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应用研究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1. 引言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代人不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具有历史、文化、情感意义的传统和习俗等非物质文化财富。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习俗、传统知识与实践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更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它是民族认同感与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来源,能够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化智慧,对于人们认识自身文化根源、弘扬传统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有效地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国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强保护工作,激发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与关注,共同努力将其发展壮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展现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1.2 传承与发展问题的现状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在当前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首先,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和知识面临失传的风险。
许多传统手艺人年龄较大,年轻一代缺乏传承意愿和能力,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与技艺无人传承。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活困难,传统技艺缺乏市场需求,导致传承人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这进一步削弱了年轻一代学习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也受到文化市场的冲击。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消费主义文化逐渐蚕食传统文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商业化、碎片化等问题。
传统文化的纯粹性和原汁原味受到威胁,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失去了根基和内涵。
总的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在保护和传承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需要政府、社会各界、传承人共同努力,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整合平台的研究与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整合平台的研究与分析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和文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并参与了在人类发展的完整过程。
随着科技的进步,市场经济全球化使民间文化收到巨大的冲击,很多非遗的传承面临断层,诸多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项目在走向消沉甚至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文化的记忆要继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方式也要更新。
党的十六大报告科学的发展观中强调了一个国家重要的文化遗产和优秀的民间艺术的重要性。
社会各界人士及领域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都应给予高度的关注和扶持,持续体现民族民间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其继续滋养人类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整合平台的研究与实践意义1.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及其珍贵,及见证历史,也关系到文化民族的传承、精神世界的共建,既能实现科学的发展观,也能保证可持续发展经济和文化,对于民族和国家的向心力、软实力建设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状态堪忧现代化、全球化进程日渐加快发展,极大的冲击了非遗的生存状态。
即使近年来国家已经加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采取了系列措施比如各类文化项目试图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和重生,包括采取非遗项目申请的鼓励政策倾向等,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仍然在逐渐减少,群众始终很少有机会能够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中,非遗的生存状态岌岌可危。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困难专业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人员总数极少,整体队伍建设不够完善,专业度也不高,不能满足当前紧迫且专业性强的非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所需。
而且缺少工作专项经费、管理不够严密等问题一直困扰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进行。
那么,如何减少投入、有效进行非遗管理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单一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依靠家族或师徒世代相传,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这种传播途径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
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城市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城市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标志,它代表着城市的创新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将从城市文化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城市形象推广和文化交流四个方面来探讨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一、城市文化建设城市文化建设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基础。
一个城市只有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良好的文化环境和多元化的文化品牌,才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展示独特的魅力。
建设城市文化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文化遗产:城市应加强对历史建筑、传统手工艺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效利用这些遗产来塑造城市的独特韵味和形象。
2. 培育文化氛围:通过举办文艺演出、展览、文化节等活动,加强市民对文化的参与度和融入感,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
3. 建设文化设施:修建博物馆、图书馆、艺术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提供更多的文化资源和服务,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
二、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
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了文化与经济的双重要素,既能够创造经济价值,又能够传播城市文化形象。
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支持创意人才培养:加大对文化创意领域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供创作环境和资源支持,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意人才。
