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的心理内容研究

合集下载

西方心灵哲学视野下的心身关系问题

西方心灵哲学视野下的心身关系问题

西方心灵哲学视野下的心身关系问题西方心灵哲学视野下的心身关系问题心身关系问题,几乎同哲学本身一样古老,甚至也可以说,只要有哲学存在,就有心身关系问题存在。

心灵哲学作为在哲学的分化和有关学科的一体化过程中产生的以各种心理现象及其本质、心理与物理关系为对象的哲学分支学科,一直将心身问题作为其本体论问题。

近六十年来,心灵哲学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古老的心身问题(Mind-Body Problem)作为心灵哲学的“核心问题”[1],再度复兴而成为一个“主流的哲学问题”[2]。

现代西方心灵哲学发展至今,它所讨论的主要问题几乎全部是围绕心身关系问题展开的,心身关系仍然是当今西方心灵哲学的主导话语。

因而,心身问题这一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使得在心灵哲学研究,尤其在西方心灵哲学的视野下的审视心身关系问题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一、心身关系问题的源起与发展1.心身关系问题的源起灵魂与肉体,即神性与自然性的冲突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

当人类在宇宙和动物中探索并思考如何确定自身地位的同时,也禁不住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了极大的好奇。

对自身的种种疑惑一直引导和激发着哲学家和科学家的想象与实践,而最初和最多的困惑却交汇在心与身的问题上,即灵魂与肉体上,更确切地说是灵魂与大脑上。

早在2500年前的古希腊就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疑惑,柏拉图试图以二元论的观点来解决这个问题,他认为心与身是两个独立存在的实体,其间并不存在相互作用。

亚里士多德认为解剖动物可找到有关人的线索。

从那之后,人们渴望了解自身的初衷,对人的灵魂与肉体究竟是怎样活动和运作的探索就一直未停止过。

在中国,远古时人们就曾推测,心脏是精神的器官,为此几乎所有与精神有关的汉字都由“心”字作偏旁。

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很多关于人心与人性问题的思考。

关于心与身的关系问题,《素问》中就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论述。

[3]汉代王充在他的《论衡》中曾说“人所以聪明智慧者,以含五常之气也;五常之气所以在人者,以五藏在形中也;五藏不伤,则人智慧,五藏有病,则人荒忽,则愚痴矣”。

心灵哲学(维基百科)

心灵哲学(维基百科)

⼼灵哲学(维基百科)精神哲学,是⼀门研究⼼灵的哲学,研究的课题包括了⼼理事件、⼼理功能、⼼理性质、意识以及⼼灵与⼼灵哲学,⼜称精神哲学⾁体的关系。

虽然有很多有关⼼灵的课题都与⾁体⽆关,但是⼤众总认为“⼼灵与⾁体的关系”是核⼼的研究对象。

[1]⼀元论是讨论“⼼灵与⾁体的关系”最主要的两派思想。

⼆元论可以追溯到西⽅的柏拉图[2]和亚⾥⼠多德[3] 、东⽅⼆元论与⼀元论⼆元论实体⼆元论主张⼼灵是⼀种数论派[4],⽽现代最具代表的定义则是由17世纪勒奈·笛卡尔所给的。

[5]实体⼆元论瑜伽与数论派古代印度哲学的瑜伽性质⼆元论主张⼼灵是⼀组特性⽽⾮独特的实体,这些特性从⼤脑产⽣出来,⽽⼜不可还原为⼤脑本独⽴存在的实体,⽽性质⼆元论⾝。

[6]本体论的框架下⼼灵与⾁体本来是⼀元论最早由西⽅的巴门尼德提出,⼀元论的现代定义由巴鲁赫·斯宾诺莎提出,主张在本体论的框架⼀体的。

在东⽅⼤致上类似的思想有印度教的婆罗门教和⽼⼦的道家。

[7] 物理学家强调世上只有物质并由物理理论所解释,随着物理理论不断演进,最终将会能够解读⼼灵。

唯⼼论者则认为世界上只有⼼灵存在,外在世界除了⼼灵,便是⼼灵所产⽣中⽴⼀元论者坚守⼀个⽴场,就是存在着⼀种中⽴的实体,物质与⼼灵都是这个实体的性质。

在20世纪到21世的幻觉。

中⽴⼀元论者坚守⼀个⽴场,就是存在着⼀种中⽴的实体,物质与⼼灵都是这个实体的性质。

纪,物理主义衍⽣了很多不同的思想,譬如⾏为主义、类型物理主义、⽆法则⼀元论(anomalous monism)和功能主义。

[8]⾮还原物理主义的⽴场。

[8]这种还原物理主义或者⾮还原物理主义在认同⼼灵不能独⽴于物质存在的前提下,⼤部分现代⼼灵哲学家采纳还原物理主义⼿法在科学领域中有很⼤影响,特别是社会⽣物学、演化⼼理学及神经科学。

[9][10][11][12]其他哲学家则采纳了⾮物理主义的⽴场,挑战物理主义认为⼼灵纯粹由物理⽅式构成的观念。

当前心灵哲学中的核心课题

当前心灵哲学中的核心课题

当前心灵哲学中的核心课题心灵哲学一直是英美分析哲学中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尤其是最近一、二十年以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变得异乎寻常地活跃和丰富。

这一方面是因为在哲学理论上人们发现了心灵哲学中的问题和语言哲学、形而上学等其它领域的问题之间的深层次的内在关系,另一方面对心灵各方面的认知科学研究(包括心理学、语言学、脑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心灵哲学的繁荣。

本文的任务是以心灵哲学中的核心课题为线索,对当前心灵哲学的研究状况作一个俯瞰式的介绍和讨论。

我将围绕意识、心灵内容、心灵形而上学、认知科学这四个主题来展开,对每一个主题,我在评介各种重要课题的同时,也在正文或注释中给出这一方向的代表性著作的文献出处。

【1】一、意识在当前分析哲学追求自然主义化的大环境中,意识在自然世界或者说是物理世界中的地位问题就成了心灵哲学中至关重要的课题,其中意识的现象感受特性(qualia)在物理世界中的本体论地位问题又是当前心灵哲学中的重中之重的焦点课题。

