建造养殖场地要满足泥鳅的各种生活习性要求。
及时按规格分养,避免生长差异过大而相互影响;要坚持巡塘检查,主要检查水质,看水色保证水质好;适当的时候在养鳅池中种植挺水性植物和浮萍、水花生等漂浮,保证良好的成长环境。
五、放养密度,不能过大鱼体受伤或放养密度过大因人工操作方法不当或不小心,造成泥鳅受伤放养密度过大或泥鳅本身有伤,给病害侵染创造了条件,从而感染疾病。
六、把握好市场行情,新手养殖泥鳅一定要进行市场调查与分析,不能盲目跟从,结合市场行情把好养殖时节。
泥鳅的自然繁殖方法与人工繁殖方法A、泥鳅的自然繁殖方法。
开春后,修整好鱼池,用生石灰消毒后注入新水,待池水药性消失后,将亲鱼按雌雄1:2的比例放入池中,每平方米面积放300克左右。
当池水温度上升到20℃左右时,就要在池中放置用棕片、柳树须根或水草等做的鱼巢。
养殖泥鳅的方法
养殖泥鳅的方法
了解养殖泥鳅的方法十分重要,下面将介绍几种养殖泥鳅的常用方法。
1. 挖塘养殖法:选择一块适合泥鳅生长的区域,用铁锹挖一个池塘,塘底要平整,塘水要清澈无污染。
然后将泥鳅放入池塘中,加入适量的水草作为庇护所。
每天要定时投喂鳗虾、蛤蜊等泥鳅的食物,并保持水质清洁。
2. 水草养殖法:在一个容器中放入适量的水草,保持水草的生长繁茂。
然后将泥鳅投放到容器中,它们可以以水草为庇护所,并在其中觅食。
需要定期更换水质,保持水质清洁。
3. 渔网养殖法:在放置一些适合泥鳅生存的缸中,放入一些养殖泥鳅的渔网,网孔大小不能让泥鳅逃脱。
将泥鳅放入渔网中,可以让泥鳅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同时也方便观察和投喂泥鳅。
4. 缸养殖法:选择一个适量大小的缸,加入清洁的水。
放入适量的水草作为泥鳅的庇护所,然后将泥鳅放入缸中。
定期更换水质,保持缸内的环境清洁。
无论采取哪种养殖方法,都需要定期检查水质、投喂适当的食物以及清洁养殖环境。
养殖泥鳅需要耐心和细心照料,只有提供良好的环境和食物,才能保持泥鳅的健康生长。
小泥同学文献综述
小泥同学文献综述摘要:一、引言二、泥鳅养殖技术研究现状1.养殖方式2.养殖品种3.养殖技术4.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三、泥鳅养殖技术优化策略1.改进养殖方式2.引进新品种3.创新养殖技术4.解决养殖过程中的问题四、结论正文:一、引言泥鳅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动物,近年来在我国养殖业中受到了广泛关注。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泥鳅养殖业也面临着一系列技术问题。
本文通过对泥鳅养殖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养殖户提供可读性和实用性强的养殖技术指导。
二、泥鳅养殖技术研究现状1.养殖方式目前,泥鳅养殖主要采用池塘养殖、稻田养殖、水泥池养殖和网箱养殖等方式。
其中,池塘养殖和稻田养殖因其投资较低、管理方便等特点,较为普及。
2.养殖品种养殖泥鳅的品种主要有中华泥鳅、大鳞泥鳅、日本泥鳅等。
中华泥鳅是我国养殖面积最广、产量最高的品种,具有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等特点。
3.养殖技术在泥鳅养殖过程中,主要包括饲料投喂、水质管理、病害防治等技术。
饲料投喂应根据泥鳅的生长需求和天气状况进行调整;水质管理要注意保持水质清新,防止泥鳅缺氧;病害防治要定期检查泥鳅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治疗病害。
4.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泥鳅养殖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养殖户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饲料质量不稳定、病害防治不到位等。