2. 提供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创意产业发展所需的财税优惠、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准入等支持,鼓励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3. 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促进文化创意与信息技术、旅游、设计等产业的融合,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跨界发展,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三、城市形象推广城市形象是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一个拥有独特城市形象的城市能够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人才、资本和资源。
在城市形象推广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建设标志性建筑:修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成为城市的地标,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城市规划与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文化标志,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与建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角度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融入城市规划与建设中。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对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城市规划与建设应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
通过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使城市具有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增强城市的文化自信,提升城市的软实力。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游客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的独特文化符号,能够为城市增添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
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应该注重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打造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城市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再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对于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家园,对于居民来说具有重要的情感价值。
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应该注重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居民提供更多的文化活动和文化设施,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城市规划与建设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与建设应该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利用,避免过度开发和商业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
同时,城市规划与建设还应该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的有机融合,实现文化的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对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游客、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应该注重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推动城市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山东是中国东部沿海省份,地处华北平原,是一个具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
传承和保护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地方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促进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现状、以及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策略等方面进行论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口述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的手工艺等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
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包括诸如曲艺、舞蹈、书法、传统技艺等。
传承和保护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可以反映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传承和保护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弘扬地方传统文化,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文化认同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也有助于提升地方的文化软实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和转型升级。
目前,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传承人的不足,很多传统技艺的传承需要时间和精力,而年轻人普遍对这些传统技艺缺乏兴趣。
其次是传统技艺的流失和衰退,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再次是缺乏有效的保护与传承机制,传统技艺的保护常常依赖于个人的努力,缺少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和关注。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还存在着规划不足、资金缺乏、传承方法不适应现代社会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
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加大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定,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分类、整理和记录,以便更好地传承和保护。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和传承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电影中的运用与文化软实力提升研究———以《百鸟朝凤》为例
歌海2017年第3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电影中的运用与文化软实力提升研究———以《百鸟朝凤》为例●徐金龙汪泽琪[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资源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在我国强调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背景下,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资源应逐步适应消费模式的转型。
文化创意产业之路成为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最好的方式。
以往,中国的非遗文化资源常被国外用来创造影视产品,如今,我们自身也意识到了运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性,并以影片的形式呈现在大众的眼前。
《百鸟朝凤》就是非遗影片的一次大胆的尝试。
这部影片在获得成功的同时,也存在种种普遍性问题。
正视这些问题并加以改进,将会对我国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的提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百鸟朝凤》;文化软实力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重点强调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文化软实力,都是无形的,要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壮大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就要寻找一个合适的载体使它们得到广泛的传播。
