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君主专制比较

合集下载

中西政治制度的对比

中西政治制度的对比

中西政治制度的对比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中西政治制度的对比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与古希腊的政治对比
1、政治趋势:
希腊城邦始终以独立的政治单位,分立于希腊古典世界;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则逐渐走向统一的帝国.
2、经济:
希腊城邦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农、工、商并重;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家则大多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3、政治体制:
希腊城邦普遍实行共和政体,王权衰微,有的城邦甚至建立了比较发达的民主政治;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王权日益强大,最后发展成为君主专制制度.
4、体系性质:
希腊城邦之间是联盟性质而非统一政体,没有统一的上级政治体系,
春秋战国局面形成前就存在统一“天下”的观念,并且存在周礼的维系.
中国近现代政治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一、比较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与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表5“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中西方专制制度的差异及后续影响

中西方专制制度的差异及后续影响

中西方专制制度的差异及后续影响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和社会政治都有深刻的影响。

西方古代的政治制度以古希腊的民主制和古罗马的共和制与元首制为代表。

中西方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成因和影响有何不同呢?古代中国: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以下几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文化专制是政治专制的副产品;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和统一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专制主义中小央集机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并走向反动。

西汉王朝汉武帝时代,奠基了中国君主专制的制度。

秦始皇的政治暴政,导致秦国灭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走的是一条与秦始皇军政合一的官权膨胀政治制度相反的政治路线,他在汉中立国期间,就将西汉王朝的政权基础建立在了三老民权自治政治组织与官方官权对待合作的基础之上,这样的官民对待政治制度,就是西汉王朝前期的“无为政治”。

西汉王朝初期的无为政治,民权和民间社会发达,所以,官方和官权就会受到抑制,纵观从刘邦、汉惠帝、立吕太后、汉文帝、汉景帝之间五位帝王的作派,他们都有个特点,就是官方很少去扰民和搞一刀切的国家政令,史书记载这段历史的政治特点时候说:《汉书·高后纪·赞》曰:“孝惠、高后之时,海内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无为,故惠帝拱己,高后女主制政,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刑罚罕用,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无为政治,相当于政治的“封山育林”,所以,民权和民间社会必然发达,这样,西汉王朝前期迅速从贫弱走向富强。

但是,西汉王朝前期,并非没有在历史进步的同时就没有出现历史倒退,西汉王朝初期,各同姓王要求封建割据称王称霸,他们的政权组织形态,其实就是军政合一的,所以,这是一种后退到了商鞅变法以前的社会制度。

中英古代对比

中英古代对比

中英古代对比1、政治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它是在维护封建经济,巩固和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需要背景下产生的。

其主要特点为:1>皇权至上原则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5>宣扬“君权神授”。

这种制度下君主是“绝对王权”模式。

但这种封建王权制度,钳制了思想,压制了创造力,还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英国:封建君主制度→封建议会制度。

英国是较早建立起强大王权的欧洲封建国家,英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与英格兰民族国家同时诞生的,它们是英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走上反抗罗马教廷压迫、争取独立发展道路的直接后果。

但英国的君主是“相对王权”模式,主要受到法律及宗教等方面的限制。

同时,英国也是最早产生议会的国家,素有“议会之母”之称。

13 世纪的《大宪章》、1258 年,《牛律条例》和1295年“模范议会”的召开,是英国议会制度从起源到形成的界标。

2、经济中国古代经济中农业是主导,手工业、商业是农业的补充,即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皇帝之功,勤劳本事。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普天之下,抟心揖志。

”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却遭到重农抑商、海禁、及闭关锁国等政策的压制,只能缓慢艰辛的发展。

而15世纪以来的英国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农业耕作的改良,社会分工的扩大,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随着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商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商业资本也逐渐成为社会资本的支配形态。

