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移动通信概述

合集下载

第一章 移动通信技术

第一章  移动通信技术
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多方) 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多方)至少有一 方可在移动环境中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
如何理解? 如何理解?
至少有一方能移动; 至少有一方能移动; 一种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通信方式; 一种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通信方式; 区域内可随时随地进行; 区域内可随时随地进行; 为个人通信( 通信 打下基础; 通信) 为个人通信(5W通信)打下基础; 移动通信可以是双向的,也可以是单向的。 移动通信可以是双向的,也可以是单向的。
7
1.2.1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移动通信起源于20世纪 年代 移动通信起源于 世纪20年代,在20世纪 世纪 年代, 世纪 70年代获得高速发展。迄今为止,移动通信的 年代获得高速发展。 年代获得高速发展 迄今为止, 发展大致分为4个阶段 发展大致分为 个阶段 公用汽车电话系统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
18
1.2.2 我国移动通信发展的现状
我国自1987年开展移动通信业务以来,已 年开展移动通信业务以来, 我国自 年开展移动通信业务以来 经基本建成了覆盖范围广、 经基本建成了覆盖范围广、通信质量高的综合 通信网络,并且我国的移动通信产业一直保持 通信网络, 快速发展,用户数量不断增长, 快速发展,用户数量不断增长,业务种类不断 丰富。 丰富。
移动通信技术
主讲 胡继志
1
第1章
内容: 内容:
移动通信概述
移动通信的概念、特点和系统的构成、 移动通信的概念、特点和系统的构成、分类 及工作方式 移动通信的多址技术、 移动通信的多址技术、编码与调制技术
2
第1章
重点: 重点:

第一章 移动通信概述

第一章 移动通信概述





下面将给出几类在不同环境与条件下经常使用的 著名经验公式与模型。 •1)奥村—哈塔(Okumura-Hata)模型 •2) Hata模型向个人通信PCS系统的扩展 •3)Walfisch-Ikegami模型(WIM) •4)室内传播模型
1.5 移动通信噪声与干扰

信道对信号传输的限制除了损耗和衰落外,另一 重要限制因素是噪声和干扰。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21世纪前10年
第三代移动通信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多频) IMT-2000
(CDMA2000、WCDMA、TD-SCDMA)
主要接入技术:CDMA
IP网业务和多媒体业务的发展和应用——业务驱动 数字业务、IP业务、音视频业务会逐步成为主流业务
技术特点:
自适应技术:调制自适应,编码自适应,接入自适应,网络自 适应。 网络技术:分组连接,多网连接。 业务技术:业务分类,编码组帧,数据压缩。 静止状态下 提供2M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

四种主要效应


阴影效应:由大型建筑物和其它物体的阻挡,在电波传 播的接收区域中产生传播半盲区。它类似于太阳光受阻 挡后可产生的阴影,光波的波长较短,因此阴影可见, 电磁波波长较长,阴影不可见,但是接收终端(如手机) 与专用仪表可以测试出来。 远近效应:由于接收用户的随机移动性,移动用户与基 站之间的距离也是在随机变化,若各移动用户发射信号 功率一样,那么到达基站时信号的强弱将不同,离基站 近者信号强,离基站远者信号弱。通信系统中的非线性 将进一步加重信号强弱的不平衡性,甚至出现了以强压 弱的现象,并使弱者,即离基站较远的用户产生掉话 (通信中断)现象,通常称这一现象为远近效应。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解读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解读

个人移动通信的诞生及演进
实现个人电话的梦想--蜂窝状移动电话的诞生




背景:随着无线电报和无线广播的发展,人们更 希望有一种可以随身携带、不用电话线路的电话。 70年代初,贝尔实验室提出蜂窝系统的覆盖小区 概念后,很快进入了实用阶段。 1979年,美国芝加哥试验成功AMPS模拟蜂窝式 移动电话系统,83年在美国投入商用。 1987年,我国第一个移动电话局在广州开通,进 入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时期,引进英国的TACS 系统。
移动通信的特点
1无线电波传播环境复杂

在移动通信中,基站至用 户间靠无线电波来传送信 息。当前,移动通信的频 率范围在甚高频( VHF , 30 ~ 300MHz )和特高频 (UHF,300~3000MHz) 内

工作频段特点:

传播距离在视距范围内,通常为几十千米;天线 短,抗干扰能力强;且以地表面波、电离层反射 波、直射波和散射波等方式传播,受地形地物影 响很大 移动台接收到的电波 一般是直射波和随时 变化的绕射波、反射 波、散射波的叠加, 这样就造成所接收信 号的电场强度起伏不 定,最大可相差20~ 30 dB,这种现象称为 多径传播 衰落。
• 例如,运动着的车辆、船舶、飞机或行走着的人与固定点 之间进行信息交换,或者移动物体之间的通信都属于移动 通信。
– 这里所说的信息交换,不仅指双方的通话,同时也 包括数据、传真、图像等多媒体业务
移动通信的特点
移动通信与其他通信方式相比,主要具有以下 特点:

无线电波传播环境复杂 多普勒频移产生调制噪声 移动台工作时经常受到各种干扰 对移动台的要求高 通道容量有限 通信系统复杂
这被认为是无线电通信的第一次实际应用。 紧接着,马可尼在英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无线电器 材公司——英国马可尼公司