21世纪,信息的传播已经不是难事,但并不是随便哪一个信息都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长期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困境,时代的发展可能会导致它迅速的淘汰和消亡,但同时也是机遇,只要我们抓住了民族文化的“核”,并赋予它新的形式,就能使它重新充满活力。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资源逐步适应消费模式的转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世界遗产”来说的。
早在2003年,联合国就签订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在我国,像古代歌谣、神话、民间技艺等无形文化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
截至2015年底,全世界274项《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中国有38项,其中7项列入急需保护名录,是目前拥有世界级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在中国已经被重视并且有所行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它对于中国的意义,不仅仅是要进行技术上的保护,而是要把它融入中国文化之中,作为一次积极自觉的文化复兴活动。
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
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社会群体为主体,历经时间演变传承下来的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知识、技能和实践价值的非物质性文化资产。
而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指传承于民间的以节庆、仪式、礼仪、习俗、民间艺术、民间文学等为主要内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激发人们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1. 传承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举措。
2. 传承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3. 传承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激发人们的文化自信心的重要推动力。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1. 保护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民族文化根基的关键。
2. 保护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护人类历史记忆的重要保障。
3. 保护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提升国民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有效途径。
三、如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1. 传统教育体系应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
2. 民间社团等组织应承担更多的责任,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
3. 政府应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支持力度。
四、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1.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2.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工作。
3. 发挥社会群体力量,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五、如何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1. 创造性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于现代社会生活中。
2. 发展相关产业,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3.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结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瑰宝,传承、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激发人们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共同努力,我们能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并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文化价值。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然而目前面临着政策保护不力、市场化影响、传承人流失、教育与宣传不足以及国际交流局限性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非遗保护机制,并加强非遗教育与宣传工作。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保护好我们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得以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政策支持、市场化、传承人、教育、宣传、国际交流、机制、力度、非遗保护、教育工作、宣传工作。
1. 引言1.1 介绍非遗文化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发展并传承的具有历史、民族、地域、专门性等价值的传统文化与文化实践。
非遗是一个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沉淀,是一个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财富。
非遗通过文化遗产的形式,传承着人类的智慧和技艺,反映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重要的历史、社会、文化意义。
非遗文化的重要性表现在多个方面:非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灵魂,是一个民族文明的缩影和象征。
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非遗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名片,是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的桥梁和纽带。
非遗文化的传播可以增进国际间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非遗文化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全人类的共同珍视和保护。
1.2 阐述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的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仪式、知识技能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民族文化的基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
政策保护不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大难题。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常常被忽视或者片面化,导致许多非遗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最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doc
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文化遗产是先人留下的无价之宝,是历史的见证,是历史的再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我市建设滨海旅游工业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软实力。
根据市政协常委会工作安排,市政协教科文卫体与文史学习委组织部分委员对我市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先后到太姥山、点头、白琳、硖门、沙埕、管阳等乡镇,实地查看13个文物单位,走访2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就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情况与相关部门、民间组织以及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展开座谈。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基本情况我市现有本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其中省级11处。
省级历史文化名村3个、xx市级历史文化名村2个。