英国实行重商主义,认为货币是财富,对外贸易才是增加国家财富的根本途径,主张借助国家政权统一国内市场,鼓励海外殖民扩张和贸易,拓展海外市场。

中英封建制度对比与分析。

中英封建制度对比与分析。

中英封建制度对比与分析英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实行封建君主制度。

这和中国非常相似。

在封建君主时代。

两国也都存在着漫长的征讨和吞并。

然后英国是资产阶级的克伦威尔用战争的方式打破了封建王朝的统治。

虽然国王最后又重新夺权。

但权力却已经逐步削弱了。

而中国的变革却是等到了外国的入侵时被迫变革。

君主制苟延残喘。

然后在孙中山的革命下一举跃到了民主共和国。

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然后是比较两国的近代制度。

英国人喜欢延续传统。

至今王室的许多风俗依然未变。

如温莎城堡的士兵。

女王的对其他国家(原殖民地)首领的任命。

但是随着内阁势力的增强。

王室逐渐成为一种象征。

真正的国家管理人还是议会。

这是一种很典型的代议制。

议会选出首相。

首相负责组阁。

然后管理国家。

对议会负责对女王负责。

同时多政党存在也是其民主制的一大特征。

工党、保守党、自由民主党。

各有特色。

相互竞争。

推选执政党。

中国成立民国之后。

对封建传统进行了大清扫。

虽然是去除了不少封建残余。

但是许多传统的东西被抹杀。

而且在政治制度方面。

是完全颠覆过去的一场变革。

然后到了后来。

两党相争接着是抗日战争。

抗战胜利后两党再继续内斗。

最后共产党得民心得天下。

开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样一个横空出世的政体。

延续了苏联的传统。

同时又具中国特色。

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由全民参与投票。

层层选拔成为人民代表大会。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管理国家。

此为一党执政。

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是中国政体的一个特色。

英国的封建制度与中国完全不同。

因为有宗教等等信仰上的契约,使得国王从最开始就把土地分给了星罗棋布的大大小小的骑士和贵族,这是从罗马占领英国就开始的习惯。

国王依赖于骑士的武装和承诺来维护王权。

因此国王本身没有武装,或者说没有具有威慑力的军队。

因此即使在查里一世时代,国王根本没有军队和警察来实行专职,人民服从于他的保证完全是一种不稳固的信仰。

中世纪的英国是封建领主制。

中国是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欧洲的资本主义就是在封建领主制的社会里诞生的。

中西政治制度的对比

中西政治制度的对比

中西政治制度的对比一、中国(农耕文明)与希腊(商业文明)
3、政治体制:
希腊城邦普遍实行共和政体,王权衰微,有的城邦甚至建立了比较发达的民主政治;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王权日益强大,最后发展成为君主专制制度.
4、体系性质:
希腊城邦之间是联盟性质而非统一政体,没有统一的上级政治体系,
春秋战国局面形成前就存在统一“天下”的观念,并且存在周礼的维系.
中国近现代政治
中共四次重大会议对比
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的比较: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表4:欧美各国资产阶级政体对比。

中英两国封建制度差异

中英两国封建制度差异

中英两国封建制度差异西方传说中的基督耶稣诞生前几个世纪,正值中国的春秋战国之际,中国社会犹如一个大熔炉,处于剧烈而深刻的变动之中。

新的阶级关系酝酿出现,奴隶制度走向解体,封建化过程正在进行;神命天子的统治权力开始受到挑战,逐渐削弱,下移到诸侯、卿大夫和士的手中。

这个权力自上而下的转移过程的终结和社会封建化过程的完成,是以秦歼灭六国、天下归于一统,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为标志的。

君主专制是指奴隶制或封建制国家中由君主个人集权、实行独裁统治的政治制度。

上古时期“, 王制”就是中国君主专制的表现形式,三代时期已经较为完备。

周朝的王称“天王”、“天子”或“王”,均表示独尊至上。

秦王朝的建立,完成了中国国体的转变,即实现了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但是政体依然如故,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几乎没有发生任何重大变化。

秦朝在承袭上古之制的基础上,开中国封建帝制之先河。

从此,皇帝变成为中国封建专制政治体制的核心。

相比之下,秦以前的奴隶制时代,固然形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的原则,天子为全国的最高统治者和最大土地所有者,但君主的专制统治只是相对的和名义上的。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变法革新,中国社会逐渐建立起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在秦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之下,虽然新兴地主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但在思想上和法律制度上依然承袭了上古传统,君主专制的政体并无根本改变。

反观西方,15 —16 世纪西欧普遍进入封建主义解体、资本主义产生时期,“政治经济的原则有意无意地处于矛盾之中”。

在复杂的社会矛盾中,以分裂割据为特征的中世纪等级君主制,开始为中古末期近代早期以民族国家形成为基础的“新君主制”或“君主专制”所代替。

当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旧的贵族势力处于决战前夕的均衡状态时,封建君主便以民族国家的象征和代表的面目出现,把新旧势力之间的冲突维持在当时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使得君主专制制度在西欧确立起来。

随着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和资产阶级民族意识的觉醒,早期宗教改革家和人文主义者的思想中初步表现出坚持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政治倾向。

中西封建制度的异同

中西封建制度的异同

论:中西封建制度的异同从今展望古代,在以前,无论是身处东方的中国,还是处于西方的其他地区,都有过一段历史,即:社会是封建制的。

何为封建制度,它是以封建性质的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它的基本剥削形式是封建地租,农民(或农奴)耕种封建地主的土地绝大部分产品作为地租被封建地主剥夺。

上层建筑主要是以等级制为特点的封建制国家。

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以维护封建剥削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宣扬封建道德为主要内容。

在封建制度下,社会基本的对立阶级是地主阶级和农民(或农奴)阶级。

在中国,我认为西周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

众所周知,夏朝乃是中国的第一个朝代,是由禹所建立的,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而由于夏朝没有具体文字的记载,所以它的具体情况我们无法获知,但我们知道,是禹的儿子启,建立军队,创立刑法,最终掌握大权,是禅让制更替为世袭制。