意识的现象感受特性是指我们在诸如看到红色时、尝到苦味时、感到疼痛时的意识感受的那种特定的现象感觉特征。

我们知道在我们这个现实世界中,意识的感受特性和其相应的大脑的物理特性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比如疼痛这一意识感受特性就总是由大脑的C-纤维肿胀这一物理特性所引起的。

但是我们通常的理解是这种关系只是由我们现实世界的自然法则所决定的一种因果关系,而不是一种逻辑上的必然关系,也就是说,在另一个可能世界中,一方面大脑C-纤维肿胀可能并不引起疼痛的感觉,而另一方面疼痛的感觉可能会被C-纤维肿胀以外的完全不同的大脑物理特性所引起。

因此我们通常的直觉是意识的感受特性和其在现实世界中相应的大脑物理特性在本体论上是相对独立的两种存在,尽管在现实世界中它们由这里的自然法则在因果上联系起来。

这种直觉上的理解和分析哲学的自然主义化进程是相冲突的,因为自然主义化的中心思想是认为每一种事物在本体论上都是自然世界/物理世界的一部分,在认识论上都可以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加以解释。

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心理内容的表征维度

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心理内容的表征维度
当 代 西 方 心 灵 哲 学 中 理 内 容
. .
的 表 征 维 度
宋 荣
; l :
摘要 :心理 内容问题最初起 源于人们对 自身心灵之谜的探 索。当代 心理 内容问题研 究的主要 来源之一是认 知科学背景下的表征 问题 。心理表征是表征 的最根 本形式。在心理表征 的 A RC结构分析 中,表征状 态和表征
其 对 象 的方 式

认知的一 般理论 ,其中包括 问题解决 、决策等 ,从而与 心 理学 、认 知科 学 、脑科学 、语言学等密切相关。 2 0 世纪 7 O年代 中后期 ,认知科学 研究愈发关 注人类 的认 知活动 ,并通过计算机 隐喻来理解人类心理表征所进 行的心理操 作。有关心理表征 的一个核心 问题是 :在一个 认知系统中 ,是什 么使得某个心理状态成为一个表征 ?这 就引发了在认 知科学框架下对心理 内容问题的思考。
“ 认知”一词来源于拉丁文 e o g n o s c e r e ,意思是知道或 识别 ( r e c o g n i z e )某个东西 。在 心理学 中,认 知是个体心 理 功能 的信息加工 .也就是说 ,认知被用来指个体的心理 过程 ,与内在心理状态相关 。尤其在认知心理学 中,认知 被 当作 心灵 的表征过程 ,包括心灵 、语言使用 、符号操作 以及行 为控 制。在哲学 中 ,认知与认识论密切相关 ,认知 被 当作产生新信息和获得新知识 的能力 。尤其在科学哲学
内容 被 再 次 予 以哲 学 思考 。
关键 词 :心理 内容 ;心理表征 ;A RC分析 ;心灵哲学
中 图分 类 号 :B 8 4 2 . 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3 — 8 5 4 X( 2 0 1 5 ) 0 5 — 0 0 5 0 — 0 4

近现代哲学中的心灵学思潮与现代心灵观

近现代哲学中的心灵学思潮与现代心灵观

近现代哲学中的心灵学思潮与现代心灵观近现代哲学是人类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涌现了诸多思潮和学说。

在这个时期,心灵学成为哲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探讨近现代哲学中的心灵学思潮以及现代心灵观。

一、心灵学思潮的起源近现代心灵学思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启蒙时代。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与自由,拒绝传统的神学教义和宗教权威。

在这一时期,心灵学开始从传统的神学领域,转向以理性为核心的哲学讨论。

二、身心二元论与心灵哲学身心二元论是一种重要的心灵学思潮。

它将人的意识和身体视为两个不同的实体,互相独立存在。

笛卡尔是身心二元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意识是与身体分离的,是一个非物质的实体,称之为“心灵”。

这一思想对后来的心灵学和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唯物主义与心灵问题唯物主义是另一种重要的心灵学思潮。

唯物主义认为只有物质存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意识看作是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的反映,否认了心灵的独立实在性。

这一思想与身心二元论形成了鲜明的对立。

四、现代心灵观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心灵观开始关注大脑和神经系统的作用。

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使得心灵问题可以通过实证研究来解答。

在现代心灵观中,意识被看作是大脑活动的产物,心灵被纳入了自然科学的范畴。

五、心灵与人类存在意义的思考心灵学的讨论不仅关乎对意识和思维的理解,也涉及到人类存在意义的思考。

近现代哲学家在探索心灵的本质的同时,也试图回答人类是谁、为什么存在的问题。

尼采的超人哲学和西塞罗的人类理想主义等理论都对心灵与人类存在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六、心灵学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心灵学的思潮和现代心灵观对现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们的出现和发展,使得我们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他人的心理状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育、医学、心理学等领域,心灵学的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七、总结近现代哲学中的心灵学思潮以及现代心灵观,对我们理解和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心灵问题的思考,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人类存在的意义,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心理内容:探索心灵世界的新维度——当代心理内容研究的最新进展

