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教学过程中设疑培养学生积极精神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培养质疑精神、启迪学生思维
些都易做到 , 也让旁 人都 无话 可说 。难 的是师 生 内
心的思维 活动是难 以看 见和把握 的。大家都有 一个 心理 , 怕被责备 , 想 : 我都 苦成 这样 了 , 们 还有 暗 “ 你 什么好说 的? 黑色六月 , ” 在高考成绩公 布之际 , 力 压 之甚 , 是前 所未 有 的 。现在 , 老师 们 不 敢越 雷 池半
了我们这类 学校 的 困惑。而 就 目 的情况来 看 , 前 我
们所 能做 的只能是 尽 量提 高课 堂效 益。我们 总结 : 在课堂上不 是老 师的表 现 , 而是学生 的表 现 ; 不是 老 师清楚知识脉络 , 而是学生清楚 ; 不是 老师会运用所 学去分析 , 而是学生 学会去分析 。 基于以上认识 , 我们 认为培养学生 的质疑精 神 , 启迪学生的思维 是提 高课堂 效益 一个 重要 的 因素。 要培养 学生 的质 疑精 神 , 先教 师本 人要积 极 开动 首
收 稿 日期 :o 9 l — 1 2o 一 1 5
上有所创造 。那么 个人 、 社会就 会 得 不到发 展。爱 因斯坦也认为发现 问题 比解 决问题更重 要。我们要
作者简介 : 李
・
琴 (9 8 0 一 16 .3
) 女
云南省巍山县第二中学
Hale Waihona Puke 高级 教 师 4 ・ 8
2 1 OO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比学什 么更为重要 。
关键词 : 质疑精神 启迪 思维
生 互动
发现 问题
发现 学习规 律
解 惑课 堂效益 主动 参与 师生互动 生
目 , 前 处于种种压力之 下 , 老师都不 敢有丝 学校 毫懈怠 , 特别是像我们这类 的农 村 中学 , ~方 面各 方
设疑激思——教学设计中应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分析 、 判 断 和 归 纳 能力 ( 2 ) 通过对 C I 及 化 合 物 的学 习 , 已 在 对 学 生 思 维 活动 的指 导 和 设 计 中 .教 师 不 仅 生 已 具 有 一 定 理 解 、 要 设 计 学 生 如 何 围绕 教 学 目标 有 指 向 性 地 展 开 思 维 初 步掌 握 学 习元 素 化 合 物 的基 本 思 路 和 方 法 : ( 3 ) 通过对 C I 及化合物的学习 , 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兴趣较大 , 求知欲强 , 活动 : 而 且应 该设 计 出较 高质 量 的问 题 . 指 导 学生 如何 主动 性 强 。 进 行思 考 . 激发 学 生如 何 质疑 释 疑 . 使 课 堂教 学 成 为学 学 习 的 积极 性 、 生 获取 知识 、 寻求真 理 、 积极探 索 的思维 领域 因此 , 教 教 学 设计 时 . 不但 要 重 视教 师 的活 动—— 教 的设 计 . 而且 学 教学流程 媒体 设计意 图 教学内容 应用 要 重视 学生 的活动一 ~ 学 的设 下面 以《 二氧 化硫 》 教 环 (师 生 互
摘要 : 在 中学化 学课 堂教 学 中, 为 了让教 师 在在 课 堂 4 O分钟 有 限的 时 闯 内达 到 良好 的教 学 效果 . 就 必 须 改革 教 学 方 法 “ 设疑 激 思” 法是根 据 相 应教 学 内容 , 教 师精 心设 置 疑 问 , 通 过 学生 完成 化学 实验 和 对化 学 问题 的探 究 , 在课 堂 内使 学生 积 极思 索 , 勇于探 索。“ 设疑激思” 法根据 每 一 堂课 的教 学 内容 、 重点 、 难 点和 疑 点 , 层层设计、 导 出疑 问 , 拟 定 若 干个 问题 . 将 为何 设 置 这样 的疑 问和 如何 寻 求解 决 问题 的方 法 , 贯 穿季课 堂教 学 的始末 。使 学生 感悟 怎样 产 生问题 , 从 那 些方 面 去解 决 问题 . 哪 些 问题 还有 待 于研 究 以培养 学 生 自学 能 力 , 创 新 能力 和 利 用所 学解 决 实 际 问题 能 为 为 的 的一 种教 学 策略
设“疑”激“思”,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设“疑”激“思”,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新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思想品德课中落实这一新理念,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而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向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潜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
一、展示疑点,自学激疑,培养学生思维的针对性自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结合所要讲的内容用电教媒体或语言向学生提出问题,展示疑点,指导学生带疑读文,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明确该部分内容应在自学中掌握些什么,了解到什么程度。
并在读文时将疑难问题记下来,以便在听课时能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自学挑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做到学生能自己掌握的知识,老师不讲或少讲,充分相信学生,为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时空。
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同时培养了其自学能力,进一步培养了思维的针对性。
二、质疑论证,追根究底,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学生带疑读文,发现新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追根究底。
在教学中,可组织小组讨论或竞赛、辩论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给学生以充分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尤其对那些大胆发言,不墨守成规,有创新的学生要及时肯定,鼓励他们求异创新的精神。
在学生讨论答疑后,老师可进行适当点拨,突出重点,以收到画龙点晴之效。
三、设疑引思,拓宽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设问,开拓学生思路,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善于设计具有开放性的疑问,去促使学生进行多元思考。
教师上课应适时地给学生以新奇的信息刺激,满足其求知欲,激发其探索创新精神,增强教学吸引力,开拓学生思维的新局面。
如在上新课程示范课讲《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在上述二个步骤完成以后,可再结合当前打击盗版行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热点问题,设置这样的问题:1.盗版图书是否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2.我们如何认识像王海那样明知假冒伪劣商品而购买,之后再向商家索赔的现象?3.我们如何认识“吃亏上当就一回,花钱就当买教训”的思想?这些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的知识进行多向思维,拓宽思路,扩大视野,从而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在数学教学中“设疑”的作用与技巧
