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演变
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分配制度的演变及影响
单一的按劳分配机制(1978--1987)一
这一阶段是我党摒弃传统观念,克服“左”的思想影响, 开始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针对改革开放前平均主义分配 方式所造成的弊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要“克 服平均主义”,并以农村为突破口,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开 始从根本上打破农村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接着,党的十二届 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该 《决定》深刻剖析了平均主义的思想根源及其危害,指出平均 主义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一个严重障碍”,第一次提出要 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然后带动更多的人走向共同富裕。在理论上重新界定了社会主 义按劳分配原则,在个人收入方面引入和体现利益机制,否定 了在分配体制上的的高度集中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在实践 中全面恢复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多元化分 配体制(1987至今)一
这一阶段,我党不断探索和完善既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而又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1987 年10 月召开的党的十三 大,在分配问题上第一次提出了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 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指出,非劳动收入“只要是合法 的,就应当允许”。这是我国收入分配理论的巨大进步。1992 年10 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年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 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 定》,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框架。突破了十 三大提出的“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提法,第一次提出了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分配制度 的演变及影响
我国分配制度的演变
一.平均主义分配机制(1949--1978) 二.单一的按劳分配机制(1978--1987) 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多 元化分配体制(1987至今)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收入差距与改革思考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收入差距与改革思考一、概述收入分配制度作为国家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和改革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收入差距的现状以及改革的思考进行探讨。
回顾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历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期的高度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转变。
这一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实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提出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方式为补充的分配格局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强调了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第四阶段是近年来,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强对分配结果的监管,提出新的发展理念,共享发展成果。
分析中国收入差距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但同时也导致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近年来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劳动力供需不平衡、行业垄断、个人禀赋差异、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
对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进行思考。
改革的目标是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整顿收入分配秩序,强化税收调节等。
同时,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研究背景与意义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性: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近年来,中国的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基尼系数长期处于国际警戒线以上,这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公平与稳定,也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演变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由于发展战略的不同选择导致城镇化与居民低收入分配格局的阶段性变化。
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下,城镇化的进程会更快一些,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也趋于合理化;重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会延缓城镇化进程,导致居民低收入分配格局出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则是改善中国收入分配状况的保障。
关键词:改革开放40年;居民收入;发展战略;城镇化;收入分配;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维持了较高的增长率,GDP年均增长率维持在10%左右。
但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我国的收入分配状况却在不断恶化,主要表现为国民收入分配不断向企业和政府倾斜的特征,形成居民低收入分配格局。
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的比重由1998年的53.1%快速下降至2007年的39.7%,其后有所上升,到2016年达到47.5%。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这种变化直接导致中国最终消费率(消费/GDP)由2000年的63.3%急剧下降到2009年的49.5%,到2010年下降到48.5%,其后有所上升,到2016年上升到53.6%。
与这种收入分配和消费状况相伴随出现的是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滞后性,2009年,中国GDP构成中第一产业占比为9.80%,但城乡人口结构中乡村人口占比却达到51.66%,到2016年,GDP构成中第一产业占比为8.6%,但乡村人口比重仍高达42.65%1。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的原因何在?为何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失衡与城镇化滞后的关系是什么?进入新世纪,许多学者开始对引起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化的决定因素展开研究,白重恩和钱震杰(2009)[1](p99-115)认为:结构转型和部门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是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李稻葵等(2009)[2](p54-68)认为:中国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的变动趋势是基本符合库兹涅茨“倒U曲线假说”的;龚刚和杨光(2010)[3](p70-82认为:现阶段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无限劳动力供给是工资性收入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第一阶段:开放初期的试点阶段(1978年-1992年)在开放初期,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试点,旨在探索新的收入分配方式。