移动通信基本知识

移动通信基本知识

移动通信基本知识培训教材移动通信基本知识第⼀章引⾔1.1移动通信概述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程控交换、数字通信的发展,近些年来,移动通信系统以其显著的特点和优越性能得以迅猛发展,应⽤在社会的各个⽅⾯,到⽬前为⽌,全球移动⽤户超过 1亿,预计到本世纪末⽤户数将达到2亿。

⽆线通信的发展潜⼒⼤于有线通信的发展,它不仅仅提供普通的电话业务功能,并能提供或即将提供丰富的多种业务,满⾜⽤户的需求。

移动通信的主要⽬的是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任何通信对象之间的通信。

从通信⽹的⾓度看,移动⽹可以看成是有线通信⽹的延伸,它由⽆线和有线两部分组成。

⽆线部分提供⽤户终端的接⼊,利⽤有限的频率资源在空中可靠地传送话⾳和数据;有线部分完成⽹络功能,包括交换、⽤户管理、漫游、鉴权等,构成公众陆地移动通信⽹PLMN。

从陆地移动通信的具体实现形式来分主要有模拟移动通信和数字移动通信这两部种。

移动通信系统从40年代发展⾄今,根据其发展历程和发展⽅向,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1.1第⼀代――模拟蜂窝通信系统第⼀代移动电话系统采⽤了蜂窝组⽹技术,蜂窝概念由贝尔实验室提出,70年代在世界许多地⽅得到研究,。

当第⼀个试运⾏⽹络在芝加哥开通时,美国第⼀个蜂窝系统AMPS (⾼级移动电话业务)在1979年成为现实。

现在存在于世界各地⽐较实⽤的、容量较⼤的系统主要有:(1)北美的AMPS;(2)北欧的NMT-450/900;(3)英国的TACS;其⼯作频带都在450MHz 和900MHz附近,载频间隔在30kHz以下。

鉴于移动通信⽤户的特点:⼀个移动通信系统不仅要满⾜区内,越区及越局⾃动转接信道的功能,还应具有处理漫游⽤户呼叫(包括主被叫)的功能。

因此移动通信系统不仅希望有⼀个与公众⽹之间开放的标准接⼝,还需要⼀个开放的开发接⼝。

由于移动通信是基于固定电话⽹的,因此由于各个模拟通信移动⽹的构成⽅式有很⼤差异,所以总的容量受着很⼤的限制。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第4版) 第一章 移动通信概述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第4版) 第一章 移动通信概述

10
1.3 移动通信频段
我国移动通信工作频段
原邮电部根据国家无委会规定现阶段取160MHz频段、450MHz 频段、900MHz频段作为移动通信工作频段,即
160 MHz频段:
138~149.9 MHz
150.05~167 MHz
450 MHz频段:
403~420 MHz
450~470 MHz
900 MHz频段:
21世纪的目标是实现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任何人anywhereanytimeanyone的通信实现处处时时人人everywhereallthetimeeveryone的通现在和未来iotinternetthings11移动通信发展简述通信技术高速发展带来的代价数字芯片的处理能力每个摩尔定律用户数据速率以形式增长数字芯片的处理能力每个18月就增加1倍摩尔定律用户数据速率以指数形式增长无线通信技术的速率发展速度无线通信的速率每增加无线通信的速率每5年增加10倍通信高速发展带来运营商利润降低11移动通信发展简述mobilecommunicationtheory11移动通信发展简述接入方式典型代表第一代1g模拟蜂窝系统fdma美国amps系统欧洲tacs系统第二代2g数字蜂窝系统tdmagsm系统cdmancdma系统目标典型代表过渡代25g高速传输gprscdma20001x系统第三代3gimt2000全球漫游高质量多媒体业务系统容量管理能力保密性和服务质量均有很大改善欧洲wcdma系统北美cdma2000系统中国tdscdma系统第四代4gimtadvanced高速率各种数据话音业务全ip多协议新技术4g网络标准fddltetdlte第五代5g实现增强型移动宽带海量机器通信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需求2020年完成5g终版本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或至少有一方在运动状态下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体制先驱者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
S I S
n
n
Ii
i 1
i0
S I
R
i0 i 1
n ( D ) i
S ( D / R) n ( 3N ) n .. I i0 i0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
提高容量方法
在进行了频率规划的蜂窝系统中,随着无线服务 需求的提高,要求给单位覆盖区域提供更多的信 道,此时,通常采用①小区分裂、②裂向(扇区 化)和③覆盖区分区域(分区微小区化)的方法 来增大蜂窝系统的容量。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
从公式1-1来看,N可能的值为1、3、4、7、9、 12……。再结合不同系统承受同频干扰的能力, 模拟系统的N典型值为7、12;数字系统的N典型 值为3、4。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
问题:那么N值与S/I具体关系是什么呢?
pr p0 (d / d 0 )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
1.2.4 蜂窝系统中的信道
在蜂窝系统中,由系统采用的多址技术所获得的无线信道 称为物理信道(PCH),通常,在具体的物理信道上安排 相应的逻辑信道。逻辑信道按其逻辑功能可分为业务信道 (TCH)和控制信道(CCH)。业务信道可分为话音业务 信道和数据业务信道;控制信道的种类很多,而且不同体 制的蜂窝系统设臵的控制信道不同,它们分配完成信令等 各种控制信息的传送。 蜂窝系统的信道还可以按信息的传送方向来分类,用于从 基站向移动台传送信息的信道称为前向信道(FCH),或 者叫下行信道、正向信道;用于从移动台向基站传送信息 的信道称为反向信道(RCH),或者叫上行信道。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
第一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为早期发展 阶段。特点是专用系统开发,工作频率较低,工 作方式为单工或半双工方式。 第二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这 一阶段的特点是从专用移动网向公用移动网过渡, 接续方式为人工,网络的容量较小。 第三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其 特点是采用大区制、中小容量,使用450MHz频 段,实现了自动选频与自动接续。 第四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今。其特点是 通信容量迅速增加,新业务不断出现,系统性能 不断完善,技术的发展呈加快趋势。

