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陆军26个由师改编的步兵旅简史
建国以来解放军历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
建国以来解放军历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我军实施的较大规模的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就有10次,先后有数十个大军区和兵团级单位被撤销,近千所军队院校、医院等被裁撤、缩编或改隶,全军员额从抗美援朝时的627万人减为目前的230万人。
回顾建国以来我军历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10月至1952年,确立国家军事领导体制和人民解放军进行精简整编。
1949年10月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重新组成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重新划分战区,将全国划分为13个军区;调整了总部和战区的领导机构;组建了新的军兵种,改建和新建了军事院校。
到1950年,人民解放军总人数骤增至近550万,军费开支占国家财政支出的41.1%。
1950年4月,中央政治局决定对军队进行大规模的精简整编复员的重大战略决策。
中央军委于5月16日至31日对整编复员工作进行研究、讨论和部署。
决定军队复员150万人,将全军的总员额由550万压缩到400万,当年即复员23.9万余人。
这是我军建国后的第一次精简整编。
整编方针是:缩减陆军,尤其是步兵员额,加强空军、海军及各特种兵部队员额。
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精简整编工作终止。
之后,由于战争需要军队又进行了扩编,到1951年底总兵力达到611万人,最高时达到627万人。
朝鲜战场形势基本稳定后,中共中央决定再次进行精简整编,毛泽东于1952年1月批准了《军事整编计划》。
到1952年10月底,共精简19个军部、73个师,近200万人。
基本实现了朝鲜战争爆发前国家计划将军队员额压缩到400万的目标。
军费开支占全国财政总支出比例由1951年的43%下降为32.9%。
这是第二次精简整编,更确切地说是第一次精简整编任务的继续。
通过这次精简整编,陆军初步完成由分散领导向集中统一指挥、从单一步兵体制向诸兵种合成体制的转变。
同时,海军、空军和院校建设得到了加强。
第二阶段:1954年至1958年底,人民解放军按照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确定的精简整编规划和贯彻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又进行了第三、四两次大的精简整编。
7个甲类集团军军史杂谈
7个甲类集团军军史杂谈一野系统从现存的陆军集团军番号可看出,由于历史和政治斗争的原因,原彭德怀的一野系统裁减最多,在21个集团军中只有1军是唯一一支一野部队。
部队驻地从大西北到后来的河南开封到文革后的江南鱼米之乡-浙江。
而且在八十年代裁军整编中,由于1军是在编的24个军中硕果仅存的一野部队,在原一野系统老干部的鼎力支持下,为平衡军中各派力量,1军被光荣的确定为全军七大甲类集团军之一,同属南京军区的原二野系统的12军只能屈列乙种集团军。
二野系统,在解放战争中,从中原大地一直打到云南边境的14军是一支二野劲旅,即陈(赓)谢(富治)兵团。
在80年代的对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中,14军以两山血战一战成名,获得了"丛林猛虎"的称号。
两山血战,以老山战场最残酷,以者阴山之战打得最有魅力,时任14军49师师长廖锡龙不愧将才,大战之前,亲自赴前沿侦察敌情,为迂回部队选择最佳迂回道路。
总攻之前,两度推迟总攻时间,在老山之战开战后40分钟才发起攻击,使得迂回部队得以及时到位,匆忙赶到的部队指战员得以利用宝贵时间调整部署。
事实证明,两次调整总攻时间十分必要,部队战前准备了200口棺材,战后100口都多。
此战之战果,不仅军区首长没想到,许多参战官兵都没想到。
战后,悍将廖锡龙升任14军军长,当选"84年十大风云人物",数年后,又晋升成都军区司令员,现为总后勤部部长,上将。
80年代中期,昆明军区被裁撤,14军由此改换门庭归属成都军区。
由于14军担负热带丛林的山地作战任务,作战以传统的步兵为主,而且在成都军区内14军属于合并前的昆明军区相当于外来户。
所以原成都军区的嫡系部队13军荣幸列编甲类集团军,把同军区在对越战争中有出色表现的"山地猛虎"-14军活活挤出了甲类军的行列。
原14军军长廖锡龙升任成都军区司令后,与麾下的13军也因此始终有一份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三野系统:甲类集团军中的21军和27军是原陈毅、粟裕的三野二纵和九纵。
建国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师的发展7解读
建国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师的发展 7步兵第 200师1949年 2月, 由华北军区第 3兵团第 2纵队第 6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67军第 200师, 该师前身是 1946年 6月以晋察冀野战军第 3纵队(原冀中纵队 11旅旅部、旅直属队及所属的 33团、冀中 6分区 72团、 7分区 79团合编而成的冀中军区独立第 8旅。
1947年 1月调入晋察冀野战军第 2纵队改称第 6旅。
1948年 5月,随纵队编入华北军区第 2兵团。
8月又随纵队编入华北军区第 3兵团。
解放战争中, 200师基础老, 战斗作风勇猛, 是恢复冀中解放区的主力, 598团前身是吕正操团一部, 战力强悍, 1946年 7月到 12月作战中,十战十捷,威震冀中,被授予“ 战斗模范团” 光荣称号。
后又在青沧、清风店战役中表现突出,两次荣立集体大功,为晋察冀著名的双大功团。
该师还参加了石家庄、察南、平津、太原等著名战役,表现均佳。
1951年 6月, 200师随军入朝参战,在金城地区担负作战和防御等任务,共毙伤敌 24124人,俘虏敌 915人, 1954年 9月回国驻防山东。
1985年 7月, 200师组织第 598团赴滇增援,参加对越轮战,全团歼敌 1264人,其中毙敌 606人。
全军整编时,该师撤消步兵第 600团,调入原 201师 602团,改番号为陆军第 67集团军步兵第 200师,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