在数学教学中“设疑”的作用与技巧目录摘要 (2)Abstract (2)关键词 (2)前言 (3)1.设疑的作用 (3)1.1数学要从矛盾开始 (3)1.2设疑于重点和难点 (3)1.3设疑于教材易出错之处 (4)1.4设疑于结尾 (4)2.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技巧 (4)2.1问题设疑 (4)2.1.1 悬念式设疑 (4)2.1.2 要善于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创设不协调 (5)2.2新课设疑 (5)2.2.1 课前设疑 (5)2.2.2 课后设疑 (6)2.3比较设疑 (6)2.4观察设疑 (7)2.5纠错设疑 (7)2.6拓展设疑 (7)3.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要注意的原则 (8)3.1针对性原则 (8)3.2适应度原则 (8)3.3适时性原则 (8)3.4层次性原则 (8)3.5全面性原则 (9)4.总结 (9)参考文献 (9)在数学教学中“设疑”的作用与技巧摘要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我国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教其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
”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的思维始终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上。
所以教师应该依据教材的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下面就谈一谈我对设疑的作用、技巧及一些要遵循的原则的见解。
AbstractThe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 Aristotle proposed "thinking and self doubt surprised began," China's Song Dynasty educator Zhu Xi said: "reading is to teach it, doubt, doubt without doubt, this party is to grow." So I think the teacher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cross point in order to make the students thinking has always been active in doubt. So teacher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ontent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grasp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curiosity strong, careful questioning, suspense, put some mathematical knowledge to cast a layer of mystery, so that students in a "heart and not reach, mouth to speak but not" imbalance, lead students to explore desire, and thus encourage them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learning. The following talk about me to question the role, skills and some principles to be followed.关键词小学数学;设疑;技巧;作用前言设疑教学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以设疑解难、激疑促思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的方法。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笔者就此谈几点浅见。
一、珍惜问题意识,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学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理论上讲,“问题意识”的求异特质与科学精神的自由探索和怀疑批判紧密相通。
只有具备了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才有可能关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及其研究过程,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产生影响。
从这个意义讲,“问题意识”是科学素养的逻辑起点。
它与人的智力水平、文化程度没有直接的相关性,却与人的教育影响密不可分。
因此,在教学中经常激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它不仅是科学创新精神的原动力,同时也是提高科学素养的切入点。
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
”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最可宝贵的教学资源,必须保护好,培养好,发展好,强化好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
二、转换教师角色,让学生敢问爱问杨振宁先生曾多次讲过他的一个故事:他的老师泰勒教授几乎每天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十有八九站不住脚,马上会被别人驳倒,但剩下的一、两个问题往往就引出了新的发现。
传统的观念把教师的作用定位为书本知识的传播,课堂教学的主导。
这就必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古人所言“授人鱼不如授人渔”。
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是无法包容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的,面对千姿百态、变幻多端的社会生活,学生总会有疑问,因而学生总是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
但问题意识能否得以显现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往往抑制了处于萌芽中的学生问题意识的表露,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或者没有时间或者没有机会,或者不敢提出脑中悬而已久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影响以后学习的重要因素。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疑的运用策略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疑的运用策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
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和思维追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分析能力。
本文将从设疑的意义、设疑的形式和设疑的运用策略三个方面来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疑的运用。
一、设疑的意义设疑是一种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在语文学科中,学生需要通过认真的思考来理解文章,把握文本的主旨和要点,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设疑是一种思维启发,它可以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帮助他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广度和层次。
同时,设疑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二、设疑的形式设疑的形式有很多种,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选择。