1979年,我国推出了“责任田”试点,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劳动量获取相应的收入,这标志着我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得到了一定的增加。
1984年,我国进行了城市企业的“形势与任务调查”,揭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下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为后续的企业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全面推进收入分配制度(1992年-2005年)1992年,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农村经济体制工作会议,提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农村集体经济适度扩大,农民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的方针。
这一方针的提出,进一步巩固了农民的经营权益,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997年,我国出台了《国有企业工资制度试点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国有企业的方向,推动了国有企业的产权、经营体制和劳动用工制度的。
第三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5年-今)2005年,中共中央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进行了重要讨论,并提出了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这其中包括进一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注重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
2024年,我国再次进行了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制度,将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纳入家庭收入,并采取一些措施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同时,通过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保障,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此外,近年来,我国还加大了对高收入人群的税收调节力度,增加了高收入人群的税负。
同时,通过加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
综上所述,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经历了试点、全面推进和构建和谐社会三个阶段。
在中,我国着重解决了农民和职工的收入问题,加强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缩小了收入差距,不断朝着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和公正迈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演变作者:张洪川许丹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08期摘要历史的选择有其合理性与必然性,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国家现代化路径的选择只能是并且必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因此收入分配制度也随着不断的调整、变迁与演变。
当代我国现代化的历程是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实质上是沿着现代化的道路树立科学的收入分配观,实现人民生活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关键词现代化收入分配演变作者简介:张洪川,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许丹,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3-178-02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工农群众的解放,致力于中华民族的复兴。
1949年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为我国实现现代化、民族复兴创造了前提。
此时收入分配问题的主体是广大的农民、工人群众,所辖区域政权内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中国共产党的收入分配理论已经开始了初步的探索,主要焦点是解决农村、农民的土地问题,体现了按劳分配原则。
当前社会发展时期,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变以增长为导向的分配观,建立以公平公正和自由发展为导向的科学分配观。
一、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为国家现代化、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创造根本前提1921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从弱到强,从革命性的政党到全国性的执政党,既实现了民族独立,又为国家现代化的实现创造了根本前提。
中国共产党创立以来,我国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大变革,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
世界现代化趋势是研究的社会背景,正如罗荣渠所说:“以现代化为中心来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必须重新建立一个包括革命在内而不是排斥革命的新的综合分析框架” ,当然这个综合性分析中必然包含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收入分配问题。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演变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演变石庆华经济1103摘要:自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经济体制却发生着重大转变,由传统自然经济进入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分配制度也随着发生变化,这一切的改变都是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进行的,本文主要是探讨中国经济体制转变下分配制度的演变。
关键词:经济体制的改变分配制度的演变正文:一、1949年以前经济体制转变下的分配制度变化从清政府沦陷之后,中国陷入中国由传统的封建自然经济进入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混乱状态,国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食不果腹。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形态的主要特征是:生产力多层次结构与发展水平的落后性,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充分性,所有制结构的复杂性对发达国家及其控制的世界市场的依附性,发展的不平衡性;历史地位的过渡性。
经济体制则由传统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和皇族所有制,向多种所有制转变,不再是天下之大莫非王土。
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包括八种所有制:氏族主所有制、奴婢主所有制、领主所有制、地主所有制、资本家(雇主)所有制、国家所有制和在华外国资本所有制。
这些体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一人独大,控制所拥有的一切资源的分配,所有的劳动者只能听其指挥做事。
其劳动成果全部归所有者,再由其固定分配。
在这种比较混乱的经济体制下,并没有形成一定的收入分配理论和收入分配制度。
二、向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转变这是发生在1949-1952年间的转变,1947-194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在全国内转入反攻,即将取得全国胜利时,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待着他们,即夺取政权后建立怎样的经济体制?1921-1948年28年间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和理论的发展,特别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为解决这个问题准备了条件。