1989年 598团执行特种警备团编制。
1998年体制编制调整, 200师缩编为步兵第 200旅,转隶陆军第 26集团军。
2003年该旅被撤消番号和建制步兵第 201师1949年 8月独立步兵第 210师编入 20兵团 67军序列,改番号为陆军第 201师。
该师前身是 1949年 4月,奉华北军区命令整编。
以唐山警备 1团为基础与 14分区独立 14团合编为 628团;以秦皇岛警备团 (原 13分区警备团为基础与 12分区独立 2团合编为 629团; 以 14分区独立 13团为基础与唐山警备 2团合编为 630团; 以冀东军区机关及其直属队编成华北军区独立步兵第 210师机关及直属队。
东北军部队各时期的编制情况
东北军部队各时期的编制情况一、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先后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官和全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
他于1931年5月1日将原东北军部队按国民革命军序列和东北军地方特点改组,各部编制如下:1、国民革命军陆军独立步兵旅独立第7旅旅长王以哲驻沈阳独立第8旅旅长丁喜春驻打虎山辖第619、620、621团辖第622、623、624团独立第9旅旅长何柱国驻山海关独立第10旅旅长刘翼飞驻兴城辖第625、626、627团辖第628、629、630团独立第11旅旅长董英斌驻前所独立第12旅旅长张廷枢驻锦州辖第631、632、633团辖第634、635、636团独立第13旅旅长李振唐驻昌黎独立第14旅旅长陈贯群驻山海关辖第637、638、639团辖第640、641、642团独立第15旅旅长姚东藩驻高桥独立第16旅旅长缪澄流驻新立屯辖第643、644团辖第645、646、647团独立第17旅旅长黄师岳驻昌图独立第18旅旅长杜继武驻大凌河辖第648、649、650团辖第651、652、653团独立第19旅旅长孙德荃驻盘山独立第20旅旅长常经武驻洮南辖第654、655团辖第656、657、658团独立第21旅旅长赵芷香驻宁安独立第22旅旅长苏德臣驻双城辖第659、660团、骑兵第21团辖第661、662、663团独立第23旅旅长李桂林驻长春独立第24旅旅长李杜驻依兰辖第664、665、666团辖第667、668、699团独立第25旅旅长张作舟驻永吉独立第26旅旅长邢占清驻哈尔滨辖第670、671、672团辖第673、674、675团独立第27旅旅长吉兴驻延吉独立第28旅旅长丁超驻长春辖第676、677、678团辖第679、680、681团独立第29旅旅长王永盛驻龙江独立第30旅旅长于兆麟驻八面城辖第683、684、685团辖第686、687、688团独立第31旅旅长富春驻围场辖第689、690团第36师师长汤玉麟(兼)第106旅旅长张从云驻水源辖第211、212团第107旅旅长董福亭驻凌源辖第213、214团第108旅旅长刘延春驻隆化辖第215、216团吉林自卫团(即第682团)团长冯占海驻永吉2、国民革命军陆军独立骑兵旅独立骑兵第3旅旅长张树森驻哈尔套街独立骑兵第4旅旅长郭希鹏驻通辽辖骑兵第39、40、41团辖骑兵第42、43、44团独立骑兵第5旅旅长李福和驻抚宁独立骑兵第6旅旅长白风翔驻榆关辖骑兵第45、46团辖骑兵第47、48团独立骑兵第7旅旅长常尧臣独立骑兵第8旅旅长程志远驻满洲里辖骑兵第49、50、51团辖骑兵第52、53、54团陆军骑兵第1师师长张诚德黑龙江骑兵独立团团长吴松村驻克山辖第1、2团(即骑兵第55团)3、国民革命军独立炮兵旅独立炮兵第6旅旅长王和华驻北镇、锦县独立炮兵第7旅旅长乔方驻山海关、北镇辖炮兵第11、12、13团辖炮兵第14、15、16团独立炮兵第8旅旅长刘翰东驻锦县辖炮兵第17、18团独立炮兵第19团团长穆纯昌驻长春独立炮兵第20团团长朴炳珊驻泰安4、国民革命军陆军工兵团工兵第11团团长杜维纲驻义县工兵第11营营长佟荣甫驻永吉工兵第12营营长刘润川驻龙江5、辎重干部教导队队长牛元峰驻新民6、战车队(坦克营)队长李振远7、铁甲车队队长曹曜章驻沟帮子8、通信大队队长李振驻沟帮子9、交通旅旅长蒋斌10、探照灯队队长金忠山11、军乐队第1队队长黄继德第2队队长张凤歧12、卫队统带部统带刘多荃参谋长王秉钺卫戍队队长谭海步兵总队队长戴联玺第1队队长杜长龄第2队队长汲绍刚第3队队长荣子恒13、东北宪兵司令部司令陈兴亚驻沈阳副司令邵文凯驻北平副司令李润驻山西第1大队队长杨洪基驻沈阳第2大队队长祝恩海驻沈阳第3大队队长刘景泉驻山海关第4大队队长付常瑞驻沈阳第5大队队长张江清驻永吉第6大队队长魏福海驻龙江14、兴安屯垦公署督办公署督办邹作华驻洮安屯垦军统带部统带苑崇谷第1团团长苑崇谷(兼)驻索伦第2团团长张毓龙驻葛根庙第3团团长赵冠五(关玉衡代)驻苏鄂公府15、省防军黑龙江陆军第1旅旅长张殿九驻扎兰屯辖第2、3、6团黑龙江陆军第2旅旅长苏炳文驻海拉尔辖第1、4团黑龙江陆军第3旅旅长马占山驻黑河辖第5团、骑兵团卫队团团长徐宝珍驻龙江热河骑兵第9旅旅长崔兴武驻开鲁辖第56、57、58团热河骑兵第10旅旅长石文华驻赤峰辖第59、60、61团16、海军东北海军司令部司令张学良(兼)副司令沈鸿烈驻青岛东北海军第1舰队队长凌霄东北海军第2舰队队长袁乔方江防舰队队长谢刚哲17、空军东北航空司令部司令张学良(兼)副司令张焕相(代)副司令徐世英驻沈阳18、镇守使东边镇守使于芷山驻山城镇洮辽镇守使张海鹏驻洮南滨江镇守使丁超驻哈尔滨延吉镇守使吉兴驻延吉绥宁镇守使赵芷香驻宁安吉长镇守使李桂林驻长春依兰镇守使李杜驻依兰黑河镇守使马占山驻黑河哈满警备司令张殿九驻扎兰屯呼伦贝尔警备司令苏炳文驻海拉尔临绥驻军司令部司令于学忠驻山海关东北军各时期的编制情况二、1933年3月10日,长城抗战失败,张学良通电下野。
国军抗战时期各战区序列
【抗战时期的国民党战场各战区序列表】(1937—1938年)陆海空军最高统帅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参谋总长何应钦1.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作战地区:平汉路方面。
兵力——第20集团军商震第32军商震(兼)骑兵第14旅张占魁第1集团军宋哲元第53军万福麟第77军冯治安第181师石友三第17师赵寿山骑兵第3军郑大章第68军刘汝明(直属)第92军李仙洲(直属)第106师沈克(直属)第118师张砚田(直属)新编第8师蒋在珍(直属)新编第35师王劲哉(直属)骑兵第4师王奇峰(直属)以上共辖25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2个骑兵师,其他特种部队在外。
2.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作战地区:山西方面。