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

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

准结构
1.2.1移动通信发展历程
第一代 80年代 第二代 90年代
模拟
数字
第三代 IMT-2000
第四代2015
AMPS
GSM
UMTS WCDMA
CDMA
TACS
技术驱动
IS95
业务驱动 cdma
LTE
NMT
TDMA
2000
IS-136
其它
TD-
PDC
SCDMA
模拟调频 频分多址
数字调制 时分/码分多址
1.2移动通信的发展和比较
1.2.1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先驱者:1946年第一个推出移动电话AT&T
A/D
接入方式
典型代表
第一代(1G) 模拟蜂窝系统 FDMA 美国AMPS系统,欧洲TACS系统
第二代(2G)
数字蜂窝系统
TDMA CDMA
GSM系统 N-CDMA系统
目标
典型代表
过渡代(2.5G)
同频干扰(蜂窝系统特有)
相同载频电台之间的干扰; 要求:在组网时予以充分重视频率配置
1.1.1 移动通信的特点
通信系统复杂
用户经常移动,与BS无固定联系 要求:采用跟踪交换技术
位置登记、越区切换、漫游…
1.1.2移动通信的组网理论
1. 无线蜂窝式小区覆盖和小功率发射 蜂窝式组网放弃了点对点传输和广播覆盖模式,将一个移动
宽带数字
OFDM/MIMO
码分 / 时分多址
1.2.1移动通信发展历程
第一代——模拟蜂窝通信系统
频分复用
2
2
31 3 1
2
2
2
3
3
3

手机基本原理与电路结构

手机基本原理与电路结构
作用:对最终发射信号进行功率放大,以使发射信 号有足够的功率经天线辐射出去。 前级输出的最终发射信号,基本可达到-5dB以上,但 都不足以进行远距离传输,要进行远距离传输,就必须 使最终发射信号加大功率,才能通过天线辐射出去。
功率放大器通常用PA来表示。
17
G、功率控制器
作用:对功率大器的功率放大等级进行调节控制, 从而保证发射电路的正常工作。
一、手机电路的读图技巧
1. 首先应熟练掌握前面几章讲的电路结构与基本原理知识; 2. 判断所读电路是属于哪种类型的电路结构;(宏观指导)
3. 画出所确定后的电路结构的组成框图。如,判断出它的 接收电路是属于超外差一次接收机的话,则画出其电路 结构框图;(画结构框图)
4. 按照组成框图,对所读电路图和主板上的组成元件进行 分块。如划分出天线电路模块、低噪声放大模块、功率 放大模块、功控放大模块。(逐级划分)
6、功率控制参考电平:
该信号到发射机功率控制电路的电压比较器,与功 率控制电路中的取样电压进行比较,以输出功率控制信 号控制发射功率的大小。
31
7、接收、发射启动控制信号:
控制接收、发射电路的启动。接收的英文标识为 RXEN、RXON,发射的则为TXEN、TXON。
接收启动控制信号,手机一开机,接收电路开始工 作(开机找网)。若RXEN信号不正常,则接收机肯定 不能正常工作。
1. 手机的开机原理框图; 2. 手机开机的条件; 3. 讲解一般手机的开机流程。(结合原理框图)
28
第二节、手机中一些常见控制信号的介绍。
一、手机中一些常见控制信号的介绍。
1. 充电控制信号; 2. 开机维持信号; 3. AFC(自动频率控制信号) 4. 频率合成控制信号 5. 频段切换控制信号 6. 功率控制参考电平 7. 接收、发射启动信号 8. 各种电源的启动控制信号 9. 存储器的片选信号

