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传质分离基础第4章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申报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其它附件材料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其它附件材料目录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及获奖部分:1.张常群教授2003年获国家教学名师奖2.杨祖荣教授2006年获国家教学名师奖3. 实验中心主任杨屹2007年获国家教学名师奖4.《物理化学》课程2003年获国家级首批精品课程5.《化工原理》课程2003年获国家级首批精品课程6.《大学化学实验》课程2005年获国家级精品课程7.《计算化学》课程2007年获国家级精品课程8. 《分析化学》课程2007年获国家级首批双语示范课程9.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2004年获国家级优秀基地10.工科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07年获国家级教学团队1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07年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2007年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单位 13.“面向21世纪工科(化工类)化学系列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01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多校合作)14.“化工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改革的研究与实施”2005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5.“深化教学改革,建设一流化学教学基地”,2001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6.“依托学科优势,建设化学系列精品课程”,2005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7.“高等学校教学基层组织形式及其管理的改革与实践”,2005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8. “发扬特色,锐意创新,构建先进教学平台,全面提高化工原理教学质量”2005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9. “化工原理实验技术与系列装置和测控软件的开发”成果通过教育部鉴定20. “仿真与化工原理实验改革”1989年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1. “发扬特色,锐意创新,构建先进教学平台,全面提高化工原理教学质量”2005年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2. “面向21世纪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2001年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3.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01年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4. 实验中心张泽廷教授等“深化教学改革,建设国内一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获2004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8. 化工原理实验教学获得多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29. 化工原理实验室多次评为全国高校实验系统先进单位出版实验教材及教材获奖部分:1.《大学化学实验》,2004获北京市精品教材,2007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项目2. 《化工原理实验》2007年获得第八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二等奖2.《化工原理》2006年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授予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3. 《化工原理》2007年获得第八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二等奖4.《基础化学》2004获北京市精品教材,2007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项目5.《有机化学》2004获北京市精品教材,2007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项目6.《复杂物质剖析》2006获北京市精品教材,2007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项目7.《仪器分析》2007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项目,第二届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二等奖8.《计算化学》2007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项目9. 《新一代反应与分离技术》2002年获得第七届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10.《化工过程优化》2007年获第八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二等奖11.《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2005年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授予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2张常群等,《物理化学多媒体课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物理化学教研室,《物理化学例题与习题》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14.《分析化学计算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5.《基础化学学习指导》,科学出版社,200416. 杨祖荣.《化工原理实验》.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7. 姚飞等.《合成氨》北京化工大学. 200018. 李建伟季生福任钟旗包雨云刘晓琳.《创新型化工实验教学讲义》.北京化工大学. 200519. 化学工程教研室.《化学工程专业实验讲义》.北京化工大学. 200020. 杜俊琪等.《中水教学实践课程讲义》.北京化工大学. 2005实验示范中心开发的设备及仪器部分推广情况:1.推广情况一览表2.部分装置照片学生获奖部分:1. 何伟等同学2006年获国际跨学科综合建模竞赛获奖2. 何平等同学2006年获第五届“挑战杯”飞利浦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3. 陈桂子等同学2005年获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北京赛区甲组二等奖4. 