兵力——南路前敌总司令卫立煌第3军曾万钟第9军郭寄矫第14军李默庵第93军刘戡第15军刘茂恩第17军高桂滋第19军王靖国第47军李家钰第61军陈长捷第14军团冯钦哉北路前敌总司令傅作义第35军傅作义(兼)新编第2师金宪章骑兵第1军赵承绶骑兵第2军何柱国第18集团军朱德第66师杜春沂(直属)第71师郭宗汾(直属)第33军孙楚(直属)第34军杨澄源(直属)以上共辖27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3个骑兵师,其他特种部队在外。
3.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作战作区:苏浙方面兵力——第10集团军刘建绪第28军陶广第70军李觉第79师陈安宝暂13旅杨永清宁波防守司令王皞南辖第一九四师陈德法温台防守司令徐旨乾辖暂编第一二旅李国均第19集团军罗卓英第18军罗卓英(兼)第79军夏楚中第25军万耀煌第73军王东原第23集团军唐式遵第21军唐式遵(兼)第28集团军潘文华第23军潘文华(兼)新编第4军叶挺(直属)独立第6旅周志群(直属)游击总司令黄绍竑以上共辖24个步兵师,6个步兵旅,其他特种及游击部队在外。
4.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何应钦(兼)作战地区:两广方面。
兵力——第12集团军余汉谋第62军张逵第63军张瑞贵第64军李汉魂第8军团夏威独9旅李振良独20旅陈勉吾虎门要塞司令陈策以上共9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其他特种及要塞守备部队在外。
【珍贵史料】国民革命军整编师
【珍贵史料】国民⾰命军整编师国民⾰命军整编师抗战胜利后国民⾰命军整编师介绍根据1946年1⽉10⽇马歇尔、张群、周恩来三⼈军事⼩组签定整编军队⽅案,国民⾰命军⽅⾯接受第⼀阶段整军90个师计划。
国民⾰命军于1946年2⽉在南京召开整编会议,拟定整编军队⽅案,预定在1946年7⽉1⽇完成,计划完成90个2旅4团制整编师(预定第⼆期整编后余50个3团制师)。
因为派系纠纷延误时间,⾄6⽉30⽇内战全⾯爆发,实际只整编约58个师即投⼊战争。
整编师由军改建、辖2-3个整编旅;整编旅由师改建,原辖3个步兵团改为2个实编步兵团及1个只保留基⼲的补充训练团(简称补训团或补充团),但有部分整编旅仍辖3个实编团。
1947年末整编旅开始恢复3个实编团。
1948年将部分3旅2团制整编师改为2旅3团制,另1旅辖3个补训团名为后调旅撤回后⽅整补。
另在47-48年间⼜改编及新建部分整编师。
1948年9-10⽉间结束整编制度,恢复军、师番号(新疆除外)。
随着1949年9⽉国民⾰命军驻新疆部队起义,最终结束整编军制。
以下为各整编师番号,并希望修正及补充。
国民⾰命军荣1师(或⽈9师):以8军166旅等在48年改编,辖3、166、暂26旅,中央军,部分美械装备。
国民⾰命军第1师:1军改编,辖1、78、167旅,胡宗南中央军,部分美械装备。
国民⾰命军第2师(未成):52军改编,辖2、25、195旅,中央军,美械装备。
(2)2师:48年以45师残部等组建,辖211、213旅,中央军。
国民⾰命军第3师:10军残部和89军合并改编,辖3、20、新1旅,中央军。
47年改编,辖3、20旅。
(2)3师:原3师两次被歼灭后,48年由11师18旅等部为基⼲重组,辖18、75旅,陈诚中央军,半美械装备。
国民⾰命军第4师:4军等部改编,辖59、90、102旅,张发奎、薛岳中央化粤军。
48年改编,辖59、90旅。
国民⾰命军第5师:军在47年改编,辖45、96、200旅,中央军,美械装备。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的编制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的编制1.原西北野战军改编为“第一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宗逊、韩练成、赵寿山任副司令员,闫揆要任参谋长,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王政柱、韩练成、李克夫任副参谋长、张德生任政治部副主任所属各纵队依次改称第一、二、三、四、六、七、八军,骑兵第一师。
总兵力15.5万。
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王震。
下辖第1军:军长.贺炳炎,政委.廖汉生,第一军下辖第1.2.3师;第2军:军长.王震兼政委,下辖第4.5.6师;第7军:军长彭绍辉,政委罗贵波,下辖第19.20.21师。
第二兵团:司令员许光达,王世泰。
下辖第3军:军长许光达,政委.朱明,下辖第7.8.9师;第4军:军长王世泰,政委张仲良,下辖第10.11.12师;第6军:军长罗元发,政委徐立清,下辖16.17.18师;第8军:军长姚喆,政委高克林,下辖第22.23师,骑兵第一师,师长康健民,政委李佐玉。
一野一共出了元帅1人,大将1人,上将13人,中将27人,少将191人。
2.原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张际春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段君毅任后勤部司令员兼政委,下辖第三、第四、第五兵团共10个军又1个特种兵纵队。
野战军下辖第3、第4、第5兵团,共9个军,加一特种兵纵队。
第3兵团司令员由有“赵子龙”美誉的陈锡联担任、政治委员谢富治,辖第10军(由兵团副司令员杜义德兼任军长、王维纲任政治委员,下辖第28.29师)、第11军 (曾绍山任军长、鲍先志任政治委员,下辖第31.32.33师)、第12军(由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兼任军长和政治委员,下辖第34.35.36师)。
第4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是传奇将军陈赓,辖第13军(周希汉任军长、刘有光任政治委员,下辖第37.38.39师)、第14军(李成芳任军长、雷荣天任政治委员,下辖第40.41.42师)、第15军(秦基伟任军长、谷景生任政治委员,下辖第43.44.45师)。
26军各部沿革简介
26军各部沿⾰简介中国⼈民解放军第26军的前⾝是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是由⼋路军⼭东军区所属鲁中军区部分部队发展⽽来的。
辖第76师、第77师、第78师。
76师的前⾝是41年8⽉组建的⼋路军⼭东纵队第4旅,42年3⽉兼鲁中第1军分区,同年8⽉第4旅番号撤销为鲁中军区第1军分区,45年8⽉以该分区为基础组建⼭东军区第4师,同年 12⽉28⽇改称⼭东军区所属鲁中军区第4师,47年1⽉编⼊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为第22师,49年2⽉改称中国⼈民解放军第26军第76师。