而社会也是一个奴隶制的社会。

一般认为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

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就是从夏朝的建立开始的。

而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从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

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时间。

夏朝之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在亳(今河南商丘)建立商朝。

经历17代31个王后,末代君王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而亡。

而商朝是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

奴隶主对奴隶既可以买卖,也可以随意杀死;奴隶主死后还要由奴隶殉葬。

所以,它肯定也不是封建时代的典型,而只是到达奴隶制的鼎盛时期。

秦朝(前221—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先后灭掉了齐、楚、赵等六国,完成了国家统一。

他首创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以及郡县制,彻底打破了自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中西方政治制度对比

中西方政治制度对比

古代中国:秦始皇、汉武帝、王安石等改革家的政治改革大都是解决社会危机,加强君主专制统治,古代著名的《秦律》《大明律》等也都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古希腊:梭伦、克里斯提尼、伯利克里等改革和一系列罗马法律颁布,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民主的进程,对后世影响深远。

五、文明延续性:古代中国古代文明能够长期保持连续而未发生断裂:中国是世界上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长期保持了大致相同的疆域和主体不变的文化,从自我为主体,同时吸收许多外来文化,始终没有出现文化发展的断层。

古希腊文明衰落下去:古希腊人直接继承了埃及、巴比伦和地中海沿岸各古老文化并加以发扬,在较短时间内达到高峰,但缺乏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约束,罗马帝国很快分裂。

伴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进入黑暗年代。

六、对后世影响:古代中国实行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主要起进步作用。

在封建社会晚期起消极乃至阻碍作用。

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古希腊民主政治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也是现代欧洲文明最主要、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律制度,集中代表了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最高成就,成为地中海地区两座各有特色、交相辉映的灯塔,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政治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

同: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制度古代中国:在君主专制下,统治者推行的文化专制政策,如秦朝的焚书坑儒,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古代希腊的雅典民主有其时代和阶级上的局限性,它所采取的公民直接以参政、轮流坐庄的形式导致的结果也并非总是公正,而且雅典虽对内民主,对外,特别是同盟的盟邦却极端残暴,毫无民主可言,公民范围缩小,堵塞了雅典在政治上的自我扩张之路。

提示:1.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林则徐、魏源(1)历史背景:晚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统治危机四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出现民族危机。

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

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

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中西方政治制度一、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1、城邦制度在地中海希腊半岛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公元前8~6世纪,希腊出现了约两百多个奴隶制小国,史称“城邦”或“城市国家”。

小国寡民是城邦的突出特征。

城邦一般包括市区和周边的农村地区。

在古希腊人心目中,“城邦”意味着同一血缘人群的共同团体、共同地域和政治经济的绝对独立。

希腊城邦的政体类型多样,大致分为民主制、贵族制和君主制、寡头制、僭头制等。

其中,雅典和斯巴达是最著名的城邦。

斯巴达实行贵族制,雅典以民主制著称。

希腊城邦实行的公民政治,使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

尤其是雅典的民主制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2、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1)民主制的确立:君主制—贵族制—梭伦改革—颗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民主制。

(2)基本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3)评价:一方面指出雅典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希腊城邦的产物,有其时代的局限,所采用的公民直接参政、轮流坐庄的形式所导致的结果也并非总是公正的,雅典的民主统治仍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另一方面则要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类文明中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指出了一条道路。

雅典的民主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性。

所以,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不愧于希腊地区奴隶制民主制度的典范的。

3、希腊城邦独具特点:①独立。

不依附于任何政治势力,有自己的法律体系、官员、法庭等等。

这些城邦即使是结盟也没有一个最高权威,是互不统属的。

②直接民主。

最高权力属于公民大会,与原始社会的军事民主制有关,这是东方所没有的,可以选举官员、判决等等,公民大会的权威高于任何个人。

③公民。

公民有选举和被选举权,但是边区居民、外邦人、农奴、妇女都没有公民权。

公民只是所有人中的百分之几。

④义务官制。

没有官薪,全凭自愿服务。

根据公民大会选出的一般是临时的职务,服务完后就完了,只有少数固定官职。

比较中西政治制度

比较中西政治制度

比较中西政治制度引言中西政治制度是指中东政治制度和西方政治制度,它们代表了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不同政治体制。

在全球各国政治制度的比较中,中西制度常常是值得讨论的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将从政治体系、权力分配、民主参与和治理效率等方面对中西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分析。

政治体系中西政治制度在政治体系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东地区常见的政治体系是君主制和专制制度,其中统治者的权威来自于血缘关系或者宗教地位。

这种制度常常以国家治理的稳定和统一为首要目标,而较少关注个人自由和人权保护。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是民主制度和共和制度,强调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西方的政治体系强调民主决策和参与,公民对政治事务有更多的发言权和参与权。

