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提升作业十一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高中地理 专题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练)(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下图为某地质剖面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内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A.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断裂B.断裂、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C.岩浆喷出、褶皱、沉积、岩浆侵入、断裂D.褶皱、岩浆侵入、岩浆喷出、沉积、断裂2.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地质或地貌的成因正确的是( )A.①泥沙沉积 B.②岩层断裂 C.③侵蚀作用 D.④水平挤压【答案】1.A 2.D影响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发育形成的外力作用具有一定的联系。
下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
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②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③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④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4.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①沙尘暴②水土流失③泥石流④土地荒漠化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第3题,由图中信息可知,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c表示流水搬运作用,d表示流水沉积作用。
第4题,由上题可知,c为流水搬运作用。
在搬运过程中,可能发生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现象。
【答案】3.A 4.B下图为推覆构造示意图,这种构造通常是上盘岩层自远处推移而来,上覆于相对停留在原地不动的原地岩块之上而形成的一种地质构造。
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岩层按照年龄由新到老排列正确的是( )A.⑥②⑦① B.⑦⑥③①C.⑤⑥③⑦ D.④③②①6.下列关于飞来峰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正确的是( )A.岩层断裂—垂直上升—推移上覆—外力侵蚀B.垂直上升—岩层断裂—水平挤压—推移上覆C.岩层断裂—水平挤压—推移上覆—外力沉积D.水平挤压—岩层断裂—推移上覆—外力侵蚀【答案】5.A 6.D我国1 000多年前的古文字留下这样的记载:古人把财宝藏于“右岸,自飞瀑右行八百步”(注:这里的八百步相当于现在1 108米。
据《孙子算经》)。
2019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针对训练: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含解析)
一轮复习针对训练: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选择题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能较客观地反映海平面的升降状况。
沙坝是由波浪携带泥沙堆积而成的一种狭长的、与海岸线平行的堆积体,沙坝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潟湖,潟湖常有潮汐通道与大海相连。
下图为全新世(11700年前至今)形成的美国东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模式图,图中a、b为三角洲。
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a、b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B.河流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C.风力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D.河流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2.全新世该地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过程中,海平面相对于陆地( )A.呈上升趋势B.基本稳定C.呈下降趋势D.反复升降3.如此后海平面显著下降,则图中( )A.沙坝向陆地方向推移B.潟湖的盐度逐渐降低C.沙坝向海洋方向推移D.潟湖受侵蚀水深增大风蚀坑通常指植被覆盖的固定沙丘或者平坦草地受风吹蚀而形成的凹地、槽和洼地。
读风洞实验中植被覆盖度与土壤风蚀之间的关系图,完成4~5题。
4.下列条件中最有利于风蚀作用的是( )A.盛行风风速大B.地表坡度大C.土壤颗粒大D.植被覆盖率低5.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描述雅丹地貌的形成:“浍其崖岸,馀溜风吹,稍成龙形”,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风力侵蚀是雅丹地貌形成的唯一原因B.风力搬运是雅丹地貌形成的唯一原因C.雅丹地貌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D.雅丹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是风力和流水作用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读某海岸线历史变迁图,回答6~7题。