心理内容:探索心灵世界的新维度——当代心理内容研究的最新进展
性就是心 理有特定 的意 向状态 .而有这些状 态就是
有特定 的态度和相应 的内容 ,因此他们着重研 究心 理 内容 的基础 、条件 、转换过程 和加工方式等 。 当代 心理 内容研究是传统 意 向性研究 的继 续与 深化 。一 方面 ,当代诸 多心灵哲学家在研究 起点上
大 多以命 题态度 问题 为出发点 ,并 界 的新 维 度宰
— —
当代 心 理 内容 研 究 的 最 新 进 展
宋 荣
心 理 内容 ( e t o t t m n lcne )研 究具有悠 久 的历 a n
等。
史 :古希腊 时期 柏拉 图对意 向性 概念的 “ 射箭 ”隐
内容 主体问题是传统 意 向性研究 的重点 ,目前
主要 有二元论 、还原论 、功能主义 、解 释主义 、取
喻和亚里士多德首 次对 质料范畴 的哲学 思考构成其
思想渊源 ;中世 纪时期经 院哲学 家对 意 向术语 的认
消 主 义等 理论 。内容 本 质 问题 。即 内容究 竟 是 什 么 ?内容是否存在 ?如何存在 ?对这些 问题 的不 同
源 。随着 当代 自然科 学 之 间 的跨 学 科研 究 纵 深 发
展 ,当代 心理 内容研究呈现 出多 学科 、多视角 的多
元化研究 局面。


当代 心 理 内容 研 究 的主 要 基础 性 问

心理 内容研究 是当代意 向性研 究的一个特殊 面
向。从 心理语 义学 、哲学解 释学切 入 的论者 认为 .
回答 形成 了不 同的观点 ,当代 主要 有外在主 义或宽 内容 、内在主义或窄 内容 、内容二元论 、内容本 质 主义 等主张 。表征 问题主要包括表 征概念 问题 .心 灵表 征理论 、表征与 表征为 的关 系问题 、表征 的形 而上 学问题等 。表征 问题是认知科 学 中最关键 的基 础性 问题之一 。表 征概念问题在我 们模拟和解 释认 知机 制 中是必不可少 的① 。心灵表征 理论者 如福 多 、 菲尔德 、卡 明斯 等人 通常接受 心理表征 内容 的 自然 主义描述 ,但是这些 自然主义描述 方案对错误 表征 问题 ( 就是 析 取 问题 )仍 然 争论 不 一 ,这使 得 也

心灵哲学概览

心灵哲学概览

《心灵哲学》从该学科的大量研究领域中挑选了最近研究较多、属前言和焦点问题的九大问题,内容全面丰富,理论鲜明,值得心理学研究者参考。

心灵哲学是现当代西方哲学中与语言哲学、科学哲学具有同等地位的哲学分支。

心灵哲学主要研究的是心理现象的形式、范围、本质、特征、心身关系、心理内容及其根源等,并对常识心理解释模式和心理学进行哲学反思。

一部风格独特的心灵语录,解精神饥渴,指心灵之路。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建立一门相对独立于灵魂学和心理学的专门研究心灵的人文科学,这就是——心灵哲学。

心灵哲学旨在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心灵的本质、心灵的特征、心灵的存在、变化方式,更重要的是使我们懂得如何净化自己的心灵,升华自己的心灵,涵养自己的心灵,保护自己的心灵;如何使自己的心灵纯洁、自由、独立、宁静而崇高,进而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完美地走过自己人之为人的一生。

现代西方心灵哲学意识理论研究独特视阈

现代西方心灵哲学意识理论研究独特视阈
主要 是后 一种 意义 上 的意识 。
即便是对“ 意识” 一词的使用范围作 了这样的限定 , 由于意识 “ 但 意识 ” 一词本身的含混性与歧义性 , 特别是意识本身的复杂性 , 因此它究竟指称什么 、 表示什么、 有怎样 的本质及其本体论地位 , 还需要进一步
探讨。现代的西方心灵哲学家把意识作为一概念 、 语词 , 从分析其用法 、 含义人手 , 以弄清其所指。
收稿 日期 :09—1 20 2—1 ; 4 修订 日期:0 0—0 21 3—1 0 基金项 目: 河南省社科联项 目( K 20 84 S L一 09— 6 ) 作者简介 : 胡子政( 9 7 ) 男 , 17 一 , 安徽望江人 , 洛阳师范学院马列部教师 。
55
第 3 卷第 3期 1
物质 的心灵 的活动 。在 区别 人有无 意识上 , 马尔科姆 回答 说意 识不是 纯粹 的 内在 过程 , 而一 定有其 外在 的
标志。
阿姆 斯特 朗在承认 马尔 科姆所 说 的“ 及物 意识 ” 但认 为 : , 马尔科姆 所说 的“ 及物 的意 识 ” 不 是荒 谬 的。 同时提 出了“ 低限 度 的意识 ” “ 知意识 ”、反省 意识 ” 最 、感 “ 。同时 在此 基础 上 对意 识 一词 所指 的 实在 及其 本质 作 了类 比说 明 , 出意 识为 “ 提 自扫描装 置 ” “ 描 ” 动 。 的 扫 活 史密斯 与琼 斯提 出 了与马尔科 姆相 似但 又不 同的意 识 区分 , 他们 认 为马 尔科 姆 的划分 清 除 了 民间心 理学 和 日常意识 概念 的混乱 。但 为 了使 “ 识 ” 加 清 晰 、 意 更 没有 歧 义 , 张在 用 “ ” “ ” 主 1 、2 分别 表 示 不 及物 与及 物 的意识概 念 。并认 为下标是 “ ” 2 的包 含 了 “ ” 1 的意识 概 念 , 即 “ 亦 意识 包 含 了“ 识 。3重 建 1 ” 意 ”_ 3 常的意识 概念 , 而不是 分析 不恰 当的概念 。并 引入 了 “ 意识 的概 念 , 而来 表 达人 的心理 状 态 的被 激 活 ” 从

