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公民道德现状反观传统文化的缺失

合集下载

浅谈传统文化的缺失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弱化的影响

浅谈传统文化的缺失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弱化的影响

浅谈传统文化的缺失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弱化的影响浅谈传统文化的缺失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弱化的影响由于商品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正面临着西方文化巨大冲击的考验。

传统文化观念的淡漠,文化发展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道德滑坡的现象。

这种情况反映在高校中,导致部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弱化:1.对传统文化中“立志”与“志向”认识的缺乏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较普遍的精神空虚与颓废现象。

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传统文化强调人要立志高远,如孔子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墨子的“志不强者智不达”。

多年来,由于传统文化的淡化,人文教育不被重视,一些大学生信仰迷失,理想淡化,缺乏应有的修养和情操,缺乏社会责任感,功利心理浓厚,重“自我设计”,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欠缺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的自觉,缺乏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青春力量的远大志向。

这样的大学生容易在现实中迷失方向,难以担当振兴中华之重任。

2.对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精神的缺乏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较普遍的承受“挫折”能力低和心理脆弱现象。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流为主导的,它铸就了一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如《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积极进取的精神。

大学生处于自我心理发展时期,他们中不少人存在着心理敏感、自卑或自大的情况,很难正确面对自己成长中的欠缺与不足。

此外,一些大学生面对各种竞争压力时缺乏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结果导致心理失衡、失常,乃至轻生。

3.对传统文化中“谦让”和“宽恕”知识的缺乏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较普遍的`“以自我为中心”和人际紧张现象。

谦让就是“谦虚、礼让”,我国传统文化素来就以谦让为美,以谦让为品德标准。

宽恕有两层含义,一是宽大仁恕,二是饶恕、原谅。

传统文化把宽恕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强调宽恕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后的文化转型时期,东西方文化交融带来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使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日趋复杂,其人格特点与传统文化有许多不和谐的方面。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1000字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拥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如诗词、书法、绘画、音乐、戏曲、舞蹈等等,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代表了中国智慧的结晶,也是世界文化的宝库。

但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变迁,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部分开始逐渐失去了其传承和发展的基础,甚至有些传统文化已经被淡忘或忽视,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第一,道德伦理缺失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人们对于道德和院合的认识,道德伦理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在传统中国文化里,尊师重道、和谐共处等是非常重要的价值取向。

但在当今社会,人们的道德水平却遭到质疑,崇洋媚外、不讲良心,诚信缺失等问题时有发生,这样的社会风气不仅伤害了个人的心灵,也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造成了危害。

第二,文化技艺的缺失中国传统文化的技艺传承很重要,例如,绘画、书法、剪纸等技艺,是现代文化的基础和根本。

但是现代生活中,这些传统技艺逐渐失传,并且失落的速度越来越快,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人逐渐减少,一些传统技艺甚至已经被遗忘。

第三,传统文化教育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没有被根本性地融入到现代教育体系中,而这些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其巨大贡献和深远影响在当今世界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

对传统文化的缺失,不仅导致了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也给现代人留下了一些扎根于身体和心灵的文化言行的不足。

第四,自我认识和自由缺失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优势就是强调了个人的精神自由、个性和独立,而在过去的几十年被认为是自由的年代里,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部分被看作更倾向于权力,也就是一些人认为的权利。

这样带来的就是,过多地权威压制个人的精神自由,弱化了一个人向外开放的心态,破坏了个人的心灵的后劲,也缺乏使人们坚强自信的那种精神支持。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缺失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社会的文化氛围等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努力让我们的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学习和传承香港特区的传统文化。

浅谈传统文化的缺失

浅谈传统文化的缺失

浅谈传统文化的缺失第一篇:浅谈传统文化的缺失浅谈传统文化的缺失狭义上讲,文化仅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视角的不同,对文化结构进一步分类。

首先,从时间角度上讲,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

其次,从空间角度讲,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

其三,从社会层面上讲,有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主流文化,边缘文化。

提起传统文化,我们知道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

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

传统文化究竟是不是过时了?对我们当前社会还有没有价值?我们通过下列的事实来证明她亘穿古今的强大生命力和日益凸显的社会利益: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

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却早已不复存在。

然而我们不能不承认,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

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这是多大的反差啊!现在传统文化正在被严重的商业化,我觉得这是很可怕的事,它应该是我们民族的灵魂不应该成为大众的娱乐。

话说“中国传统文化” 本来不想说这个话题,但近来有许多怪异现象,使我不得不说。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今天,很多艺人、匠人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似乎中国传统文化只剩下了酒文化、茶文化、根雕文化、古董文化,甚至是绣花鞋文化了!难道中国传统文化真的只有这些物文化了么?中国先秦时期古人只懂得喝酒饮茶以及绣花鞋么?中国现代学者也只懂得喝酒饮茶以及绣花鞋了么?那么,首先我们必须要研究“文化”一词,只有弄懂了文化一词的根本含意,我们才能真正弄懂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