6.近现代以来,图中海岸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 )A.甲B.乙C.丙D.丁7.图中乙处的海岸线变化较大,下列关于其所受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4-12世纪,侵蚀作用为主B.12-18世纪,堆积作用为主C.18-19世纪,侵蚀作用为主D.19世纪至现代,堆积作用为主在塔里木盆地北缘和南天山山脉之间的赤沙山中分布有我国最大的盐丘,下面图甲为盐丘形成示意图,图乙为盐丘独具特色的“石芽”。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1: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练习题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基础过关]读下面景观图片,回答1~2题。
1.甲图景观的形成突出反映了()A.地壳的水平运动B.地壳的垂直运动C.强烈的侵蚀作用D.剧烈的火山活动2.乙图中构造形成及出露形成景观的主要原因是()A.岩层受挤压后被侵蚀B.岩层受挤压后被沉积C.岩层受张裂后被搬运D.岩层受张裂后被沉积答案 1.B 2.A钱币被称为“国家名片”,人民币则是中国的名片。
目前人民币一共发行了五套,一套风景被荣幸地印上了它们的背面。
读图,完成3~4题。
3.与流水溶蚀作用密切相关的是()A.甲图景观B.乙图景观C.丙图景观D.丁图景观4.对乙图上雄伟壮丽景观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A.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隆起形成B.由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C.由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隆起形成D.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答案 3.C 4.B解析第3题,读景观图可知,甲为长江三峡,乙为珠穆朗玛峰,丙为桂林山水,丁为壶口瀑布。
其中桂林山水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主要由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
第4题,珠穆朗玛峰应为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隆起而成,其雄伟壮丽的景观由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而成,A、C错误,D说法不全面。
读“海穹景观图”,完成5~6题。
5.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C.堆积作用D.化学溶蚀作用6.形成该地貌的地理环境是()A.近海沙质海岸环境B.近海淤泥质海岸环境C.近海基岩海岸环境D.近海红树林海岸环境答案 5.B 6.C解析第5题,海穹也就是“海蚀拱桥”,受海浪侵蚀作用而形成。
第6题,从图中可见该海域沿岸岩石裸露,则形成该地貌的地理环境为近海基岩海岸环境。
下图中的数字表示内、外力作用,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各数字与地质作用相对应正确的是()A.①—固结成岩作用B.②—风化作用C.③—变质作用D.④—侵蚀作用8.④过程最终形成的岩石可能是()A.石灰岩B.花岗岩C.大理岩D.砂岩答案7.A8.B解析读图分析可知,①为固结成岩作用,②为侵蚀、搬运、堆积作用,③为高温熔化,④为冷却凝固。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十二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课时跟踪检测(十二)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桌状山是顶平似桌面、四周被陡崖围限的方形山体。
大瓦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地处横断山东侧,海拔3 222 m,为世界第二桌状山。
大瓦山是地形倒置形成的向斜山,山体分两层,下部是构成山体基底的石灰岩,上部是层层堆叠的玄武岩。
读图完成1~2题。
1.大瓦山桌状地貌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A.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地壳抬升→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外力侵蚀(形成桌状地貌)B.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地壳抬升→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外力侵蚀(形成桌状地貌)C.地壳抬升→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外力侵蚀(形成桌状地貌)D.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形成桌状地貌)2.大瓦山形成过程中,假若玄武岩层和石灰岩层的上下位置颠倒一下,则地表呈现的地貌最可能是( )A.平顶的桌状山B.起伏和缓的丘陵C.沉积层深厚的盆地D.林立的峰林、峰丛解析:1.A 2.D 第1题,石灰岩位于下部,玄武岩位于上部,说明先有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的过程,后有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的过程,据此可判断A正确。
第2题,若位置颠倒,则上部为石灰岩层。
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横断山东侧,地势较高的石灰岩层在流水溶蚀、侵蚀作用下,会形成峰林、峰丛等喀斯特地貌。