1、提出问题在讲解文章时,老师可以在某个段落或句子中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
例如:为什么作者会这样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这个词的词义是什么?通过这种提问形式,可以让学生理解文章,从而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2、分析问题让学生分析问题也是一种很好的设疑方式。
例如,在课堂上讨论作文题目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分析题目的含义、提炼主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考深度。
通过分析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观点清晰、思路清晰,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自主思考让学生自主思考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设疑方式。
在阅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理解文章,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思考。
通过让学生自主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分析思路。
三、设疑的运用策略在设疑的过程中,老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运用策略。
1、联想法联想法是一种通过联想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思维方法。
例如,在讲解语文课文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联想法来理解文字意义。
比如:在讲解《小石潭记》时,老师可以提出问题:“小石潭里的泉水为什么清澈见底?”学生可以通过联想“清心寡欲”,帮助理解文字内涵。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设疑置问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设疑置问摘要:语文课上的设疑置问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教师要掌握更多的提问方法才能更好的驾驭语文课堂。
针对语文课的不同实际情况,教师对问题要有所设计,要有启发性,层层深入、步步递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关键词:兴趣启发性分层次掌握时机有位教育家曾说过:“一名教师若不熟知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
阅读教学完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
”事实上,课堂提问是教师整个业务功底在教学中的呈现,是对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的驾驭。
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课堂提问常有以下几种不良倾向: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
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
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呢?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
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
4.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
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
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针对上述种种现象,本人想就怎样运用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来提高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做法。
一、提问要具有启发性,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问是为了督促学生用脑、动脑。
现代的教育不是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索取知识。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要使学生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境界。
浅谈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浅谈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种能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和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这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创新意识的人,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欲望,有一种积极主动地去创新的精神。
创新意识可理解为:想去创新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任何创造成果都包含着创新的动机和创造方法,但我们的学生往往只看到了最后的创新成果。
生物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主要是通过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增强积极性、主动性、建设性和对问题的敏感性,发展探究性等来激发创新动机,培养创新兴趣,产生创新热情,形成创新习惯。
1.1 保持学生可贵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可我们有的生物教师经常无意识地扼杀了学生可贵的好奇心,对好奇心的扼杀,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创新精神的形成。
生物学是揭示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奥妙的一门学科,迷人的生物界、神奇的生命现象,诱人的科学前景对学生都很有吸引力。
受好奇心的驱使学生会问许多有趣甚至是稀奇古怪的问题。
教师应该给予重视和鼓励,并尽可能地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
1.2 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很多学生的好奇心仅仅是对新奇神秘的生物现象停留在了解的水平上,往往忽视了对不理解的新事物进行深入的研究,缺乏探究性。
一个探索性强的人总要比一个浅尝辄止的人更能找到科学答案。
生物教师至少有一两个办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性;(1)激发探究意识,生物学中关于花儿为什么会变红?桃树为什么会结果?鸟儿为什么会飞?生命如何产生?人为什么会做梦等司空见惯而又有趣的问题,都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有意地适当地进行一些专项练习,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暂不回答,或教师有意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课后通过实验、查书等手段找到答案。
下一次上课时询问结果,对于找到出答案的学生给予鼓励。
