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浙江高校地方音乐课程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课程融合路径探究——以嘉兴地区为例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完善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展现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和时代风采。
[1]”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非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铭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弘扬先进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嘉兴拥有世界级非遗保护2项,国家级非遗13项,省级非遗60项,市级非遗140项,已建成较为健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当地非遗项目,有利于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外宣作用,扩大优秀文化的影响力,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因此,本文以嘉兴非遗项目为例,探索非遗项目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效路径,更好地促进高职英语开展课堂革命,在立德树人背景下,让高职英语教学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播。
一、非遗融入高职英语课程的必要性1.课程发展需要非遗融入高职英语课程能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课程温度。
大学英语是一门公共限选课程,覆盖面广,跨度长,影响大,这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
另外,英语学科本身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这赋予英语学科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还要传播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但是多数现存英语教材中英美文化相关知识占比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涉及少,致使英语教学中存在中华文化“缺席”现象,学生无法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也不会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这俨然成了学生知识架构中的“短板”。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英语学科要建设为一门思政教育的隐性课程,依据现有英语教学内容和资源渗入相关思政元素,并建设课堂内外全线贯穿的体验式育人模式[2]。
鉴于高职学生的学情,理论化的传统文化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发挥英语的应用性,而非遗是劳动人民的智慧成果,是以传承人的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的“活”文化,传播形式生活化,契合高职学生的“动态”学习方式。
“非遗”语境下的浙江艺术高校中国民间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以嘉善田歌为例
将音 乐类 “ 非遗 ”的保 护传承与专业音 乐教 育有机 结合 ,具有不可推 是 一线 的教师 们 ,对 于音 乐类 非 物质 文化 遗 产 的保护 和传 承 中 , 卸的责任和 义务 ,应 当成为地方音 乐艺术 院校 办学特 色建设 中的重要 学 校教 育 担任 着 重要 的角 色和 任 务 ,为 未来 的 中国音 乐 教育 重新 内容 。 因 此 。本 文 认 为 地 方 艺 术 类 或 音 乐类 院校 应 对 目前 高 校 中的 中 走 上文 化 “自觉 ” 的道路 树 立 了榜样 。反观 高等 艺 术教 育层 面 的
教材建设是教学内容改革的关键如前所述目前国内较为通用的中国传统音乐教材在内容上覆盖面比较大由于教材本身容量有限从全国范围内摘选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曲种必将不得不把一些在全国影响力稍逊筹的优秀地方民间音乐曲种排除在外比如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新近出版的一套民间音乐教材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的民间音乐谱例集3以及江明悖先生编写的中国民间音乐概论中都没有收录有关嘉善田歌的内容更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官方网站上已经公布的涉及浙江民间音乐的遗产名录在国内众多介绍民间音乐的教材中几乎是空白因此作为浙江地方艺术类高校应集合省内的优势资源共同为建设有浙江特色的民间音乐教材而集思广益为浙江的广大音乐学子传播地方的优秀文化遗产为己任
・
文化 教 育 ・
大 众 文 艺
民 间 音 乐 课 程 的 教 学 内 容 改 革 “ 非 遗 ” 语 境 下 的 浙 江 艺 术 高 校中 国
— —
以嘉善田歌为例
齐 磊
( 浙 江 艺术职 业 学院
浙 江杭 州 3 1 0 0 5 3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摘要 : 自 2 0 0 3 年 ,联合 国科教文组 织通过 了 《 保护非物 质文化 遗 寥 寥无 几 ,且 都 已进入 暮 年 ,庆 幸 的是嘉 善 县沉 香村 的丁 栅 中心 产 国际公约 》以来 , 在 我 国政府的重视 下,全 国已有7 0 种 民间音 乐乐 学 校为 嘉 善 田歌 的传承 带 来 了一 线希 望 ,这所 学 校是 目前 唯 ~ 的 种被列为 “ 非物质 文化 遗产” ,其 中包含 多个 浙江省极具地 方文化特 嘉 善 田歌 传承 基地 ,教学 对象 为 三 到五年 级 的小 学 生 ,这种 从早 的地方音 乐 “ 非遗 ”资源 ,丰富 日常教 学内容 ,促进教 学 内容革新 , 色的 民间音 乐乐种 ,作为地方 高等 艺术 院校如何有 效的利用这些丰富 期 教育 就 注重 区域 性 传统 文 化教 育 的方 法 ,是 非常值 得 肯定 的 。 丁 栅 中心 学校 的例 子 已经 明确 的提 醒广大 音 乐教 育工 作 者 ,尤其
区域性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学科建设中的优势与价值
收 稿 日期 :0 1 9一O 2 1 —0 l
作者简介 : 李素娥( 9 6 ), 湖南 隆回人 , 15 一 女, 襄樊学院音乐学院教授 , 主要研究方向 : 声乐 , 民族音 乐学 。
7 0
李素娥 : 区域性传统音 乐文化 资源在地 方高校音乐专业 学科建设 中的优势 与价值
音乐 专业学科 体系建设 中的价值认 可与 实践 提取 的研 究思 考 , 使有 者也 是 以本科 具有 研究 型 的艺术 院校 既 为多 。地方高 校在这方 面的表现并 不突 出 , 别是在相关 区域性研 究成 果转化 为教 育生 产力上 , 特 在运用 于舞 台表 演类项 目的开发 与传 承上 , 一种借助 于 区域 资源优势 与地 方 院校音乐 专业 相结 合 , 缺乏 打造 自身专 业学 科特 色 品牌 的生成意识 。虽说有一 些地方 高校 , 在其 展 开之 前就 已经 利用 区域 性优 势进 行 了其项 目诸 如地 方戏 曲 、 地方 民歌 、 民间舞蹈 的教育挖 掘 与研究 工 作 , 在某 种情 况下 , 但 只是 受一 些功 利性 的驱 使 , 凸现 专业 音乐 院校 或省 部级 综合 院校 同类 专 业 相 比, 教 学 规模 、 资力 量 、 在 师 教 学 水平 、 科研 能力 以及 教学 设施 等方 面 , 一直 以来 都处 于“ 、 流水 平 ” 二 三 的位 置 。如 何在 当下教 育 改革 的 发 展 与教育 市场 的竞 争背 景下 , 更好 地 发挥地 方 高校 音乐 专 业 的优 势 , 在学 科 与 办 学上 形 成 独 有 的特 色 , 在 高 等音乐 教 育领域 中获 得专 业 、 学术 的 同等地 位与话 语 权 , 得广 泛 的社 会 认 同 , 一个 值 得 深 思 的 问 赢 是