(心灵哲学)剖析

(心灵哲学)剖析
2005年的美国电影《鬼讯号》讲的就是迈克 尔·克顿重点研究超自然电子噪声现象,试图和 最近亡故的妻子联系上。
2、死者体重变化实验
在1907年,美国麻省的邓肯·麦克杜格尔医生让濒 死经验的人躺在一个秤上,然后量度他们死后体重的 变化,并发现有人在死后立即减少了21克的体重。他 们认为,这个重量就是灵魂的大约重量,并以能量的 形式离开了肉体。 但后来更多的类似实验表明,人
完全丧失,如果连一秒钟的记忆都没有,自我意识和 意识都会崩溃。
第二,进化实在论
个体的自我意识经历着一系列发展变化
的过程,。在一岁以内尚无自我意识,一 岁末开始把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这 是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儿童开始把自己 当作主体来认识,开始使用“我”这一标 志性词汇称呼自己,这一变化是儿童自我 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和第一个 飞跃。
21克分别有着不同的含义,它们 分别是宽容,接受,支持,倾诉,
难忘,浪漫,彼此交流,为他祈
求,道歉,认错,体贴,了解,
道谢,改错,体谅,开解,不是
忍受,不是质问,不是要求,不
是遗忘,最后一克是不要随便牵 手 更不要随便放手
3、转世实验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彼得·拉姆斯特于1983年制作 了纪录片《转世实验》。在此实验中,他发现了有 关前生的非常有说服力的证据。在此纪录片中描绘 的一个人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记住他的一生。当昏迷 状态时,他说法语没有任何口音,理解并能用法语 回答问题,并知道只在老地图上才有的现已变更了 名称的街道名。
1、灵魂通过电子噪音传递讯息 有科学家提出了超自然电子噪声现象
(Electronic Voice Phenomena,EVP)。此神秘现 象是指:在收音机没有调节好时的嘈杂的白噪音 中,你也许会听见一个声音;在电视充满雪花的 屏幕上,你也许会看到一张面孔……而这些,都 是死者的声音与面孔!有关超自然电子噪声现象 的具体解释是:已经死亡的人,通过在现代电子 设备上产生的静电干扰或白噪音来传递声音或影 像,从而达到同现实世界相互沟通的目的。

第三章近代西方哲学心理学思想(第二部分)

第三章近代西方哲学心理学思想(第二部分)

(二)莱布尼兹主要观点
• 1、提出“单子论”的心理本质观。
– 他认为,单子是无限的、不可分割的、能动的 精神实体,是建构整个世界的基础。物质只是 单子的外部表现,心理则是人体中最高级的单 子。 – 单子是一个自我封闭的世界,不能接受外部的 作用和影响,即心理不是通过感官而发生,也 不是外界对象作用的结果,而是心灵自身所固 有的潜在观念的显现,所以也是一种天赋说。 – 和迪卡尔天赋说的区别 – 他的说法是一种客观唯心主论
• 低级单子(无生物,微觉) 较高级单子(动物, 感性) 更高级(人,知觉记忆和统觉) 最高级 (上帝)
• 问题:笛卡尔、洛克及布莱尼兹关于心理 本质看法的联系和区别。
二、沃尔夫的心理学观点
• (一)其人 • 沃尔夫 (Christian Wolff, 1679--1754) • 德国哲学家/数学家 • 官能心理学的系统化者 • 略传(P148)
• 2、根据心灵功能的划分对知识进行了分类。 • 心灵的功能:理智(永恒,与神联系) 和想象情感机 能(感性机能,消失) • 他心灵功能把知识分为三种:感性知识(由经验而来)、 理性知识(有推理而来)和直观知识(由直接观察事物本 质而来)
• 3、对情感进行了分类,并对动物和人的情感进行了区分 • 1)情感分两类, 主动情感(正确的观念和理性的情 感);被动情感(具有包含某种否定性东西的心灵相联系 的情感) • 2)人和动物的情感不同,动物情感受禽兽本性和欲望 驱迫,是无理性情感,而人的情感受人性的驱动,是理性 情感(包括欲望、快乐和痛苦) • 3)情感由外在原因决定,有多少种刺激就有多少种情 绪,情绪是三种基本情绪与各种有关对象的观念的不同方 式的结合(如爱,恨) • 4)联想时有移情现象:承认移情时有相似联想。

浅述西方心灵哲学最新发展研究纲要论文

浅述西方心灵哲学最新发展研究纲要论文

浅述西方心灵哲学最新发展研究纲要论文
西方心灵哲学的最新发展研究纲要论文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 心灵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论文可以首先介绍心灵哲学的基本概念、范围和定义,包括心灵、意识、主体性等概念的解释和界定。

2. 心灵哲学的历史演变:论文可以回顾心灵哲学的历史演变,介绍心灵哲学的主要流派和理论,比如物理主义、双重方面论、理性主义、经验主义等,以及各个流派之间的争议和辩论。

3. 心灵与意识的关系:论文可以探讨心灵与意识的关系,并介绍相关的哲学观点和理论。

例如,论文可以讨论意识的本质、起源和演化,以及心灵与身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4. 知觉和身体经验:论文可以探讨知觉和身体经验的哲学问题,如知觉的主观性、身体主义和非身体主义观点等。

此外,论文还可以讨论知觉的感知过程、知觉的多重模态性以及不同感觉类型之间的关系。

5. 自我意识与主体性:论文可以研究自我意识和主体性的哲学问题,如自我认知、自我认同、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变化等。

此外,论文还可以讨论主体性的本质、主体性的社会和文化构建,以及主体性与身份认同的关系。

6. 意义和价值观的心灵哲学:论文可以探讨意义和价值观的心灵哲学问题,如意义的本质、价值观的理论基础等。

此外,论
文还可以讨论个人和社会的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以及意义和价值观对个体和社会行动的影响。

7. 人工智能和心灵哲学:论文可以研究人工智能对心灵哲学的挑战和影响,如人工智能在意识和自我意识、人工智能伦理等方面的应用和问题。

此外,论文还可以讨论人工智能是否具有主观性和意识。

以上是对西方心灵哲学最新发展研究纲要论文的浅述,具体的论文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深入研究。