移动通信(第五版) 第1章

移动通信(第五版) 第1章

2) 异频单工 异频是指通信双方使用两个不同频率f1和f2。 这种方式 中通信双方的操作仍采用“按—讲”方式。 由于收发使用不 同的频率, 因此同一部电台的收发信机可以交替工作, 也 可以收常开, 只控制发, 即按下PTT发射。 其优缺点与同 频单工基本相同。 在无中心转信台转发的情况下, 电台需 配对使用, 否则通信双方无法通话, 故异频单工方式主要 用于有中心转信台转发(单工转发或双工转发)的情况。 所谓 单工转发, 即中心转信台使用一组频率(如收用f1, 发用f2), 一旦接收到载波信号即转去发送。 所谓双工转发, 即中心转 信台使用两组频率(一组收用f1, 发用f2; 另一组收用f3, 发 用f4), 任一路一旦接收到载波信号即转去发送。
与其他通信方式相比, 移动通信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 电波传播条件恶劣。
(2) 具有多普勒效应。
由于移动台在运动中,所以产生多普勒频移效应,频移值fd 与移动台运动速度v、工作频率f(或波长λ)及电波到达角θ有关,

fd
v
cos
(1-1)
多普勒频移导致附加调频噪声。
(3) 干扰严重。 (4) 接收设备动态范围大。 (5) 需要采用位置登记、 过境切换等移动性管理技术。 (6) 综合了各种技术。 (7) 对设备要求苛刻。
所以,我们将重点介绍公共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 公共移动通信系统, 即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系统结构 如 图 1-4 所 示 。 一 个 交 换 区 由 一 个 移 动 交 换 中 心 MSC (Mobile Service Switching Centre)、一个或若干个归属位 置寄存器HLR(Home Location Register )和访问者位置 寄存器VLR(Visitor Location Register),有时几个MSC合用 一 个 VLR 、 设 备 识 别 寄 存 器 EIR ( Equipment Identity Register)、 鉴权中心AuC(Authentication Centre)、操作 维护中心OMC(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Centre)、 基站 BS(Base Station)和移动台MS(Mobile Station)等功能 实体组成。

移动通信概述

移动通信概述

1.1 引言
移动通信是指通信的双方或至少有一方是在移动 中进行信息传输和交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希望能 随时随地、迅速可靠地与通信的另一方进行信息 交流。这里所说的“信息交流”,不仅指双方的 通话,还包括数据、传真和图像等通信业务。例 如固定点与移动体(如汽车、轮船、飞机)之间、 移动体与移动体之间、人与运动中的人或人与移 动体之间的信息传递,都属于移动通信。分别构 成陆地移动通信、海上移动通信和空中移动通信。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述
1.1 引言
1.2
1
1.2.1 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 1.2.2 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移动信道中的干扰 1.2.3 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1.2.4 第四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移动信道的场强估算
1.2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频谱利用率低,容量有限,系统扩容困难;
制式太多,互不兼容,不利于用户实现国际 漫游,限制了用户覆盖面; 不能与ISDN兼容,提供的业务种类受限制, 不能传输数据信息; 保密性差,以及移动终端要进一步实现小型 化、低功耗、低价格的难度都较大。
1.2.2 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以数字信号传输、时分多 址(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码分多址(CDM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为主体技术,频谱效率提高,系统容量 增大,易于实现数字保密、通信设备的小型化和智 能化,标准化程度大大提高等。制定了更加完善的 呼叫处理和网络管理功能,克服了第一代移动通信 系统的不足之处,可与窄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相兼容, 除了传送语音外,还可传送数据业务,如传真和分 组的数据业务等。

第1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概述

第1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概述

第1章第三代移动通信概述本章主要内容:●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标准化组织,3G技术标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频谱分配;●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业务特点;●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演进路径;●IMT-Advanced标准化进程,关键技术。

1.1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标准化1.1.1 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简称3G,又被国际电联(ITU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称为IMT-2000,意指在2000年左右开始商用并工作在2000MHz频段上的国际移动通信系统。

IMT-2000的标准化工作开始于1985年。

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规范具体由第三代移动通信合作伙伴项目(3GPP,3G Partnership Project)和第三代移动通信合作伙伴项目二(3GPP2,3G Partnership Project 2)分别负责。

1.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目标(1)全球统一频谱、标准,实现全球无缝漫游。

(2)更高的频谱效率,更低的建设成本。

(3)能提供较高的服务质量和保密性能。

(4)能提供足够的系统容量,方便2G系统的过渡和演进。

(5)能提供多种业务,适应多种环境。

快速移动环境中最高传输速率可达144kbit/s,室外到室内或步行环境中最高传输速率达到384kbit/s,室内环境中最高传输速率达到2Mbit/s。

2.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特征(1)3G系统具有大容量语音、高速数据和图像传输的能力。

(2)3G系统可以基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平滑过渡和演进。

(3)3G系统采用了新的通信技术。

3.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标准化组织(1) 第三代移动通信合作伙伴项目(3GPP)①3GPP的组织机构第三代移动通信合作伙伴项目(3GPP)是由欧洲的ETSI,日本的ARIB、日本的TTC,韩国的TTA以及美国的T1P1五个标准化组织在1998年底发起成立的,1998年12月正式成立。

