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2023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教案(2023年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通过阅读和分析,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写作练习等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并理解生活中的情感波动,培养积极面对挑战的心态。
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学生阅读《那个星期天》,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线索。
2. 背景了解: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情感分析:分析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变化,探讨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
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情感表达的小练笔。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情感变化。
2. 难点:深入探讨情感变化的背后原因,以及如何用文字表达复杂的情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学具:笔记本、文具,用于记录重点和进行写作练习。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星期天”这一主题的兴趣。
2.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背景介绍:教师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 情感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并探讨背后的原因。
5.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进行情感表达的小练笔。
6. 小组分享:学生分组分享自己的写作练习,互相学习和评价。
板书设计- 课文《那个星期天》- 作者及背景介绍- 情感变化分析- 写作练习指导作业设计1. 必做题: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线索。
2. 选做题: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段关于情感变化的短文。
课后反思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感受和困难。
2. 教学效果评估: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表现,评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3. 改进措施: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第1课时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第1课时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媚、砖”等14个字,会写“明媚、时光”等1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初步体会“我”的心理变化,体会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课文《盼》,引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我们上学期学过《盼》这篇文章,文中主要写了一个小女孩急切地盼望穿上新雨衣的故事。
大家还记得她“盼”的过程吗?(引导学生复述小女孩“盼”的过程)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类似的为了一件事而苦苦盼望的经历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讲了一个小男孩“盼望”的经历,我们一起去文中看看吧。
2.板书课题,引起思考。
思考示例: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星期天?那天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作者要拟这样一个题目?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
其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激励了无数人。
2.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3.教师检查学生字词预习情况。
(1)生字过关:读、写。
媚砖蚁叨绊绞耽揉绽沫搓惶吻偎预设:需要注意的字音:“砖”“绽”都是翘舌音,“搓”是平舌音;“绊”“耽”“绽”“吻”是前鼻音,“惶”是后鼻音。
(2)词语过关:读、记、写。
明媚时光蚁穴翻箱倒柜念叨停顿晃动碰倒原谅耽搁绽开一声不吭缥缈惆怅休止惊惶亲吻依偎挽回消逝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能否用一句话概括?示例: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2.理清思路,梳理文章内容。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从早到晚。
)预设: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句。
(2)思考:跟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是什么?(跟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是“我”的心情。
)预设:“我”的心情变化是本文的线索,也是作者描写的重点,理清“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有利于学生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可用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6课《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2024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那个星期天》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课文写了“我”第一次殷切地盼望母亲带“我”出去玩的经历,通过动作、环境等,描写了“我”等候时的情景,表现了“我”从满怀希望到失望透顶,直至彻底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展示了“我”细腻、敏感、丰富的情感世界。
本单元注重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通过朗读的方式整体上感知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细腻情感。
结合关键语段,体会作者从人物的行动细节、环境的烘托表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效果,体会心理描写的妙处。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2.结合关键语段,体会作者从人物的行动细节、环境的烘托表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效果,体会心理描写的妙处。
【教学重难点】结合关键语段,体会作者从人物的行动细节、环境的烘托表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效果,体会心理描写的妙处。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先从一个挑战开始,请同学说出一个表达心情的词语。
其他同学用一句话或者几句话,来表达其中一个词的感情而不出现这个词语。
【设计意图】先从一个小游戏开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这一挑战,符合本节课的重难点,先给学生埋下一颗表达的种子,让学生有意识的去注意本节课的重点。
二、检查预习PPT显示:明媚沉郁缥缈消逝荒凉漫长急遽孤独依偎惆怅【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字词,对难写的字加以指导,夯实基础。
三、那天,那故事活动一:速读课文,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预设: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一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
因为母亲家务繁忙,一拖再拖,最后没有兑现承诺,小男孩非常失望的一件事。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从整体上感知文章。
四、那天,那盼望活动二:跳读课文,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我读出了小男孩_____的心情。
(要求:先自主思考圈点批注,然后小组交流。