西方心理学史心理学基本理论专题研究.pptx

西方心理学史心理学基本理论专题研究.pptx
第34页/共63页
布什总统的表情
第35页/共63页
布什总统的表情
第36页/共63页
困惑与争论2:
人与机器:人是机器吗?
第37页/共63页
人是机器吗?人-机关系的再思考
• 拉·美特利:人是机器 •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人和计算机类比 • 电子人(Cyborg)和电子自我(Digital Self): 人越来越机器化、
第11页/共63页
强化与行为的形成
(
(





)
强化过程
)
第12页/共63页
行为的塑造与矫正
分解成几个 基本部分
每次一小步训练
逐渐把它塑造 起来
第13页/共63页
这就是行为主义(漫画)
第14页/共63页
班杜拉:观察学习、替代强化
第15页/共63页
行为主义的应用及影响
第16页/共63页
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
第24页/共63页
心理学在中国
• 古代:思想丰富 近代:引进传播 当代:曲折发展
第25页/共63页
中国心理学工作者现状
第26页/共63页
心理学的职业(美国)
2.9 3.7 13
33.9
22 24.5
学术机构 医疗或咨询服务机构 独立开业 企业或政府 教育机构 其它
第27页/共63页
心理学的职业(中国)
第7页/共63页
巴普洛夫在实验室
第8页/共63页
华生
第9页/共63页
小阿尔伯特和小白鼠的实验
这种恐怖型神经功能症的症状是可以从特定的环境刺激经由学习而获得 的,并不一定是某种本能或焦虑被扭曲的结果。

西方哲学对心灵结构的认知

西方哲学对心灵结构的认知

西方哲学对心灵结构的认知西方哲学表明,心灵结构承载着人类观察世界和理解现实的能力。

西方哲学家们对心灵结构有多种不同的认知,他们将心灵结构视为人类能力的核心,从而构建出一种合理的认知体系。

首先,老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认为心灵的结构是关于理性的,它依靠质证法和非质证法来认识世界,把直觉、思考和决策融为一体,使人类能够像一个“有理性的实体”一样从客观的外部环境接受信息,从中回答重大的问题。

其次,斯宾诺莎(Spinoza)认为心灵是一个有三个维度的实体。

一个维度是关于思想的,它涉及到思考思维的理论构成,另一个维度是涉及情感的,它涉及到情绪对心灵结构影响的理论构成,最后一个维度是关于行动的,它涉及到有理性地行动的方式。

他认为,三维度组成的心灵结构需要均衡,而非单维度的驱使,以达到一种有效的结果。

索伦特罗(Thoreau)的认知也是以心灵结构为中心的,他主张“树立自己的理念和判断”,他认为,心灵结构是由这种判断和意识构成的,以此观点,他表明自己在外部环境中依靠个人意识而实现觉知,而不是只依照社会传统和习俗。

最后,现代哲学家乔治穆尔(George Muller)的观点加强了这一认知,他认为心灵结构包括了文化、道德和宗教背景等多种方面,他强调,心灵结构是一个复杂的机制,这支持他的认知论主张,即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由多种因素所影响,而这些因素会对心灵结构产生不同的影响。

综上所述,西方哲学家们对心灵结构有明确的认知,他们将心灵结构视为人类能力的核心,从而构建出一种合理的认知体系。

这个体系不仅包括了理性和情绪,也包括了文化、道德和宗教背景等多种外部因素。

同时,他们认为,心灵结构是一个复杂而均衡的机制,心灵结构决定了人们观察世界的方式和理解现实的能力,因此西方哲学家们都认为心灵结构是人类能力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的认知中,他从客观的外部环境接受信息,从中回答重大的问题。

斯宾诺莎认为,心灵是一个三维度的实体,这三维度交叉组合,它是以理性、情绪和行动的有效结果为指向的。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心理主义特征分析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心理主义特征分析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心理主义特征分析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欧美社会和文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文学也由传统的现实主义走向了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文学注重探究人类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思想,其中心理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文学流派。

本文将对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心理主义特征进行分析。

一、心理主义的概念及发展背景心理主义是指文学作品注重描写人物内心世界的流派。

它与现实主义不同,现实主义注重描写客观事物的外在表现,而心理主义则强调人物内心的想法、情感和动机。

心理主义在欧美文学中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受到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的影响。

心理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了巅峰,流行于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中。

二、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心理主义特征1. 对意识流的运用意识流是指将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心理联想的方式呈现出来,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人物内心。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心理主义作品普遍运用意识流的手法。

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海峡之间》等都是运用意识流描写人物内心,呈现其复杂的内心世界。

2. 对潜意识的探索弗洛伊德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和思想受到潜意识的影响,而潜意识通常是不容易察觉的。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心理主义作品重视对潜意识的探索,通过描写出人物的隐秘欲望、恐惧等情感状态,强化了作品的真实感和现实感。

3. 对暴力和虚无主义的抨击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心理主义作品不仅关注人的内心世界,还探讨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的沉重性。

许多心理主义作品包含着对人类处境的痛苦理解和绝望感。

例如,弗兰兹·卡夫卡的《变形记》和萨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作品,无论是在思想、主题还是语言等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虚无主义和社会矛盾。

三、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心理主义作品1. 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尤利西斯》被誉为现代主义文学的杰作之一,是集中表现心理主义特征的代表作。

它采用了复杂的叙述结构和意识流的手法,展示了主人公布卢姆的一天生活和内心的极端跳跃和混乱。

心灵哲学中的意识与身体问题

心灵哲学中的意识与身体问题

心灵哲学中的意识与身体问题在心灵哲学中,意识与身体问题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这一问题源于对人类的本质和存在形式的思考,涉及到意识与身体的关系、自我认知以及自由意志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意识与身体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心灵哲学中的意识与身体问题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提出了“理念世界”和“感觉世界”的概念,认为心灵是理念世界的一部分,而身体则是属于感觉世界。

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万物皆有形”的观点,将心灵视为物质的一种形式。

在现代哲学中,笛卡尔对意识与身体问题进行了重要的探讨。

他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观点,认为意识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形式,而身体则是外在的物质实体。

