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邻避主义的中国智慧

合集下载

协商治理视角下邻避效应化解的策略分析

协商治理视角下邻避效应化解的策略分析

协商治理视角下邻避效应化解的策略分析邻避效应是指人们在选择住房、办公场所等地点时,为了避免与某些人或群体接触而选择远离他们的行为。

邻避效应存在的结果是社会各群体之间的隔离和不平等加剧。

在协商治理视角下,针对邻避效应的化解需要各方共同参与,通过协商和合作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以下是针对邻避效应化解的策略分析。

建立多元化的住房选择机制。

邻避效应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同人群的住房选择受限导致的。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政策,鼓励和促进不同人群在同一社区内共同居住。

可以推出公共住房项目,将不同收入群体的住房分布在同一社区内,减少经济地理差异带来的邻避效应。

加强社区空间规划和设计。

社区的空间布局和设计也会对邻避效应产生影响。

政府和规划部门可以通过科学规划社区内公共设施、绿地和交通系统等,创造一个包容性和互动性较高的社区环境。

鼓励社区内不同人群的互动和交流,可以组织一些社区活动和社区义工活动,增加社区内的社交机会和沟通渠道,促进社区内各群体的融合。

提高教育公平与资源配置。

邻避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而导致的。

政府应该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基础教育设施的普及水平,缩小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

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鼓励和帮助学生从不同社区流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减少邻避效应的出现。

加强社会组织和居民参与。

在解决邻避效应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广泛吸纳社区居民和相关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

政府可以建立居民自治组织和社区议事会等机构,加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促进社区内各群体之间的合作与互动。

鼓励社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提供相关服务和支持,促进不同人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减少邻避效应的发生。

邻避效应的化解需要政府、社区居民和相关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

通过建立多元化的住房选择机制、加强社区空间规划和设计、提高教育公平与资源配置以及加强社会组织和居民参与,可以逐步减少邻避效应的影响,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的邻避冲突及应对之策-2019年文档资料

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的邻避冲突及应对之策-2019年文档资料

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的邻避冲突及应对之策-2019年文档资料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的邻避冲突及应对之策一、环境危机下的公共政策措施中国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崛起对环境的影响与对世界经济或政治的影响一样重大。

所有的工业国家最终都要经历一个环境拐点。

2013年1月,笼罩在北京上空长达数周的有着恶臭味的雾霾让国人意识到了环境问题治理的迫切性。

今年3月,央视记者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又将这一问题推向了舆论高潮。

201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的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

2015年的两会,本届政府无疑会以更重的篇幅阐述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

事实上早在2013年,面对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政府纷纷提出未来几年治理空气和水资源污染的任务目标。

从这些政策中我们不难看出,近年我国的环境政策主要针对的是能源结构的调整和垃圾处理,力争从源头上遏制环境污染。

事实上,落后产能和污染能源的使用也是我们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

例如,雾霾笼罩下的中国首都,聚集着该地区200座燃煤电厂和500万辆汽车排出的污染物。

我国能够使用的能源种类繁多,主要使用的能源有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和风电,这些能源的使用量每年都在上升,其中煤炭使用占比明显超出了其他能源使用量的总和。

以2013年为例,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为375000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使用量为247500万吨标准煤,占总量的66%。

基于对能源高效利用和开发使用清洁能源的认知,我国政府近年来大力发展水电,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推动核电站、PX 项目的建立和实施,淘汰燃煤小锅炉以改善煤炭的利用率。

这些政策的具体执行是一个个大型公共设施的建立,比如PX化工厂,核电站等,而这些项目设施的建设,又给我国的公共政策施行带来了新的问题。

二、公共政策过程中的邻避冲突及影响因素(一)邻避设施和邻避冲突近年来,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当下社会处在传统社会模式和现代化公用治理模式交错的状态中,一方面,政府仍倾向于传统的“为民做主”;而另一方面,公民权利意识和环境意识逐步觉醒,市民社会开始发展。

从管理到治理:探索“中国式”邻避运动的治理出路

从管理到治理:探索“中国式”邻避运动的治理出路

Public Administration | 公共管理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26从管理到治理:探索“中国式”邻避运动的治理出路唐银彬 方淼森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89摘要:随着中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步伐,在中国的邻避运动也随之兴起,而由于特殊的国情中国的邻避式运动具有本国的特点。

旧有的政府管理逻辑在变化的现代社会环境下应对“中国式”邻避事件时往往显得无力,极易造成“双输”局面,而治理观念的兴起为解决“中国式”邻避运动提供了一条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出路。

关键词:管理治理;“中国式”邻避运动城市化一、概念界定(一)邻避运动“邻避”的英文原意为“Not In My Back”,直译为“别在我家后院”,是20世纪70年代外国学者针对于民间兴起抵制修建在居民住宅周边的公共设施的群体反抗运动而专门使用的名词。

邻避运动是针对于具有邻避性质的公共设施的运动,这种设施是指“服务广大地区民众,但可能对生活环境、居民健康与生命财产造成威胁,以至于居民希望不要设置在其家附近的设施”。

而由于这些设施具有严重的负外部性,附近居民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会采取各种手段予以反对,从而发生邻避事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快速工业化与城镇化的道路,而为了满足现代化的需要,政府也在加快修建大型的公共工程,然而近年来这种公共服务设施的修建,却遭遇周边居民反对的事件。