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缺憾与反思

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缺憾与反思

谢谢
2、强化荣辱观念,营造扬善抑恶的道德氛围 一是强化道德实践,鼓励知行统一。 二是完善社会的监督机制,让无耻者付出“知耻” 的道德成本。
3、借鉴成功经验,推进和转化公民道德成果. 一是要将紧急关头公民迸发出来的极大的公共道德 精神加以发掘与呵护,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 的公民教育活动 二是要增强公民教育的亲和力,以求真务实的态度 提升教育效能 三是要将教育重点放在青少年身上
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那几点说 得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 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 国人——鲁迅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 硬干的,有为民请命的人……这就是“中 国的脊梁”——鲁迅
中国人公德之心缺失的根源: 1、经济根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人们关心的 是眼前即得的利益;使人们活动的空间十分狭小, 活动的视野极其有限。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2、政治根源——家国同构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各级官 吏成为天子的奴仆,百姓只尽义务没有权利,对公 共事务也就缺少热情 3、文化根源—— (1)“血缘道德”的传统,“熟人社会” (2)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
公民伦理精神的培育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还 有很大的期待。 1、建立社会信任,增强人际合作与凝聚力 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政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来约 束社会的各种欺诈行为,增强制度信任,从而 带动社会信任;要通过政府的诚信垂范树立信 任权威和样板,从而带动公民信任。 另一方面,要积极创设公共社会活动,增加公民 面对面接触交往互动的机会,使公民的权利与 义务和互利互惠的规范相联系,为社会信任的 再生产创造条件。
第七讲 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缺憾 与反思
主讲 陈桂蓉
第一节
私德传统深厚 公德缺失
“中国人至多只有老乡观念,而缺少国家观念、民 族观念。”——孙中山《三民主义》 “吾中国人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虽然,偏于 私德。而公德殆阙如。”——梁启超《论公德.饮冰 —— . 室合集》 ““中国的人最可耻的,是不晓得国家与身家有密 切的关系,以为国是国,我是我。”——陈天华 《警世钟》 在中国是“私人多而公民少”,这是“中国的个 人主义特点”-林语堂《中国人》

从思修课学习中看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

从思修课学习中看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

从思修课学习中看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不知不觉,这一学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就这样结束了。

虽然只是一个学期十六周的时间,但我还是从这门课中我学到很多很多,而其中我最想了解的是国民对“爱国主义”这一名词的理解。

据我所知,爱国主义是指个人和集体在思想和行动上对祖国高度的热爱与忠诚,它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自己的国家和爱国家的灿烂文化,前面三点我认为几乎每一个中国公民都做到了,但对于最后一点我提出质疑。

伴随着年轻人疯狂过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西方节日的同时,殊不知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正在被人们所淡化乃至遗忘,甚至成为别国的专利,其中影响最大的应该算是韩国申请端午节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事情了吧!中国人义愤填膺,说韩国人怎样的不对,但是为什么就不自我反省一下呢?为什么别国会那么重视这些传统节日,而我们却只是一味地崇洋媚外呢?一个来自韩国的留学生说,中国人根本就不重视端午节,没有它应该有的那种气氛。

端午节在韩国是一个全民性的民俗大节,早就被国家定为国家级文化遗产而受到保护。

中国人民啊!我们还在沉迷于什么呢?国家的文化正在流失啊!他们沉痛地呼唤着我们来挽留它、保护它,而我们都干了些什么呢?韩国对端午节遗产的申请只是一个开始,只是无数个传统文化被遭到侵害的一个典型,如果我们还不加以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流失的速度将会越来越快,受到的损失就会越来越大。

文化传统作为一个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常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因此,要爱国,不仅要在客观上做到热爱国家,更重要的是发自内心的,从主观方面的爱国,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才能做到真真正正的爱国。

种种事实告诉我们,我们不应该再让民族文化传统受到忽略了,它应当成为民族发达兴旺的精神支柱。

要想让我们珍贵的传统文化不再受到流失,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引言目前,世界各地都在开办孔子学校,汉语热正在兴起,并且形式日渐高涨。

然而,宣传汉语就一定能宣传中华文化吗?孔子又真的能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又能代表当今整个中国的文化吗?而在我们大张旗鼓地向外宣传本国文化的同时,我们又有多少传统文化在不断地走向消亡呢?谈文化的缺失并不是想要去批判什么,而是希望会给人一个警醒,让我们开始珍惜特色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不要让多样的民族文化也走向了“大一统”。

文化的过分和谐并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一.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是在历史的延续中稳定起来的,又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迁的。

没有延续和稳定就谈不上传统,同样没有发展和变迁也就没有传统,因此,不同历史时期的传统,其内含是有发展变化的。

由此看来,传统文化就是具有长久传承性和稳定性的而又随时代发展不断发展完善的文化。

从生产力的角度看来,我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这样几个过程:采集文化——狩猎文化——游牧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

从内容上看,无论是封建制度,礼仪服饰,还是儒法经典,茶道书法,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

从历史纵向发展来说,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唐汉时期的大一统也都是中国传统文化。

而中国又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近百个民族各有特色,所以绝对没有任何一种文化能够代表“中国文化”。

虽然汉文化长时间占主流,但追溯到“传统”二字上,中国文化仍然该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来形容。