马伊等同学2004年获第三届“挑战杯”首都高校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二等奖5. 姚远等同学2006年获北京化工大学第四届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6.孙雅丽同学2005年获北京化工大学第四届大学化学竞赛二等奖7. 陈桂子同学2005年获北京化工大学第三届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8. 胡阳旭等同学2005年获高教杯全国大学建模竞赛北京赛区甲组二等奖实验教学改革发表论文部分:1.张常群等,多原子分子振动的统计热力学CAI课件[J].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2,(19)2.张常群等,开展交叉学科教学实践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J].化工高等教育,2002,(72)3.张常群等,《计算化学》新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3)4.杨屹等,理科实验班“无机化学”教学中的一些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28)5.杨屹等,多层次、多角度加强应用化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25)6.李蕾,“Using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Strategies in the PhysicalChemistry Classroom”. The China Papers-Tertiary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Teaching for the 21st Century,20037.李蕾等,悉尼大学本科化学专业课程设置及其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03,(5)8.李蕾等,如何在大学化学的大班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J].大学化学,2004,(19)9.李蕾等,综合化学实验教学的开设与实践[J].宁夏大学学报,2007,(28)10.李蕾等, “物理化学的双语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与实践”,全国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7,5,1011.白守礼等. “ 发展创新改革”.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8月12.白守礼等, “创新教学管理迎接WTO挑战”.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年6月13.白守礼等,关于多校区办学管理模式的探讨[J]. 中国大学教学, 2004,(3)14.白守礼等,以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 中国大学教学, 2002.(1)15.白守礼等,以教学改革为契机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 中国现代教育研究杂志(香港). 2004,(12)16.白守礼等, “分类·构建·创新”.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年11月17.王桂花、张常群、杜洪光. 开放式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实践与思考[J]. 化工高等教育,2003.(2)18.杨祖荣等.谈谈化工原理实验室的改造与创新[J]. 化工高等教育,2003,(2)19.陈旭东等.计算机在线数据采集氧解吸实验装置的开发[J]. 化工高等教育,2003,(1)20.杨祖荣等. “面向21世纪化工原理实验室的改造与创新”.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21.刘丽英等.在《化工原理》教学中注重工程观点的培养[J]. 化工高等教育,2001,(1)22.苏海佳等.传热与吸收的类比分析[J]. 化工高等教育,2001,(4)23.王宇等. 现代教育技术在化工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12)24.陈旭东等. 计算机在线控制沸腾干燥试验装置的开发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9)25.王宇等. 化工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11)26.王宇等. 流体输送综合实验平台的开发与应用[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8)27.陈旭东等. 教学研究型化工试验装置的开发与应用探讨[J]. 化工高等教育,2006,(4)28.李春喜. 黄大铿.圆形直管内湍动流体的摩擦因数计算[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0, 27(4): 19-2129.李春喜等.用SRK状态方程计算二氧化碳在N-甲基二乙醇胺水溶液中的溶解度[J].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0,14(4):373-37730.石冰洁等.以制度建设为起点创新教学运行机制 [J]. 中国高等教育,2002,18:17-1831.石冰洁等.创新教学运行机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52-5532.齐再前、石冰洁.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推动我校教学成果的产生. 面向21世纪高等工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000,12:101-10233.郑秀英、石冰洁.对高校形象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1,34.马至成、黄大铿.多媒体教学软件在化工专业教学中应用探讨[J]. 化工高等教育,2004,(1)35.张卫东、张泽廷等,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编写面向21世纪教材《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增刊,49-5436.张泽廷、张卫东等,多媒体技术在“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教学中的应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增刊,77-7937.张卫东等,加强启发式教学,建设研究型大学. 大学化学化工基础课报告论坛论文集,2006,1238.张卫东等,以“四个不断线”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建设研究型的化学工程专业的新路. 大学化学化工基础课报告论坛论文集,2006,1239.杨祖荣等,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化学化工基础课报告论坛论文集,2006,12实验教学中心的科研成果部分:1.