论本土传统音乐课程资源与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有机整合——以江苏常州为例
地域特色 的乡土音乐资源 , 与特定区域 民众的生产、生活和
交 往 经 验 密 切 相 关 , 有 着 丰 富 多 彩 的 音 乐 形 式 。本 土传 统 并 音 乐 课 程 资 源 是 指 能 够 转 化 为 学 校 音 乐 课程 或服 务于 学 校 音 乐 课 程 的各 种 传 统 音 乐 资 源 的总 称 ,具 体 可 分 为 :本 土 民 间音 乐 资源 ( 间 歌 曲 资源 、民间 器 乐 资源 、 间 歌舞 资源 、 民 民
清 朝光 绪 年 间 ( 元 1 7 年 ) 公 8 5 ,溧 阳泓 口村 的王炳 荣始
创 用 丝 弦 笙 鼓 乐 器 演 奏 , 有 了 江 南 水 乡 乐 声 清 雅 的 音 又 乐 形 态 。丝 弦 管 乐 ,问 以 打 击 乐 器 ,清 淡 优 美 又 热 闹 欢 快。
传统音 乐文化 是我 国灿烂文化 的瑰丽奇葩, 承载着 民族 的血脉 ,凝集着 民族精神 。高校是文化传 承的载体 ,作为我
高校学生充分开发和挖掘本土音乐课程资源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音乐教师和学生社团应全面搜集流散在民间的音乐信息通途径收集地方民间音乐资料使学生主动参与民间活态的音过走访民间艺人媒体搜索等进一步挖掘整理尚未建档乐生活锻炼搜集和处理音乐信息的能力进一步了解本土的民间音乐种类搜集音乐课程素材从而运用到本土音乐传统音乐的独特性丰富性优化学生音乐素质结构促进教育教材建设中
一
、
本土传统音乐课程资源的 内涵阐释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声乐教学相结合的几点思考
口
识, 要有较 强的文字和语言表达 能力 。 目前 , 该类 人才 无论从 数量 和质量上看都不能满 足社会 需求 , 以至 于有 时 “ 把原生态 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撕 成 了碎片 , ……给 了主要植 根 于农 耕文 化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致 命一 击 ” 因此 , 。 高校 要充 分发 挥 自
类文明的重要组成 部分 , 物质 文化遗 产不 应被 排斥在 高 校 非 课堂之外 ; 高校声 乐教育而言 , 国许 多音 乐类“ 对 我 非遗 ” 目 项 更是难得 的教学 资源 。反 观 当下 , 在教 学 中偏 重 介绍 国外 声 乐作 品 ,意大 利歌 曲集》、 德 国艺术 歌 曲集》、 外 国歌 剧作 《 《 《 品选》 教材 随处可见 , 等 以洋 为美 大行 其道 , 至有 学生 总结 甚 出考试 唱洋 歌易 于得 高分 的 “ 验” , 能 不说 是种 遗 憾 。 经 来 不 在“ 非遗 ” 目里 , 项 民族 艺术精品随处可见—— 陕北 民歌 、 壮族 嘹歌 、 布依族盘歌等等 。传承 民族优 秀文化 遗产 、 富教学 内 丰 容 与手段 、 促进就业 , 不论 从哪个 角度 讲 , 非 遗” 目都有 走 “ 项
代 表 性 传 承 人 , 因 地 制 宜 开展 保 护 与 传 承 工 作 。 要
关 键 词 : 乐 艺 术 ; 校 声 乐教 学 ;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 术 教 育 ; 秀 传 统 文 化 音 高 非 艺 优
中 图 分 类 号 :6 2 J0 文献 标识 码 : A
The I a i e Culur lI he ia e a d c lM usc Te c n n Co lg s nt ngbl t a n rt nc n Vo a i a hi g i le e
浅谈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以婺剧为例
随着经济 全球化 的推进 和现代 化进 程的加 快, 文化 生态 发生 了巨大变 化, 许多 珍贵的非 物质 文化遗产 濒 f 履消亡, 保护 非物质文 化遗产 正成为 全人类维护 文化 丰富性 、 多样性及 文化 主权 的重 要话 题 。 历经40 0 多年 的历史变 迁, 于徽戏 的婺剧 是浙 江金华 的一 张文化 名片, 源 也是 中 国戏 曲中保 留徽戏 剧 目与 资料最 多 的剧种之 一 , 堪称 中 国戏 曲的活 化 石, 08 , 剧被评 为 国家级 非物质 文化遗 产 。 20年 婺 京剧艺 术大师 梅兰 芳 曾这 样 评价 婺剧 :京剧 的前身 是徽戏 , “ 京剧要 寻找 自己 的祖 宗, 看来还 要到 婺剧 中去 找。 ”然 而, 古老 的婺剧 在现 代娱 乐的 包围 下, 已从繁华 走 向没落 。 婺 剧作为 最古老 的剧种之 一, 自己独特 的声 腔体 系和 角色 体制 。其独 有 特 的 声腔体 系集六 种声腔 于一体 , 是高腔 、 昆曲、乱弹 、徽 调、滩簧 、时调等 多声腔 的综 合, 婺剧脸 谱 、服装 和道 具等 行头 与化妆 形态 有着 独特 的审 美意 蕴 。婺剧 器乐包 括 “ 随唱器 乐 ” 做介 器乐 ” “ 头器 乐 ”等三 个部分 , 目 、“ 、场 剧 有 1 本 高腔 、3 本 昆腔 、3 8 6 6本乱弹 、7 本 徽戏 、9 2 本滩 簧、本 时调等 , 根据 现 有 资料统计 , 婺剧有 大小剧 目50 0 多个 。 因此 , 婺剧 富有丰 富的文 化价值 、 学 术价值 和历史 价值 , 如能够 转化 为地方 高校音 乐课 程或服 务于 学校音 乐课程 , 方面 可 以传 承和 弘扬婺 剧艺术 , 保护区 域艺术 文化 生态 的平衡, 另一 方面对 地方 高校音 乐教育 的发 展也 将具有 极 为重 要的 建设性 价值 。 婺 剧富有 丰富 的文化 价值 、学 术价值 和 历史价 值, 其 生存 困境令 人担 但 忧. 中最 主要 的 问题 就是婺 剧观 众的 断层和 婺剧人 才的奇 缺 。据 了解, 其 现在 喜 欢婺 剧的人 基本 是中老年 人, 喜欢 婺剧 的年轻人 非常 少 。 在专业 婺剧 人才方 面, 以前 是几 百人竞争一 个婺剧演 员名额, 现在就 是敞开大 门, 也很 难招 到专 业 演员。 专业 婺剧 团尚且如此 , 间婺剧 团的专 业人才 就更 少了 。 当前 的文化 民 在 生态下, 各界都在努 力保护 婺剧这一 珍贵 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 作为地方 高校, 自 有 其 应 当 承 当 的责 任 。 1有 利于 丰童 地方 高校 音乐 教育 资源 。 培养 新 一代婺 剧观 众 我们可 以发现 婺剧在 金华地 区是 耳熟能详 的, 占有 一定 的地位, 但在 国民 教 育 中却 没有应 有 的地 位 。 特别 是高校 , 除了文 学系 的文学 史中才 有元 杂剧和 明清传奇 的一 点常识 , 学校没有 开设戏 曲课 程的 要求, 学生没 有走进 剧场 的机 会, 青年 一代 民族文 化 的意识越 来越 淡薄 。 因此 在高校 教育 中如 能编写 系列 的 乡土教材 , 教学生 学习本 区域 的 民间文化 知识, 把包括 婺剧在 内的 民间艺 术 内 容 纳入 高校音 乐教育 中, 以提 高青年 一代 的 民族 文化意 识, 对解决 戏 曲观众 的 断 代和 戏 曲 文化 的危 机 将有 极 大 地帮 助 。 2有 利于 专业 婺剧 人才 的培 养 婺剧的文化 生态恶化 与所有其 他非物质 文化遗 产一样, 是人们 的生 产方 式 和 生活 方式的变 化 。 睡着 现代传 媒技术 的发 展和农 村城 镇化 的发展, 当年乡 乡 镇 镇有戏 台, 村村都 “ 婺剧 团’人 人都 是 小演员 的 日子 已经 一去 不复 返, 在 当年 的戏 迷世 界里 , 婺剧人 才 有着坚 实 的生 长土壤 。而现 在, 这一 切都变 了。 婺剧 进高 校, 与地方 政府 、专业剧 团联手 , 对于 婺剧艺 术的 学术价值 的研 究及 人 才 的培 养 无 疑是 一 条捷 径 。 3有 利于 地方 文化生 态 的保护 和校 园文 化建 设 美 国学 者 迈克 尔 ・波特 曾经 说过 : 基 于 文 化 的优 势 是 最 根本 的 、最 “ 难 替代 和模仿 的 、最持 久 的和最 核心 的竞 争优 势 。 ”校 园文 化建 设是 高校 的 “ 软实力 ”之一 , 是打造 学校 品牌竞 争力 的重要 因素 。不 同 院校的本 质 区别 在 于其 校 园文化 的育 人功 能大 小不~ 。 高校 校 园文化 的建 设, 要立足 于高等 教 就 育 的发展 规律和 让你猜 培养模 式, 更要 依托 于地方 文化, 这样才 能建 设处独 具 特色的校园文化。 4地 方高校 音乐教 育 在传 承与开 发婺 剧 艺术对 策如 下 : 4 1 加强本 土文 化基 因认知 自觉 . 掘婺剧 文 化内涵 . 挖 高校 作为 一个智 能 、 识与信 息的基 地, 知 作为 人类 文化 ( 遗产 ) 的传 习地, 首先应 当对非物质 文化遗产 作为一个 民族 古老生命记 忆和活态 的文化基 因物质 文化 遗产的传承①