中国无线通信标准化组织(CWTS)于1999年在韩国正式签字加入3GPP,成为3GPP的组织伙伴。

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述(

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述(

第一章 移动通信概述
1.1 移动通信的发展 1.2 移动通信的特点及组成 1.3 移动通信的分类 1.4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
1.5 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技术 1.6 移动通信的编码与调制技术
1
什么是移动通信
移动通信——“动中通”
通信双方或至少其中一方在移动环境下进行 信息传递的通信方式,包括移动体之间或移动 体与固定体之间的通信。
中国移动通信发展历程--大陆无线寻呼
中国移动通信发展历程--蜂窝移动电话
中国移动通信发展历程--模拟与数字移动电话
指数型增长,跳跃式前进,跨越式发展
据统计,我国从1987年开通移动电话业务到1997年用户达 到1000万户,用了整整10年的时间。而从1000万户增长到 2001年的1亿户,只用了不到4年的时间。此后,2002年11 月,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2亿;2004年5月,达到3亿; 2006年2月,达到4亿。今天的中国,移动电话用户已经超 过4.87亿户,成为全球移动电话用户最多的国家,同时也 是GSM和CDMA网络容量全球最大的国家。20年,6.3亿秒, 平均每1.2秒就增加一个新用户。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具有全球标准 使用全球公共频带 具有全球使用的小型终端 具有全球漫游能力 从媒体(Media)→多媒体(Multi-media) 微蜂窝结构 提高改良的频率使用效率 具有易于向下一代系统发展的灵活性 具有高速的分级数据速率 在固定位置环境下能达到2Mbps 对步行用户能达到384kbps 对车载用户能达到144kbps
2000s,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欧洲、日本的WCDMA , 北美的CDMA-2000 ,中国的TD-SCDMA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特点
系统间没有公共接口。 无法与固定网迅速向数字化推进相适应,数字承 载业务很难开展。 频率利用率低,无法适应大容量的要求。 安全性差,易于被窃听,易做“假机”。

移动通信(第4版)大学本科教材 移动通信第一章-2007-02

移动通信(第4版)大学本科教材 移动通信第一章-2007-02
随机多址方式: 9 ALOHA、时隙ALOHA、DSMA/CD(CDPD)、 CSMA/CA(无线局域网)
同济大学 徐娟
38
1.5.4 抗干扰措施
¾利用信道编码(如卷积码等前向纠错FEC和自动请求 重传ARQ)进行检错和纠错-----抗随机干扰
¾利用交织编码技术-----抗突发干扰
¾利用微分集技术(空间分集、频率分集、时间分集 以及RAKE接收机等)和自适应均衡技术以及选用具有 抗码间干扰的调制技术----克服由多径传播而引 起的多径衰落
40
¾ 网络结构
1.5.5 组网技术(二)
¾ 网络接口
电路交换业务通道
GMSC
VLR
MSC
BTS
BSC
PCU
HLR AUC
PSTN
ISP 163
SGSN
分组交换业务通道
GGSN
GPRS系统结构图
同济大学 徐娟
数据网络
41
1.5.5 组网技术(三)
¾网络的管理与控制 9 连接控制(或管理)功能
呼叫接续过程
集群调度系统:
移动台
总调度台
公共电话网 PSTN
分调度台
基地台
中央控制器
同济大学 徐娟
28
1.3 常用移动通信系统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BTS
MSC
公共电话网 PSTN
MS
同济大学 徐娟
29
1.3 常用移动通信系统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铱(Iridium)星系统 全球星(Global star)系统
同济大学 徐娟
24
1.3 常用移动通信系统
无线电寻呼系统(单向传输)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频率再用、小区分裂、越区切

本科课讲义移动通信原理与设备

本科课讲义移动通信原理与设备

.Word文档资料邯郸学院讲稿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分院(系、部):机电学院教研室:应用物理课程名称:移动通信原理与设备授课班级:2016应用物理学本科主讲教师:常成职称:助教使用教材:《移动通信原理与设备》制作系统:邯郸学院制第1章移动通信概述1.1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1.1.1 移动通信的定义移动通信: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是处于移动状态,并且其中的一部分传输介质是无线的传输方式。

1.1.2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基站(BS)、移动台(MS)、中继线。

1.1.3 移动通信的特点1.设备性能要求高对移动台体积、重量、功耗、操作、抗恶劣环境等的要求2.电波传播有严重的衰落现象移动台接收信号存在多径现象而引起严重衰落3.存在远近效应近处移动台干扰远处移动台,要求移动台具有自动增益控制4.强干扰条件下工作各种噪声干扰严重5.存在多普勒效应移动台载波频率随移动速度变化,引起频率偏移6.技术复杂解决用户数量大、频率资源有限、保证通信质量等问题1.2 移动通信的发展1.2.1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现代蜂窝移动电话系统:20世纪80年代中国采用TACS制式,1987年在上海、广东率先建成开通。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特点是:1.全双工工作,具有越区频道转换、自动漫游通信功能。