“黑烟囱”是指海水从地壳裂缝渗入地下,遇到熔岩被加热,溶解了周围岩层中的金银等金属后又从地下喷出,这些金属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硫化物沉积在附近的海底,像“烟囱”形状一样堆积而成。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黑烟囱”区域主要位于( )①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②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③印度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④非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4.“黑烟囱”在成因上属于( )A.沉积岩B.变质岩C.侵入岩D.喷出岩解析:3.D 4.A 第3题,结合六大板块分布图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河南省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4章 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案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目标】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知识梳理】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主要表现形式(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类别运动方向岩层变化对地表形态影响水平平行于地球表面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运动垂直垂直于地球表面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运动(2)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3.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2)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1.喜马拉雅山是地壳垂直运动形成的吗?【提示】 不是。
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隆起形成的,是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
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1)风化作用: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
(2)侵蚀作用: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
(3)搬运作用: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作用下,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
(4)堆积作用:在搬运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3.对地表的影响: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2.黄河每年将大约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为什么千百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提示】 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力作用——泥沙淤积使渤海变浅,而内力作用——地壳下沉使渤海变深,泥沙沉积的速度与渤海地壳下沉的速度相等,正因为如此,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圈的组成(1)岩浆岩: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课时提升作业(十一)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Word版含答案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十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1.(2013·广东文综)下图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A.搬运作用B.地壳运动C.变质作用D.风化作用【解析】选B。
通过景观图的岩层弯曲判读此处为典型褶皱山地,而形成褶皱的力量主要来自地壳运动的水平挤压。
搬运作用和风化作用为外力作用,图中信息体现不出高温、高压之后的变质作用。
你是否能想象这样的场景:下图中干燥的荒原曾是水下世界,有巨鲸在捕猎游弋。
而今天你可以顺着石头砌边的小道,去看一看那些容纳着亿万年前远古海洋生物化石的巨岩。
读下图回答2、3题。
2.远古海洋生物化石在荒原出现,反映出亿万年以来该地区()A.陆地相对上升B.海水沉积作用加强C.海平面相对上升D.海浪侵蚀作用加强3.图示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为()A.流水作用B.风力作用C.冰川作用D.生物作用【解析】2选A,3选B。
第2题,从材料可知图中干燥的荒原在亿万年前为海洋,说明亿万年以来该地区陆地在上升。
第3题,图示地区为干燥的荒原,降水稀少,生物也十分稀少,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
(2015·湖北联考)科学家在亚平宁半岛西海岸水面下30米处的一个洞穴中,发现洞底有隆起的灰色石笋,切开石笋的剖面可以看到棕黄色的岩石层和白色的沉积层(为海洋微小生物遗体)互相交错,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4、5题。
4.该洞穴岩石成因与下列岩石相同的是()A.花岗岩B.玄武岩C.大理岩D.石灰岩5.从石笋剖面可以得知()A.该地区地壳一直处于下沉状态B.该地区地壳一直处于抬升状态C.该地区曾露出海面两次D.该地区曾露出海面一次【解析】4选D,5选C。
第4题,石笋的剖面为棕黄色的岩石层和白色的沉积层互相交错,说明其形成原因为沉积作用;选项中只有石灰岩为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提升练十一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新人教版.doc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十一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新人教版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1.(2015·广东高考)河流的河床形态,受流域内多种素的影响。