二.文化传统缺失的现状《中国国家地理》上有关于云南的专访,将湄公河上游的傣族居民和下游泰国居民进行比较。

其结果就是,云南少数民族为了顺应现代化发展而逐渐丧失了传统文化。

首先,我们非常清楚语言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因为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

在《最后一课》里,督得说本民族的语言是开启民族复兴大门的钥匙。

然而现在会傣族语的只有高龄老人。

也就是说一个家里只有爷爷辈的会说会写傣语;到了父亲辈的能听懂,但说得不好,更不会写;到了青少年一代,是既不会说也不会写,甚至听都听不懂。

中华传统文化的流失与反思

中华传统文化的流失与反思

中华传统文化的流失与反思陈鹏A13120362水文1201班摘要: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

她几经建构-解构-再建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慢慢沉淀而成。

她是千百年来国人对文化的希望,是国人对文化思想的反思。

当我们今日面临着随资讯发达的电子时代而如洪水般涌来的西方文化时,还有多少人可以坚持那涓涓的细水长流?近两年来,我国的本土文化,民族文化不断遗失. 民族文化急需受到保护!!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流失;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已植跟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对炎黄子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外来文化侵入的原因,更有自身传承的缺陷,中华传统文化的现状并不乐观。

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

在我国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去年已被蒙古国申报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也被印度尼西亚申报为该国的文化遗产;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这一切的一切都值得国人去反思,从建国以来,以发展经济作为主要发展目标,政府和人民群众大部分都在注重经济的发展。

西化的东西不断传入国内,而传统文化却在不断的遗失。

看看现在的孩子,基本上已经成了半个西方人了,对中国本有的文化了解太少。

中华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

但这源远流长的文化也想黄河水一样,快要枯竭。

我们的青少年急需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十年、二十年过后,我们固有的文化还有多少?!很让人担忧!我国目前的民族文化正在面临威胁,东南亚国家的一些做法确实令国人感到愤慨,韩国声称中秋节为自己的节日,孔子是其自己的祖先......,最近在网上还有一些韩国人肆意发帖子,宣扬韩国文化,鄙视中国文化,令网友十分气愤,这种意淫中国文化的人大有人在。

其中崔程秀就是一个典型。

好莱坞来了,留给我们最大的悬念就是: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题材会被美国人演绎成什么样子?其实,欲望也好,想象也好,说到底好莱坞是一个文化工厂,他们挖掘新题材的冲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对利润的追求和攫取,是为了分食世界电影市场的大蛋糕,并不是在从事文化保护计划,他们是好莱坞,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当今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缺位的原因分析

当今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缺位的原因分析

当今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缺位的原因分析【摘要】当今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缺位的原因有教育体制改革、社会价值观念混乱、文化市场商业化、快节奏生活方式和外来文化影响。

教育体制改革使传统文化教育受限,社会价值观念混乱导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缺失,文化市场商业化使传统文化变为商品,快节奏生活方式无法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外来文化影响使传统文化地位下降。

为解决问题,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只有通过这些努力,才能使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有更广泛的影响和传承。

【关键词】教育体制改革、社会价值观念、文化市场商业化、快节奏生活方式、外来文化影响、传统文化教育、正确的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1. 引言1.1 当今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缺位的原因分析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中的缺位。

这种缺位主要表现为教育体制改革、社会价值观念混乱、文化市场商业化、快节奏生活方式以及外来文化影响等方面。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传统文化在当今中国社会的日益式微。

教育体制改革是导致传统文化缺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程度大大减少。

社会价值观念的混乱也让传统文化难以在社会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社会上存在着“功利至上”、“物欲横流”的现象,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意义被忽视甚至抹杀。

文化市场的商业化也威胁着传统文化的传承。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很难从繁忙的生活中抽出时间来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

而外来文化的涌入也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挑战。

为了加强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力,我们需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2. 正文2.1 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是导致当今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缺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教育体制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调整,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价值。

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缺失的现状分析

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缺失的现状分析

受到外来文化无意识 的冲击 , 城市大街小巷的 K T V 、 肯德基 、 欧美 名牌专卖 , 它们代 表的生活方式已渐渐为人们普遍接受 , 另一方 面西方 国家有意识的文化输 出也使人们受到影响 , 1 9 8 6年布什 政府的对华 《 十条诫令》 中第九条就明确“ 要利用所有的资源, 以 破坏中国的传统价值 ,要利用一切来毁灭 中国人 民的道德人心 , 摧毁中国人的 自尊 自信钥匙 , 尽量打击人们刻苦耐劳 的精神。”
界, 一个个 ” 手机控 ” 更多的关 注于现今发生 的趣事 , 起那些 明 星绯闻 、 搞笑趣事 , 熠熠生辉的历史就显得枯燥乏味了。
文化认同感的本质是文化 自信 。 我们走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通 过近三十年 的努力 , 物质文 明取得 巨大成 就 , 也要 让 学生们 相信通过挖 掘中 国传统文 化 , 推陈出新 , 结合世 界文化 发展潮流 , 必将走 出有 中国特色的文化复兴之路 。
文化、 外来文化 、 碎片 阅读等现象为代表 , 传统文化又再一次受 到重大影响 。不少大学生不知道传统文化 为何物 , 传统文化 知 识 浅薄已成 为现 实。 ( 2 ) 传统文化传承不力 中国传统文 化除儒 、 道 和法家文 化外 , 其载体还 有诸如琴 棋 书画 、 传统文学戏剧 、 中医、 民俗 等等。 受各方面 因素影响 , 我 们 的很 多文化载体 已经 日益衰微 了 , 其 中不少 已经处于濒临失 传 的境 地。 当代大学生年纪小 , 高考之前精力又多集 中在在应 对 高考 上 ,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可避免较少 。 ( 3 ) 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缺失 改革开放 以后 , 伴随 国门打开 , 外来文 化不可避 免影响着 校 园文 化 ,以 ” 哈日” 、 ” 哈韩 ” 以及 崇尚欧美生活方式等为代 表的文化现象降低 了大学生们 的对 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当 代 大学 生容易被那些简单直 白的表达所 吸引 , 因为传统文化博 大精深 , 需要深刻思考才能感受其优雅 和深邃 。