这些问题影响了泥鳅的产量和品质,降低了养殖效益。
三、泥鳅养殖技术优化策略1.改进养殖方式针对不同地区和养殖户的实际情况,推广适合的养殖方式。
如山区可采用池塘养殖,平原地区可尝试稻田养殖。
2.引进新品种引进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适应能力的泥鳅新品种,提高养殖效益。
3.创新养殖技术研究新型养殖技术,如生态养殖、循环养殖等,提高泥鳅养殖的可持续性。
4.解决养殖过程中的问题加强养殖户技术培训,提高养殖水平;严格饲料质量监管,确保泥鳅生长健康;加强病害防治工作,降低病害发生率。
四、结论综上所述,泥鳅养殖技术研究现状表明,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要关注养殖方式、品种选择、饲料质量和病害防治等方面。
泥鳅不合格整改方案
泥鳅不合格整改方案1. 背景在某种养殖场中,泥鳅种类的养殖,发现部分泥鳅不符合销售标准,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
2. 问题分析养殖场经过初步整理数据,发现泥鳅不合格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2.1 养殖水质问题由于养殖场长期使用同一水源养殖,导致水中残留物质、化学成分等超标,影响泥鳅生长与养殖。
2.2 饲料问题养殖场的饲料来源较为单一,且质量参差不齐,存在一定的风险。
2.3 养殖管理问题养殖场对于泥鳅的管理水平较低,存在以下问题:•养殖环境卫生管理不到位,洗消消毒不彻底。
•养殖员工对于泥鳅发病等情况观察能力不足,无法及时发现问题。
•养殖时间跨度较大,泥鳅死亡率较高。
3. 解决方案为了解决泥鳅不合格的问题,养殖场制定了以下解决措施:3.1 水质整改对于现有的养殖水源进行检测,评估水质,进行必要的污染治理。
同时,逐渐引入新的水源以与原有水源混合使用,使得水质稳定。
3.2 饲料重新选择对于现有的饲料进行淘汰,重新选择与泥鳅养殖相配套的优质饲料。
3.3 完善管理•养殖场内环境卫生管理:养殖环境进行全面洗消消毒,特别是对于泥鳅生存环境与饲养草料等进行度量控制。
•提升员工能力:面向养殖员群提供科学培训,更好地掌握泥鳅养殖的基本知识和技术。
•保证泥鳅生长期的卫生环境:建立科学的泥鳅生长期管理体系,为泥鳅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与垂直管理。
4. 预期效果经过上述改善措施,预期将会达到以下效果:•质量有所提高:泥鳅养殖的水质、饲料等方面大幅提升,保障泥鳅生长质量。
•减少不合格:在保证泥鳅品质的同时,杜绝不合格产品的出现。
•提升企业信誉:良好品质的泥鳅将会提升养殖场的企业形象与声誉。
5. 结论为了解决泥鳅养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上述措施在实施后将会得到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对于当前养殖行业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养殖泥鳅的正确喂养方法
养殖泥鳅的正确喂养方法
泥鳅在人们眼里属于小而美的鱼类,它们常常用于作为宠物。
它们的
养殖方法也不复杂,但要注意下面的几点:
一、水质:因为它们对水温十分敏感,应保持水温在20~30摄氏度
之间,水质要保持清澈透明,每周要换水百分之二十左右。
二、食物:一般可以提供虾仁、蚯蚓、蚂蚱以及章鱼等高蛋白食物,
有时也可以给予鱼苔、碾鱼等,但要注意饲料不能过多,否则容易污染水质。
三、增添酸碱度:泥鳅喜欢酸碱值为6~7的环境,可以定期给水增
添适量的碱性添加剂,以达到最佳的酸碱度。
四、清洁:定期清洗水族箱,以减少杂质的积聚,维持安全的水质,从而增加它们的活力。
五、疾病预防:定期给水增加适量抗生素溶液,如果发现有异常症状,及时就医,可以预防他们患上疾病。
池塘养殖泥鳅一般要注意哪些问题?