全双工:全双工指可以同时(瞬时)进行信号的双向传输(A→B且B→A)。

越区频道转换:当移动台从一个小区(指基站或者基站的覆盖范围)移动到另一个小区时,为了保持移动用户的不中断通信需要进行的信道切换称为越区切换。

漫游(roaming)指移动台离开自己注册登记的服务区域,移动到另一服务区后,移动通信系统仍可向其提供服务的功能。

(1)采用模拟话音信道传输信息,将用户的语音信号直接调制到发射频段上。

(2)采用FDMA频分多址方式区分不同的信道。

(3)基站必须同时发射和接收多个不同频率的信号,A与B通过基站中转通信,须同时占用4个频道实现双工。

军用移动通信PPT课件

军用移动通信PPT课件

.
9
1.4移动通信的分类
分类
– 按服务对象分类 : 1)民用移动通信 :是一种用户终端移动,基地台相
对固定,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通信系统。 特点是:自由移动性、终端的无线通信、宽覆盖面及
较高的性价比。 2)军用移动通信 :是一种用户终端移动,基地台相
对隐蔽或机动,应用于部队的通信系统。 特点是:机动性、抗毁性、保密性、技术复杂、价格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分为单工制、半双工制和 双工制三种方式
1)单工制 :是一种通信双方只能轮流地进行收 信和发信的按键通信方式 。分为:同频单工和 异频单工
2)半双工制 :指收、发信机分别使用两个不同 频率的按键通话方式 。优点:设备简单、省电、 成体低、维护方便,而且受邻近移动台干扰少; 有利于频率协调和配置 ;利于移动台紧急呼 叫 。缺点:使用不方便,有丢失信息的可能
➢ 至少有一方能移动; ➢ 一种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通信方式; ➢ 区域内可随时随地进行; ➢ 为个人通信(5W通信)打下基础; ➢ 移动通信可以是双向的,也可以是单向的。
.
5
1.2移动通信的发展
移动通信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 共用汽车电话 –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 –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 –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 2G包括现在的GSM、CDMA和PAS。 3G在中国目前有TD-SCDMA、CDMA2000和
时间
(5)基站需要多个收发信道设备;
(6)频率利用率低,系统容量小。
.
15
1.6移动通信的多址技术
2)时分多址
是以传输信号存在的时间不同划分来建立多址接入 。
特点 :
(1)多个用户共享一个载频,并占据相同的带宽

移动通信第1章(西电第四版)

移动通信第1章(西电第四版)

3GPP的主要成果
3GPP制定了包括WCDMA、 TD-SCDMA、LTE和5G NR等 在内的多个移动通信技术标准 ,为全球移动通信市场提供了 丰富的技术选择和产业支持。
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2(3GPP2)
3GPP2简介
3GPP2是一个由北美和欧洲一些通信公司组成的合作伙伴计划, 致力于制定和推广基于码分多址(CDMA)技术的第三代(3G) 和后续移动通信标准。
标准演进趋势
• 从模拟到数字:移动通信技术经历了从模拟到数字的演进过程,数字通信技术 具有更高的频谱利用率、更好的通信质量和更强的保密性能。
• 从语音到数据: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业务从以 语音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数据为主,包括网页浏览、视频通话、在线游戏等多样 化应用。
• 从窄带到宽带: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业务需求,移动通信技术不断向宽带 化方向发展,从2G时代的窄带通信到3G、4G时代的宽带通信,再到5G时代 的超宽带通信。
网络子系统
网络子系统定义
网络子系统是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包括移动交换中心、归属位置寄存器 、访问位置寄存器等设备。
网络子系统功能
网络子系统负责移动用户的位置管理、呼叫处理、数据交换等功能,同时提供与 其他网络的接口。
操作维护子系统
操作维护子系统定义
操作维护子系统是移动通信系统中的 支撑部分,包括操作维护中心、网络 管理系统等设备。
交织技术
将数据按顺序写入交织器,然后按照交织规则读出,实现 数据的重新排列,从而减小信道中连续突发错误对数据传 输的影响。
信道编码与交织技术的结合
通过信道编码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再通过交织技术减 小连续突发错误的影响,进一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第1章移动通信概述

第1章移动通信概述
➢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孙立新等编,人民邮电 出版社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述
1.1 移动通信的概念及特点
1.2
移动通信发展概况
1.3 移动通信的分类及工作方式
1.4 移动通信采用的基本技术
1.5
移动通信的应用系统
1.1 移动通信的概念及特点
1.1.1 移动通信的概念
· 移动通信就是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 是在运动中 (或临时静止状态) 实现通 信的通信方式。
· 例如,固定体与移动体之间或移动 体与移动体之间的信息交换,都属于移 动通信。
移动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汽车、火车、轮 船、飞机、收音机等在移动状态中的物体。
固定体包括固定无线电台、有线用户等。
1.1.2 移动通信的特点
1.移动性
移动用户可以自由活动,其位置不受束缚。 移动通信必须是无线通信,或无线通信与有线通
· 第二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60年 代初期。
在此期间内,出现了公用移动通信业务。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移动通信从专用网向 公用网过渡,接续方式为人工,网的容量 较小。
1.2 移动通信发展概况
· 第三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 中期。
在此期间,美国推出了改进型移动电话 系统(IMTS),采用大区制、中小容量, 实现了无线频道自动选择并能够自动接续 到公用电话网。
· 在移动通信系统开发研制中,码分多 址(CDMA)是最具有竞争力的多址方式 。
1.4.4 抗干扰技术
移动通信系统中采用的抗干扰措施是多种多 样的,主要有:
利用信道编码进行检错、纠错。 分集技术、均衡技术、调制技术。 扩频、跳频技术。 扇区天线、多波束天线和自适应天线等。 干扰抵消和多用户检测器技术。
参考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北科技学院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移动通信冉小英starsky202@绪论一、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就是指通信的双方,至少有一方是在移动(或暂时静止)中进行信息交换的。