该师是沂蒙⼭上的⽼部队,是⼭东军区⼤反攻期间组建的⼋个主⼒师之⼀,部队基础好,所辖团队均为⽼部队,该师战⽃作风过硬,擅长⼭地作战,有较强的攻坚能⼒,部队战⽃⼒很强,是三野头等主⼒师。
226团的前⾝是⼋路军第129师津浦⽀队,38年末改称⼋路军第115师津浦⽀队,39年10⽉调归⼭东纵队,11⽉与原⼭东纵队第2⽀队(胶东第61团第2、3营)合编为⼭东纵队第2⽀队,40年9⽉改编为⼭东纵队第2旅第4团,42年8⽉编⼊⼋路军第115师教导第1旅第4团,43年3⽉改称⼭东军区鲁中第4团,45年8⽉中旬编⼊⼭东军区第4师为第10团,同年12⽉28⽇改称⼭东军区所属鲁中军区第4师第10团,47年1⽉编⼊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为第22师第64团,49年2⽉改称中国⼈民解放军第26军第76师第226团。
该团是⼭东纵队中为数不多的拥有红军连队的团队,战⽃作风硬朗,战⽃经验丰富,执⾏命令坚决,攻防兼备,以攻坚能⼒见长,部队战⽃⼒很强,是⼭东军区⼗三个主⼒团之⼀,也是军、师第⼀主⼒团。
227团的前⾝是⼋路军⼭东纵队第4旅第10团,42年8⽉调⼊鲁中军区第1军分区仍为第10团,43年3⽉团部撤销番号保留,部队由分区直接指挥。
44年初重组该团团部,45年8⽉编⼊⼭东军区第4师为第11团,同年12⽉28⽇改称⼭东军区所属鲁中军区第4师第11团,47年1⽉编⼊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为第22师第65团,49年2⽉改称中国⼈民解放军第26军第76师第227团。
华野雄师之“百旅之杰”传奇
华野雄师之“百旅之杰”传奇作者:朱晓明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2年第1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 军58 师是新四军王牌劲旅,华东野战军战斗序列中的第一师,享有“百旅之杰”的美誉,现任中央军委委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上将曾在80 年代担任过该师师长。
新四军甲等旅58 师是一支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辉战绩的英雄部队,该师所属团队最早起源于1932 年9 月的福建“兰田暴动”,抗战时期改编为新四军,弯弓射日,浴血江南。
师建制前身为1939 年11 月由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和丹阳游击纵队合编成立的新四军挺进纵队,下辖4 个团。
1940年7月改编为苏北指挥部1 纵,下辖3 个团。
皖南事变后,改为新四军1 师1旅,旅长兼政委叶飞,下辖3 个团。
1942 年4 月,1 旅兼苏中3 分区。
1945 年3 月,组建新四军1 师教导旅。
1945 年4 月,南下苏浙,改编为苏浙军区第4 纵队。
1945 年8 月抗战胜利时,新四军共有26 个机动作战旅,其中军部确定苏浙4 纵与其他10 个旅(纵队)为甲等旅。
1945 年11 月,4 纵北撤,于涟水改为新四军1 纵1 旅,开赴山东作战。
1946 年1月,改编为山东野战军1 纵1 旅,仍辖3 个团。
同年11 月,所属第2、3团合并为第2 团。
1947 年2 月,1旅改编为华东野战军1 纵1 师,师长廖政国,政委曾如清。
5 月,从胶东军区调1 个团编入1 师,补齐了建制。
1949 年2 月,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 军58 师,师长兼政委曾如清,原属各团依次改称为第172、58 师是有红军基础的新四军老部队,华野头等主力师,著名的“叶(飞)、王(必成)、陶(勇)部队”的中坚力量。
战争年代打了不少恶仗硬仗,在多次重大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该师战斗作风顽强,革命意志坚定,善长野战条件下的攻防作战,尤以长于穿插和顾全大局、勇挑重担著称。
抗战时期,参加了夜袭浒墅关、火烧虹桥机场、郭村保卫战、黄桥决战、车桥战斗、进军浙西等战役战斗。
解放军“师改旅”之重度深思
解放军“师改旅”之重度深思我军师改旅的效果不算理想,搞师改旅,进而搞全旅制军,我军师改旅的效果不算理想,有点东施效颦的味道,而且最后发现西施原来没有颦!这里随便谈谈改革成效不理想的原因并和其它国家比较一下,观点很步成熟,大家多多拍砖。
(1)配属和后勤部队的问题。
师改旅之后旅的编制级别比团要高,但是后勤支援力量显然师不能按照师的标准配置了。
这就导致旅一级部队的后勤支援力量不足。
师改旅以前的团合成化程度不高(相当一部分旅是原来的乙等师),摩步团或坦克团内除了队属炮兵就是单一的步兵或者坦克兵,维修保养工作局限性相对较大。
团一级的修理分队保养维护的装备比较单一。
只有师有能力为大多数单位提供后勤保障。
现在的旅情况就步一样了,营是分队级别的单位,装备修理维护能力有限。
旅的后勤部门必须完成原来团和师两级后勤部门要完成的任务。
而且旅的兵种和兵器种类和原来的师相比是一样不少,坦克、装甲输送车、122榴弹炮、122或130火箭炮等主战装备一样不少;部分旅还有电子战分队等新型分队,这更增加了装备维护保养以及修理的压力。
旅的编制级别显然不如师一级,也没办法维持如此规模的修理分队,自然有问题。
再者原来团的后勤部门只负责下属4个营的保障任务;师的后勤部门只负责下属几个团的后勤,具体事物可交给团自己去办理。
现在少了团这一级,旅的后勤部门要一直管到营,而旅下属营的数量比团多多了。
一个摩托化步兵旅下辖一个坦克营,4个摩步营,还有炮兵团(这个团是指挥机构,没有政、后、装部门)榴弹炮营和火箭炮营。
(2)管理问题。
营是分队,最低一级的部队是团,团也是最小的合成化单位。
营只是一个作战指挥机构,比如营里面的人事调动任免、薪金福利发放、干部退伍转业、新兵入伍和分配,营都是管不了的。
这些事情都归团里管。
现在的旅,团一级已经没有了,营的级别又没改变。
让旅管到连实在勉为其难,连队的数量也太多了,即使下力气管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再就是干部的升迁问题。
解放军各军的历史来源
--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51军:原湖北起义的国民党张轸兵团。
52军:原湖南起义的国民党长沙绥靖公署部队。
53军:原湖南起义的国民党长沙绥靖公署部队。
54军:解放军44军和45军合并。
55军:解放军48、49、52、53军合并。
58军:原冀南军区独立旅和基干团。
60军:原太岳决死3纵,冀鲁豫独立2旅和太岳军区部队,解放军华北8纵。