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应用化学新型实验基地“新型结构层状及层柱型无机功能材料”2001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传质分离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高粘度、易自聚等特殊物系精馏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流体混合与反应器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大型高效搅拌槽反应器的研究开发及工业应用”2005年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催化反应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异丙醇清洁生产成套技术的研发及工业应用”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超重力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纳米粉体材料超重力法工业性制备新技术”2003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6.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催化反应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化工过程强化技术基础研究”2007年获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7.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应用化学新型实验基地“层状表面相锆基固体酸酯化催化剂”,2000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8.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应用化学新型实验基地“阴离子层状结构选择性红外吸收材料”, 2000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9.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应用化学新型实验基地“层状及层柱结构无机功能材料的超分子插层组装”, 2001获高校科技发明二等奖10.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流体混合与反应器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年产12万吨大型磷酸成套装置”2005年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1.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流体混合与反应器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大型高效搅拌槽反应器的研究开发及工业应用”2004年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2.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流体混合与反应器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年产20万吨聚酯四釜流程工艺和装备研发暨国产化聚酯装置系列化项目”2005年获得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一等奖13.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流体混合与反应器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丁二烯溶液聚合反应器新型搅拌系统”2004年获得燕山石化公司科研成果一等奖14.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超重力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无机纳米颗粒增韧改性塑料制品工业化技术”2004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颁发的技术发明一等奖15.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超重力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纳米碳酸钙粉体材料超重力法工业性制备新技术”2001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6.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超重力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超重力反应沉淀法制备纳米粉体材料及其应用”2001年获得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励17.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超重力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无机、有机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品产业化技术”2006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18.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化工原理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小型化工单元实验研究装置及测控系统的研发”2006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19.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催化反应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易自聚物料精馏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2003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催化反应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苯和丙稀液相烷基化催化剂YSBH-1的研究与工业应用”2005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1.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催化反应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化学反应器强制动态操作特性的研究”2001年获中国高校科技奖励二等奖22.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传质分离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导向筛板塔在PV A生产中应用的开发研究”2000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3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传质分离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高效导向筛板塔在化工生产中的开发研究与工业应用”2001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4.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化工创新型中水实习基地“生产工艺过程节水减污技术及设备研究”2001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化学工程基础第4章传质分离基础分析