非遗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非遗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与目标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不断推广和普及,将非遗文化纳入学校教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本项目旨在通过校本课程建设,全面挖掘和传承非遗文化,培养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素养。
二、项目内容和方法1. 课程设置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结合非遗文化教育的要求,制定非遗文化校本课程。
该课程包括对非遗文化的专题讲解、体验活动和实践操作。
2. 专题讲解通过专题讲解,教师引领学生了解非遗文化的产生背景、历史渊源和传承特点。
同时,还介绍与该非遗项目相关的技艺和技术。
3. 体验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与非遗文化体验活动,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非遗文化的理解。
可组织学生参观非遗展览、实地考察非遗项目的传承者等。
4. 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对非遗文化的传承意识。
学生可选择一个非遗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如制作传统舞蹈服饰、绘制传统染色丝巾等。
三、项目实施步骤1. 制定课程计划根据学校年度教学计划,制定非遗文化校本课程计划。
明确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确定实施时间和学时安排。
2. 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对非遗文化进行专题培训,提高教师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传授能力。
3. 课堂教学实施按照课程计划,开展非遗文化的专题讲解、体验活动和实践操作。
组织学生参观、实践,并进行相关讨论和总结。
4. 评估与反馈通过课堂表现、作业评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
同时,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反馈,了解他们对非遗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并据此不断改进和优化课程安排。
四、项目实施保障1. 配置专业教材和工具为实施非遗文化校本课程,学校需配置相关的教材和工具,供教师和学生使用。
2. 宣传与推广对外宣传非遗文化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
同时,通过学校媒体、社交平台等渠道进行课程推广。
3. 学科融合与跨学科合作非遗文化校本课程可与相关学科进行融合,促进跨学科合作。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开发与利用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开发与利用作者:刘永武来源:《艺术教育》2013年第12期【内容摘要】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对于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有着不可替代和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在国家和全社会普遍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高师音乐教育能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体做些什么,怎样去做,是值得深思的一件事情。
同时,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如何根据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需要进行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音乐形态学培养模式从我国高师音乐教育近100年的发展历史来看,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源于欧美、日本和苏联的音乐教育体系,以西方音乐理论和教学内容为中心,忽视了民族音乐内容的教育教学。
我国的民族传统音乐受到冷落,特别是优秀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后继乏人。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开展,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作为重要的音乐文化教育部门能为这项伟大的工程做些什么,是每位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考虑的事情。
一、加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的课程内容是高师音乐教育顺应时代的需要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理应顺应历史的潮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为契机,加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加强课程改革,改变培养模式,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
对现有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进行开发,有选择地加以利用,促进高师音乐教育自身全新的改革与发展。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必须高举民族音乐文化的旗帜,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抓起,不断地传承下去,为中华民族音乐在世界舞台的崛起而奋斗。
1995年5月颁布的《关于发展与改革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就曾提出:“弘扬民族文化艺术,加强民族民间艺术教学。
”1995年12月第六届“全国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召开,大会的主题为“以中华文化为母语,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本次大会主题明确,立意鲜明,强调在音乐教育中要弘扬民族音乐文化,音乐教育要以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为根基,以提高国民音乐素质,培养优秀人才。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功能和价值探析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功能和价值探析作者:张天慧李巧伟来源:《北方音乐·下半月》2014年第01期摘要:地方高校对于传承和保护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很大的优势和条件,尤其是对于区域间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当前大力提倡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保护和传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地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价值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们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影响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遭到了众多的破坏。
自然灾害、人为原因等都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完整和残缺,严重影响了其文化价值和影响意义。