浅谈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传统文化缺失

浅谈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传统文化缺失

浅谈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传统文化缺失摘要: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现代社会各种文化思潮大量涌入校园,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市场经济某些原则带来的负面效应,使某些学生在思想意识、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上步入了种种误区。

而所有的这些,正是因为传统文化在当今大学生思想道德中的缺失。

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应将传统文化引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领域,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把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努力提高当代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11.正确认识传统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人类要发展,一方面要面向未来,一方面要回到人类的源头,向我们的前辈吸取智慧。

”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当今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文化背景。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民族自立的重要标志。

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应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在现今的环境中,应该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在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时期,研究和梳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衔接,把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升其使命感、时代感、责任感是非常必要的。

2.当代大学生道德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表现2.1当今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冲突1.理想和信念追求淡化,追求享乐意识增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及东西方文化交融带来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使学生的精神世界与传统文化有很多不和谐的方面。

在现代生活消费意识的熏陶下,青年学生也纷纷追求生活的高质量和高标准,穿讲派场,吃玩多样,相互攀比,超前消费。

从生活习俗方面看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缺失

从生活习俗方面看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缺失

从生活习俗方面看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缺失我们常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

在世界四个古老文明摇篮孕育产生的文化体系中,中国传统文化是唯一尚存的文化体系,是唯一生生不息地延续下来而没有出现过断层的古典文化。

在有文字可考的四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勤劳智慧的祖先以其非凡的创造力,给我们留下极为丰硕的文化遗产。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但是,遗憾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值得我们去将其应用在现实生活中的东西,在当代的中国,没有得到它应有的重视。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很好传承下来。

现在,我们就从生活习俗方面来看看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缺失。

一、服饰方面中国的传统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式:上衣下裳和衣裳连属。

上衣下裳即上身有衣下身有裳,《释名·释衣服》曰:“凡服上曰衣。

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

下曰裳,裳,障也。

所以自障蔽也。

”相传这种服饰起源于黄帝时代。

衣裳连署故称深衣,它的用途很广,《礼记·深衣篇》云:“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

说到服饰,那首先就来系数一下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

原始时代由于资料的缺乏,我们无法做出详细的描述。

夏商周时期中原地区的服饰是上衣下裳,束发右衽。

春秋战国之际衣裳连属的深衣广泛流行,此时,窄袖短衣、长裤的胡服开始出现。

汉代主要流通深衣,裤子开始流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少数民族入居中原,胡服成为社会上普遍流行的服饰。

此外,胡服中窄袖紧身、圆领、开衩等样式也被中原人吸收到自己的服饰中。

隋唐时代人民的服饰经过了融合变迁,形成了圆领袍、裹幞头,穿长靴的形式;女子的服饰主要是上衫下裙。

宋代的服饰大体沿袭唐制。

元代的服饰最主要的特点是质料上的变化,棉布成为衣料中的普遍品种。

明代沿袭旧制。

至于清代,男子的长袍马褂、女子的旗装日益普及,进入寻常汉人家庭。

可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能够展示汉族特色的服饰有很多种,但是,现如今,我们,华夏大地上人口最大的汉族人却没有自己的民族服饰。

浅议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

浅议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

浅议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摘要]传统文化何去何从,成为许多学者深切关注的问题。

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国内历史遗留问题及当前教育体制的弊端导致传统文化的流失。

本文针对流失现象、危害继而分析了传统文化流失的三个原因,提出传统文化对引导社会思潮、解决社会矛盾的作用,并期待以教育的方法实现传统文化的再造。

[关键词]传统文化;流失;原因;再造有学者说中华民族遇到外族入侵时,常常能把外族打退,打不退的情况也很多,就是很难征服。

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有一股韧力,一股很强的抵抗力量;一方面我们又很开放,在文化上同它们融合在一起。