在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组分的混合体系 中,若有浓度梯度存在,某以组分(或某些 组分)将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移动,该移 动过程称为传质过程 。
传质过程可以在单相中进行,也可以 是在两相中进行。
两相间传质是分离过程的基础
1、传质分离过程
1-1 分离与人类的关系
一般的化学工业中,用于分离提纯 的设备投资在产品生产的整个工艺中占 有较大的比例。例如,石油化学工业, 分离单元操作的设备投资占总投资的 50%~90%,而且用于分离的操作费用在 生产成本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1-2 传质分离操作的种类
分离过程可分为机械分离和传质分离。 机械分离的对象是非均相的混合物料,利
用该混合物中组分间的密度、尺寸等物性差 异将其分离。(过滤、沉降、离心分离等)
传质分离过程是针对各种均相混合物料的 分离,如酒精与水德混合物的分离。
沉降
混合物分离操作
非均相混合物的分离
过滤 气体溶剂S
同时S不逆向通过(汽化)
对于截面F-F’:
扩散通量J A 传质通量
总体流动造成的传质通量 N A,b (bulk flow)
14
15
1. 总体流动
Nb
Nb(cA/c) Nb(cB/c)
2. A、B做等分子反方向扩散的传递运动
即 JA= - JB
3. 总体流动加快了A的传递速度 NA=JA+Nb(cA/c)
5、干燥 干燥指借热能使物料中水分(或溶剂)
汽化,并由惰性气体带走所生成的蒸汽而得 到干燥固体的操作。
6、膜分离 膜分离是以具有选择性分离功能的材料—
膜为分离介质,在膜的两侧存在一定能量差 (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作为动力,各 组分透过膜迁移率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的目 的。
第四章 传质分离基础..
杂质 原料 分离操作 废气 反应过程 循环 副产品 分离操作 产品
废水 分离操作 洁净水
污染物(循环)
4-1 传质分离过程
4-1.1 分离与人类的关系
人体内的肾小球 自来水、纯净水 海水的淡化 石油的常减压蒸馏 工业废气中的有害气体 原料的预处理
(2)传质过程的方向和极限
分析氨和空气的气体混合物与水在一恒温、恒压的容器中进行 两相接触的传质过程。易溶于水的氨会向液相传递,氨分子跨过相 界面进入水中,同时,水相中的氨分子也会有一部分返回到气相中。 如两相的量一定,随着过程的进行,气相中的氨浓度会逐渐减小, 由气相进入液相的氨分子的速率也逐渐减小,而液相中的氨浓度逐 渐增加,由液相返回气相的氨分子的速率也逐渐增加。经过一段时 间后,由气相进入液相的和液相返回气相的氨分子的速率会达到一 致。同时,各相内氨分子的浓度由于扩散的作用也达到了均匀一致。 此时,体系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两相的浓度不再变化,从宏观上看, 物质的传递已经停止。 如果保持相同的温度和压力,向容器中注入氨气和水,或者直 接改变温度或压力,上述动态平衡将会被破坏,但再经过一定的时 间后,体系又可达到新的动态平衡。 由此,我们可得出相间传质和相际平衡所共有的几点规律。
①一定条件下,处于非平衡状态的两相体系内组分会自发地 进行旨在使体系的组成趋于平衡态的传递。经足够长的时间,体 系最终将达到平衡状态,此时相间没有净的质量传递; ②条件的改变可破坏原有的平衡状态。如改变后,条件保持 恒定,一定时间后,体系又可达到新的平衡。平衡体系的独立变 量数(或称自由度)由相律所决定;对于氨、空气和水的体系,有: f=k–Ф+2 = 3 – 2 +2 = 3 ③在一定条件下(如:温度、压力),两相体系必然存在着一 个平衡关系。 相平衡关系主要依靠实验测定,很多体系的平衡数据可从有 关手册中查到。还有许多描述两相之间浓度关系的方程,例如: 亨利定律(Henry)和拉乌尔定律(Raoult)等。
传质分离过程习题答案
第二章习题1. 计算在和下苯(1)-甲苯(2)-对二甲苯(3)三元系,当x 1 = 、x 2 =、x 3 =时的K 值。
汽相为理想气体,液相为非理想溶液。
并与完全理想系的 K 值比较。
已知三个二元系的wilson 方程参数(单位: J/mol ):λ12-λ11=-; λ12-λ22= λ23-λ22=; λ23-λ33=- λ13-λ11=; λ13-λ33=-在T = K 时液相摩尔体积(m 3/kmol )为:=×10 -3 ;=×10 -3 ; =×10 -3安托尼公式为(p s:Pa ; T :K ): 苯:1n =(); 甲苯:1n=();对 -二甲苯:1n = ();解:由Wilson 方程得:Λ12=l lV V 12exp[-(λ12-λ11)/RT]=331091.1001055.177⨯⨯×exp[-/×]=Λ21= Λ13= Λ31= Λ23= Λ32= ln γ1=1-ln (Λ12X 2+Λ13X 3)-[3322311313233221122131321211X X X X X X X X X X X X +Λ+ΛΛ+Λ++ΛA +Λ+Λ+]= γ1=同理,γ2=; γ3= lnP 1S= P 1S= lnP 2S= P 2S=lnP 3S = P 3S=作为理想气体实际溶液,K 1=P P S11γ=, K 2=, K 3=若完全为理想系,K 1=P P S1= K 2= K 3=2. 在361K 和下,甲烷和正丁烷二元系呈汽液平衡,汽相含甲烷%( mol ),与其平衡的液相含甲烷%。
用R -K 方程计算 和Ki 值。
解:a 11=115.2242748.0c c p T R ⨯= • dm 6 • • mol -2a 22=225.2242748.0c c p T R ⨯= MPa •dm 6••mol -2b 1=11208664.0c c p T R ⨯= dm 3mol -1b 2=225.2242748.0c c p T R ⨯= dm 3mol -1其中T c1=, P c1= T c2=, P c2= 均为查表所得。
化工原理天大柴诚敬04定
动量传递小结
另一方面,当产生边界层分离时,由于逆 压作用的结果,流体将发生倒流形成尾涡,在 尾涡区,流体质点强烈碰撞与混合而消耗能量。 这种由于局部产生倒流和尾涡以及压力分布不 均所造成的能量损失称为形体阻力或局部阻力。
28
第一章 流体流动
1.6 流体在管内流动的阻力 1.6.1 管流阻力计算的通式
2
p r 2L
35
二、直管摩擦阻力与范宁公式
摩擦系数 可以推出
s 8 2 u
L u2 hf d 2 psf
(1-60)
(1-61)
范宁(Fanning)公式
36
二、直管摩擦阻力与范宁公式
从动量传递的角度,λ也可认为是动量传递的速 率系数。 s 8 2 (1-60) 将 u 动量传递 的推动力 u us Fd s S 变换为 (1-62) 8 /( Su )
用文字表述为:
(1-43)
分子动量通量=动量扩散系数×动量浓度梯度
5
第一章 流体流动
1.5 动量传递现象 1.5.1 层流—分子动量传递 1.5.2 湍流特性与涡流传递
6
一、湍流的特点与表征
湍流的特点
1、质点的脉动
2、湍流的流动阻力远远大于层流
3、由于质点的高频脉动与混合,使得在与流 动垂直的方向上流体的速度分布较层流均匀。
瞬时速度 (instantaneous velocity)
除流速之外,湍流中的其它物理量,如温度、压 力、密度等等也都是脉动的,亦可采用同样的方 法来表征。
10
一、湍流的特点与表征
x方向的时均速度
ux
1
定义为:
1
ux
1
传质分离过程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第一章 绪论略第二章习题1. 计算在0.1013MPa 和378.47K 下苯(1)-甲苯(2)-对二甲苯(3)三元系,当x 1 = 0.3125、x 2 =0.2978、x 3 =0.3897时的K 值。
汽相为理想气体,液相为非理想溶液。
并与完全理想系的 K 值比较。