;解放军二野1纵。
17军:原 铰 豫军区3个独立旅。
18军:原江西红5军;八路军115师教导7旅和豫东地方部队;解放军二野2纵。
19军:原新四军5师和起义的国民党陕军部队(原杨虎成部)。
20军:原新四军苏浙军区2、4纵队和苏中军区教导1旅;解放军三野1纵。
21军:原新四军2师4、5旅和4师9旅(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解放军三野2纵。
61军:原太行军区2个独立旅和华东军区皮定钧旅;解放军华北13纵。
62军:原冀南军区2个独立旅和太行军区基干团;解放军华北15纵。
63军:原冀中军区3个旅;解放军华北3纵。
64军:原晋察冀10、11、12旅;解放军华北4纵。
65军:原冀晋军区独立1、2旅和野4旅。
66军:原冀晋军区独立1、2旅和地方部队;解放军华北1纵。
军111师;解放军四野1纵。
39军:原红25军和红27军;八路军115师344旅和129师新2旅;解放军四野2纵。
40军:原山东解3师和冀热辽16军分区部队;解放军四野3纵。
41军:原山东解6师和解5师2个团;解放军四野4纵。
42军:原辽东独立1、2、3师和山东警3旅及晋察冀16团;解放军四野5纵。
抗日战争中各军队编制及其历史
第一集团军 1937 年 8 月上旬由原驻守在平津冀察地区的第二十九军扩编而成,集团军总司 令为宋哲元,下辖初由宋哲元兼军长后由张自忠任军长的第五十九军、冯治安任军长的第七 十七军和刘汝明任军长的第六十八军,属第一战区指挥管辖。在卢沟桥抗战中驻守宛平的第 三十七师第一一 0 旅吉星文的第二一九团及抗战爆发后最早为国捐躯的佟麟阁、赵登禹将军 都属于这支部队。将第二十九军扩编为第一集团军,据说是为了表彰这支率先参加对日作战 的部队,授予该集团军 3 个军的番号也别具匠心,即一个明“七七”,即第七十七军,两个暗 “ 七七”,即第五十九军和第六十八军,以纪念七七抗战。后刘汝明的第六十八军加入平绥 路一线作战的第七集团军的战斗序列。1937 年 10 月下旬,第五十三军、骑三军、第九十二 军、第六十七军等部也曾归属第一集团军指挥。该集团军参加过津浦路北段和平汉路北段对 日作战行动,在菏泽保卫战中,配属第一集团军作战的湖南部队第二十三师作战失利,师长 李必蕃受重伤后自戕殉国。1938 年,第一集团军自河北退入河南,后调归第五战区指挥管辖, 驻守湖北北部。同年 10 月,第一集团军奉令整建制改称第三十三集团军,集团军总司令为 张自忠,一直驻守在第五战区、第六战区的湖北北部地区。尔后,由卢汉将军任军长的第六 十军奉令扩编为第一集团军。抗战爆发后,云南实力派首领龙云接受南京国民政府国防会议 的命令,将其训练多年、由全部法式武器装备的 6 个旅的滇军编为陆军第六十军,1937 年 10 月,第六十军在卢汉率领下出滇抗日。1938 年 4 月下旬到达徐州战场,奉令归第五战区指挥, 随即参加徐州外围禹王山战斗,首次对日作战即以极其顽强的战斗作风及时扼制住日军的攻 势,坚守预定防线 20 余天,以伤亡官兵近两万人的代价胜利完成统帅部及战区赋予的战斗任 务,该军第一八三师第五四二旅旅长陈钟书在与日军的激战中阵亡殉国。由第六十军扩编成 的第一集团军下辖先为卢汉、后为安恩溥为军长的第六十军、孙渡为军长的第五十八军和张 冲为军长的新编第三军,集团军总司令初为龙云,继任为卢汉。后该集团军调归第九战区指 挥管辖,驻守江西、滇西,曾参加过武汉会战、三次长沙会战和长衡会战。1940 年后,第一 集团军司令部及总司令卢汉率第六十军奉令调回云南,接受昆明行营指挥管辖,第一集团军 副总司令部及副总司令高荫槐、孙渡率第五十八军、新三军仍留湖南、江西接受第九战区指 挥管辖。1944 年秋豫湘桂战役中,国民党中央军嫡系第九十三军在广西全州作战中失利,军 长陈牧农被逮捕枪决,该部番号也被取消。1945 年初,在云南的第一集团军下辖的部队一部 奉令扩编为第九十三军。不久,在云南的第一集团军的第六十军和第九十三军奉令加入中国 陆军总司令部直辖、专门用于担任战略反攻任务的四个方面军中的第一方面军,在湖南第九 战区的第一集团军番号直至抗战胜利才撤销。后第一方面军的部队曾赴越南参加接受日军投 降的工作。
国军各时期战斗序列
国军各时期战斗序列1926年7月(北伐战争时)国民革命军序列总司令:蒋介石(蒋中正);军事总顾问:加伦;总参谋长:李济深;总参谋次长:白崇禧;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总政治部顾问:铁罗尼第一军:军长何应钦;党代表缪斌;顾问切列巴诺夫第二军:军长谭延闓;党代表汪精卫(未到职);副党代表李富春;顾问预不罗甫斯基第三军:军长朱培德;党代表朱克靖;顾问马赤意利克第四军:军长李济深(兼);党代表廖乾吾;顾问巴罗第五军:军长李福林;副党代表李朗如;顾问叶林第六军:军长程潜;副党代表林伯渠第七军:军长李宗仁;党代表黄绍竑;顾问予金第八军:军长唐生智;党代表刘文岛;顾问奥依尼其1937年8月20日(抗战初期)国民革命军序列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参谋总长程潜;副参谋总长白崇禧第一战区(辖区:平汉、津浦两铁路线,共26个师又6个旅。
)司令长官:蒋中正(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哲元;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刘峙;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第二战区(辖区:晋、察、绥,共13个师又16个旅。
)司令长官:阎锡山第六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预备军总司令阎锡山(兼)第三战区(辖区:江、浙,共18个师又7个旅。
)司令长官:冯玉祥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张发奎;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第十集团军总司令刘建绪;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陈诚第四战区(辖区:闽、粤,共13个师又3个旅。
)司令长官:何应钦第四集团军总司令蒋鼎文;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余汉谋第五战区(辖区:鲁,共18个师又1个旅。