并在1949年末完成了新中国经济体制的构思。
新中国经济体制构思基本内容如下:(1)基本依据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抗日战争前夕,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得比重约10%,农业和手工业占90%,这就是中国在革命时期和在革命胜利后相当长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忽视这个出发点,就要犯左倾或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中国分配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分配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分配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在1949年建国初期,中国推行了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即"按
劳分配"。
这一制度强调劳动者按照其付出的劳动量来获得相
应的分配,体现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理念。
随后,在1956年至1962年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中国进一步对分配制度进行了调整和改革。
这一时期,国家逐步实行了"统分"和"定息"的分配方式,即将农民的土地集体化,并按照
土地的质量、面积、地势等条件分配收入。
同时,国家设立了集体经济组织和合作社,通过提供集体福利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来改善农民的分配状况。
到了198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开放政策,分配制度也随之调整。
这一时期,中国引入了市场经济的元素,并实行了"包产到户"的农村改革,鼓励农民发展个体经济,提
高农民收入。
此外,国家还推行了职业工资制度改革,实行了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相结合的劳动力分配方式,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发展。
进入21世纪,中国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分配制度。
2004年,中国出台了《收入分配调节动员计划(2004-2010年)》,提出要建立多种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分配制度。
此后,中国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包括提高职工工资、推进农村集体经济改革、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等,以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和社会稳定。
至今,中国的分配制度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国政府提出了"共同富裕"的目标,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和贫富分化问题,推动分配制度更加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简述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及当前改革思路
简述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及当前改革思路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指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各类经济主体和个人的收入进行合理分配的制度安排。
在开放以来,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经历了多次调整和,以逐步实现公平、合理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当前的思路主要包括推进收入分配结构优化和加强收入再分配机制建设两个方面。
首先,我国的收入分配结构不够合理,存在着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历史和制度的原因,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这导致一些困难群体难以分享发展的成果。
另一方面,高收入群体与中低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也较大,这使得贫富分化加剧,造成不公平现象。
为了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我国正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着力解决制约居民收入增长的矛盾问题。
其次,我国的收入再分配机制还不够完善,缺乏大力度的调节和补偿机制。
当前,为了推进收入再分配机制建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首先,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包括完善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住房等社会保险制度,提高全民社保水平,保障基本生活。
其次,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均等化,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公共服务的红利。
再次,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和扶持,包括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扶贫、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关爱。
此外,我国还在积极推进个人所得税,以进一步促进收入公平分配。
当前,为了解决个人所得税制度存在的问题,我国提出了增加税收扣除项目、提高个税起征点、优化税率结构等一系列举措。
这些旨在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的税负,增加中高收入群体的纳税意愿,并通过调整税基、提高税率等手段,增加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
通过个人所得税,我国可以实现更加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
总的来说,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当前,我国正在推进收入分配制度,主要包括推进收入分配结构优化和加强收入再分配机制建设两个方面。
通过,可以进一步促进收入公平分配,实现社会公正与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配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配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变革【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分配制度经历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变革。
在理论上,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得到了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理论也逐渐形成。
实践中,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收入分配制度进行了改革与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也得到创新。
这些变革不仅使我国分配制度不断完善,还促进了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基础。
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我国的分配制度正逐步走向更加科学、公平的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力。
【关键词】改革开放、分配制度、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收入分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完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变革、实践变革、基础。
1. 引言1.1 改革开放背景改革开放是我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步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