权力分配中西政治制度对权力分配也有不同的侧重点。

中东地区的政治制度通常强调集中化的权力结构,统治者对国家事务和政治决策有着广泛的控制权。

这种权力集中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推动国家的发展和改革。

然而,权力过度集中也容易导致腐败、滥用权力和不公正等问题。

而在西方国家,权力分配通常更为分散。

西方国家普遍采用三权分立的原则,即行政、立法和司法各有独立的职责和权限,相互制约和平衡。

这种权力分散可以有效避免权力滥用和腐败问题,但也容易导致政治决策的繁琐和效率的降低。

民主参与民主参与在中西政治制度的比较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中东地区的政治制度普遍缺乏公民参与的渠道和机制,政策决策往往由少数统治者和高层官员决定。

公民参与的空间较小,政治决策更多地由专家和官方决定。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更加重视公民的参与和决策过程的透明度。

西方政治制度鼓励公民积极参与政治活动,通过选举、公民投票、参与政党组织等方式,使公民的声音得到充分表达和尊重。

这种民主参与可以有效地增加政策的合法性和可行性,提高政府的民意代表性。

治理效率治理效率是比较中西政治制度时常常争论的一个问题。

中东地区的政治制度通常集中的权力结构和少数统治者决策,决策效率较高。

中国王权与西方王权之比较

中国王权与西方王权之比较

中国王权与西方王权之比较中国与西方都存在着较长的王权专制时期,这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着当代政治发展的方向,中国的王权表现出极度的集权,而西方的王权则表现为对王权的制衡,因此造成了目前不同政体间的内在差异。

从中国与西方王权的产生和发展原因入手,客观分析这些因素对当代政治发展的影响。

标签:王权;君主专制;政治体制人类历史的发展总是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因为构成社会的基本条件都是相似的,不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历史前进的轨迹。

从国家的概念第一次被提出之时,在东方与西方就伴随着奴隶制的兴起,随后,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君主专制时期,最后在东西方文明不同价值观的判断下,才逐渐变得大相径庭。

以往历史的“使命”、“目的”、“萌芽”等词所表明的东西,无非是从后来历史中得到的抽象,无非是从前历史对后来的积极影响中得到的抽象[1]。

社会的发展就如同前行的列车,曾经走过的道路,必然会影响前进的方向,然而时至今日,由于文明与意识形态的差异,使得当代政治的发展变得极富多样性。

一、中国王权概述相对于西方历史,我国拥有着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统治时间之长、政权组成之复杂、地域之辽阔都是西方不可比拟的。

那么,如此长时间的专制统治,它就必然会对我国当代的政治构成与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作用,并且这种影响,并非在任意情况之下都是一件好事。

(一)专制王权的建立夏朝是我国古代“家天下”的起点,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的王朝,在这之后相继为商朝与周朝,夏商周被称为“三代”,这一时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许多方面都为随后的朝代开创了先河。

在夏朝之前,王位(部落首领)采取的是禅让制,即不依靠血缘关系来进行王位继承人的选定,而是靠人格魅力与治世的能力,大禹因治水有功被推举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但是禹并没有将自己的王位禅让给别人,而是让自己的儿子启来担任部落联盟首领,也就是从夏启之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王位世袭制取代了原先的禅让制,王利用手中的权力,制定王权统治体制,且具有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威。

中国与古代西方政治制度有何异同

中国与古代西方政治制度有何异同

中国与古代西方政治制度有何异同中国与古代西方政治制度有何异同一、中国与古代西方政治制度相同点:1、中西方古代政治制度都以君主专制制度为主,并且呈现出君主不断集权的趋势。

在中西方的古代政治制度上,君主专制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君主专即是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掌握著一个国家的行政权、军事权、立法权等权利。

也可以说是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其中尤其体现出了权力的专断,如秦始皇规定:皇权至高无上,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军事大事,最终均由皇帝裁决。

称谓专用。

秦王赢政统一全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规定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这就确定了君主至高无上的称呼。

而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就发展到了顶峰地步。

与此同时,古代西方虽然多数时期是属于分裂的时期,但是也出现了许多统一广阔地区的大帝国,如波斯帝国,马其顿王国,罗马帝国,这些帝国都存在着专制制度。

就连以西方古代民主著称的雅典,同样也存在着贵族专制制度。

在古罗马共和国时期,虽然已经经过了一些民主改革,如“格拉古兄弟改革”、“马略改革”,虽然采取了很大程度上的民主措施,但是最终也出现了苏拉的独裁统治。

尤其发展到了后期的查理曼帝国时期,君主的权利获得了极大的膨胀,就连教皇都不得不承认皇帝的权威。

2、中西方古代法律主要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法律制度的本质而言,任何时期的法律制度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工具。