池塘养殖泥鳅一般要注意哪些问题?泥鳅大家应该都很了解,如果处理的好的话也是十分美味的一份佳肴。
泥鳅被称为在水中的补品,也可以看出它的营养价值很高,而且是全年的可以收获食用的,数量也很多。
虽然是很难捕捉,但是也不可能阻止吃货的力量的。
要数养殖泥鳅最方便的地方就是在池塘中了,那么池塘养殖泥鳅一般要注意哪些问题?1、对于饲养泥鳅池塘的建造首先选择池塘的位置也是十分重要的。
要选择光照比较充足,而且温度比较温暖的地方,附近最好有很好的水源,能够让水可以进行流通,周围没有什么污染源的地方。
养泥鳅的土质也是很有讲究的,不能选择碱性或者是酸性的土壤,最好是中性或者是有略微酸性的黏质的土壤。
池塘的面积最好再一到两亩,水深在保持在三十到五十厘米之间,但是池子的深度要在八十到一百厘米之间。
2、对于刚建造的池塘的消毒饲养泥鳅的池塘刚建造完并不能立刻的投放泥鳅苗,要先提前半个月用生石灰清理池子同时也进行一定程度的消毒。
但是要保留池水在十厘米的深度,每平方米用一百克的生石灰溶于水后进行全池的泼洒,一定要注意到角落的地方。
3、对于投放泥鳅苗的要求每个泥鳅苗投放之前要先用百分之三的食盐水进行消毒大概十分钟,然后要选择在晴天的中午进行投放,大概是每平方米放体长三到四厘米之间的泥鳅苗五十到六十尾。
而且泥鳅吃的都是比较杂的,所以水中的微生物植物或者是有机的碎屑都可以是它的食物,不过这些可不够它们的食用。
还是得人工进行投放饲料,像蛆虫,蚯蚓,畜禽的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或者是米糠豆渣这类的植物性饲料。
4、对于投放饲料时间量度和饲料比重的要求向泥鳅投放饲料并不是随意的投放,而是根据池塘的水质情况,天气的变化和泥鳅本身的摄食情况进行投放。
像在春夏秋这种温度比较适宜的时候,每天的早上中午晚上都要进行一次投放饲料,而在冬天这种温度比较低的时候,就不用每天中午进行投喂了。
而且投放饲料的量也要根据池塘中泥鳅的体重进行。
投放不同饲料也要根据水温的条件,像水温低于十摄氏度或者是高于三十摄氏度的时候,要少投放;水温在十一到二十摄氏度比较适宜的时候,植物性饲料占比要比较大,达到百分之六七十;水温在二一到二三摄氏度,两种饲料比重各占一半;水温二四到二九,动物性饲料比重要比较大,达到百分之六七十。
泥鳅养殖注意事项 养好泥鳅不容易
泥鳅养殖注意事项养好泥鳅不容易泥鳅也是比较特色的水产养殖之一,泥鳅的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畅销,很多养殖户通过它实现了发家致富。
于养鱼相比,泥鳅养殖还是有一定要难度的,往往因养殖失败导致亏损的养殖户很多,那么泥鳅养殖注意事项有哪些?养好泥鳅不容易啊。
1、水质其实不止泥鳅养殖,大多数水产养殖对于水质要求极为严格,水质的好坏关系到泥鳅的生长速度以及病害发生,也是影响到经济收益的主要因素之一。
水质较差,泥鳅生长缓慢,饲料转化率低,水体易滋生细菌,导致病害的发生几率增加,甚至到出现水体中毒而死亡的现象。
所以在养殖时水质的管理尤为重要,只有保持水体的肥、活,泥鳅才能生长健壮,提高产量,将收益最大化。
2、养殖密度很多养殖户为了实现高产的目的,往往会在养殖池中大量的放养,导致养殖密度过高。
养殖密度过高不仅会影响泥鳅正常摄食,影响泥鳅的生长发育,提高生长周期,易错过最佳上市季节,而且还易造成疾病的发生传染,一般发生病害,会在短时间内传播,导致大面积的泥鳅死亡。
幼苗在3cm以上的泥鳅,一般放养密度为每平米在0.1-0.2kg左右,随着泥鳅的生长,还易不断的减少养殖密度。