已知三个二元系的wilson 方程参数(单位: J/mol ):λ12-λ11=-1035.33; λ12-λ22=977.83 λ23-λ22=442.15; λ23-λ33=-460.05 λ13-λ11=1510.14; λ13-λ33=-1642.81在T =378.4 K 时液相摩尔体积(m 3/kmol )为: =100.91×10 -3 ;=177.55×10 -3 ;=136.69×10 -3安托尼公式为(p s :Pa ; T :K ): 苯:1n =20.7936-2788.51/(T -52.36); 甲苯:1n=20.9065-3096.52/(T -53.67);对 -二甲苯:1n =20.989 1-3346.65/(T -57.84);解:由Wilson 方程得:Λ12=l lV V 12exp[-(λ12-λ11)/RT]=331091.1001055.177⨯⨯×exp[-(1035.33)/(8.314×378.47)]=2.4450Λ21=0.4165 Λ13=0.8382 Λ31=1.2443Λ23=0.6689 Λ32=1.5034 lnγ1=1-ln(Λ12X 2+Λ13X 3)-[3322311313233221122131321211X X X X X X X X X X X X +Λ+ΛΛ+Λ++ΛA +Λ+Λ+]=0.054488 γ1=1.056同理,γ2=1.029; γ3=1.007lnP 1S =20.7936-2788.51/(378.47-52.36)=12.2428, P 1S =0.2075Mpa lnP 2S =20.9062-3096.52/(378.47-53.67)=11.3729, P 2S =0.0869Mpa lnP 3S =20.9891-3346.65/(378.47-57.84)=10.5514, P 3S =0.0382Mpa 作为理想气体实际溶液,K 1=P P S11γ=2.16, K 2=0.88, K 3=0.38003若完全为理想系,K 1=P P S1=2.0484 K 2=0.8578 K 3=0.37712. 在361K 和4136.8kPa 下,甲烷和正丁烷二元系呈汽液平衡,汽相含甲烷0.60387%( mol ),与其平衡的液相含甲烷0.1304%。
hgyl~第四章非均相物系的分离
2018/11/24
10
§4-2 重力沉降(gravity settling)
沉降操作是依靠某种力的作用,利用分散
相与连续相间的密度差异,使之发生相对运动 而实现分离的单元操作。
实现沉降的作用力可以是重力,也可以是 惯性离心力。因此沉降过程就有重力沉降和离 心沉降之分。
2018/11/24
11
§4-2-1 重力沉降速度
6 6 而阻力却随颗粒与流体间的相对运动速度而变 化,若颗粒相对于流体的运动速度,即颗粒的降落 速度为u,则可仿照管内流体流动阻力的计算公式 写出如下关系式: u 2 2 u 2 阻力=A d 2 4 2
重力=
d s g,浮力=
3
d g
3
2018/11/24
16
式中:A—颗粒在垂直于其运动方向的平面上的投 影面积, 2 2
A
4
d [m ]
沉降开始阶段,颗粒在合力的作用下作加速运 动,由于速度u不断增加,则阻力也不断增加,则 合力越来越小,当u达到某一数值ut时,三力的合 力为零,此时加速度为零,颗粒这时开始作等速运 动,其速度ut不再变化。
2018/11/24
17
所以静止流体中颗粒的降落运动过程分为两个 阶段:第一阶段为加速运动;
2018/11/24 5
(1)分散相:又称分散物质。是指在非均相物 系里,处于分散状态的物质。如悬浮液中的固 态颗粒、乳浊液中的微小液滴、泡沫液中的气 泡等都为分散相。
(2)连续相:是指在非均相物系里,包围着分散 相而处于连续状态的流体。如气态非均相物系里 的气体、液态非均相物系里的液体都是连续相。
2018/11/24 2
§4-1 概述
《化工原理》四章 非均相物系的分离
第二节 过滤
图4-3板框压滤机 1-固定头;2-滤板;3-滤框;4-滤布;5-压紧装置
第二节 过滤
滤板和滤框一般制成正方形,其构造如图4-4所示。 板和框的角端均开有圆孔,装合、压紧后即构成供滤浆、 滤液和洗涤液流动的通道。滤框两侧覆以滤布,空框和滤 布围成了容纳滤浆及滤饼的空间。板又分为洗涤板和过滤 板两种,为便于区别,常在板、框外侧铸有小钮或其它标 志,通常,过滤板为一钮,框为二钮,洗涤板为三钮(如 图4-4所示)。装合时即按钮数1-2-3-2-1-2-3-2-1……… 的顺序排列板和框。压紧装置的驱动可用手动、电动或液 压传动等方式。 板框压滤机为间歇操作,每个操作周期由装配、压紧、 过滤、洗涤、坼开、卸料、处理等操作组成,板框装合完 毕,开始过滤。过滤时,悬浮液在指定的压力下经滤浆通 道,由滤框角端的暗孔进入框内,滤液分别穿过两侧滤布, 再经邻板板面流到滤液出口排走,固体则被截留于框内, 待滤饼充满滤框后,即停止过滤。
第二节 过滤
(a)滤饼过滤 (b)架桥现象 图4-1饼层过滤示意图
图4-2 深层过滤
第二节 过滤
(2)深层过滤 如图4-2所示,过滤介质是较厚的粒状 介质的床层,过滤时悬浮液中的颗粒沉积在床层内部的孔 道壁面上,而不形成滤饼。深层过滤适用于生产量大而悬 浮颗粒粒径小、固含量低或是粘软的絮状物。如自来水厂 的饮水净化、合成纤维纺丝液中除去固体物质、中药生产 中药液的澄清过滤等。 另外,膜过滤作为一种精密分离技术,近年来发展很 快,已应用于许多行业。膜过滤是利用膜孔隙的选择透过 性进行两相分离的技术。以膜两侧的流体压差为推动力, 使溶剂、无机离子、小分子等透过膜,而截留微粒及大分 子。 工业生产中悬浮液固相含量一般较高(体积分数大于 1%),因此本节重点讨论滤饼过滤。
化工分离过程(陈洪钫刘家祺著)课后习题答案下载
化工别离过程(陈洪钫刘家祺著)课后习题答案下载化工别离过程这本书为高等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教学方案,组织编写的专业根底课教材。
以下是由关于化工别离过程(陈洪钫刘家祺著)课后习题答案下载地址,希望大家喜欢!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别离操作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性第二节传质别离过程的分类和特征1.2.1平衡别离过程1.2.2速率别离过程第三节本课程的任务和内容参考文献第二章单级平衡过程第一节相平衡2.1.1相平衡关系2.1.2相平衡常数的计算第二节多组分物系的泡点和露点计算2.2.1泡点温度和压力的计算2.2.2露点温度和压力的计算第三节闪蒸过程的计算2.3.1等温闪蒸和局部冷凝过程2.3.2绝热闪蒸过程本章符号说明参考文献习题第三章多组分多级别离过程分析与简捷计算第一节设计变量3.1.1单元的设计变量3.1.2装置的设计变量第二节多组分精馏过程3.2.1多组分精馏过程分析3.2.2最小回流比3.2.3最少理论塔板数和组分分配3.2.4实际回流比和理论板数第三节萃取精馏和共沸精馏3.3.1萃取精馏3.3.2共沸精馏第四节吸收和蒸出过程3.4.1吸收和蒸出过程流程3.4.2多组分吸收和蒸出过程分析3.4.3多组分吸收和蒸出的简捷计算法3.4.4化学吸收第五节萃取过程3.5.1萃取流程3.5.2逆流萃取计算的集团法本章符号说明参考文献习题第四章多组分多级别离的严格计算第一节平衡级的理论模型第二节逐级计算法第三节三对角线矩阵法4.3.1方程的解离方法和三对角线矩阵方程的托玛斯解法4.3.2泡点法(BP法)4.3.3流率加和法(SR法)4.3.4等温流率加和法本章符号说明参考文献习题第五章别离设备的处理能力和效率第一节气液传质设备的处理能力和效率5.1.1气液传质设备处理能力的影响因素5.1.2气液传质设备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5.1.3气液传质设备效率的估计方法第二节萃取设备的处理能力和效率5.2.1萃取设备的处理能力和塔径5.2.2影响萃取塔效率的因素5.2.3萃取塔效率第三节传质设备的选择5.3.1气液传质设备的选择5.3.2萃取设备的选择本章符号说明参考文献习题第六章别离过程的节能第一节别离的最小功和热力学效率6.1.1等温别离的最小功6.1.2非等温别离和有效能6.1.3净功消耗和热力学效率第二节精馏的节能技术6.2.1精馏过程的热力学不可逆性分析6.2.2多效精馏6.2.3低温精馏的热泵6.2.4设置中间冷凝器和中间再沸器的精馏第三节别离顺序的选择6.3.1简单别离顺序的合成6.3.2复杂塔的别离顺序本章符号说明参考文献习题第七章其它别离技术和别离过程的选择第一节膜别离技术7.1.1别离用膜和膜别离设备7.1.2反渗透7.1.3超滤7.1.4电渗析7.1.5气体膜别离7.1.6液膜别离第二节吸附别离7.2.1吸附原理和吸附剂7.2.2吸附平衡7.2.3吸附速率7.2.4吸附别离工艺简介第三节反响精馏7.3.1反响精馏过程分析7.3.2反响精馏过程的数学模拟第四节别离过程的选择7.4.1可行性7.4.2别离过程的类型7.4.3生产规模7.4.4设计的可靠性7.4.5别离过程的独立操作性能本章符号说明参考文献附录一、多组分闪蒸过程计算源程序二、多组分精馏塔的简捷计算源程序三、多组分精馏塔的泡点法计算源程序四、吸收和蒸出计算的流率加和法源程序看过“化工别离过程(陈洪钫刘家祺著)课后习题答案下载”的人还看了:1.2.3.4.5.。
