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蒙城县第六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8谭 马嵬(其二) 教案

合集下载

《马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马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马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马嵬》优秀教学设计1一说教材李商隐的《马嵬(其二)》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课文。

本单元以唐诗为主,选取了唐朝不同阶段的诗人代表,旨在领悟唐朝诗人不同的风格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和艺术感悟能力。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的杰出代表。

他的诗以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高。

本诗是李商隐咏史诗的佳作,以杨贵妃、唐玄宗为抒情对象,以马嵬之变为写作事件,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酒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作品中,诗人不是在劝诫惋惜,而是把讽刺的锋芒直指唐玄宗。

二说学情学生对古典诗歌已经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

对于咏史诗在讲解《杜甫诗三首》中也有涉猎,他们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鉴赏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反复咀嚼体验诗歌这一含蓄细腻力情感见长的文体,帮助他们进入诗歌的情景,激发审美情趣,增强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依据新课标三个维度、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目标:知识与技能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涵咏诗文,领会李商隐诗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深意浓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教学难点: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教学一篇诗歌目的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以此达到陶心之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为了发挥教材的立体功能,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我决定从学情出发,结合教学目标,采取: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马嵬(其二)》教案

《马嵬(其二)》教案

《马嵬(其二)》教案韦正魁教学目标:1,了解“安史之乱”的前因后果,了解马嵬事变。

2,体会作者在诗歌中运用的对比讽刺的手法。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昭君、飞燕、玉环)之一——杨玉环。

世称杨贵妃,是唐玄宗的爱妃。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白居易《长恨歌》)唐玄宗中年的美人,不再理朝政,每日和美人游玩赏乐,致使朝政腐败,奸臣当道。

最终导致安禄山发动版乱,削弱了李唐王朝的势力,唐朝经此由盛而衰,从此一蹶不振。

后人对唐玄宗耽溺于爱情美色,宠信奸佞有颇多感慨,作者李商隐也写了一些诗歌抒发对那段历史的感慨。

二、检查预习。

检查学生的生字读音和对马嵬事变的了解情况?三、进入新课。

1,解题。

“马嵬”是地名,在今天陕西兴平西。

是唐玄宗被迫赐死杨贵妃(也称马嵬事变)的地方。

“其二”说明这是一组诗。

这组诗歌共两首,其一是一首七绝。

本诗体裁是一首七言律诗,体裁是一首咏史诗,政治讽刺诗。

2,杨贵妃、唐玄宗其人。

杨贵妃,白居易《长恨歌》中写得好:“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唐玄宗李隆基,武则天死后,年轻时即皇位,在执政前十几年间,发奋图强,励精图治,创造出一片繁荣的社会景象,被称为“开元之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难得的盛世。

可是到中年时不再满足这种状况,终得美人归,一心沉溺于美色,不再至理朝政了。

最终导致国破家亡。

3,教师泛读诗歌。

4,学生集体朗读诗歌一遍。

然后自己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5,教师讲解诗歌各联,中间提问学生讲解翻译。

6,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一是即事抒怀,借历史兴亡来表达人生感慨。

二是运用了对比讽刺的手法。

7,总结概括本事的思想主旨。

四、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并翻译全诗。

《马嵬(其二)》(高中必修三)教案

《马嵬(其二)》(高中必修三)教案

《马嵬(其二)》(高中必修三)教案未2009-02-20 2333目标:(1)引导结合读过诗,了解李商隐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3)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本质,激发忧国忧民情怀。

重点分析《马嵬(其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其诗歌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评价,正确评价观点。

教学方法:诵读式、讨论式、点评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又这样叙唐玄宗和杨贵妃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杨贵妃被杀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感受: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

今天们李商隐《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

2、题解:《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

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

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

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

李商隐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二、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提示音节)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学生齐读课文。

三、师生共同赏析(学生讨论,老师点拨)1、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明确: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2、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明确: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二单元-《马嵬(其二)》详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二单元-《马嵬(其二)》详案

《马嵬(其二)》详案引入:同学们,在唐朝的历史上,有一件事,可以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它就是——安史之乱。

关于这一场动乱,同学们应该了解得非常之多,尤其是过去我们学过白居易的《长恨歌》,对此叙述得非常之清楚。

历代也有很多与之相关的诗歌。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李商隐的这首《马嵬(其二)》。