下列因素中,对河床形态影响不大的是( )A.岩石性质B.通航里程C.地质构造D.降水多少【解析】选B。
岩石性质、地质构造和降水多少对河床的侵蚀程度有很大影响,进而影响河床的形态;而通航里程不会影响河水对河床的侵蚀作用,进而对河床的形态影响不大。
你是否能想象这样的场景:下图中干燥的荒原曾是水下世界,有巨鲸在捕猎游弋。
而今天你可以顺着石头砌边的小道,去看一看那些容纳着亿万年前远古海洋生物化石的巨岩。
读下图回答2、3题。
2.远古海洋生物化石在荒原出现,反映出亿万年以来该地区( )A.陆地相对上升B.海水沉积作用加强C.海平面相对上升D.海浪侵蚀作用加强3.图示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A.流水作用B.风力作用C.冰川作用D.生物作用【解析】2选A,3选B。
第2题,从材料可知图中干燥的荒原在亿万年前为海洋,说明亿万年以来该地区陆地在上升。
第3题,图示地区为干燥的荒原,降水稀少,生物也十分稀少,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
(2017·郑州模拟)河南郭亮村位于太行山一处绝壁之巅。
这里海拔1 700米,三面环山,一面临崖,岩石以砂岩为主。
下图为郭亮村绝壁景观图。
读图完成4、5题。
4.郭亮村绝壁岩层( )A.具有层理构造B.含有丰富的化石C.由变质岩构成D.由岩浆冷凝而成5.郭亮村绝壁景观形成的过程大致为( )A.断裂抬升、外力侵蚀、流水沉积、固结成岩B.固结成岩、断裂抬升、外力侵蚀、流水沉积C.外力侵蚀、流水沉积、断裂抬升、固结成岩D.流水沉积、固结成岩、断裂抬升、外力侵蚀【解析】4选A,5选D。
第4题,材料中显示岩石以砂岩为主,砂岩属于沉积岩,沉积岩有层理构造,有化石,但从图中只能看出水平层理结构,看不出化石;岩浆冷凝形成的是岩浆岩。
度高一地理新人教版必修1课后提升训练: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含解析)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后提升训练A基础提升读下面景观图,回答1~2题。
1.甲图景观的形成突出反映了( )A.地壳的水平运动 B.地壳的垂直运动C.强烈的侵蚀作用 D.剧烈的火山活动2.乙图中构造形成及出露形成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A.岩层受挤压后被侵蚀B.岩层受挤压后经沉积C.岩层受张裂后被搬运D.岩层受张裂后经沉积解析:本题组通过典型景观图考查影响地表形态的作用力。
第1题,甲图为著名的华山景观,是地壳沿断裂面上升形成的。
第2题,由图可知岩层受挤压形成褶皱,经侵蚀而出露地表。
答案: 1.B 2.A读图,完成第3~4题。
3.与流水溶蚀作用密切相关的是( )A.甲图景观B.乙图景观C.丙图景观D.丁图景观4.对乙图雄伟壮丽景观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 )A.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隆起形成B.由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C.由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隆起形成D.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解析第3题,读景观图可知,甲为长江三峡,乙为珠穆朗玛峰,丙为桂林山水,丁为壶口瀑布。
其中桂林山水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主要由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
第4题,珠穆朗玛峰应为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隆起而成,其雄伟壮丽的景观由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形成。
答案 3.C 4.B5. 201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南方分会场广西桂林风景区的象鼻山在灯光映衬下如梦似幻。
象鼻山位于桂林市区漓江之畔,因为一座山酷似一头大象在漓江中喝水而知名,这是桂林最有代表性的喀斯特地貌。
构成地貌岩体的岩石主要为( )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解析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溶蚀而成,石灰岩属于沉积岩。
答案 C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第6~7题。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箭头②表示外力作用,其余均为内力作用B.三大类岩石之间可直接相互转化C.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可直接相互转化D.只有岩浆岩在高温高压下,才可能形成变质岩7.图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第6题,沉积岩是外力作用形成的,变质岩是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一轮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十四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十四)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单项选择题(2018·苏北四市联考)图1为澳大利亚某著名花岗岩景观图(岩石由表及里、层层风化剥离脱落),图2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1中的岩石类型属于图2中()A.甲B.乙C.丙D.丁2.形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1.B 2.A第1题,花岗岩属于侵入岩,由岩浆侵入地壳,冷却凝固而成的,乙是侵入岩,丁是喷出岩。
第2题,该景观的形成是风化的结果,图中①是外力作用,最终形成沉积物,所以选①。
②是变质作用,③表示固结成岩作用,④表示冷却凝固作用。
“千湖沙漠”国家公园位于巴西东北部滨海地区,沙丘从海岸一直向内陆延伸50 km,洁白的新月形沙丘链镶嵌着上千个晶莹剔透、水位季节变化明显的湖泊。