《化工原理》(修订版 夏清 陈常贵)上册课后答案
∴ uB = (AA/AB )uA = (33/47)2×2.5 = 1.23m/s 在A﹑B两截面处列柏努力方程
Z1g + u12/2 + P1/ρ = Z2g+ u22/2 + P2/ρ + ∑hf
∵ Z1 = Z2 ∴ (P1-P2)/ρ = ∑hf +(u12-u22)/2
化工原理课后习题解答
(夏清、陈常贵主编.化工原理.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第一章 流体流动
1. 某设备上真空表的读数为 13.3×103 Pa,试计算设备内的绝对压强与表压强。已知该地
区大气压强为 98.7×103 Pa。
解:由 绝对压强 = 大气压强 – 真空度
得到:
设备内的绝对压强P绝 = 98.7×103 Pa -13.3×103 Pa =8.54×103 Pa
ρ水银gR =ρ水gH + ρ煤油gh -ρ水gh 带入数据 1.0³×10³×1 - 13.6×10³×0.068 = h(1.0×10³-0.82×10³) h= 0.418m
5.用本题附图中串联U管压差计测量蒸汽锅炉水面上方的蒸气压,U管压差计的指示液为 水银,两U管间的连接管内充满水。以知水银面与基准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h1﹦2.3m, h2=1.2m, h3=2.5m,h4=1.4m。锅中水面与基准面之间的垂直距离h5=3m。大气压强pa= 99.3×103pa。 试求锅炉上方水蒸气的压强P。 分析:首先选取合适的截面用以连接两个U管,本题应 选取如图所示的 1-1 截面,再选取等压面,最后根据 静力学基本原理列出方程,求解 解:设 1-1 截面处的压强为P1 对左边的U管取a-a等压面, 由静力学基本方程 P0 + ρ水g(h5-h4) = P1 + ρ水银g(h3-h4) 代入数据 P0 + 1.0×103×9.81×(3-1.4) = P1 + 13.6×103×9.81×(2.5-1.4) 对右边的U管取b-b等压面,由静力学基本方程P1 + ρ水g(h3-h2) = ρ水银g(h1-h2) +
化工原理(传质分离)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宁夏大学
化工原理(传质分离)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宁夏大学第一章测试1.气体吸收过程中,吸收速率与推动力成()。
参考答案:正比2.吸收操作是利用气体混合物中各种组分()的不同而进行分离的。
参考答案:溶解度3.目前应用最广的气体吸收理论为()。
参考答案:双膜理论4.吸收操作是( )参考答案:根据进气量确定进液量5.对于逆流操作的吸收塔,其他条件不变,当吸收剂用量趋于最小用量时,则( )吸收液浓度趋于最高6.吸收过程的推动力是()参考答案:实际浓度与平衡浓度之差7.吸收在逆流操作中,其他条件不变,只减小吸收剂用量(能正常操作),将引起()参考答案:吸收推动力减小8.在吸收操作中,操作温度升高,其它条件不变,相平衡常数m()。
参考答案:增加9.正常操作下的逆流吸收塔,若因某种原因使液体量减少以致液气比小于原定的最小液气比时,下列哪些情况将发生?( )参考答案:出塔气体浓度与出塔液体浓度均增加;10.(),对吸收操作有利。
温度低,气体分压大时;11.若亨利系数E值很大,依据双膜理论,则可判断过程的吸收速率为()控制。
参考答案:液膜;第二章测试1.由A和B两组分组成的理想溶液中,其相对挥发度可以用同温下的两纯组分的饱和蒸气压的比值来表示。
()参考答案:对2.已经精馏塔塔顶第一层理论板上的液相泡点为t1,与之平衡的气相露点为t2。
而该塔塔底某理论板上的液相泡点为t3,与之平衡的气相露点为t4,则这四个温度的大小顺序为()参考答案:t1 = t2< t3= t43.精馏塔的操作线为直线,主要是基于如下原因()参考答案:恒摩尔流假定4.二元连续精馏操作中,进料状态q的变化将引起()的变化。
参考答案:操作线与q线5.操作中的精馏塔,若选用回流比小于最小回流比,则()。
参考答案:x减小、x增加6.某连续精馏塔中,进料组成为0.35,要求馏出液组成达到0.95(摩尔分率),泡点进料,系统的平均相对挥发度α=2.44,此时的最小回流比为()。
化工总结-传质
第四章 传质分离基础§1 传质分离过程1、传质过程:在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组分的混合体系中,若有浓度梯度存在,在某一组分(或某些组分)将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移动的过程2、传质过程可在单相中进行,也可以在两相间进行,两相间的传质是分离过程的基础,如吸收、精馏等分离操作3、分离过程可分为机械分离和传质分离两类机械分离:非均相混合物的分离,包括沉降和过滤传质分离:均相混合物的分离,包括气体吸收、液体精馏和液液萃取 4、传质:混合物中因组分的浓度差引起的质量传递传质中某种组分的浓度梯度产生了这种组分传递的驱动势(推动力)5、纯组分变成混合物是熵增加的自发过程,所以将混合物分离则需要对体系做功6、实际工程中分离均相混合物采取的手段——加入分离介质(能量或溶剂),形成共存的但为不平衡的两相,让物质在两相间传递7、常见分离操作:(1)蒸馏:分离液体混合物,利用各组分挥发性差异(2)吸收与解吸:分离气体混合物,利用各组分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 被吸收的气体组分从吸收剂中脱除的过程称为解吸(3)液液萃取:分离液体混合物,利用各组分在互不相溶的两相中溶解性不同(4)吸附:分离气体或液体混合物,利用吸附质与吸附剂表面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同 (5)干燥:借热能使物料中水分(或溶剂)汽化(6)膜分离:膜(具有选择性分离功能的材料)为分离介质,膜两侧存在着一定的能量差(如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为动力,利用各组分透过膜的迁移率不同,达到分离目的的技术(7)热扩散:分离气体或液体混合物,利用温度梯度引起的物质扩散§2 传质过程分析1、 分子传质(或分子扩散)过程:由物质分子的微观随机运动而产生的扩散,包括静止流体内的传质、层流流动流体中与流向垂直方向上的传质2、 费克(Fick )定律:流体内部由于浓度梯度引起的A 分子扩散通量l c D N d d 0,A BA,A -=D 表示组分A 在AB 双组分混合物中的扩散系数,负号表示扩散方向与浓度梯度方向相反,即分子扩散沿浓度梯度降低的方向进行3、 等分子反向扩散:双组分混合物中,产生物质A 的扩散流的同时,必伴有反方向的物质B 的扩散流l c l c d d d d A A -= )(2,1,0,A A A c c l DN -=若气体为理想气体:)(2,1,0,A A A p p RTl DN -=4、 单向扩散:发生组分从气相到液相的单向扩散1,,1,,,1,ln B iB B i B iA A A p p p p p p RTl DP N --⋅=)(1,i A,A mB,p p p PRTl D -⋅=式中:1,1,ln B iB,B i B,m B,p p p p p -=5、 对流扩散:湍流流体与两相之间物质的传递既有分子扩散也有涡流扩散的合称l c D l c D N d d d d AEA ABA --=分子扩散 涡流扩散以气相分压差为传质推动力的传质通量(气相主体→相界面):)(1,i A,A G A p p k N -= 以液相物质的量浓度差为推动力传质通量(相界面→液相主体):)(1,i A,A L A c c k N -=6、 双膜理论:(膜间传递阻力忽略不计)。
第4章-4-PDF-1化工原理
复习OLOL OG OG N H N H H ⋅=⋅=aK L H aK G H x OLy OG==mOGy y y N Δ−=21221122112121ln )()(ln mx y mx y mx y mx y y y y y y m −−−−−=ΔΔΔ−Δ=Δ⎥⎦⎤⎢⎣⎡+−−⎟⎠⎞⎜⎝⎛−−=A mx y mx y A AN OG111ln 1112221•清水逆流吸收,回收率η=0.92, y=3x ,mG L G L ⎟⎠⎞⎜⎝⎛⋅=2.1求:OG N AG L 和、1min ⎟⎠⎞⎜⎝⎛76.2/1212121min =⋅=−=−−=⎟⎠⎞⎜⎝⎛m m y y y x x y y G L e η906.092.02.1111=×=⋅=⋅⋅==ηβηβm m L mG A 76.8]111)11ln[(111=+−−−=A A AN OGη解 属于低浓气体吸收a K D G y ⎟⎠⎞⎜⎝⎛×′=3600412πm 03.1015.036001.141532=⎟⎠⎞⎜⎝⎛××=π例常压下,用煤油从苯蒸汽和空气混合物中吸收苯,吸收率为99%,混合气量为53kmol/h 。