)司令长官:蒋中正(兼),后由李宗仁调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第五集团军总司令顾祝同直属部队第一预备队司令长官李宗仁;第二预备队司令长官刘湘;第三预备队司令长官龙云;第四预备队司令长官何成濬;第十七集团军司令长官马鸿逵;第十八集团军司令长官朱德;骑兵第二军军长何柱国空军(共九个大队,各式飞机305架)总司令蒋中正(兼);前敌总指挥周至柔海军(各种舰艇共66艘,总排水量五万九千余吨)总司令陈绍宽抗战时期国民革命军序列一(1938年1月)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作战地区:平汉路方面兵力:共辖25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2个骑兵师第21集团军司令官商震,下辖:第32军军长商震(兼),骑兵第14旅旅长张占魁第1集团军司令官宋哲元,下辖:第53军军长万福麟,第77军军长冯治安,第181师师长石友三,第17师师长赵寿山,骑兵第3军军长郑大章第68军军长刘汝明(直属),第92军军长李仙洲(直属),第106师师长沈克(直属),第118师师长张砚田(直属),新编第8 师师长蒋在珍(直属),新编第35师师长王劲哉(直属),骑兵第4师师长王奇峰(直属)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作战地区:山西方面兵力:共辖27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3个骑兵师南路前敌总司令卫立煌,下辖:第3军军长曾万钟,第9军军长郭寄峤,第14军军长李默庵,第93军军长刘戡,第15军军长刘茂恩,第17军军长高桂滋,第19军军长王靖国,第47军军长李家钰,第61军军长陈长捷,第14军团军团长冯钦哉北路前敌总司令傅作义,下辖:第35军军长傅作义(兼),新编第2师师长金宪章,骑兵第1军军长赵承绶,骑兵第2军军长何柱国,第18集团军总指挥朱德第66师师长杜春沂(直属),第71师师长郭宗汾(直属),第33军军长孙楚(直属),第34军军长杨澄源(直属)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作战地区:苏浙方面兵力:共辖24个步兵师,6个步兵旅第10集团军司令官刘建绪,下辖:第28军军长陶广,第70军军长李觉,第79师师长陈安宝,暂编第13旅旅长杨永清第19集团军司令官罗卓英,下辖:第4军军长吴奇伟,第18军军长罗卓英(兼),第79军军长夏楚中,第25军军长万耀煌,第73 军军长王东原第23集团军司令官唐式遵,下辖:第21军军长唐式遵(兼)第28集团军司令官潘文华第23军军长潘文华(兼)新编第4军军长叶挺(直属),独立第6旅旅长周志群(直属)宁波守备司令王皓南,辖第194师师长陈德法温台守备司令徐旨乾,辖暂编第12旅旅长李国钧游击总司令黄绍雄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何应钦(兼)作战地区:两广方面兵力:共辖9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第12集团军司令官余汉谋,下辖:第62军军长张达,第63军军长张瑞贵,第64军军长李汉魂,第65军军长李振球,独立第9旅旅长李振良,独立第20旅旅长陈勉吾第8军团军团长夏威,虎门要塞司令陈策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作战地区:津浦线方面兵力:共辖27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第3集团军司令官于学忠,下辖:第51军军长于学忠(兼),第12军军长孙桐萱,第55军军长曹福休,第56军军长谷良民第11集团军司令官李品仙,下辖:第31军军长韦云淞第21集团军司令官廖磊,下辖:第7军军长周祖晃,第48军军长廖磊(兼)第22集团军司令官邓锡侯,下辖:第41军军长孙震,第45军军长邓锡侯(兼)第24集团军司令官顾祝同(兼),下辖:第57军军长缪溦流第27集团军司令官杨森第3军团军团长庞炳勋第59军军长张自忠海军陆战队第八战区司令长官:蒋中正(兼),副司令长官:朱绍良作战地区:甘宁青方面兵力:共辖5个步兵师,4个步兵旅,5个骑兵师,4个骑兵旅第17集团军司令官马鸿逵,下辖:第81军军长马鸿宾,第168师师长马鸿逵(兼),骑兵第1旅旅长马光宗,骑兵第10旅旅长马全忠,宁夏警备第1旅旅长马宝琳,宁夏警备第2旅旅长马得贵第80军军长孔令恂第82军军长马步芳骑兵第5军军长马步青第191师师长杨德亮挺进军司令马占山武汉卫戍司令部总司令:陈诚兵力:共辖14个步兵师,1个步兵旅第2军军长李延平,第49军军长刘多荃,第54军军长霍揆章,第60军军长卢汉,第75军军长周磊,第13师师长吴良琛,第57师师长施中诚,第77师师长彭位仁,江防总司令刘兴,海军陆战队西安行营主任:蒋鼎文兵力:共辖12个步兵师,4个步兵旅,3个骑兵师第11军团军团长毛炳文,下辖:第37军军长毛炳文(兼),第43师师长周祥初第17军团军团长胡宗南,下辖:第1军胡宗南(兼),第8军军长黄杰第21军团军团长邓宝珊第38军军长孙蔚如第46军军长樊崧甫第86师师长高双成第165师师长鲁大昌暂编骑兵第1师(直属)骑兵第6军军长阎炳岳(直属)闽绥靖公署主任:陈仪兵力:共辖2个步兵师,4个步兵旅第75师师长宋天才第80师师长陈琪福建保安第1旅旅长陈佩玉福建保安第2旅旅长李树棠福建保安第3旅旅长赵琳海军陆战队第2旅军委会直辖兵团兵力:共辖17个步兵师第20军团军团长汤恩伯,下辖:第13军军长汤恩伯(兼),第52军军长关麟征,第85军军长王仲廉第2集团军司令官孙连仲,下辖:第30军军长田镇南,第42军军长冯安邦第8集团军司令官张发奎,下辖:第36师师长蒋伏生,第50师师长成光耀,第92师师长黄国栋,第93师师长甘丽初,第167师师长薛蔚英第26集团军司令官徐源泉,下辖:第10军军长徐源泉(兼),第87军军长刘膺古国民革命军序列二(1938年11月)第一战区(辖区豫省及安徽之一部)司令长官卫立煌第二战区(辖区山西及陕西之一部)司令长官阎锡山第三战区(辖区苏南皖南浙闽两省)司令长官顾祝同第四战区(辖区两广方面)司令长官张发奎第五战区(辖区皖西鄂北豫南方面)司令长官李宗仁第八战区(辖区甘宁青及绥远方面)司令长官朱绍良第九战区(辖区赣省一部鄂南(长江以南)及湘省)司令长官陈诚薛岳(代)第十战区(辖区陕西方面)司令长官蒋鼎文鲁苏战区(辖区苏北及山东方面)总司令于学忠冀察战区(辖区冀察文面)总司令鹿钟麟国民革命军序列三(1944年冬)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代)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第十战区司令长官李品仙冀察战区总司令高树勋驻印军总指挥萨尔登副郑洞国第一方面军司令官卢汉第二方面军司令官张发奎第三方面军司令官汤恩伯第四方面军司令官王耀武昆明防守司令部司令杜聿明总部直辖部队地方绥靖部队军委会直辖部队1939年4月(抗战相持阶段)国民革命军序列第一战区(辖区:河南、安徽两省北部,共12个步兵师1个步兵旅1个骑兵师1个骑兵旅。
解放战争解放军编制
解放战争中旅建制与师建制的区别主要在实际兵源的人数。