一、初读:1、首先,请同学们齐读一下这首诗歌。

点评:读音正确,节奏适宜。

2、接下来,请几位同学来讲讲这首诗的大意。

①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应该是“徒闻海外更九州”。

这里是倒装。

不是海外之人听说如何如何,而是玄宗听说海上有另外一片仙境,贵妃的魂魄就在那里。

《长恨歌》里就说就到玄宗请道士去寻找贵妃的魂魄,结果“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他生未卜此生休”同样也是倒装,应该是“未卜他生此生休”。

我们都知道,感情好的人,希望能够生生世世在一起。

但是,李商隐说:有没有“来生”?“未卜”,我不清楚;但是,我明确知道,此生,你们的缘分已尽。

从艺术手法上来讲,这是将期望的“未来”与残酷的“现实”进行:对比。

请标注一下。

板书:手法:对比②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是说玄宗在逃难途中,夜间有军队巡逻。

为何是“空闻”呢?因为,他们的巡逻并没有起到保护皇帝和贵妃的作用,相反,他们在密谋兵变。

“无复鸡人报晓筹”,写的是过去的宫廷中舒适的生活。

一边是当下逃难途中的情景,一边是过去宫中的舒适生活,所以,他采用的艺术手法是——对比。

而且,准确来讲,是——今昔对比。

板书:手法:对比③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咱们非常了解,马嵬兵变之时,“六军不发无奈何”,结果是什么呢?“宛转蛾眉马前死。

”白居易非常的直白,因为他的风格是比较平实的。

而李商隐呢?他甚至都没有写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而是笔锋一转,去回忆“当时七夕笑牵牛。

”“七月七日长生殿”的典故我们书上注解是有的。

所以,“此日”的悲惨和“当时”的美好,同样也是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且,李商隐的风格相比于白居易,就要显得更加的“委婉含蓄”。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马嵬(其二)》教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马嵬(其二)》教案

《马嵬(其二)》教案设计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马嵬(其二)》全诗,理解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关键意象和典故,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细读、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感悟人生、珍惜爱情的态度,以及对诗人李商隐深刻洞察力和艺术表现力的欣赏。

教学内容:•文本解析:《马嵬(其二)》原文及译文。

•作者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历史背景:安史之乱及马嵬之变的历史事件。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意象及典故运用。

•拓展延伸:探讨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含《马嵬(其二)》原文、译文、作者介绍、历史背景、相关图片、音频资料)。

•小组讨论任务卡。

•诗歌鉴赏分析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关于唐朝历史的短片,简要介绍唐朝的繁荣与衰落,特别是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的影响。

•学生活动:观看短片,思考历史事件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教师导入:在唐朝历史上,安史之乱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不仅改变了唐朝的命运,也催生了无数文学作品。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李商隐的《马嵬(其二)》,感受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和对爱情的独特见解。

二、作者介绍与背景分析(约10分钟)•教师活动: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创作风格及《马嵬(其二)》的创作背景。

强调李商隐在晚唐文坛的重要地位及其诗歌的含蓄深沉、意境深远的特点。

•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李商隐的画像、生平事迹及代表作品。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李商隐的生平及《马嵬(其二)》的创作背景。

•教师引导:分析李商隐创作《马嵬(其二)》时可能的心境和动机,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联。

三、原文诵读与译文理解(约15分钟)•教师活动:示范朗读《马嵬(其二)》,注意节奏、语调及情感表达。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7课《马嵬(其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7课《马嵬(其二)》教学设计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这首诗里有几个典故?请找出来并解释。
2、作者写这首诗的意图是什么呢?
明确:
1、四个典故,分别是:
白居易的《长恨歌》
牛郎织女的故事
杜甫的《石壕吏》
长生殿里的海誓山盟
学生研读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作内容,同学之间讨论,找出典故
请两名学生回答
学生思考讨论5分钟并回答
1、咏史诗(怀古诗)通常的写作内容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陈迹,诗人通常登高望远、咏叹历史、怀念古迹。
2、用典和对比
3、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怀古伤今。
由学生根据已有学习经验总结归纳
五、布置作业
1、请没有背会诗歌的同学本周内必须背会。
2、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任选其中一首诗改写成一篇现代散文或者现代诗歌,要求语言优美、语句生动。
(展示贵妃《霓裳羽衣舞》图片)
二、说课
学习任务及学习方法展示
(一)首先同学们请读出我们的学习任务,明确这节课我们要做什么。
1、熟读并背诵本诗。
2、理解本诗的内容并把握其表现手法。
3、学会用已有知识,概括并掌握咏史诗的写作特点。
(二)其次了解我们学习这首诗要用的学习方法:
读——品——悟——练
学生齐读
三、新课讲解
课题
马嵬(其二)
课型
诗歌鉴赏课