而一些地方政府单纯为了经济的发展,大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对其不加以保护和维护,造成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危险,即将失去其拥有的价值和作用。
湖南花鼓戏的现状也是如此,作为湖湘人民喜爱的非物质戏曲音乐文化遗产,时至今日,它的传承现状甚是堪忧,也面临着边缘化的危机。
而地方院校作为地方文化传播和学术传承的重要场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当扮演怎样的角色?肩负怎样的文化责任呢?一、地方高校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优秀文化的代表,突出地体现了地域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
地方高校都设在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交通条件便利,这就使地方高校进行本土文化遗产普查、研究具备了地域方便的优势。
另外,地方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学术研究优势。
在多年的科研工作中,各地方高校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研究地方文化的人才,有丰富的科学研究资源。
如果能让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高校科研工作者都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系列工作之中,各取所长,依靠其丰富知识和专业能力,必将大大推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
大学专业音乐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价值分析
( 能利用 自身 的影 响 力 ,树立 非遗 保护 的 良好 意识 一) 流行 文化 的 巨大 冲击 和 当前 人 学音 乐 教 育的教 学 体 系 ,不但 改变 了人 们 的审 美取 I ,而 且使 许 多 中 国人丧 失 了文 化 自我 保护 口 , ] 与传 承 的 自主 意 识 。因此 ,用 正 确 的理 论 导 向、转 变 学生 的观 念 就 显 得至 关重 要 ,用 丌放 的 教学 观念 来 引 导学 生 的审 美追 求 。注 重 培养 学 生对 本 民族 文化 、本 地 传统 文 化 、传 统艺 术 的认 知和 认 同感 , 能 逐渐 的树 立起 民族 自尊心 和 自豪 感 。学 习 掌握 两方 、 才 现 代 、流行 的 艺术 样 式的 同 时 ,也要 认 知 、感 受、欣 赏距 离 自己 最 近 的传 统 艺术 。 当大 量 的学 生 懂得 本 民族 的 艺术 , 能够 用 音乐 人类 学 的观 念 ,接 受 了 自己 的传统 音 乐 时 ,才 能逐渐 的影 响到 全
一
“ 非遗 ”保护 工作 是 由政 府 主 导 ,文化 部 门牵 头开 展 的 。音 乐 学 院并 不直 接或 主动 承 担 非遗 保护 的任 务 , 并非 直接 当事人 , 因此 “ 非遗 ”和音 乐 学院 业音 乐教 育似 乎类 非物质 文 化遗产 面 临 的困境
单纯 的就音 乐 、舞 蹈 、礼 仪 、庆 典等 和 音乐 人类 学 相关 的一 些项 甘, 因种种 原 因濒 于 失传 或 正存 失传 的 宵代 表 性 的 民间传 统 音 乐、舞 蹈 、戏 曲艺术 可 认定 为音 乐类 非 遗项 目。 凝聚 着 中华 民 族智 慧 与文 明 的各类 非 遗项 目,与 物质 文 化遗 产 共 同构 成 中华 民 族 的文 化 财 富, 是连 结 民族 情感 的纽 带和 维 系 国家 统一 的基 础 。 其 中所蕴 含 的 中华 民族特 有 的精 神 价值 、思维 方 式 、想 象力 和 文 化 意 识 , 载着 维护 唯 一 一 个拥 有 五 干年 不 间 断文 明史 的 多 民族 承 困家 文化 身份 和 文化 主权 的基本 依据 。然 而 ,土 生土 长 的文 化 反 而 有 些 自卑 ,这 强烈 的 自卑 心理 的 驱使 下, 围观者 悄然 的流 失 , 随着 时 间的推 移 圈子 越来 越 小 ,有些 非 遗项 目随着 老 一辈 艺人 地 故去, 文化 便 也悄 然地 消 失 了。其 消 失是 永 远 的, 不可 再 牛 的 : 是 有 些幸 运 的流 传下 来 的 ,人数 虽越 来 越 少 ,总 算还 在执 着 的信 奉 着 ,虔 诚地 坚 守着 心 灵深 处 的_。 净 土 。 曾经 喧 闹一 时的 文化 空 。 方 间变 得 宁静 了 ,曾经辉 煌 的艺术 也就 成 了如 今抢 救 的遗产 。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建设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应该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引言和背景进行简要介绍。
下面是一个可能的概述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领域,致力于研究保护和传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方法和实践。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受到了广泛关注。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出现,则是对传统文化认知的拓展和深化,也是对其保护与传承工作的系统化和科学化。
本篇文章旨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建设,即探索如何更好地构建一个系统、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体系,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文化需求。
为此,我们将首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定义和意义进行阐述,深入探讨其学科内涵和特点。
随后,我们将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和措施。
通过本文的撰写,希望能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建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科学的支撑和指导。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建设:首先,我们将在2.1部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定义和意义进行阐述。
通过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概念和背景,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如此重要,并且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我们将在2.2部分深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内涵和特点。
这一部分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研究范畴进行界定,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形式和传承方式的探讨。
同时,将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区别。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我们将讨论为了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所需采取的策略和措施。
这包括培养专业人才,建立研究机构和学术交流平台,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以及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等方面的努力。
通过以上结构,本文旨在全面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建设,希望提供一些思考和建议,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