作为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作为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如下: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敢想、敢问,通过想和问,一点一点激发创新兴趣。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一些创造性思维,应给与充分肯定,并鼓励他们在学习上要刻苦钻研,勇于创新。
3、为学生构建新平台,为学生构建新平台,让他们在操作中,演示、实验中掌握内容,学到新知识,并以此增加他们自主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4、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讨论可以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题,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大胆求新,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
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挫折方能取得,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才能具备,至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则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
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本文将介绍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包括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创造性个性的塑造和培养创造性的课程。
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包括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创造性个性的塑造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包括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创造性的课程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包括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学校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
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是情感和意志活动的过程。
激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能力——浅谈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设疑方法
资本 、有兴趣成为课 堂的主人 ,也便于活跃课堂,知识 的获
得也便不是来 自于圣哲先贤或教师的权威判 断。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的重点 、难点 ,设 置几个精要 的问题 ,以引起学生兴趣 , 激发他们乐学 的情绪 , 久而久之 ,达到善学的境 界。设疑 的方法很多 ,常见 的形式
级的教学 ,学生往往感觉 开始难于适应 ,渐渐变易 ,以后学 生逐步掌握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传授知识点 的规律 ,师生双 方都会变得得心应手 ,这决不是教材知识的难易度 的先难后
知识为基本 教学 目标 ,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势之需 。现 代教育观点认为 ,培养人 才的 目标在于开发人的智力 因素 , 培养人 的创造意识 和创造精神 ,陶冶人格 、情操 ;培 养学生 的思维方法 ,是培养 人的创造思维 的物质基础。所谓 学问 , 顾 名 思 义 ,含学 和问 两 个 因 素 ;学 ,即学 习 前 人 的知 识 成 果 ;
中外表 1研 完 I r
不难发现 ,他们错误 的往往是 同一个知识点 。这咩就有利于 学生对症下药 ,解决 问题。 4 .及 时对知识进行 归纳 、 整理 。归纳整 理可: 有效形成 自 己的知识体 系,条理清楚 ,脉胳分 明,复 习起来 可收到事半 功倍 的效果 。如 ,就提建议 的话题 ,可归纳 出几 种提法 :①
所在 、有何迁移作用 等。这些所在 、作用 。在学者问津之初 , 莫不 为疑 ,质问之中 ,寻根问据 ,一定要多加思考 ,问津之 后 ,得从释疑 ,便将 别人的东西变成知识 ,运用 已学的知识 解决生活 中的实际问题则 已将 知识转化成能力 ,采用问疑方 法教学 ,视教材知识 为标 ,视智力开发为本 ,是一种教学思 想 的创新 ,同时也是提高人的素质 的重要途径之一 。 采用设疑方法教 学 ,调整教学思维方向 ,具 有改革旧的 语 文教学方法 ,拓展学生思路 ,提 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意义。 语 文学科作为各 门学科之母 ,更是每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
优秀教师: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优秀教师: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引言: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优秀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引导者,他们以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本文将通过几个方面的阐述,探讨优秀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激发兴趣,点燃热情优秀的教师懂得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
他们善于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将枯燥的知识点转化为有趣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此外,优秀的教师还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量身定制合适的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二、引导思考,培养创新精神优秀的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他们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优秀的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设疑、讨论、实践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关注心理健康,塑造健全人格优秀的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他们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及时给予关爱和支持。
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优秀的教师会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培养他们的抗挫能力和自信心。
此外,优秀的教师还会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搭建沟通桥梁,促进家校合作优秀的教师善于搭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桥梁,促进家校合作。
他们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等信息,为学生的教育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