知识目标
1、朗读并背诵本诗。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典故。
3、分析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
1、通过诵读诗歌,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2、学习本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马嵬(其二)-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马嵬(其二)-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马嵬(其二)-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赵高、韩信之间的关系,理解他们在历史中的重要性。

2.认识到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在不同历史时期中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不一样,需要在历史中寻找共通点,学习历史中的知识对于了解当今社会有重要意义。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判断力,发展一种较为成熟的直觉判断。

4.实现语文知识的拓宽和延伸,增加学生的学科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赵高、韩信之间的关系,以及赵高对韩信的态度和行为。

2.难点:通过历史的角度来理解当时赵高和韩信的处境和背景。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让学生了解几个问答题,引出赵高的故事。

-“秦代的那个大臣,让人割了自己的肚皮送给将军,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曾经要将军的命,将军却把自己的璧还给了他,名叫什么?”-“他曾经请将军回到秦国,被太子当场赶了出来,然后举报了将军,后来将军被赵国收编,这位大臣也被赵高杀害了,你们知道吗?”2.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回答这些问题,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赵高、韩信的背景。

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课堂讲授1.学生提问在了解完赵高、韩信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后,可以先以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

让学生对赵和韩之间的过节有何大致的了解,并思考几个问题:-为什么赵高会对韩信怀恨在心?-韩信为什么要让赵高处于尴尬的境地?-这件事情对于赵国和韩国有什么影响?通过学生的提问和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对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2.课文阅读在学生提问和理解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阅读《史记》中的《淮阴侯列传》,进一步了解赵高、韩信之间的情况,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历史知识。

3.讲解重点难点通过历史的角度,让学生了解当时赵高和韩信的处境和背景,以及赵高对韩信的态度和行为。

4.辅导练习根据本节课所掌握的知识,在课后练习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测试和练习,以达到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目的。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围绕赵高、韩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阅读和讲解,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在增加学生的学科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判断力,发展了一种较为成熟的直觉判断。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马嵬其二》原创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马嵬其二》原创

《马嵬(其二)》教案授课内容:《马嵬(其二)》教学设想:李商隐的诗歌呈现出多种风格。

他的感情诗往往深情、缠绵、绮丽、精巧,因用典过多往往流于晦涩,但他的咏史怀古诗充满了伤时忧国的沉重感,言辞清丽,寓意深远。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就从这个角度出发,试图通过本诗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李商隐怀古咏史诗的风格特点,对以及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怀,并且试图从本诗出发,让学生对咏史怀古类的诗歌有个基本的认识。

教学目标:1、了解李商隐怀古咏史诗的风格特点。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3、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

教学重难点:1、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2、诗歌的深刻寓意教学方法:1、诵读、品读2、讨论、探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由《锦瑟》和本诗题材和风格上的差异导入。

二、师生共读。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三、了解诗歌背景—马嵬之变。

四、品读诗歌。

1、疏通大意。

2、分析并欣赏诗歌。

⑴本诗以马嵬之变为背景的,诗中那几联是写这件事的?—颔联和颈联。

⑵首联写方士寻仙之事,有何用意?作者对此的态度如何?—似写玄宗思贵妃心切,其实暗含讽刺之意。

⑶颔联中“空闻”和“无复”相对,分别展现了怎么的生活场景?—通过时空的转换对比,突出了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⑷颈联中“六军同驻马”和“七夕笑牵牛”的场景相互映衬,二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作者只绘兵谏的场景,并未涉及其原因及结果,但和“笑牵牛”相对照便显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⑸尾联中作者为什么强调唐玄宗是“四纪为天子”?反问的语气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和卢家这个百姓作对比,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⑹作者借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所兴何感?—作者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唐玄宗,讥讽了他沉湎女色,荒淫误国。