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千湖沙漠”中沙丘的形成原因,其解释可信的是()A.沿岸地区寒流的减湿作用导致气候干旱B.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多炎热干旱天气C.雨林大量被砍伐,信风长期吹蚀裸露地表D.河流挟带到河口的泥沙被海风吹向陆地4.图中新月形沙丘()A.缓坡大致朝向东方B.1~4月移动速度快C.陡坡风力大于缓坡D.缓坡降水多于陡坡解析:3.D 4.A第3题,“千湖沙漠”国家公园位于巴西东北部滨海地区,沿岸洋流为暖流,A错;赤道附近不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B错;只受信风吹蚀,没有沙源则不会形成沙丘,C错;“沙丘从海岸一直向内陆延伸50 km”说明沙源来自海岸线附近,由此推断,沙丘是河流挟带到河口的泥沙被海风吹向陆地形成的,D对。
选D。
第4题,沙丘缓坡是迎风坡,陡坡是背风坡,该地冬季受东南信风带控制,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所以沙丘缓坡大致朝东,冬季移动速度快,夏季移动速度慢,A对、B错;迎风坡风力大于背风坡,C错;该地降水时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信风控制时为少雨季节,并且沙丘相对高度小,坡向对降水影响小,所以陡缓两坡降水几乎没有差异,D错。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同步练习卷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新人教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选择题(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7 •甘肃河西期中)图甲为黄山“猴子观海”景观, 顶,静观山下云海。
图乙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2.将棱角分明的花岗岩塑造成栩栩如生的“猴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海浪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风化作用【答案】1.B 2.D马里亚纳海沟(11 ° 21' N, 142° 12' E )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大约形成于 6 000万年前。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a 位置的地形为()A 平原B. 大陆架C.大陆坡D.洋盆 4.下列地形与马里亚纳海沟成因相同的是( )A.地中海B.落基山脉 C.东非大裂谷D.喜马拉雅山【答案】3.B 4.B(2017 •广东四校联考)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第5题。
“猴子”由花岗岩组成,独居峰 1 .组成“猴子”A 甲的岩石按成因属于图乙中的(B.乙 D. 丁地幔马里亚纳群岛马臭亚纳海沟肺地板快5.这种地貌形态最有可能分布在 ()A.四川盆地B.塔里木盆地C.柴达木盆地D.江南丘陵【答案】B(2017 •河北唐山检测)下图是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 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
读图,完成6〜7题。
6•形成鼓浪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A.海水侵蚀 C.冰川侵蚀B.风化和风蚀 D.流水侵蚀7•图中由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是( )A.岩洞B.岩礁C.沙滩D.海岸【答案】6.A 7.C(2017 •山东日照一模)到长白山天池边上的游人会发现这样一种石头: 遍身气孔,看上去满目疮痍,入水不沉,这就是著名的长白山浮石。
下图为王娟同学拍摄的天池自然风光及天池周边“浮石”图片。
据此完成8〜9题。
&长白山天池形成源于(A.火山活动B.溶洞塌陷10. 在地壳运动影响下,和①所处板块位置类似地区的地表形态多为A.山地B.平原C.裂谷D.盆地11.关于②③两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②地位于非洲板块B. ③地位于印度洋板块C. ②③两地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大D. ②③两地靠近海沟、裂谷、地壳不稳 【答案】10.A11.C二、综合题(共56分)12.新疆地貌景观丰富多彩。
高考地理总复习 课时提升作业十一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课时提升作业十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建议用时:20分钟)(2017·泉州模拟)终碛堤是冰川携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堤状堆积体。
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
下图示意终碛堤及冰水扇,据此回答1、2题。
1.终碛沉积物具有的特点是( )A.大小均匀B.层状结构C.棱角明显D.磨圆度好2.冰水扇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是( )A.流水堆积、侵蚀—冰川堆积、侵蚀B.冰川堆积、侵蚀—流水侵蚀、堆积C.冰川侵蚀、堆积—流水堆积、侵蚀D.冰川侵蚀、堆积—流水侵蚀、堆积【解析】1选C,2选D。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终碛沉积物大小不均,棱角明显,磨圆度较差,没有层状结构。
第2题,冰水扇的形成是冰川和流水对地表物质进行侵蚀、堆积,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知识拓展】终碛堤(1)形成:冰川将冰碛物携带到它的末端连续堆积,逐渐加厚增高形成的弧状堆积堤坝,多呈半环状。
(2)特点:大陆冰川的终碛堤比较低,高约30~50米,但可长达几百千米,弧形曲率小。
山岳冰川的终碛堤比较高,可达数百米,但长度较小。
(2017·皖南联考)位于哥斯达黎加中部的图里亚尔瓦火山于当地时间2016年5月20日再次喷发,大量火山灰、气体和热岩浆从图里亚尔瓦火山口爆炸式喷发,火山灰喷发柱高达3 000米,喷发过程持续了约8分钟。
读图回答3、4题。
3.图里亚尔瓦山顶岩石中的矿物直接来自( )A.地表沉积B.地壳C.上地幔顶部D.下地幔4.图里亚尔瓦火山的热岩浆在岩石圈物质循环中,最先转化为下图中的( )A.甲B.乙C.丙D.丁【解析】3选C,4选B。