如上海磁悬浮项目抗议事件、广东番禺反垃圾焚烧厂事件,以及始于厦门的一系列反PX项目事件,大量群众。

而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式邻避事件呈现出’立项-抗议-停止’三段式演进逻辑,具有合谋式决策、无理性抗议和无赢家结局等特点。

”(二)治理成立于1992年的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在其著名的1995年报告中指出,“治理是个人和公共或私人机构管理其公共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从统治与管理的概念走出,治理其强调的是从传统的从上到下的政府管理到社会中个人、公共组织、社会运动力量、市场等力量自发地和政府一起治理的多中心模式。

从“邻避”到“迎臂”:邻避冲突的困境及治理途径研究

从“邻避”到“迎臂”:邻避冲突的困境及治理途径研究

从“邻避”到“迎臂”:邻避冲突的困境及治理途径研究引言邻避是指邻近单位间由于相互接触而产生的冲突现象。

在现代社会中,邻避冲突已成为一个普遍存在且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邻避冲突的存在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给个体和组织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与损失。

为了更好地解决邻避冲突,探索邻避冲突的治理途径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探讨邻避冲突的困境及治理途径的研究现状,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对措施。

一、邻避冲突的困境1. 角色定位不清在邻避冲突中,各方的角色往往不清晰,导致冲突难以解决。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单位或个体在冲突中可能既是施加者,又是受害者,这种角色的混乱使得解决冲突变得更加困难。

2. 利益冲突邻避冲突往往源于不同单位或个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同单位或个体之间往往会为了资源的获取与利用展开竞争,从而导致邻避冲突的产生。

3. 沟通不畅在邻避冲突中,各方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导致冲突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缺乏沟通的结果就是各方的误解、猜疑和对立的情绪更加严重。

二、邻避冲突的治理途径1. 建立合作机制针对邻避冲突,各方可以通过建立合作机制来缓解冲突。

合作机制可以使得各方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从而在面对冲突时能够更好地进行沟通和协商,达成共识。

2. 开展多边对话多边对话是解决邻避冲突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多边对话,各方可以充分交流意见、沟通诉求,进而找到冲突的解决方案。

多边对话不仅能够促进冲突的解决,也有助于各方之间的理解与和解。

3. 倡导共赢理念在解决邻避冲突时,倡导共赢理念是非常重要的。

共赢理念强调的是各方在冲突中既要考虑自身利益,也要兼顾其他方的利益,从而寻求到最大的共同利益点,实现冲突的协调与解决。

4. 加强监管与调解加强监管与调解也是解决邻避冲突的有效途径。

通过加强监管,能够有效地减少各方之间的冲突行为,提高社会的稳定性和和谐性。

通过调解,也有助于将冲突方导向和解的方向,减少冲突带来的损失。

邻避效应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

邻避效应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

邻避效应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邻避效应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涉及环境保护的一些重大项目引起的“邻避效应”问题越来越严重,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加,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然而,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些涉及“邻避效应”的项目建设仍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因此,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邻避效应”问题治理机制,对于推进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人民群众权利意识的不断提高,涉及环境保护的一些重大项目引起的“邻避效应”问题日益突出,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加,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背景下,如何有效化解“邻避效应”带来的矛盾和问题,探索并完善治理机制,已成为考验各级党委政府执政能力和治理水平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产生“邻避效应”问题的成因分析在公益性项目建设与运营中所出现的“邻避效应”,是政府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和政策成本最小化的决策困境。

21世纪以来,“邻避事件”时而在各地发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从宏观层面看,“邻避效应”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转型发展的客观结果。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涉及“邻避事件”的公共项目、重点产业项目也必须不断的发展,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群体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冲突与矛盾将伴随而行。

但有些地方党委政府的发展理念还远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长期以来形成的唯GDP论的发展观念,已无助于解决“邻避事件”所造成的发展困境。

因此,需要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找到合适的发展理念,平衡个体利益和公共利益,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中观层面看,“邻避效应”问题是人民群众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的必然结果。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面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维权意识也在迅速提升,其表现形式为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等方面诉求不断增多。

1841027_如何应对中国式邻避运动_

1841027_如何应对中国式邻避运动_

101capital shanghai18 June 2013上海国资文‖上海国资记者 孙文婧如何应对中国式邻避运动——专访复旦大学城市环境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星翼教授应该为邻避事件建立起一种制度保障,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搭建良好的沟通对话机制,建立起相互之间的信任关系从厦门PX事件,到四川什邡的钼铜事件,再到近期上海松江电池厂事件,近几年中国的“邻避运动”有愈演愈烈之势。

邻避效应(Not-In-My-Back-Yard),是指某地居民因担心建设项目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进而采取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环境负面问题日益凸显,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公众对于环境安全的关注,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式环保维权运动雏形已现。

纵观国内多起邻避事件,公众的诉求是否合理?公众应该如何进行环境维权?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应该如何进行有效沟通?《上海国资》就此专访了复旦大学城市环境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戴星翼。

邻避运动是公民维权意识增强表现《上海国资》:近几年中国邻避运动频繁发生,您认为原因是什么?戴星翼:近十年中国邻避运动多发,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自2002年始,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第三轮经济增长大潮。