改革开放的背景是我国经济长期落后、困境深重,亟需改革开放以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
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反思和对国际环境的认识的结果,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伟大创举。
改革开放的主要动力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改革开放的基本思想是稳定国内经济,推进改革开放,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改革开放的基本任务是把我国经济搞上去,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改变颓势,实现经济的振兴。
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要打破封闭状态,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发展国内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改革开放的核心是推行市场化经济改革,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为依托,以市场为准绳,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改革开放的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坚持与时俱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2 分配制度的重要性分配制度的重要性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分配制度是社会经济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水平、社会公平与正义、国家的社会发展和稳定。
我国分配制度的变化
我国分配制度的变化
分配制度即劳动产品在社会主体中如何分割、配给制度的总称。
有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需分配以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一系列的探索与改革,我国逐渐确立了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基本框架,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为基础,以工人阶级劳动报酬为主体的初次分配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再分配制度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更加重视收入分配领域的问题,着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解决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收入分配政策,逐步实现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是我们党的重要任务。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演变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演变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演变收入分配制度是指社会上各种收入来源的分配原则和方式。
在我国,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改革和发展,收入分配制度也随之不断调整和完善。
经过长达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已经从最初的完全计划经济到现在的市场经济,不断地进步和壮大。
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第三阶段是新时代的收入分配制度。
以下将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来分别介绍这三个阶段的特点和发展。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计划经济的实现,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发生了彻底的变革。
在这一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分配制度。
具体来说,就是将全社会的收入划分为国家和集体两部分,国家部分主要用于国家财政收入和国务支出,而集体部分用于农村和城市的发展。
在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的政策,让农民自主经营土地和拥有个人积蓄,使得农村的过程生产得到空前的发展;而在城市,实行了“事业单位”和公共部门的工资制度,是工人阶级能够获得稳定收入的一个关键因素。
不过,计划经济时期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福利低下、贫富差距大、少数特权阶层存在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和改善。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1978-2012)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出现了快速的发展和壮大,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进一步深化了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在这一时期,我国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收入分配制度,如市场化、国家调节、民间自发等。
在农村,实行了“土地承包”政策和农民集体经济,让农民从集体转向了家庭经营,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城市,实行“人力资本”理论,促进了教育、技能和经验的价值升值,也使得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上升。
但是,改革开放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模式也受到了贫富差距扩大、特权阶层等问题的困扰。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及问题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及问题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及问题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里,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经历了较大的发展与改变,总体来说,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改革开放为分界点,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的改变: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主要体现了平均主义的思想。
在传统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条件下,由国家直接决定收入分配的体制。
从农村来看,由国家统一决定农产品的种类、数量、价格和购销等方面,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以生产队为单位,凭工分取得报酬。
从城市来看,国家统一调控城市职工的等级工资,职工的劳动报酬同样趋于平均,并不能反映出企业经营状况及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与劳动成果等。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收入分配原则所作出的改变主要是侧重效率兼顾公平。
1978—1992年这段时期内,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提出了将“先富”与“后富”有机统一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允许部分地区、部分企业的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辛勤努力、合理经营,使之生活先好起来、先富起来,又要鼓励“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成为示范力量,通过影响身边的人,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
在分配政策的制定上,调节好“先富”与“后富”人们的收入差距,防止贫富悬殊,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
1993--2004年这段时期的分配原则重点突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党中央、国务院所提出的分配原则主要有:“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这一时期的分配政策强调了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概念。