同时,优秀的教师还会定期组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活动,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问题,分享教育经验,促进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五、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优秀的教师始终保持对教育的热情和敬业精神,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质。
他们关注教育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质疑习惯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质疑习惯摘要: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
如何精巧设问,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成为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的欢乐和享受,是每个语文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和努力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语文教师注重培养质疑习惯《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让学生学会质疑,主动质疑,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
目前,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
如何精巧设问,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成为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的欢乐和享受,是每个语文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和努力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前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受到初中学生的欢迎,而合作、讨论、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正在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如果教师提的问题有启发性,那么学生就乐于思考,乐于回答,对其学习新的知识就会产生一种促进作用,课堂上也就不至于“死水一潭”;反之,如果教师提的问题空洞生瘪,或是哗众取宠,让学生作简单的“问答游戏”,表面上看起来课堂上举手的人很多,搞得轰轰烈烈,其实是简单化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一味的去文字上找答案,根本谈不上发展学生的智力。
提问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正确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学生不会质疑怎么办?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体会到:首先要让学生敢于提问,要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顾虑,让学生大胆地提问,毫无顾忌地提问,凡是提问,不管好与坏,不管对与错,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其次,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抓住关键问题提问,不能“浅问辄止”,而应该刨根究底,多角度地思考,多方位地发问。
再次,要在质疑上舍得花时间,绝不能走过场,搞形式,而应该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会提问,逐步培养学生养成由不敢问到敢问,由不会问到会问的习惯。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应加强活动课教学
不 少教师乐于上 “ 教学课” ,而不乐于上 “ 活动课 ” ,甚 至不会上活动课 ,针对这种情况 ,学校要 尊重教师个性 ,发
挥教师特长 ,发掘教师潜力 ;要想方设法 为教师发展提供机 会 ,鼓励教师一专多能 ,能者多劳 ,劳者多得 ;要提倡教师 业 余充 电,鼓励无师 自通 。在教师 中形成 浓厚 的学 习钻研风 气 ,使更多 的教师大胆 的投入到活动课 的实践与探索之 中。
C ie ea dF rinE u ain l e e rh 青年与社 会 I 0 81 hn s n oeg d c t a R s ac o 0 .1下 2
一 1 3— 2
1苏明学.基 因的分 离定律” “ 的教学分析 与设计. 生物学通报 ,
2 0 . 1( ) 0 2 06 4 1 :3 ~3
2 龚雷雨 .谈 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主线的课 堂教学设计一
从 “ 因的分离定律”一节课说起 .生物学通报 , 0 2 3 基 20 . 7
( 2 :2 2 1) 6 7
又注重智力与能力 的发展 , 使创造教育渗透到整个教学之中 , 培养学生创造 求新 的精神和能力 。
由于活动课程的 内容相对分散 ,教师多为兼职 ,不少学
校未设教研组 ,也很少开展活动课教学研究 ,这 已成为 当前 活动课 实施 的突 出矛盾 。因此 ,必须 切实有效 的开展教学研
究 活动 ,以促进活动课教学质量的提 高。
比,具有 自主性 、实践性 、广域性 、创造性 和趣 味性等特点。 实践证明 ,加 强活动课教学 ,是培养学生创新 能力 和创新精
学校要根据学生 的不 同兴趣、爱好和师资水平与能力 、
场地设施等条件 ,组织 以科技 、艺术 、体育类 为主要 内容的
巧设疑问,培养创新精神——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用1 、 2 、 4 月的数据求函数式 , 再 据 学 生 的质 疑 , 老师一方面鼓励学生 , 培 养 学 生 的 问题 意识 , 另一方 面因势利 导 . 让 学 生 讨 论 如 果 可 以则 结 果 如 何 . 课 堂气氛 顿时活跃 , 有 的讨论 , 有 的动笔计 算. 老 师 可 以 进 一 步导思 : 可 以变 更 审 题 的 角 度 吗 ?实 际 生 活 允 许 这 样 吗 ?这 题 还 有 其 他想 法 吗 ? 还 可 以 对 哪些 已 知 条件 变 更 ? 然 后 在 讨论 的 基础上 , 加 以点拨 , 让学 生的思维 进入广 阔的空 间. 并 建 议 同 学 们 到社 会 做 一 调 查 : 模 拟 函 数式 子有 哪些 ? 哪些 模 拟 函数 式 是经常用的? 模 拟 函数 式 子 有 什 么用 ? 哪 些 模 拟 函 数式 适 合 某
2 o 1 4 年第 7 1 期 ; l 式 周刊
巧 设 疑 问 ,培 养 创 新 精 神
在 中学数 学教 学 中如何培养 学生的创新 思维能力
林 源 伟
( 永 定 县 高 陂 中学 , 福建 永定 数学 教师在课堂教 学中不能 只让学生机 械地接受 定义 、 公式 、 定理 , 而应引导学 生积极主动 地探索知识 , 培 养 学 生 的 创 新 素质 . 尤 为 重 要 的是 — — 数 学 课 堂 是 思 维 活 动 的 教 学 . 而 思 维 总 是 指 向解 决 某个 问 题 的 , 没有问题就不会 有思维活动. 从 这 个 意 义 上 说 产 生 学 习 的根 本 原 因是 问题 .问题 是 发 展 学 3 6 4 1 0 0 )
些 企 业 … …
生数学认 知结构 . 培养学 生创新思维 能力 的逻辑力 量. 因此 , 加 强 数学 课 堂 教 学 改 革 , 巧设“ 问题 情 境 ” . 把 问 题 作 为 主 线 贯 穿课 堂 教 学 中 , 是 改变传统数学课堂教学 , 促 使 学 生 由被 动式 学 习 向 主 动 式 探 索 转 变 的一 种 有 效 办 法 .教 师 要 不 断巧 妙 创 设“ 问题情境” , 把 学生 引入 与所 学 内 容 有 关 的 情 境 中 , 触 发 学 生弄 清 问题 的 迫 切 心 情 .激 发 学 生 主 动 探 索 知 识 的 强烈 求 知 欲望 , 从 多 层 面 培 养 学 生 的创 新 素 质 . 下 面 我 就 如 何 提 高 学 生 的创 新 思 维 能 力 谈 谈 体 会.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