⑺本诗在章法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寻仙,后说兵谏。

颈联也是倒叙,七夕之事先发而后说,驻马之事后发而先说。

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马嵬(其二)》名师教案1

《马嵬(其二)》名师教案1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2.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2学情分析《马嵬(其二)》这首诗歌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语文必修三的第二单元,是一首咏史诗,讲授对象为高一学生。

高一学生对诗歌尤其是咏史诗的学习没有经验,也没有一定的诗歌学习方法,思考问题时容易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去赏析诗歌,也没有积累赏析咏史诗的切入点。

高一学生对待咏史诗习惯于浅尝辄止,停留在表面内容,不去深入思考。

好在高一学生对中国的古典诗歌兴趣浓厚,他们喜欢古典诗歌,愿意多去朗读。

在咏史诗学习方面,高一学生需要积累赏析咏史诗的经验,学会赏析咏史诗的需要注意的方面。

教师应系统地引导学生去赏析咏史诗,从咏史诗的内容到其写作方法、写作特点。

让学生积累咏史诗的有关文学常识,慢慢地学会赏析咏史诗。

3重点难点1.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引进比较阅读篇目,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导入】活动1提起李商隐,我们马上就会想起他所写的表现坚贞爱情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优美诗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商隐的一首咏史抒怀诗《马嵬》,希望能借助这首诗,学习鉴赏此类诗歌的一般方法。

【活动】精通历史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初夏,安禄山大军逼近长安,继而潼关失守,长安城岌岌可危。

在一个阴雨连绵的黎明,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李亨以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官,离开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长安,逃往四川。

次日晚行至马嵬驿时,护驾军士砍杀了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立即处决杨贵妃。

唐玄宗以怎样的心情下令缢死杨贵妃,旁人无法体会,但之后他便让出了皇位,晚年则在难以消解的悔恨忧愁中度过,直到死去。

【活动】读法指导学生先完成生字的阅读,并掌握律诗的基本节奏,教师用指点法,让学生顺利阅读【活动】疏通文意,了解写作方法1.首句用典,玄宗听方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得“世世为夫妻”的誓言,有何用意?2.颔联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作者的怎样的观点?3.颈联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作者的怎样的观点?4.整首诗歌在顺序上和一般是个有何不同?明确:对比,反衬,反问【活动】问题探究马嵬事变,以玄宗赐死贵妃为结,为什么要赐死贵妃?中国自古有“红颜祸水”的说法,你认同吗?你可以有怎么样启示和感想,举例说明。

《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祝娅莉一、教学内容分析李商隐的《马嵬 (其二)》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课文。

本单元以唐诗为主,选取了唐朝不同阶段的诗人代表,旨在领悟唐朝诗人不同的风格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和艺术感悟能力。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的杰出代表。

他的诗以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高。

本诗是李商隐咏史诗的佳作,以杨贵妃、唐玄宗为抒情对象,以马嵬之变为写作事件,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酒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作品中,诗人不是在劝诫惋惜,而是把讽刺的锋芒直指唐玄宗。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涵咏诗文,领会李商隐诗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学生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古典诗歌已经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

对于咏史诗在讲解《杜甫诗三首》中也有涉猎,他们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鉴赏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反复咀嚼体验诗歌这一含蓄细腻力情感见长的文体,帮助他们进入诗歌的情景,激发审美情趣,增强诗歌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内容为一课时,为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再做静态知识的占有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积极探究。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①重点: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②难点: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目标解读:通过涵咏诗文,领会李商隐诗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其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其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李商隐诗两首》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精练含蓄的特点;培养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意境的能力;通过探究式的学习,使学生对李商隐的诗歌创作特点有更深入的了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深入理解诗歌中精练含蓄的特点;通过小组讨论,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诗歌的旨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寄托在诗中的独特情感;引导学生认识到李商隐诗歌创作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精练含蓄的特点;培养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意境的能力;通过探究式的学习,使学生对李商隐的诗歌创作特点有更深入的了解。