第3题,火山顶的岩石为岩浆岩,其含有的矿物来自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第4题,据地壳中物质循环图分析判断,图中甲为岩浆(只有一个箭头出来),乙为岩浆岩,丙为沉积岩,丁为变质岩;热岩浆首先转化为岩浆岩。
(2017·河南百校联考)下图示意我国福建省南部局部沿海全新世(开始于1.15万年前)以来海岸变迁状况。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时提升作业(十一)(含解析)
课时提升作业(十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1.(2018·广东文综)下图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A.搬运作用B.地壳运动C.变质作用D.风化作用【解析】选B。
通过景观图的岩层弯曲判读此处为典型褶皱山地,而形成褶皱的力量主要来自地壳运动的水平挤压。
搬运作用和风化作用为外力作用,图中信息体现不出高温、高压之后的变质作用。
你是否能想象这样的场景:下图中干燥的荒原曾是水下世界,有巨鲸在捕猎游弋。
而今天你可以顺着石头砌边的小道,去看一看那些容纳着亿万年前远古海洋生物化石的巨岩。
读下图回答2、3题。
2.远古海洋生物化石在荒原出现,反映出亿万年以来该地区()A.陆地相对上升B.海水沉积作用加强C.海平面相对上升D.海浪侵蚀作用加强3.图示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为()A.流水作用B.风力作用C.冰川作用D.生物作用【解析】2选A,3选B。
第2题,从材料可知图中干燥的荒原在亿万年前为海洋,说明亿万年以来该地区陆地在上升。
第3题,图示地区为干燥的荒原,降水稀少,生物也十分稀少,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
(2018·湖北联考)科学家在亚平宁半岛西海岸水面下30米处的一个洞穴中,发现洞底有隆起的灰色石笋,切开石笋的剖面可以看到棕黄色的岩石层和白色的沉积层(为海洋微小生物遗体)互相交错,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4、5题。
4.该洞穴岩石成因与下列岩石相同的是()A.花岗岩B.玄武岩C.大理岩D.石灰岩5.从石笋剖面可以得知()A.该地区地壳一直处于下沉状态B.该地区地壳一直处于抬升状态C.该地区曾露出海面两次D.该地区曾露出海面一次【解析】4选D,5选C。
第4题,石笋的剖面为棕黄色的岩石层和白色的沉积层互相交错,说明其形成原因为沉积作用;选项中只有石灰岩为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
第5题,白色沉积层为海面以下生物沉积,棕黄色的岩石层为海面以上泥沙沉积;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石笋剖面中有两层棕黄色岩石层,说明该地区曾露出海面两次。
高考地理一轮 课时提升作业十一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课时提升作业十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受地质作用影响,湖南省张家界石英砂岩岩峰林立,安徽省黄山多球状“怪石”。
下面三幅图分别是摄影爱好者拍摄的张家界和黄山风光图片以及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相互关系示意图,图中a、b、c表示三大类岩石。
完成1~3题。
1.根据图片判断,景观图中山体岩石类型分别是图中的( )A.c bB.a bC.b aD.a c2.根据图片判断,形成黄山山体岩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A.风化侵蚀、重熔再生B.岩浆活动、冷却凝固C.搬运堆积、固结成岩D.外力作用、变质作用3.形成张家界的峰林、黄山的“怪石”景观的最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流水侵蚀、风化作用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C.风力堆积、流水侵蚀D.风化作用、流水堆积【解析】1选B,2选B,3选A。
第1题,本题考查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相互关系示意图的判读。
湖南省张家界石英砂岩岩峰林立,石英砂岩为沉积岩;安徽省黄山多球状“怪石”,主要为花岗岩的球状风化,花岗岩属于岩浆岩。
示意图中a通过变质作用形成c,说明c是变质岩;岩浆可形成b,说明b是岩浆岩;则a为沉积岩。
因此张家界和黄山的岩石类型分别是a和b。
第2题,考查地质作用的判读。
组成黄山的岩石为花岗岩,主要是岩浆活动过程中,岩浆侵入岩石圈内部冷却凝固所形成的侵入型岩浆岩。
第3题,考查地质作用的判读。
张家界的峰林是经流水侵蚀作用中的溶蚀作用形成的,而黄山的“怪石”是花岗岩经球状风化形成的。
冻融分选作用是由于石块和土的导热性能不同,冻结速度也各不一样。
碎石导热率大,先冻结,水向石块附近迁移并在其附近形成冰,水形成冰后体积膨胀,使碎石产生移动,这样粗的物质和细的物质产生分离。
经冻融分选作用,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大的岩块被排挤到周边,呈多边形或近圆形,好像有人有意将石头摆成一圈,这种地貌叫作石环。
读图回答4、5题。
4.以下条件和石环地貌的形成无关的是( )A.地表比较平坦B.岩石颗粒均匀C.有充足的水分D.气温在0℃上下波动5.以下地区最易出现石环地貌的是( )A.青藏高原地区B.巴西高原C.南极洲D.亚马孙平原【解析】4选B,5选A。
地理高考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能力提升训练(含答案)
地理高考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能力提升训练(含答案)地理2019年高考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能力提升训练(含答案)所有的地表形态都有海拔和地势,地表形态相似的大面积区域叫做地形区,以下是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能力提升训练,请考生练习。
一、选择题营造地貌的力量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据此回答1~3题。