然而我们以前所骄傲的韧力即中华民族的民族性赖以生存的土壤——传统文化却渐渐流失,而开放的一面,却是在颠覆和忽略民族根基——民族语言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不能不让人深深的忧虑,当我们再面临武力上或是文化上的入侵时,是否仍具有抵抗力!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喜欢矫枉过正,从清朝时的天朝上国思想到后来宠洋媚外,从新文化运动对旧道德、旧文化的改革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全盘鄙弃,再想想改革开放前后,英语在中国的地位居然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位,以致于本来就被白话文稀释的中国语言遭到史无前例的漠视。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常常与文学混为一体,与西方相比,更注重人与社会的哲学关系,对修身治国、立身行事、倡导人格修养等方面有十分详备、成熟的理论,儒、道等多种思想潜移默化地融入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中,儒家的中庸思想在处理解决某些疑难问题上已被国际上认可,而我们今日的国人很多对此类词语却一无所知,曾经辉煌几千年,传承不断的文化到今天居然断流了,其结果是当前文坛充斥着颓废、迷乱、感伤,以丑为美的倾向,从宝贝系列到身体写作、从美女作家到80年代后,青春派、偶像派等潮流让人目不暇接,我们以前所尊崇的“文以载道”、“文以救世”的观念眼下全无,而老一辈作家们不能转型的只能守着纯文学阵地无能为力,少人关注,再看下一代,在电子通讯时代的熏染下,在家庭、社会、学校的侧面影响下,传统文化对他们来说只是学语时代的几句唐诗、宋词,只是上学后占课程总量几分、十几分之一的语文课程,只是大学后只占一学年的大学语文。

传统文化的缺少与研究对策

传统文化的缺少与研究对策

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与对策研究作者:小雨一、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2005年10月10日《中国教育在线》发表海南大学一位同学有关大学生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结果令人担忧。

统计结果显示,50%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失去兴趣,20%的大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20%是中间派,仅有10%的大学生以我们的传统文化自豪。

[1]《华夏时报》曾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对传统文化了解的大学生占60% ,能完整背出古诗词或正确回答出作者的大学生占45%;认为传统文化有用的大学生有20% ,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大学生占30% ,而认为学习英语是绝对有用的大学生有97%。

在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调查中,75%以上的大学生认为诸如中秋、端午等节日重要,但是也认为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同等重要。

[2]我想从这两个调查来反观我们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结果令我大惊,我们传统文化为什么就这样被淡化了,尤其是在我们大学校园中正呈现逐渐弱化的趋势,我们传统文化的缺失令国人堪忧。

从大学校园来看,传统文化缺失现象严重,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节日文化上,我们传统的节日正在逐渐地淡化,西方节日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大学校园中,大学生中流行过情人节,圣诞节等;服装文化上,现在的青年学生流行“穿什么是森马”,“非名牌不穿”;影视文化上,我们这一代大学生,尤其是90后大学生都是在看着西方影片长大的,如小时候的“变形金刚”,后来长大了就看“泰坦尼克号”,“傲慢与偏见”,“乱世佳人”等;饮食文化上,麦当劳,肯德基等这一类西方垃圾食品已成为我们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

可见,大学生传统文化淡化问题日益严重,已经逐渐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逐步使他们失去价值判断,丧失辨别能力,陷入集体无意识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大学生在诵读中国传统古典文学时味同嚼蜡,对端午、中秋、清明等民族传统节日的兴趣日趋淡漠,而对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却趋之若鹜;集体主义、艰苦奋斗、团结友爱等许多优良传统不仅没有得到很好地继承,反而被认为已经过时,背离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时有出现。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缺失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缺失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再者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万物的发展都有相通之处,数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国人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

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

然而经过时间的洗礼,遗留到当今的文化又有多少呢?在美国大片,日韩影视,日韩动漫泛滥的当今,我们是否想到将中国自己的文化推向世界,发扬光大呢?关键词:传统文化,缺失,大一统,文化休克,一、前言一项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京剧或其他各种地方剧种“不感兴趣”,只有25%的小学生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

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学生不久前在福州某小学和大学城中作了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中,传统文化观念淡薄,小学生中文化品味比较西洋化。

据悉,师大学生在某所小学发出题为“还有多少中国味”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小学生中文化品味比较西洋化,只有不到二成的小学生吃大餐会选择中餐,只有25%的小学生知道文房阴宝是什么.在关于节日的调查中,除了儿童节,孩子们最喜欢过的是圣诞节,只有33%的孩子喜欢过春节,14%的孩子喜欢过中秋,12%的孩子喜欢过国节。

由于传统文化的脆弱性和“文化大革命”的劫难,我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现状仍然特别令人担忧:随着现代化进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大批风情独特的古村落、民居、作坊及其他文化遗址遭到破坏,大量珍贵的无形文化遗产失去传承.可以说,如果我们不去保护和抢救,再过20年,至少有一半传统文化会化为乌有。

保护传统文化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中国的传统文化2.1、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

当今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缺位的原因分析

当今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缺位的原因分析

234百家论坛当今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缺位的原因分析周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摘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发展成为世界各国都要面对的紧迫而现实的问题。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社会问题凸显,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日益凸现的全球性精神危机。