馆藏文物232件(个)。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完成17个乡镇的文物普查和沿海史前遗址调查,登录不可移动文物389处,新发现269处,复查120处,同时采集、征集实物697件。
发现了具有重要文化和学术价值的棋盘山遗址和后门山遗址,面积达5.1万平方米。
制订了马栏山遗址群保护规划方案,经省文物局论证并获通过。
我市现有沙埕铁枝、白茶制作技艺、硖门瑞云畲族四月八牛歇节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鼎饼花、佳阳双华畲族二月二会亲节、提线木偶戏、前岐马灯四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桐山打拾锦、贯岭排头提线木偶戏、桐山民间剪纸、(前岐、点头)妈祖庙会、管阳西昆祭孔仪式、店下寺前鱼灯、太姥娘娘传说、福鼎民间山歌等共25项,涵盖传统戏剧、民间音乐、传统手工技艺、民间美术、民俗等5大类的福鼎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名,其中1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几年来,全市文化工作者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多形式、多渠道宣传《文物保护法》、《XX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努力营造全社会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氛围;积极开展文化遗产普查和各级别、各类别的文化遗产申报,使得文化遗产保护初见成效;开展丰富多彩、形式不一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业余生活,促进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
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1. 引言1.1 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义保护烟台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还可以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也是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是对先辈智慧和劳动的致敬,是对文化多样性的维护。
通过保护烟台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仅是一项文化工程,更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工作,对于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问题,分析保护政策与措施的实施情况,并对面临的挑战提出建议,旨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研究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一座城市文化的瑰宝。
研究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在于加强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促进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对于增强城市对外文化交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研究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不仅有助于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有利于推动城市文化事业的长远发展。
2. 正文2.1 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传统手工艺等多个方面。
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戏曲音乐等,传统舞蹈则包括舞龙、舞狮、古典舞等。
传统戏曲则有越剧、评剧、昆曲等,而传统手工艺中则有剪纸、绣花、编织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烟台市人民的文化历史和传统习俗,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老一辈传承人逐渐减少、传统技艺面临失传、市场需求不足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烟台市政府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开展传统技艺传习班、举办非遗展览等。
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
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宗教、民族等独特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遗存。
保护和研究文化遗产是人类对自身发展历程和自身文化认知的一种回溯和追溯,对于传承和发展各种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软实力以及实现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在于确保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永久性保存。
在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古老的文化遗产面临着破坏的威胁。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自然灾害、战争和盗窃等原因,都可能导致文化遗产的丧失和损坏。
因此,保护文化遗产对于维护人类的历史记忆、保护人类文化传统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在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下进行。
政府应该加强监管和管理,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加大投入力度等方式,保护和管理文化遗产。
社会组织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非营利组织、学术机构和专业团体可以承担保护和研究工作。
公众普遍参与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的参与可以提高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并增强保护和传承的意识。
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不仅仅是保护具体的文物和建筑,还包括对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制度、信仰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文化遗产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艺术创作的演变以及各种文化传统的形成与变迁。
这不仅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心,同时也为今后的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经验。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需要加大国际合作力度。
文化遗产往往具有跨国性、跨地域性的特点,因此,国际合作是保护和研究文化遗产的必然需求。
多边组织、国际合作机构、跨国公司等各方应加强合作,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进程。
需要指出的是,保护和研究文化遗产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保护过程中,应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使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相融合。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例如传统技艺、民间艺术和口头传统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更多的人类知识和智慧,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
关于培育非遗文创产业的调查与解决方案调研报告
关于培育非遗文创产业的调查与解决方案调研报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变得愈发重要。
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中包括传统工艺、民间艺术、表演艺术等,这些非遗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
然而,目前我国的非遗文化传承面临许多困境和挑战。
一方面,传统的非遗文化传承途径面临着流失、衰退甚至消亡的风险;另一方面,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存在着与现代社会和市场需求脱节、缺乏有效的传承机制等问题。
因此,培育非遗文创产业成为了推动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非遗文创产业是指将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创新的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通过设计、制作、营销等环节的融合,使非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并在市场上获得经济价值。
