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物写生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物写生》教学反思
杜雪艳
一、课堂实例:
课题:第五课静物写生
课时:2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写生的意义,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及重要性。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掌握写生的方法,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
3、体会写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写生的基本方法,学会用线描的方法表现静物。
2、学习写生的构图知识,学会用线描的表现方法。
教材分析:
]
<<精细的描写>>教学反思
杜雪艳
《精细的描写》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造型表现课。
本课是利
用上节课所学的透视知识和构图知识进行静物写生练习我组织学生根据学过的透视知识和构图知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取绘画的角度,绘画的静物。
我充分利用本节课,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感恩生活、热爱生活,用美的眼光看世界。
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我还注重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但在实施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因为小组成员意见不统一而争执的情况;或者因为个别的小组成员不愿参与而发生小组合作学习无法进行的情况。
我为此是很伤脑筋,但这节课学生们却能共同商议,动手绘画,对此我进行了反思:小组合作学习必须要精心地设计与准备,要创设一个宽松而又富有创造性的学习环境,发挥每一位同学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体验合作的乐趣,一起体验
艺术创造带来的快乐。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整体素质方面的作用越发重要了。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必须通过课程改革,促进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依据课标精神,对五年级上册美术《风景写生》这一课做的新的尝试,效果很好。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善于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情,并让学生画出来。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如同学间的友爱、教师的无私奉献、同学悄悄捡起身边的垃圾等等,都可以用画笔表现出来,这样也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
此外我们还应注重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利用合作的形式能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
在小组学习中,让学生充分参与,就顺应了他们的心理特征,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摩擦和碰撞的环境,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帮助,把各自的想法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也使我深刻的认识到:我们要求学生用发现美的眼光看世界,同时我们更应该这样要求自己。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好的东西,教师要勇于突破成规,发现、挖掘身边的素材并用到实际教学中,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和表现美的欲望,从而达到完善人格、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这正是美术教育的特殊性所在。
当然只要我们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的同仁共同在教育实践中不多探索、不断发掘,定能将美术教学推上一个更新的高度。
教学反思
杜雪艳
课讲完了,可我并没有找回往日的轻松,因为通过上《主体与背景》这节课我看到了很多的不足,而且这些不足是我以前从没有意识到的,或者说是以前没重视的问题,随着问题的日益堆积,像一枚定时炸弹一样,终于显现出来,轰的我晕头转向,遍体鳞
伤。
课后冷静下来,我告诉自己,接受教训,总结经验,钻研教材,不断摸索,争取进步。
一:备课要教材、学生一起备。
以前在学习时,总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备课不仅要把课程内容备精、备细,还要备学生。
而在我的意识中,备课吗,就是要把课备透,把环节设计的有条不紊,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就拿本课来说,我利用了三个大环节来达到此目标,首先认识美术作品有两大部分组成:主体,背景。
然后认识相同主体不同背景,背景对主体的说明作用,其中用三个小环节来深入研究:
1、了解背景对主体有说明作用。
2、认识背景对主体的说明作用到底有多大(丰富画面、改变
内容、渲染气氛)3、走近大师的作品,欣赏背景的作用。
最后认识不同主体相同背景,主体对背景的反作用。
这样的环节是花费了我很大的心思设计出来的,我觉得是在一个递进的环节中使孩子渐渐接收了知识。
就是这样一节课,却以失败而告终。
为什么??成千上万个问号胀满了整个大脑。
经过与老师的交流和自己的反思,我找到以下症结:1、备课要背出学生的接受能力。
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并不大,他的接受能力还很有限,表达能力也是处在初级阶段,问题太深,只能使他们语塞,不知所云,比如我的第一个问题: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画,这幅作品反映了什么?这个问题提的就太大,孩子们哪能欣赏到这么深。
据我的教导主任回忆,这幅作品在语文课上有出现,但是是在六年级的老教材上,是画配有文字说明的讲读课文。
以上资料说明,我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没有真正的备到课程中来,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以至于浪费了课上时间,讲的着急没人回答问题,听的不会说也一副无奈的表情。
所以,备课一定要备学生,备他的接受能力,备他的知识面,备他的表达能力,备他的认知能力,且要放在首位。
2、课程环节设计要由浅入深。
我觉得上一节课应该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引进来,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一点一点的深入,这样大多数同学都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