探究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强调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主动、自觉、有计划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而在课堂学习中,如果没有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学生注意力涣散,就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
因此,如何集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并使之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是个重要问题,这是能否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
对此应注意以下几点:一、组织好教学的开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上课前精神状态会影响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一般来讲,在上课前2~3分钟,教师应进入教室并用目光巡视全体学生。
这样做的意义是给学生一种严肃认真的感觉,并使他们平静下来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
二、要创设疑问,使学生经常面临问题问题是新课标教学的核心,设置精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中去读、思、论,使学生能够围绕问题深入到教学中去,寻找答案。
(一)上课前为引趣而提问这种提问常在讲授新内容前提出,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这些问题一般是学生感兴趣又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或是学生听过的或是见过的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提出后,学生会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有利于学生的注意力学习。
(二)在教学过程中设疑根据课堂内容的需要而提出问题。
这些问题多是有关学科或本门课程的内容,问题提出后要求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这样的提问,可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使他们的思维活动随着老师的引导而活动;以此逐渐培养学生思考、探究、归纳问题的能力。
无论是哪种方式提出问题,只要问题提得及时正确,难易适宜,都会使学生产生“愤”“悱”状态。
这样,当他们通过积极的思考、讨论并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得到了问题的答案后,会产生一种良好的心理感觉。
没有疑难问题的提出,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抓不住问题,思维就会是渺茫的。
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地使学生面临问题,使他们在艰苦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和乐趣,尝到解疑后的自我满足感并由此而产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循环。
课堂教学中“设疑”策略研究
课堂教学中“设疑”策略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设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策略。
它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和好奇心,促进学生们的探究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设疑”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质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具体来说,“设疑”策略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提出问题
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如“你认为什么是生命的本质特征?”“你认为什么是幸福?”,让学生自由陈述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2、引起疑问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知识点的时候,有意引起学生的疑问,促使学生思考问题。
例如,
教师可以讲解一个故事,但有意留下一些细节,让学生思考和猜测,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
心和求知欲望。
3、对比分析
教师可以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比较不同的观点和结论,促进学生的
批判性思维。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不同科学家提出的有关生物进化的理论特点,让
学生从分析和比较的角度去认识问题。
4、启发探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课
堂上,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探究知识的规律和
本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
课堂提问的教学反思_1
课堂提问的教学反思课堂提问的教学反思1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艺术;其核心是设疑提问。
问题是思维的向导。
在课堂教学中设疑提问,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
那么,怎样设计一堂课的提问思想,使所设之疑合理、适当、有意义,起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呢?我今天从以下两方面谈起。
一、在导入新课时设问有经验的老师非常重视导入新课的艺术性,他们往往用设问的方法,照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产生一种探索新知奥秘的强烈愿望,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好效果。
例如:在《杠杆》一节课的导入时,我引用的是阿基米德一句名言:“给我一个足够长的杠杆、一个支撑点,我能翘起整个地球。
”然后我提出问题:你支持阿基米德这种说法吗?这种设问的设计,使学生产生一种神秘的心里,一开始就对新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抓住模糊点设疑所谓模糊点,就是似懂非懂、似明非明的地方。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信息反馈,准确地扑捉学生认识上模糊的地方设计提问,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不同物理量的不同含义。
例如:在区分效率和功率这两个物理量时,针对这一问题可以这样设问:“效率高的机械做功一定快吗?”然后通过学生的不同回答结合讲过的知识点帮学生分析清楚两个物理量的区别。