在这一大背景下,当前我国正经历着空前深刻的社会转型,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文化价值领域出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激烈冲突,社会结构受到剧烈的震荡,社会设置、社会交往模式以及社会运行机制出现了种种失调现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问题凸显。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缺位;文化传承一、近代历史中过度地虚无和批判在传统与现代的“双重价值系统中”,如何正确评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搞清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辨出传统文化中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应该抛弃的,哪些是与现代化可容的,哪些是与现代化相互冲突的,也就成了我们中国人的现代性构建中如何定位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所在。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矛盾统一体,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其主体是封建性的,但又不能完全等同于封建文化,其中包含大量值得批判吸收的、与我国现代化相契合的方面。

其表现如:奉公爱国精神与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的契合;崇尚变求和与锐意改革、团结协作的契合;天人合一的整体关照与当代环保意识的统众所周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世纪时代曾经创造过举世瞩目的东方文明,然而近二个世纪以来,它却备受蔑视、挑衅、挫折与打击。

清朝末年,一些怀抱救国图强宏愿的仁人志士,在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时,已逐渐清醒地意识到本民族文化的种种流弊,纷纷冲破儒学传统的束缚,力倡变法,以图改良,于是,西学东渐之风自此大盛。

到辛亥革命时期,儒家建制自上而下被彻底摧毁,虽然就民族文化传统深层结构而言并没有受到致命打击,但从此以后,失去其具体的托身之所的儒学确已变成了“游魂”,再也无法恢复它以往那种君临天下的地位。

二、市场经济建设进程中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失力从70年代开始,随着日本与所谓的四小龙——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的经济起飞,人们再次目睹了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的潜力与魅力,于是重新引起了海内外的普遍关注,掀起了文化热潮。

“国学热”与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国学热”与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国学热”与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一、本文概述近年来,“国学热”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升温,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这一现象的出现,既体现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认识与尊重,也反映出当代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缺失。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国学热”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析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文章首先回顾了“国学热”的发展历程,指出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们的精神需求。

接着,文章通过对比国内外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揭示了当代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如课程设置单教材内容陈旧、师资力量不足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不够深入,难以真正感受到其魅力和价值。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国学热”与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缺失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方面,“国学热”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渴望和追求,而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则加剧了这种渴望;另一方面,“国学热”也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借鉴,有助于推动其改革和创新。

文章提出了加强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包括丰富课程设置、更新教材内容、加强师资培训等方面,以期通过这些措施,推动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健康发展,满足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需求,同时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二、国学热的内涵与价值国学热"是近年来社会文化现象中的一种显著趋势,它反映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重新认识、尊重和传承的强烈愿望。

国学,即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学习,涵盖了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哲学伦理、艺术科技等诸多领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的积淀和传承。

国学热的出现,既是对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中文化失落的回应,也是对于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认识和挖掘。

国学热的内涵在于,它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更是一种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在国学的研究和学习中,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理解其独特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这对于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和对策PPT课件

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和对策PPT课件

传统文化必须适应是新时期新形势的发展 改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意识和态度 高校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硬件和软件的投入
国家和社会应该营造良好的环境
内容上 与中国的现代化结合
形式上 中西优秀文明相融合
传播媒介 借助新兴媒体的传播
硬件和软件的投入
硬件方面: 学校应该为学生的 传统文化活动提供 必要的独立的场所 和设施
可编辑课件ppt大学生传统文化传承现状的原因分析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客观原因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和西方文化强势入侵的现实原中国各阶段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主观原因可编辑课件ppt青少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可塑造力青少年爱好运动厌恶呆板的旧事物青少年好奇心重乐于接受新事物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客观原因可编辑课件ppt10对传统文化的缺乏继承对新文化的狂热追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整个社会对文化的功利主义倾向传统文化在新时期没有得到实质上的发展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和西方文化强势入侵的现实原因可编辑课件ppt11传统文化教育被冷漠课程资源师资力量硬件资源较少国家教育体制导致的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资源文化教育国家体制中国各阶段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主观原因可编辑课件ppt12解决大学生传统文化传承存在问题的方法上文已经分析了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生存的状态和原因而我们都知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学好我们这个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对于古代经史子集的看法
偶尔翻阅75.4% 敬而远之16.4% 从来不看5.8% 爱不释手0.4%
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传统 文化的内涵价值和前景了解不够,对于传统文化前景 的认识,仅有7%表示很乐观,其余20.4%表示乐观, 40%表示很难说,20%表示不乐观,2.6%表示很悲 观。
当然,也有乐观的一面,传统文化对于当前中国 社会的影响,有50%的同学认为很重要,有40%的同 学认为有一些作用。至少我们有理由相信这90%的同 学可以完全摆正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态度。当被问到世 界华人对中国的认同时,有58.5%的同学选了文化。

公民意识的缺失

公民意识的缺失

公民意识的缺失:传统道德教化的反思扬州科技学院(筹)师范学院古良琴摘要:中国正处于迈向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中,而成熟的民主法制社会需要有成熟的公民作为群众基础的,公民是民主法治建设的主体,是民主法治国家的土壤和根基。