培育非遗文创产业不仅可以为非遗传承提供保障,还可以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本调研报告旨在对当前我国培育非遗文创产业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建议。
通过调研了解各地非遗文创产业的发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分析非遗文创产业的意义和作用,旨在为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决策依据。
本文将首先介绍非遗文创产业的发展背景和意义,进而进行现状调研,探讨当前非遗文创产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最后,根据调研结果,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建议,以期为培育非遗文创产业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次调查与解决方案的研究,期望能够为我国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论述:1. 现状调研:通过对当前非遗文创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了解非遗文创产业的整体情况,包括其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2. 非遗文创产业的意义:探讨非遗文创产业的重要性和意义,包括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贡献、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机会的作用,以及对文化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推动力。
非遗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价值报告
非遗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价值报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逐渐被遗忘或淡化。
然而,非遗文化作为传承了数千年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不仅对于个人心灵的滋养具有重要作用,还对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报告将探讨非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
一、非遗文化的历史意义非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传统和智慧。
通过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我们能够了解到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我们的历史。
非遗文化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具有传达历史的重要作用。
二、非遗文化的艺术价值非遗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无论是京剧、昆曲还是传统工艺品,都包含了丰富的艺术元素,如音乐、舞蹈、雕刻等。
这些艺术形式通过传统手法和技艺,展示了非凡的艺术魅力。
艺术不仅是审美的享受,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
三、非遗文化的经济价值非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
它不仅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创造就业机会。
例如,通过传统工艺品的制作和销售,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消费者,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同时,非遗文化也为旅游业提供了独特的卖点,打造了各种旅游品牌,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非遗文化的社会价值非遗文化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通过传承和推广非遗文化,可以增强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促进社会凝聚力的增强。
其次,非遗文化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提升整体的文化素养。
此外,在非遗文化的保护过程中,也需要人们的共同参与,从而形成了一种社会共识和文化自觉。
五、非遗文化的教育价值非遗文化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和了解非遗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在学校和社区组织非遗文化的传承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技能和知识,并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教育是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通过将非遗文化融入教育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探讨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现代交通、农村人口的迁徙、旅游业发展等问题,破坏和保护同时存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造成了一定的困境。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融入现代人的生活,适应城市现代化的进程成了需要重视和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中遇到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与对策一、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中遇到的问题(1)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与当代都市文明相协调现代化是当代都市文明的关键词。
科技发展的本质是依托于数字代码,机械的、可复制的过程。
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天壤之别。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是它是一种文化,是灵活的、不可复制的,正是如此才造成了文化的多样性。
然而处于二十一世纪的人们追求科技的高速发展,给生活带来便利,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背道而驰。
机械化地批量生产即高产反而会不利于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传统的手工艺或者歌舞戏曲的表演需要依靠继承者才能保持传承,并且他们被规定不能依靠机械化形成批量化生产,必须亲力亲为,因此生产力必定不如科技化的工业生产。
同时不得不承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程度是不高的,因其独特的技艺使其本身拥有一种小众化的特点,它不见得能符合大众的审美与喜好。
这使得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因而喜爱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非常少的。
然而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是致命的打击。
传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之道的基础。
如果无法做到有效的传播,更不要提产生可观的经济价值。
另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国际化。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文化总体上呈一种趋同的状态。
跨文化传播使得各种不同的文化互相碰撞,然而其最终的目标是融合,将两种文化融合为一种新的,也许是更包容更富有创造力的文化。
但是不可否认,这样一个整合会缩小文化的多样性。
同时,一些悠久的传统习俗由于过程繁琐被现代人简化,或因为与现代化的生活格格不入而被取消。
“第三种”文化遗产提升中国软实力
下, 关注软实力和文化建设的呼声高涨 。一 报 ( ( 世界品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其中汾酒 直关注世界品牌文化遗产的李士全也在为这 作为中国的老牌酒企独具战略眼光。李士全 项事业做着准备 , 提出品牌文化遗产的概念 说 : “ 一个企业是否有发展前途不单看它的销 后, 必须做好接受检验的心理准备。每个行 售量或利润, 更要看它能否占领文化的制高
强了E l本 的 国家软 实 力 。带 动 了深 陷亚 目前 E l 本、 德 国和美国的民族品牌所 占 诺 菲一安万特将按每 股 1 0 美元的现 金
洲金融危机中处于低迷状态的 日 本产业 比 重 排 名 前 三 , 分别为3 8 . 5 %、 3 6 %和 作价收 购B MP 太 阳石所有 已发行 的股 群, 使日 本经济快速得到了恢复 , 由此成 3 4 . 3 %, 而中国的品牌对国家形象的影 份 , 以摊薄后股份计算的收购总价 约为
业开创之初 , 都是 “ 摸着石头过河” 。尽管已 点, 这是关乎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 。汾酒 申
经提出这套概念的李士全作出的每一个决定 报 品牌文化遗产就是抓住了这一制高点。 ” 都要通过我国品牌界的认可, 然而更大地 阻 汾酒凭借其卓越的文化与详实的历史记
