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

合集下载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

2、感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活力导入我们以往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描述庐山的诗,《望庐山瀑布》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师指名背诵。

这节课我们一齐来学习另一首描述庐山的诗《题西林壁》师板书课题谁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题:书写,壁:墙壁(石壁)谁介绍一下庐山的资料,课件出示诗简单介绍作者苏轼二、学习古诗,说诗意1、师范读2、学生练读3、诗纠正读音4、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横看:从正面看不识:看不清真面目:全貌缘:因为5、逐句理解诗意学生分组自学6、师指名学生说诗意,(全班交流)三、诵读体会启发讨论1、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呢2、怎样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呢3、从这首诗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全班讨论交流汇报四、巩固应用1、练习背诵古诗2、默写古诗五、总结学法读诗句——说诗意——悟意境——吟诵诗六、作业背诵古诗和诗句的意思板书设计题西林壁(宋)苏轼横——岭侧——岭远近高低——各不一样不识——真面目只缘——此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第【2】篇〗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3、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案)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案)一、教学内容《古诗三首》包括《望天门山》、《望洞庭》、《题西林壁》。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古诗的语言魅力。

教学难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把握古诗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白银盘里一青螺”等。

2. 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望天门山》中对大自然的赞美,《望洞庭》中对友人的思念,《题西林壁》中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古诗:学生自读、齐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中的画面。

4. 领悟情感: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古诗三首》1. 《望天门山》2. 《望洞庭》3. 《题西林壁》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结合诗意,发挥想象,为古诗配一幅画。

3. 搜集其他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与同学分享,感受古诗的魅力。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描绘自然景物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诗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2)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1)分析诗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介两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两首古诗,注意朗读节奏和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

3.合作交流(1)分组讨论,分析诗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每组选取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学生补充发言。

4.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

(2)重点分析两首古诗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5.实践活动(1)学生选择一首古诗,进行创意改编,展示自己的理解。

(2)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共同提高欣赏能力。

6.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背诵两首古诗。

2.选择一首古诗,进行仿写,要求描绘自然景物。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课堂讲解和实践活动的形式,使学生掌握了望天门山和题西林壁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意象和修辞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通过创意改编和仿写,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写作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改进。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网友来稿)_2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网友来稿)_2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网友来稿)课时备课【本学期总第5课时】【本单元第5课时】【课题】:古诗两首【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好生镇中心小学杜建民【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难点关键】: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1、复习学过的赞美长江的古诗。

通过自由背、指名背创设情境。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学习《望天门山》1、屏幕显示长江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1)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2)教师解答归纳。

5、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1)让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闭上眼睛)。

(2)让学生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

(可在小组内交流)(3)讨论:古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6、指导背诵:(1)自由背(2)小组内轮流背【教学反思】:课时备课【本学期总第6课时】【本单元第6课时】【课题】:古诗两首【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好生镇中心小学杜建民【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难点关键】: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教学内容】: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1、名背诵2、默写《望天门山》二、学习《题西林壁》1、屏幕显示庐山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2)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3)教师解答归纳。

5、步学习理解诗的内容,讨论交流。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学目标图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2.通过朗诵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心境。

3.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多角度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图片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图片情景设置法、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图片(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假期都去过哪里旅游呀?(生举手自由回答)老师去了江西省的庐山。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相信很多同学都对庐山十分向往吧,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脚步,一同去探访庐山,看看苏轼在庐山的旅途中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吧!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通过课前预习,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文学家苏轼呢?学生举手回答后,教师出示ppt中苏轼的文学常识。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然后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3.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分小组比赛朗读、男女生赛读。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学生举手朗读。

举手说一说:我们能看出诗人在庐山之中视角和观察地点的变化吗?你是怎么发现的。

明确:诗人的视角和观察地点都在变化。

从“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字可以看出。

(板书:视角:横侧、远近高低)2.全班齐读前两句,学生思考回答:①通过读第一个句子,诗人都描绘了庐山怎样的景象呢?明确:横着看,庐山形成了山岭,侧着看又看到了一座座山峰。