)(一)分析语言、动作、心理描写(重点分析动作描写)预设1:语言描写:走么?走么?您说了去!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么?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呀?走吧……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那个星期天》,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提取信息、概括文章大意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感受家人之间的关爱,培养学生珍惜亲情、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那个星期天》的阅读与理解。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及其含义。
3. 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4. 课文的朗读与复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章大意,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图片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那个星期天》。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重点词语,做好笔记。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阅读心得,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共同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朗读与复述: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师点评并指导。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那个星期天》2. 作者:鲁迅3. 课文主要内容:童年生活的回忆,家人之间的关爱。
4. 重点词语:温暖、关爱、快乐、成长。
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熟读课文,积累文中重点词语,准备复述课文。
2. 拓展作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童年生活的回忆文章。
六年级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
六年级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那个星期天》一课整体设计框架【教学内容】国家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9课【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掌握了一些习作方法。
关于“怎样表达情感”,之前的11册教材,在如何运用各种事例,以及如何处理语言来表达情感方面,已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设计。
单针对本科而言,学生对“融情于景”的理解概念化,对“融情于事”、“融情与人”的细节不敏感,因此,在教学中,要找到学生起点,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具体的人、事、景物表达情感的,赏析作者融情于事、融情于景、融情于人的写作方法。
2.课堂片段练笔,尝试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具体的人、事、景物表达情感的,赏析作者融情人、融情于事、融情与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教科书、课程标准(2022版)、教师教学用书、课前导学单、课中练习单、多媒体课件、视频、黑板贴等。
【教学安排】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任务一:晒晒我的心情同学们,六年的时光悄然离去,西芯校园里种下了属于我们的光阴。
每一段过往终将成为记忆,每一段记忆总有那么一瞬间让你难忘,我们的《毕业纪念册》有个板块“珍藏记忆”,如果让你选择一件事,表达一种心情,你会选什么?大家说一说。
1.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刚才大家说得非常好。
那些让我们难忘的事情,都饱含着我们的情感,它们就是我们写作的最好素材。
今天我们一起“跟着大师学写作”,再次走进那个星期天,去探寻作者是如何把“我的心情变化具体、细致地写出来的。
任务二倾听作者情感表达1.复习“心电图”愉悦期盼焦急兴奋懊悔希冀委屈绝望这一天,我的心情经历了这样的变化。
那作者是怎样把我的心情变化写出来的呢?我们来寻找言语表达背后的密码。
活动一:选点切入,体会写法。
(聚焦第4段)板块1:融情于事(1)(出示第4段)读一读,想一想:这段文字是围绕哪句话写的?(2)我在这段时光都做了些什么?(引导学生找句概括,试着填写。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变化,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家庭亲情,培养对家庭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1. 课文理解:深入解读《那个星期天》,理解作者情感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
2. 生字词学习: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3. 背景知识: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变化,学会生字词。
难点:深入解读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以及如何将这些情感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课本、字典。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2. 新课内容: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情感变化。
3. 生字词学习:通过游戏或练习,让学生学习并掌握生字词。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及其对现代家庭的启示。
5. 学生展示: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6. 总结与反思:总结课堂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课文《那个星期天》- 作者:[作者名]- 生字词:[列出生字词]- 情感变化:[列出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点]作业设计1. 阅读理解:回答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
2. 写作练习:写一篇关于自己家庭的短文,描述一个特别的家庭日。
3. 生字词练习:用生字词造句。
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学会了生字词,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体会到家庭的重要性,学会珍惜和感恩。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引入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学习中更好地体会到文本的情感和内涵。
---此文档共计约500字,若需完整2000字版本,请告知。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学生能否有效学习。
部编人教本六年级下册语文《那个星期天》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本六年级下册语文《那个星期天》优秀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重点词句,感受“我”因而产生的渴盼、急迫、无奈、快乐的心情。
4.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的情感变化,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回味。
体会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齐读课题1.师: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纯真的,童年的乐趣一定会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
童年时,我们的心底里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渴盼,渴盼着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着好玩的玩具,渴盼着和妈妈外出游玩……作家铁凝小时候又有怎样的渴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写的一篇文章——《那个星期天》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史铁生的图像。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
1951年出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出示生字词:耽搁揉绽开沉郁缥缈(1)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2)学写生字词。
师指导难写的字:耽搁揉绽开沉郁缥缈3.快速默读课文,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分段并概括段意。
师: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交流。
第一部分(1—自然段):讲“我”开始第一个盼。
第二部分(2--6自然段):讲“我”母亲爽约时,心情逐渐落空。