其中,初次分配是指存在于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即根据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的效率带来总收益多少而进行的分配,通俗地说,高效率的.生产经营才能获得高回报,因此,初次分配是更为基础性的分配关系,强调的是市场的作用,更主要遵循效率原则。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3 隐性收入、非法 收入问题比较突出
解决方法
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的战略部署,要继 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市场调节、政府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要素配置和价 格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控作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 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THANK YOU
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 的分配制 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 放前
与公有制一统天下相适 应,我国实行的是单一 的按劳分配制度,但在 实践中常常背离按劳分 配原则而带有相当程度 的平均主义色彩。
进入新 时期
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反对平均主义。
改革不 断推进
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 所有制结构相适应,逐 步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 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的收入分配制度。
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按生产要 素分配
按资本或资产等物质生 产要素分配 按管理和知识类的生 产要素分配
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必须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的制度,使多种分配方式的实现具有制度保证。
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
各种生产要素都是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的源泉,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要素,这是按 生产要素分配的物质基础;同时,由于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当生产要素被排他性地占有 时,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才能使各种生产要素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这是按生产 要素分配的经济基础。
D
1600
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单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生产力 发展水平决定的。
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历史演进及启示
2023-11-11•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起源与背景•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内涵与特点•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启示与展望•结论与展望目录01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起源与背景理论提出设想细节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与理论实践探索实践成果列宁、斯大林的实践与探索实践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以来开始探索按劳分配的实践,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实践成果中国的按劳分配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与探索02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按劳分配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分配的平均主义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挂钩03劳动生产率与收入分配挂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按劳分配01劳动报酬与市场接轨0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按劳分配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01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协调发展02收入分配差距的适度缩小0303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内涵与特点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内涵按劳分配是指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以劳动作为分配的尺度,依据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获取相应的报酬。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只有劳动者对生产资料占有权和使用权得到充分保障,才能保证按劳分配的顺利实施。
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特点平等性按劳分配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质量和数量进行公正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公正性激励性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意义与作用按劳分配能够激励劳动者积极投入生产劳动,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实现社会公平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按劳分配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避免了因不公平分配而导致的社会矛盾和不和谐因素。
按劳分配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能够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实施。
按劳分配能够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我国建国以来收入分配制度
我国建国以来收入分配制度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变迁与改革建议一、引言中国自建国以来,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伟大转型,收入分配制度也经历了深刻的变迁。
收入分配制度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人民福祉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回溯中国建国以来的历史背景,明确文章主题为收入分配制度,分析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建议。
二、中国建国以来的历史背景与收入分配制度变迁1. 土地改革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改革措施。
通过赋予农民土地所有权,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建立,打破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垄断,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
这一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农民为主体,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下的收入分配。