1.关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力作用能量的来源主要是太阳能B.人类活动改变地表形态,也属于外力作用C.内力作用的进行十分缓慢,不易被人们所察觉D.地表形态在内、外力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2.关于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黄土高原是流水堆积而形成的B.U型谷是风化作用形成的C.冰川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D.我国南海诸岛是流水堆积而形成的3.下列有关外力作用与地貌搭配正确的是()A.风化作用冰斗、U型谷B.侵蚀作用沙滩海岸C.搬运作用沙丘、戈壁(2019苏州测试)下图是喀斯特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A.岩石有风化裂隙B.岩石中含有化石C.岩石具有层理构造D.岩石具有可溶性答案:D7.图中a、b、c地貌的形成原因是()A.流水侵蚀作用B.化学沉积作用C.化学溶蚀作用D.风力侵蚀作用解析:选B。
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岩石具有可溶性,这样才能形成溶洞等喀斯特地貌。
图中a、b、c地貌的形成原因是碳酸氢钙溶液分解成碳酸钙形成的,它属于化学沉积作用,其方程式为Ca(HCO3)2CaCO3+H2O+CO2。
8.(2019广东学业水平测试)下列自然景观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A.黄河壶口瀑布B.华山西峰绝壁C.广西桂林芦笛岩溶洞D.海南天涯海角沙滩解析:选B。
黄河壶口瀑布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广西桂林芦笛岩溶洞是流水溶蚀形成的,海南天涯海角沙滩则是海水堆积作用的结果。
以上三种事物均是外力作用形成的,而华山西峰绝壁是地壳上升形成的。
9.(2019山东学业水平测试)为避免渤海面积在泥沙淤积和人工填海作用下越来越小,乃至最终消失,近来有专家提议让黄河改道回家入黄海。
近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课时训练(十四)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2021年整理)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课时跟踪检测(十四)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课时跟踪检测(十四)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课时跟踪检测(十四)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全部内容。
课时跟踪检测(十四)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选择题(2018·岳阳模拟)某实验小组做如下实验:在花岗岩表面淋上25 ℃左右的水,记录其内外温度变化,如图为所测得的岩石内外温度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1~2题。
1.花岗岩的形成过程是岩浆()A.高温变质B.侵入冷凝C.高压成岩 D.喷出冷却2.该实验模拟的地质作用是()A.风蚀作用 B.水蚀作用C.溶蚀作用 D.风化作用解析:1.B 2.D 第1题,花岗岩属于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岩石圈未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选B.第2题,该实验通过在花岗岩表面淋上25 ℃左右的水,记录其内外温度变化,岩石内外部温度的差异会使内部产生张力,使岩石产生裂缝,属于热力作用引起的物理风化,借以模拟风化作用,选D。
(2018·赣州模拟)如图为我国某河谷剖面图,完成3~4题。
3.图示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岩浆活动 B.外力作用C.地壳运动 D.变质作用4.图中河流的流向是()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C.自南向北 D.自北向南解析:3。
B 4.A 第3题,图中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正常形成山脉,现在为谷地,主要是因为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受侵蚀形成谷地,所以说图示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外力作用,选择B。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提升练十一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课时作业提升练十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9·武汉模拟)“巨人之路”是位于英国北爱尔兰海岸的著名旅游景点,在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这个由数万根高低不一的玄武岩石柱聚集而成、绵延数千米的堤道,从峭壁延伸至海面,数千年如一日地屹立在大海之滨,看起来就像巨型石阶,所以被称为“巨人之路”。
图1为“巨人之路”的景观图,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
读图完成1~3题。
1.组成“巨人之路”的岩石属于图2中的( )A.甲B.乙C.丙D.丁2.“巨人之路”地貌景观形成的地质过程可能是( )A.深海沉积—地壳抬升—流水溶蚀下切—海水侵蚀B.板块张裂—岩浆侵入—岩浆冷却凝固—风力侵蚀C.板块碰撞—岩浆侵入—地壳隆起抬升—风力侵蚀D.板块张裂—岩浆喷出—岩浆冷却凝固—海水侵蚀3.对“巨人之路”景观未来观赏价值影响最大的可能是( )A.风力侵蚀B.海水侵蚀C.全球变暖D.火山爆发【解析】1选B,2选D,3选C。
第1题,根据题干中“由数万根高低不一的玄武岩石柱聚集而成”判断,构成“巨人之路”的岩石属于岩浆岩。
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图中的沉积物判断甲、乙中有一种为沉积岩,而甲与沉积物之间有双向箭头,可判断甲为沉积岩;有三个箭头指向丁,有一个箭头从丁指出,说明丁为岩浆,则乙为岩浆岩,丙为变质岩。
第2题,根据题干中“北爱尔兰”和“玄武岩”等信息判断“巨人之路”景观是因板块张裂,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玄武岩,后在沿海地区长期受海水侵蚀形成的。