并不是每个地方都可以成立较大人数的师建制,一般中央部队能够有足够的兵源建立师建制的部队,地方部队的人员一般比较适合人数较少的旅建制。
一个旅比一个师少一个团左右,而一个标准师是10000人,所以旅人数大约在7000人左右。
具体建制是根据部队具体的组建历史而形成的,比如:国民党的某些旅建制部队多数是地方保安团等杂牌部队经过整合而成的,要凑齐一万人的师级部队并不容易,而且,对于国民党中央而言,也不希望吃军饷的地方军阀的杂牌军壮大,威胁中央军的统治地位,因此,对于地方部队一般以旅、保安团等方式组建抵御红军和后来的八路军、解放军。
中共一方也大致如此,皮旅就是属于较大的地方部队,由于人数最多只有数千人,不可能成立师建制,人数不足勉强提高建制会使班排的人数锐减,不适合整体作战。
如果发生战斗减员会产生官多兵少的状况,不利于作战的实际需求。
在解放战争中,机动作战和游击作战中旅作为人数恰当的建制,在很多局部战斗中非常常见,但是,对于后期大兵团作战,如三大战役中,主力就不可能是旅这种小建制的部队,而是师为基础的兵团作战。
旅作为建制一般多出现在人数较少的地方部队或游击部队、特种部队的建制上。
#####################“集团军”(正军)以下设“师”(正师)或“旅”(副师);师以下设团,团以下设营;旅以下设营不设团一般两种建制:师建制:军-师-团-营-连-排-班旅建制:军-旅-营-连-排-班在解放军部队里边,一个连一般有三个排组成.而一个排一般有三个班组成,一个班一般有十个人左右.所以这样算来,一个排有30人左右.再加上炊事班,通信员,司务长,三个排长、副连长、连长、指导员。
大约在120人左右。
在武警内卫部队中,尤其是在武装守卫重要建筑等守卫部队,每个中队的兵力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武装守卫桥梁的武警中队,要按照桥梁的长短来分配兵力,有的中队有三到四个排,但是有的中队只有两个排。
中国步兵班武器配置沿革
中国步兵班武器配置沿革中国步兵班武器配置沿革步兵班是陆军中最基本作战单元,步兵班主要装备枪械及其他各种由单兵或班组携行战斗的武器。
作为最基层的一级军事组织,步兵班的训练状况、武器的优劣基本能够代表一支部队的战斗力。
因此如何根据军事形势的发展和本国国情合理配置步兵班轻武器,是任何一支军事力量都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
步兵班的编成看似简单,但却牵涉到军队建设的方方面面,是复杂的军事编制学思想中最基础的部分,而众所周知,军事编制是军事学说中最复杂也最具魅力的一部分。
如果放开说,小小的步兵班足以写成一本厚厚的书。
本文尽量以简单的文字叙述中国步兵班不同时期的编成和沿革。
人民解放军崛起于游击战争,在数十年革命战争锤炼中,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步兵战术。
崇高的政治信念、无以伦比的荣誉感、高效的战时政治动员机制使我军有着极强的内部凝聚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有别于西方国家雇佣军队体制下围绕多人配置自动火器的步兵战术。
抗美援朝战争中缺乏海空军装甲兵支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仅靠装备轻武器的轻步兵与有限的步炮协同打得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落花流水;中印边境战争中我军以杰出的近战夜战能力打得印度军队心服口服;即便是1964年的中苏珍宝岛冲突中,我军步兵在与装备相似的前苏军步兵较量时也体现出更胜一筹地步兵作战能力,为边境冲突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和平时期我军优秀的班组战术得到了长足发展,郭兴福、尚自席等班战术教学法使我军步兵班战术愈加细密。
即便是自认为“老子天下第一”的美军,在朝鲜战争中得到教训后也认为中国军队的班组战术是杰出的。
简单的讲,建国后我军步兵班武器系统的发展沿革,基本上与我军军用步枪的发展同步,可分为53式班用武器、56式班用武器、81枪族、95枪族四个时期。
53式班用武器抗美援朝战争后到上世纪60年代,是我军步兵班武器基本形成体系的阶段。
随着苏式轻武器的大量装备,我军以53式班用武器统一了步兵的装备,结束了轻武器装备“万国造”的局面。
二野雄师之“铁血劲旅”传奇
二野雄师之“铁血劲旅”传奇作者:朱晓明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4年第4期文/朱晓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 2军是以善打硬仗、敢打恶仗、险仗而著称的二野劲旅,所属34师为二野头等主力师,是二野劲旅这个响亮称谓和 1 2军“四个特别”光荣传统(即“特别听党话、特别能战斗、特别守纪律、特别讲团结”)的直接创造者和继承者。
劲旅前身34师的前身是1945年8月对日大反攻中成立的八路军太行军区韦(杰)支队,亦称第1支队,下辖5分区5团、48团、6分区41团。
同年11月,编入晋冀鲁豫军区第6纵队为16旅,旅长韦杰(6纵副司令员兼)、政委张国传,下辖第46、47、48团。
1946年7月,随6纵归晋冀鲁豫野战军建制领导。
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16旅,旅长尤太忠、政委邵子言。
1949年2月,16旅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34师,师首长不变,各团依次改称第100、101、102团。
1950年1月,34师兼重庆警备司令部。
100团为12军三大红军团之一,前身为1932年11月重建的红25军74师221团,后沿革为红28军244团、红73师217团、红75师225团、红25军224团,1934年12月并入红225团。
1936年4月,红225团扩编为红15军团75师。
土地革命时期,该团坚持鄂豫皖苏区斗争,参加了红25军的长征。
1937年8月,红75师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
1940年2月改为八路军2纵新1旅1团,5月随旅调归129师。
1943年3月,1团编入太行5分区,9月划归7分区。
抗战时期,该团参加过著名的町店战斗、香城固伏击战、百团大战等。
1945年8月,编入秦(基伟)向(守志)支队,11月,调归6纵16旅,改称第46团。
该团基础好,作风勇猛顽强,骁勇善战,攻击力强,战斗经验丰富,有“老1团”之称,是军、师第一主力团,也是二野战斗力最强的主力团之一。
6纵组建日寸,老1团本来是要编进18旅,但纵队副司令员兼1 6旅旅长韦杰曾经担任过这个团的领导,有着深厚的感情,连以上干部,他也很熟悉,而且这个团齐装满员,是响当当的6纵第一大团。