没有自由平等的公民,就没有民主法治的国家。

然而超长的封建统治时间,超强的威权性伦理教化规训和遮蔽个体生命,造成个体生命缺失和贬抑,个体成为君臣父子夫妇人伦关系之中合“礼”之一分子、一个部件,懂“礼”之士,顺“礼”之“民”,严重地扭曲了人性,剥夺了人的尊严,造成了强大和顽固的臣民意识、子民意识、奴才意识。

而奴性意识、臣民意识在我们的传统社会文化—心理构架中十分突出和顽强,仍至今天个体意识并未完全从群体意识中走出来,臣民意识依然遮蔽着时代所需要的公民意识。

关键词:公民意识传统道德教化缺失贬抑规训失语从中国社会政治的发展来看,目前正处于迈向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中,而成熟的民主法制社会需要有成熟的公民作为群众基础的,公民是民主法治建设的主体,是民主法治国家的土壤和根基。

没有自由平等的公民,就没有民主法治的国家,我们今天在建设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法治的国家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中,最大的困难和问题就是缺失合格的主体条件,即缺失合格的现代公民。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慎之先生指出:“为什么中国现代一百年来成就不大,以致被称为‘九死一生的中国现代化’?第一个原因就在于中国始终没有能培养出够格的现代化公民。

”[1]他又说:“千差别、万差别,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

”[2]培养合格的公民是中国迈向民主法治的前提和基础,公民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我国历来没有公民的概念,也没有公民意识。

“自从秦始皇以来的2200年间,中国实行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一直是专制主义。

统治者执行的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老百姓遵守的是‘非礼忽视,非礼忽听,非礼忽言,非礼忽动’的奴隶主义。

”[3]超长的封建统治时间,超强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严重地扭曲了人性,剥夺了人的尊严,造成了强大和顽固的臣民意识、子民意识、奴才意识。

现代道德建设的传统文化缺失

现代道德建设的传统文化缺失

的各种表现和要求渗透到人们的内心,沉淀到灵魂 深处,最终内化为观念。这些观念赋予人们行为的依 据和意义,它是持久的、稳定的。文化的转型实质上 就是要改变这些内化为人们内心的各种对生存方式 理解的各种观念,就是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群体习 以为常地赖以生存的主导文化模式为另一种新的主 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是一种总体性的、根本性、脱 胎换骨式的转变。 中国传统社会以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为基 础,形成了以血缘宗法为核心的封建主义文化。这 样的社会基础和文化氛围形成了以血缘伦理关系和 宗法政治的统治与服从关系为纽带的封闭、依附、单 一的生存方式。现代社会则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为基础,形成了以市场契约等为核心的、开放和丰富 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样的社会基础和文化氛围形成 了这样的文化模式:以商品为纽带,以广泛的交往和 社会联系为特点的开放、自主、丰富的生存方式。它 冲破了传统自然经济时代所造成的血缘伦理关系对 人的束缚,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所造就的政治性依 附关系对人的限制。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与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具有很大的差别。例如现代 道德强调调整利益格局基础之上的利义并重,而传 统道德却选择“重义轻利”;现代道德主张个人利益 与集体、国家利益一致基础上的服从,而传统道德则 为了维护血缘关系、宗法制度而强调个人服从整体; 现代道德注重从实际出发,而传统道德讲究“中庸” 之道。这些差别的存在,使得现代道德和传统文化 有很大的冲突。然而,虽然有矛盾,但这些矛盾却不 是不可调和的,并且只有在传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道德才符合人们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才能被人们 所接受,才能真正起到调节人们行为规范的作用。 道德是文化的核心内容,道德建设能够促进文 化转型。然而,在现代道德建设过程中,只强调新的 道德规范,而忽略了滋养道德生长并支撑起道德发 挥作用的文化,实质上也就是将道德从文化中脱离 出来以完成现代道德建设,这种纯粹为了完善道德 规范而进行的道德建设的做法造成的后果是。新的 道德规范虽然已经确立,而且也是建立在市场经济 体制上的,但是,因为没有文化的支撑却难以发挥作 用。现代社会中的许多道德困惑就是道德和传统文 化分离的结果。 例如,现代道德意识淡漠就是传统文化缺失的 一个表现。现代生活中对公共道德的排斥和蔑视现 象随处可见。人们可以对家庭生活圈和交往生活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见怪不怪的 占 2 %; 2 漠不关心 的占 O %。 人类 , 除了物质需求 以外 , 还有文化和精 神的需求 。丰厚 的文 7 %; 化底蕴 和精神文明在指导社 会 向着 正确 的方 向发展 的同 时, 族需要 的是物质 生活的 繁荣 , 但也需 要精神 生 活的进 步。因 要求每 一位社会成员具有较 高的道德水 准 ; 一个 国家 , 一个 民 而为 的占 5 %; 1 看情况 而行 的占 2 %。 4 5 大多数 时主动 此, 大力弘扬传统文化 , 高公 民的整体 素质 , 提 是时 代赋予 我 表现 的行为。能够每次都 主动让 座的 占 2 %; 们 的使命 。为此 , 课题组成员于 2O 6 月份对黑龙江省 让座 的占4 % ; O6年 —8 1 有时主动让座的 占2 %; 9 很少或从来不主动让
3收到假钞 后的处理 。表 示会设 法用 掉的 占 2%; 动 梅戏 、 . 1 主 粤剧等 ) 的态 度 。非 常喜欢 的 占 9 可 以去 看看 的 占 %; 上交的 占 6% ; 7 有机会就花掉 , 没机会 自 认倒霉 的占 1%。 2 4% ; 2 不感兴趣 的 占 4%; 2 非常讨厌 的占 7 %。 长期以来 , 我们党一直没有放松过 精神文 明的建设 , 质 物 2对 书法 等传 统艺术的掌握程度 。精通 的占 2 ; 掌 . % 大致 此外 , 在人生理 想方面 , 认为“ 齐家治 国平天下 ” 一直 是 自 文明 、 精神文明两手抓一直是我国的重 点 , 以人们对社会 主 握一些的 占 1% ; 所 4 学过点皮毛的 占 3 %; 6 一点不通的 占4 %。 8
已经难 以保全其文明 的纯洁性 了。然而 , 为万物 之灵长 的 作 ( 关于道德情感方面 。 二)
1听到 重 大 腐败 案 件 的 反 映。表 现 为 非 常 痛 恨 的 占 . 2对待他人 的态度 。表 示同情弱 势群体 的 占 2%; . 5 尽力
3 当乘坐公共汽车 身边有 年纪较 大、 体不 好 的老人所 . 身
维普资讯
**ຫໍສະໝຸດ *第 2 卷第 6 6 期
绥化学 院学报
Jun lo uh aUnv r t or a f iu i sy S e i
20 06年 l 月 2
De 2 0 c. o 6
V0 . 6 No. I2 6
由公 民道 德 现 状 反 观传 统 文化 的缺 失
2对待 自己工作 的态 度。表现为 恪尽职守 的 占 4 %; . o 较 认真对待的占 4 % ; 8 没全身心投入的 占 1%。 2
[ 收稿 日期 ]o6—0 0 20 9—2