第3题,由“屹立在大海之滨”判断“巨人之路”可能会受到海水上升的影响,而全球变暖会使海平面上升,可能淹没“巨人之路”的台阶,从而影响其观赏价值,C对;风力侵蚀对其影响不大,A错;一般来说,海水侵蚀与火山爆发是形成“巨人之路”的有利条件,B、D错。
【方法技巧】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的技巧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可通过变形产生多种不同的变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提升作业十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建议用时:20分钟)
(2017·泉州模拟)终碛堤是冰川携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堤状堆积体。
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
下图示意终碛堤及冰水扇,据此回答1、2题。
1.终碛沉积物具有的特点是( )
A.大小均匀
B.层状结构
C.棱角明显
D.磨圆度好
2.冰水扇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是( )
A.流水堆积、侵蚀—冰川堆积、侵蚀
B.冰川堆积、侵蚀—流水侵蚀、堆积
C.冰川侵蚀、堆积—流水堆积、侵蚀
D.冰川侵蚀、堆积—流水侵蚀、堆积
【解析】1选C,2选D。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终碛沉积物大小不均,棱角明显,磨圆度较差,没有层状结构。
第2题,冰水扇的形成是冰川和流水对地表物质进行侵蚀、堆积,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知识拓展】终碛堤
(1)形成:冰川将冰碛物携带到它的末端连续堆积,逐渐加厚增高形成的弧状堆积堤坝,多呈半环状。
(2)特点:大陆冰川的终碛堤比较低,高约30~50米,但可长达几百千米,弧形曲率小。
山岳冰川的终碛堤比较高,可达数百米,但长度较小。
(2017·皖南联考)位于哥斯达黎加中部的图里亚尔瓦火山于当地时间2016年5月20日再次喷发,大量火山灰、气体和热岩浆从图里亚尔瓦火山口爆炸式喷发,火山灰喷发柱高达3 000米,喷发过程持续了约8分钟。
读图回答3、4题。
3.图里亚尔瓦山顶岩石中的矿物直接来自( )
A.地表沉积
B.地壳
C.上地幔顶部
D.下地幔
4.图里亚尔瓦火山的热岩浆在岩石圈物质循环中,最先转化为下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3选C,4选B。
第3题,火山顶的岩石为岩浆岩,其含有的矿物来自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第4题,据地壳中物质循环图分析判断,图中甲为岩浆(只有一个箭头出来),乙为岩浆岩,丙为沉积岩,丁为变质岩;热岩浆首先转化为岩浆岩。
(2017·河南百校联考)下图示意我国福建省南部局部沿海全新世(开始于1.15万年前)以来海岸变迁状况。
读图完成5、6题。
5.全新世以来海岸变迁的状况是( )
A.一直向陆地方向后退
B.一直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相对稳定
D.先向陆地后退,后向海洋推进
6.对海岸线的变迁影响较弱的地质作用是( )
A.河流的堆积作用
B.地壳的升降运动
C.风力的侵蚀作用
D.海浪的搬运、堆积作用
【解析】5选D,6选C。
第5题,根据图中不同时期海岸线的变化,可以看出海岸线是先向陆地后退,后向海洋推进的。
第6题,海岸线是地壳运动和河流堆积、海浪作用的共同结果,与风力作用关系不大。
【加固训练】
(2017·淄博模拟)同一时期在海洋中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砂砾岩则是陆相碎屑沉积岩。
在地质学中,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
下图为某海域地质剖面图,①~④为不同地质时期的岩层。
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①→④岩层的更替与该地海岸线的变化顺序对应正确的是( )
A.海退海进海进
B.海进海进海退
C.海进海退海退
D.海退海退海进
(2)与③→④时期海岸线的变化一致的现象有( )
A.沿海陆地被淹没
B.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C.河口区土地盐碱化减轻
D.咸潮危害减轻
【解析】(1)选D,(2)选A。
第(1)题,根据材料中岩层形成与海水深浅的条件关系分析可知,图中①岩层形成时是深海环境,②岩层形成时海水变浅,说明是海退;③岩层是陆相沉积,该过程仍表示海退;④岩层是浅海环境,说明海进。
所以①→④岩层的更替与该地海岸线的变化顺序对应正确的是海退、海退、海进。
第(2)题,③→④时期是海进,海岸线移向陆地,与海岸线的变化一致的现象有沿海陆地被淹没,河口三角洲面积缩小,河口区土地盐碱化和咸潮危害加重。
7.下图是某旅行社制作的几幅简易宣传图片,结合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各景观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
(2)地形地貌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请分别解释青藏高原不断升高、大兴安岭起伏和缓的原因。
【解析】第(1)题,黄果树瀑布,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天山,是由地壳运动形成的;长白山天池,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海滨沙滩,是由海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第(2)题,青藏高原不断升高是由地壳运动造成,大兴安岭起伏和缓主要是外力侵蚀作用的结果。
答案:(1)黄果树瀑布:流水侵蚀作用;天山:地壳运动;长白山天池:火山喷发后火山口积水成湖;海滨沙滩:海水堆积。
(2)青藏高原受地壳的水平挤压作用隆起,因而在不断升高;大兴安岭长期受外力的侵蚀,因而起伏比较和缓。
【方法技巧】地质作用分析思路
(1)内力作用:主要从地壳运动(水平、垂直)、岩浆活动(火山)、变质作用三个方面分析。
(2)外力作用:主要考虑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每种作用又要重点考虑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