新四军各旅沿革沿革旅四军新四军新四
新四军各旅沿革第一师第1旅:1941年2月由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l纵队改称。
旅长兼政治委员叶飞,参谋长张藩,政治部主任吉洛(姬鹏飞)。
11月张藩任副旅长兼参谋长,阮英平任政治部主任,李一平任政治部副主任。
辖第1、第2、第3团和特务营。
同年4月,兼苏中军区第3军分区。
1942年9月,将第l、第2团与特务营合编为第1团,从原第l团抽调1个营加强地方武装建设;将第3团与泰东警卫团合编为泰东警卫团,归苏中军区第2军分区指挥;另成立特务营和教导队。
第1旅在苏中进行了反击日伪军"扫荡"、"清乡"的斗争,1944年3月参加车桥战役。
12月,以第l团、特务2团(原挺纵2团)、江高独立团编成第1旅,后改称1师教导旅,由叶飞率领南下,编为苏浙军区第4纵队。
第2旅:1941年2月由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2纵队改称。
旅长王必成,政治委员刘培善,副旅长段焕竞,参谋长杜屏,政治部主任陈对夫。
辖第4、第5、第6团和特务营。
1942年9月,兼苏中军区第2军分区,将第4、第5团和特务营合编为第4团,第6团第1营改为特务营,第6团其余部队与台北、兴化地方武装合编为台北独立团和兴化独立团。
同年12月3l日,第2旅旅部率第4团渡江南下,免兼第2军分区。
1943年1月16日在苏南与第16旅合编,仍称第16旅。
第3旅:1941年2月由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3纵队改称。
旅长陶勇,政治委员刘先胜(后吉洛,即姬鹏飞),参谋长张震东,政治部主任卢胜。
辖第7、第8、第9团和特务营。
1942年10月,兼苏中军区第4军分区,以第7、第8团各两个营与特务营合编为第7团,以第9团和第7、第8团各1个营充实地方武装。
1944年底,以第7团和特务第1、第4团编成第3旅,渡长江南下,1945年1月改称苏浙军区第3纵队。
第二师第4旅:1941年2月由新四军第4支队改编。
旅长梁从学,政治委员王集成(后张劲夫),副旅长吴世安,参谋长詹化雨(后黄序周),政治主任王集成兼(后李世焱)。
解放军发展各时期建制序列(一)
四、三大方面军
(一)、红一方面军(30.8—37.8) 一、组建(30.8.23 共三万余人) ——————————————————————28 二、第一次整编(30.10 四万余人) —————————————————————28 三、第二次整编(31.7 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29 四、中央红军第三次整编(32.3)——————————————————————29 五、江西军区、闽西军区成立(32.2)————————————————————30 六、“红一方面军”番号恢复(32.7)—————————————————————30 七、第五次整编(32.12)——————————————————————————31 八、第六次整编(33.6)——————————————————————————32 九、“中革军委”直属军区(33.6)——————————————————————33 十、第五次反‘围剿’时期中央红军及直属军区序列(33.9) ——————————33 十一、长征开始时“中央红军”序列(34.10)—————————————————35 十二、黎平改编(34.12)——————————————————————————36 十三、扎西缩编(35.2.9“二渡赤水”前) ——————————————————37 十四、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混编情况(35.7)—————————————————37 十五、改编为“陕甘支队”(35.9)——————————————————————38 十六、红一方面军重组(35.11) ——————————————————————38 十七、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36.2)—————————————————————39 十八、西方野战军组建(36.5)———————————————————————39 十九、三军会师时“红一方面军”序列(36.10) ———————————————40 二十、抗战前三大主力红军序列(37.7)———————————————————41
清末新军发展简史
清末新军发展简史新建陆军是清政府于清末,命袁世凯编练的一支新式陆军。
北洋新军乃是这支新式陆军中位于北方的六支主力部队的统称,其他地区的新军规模,装备均无法于北洋新军相比。
因此可以说北洋新军乃新建陆军之主力,再者北洋新军后来在历史上声名显赫,因此后世多有将“北洋军”当成新式陆军之统称。
事实上,北洋军之概念并不严格等于清末的新式陆军(但大部分情况下可以通用,下文一律以新式陆军通称)。
新式陆军在当时的中国不但武器精良,编制合理,并且开创了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的诸多空前的变革。
新式陆军中,北洋军后来因政治变动沦为军阀私兵,其将领大多成为民国时期北洋军阀之重要人物。
南方各省之新式陆军则被南方各省军阀瓜分,逐渐消亡。
历史背景满清军制向以八旗,绿营为国家正规军。
八旗为旗人组成,以京营八旗拱卫北京,以驻防八旗分守全国重地。
绿营则为汉人之国家常备军,以镇,协,标分守各地。
后八旗,绿营逐渐腐朽不堪用。
嘉庆时平白莲教川楚教乱,因八旗,绿营不堪用,随设勇营。
勇营为各地督抚自行招募,“保境护民”,战后即遣散。
是为有清一代于八旗,绿营外另立军队之始。
至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八旗,绿营,募勇皆一败再败,不得已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编练团练”,即后来之湘淮军(以及左宗棠的湘军分支-楚军)。
但湘淮军在军事编制,习气,战术上于旧式军队并无二致,土洋火器混编。
因此,湘淮军在平定太平天国后便迅速腐败,甲午战争,清廷征调之湘淮军一败涂地。
清廷遂知湘淮军不足恃。
甲午战后清廷决意自强,大力建设“练军”,练军武器装备全为洋枪洋炮,部分武器甚至为当时西方之最优。
共练成董福祥之甘军,聂士成之武卫军,毅军,以及江南的自强军,北方的定武军等新式练军。
因种种因素,新式练军在庚子之变中损失惨重。
当时编练新式练军已经不再和湘淮军一般“西学为用,中学为体”,仅仅更换武器装备。
而是大胆的对军队编制也做了一些改革。
自强军和定武军的军制有西式军制的影响,与旧式军队以营为主,兵无定数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