第三部分(7自然段):“我”母亲爽约时,心情逐渐落空。
妈妈对“我”的安慰。
三、研读文本,加深感悟研读2、3段。
1.请同学们朗读2自然段,思考:妈妈答应“我”出去玩从哪里能看出“我”的喜爱?2.交流。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精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精一、教学内容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讲述了作者小时候的一个星期天的经历。
课文通过回忆的方式,描绘了作者在那个星期天里的心情变化和期待。
课文内容详细,情感丰富,旨在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波动,理解期待和失望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体会作者情感波动的过程,理解期待和失望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体会作者情感波动的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2. 生字词卡片3. 作业本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期待的事情,谈谈期待的心情。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
3. 讲解生字词: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4. 分析课文:分析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作者在那个星期天的心情变化。
5. 朗读练习:分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波动。
7. 随堂练习: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
六、板书设计那个星期天:期待失望理解七、作业设计1. 朗读课文,并家长签名。
2. 抄写生字词,每个词语写两遍。
3. 运用本课的生字词,写一篇关于自己期待和失望的故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1. 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是否到位?2. 学生是否理解了课文内容?3. 学生是否能运用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拓展延伸:1. 让学生谈谈自己曾经期待的事情,分享期待和失望的情感体验。
2. 组织一次小组活动,让学生用生字词编写故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作者小时候的一个星期天的经历展开。
课文通过回忆的方式,描绘了作者在那个星期天里的心情变化和期待。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于情感共鸣处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语言表达的奥秘。
2.比较本课与《匆匆》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领悟不同作家在情感表达上的独特性。
PART.02教学过程板块一走进文本,激发情感共鸣1.谈话导入,激发学生谈出阅读感受,师借机梳理心情变化。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那个星期天》的故事内容,还走进了作家史铁生的内心世界。
读了课文,同学们都从课文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星期天呢?谁来用一个关键词说说。
2.引导生走进文本,寻找情感共鸣点。
同学们,一个和你们年级差不多大的小孩子,一天里有这么多丰富的感受,还经历这么多心情的变化。
我想他在那个星期天的一些经历一定触动着你们的内心,那这些触动着你们产生情感共鸣的话语中究竟会藏着怎样的表达奥秘呢?请同学打开书本,默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让你感触最深的句子,画完后同桌之间相互说说理由,计时3分钟。
3.师小结。
设计意图:在谈话交流感受和梳理心情变化的基础上快速进入研读环节,通过圈画、品析关键语句,为接下来引导学生在情感共鸣处发现表达奥秘作铺垫。
板块二深入探究,揭示情感表达奥秘过渡:刚刚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来跟我们分享一下你的阅读感受。
一、语言对话省略提示语,行文节奏快走吗?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再走。
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还去吗?去。
走吧?洗完衣服。
核心提问:作者的语言对话跟我们平常有何不一样?你平常会这样表达吗?我们的作家为什么要这样表达?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这种急切吗?预设:作者与母亲的对话没有提示语,加快了行文的节奏,更加突显出我催促母亲出去的急切心情。
二、人物细节反复强调预设1: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
提问:作者描写心理接连用了四个“想象”,能不能只保留其中一处?点拨:原来,同一个表达反复叙说可以起强调作用,更加突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3)能够用普通话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那个星期天的怀念之情,培养珍惜时间的意识。
(2)感受亲情的温暖,培养关爱家人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那个星期天》。
2. 生字词:详、恕、谎、撤、耽、预、贯、蹦。
3. 课文主题:通过对那个星期天的回忆,表达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对家人的感激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3)用普通话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或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回顾童年的美好时光,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 交流讨论:分组讨论生字词的意思,以及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 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6. 小结本课:总结课文主题,引导学生珍惜时间,关爱家人。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那个星期天2. 生字词:详、恕、谎、撤、耽、预、贯、蹦3. 课文主题:怀念童年时光,感激家人关爱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并组词。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那个星期天【教学目标】1.读写生字词,读懂文章内容。
2.通过心理描写,体会作者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教学重难点】1.读写生字词,读懂文章内容。
2.通过心理描写,体会作者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教学过程】一、导入1.作者介绍史铁生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
1951年出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2018年1月《史铁生全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全集共350万字,按体裁分为各类小说、散文随笔、剧本诗歌、书信、访谈等12卷。
10月18日根据史铁生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改编的话剧《酗酒者莫非》在北京上演,该剧由波兰戏剧导演克里斯蒂安·陆帕执导。
2.读读写写生字:媚砖蚁叨绊绞耽揉绽搓惶吻偎词语:绊倒绞肉搓衣服明媚吓唬晃动耽搁泡沫沉郁漫长急遽黄香惊惶亲吻依偎翻箱倒柜3.你一定有过急切地盼望某件事情的经历,回忆一下,与同学分享当时的感受。
朗读课文,看看文中的“我”经历了怎样的一场“盼望”。
二、整体感知(1)本文讲述了在一个___________,母亲答应带作者外出,作者从_________等到_________,再到天色暗下去,最终___________的事,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__之情。
(2)本文不是表现童年的____________,而是以一段铭刻心头的记忆缅怀_______________,诠释母爱的至纯至真。
本文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这主要得益于对人物的____________描写。
答案:(1)星期天早晨中午没有外出伤感(2)无知逝去的母亲心理三、课文分析1.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在这一天里,作者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媚、蚁、叨”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蚁穴、念叨、原谅、惊惶、依偎”等词语。
2.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3.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4.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重点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媚、蚁、叨”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蚁穴、念叨、原谅、惊惶、依偎”等词语。