(板书:变化:岭、峰、不同)②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画杨桃》吗?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景象呢?明确:诗人的视角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同。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优秀8篇)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优秀8篇)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优秀8篇)《望天门山》教案篇一课时备课【本学期总第5 课时】【本单元第5 课时】【课题】:古诗两首【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好生镇中心小学杜建民【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难点关键】: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1、复习学过的赞美长江的古诗。

通过自由背、指名背创设情境。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学习《望天门山》1、屏幕显示长江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1)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2)教师解答归纳。

5、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1)让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闭上眼睛)。

(2)让学生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

(可在小组内交流)(3)讨论:古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6、指导背诵:(1)自由背(2)小组内轮流背【教学反思】:课时备课【本学期总第6 课时】【本单元第6 课时】【课题】:古诗两首【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好生镇中心小学杜建民【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难点关键】: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教学内容】: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1、名背诵2、默写《望天门山》二、学习《题西林壁》1、屏幕显示庐山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2)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3)教师解答归纳。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8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8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8篇)《题西林壁》教案篇一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本事目标学生能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人苏轼及其作品;学生能结合注释理清诗歌资料,明白蕴含的哲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过朗读体悟,学生能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掌握初步阅读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经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工具(或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教师边播放音乐,边PPT滚动展示庐山风光,提问:“欣赏了浙西风景,你们感觉怎样样”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导入新课“那里山清水秀,云雾弥漫,到处都是鸟语花香,那里的流泉飞瀑,更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佳句,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那里,也写下了千古名篇,我们一齐学习走进诗歌《题西林壁》!”二、解诗题,知作者1、探究诗题,请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题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了解作者,请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关于作者生平资料,教师总结补充。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宋代眉州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三、读准音,体韵味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都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2、同桌直接按互读,互相指正;3、教师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轻重音、快慢等;4、指明学生范读;5、全班齐读古诗。

四、抓字眼,明诗意1、提问:这首诗每句话是什么意思要求:小组合作,学生根据注释,试着解释诗句意思,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齐解决,教师巡视,对个小组学习作必要指导。

2、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的意思明确:“横看”正面看,“岭”与“峰”的不一样,想象从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还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景色。

【实用】题西林壁教案四篇

【实用】题西林壁教案四篇

【实用】题西林壁教案四篇【实用】题西林壁教案四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题西林壁教案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题西林壁教案篇1教学目标:★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流程:(课前组织学生分组赛诗)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

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

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

(课件出示课题)二、读题、解题。

齐读课题。

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

[在学习中渗透方法,可谓潜移默化。

]三、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3、教师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轶闻趣事。

[通过交流,达到了学习资源优化组合。

同时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体现了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

]四、初读课文,感知美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

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让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走近庐山,感知庐山的美。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精选11篇)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精选11篇)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缘”这个生字。

2、读懂诗句意思,理解古诗内容进而感受庐山的优美风景。

3、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含义,领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1、集体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板书)。

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2、交流对题目《题西林壁》的认识。

题:书写。

西林:在江西庐山后。

壁:墙壁。

教师简介题壁诗形成的原因。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教师泛读。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3、指名读诗,正音。

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读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一下指导:(1)在学生感知庐山之美时,教师可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图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

横:连绵起伏、层恋叠嶂侧:高耸入云、高峻挺拔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近:奇峰罗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高:云雾缭绕低:高耸入云(2)引导学生说一说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板书)(3)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题西林壁》的优秀教案(通用10篇)

《题西林壁》的优秀教案(通用10篇)

《题西林壁》的优秀教案(通用10篇)《题西林壁》的优秀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的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题西林壁》的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会正确书写“缘”,理解“题、横看、缘”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一、情景导入1、你对庐山有哪些了解?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庐山的资料。

2、想不想亲眼目睹庐山的风采,让我们跟随摄像机的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

(课件播放庐山图片)刚才我们的庐山之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以其美丽壮观的景色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为庐山留下了一首首壮美的诗篇。