本轮经济增长的特点,是靠发展重化工业和大规模投资驱动。

各地政府也主要依靠上马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的大项目以及大型建设项目,来拉动G DP增长。

重化工业生产过程中,较易产生环境问题,产生污染的企业多了,自然会引发“厂群矛盾”;第二,近几年中国城市化推进速度很快。

城市的迅速扩张,导致原来很多远离市区的工业企业和市政设施,慢慢被城市边界所包围。

原来不应跟城市生活和消费功能发生严重冲突的,现在发生了冲突。

例如上海浦东的黎明垃圾填埋场,原来地处偏远的农村地区,而今不到一千米就是大片经济适用房的生活社区。

邻避问题_精品文档

邻避问题_精品文档

邻避问题在人类社会中,邻避问题是一个广泛存在的现象。

邻避可以被定义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试图避免与邻居产生冲突或摩擦的行为。

它涉及到许多方面,例如人们的日常行为、个人空间和社交互动等。

本文将探讨邻避问题的原因、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邻避问题的存在是由于人们对个人空间的需求和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个人空间和私人领域,他们希望能够在这个领域内自由地行动和安居乐业。

邻避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是邻居之间的空间冲突。

比如,邻居之间可能有不同的生活习惯、作息时间或家庭规模。

这些因素会导致邻居们在共享的空间中发生冲突,从而产生邻避行为。

另一个导致邻避问题的原因是不同个体之间的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会影响人们对于个人空间和社交互动的理解和要求。

比如,在一些文化中,人们可能更加注重个人尊重和隐私,更倾向于保持适当的距离来避免冲突。

而在其他文化中,人们可能更加习惯于亲密的接触和集体活动,对于邻居的干扰更加容忍。

这种文化差异往往导致邻避问题的出现。

邻避问题对社区和个人都有一定的影响。

首先,它可能导致邻里关系的紧张和破裂。

当邻居之间无法和谐相处时,可能会产生争执、噪音污染和其他不愉快的后果。

这不仅会影响个人的生活品质,还会影响整个社区的和谐。

其次,邻避问题还可能影响社交关系和人际交往。

当人们感到被邻居邻避时,他们可能会减少社交活动和互动,从而导致孤立和社交隔离。

为解决邻避问题,首先需要增强人们的意识和理解。

社区和个体需要认识到邻避问题的存在及其对个人和社区的不利影响。

教育和宣传可以在提高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其次,设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机制也是解决邻避问题的关键。

邻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能够帮助解决误解和冲突,促进互相理解和适应。

建立社区活动和互助组织也是增进邻里关系的有效途径。

通过社区活动,人们可以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合作的关系,减少邻避问题的发生。

此外,社区管理者和政府部门也需要发挥作用,通过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来规范邻里关系和个人空间的使用。

关于邻避运动治理路径的探究

关于邻避运动治理路径的探究

关于邻避运动治理路径的探究邻避运动,是指通过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使邻里关系更加融洽,安全感更加增强,社区更加和谐,从而降低犯罪率和提高社区生活质量的一种社区运动。

邻避运动旨在通过社区居民间的沟通和互助,建立更加和谐的社区关系,从而实现秩序井然和社区稳定。

在日益增多的社会问题和犯罪活动的背景下,邻避运动成为一种重要的社区治理路径。

那么,加强邻避运动的治理路径如何构建呢?建立健全的社区治理体系。

社区治理是邻避运动的基础,只有建立了健全的社区治理体系,才能为邻避运动提供可靠的保障。

政府部门应该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和政策保障,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邻避运动,同时加大对社区治理的投入,提升社区治理水平,推动邻避运动的实施。

加强社区宣传和教育。

社区宣传和教育是邻避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增强居民的社会责任感和社区意识,使他们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促进邻避运动的顺利实施。

政府和社区组织可以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宣传邻避运动的重要性和意义,加强社区居民的法制观念,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邻里关系和社会行为习惯。

加强社区组织和居民参与。

社区是邻避运动的主要执行单位,要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建立覆盖全社区的社区组织网络,为广大居民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和服务支持。

要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邻避运动,建立邻里互助的社区文化,增强居民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打造和谐、安全、文明的社区环境。

还有,加强社区警务和治安防范。

社区警务和治安防范是邻避运动的重要保障,只有依法保障社区内的治安和秩序,才能为邻避运动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持。

政府要加大对社区警务力量建设和培训,提高社区警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社区巡逻和治安巡逻,及时制止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要推动社区居民积极开展治安防范工作,普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居民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加强社区服务和管理。

社区服务和管理是邻避运动的基础保障,社区要为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务和良好的居住环境,管理社区内部的各类事务。

关于邻避运动治理路径的探究

关于邻避运动治理路径的探究

关于邻避运动治理路径的探究邻避运动是指人们在公共场所避免与陌生人产生接触的一种行为。

在当今社会,邻避运动的现象十分普遍,不论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还是在人流密集的商场里,都可以观察到人们相互间避免接触的情景。

邻避运动不仅带来一定的不便,也给社会交往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引导邻避运动,我们需要探究其治理路径和策略。