2.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回顾所学,质疑导入1.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哪位同学可以来带领我们回顾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盼》写了一个小女孩盼望穿上的.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的心路历程。
2.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篇与“盼望”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
(板书课题:那个星期天)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针对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疑问?4.“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5.简介作者。
史铁生(1951—2010年),*作家、散文家。
初中毕业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
《我的遥远的清*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二、朗读课文,解决字词1.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查工具书的形式弄懂意思,不懂之处及时请教他人。
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那个星期天》,主要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情感,学习通过具体事例抒发感情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间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方法运用到写作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3. 精讲课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学习作者如何表达情感。
a. 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分析作者通过这些事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b. 讨论这些具体事例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4. 实践环节:给出一个情境,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方法表达情感。
5. 例题讲解:选取一篇例文,分析其运用具体事例表达情感的方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短文,运用具体事例表达情感。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那个星期天》2. 板书内容:a. 课文具体事例b. 情感表达方法c. 写作实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难忘的那一天”为题,运用具体事例表达情感。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与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学会珍惜时间,将所学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实施。
3.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
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重点: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情感。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能够用普通话流利地复述课文;能够运用本文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朗读、复述、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家庭亲情的重要性,培养热爱家庭、珍惜亲情的情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学会感恩和珍惜。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
2. 课文主题:家庭亲情、成长感悟。
3. 课文结构:本文共分为三部分,分别描述了主人公在星期天与家人共度的美好时光、在学校的成长经历以及主人公对家庭亲情的感悟。
4. 写作方法:本文运用了描写、记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家庭亲情的温馨和主人公的成长变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运用本文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深层含义;运用本文的写作方法进行创新写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家庭亲情的温馨场景,引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思考和感悟,导入新课《那个星期天》。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思考文章主题;教师提供关键词汇和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每组选取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4. 朗读与复述: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教师选取重点段落进行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情感表达。
5.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本文的写作方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仿写或创新写作;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和反馈。
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优质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具体章节为《那个星期天》。
内容详细描述了作者在星期天所经历的一系列有趣且有意义的事情,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示了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2. 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细腻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修辞手法。
重点:理解文章主题,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a. 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哪篇文章?文章主题是什么?2. 新课导入:呈现课文,引导学生思考“那个星期天”可能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情。
b. 进入新课学习。
3. 课文学习:a.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c. 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如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等。
4.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中的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
a. 示例:文章中“阳光洒在树叶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
a. 练习:请同学们写一个关于自己经历的有趣星期天的段落,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技巧。
b. 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文章《那个星期天》2. 主题:热爱生活,发现美好3. 写作技巧:修辞手法、情感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我的星期天》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300字。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组织一次关于“我的星期天”的作文比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电子教案教学反思
(2)教师小结。
2.“我”既然这么希望出去,为什么不是直接拉着母亲去,而是一次又一次地等待母亲做那做不完的一件又一件事?
3.回想自己的亲身体验,你是否真正理解自己的父母?