中西方古代社会法律也不能避免这样的一个本质特性。

从中国古代的法律分析,中国在夏商周时期就开始有法律的存在,比如在商朝就出现了有《汤刑》,这是属于中国古代早期的一部法律。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地主阶级的出现和壮大,并且最终夺的了政权。

这是地主阶级所面临的问题就是怎样巩固自己的政权,而由法家主要代表人韩非所提出的法治思想就刚好符合地主阶级的要求。

随之在各国出现了一些列的法律制度。

如魏国的《李悝之法》,楚国的《吴起之法》。

用联系比较法探究中西方政体

用联系比较法探究中西方政体

用联系比较法探究中西方政体作者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一、比较中西古代政体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体的比较(一)具体比较1、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2、比较德意志君主立宪制和法国总统共和制3、比较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与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相同点:(1)形式上,都有君主、首相、议会、宪法,司法权都由议会行使。

(2)国家元首都是君主,实行世袭制,并任期终身。

(3)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都是以法律形式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的政体。

不同点:(1)国家元首的地位不同:英国的元首国王,只是国家的象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并不掌握实权。

而德意志帝国的元首是皇帝,集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等大权于一身,拥有实权。

(2)政府首脑的产生方式和地位不同:英国政府的首脑是首相,由议会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领袖担任,其权力很大,握有行政权和立法权,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首相组织内阁,内阁对首相负责。

而德意志帝国政府的首脑虽是首相,但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听命于皇帝。

(3)议会的地位不同:英国议会的权力高于国王,是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掌握国家主权,限制王权,首相和内阁对议会负责。

而德意志帝国的议会置于皇帝的权力之下,仅有立法权,但任何法案必须经皇帝批准才能生效,对政府及皇帝没有监督权,首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总之,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代议制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实质上是一种君主专制,是一种不彻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4、比较美国的共和制与法国的共和制相同点:(1)国家元首都是总统,都由选举产生,都有一定任期,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最高统帅,掌握国家实权。

(2)政府首脑都是总统,政府都由总统任命。

(3)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都是以法律形式确立的民主共和制的政体,都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

不同点:(1)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和权力不同:美国的国家元首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东西方君主专制的比较分析

东西方君主专制的比较分析

东西方君主专制的比较分析姓名:聂青学号:070303104班级:07行政1班东西方君主专制的比较分析[摘要]:由于受到既存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历史文化和现实体制差异的影响,东西方君主专制政治呈现出不同的生存与发展形式。

从人类历史上看,东西方传统君主专制政治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专制程度、政府结构——功能、政府官员制度、政治文化等方面,并在各自内外环境变化的巨大推动下,逐步实现了或正在实现着从传统君主专制政治向现代代议民主政治的转型。

[关键词]:君主专制比较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专制程度政府结构——功能政府官员制度政治文化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支配下,小生产方式的分散性与土地政治的等级性对传统君主专制政治的影响十分深远。

然而,由于受到既存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历史文化和现实体制的差异的影响,东西方君主专制政治呈现出不同的生存与发展形式,这又反过来影响其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历史文化和现实体制的变化。

一、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的比较众所周知,封建政权,尤其是封建专制君主政治的主导性经济基础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社会基础是封建贵族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然而,东西方封建专制君主政治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的历史性差异,直接影响到其政治形态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在古代中国等东方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地主制经济和自耕农经济,但从这两种经济形式的消长过程看,总体上却有利于地主制经济。

除上述两种自然经济形态外,古代中国虽然也存在着封建商品经济,但由于专制王权对商品经济实行重农抑商的压制政策,在整个封建专制制度存在的时期里,占主导地位的必然是地主制经济。

这导致了中国的封建商品经济完全依附于封建王权和地主制经济,封建王朝政府不仅随意征用商品及商人财富,而且对工商业发展采取严格的管制,甚至限制政策,封建手工业制度等更是严重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所以,国外有学者认为,“中华帝国的官僚机构尽管精致繁复,但她从未确立过几项有助于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政策”。

中古西欧与中国封建君主制的差异

中古西欧与中国封建君主制的差异

收稿日期: 2000- 05- 16作者简介: 张庆服(1962- ) , 男, 山东鱼台人, 济宁师专历史系副教授。

第22 卷第2 期济宁师专学报2001 年4 月Vo l122 No12 Jou rnal of J in ing Teachers’ Co llege Ap r12001文章编号: 1004- 1877 (2001) 02- 0074- 04中古西欧与中国封建君主制的差异张庆服(济宁师专历史系, 山东济宁272025)摘要: 中古时期西欧与中国封建君主制表现出权力呈多元与一元、世俗与神化的差异, 其原因在于二者处于不同的社会结构及其二者产生的渊源不同。