3、水温泥鳅是喜温的鱼类,能在10-30度的水温中生存,最适宜的水温在25-28度,这个温度期间,是它活跃度以及摄食量最大的时候,也是它的生长旺盛,这时只要通过足够的饵料,它就能快速生长。
但温度高于30度,它会停止摄食,钻入泥土中度夏,生长极为缓慢,而且易导致消瘦,同样的,当温度低于5度,也会钻入泥土中越冬。
所以在夏季和冬季养殖极为重要,在夏季高温时,可通过加深水位、搭建遮阳以及加冰等方法将水温降下来,而冬季可通过加热等方法提高水温,将水温控制在20-30度之间,可使泥鳅一年四季快速生长。
4、饵料泥鳅时杂食性鱼类,对于饵料的来源极广,一般采用自行采食和饲料投喂想结合的方法。
可在养殖时在池中施肥培育浮游藻类,供期自由采食,尤其在幼苗期间,由于口器较少,不能直接食用人工饵料,则需要食用一些藻类和枝角类及桡足类等生物,否则成活率低,产量也会低,所以前期的施肥培饵极为重要。
泥鳅怎么养殖?(泥鳅养殖技术大全)
泥鳅怎么养殖?(泥鳅养殖技术大全)
【常见问题】泥鳅怎么养殖?泥鳅养殖有哪些需要知道的基本注意点?(泥鳅养殖技术大全) 1.泥鳅属温水性鱼类,生活在15—30℃范围内,饲养在最适24—27℃的水温范围。
随着鳅种的生长,逐渐加深水位到应有的深度,平时浅一些,炎热高温时可加深一些,并经常注入新水,保持良好的水环境。
2.雌雄泥鳅的鉴别方法,可观其外表:雄的头尖,胸鳍窄长,身体与尾端一样粗细,尾尖上翘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雌的头呈椭圆平型。
雌鳅的产卵力极强,一条雌鳅初夏至初秋能产4000粒以上的卵,一般年产2—3次,产卵万粒以上。
3.由于泥鳅属杂食性鱼类,所以无论米糠,或者麦、蝇蛆都可以作饵料投喂,一般日投三次即可。
投喂量一般据采食情况自行确定。
4.泥鳅的饲喂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补施些有机肥,但在施肥时,一定不能过多过频,并且要勤换池水,一般10—15天换水一次。
5.要捕获泥鳅,首先要把池水放干,采取捕大留小的办法,以确保池内有一定数量的鳅苗,利于继养和高产。
秋末冬初,水温降
至10℃~15℃,泥鳅摄食量降低,即可进行捕捞。
【本人点评】泥鳅生命力较强,容易开展人工的泥鳅养殖。
近年来,泥鳅天然资源总的趋势是在下降。
这是市场需求增加、农药大量使用以及捕捞强度增大等原因所致。
另外,特种水产的兴起,也导致泥鳅被大量捕捉作为饲料。
因此,开展泥鳅人工养殖有着广阔的前景。
养泥鳅注意事项
养泥鳅注意事项养泥鳅确实是一项需要注意的工作,以下是养泥鳅的一些注意事项。
1.选择合适的水族箱:养泥鳅的水族箱应该足够大,以提供它们足够的空间游动。
水族箱的底部可以覆盖一层细沙,以供泥鳅活动和觅食。
2.水质的保持:泥鳅适应水质比较宽容,但仍然需要保持水质清洁和稳定。
定期更换水并使用适量的水质调节剂,以保持水质的稳定和适宜。
此外,定期清洗水族箱和过滤设备,以去除污物和杂质。
3.合适的水温:泥鳅适应范围广,但较佳的水温范围为18-25摄氏度。
为了保持适宜的水温,可以使用水族箱加热器或冷却器来调节水温。
勿将水温过高或过低,以免对泥鳅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4.适宜的饲料:泥鳅是杂食性物种,可以吃多种食物。
常见的饲料包括人工饲料、蚯蚓、小型水生昆虫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过量喂食,以免造成水质恶化。