【 作者简 介] 汝秀梅 (9 8 , , 龙江八 一农 垦大学副 教授 , 16 一)女 黑 黑龙江 大学 哲学 专业 20 04级硕 士研究生 , 现从 事教育
% 大庆地 区市 民进行了为期两个多 月的抽样 调查。 问卷 的发 放 座 的 占 5 。
采用分层 随机 的方式 , 发放 “ 民道 德 现状 调查 问卷 ”0 共 市 40
份 , 收 30份 , 卷 回 收率 为 8 %。 下 面 是 问 卷 调 查 统 计 结 回 2 问 0
果:
( 道德行 为方面 。 三)
义道德的认同感是不容质疑的。然而,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汝秀梅 杜
(. 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学院 黑龙江大庆

126 ) 50 1
131; . 6392绥化学院 黑龙江绥化

要 : 民的道德 水准反映 出一个 国家的文明程度 。本文通过 对公 民道德现状 的调 查寻找 目前公 民道德水准 下滑的 公
原 因。道德教育是 中国传统文化 的核心 , 我们 中华民族 的根 , 是 因此 , 强传 统文化的继 承和创新 , 于提 高公 民道德 水准 , 加 对 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 意义。
学、 心理学 、 哲学的教学 与研究 。杜宇 (9 1 , , 18 一)男 黑龙江五常人 , 绥化学院教师。

[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教育厅立项课题《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在 2 世纪人文教育中的承传与创新的研究》课题编号: 1 ,
l 3
15 4 9 。 0400
维普资讯
现代社会中随着物质 生活水平 的不 断提高 , 多人 的世 许
3对待诚信 问题 的态度 。认 为每 个 公 民都 应遵 守 的 占 .
5 有所 针对 的占 9 %。 界观 、 人生观、 价值 观都发 生了很大 的变化。纵观现 实社会 , 7 %; 难做到的 占 1 %; 6 很 4 对《 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 公 具体 内容 的测试情 况。回 我们发现 , 以往那种 以国家利 益 、 体利 益、 人利 益为重 的 集 他 4 错误率为 6 %。 6 思想早 已是顺势而退了 , 取而代之的是 利 己主义 , 甚至是一些 答 的正确率为 3 % ; 极端的个人为上的思想 。社会文 明在这 些侵蚀 者 的攻 击下 ,
1 面对歹徒危害人 民生命 财产安全 的情况。能够挺身而 .
出的占 3%; 2 看情况 , 三思而行 的 占 5% ; 4 躲开避免惹 祸上身
的占 1%。 4
( 关于道德认知方面 。 一) 1对 公 民道 德 规 范 内 容 的 了 解 情 况 。 回答 熟 悉 的 占 . 1%; 2 了解的占 7 %; 清楚的 占 1 %。 6 不 2
关 键 词 : 民 ; 德 ; 统 文化 公 道 传
’ 文章编号 :04 4 9 ̄0 )6 0 1 —0 10 —89 ( 60 — 03 2
中图分类号 :84 5 B2 .
文献标识码 : A


公民道德现状分析
2对公 民基本道德 规范的学习情况。 回答 能够 自觉学 习 . 的占 7 %; 7 不会 自觉学 习的 占 2 %。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