入塔气中含苯2%(体积%),入塔煤油中含苯0.02%(摩尔分率)。
溶剂用量为最小用量的1.5倍,在操作温度50℃下,相平衡关系为y = 0.36x ,总传质系数K y a=0.015kmol/(m 3⋅s),塔径为1.1米。
试求所需填料层高度。
OGOG N H H ⋅=塔高计算aK G H y OG= y 2 x 2=0.02% η=99%D=1.1mG= 53kmol/h Ly 1=0.02 x 1溶剂用量为最小用量的1.5倍y = 0.36x121y y −=η()()0002.0%99102.0112=−×=−=ηy y 2121min x x y y G L e −−=⎟⎠⎞⎜⎝⎛G L m A =167.0537.036.0==537.0358.05.15.1min=×=⎟⎠⎞⎜⎝⎛=G L G L 358.00002.036.002.00002.002.0=−−=x 2x 1x 1ey 2y 1⎥⎦⎤⎢⎣⎡+−−⎟⎠⎞⎜⎝⎛−−=A mx y mx y A AN OG111ln 1112221溶剂用量为最小用量的1.5倍mN H H OG OG 4.1298.1103.1=×=⋅=()98.1167.00002.036.00002.00002.036.002.067.01ln 67.011=⎥⎦⎤⎢⎣⎡+×−×−−−=OGN5、解吸塔的最小气液比()2121miny y x x L Ge −−=解吸操作线和最小液气比()2121miny y x x L G e −−=x 1e6、塔内返混的影响返混:少量流体自身由下游返回至上游。
传质分离工程试题库
传质分离工程试题库一.填空题1、分离作用是由于加入(分离剂)而引起的,因为分离过程是(混合过程)的逆过程。
2、固有分离因子是根据(气液相平衡)来计算的。
它与实际分离因子的差别用(板效率)来表示。
3、汽液相平衡是处理(气液传质分离)过程的基础。
相平衡的条件是(所有相中的温度压力相等、每一组分的逸度也相等)。
4、精馏塔计算中每块板由于(组成)改变而引起的温度变化,可用(泡露点方程)确定。
5、多组分精馏根据指定设计变量不同可分为(设计)型计算和(操作)型计算。
6、7、8、在塔顶和塔釜同时出现的组分为(分配组分)。
吸收有(1个)关键组分,这是因为(单向传质)的缘故。
对多组分吸收,当吸收气体中关键组分为重组分时,可采用(吸收蒸出塔)的流程。
9、对宽沸程的精馏过程,其各板的温度变化由(进料热焓)决定,故可由(热量衡算)计算各板的温度。
10、对窄沸程的精馏过程,其各板的温度变化由(组成的改变)决定,故可由(相平衡方程)计算各板的温度。
11、为表示塔传质效率的大小,可用(级效率)表示。
12、对多组分物系的分离,应将(分离要求高)或(最困难)的组分最后分离。
13、泡沫分离技术是根据(表面吸附)原理来实现的,而膜分离是根据(膜的选择渗透作用)原理来实现的。
15、传质分离过程分为(平衡分离过程)和(速率分离过程)两大类。
16、分离剂可以是(能量)和(物质)。
17、Lewi提出了等价于化学位的物理量(逸度)。
18、设计变量与独立量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来表示(Ni=Nv-Nc)19、设计变量分为(固定设计变量)与(可调设计变量)。
20、温度越高对吸收越(不利)21、萃取精馏塔在萃取剂加入口以上需设(萃取剂回收段)。
22、用于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可表示为(L=AV)。
23、精馏有(2)个关键组分,这是由于(双向传质)的缘故。
24、精馏过程的不可逆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即(通过一定压力梯度的动量传递),(通过一定温度梯度的热量传递或不同温度物流的直接混合)和(通过一定浓度梯度的质量传递或者不同化学位物流的直接混合)。
学时一传质单元数法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教学PPT课件
Y2* Y1*
A
为直线
A L mV
吸收 吸收因数为操作线斜率 因数 与平衡线斜率的比值
第10页/共29页
计算吸 收剂用
量
S
计算填料 层高度
NOG
计算尾 气浓度
NOG~
Y1 Y2* Y2 Y2*
Y2
关系曲线图
第11页/共29页
一、传质单元数法
② 对数平均推动力法
由于
S
m V L
Y1* Y2* X1 X2
第5页/共29页
一、传质单元数法
HOG 的物理意义
H OG
1 KY a
KY
HOG
N
N A KY (Y Y*)
HOG 是反映A 吸收速率大小因数,HOG 越小,吸
收速率越大。
第6页/共29页
一、传质单元数法
NOG 的物理意义
Z HOG NOG HOG 一定
~ NOG
Z
~ 吸收分离的难度
NOG 是反映吸收分离难易程度的因数,NOG 越
气相总传 质单元数
Z HOG NOG
第4页/共29页
一、传质单元数法
令
H OL
L K X a
液相总传质 单元高度
X1 dX
NOL X2 X *X
液相总传 质单元数
Z HOLNOL
填料的有效比表面积 a 很难确定,通常将 KY a 及KX a 作为一体
KY a 气相总体积吸收系数 kmol/(m3·s) KX a 液相总体积吸收系数
b
S L
脱吸 脱吸因数为平衡线斜率 因数 与操作线斜率的比值
则
Y1
dY
NOG Y2 1 S Y (SY2 Y2*)
第四章 非均相混合物的分离2
取 dQ 0 dqF
解出qF
D 1/ K 2J / K
若忽略介质阻力qe 0, F qF2 / K
W 2JqF2 / K
可推出:D F w 板框不满为条件
七、连续式过滤机生产能力
直 径 D , 长 度 L , 转 速 n(1/S) , 浸 没 率 φ=β/2π= 浸 入 角 度 /360 , 若 旋 转 一 周 时 间 1/n(S),过滤时间(全面积)θ=φ/n,旋转 一周的滤液量V。
2、改变p K 2kp1S
五、过滤设备 1、板框压滤机 滤板 滤框 交替排列 2、加压叶滤机 滤叶外加滤布,外 内 3、转筒真空过滤机
六、间歇过滤机的生产能力 1、操作周期与生产能力
过滤 周期 洗涤 Σθ=θF+θW+θD
卸料,安装 生产能力 Q=V/Σθ 2、洗涤速率
①洗涤压力=过滤压力 ②洗水μ 滤液μ 洗涤速率与恒压过滤的最终过滤速率有关
讨论题:4-8 已知: ρS=2300kg/m3 ρ=0.674kg/m3 VS=1000m3/h μ=3.6×10-5Pa·s,标准式
D 0.4m h 0.2m, B 0.1m
ui
1000 / 3600 0.1 0.2
13.89m / s
dC
9B
N ui S
9 3.6105 0.1 8.035m
3、最佳操作周期
q2 2qqe K
dq K
d 2(q qe )
dq
d
w
K
2(q qe )
若终了时滤液量为VF qF,
F
qF2
2qF qe K
qF K
qF
2qe
若洗涤量qW
JqF,W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吸附 当某些固体多孔物质与流体(气体或液体)接 触时,流体中的某一或某些组分能以扩散的方式从 气相或液相进入固相,附着于固体内、外表面上形 成单分子层或多分子层的过程,称为吸附。 被吸附的流体称为吸附质,多空固体物质称为 吸附剂。 物理吸附;化学吸附。 5、干燥 干燥指借热能使物料中水分(或溶剂)汽化, 并由惰性气体带走所生成的蒸汽而得到干燥固体 的操作。
1-2 传质分离操作的种类
分离过程可分为机械分离和传质分离。 机械分离的对象是非均相的混合物料,利用该 混合物中组分间的密度、尺寸等物性差异将其分离。 (过滤、沉降、离心分离等) 传质分离过程是针对各种均相混合物料的分离, 如酒精与水的混合物的分离。
非均相混合物的分离
沉降
过滤 气体吸收
混合物分离操作
均相混合物的分离
液体精馏 液液萃取
混合物因组分的浓度差引起的质 量传递,称为传质。 传质中某组分的浓度梯度产生了 这种组分的驱动力(推动力)。
因为纯组分变成混合物是熵增加的自发过 程,所以将混合物分离需要对体系做功。 实际工程中分离均相混合物采取的手段是: 加入分离介质(能量或溶剂),形成共存的但为 不平衡的两相,让物质在两相间传递。
(3)扩散物质从界面向主体扩散。
组分 以用水来吸收空气与氨气 气 混合气中的氨为例 单相传质 相际传质 相 主 体