定期检查泥鳅的食欲和胃口,调整饲料量和种类。
5.适宜的养殖密度:泥鳅是社会性鱼类,适合群养。
但是,养殖密度不宜过高,以免造成过度拥挤和水质恶化。
适宜的养殖密度应根据水族箱的大小和过滤设备的能力来确定。
6.注意观察和疾病防治:定期观察泥鳅的行为和外观,发现异常立即采取措施。
常见的泥鳅疾病包括白点病、满身病等,如果发现异常,可以向专业人士咨询,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7.避免外来物种的侵入:在养泥鳅的水族箱中,应避免引入外来物种,以免造成病菌传播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定期检查并清洁过滤器和水族箱,以确保无环境污染和异物的存在。
总之,养泥鳅需要细心和耐心,保持适宜的环境和饲养条件,确保泥鳅的健康和幸福。
同时,定期观察和检查,及时处理异常情况,以保持良好的养殖效果。
泥鳅养殖不可忽视的四大问题
泥鳅养殖不可忽视的四大问题泥鳅常称“水中人参”,营养丰富,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类,分布很广。
现在把泥鳅养殖作为一种产业发展是很快的,因为它养殖简单,管理方便、投入少、产量高、效益大、资金回笼快,而且养殖区域不限,在池塘、水泥池、稻田、流水沟均可实施养殖。
但是,在实际养殖过程中,笔者认为还有如下几个问题不可忽视:泥鳅养殖:泥鳅主要病害防治一、防敌害设施不可忽视一是蛇、鼠、蛙是泥鳅的天敌之一,在苗种放养前必须对池塘进行彻底的清塘,除掉敌害。
在养殖过程中要在池塘四周插好围网网布,防范蛇、鼠、蛙等对泥鳅的侵害。
二是鸟类也是泥鳅的天敌,在养殖池塘四周及上空架好天网,防止鸟类对泥鳅的侵害。
因鸟类对泥鳅的危害性是非常大的,笔者通过实地观察,每只水鸟每小时可下池吃泥鳅七、八条,每只水鸟每天可吃泥鳅1斤左右,如果不架好防鸟网,整个池塘里的泥鳅将会被水鸟全部吃光。
防鸟设施可布天网全池上空覆盖;也可采用人工驱赶水鸟的方法。
三是加强对池塘进、出水口处防逃设施的维护,防范各种野杂鱼、各类有害生物通过进、出水口处溶入池塘水体,造成对泥鳅的侵害。
如乌鳢、黄颡鱼等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会直接危害泥鳅的生命,因此不可忽视。
二、科学调水,池塘水质肥活嫩爽不可忽视泥鳅的生命力极强,在离开水的情况下,泥鳅仍可存活3-5小时。
人们常说的“牛坑眼里、石灰洼里、污水沟里”等都能养泥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在高密度的泥鳅养殖环境下,如何保持良好的水质,就成为人们生产中的一道难题。
一是由于养殖密度大,饵料投喂量就增大,排泄物增多,这样一来就造成了藻类繁生,水质恶化,泥鳅就容易发病;二是池底淤泥、腐殖质等物质腐烂,导致水体溶氧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
如硫化氢、硝酸铵等有害物质,引起泥鳅因缺氧或有害气体的影响而死亡。
要想解决这一难题,笔者认为一是要适时用微生物制剂改良水体;二是要用“解底”制剂清除池塘底层的有害物质及有害气体;三是要经常换水,注入新水,以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池水体昼夜温差变化大宜放8-10厘米的大苗(即野生苗种),4-6月宜放1.5-3.5厘米的小苗。