关键词: 封建君主制; 差异中图分类号: K06 文献标识码:A中古时期, 君主制是西欧和中国封建社会国家制度的常态。

在西欧诸国, 君主制表现为以王权为代表的国家政权形态; 在中国, 则表现为以皇权为核心的国家政权形态。

二者虽然在阶级属性等本质性问题上是相同或相近的, 但也存在着差异,并且由此对西欧和中国日后的社会发展影响不一。

本文就西欧和中国封建君主制的不同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历史作用作简略探讨, 从而有助于我们历史地认识中西方封建社会国家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一比较西欧和中国封建君主制, 可以发现二者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一) 西欧的封建君主制是封建国家制度权力多元化的产物, 而中国的封建君主制却是与封建国家制度权力一元化相联系的。

中古时期的西欧诸国, 由于盛行贵族领主制, 在这种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了封建的分封、等级和割据的政治制度,致使国家政权形态呈现出权力多元的特色。

贵族领主制是西欧封建制的集中体现, 封建君主——国王, 按照采邑封土制将土地分封给下属的大封建主, 从而成为大封建主的封主即领主, 而受封的大封建主成为国王的“附庸”, 大封建主又照次分封土地, 从而使整个封建主阶级上自国王下至骑士, 构成了封建统治的金字塔。

由分封形成的等级制, 形成了封建国家多元的权力结构和体系, 任何一级的封建领主, 在其世袭的领地内拥有合法的军事、司法、行政、财政的全权, 各级领主庄园都是相对独立的权力单元, 这样, 西欧各封建王国, 名义上王权代表封建国家, 处于至尊的地位, 实际上王权是多元权力中的一种权力, 表面上国王与封建主存在着臣属关系, 实质上国王与封建主之间的关系是权力“契约关系”, 即两种权力之间的“契约关系”。

中国、西欧封建制之比较:“宗法封建”与“契约封建”

中国、西欧封建制之比较:“宗法封建”与“契约封建”

中国、西欧封建制之比较:“宗法封建”与“契约封建”按:“封建”本意为“封土建国”、“封爵建藩”,基本内涵是世袭、分权的领主经济、贵族政治。

欧洲中世纪的feudalism与中国殷周封建制相近又不同,本文是对二者异同的比较。

本文摘自冯天瑜《封建考论》第160-166页。

…………… Feudalism封建制度究竟是一种西欧的特殊现象,还是普世性现象?欧洲人对此有两种相反的看法:18世纪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1689-1755)将其认定为惟独发生在中世纪西欧的制度;另一位启蒙大师伏尔泰(1694-1778)则持反论,认为封建主义以多种形态存在于“我们这个半球四分之三的地区”。

两说各揭示了部分真理,笔者更认同伏尔泰说,但须强调:封建主义是以多种形式存在于世的,而且各地封建制在时段上也并不对应。

(一)广义Feudalism(封建制)如前所述:feudalism在西方语境中有一个从狭义到广义的发展过程。

狭义封建本指西欧中世纪某些地区、某些时段出现的采邑制及其派生物,主要是指上级领主与下级领主间的封君——封臣契约关系,尚不包含领主与农奴间的关系。

后来,feudalism的内涵与外延逐渐扩大,指11-15世纪整个西欧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而更拓展为一种普世性的制度与社会形态,从而形成广义封建概念。

广义封建的覆盖范围逾出西欧一隅,而广被世界多数地区,于是有“波斯的封建制”、“印度的封建制”、“中国的封建制”、“日本的封建制”等提法。

就总体言之,欧美史学界多从feudalism的含义(封土封臣、领主庄园、农奴制、政权分散等)出发,考察世界各地的封建制,包括中国的封建制。

西方(欧美日本)史学界的主流认识是,在“封土建国”、“主权分散”含义上,中国殷周的封建制度,以及一定意义上的两晋南北朝的门阀贵族制,与西欧中世纪的feudalism有形貌上的类似之处:土地、人民和权力被层层分封;领有家邑、采地的世袭贵族,对上面的王者,是承担军事及财赋义务的封臣,又具备政权独立性;对下面的采邑内的附庸及庶众,则是政治上、经济上的主宰者。

试论英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特点_兼与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比较

试论英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特点_兼与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比较

试论英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特点_兼与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比较君主制在东西方都存在了几千年,从奴隶制社会开始就存在。

奴隶制社会的君主制东西方的统治模式差不多,但是进入封建社会后就出现了很大的差别。

进入封建社会后,中国的统治模式叫封建皇权制,欧洲叫封建君主制。

两者名字上表面看差别不大,但是内涵决然不同,小编在此就给大家分析一下这两者的差别。

一、专制统治的程度不同中国自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皇权成为国家统治的象征。

汉朝时期的皇帝建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统治,这种专制统治模式贯穿了整个中国的封建王朝。