这种“二元论”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思考。

然而,笛卡尔的观点也引发了许多批评和质疑。

斯宾诺莎提出了“身心同构”理论,主张意识与身体相互作用,相互依赖。

根据他的观点,意识不是独立于身体的存在,而是身体活动的结果。

这种观点对于解释意识与身体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意识与身体问题逐渐成为脑科学的研究范畴。

神经科学家通过研究大脑的结构和功能,试图揭示意识的本质和产生机制。

一些研究表明,意识可能与大脑的神经活动密切相关,而身体则是意识的表现形式之一。

除了科学方法,哲学家们也通过思辨的方式来探索意识与身体问题。

尼采认为,身体是意识的载体和表达方式,而意识则是对身体经验的反思和解释。

这种观点强调了身体与意识的密切联系,拓宽了对意识与身体问题的理解。

此外,一些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家也对意识与身体问题进行了研究。

弗洛伊德提出了无意识的概念,认为意识只是身体与精神活动之间的一小部分,而无意识则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这一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挑战了传统意识与身体的观念,并为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考。

总的来说,心灵哲学中的意识与身体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研究领域。

从古代哲学到现代科学,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心灵哲学研究报告

心灵哲学研究报告

心灵哲学研究报告摘要:心灵哲学是一门探讨人类思维、意识和主观体验的学科。

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心灵哲学的核心问题,包括心灵与身体关系、意识的本质以及自由意志的存在。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主观体验的本质。

引言:心灵哲学是哲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涉及到人类思维、意识和主观体验等诸多问题。

在过去几个世纪中,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都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研究报告将对心灵哲学的核心问题进行探讨,旨在为我们对人类思维和主观体验的理解提供更深入的洞察。

一、心灵与身体关系心灵与身体关系是心灵哲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传统上,人们将心灵视为身体的一部分,即心灵和身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然而,一些哲学家提出了心灵和身体之间的分离观点,即心灵与身体是两个独立的实体。

这种观点在笛卡尔的“心灵本体论”中得到了体现。

他认为,心灵是非物质的,而身体是物质的,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二、意识的本质意识的本质是心灵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意识是指我们主观体验的能力,包括知觉、思考和情感等。

然而,意识的本质仍然是一个谜。

一种观点认为,意识是由大脑活动产生的,即意识是脑的产物。

另一种观点认为,意识是独立于大脑的存在,即意识是非物质的。

这两种观点之间存在着激烈的争议,迄今为止尚未达成一致。

三、自由意志的存在自由意志是指我们能够自主选择和决定的能力。

然而,自由意志的存在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一些哲学家认为,自由意志是存在的,因为我们可以自主选择和决定。

然而,一些科学研究表明,我们的行为可能受到大脑活动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这对自由意志的存在提出了挑战。

自由意志的存在与决定论之间的关系是心灵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结论:心灵哲学涉及到人类思维、意识和主观体验等一系列核心问题。

通过对心灵与身体关系、意识的本质以及自由意志的存在等问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主观体验的本质。

然而,这些问题仍然存在许多争议和未解之谜,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心灵学--现代西方超心理学

心灵学--现代西方超心理学

心灵学--现代西方超心理学人,在自身的存在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中,留下了许多玄而又玄的千古之谜:人类究竟是独居世界还是昼夜与“鬼神“相伴?人类的潜能是业已退化还是正在发展?为什么有人刀枪不入,头可断石?为什么有人可以用肉眼透视扫描人体,为病人造感测病;有人可以运用耳朵识字,通过意念移物,甚至能准确地预测未来?这似乎都光怪陆离,荒诞无稽,然而却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人的心灵是有待深入发掘的领域。

这里,我们有幸寻到了一叶探索这块神秘领域的快舟--心灵学。

心灵学即心灵研究(psychicalresearch),它作为一个术语和范畴,曾于19世纪流行一时。

近几十年来,它逐渐为“超心理学“(parapsychology)一词所取代。

心灵学是一门研究所有超常现象即现代科学知识所无法圆满解释的生物体现象的学科。

在我国,这类超常现象,通常被称为“特异功能“。

心灵学的主要观点认为:人类具有一种潜在的能力,它可以不通过正常的感官渠道而感知世界。

它将自己的研究对象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关生物体在认识上的超常现象,即“超感官知觉“;另一类是生物体不经物理媒介而作用于物质的现象,即“心灵施动“。

心灵现象源远流长,但把心灵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则只有近百年的历史。

19世纪40年代,正当科学迅速发展、达尔文的进化论深入人心之际,唯灵论出现了。

这是对于只用物质来解释人及心灵的一种挑战。

正值此时,1848年,住在美国纽约海斯韦村的福克斯三姐妹,通过敲击家具等一些物理现象,与该家族死者的灵魂有了“信息传感“,引起了一场巨大的轰动。

虽然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至今仍有争议,但这促进了人们去对超常现象进行研究,这意味着心灵学--超心理学的萌生。

19世纪50年代,几个心灵学组织相继成立,其中之一是剑桥大学心灵调查会,它有时被人称为“鬼神会“,这主要由于当时他们把兴趣集中在自发的超自然体验上。

这个调查会的一名成员是亨利。

西奇威克(1838-1900年)。

当代美国心灵哲学研究述评

当代美国心灵哲学研究述评

当代美国心灵哲学研究述评在当今美国哲学界,心灵哲学无疑是分析哲学传统中最热门的哲学论题之一。

心灵哲学家柯林•麦克金(Colin McGinn)甚至把心灵哲学看做哲学中除了形而上学之外最基本的研究领域。

实际上,在美国分析哲学传统的各哲学分支中,心灵哲学发展最为迅猛,成果也比较显著。

本文试图从心灵哲学发展脉络的角度展示当代美国心灵哲学的新发展。

一、从功能主义到心灵的表征理论尽管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已经有了功能主义的思想萌芽,但是现代意义上的功能主义却是哈佛大学的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Putnam)在《心与机器》(1960)一书中开始提出的。