其中,包括移动台(汽车、火车、飞机、船舰等移动体上)与固定台之间通信,移动台与移动台之间通信。

图1.1 移动通信的范畴1、电波传播问题(第五章)①传播距离②传播特性③干扰噪声(第二章)2、组网问题①号码管理问题②小区形成问题③路由接续问题④与固话网的连接⑤多址技术⑥信道复用技术4、典型移动通信系统介绍(第一章)3、调制技术(第3、4、6章)第一章绪论二、教学目标讲授现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和基本原理,而非理论基础,内容新、范围广。

三、教学重点现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移动信道的电波传播和信道分析、现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技术和网络构成、GSM系统、窄带CDMA移动通信系统、宽带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五、各章学时分配第一章概述6第二章移动通信中的组网技术10第三章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及设备18第四章无线市话系统4第五章其他移动通信系统4第六章移动通信中的电波传播及干扰4第七章个人通信网2六、学习方法•自学为主• 主动听课• 勤于思考• 轻松活泼七、参考书籍《移动通信》郭梯云等编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移动通信》章坚武等编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移动通信》郭俊强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蔡涛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八、考核方式开卷考试成绩=平时考勤(10%)+作业(20%)+考试(70%)第1章概述1.发展概况2.特点及分类3.系统组成4.工作方式5.频段使用6.相关技术7.发展趋势1.1 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 1880年,最初的无线传输设备“光话机”——将反射光耦合到光电硒接收器,通话距离700英尺,比无线电方式早25年。

后经过改进,通话距离长达15km 。

缺点:光线易受雨、雾、建筑物等障碍物的阻挡。

• 19世纪末,赫兹发现电磁波辐射,时称“以太”。

1.1.1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萌芽阶段1897年,马可尼在陆地和一艘拖船上完成莫尔斯电码无线通信实验,标志无线电通信的开始,开创了海上通信业。

1912年泰坦尼克号底的沉没突出了无线电通信在航海中的重要性,使海上无线通信得到广泛应用。

1905年,费森堡首次进行无线电传输话音及音乐的实验。

第一阶段(从二十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早期的发展阶段:主要使用对象是船舶、航空、警车等专用无线电通信及军事通信。

主要使用短波频段。

该系统工作频率为2MHz,到40年代提高到30~40MHz。

其代表是美国底特津市警察使用的车载无线电系统。

• 1928年,美国底特律警察局率先使用装备贝茨发明的能适应移动车辆震动影响的无线电收发信机——超外差AM 接收机的警用车辆无线电移动系统(单向),标志移动通信开始。

• 30年代初,第一个双向移动通信系统在新泽西的贝尼尔警察局投入运行(半双工)。

1935年,阿姆斯特朗发明了FM 方式无线电,是移动通信中地第一个大分水岭。

大大提高灵敏度或动态范围(3倍) 具有“捕获效应” 能更有效地对抗“快衰落”或波动性早期的发展阶段:警察巡逻车用无线接收机的宣传图片1940年:手提无线对讲机SCR5361940年,加尔文制造公司工程师研发推出手提式调幅(AM)无线对讲机“SCR536”,这款军用双向对讲机在二战时成为前沿阵地的标志。

第二阶段(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移动通信业务向民用方向发展,即形成了公用汽车电话网。

移动通信所使用的频率开始向更高的频段发展。

主要使用甚高频(VHF)150 MHz和特高频(UHF)450 MHz频段,东欧的一些国家采用330 MHz频段,信道间隔为50~120KHz,通信方式为单工。

1943年:背负式调频步话机SCR3001943年,加尔文制造公司设计出全球首个背负式调频步话机SCR300,这款对讲机重35英镑(约16公斤),通话范围约10-20英里(16-32公里),供美国陆军通讯兵使用。

第二阶段(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 1946年,Bell实验室在圣路易斯建立第一个公用汽车话网,不久就出现长期的频谱资源短缺问题。

因此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减小传输带宽——频道分割。

一开始,FM采用120kHz传输带宽仅3kHz的话音(AM只需3kHz 带宽),到60年代FM带宽减为30kHz/25kHz。

将自动中继引入移动通信——集群应用,以增加系统容量,提高频谱利用率。

1946年:摩托罗拉的车载无线电话1958年,摩托罗拉的双工车载对讲机Motrac,由于耗电少,这款对讲机即使在汽车没有发动的情况下也一样可以通话。

接续方式为人工操作,网络结构大都属于二级结构,网络体制采用大区制,可用的信道数很少,因而网的容量也较小。

第二阶段(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推出了自动交换式的三级结构网,工作频率为150 MHz和450 MHz,信道间隔已缩小到20~30KHz,采用大区制、中小容量的结构方式,信道数目大大增加,实现了无线频道自动选择并能够自动接续到公用电话网。

其代表是美国推出的改进型移动电话系统(IMTS),这一时期德国也推出了具有相同技术水平的B网。

可以说,这一阶段是移动通信系统改进与完善的阶段。

•在这些技术发展的基础上,60年代中期,开发出了“IMTS——改进地移动电话服务”系统(模拟FM,大区制,使用150/450MHz频段,实现无线频道自动选择,并与公用电话网自动拨号连),使模拟FM技术达到了30年发展的顶峰。