界面 组分 液 相 主 体
相际传质示意图
物质在气相或液相内的传递过程,传递机理包括分子扩散和 对流扩散两种形式
12
2-1、双组分混合体系中的分子传质过程
扩散:物质在单一相内的传递过程 流体中物质扩散的基本方式:
如果在吸收过程中伴有化学反应的,称为化学吸收。 被吸收的气体从吸收剂中脱除的过程,称为解吸。
3、液液萃取 分离液体混合物的单元操作。 在液体混合物种加入与其不想混溶的选定的溶剂, 形成不平衡的液液两相,利用各组分在两液相中溶 解度不同而分离固定的组分。 含萃取剂的相称为萃取相,含萃取剂较少的相 称萃余相。
传质分离过程:依靠物质从一相到另一相传递过程, 叫传质分离过程。 传质分离过程的依据:依据混合物中各组分在 两相间平衡分配不同。
传质过程可以在单相中进行,也可以 是在两相中进行。 两相间传质是分离过程的基础
1、传质分离过程
1-1 分离与人类的关系 一般的化学工业中,用于分离提纯 的设备投资在产品生产的整个工艺中占 有较大的比例。例如,石油化学工业, 分离单元操作的设备投资占总投资的 50%~90%,而且用于分离的操作费用在 生产成本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注意:涡流扩散系数与分子扩散系数不同,不是物性 常数,其值与流体流动状态及所处的位置有关 。
34
在传质设备中液体的流动主要是湍流,物质传递主 要是涡流扩散,同时也有分子扩散,其传质通量为:
1)靠近相界面处层流内层:传质机理仅为分子扩散,
溶质A的浓度梯度较大,pA随l的变化较陡。
DE ——涡流扩散系数。非物性常数,与湍动程度有关, 且与流体质点所处位置有关,很难测定。 D——扩散系数。在温度压力不变时为常数
3、扩散系数 如果没有数据可查,可用有关的半经验公式。 1.气体A在气体B中的扩散系数,可用FSG公式:
依下式可以从已知的温度和压力时气体物系的扩散系 数来推算温度为T和压力为P时该物系的扩散系数:
2、对流扩散
(1) 涡流扩散:流体作湍流运动时,若流体内部存在浓度梯 度,流体质点便会靠质点的无规则运动,相互碰撞和混合,组 分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传递,这种现象称为涡流扩散。
气膜层
单方向扩散
单方向传质过程中: 1、分子扩散NA,0:物质的浓度差 2、总体流动NA,M:压强差引起的宏观运动
组分A的传质通量为分子扩散通量和总体流动中组分A 的传质通量之和。
组分B的传质通量为零
组分A的传质通量计算公式中:
根据等物质的量反向定常态扩散有:
积 分:
有
所以
pB,m惰性组分B在相界面和气相 主体间的对数平均分压
在稳态下,传质速率为常数,分离变量,对上式积分得
对于理想气体:
2. 单方向扩散
以气体吸收为例说明: (1)总体流动(NA,M): 因溶质A扩散到界面溶解于溶剂中,造成界面与主体的微小 压差,使得混合物向界面处的流动。
(2)总体流动的特点: 1)因分子本身扩散引起的宏观流动。 2)A、B在总体流动中方向相同,流动速度正比于摩尔分率。
N A,0 DAB
dc A dl
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扩散传递的物质量
由上式可知,在总浓度c不变的情况下,只要流 体中存在组分的浓度梯度,必然会产生分子扩散。
13
双组份混合物中气体分子扩散分为等物质的 量反向扩散和单向扩散。
1、等物质量反向稳态扩散 如精馏
A
T
cM
cA1 cB1 B
P
cA2 cB2
到相界面的垂直距离。
p
层流层 过渡层 湍流主体
G Q 相界面
pA
pA,i
O
l' lG
l
由气相主体到界面的扩散相当于通过厚 度为lG的有效膜层的分子扩散。
对液相也有:
仿照传热学中的牛顿冷却定律的形式,可得:
2、两相间的传质模型
相际对流传质三大模型:双膜模型、 溶质渗透模型 、表
面更新模型
双膜模型
得
若用推动力与阻力之比来表示,则上式可改写为:
其中:
讨 论
1)与等物质的量反向扩散的传质通量计算式相比 较,上面的式子多了
漂流因数意义:
漂流因子的影响因素: 浓度高,漂流因数大,总体流动的影响大。
低浓度,漂流因数近似等于1,总体流动的影响小。
所以漂流因子的大小直接反映了总体流动在传质中 所占分量的大小,即漂流因子体现了总体流动对传质速 率的影响.
如苯和甲苯的混合物体系,因为它们彼此的摩尔 气化潜热相近,所以对该混合物进行蒸馏操作时,若 有1mol 的难发挥组分(甲苯)从气相向气、液两相界 面扩散,则必然伴随有近1mol 的易挥发组分(苯)从 相界面向气相主体扩散。
(2)等分子反向扩散传质速率方程 传质速率定义: 任一固定的空间位置上,某组分A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 面积的物质总量,称为A的传质通量,记作NA, kmol/(m2·s) 。 在单纯的等物质的量反向定常态扩散过程中,组分的传质 通量即与分子扩散通量相等:
第四章 传质分离基础
基本要求: 了解传质分离操作的不同种类 掌握传质过程的机理,单相传质速度的计算 掌握相际传质理论双膜理论 4-1 传质分离过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述
4-2 传质过程机理
在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组分的混合体系 中,若有浓度梯度存在,某以组分(或某些 组分)将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移动,该移 动过程称为传质过程 。
2.双膜模型的基本论点(假设)
(1)气液两相存在一个稳定的相界面,界面两侧存
在稳定的气膜和液膜。膜内为层流,A以分子扩
散方式通过气膜和液膜。 (2)相界面处两相达平衡,无扩散阻力。 (3)有效膜以外主体中,充分湍动,溶质主要以 涡流扩散的形式传质。 双膜模型也称为双膜阻力模型
特点: (1)呈湍流流动的两流体接触面的两侧, 分别存在着流体的有效膜层,溶质以稳态分 子扩散方式通过这两个膜层,膜层的厚度随 流体的流动状态而变化; (2)两流体间的传质阻力都集中在两个 膜层内,膜层以外的两相流体主体,不存在 浓度梯度; (3)在两相接触的界面上,两相达到平 衡状态。
6、膜分离 膜分离是以具有选择性分离功能的材料—膜 为分离介质,在膜的两侧存在一定能量差(压力 差、浓度差、电位差)作为动力,各组分透过膜 迁移率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7、热扩散 热扩散是利用温度梯度引起的物质扩散以分 离气体或液体混合物的一种特别的方法。
第二节 传质过程机理
传质过程: (1)扩散物质由一相主体扩散到两相界面; (2)在界面上的扩散物质从一相进入另一相;
扩散方式 作用物 作用方式 分子扩散 流体分子 热运动 涡流扩散 流体质点 湍动和旋涡
作用对象
静止、滞流
湍流
分子扩散:
在静止或滞流流体内部,若某一组分存在浓度差,则因分 子无规则的热运动使该组分由浓度较高处传递至浓度较低处, 这种现象称为分子扩散。 推动力 浓度差 物质传递
费克(Fick)定律
常见的传质分离操作:
1、蒸馏 分离液体混合物的单元操作。 过程:对混合液加热使混合液部分汽化造成不平衡 的气相和液相,利用各组分挥发性的差异,使挥发性 大的组分向气相的净传递,挥发性小的组分向液相的 净传递,将混合液分离。 2、吸收与解吸 分离气体混合物的操作单元。 利用各组分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在混合气 体中加入某种溶剂,使溶解度大的组分向液相转移。
T
P
cM
1
2
15
等物质的量反向扩散
传质速率(或传质通量)NA:单位时间通过单位固定 空间传质面积的物质量,kmol/(m2s);
等分子反向扩散:
任一截面处两个组分的扩散速率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总压一定,各处的总浓度相等
两点说明: 1、对于理想气体:
2、 DAB=DBA
等物质的量反向分子扩散现象多发生在两个组分 的摩尔气化潜热相近的蒸馏操作中。
2)湍流主体:涡流扩散远远大于分子扩散,溶质浓
度均一化,pA随l的变化近似为水平线。 3)过渡区:分子扩散+涡流扩散,pA随l的变化逐渐 平缓。 其传质通量为:
(2)有效膜模型
单相对流传质的传质阻力全部集中在一 层虚拟的膜层内,膜层内的传质形式仅为分
子扩散 。
有效膜厚lG由层流内层浓度梯度线延长线 与流体主体浓度线相交于一点G,则厚度lG为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