9 8 中 国 报 道2 0 1 3 年9 月总 第1 1 5 期
建立 , 是中国政府提升国际形象、 树立国 际威信 、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 径之一。李士全说 : “ 日本在世界上率先 倡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 通过松浦晃
一
哈尔滨以历史文脉的传承提升城市都市圈“软实力”的思考
24EXPERIENCE 经 验区域治理城市都市圈建设与历史文脉的传承,从来都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
而应在推动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增强历史文化魅力,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哈尔滨市,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我们也失去了许多永远无法修复的东西——历史文脉。
2018年9月在东北三省考察座谈会上,就深入推进东北振兴,提出要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
深入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对推动哈尔滨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引领黑龙江省全面振兴全方位发展的新动能和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
一、哈尔滨都市圈历史文脉传承存在的问题哈尔滨都市圈以哈市主城区为中心,“一小时”通勤圈为半径,主要包括哈市市区及周边的双城区、阿城区、五常市、尚志市、宾县、肇东市等6个区县(市)。
在城市高速发展建设中,哈尔滨都市圈各区县(市)也不可避免的陷入特色危机中,即许多城市的记忆在逐渐消失。
(一)一批不可移动文物在消失文物是中华民族和国家文明的基因。
据统计,哈市目前共有不可移动文物2014处,其中属于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的120处;共有博物馆128家,其中备案有79家。
这些不可移动文物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但上个世纪70年代,因为城市规划的无序性,致使原哈尔滨火车站大楼等一批早期标志性建筑彻底消失,使后人只能在资料中看到它们的身影。
而保留下来的有着珍贵历史印记的保护建筑中,也有一些被遗忘在了角落里,面临着被损坏、被遗弃、被占用的危险。
哈尔滨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共计有红色遗址185处,但现存状况很不乐观。
长期以来由于条块的分割和管理导致“红色资源”载体维修保护不力,许多带有“红色性质”的旧遗址损坏严重,如位于道里区西十三道街13-17号(原中国十三道街)的赵尚志养伤处,已破旧不堪,无法看到原貌。
红色资源作为一种特殊文化的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作者简介:姜梅梅,生于1975年,本科,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传承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传承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国家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人们创造性劳动的结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研究,是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传承发展以及传承活化等方面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相结合,是一项综合性、体系性和发展性很强的课题。
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发展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现代科技的发展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传统文化的活力,是当前研究的焦点和重点。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现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琳琅满目,但是面临许多问题。
存在一定程度的失传和消失。
由于历史原因、社会变迁等原因,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和消失的危险。
传承人流失严重。
传统手工艺、歌舞、民俗习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在逐渐流失,传承环境和条件也在不断恶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现行法律法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够严格,部分地区的高质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薄弱。
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被商业化利用的可能。
一些地方和组织通过商业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利用,导致传统文化被扭曲或消失。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并不是理想的状态,传承人培养不够,传承环境不佳,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受到威胁。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面临着种种挑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的珍贵遗产。
弘扬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助于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更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还有助于改善民生,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增强国家软实力,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已经引起了广泛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传承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传承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一种无形的文化传统,包括语言、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手工艺和风俗习惯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进民族认同和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失传和衰落的危机。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传承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及其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渊源,它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民族的智慧和记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社会意义。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传承,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促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国家文化传统、促进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均具有积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传承研究,不仅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挑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失传和衰落的危机。
一方面,由于传统技艺的复杂性和传承方式的局限性,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逐渐减少,技艺传承面临着困难。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使得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少,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包括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制度不健全、传承人承担传统技艺传承的经济压力大、传统技艺缺乏市场竞争力等。
种种困境和挑战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传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传承研究的现状和成果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社会和国内各级政府逐渐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