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各工业化国家相继开发出模拟蜂窝式公用移动通信网,形成了几种典型的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

有北美的AMPS,日本的大容量移动电话系统HCMTS,北欧的移动电话系统NMT450和NMT900,英国的全接入通信系统TACS,前西德的C450系统以及法国的Radio Comm2000系统。

分别采用400 MHz,450 MHz,800 MHz和900 MHz频段,信道间隔为12.5—30KHz。

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 早在40年代末,美国Bell实验室提出蜂窝构想;60年代出台研究计划;1974年正式提出了蜂窝移动通信的概念。

• 1978年底,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MPS),比预期晚了整整10年,导致(模拟FM蜂窝系统)技术落后了,几乎丧失了市场。

原因是频段争夺(与广播)和工业政策(反垄断——1982年AT&T分裂成7块)。

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同时期开通的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有:1983美国芝加哥的AMPS,1980北欧的NMT,1979日本东京、神户、大阪的AMTS、1985英国伦敦的TACS等。

通信小故事美国的移动通信牌照是靠开后门才拿到的1973年:摩托罗拉“大哥大”初显雏形1983年:首部商用手机1983年,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批准摩托罗拉生产全球首部商用手机。

1984年,这款28盎司(约合794克)重的手机进入了消费市场。

第一代移动通信的特点蜂窝小区系统设计----频率复用解决大容量需求与有限频谱资源的矛盾模拟系统---语音信号FM传输FDMA1、数字蜂窝系统,其中以GSM系统为代表。

它不但能克服模拟网的一些弱点,还能提供话音、数字多种业务服务,并与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相兼容。

2、美国的CDMA码分多址方式,与GSM相比具有许多优点。

80年代中期~90年代末,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先后推出了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1992年欧洲推出商用的GSM1991美提出的IS-541993日本提出的PDC1993美国提出的IS-95(N-CDMA)1991年:第一个GSM标准的数字蜂窝电话原型1991年,摩托罗拉在德国汉诺威展示了全球首个使用GSM标准的数字蜂窝系统和电话原型。

第六阶段从21世纪开始,移动通信向宽带多媒体方向发展。

其主要特点是:1.业务集成。

2.业务交互,能够同时捆绑多个业务3.可开发多方会议以及基于定位的业务等。

1.1.2 我国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1.A网和B网也称模拟网,是我国早期建设的移动电话网.由于爱立信和摩托罗拉两家产品组建的网络所使用的频率不同,人们通常把用爱立信设备组建的模拟网称为B网,把由摩托罗拉设备组建的网络称为A网。

B网使用的频率是900~920MHz,A网使用的频率是920~940MHz。

广东一直使用的是B 网,紧跟其后开通的北京则是A、B两网并存。

1.A网和B网◆1987年11月18日第一个TACS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在广东省建成并投入商用。

开通了我国第一个移动电话局,号码长度为6位,首批用户为700个神州第一波大哥大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保密效果不好,串线现象话费一分钟一元钱左右1.A网和B网在模拟网开通初期,由于各地的网络还没有互联,导致每到一地就换一个号码,非常不方便。

所以在引进模拟网不久,我国就开始就联网漫游问题进行讨论。

而当时的实际情况是,A、B两网各自之间的联网不成问题,但A、B网之间的联网就成了很让人头疼的一件事。

最初两网之间采取的是人工漫游的方式,直到1995年才发展为自动漫游。

而此时的GSM数字网络已开始大规模的建设,邮电部的专家们也吃够了A、B两网互联漫游的苦头。

1989年,群众争相缴费的热闹场面,历史的剪影是移动通信事业发展的一个符号1.A网和B网21世纪初时,容量有限的模拟网已经没有太多存在的价值,“三网并行”也给运营商的运营维护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并带来了频率浪费的问题,而且由于模拟网功能有限、成本偏高、终端价格太贵等原因,已经很难再与GSM数字网在同等平台上竞争。

所以,最后在邮电部的统一部署下,模拟用户开始通过自然淘汰、适当引导等方式,逐步转移到数字网,并于2001年在全国关闭了A、B两网。

2.G网“全球通”(GSM)数字移动电话网◆1994年7月19日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联通)成立。

◆1994年12月底广东开通了GSM数字移动电话网,容量为5万门。

◆1995年4月中国移动在全国15个省市也相继建网,GSM数字移动电话网正式开通。

用户数连年翻番,网络扩容速度快得惊人,手机价格和通信资费也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通信小故事•1993年机械电子工业部通信产品司、电力部和铁道部3家“多部委多余的通信部分资源整合起来为人民服务”,联合起草了一份约50万字的关于成立中国联通的报告。

但是在当时邮电部一家垄断通信市场的情况下,该提法受到了邮电部的强烈反对,但是得到了当时任副总理的朱容基的支持,于1993年的12月做了同意成立的批示。

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和李鹏也分别做了批示,认为是“有益的探索”。

1992年,由美国高通推出的CDMA标准也开始崭露头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