2. 难点:通过小组讨论,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诗歌的旨意;体会诗人寄托在诗中的独特情感。

教学策略:1. 组织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 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提前收集有关李商隐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3.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和意象。

4. 结合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旨意和诗人寄托的情感。

5.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李商隐的诗歌创作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多媒体展示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生平事迹和创作风格,引导学生进入诗歌鉴赏的状态。

2.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李商隐的诗作,如《夜雨寄北》、《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等,感受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新课学习1. 《锦瑟》赏析(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锦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安排小组进行合作探究,讨论诗歌中描绘的情景和意象,体会诗人所寄托的情感。

(3)通过多媒体展示《锦瑟》的创作背景和李商隐在创作这首诗时的境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旨意。

(4)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析诗歌的精练含蓄之处,如表现手法的运用、象征意义的深邃等。

2. 《马嵬(其二)》赏析(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马嵬(其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马嵬(其二)》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马嵬(其二)》

《马嵬》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⑴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⑵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⑶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⑷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⑴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⑵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

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二、走进作者:李商隐约813~858年,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李商隐生活在唐帝国日趋衰败的晚唐时代,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藩镇跋扈,深为不满。

因此,他热衷政治,企望革新。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始终被排挤,于禄微位卑的幕僚生活中度过一生。

他的友人崔珏在《哭李商隐》诗中说:“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未尝开。

”李商隐于四十六岁抑郁而终。

李商隐现存诗歌600多首,内容涉及比较广泛。

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

李商隐的诗歌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

《马嵬》(其二)说课稿(含反思)

《马嵬》(其二)说课稿(含反思)

《马嵬》(其二)说课稿(含反思)一、说教材《马嵬》(其二)是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属于古代诗歌。

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古代诗歌鉴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鉴赏诗歌的要点便是在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体悟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把握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而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意境高远,语言华美,风格秾丽,值得玩味。

马嵬》(其二)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感受、鉴赏。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①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特色;②诵读,认识并积累生僻字词,如:惘、瑟、嵬、柝。

2、能力目标:①训练诵读诗歌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②引导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

3、德育目标: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4、教学重点:能力目标①、②5、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情感、意境及表现手法三、说教法诵读指导、引导讲解、点拨启发、讨论领悟、探究、归纳总结四、教具多媒体、导学案五、时间一课时六、说学习过程1、以李商隐诗词中的名句导入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 “桐花万里关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他们耳熟能详的这些名句的重温进而激发他们了解李商隐及阅读他的作品的兴趣。

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这部分内容量比较大,全部由多媒体展现。

所谓“知人论世”,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歌。

3、学习《锦瑟》,解题“锦瑟”,意为“装饰华美的瑟”。

①、范读正音(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②、朗读指导正音之后,请个别学生朗读,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

③、反复诵读,请学生说感受。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

《马嵬》(其二)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2.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 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进一步理解咏史怀古诗歌的特点以及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总结。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杜甫《咏怀古迹》导入。

二、关于咏史怀古诗1、所谓咏史诗,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有所感慨而创作的诗歌;所谓怀古诗,则是指因登高望远、凭吊古迹,咏叹史实,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

一般来讲,咏史怀古不只是叙古事,而会融入自己的感受和评论,达到感慨兴衰,借古讽今等目的。

2、鉴赏咏史怀古诗三步骤(1)弄清史实(2)领悟感情(3)分析技巧三、解题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

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

史称“马嵬之变”。

四、诵读诗歌1. 重点字词解释更徒闻笑如何2.教师范读(节拍提示)见ppt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该诗。

五、学生参照注释默读课文,赏析《马嵬(其二)》内容意境1.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徒然听说海外还有神仙世界九州地,来生未可预知,今生今世夫妻关系就此罢休。

2.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巡逻打梆声,不再有宫中更夫击筹报晓晨。

3.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今天六军约定驻马不前进,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牛郎不相会。

4.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天子皇帝,却还比不上卢家平民有莫愁女朝朝夕夕相陪伴。