一个重要的治理路径是公共场所规划和设计。

公共场所的规划与设计需要考虑人们的行为习惯和需求,以减少邻避运动的出现。

在地铁站或者公交车站等交通枢纽的设计中,可以设置合理的出入口和通道,避免人流拥堵和交叉,让人们更加方便地进行出行。

对于商业中心和购物中心等人流密集的场所,要合理设置座椅和休息区,让人们有机会停下来休息,减少行走的需求,从而减少邻避运动发生的机会。

加强社会教育也是治理邻避运动的重要路径之一。

社会教育可以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等形式,提高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社会交往。

可以通过举办公共交通礼仪宣传活动,教导人们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互相尊重和关心,不仅可以减少邻避运动,还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和友好的交往氛围的形成。

加强社会监督和引导也是治理邻避运动的有效途径。

通过加大对邻避运动的批评和宣传力度,引导人们重新审视和反思这种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减少邻避运动的发生。

加强对违反邻避运动原则的行为的批评和制约,例如在公共场所设置监控摄像头,加强巡逻和巡查,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打击,会使人们对邻避运动更加谨慎,从而达到治理邻避运动的效果。

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范也是治理邻避运动的重要途径。

通过立法和监管,建立起对邻避运动行为的规范和制度化的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少邻避运动的发生。

可以规定在特定的场所或者时间段内禁止邻避运动的行为,同时可以对违反禁止规定的行为予以相应的惩罚,从而增加人们对邻避运动的顾虑和约束,进而实现治理的效果。

治理邻避运动需要从多个方面采取行动。

公共场所规划和设计、社会教育、社会监督和引导以及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可以共同发挥作用,从而减少邻避运动的发生,提高人们的社会交往意识和质量。

公共政策中的邻避现象及其应对措施分析

公共政策中的邻避现象及其应对措施分析

公共政策中的邻避现象及其应对措施分析【摘要】本文将探讨公共政策中邻避现象及其应对措施。

首先定义邻避现象,然后分析其在公共政策中的影响,接着探讨邻避现象的原因。

随后介绍应对邻避现象的措施,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实际应用。

结合前文总结公共政策中的邻避现象及其应对措施。

通过深入探讨,可提供对公共政策中邻避现象的更深刻理解,为相关决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邻避现象、公共政策、影响、原因分析、应对措施、案例分析、总结、政策制定、社会影响。

1. 引言1.1 公共政策中的邻避现象及其应对措施分析公共政策中的邻避现象是指在政府出台某项政策或实施某项计划时,由于一些固有的社会现象或个体行为,造成一些群体或个体避开或回避这项政策或计划,从而导致政策的实施效果受到影响的现象。

邻避现象在公共政策中可能会对政策的执行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并且会影响政府实现政策目标的效果。

为了解决邻避现象在公共政策中可能带来的问题,需要深入分析邻避现象的定义、影响、原因和应对措施。

只有通过对邻避现象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政府才能有效地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提高公共政策的实施效果,提升政府治理水平。

本文将对公共政策中的邻避现象进行深入探讨,分析邻避现象的定义、影响、原因及应对措施,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政府制定更加有效的公共政策提供参考。

2. 正文2.1 邻避现象的定义邻避现象是指人们在做出决策时避免与某些对象或行为接触的行为。

这种现象通常出现在公共政策领域,例如市政规划、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等方面。

邻避现象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下表现出来,比如在选址新公共设施时,人们可能会避免选择邻近污染源的地点;在交通规划中,人们可能会避免使用拥挤的交通路线等。

邻避现象的存在可能导致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公共政策的不公平性和不透明性,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了解邻避现象的定义及其影响对于制定公共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在应对邻避现象时,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邻避的影响,提高公共政策的透明度和公平性,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公共政策过程中的邻避冲突及其治理

公共政策过程中的邻避冲突及其治理
3、信任问题:由于过去的经验和媒体报道的影响,公众可能对政府或企业的 风险管理能力持有不信任的态度。
四、治理策略
四、治理策略
为了有效处理邻避冲突中的风险沟通问题,以下策略值得: 1、透明和公开的信息交流:政府和企业应提供详细、透明的信息,包括风险 评估、预防措施和应急计划等,以增强公众的信任。
四、治理策略
三、风险沟通中的认知偏差
1、信息不对称:在风险沟通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公众可能对企业或政府 的风险管理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导致对风险的过度担忧。
三、风险沟通中的认知偏差
2、恐惧和不确定性:面对潜在的负面影响,公众往往容易陷入恐惧和不确定 性的情绪中,从而夸大风险的威胁。
三、风险沟通中的认知偏差
三、完善补偿机制
三、完善补偿机制
在某些情况下,即使已经进行了充分的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仍然可能存在 一些无法避免的邻避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通过完善补偿机制来解决冲突。 这包括提供合理的经济补偿、提供配套的生活设施等。
四、建立有效的决策协商机制
四、建立有效的决策协商机制
协商是解决分歧的有效方式。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政府应建立多方参与的决 策协商机制,通过各方的充分讨论和交流,找到最能平衡各方利益的政策方案。 此外,决策协商也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实现,例如在线协商、远程协商等,以 扩大公众参与的范围和效果。
五、提升公众的风险认知和应对 能力
五、提升公众的风险认知和应对能力
虽然邻避冲突的根源在于公众对于风险的担忧,但实际上,很多情况下这种 担忧是来源于对风险的误解和不理解。因此,政府和社会应该通过教育和宣传来 提升公众的风险认知和应对能力。这包括了解各种风险的特点、如何科学地评估 风险、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降低风险等。