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但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深,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西林寺墙壁上的诗)3、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

(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4、理解题目的意思:题:书写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读古诗题目。

5、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课件出示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6、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7、课件出示古诗范读师:读得怎么样?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也能读得这么美。

(1)生自由读。

请同学们仔仔细细读上4遍,前两遍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诗的停顿。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1.学会本课1个生字2.了解每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境,和诗人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山河喜爱之情。

3.背诵第一首诗《望天门山》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中重点词语“断、开、流、回”2.体会诗中描绘的雄奇景象、3.背诵教学过程:一、指导预习(一)复习引入1.我们学过了许多古诗,谁能背诵一首你已学过的。

2.读一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准字音3.想一想哪些词语和诗句读懂了,哪些还不懂,把不懂的划下来。

(二)学生按要求自读(三)检查预习1.指名读《望天门山》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

(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

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四)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如果较容易的问题,可以让其他同学回答,较难的重点的可以留在讲读时再解决)二、简介作者,理解诗题1.知诗人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2.解诗题望:看,往远处看。

天门山: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

望天门山:往远处看天门山。

三、朗读《望天门山》,理解诗句大意,在此基础上背诵下来。

1.先理解字、词意思,再讲诗句的意思,(抓字眼,明大意)(1)学习第1,2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天门:指点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2)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3)指名说句意(4)教师小结句意:天门山从中间割断,是因为奔腾的长江水从这里通过,清清的江水奔腾东流,在这里被峭壁阻隔而回旋激荡。

(5)学习第3、4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风帆,这里代指船。

(6)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雄奇秀丽的天门以夹江对峙,拔地而起,在铺满红光的江面上,帆船轻捷而来。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优秀5篇)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优秀5篇)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优秀5篇)《题西林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画面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3、品味诗句的语言美,体验情感美,领略形象美。

4、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探求哲理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难点:领悟古诗的哲理美。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

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

师:今天,让我们跟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

(课件播放庐山图片)师:欣赏了这些风景你有什么感受?生:美师:是的,庐山山高水深,云雾弥漫,古树参天,鸟语花香,流泉飞瀑,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所以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到此游玩,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就写下了一首经典古诗《望庐山瀑布》,谁来背背?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之后来到了庐山脚下的西林寺,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

那他写在哪呢?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13: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师:是的,因此这首诗的名字是——(引导学生读题目)板书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

谁来读读这个题目?(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题目的意思是?生:出示课件14:题:书写(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读古诗题目。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课件15出示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二、初读古诗师:了解了诗人,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1、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很多古诗,谁来说一说读古诗有哪些要求?2、同学们,我们读诗歌时要有节奏、有重音、有感情课件出示幻灯片16:指导朗读朗读:这首诗中的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感,比如远稍强,近高更强,低稍强,或者远强近弱,高强低稍弱。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 题西林壁)》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 题西林壁)》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望天门山》和《题西林壁》。

理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运用图像和地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景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引导学生感受自然景观的美丽和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望天门山》和《题西林壁》。

2. 理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3. 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景象和诗人的情感。

2. 运用正确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来演绎诗歌。

四、教学准备:1. 准备两首古诗的文本和注释。

2. 准备相关的图像和地图。

3. 准备朗读和表达的指导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天门山和西林壁的图像,引起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会写下这两首诗。

2. 阅读和理解(15分钟):让学生独立阅读两首古诗,注意理解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讨论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疑问。

3. 分析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1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

讨论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

4. 朗读和表达(10分钟):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节奏的运用。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总结学生对两首诗的理解和收获。

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评估学生对两首古诗内容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评估学生对诗歌的演绎能力。