2.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国家对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和建设。
这个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强调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相结合,以劳动报酬为主,同时实行一定的福利制度。
3. 计划经济时期: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生产资料的控制和分配有着严格的计划性和管理性。
这个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同时实行一定的平均主义,以保障社会公平和稳定。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逐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收入分配制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变化阶段:1. 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开始引入市场机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集体所有制下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
这一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农村家庭成为主要的分配单位。
2.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向多元化、多层次的方向发展。
国家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通过宏观调控来保障社会公平和稳定。
这个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强调效率与公平的统一,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通过税收调节和社会福利等措施来缩小收入差距。
中国分配制度的伟大变革
中国分配制度的伟大变革30 年前,中国改革选择了“分配”为突破口,分配制度经历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讲效率,再分配讲公平”的改革过程。
“改革”在改革进程中不断成熟起来。
2003 年,中国人均GDP突破了1000美元,国家进入了特别发展阶段。
在这一特别阶段,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给社会稳定带来的压力。
目前,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分配制度的改革再一次成为改革的聚焦点。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党的十七大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最新主张,无疑是我们进一步推进分配制度改革的依据与指南。
汪玉奇( 1 953 ―) ,男,江西省社联副主席,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等。
( 江西南昌330077)中国经济改革已经走过了30 年的历程。
实践让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当前,分配制度改革又一次紧迫地摆在人们的面前。
“摸着石头过河”,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一大特色。
30年前,改革正处于发端的时候,我们是不可能先作好改革的整体设计的。
当时,为什么会选择分配作为改革的突破口?破解这一问题,绝对是很有理论旨趣的事情。
现在看来,至少有以下原因:――“贫困不是社会主义”。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普遍存在的贫困现象促使中国的社会主义者们深感耻辱,渴求富裕正成为人们最迫切的要求。
以分配为改革的突破口,顺应了这一要求。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们曾在“大跃进”运动失败之后,开始了具有改革意义的“调整”。
“大包干”、奖金制度的试验在较大范围内推开,并取得明显的成效。
“文化大革命”粗暴地中断了这些试验。
当这场运动归于失败,进入历史博物馆的时候,这些试验也就很自然地重新启动起来,引发分配制度的改革。
――当时所进行的改革,不管是农村的“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还是企业的扩大分配自主权,都是不涉及产权制度的浅层次改革,比较容易启动。
第6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一、改革前中国农村个人收入分配体制 的回顾与分析
互助组在个人收入分配上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农民个人收入来源于农民自己的劳动,没有剥削性; 第二,这种收入还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因为生产资料属 个人私有; 第三,个人收入量较单个农户独自生产经营要多。因为这种 生产组织创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产量一般高 于个体农户; 第四,互助组的劳动成果基本属农民个人所有,除了相互间 补偿换工以外不发生组织内部各农户间的分配问题。
《当代中国经济》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生产 要素分配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涵及根据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两个不同范畴,其区别主要在于 : 第一,二者层次不同。价值创造先于价值分配而存在, 只有先有价值创造,然后才涉及价值分配,没有价值创造无 从谈及价值分配。 第二,二者所反映的内容实质不同。价值创造所反映的是价 值来源问题,价值分配所反映的是收入来源问题。
《当代中国经济》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生产 要素分配
收入分配量至少与下列因素有关:
第一,提供要素的质和量。 第二,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与完善的程度。 第三,生产要素投入的方向或领域。 第四,管理与技术水平。
《当代中国经济》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生产 要素分配
1949—1956 城镇职工个人收入分配形式及特点
1956—1965
中国城镇职工的个人收入分配及特点
“文革”期间 企业个人收入分配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当代中国经济》
二、改革前中国城镇职工收入分配体制 的回顾与分析
(一)1949—1956年城镇职工个人收入分配形 式及特点
建国初期至1956年,我国城镇职工收入分配的特点 主要有:
中国所有制结构演变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的演变,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演变对收入分配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现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居民收入普遍增加;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使居民收入差距全面拉开并逐渐扩大;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所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带来了居民收入来源和收入分配方式的多样化。
关键词:所有制结构的演变,收入分配,影响一、现阶段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居民收入普遍增加改革开放前由于在所有制问题认识上的误区造成了我国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如1975年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在工业总产值中,国家所有制占81.1%,集体所有制占18.9%;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家所有制占56.8%,集体所有制占43%,个体所有制占0.2%。
这种畸形的所有制结构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我国自1978年以来展开的对畸形的所有制结构的改革成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举措。
20多年的改革实践已经证明,随着“一主多元”所有制结构的逐渐形成,我国各个地区、行业的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全社会居民收入得到普遍增加。
相关资料表明,自1978年以来,我国居民收入的增长不仅是大幅度的,而且是与现阶段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革相适应的,其增长也是分阶段的。
第一阶段:1978―1984年,即快速增长阶段。