欧洲的专制统治的君主只是世俗的最高统治者,他要听从教皇旨意。

所以欧洲封建国家不是高度集中的专制统治,属于神权和王权共治。

君主一般称为国王,很少有称皇帝的。

二、分封制的模式不同分封制是中国和欧洲封建王朝中很重要的一种制度,同样是分封两者有着很大的区别。

中国的皇帝封王只是恩赏,这些王爷没有任何实权,要无条件服从皇帝。

欧洲国王分封的领主基本上与君主差不多,被分封的地方属于领主一个人的,完全独立于国王的统治,所以很多领主借机成立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城邦小国。

三、权力等级不同中国封建社会的君权神授论,很科学的将神权和皇权集中于皇帝一人,避免了权力的分流,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除了造反、篡位几乎没人会挑战他的权威。

欧洲的封建君主没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他的权利一开始就受到神权的制约,教皇如果开除他的教徒名誉,他的君主权威将会受到其他领主的挑战。

四、造成的影响不同由于中国的封建皇权具有绝对不可侵犯的权威,所以中央集权统治高度集中,地方无条件服从朝廷。

这种模式造成了大一统的概念深入每个封建王朝统治者,避免了国家的分裂。

欧洲君主本身的权力就遭受教会的掣肘,同时他分封的大大小的领主又拥有高度的自治权,而这些领主又都受到教皇加冕。

王权和神权的权力分流,是造成欧洲大分裂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欧洲和中国虽然同经历了封建社会时期,但是东西方的封建统治模式完全不同,中国封建统治者的权力更加高度专制,而欧洲君主权力大多受到制约。

中西民主制度的比较及感想

中西民主制度的比较及感想

中西民主制度的比较及感想政治制度是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出现而产生的。

是人类出于维护共同体的安全和利益,维护一定的公共秩序和分配方式的目的,对各种政治关系所做的一系列规定,是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

如奴隶制、封建制、社会主义制、资本主义制等。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世界各国的各种政治体制在迥然不同的思想文化环境中不断发展,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历史作用。

而最终将在各国人民身上得以体现其效益。

一、中国政治制度的沿革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浴血奋战,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政权,进而基本完成了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基础上奠定的,主要包括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以及实现和维护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经使中国极大地改变了近代以来的贫穷落后面貌,成为了举世公认的发展强国。

事实证明,新中国成立之初确立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符合我国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需要,符合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需要。

经受住了国内外各种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但是,任何一种新生的社会事物都不可能从一开始就是成熟和完善的。

由于我国生产力、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历史起点落后,党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不足,我们在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也有过失误及挫折。

这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并不等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

必须不断创造及积累条件,不断对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具体制度、体制和机制进行兴利除弊的改革,不断实现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及发展。

二、西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主要有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两大类。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美国的总统制。

君主立宪制是资本主义国家君主政权手宪法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

是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

中西古代封建制之异同

中西古代封建制之异同

中西古代封建制之异同“封建”看似相同的概念,在中西方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却呈现出实则相异的局面。

过去中国古代所说的“封建”,是指先秦时期分封诸侯的社会制度,即春秋时期“封国土,建诸侯”的贵族分封制。

英语中的“feudal society”指的是欧洲中世纪封建领主各自管理自己辖区的社会状态,既不是中国古代所说的“封建”之意,也不是我国古代两千年来“皇帝和地主老财当家的社会”。

实际上,关于“封建制”的理解有着诸多的不同:最狭义的理解,指的是采邑制,这也是西欧人较早时期的定义。

在此意义上,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制与中国西周时期的封建制相同;比上述稍微大一些的理解是采邑制和领主制,即以采邑制为前提,以封君封臣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关系。

因而,中西方中世纪的封建制有共性也有个性;到马克思时,他在第二种理解基础上加了农奴制的含义;到了列宁,则用“封建制”指代一切前资本主义时代。

这里,主要从“采邑制和领主制”基础上的封建制意义上来具体比较中世纪中西方的封建制,它们之间既有共同性,更有差异性。

西欧的封建制,指的是欧洲中世纪,在基督教文化的深刻影响下,在古罗马隶农制自然经济和保护关系的基础上,随着日耳曼人的入侵,在其带来的王权有限制度、亲兵队制度和农村公社制度的直接动因催发下,形成的新的社会生产关系。

封君封臣制和封土制实行的上下相互约束的契约关系,使双方在政治上有着一定的依附关系;同时,依赖暴力迫使农民农奴化,又使土地所有者与租种者之间形成了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

西欧封建制在11 世纪~15世纪为兴盛时期,待到15 世纪~16 世纪欧洲则开始进入所谓“资本主义时代”,也就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了。