从“邻避”到“迎臂”:邻避冲突的困境及治理途径研究

从“邻避”到“迎臂”:邻避冲突的困境及治理途径研究

从“邻避”到“迎臂”:邻避冲突的困境及治理途径研究引言邻避是指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邻里之间为了避开或规避矛盾、冲突的行为。

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邻避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邻避现象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社会问题,更是一个直接关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议题。

怎样理解和处理邻避现象,怎样减少邻避导致的冲突和矛盾,成为了当代社会治理亟待解决的难题。

本文将从邻避冲突的困境出发,探讨邻避现象的本质及治理途径。

一、邻避冲突的困境在城市化进程中,邻避现象日益突出,成为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一个难题。

邻避冲突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关系的疏离化:邻避现象导致了邻里之间的疏离化,人们在相处时更加谨慎和避讳,缺乏真诚的交流和沟通。

这种疏离化不仅影响了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影响了社会整体的和谐稳定。

2. 冲突的积累和升级:邻避现象容易导致冲突的积累和升级,一旦出现矛盾,由于长期的避讳和疏离化,往往会导致冲突的加剧,甚至升级成为激烈的对立和矛盾。

3. 社区治理的困境:邻避现象给社区治理带来了难题,管理者往往难以有效发现和解决邻避导致的矛盾和冲突,无法有效地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

以上困境的存在表明,邻避现象不仅存在一定的普遍性,而且也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急需有效的治理途径。

邻避现象的出现,往往是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所致。

从本质上看,邻避冲突主要源自于以下几个方面:2. 价值观念的碰撞:不同家庭、不同个体之间的价值观念差异也是导致邻避的重要原因。

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容易导致邻避的产生。

3. 社会心理的作用:社会心理因素也是导致邻避的主要原因。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往往容易产生对他人的猜忌、排斥和避讳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邻避现象的产生。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邻避冲突的本质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所致。

要想有效化解邻避冲突,必须综合考虑到多种因素,寻求有效的治理途径。

三、治理途径研究针对邻避现象,应该在多方面寻求有效的治理途径。

处置环保“邻避现象”的对策建议

处置环保“邻避现象”的对策建议
二、减少和化解 “邻避 运动”的措施建 议 “邻避运 动”是一 种复杂 的社 会现象 ,也是 当前基 层 工作人员 面 临的难题 ,它与一个 国家地 区 的传 统 习 俗 、社 会 经济发 展水 平 、体 制机 制和 法制 环境 健 全程 度 、个 体 思想觉 悟 等密 切相 关 ,在我 国 目前 的政 治经 济文 化生 态环 境下 ,无 法从 根本 上 杜绝 。但 是 ,从 决 策者 、执 行者 、维稳工作 者 的角 度 出发 ,仍有诸 多值得 改进 的地方 。 (一 )突 出规 划前 瞻性 ,科 学布 局 “邻避设 施 ”,合 理安排 建设 时序 居 民阻止 “邻避设 施 ”建设 的地方 ,原来都 没有该 设施 。如果在 周边居 民购买住 宅之前 ,“邻避设 施 ”就 已存 在 ,或者 居 民 已经 预 知“邻 避设 施 ”的具 体 位置 , 那么 ,市场 自然会较 多地消化 掉 由“邻 避设施 ”产生 的 负面 效应 ,从 而有效 降低居 民对“邻避 设施 ”产生 的排 斥心 理 ,减少 为 “邻避 设施 ”建 设拆迁 而 引发 的社会 问 题 。 同时 ,各 级 政 府 和 相关 部 门应 按 照 公 共 服 务 设 施 和 市 政 基 础设 施 的规 划 与建 设 先行 原 则 ,推进 城
处 置 环 保 “邻 避 现 象 ”的 对 策 建 议
口 雷 建
环保 邻 避现 象是 指社 会居 民或组 织 因担心 特殊 项 目建设 ,对 自身健康 、环境 质量 或资 产价 值等 带来 负 面影 响而 产 生 的厌 恶 心理 和抵 抗情 绪 。这种 心理 和 情绪 付诸 于反 对抗 争 的实 际行动 ,即“邻 避运 动 ”。 如何 预 防和及时有效 处置 “邻 避运动 ”,是经 济社会快 速 发展必须 直面 的问题 ,也 是摆在 当下党政 机关特别 是基层 干部面前 的重要课 题 。

“中国式”邻避运动核心议题探析基于民意视角

“中国式”邻避运动核心议题探析基于民意视角

“中国式”邻避运动核心议题探析基于民意视角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式”邻避运动的核心议题,并从民意的视角出发,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影响及可能的解决路径。

邻避运动,即居民对邻近地区建设的公共设施或项目产生的抵制和抗议行为,近年来在中国逐渐显现并引起广泛关注。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案例,结合实地调查和深度访谈,本文试图揭示中国邻避运动的独特性,以及民众在此过程中表达的主要关切和诉求。

文章首先界定了“中国式”邻避运动的概念,并分析了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脉络。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研究的核心议题,即邻避运动背后的民意表达及其影响因素。