三、领会主旨、学习写法。
2.通过对比,体会写法。
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1)指名学生朗读。
提示:抓住“阳光明媚”“焦急又兴奋”“空空落落”“念念叨叨”等词,体会“我”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2)说一说:你从这些词语里体会到了什么?
(3)师生合作朗读。
4.默读描写下午“我”心情变化的片段。(第6自然段)
(1)“我”盼着什么?作者是怎么写出“盼”的心情的?
课件出示: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体会“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3.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4.感受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把握文章以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叙事方式。
重点难点
1.默读课文,感受“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2.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探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需扮演好舵手的角色,围绕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联想,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真正落实从语文课本走到生活当中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点拨。
(3)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3.积累语言。摘抄本课好词好句,使之成为自己的语言。
4.小结:真情实感最能打动人,我们要学习作者运用的写作方法,将一件事情写具体。
5.推荐阅读。
作者史铁生的写作风格深沉凝重,优美隽永,引人深思,给人带来启迪。他用残缺的身体,写出了健全而丰满的思想。《那个星期天》选自他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他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同学们课后可以找来阅读,了解一个全新的史铁生。
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理变化,理解其丰富而敏感的情感。
2.品析课文,关注作者运用多种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3.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辨证认识母亲和孩子沟通中所存在的鸿沟。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关注文章对人物心理的描写。
2、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辨证认识母亲和孩子沟通中所出现的问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你有过等待父母带你去做某事或答应你一件事却迟迟不能实现的焦灼吗?不妨说一说当时的心理(学生分享并展示导学案上用微信表情画的心情)。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与期盼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
看到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疑问?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作者为什么对这一天印象如此之深?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史铁生,看一看在那个星期天他有着怎样的期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自读课文用用一句话概述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写了一件怎样的事。
明确: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2、思考以下问题:(1)这篇文章以什么顺序来写的呢?明确:时间顺序,从早到晚(2)跟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是什么?(“我”的`心情)(3)根据时间顺序,梳理文章脉络(黑板出示生字词)P1概述我在那个星期天经历了一场盼望。
P2-p6作者细致描写我从满怀期望、兴奋雀跃到疑窦暗生。
但是仍然在焦急万分中耐心等候,却终于彻底失望的过程。
P7我的情绪郁结到顶点以致情感爆发的样子。
(4)我们可以归纳出,本文主要写了“我”心情的变化。
那么课文的第一小节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
追问:如果把第二句改成“那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好不好?为什么?明确:不好,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这里罗列了时间点,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明媚、拨弄、预感、敏感、依偎、懒惰、耽误、空落落、祈求、敏感、融化、搅拌、蒸融”等词语;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母爱的期待与渴望,理解母爱的伟大,学会关爱父母,珍惜亲情。
二、教学内容1. 词语学习:正确读写“明媚、拨弄、预感、敏感、依偎、懒惰、耽误、空落落、祈求、敏感、融化、搅拌、蒸融”等词语。
2. 课文学习:学习课文《那个星期天》,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感悟母爱的伟大。
3.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母爱的期待与渴望,学会关爱父母,珍惜亲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感悟母爱的伟大。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学会关爱父母,珍惜亲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特别期待某个日子的经历?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期待的故事——《那个星期天》。
b. 出示课题,板书课题。
2. 学习词语a.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出不懂的词语,并查找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理解词语意思。
b. 检查反馈:教师抽取学生汇报词语学习情况,并对重点词语进行讲解。
3.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a.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b.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4. 精读课文,深入分析a. 学生分小组,自主选择段落进行深入阅读,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感悟母爱的伟大。
b. 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情感教育a.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母爱的理解和感受。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那个星期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生字词,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讨论分享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学会关爱他人,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生字词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掌握词语的正确读音和书写。
2. 文章主题思想:通过阅读《那个星期天》,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学会关爱他人。
3. 阅读理解: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4. 合作交流: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享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学会关爱他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题思想,将关爱他人的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PPT课件。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图片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课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那个星期天》,勾画生字词,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探讨文章主题思想。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5. 情感教育:通过实例分享、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学会关爱他人。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2. 板书内容:① 生字词② 文章主题思想③ 阅读理解④ 合作交流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生字词。