3. 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诗歌的背诵和理解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活动,如写一篇关于自然景观的短文。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 题西林壁)》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 题西林壁)》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望天门山》和《题西林壁》;(2)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3)学会欣赏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古诗;(2)学会通过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来领悟诗人的情感;(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诗人对自然的热爱;(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3)引导学生学会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2)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3)学会欣赏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领悟诗人通过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两首古诗的内容和背景;(2)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意;(2)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天门山和西林壁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壮美;(2)简介诗人李白和苏轼的生平事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古诗,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理解古诗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首古诗的意象和修辞手法;4. 情感体验(1)学生闭眼静听古诗的朗读,想象诗中的画面;(2)学生分享自己从古诗中感受到的情感。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2.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从两首古诗中感受到的画面和情感;3. 收集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古诗,进行欣赏和分析。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身临其境;3. 情感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 题西林壁)》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 题西林壁)》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1.学会本课1个生字2.了解每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境,和诗人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山河喜爱之情。

3.背诵第一首诗《望天门山》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中重点词语“断、开、流、回”2.体会诗中描绘的雄奇景象、3.背诵教学过程:一、指导预习(一)复习引入1.我们学过了许多古诗,谁能背诵一首你已学过的。

2.读一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准字音3.想一想哪些词语和诗句读懂了,哪些还不懂,把不懂的划下来。

(二)学生按要求自读(三)检查预习1.指名读《望天门山》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

(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

给人历历(4)教师小结句意:天门山从中间割断,是因为奔腾的长江水从这里通过,清清的江水奔腾东流,在这里被峭壁阻隔而回旋激荡。

(5)学习第3、4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风帆,这里代指船。

(6)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雄奇秀丽的天门以夹江对峙,拔地而起,在铺满红光的江面上,帆船轻捷而来。

2.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1)根据诗意,给合图画,想象当时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给人以历历如在眼前的感觉。

(2)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流、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

(3)把理解的诗句画出来。

画好后,可到台前说一说。

重点说自己画了什么,为什么这么画。

(4)在讲画、评画的同时加深对诗的理解,全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长江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

体现出诗人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5)在熟读基础上背诵提示“断、开、流、回”四个字帮助背诵。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 题西林壁)》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 题西林壁)》

一、教案基本信息《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两首古诗《望天门山》和《题西林壁》,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诗词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诗歌背景、相关图片等。

2. 准备古诗文朗诵音频资料。

3. 准备相关练习题和答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和苏轼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

2. 学习《望天门山》:(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教师讲解诗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4)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美妙。

3. 学习《题西林壁》:(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教师讲解诗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4)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美妙。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结合诗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景象。

2. 分析两首诗的异同,引导学生理解诗人表达情感的不同方式。

3. 让学生运用所学,尝试创作一首小诗。

五、课后作业1. 熟读两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

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和诗歌创作的背景。

3.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创作展示:评价学生诗歌创作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专家或有经验的老师进行古诗鉴赏讲座,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人教版《望天门山》与《题西林壁》教案范文

人教版《望天门山》与《题西林壁》教案范文

人教版《望天门山》与《题西林壁》教课设计范文一、教课内容:这两首古诗都描述了祖国山川风景,但《望天门山》主要写所见,抒发了赞叹之情;《题西林壁》重视讲所感,感悟人生真理。

( 2 课时)二、教课要求:1、学会本课的生字。

2、借助词典和课后说明大概掌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境界,领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诵、背诵两首古诗,默写此中一首。

三、教课要点、难点:想象诗歌描绘的境界,领会诗人的感情。

四、教课方法: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研究,议论沟通。

六、使用媒体:挂图、投影、幻灯。

七、教课程序: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古诗作为我国悠长文化的可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近来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日我们一同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能如何来学习?教师依据学生的建议,概括出台下次序(假如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这样的练习,有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能够进行指引):3、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1)理解要点字词的意思,大概认识诗意;(2)领会作者的感情;(3)感情朗读。

二、学习古诗。

第一步:1、依据收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作者李白的认识。

2、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第二步:1、组合作,利用词典、课后说明和文中的插图(投影出示插图)自学古诗,相互沟通。