(完整版)马嵬(其二)优秀教案

(完整版)马嵬(其二)优秀教案

教课目标:1、从诗歌表达中读出玄宗形象2、掌握本诗于比较中显讽刺的写法3、领会本诗深刻寓意教课要点:1、从诗歌表达中读出玄宗形象2、掌握本诗于比较中显讽刺的写法教课难点:领会本诗深刻寓意教课课时:1课时教课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李商隐的《锦瑟》,此刻大家一起背诵这首诗。

(生齐背《锦瑟》)《锦瑟》可以说是李商隐所写诗歌中间最模糊难懂的,但今日我们要学的《马嵬》相对而言要易懂好多。

二、初读正音断句1.出示已断好节奏的诗歌原文,生齐读。

师注意字词读音。

2.解题(1)马嵬,在今陕西,此刻未然成为旅行景点。

此地有杨贵妃墓,更有“马嵬之变”的历史。

(2)唐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大军迫近长安,既而潼关失陷,长安城危如累卵。

在一个阴雨绵延的拂晓,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及诸皇亲国戚、亲信宦官走开长安,逃往四川。

次日晚行至马嵬驿,护驾军士砍杀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马上处决杨贵妃。

玄宗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

史称“马嵬之变” 。

3.咏史诗鉴赏步骤弄清史实;推断企图;解析写法三、再读解析人物本诗波及到的主要人物是唐玄宗,主要历史事件是马嵬之变。

请大家联合诗歌解析历史事件之下的历史人物在诗人笔下是如何的形象。

1.从诗歌哪一句可以看到马嵬之变时的玄宗?当时状况如何?这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前一句写六军将士止步不前迫使玄宗赐死贵妃。

这样不正常的情形向我们显现了一个威严尽失力所不及的落魄天子形象。

尊贵的天子不是一声令下就能让千军万马齐发吗?忠诚的将士不是应当实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吗?可此刻呢?将士止步不前,说,贼本尚在。

天子迫不得已,说,赐其白绫。

后一句写五年前玄宗贵妃七夕盟誓。

当年代下花前卿卿我我你侬我侬誓要世世代代在一起,此刻倒是你自顾保命赐我一死独活人间。

今昔鲜亮的比较显现了一个虚伪自私的薄情男子形象。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密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牵牛织女,一年一会。

怎及你我,朝朝暮暮。

马嵬其二教案

马嵬其二教案

马嵬其二教案《马嵬》(其二)教案[三D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李商隐古代咏史诗的风格和特点(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1)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透过表层语言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诗能力和朗诵能力,实现李商隐诗歌意境高、语言华丽、情感深沉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腐朽堕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绪。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课堂安排】1学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全班同学一起背诵《锦瑟》。

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他的诗风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深受后人喜爱。

在他的早年,诗人们也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帮助国家渡过世界。

他们写诗,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衰落感到无限悲哀。

然而,官场的挫折、生活的艰辛和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名利,失去了生命。

知道自己无法回到天堂,他转向了自己的情感世界。

在诗歌创作中,他创作了大量的抒情诗,尤其是晚年的无题诗和史诗。

本课程所选的两首诗是他的代表作。

2、古诗词咏史简介。

(一)涵义:所谓咏史诗,是为特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遗迹而创作的带有情感的诗歌;所谓怀古诗,则是指因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

一般说来,咏史怀旧不仅是关于古代的事情,而且还结合了自己的感受和评论,或者用过去讽刺现在,曲折地反映出他们对现实的关注。

(2)欣赏和吟诵史诗的三个步骤首先,弄清史实。

其次,体会意图,领悟情感。

最后,分析技巧。

三、字音。

例如,韦布守望者的第四个时期是四、1.听泛读,注意划分节奏。

2.全班一起阅读。

五、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我徒劳地听到了海外仍有九州的传说。

来生难以预料。

我将放弃此生。

?当空中听到禁卫兵的声音时,他们在夜间用刀战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商隐【教学目标】1、在诵读基础上,品味诗歌的意境。

2、学习本诗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以读带赏,以赏促读,讨论探究【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课前播放流行歌曲——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

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

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的《马嵬》(其二)【板书课题】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幻灯片1】二、解题我们看一下诗题,你想到了什么?(马嵬)那谁能给大家说说马嵬事件的整个过程吗?【明确】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