各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化政策和措施,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也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传承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传承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传统的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知识与实践技俩,以及有关自然和宇宙的知识与实践技艺,以及传统手工艺技艺等等。
它们是不同族群和社区世代相传并视为其独特文化标识并凝结而成的文化遗产的集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智慧结晶,是每个民族及其文化的一部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独特宝贵财富。
随着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在于它对于维护国家精神文明的连贯性和稳定性,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对于增强国家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心的重要意义。
由于传承环境的变迁和文化市场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与困难。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传承研究成为迫切需要的重要课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传承研究需要深入挖掘和梳理传统文化的内涵,找出文化的深层次问题。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传承,只有深入挖掘其内在的价值和意义,找出深层次的文化问题,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改革和创新,为其传承发展提供科学的方向和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传承研究需要进行外延式的调研和梳理。
在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实践中,往往是由专家学者带头,对于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关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传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机构、社区组织、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关联的行业及相关的研究者等多方面的参与,呈现出广泛的外延性与复杂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传承研究需要进行权威性的科学研究。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传承研究,需要以权威性的科学研究进行引领和支撑。
这需要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和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问题,并结合相关理论和学术研究进行分类和总结。
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才能够找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传承研究需要进行交流与互动。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需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借鉴他国的经验和智慧,提升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技术与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应用研究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的传统文化内蕴是我们的民族之根本、文化之精神,是维系民族情感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衡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自古就有很多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在这里生存、传承、发展、变迁,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随着时代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的文化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许多民族文化精髓濒临灭绝。
鉴于此,本文以衡阳花鼓戏为例,提出如何在新形势下去传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衡阳;传承;衡阳花鼓戏;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文化软实力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166-02当今世界,是以城市为主导的世界。
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其规模日益扩大,占据的空间达到前所未有之高度。
而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进步的诉求和动力会有所不同。
在现代化的起飞阶段,人们首先拼是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财富的积累;在工业化的中高级阶段,人们拼的是管理与制度建设;而到了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拼的是文化和创意。
进入21世纪,文化软实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并最终决定城市竞争的成败。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有助于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有助于提高城市发展质量,有助于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有助于扩大城市影响力。
因此,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个性与特色的塑造,正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成为我们国家当前的重要发展战略。
戏曲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尤为重要,衡阳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千百年来积累了大量的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衡阳花鼓戏音乐文化是衡阳传统文化中一朵耀眼炫目的奇葩,是千百年来衡阳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当前衡阳的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优秀的传统戏曲文化遗产来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一、衡阳花鼓戏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现状(一)衡阳花鼓戏的历史背景花鼓戏是湖南最具影响力的地方戏,它的曲调优美动听,形式生动活泼,语言通俗易懂,表演艺术朴实、明快,并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20世纪前期在湖南广为传播,也深受湖南人民的喜爱。
衡阳因地处南岳衡山的南面而得名,它位于湖南省中南部,湘江中游,地势从南向东北倾斜,除部分山地海拔1000米以上外,多丘陵地形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传统的衡阳地方小戏,创作体现了山间劳作和生活的民间歌舞形态,如:“采茶戏”“灯会”等。
衡阳花鼓戏的历史起源最早追溯到南宋时代,史籍上记载有“州民为百戏之舞”,它的形成与江南地区的民间小戏——“灯会”“采茶”“傩舞”密切相关。
衡阳花鼓戏的雏形是一种叫“车马灯”的民间歌舞,由一丑一旦表演,后来又增添了“二小戏”、“三小戏”、“多角戏”,据说“三小戏”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十分流行。
衡阳花鼓戏的最终形成年代现在已经找不到确切记载,据推断应该是清朝后期,大约是在清同治年间。
衡阳花鼓戏是湖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旧称“衡州花鼓戏”,是一种流行于湖南省湘南地区的民间小戏剧种。
1954年,湖南省文化局将其命名衡阳花鼓戏。
1983 年,在撰修《中国戏剧志·湖南卷》时经过专家的论证协商,将流行在湘南各地的花鼓戏统称为衡州花鼓戏,从而成为湖南花鼓戏的一个重要流派。
(二)衡阳花鼓戏的发展现状衡阳花鼓戏整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分别是“口传身授”和“半灯半戏”。
早期的衡阳花鼓戏的传统剧目多无固定脚本,小戏的小调唱词是固定的,旋律全凭演员即兴创作,而大戏只有故事梗概。
因此同样的戏,演员不同,表演形式不一。
这就是“口传身授时期”。