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一、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2002年10月,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这标志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正式进入了中国教育体系。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文化遗产教育与国民教育紧密结合,这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改革建设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现今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逝、失传的可能。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上有着天然的优势,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平台,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而且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地方。
当代大学生是最善于创造、学习新事物的群体之一,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力的继承者与创造发展的主体。
如果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多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将会增强爱国情怀、开阔视野、锻炼能力,进而使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办出特色。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构建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是高校艺术教育应该承担的重要职责。
二、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的意义多元化的时代变革对今天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特色教育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如今,一些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够重视;一些专业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课程,但是存在着师资短缺、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形式单一、实验室配置不到位、难以有效展开实践教学等问题;一些教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学习停留在了PPT上,停留在鉴赏层面,导致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应该结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求,改革艺术设计教学。
高校教师要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滋养艺术设计教育、继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理念,合理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加强实践教学,搭建多向交流平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融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
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取材于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名单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名单一、高校、高职(16个):浙江师范大学(传统音乐)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传统表演艺术)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民间美术)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杭帮菜烹饪技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传统诗词艺术)浙江理工大学(传统纺织技艺)浙江海洋学院(海洋民间文学)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瓯塑、瓯绣)杭州师范大学(传统音乐、传统体育)宁波大学(传统武术)嘉兴学院(曲艺)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民俗动漫)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传统手工技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传统武术)湖州师范学院(湖剧)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湖笔制作技艺)二、职业中专、中学、小学、校外教育单位(46个):杭州市萧山区楼塔镇中心小学(楼塔《细十番》)杭州市余杭区中泰武术学校(余杭滚灯)桐庐县富春江初级中学(剪纸)桐庐县合村小学(绣花鞋制作技艺)临安市教师进修学校(民间绘画)临安市湍口镇中心小学(昌化民歌)富阳市渌渚镇中心小学(孝道文化)淳安县千岛湖镇第一小学(竹马)浙江时代专修学校(剪纸)宁波市育才小学(甬剧)象山县丹城第二小学(剪纸)象山县爵溪职业高级中学(渔鼓)奉化市奉化高级中学(奉化布龙)余姚市肖东第一小学(姚剧)余姚市泗门镇中心小学(木偶摔跤)上虞市小越镇中心小学(剪纸)上虞市上浦镇中学(越窑青瓷烧制技艺)绍兴市车恂如小学(绍兴平湖调)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绍兴莲花落)金华艺术学校(婺剧)浦江县杭坪镇中心小学(剪纸)永康市民主小学(十八蝴蝶)乐清市特殊教育学校(细纹刻纸)泰顺县职业教育中心(石雕)平阳县昆阳镇第一小学(平阳木偶戏)衢州市聋哑学校(细纹刻纸)衢州市柯城区鹿鸣小学(邵永丰麻饼制作工艺)开化县苏庄镇初中(苏庄草龙)江山市解放路小学(婺剧)湖州市爱山小学(湖笔制作技艺)长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百叶龙)仙居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仙居花灯制作技艺)临海市上盘镇中心校(上盘花鼓)青田县职业技术学校(青田石雕)遂昌县实验小学(昆曲十番)龙泉市中等职业学校(青瓷烧制技艺)景宁民族中学(问凳)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中心小学(民间绘画)嘉善县丁栅中学(嘉善田歌)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硖石灯彩)海宁市斜桥镇中心小学(皮影戏)平湖市广陈中心小学(平湖钹子书)舟山市定海区海山小学(舟山锣鼓)岱山县高亭中心小学(渔民号子)嵊泗县黄龙小学(渔绳结制作技艺)嵊泗县青少年宫(鱼类故事)。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美育中的教学实践研究
P UBLIC RELATIONS FORUM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美育中的教学实践研究文/郭姗姗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其具有较为丰富的美育价值。