2、经过自学,你理解了什么?全班沟通。

教师能够指引学生弄理解下边几个要点的词语的意思:天门、楚江、中止(中中断开)、开(通)、至此回(在这里拐弯),经过理解这些要点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 企图:运用小组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研究诗句的意思,在充足自学的基础上相互沟通、学习,培育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向来解决。

4、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述了如何的画面。

先小组沟通,再全班沟通;也能够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简单画出来,在沟通时联合画面表达。

(建议教师在沟通中尊敬学生不一样的感觉,不要强修业生表达得太一致,将大概诗意表达好即可。

【精选】题西林壁教案三篇

【精选】题西林壁教案三篇

【精选】题西林壁教案三篇【精选】题西林壁教案三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题西林壁教案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题西林壁教案篇1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教学内容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

)2、请学生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指名说)3、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

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二、自主探究1、看课题(结合注释理解题目意思)(板书:解诗题)2、你们了解苏轼吗?(指名说)(板书:知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请同学们大声读,等会老师要请一些同学来读。

(指名分行读) 强调岭ling 峰feng 壁、缘,还有同学想读吗?那就全班一起读吧!3、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请同学结合注释或通过查字典,来理解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打上“?”。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教案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能背诵并任选一首默写。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学习准备
1、课前可让学生回忆课上或课外学过李白、苏轼的哪些诗或词。

2、收集一些描写山水的古诗读一读。

三、学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第一首,第二课时学习第二首。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交流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描写水的诗
2、自己把《望天门山》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

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则要想象:远处看到的可能是什么样——崇山峻岭,连绵起伏;近处看到的可能是——一座或几座山峰;高处看到的可能是——白云之上,大大小小的山头;低处看到的可能是——悬崖峭壁,仰头看那山是十分雄伟……
5、那么,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呢?为什么始终看不出呢?小组讨论。

6、大组交流,明白:作者写景中寄寓了一个深刻而又普遍的道理——当局着迷,旁观者清。

7、背诵和默写。

资料提供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了解每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境,和诗人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山河喜
爱之情。

3.背诵第一首诗《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词语“断、开、流、回”
2.体会诗中描绘的雄奇景象、
3.背诵
教学过程:
一、指导预习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学过了许多古诗,谁能背诵一首你已学过的。

2.读一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准字音
3.想一想哪些词语和诗句读懂了,哪些还不懂,把不懂的划下来。

(二)学生按要求自读
(三)检查预习
1.指名读《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

(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

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四)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如果较容易的问题,可以让其他同学回答,较难的重点的可以留在讲读时再解决)
二、简介作者,理解诗题
1.知诗人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
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
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2.解诗题
望:看,往远处看。

天门山: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

望天门山:往远处看天门山。

三、朗读《望天门山》,理解诗句大意,在此基础上背诵下来。

1.先理解字、词意思,再讲诗句的意思,(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第1,2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指点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2)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3)指名说句意
(4)教师小结句意:
天门山从中间割断,是因为奔腾的长江水从这里通过,清清的江水奔腾东流,在这里被峭壁阻隔而回旋激荡。

(5)学习第3、4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风帆,这里代指船。

(6)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雄奇秀丽的天门以夹江对峙,拔地而起,在铺满红光的江面上,帆船轻捷而来。

2.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1)根据诗意,给合图画,想象当时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给人以历历如在眼前的感觉。

(2)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
“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流、回”两山夹江,可见
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

(3)把理解的诗句画出来。

画好后,可到台前说一说。

重点说自己画了什么,
为什么这么画。

(4)在讲画、评画的同时加深对诗的理解,全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
门山长江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

体现出诗人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5)在熟读基础上背诵
提示“断、开、流、回”四个字帮助背诵。

四、加强感知,看图片或录像
附: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缘”字。

2.学会背诵《题西林壁》。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空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背诵《望天门山》(按诗题、诗人、诗句这个顺序背诵)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

赞美之情。


二、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庐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三、按上节课三步方法学习第二首《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坎坷,
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

缘:因为。

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
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
不同解度看。

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
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附:板书: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