通过这样的设问,澄清了学生的模糊认识,提高了学生的识别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的设疑,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提问的教学反思2在课堂教学的“提问——回答——反馈”的环节中,提问由谁主导,反馈由谁进行,直接影响着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我翻阅了大量的优秀教案,并观看了许多优秀教师上的示范课,发现几乎所有的课堂提问都是由教师严格、有序地主导来控制着的。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为什么没有强烈的提问意识呢?是他们没有疑难需要教师帮助,还是有其他阻碍提问的因素?我在学校进行调查,找出的原因如下:1、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差;2、教师不鼓励学生提问题;3、学生不敢问,不好意思提问,怕被同学们看不起,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教学过程中的设疑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精神【关键词】教学艺术;兴趣教学;教学中的设疑;创造思维培养
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教师常常要设疑.设疑要有的放矢,要围绕教学重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精神,把教学推向高潮.本文主要谈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设疑”.
1.准确设疑,更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设疑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积极探索,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那么教师对所教知识的设疑就必须准确、无误.如果设疑不准确,或者模棱两可,会给学生的思考造成不必要的阻碍,影响学生思维,严重的还会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甚至会造成学生不爱思考的不良后果.准确设疑,才能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活思维,愉快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重点、难点、关键上设疑,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课中设疑一般应在本节课知识的重难点处、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关键点处,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往往是教学的重心和焦点所在,此处设疑,不仅能引起学生对知识重难点的关注,还能带动学生积极探索,拓宽学生思路.同时恰到好处设疑还能降低和化解重点和难点的难度,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有利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练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疑时把握
好一个度,不要太明了,也不能太深奥,而应该在知识的关键处、重点处、理解有困难处、思维转折处提问,既能突出重点,也能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排除学习中的障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与积极性,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
“设疑”教学就是从问题开始到问题结束,并且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问题的起点是“疑”,所以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唤起学生自觉的学习活动,是激发思维、开发智力和培养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创设问题的情景,设置“疑问”进而启发学生思考呢?我觉得教师教学中应该遵循以下设疑原则:
1.适度性原则
根据思维“最近发展区”原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疑要选择一个适合全班大多数的难度,使大多数同学通过“跳一跳”,就能够得着.课堂设疑应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答案应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设疑过难,易使学生产生失败的体验而丧失学习信心,难度过小,又往往使学生感到乏味,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调动不起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2.针对性原则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疑切忌不分主次轻重,而要有的放矢,紧紧围绕重点、针对难点、扣住疑点,把疑设放在重难点上.如果情景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宝贵的学习时间就这样白白
浪费了,从而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低下.
3.启发性原则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设疑,重要的是善于设计疑问,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设疑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这是关系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要求教师在设疑时要注意思路的诱导,必须使设计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余地和思考的价值,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引导学生到思维“王国”去探求,让他们跳起来摘果子.
4.民主性原则
设疑的目的在于激发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因此,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受到激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之积极思考,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对此,教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与鼓励,造成一种愿于思考、善于思考、敢于思考的课堂教学气氛,这才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正途.
5.层次性原则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疑要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有些重难点要循序渐进,层层设疑,不能脱离实际,揠苗助长.
6.全面性原则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设疑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心智技能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疑问.
作为数学教师,若能通过设疑式教学,创造问题情境,巧妙“设疑”,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就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索问题,主动发现,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发现真理,课堂才能成为真正的思考王国,从而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