在高校美育教学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民族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高校美育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本文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高校美育之间的联系性,以美育课程、美育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切入点,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美育中的融入路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美育;教学实践;融入路径引言在2019年教育部所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应面向全体学生加大艺术教育普及力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高校美育教育的根基,大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历史和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和灵魂。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载着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凝聚着民族精神,具有丰富的美育资源。
在高校美育教育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等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美育教学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在高校美育教育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积累的智慧结晶,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具有自我认同的文化标识。
将其融入高校美育教育中可进一步确立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辅助高校学生建立文化自信[1]。
(2)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涵盖的艺术领域较多,与审美艺术和美学形态存在联系性,是较为关键的美育资源,将其在美育课程中融入,使民族艺术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其所具有的美育价值能够感染鼓舞高校学生,激发其爱国情怀,其审美内涵和美育的初衷相符。
在传统美育教学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宽美育事业的同时,实现美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2]。
(3)使高校学生在艺术教育中的实践技能得到锻炼。
美育教育富有实践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特征,打破了传统美育教学模式,能够在第二课堂分享美学理念,促进学生创新实践力的提升。
在地方院校加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思路及措施
在地方院校加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思路及措施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为了各个国家的重要课题之一。
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的一大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对于地方院校来说,加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那么,怎样在地方院校加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保护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思路1.提高师资力量,加强专业培训许多地方院校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传承工作面临着师资短缺的问题。
地方院校要加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保护,首先需要提高师资力量,加强专业培训。
可以通过举办专项培训班、邀请资深专家授课、建立行业合作机制等方式,提升教师们的专业水平和文化素养,让他们具备更好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传承能力和保护意识。
2.注重教学内容的注入音乐类非物质文化是一种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地方院校要加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保护,需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注入。
通过课程设置、专题讲座、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了解和认识本地特色的音乐文化,增强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3.开展校园文化活动4.与社会文化资源对接地方院校要加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保护,需要积极与社会文化资源对接,拓宽校园非遗传承的渠道和平台。
可以与当地的音乐团体、民间艺术家、文化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工作,并且借助其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非遗传承学习机会。
二、措施1.制定专门的非遗传承项目地方院校要加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保护,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专门的非遗传承项目。
可以设立非遗保护工作小组,拟定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实施方案,分工负责,确保非遗传承工作的有序进行。
2.建立非遗传承基地地方院校要加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保护,可以建立非遗传承基地。
通过与当地文化机构、非遗传承单位等合作,筹建非遗传承基地,为学生提供非遗文化的学习和实践场所,为非遗传承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强化非遗传承学习环境地方院校要加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保护,需要强化非遗传承学习环境。
在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中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意义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的通知》 20 年 , 。 06 文化部公布了拟列入
国家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 的首批 推荐 保 护名 录 5 8 。 1项 保护 工作 的意 见》 中对 我 国非 物 质文 化遗 产保 护 的对 象 范
涵有初步的了解。 有了这些入门知识 的奠基 , 可使学生在迈 入更高层学府深造及对 民族民间传统音乐的研究时具有坚
与保护需要专业 的人士、 专业的方法来进行整理 、 记录、 保 存 。因此 , 要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 整理 、 传承 、 教育 等各个方面的工作 ,就一定需要我 国高等院校专业人才的
专业 知识 、 业 理论 。 专
2 我 国高 校 音乐 专 业教 育 中非物 质 文 化 遗产 课 程 设 立 的 现状
分析 , 阐述 了在 高校音 乐专业教 育 中引入 非物质 文化 遗产 课程 的 重要 性 。 关键 词 : 乐专业教 育 ; 物质 文化遗 产 ; 音 非 课程 ; 义 意 1 非 物质 文化 遗产保 护 的重 要性
发展 、 续 的 , 延 具有 多 种积 极 的社会 功 能 。而这 一类 的传承
自 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相融形成了人文环境 。保护非