为了全面理解这一问题,文章将从民意的角度出发,探讨民众对于邻避项目的态度、期望和应对策略。

接下来,文章将围绕核心议题展开论述。

通过实证调查,分析民众对于邻避项目的具体担忧和反对理由,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探讨不同群体在邻避运动中的态度和立场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运动的发展和结果。

文章将尝试提出解决邻避运动问题的策略和建议,以促进公共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和民众利益的和谐平衡。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中国邻避运动问题的有效解决和公共治理体系的完善。

二、“中国式”邻避运动的核心议题“中国式”邻避运动,作为一种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社会运动现象,其核心议题往往围绕着环境保护、公平正义、政府信任与决策透明化等关键议题展开。

这些议题不仅反映了公众对于自身生活环境和健康权益的关切,也体现了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中国社会对于公共决策参与、政府治理能力和社会公正的高度期待。

环境保护是“中国式”邻避运动中最为直接和核心的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公众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升。

邻避设施,如垃圾处理厂、化工厂等,由于其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健康风险,往往成为公众关注和抗议的焦点。

公众希望通过抗议和表达意见,推动政府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监管,确保环境安全。

关于邻避运动治理路径的探究

关于邻避运动治理路径的探究

关于邻避运动治理路径的探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人口密集度的增加,邻避运动在社会中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邻避运动是指在城市中,由于不同社会地位或文化差异等原因,人们产生的对某些地区或人群的避讳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城市社会的和谐发展,也使得一些社会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对邻避现象进行治理和研究已成为当前社会管理和社会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邻避现象表面上是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导致的,但其背后却涉及到诸多社会问题。

邻避行为可能是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所导致的。

在城市中,由于各种原因,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地位存在着差异,贫富差距、教育水平等都可能成为邻避的原因。

文化差异也是导致邻避现象的重要原因。

不同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可能使得人们产生文化上的隔阂,从而导致邻避的发生。

社会环境和资源配置也是引发邻避运动的原因之一。

人口密度过高、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都可能成为邻避的导火索。

针对邻避现象,社会治理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综合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治理。

需要从法律、道德和教育等方面进行规范和引导。

在法律方面,可以依据《反歧视法》和《邻避行为规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制裁。

通过加强对社会道德和公共教育的宣传和力度,引导人们树立平等、包容的社会观念,从而减少邻避行为的发生。

社会管理者需要加强对城市社会结构和资源配备的合理规划和配置,努力缩小城市中的社会差距和资源差异。

通过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助和支持,减少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从根本上减少邻避的产生。

加强城市规划和社区建设,使得城市中不同社区之间的资源分布更加均衡,防止邻避现象的发生。

社会管理者需要加强对邻避现象的监测和研究,及时发现并解决邻避现象带来的问题。

通过建立严格的社会调查和监测系统,收集和分析社会中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邻避现象,及时引导和帮助涉及的群体,从而减少邻避现象带来的不良影响。

在治理邻避现象的过程中,需要重视民主参与和社会组织的作用。

通过加大对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和建设的力度,提高居民的自治意识和参与热情,使得居民能够积极参与到邻避现象的治理中去,从而减少邻避现象的产生。

协商治理视角下邻避效应化解的策略分析

协商治理视角下邻避效应化解的策略分析

协商治理视角下邻避效应化解的策略分析邻避效应是指当一个社区中出现某种负面影响时,该影响会逐渐扩散至周围的其他社区中,这种影响称之为邻避效应。

在城市规划和开发中,邻避效应尤其常见,例如当某个社区建设垃圾处理场、大型商场或高层公寓时,周围的社区可能会受到噪音、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负面影响。

因此,解决邻避效应成为了治理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

协商治理是一种民主化的决策过程,强调公众参与,通过各方的协商取得共识,实现决策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协商治理可以应用于邻避效应的治理中,通过各方面的合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达成共赢局面。

1. 加强公众参与公众是解决邻避效应的重要力量,加强公众参与可以减少各方之间的矛盾与误解,提高方案可接受性。

可以通过公共听证会、社区会议等方式,向公众征求意见,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确保决策过程的透明性和公正性。

2. 建立协商机制建立城市规划协调委员会或类似的协商机制,吸引来自各方面的专业人士进行协商。

该机制可以在规划和开发初期就建立起来,使各方对决策过程有更多的参与和影响力。

通过现场考察和听取各方意见,制定出尽量符合各方利益的决策方案。

3. 加强数据分析通常,邻避效应的解决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例如交通流量、空气污染程度、噪音分布等信息,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利于决策制定。

同时,由于邻避效应的扩散性质,需要考虑周边区域的情况。

因此,通过有关部门的介入,进行细致的数据分析和监测,开展科学研究,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的支持。

4. 寻求创新解决方案通过协商治理,我们可以寻求创新解决方案。

例如,在建设垃圾处理场时,可以考虑采用更加环保的方法,如生物处理,减轻污染物排放;在商场或高层公寓建设时,可以考虑改善周边的绿化环境,降低噪音等负面影响。

5. 优化管理机制加强对城市规划和开发的管理,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对产生负面影响的责任单位进行处罚,对居民提供必要的保障和赔偿,极大地缩小了各方之间的矛盾。