2. 深入阅读《那个星期天》,思考文章主题思想,写一篇读后感。
3.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关爱他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9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9那个星期天》一、教材分析《那个星期天》是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第四章《童年之门》中的一部分,被选入义务教育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为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细腻地描绘了一个小男孩在星期天等待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通过丰富的心理变化和细节描写,展示了主人公从兴奋期待到失望绝望的情感过程。
本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如何表达情感,特别是将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景物中,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同时,课文也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亲子沟通中的问题,培养共情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但对于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复杂的心理描写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那个星期天》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共鸣。
然而,学生可能对文中某些情感变化的微妙之处和细节描写的深层含义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如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本,提升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水平。
三、设计思路本课的设计思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展开。
首先,通过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
接着,通过初读课文和预习检测,帮助学生掌握生字词和文章大意。
然后,通过精读课文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方式,体会文章的细腻情感。
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客观认识亲子沟通中的问题,培养共情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最后,通过总结回顾和拓展延伸,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深度。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表达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感悟文中表达情感的方法,并能学以致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那个星期天▶教学目标1.会写“媚、蚁”等13个字,正确读写“明媚、翻箱倒柜、念叨”等11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体会“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3.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4.感受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把握文章以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叙事方式。
▶教学重难点1.默读课文,感受“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2.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策略1.生词教学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
如:“惆怅”可以结合课文情景和“我”当时的心境来理解;“惊惶”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家务繁忙的母亲面对“我”突如其来的哭泣只是惊惶,而并没有责怪,充分体现出母亲对“我”的疼爱。
2.阅读理解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人物的言行、事物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细腻的心理变化和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从而体会“我”兴奋、期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等的心情变化。
3.习作运用学习作者在描写“我”等待母亲带“我”出去玩时是如何消磨时间的侧面描写,又或是借助周围环境描写来烘托自己的心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写的时候,注意要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清楚,把情感真实而自然地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媚、蚁”等 13个字,正确读写“明媚、翻箱倒柜、念叨”等11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教学过程板块一读题目,提疑问1.质疑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预设: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题目呢?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去解惑吧。
3.介绍作者,出示课件。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作者史铁生的资料,相互补充。
(2)教师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
21岁时因病瘫痪,从此永远坐上了轮椅。
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我与地坛》、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1998年首届鲁迅文学奖。
(3)回忆旧知,抓住特点。
上学期我们也学过一篇有关“盼望”的课文《盼》,谁能把那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简单地说一说?(《盼》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小女孩盼望下雨穿上新雨衣的故事,把小女孩万分期待的心情描写得十分生动)【设计意图】学贵有疑。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引导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
板块二走入文本,理清脉络过渡:不同的经历,同一种期待的心情,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那个星期天》,一起去文中深入探讨小男孩的期盼历程。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词语。
2.检查学生字词认读的情况。
课件出示:媚mèi 砖zhuān 蚁yǐ 叨dāo 绊bàn 绞jiǎo 耽dān 糅róu 绽zhàn 搓cuō 惶huánɡ 吻wěn 偎wēi(1)开火车认读生字。
(2)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
(课件出示词语:惆怅、惊惶、荒凉、耽搁、依偎、消逝、急遽、念念叨叨)3.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
预设:课文主要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等待母亲带他出去玩,却一直没等到,伤心、失望之时得到母亲安慰的经历。
4.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学生交流汇报,理清脉络。
课件出示: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2~6):讲了“我”从兴奋期待到疑惑暗生,但依然在焦急无奈的心情中耐心等候,最终彻底失望的过程。