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

史称“马嵬之变”。

马嵬却因天宝末年这惨烈的一幕而恒久地镌刻在历史的石碣之上。

这里说到两个人:一个是大唐天子,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局面;一个是倾国倾城、天生丽质的美人。

白居易《长恨歌》这样描述:“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她回头嫣然一笑,百般娇媚同时显现出来,六宫粉黛的宫女们立刻全部似乎退掉了色彩。

这里以马嵬事变,唐杨二人的爱情为题材,属于咏史诗。

以唐杨二人的爱情为题材的诗有很多,我们课前听的流行歌曲——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也是的。

我们再看整首诗从形式上来说属于律诗,律诗包括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讲究平仄押韵,具有音律美。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习诗歌,首先要进行朗读,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嘛。

1、播放配乐朗读的录音2、学生自由朗读,参照注释,弄懂大意。

读诗歌重要讲究韵律,注意读诗有以下几点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出节奏(句读、标点、停顿、诗于诗之间,句与句之间停顿)③读出感情(初步传情达意,把自己的理解通过声音传达出来)3、个别学生读情是诗的内核,诗的灵魂。

诗人在诗歌中要传达一种情感,通过刚才的读,你认为这首诗歌最基本的感情的调子是什么样的?也就是,你最初的感受力,看大家是否有敏锐的感受力。

感情基调:讥讽4、集体读要把诗的味读足,需要我们去咀嚼,去品味。

下面我们来品诗。

四、合作探究1、《马嵬》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马嵬之变的事件?【明确】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学生齐读】【提问1】诗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的呢?——对比【提问2】在诗中如何呈现?有几层?【明确】“虎旅传宵柝”和“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和“当时七夕笑牵牛”2、我们首先欣赏颔联【提问1】“虎旅传宵柝”和“鸡人报晓筹”分别指哪里的声音?【明确】皇宫和军营【提问2】“鸡人报晓筹”可看出唐杨二人在皇宫中过着怎样的生活?【明确】在皇宫中,安然高卧,专门有人干公鸡报晓得工作,沉湎于淫乐、花天酒地的生活中。

【提问3】“虎旅传宵柝”写军营中,你又能读出唐玄宗怎样的境遇?【明确】唐玄宗长期做太平天子,哪里听过军营中传来的梆子声。

他离开繁华的长安城,逃奔到蜀地,想象出在逃难途中那种狼狈和慌乱状。

【提问4】“虎旅传宵柝”前为何加“空闻”?【小组合作讨论】【明确】“虎旅传宵柝”本是为了巡逻和警卫,保障皇帝和贵妃的安全,前加“空闻”意义就适得起反,不是为了保障他们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空闻”再对“不复”,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提问5】“空闻虎旅传宵柝”就是要发动兵变了,下启哪一句?【明确】此日六军同驻马。

3、我们来看一下颈联。

【提问1】颈联“此日”和“当时”在时间上有很大的跳跃性,一个指向眼前,一个指向以往。

眼前遇到了情况?【幻灯片2】【明确】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写了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六军不肯前进可怎么办?宛转蛾眉竟死在皇上马蹄前。

她的花钿丢在地上没人收,还有她头上的翡翠翘,她的金雀,她的玉簪。

皇上掩着脸,想救救不了,回头看时,眼泪和血一起流。

我们可以想象唐玄宗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痛苦和矛盾。

【提问2】以往生活又是什么样的?这里的“笑”字如何理解?读这句你能品味出什么?【小组合作讨论】【明确】这是当年玄宗七夕和杨贵妃在长生殿,夜半无人时的私语:【幻灯片3】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他们俩人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长相厮守。

讥笑牵牛织女一年之内相见一次,生生相隔。

而玄宗天天和杨贵妃在一起卿卿我我,沉迷情色,荒废朝政。

【提问3】前后有何关系?【明确】因果,唐玄宗这种奢华的生活是建立在残酷地掠夺百姓基础上的,致使阶级矛盾激化、尖锐。

因玄宗和杨贵妃在一起,不理朝政,祸国殃民,士兵们异常愤怒,要求处死杨贵妃。

因为他们认为红颜祸水,狐媚害人,所以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

这里暗含讽刺语气。

我们一起【齐读】,读出讽刺的情感。

4、【幻灯片4】玉面此日成落花,当时春梦随水流。

蜀江水碧蜀山青,借问君王悔不悔?欣赏首联【提问1】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有没有后悔,他很寂寞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明确】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提问2】“海外更九州”是写什么呢?【小组合作讨论】【明确】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睹物思人,怅心不已,酸楚愁惨。