在治理邻避问题时,要优先考虑保护环境和公众利益。

“中国式”邻避冲突教程

“中国式”邻避冲突教程

“中国式”邻避冲突摘要:中国城市社会正面临着两大制度变迁挑战,其一是单位制影响的逐渐弱化,其二是伴随着单位制式微而掀起的社区运动,在这两个向度的影响下,城市公共问题及其引发的冲突也越来越多,比如邻避冲突。

论文以美景花园反变电站事件为例,运用“动员能力与反动员能力共时态生产”框架,分析并解释了中国式邻避冲突相区别于其他国家(地区)的特殊性。

这种特殊性表现在:邻避抗议层级螺旋式提升;邻避行动议题难以拓展;邻避冲突双方无法达成妥协。

涉及具体利益诉求的邻避冲突的存在是当代中国城市中的常态,因此重要的问题不是有无冲突,而是能否把这些冲突纳入制度化途径,即建构一种基于“制度缓解”的、恰当的邻避冲突解决机制。

一、邻避设施与邻避冲突我国城市正面临着两大制度变迁的挑战,其一是单位制的逐渐弱化,其二是伴随着单位制式微而掀起的社区运动,在这两个向度的影响下,城市居民逐渐从单位人转变为社区人,他们越来越关心自己所居住的社区及其品质,社区中的公共问题及其引发的冲突也越来越多。

①在这些问题中,比较突出的是在自利动机和环境保护意识高涨下所产生的各类冲突,如邻避设施(NotInMyBackYard,NIMBY)②及其带来的邻避冲突。

1977年,O‘Hare首次提出了邻避设施这一概念。

③所谓邻避设施,通常是指一些有污染威胁的设施,例如变电站、垃圾掩埋场、医院、发电厂等等。

有时候,邻避设施也称为“地方上排斥的土地使用(LocallyUnwantedLandUse,LULU)”。

邻避设施的两个显著特征是:其一,会产生负的外部效应。

包括空气和水质污染、生态影响、景观影响、噪音污染等,以及由此引发的健康问题。

也有一些非环境的影响,包括经济和社会影响,如房地产价格下降和社区耻辱。

其二,成本与效益均衡分布。

邻避设施通常对大多数人都有好处,但其环境和经济的成本则集中在特定人群,由此造成成本与效益不对称,并导致了不公平。

由于这两个原因,居民往往会强烈反对邻避设施建造在自家附近(即后院)。

关于邻避运动治理路径的探究

关于邻避运动治理路径的探究

关于邻避运动治理路径的探究近年来,邻避运动已经成为社会治理领域的热点话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邻避运动源于欧洲,是一种通过社会行为规范和社区自我管理的方式,旨在解决邻里之间的矛盾和纠纷,促进社区和谐。

在中国,邻避运动也开始逐渐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目前在邻避运动治理路径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

有必要进行深入探究,寻找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治理路径,推动邻避运动在中国的发展。

一、邻避运动的本质和特点邻避运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相互尊重、合作、沟通和社区自治的社会行为规范。

它的核心是建立和谐、和睦的社区环境,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来实现。

邻避运动的特点包括自发性、群众性、务实性和可持续性。

邻避运动是一种自发性的社会行为,要求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和推动。

邻避运动是一种群众性的社区活动,需要动员和凝聚社区居民的力量和智慧进行参与和协作。

邻避运动是一种务实的社会行为,要求从实际出发,解决社区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邻避运动是一种可持续的社区治理方式,需要不断地巩固和发展,确保社区的长期和可持续的发展。

二、邻避运动治理路径的探究1. 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

政府在邻避运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通过发布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来对邻避运动进行规范和指导,还可以加大对邻避运动的宣传和推广力度,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和推动,同时建立健全邻里纠纷调解机制和社区自治机构,为邻避运动提供更多的保障和支持。

2. 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自治能力。

邻避运动依赖于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和智慧,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自治能力,让他们成为社区治理的主体和主力军,从而更好地推动邻避运动的开展和发展。

3. 加强社会组织和力量的参与。

社会组织和力量在邻避运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和项目来促进邻里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来营造和谐的社区环境,还可以通过培训和教育来提升社区居民的意识和能力。

4. 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对邻避主义的中国智慧
何俊
邻避主义(nimbyism)在现代生活中已成为一个显著问题。

任何一个人的生活都必然产生垃圾,但却没有谁愿意让垃圾紧邻自己的住所。

垃圾清理企业的本位与责任,也许更聚焦于垃圾如何高效处理的技术问题;垃圾清理企业的选址则成为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但是邻避主义使得政府任何的努力都难以让所有人满意。

毫无疑问,政府与垃圾清理企业需要继续努力,但是邻避主义的根本解决却更待所有的人从观念到习惯的改变。

中国思想传统中的天人合一观念,非常有助于启悟与引导我们。

经过先秦至汉初长时段的思想演化,天人合一的观念终于在阴阳家的宇宙图像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中国哲学与思想文化的一个基础性与核心性的观念。

天人合一观念中的“人”,就是指活在现世中的人及其生活,但“天”的含义却要丰富很多。

与人相对应的自然世界是“天”最基本的含义;在此之上,还有人赋予自然世界的各种内涵:意义的、价值的,乃至人格化的,也就是神的存在。

这些内涵的总和,不仅构成了天对人的生命规则与生活方式的直接指令,即“天命之谓性”,而且天还整个地成为超越于世俗人间的理想世界。

天人合一就是世俗中的人通过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自然的原理,从而使人间不完善的生活在现世的存在中趋近天的理想状态,并最终达到与天合一的境界。