物 质文 化遗 产 , 对我 国这 个多 民族 多 文化 、 民族 民间文 化 以 为 优秀传 统 的国家来说 , 个 巨大的文化 工程 。而我 国经 是一 济化 大发展 的飞速进 步 , 我们传 统 的土生土 长 的民族 民间 使 文化 艺术财 富遭遇 到了严重 的 冲击 和破坏 。 护非 物质 文化 保 遗产 , 民族文化 的传承 , 接 民族 情感 纽带 , 进 民族 保护 是连 增 团结 和维护 国家统一及 社会稳 定 的重要文化 基础 , 是维 护 也 世界文 化多样性 和创造 性 , 进人类 共 同发展 的前 提 。进 行 促 非物质 文化遗产 的保护 ,不仅 是国家 和 民族 发展 的需要 , 也 是 国际社 会文 明和人类社 会可 持续发展 的强 烈要求 。 20 年 8 , 国加 入 了联 合 国科 教 文组 织 主 持 制订 04 月 我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民间音乐赏析课程教学改革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民间音乐赏析课程教学改革作者:张星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2年第16期【摘要】浙江历史悠久,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浙江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
将浙江本土音乐类“非遗”项目纳入民间音乐赏析课程,培养学生了解本土民间音乐的内容、特点和形式,感悟民间音乐的深刻文化内涵,对民间音乐赏析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民间音乐赏析课程现状进行分析,通过教学改革实践的体会和多年调研的结果,提出了一些改革设想和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教学【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16-063-03【本文著录格式】张星.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民间音乐赏析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民族博览,2022,08(16):63-65.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二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民间音乐赏析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编号:jg2019079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与文明的结晶,也是民族历史的积淀,它是祖辈传给我们的瑰宝,是我们共同守护的精神家园。
自2001年以来,我国的传统艺术:昆曲、中国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等3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先后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向世界各国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
国务院自2006年以来,先后公布了5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为10大门类,包括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舞蹈等,共计3610个子项。
其中传统音乐为重要门类,包括各地民间歌曲、民间器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等,共有国家级名录431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一直是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课题。
地方高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基地,对地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应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将本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音乐艺术院校的相关专业和课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家乡民间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当前紧迫的教学任务。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现状分析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现状分析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这一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领域的变革,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教学愈发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现有的教学现状出发,分析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教学情况,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 教育资源丰富,但教学薄弱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不少教育机构也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教学纳入了教学内容之中。
各地针对不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保护工作,并开发了大量的教育资源。
由于教学理念和方法的不断更新变革,许多学校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方面略显薄弱,仅仅停留在资源搜集和展示的层面,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
2. 教学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内容方面,目前存在着单一性和缺乏系统性的问题。
许多学校的音乐课程中只涉及了某一类音乐文化遗产,缺乏多样性和综合性的教学内容。
而且,这些教学内容往往停留在简单展示和表演的层面,缺乏深入挖掘和深入理解。
3. 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新性目前许多学校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方法比较陈旧,缺乏创新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被 passively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参与和创造性思维。
由于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和相关教学资源,许多学校和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面临较大的困难。
二、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教学资源的丰富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和社会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与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观念有关。
许多教师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较低,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导致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薄弱。