10厘米以上的的规格泥鳅不要放,因其体内有卵运输操作稍为不当,死亡率高达80-100%。
夏季泥鳅产完卵还要一个月的恢复期,泥鳅光吃饲料不长重,养殖效益大大减小。
所以养殖大规格野生苗的风险是比较大的。
(注意野生苗种只能养殖笼捕苗,这种方法捕捉到泥鳅苗,对泥鳅的伤害相对较小,其他方法捕捉的泥鳅苗,容易对鳅体操成伤害,苗种成活率太低不适合用于养殖。
)鳅池水体小施粪肥过多极易败坏水质,诱发疾病。
施粪肥的正却时间是当水透明度大于35厘米时,用麻袋片包入充分腐熟鸡粪,每包5公斤,每亩放10-20包,当水透明度到20-25厘米时要及时取出麻袋包泥鳅是温水性底层鱼类,具有食用、药用双重价值,是我国主要淡水经济鱼类之一。
近年来,由于出口创汇,市场的需求量增大,泥鳅人工集约化养殖迅速发展,随之产生各种细菌性疾病。
现将其症状、病因及防治方法综述如下,供广大饲养者参考。
一、赤鳍病1.症状此病多在水质恶化、蓄养不当时,由短杆菌感染引起,均在夏季流行。
病鱼体表或鳍部表皮剥落呈灰白色,肛门发红,接着在腹部和体侧出现红斑,并逐渐变成深红色,肠管糜烂,进而在皮肤溃疡部位寄生水霉,引发水霉病。
病鱼在水池注水部或近池边水面悬垂,不摄食。
2.防治方法每立方米水体用1克漂白粉水溶液,全池泼洒。
或用每+毫升含10毫克~15毫克氯霉素、土霉素或金霉素的溶液浸洗鱼体10分钟~15分钟,每天浸洗1次,1天~2天即可见效,4天~5天痊愈。
二、出血病1.症状此病是近年来出现的,具体是由哪种细菌引起感染还有待证实。
早春至10月易发。
病鳅体表呈点状、块状或弥散状充血、出血,内脏也有出血,呈败血症症状。
2.防治方法用漂白粉或二氯异腈尿酸钠全池泼洒,或每公斤泥鳅用10毫克~15毫克土霉素拌料投喂。
三、肠炎病1.症状及病因水温20℃以上易流行,是由肠型点状气单胞菌感染引起。
病鳅肠壁充血发炎,腹部膨大,有红斑,体色变黑,肛门红肿,肠道紫红色,有黄色粘液。
此病常与烂鳃病、赤皮病并发。
2.防治方法全池泼洒漂白粉或口服呋喃唑酮。
四、烂鳃病1.症状及病因养殖密度大、水质差、水温15℃以上时鳅体感染柱状屈挠杆菌,引起鳃组织腐烂所致。
病鳅体色发黑,鳃丝腐烂发白,尖端软骨外露,鳃上有污泥,多粘液,严重者会“开天窗”。
2.防治方法用漂白粉泼洒消毒或口服氟哌酸水泥池建设养殖场地要选择交通方便,电力有保障、水质良好符合(NY 5051-2001)标准,有温水的地方更佳,可以通过调节水温使泥鳅一直处在最适水温条件下生长。
鳅池面积一般为100—200平方米,可多池并排建成地下式或地上式等,但每池应有独立的进水和排水系统,以利于防病。
池四周壁高80厘米,并用水泥浆压出光面,池底浇3—5厘米的混凝土,进水管到排水管处有100:1的坡,如果水泥干的太快,出现裂纹时应及时用细眼壶洒水保养,壁顶用砖横砌成T字形压口,用以泥鳅防逃和水蛇进入,池壁顶下15厘米处按直径10厘米溢水管,呈双T型(溢水管、排水管的方向与排水沟应在同一边)。
水泥池一边池壁顶下10厘米设直径10厘米进水管,另一边池底设直径8厘米排水管并按开关1个,排水管处池内下挖30厘米深,面积3平方米的长方形集鱼坑,以便泥鳅夏天避暑和捕捞方便。
进水管、溢水管、排水管,管口要用纱窗包好。
排水沟留在两池之间,沟宽20厘米,沟深约30厘米(沟宽也可视池多少而定)。
1、有土池注意事项池高100厘米,回填土厚度约为30厘米,回填土时应注意:沙土地的泥鳅偏廋,鱼骨硬体乌黑,黏土质的泥鳅体色黄肉厚,味鲜美,但泥鳅钻洞困难,回填土最好用略带酸性半沙半黏的壤土。
池内种植莲藕等挺水经济作物,并每10平方米搭养10只35克以上的淡水小龙虾,龙虾天性食腐,利用其清残;蟾蜍两只,蟾蜍能杀灭真菌能治疗泥鳅水霉病、打印病。