但是,这样理想化的天人合一,究竟又当如何来实现呢?在汉代前期中国文化于精神层面上牢固确立起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前,天人合一的实现路径在其漫长的思想演化中大致经历了三种模式,它们可以映照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垃圾文化中的邻避主义。

最早的模式是“民神杂糅”。

所有的人天然地与自然众神共处,人们从天神的各种形态,也就是气象万千的自然世界那里获得生活的启示与资源,人们的劳动创造出各种产品,并且加以消费,而将垃圾返回自然世界。

在那个阶段,因为人的生活简单而质朴,道法自然,因此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垃圾被自然世界完全接纳、消化。

在这一模式下,作为独立的系统,自然世界与人类生活相合无间,彼此形成有机的循环,天人合一以其天然的形态成为一种客观的存在,相应的观念,如系统与循环,也自然地构成了中国思想的河床。

第二种模式是“绝地天通”。

根据《尚书·吕刑》中“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的记载,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五帝之一的颛顼改变了“民神杂糅”的状态,切断了民众与天神、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天然沟通,而将人与天神的联结交托于君王,或专业的神职人员巫觋。

毫无疑问,在这样的交托形式下,天人合一仍然是获得了实现。

只是,这样的实现是以垄断的方式达到的,人类生活的依据、标准、价值、意义都被格式化为单一的模式。

第三种模式是“道术将为天下裂”。

“绝地天通”后约1500年,也就是约从公元前一千年起,“绝地天通”的单一垄断模式难以为继,人们似乎发现委托制的单一模式已无法满足自己生活的现状,生活的多元多向的突破开始出现,这就是《庄子·天下》中所断言的“道术将为天下裂”。

这一“裂”来得非常迅猛,它对于此前生活于“绝地天通”中的人们来说,既是一场新的巨大思想启蒙,又是一场旧的生活世界变革。

庄子用他深刻的寓意描述了这个历史时刻:南海之帝儵,北海之帝忽,感念中央之帝混沌的善待,思以回报,以为人皆有七窍,唯混沌没有,于是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在随之而来的混乱动荡世界里,老子、孔子、墨子成为重构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三位伟大先哲。

他们希望我们的生活世界重归秩序,在这个秩序世界中,自然世界依然是人类生活的最终依据与意义源头,但是人类趋近并最终与这一依据与源头的合一,共生共化,不再只是单一地交托于某个专业人群,而是同时依赖于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建立起通往自然世界的大道。

整个人类的生活仍然需要通过各类专业群体的工作来实现天人合一,但是这个天人合一的实现经过了我们每个人的精神自觉,以及基于这种自觉而建立起来的生活。

换言之,在经过了“民神杂糅”“绝地天通”,以及“道术为天下裂”以后的天人合一,已成为植根于每个中国人精神中的观念与准则。

映照于天人合一的三种模式,透过垃圾的视角,我们来审视垃圾文化中的邻避主义。

不难发现,传统的农业社会正如前文所述,处于垃圾历史中的“民神杂糅”时代,垃圾构成人与自然整个循环中的有机环节,并没有引发邻避主义的问题。

邻避主义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而工业时代可视为“绝地天通”,因为工业时代的基本思维与路径是高度集约了的专业化。

垃圾的处理也是如此。

然而,垃圾与其他人间事务极不相同的是,其他的事务都象征着或多或少的权力,或者是正向的某种东西,而垃圾却是人类生活的唾弃物,代表着负向的价值。

虽然所有人的生活都在不断地产生出垃圾,但却没有人乐意将垃圾留下,而是迫切地将垃圾交托于专业的垃圾清理企业,并且希望这些企业的作业场所远离自己的生活,越远越好,甚而将这样的诉求黏附于各种美丽的价值,衍生出垃圾文化中的邻避主义。

然而,工业文明的深度发展,以及工业文明催生出的现代巨大城市带来的人口高度集聚,一方面使得垃圾处理成为最重要的人间事务之一,另一方面使得垃圾处理呈现出专业的垃圾企业难以胜任的责任,如大气污染、全球变暖等等;即便是垃圾本身,无论是量,还是质,也越来越呈现出自然世界无法消化的趋势。

人类与自然共生共化的循环正面临着临界点(turning point)的到来,一旦跨越这个临界点,整个生态系统将面临打破,人类将面临自然世界破坏的不可逆(irreversible)。

上一次的“道术将为天下裂”在人类思想史上被称之为“轴心时代”,它形成了人类各大文明的基础性核心思想,引领人类衍生至今。

中华文化几千年绵延未断的历史更是成为人类文明史的华彩乐章,而天人合一的观念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生活准则与理想。

今天,工业文明的“道术”已到了“将为天下裂”的时候,人类在新世纪正重新回到自己唤醒自己的“新轴心时代”。

当专业的垃圾清理企业以出色的工作带给我们美好生活的同时,邻避主义,以
及更为深重的生态难题、奢华的消费主义,足以唤醒我们对自己的生活观念与习惯与我们赖以生活的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思考,倾听来自自然的声音,严肃地审视我们自己的生活,在新的基础上重新体认与承续中国思想传统中的天人合一精神,引导人类在自然的怀抱中与自然永续共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