第三部分(7):讲了“我”最后失望委屈以致伤心到哭泣,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要为学生打好识字、阅读和习作的基础,只有加强生字词教学,才能让学生掌握字音、字形、字义,并正确运用到生活中去。
科学合理地进行问题的设置,能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时抓住课堂中的有利时机提问,能启发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
第2课时▶课时目标1.感受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体会第一次盼望对于孩子来说多么重要。
2.把握文章以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叙事方式,写出成长体验;摘抄好词好句。
3.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课时目标板块一 整体感知,体会人物感情1.小男孩那么真切地希望母亲能够实现他小小的愿望——在一个星期天带他出去玩。
可是母亲最终没能履行诺言,小男孩的心情怎么样?2.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找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
●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语句并做批注。
●思考“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3.默读描写早晨时“我”心情变化的片段,圈画出相关语句。
(第2~5自然段)课件出示:●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这段时光不好挨。
●焦急又兴奋。
●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
……(1)指名学生朗读。
提示:抓住“阳光明媚”“焦急又兴奋”“空空落落”“念念叨叨”等词,体会“我”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2)说一说:你从这些词语里体会到了什么?提示:“这段时光不好挨”写出了“我”在耐心等待;“空空落落”写出了“我”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3)师生合作朗读。
4.默读描写下午“我”心情变化的片段。
(第6自然段)(1)“我”盼着什么?作者是怎么写出“盼”的心情的?课件出示: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
我一声不吭,盼着。
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
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学生交流。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再不”“再不”“决不”三个词,体会男孩“盼”的心情)(2)指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课件出示: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①读一读,说说环境描写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②学生交流。
预设:通过环境描写,写出光线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烘托出在漫长的等待中,“我”的期盼落空;用环境来照应“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
5.默读描写黄昏时“我”心情变化的片段。
(第7自然段)(1)母亲为什么“惊惶”?表现在哪些行动上?课件出示: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
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2)指名朗读。
(引导学生抓住“甩、拉”等表示动作的词来感受母亲的形象)(3)从这些动词里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从“甩、拉、亲吻、说”这些表示动作的词中,我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没有兑现承诺而感到自责、不安,所以惊惶;可以感受到其实母亲是很爱“我”的,只是被家庭生活所迫,因为有做不完的家务事而忽略了“我”,忘记了自己的承诺。
(4)分角色朗读。
6.师生共同梳理人物心情的变化。
学生交流,整理总结。
课件出示:●心情变化:期盼——兴奋——焦急——懊悔——失望——绝望●时间(光线)变化: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引入新课后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
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和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我”在一天期盼中的心情变化和特别的成长体验。
板块二细细品味,感受人物性格1.再读课文,感受人物性格。
在这个星期天里,母亲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她是一位好母亲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1)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从课文第7自然段母亲的一些动作和语言可以看出,她因为家务缠身而没有兑现承诺,并因此感到自责、不安,可以看出她对“我”的疼爱,她是一位好母亲。
2.“我”既然这么希望出去,为什么不是直接拉着母亲去,而是一次又一次地等待母亲做那做不完的一件又一件事?(1)学生交流。
(2)示例:文中的“我”乖巧又懂事,体谅母亲的辛劳,所以才一直都在等待,而并没有任性撒泼。
3.回想自己的亲身体验,你是否真正理解自己的父母?(1)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教师小结:虽然母亲最终没能兑现她的承诺,但是小男孩也并没有抱怨母亲,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像作者那样,多多体谅一下辛苦工作的父母。
【设计意图】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探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需扮演好舵手的角色,围绕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联想,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真正落实从语文课本走到生活当中去。
板块三领会主旨,学习写法1.读了课文,你有哪些感想?父母要兑现对孩子的承诺,不然可能会对他们造成难以忘怀的伤害。
孩子也要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2.通过对比,体会写法。
课件出示:《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1)学生分小组合作探讨。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点拨。
(3)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课件出示:●相同点:都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让读者感同身受。
●不同点:《匆匆》一文中,作者借助描写景物和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来表达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那个星期天》一文中,作者进行了语言、环境、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细腻真实地向我们表达了“我”在那一天漫长的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融情于景、事物当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3.积累语言。
摘抄本课好词好句,使之成为自己的语言。
4.小结:真情实感最能打动人,我们要学习作者运用的写作方法,将一件事情写具体。
5.推荐阅读。
作者史铁生的写作风格深沉凝重,优美隽永,引人深思,给人带来启迪。
他用残缺的身体,写出了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那个星期天》选自他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他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同学们课后可以找来阅读,了解一个全新的史铁生。
6.聊经历,悟主旨。
同学们,大人们可能无意间给我们许诺过一些事情,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布丁,也许是你期待已久的一个玩具,也许他们最终并没有实现我们小小的心愿,你愿意与大家分享这种独特的生活体验吗?(1)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经历。
(2)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语文老师最大的功德就是让学生爱上阅读。
我推荐阅读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以及他的其他优秀作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再让学生聊聊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亲身体验进一步领悟文章的主旨。