由于在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这一阶段农村居民纯收入年均增长18.2%,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最高水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7%。
第二阶段:1985~1997年,即曲折中的缓慢增长阶段。
由于反复曲折,这一阶段我国居民收入年均增长 6.5%,低于同期经济增长率3.2%,也是现阶段我国居民收入增长最慢的时期。
继续完善三次分配制度体系
继续完善三次分配制度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三次分配制度逐步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
本文将从三次分配制度的概念、发展历程、现存问题和解决办法四个方面阐述如何继续完善三次分配制度体系。
一、三次分配制度的概念与发展历程三次分配制度指的是国家对全社会财富进行的三次分配,即收入分配、再分配和福利分配。
收入分配是指由市场机制或政府干预决定的各种收入来源及其分配规律,再分配是指政府对收入进行再分配,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实现经济利益的公平与社会稳定,福利分配是指政府对弱势群体进行的各种救济、保障措施。
三次分配制度的发展历程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1952年开始实行计划经济,收入分配以国有企业为主要形式,政府直接掌控了国家的财富分配。
19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触发和对外开放的实施,对分配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进收入分配多元化,引导市场优化分配资源。
21世纪以来,在税收制度的转型与完善、财产收益监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努力提升重点人群的福利水平。
二、现存问题与根源分析1.收入差距问题。
2000年后,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收入分配逐渐向市场化趋势转变,导致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并造成社会不稳定。
据统计,中国最富有的1%家庭收入占比已达到全国总收入的30%以上,而最贫困的10%家庭收入占比仅占到0.9%。
收入差距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重点人群保障不足。
虽然福利分配政策已在过去几年中得到了很大的进展,但社会福利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并且部分人群的福利保障相对不足。
例如,现有的失业保险制度只覆盖了城市品质工作的一小部分,导致大量农民工只能靠自己解决生计问题。
3.转移支付体系的完善不足。
我国的转移支付体系以中央政府为主导,但发展速度缓慢,转移支付到市、县层面时,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此外,财政体制与国土大局不一致,同时机构也存在缺乏定位和缺乏沟通和协调等问题,也造成了转移支付体系发展的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 这段 时期 来看 ,我 国的政 策方 法更 倾 向于 集 中统一 的管
世 界现代 化趋 势是研 究 的社会背 景, 正如 罗荣渠所 说: “ 以现 理 , 存 在着平 均主 义 的特 征 。 代 化为 中心来研 究 中国近 现代 史, 必须重 新建立 一个包括 革命在 内而不 是排斥革 命 的新 的综合 分析框架 , 当然 这个综合 性分析 中必然 包含 关乎人 民群 众切 身利益 的收入 分配 问题 。
◆ 社 会 观 察
’。 ’ ’’ ’ ’’ 。 ‘’ ‘ ’’ ’ 。 ’ ’ ’
2 0 1 3 ・3 ( 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现代化进程 中收入 分
配制 度的历 史演变
张 洪川
摘 要
许
丹
历 史的选择 有其 合理 性与 必然性 ,我 国的特殊 国情 决定 了国 家现 代化路 径 的选择 只 能是 并且必须 是社会 主 义现
二、 中国社会 主义“ 四个 现代 化 ” 确立 时期 的收入 分配制 度
“ 从1 9 4 9 年 以来 , 中国选择 了社会主 义现代化 的发展 道路 与 模式 。 ” 我 国开始 由工业化 道路构 想 到 “ 四个 现代 化”目标的确
此 时的人 民收入分 配 问题 , 主要考 察农 民、 工 人群众 , 尤其广 立 , 主 导着 现代化 趋势 , 体现 为 “ 建 设社会 主义 , 原来 要求 是工业 大农村 的农 民群众 : 工 作的重 心是 民族独立 和 人 民解放 。 ( 一) 实现 民族 独立 和人 民解 放 , 为现 代化和按 劳分 配创 造根 本政 治前提 1 9 2 1 年 中国共产 党成立 , 积 极领导 农 民、 工 人运动 。 1 9 2 4 年, 现代化 , 农业现 代化, 科学文化现 代化 , 现在要加 上国防现代化 。 ” 。 新中 国建立到改革 开放前 , 我 国历史地选 择了苏联模 式 的社 会主义现 代化道 路 , 但也 在我 国社会主 义现代化 建设初 期发挥 了 明显 的短期效应 , “ 革命 前经济 愈落后 的国家 , 在工业化进 程 中就
中共积 极 响应孙 中 山先 生提 出 的“ 联俄 、 联共、 扶 助农 工” 三大政 愈需要 强有 力的政治权 威与统 治 , 并追 求高速度 和选择 大推进 的 策, 实现 了国共 合作 。中 国共产党 在创 立到 1 9 2 7 年 时期 的人 民 发展 战略 。 ” 收入 制度主 要体现 为合 作制度 思想 , 包括 工人 、 农 民合 作社 , 但 此时 期的 收入分 配制 度表 现为 传统 汁划 经济体 制下 单一 的
代 化道路 , 因此收入 分 配制度 也随着 不断 的调整 、 变迁与演 变。 当代 我 国现 代化 的历程 是在 不断探 索和 实践 中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现 代化道 路 , 实质 上 是 沿着现代 化 的道路树 立科 学的  ̄ I L , x分 配观 , 实现人 民生活 富裕 , 全 面建 成 小康 社会 。
党 的收 入分 配理论 已经 开始 了初 步 的探 索 ,主要焦 点 是解 决农
中国共产党 以完成反帝 反封建 的民主 主义革命 为历史任 务, 努 力实现 民族 独立和 人 民解 放 , 取 得阶段 性胜利 , 创造 了实现 社
村、 农 民的土地 问题 , 体现 了按 劳分配 原则 。当前 社会 发展 时期 ,
长为导向的分配观建立以公平公正和自由发展为导向的科学分二提出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为现代化创造经济基础解放战争时期我国不断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胜利广一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为国家现代化社会主义分配大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运动土地基本平均分配人民生产生活制度创造根本前提不断改善翻身当家作主
{ I } I 占 毒 ▲ 金
现代 化 、 民族 复兴创造 了前 提 。 此时 收入分 配 问题的主 体是广 大 动 , 取得 了史无 前例 的成功 。 陕甘 宁边 区和敌 后各 解放 区生产 发 的农 民 、 工 人群众 , 所 辖区域 政权 内是 以农业 经济为 主 , 中国共产 展迅 速 , 所产粮 食大 幅度提 高 , 人 民收入 有所 增加 。
我 们要 构建社 会主 义和谐 社会 , 全 面落 实科 学发展 观 , 改变 以增 会 主义现 代化 和按 劳分配 的根本 前提 。 长 为导 向的分配观 , 建立 以公平公 正和 自由发展 为导 向的科 学分
配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
( 二) 提出“ 农 业 国转 变为工 业 国” , 为现 代化创 造经 济基础 解 放战 争时期, 我国不 断取 得新 民主主义 革命 的新胜 利 , 广
关键词 现代 化 收入 分配 演 变 作 者简 介 : 张洪 川 , 上海 理 工大学社 会科 学学 院 , 硕 士研 究生 , 研 究方 向: 马克思 主义 经济学 ; 许丹, 上海理 工 大学社会 科 学 学院 , 硕 士研 究生 , 研 究方 向: 马克 思主 义基本原 理 。 中 图分类 号: D 6 1 6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9 - 0 5 9 2 ( 2 0 1 3 ) 0 3 - 1 7 8 - 0 2
变革 土地制度 , 在 收入分 配上 更多 的是公平 分配 。 中 国共 产党一直 致力 于工农群众 的解放 , 致力于 中华 民族 的 经验 影响 , 复 兴。1 9 4 9 年 之前 , 中 国共产党 领导 人 民进 行革 命 , 为 我 国实现 抗 日战争 时期 , 中国共产 党领 导根据 地 军民进 行大 生产运
、
中国共 产党 取得革 命胜 利为 国家现代 化 、 社 会主义 分配 大解放 区进 行土地 改革运 动 , 土地 基本 平均 分配 , 人 民生产 生活
制 度创 造根本 前提
不断 改善 、 翻 身当家 作主 。1 9 4 5年 中共 七大 指 出: “ 逐 步地 建立
1 9 2 1 年至 1 9 4 9 年, 中国共产 党从 弱到 强 , 从革 命性 的政党 重工业 和轻工 业, 使 中国 由农业 国变 为工业 国。 ” 。 1 9 4 9 年 中共七 到 全 国性 的执政党 , 既实现 了民族 独立 , 又为 国家现代 化 的实现 届二 中全 会再次 提出这个 转变 , 中共开始真 正探触 到社会 主义现 创 造 了根本 前提 。 中 国共 产 党创立 以来 , 我国经 历 了深刻 的社会 代化 的核心 内容 , 提 出建 立社会 主义 工业 国 的战 略构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