到了清末民初,衡阳花鼓戏引进了衡阳湘剧的南北路,即小生、小旦、小丑唱花鼓调,老生、花脸唱南北路,直到建国初期。
这就是衡阳花鼓戏的“半灯半戏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得传媒工具多样化。
从20 世纪80 年代到90 年代初期各种电讯工具的广泛使用,到今电子网络通讯的多元化发展,使得民间传统艺术衡阳花鼓戏的演出市场受到了很大冲击。
特别是近些年来,外来文化给人们精神上带来的冲击,尤其是在城市生活环境的多样化创建过程中,使花鼓戏的观众又少了许多。
与此同时,另一种形式的艺术如明星演唱会等,在很多都市快速滋生,一发不可收拾。
而花鼓戏剧院却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盛况。
以前,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花鼓戏都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城市发展带动了农村的发展,城市对花鼓戏的冷落,逐渐地向农村扩张,农村的花鼓戏盛况也大不如前。
再加上由于欣赏花鼓戏的城市和农村观众年龄日趋老化,观众也比以往少,花鼓戏的市场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二、衡阳花鼓戏对提升衡阳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价值体现(一)文化艺术价值衡阳花鼓戏的高台教化作用来自于民间的题材,它体现了民间的质朴,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塑造爱憎分明的人物形象,在群众的是非与价值取向上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
这是一种精神的导向,这一点充分体现了以城市精神为核心的价值创造力。
衡阳花鼓戏的发展和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表现手法和新曲目的拓展提高上,相对稳定的音乐性能和特有的风格特色,使各种不同类型的衡阳花鼓戏会因为新的曲种的增加而更加丰富充实,这一点充分体现了以城市创意为核心的文化创新力。
衡阳花鼓戏的剧团也有三大块,分别是国家剧团、民间剧团和业余剧团。
它不仅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城市的文化建设发展,这一点充分体现了以聚集民意为核心的城市凝聚力。
衡阳花鼓戏的推广工作也有多个方向,比如成立花鼓戏协会、花鼓戏艺术讲座、创设花鼓戏学习班、组织各类花鼓戏交流和演出,还可以创办自己的刊物、对群众普及花鼓戏知识,这一点充分体现了以城市品牌、形象等构成的城市影响力。
衡阳花鼓戏不仅是湖南省同时也是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奇葩,不同时期的作品分别反映着衡阳各个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是衡阳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真实写照。
而且衡阳花鼓戏在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大潮中承担起的重要责任,对衡阳花鼓戏进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会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衡阳的过去,这一点充分体现了以城市和历史遗存构成的城市识别力。
(二)经济价值与大多数地区一样,队伍参差不齐、创作激情不高、文化艺术活动少,成为发展衡阳市群众文化艺术的阻碍。
从衡阳花鼓戏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上出发,衡阳花鼓戏的经济价值显得格外突出。
储备文化艺术养分,就能增强平衡发展文化艺术和繁荣商业的能力,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是一种软实力的发展。
城市必须平衡发展文化艺术和商业的能力,尤其是重视文化和艺术的独立价值,才能形成对发展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动力。
如果把衡阳花鼓戏产业化,城市发展能够容纳衡阳花鼓戏的多样性、接受各种有个性的花鼓戏人员,就能保持衡阳花鼓戏本身的独立性,就会增加文化艺术创造价值所带来的城市魅力和影响力,而这一切就不是单单仅靠经济发达和很高的gdp所能替代的了。
当然,要把衡阳花鼓戏产业化发展成果转化为对衡阳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支撑,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助力条件,比如大力投资衡阳花鼓戏产业化进程,成立花鼓戏协会、花鼓戏艺术讲座、创设花鼓戏学习班、组织各类花鼓戏交流和演出,还可以创办自己的刊物、对群众普及花鼓戏知识等等。
这种转化应当是城市中的各个阶层人士、各领域的企业及各个部门的政府共同的使,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最大的经济价值。
三、衡阳花鼓戏在传承发展中的保护对策(一)加强衡阳花鼓戏的理论研究和保护工作衡阳花鼓戏不仅是湖南省同时也是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奇葩,不同时期的作品分别反映着衡阳各个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是衡阳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真实写照。
而且衡阳花鼓戏在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大潮中承担起的重要责任,对衡阳花鼓戏进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会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衡阳的过去。
所以加强对衡阳花鼓戏的理论研究,保留中老年艺术家的剧目,恢复和保存其他优秀的传统剧目,筹建“衡阳花鼓戏档案”和“衡阳花鼓戏保护中心”,采取良好的保护措施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对它采取了好的保护措施,才能使它得以传承,一代代流传下去,让这一深受人民喜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独放魅力。
(二)加强衡阳花鼓戏自身剧目和曲目的创新虽然我们需要对衡阳花鼓戏进行研究和保护,但并不意味着一味保守地去保护。
如果对新文化进行排斥甚至是抵制,那么只能使衡阳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离我们越来越远。
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事物要发展就需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去适应我们社会发展的需要”。
衡阳花鼓戏剧目和曲目上的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音乐结构上的创新,第二是演唱方法上的创新。
衡阳花鼓戏的创作者和编曲者应该根据当代不同的生活环境来决定衡阳花鼓戏的音乐结构。
比如剧目上的创新:可以把表现厚重的历史文化和鲜明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地方特色和深刻揭示人类共有心灵结合起来;把追求高品位的艺术美和满足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结合起来;把作家的主体创作与群众策划结合起来。
曲目上的创新:把伴奏乐器多样化组合,把表现的主题旋律从过去的悲情色彩转型为喜剧色彩。
(三)加大资金投入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实际资金是不能使衡阳花鼓戏继续发展的。
对衡阳花鼓戏采取的行动,不仅应该从精神方面给予支持,更应该在物质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应该把衡阳花鼓戏的扶持事业视为重点建设项目。
帮助他们解决部分活动经费问题,给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给剧团提供一定的周转资金,同时还可以设立花鼓戏保护协会与发展资金委员会,这样在推广工作方面,才能显出成效。
衡阳花鼓戏作为湖南省的重要地方戏曲之一,不仅深刻的体现着衡阳地区乃至三湘大地的曲艺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深刻的反映了生活在蒸湘大地的广大人民群众对曲艺文化的需求和热爱,同时,衡阳花鼓戏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的财富。
保护和发掘衡阳花鼓戏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而保护,而且应该是在接纳和吸收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成果的同时,努力探究出衡阳花鼓戏新的价值所在。
这不仅对于丰富和完善中国戏曲史、中国音乐史以及挖掘湖南民间文化艺术等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发展都将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ybb034)《新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策略——湖南地方高校对花鼓戏的传承模式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1]龙华.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种类和流派[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1,(02).[2]李巧伟,张天慧.文化产业化发展背景下衡州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j].歌海,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