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新性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的滞后所致。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缺乏互动性和主动性,导致学生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认识程度不够深入。
非遗音乐保护传承与地方专业音乐教育结合的客观原则
作者: 李叶晔[1]
作者机构: [1]四川轻化工大学音乐学院,四川自贡610021
出版物刊名: 戏剧之家
页码: 172-172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32期
主题词: 非遗音乐;保护传承;地方专业;音乐教育;客观原则
摘要: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我国政府部门出台了多项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政策以及规定,其最终目的就在于进一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质量。
而非遗音乐的保护传承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有效地将该项工作和地方专业音乐教学相融合,不仅可以极大地提升非遗音乐保护工作的质量,同时还可以极大地提升地方专业音乐教育的质量,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肩负起非遗音乐的传承与保护任务。
但是在实践的过程当中需要秉持着一些客观原则,此次研究主要就非遗音乐保护传承与地方专业音乐教育结合的客观原则做了简要的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意义及教学方式解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意义及教学方式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并传承下来的、以口头、书面、行为等形式传承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手工艺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各国人民的文化根基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近年来,我国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相关课程开始融入高校教育,让学生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修养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意义和教学方式两方面进行解读。
1.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一些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可以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帮助学生们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让这些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2.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
通过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学生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通过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可以在艺术表现、创作技巧和审美情趣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4.促进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有利于促进各个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
我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教学,可以促进各个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合,有利于形成多元的中国文化,丰富了我国的文化底蕴。
1.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中,应结合多种教学手段。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走进民间工艺作坊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使学生全面了解并深入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2.强化实践性教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需要结合实践性教学,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体验,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浙江高校地方音乐课程建设
作者:杨婧, YANG Jing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温州,325035
刊名: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VOCATIONAL ACADEMY OF ART
年,卷(期):2010,08(1)
1.王耀华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意义及其展望 1996(01)
2.曹本冶;陈婷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曹本冶教授关于UNESCO专家小组会议的电话采访纪要[期刊论文]-音乐艺术 2006(01)
1.郑颖在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中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意义[期刊论文]-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12)
2.周嘉"非遗"视野下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以山东省新泰市大谭村"古事音乐"为释例[期刊论文]-时代文学2009(19)
3.地方民族民间音乐资源的艺术教育价值与实现——以台州特色民间音乐课程资源建设为例[期刊论文]-教学研究2009,32(6)
4.任真禹大庆市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初探[期刊论文]-剧作家2008(5)
5.陈洁.Chen Jie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视角中的苏州弹词音乐[期刊论文]-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4)
6.李曰庆.裴晓华.LI Yue-Qing.PEI Xiao-Hua中医外科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期刊论文]-中西医结合学报2005,3(3)
7.金元浦开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纪元[期刊论文]-文艺研究2001(4)
8.浦任文化策划人的本领--访文化市场独立策划人阿樱[期刊论文]-新经济2001(4)
9.边策深圳文化发展不能忽视音乐产业的重要作用[期刊论文]-大家2010(5)
10.王云珠新世纪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期刊论文]-前进2002(4)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jyszyxyxb201001020.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