因此唐玄宗派人招魂,方士说在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她,杨妃生活在那里,还信守着“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以看出什么?——玄宗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

【提问3】这可信吗?【明确】“徒闻”加以否定,讽刺玄宗的痴心妄想。

“他生未卜此生休”是说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难卜,此生的夫妻关系已明明白白地完结了。

【提问4】)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

这种举动正是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

【个别学生读】5、欣赏尾联:面对这些诗人李商隐不禁发出了什么慨叹?【明确】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提问1】从内容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点?【明确】对比,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心爱女人对比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

【提问2】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呢?【明确】反问。

四十四年的天子不能保一贵妃,反不如卢家夫妇犹能百年相守也,这一问,问得有力,令人掩卷深思,其讥讽之意愈明。

诗人把批判的锋芒直指唐玄宗。

【提问3】通过安史之乱,唐杨二人的爱情走向毁灭,你能感受到什么吗?【学生各抒己见】【明确】①什么才是触手可及的幸福呢?这是咱们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我们现在都讲幸福指数。

四纪为天子,尊荣至极,卢家莫愁,平凡卑微,却不能像普通百姓那样享受家庭的幸福,因而幸福与年龄、性别、身份、地位、背景无关,而是来自于一份轻松的心情和健康的态度。

②人生无常,富贵难安。

人生本无意,起落是无常,生活在这世上没有谁保证自己都会一辈子平平安安,人的一生中总充满变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6、齐背全诗五、本诗的章法。

小结上面讲内容的过程,先有“马嵬之变”,而后才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义山之叹”,但诗歌在某篇布局上却不是这样的,说说《马嵬》诗的叙事结构上的特点?【明确】倒叙,从整体上倒叙使尺幅之间,一波三折,曲折幽深;从局部上看倒叙突出因果,具有顿挫之美。

六、拓展探究:比较阅读李商隐的《马嵬》(其一)【幻灯片5】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明确】首句写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句冯浩称两“自”字凄然,宠之实适以害之。

诚也。

此句写玄宗亲手埋葬了自己的红颜知己,任其在马嵬坡畔成冢成灰。

后二句含蓄但又不无深意地指摘玄宗,你若早知沉迷于倾国之色易于覆国,又怎会有此狼狈出奔之举?一句反问,意味深长。

褒姒妲己,前车之鉴,岂可忘得?叙马嵬之变,兼含讽意。

但马嵬(其二)却更胜一筹,写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意味深长。

七、小结这首诗启示后人,谨记教训,因此读李商隐我们懂得“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是一种智慧的借鉴,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八、布置作业学生课下搜集李商隐的诗句,以“读李商隐,我懂得了……”的句式写一段文字。

板书设计马嵬(其二)李商隐玄宗之悲倒叙马嵬之变一波三折义山之叹顿挫之美【教学反思】1、我们学校——蒙城六中现在进行着如火如荼的高效课堂的改革,我认为高效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课堂。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领着学生走。

王敏勤教授说过:“无论课程改革怎样改,钻研教材把握教材是我们教师永远的基本功。

”只有把握好教材,教师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

所以,我在备课上下了一番功夫,认真研读教材,同时还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读教材,并提出疑问。

在心里和学生先期对话,彻底吃透教材,统筹安排在教学中应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2、高效课堂要求学生全员、全程和全身心地参与教与学活动,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课前我播放流行歌曲——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学生会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之中,并且使学生初步感知唐杨二人的爱情,古今联系起来。

3、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以读带赏,以赏促读的方式。

诗歌鉴赏离不开诵读。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不仅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语言的品味,对诗人感情的感受,而且领悟了诗歌的意境。

4、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因而我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层层推进,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同学间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

5、在探究唐杨二人的爱情时,学生各抒己见,探讨激烈,我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现在的幸福话题,谈古论今,使语文课堂真正和生活联系在一起。

6、不足之处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比较阅读李商隐的《马嵬》(其一)。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