从历史上看,它是行为主义和心脑同一论的后继者,也是被广泛接受的正统心灵哲学理论。

功能主义认为心理状态并不是大脑状态,它只具有一种功能的作用。

心理状态只不过是它们与系统的输入、输出之间的因果关系。

这些因果关系可以被任何具有某种因果属性的系统所复制。

按照这种观点,即便是制造啤酒罐头的系统,如果它具有某种因果关系,也会像我们人类一样具有信仰、欲望等。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这种因果功能主义进一步发展成为“计算机功能主义”。

这种观点认为,只要具有恰当的输入和输出,只要执行恰当的计算机程序,计算机就能够具有思想、感情和理解能力。

这种观点也被称为“强的人工智能”。

心灵的计算机模式的基本观点是,心灵是一个程序,大脑是计算机系统的硬件。

他们的著名口号是“心灵之于大脑如同程序之于硬件”。

然而,这种计算主义观点遭到了塞尔(John R.Searle)等人的猛烈抨击。

塞尔指出,心灵并不是计算机程序,因为程序是以纯形式的方式或逻辑句法来定义的,而心灵有内在心理内容,因此程序本身并不构成心灵。

程序的形式句法本身并不能保证具有心理内容。

这一观点在他著名的中文屋论证中得到了通俗的阐明。

塞尔的论证依赖于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句法学不同于语义学,仅仅有句法是不够的,还需要语义方面的东西。

近现代哲学中的心灵哲学问题与现代心理学的关系

近现代哲学中的心灵哲学问题与现代心理学的关系

近现代哲学中的心灵哲学问题与现代心理学的关系在近现代的哲学领域,心灵哲学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随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心灵本质、意识和自我等问题的思考也日渐深入。

本文将探讨近现代哲学中的心灵哲学问题与现代心理学的关系,并从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一、心灵哲学问题1.心灵本质的辩证在近现代哲学中,对于心灵本质的理解存在着多种观点。

某些哲学流派认为心灵是与身体分离的实体,即“心灵—身体二元论”。

而另一些哲学家则主张心灵与身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即“心灵—身体一元论”。

这种辩证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向。

2.意识与自我的探讨意识和自我是心灵哲学中另外两个重要的问题。

意识作为人类独有的思维能力,备受关注。

现代心理学通过实证研究,逐渐揭示了意识的机制和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哲学关于意识的质询。

自我则是心灵的核心之一,它涉及到人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的形成,是心灵哲学和现代心理学中共同关注的焦点。

二、心灵哲学问题与现代心理学的关系1.心理学方法对哲学问题的启发现代心理学研究中运用的实证方法和定量研究工具为哲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心理学的实证结果可以为哲学家提供客观的研究材料和科学依据,使得哲学问题得以更加准确地被分析和解答。

2.对哲学问题的挑战与补充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传统心灵哲学观点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例如,心理学的行为主义视角否定了传统唯心主义的心灵观念,强调行为和环境对心理活动的重要影响。

同样,现代心理学的认知研究也补充了传统哲学对于意识和自我的辩证思考,为心灵哲学问题的解答提供了新的视角。

3.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心灵哲学问题与现代心理学的关系并非一种简单的对抗或取代关系,而是一种相互融合和相互借鉴的关系。

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之间的跨学科合作和交流,不仅有助于哲学问题的深入研究,也促进了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三、心灵哲学问题与现代心理学的未来研究方向1.深化心灵哲学问题的研究尽管现代心理学已经对心灵哲学问题进行了许多探索,但仍然存在许多未解之谜。

现代哲学中的心灵哲学思考

现代哲学中的心灵哲学思考

现代哲学中的心灵哲学思考现代哲学中,心灵哲学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它关注的是人类心灵的本质、心智的运作方式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本文将围绕着现代哲学中的心灵哲学思考展开讨论。

一、心灵的本质和意识的来源在现代哲学中,对于心灵的本质存在着多种解释。

有些哲学家认为,心灵是独立于物质存在的,它具有超越性和灵魂的特征。

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心灵是由大脑和神经系统等生理机制产生的,它是物质的产物。

就意识的来源而言,现代哲学家们持有不同的观点。

一些哲学家认为,意识是主观体验的结果,它可以通过客观的脑活动来解释。

而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意识具有非物质的特性,它是人类独有的,是心灵的表征。

二、心灵与身体的关系在现代哲学中,心灵与身体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有些哲学家认为,心灵和身体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作用并共同构成人的整体存在。

另一些哲学家则持有双重实体论的观点,认为心灵和身体是独立的两个实体,它们在某些层面上相互联系。

三、自我意识和主体性自我意识和主体性是现代心灵哲学中另一个重要的议题。

自我意识是指人类对于自身存在、认知和思考的意识。

主体性则强调人类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性。

现代哲学家关注的问题是,自我意识和主体性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与心灵的关系如何。

四、心智和知识的理论在心灵哲学中,心智和知识的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心智被认为是心灵中思考、推理和理解的能力。

现代哲学家通过研究心智和知识的理论,致力于揭示思维的本质和知识的来源。

五、言语和语言的作用言语和语言在现代哲学中被认为是心灵的表达方式。

它们通过交流、表达和理解来构建人类心灵的世界。

现代哲学家研究言语和语言的作用,旨在探究言语对于认知和理解的影响,以及它们在人类思维中的地位。

六、道德和伦理问题道德和伦理问题在现代心灵哲学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现代哲学家关注的是,心灵如何产生道德和伦理观念,并如何判断和实践道德准则。