有土饲养优点是省工省料,投资低风险小,缺点是 6厘米的鳅苗,每平方米只能放养40-50尾,不高产,且泥鳅易生病。
莲藕池养鳅例(1)金乡县胡集镇张棚村2008年新建了3亩水泥池,每667平方米施腐熟的猪粪300千克。
清明前6天引进种植了湖北鄂莲五号,1月后放入鳅苗,10月底将其中1亩地排干水收藕2000千克,泥鳅250千克总收入10800元2、无土池注意事项池高为80厘米,池内种植水葫芦、水花生或浮萍并占整池面积的1/2,给泥鳅一个自然、舒适的生活环境。
池中每10平方米也搭养6只35克以上的淡水小龙虾,和两只蟾蜍。
平时不要随意翻动水中植物,以免泥鳅受惊撞伤,感染水霉病等。
无土流水饲养优点是6厘米的鳅苗可放养150-200尾,易防病,易捕捞,经济效益高。
缺点是需安增氧泵,紫外线消毒器,池水循环再利用设备等,投资略高。
安徽—巢湖成成(364359941) 21:56:48对的…缺的是鱼病的参照…还有就是防预欧朗益阳万生(785878171) 21:56:49放鳅苗前的准备旧土池放鳅苗前要清除池内烂草,杂物和过多的淤泥,每667平方米用块状生石灰70千克化成药水全池泼洒,5天后加注新水20¬¬厘米。
鳅苗种放养前数天,在水泥池四角堆放每平方米为0、3千克,腐熟的牛、羊或兔粪有机肥,并将水加深至30厘米,池水不宜过深,否则水温不易提高,影响水蚤生长。
数天后,可培育出大量水蚤,鳅苗入池即可食水蚤,可提高鳅苗的成活率,并两个月内不用投饵料。
旧水泥池排净水曝晒7—10天即可。
新建成的水泥池碱度较高,必须脱碱处理后才能投放泥鳅苗,否则很容易使鳅苗受到碱害而死亡。
常见的脱碱方法是:先将排水管关好,灌满池水,每吨水放过磷酸钙肥料1千克,或磷酸250克浸泡2天。
据经验,最好是用地表水灌满池浸泡20余天,20天后将排水管开关打开排干水,然后再将排水管关好,加注新鲜水放10余条小杂鱼,3天后确无不良反应才能说明碱已脱去。
放鳅苗鳅苗放养时间一般以早春水温在15℃左右时放养效果较好,经过越冬的泥鳅刚开始大量摄食,野生的泥鳅食性易改变,成活率高些。
鳅苗应活动能力强、反应灵敏、无伤病黏液分泌正常。
一般可供养殖的有真泥鳅和大斑板鳅,目前还没有培育出专供养殖的商品鳅。
鳅苗也可用原地采捕的野生苗,但人工培育获得的鳅苗品种好,规格齐,成活率也高,不用再次训养,有利于泥鳅在养殖过程中快速生长。
鳅苗放养前,要将鳅苗袋放在池水内20分钟左右使鳅苗袋内水温与池内水温一至,然后再把鳅苗放在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中浸泡20分钟,捞出方可放养。
饲料投喂人工培育的鳅苗放养两天后,即可正常投喂,野生泥鳅放养7天后要用65/100的蚌加35/100 的植物全价饲料训养。
泥鳅属杂食、偏肉食性动物。
在水泥池高密度饲养时最好喂全价配合饲料,饲料内有加入鱼病预防的药物,泥鳅不易生病,养殖风险相对减小。
也可以自配饲料,配方如下:小麦粉50%,豆饼20%,米糠粉10%,鱼粉或蚕蛹粉10%,血粉7%,酵母粉3%;。
如把蚕蛹粉或煮熟的小杂鱼增加40%,小麦粉减至20%,泥鳅生长更快,且身体饱满,味道更好。
饲料搅拌混合成软硬度如人的嘴唇样即可,取拳头大一块拉成条放在用纱网做成的长宽各40cm的托盘上,慢慢放入池中间水底处,(一般每100平方米放4个托盘)1.5小时后提起托盘取出剩饵,看泥鳅吃饲情况并做记录。
喂动物饲料时要用手均匀撒开,以防泥鳅贪食堵塞肠道不能呼吸造成死亡。
据实验泥鳅喂活铒生长期可缩短1个多月。