中国的封建制,就其与西方的“采邑制”和“封君封臣制”相似的“封土建制、封邦建国”而言,主要是指西周初年实施的大规模的“土地井田制”和随后取代“藉田”的“相地而衰征”等相关土地政策,造成了与西方相近的土地非公有或国有,而是由各级贵族所有的土地地主私有制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 与一般流行观点相反,中国从秦朝至清朝的皇帝们并不是独裁君主。虽然中国的皇帝被尊为天子,有为全国祭天地,祈五谷的义务,但是从秦代以来,中国的行政体系是官僚体系为主,比如唐朝皇帝敕令必须令出中书,门下可封驳。虽然明清以来皇权不断扩张,但是仍然同西欧的“绝对君主制”不同。认为中国是绝对君主专制独裁的观点很大程度上是五四以来被建构而成的。
17-18世纪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君主专制
特点
①国王权力有限:受教皇制约;王室领地少,又不能在贵族领地内征税;国王军队很少,遇有战事需召集贵族带领他们的士兵参战;城市的内部管理不受国王干预。 ②贵族领土处在割据状态,在领地内贵族拥有绝对的权力,忠实于教皇,把国家放在第二。
评价
从15世纪开始,王权在与教会、贵族和市民的错综复杂的斗争中,逐渐形成欧洲最早一批“新君主国”,“新君主”随着权力的日益集中到17世纪大都实行君主专制统治。 表现为把教会变成听命于王权的组织;削弱大贵族权力;建立常备军,加强王权的军事力量,有力保障了对内统治和对外的扩张。 欧洲的君主专制统治起过进步作用,即以其强有力的手段,结束了封建的混乱局面,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兴起和强大。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君主专制统治逐渐成为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障碍
明朝的君主专制
公元14至15世纪之交,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封建社会固有的各种矛盾空前激化。明朝自宣德以后,历代君主大都荒淫腐朽,不理朝政,或荒嬉无度如武宗,或专事玄修如世宗,或静摄深宫如神宗,或童昏暗昧如熹宗,但皇权却不曾坠地不收。历史上迭出不穷的后妃、外戚、权臣、宦寺、藩镇胁制君主之祸也绝无发生。清代史学家赵翼曾慨叹曰:“不知主德如此,何以尚能延此百六七十年之天下而不遽失,诚不可解也。”确如是,回顾历史,秦、隋两朝暴君继位,二世而亡;汉、唐盛世,遇一昏君(汉元帝、唐玄宗)而中衰。而明代皇权之所以“能延此百六七十年之天下而不遽失”,其关键在于:一、建立了一个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结构。二、明统治者总结和汲取了历史上皇权陵替的经验教训,特别加强了对统治阶级内部各种政治势力的防范和控制。使任何政治势力、政治派别和政治集团都无法也不可能游离于皇权的控制之外。此外,明代皇权在政治上实行极端高压恐怖的统治模式,企图以血腥的暴力手段确立和维护专制主义皇权的绝对权威。诸如创设厂卫特种镇压机构和诏狱,制造各类政治大案、要案、血案,株连蔓引,以进行大规模的清洗和屠杀等,就是这一统治模式的集中体现。其严重程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明朝皇帝通过上述方法和措施,集立法、行政、司法、军事、监察诸大权于一身,从而确保了专制主义皇权在统治阶级内部始终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形成了晚期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皇权政治。
欧洲 欧洲中世纪君主一般也是独裁的,但君主独裁制在欧洲的顶峰期却是在中世纪后,最典型的独裁君主莫过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世了。启蒙运动以前,当宗教与世俗的统治开始脱离的时候,欧洲中世纪的君主一般只有世俗的权力。
中东 中世纪时期阿拉伯世界的君主也都享有无上的权利。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和鄂图曼帝国的苏丹,同时也将自己看做是伊斯兰教的首领。但这里也有例外。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特点
1、经济基础稳固:经济基础主要在于两点:土地国有;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皇帝总揽天下大权,包括行政、财经、司法、军事的权力,同时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 3、皇帝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官僚制度的趋向是皇帝任用亲信随从以取代和驾空庞大的官僚机构。皇帝相信的是身边的仆从,而不是正常的决策行政系统。针对相位即外朝亦即正常的行政办事机构,常采取两种方法以制约其行政职能:一是架空,二是分权。因此,秦汉时代建立的丞相,魏晋时代就被尚书取代;魏晋后期更是出现了中书省,取代了尚书;东晋时代出项了门下省,取代了中书省;明代的内阁、清代的军机处,同样是内朝挑战外朝的例子。古代正常的行政决策制度,有朝议制度、谏议制度,而这些在内朝决策中荡然无存。 4、中央对人身控制严密:(1)最早实行人口统计和户籍管理,如“什伍组织”,把百姓编入什伍之中(管仲制定,以10家为一什,以5家为一伍,什有会长,伍有伍长,对基层进行控制,有上报制度、惩罚制度);再如商鞅“连坐法”,把伍、什通过户籍办法编制起来,相互告发和同罪连坐。一般来说,郡县长官为皇帝直接任命,郡县之下有乡(10亭为一乡)、亭(10里为一亭)、里(25家为一里)、什、伍等组织,它们管理人民、土地和赋税,使农民固定在土地上。结果是使得平民失去流动的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