他们致力于探讨道德和伦理问题与心灵的联系,以及道德行为对于心灵发展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 每个 人 , 并 且延 续 至今 。
心灵 观念 以来 , 常 识就 告 诉 我 们 : 当我 们 心里 在 想
什 么 的时候 , 到 底是 什么 东西 被我们 所想 呢 ?这个 问题 引发 了我 们 对 心 灵 及 其 把 握 内 容 的 好 奇 心 。
这种 心理 内容 观念 的 民间 心理 学 情 结 是 人类 与生
2 0 1 5 年 9月
Se pt . 2 01 5
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 的心理 内容研究
宋 荣
( 1 . 南 京 大 学 哲 学 系博 士后 流动 站 ,江 苏 南 京 2 1 0 0 4 6 ; 2 . 华 中师 范 大 学 马克 思 主义 学 院 ,湖北 武 汉 4 3 O 0 7 9 )
理论。

体 现有关 人 的行 为解 释的概 念 图式或 能力 结构 , 是

种有 特定 含义 的 “ 理论” 。所 谓 心 理语 言 是 指 描
述、 表征 心理 状态 、 活动、 过程 和属 性 的语 言 , 如“ 相 信” 、 “ 期望” 、 “ 想 要” 等, 它 们 中的 大 多数 后 来 也 衍 化 成 了科学 心理 学 的专 门术 语 。
心 理状 态之 中 。例 如 , 我们 相信 我们 的生 活会更 美
好; 我们 想象 自己成为 一只 蝙蝠会 是什 么样 子 。在 这里, “ 我们 的生 活会更 美好 ” 、 “ 自己成 为一 只蝙 蝠 会 是什 么样 子” 是“ 相信” 、 “ 想象” 这 些心 理 状 态 所
包 含 的内容 。研 究这 样 的心 理 状 态 所具 有 的 内容 的学 问, 就 是 当代 心 灵 哲 学 中 前 沿 的 心 理 内 容
“ 心理 内容” 常 常被 描 述 为 像 物 理 实在 一 样 的

心 理 内容 观 念 的哲 学 渊 源
东 西 。我们 常识 性地认 为 我们有 心 , 并且 心 中有意
义、 有 内容 就是 有 某 种 被想 到 的东 西 。例如 , 有 信
心理 内容 观念 最初 来 源 于 人们 对 自身 心灵 之 谜 的探 索 。古人 在 向外 探讨 自然 世 界 的本 原 问题
第 5 4卷 第 5期
VoI . 54 N o. 5
华 中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Ce n t r a l Ch i n a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Hu ma n i t i e s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摘 要 在 西 方哲 学 史上 , 亚 里士 多德 、 布伦塔 诺 、 罗素 等人 都 曾对心 理 内容 问题 予 以 关注 和 思考 。 当代 心理 内容研 究是 传统 意 向性研 究 的深化 和拓 展 , 并 已成 为探 索心 灵世 界 的 一 个专 门
领 域 。 虽然 当代 心理 内容研 究 的流 派众 多且 争论不 断 , 但 学者们 仍有 着诸 多共 同的研 究 旨趣 , 如 对命 题 角色 问题 、 内容 自然化 问题 等 的关 注 , 由此而 形成 了三 大研 究传统 : 分析 传统 、 现 象学传 统 和 马克 思主 义传 统 。究其 实质 , 心理 内容是 主体 心灵 指 向对 象的方 式 , 它体现 了心 灵把握 世界 的
俱来的 , 不 可 回避 的 。
收 稿 日期 2 0 1 5 — 0 4 - 0 9
基金项 目 国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青 年 项 目“ 当 代西 方 心 灵 哲 学 中 的 心 理 内容 研 究 ” ( 1 1 C Z X O 5 1 ) ; 国 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一 般 项 目“ 当代 西 方 神 经科 学 中 的 二 元论 研 究 ” ( 1 5 B Z X 0 8 0 ) ; 教育部第 4 9 批 留学 回 国人 员 科 研 启 动 基 金
关键 词 心 理 内容 ;意 向性 ; 命 题 角色 ; 表 征
心理 内容 可 以说 是 这 个 世 界 上最 令 我 们 感 到
熟 悉而 又陌 生 的东 西之 一 。说它 熟悉结 主要 是
通 过心理 语 言 进 行 隐 喻 式 的 描 述 而 体 现 出来 的 。
的发 生 了一 种 内在过 程 , 而是 由于我 们早 已有 了一 种心 照不宣 的民间心 理学 情结 。这 样 , 我们 总是会 直观 地认 为 , 好像 有 类似 于实 物一样 的东西装 在 心 里供 我们 思考 , 或者 说我 们 的心里 有 内容 。这种 常 识 的、 朴素 的实 物式 内容 观一 直 自觉 或 不 自觉 地伴
所 谓 民间心理 学指 的是 在 民间流行 的 , 为普 通大 众 广泛的、 心 照不宣 的接 受 的关 于心 的看 法 、 观 点 和 原 则 的总汇 。它是 隐 藏在每 一个 正常 人心 灵深 处 、
时 刻刻都 伴 随着 我 们 ; 说 它 陌生 , 是 因为 它 一 直 是 有 关人 自身 的难解 之谜 。通 常 , 我 们 总是处 在某 种
念 就是 一个 人在 心 中相信某 东 西 , 这 常 常被看 作是
天经地 义 的事 情 。我 们 之所 以把 某 内容 归 属 于 某 人 的心理状 态 , 不是 因为我 们看 到 了这个 人身 上 真
时, 同时也 开 始 向 内探 究 自身 心 灵 世 界 的 本 质 问
题, 也 就是 人 自身 的宇宙 之谜 。 自从 人类 开始 思考
特 有能 力 , 主要 在 四个 维度 上被 呈现 出来 , 即语 言 维度 上 的心理 内容 ( 指 语 言表 达 主体 所理 解 或 把握 的语 句或语 词的 意义 ) 、 逻辑 维度 上 的心理 内容 ( 指 用来 呈现 语 句意 义的命 题 ) 、 现 象 学维 度
上 的心 理 内容( 指 经验 内容 ) 和表 征 维度 上 的 心理 内容 ( 指 心灵 中对 象被表征 的方式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