水温在32度以上10度以下时,或雷雨天可不投饵。
饲养中要做到每天早8点、晚18点、定点投饵,早少晚多,总量一般为泥鳅体重的5%—15%,在饲养中应特别注意,不可随意更换饲料的组成成分以免泥鳅拒食。
泥鳅年实际生长期为8个月,( 4-11)而5-8这四个月生长最快。
经一年的养殖每千克称80—100尾,每尾体重10克以上时,即可出售。
如增加投资力度,建成冬暖夏凉塑料大棚,池水温保持在22—28度。
其生长速度大大加快,同样一年时间可长成每千克称30尾的大泥鳅,效益更好。
泥鳅第一年生长最快,第二年生长虽然慢些,但可增加肥满度。
泥鳅属小型鱼类,体型小不可能生长太大,产量不可能太高,注重事实不要盲目听信广告宣传。
水质管理:泥鳅池水质要求:“肥、活、嫩、爽”,水的PH值在6.5-7.5之间。
水体色最好呈黄绿色,这样的水体中浮游生物多,有利于泥鳅生长。
夏季目测池水透明度应在20—30厘米之间,如能见度低,说明池水过肥,需加注新水稀释;如能见度高说明水廋,须泼撒适量粪肥发池。
由于泥鳅池水位高才50厘米,投喂的饲料蛋白质含量又很高,水质很容易败坏。
因此,养殖期间泥鳅池水必须保证每天早上6-9点前抽河、干渠、或池塘表面水,换水1次。
(定时流水时间可用冰柜电子温控器控制,冰柜电子温控器家电维修部有售)。
每次换水量约为池水的1/3。
水温差不能超过3℃。
一般情况下,水的流量应控制在1-3立方/小时。
早晨如发现泥鳅大量浮头,可拍撑惊扰,如泥鳅顷刻入水属正常,如痴呆,要马上开机增氧;如泥鳅时时窜出水面,池水异味强烈,必须马上换水。
平时注意:久不下雨,气压低,天气闷热,池水过肥,易泛池,要及时注入新水或增氧。
春秋两季水温较低时,水可停流,夏季高温时,水可细长流。
夏季每月要彻底换水一次,当水彻底排干后,要将集中于池中间空置区的泥鳅排泄物、食物残渣等清除掉,并将繁殖过密的水浮莲、水花生清除一部分,清除时要注意水浮莲、水花生根系中潜伏的泥鳅。
水温管理泥鳅适宜的生长水温为15—30℃,水温22—28℃时,泥鳅食欲旺盛,生长最快,10-34℃泥鳅钻入泥内不食不动进入半休眠状态基本停止生长。
夏季要将池水高度保持在70公分左右,水温超过28℃时,应遮荫或加大水流量降温,冬季视情在鳅池上覆膜保暖野生与人工孵化的泥鳅苗种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首先,人工泥鳅苗种自孵化之日起,就在人工设计的养殖场所成长,适应能力强;而野生泥鳅,生性狂放,不受拘束,难以适应养殖场固定狭小的空间。
其次,在吃食方面,人工苗种从孵化出来起,就开始吃人工培育的饲料,故吃食快,易吸收;而野生苗种,吃惯了各种杂食,突然吃人工饲料,需要一个漫长的适应过程,当适应后,其实已经错过了泥鳅生长的黄金时期!与外界接触最后,在病害方面,人工苗种与外界接触少,且在人工消毒的池中生长,染上疾病的机率非常小;而野生苗种在野外生长,不确定性因素很多,也许某些泥鳅本来就携带有病原体,对日后人工饲养时,出现的大面积死亡埋下了隐患!引起水质变坏,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过高,简单一点说有一下几个原因:1.缺氧,2.水质问题,3.残饵,4. 排泄物,5.消毒药剂,6,菌相和藻相失衡鱼塘虾塘残饵、排泄物沉积腐败后,再结合池塘或者人为的原因(上述任何一种),尤其是药物大量的使用,造成有益菌大量死亡和水体严重恶化,引起池塘氨氮增大,亚硝酸盐含量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